王那钦[1](2019)在《益气通络排浊颗粒对慢性前列腺炎治疗作用的实验研究》文中提出目的:通过观察益气通络排浊颗粒对角叉菜胶诱导的慢性前列腺炎大鼠的前列腺组织炎症因子的表达、前列腺组织的病理学改变以及血浆ET-1、TXB2、6-K-PGF1α以及T/K的比值的水平变化的影响,探讨益气通络排浊颗粒治疗慢性前列腺炎的作用机制。材料与方法:选用56只健康的雄性SD大鼠,SPF级,4-7周龄,随机分为7组,即空白组、模型组、中药对照组、西药对照组、益气通络排浊颗粒高剂量组、中剂量组、低剂量组,除空白组外,其余各组腹腔注射7%水合氯醛麻醉后下腹正中切口暴露前列腺,在两侧前列腺背侧页分别注将1%角叉菜胶生理盐水溶液0.05m L,建立动物模型。造模成功后,空白组和模型组以等量生理盐水灌胃,中药对照组以前列解毒胶囊溶液灌胃,西药对照组以西乐葆胶囊溶液灌胃,高中低剂量组分别以不同浓度的益气通络排浊颗粒溶液灌胃,连续给药3周。给药结束麻醉大鼠,无菌条件下腹主动脉取血,摘取前列腺备用,ELISA法测定血浆ET-1、TXB2、6-K-PGF1的水平,ELISA法测定大鼠前列腺组织匀浆IL-8、TNF-α的水平,镜下观察HE染色的前列腺组织结构。结果:1.与模型组相比较,中药对照组、西药对照组、高、中、低剂量组TNF-α、TXB2水平下降,T/K比值下降;除西药对照组外IL-8水平下降;除低剂量组外血浆ET-1水平下降;除中药对照组、高剂量组外6-K-PGF1α水平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与中药对照组比较,高、中、低剂量组IL-8、TNF-α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除中剂量组外ET-1水平均上升;高剂量组TXB2水平下降;中剂量组、低剂量组6-K-PGF1α水平升高;高剂量组、中剂量组T/K比值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与西药对照组比较,高、中、低剂量组IL-8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高剂量组TNF-α水平明显降低;高、中、低剂量组ET-1水平升高;中、低剂量组TXB2水平升高;高、低剂量组6-K-PGF1α水平下降,T/K比值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益气通络排浊颗粒能够降低角叉菜胶诱导的慢性前列腺炎大鼠前列腺组织炎症因子IL-8、TNF-α的表达,降低血浆ET-1水平,通过调节TXB2及6-K-PGF1α的水平恢复T/K平衡,改善血液循环,缓解炎症反应及局部血瘀症状;中剂量组或为最佳量效配比。
王志坚(Wong Chi Kin)[2](2016)在《《临证指南医案》中黄柏应用的研究》文中指出目的:通过研究《临证指南医案》中黄柏的应用规律,并与本草文献和《伤寒杂病论》内对黄柏之运用作比较,探索黄柏在应用规律和温病学派对伤寒之继承和发扬,总结黄柏之功效及运用原则,为现代中医临床正确地运用黄柏的依据。方法:以《临证指南医案》为基础,分析有关黄柏运用和含有黄柏的医案,对其病种、症状、证型、病程长短、就诊次数和各卷门中的应用、病机、望诊、舌诊、脉象、黄柏配伍、成方等,采用EXCEL建立数据库,整理相关数据,应用IBM SPSS Statistics 20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在《临证指南医案》记载有关黄柏的医案中,(1) 10卷中各卷都有应用黄柏的医案,但其应用次数不同,其中卷七应用最多,共应用26次,占应用总数的25.2%;其次是卷三,共应用21次,占应用总数的20.4%。(2) 62门中共有39门应用黄柏,应用频次最多的依次为淋浊、遗精、痿、痢、便闭、疝、虫、便血、痹等。(3) 绝大部分医案全程运用黄柏,共80则,占所有103则医案的77.7%。(4) 记载的诊次一般为1次,共占所有医案的66.0%。其次为2次,占15.5%。(5) 应用黄柏医案遍及8大现代医学系统,应用较多的系统依次为消化、运动、泌尿、生殖、神经、循环等,其中消化系统最多(34次,33.0%)。(6) 只有3次论及患者舌象情况,其中舌白、舌干苔白、舌灰边白各1次。(7) 全书合共有23处记载脉象。依次序出现次数最多为数脉, 其后为其他相兼脉,沉脉,弦脉,细脉,实脉,洪大脉,散脉,濡脉及革脉。(8) 最多见的证型为实证(多为湿热、热毒、心肝肠实火),近45%,而虚证(多为肝、肾单独或同时阴虚)稍多于虚实夹杂证(多为肾虚合并湿热,或心肾不交)(9) 根据《医学心悟》治病八法,除汗法和吐法外,其余下、和、温、清、消、补,六法都有医案记录。其中以清兼补法用最多。其后依次为清法,温补法,清和法,消法,清兼下法,消补法,温下法与补法。。(10)共有103条含黄柏组方,共采用四种剂型,其中采用汤剂69条,占67%;丸剂31条,占30%。(11)含黄柏的成方只有9条,其中出现最多的是滋肾丸,共出现12次,占所有成方的31.6%;其次安胃丸7次,占18.4%。成方以丸剂多见,共出现30次,占78.9%;其次为汤剂,出现7次,占18.4%;散剂出现1次,占2.7%。(12)与黄柏配伍最多的中药依次是黄连、茯苓、知母、泽泻、熟地黄、白芍、川萆薛、生地、人参、肉桂、龟版(连同龟甲)、广皮、牛膝、山栀、青皮、茅苍术、川楝子、当归。配伍次数最多的是黄连,共28次,占4.1%。(13) 标记了7中炮制类型的黄柏,分别为:炒焦黄柏、炒黑黄柏、略炒黄柏、盐水炒黄柏、炒黄柏、黄柏、生黄柏。运用最多的是黄柏,共应用93次,占总数的90.3%。(14) 共有8处记载黄柏的用量,用量从5分到8两不等。结论:(1) 叶氏使用黄柏的医案多是一两剂药即对症取效,而且多在全程或前期就使用黄柏。疗效之显着,反映了叶氏辩证能力超群,或者揭示黄柏使用指征的把握其实并不困难。(2) 叶氏应用黄柏治疗的病症广泛,月.不同的炮制方法,能分治表里上、中、下三焦,或趋降其寒性,增加其疗效。