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华夏图书馆!包月下载,不限IP,随心所欲! 【加入收藏】
| 本站已稳定运行4034天

旱莲草水煎剂对DTH及血清溶血素抗体的影响

点击进入免费下载2022年中国知网论文


一、墨旱莲水煎剂对DTH和血清溶血素抗体的影响(论文文献综述)

刘佳[1](2021)在《女贞子免疫增强活性成分分离鉴定及作用机制研究》文中提出女贞子Ligustri Lucidi Fructus系木犀科植物女贞Ligustrum lucidum Ail.的干燥成熟果实,性味甘、苦,凉;归肝、肾经;功能补肝肾,强筋骨,明目;主治阴虚内热,腰肢无力,肾虚滑精,视力减退等。研究表明,女贞子主要含有齐墩果酸、熊果酸、特女贞苷、女贞子苷等化学成分,具有免疫调节、保肝、抗炎、抗菌和抗病毒等作用。已有文献证明女贞子可以提高家畜的生产性能和免疫功能,然而目前的研究未能阐释女贞子发挥免疫增强活性的化学成分,对其作用机制的研究更是少见。本研究进行了女贞子免疫增强活性部位筛选、活性成分分离鉴定、活性成分增强巨噬细胞和淋巴细胞免疫活性的作用及机制研究,取得以下主要结果:(1)女贞子免疫增强活性部位的筛选通过乙醇提取法和液-液萃取法制备女贞子五个极性部位,通过巨噬细胞吞噬试验和淋巴细胞增殖试验检测五部位萃取物的免疫活性。结果表明,女贞子石油醚、氯仿、乙酸乙酯、正丁醇和水部位萃取物得率分别为1.64%、1.28%、1.13%、11.15%和26.96%;女贞子石油醚、乙酸乙酯、正丁醇和水部位萃取物均可不同程度地提高RAW264.7巨噬细胞吞噬中性红的能力,且正丁醇和乙酸乙酯部位萃取物的增强效果较好;女贞子乙酸乙酯、正丁醇和水部位萃取物均可不同程度地促进淋巴细胞增殖,其中正丁醇和乙酸乙酯萃取物的促增殖效果较好。说明正丁醇和乙酸乙酯部位为女贞子的主要免疫增强活性部位。(2)女贞子免疫增强活性成分的分离纯化与结构鉴定通过大孔树脂、硅胶和Sephadex LH-20柱色谱法及制备薄层色谱法,对女贞子正丁醇部位萃取物进行分离纯化,并运用1H-NMR、13C-NMR和HR-ESI-MS对单体化合物进行结构鉴定;通过巨噬细胞吞噬试验和淋巴细胞增殖试验检测大孔树脂乙醇洗脱段和单体化合物的免疫活性。结果表明,女贞子正丁醇部位萃取物的大孔树脂水洗脱段、30%、50%、70%和90%乙醇洗脱段得率分别为8.54%、25.62%、58.34%、1.42%和1.07%,其中30%乙醇洗脱段的免疫活性较强;对30%乙醇洗脱段进行分离纯化得到10个单体化合物,结构鉴定为:橄榄苦苷酸(oleuropeinic acid)、女贞子苷(nuezhenide)、异女贞子苷(isonuezhenide)、红景天苷(salidroside)、异女贞苷酸(isoligustrosidic acid)、ligulucidumoside A、8(E)-女贞子苷(8(E)-nuezhenide)、羟基酪醇(hydroxytyrosol)、橄榄苦苷(oleuropein)和p-hydroxyphenethyl 7-β-D-glucosideelenolic acid eater,其中橄榄苦苷酸、红景天苷、羟基酪醇、橄榄苦苷和p-hydroxyphenethyl7-β-D-glucosideelenolic acid eater有不同程度增强免疫细胞活性的作用,且羟基酪醇的作用最强。说明羟基酪醇等是女贞子的主要免疫增强活性成分。(3)女贞子活性成分羟基酪醇增强巨噬细胞免疫活性的作用及机制通过荧光显微镜观察羟基酪醇作用于RAW264.7巨噬细胞后细胞抗原摄取能力,ELISA检测细胞因子分泌,Griess法检测一氧化氮(NO)释放,荧光显微镜和流式细胞术检测活性氧(ROS)产生,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表面分子和共激活分子的表达,并通过Western blot检测NF-κB和TLR4信号通路相关靶点蛋白的表达。结果表明,羟基酪醇能显着增强巨噬细胞对FITC-OVA的摄取能力,提高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白细胞介素1β(IL-1β)等分泌,促进NO释放和ROS产生,并显着上调细胞表面分子MHC-Ⅱ和共激活分子CD80和CD86的表达;进一步研究表明,羟基酪醇可以显着上调细胞核NF-κB p65表达,下调细胞浆IκB-α表达,同时还能显着上调TLR4,My D88,TRIF和IKKβ的表达,说明羟基酪醇对RAW264.7巨噬细胞的活化可以通过TLR4/My D88(TRIF)/IKKβ介导的信号反应激活细胞内NF-κB信号通路实现。