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建萍[1](2021)在《郭立中教授辨治类风湿关节炎的临床经验及扶阳通痹基本方的网络药理学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研究背景:类风湿关节炎作为风湿免疫性疾病,属于临床难治病,是现代医学界的难题之一,也是中医药研究的重点。中医药辨治RA历史悠久、手段多样、经验丰富、疗效确切且无明显毒副作用[1,2]。郭立中教授临床辨治类风湿关节炎,着重从阳气立论,不仅着眼于病证本身,更关注人体正气和预后的长远疗效。郭教授辨治的RA患者远期疗效显着,特色鲜明,有必要对其辨治RA的学术思想进行系统整理和研究。研究目的:(1)系统挖掘和整理郭立中教授临床辨治类风湿关节炎的学术思想。(2)从网络药理学角度阐明郭教授扶阳通痹治法方药(即扶阳通痹基本方)的可能取效机制。研究方法:(1)门诊收集和整理郭立中教授2013年3月—2020年1月门诊诊治的所有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的病案,根据RA相关诊断标准、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进行筛选,最终得到70例344诊次病案信息,建立病案数据库,运用频次频率分析、内外关联规则和K-均值聚类分析等方法研究病案中症状、舌象、脉象、病机、病理因素、方药之间的规律,并结合郭立中教授本人意见,进行分析、归纳和总结。(2)运用现代网络药理学的手段,对郭立中教授辨治RA的扶阳通痹基本方(“人机结合”研究所得)进行相关分析研究,探讨其取效的可能内在机制。研究结果:(1)郭立中教授辨治的RA患者病案数据挖掘结果:①本研究共纳入70例344诊次RA患者病案,其中男性患者12例(占17.14%),共计58诊次(占16.86%);女性患者58例(占82.28%),共计286诊次(83.14%),女性RA患者和诊次远远高于男性。②RA发病的高发年龄主要有两个阶段:50-69 岁,频次为 199(占 57.84%);30-49 岁,频次为 114(占 33.13%)。③RA最常见的临床症状是四肢多发关节疼痛、失眠、畏寒、口干不欲饮、疲劳、咳嗽、自汗、便溏,其频次(频率)分别是131(占38.08%)、120(占34.88%)、89(占 25.87%)、75(占 21.80%)、74(占 21.51%)、74(占 21.51%)、56(占16.28%)和52(占15.12%)。④RA患者主要舌象为质淡红、质红、质暗红、苔薄白、苔白腻、齿痕舌、苔黄腻、苔白黄腻和苔少,其频次(频率)分别为 112(占 32.56%)、100(占 29.07%)、92(占 26.74%)、70(占 20.35%)、68(占 19.77%)、47(占 13.66%)、43(占 12.50%)、24(占 6.98%)和 20(占5.81%)。⑤RA患者的主要脉象有紧、滑、弱、细、沉、虚、浮和弦,其频次(频率)分别为 171(占 49.71%)、118(占 34.3%)、113(占 32.85%)、102(占 29.65%)、96(占 27.91%)、77(占 22.38%)、52(占 15.12%)和 31(占9.01%)。⑥RA临床最为常见的病机证候有寒湿凝滞、气血痹阻、筋骨失养、阳虚气弱、肝肾阳虚和阳虚寒凝,其频次(频率)分别为143(占41.57%)、85(占 24.71%)、73(占 21.22%)、68(占 19.77%)、58(占 16.36%)和 42(占12.21%)。⑦虚、寒、湿、瘀、痰是RA最为常见的病理因素,其频次(频率)分别为 259(75.29%)、219(63.66%)、178(51.74%)、125(36.34%)和 41(11.92%)。⑧RA患者所有诊次病案中共计出现中药130种,其中最为常用的中药有炙甘草、附子、淫羊藿、生姜、朱茯神、桂枝、油松节、杜仲、砂仁、白术、黄芪、苍术、威灵仙,巴戟天、刺五加和当归等,其频次(频率)依次是325(94.48%)、282(81.98%)、276(80.23%)、257(74.71%)、228(66.28%)、222(64.53%)、192(55.81%)、188(54.64%)、183(53.20%)、164(47.67%)、149(43.31%)、142(41.28%)、102(29.65%)、94(27.33%)、89(25.87%)和78(22.67%),以温阳、理气健脾、祛风除湿、活血通络和补肾添精功效的中药为主。⑨症状内关联规则研究显示:失眠与纳差,畏寒与失眠,失眠与四肢多发关节疼痛,畏寒与四肢多发关节疼痛等症状组合关联度较高。⑩舌象组合关联度较高的有:苔薄腻与质暗红,舌体胖大与质淡红,苔薄白腻与质淡红等。(11)脉象关联度较高的组合有:脉沉与脉弱,脉细与脉紧,脉沉与脉滑等。(12)病机证候关联度较高的组合有:肝肾阳虚与寒湿凝滞,寒湿凝滞与气血痹阻,气血痹阻、寒湿凝滞与肝肾阳虚等。(13)最常用的病理因素组合有寒、虚、湿、瘀等。(14)最常用的药物组合有附子、桂枝、炙甘草、生姜、淫羊藿,两两之间有较高的关联性。(15)郭教授临床常用的治法有:补阳气、强筋骨,助阳温通、化痰止咳、宣痹止痛,补益肝肾、祛风除湿、疏筋强骨,补益心脾、温潜浮阳、交通心肾,理气畅中祛痹,祛风湿散寒、补肝肾强筋骨、通经络止痹痛,温通解表、散寒祛湿,扶阳添精等8个聚类治法。(16)郭教授临床从扶阳辨治类风关的基本方:扶阳通痹基本方,由附子、淫羊藿、桂枝、生姜和炙甘草组成。(2)以郭教授常用的扶阳通痹基本方(FYTBF,药物组成:附子、淫羊藿、桂枝、生姜和炙甘草)进行网络药理学分析研究后可知:①扶阳通痹基本方共含有140个有效化合物成分。②扶阳通痹基本方有效成分可以作用104个靶点,扶阳通痹基本方和RA的交集基因靶点有68个,Degree值较高的有细胞肿瘤抗原p53(TP53)、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8(MAPK8)、白细胞介素-6(IL-6)、VEGFA、CASP3等靶基因。③GO功能富集分析显示,扶阳通痹基本方治疗RA的机制可能和DNA结合转录因子结合、DNA结合转录激活物活性、泛素样蛋白连接酶结合、核受体活性、配体激活转录因子活性和RNA聚合酶Ⅱ特异性DNA结合转录因子结合等因素有关。④KEGG生物通路富集分析显示,扶阳通痹基本方治疗RA的机制,可能与乙型肝炎、前列腺癌、卡波氏肉瘤相关疱疹病毒感染、细胞凋亡通路、胰腺癌、糖尿病并发症中的AGE-RAGE信号通路、肿瘤坏死因子信号通路等密切相关。研究结论:(1)类风湿关节炎患者以中老年女性为主;郭立中教授辨治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的主要临床症状是四肢多发关节疼痛、失眠、畏寒、口干不欲饮、疲劳、咳嗽、自汗、便溏、舌(淡)红、脉紧等;症状涉及肢体关节、肝肾、心(神)、肺系和脾胃系统症状;病性总属本虚标实,阳虚气弱、肝肾阳虚为本虚,寒湿凝滞、气血痹阻为标实;治疗上遵循“建极先建中,建中先拨通”治分次第的医学理念,温通解表、散寒祛湿法等八法循序渐进,各有侧重,主次分明;用药上以温通阳气祛寒湿、温补阳气、活血通络等药物为主;附子、(生、干、炮)姜等用量打破常规,高效且无毒。(2)网络药理学研究显示,扶阳通痹基本方(FYTBF)对类风湿关节炎的治疗作用是通过多成分、多靶点、多通路协同调控的结果。扶阳通痹基本方中140个活性成分(如山柰酚、槲皮素等)多数具有抗炎、抗菌、抗氧化等生物功能,可交叉调控RA相关的68个靶点,通过影响各类转录因子活性,可以直接或间接调控炎症通路(如NF-kB信号通路、IL-6信号通路、PI3K-Akt信号通路、TNF信号通路等)、凋亡通路(如TP53信号通路、AGE-RAGE 通路等)。