但其主治仍离不开其清热燥湿,泻火除蒸,解毒疗疮,苦寒坚阴等。(3) 黄柏药性苦寒最善清化湿热,滋阴降火。故望诊中出现湿热蕴结(色黄、形膨、胀、肿)、湿热熏蒸蒙蔽清窍(色苍、神呆、迷、欲昏),叶氏承《神农本草经》之旨,认为黄柏善解湿热蕴结,可使湿去热走,燥湿而不伤阴。或阴虚火旺(形瘦)、虚火上炎(色赤)等证候是叶氏使用黄柏的指征,叶氏多次提及黄柏的潜阳、和阳功效。(4) 叶氏在医案中只有3次论及舌象。分别为舌白、舌干苔白、舌灰边白。证明黄柏在炮制后,寒性趋降,但仍能保持其化湿特性。(5) 所有黄柏医案中未见迟脉、结代脉等脉象,笔者认为若遇寒邪凝滞证型不宜用黄柏。(6) 脾胃虚弱、肾阴阳两虚、或素体虚寒者,慎用黄柏,或师李东垣法配伍健脾胃药或师朱丹溪法配伍补肾药。叶氏不只是一味使用黄柏泻实火,解热毒,还用来清虚火、潜阳、和阳,黄柏祛湿,湿去热走而阳气归源。(7) 清补法之所以使用最多,这是由于这些医案中,都不是以黄柏作为主药的缘故。(8) 叶氏擅长使用黄柏与其它药味配伍,实现相须为用或制约温燥药药性。(9) 叶氏使用含黄柏的内服膏剂和酊剂,这种剂型创新值得后世借鉴和研究。(10) 叶氏继承并进一步发扬了李东垣独创的滋肾丸,大胆创新性地使用滋肾丸治疗多种病症如肝风、遗精、淋浊、便闭、疝、诸痛等,并取得良效。叶氏安胃丸是在仲景《伤寒论》中乌梅丸化裁而来,体现了叶氏对经方的传承与创新。(11) 叶氏采用含黄柏成方时多选丸剂,表明其使用黄柏每次量少,且不入汤剂水提取药理成分,而以吞服为主的用药特色。(12) 叶氏认为黄柏炒制的辅料及程度如果不同,可能引起不同的疗效药性药理变化。(13) 叶氏使用黄柏量小效宏的临床经验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
莫旭威,王彬,李海松,赵冰,刘洋[3](2015)在《慢性前列腺炎外治法治疗进展》文中研究说明目前慢性前列腺炎的治疗已经进入中西结合、内外兼施的综合治疗时代,外治法以其使用方便,临床疗效满意等优势在综合治疗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常用的外治法有坐浴、直肠给药、脐疗、物理疗法、前列腺注射、尿道灌注、经会阴超声等。但是,临床中外治法在前列腺炎的治疗中尚有很多误区及不规范的地方,为进一步规范外治法在慢性前列腺炎治疗中的使用,特将常用的外治方法进行详细综述,并对不同的外治方法进行综合评价。
莫旭威[4](2014)在《会阴超声联合外用中药治疗慢性前列腺炎的临床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客观评价经会阴超声联合中药外用治疗慢性前列腺炎的临床有效性及安全性,同时验证低频超声促进中药渗透吸收的作用,以及进一步规范慢性前列腺炎的外治方法,以期在临床推广应用。方法:采用随机、对照的试验设计。共纳入符合诊断标准的慢性前列腺炎患者120例,使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两组,均为60例。治疗组:经会阴超声联合中药外用治疗;对照组:单纯经会阴超声治疗。隔日治疗一次,每次10分钟,共7次。比较治疗后两组有效率,治疗前与治疗后组内、组间NIH-CPSI评分、中医证候评分量表(气滞血瘀证)积分变化情况,并记录治疗期间不良反应。结果:治疗组:痊愈13例(23.21%),显效13例(23.21%),有效20例(35.71%),无效10例(17.86%),总有效率82.14%。对照组:痊愈12例(21.82%),显效10例(18.18%),有效18例(32.73%),无效15例(27.27%),总有效率72.73%。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2周后,两组NIH-CPSI各项评分分别于疗前对比,两组差异均显着(P<0.01),有统计学意义;疗后两组间对比,治疗组疼痛不适评分、生活质量评分及NIH-CPSI评分总分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排尿状况评分及症状影响评分,差异不显着(P>0.05),无统计学意义。在中医症状方面,两组会阴坠胀疼痛、小腹坠胀疼痛、阴囊睾丸坠胀疼痛、腰骶酸软疼痛、排尿赤涩疼痛、尿有余沥、尿频、滴白等较之治疗前均显着改善(P<0.01),而且疗后治疗组较之对照组在会阴坠胀疼痛、小腹坠胀疼痛、阴囊睾丸坠胀疼痛等方面改善更加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会阴超声可显着改善前列腺炎患者疼痛不适等症状,而且联合中药外用组较之单纯超声治疗效果更明显,证实超声可促进中药渗透吸收,超声联合中药外用可进一步提高慢性前列腺炎的疗效,值得在临床推广。
申荣旻[5](2012)在《针灸中药治疗慢性前列腺炎的现代文献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慢性前列腺炎是男性生殖泌尿系统最常见的一种疾病,以局部疼痛、泌尿生殖系统症状及精神抑郁焦虑症等为主要表现的综合征,属于中医的淋证、精浊、白浊等病的范畴。近些年本病的发病率逐年增加,缠绵难愈,易于复发,尚未有特效治疗手段,给患者及医生带来很大的困惑,因此慢性前列腺炎的积极有效的防治方法,越来越引起临床医生的重视。近年来有关中药针灸治疗慢性前列腺炎的文献报道不断增多,虽然各医家的用药用穴及辨证分型有一定的共性,但缺乏系统的整理、总结及统计分析。本研究的目的是通过大量的有关针灸中药治疗慢性前列腺炎的现代文献进行统计分析,归纳总结针灸常用穴及经络、常用中药,并以古代相关文献为依据,提炼理论认识,探讨现代临床用药用穴的特点及规律,用以服务于临床,提高本病的防治水平。[方法]通过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VIP)检索,下载近20年(从1991年至2011年)有关针灸中药治疗慢性前列腺炎的相关文献。以纳入标准共检索出2339篇,按排除标准删除1467篇,符合要求的共872篇,其中针灸治疗方面的为141篇(包括针刺、艾灸、穴位注射、穴位贴敷等),中药煎剂治疗方面的为658篇(包括中药内服、灌肠、坐浴),针药综合治疗方面为72篇。将每种不同疗法分别建立数据库,进行统计常用腧穴、经络及常用中药方剂,并建立表格,进行分析,总结治疗慢性前列腺炎的规律。[结果]慢性前列腺炎的治疗原则以清热祛湿、活血排浊、补肾补气为主。针灸以辨经取穴为主,以辨证辨病结合为特点。多应用任脉、膀胱经、肝经等经脉,常用腧穴是关元、中极、三阴交、肾俞、气海、次髎、阴陵泉、秩边、会阴、足三里、太溪、太冲穴等。常用经方为萆薢分清饮、菟丝子丸、血府逐瘀汤、八正散等,临床应用自拟方较多,或在经方的基础上辨证对症加减使用。常用中药黄柏、丹参、牛膝、王不留行、车前子等。