(4)女贞子活性成分羟基酪醇增强淋巴细胞免疫活性的作用及机制通过ELISA检测细胞因子和免疫球蛋白分泌,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亚群比例,荧光显微镜和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内Ca2+浓度,微板法检测细胞中钙调神经磷酸酶(Calcineurin)活力,并通过Western blot检测核转录因子NFAT和NF-κB信号通路相关靶点蛋白表达。结果表明,羟基酪醇可显着增加白细胞介素4(IL-4)、γ干扰素(IFN-γ)和TNF-α分泌,提高淋巴细胞亚群CD3+和CD4+/CD8+比例;进一步研究表明,羟基酪醇可以显着增加细胞内Ca2+浓度,提高Calcineurin活力,并且显着上调细胞核NFAT和NF-κB p65表达,同时下调细胞浆NFAT和IκB-α表达,说明羟基酪醇可以通过促进Ca2+/Calcineurin/NFAT和NF-κB信号通路的级联反应,激活脾淋巴细胞。综上所述,本研究发现女贞子正丁醇和乙酸乙酯部位萃取物为其主要免疫增强活性部位,并分离和筛选得到多个具有免疫增强活性的单体化合物,其中羟基酪醇活性最好;进一步研究阐释了羟基酪醇可以通过影响细胞信号通路的传递,引起NF-κB p65和NFAT的入核来增强巨噬细胞和淋巴细胞的免疫活性。本论文研究结果为今后将女贞子开发为免疫增强剂提供了理论依据,为发展可以替代抗生素的中兽药饲料添加剂提供思路。

黄高孝[2](2020)在《基于真实世界的类风湿关节炎中医证治规律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是一种滑膜细胞炎性增生、血管翳形成并,可侵及下层的软骨和骨,造成关节破坏的自身免疫性疾病。西医治疗RA的手段均存在明显的问题,不良反应较多且严重。中医虽然没有RA这一病名,但有许多论述与RA病名有关,如“顽痹”、“骨痹、“历节”等。在辨治RA也取得肯定的临床疗效,尤其在控制复发方面也明显有优势。真实世界研究(Real-World Study,RWS)就是在临床真实的条件下,受取多种数据,从而评价某种医疗手段对患者健康、疗效真实影响的研究,是流行病学发展的最新研究进展和思路。研究目的:本课题承担国家科技重大专项课题-重大新药创制“基于一致性评价的经典名方桂枝芍药知母汤的新药研发”的理论及临床前研究阶段,此研究结合古籍文献寻找与RA相关的“痹”、“历节”等的定义、治法和辨证论治,并综合分析现代文献治疗RA的研究,为全面探讨了中医对RA的认识;通过真实世界门诊病例研究,探讨RA证型特征、辨证施治、用药规律及疗效;并以整理高永翔教授治疗RA经验,从而共为中医辨证论治RA提供部分的循证医学证据。研究方法:1.本研究进行查阅中医古籍、现代中医及越南传统医学研究,初步梳理和归纳RA的相关病名、病因病机、治法、论治,并查阅中国知网,万方,web of science等,将所文献进行分类,综合并分析古代对RA相关论述与现代文献的研究现状。同时总结RWS特征,探讨中医在真实世界研究的方法,以RA为研究对象,开展临床调查,探讨了RA的中医证治规律。2.基于真实世界研究,以临床门诊患者为核心,根据患者基本资料进行相关因素分析。本研究回顾高永翔教授门诊2017年至2019年病例资料为基础,纳入符合RA诊断的302例,从此进行相关因素分析,探讨了RA的中医证治规律及疗效。3.从上部分的综合、分析,进行整理高永翔教授对RA辨证论治的临证经验、用药所长及学术思想。研究结果:1.从文献初步总结,分析:(1)RA的发病因素和机制尚未完全明确,现代医学治疗RA的手段均存在明显的问题,如不能从根本上缓解病情的发展,不良反应较多且严重等。(2)从古籍文献记载对RA相关的认识可看,RA的临床病机复杂,多样的治法,发展到清代时期已趋向成熟系统。续承几千年的历代医家学术思想,当代中医医家多从脏腑、虚实、经络、与痰瘀毒等各方面辨治,从而发挥了中医药治疗作用。(3)越南传统医学有几千年的历史,受中国中医深厚的影响。在发展过程中,越南传统医学对RA的认识自有特点,治疗上取得较好的效果,已提供了中越两国间的传统医学治疗本病的成就。(4)RWS的思想与模式相合了中医诊疗模式特点。利用RWS可提高中医药研究效率,发现和提供中医学的新规律及新特征,从而增进中医药学基础理论、临床诊疗理论并中药临床评价方法的创新,最终可促进中医的传承和发展。2.真实世界的临床门诊病例研究结果显示:(1)女性发病高于男性,男女比例为7.38:1。在年龄方面,患者在40-59岁为最多,RA病程多于5至10年。RA的合并疾病较多为骨质疏松症,糖尿病,合并自身免疫疾病较多为干燥综合征。在就诊时,使用中西医结合治疗235例,采用西药多为慢作用抗风湿药、非甾体抗炎药等。