熊邓[2](2020)在《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味对腰椎间盘突出症减压术后残余下肢麻木的疗效观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通过观察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味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残余下肢麻木的患者治疗前后的各项评分与指标的变化,研究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味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残余下肢麻木患者的临床疗效。黄芪桂枝五物汤在临床当中运用较少,更多的运用其他如独活寄生汤、补阳还五汤等方剂来缓解术后疼痛,本文希望通过此项研究来观察黄芪桂枝五物汤对神经功能恢复的确切疗效,使临床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残余下肢麻木患者提供一种新的治疗方案,这种治疗方案值得进一步的研究和临床推广。方法:选取2018年7月至2019年7月在江西省中医院做完腰椎开放手术术后残余下肢麻木症状患者60例为研究对象,告知患者试验的注意事项,签署了知情同意书后,用随机数表法将患者随机分为某一组,每组研究对象为30例,分别记为治疗组与对照组。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病程长短以及病变节段均无明显差异,治疗前两组的各项评分及胫神经传导速度均无明显差异性。在治疗组的治疗过程当中,患者卧床休息并行术后常规治疗,并且每天进行行功能锻炼,在此基础上服用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味进行治疗,方剂采用本院中药房抓取的中药,本院煎药房煎制成的汤药包,一次半袋,早晚各1次,15天为1疗程,服用2个月,在治疗的过程中要进行随症加减,不能拘泥于一方用到底。对照组患者也在术后行常规处理的基础上服用甲钴胺片,每天1片,每天3次,15天为1疗程,服用2个月。其余治疗过程两组完全一致。在治疗过程中要密切观察患者是否有不良反应等。两组均连续治疗2个月,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以及治疗后各个时间段的麻木VAS评分、肌力评分以及胫神经的传导速度。结果:(1)麻木VAS评分分析:患者进行两组治疗后,其麻木VAS评分均降低,但在治疗1周、2周内,试验组的评分下降更明显并且与对照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治疗1个月、2个月后,两组评分下降情况差异比较无统计学意义。(2)下肢肌力评分分析:患者进行两组治疗后,其肌力评分均升高,但在治疗治疗1周、2周内,试验组的评分升高的更明显并且与对照组对比有统计学差异;在治疗1个月、2个月后,两组评分下降情况比较无统计学差异。(3)胫神经传导速度分析比较:患者进行两组治疗后,其胫神经传导速度均加快,但在治疗2周前,试验组的加快的更明显并且与对照组对比有统计学差异;在治疗2周后,两组评分下降情况对比无明显统计学差异。(4)疗效分析:两组患者在治疗3个月后都进行随访,对照组有效率及显效率为90.0%、73.3%,试验组有效率及显效率为93.3%、80.0%,其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结论:(1)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味是一种良好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残余下肢麻木的方药;(2)与甲钴胺相比,黄芪桂枝五物汤的近期疗效要好,而远期疗效与甲钴胺并无明显差异。
梁薛辰[3](2020)在《基于六经辨证理论以小柴胡汤加味治疗交感型合并颈型颈椎病(少阳病少阳不和证)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指出目的:在六经辨证理论指导下通过观察小柴胡汤加味治疗交感神经型合并颈型颈椎病(少阳病少阳不和证)的临床疗效,以客观指标评价该方的临床疗效,进一步检验运用六经理论指导交感神经型合并颈型颈椎病治疗的临床思维方法。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交感神经型合并颈型颈椎病患者60例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治疗组以口服小柴胡汤加味为治疗方法,对照组以口服塞来昔布联合敏使朗为治疗方法,两组均嘱患者卧床休息及加强颈项肌功能锻炼,1周为1疗程,共2个疗程,分别记录治疗前、治疗开始后1周、2周交感神经型合并颈型颈椎病患者的VAS评分、“20分法”评分、中医证候评分及临床疗效评定标准来判定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3.33%,对照组总有效率83.33%,治疗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疼痛程度、“2 0分法”评分和中医证候评分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对比性(P>0.05)。治疗后1周两组VAS评分、“20分法”评分和中医证候评分均低于本组治疗前,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且治疗组低于对照组同期,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周两组VAS评分、“20分法评分”和中医证候评分均显着低于本组治疗前,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 1),且治疗组低于对照组同期,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六经辨证理论指导下小柴胡汤加味治疗交感神经型合并颈型颈椎病(少阳病少阳不和证)可减轻患者疼痛及头晕,有效改善患者临床症状,疗效显着,值得推广。