陈国宏[6](2007)在《前列通瘀汤对实验性慢性非细菌性前列腺大鼠的治疗作用和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慢性非细菌性前列腺炎/慢性盆腔疼痛综合征(Chronic pelvic pain syndrome, CPPS),是男科常见疾病之一,主要表现为骨盆生殖区的疼痛和排尿异常,其病因及㎜研究显示,CPPS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自身免疫反应起着重要的作用,而这种作用是通过炎性细胞因子介导的。中医辨证论治,有一定的优势,已成为临床治疗本病的重要方法之一。前列通瘀汤具有活血化瘀、清热利湿的功效,治疗CPPS能明显缓解疼痛症状,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研究显示,前列腺素E2(Prostaglandin-E2,PGE2)在CPPS患者的前列腺液(expressed prostatic secretions, EPS)中明显升高,是引起疼痛的主要原因。组织损伤、炎症和局部感染等使白细胞介素-1β(interleukin-1β,IL-1β)产生增多,继而诱导环氧化酶-2(Cyclooxygenase-2,COX-2)的基因表达,COX-2的产生迅速增多,促使细胞产生大量的PGE2,高浓度的PGE2又能抑制β-内啡肽(β-endorphin,β-EP)的分泌和调节疼痛的功能。应用特异性COX-2抑制剂治疗CPPS可明显减轻疼痛。我们推测前列通瘀汤可能是通过降低PGE2而对CPPS产生治疗作用。本课题旨在通过动物实验研究,探讨前列通瘀汤对PGE2等细胞因子的干预作用,揭示其治疗CPPS的可能机制。目的本课题采用免疫佐剂法制作实验性CPPS大鼠模型,观察前列通瘀汤对实验大鼠前列腺组织形态学的影响,评价其疗效;以COX-2抑制剂塞来昔布为阳性对照药,观察前列通瘀汤对致痛因子PGE2,及与之密切相关的IL-1β、COX-2和β-EP的影响,探讨前列通瘀汤治疗CPPS的可能机理,并总结其组方规律和用药特点,为指导临床合理选择有效的中药及方剂提供思路。方法取3月龄180-220g雄性Wistar种大鼠62只,随机分为正常组10只、实验组52只。实验组大鼠采用同种系大鼠前列腺蛋白提纯液,辅以双重免疫佐剂方法,复制实验性CPPS大鼠模型。模型成功后,再随机将实验组大鼠分为模型组、塞来昔布组、前列通瘀汤大、中、小剂量组五组。前列通瘀汤大、中、小剂量组给药剂量分别为32、16、8g生药/kg。塞来昔布组给药剂量为0.04 g/kg。正常组和模型组给于相同剂量的蒸馏水。以上各组均灌胃给药,每日一次,连续给药30d。第30天将各组大鼠称重后脱颈处死。取前列腺组织,观察其病理改变用ELISA法测定前列腺组织匀浆IL-1β、COX-2、PGE2、β-EP的含量。结果①病理观察显示,模型组大鼠前列腺组织表现为慢性炎症的病理变化。其前列腺腺体普遍与周围组织粘连,腺体呈暗红色或棕黄色,质稍硬,或有明显的硬结。显微镜下主要表现为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的浸润,间质水肿及纤维组织增生,前列腺上皮破坏、萎缩及脱落,前列腺管壁的增生或破坏。对前列腺病理切片的分级进行统计分析,显示模型组大鼠与正常大鼠前列腺组织病理表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表明造模成功。②前列通瘀汤大剂量组和塞来昔布组大鼠前列腺上皮组织恢复正常,管壁结构完整,间质水肿消失。前列通瘀汤中剂量组和小剂量组对实验大鼠前列腺组织结构的破坏虽然也有一定程度的改善,但作用较轻。病理分级统计结果显示:前列通瘀汤大、中、小剂量组、塞来昔布组,与模型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前列通瘀汤小剂量组与正常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余各组与正常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③前列通瘀汤大、中、小剂量组,及塞来昔布组大鼠前列腺组织内PGE2及IL-1β、COX-2的水平较模型组明显降低;β-EP的水平较模型组明显升高。其中前列通瘀汤大剂量组与塞来昔布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①采用自身免疫反应所造成的CPPS动物模型,其病理改变与临床的病理改变最为接近,发病机理也与人的发病较为符合,是一种较为理想的的造模方式。②前列通瘀汤能够减轻或消除模型大鼠前列腺组织的炎症反应,改善其组织结构的破坏,抗纤维化,对前列腺组织起到明显保护作用。③前列通瘀汤能够降低模型大鼠前列腺组织内PGE2及IL-1β、COX-2的水平,减轻前列腺组织炎症反应的程度,减轻盆腔生殖区域的疼痛;并能升高β-EP的水平,使局部抑制疼痛的作用加强。研究表明,前列通瘀汤对CPPS的治疗作用可能与前列通瘀汤能调节前列腺组织的细胞因子含量,减轻前列腺组织炎症反应,对前列腺组织起到保护作用密切相关。