(2)本研究发现中西医结合组,辨为肝肾亏虚证最多,共82例,占34.89%。中医证型与实验室指标相关具有差距,体现RA中医证型与实验室指标有相关性,在一定程度上可作为RA中医证型分型的依据。(3)在235例病例使用中西医结合,共1103诊次,有144种药物,出现总频数为16814次,其中祛风湿药占比例最大,为15.31%;其次为解表药占14.80%,补肝肾占13.92%,再次祛湿化痰药,活血药。结合常见中药配伍,总体现出用药规律为祛风除湿兼以补益肝肾,发散解表,祛湿活血。(4)结合现代医学及药理学研究,发现治疗RA的常用中药之效及现代医学对RA的治疗极为相符合,主要具备抗炎镇痛作用,调节免疫作用,防止骨关节破损。(5)进一步分析,纳入到165病例资料完整,并特续使用中西医结合治疗三个月,其中治疗过程中西药减量有16例,维持剂量有149例,没有需要医药加量的病例。比较分析前后治疗发现血沉、类风湿因子、C-反应蛋白、抗环瓜氨酸多肽抗体明显下降,症状显着缓解,体现中西医结合治疗RA取得很好疗效。3.高永翔教授治疗RA的经验整理与研究:(1)病因病机:以肾虚为发病的基本病机;外邪侵犯为RA发病的重要因素;及痰瘀阻络为RA的病理基础。(2)辨证要领:强调辨明寒热,分清虚实。(3)治则治法:注重治病求本,标本兼顾。提出补肾为主,结合开玄府,通经络;除痰化瘀;疏肝解郁,调和情绪;滋阴壮水,清热润燥等治法。(4)证治分类:分为6个证型。其中寒湿痹阻证,方以蠲痹汤、九味羌活汤、羌活胜湿汤加减;湿热痹阻证,方以当归拈痛汤、三仁汤、四妙散加减;寒热错杂证,方以桂枝芍药知母汤加减;痰瘀痹阻证,方以血府逐瘀汤、身痛逐淤汤、二陈汤加减;肝肾亏虚证,方以独活寄生汤加减;阴虚燥热证,方以连梅汤加减。

陈永贵[3](2019)在《加味独活寄生汤联合西药治疗肝肾亏虚型类风湿关节炎的临床研究》文中认为目的:通过观察加味独活寄生汤联合西药治疗肝肾亏虚型类风湿关节炎(RA)的临床疗效,为中西医结合治疗RA提供借鉴。方法:将2017年3月31日至2018年9月30日在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风湿科病房及门诊确诊的50例肝肾亏虚型RA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25例。对照组予口服甲氨蝶呤片(M TX)、来氟米特(LEF)、美洛昔康胶囊治疗,治疗组在西药的基础上予加味独活寄生汤治疗,总疗程为12周。观察两组类风湿关节临床活动度评分(DAS28)、健康评定问卷(HAQ)、临床疾病活动性指数(CDA I)、简化的疾病活动指数(SDAI)、C反应蛋白(CRP)、血沉(ESR)、类风湿因子(RF)、中医证候积分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的变化,从而评估加味独活寄生汤联合西药治疗肝肾亏虚型RA的临床效果。结果:(1)两组患者疾病总疗效比较,治疗组总有效率84%,对照组68%,治疗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2)两组患者HAQ、D AS28、CDAI、SDAI比较,均有改善(p<0.05),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1或p<0.05);(3)组患者治疗后中医症状积分较前均有下降(p<0.05),且治疗组下降程度高于对照组(p<0.01或p<0.05);(4)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实验室指标比较:两组患者CRP、ESR、RF治疗后较前改善(p<0.05),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1或p<0.05);(5)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治疗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加味独活寄生汤联合西药治疗肝肾亏虚型RA能提高疗效,有效改善患者关节疼痛肿胀等临床症状及实验室指标,减轻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邓春玲[4](2019)在《舒肝解毒汤联合恩替卡韦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肝郁脾虚型)的临床研究》文中指出目的观察舒肝解毒汤联合恩替卡韦对慢性乙型肝炎(肝郁脾虚型)患者的肝功能指标、HBe Ag转换率、HBV DNA阴转率、中医证候积分的改善情况,评价舒肝解毒汤联合恩替卡韦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肝郁脾虚型的疗效。