钱哲[4](2020)在《“肝脾同治”理论指导下芍药甘草汤治疗膝骨关节炎的研究》文中指出目的:中医药治疗该病具有多靶点、多途径的优势,中医理论在治疗过程中也不断发展。通过相关文献查阅后发现部分从“肝”、“脾”论治膝骨性关节炎的理论、为“肝脾同治”理论治疗膝骨性关节炎奠定基础。本研究通过梳理“肝脾同治”理论,阐述其治疗膝骨性关节炎的可行性,并以此作为理论基础将传统实验方法与生物信息学技术相结合,完成理论构建、实验验证、网络数据库挖掘、科学组方等一系列研究。方法:1.通过对经典方剂的筛选选择“肝脾同治”经典方——芍药甘草汤为例展开研究。2.从ETCM数据库搜索芍药甘草汤成分和靶标,用Cytoscape软件构建和分析网络,用DAVID对靶点进行功能富集分析,对化合物及靶点进行分子对接实验验证;综合上述结果分析芍药甘草汤治疗OA大鼠模型的多成分、多靶标的治疗机制,为“肝脾同治”理论组方奠定基础。3.建立IL-1β诱导大鼠软骨细胞炎症模型,分为正常组、模型组、芍药甘草汤含药血清组及芍药甘草汤含药血清+PTDC组。MTT法检测芍药甘草汤含药血清对IL-1β诱导软骨细胞活力的影响,ELISA法检测芍药甘草汤含药血清对IL-1β诱导软骨细胞上清液IL-6、IL-10含量影响,WB法检测芍药甘草汤含药血清对IL-1β诱导软骨细胞中MMP13、ADAMTS-5、IL-6蛋白表达影响;WB检测芍药甘草汤含药血清对IL-1β诱导软骨细胞NF-κB相关通路的影响。4.ACLT法建立大鼠KOA模型,分为正常组、模型组、芍药甘草汤组及芍药甘草汤+PTDC组。光学显微镜进行病理学观察芍药甘草汤对大鼠KOA模型的影响,ELISA法检测芍药甘草汤对KOA大鼠IL-6、IL-1β、TNF-α、SOD、MDA含量影响,WB法检测芍药甘草汤对KOA大鼠MMP13、ADAMTS-5、IL-6蛋白表达影响,WB检测芍药甘草汤对KOA大鼠NF-κB相关通路蛋白表达的影响。5.ACLT法建立大鼠KOA模型,分为正常组、模型组、芍药甘草汤组。运用代谢组学方法对大鼠OA模型血清进行分析,输出结果进行差异物筛选及KEGG分析。6.从ETCM数据库搜索“肝脾同治”组方成分归经和靶标,用Cytoscαpe软件构建和分析网络,用DAVID对靶点进行功能富集分析:综合上述结果分析“肝脾同治”组方治疗KOA大鼠模型的多成分、多靶标的治疗机制,完成“肝脾同治”理论指导下治疗KOA方剂组成。结果:1.芍药甘草汤潜在靶点中的32个与KOA疾病基因共表达,重要靶点主要富集在25条信号通路上,其中9条与KOA高度相关。11个化合物与14个靶点完成分子对接,通过ECTM数据库检索到含有这11个化合物的中药28味,初步完成“肝脾同治”组方数据库的构建。2.MTT结果显示:炎症因子IL-1β(10 ng/ml)72小时内对软骨细胞无毒性作用,芍药甘草汤含药血清对软骨细胞不具有细胞毒性,与未经治疗时相比芍药甘草汤2.5g/kg含药血清提高软骨细胞活性,在加入10%芍药甘草汤2.5g/kg含药血清后软骨细胞活力没有随着治疗时间的延长出现显着差异。ELISA结果显示: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IL-6含量显着升高、IL-10含量显着降低;与模型组相比,芍药甘草汤含药血清组IL-6含量显着降低、IL-10含量显着升高(P<0.05);与模型组相比,芍药甘草汤含药血清+PTDC组IL-6含量显着降低、IL-10含量显着升高(P<0.05),与芍药甘草汤含药血清组相比,其IL-6含量显着升高、IL-10含量显着降低(P<0.05)。WB结果显示: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MMP-13、ADAMTS-5和IL-6蛋白显着升高(P<0.05),与模型组相比,芍药甘草汤含药血清组MMP-13、ADAMTS-5和IL-6蛋白表达(P<0.05)。软骨细胞中总IκBα的表达没有因为IL-1β的加入而增加,但IκBα磷酸化程度(p-IκBα)显着升高(P<0.05),与模型组相比,芍药甘草汤含药血清干组p-IκBα的浓度下降(P<0.05);与模型组相比,芍药甘草汤含药血清+PTDC组p-IκBα含量降低(P<0.05);与芍药甘草汤含药血清组相比,p-IκBα含量升高(P<0.05)。3.病理学结果及评分显示芍药甘草汤通过抑制软骨基质及软骨表面退化改善KOA大鼠软骨退变。ELISA结果显示: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IL-6、IL-1β、TNF-α含量显着升高(P<0.01),SOD含量降低、MDA含量升高(P<0.05);与模型组相比,芍药甘草汤组IL-6、IL-1β、TNF-α含量显着下降(P<0.01),SOD含量升高、MDA含量降低(P<0.05);与模型组相比,芍药甘草汤+PDTC组IL-6、IL-1β、TNF-α含量显着降低(P<0.01)、SOD含量升高、MDA含量降低(P<0.05),但与芍药甘草汤组相比,其IL-6、IL-1β、TNF-α含量显着升高(P<0.05),SOD含量显着降低、MDA含量显着升高(P<0.05)。WB结果显示,与正常组相比,大鼠OA模型MMP-13、ADAMTS-5和IL-6蛋白显着升高(P<0.05),而模型组相比,芍药甘草汤组MMP-13、ADAMTS-5和IL-6蛋白表达显着降低(P<0.05)。大鼠滑膜中总IκBαα的表达没有变化,IκBα磷酸化程度(p-IκBα)显着升高(P<0.05),予芍药甘草汤干预后p-IκBα的浓度下降(P<0.05)。模型组相比,芍药甘草汤+PDTC组p-IκBα含量降低(P<0.05),与芍药甘草汤组相比其p-IκBα含量升高(P<0.05)。4.差异物筛选显示:在阳离子模式下,芍药甘草汤组vs.模型组共筛选到380个上调表达的代谢物及314个下调表达的代谢物,模型组vs.正常组共筛选到484个上调表达的代谢物及270个下调表达的代谢物;在阴离子模式下,芍药甘草汤组vs.模型组共筛选到507个上调表达的代谢物及个158下调表达的代谢物,模型组vs.正常组共筛选到351个上调表达的代谢物及327个下调表达的代谢物。KEGG差异代谢物富集分析:在阳离子模式下,芍药甘草汤组vs.模型组差异代谢物显着富集在4条代谢通路中,模型组vs.正常组差异代谢物显着富集在7条代谢通路中,;在阴离子模式下,芍药甘草汤组vs.模型组差异代谢物显着富集在4条代谢通路中,模型组vs.正常组差异代谢物显着富集在4条代谢通路中。5.“肝脾同治”组方中的中药大多归肝经、脾经、胃经,其潜在靶点中的48个与KOA疾病基因共表达,重要靶点主要富集在26条信号通路上,其中13条与KOA高度相关。结论:1.通过网络药理学方法获取芍药甘草汤的关键靶蛋白进行KEGG分析后发现其KOA的治疗途径主要包括免疫、炎症、细胞凋亡、糖脂代谢等。2.芍药甘草汤含药血清对IL-1β诱导大鼠软骨细胞炎症模型具有抑制炎症作用,机制与其调控NF-κB相关信号通路有关。3.芍药甘草汤对KOA大鼠模型改善骨关节炎具有抑制炎症作用,其机制可能与调控NF-κB相关信号通路有关。4.代谢组学分析结果显示芍药甘草汤通过氨基酸代谢、能量代谢及脂质代谢等途径改善大鼠OA模型。5.通过网络药理学方法获取“肝脾同治”组方的关键靶蛋白进行KEGG分析后发现其KOA的治疗途径主要包括免疫、炎症、细胞凋亡、糖脂代谢、血管生成及细胞自噬等。