李东[7](2011)在《王琦教授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总结及从“瘀浊”分期论治慢性前列腺炎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非常有幸成为王琦教授的学术继承人,跟师学习,受益匪浅,跟师过程中见证了其广博的学术思想和丰富的临床经验,体验了其治疗疑难杂病用方之灵巧,疗效之精准,深感名医大师高尚的医德和严谨的治学态度。为进一步提高自己并惠及他人的学习,发挥中医师承教育的作用,将王琦教授的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加以总结和传承,尤其是其从体质出发,辨体治病,以及治疗男科的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治疗内科杂症的临床用方思想和经验等,期望能不断提高自己的疗效,更好的服务于患者。临床研究以慢性前列腺炎的临床研究为例,探讨王琦教授的临床用方思想和经验。慢性前列腺炎为泌尿男科常见病和疑难病,该病病因病理复杂,症状表现多样,体征不典型,病情迁延,反复发作,经久难愈,临床发病率呈上升趋势,且给患者精神、健康和生活质量带来严重影响。临床研究课题旨在运用中医药理论全面认识慢性前列腺炎,对王琦教授治疗慢性前列腺炎的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进行总结,通过临床科学研究将其经验升华为科学性,从而为临床上更好地治疗慢性前列腺炎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方法:因属于师承学习,所以不同于一般的基础和临床研究,首先回顾了指导老师的学术渊源,王琦教授并没有出身于中医世家,主要靠自己长期的临床实践,系统的研究生学习,勤奋努力,勤求古训,博采众长,最终形成自身的学术思想。文章重点进行了王琦教授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的整理和研究,首先概述了王琦教授在体质学和男科学方面最重要的学术观点,如体质学上“体病相关”、“体质可调”的理论;男科学上“阳痿从肝论治”;男性不育,应“补肾益精、活血化瘀、兼清湿热”的学术思想和观点。其中最重要的是对王琦教授临床经验的整理与研究,用具体实例探讨了王琦教授“辨体治病”的临床经验;男科病方面的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治疗内科杂病的临床经验,对其用方思想进行了细致的梳理,概括为注重辨体用方、用方广博兼容、方剂小巧凝练、用方依理多发挥、重视合方思想、基于临床经验自拟方等,并通过大量的案例进行了临床经验的整理与研究,在典型医案后面都进行了讨论和分析,提出自己跟师学习以来的感悟和对指导老师经验的探讨和体会。最后进行了指导老师学术经验的临床研究,针对慢性前列腺炎的多发性、复杂性以及王琦教授在慢性前列腺炎方面独到见解和丰富的临床经验,以及治疗上用方的特殊性,进行了王琦教授治疗慢性前列腺炎的临床研究,采用随机对照的研究方法,共纳入120例慢性前列腺炎病例,分为两组,每组60例,每组又按证候分组为初中期和后期。治疗组根据王琦教授的临床经验,初中期以当归贝母苦参丸合五草汤加减;后期以复元活血汤合(或)桂枝茯苓丸加减。对照组按常规初中期以八正散加减;后期以少腹逐瘀汤加减。两组均以60天为一疗程,一疗程后,对治疗前后慢性前列腺炎症状评分(NIH-CPSI)、前列腺按摩液的变化以及前列腺指诊结果进行评价,对王琦教授论治慢性前列腺炎临床效果进行综合评定。结果:通过对王琦教授学术思想的研究,探寻了中医名家的成才之路;通过对临床经验的整理和研究,不仅提高了继承人的临床技能和理论水平,而且所总结出的名家临床经验,必定惠及广大的患者,使中医传承系列化、规范化,真正发挥中医传承教育的作用。临床研究结果对慢性前列腺炎的治疗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通过临床科学研究将王琦教授的临床经验升华为科学理论,从而为临床上更好地治疗慢性前列腺炎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临床研究总体疗效评定:治疗组60天治愈率、显效率、有效率、无效率分别为30%、40%、23.3%、6.7%;对照组分别为16.7%、25%、30%、28.3%(P<0.05)。结论:通过对慢性前列腺炎患者症状评分(NIH-CPSI)、前列腺按摩液的变化以及前列腺指诊结果进行评价,证明王琦教授“分期论治”,从“瘀浊”辨治慢性前列腺炎的学术思想具有临床实用价值,说明王琦教授临床用方思想和用药临床疗效显着,值得进一步研究和推广。意义:跟师过程中见证了中医临床治疗疑难杂症的奥秘,及用方准确对于临床疗效的意义。观王琦教授临证擅用传统经方、名医名方,也自拟用方,难得的是每方必有大法,而法必明于理,用方灵活多变通,游刃有余。而我们作为中医临床师承学生,如果能很好的总结和提炼中医名师的临床治疗经验和临证用方用药经验,不仅能不断提高自已的疗效,更好的服务于患者,而且能更好的发挥中医传承教育的作用,使名师的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发扬光大,惠及后学者,为中医的进一步发展做出我们应有的贡献。王琦教授擅治内科杂症,同时作为男科大家,在慢性前列腺炎的治疗中更是积累了丰富的理论和临床经验,以点带面,总结其治疗慢性前列腺炎的思路和临床经验无疑能丰富中医理论内涵,提高临床疗效,造福患者,为中医的学科传承奠定良好的基础。个人见解:三年的师承学习感慨颇多,先后经历了兴奋、困惑、顿悟、欣喜的不同阶段,首先成为名中医的弟子,能够与名家近距离接触和学习感到无比的兴奋,随后中医管理局严格的考勤制度,书写经典学习笔记、跟师日记、撰写导师临床医案等众多要求与自己繁忙的工作和生活相冲突时,真是感到非常困惑和怀疑,老师严格的要求,更是使我无所适从。