方法选择2016年10月至2018年01月就诊于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感染科门诊就诊的,中医证型属于肝郁脾虚型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7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各35例,试验组口服恩替卡韦胶囊0.5mg,每日一次,同时加服舒肝解毒汤,水煎300ml,每次100ml,分早中晚3次饭后半小时服用。对照组口服恩替卡韦胶囊0.5mg,每日一次。对照组和试验组均治疗48周。主要观察舒肝解毒汤联合恩替卡韦对慢性乙型肝炎的肝功能指标(ALT、AST、AKP、GGT、TBIL)、HBe Ag转换率、HBV DNA阴转率、中医证候积分的改善情况,判断其临床疗效。结果1、肝功能(ALT、AST、GGT、AKP、TBIL):两组治疗12周、24周、48周后ALT、AST、TBIL较治疗前降低,组内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治疗12、24、48周时,两组间比较ALT、AST、TBI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GGT较治疗前降低,组内比较P<0.05。在治疗12周时,两组间比较GG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治疗24周、48周时,两组间比较GGT,有显着差异(P<0.01)。两组治疗12周、24周、48周后,AKP较治疗前降低,组内比较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在治疗12周、24周、48周时,两组间比较AKP,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在ALT复常方面,48周时,对照组复常率为64.7%,试验组复常率为88.2%,统计学分析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说明试验组较对照组在ALT复常方面有明显优势。3、HBe Ag转换率:治疗24周时,对照组HBe Ag转换率为8.8%,试验组HBe Ag转换率为29.4%,统计学分析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48周时,对照组HBe Ag转换率为14.7%,试验组HBe Ag转换率为38.2%。说明试验组较对照组在HBe Ag转换率方面有明显优势。4、HBV DNA阴转率:治疗24周时,对照组HBV DNA转阴率为61.8%,试验组的HBV DNA转阴率为85.3%,统计学分析P<0.05。治疗48周时,对照组HBV DNA转阴率为70.6%,试验组的HBV DNA转阴率为91.2%,统计学分析P<0.05。说明试验组较对照组在HBV DNA转阴方面有明显优势。5、中医证候积分:两组治疗后均可明显改善患者总体中医证候,对照组和试验组治疗12w、24w、48w后优于治疗前(P<0.05);两组对比,试验组治疗12w、24w、48w后对总体中医证候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6、有效率:两组中医疗效有效率比较结果显示,P<0.05,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试验组有效率高于对照组。7、安全性:对照组及试验组在治疗48周的疗程中未发生与药物相关的不良反应,且血常规、肾功能、大便常规、尿常规、心电图、胸片等安全性指标未出现异常。结论舒肝解毒汤联合恩替卡韦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肝郁脾虚型)疗效肯定,安全性好,且疗效优于单用恩替卡韦治疗。