杨志华,闫海峰,范子璇,郝征[5](2020)在《基于数据挖掘探析中医药治疗腰椎骨质增生用药规律》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基于中医传承辅助平台软件,分析中医药治疗腰椎骨质增生的用药规律。方法:检索中国知网(China national knowledge infrastructure,CNKI)中运用中医药治疗腰椎骨质增生的相关文献,构建中医药治疗腰椎骨质增生的组方数据库,运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软件挖掘处方的组方规律和用药特点。结果:共筛选中医药治疗腰椎骨质增生的文献共193篇,纳入处方148首,使用中药137味。中医药治疗腰椎骨质增生用药频次≥21次的高频药物有30味,排在前5位的为当归、牛膝、杜仲、甘草、续断;频次≥35次的高频药对有25个,排在前5位的药对为牛膝-当归、牛膝-杜仲、杜仲-当归、杜仲-续断、甘草-当归。药性温性药偏多,占59. 49%,药味以甘、苦、辛为主,频率为85. 99%,归经以肝肾脾居多。最终挖掘核心组合22个,新处方11首。结论:中医药治疗腰椎骨质增生用药以补肾活血、祛风除湿、通络止痛药为主,为指导临床用药及研发新药提供参考。
赵鼎[6](2018)在《基于数据挖掘的经方治疗水湿痰饮病的辨治规律研究》文中指出[目的]以现代计算机数据挖掘技术为手段,以近30年公开发表的经方治疗水湿痰饮病病案为研究对象,着重探讨其运用经方治疗水湿痰饮病的辨治规律,以进一步探寻水湿痰饮病中医病机演变及治法方药规律,更好地指导临床,提高疗效。[方法]通过查阅中国知网上的文献,对其近30年来公开发表的经方治疗水湿痰饮病病案进行全面收集、整理,严格按照纳入标准、排除标准进行筛选,将符合条件的共1078诊次的全部资料利用Medcase V3.2仓公诊籍国医脉案数据记录挖掘系统软件建立病案采集、存贮数据库,运用频数分布、关联规则、聚类方法挖掘、分析其临床症状、病机、舌脉、药物之间的关联性,并对挖掘结果进行分析、归纳、总结。[结果]1078例患者中男性509例,女性547例,年龄最大88岁,最小1岁。涉及中医病证135种,主要的中医病证有水肿、咳嗽、眩晕、痹证、喘证、泄泻、哮病、胃痛。涉及西医病症226种,主要的西医病症有支气管哮喘、慢性支气管炎、慢性胃炎、梅尼埃病、腹泻、慢性肾炎、慢性肺源性心脏病。临床症状共计281种,主症为形寒怕冷、纳呆食少、疲倦乏力、水肿、咳嗽、胸闷、大便稀薄、口干、呕吐、腹胀、尿少、头晕、气喘。涉及病机150项,主要的病机有水饮内停、风寒束表、脾虚失运、气化不利、水湿内停、痰饮伏肺、水湿泛溢、脾肾阳虚、肝郁脾虚、寒湿阻络、脾虚湿困、肺气失宣、肺气上逆。涉及病理因素14种,分别为湿、水、气、饮、寒、痰、热、风、瘀、浊、毒、火、食、燥。涉及病位21种,分别为脾、肾、肺、胃、肝、表、心、经络。用药共计380味,主要的药物有茯苓、炙甘草、桂枝、生白术、白芍、生姜、泽泻、法半夏、干姜、大枣、制附片。聚类分析水湿痰饮病总体病案得到14组核心方。方一为薯蓣丸+法半夏、白芥子,方二为半夏泻心汤原方,方三为真武汤+炙甘草,方四为肾气丸原方,方五是桂枝茯苓丸去芍药,方六为小青龙汤原方,方七为柴胡桂枝干姜汤原方,方八为五苓散原方,方九为乌梅丸原方,方十为柴胡加龙骨牡蛎汤+炙甘草、石菖蒲、远志、琥珀,方十一为桂枝芍药知母汤原方。[结论]水湿痰饮病的范畴涵盖临床各科,现代医家扩大了经方治疗水湿痰饮病的范围。临床表现多种多样,部分脉象未出现在《伤寒杂病论》中。病理因素以湿、水、饮、痰为中心,常与气、寒、热、风、瘀多种病理因素兼夹为患。病位主要在脾、肾、肺、胃、肝,内外上下无处不到。病理性质总属本虚标实,以标实为主,虚实夹杂。病机复杂多样,脏腑病机为主,气血津液病机为辅。水湿痰饮侵袭不同部位的病机随之发生演变。水湿痰饮侵袭脾胃、肺脏、肝脾、肾脏、脾肾、肢体经络等不同部位,可选用相应的核心方进行治疗。治疗时以核心方为主,随兼夹病机、病理因素进行加减。
李朝辉[7](2017)在《基于数据挖掘的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用药规律探讨》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本研究通过对近些年对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方剂进行梳理、归纳、总结,探讨其用药规律,得出药物的用药频次及所用药物的四气、五味、归经,核心药对组合,潜在的新方等,然后进行统计学分析,为临床辨证用药及基础医学的相关研究提供一定的数据依据。方法:从中国知网(CNKI)、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VIP)、万方数据库三个数据库检索1980年1月1日-2016年6月1日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方剂,筛选出纳入研究的方剂158首。应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系统,输入研究的方剂,基于关联规则、聚类分析,对所纳入的158首方剂进行数据挖掘。结果:通过对158首方剂的分析,药物的种类有174味,中药的使用频次中,排名前10位的依次是当归(101)、牛膝(86)、甘草(65)、杜仲(58)、熟地黄(53)、白芍(50)、独活(49)、川芎(46)、桑寄生(44)、威灵仙(39)、续断(39)。药物的四气排名前三的是温、平、寒,分别占53%、26%、18%,而凉、热药频次最少。五味中甘、苦、辛频次排名前三,酸、咸、涩味则用药较少。从归经分布上看,药物归肝、肾、脾、心经较多,归肝经药物1309次,肾经729次,排前2位。对常用药对进行分析,频次排名前9位的分别是牛膝-当归、甘草-当归、牛膝-甘草、川芎-当归、杜仲-牛膝、杜仲-当归、当归-白芍、当归-独活、当归-桑寄生。得到34味药物的核心组合52个,新方聚类核心组合22个,进一步聚类得出新方11个,对所得出的数据进行分析。结论:通过对158首方剂进行数据挖掘,研究了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用药规律,所得出的数据表明,腰椎间盘突出症多属本虚标实之证,以肝肾不足为本,瘀血、湿热、寒湿等病理因素为标,与其基本病机相呼应。所得出的潜在新方临床可根据疾病的辨证分型,进行化裁,从而为临床提供一定的指导作用。
李冀,李庆伟,郝峰[8](2017)在《木瓜白芍配伍的现代临床应用及药理研究》文中提出综述了木瓜、白芍用于风湿病关节疼痛、坐骨神经疼痛、颈椎病、呕吐、转筋、骨质增生等病证的临床治疗概况,并对其现代药理学研究进行综述。以期进一步研究二者的配伍作用,为临床治疗提供参佐。