随着自己工作学习中对中医认识的进一步增强,临床疗效的不断提高,顿悟到师承学习的重要性和有效性,也对自已经受磨练后的不断进步感到非常欣喜。师承教育是中医教育不可或缺的补充,它可以进一步强化既往学习的不足,尤其是对经典学习的强化,对老师临床经验的总结和感悟,所有这些都将成为我们今后学习和工作的宝贵财富。目的:总结王琦教授治疗慢性前列腺炎的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通过临床研究进一步验证其科学性。采用随机对照的方法评价王琦教授“从瘀浊论治”、“分期论治”慢性前列腺炎的临床疗效。总结王琦教授对慢性前列腺炎病因病机的认识;以及临床不同于其他医家的治疗特色,用方思想,用药特色和规律,使老中医经验发挥其优势和特长,以便更好的指导临床治疗,丰富慢性前列腺炎的治疗思路和方法,为中医治疗学提供更全面的理论基础和指导思想。方法:根据王琦教授治疗慢性前列腺炎的经验和特色,将120例慢性前列腺炎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60例,每组又按证候分组为初中期和后期。治疗组初中期以当归贝母苦参丸合五草汤加减;后期以复元活血汤合(或)桂枝茯苓丸加减。对照组初中期以八正散加减;后期以少腹逐瘀汤加减。观察组和对照组均每日1剂,煎取.600ml,分两次服用,每次300ml,早晚饭后各一次。两组均以60天为一疗程,一疗程后,对治疗前后慢性前列腺炎症状评分(NIH-CPSI)、前列腺按摩液的变化以及前列腺指诊结果,以及总有效率进行评价。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3%,对照组总有效率71.7%,两组疗效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后NIH-CPSI总分评分均有显着降低,治疗组较对照组NIH-CPSI总分差值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无论是初中期还是后期,治疗组在改善疼痛程度方面、排尿症状方面、以及改善生活质量方面都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在改善前列腺液中白细胞数、卵磷脂小体密度方面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王琦教授的临床经验,治疗慢性前列腺炎“从瘀浊论治”、“分期论治”、以及运用“辨体—辨病—辨证诊疗模式”确能明显改善慢性前列腺炎患者的疼痛症状、排尿症状,以及改善前列腺液中白细胞和卵磷脂小体情况、改善前列腺指诊情况,明显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王琦教授对慢性前列腺炎病机从“湿热、瘀浊阻滞精室”认识具有其科学性,其治疗特色包括辨证论治与分期论治相结合,采用“辨体—辨病—辨证”相结合的三辨诊疗模式,紧密结合现代医学的病因病理,标本兼顾,同时各有侧重等具有高度的临床实用性和有效性;其治疗慢性前列腺炎擅用经方,活用名人名方,根据个人经验自拟方等都值得我们学习和效仿,尤其是其独具一格的用药特色,如谨守病机,慎重选择用药;针对慢性前列腺炎热毒与湿、瘀、浊互结的基本病机,选用清热解毒祛湿、活血化瘀、散结通络之品;用药忌一味苦寒清热,以防苦寒易助湿伤阳,造成疾病缠绵难愈;治疗疾病主张使用黄柏、乌药等药对;提倡白花蛇舌草、威灵仙等专药的使用等对于提高临床疗效更具有实用意义。
商建伟[8](2011)在《透脓散外治慢性非细菌性前列腺炎的临床研究》文中认为慢性前列腺炎为男科常见病,多发病,具有难治愈、易复发的特点。基于慢性非细菌性前列腺炎的临床特点,在中医外科托法理论的指导下,采用直肠给药的方式可以避免肝脏的首过效应,增加血药浓度,提高治愈率。本课题主要分文献综述及临床研究两部分。其中综述部分包括“慢性前列腺炎的中医外治法研究现状”及“慢性前列腺炎的现代研究进展”。在“慢性前列腺炎的中医外治法研究”中,主要从经直肠给药、局部外敷疗法、坐浴疗法、局部注射疗法、熏洗疗法、针刺艾灸疗法等方面进行总结评述。中医外治法在治疗前列腺炎方面有一定的优势,可以提高疗效,减轻患者的痛苦,但也有不足之处。在“慢性前列腺炎的现代研究进展”综述中,主要对本病的分类、流行病学研究、病因病机研究及治疗进行概括。西医对本病虽然有较深入的实验研究,并有了较深刻的认识,但仍不能形成统一的观点,如对其病因病机的认识,仍存有许多种学说,尤其在治疗上仍然处于经验性阶段,还没有哪一种方法或药物可以明显有效地适用于所有前列腺炎患者,更没有普遍有效的治疗方法可以长期显着地让慢性前列腺炎患者获益。在临床研究部分,本课题通过对68例慢性前列腺炎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即透脓散灌肠组34例及对照组即前列安栓纳肛组34例。两组用药4周后,主要从NIH-CPSI评分及中医症状评分两方面进行统计学分析比较,结果发现透脓散灌肠组疗效明显优于前列安栓纳肛组,在整个研究过程中,未发现有不良反应及毒副作用。