尹江宁[5](2018)在《二至方逆转糖尿病并发肾脏损伤的物质基础及其作用机理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糖尿病是世界三大慢性病之一,截至2017年我国糖尿病患者已超过达9840万,已经成为全世界糖尿病第一大国,成年人口发病率达11.6%。糖尿病本身并不可怕,但它引起的的并发症,却能让患者的生活水平大大降低甚至是以此结束生命。糖尿病肾病(DN)是由糖尿病引起的以微血管损害为主的肾小球病变,是糖尿病主要的致死、致残性微血管并发症之一,约有30%-45%的患者最终导致终末期肾病。DN患者面临着生理和心理上的巨大痛苦及昂贵的医疗费用。糖尿病属于内分泌系统疾病,中医药的治疗可达到满意效果。《黄帝内经》中就记载糖尿病的主要表现、病因病机的系统论述,认为它们属于中医学“消渴”疾病范畴。而DN则是消渴病的变证,是在阴津亏损、燥热偏胜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DN病机的关键是脾肾两虚,东汉名医张仲景《金匮要略》中提出了“脾能伤肾”理论,认为水谷精微匮乏,肾精失养引起肾阴亏虚,致肝肾相火亢盛,此心火、肝肾相火的亢盛便是“阴火”的直接来源之一。二至方(EZF)记载于明代医家王三才所着的《医便》:“清上补下第一方,价廉而功极大”,是治疗肝肾阴虚的要药。女贞子与旱莲草相配,能滋肝肾。近年来大量基础研究表明,EZF具有显着的调节肾功能作用。若将EZF应用于降糖方案中,不仅可以调节血糖血脂,而且可以一定程度上改善肾功能,防治DN。对比西药,还具有不良反应少,依从性好,效果佳,治疗费用低的优势。本研究将以EZF为研究对象,采用多种色谱分析方法,解析EZF中主要化学成分及其含量,结合体内药物代谢动力学的技术方法探讨其抗糖尿病肾病的药效物质基础,考察EZF提取物及其主要活性单体的抗DN作用机理。本论文的研究工作对EZF应用于糖尿病肾病的治疗、有效部位/有效单体化合物的开发提供了重要数据。第一部分基于药代动力学探究二至方抗糖尿病肾病药效物质基础第一篇二至方中伞形花内酯、齐墩果酸和熊果酸的含量测定及其在大鼠体内的药代动力学特征目的:测定二至方(EZF)中伞形花内酯、齐墩果酸和熊果酸的含量,并阐释其在大鼠体内的药代动力学特征。方法:构建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同时测定EZF中伞形花内酯、齐墩果酸和熊果酸的含量,并将此方法优化后应用于大鼠血清和靶组织(肾脏)中伞形花内酯、齐墩果酸和熊果酸的定量分析,绘制血药浓度-时间曲线,采用DAS 2.0软件计算各成分药动学参数。结果:伞形花内酯、齐墩果酸和熊果酸的回归方程分别为Y=5.047×103 X-24.550(R2=0.9998)、Y=6.512 X+2.181(R2=0.9998)、Y=5.412 X–1.627(R2=0.9998),线性范围均在在0.5-50.0μg/m L,定量限(LOD)分别为0.53、1.24和1.26mg/kg;EZF中伞形花内酯、齐墩果酸和熊果酸的回收率分别为98.8%、99.8%和102.1%,血浆样品中伞形花内酯、齐墩果酸和熊果酸的提取回收率分别为82.15%、82.15%和83.73%;7个批次的EZF中伞形花内酯、齐墩果酸和熊果酸含量范围分别为在0.10-0.56%、0.67-4.26%和0.21-1.19%;伞形花内酯在肝、心、脾、肺和肾组织中的浓度分别为7.32、12.30、21.19、84.95、和111.36 mg/L,齐墩果酸在肝、心、脾、肺和肾组织中的浓度分别为1.10、43.70、11.70、197.60和40.10 mg/L,熊果酸在肝、心、脾、肺和肾组织中的浓度分别为37.90、307.50、61.80、92.90和301.30 mg/L;齐墩果酸和熊果酸的Tmax均为0.5 h,Cmax分别为111.33±10.50和153.72±3.35 mg/L,AUC(0-)∞分别为342.44±10.15和589.79±9.49 mg/L*h,t1/2z分别为2.93±0.03和3.19±0.02 h;伞形花内酯的Cmax为100.30±3.81 mg/L,AUC(0-)∞为316.89±15.01 mg/L*h,t1/2z为2.87±0.37。结果表明:EZF中各成分含量为齐墩果酸>熊果酸>伞形花内酯;口服入血后的Cmax和AUC(0-∞)均为熊果酸>齐墩果酸>伞形花内酯;在肾脏中为熊果酸>伞形花内酯>齐墩果酸。结论:伞形花内酯、齐墩果酸和熊果酸均能吸收入血,且能够分布至肾脏组织中并达到一定的浓度,其中熊果酸和伞形花内酯在靶组织(肾脏)中的分布较高,值得进一步探讨作用机制。第二篇二至方中特女贞苷和蟛蜞菊内酯在大鼠体内的药代动力学研究目的:阐明EZF中特女贞苷和蟛蜞菊内酯的含量及其在大鼠体内的药动学特性。方法:首次建立HPLC-MS/MS法同时测定特女贞苷和蟛蜞菊内酯在EZF及大鼠血清和组织中的含量,绘制血药浓度-时间曲线,并利用DAS 2.0软件计算其重要药动学参数。