邱新红,李淳,邱新萍,高才达[9](2015)在《国家级名老中医高才达治疗腰痛临床经验》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腰痛为临床常见病和多发病。高才达主任医师认为腰痛的病机是本虚标实,肝肾虚为本,风寒湿等外邪而致的筋脉瘀滞为标。治疗上高师善用白芍木瓜汤,培补肝肾、舒筋通络而达到治疗目的。
邱新红,李淳,邱新萍,高才达[10](2015)在《高才达主任医师白芍木瓜汤临床运用经验》文中研究指明白芍木瓜汤具有培补肝肾,舒筋通络止痛的功效。高才达主任医师灵活运用白芍木瓜汤加减治疗多种疾病。本文总结高师白芍木瓜汤的临床运用经验及典型医案数则。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摘要 |
| Abstract |
| 前言 |
| 第一部分 理论与文献研究进展 |
| 1 现代医学对类风湿关节炎的研究进展 |
| 1.1 流行病学调查 |
| 1.2 类风湿关节炎的病因与发病机制 |
| 1.3 RA的临床诊断 |
| 1.4 RA的西医治疗 |
| 1.4.1 治疗原则 |
| 1.4.2 一般治疗 |
| 1.4.3 药物治疗 |
| 1.4.4 免疫净化 |
| 1.4.5 外科治疗 |
| 1.4.6 功能锻炼 |
| 2 中医学对类风湿关节炎的研究进展 |
| 2.1 RA的中医病名探讨 |
| 2.2 RA的病因病机研究 |
| 2.2.1 病因研究 |
| 2.2.2 病机研究 |
| 2.3 RA的中医治疗 |
| 2.3.1 辨证分型论治 |
| 2.3.2 辨证分期论治 |
| 2.3.3 成方及验方治疗 |
| 2.3.4 中成药和中药制剂治疗 |
| 2.3.5 针灸治疗 |
| 2.3.5.1 针刺治疗 |
| 2.3.5.2 艾灸治疗 |
| 2.3.5.3 耳针治疗 |
| 2.3.6 推拿治疗 |
| 2.3.7 药浴、热敷 |
| 2.3.8 穴位贴敷 |
| 2.3.9 穴位注射疗法 |
| 2.3.10 中药离子导入疗法 |
| 2.3.11 中医调护 |
| 3 述评 |
| 第二部分 郭立中教授辨治RA的病案数据挖掘研究 |
| 1 研究目的 |
| 2 研究对象 |
| 2.1 病案资料来源 |
| 2.2 疾病诊断标准 |
| 2.3 病案纳入标准 |
| 2.4 病案排除标准 |
| 3 研究方法 |
| 3.1 病案信息采集 |
| 3.2 病案信息预处理 |
| 3.3 病案数据处理方法 |
| 3.3.1 郭教授辨治RA病案数据库的建立 |
| 3.3.2 病案数据清理 |
| 3.3.3 病案数据术语规范化 |
| 3.4 病案数据挖掘平台的建立 |
| 3.5 病案数据挖掘方法 |
| 4 结果 |
| 4.1 病案一般情况 |
| 4.1.1 性别比例分布 |
| 4.1.2 年龄频次频率分布 |
| 4.2 临床症状频次频率分布 |
| 4.3 舌象频次频率分布 |
| 4.4 脉象频次频率分布 |
| 4.5 病机证候频次频率分布 |
| 4.6 病理因素频次频率分布 |
| 4.7 药物频次频率分布 |
| 4.8 关联规则数据结果 |
| 4.8.1 内关联规则数据结果 |
| 4.8.1.1 临床症状内关联规则项集 |
| 4.8.1.2 舌象内关联规则项集 |
| 4.8.1.3 脉象内关联规则项集 |
| 4.8.1.4 病机内关联规则项集 |
| 4.8.1.5 病理因素内关联规则项集 |
| 4.8.1.6 药物内关联规则项集 |
| 4.8.2 外关联规则结果 |
| 4.8.2.1 临床症状与舌象外关联规则项集 |
| 4.8.2.2 临床症状与脉象外关联规则项集 |
| 4.8.2.3 临床症状与病机外关联规则项集 |
| 4.8.2.4 临床症状与病理因素外关联规则项集 |
| 4.8.2.5 临床症状与药物外关联规则项集 |
| 4.8.2.6 脉象与病机外关联规则项集 |
| 4.8.2.7 脉象与药物外关联规则项集 |
| 4.9 K-均值聚类分析数据结果 |
| 4.9.1 病机证候K-均值聚类分析结果 |
| 4.9.2 药物K-均值聚类分析结果 |
| 4.9.3 病机证候与药物K-均值聚类分析结果 |
| 5. 讨论 |
| 5.1 阳气多伤的时代背景 |
| 5.2 阳气不足、寒湿凝滞在类风湿关节炎形成中的作用 |
| 5.3 “人机结合,以人为主”的数据挖掘结果分析 |
| 5.3.1 一般情况 |
| 5.3.2 临床症状 |
| 5.3.3 舌象 |
| 5.3.4 脉象 |
| 5.3.5 病机与辨证 |
| 5.3.6 病理因素 |
| 5.3.7 聚类处方与治法 |
| 5.3.8 扶阳通痹基本方释义 |
| 5.3.9 常用中药与配伍 |
| 5.3.9.1 单味中药 |
| 5.3.9.2 药对 |
| 5.3.9.3 附子用量与减毒 |
| 第三部分 扶阳通痹基本方治疗RA的网络药理学研究 |
| 1 材料与方法 |
| 1.1 扶阳通痹基本方的有效成分筛选 |
| 1.2 扶阳通痹基本方药物有效成分的作用靶点预测 |
| 1.3 RA的疾病相关靶点检索 |
| 1.4 绘制RA和扶阳通痹基本方药物靶点Veen图 |
| 1.5 构建“药物-有效成分-作用靶点-疾病”网络关系图 |
| 1.6 构建蛋白质互作关系网络及筛选核心靶点蛋白 |
| 1.7 GO功能与KEGG通路富集分析 |
| 2 结果 |
| 2.1 扶阳通痹基本方药物活性成分 |
| 2.2 扶阳通痹基本方药物有效成分的作用靶点 |
| 2.3 RA的疾病相关靶点 |
| 2.4 扶阳通痹基本方药物靶点和RA疾病相关靶点Veen图 |
| 2.5 扶阳通痹基本方的药物—成分—靶点—疾病的网络图 |
| 2.6 绘制PPI关系图和barplot图 |
| 2.7 GO与KEGG富集功能分析 |
| 3 讨论 |
| 3.1 中药活性成分分析 |
| 3.2 关键蛋白和靶基因分析 |
| 3.3 KEGG通路分析 |
| 第四部分 典型病案选 |
| 1 寒湿凝滞,气血痹阻案 |
| 2 阳虚阴浮,心肾不交案 |
| 3 痰湿凝滞,气血痹阻案 |
| 4 阳虚寒凝,气血不畅案 |
| 5 心脾阳虚,血不养神案 |
| 6 阳虚气弱,筋骨失养案 |
| 7 肝肾阳虚,寒湿凝滞案 |
| 8 阳虚水停,寒湿凝滞案 |
| 9 阳虚感寒,痰湿内伏案 |
| 10 湿热瘀阻,气血不畅案 |
| 结论 |
| 本论文创新点 |
| 不足与展望 |
| 1 不足 |
| 2 展望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附表1 缩写语表 |
| 附表2 临床症状频次频率分布 |
| 附表3 舌象频次频率分布 |
| 附表4 病机频次频率分布 |
| 附表5 药物频次频率分布 |
| 附表6 药物系统聚类分析结果 |
| 附表7 病机系统聚类分析位点结构 |
| 附表8 病机与药物系统聚类分析结果 |
| 附表9 扶阳通痹基本方药物的主要活性成分列表 |
| 附表10 扶阳通痹基本方药物作用靶点 |
| 附表11 扶阳通痹基本方治疗RA的可能关键靶标列表 |