蒋荣伟[9](2008)在《三金片治疗IIIA型前列腺炎—湿热下注证的临床研究》文中认为目的:通过对三金片治疗湿热下注型炎症性慢性骨盆疼痛综合征(ⅢA型前列腺炎)的临床研究,观察三金片治疗本病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随机、对照的方法,选取湿热下注型炎症性慢性骨盆疼痛综合征患者72例,其中试验组(三金片组)和对照组(热淋清片组)各36例。筛选合格后,将于治疗后第2周和第4周末,返回医院进行访视。经过4周为一疗程的治疗后,观察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慢性前列腺炎症状评分(NIH-CPSI)、前列腺液常规检查(EPSRT)和最大尿流率(MFR)的变化来评价治疗效果。所有结果均采用SPSS13.0进行统计分析,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试验组临床治愈8例,显效13例,有效7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87.5%,愈显率65.6%,其中治愈率25.0%,显效率40.6%,有效率21.9%,无效率12.5%,相比对照组(治愈率12.1%,显效率24.2%,有效率为30.3%,总有效率66.7%,愈显率36.4%),总疗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在中医证候积分、NIH-CPSI评分、MFR和前列腺液中白细胞(EPS-WBC)及卵磷脂小体方面均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P<0.05),且在改善排尿症状、MFR和前列腺液中卵磷脂小体方面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改善疼痛症状和EPS-WBC方面两组相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三金片可明显改善ⅢA型前列腺炎—湿热下注证患者的主要临床症状,与对照组相比更能改善排尿症状,增加尿流率和提高前列腺液中卵磷脂小体的数量,是治疗该病的一种安全、有效的复方制剂,可作为治疗该病的一种良好选择。
李春艳,周建民[10](2007)在《慢性前列腺炎的治疗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摘要 |
| 英文摘要 |
| 英文缩略词表 |
| 前言 |
| 材料与方法 |
| 实验结果 |
| 讨论 |
| 结论 |
|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
| 参考文献 |
| 综述 中医药治疗慢性前列腺炎的研究进展 |
| 参考文献 |
| 个人简介 |
|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
| 致谢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引言 |
|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
| 1.1 《临证指南医案》相关研究进展 |
| 1.1.1 《临证指南医案》中单味药的应用研究进展 |
| 1.1.2 《临证指南医案》中对某病用药规律的研究进展 |
| 1.2 黄柏相关研究进展 |
| 1.2.1 地道沿革 |
| 1.2.2 分布 |
| 1.2.3 性状 |
| 1.2.4 炮制 |
| 1.2.5 性味归经 |
| 1.2.6 功效主治及相关论述 |
| 1.2.7 现代应用 |
| 1.2.8 张仲景对黄柏的方证研究 |
| 1.2.9 近代名老中医对黄柏用药的体会 |
| 1.2.10 黄柏配伍研究进展 |
| 1.2.11 黄柏药理研究进展 |
| 1.2.12 黄柏安全性研究进展 |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 2.1 临床资料 |
| 2.1.1 资料来源 |
| 2.1.2 研究对象 |
| 2.1.3 纳入标准 |
| 2.1.4 排除标准 |
| 2.2 研究步骤 |
| 2.2.1 分析黄柏的药性与功效 |
| 2.2.2 分析黄柏在经方中的应用 |
| 2.2.3 筛选医案 |
| 2.2.4 收集数据,建立数据库 |
| 2.2.5 统计分析 |
| 2.3 研究结果 |
| 2.3.1 黄柏在各卷中的应用情况 |
| 2.3.2 黄柏在各门中的应用情况 |
| 2.3.3 黄柏在病程不同时期的应用情况 |
| 2.3.4 医案中患者的就诊次数 |
| 2.3.5 所论述症状在现代医学系统中的分类情况 |
| 2.3.6 医案中所论述望诊的情况 |
| 2.3.7 医案中所论述舌象的情况 |
| 2.3.8 医案中所论述脉象的的情况 |
| 2.3.9 含黄柏医案的证型及脏腑虚实分布情况 |
| 2.3.10 医案选用的治法分布情况 |
| 2.3.11 含有黄柏的成方 |
| 2.3.12 黄柏成方在各卷中的应用情况 |
| 2.3.13 各门中含黄柏成方应用的情况 |
| 2.3.14 各条含黄柏成方在各门中详细应用情况 |
| 2.3.15 各条含黄柏成方在不同证型中的详细应用情况 |
| 2.3.16 各条含黄柏成方在阴阳辩证中的应用情况 |
| 2.3.17 各条含黄柏成方在各脏腑中的应用情况 |
| 2.3.18 含有黄柏组方的剂型分布 |
| 2.3.19 与黄柏配伍的药味及其频次 |
| 2.3.20 各种炮制黄柏的运用情况 |
| 2.3.21 各种黄柏的用量统计 |
| 第三部分 讨论 |
| 3.1 黄柏在《临证指南医案》中各卷、门、系统应用的分析 |
| 3.2 《临证指南医案》中应用黄柏医案病证虚实、病位、病机与治则、治法的分析 |
| 3.3 《临证指南医案》中应用黄柏医案望诊的分析 |
| 3.4 《临证指南医案》中应用黄柏医案切诊的分析 |
| 3.5 《临证指南医案》中应用黄柏医案的病程及就诊次数的分析 |
| 3.6 《临证指南医案》中应用黄柏医案的成方及其在卷门中分布情况的分析 |
| 3.7 《临证指南医案》中应用黄柏医案组方剂型的分析 |
| 3.8 《临证指南医案》中黄柏与药味配伍的分析 |
| 3.9 《临证指南医案》中黄柏炮制种类的分析 |
| 3.10 经方与《临证指南医案》中黄柏用量的对比分析 |
| 3.11 黄柏的药用忌宜 |
| 第四部分 结语 |
| 第五部分 参考文献 |
| 第六部分 附录 |
| 第七部分 致谢 |
| 1 中药坐浴 |
| 2 直肠给药 |
| 2. 1 栓剂纳肛 |
| 2. 2 中药保留灌肠 |