结果:特女贞苷和蟛蜞菊内酯的回归方程分别为Y=123.408+181.663 X(R2=0.9999)、Y=92127.2+3822.94 X(R2=0.9987),线性范围在25-1000μg/L,LOD分别为2.04,2.60μg/L,提取回收率分别为101.2%和100.3%;二至方中特女贞苷的含量范围在0.27-9.79%,蟛蜞菊内酯的含量范围在0.16-0.61%;特女贞苷Tmax=1.50h,蟛蜞菊内酯Tmax=2.0 h,蟛蜞菊内酯的Cmax=30.24±1.65 ug/L,特女贞苷Cmax=6.39±0.05 ug/L,蟛蜞菊内酯的AUC(0-)∞=123.30±2.68 ug/L*h,特女贞苷AUC(0-)∞=16.56±0.98 ug/L*h。特女贞苷在肺、肝和肾脏组织中的浓度分别为8.56、1.52和7.19μg/L,而在脾脏和心脏中均未检出。蟛蜞菊内酯在脾、肺、肾和肝脏中的浓度分别为5.78、0.089、0.20和0.057μg/L,在心脏中未检出。结果表明:EZF中含量为特女贞苷>蟛蜞菊内酯;口服入血后的Cmax和AUC(0-∞)均为蟛蜞菊内酯>特女贞苷;在肾脏中为特女贞苷>蟛蜞菊内酯。结论:该法适用于特女贞苷和蟛蜞菊内酯在中药复方、大鼠体内的药代动力学研究;特女贞苷和蟛蜞菊内酯均能吸收入血,且能够分布至肾脏组织中并达到一定的浓度。第二部分二至方提取物及其活性单体抗糖尿病肾病作用机理研究目的:分别阐明EZF提取物对糖尿病肾病(DN)大鼠肾损伤的保护作用,熊果酸(UA)的抗糖尿病肾病作用及其在糖尿病肾病大鼠足细胞损伤保护方面的作用机制评价,伞形花内酯(UMB)对糖尿病肾损伤的保护作用,并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方法一:采用高糖高脂饲料联合1%链脲佐菌素(STZ)复制糖尿病肾病大鼠模型,探讨EZF提取物对DN大鼠大鼠血糖、尿蛋白量、肾指数、肾脏中炎症因子和抗氧化指标、肾脏病理结构变化(HE/PAS染色)以及足细胞裂孔膜CD2AP和podocin蛋白表达量,最终阐明EZF可通过保护足细胞而发挥抗DN的作用机制;方法二:采用高糖高脂饲料联合1%STZ复制糖尿病肾病大鼠模型,探讨UA对DN大鼠空腹血糖、24 h尿蛋白量、肾脏指数、血清和肾脏中的抗氧化及炎症因子的调节作用、肾组织病理形态学变化、肾组织中足细胞裂孔膜蛋白podocin、CD2AP蛋白和m RNA表达量,最终阐明UA抗DN的作用机制;方法三:采用STZ诱导糖尿病SD大鼠模型,检测UMB对STZ诱导糖尿病大鼠的血糖值、胰岛素、尿酸、肌酐、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组织学水平以及TLR/NF-κB信号通路相关蛋白表达的调节作用。结果:结果一:采用EZF提取物各剂量治疗8周后,表现出了降糖作用,到第16周,EZF高、中和低剂量组的血糖值均显着降低(p<0.05);与模型组比较,EZF各剂量组的24 h尿蛋白量均显着降低(p<0.05);EZF能够显着抑制模型组大鼠的体重降低(p<0.05),并能显着抑制肾指数的增加(p<0.05);EZF高、中剂量组均可显着降低大鼠肾脏中IL-β、TNF-α和IL-6的浓度(p<0.05);EZF高、中剂量组均显着降低大鼠肾脏中MDA浓度(p<0.05),且显着提高SOD活力(p<0.05);HE和PAS染色表明,EZF对模型组大鼠的病理变化均有一定程度的减轻作用,肾小球形态基本正常;Western blotting法对DN大鼠肾脏中CD2AP和podocin的蛋白表达的检测结果表明,EZF各剂量组大鼠肾组织中podocin、CD2AP蛋白表达量均显着升高(p<0.05)。结果二:UA治疗8周后,UA各剂量组均体现出降糖作用;到第16周,与模型组比,UA高剂量组和低剂量组的血糖值均显着降低(p<0.01);UA的各剂量组均改善糖尿病大鼠的尿蛋白量,与模型组比,UA高剂量组和低剂量组(28.65±0.46 mg)的24 h尿蛋白量均显着降低(p<0.05);UA高剂量组能显着抑制模型组大鼠体重的降低(p<0.05),并显着降低糖尿病肾病大鼠肾指数(p<0.05);UA可显着降低糖尿病大鼠的血清和肾脏中IL-1β水平(p<0.05);UA高剂量(33.43±1.24 pg/m L)显着降低糖尿病大鼠的血清和肾脏中IL-6水平(p<0.05)。UA可显着降低糖尿病大鼠的血清和肾脏中TNF-α水平(p<0.01);UA高剂量(21.07±0.76 U/m L)、低剂量组(18.16±0.97 U/m L)均显着增加肾脏SOD活力水平(p<0.01);UA高剂量(57.81±4.83nmol/m L)、UA低剂量组(63.75±4.56 nmol/m L)均能显着升高糖尿病大鼠的肾脏SOD活力水平(p<0.05);HE和PAS染色结果表明,UA对糖尿病肾病大鼠的病理变化均有一定程度减轻作用,肾小球形态基本正常,可见基底膜部分增厚,系膜轻度增生,病变程度明显轻于模型组;UA组大鼠肾脏中podocin、CD2AP蛋白和基因表达量均升高(p<0.01)。