| 附表12 PPI中关键靶蛋白Degree值 |
| 致谢 |
| 个人简介 |
| 致谢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中英文缩略词表 |
| 引言 |
| 历史回顾 |
| 一、中医治疗 |
| 二、西医治疗(西药治疗) |
| 三、中西医结合治疗 |
| 1 临床资料 |
| 1.1 病例选择 |
| 1.2 研究内容 |
| 1.3 诊断标准 |
| 1.4 纳入标准 |
| 1.5 排除标准 |
| 1.6 剔除与脱落标准 |
| 1.7 终止试验标准 |
| 2 研究方案 |
| 2.1 分组及设计 |
| 2.2 治疗方案 |
| 2.3 疗效观察 |
| 2.4 医学伦理原则 |
| 3 数据统计 |
| 4 注意事项 |
| 5 结果 |
| 5.1 两组性别、年龄、病程长短以及病变节段比较 |
| 5.2 治疗前各评分比较 |
| 5.3 治疗后各项评分的比较 |
| 5.4 疗效比较分析 |
| 5.5 不良反应及安全性分析 |
| 讨论 |
| 1 西医对LDH开放手术术后残余神经症状的认识 |
| 1.1 西医对LDH的认识 |
| 1.2 西医对LDH的治疗 |
| 1.3 西医对LDH开放手术术后残余神经症状的认识 |
| 2 中医对LDH开放手术术后残余神经症状的认识 |
| 2.1 中医对LDH的认识 |
| 2.2 中医对LDH的治疗 |
| 2.3 中医对LDH术后残余神经症状的认识 |
| 3 甲钴胺对神经功能恢复的作用机理 |
| 4 黄芪桂枝五物汤分析 |
| 4.1 黄芪桂枝五物汤配伍分析 |
| 4.2 黄芪桂枝五物汤及其主要药物现代药理研究 |
| 4.3 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减探讨 |
| 5 研究结果分析 |
| 不足与展望 |
|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作者简介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引言 |
| 第一部分 临床研究 |
| 1 临床资料 |
| 1.1 病例来源 |
| 1.2 诊断标准 |
| 1.3 病例选择 |
| 2 治疗方法 |
| 2.1 临床分组 |
| 2.2 治疗方案 |
| 3 观察指标及疗效评价标准 |
| 3.1 安全性指标 |
| 3.2 不良反应观察 |
| 3.3 疗效观察指标 |
| 3.4 临床疗效判定指标 |
| 4 统计方法 |
| 第二部分 结果与分析 |
| 1 一般资料分析 |
| 1.1 性别、年龄、病程分布情况 |
| 1.2 治疗前两组患者VAS评分表、“20分法”评分表、中医证候分级量化表评分比较 |
| 2 治疗结果分析 |
| 2.1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VAS评分比较 |
| 2.2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中医证候分级量化表评分比较 |
| 2.3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20分法”评分比较 |
| 3 临床疗效分析 |
| 第三部分 讨论 |
| 1 祖国医学对交感神经型合并颈型颈椎病的认识 |
| 1.1 病因病机 |
| 1.2 祖国医学对交感神经型合并颈型颈椎病的治疗研究 |
| 2 现代医学对交感神经型合并颈型颈椎病的认识 |
| 2.1 病因及发病机制的研究 |
| 2.2 现代医学对交感神经型合并颈型颈椎病的治疗研究 |
| 3 小柴胡汤治疗交感神经型合并颈型颈椎病的相关讨论 |
| 3.1 小柴胡汤治疗交感神经型合并颈型颈椎病的理论依据 |
| 3.2 导师对小柴胡汤的理解 |
| 3.3 小柴胡汤组方分析 |
| 第四部分 结论 |
| 第五部分 问题和展望 |
| 1 存在的问题 |
| 2 展望 |
| 致谢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综述 中药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研究进展 |
| 参考文献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绪论 |
| 第一部分 膝骨性关节炎的中医研究进展 |
| 1. 祖国医学对膝骨性关节炎病名的认识 |
| 2. 祖国医学对膝骨性关节炎病机的认识 |
| 3. 祖国医学对膝骨性关节炎治则的认识 |
| 3.1 从筋论治 |
| 3.2 从骨论治 |
| 3.3 筋骨同治 |
| 4. 祖国医学对膝骨性关节炎的治疗 |
| 4.1 中医内治法 |
| 4.2 中医外治法 |
| 5. 生物信息学、中医药、膝骨性关节炎之间的关系 |
| 5.1 生物信息学与中医药 |
| 5.2 生物信息学与膝骨性关节炎 |
| 6. 小结 |
| 参考文献 |
| 第二部分 从“肝脾同治”论治膝骨性关节炎 |
| 1. 中医理论治疗膝骨性关节炎的研究现状 |
| 2. 肝虚筋损是致病之本 |
| 3. 少阳经失养是致病表现 |
| 4. 脾土失养是致病关键 |
| 5. “肝脾同治”治疗KOA |
| 6. “肝脾同治”为理论指导的KOA辨证论治 |
| 7. 以“肝脾同治”为理论指导的方剂筛选 |
| 8. 芍药甘草汤与KOA |
| 9. 小结 |
| 参考文献 |
| 第三部分 基于网络药理学探析芍药甘草汤治疗膝骨性关节炎的分子机制 |
| 1. 研究方法 |
| 1.1 数据检索 |
| 1.2 KOA相关疾病靶点检索 |
| 1.3 基于蛋白质组学方法分析大鼠KOA模型“潜在靶蛋白” |
| 1.4 靶点网络构建和分析 |
| 1.5 重要靶标的功能富集分析 |
| 1.6 靶点-化合物分子对接验证研究 |
| 2. 结果 |
| 2.1 芍药甘草汤活性成分筛选与ADME分析 |
| 2.2 膝骨性关节炎疾病基因获取 |
| 2.3 基于蛋白质组学获取的大鼠KOA模型“潜在靶基因” |
| 2.4 网络获取KOA疾病基因与蛋白质组学分析获取潜在“靶基因”汇总分析 |
| 2.5 芍药甘草汤有效化合物靶基与疾病基因汇总分析 |
| 2.6 芍药甘草汤草药-靶点网络 |
| 2.7 芍药甘草汤的靶点网络 |
| 2.8 芍药甘草汤重要靶标干预的生物学过程 |
| 2.9 分子对接实验验证芍药甘草汤有效成分与KOA靶基因的的空间匹配 |
| 3. 讨论 |
| 3.1 运用ETCM数据库进行数据检索的可行性 |
| 3.2 通过网络数据库检索单味药有效成分与复方有效成分是否存在差异 |
| 3.3 基于网络药理学分析芍药甘草汤治疗KOA机制 |
| 4. 小结 |
| 参考文献 |
| 第四部分 中药复方治疗膝骨性关节炎的META分析 |
| 1. 资料与方法 |
| 1.1 文献来源及检索方式 |
| 1.2 文献纳入标准 |