| 3 脐疗 |
| 4 物理疗法—热疗 |
| 5 前列腺注射 |
| 6 尿道灌注 |
| 7 经会阴超声 |
| 8 总结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英文缩略语 |
| 综述一: 前列腺痛治疗进展 |
| 参考文献 |
| 综述二: 慢性前列腺炎外治法述评 |
| 参考文献 |
| 前言 |
| 临床资料 |
| 方法 |
| 结果 |
| 讨论 |
| 参考文献 |
| 附表 |
| 致谢 |
| 个人简历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文献综述-古今文献对慢性前列腺炎的认识 |
| 1. 古代文献对慢性前列腺炎的认识 |
| 1.1. 病名溯源 |
| 1.2 病因病机 |
| 1.2.1 湿热下注 |
| 1.2.2 瘀浊阻滞 |
| 1.2.3 肾精亏虚 |
| 1.3 辩证治疗 |
| 1.4 针灸治疗 |
| 2 现代中医对慢性前列腺炎的认识和研究 |
| 2.1 现代中医对慢性前列腺炎的认识 |
| 2.1.1 临床表现 |
| 2.1.2 病因病机 |
| 2.1.3 辩证分型 |
| 2.2 现代医学对CP的认识 |
| 2.3 慢性前列腺炎的临床研究 |
| 2.3.1 针灸治疗 |
| 2.3.1.1 针刺疗法 |
| 2.3.1.1.1 毫针疗法 |
| 2.3.1.1.2 芒针疗法 |
| 2.3.1.1.3 电针疗法 |
| 2.3.1.1.4 应用经验穴 |
| 2.3.1.1.5 特殊手法 |
| 2.3.1.1.6 针刺放血疗法 |
| 2.3.1.1.7 头针疗法 |
| 2.3.1.1.8 针刺疗法小结 |
| 2.3.1.2 艾灸疗法 |
| 2.3.1.3 针刺加灸疗法 |
| 2.3.1.4 推拿疗法 |
| 2.3.1.5 穴位贴敷疗法 |
| 2.3.1.6 穴位注射疗法 |
| 2.3.1.7 耳针疗法 |
| 2.3.1.8 刮痧疗法 |
| 2.3.1.9 小结 |
| 2.3.2 中药治疗 |
| 2.3.2.1 中药内服 |
| 2.3.2.1.1 经方运用 |
| 2.3.2.1.2 自拟方 |
| 2.3.2.1.3 小结 |
| 2.3.2.2 中药外用 |
| 2.3.2.2.1 坐浴疗法 |
| 2.3.2.2.2 药栓塞肛疗法 |
| 2.3.2.2.3 中药灌肠疗法 |
| 2.3.2.2.4 小结 |
| 2.3.3 针药并用 |
| 针灸中药治疗慢性前列腺炎的现代文献研究 |
| 1 前言 |
| 2 文献研究范围及方法 |
| 2.1 研究范围 |
| 2.2 研究方法 |
| 2.3 文献纳入标准 |
| 2.4 文献排除标准 |
| 3. 针灸中药治疗慢性前列腺炎的现代文献研究 |
| 3.1 针灸治疗慢性前列腺炎的现代文献研究 |
| 3.1.1 针灸治疗CP的现代文献概况 |
| 3.1.2 针灸治疗慢性前列腺炎的经络应用情况 |
| 3.1.3 现代针灸治疗慢性前列腺炎的常用穴 |
| 3.1.4 针灸各疗法的常用穴统计 |
| 3.1.4.1 针刺疗法 |
| 3.1.4.2 艾灸疗法 |
| 3.1.4.3 穴位注射疗法 |
| 3.1.4.4. 穴位贴敷疗法 |
| 3.2 中药治疗慢性前列腺炎的现代文献研究 |
| 3.2.1 中药煎剂内服疗法 |
| 3.2.1.1 经典方剂的运用 |
| 3.2.1.2 常用药 |
| 3.2.1.3 辨证用药的特点 |
| 3.2.1.4 常用药的年份分布 |
| 3.2.2 中药煎剂灌肠疗法 |
| 3.2.2.1 常用药 |
| 3.2.2.2 灌肠疗法常用药的功效分布 |
| 3.2.3 中药坐浴疗法 |
| 3.2.3.1 常用药 |
| 3.2.3.2 常用药的功效分布 |
| 3.3 针灸中药综合治疗慢性前列腺炎的现代文献研究 |
| 3.3.1 针灸中药综合治疗CP的现代文献概况 |
| 3.3.2 针灸中药综合治疗CP的现代文献统计及分析 |
| 3.3.2.1 常用穴 |
| 3.3.2.2 常用药 |
| 结论 |
| 1 针灸治疗慢性前列腺炎的规律特点 |
| 2 中药治疗慢性前列腺炎的规律特点 |
| 3 针药并用治疗慢性前列腺炎的规律特点 |
| 4 治疗慢性前列腺炎的基本原则 |
| 5 治疗慢性前列腺炎的常用方药、常用穴 |
| 6 预防和调护 |
| 7 问题与展望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个人简历 |
| 附表:正文统计所用到的部分参考文献 |
| 中文摘要 |
| 英文摘要 |
| 英文缩略词 |
| 文献综述 |
| 综述一 慢性前列腺炎的中医研究现状 |
| 1 理论研究 |
| 2 慢性前列腺炎的方药研究 |
| 3 慢性前列腺炎的中西医结合治疗 |
| 4 慢性前列腺炎的综合治疗 |
| 5 慢性前列腺炎的针灸治疗及研究 |
| 6 问题与展望 |
| 参考文献 |
| 综述二 慢性非细菌性前列腺炎的西医研究进展 |
| 1 慢性前列腺炎的概念与分类 |
| 2 Ⅲ型前列腺炎的诊断分型 |
| 3 病因与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
| 4 治疗 |
| 5 问题与展望 |
| 参考文献 |
| 综述三 慢性非细菌性前列腺炎的实验研究现状 |
| 1 慢性非细菌性前列腺炎的病理研究 |
| 2 CPPS 动物模型的制作方法 |
| 3 中医药治疗CPPS 的实验研究 |
| 4 问题与展望 |
| 参考文献 |
| 理论研究 |
| CPPS 的中医学认识及前列通瘀汤的药理学分析 |
| 1 慢性前列腺炎中医学认识的历史源流 |
| 2 中医对慢性前列腺炎认识的发展 |
| 3 前列通瘀汤的组方特点 |
| 4 前列通瘀汤的现代药理作用分析 |
| 参考文献 |
| 实验研究 |
| 实验一前列通瘀汤对实验性CPPS 大鼠前列腺组织形态学的影响 |