结果三:UMB(20,40 mg/kg)的干预后,血清胰岛素水平稳定,血糖值有不同程度地降低;UMB(20、40mg/kg)治疗一段时间后,可明显抑制糖尿病大鼠尿酸、肌酐、TC和TG水平的升高(p<0.05);使用UMB(20 mg/kg,40mg/kg)干预后,糖尿病大鼠肾脏损失症状得到显着缓解,结果表明UMB对STZ诱导的大鼠肾组织损失具有保护作用;UMB能够显着下调TLR/NF-κB通路相关蛋白(TLR2、TLR4、My D88、p-NFk Bp65、NF-k Bp65、p-Ik Bα)的表达(p<0.05),并表现一定的剂量依赖性。结论:(1)二至方可以通过上调足细胞裂孔膜蛋白CD2AP和podocin表达来降低尿蛋白量、修复糖尿病对肾脏的病理损害,保护肾功能;(2)二至方中主要成分熊果酸可以通过抑制TNF-α、IL-6和IL-1β等炎症因子的生成,而抑制炎症因子的炎性肾损伤。熊果酸可以有效减轻DN大鼠尿蛋白量,显着改善DN大鼠血糖水平;可以上调DN大鼠肾组织裂孔膜CD2AP和podocin蛋白表达而保护DN大鼠的肾脏;(3)二至方中主要成分伞形花内酯可以下调TLR4/NF-κB通路相关的炎症因子而保护糖尿病所致肾脏损伤。全篇结论1.伞形花内酯、齐墩果酸、熊果酸、特女贞苷和蟛蜞菊内酯均是EZF中的主要成分,且伞形花内酯、齐墩果酸、熊果酸、特女贞苷和蟛蜞菊内酯均可直接到达靶组织,并达到一定的浓度;2.EZF可以降低高血糖对肾脏的病理损害作用,降低尿蛋白,保护肾功能,可调节足细胞裂孔膜蛋白CD2AP和podocin表达而保护足细胞,进而修复肾功能而抗糖尿病肾病;3.熊果酸可以有效减轻DN大鼠尿蛋白量,显着改善DN大鼠血糖水平;熊果酸可以上调DN大鼠肾组织裂孔膜CD2AP和podocin蛋白表达,该研究表明熊果酸可通过上调podocin和CD2AP的蛋白表达而保护DN大鼠的肾脏。综上所述,熊果酸的降低尿蛋白、降低高血糖对肾脏的病理损害作用、肾功能保护等作用,与其肾脏足细胞保护作用及调节裂孔膜蛋白CD2AP和podocin密切相关;4.伞形花内酯具有抗STZ诱导的大鼠糖尿病作用,能够通过下调TLR4/NF-κB通路相关的蛋白表达而发挥肾脏保护作用。综上所述,EZF中的伞形花内酯、齐墩果酸、熊果酸、特女贞苷和蟛蜞菊内酯等多种成分均能吸收入血并转运至肾脏,是EZF发挥抗糖尿病肾病的重要物质基础;此外,EZF可以通过上调裂孔膜蛋白(CD2AP、podocin)保护足细胞损伤和下调TLR4/NF-κB通路蛋白表达抑制炎症反应而最终体现出抗糖尿病肾病作用。

吴甜[6](2018)在《二至丸对D-半乳糖致大鼠衰老模型的药效机制及药动学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研究背景随着21世纪的到来,人口老龄化问题已经成为全球性的普遍问题。我国是人口大国,是世界上老年人口比例最高的国家,老龄化问题明显[1]。另一方面,衰老是引起大多数慢性疾病的主要危险因素。目前从基础、临床前和临床研究在多个体内外模型上验证了这一观点[2]。因此,研究和阐明衰老相关疾病和功能障碍的病理机制,延缓人类衰老,提高生存质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社会意义[3][4]。近年来,人类在衰老相关疾病领域的研究已经取得了较大进展,衰老虽然是人类生命过程中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但通过改善身体机能状态提高人类的生存质量和寿命,延缓衰老也是可以实现的。二至丸由女贞子和墨旱莲两味中药组成,为平补肝肾的中医代表方剂。研究证明二至丸中具有红景天苷、特女贞苷、旱莲苷A、芹菜素等活性成分,这些活性成分具有抗氧化、抗癌、抗纤维化病变,但具体药效机制作用靶点及要动学过程还不太清楚。课题通过现代药理学、分子生物学等实验技术及方法,采用D-半乳糖致衰老大鼠模型模拟人类衰老时的病理变化,旨在研究二至丸延缓衰老的药效作用并探讨其作用机制。通过本项课题的研究,为运用滋补肝肾延缓衰老提供实验依据,并为其临床运用提供支持,同时拓展了中医药防治衰老的研究思路,为研制具有抗衰老活性的药物奠定基础。研究方法1.SD大鼠,雄性,42只,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生理盐水,1ml/100g),模型对照组(生理盐水,1ml/100g),尼莫地平阳性组(12.26 mg/kg/d,1ml/100g),二至丸高、中、低剂量组(7.412 g/kg/d、3.706 g/kg/d、1.853 g/kg/d,1ml/100g),每组7只,颈背部连续注射D-半乳糖40天(0.125 g/kg/d),以D-半乳糖致亚急性衰老模型,同时连续给药40天,第41天开始连续行5天水迷宫实验。