| 1.3 文献筛选与信息提取 |
| 1.4 纳入研究方法学质量学评估 |
| 1.5 统计分析 |
| 2. 结果 |
| 2.1 文献检索结果 |
| 2.2 纳入文献基本特征 |
| 2.3 方剂中从“肝脾”论治的中药成分分析 |
| 2.4 方剂中从“肝脾”论治的中药-归经网络 |
| 2.5 文献纳入偏移情况分析 |
| 3. Meta分析结果 |
| 3.1 治疗总有效率 |
| 3.2 治疗总有效率(调肝健脾药/总药含量) |
| 3.3 治疗总有效率(益肝健脾药/总药味数) |
| 3.4 VAS评分 |
| 3.5 WOMAC评分 |
| 3.6 安全性比较 |
| 3.7 间接比较 |
| 3.8 发表性偏倚 |
| 4. 讨论 |
| 4.1 本次系统评价的创新性和结果分析 |
| 4.2 从“肝脾”论治KOA常用中药分析 |
| 4.3 本次系统评价存在的局限性 |
| 4.4 本次系统评价的意义 |
| 参考文献 |
| 第五部分 芍药甘草汤治疗KOA的基础研究 |
| 第一节 芍药甘草汤含药血清对IL-1β诱导大鼠软骨细胞模型的实验研究 |
| 1. 实验材料 |
| 1.1 动物与细胞 |
| 1.2 主要试剂及仪器 |
| 2. 实验方法 |
| 2.1 芍药甘草汤制备方法 |
| 2.2 含药血清制备 |
| 2.3 大鼠软骨细胞培养 |
| 2.4 指标检测 |
| 2.5 统计学方法 |
| 3. 结果 |
| 3.1 芍药甘草汤含药血清对IL-1β诱导软骨细胞活力的影响 |
| 3.2 ELISA法检测芍药甘草汤含药血清对IL-1 β诱导软骨细胞上清液IL-6、IL-10含量影响 |
| 3.3 WB法检测芍药甘草汤含药血清对IL-1β诱导软骨细胞中MMP13、ADAMTS-5、IL-6蛋白表达影响 |
| 3.4 WB检测芍药甘草汤含药血清对IL-1β诱导软骨细胞NF-κB相关通路的影响 |
| 4. 讨论 |
| 参考文献 |
| 第二节 芍药甘草汤治疗KOA大鼠模型的实验研究 |
| 1. 实验材料 |
| 1.1 实验动物 |
| 1.2 主要试剂及仪器 |
| 2. 实验方法 |
| 2.1 芍药甘草汤的制备方法 |
| 2.2 膝骨性关节炎模型制备 |
| 2.3 动物分组及给药 |
| 2.4 指标检测 |
| 3. 结果 |
| 3.1 病理学观察芍药甘草汤大鼠KOA模型影响 |
| 3.2 ELISA法检测芍药甘草汤对KOA大鼠IL-6、IL-1β、TNF-α含量影响 |
| 3.3 ELISA法检测芍药甘草汤对KOA大鼠SOD、MDA含量影响 |
| 3.4 WB法检测芍药甘草汤对KOA大鼠MMP13、ADAMTS-5、IL-6蛋白表达影响 |
| 3.5 WB检测芍药甘草汤对KOA大鼠NF-κB相关通路蛋白表达的影响 |
| 4. 讨论 |
| 参考文献 |
| 第六部分 芍药甘草汤作用于大鼠KOA模型代谢组学研究 |
| 1. 实验材料 |
| 2. 实验方法 |
| 2.1 芍药甘草汤制备方法 |
| 2.2 膝骨性关节炎模型制备 |
| 2.3 动物分组及给药 |
| 2.4 代谢产物检测及产物分析鉴定 |
| 3. 结果 |
| 3.1 差异代谢物筛选 |
| 3.2 热力图展示 |
| 3.3 KEGG通路富集分析 |
| 4. 讨论 |
| 参考文献 |
| 第七部分 “肝脾同治”方治疗膝骨性关节炎机制的网络药理学探析 |
| 1. 方法 |
| 1.1“肝脾同治”建库相关数据收集 |
| 1.2 靶点网络构建和分析 |
| 1.3 重要靶标的功能富集分析 |
| 2. 结果 |
| 2.1 “肝脾同治”组方中包含的化合物及对应靶点 |
| 2.2 “肝脾同治”方的中药-归经网络 |
| 2.3 “肝脾同治”组方草药-靶点网络 |
| 2.4 “肝脾同治”方的靶点网络 |
| 2.5 “肝脾同治”组方重要靶标干预的生物学过程 |
| 3. 讨论 |
| 3.1 “肝脾同治”组方草药成分分析 |
| 3.2 基因网络药理学分析“肝脾同治”组方治疗KOA机制 |
| 3.3 “肝脾同治”理论指导下的方剂组成 |
| 4. 小结 |
| 参考文献 |
| 结语 |
| 1. 结论 |
| 2. 创新之处 |
| 3. 问题与展望 |
| 中英文缩略词表 |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 致谢 |
| 作者简介 |
| 1 资料与方法 |
| 1.1 文献来源 |
| 1.2 文献纳入标准 |
| 1.3文献排除标准 |
| 1.4 中药名称规范 |
| 1.5 资料提取 |
| 1.6 数据分析 |
| 2 结果 |
| 2.1 文献筛选 |
| 2.2 中医药治疗腰椎骨质增生用药频次分析 |
| 2.3 中医药治疗腰椎骨质增生用药性味归经分析 |
| 2.4 基于关联规则的常用药物用药模式分析 |
| 2.5 基于关联规则的常用药物关联度分析 |
| 2.6 基于熵层次聚类法的组方规律分析 |
| 3 讨论 |
| 提要 |
| Abstract |
| 引言 |
| 第一部分 水湿痰饮病的理论研究 |
| 1 水湿痰饮的概念——“天人合一”思想的体现 |
| 1.1 自然界中的水、水循环 |
| 1.2 人体之水 |
| 1.2.1 生理之水 |
| 1.2.2 病理之水——水、湿、痰、饮 |
| 2 津液代谢的生理过程——人体内的“水循环” |
| 2.1 脏腑与津液代谢的关系 |
| 2.1.1 “饮入于胃,游溢精气” |
| 2.1.2 “上输于脾,脾气散精” |
| 2.1.3 “上归于肺,通调水道” |
| 2.1.4 “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 |
| 2.1.5 “肾者水脏,主津液” |
| 2.1.6 肝主疏泄,疏通水道 |
| 2.1.7 心阳温煦,推动血行,津血同源 |
| 2.1.8 “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 |
| 2.2 气血与津液代谢的关系 |
| 2.2.1 气能生津、行津、摄津 |
| 2.2.2 津血同源 |
| 3 水湿痰饮病的概念——“一源而四歧” |
| 4 水湿痰饮病的病理变化 |
| 4.1 病因 |
| 4.1.1 久居湿地,冒雨涉水,外感寒湿 |
| 4.1.2 饮食不节,嗜食肥甘,暴饮水浆 |
| 4.1.3 体虚劳倦,房劳过度 |
| 4.1.4 情志失调 |
| 4.2 病机 |
| 4.2.1 脏腑病机 |
| 4.2.2 气血津液病机 |
| 5 《伤寒杂病论》中水湿痰饮病的概念与临床表现 |
| 5.1 《伤寒杂病论》中水湿痰饮病的概念与范畴 |
| 5.1.1 《伤寒论》中的水湿痰饮病 |
| 5.1.2 《金匮要略》中的水湿痰饮病 |
| 5.2 《伤寒杂病论》中水湿痰饮病的临床表现 |
| 5.2.1 望诊 |
| 5.2.2 闻诊 |
| 5.2.3 问诊 |
| 5.2.4 切诊 |
| 6 《伤寒杂病论》辨治水湿痰饮病的治则治法 |
| 6.1 总治则——“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 |