| 前言 |
| 材料和方法 |
| 结果 |
| 讨论 |
| 小结 |
| 参考文献 |
| 实验二前列通瘀汤对实验性CPPS 大鼠前列腺组织细胞因子的影响 |
| 前言 |
| 材料和方法 |
| 结果 |
| 讨论 |
| 小结 |
| 参考文献 |
| 课题结论 |
| 课题创新性 |
| 附图 |
| 致谢 |
| 个人简历 |
| 目录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一部分 王琦教授学术渊源概述 |
| 1 中医体质学的构建 |
| 2 中医男科学的构建 |
| 参考文献 |
| 第二部分 王琦教授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总结 |
| 1 王琦教授学术思想概述 |
| 1.1 中医体质学 |
| 1.2 中医男科学 |
| 1.3 用方思想 |
| 1.4 师承教育 |
| 2 王琦教授诊疗经验总结 |
| 2.1 发挥特长,治疗男科疾病 |
| 2.2 因人而异,辨体用方 |
| 2.3 谨守病机,活用方剂治疗杂病 |
| 3 跟师体会 |
| 3.1 注重辨体用方 |
| 3.2 用方广博兼容 |
| 3.3 方剂小巧凝练 |
| 3.4 用方依理多发挥 |
| 3.5 重视合方思想 |
| 3.6 基于临床经验自拟方 |
| 第三部分 王琦教授从"瘀浊"分期论治慢性前列腺炎的临床研究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英文缩略语 |
| 文献综述慢性前列腺炎诊治概况 |
| 1 慢性前列腺炎病名及分类 |
| 2 慢性前列腺炎病因病机 |
| 3 慢性前列腺炎治疗概况 |
| 4 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展望 |
| 参考文献 |
| 前言 |
| 临床研究 |
| 1 临床资料 |
| 2 诊疗标准 |
| 2.1 诊断标准 |
| 2.2 纳入及排除标准 |
| 3 研究方法 |
| 3.1 设计方案 |
| 3.2 样本量估算 |
| 3.3 随机方案、盲法、对照方案 |
| 3.4 治疗方法 |
| 3.5 观察指标 |
| 3.6 疗效评价标准 |
| 3.7 统计方法 |
| 4 结果 |
| 4.1 纳入脱落情况 |
| 4.2 可比性分析 |
| 4.3 疗效评价结果 |
| 4.4 安全性评价 |
| 5 结论 |
| 6 讨论 |
| 6.1 王琦教授对慢性前列腺炎病机的认识 |
| 6.2 王琦教授临床治疗特色 |
| 6.3 王琦教授治疗慢性前列腺炎用方思想 |
| 6.4 王琦教授治疗用药特色和规律 |
| 6.5 推新与发挥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致谢 |
| 个人简历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英文缩略词表 |
| 综述一 慢性前列腺炎中医外治法研究现状 |
| 1 经直肠给药法 |
| 2 局部外敷疗法 |
| 3 坐浴疗法 |
| 4 局部注射疗法 |
| 5 熏洗疗法 |
| 6 针刺艾灸疗法 |
| 7 物理疗法 |
| 8 中药内、外同治 |
| 9 讨论 |
| 参考文献 |
| 综述二 慢性前列腺炎的现代研究进展 |
| 1 慢性前列腺炎的分类 |
| 2 慢性前列腺炎的流行病学研究 |
| 3 慢性前列腺炎的病因学研究进展 |
| 4 慢性前列腺炎的治疗现状 |
| 5 讨论 |
| 参考文献 |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 前言 |
| 临床资料和方法 |
| 1 临床资料 |
| 2 研究方法 |
| 结果 |
| 1 病例分组情况 |
| 2 可行性分析报告 |
| 3 临床疗效分析报告 |
| 4 安全性分析报告 |
| 讨论 |
| 结论及展望 |
| 致谢 |
| 个人简历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中英文缩略词表 |
| 前言 |
| 临床研究 |
| 1. 研究对象 |
| 1.1 病例来源 |
| 1.2 诊断标准 |
| 1.2.1 西医诊断标准 |
| 1.2.2 中医辨证标准 |
| 1.3 纳入标准 |
| 1.4 排除标准 |
| 1.5 剔除病例标准 |
| 1.6 脱落病例标准 |
| 1.7 受试者退出试验的条件 |
| 2. 研究方法 |
| 2.1 试验设计 |
| 2.2 治疗方法 |
| 2.3 注意事项 |
| 2.4 临床观察指标及检测方法 |
| 2.4.1 安全性评价 |
| 2.4.2 疗效性指标 |
| 2.4.3 疗效评定标准 |
| 2.5 统计方法 |
| 3. 结果与分析 |
| 3.1 病例资料分析 |
| 3.2 可比性分析 |
| 3.3 结果分析 |
| 3.4 不良反应 |
| 讨论 |
| 1. 现代医学对该病的认识 |
| 1.1 前列腺炎的分类 |
| 1.2 对病因病机的认识 |
| 1.3 临床症状 |
| 1.4 诊断 |
| 1.5 治疗 |
| 2. 中医学对本病的认识 |
| 2.1 对前列腺生理功能的认识 |
| 2.2 对中医病因病机的研究现状 |
| 3. 三金片选用依据 |
| 4. 本课题对照组药物选择的原因 |
| 5. 指标选择的依据 |
| 6. 用药后对观测指标的改善情况分析 |
| 结论 |
| 问题与展望 |
| 致谢 |
| 参考文献 |
| 附件1 文献综述 |
| 附件2 随机化设计方案 |
| 附件3 症状积分表 |
| 附件4 在校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及科研成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