| 6.1.1 “温药”的内涵 |
| 6.1.2 “和之”释义 |
| 6.2 具体治法 |
| 6.2.1 温补兼行消以标本兼治 |
| 6.2.2 攻逐水饮以急则治标——“病水腹大……有水,可下之” |
| 6.3 对“温药和之”的补充——水湿痰饮与热邪交结的治疗 |
| 7 后世医家水湿痰饮病理论的发展 |
| 7.1 晋隋唐时期 |
| 7.1.1 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 |
| 7.1.2 唐·孙思邈《千金要方》、《千金翼方》 |
| 7.2 宋金元时期 |
| 7.2.1 宋·严用和《济生方》 |
| 7.2.2 元·朱丹溪《丹溪心法》 |
| 7.3 明清时期 |
| 7.3.1 明·张景岳《景岳全书》 |
| 7.3.2 清·喻嘉言《医门法律》 |
| 7.4 现代时期 |
| 7.4.1 水湿痰饮相关疾病 |
| 7.4.2 病因的认识 |
| 7.4.3 病机的认识 |
| 7.4.4 治法方药 |
| 7.4.5 述评 |
| 8 从《伤寒杂病论》到现代水湿痰饮病概念的衍化过程 |
| 第二部分 病案数据挖掘研究 |
| 1 研究对象 |
| 1.1 研究病案来源 |
| 1.2 病案纳入标准 |
| 1.3 病案排除标准 |
| 2 研究方法 |
| 2.1 病案的预处理 |
| 2.2 病案信息采集方法 |
| 2.3 病案数据挖掘平台的建立与数据挖掘方法 |
| 2.3.1 数据处理过程 |
| 2.3.2 病案数据挖掘平台的建立 |
| 2.3.3 病案信息数据挖掘方法 |
| 3 研究结果 |
| 3.1 入选病例基本情况 |
| 3.2 水湿痰饮病总体病案统计结果 |
| 3.2.1 频数分布统计结果 |
| 3.2.2 方症关联分析结果 |
| 3.2.3 聚类分析结果 |
| 3.3 水湿痰饮侵袭不同部位统计结果 |
| 3.3.1 水湿痰饮侵袭脾胃系统计结果 |
| 3.3.2 水湿痰饮侵袭肺系统计结果 |
| 3.3.3 水湿痰饮侵袭肝脾统计结果 |
| 3.3.4 水湿痰饮侵袭肾系统计结果 |
| 3.3.5 水湿痰饮侵袭脾肾统计结果 |
| 3.3.6 水湿痰饮侵袭肢体经络统计结果 |
| 3.3.7 水湿痰饮侵袭其他部位统计结果 |
| 4 讨论——数据挖掘结果分析 |
| 4.1 中、西医疾病分类及水湿痰饮侵袭部位 |
| 4.2 临床症状 |
| 4.3 病机、病理因素、病位 |
| 4.4 辨证分析 |
| 4.4.1 关联规则分析 |
| 4.4.2 聚类分析 |
| 4.5 用药 |
| 第三部分 经方治疗水湿痰饮病的辨治规律探讨 |
| 1 水湿痰饮病的范畴涵盖临床各科,以内科所占比例最大 |
| 2 临床表现多种多样,口干一症值得重视 |
| 3 病因病机 |
| 3.1 病理因素以湿、水、饮、痰为中心,常与气、寒、热、风、瘀多种病理因素兼夹为患 |
| 3.2 病位主要在脾、肾、肺、胃、肝,内外上下无处不到 |
| 3.3 病理性质总属本虚标实,以标实为主,虚实夹杂 |
| 3.4 病机复杂多样,脏腑病机为主,气血津液病机为辅 |
| 3.5 水湿痰饮侵袭不同部位的病机演变 |
| 4 病机辨证 |
| 4.1 辨病理因素 |
| 4.1.1 辨湿、水、饮、痰 |
| 4.1.2 辨寒热属性 |
| 4.1.3 辨气分血分 |
| 4.1.4 辨兼夹病邪 |
| 4.2 辨脏腑病位 |
| 4.3 辨正虚 |
| 5 治疗方案 |
| 5.1 水湿痰饮侵袭不同部位的经方运用 |
| 5.1.1 在脾胃的治疗 |
| 5.1.2 在肺脏的治疗 |
| 5.1.3 在肝脾的治疗 |
| 5.1.4 在肾脏的治疗 |
| 5.1.5 在脾肾的治疗 |
| 5.1.6 在肢体经络的治疗 |
| 5.2 药物的加减法 |
| 5.2.1 依据病机进行加减 |
| 5.2.2 根据病理因素进行加减 |
| 5.3 多种功效药物配伍使用 |
| 5.4 核心药物、药对及药物组合 |
| 5.4.1 核心药物 |
| 5.4.2 核心药对、药物组合 |
| 结语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致谢 |
| 查新报告 |
| 发表论文 |
| 提要 |
| abstract |
| 引言 |
| 处方规律研究 |
| 1 资料与方法 |
| 1.1 处方的来源 |
| 1.2 处方的纳入标准 |
| 1.3 处方的排除标准 |
| 1.4 分析软件 |
| 1.5 处方的录入与核对 |
| 1.6 中药名称的规范 |
| 1.7 数据分析 |
| 2 结果 |
| 2.1 药物频次分析 |
| 2.2 药物的四气、五味、归经统计 |
| 2.3 基于关联规则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方剂组方规律 |
| 2.4 基于改进的互信息法的药物间关联度分析 |
| 2.5 基于复杂系统熵聚类核心药物组合分析 |
| 2.6 基于无监督的熵层次聚类的潜在新方分析 |
| 讨论 |
| 1.祖国医学对腰椎间盘突出症(LDH)病因病机认识 |
| 2.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药物的频次、四气、五味、归经浅析 |
| 3.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药对及关联性分析 |
| 4.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潜在的新方分析 |
| 创新及不足 |
| 1.创新之处 |
| 2.存在的问题 |
| 结语 |
| 参考文献 |
| 综述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致谢 |
| 附件 |
| 1 木瓜白芍配伍的应用 |
| 1.1 腰椎间盘突出、骨质增生 |
| 1.2 神经根型颈椎病 |
| 1.3 转筋 |
| 1.4 呕吐 |
| 1.5 泄泻 |
| 1.6 斑秃 |
| 1.7 关节炎 |
| 1.8 多发性抽动症 |
| 1.9 三叉神经痛 |
| 1.1 0 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 |
| 2 木瓜、白芍配伍的药理学研究 |
| 2.1 白芍总苷 |
| 2.2 木瓜总苷 |
| 2.3 木瓜总苷和白芍总苷的协同作用 |
| 3小结 |
| 1 腰痛的病因病机 |
| 2 善用白芍木瓜汤治疗肝肾不足筋脉瘀滞型腰痛 |
| 3 白芍木瓜汤治疗腰痛临床加减经验 |
| 4 常用右归饮治疗肾阳不足型腰痛 |
| 5 医案举隅 |
| 6小结 |
| 1 白芍木瓜汤的出处及功效 |
| 2 白芍木瓜汤加减治疗腰痛 |
| 3 白芍木瓜汤加减治疗眩晕 |
| 4 白芍木瓜汤加减治疗膝痛 |
| 5 白芍木瓜汤运用小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