第46天,动物麻醉处死摘取脑组织,苏木素-伊红(HE)染色,中性树胶封片,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大脑的病理学变化;电镜观察大脑神经元形态和神经元内线粒体结构的变化;取10%的脑组织匀浆,测定组织丙二醛(MDA)、总超氧化物歧化酶(T-SOD),脑组织线粒体中ROS,ATP和线粒体膜电位等指标的变化;Western Blot测定脑组织海马中PGC-1α、Foxo3a、SRIT1、P53、Caspase3、Bcl2、Bax等蛋白表达;实时荧光法定量PCR方法检测PGC-1α、Foxo3a、SRIT1、P53、Caspase3、Bcl2、Bax m RNA的表达。2.SD大鼠,雄性,30只适应性喂养7d,随机分成高,中,低3个剂量组,每组10只,各组分别给药(7.412 g/kg/d、3.706 g/kg/d、1.853 g/kg/d,1ml/100g);分别于给药后第0min,5min,10min,20min,30min,60min和2h,4h,8h,12h,24h自眼底静脉取血,每次0.5m L,取得的血液样本置肝素化的离心管中,立即离心处理(3500r Pm,10min),吸取上清,用UPLC-Q-TOF-MS分别测定二至丸中红景天苷、特女贞苷、旱莲苷A、芹菜素在大鼠血清中含量,DASver2.1.1软件计算其药物代谢动力学参数。研究结果(1)二至丸能显着降低D-半乳糖致衰老大鼠海马组织匀浆中丙二醛(MDA)的含量(P<0.01),升高了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活力(P<0.01);(2)显着增强海马中线粒体中三磷酸腺苷(ATP)的含量(P<0.01),降低活性氧(ROS)水平(P<0.01);(3)病理检查结果显示:二至丸能明显减轻脑组织海马神经元、小胶质细胞的变性坏死及明显减轻大鼠海马神经损伤,减少线粒体的肿胀坏死。(4)空间定位航行试验中二至丸各剂量组大鼠的逃避潜伏期比模型对照组大鼠的逃进潜伏期短,统计学比较有显着差异(P<0.01),空间探索试脸中二至丸各剂量组大鼠平台穿越次数比模型对照组的平台穿越次数多,统计学比较有显着差异(P<0.05);(5)二至丸高、中、低剂量组可以明显升高线粒体的膜电位(P<0.01);(6)二至丸可以明显降低大鼠脑组织海马中P53、Caspase3基因和蛋白的表达(P<0.01),同时升高sirt1、PGC-1α、Foxo3a、Bcl2/Bax蛋白的表达及m RNA含量(P<0.01);(7)建立了UPLC-Q-TOF-MS法测定各个时间点血浆中红景天苷、特女贞苷、旱莲苷A、芹菜素含量的方法,具有灵敏度高、快速、简便、准确,重现性好等特点。大鼠分别单次口服给药高、中、低剂量的二至丸后,测定的血浆中红景天苷、特女贞苷、旱莲苷A、芹菜素的含量并通过DASver2.1.1计算得出参数值,药代动力学研究的结果提示,二至丸中主要活性成分旱莲苷A在大鼠体内药代动力学特征符合口服给药一房室模型,特女贞苷、红景天苷及芹菜素药代动力学特征符合口服给药二房室模型药代动力学过程。结论(1)二至丸高、中、低各剂量组均可不同程度地减轻D-半乳糖所致的氧化应激性损伤,其机制主要是通过清除体内过多的氧自由基;(2)二至丸高、中、低各剂量组均可不同程度地减轻D-半乳糖所致的细胞凋亡和线粒体结构和功能的损伤,主要是通过调控SRIT1,PGC-1α、Foxo3α、P53、Caspase3、Bcl2、Bax等基因和蛋白的表达,改善受损线粒体的结构和功能,减少细胞的凋亡;(3)二至丸高、中、低各剂量组均可不同程度地减轻D-半乳糖所致脑组织海马神经元、小胶质细胞的变性坏死及大鼠海马神经损伤,主要是通过改善线粒体结构功能,抗氧化反应来减少炎症病变;(4)二至丸高、中、低各剂量组均可升高线粒体跨膜电位,Rh123是一种细胞通透性的、阳离子的荧光探针,容易与活性的线粒体聚集,当线粒体受损时,线粒体跨膜电位下降,细胞线粒体使Rh123结合的能力也下降,重新释放Rh123,荧光强度增强;(5)药代动力学研究的结果提示,二至丸中主要活性成分旱莲苷A在大鼠体内药代动力学特征符合口服给药一房室模型,特女贞苷、红景天苷及芹菜素药代动力学特征符合口服给药二房室模型药代动力学过程。

李胜友[7](2018)在《植物提取物旱莲苷A抑制HepG-2细胞的活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肿瘤治疗取得了巨大进步。化疗、放疗等传统的治疗方法虽然提高了治疗效果,同时也带来了很大的副作用,甚至部分肿瘤产生了耐药性。为了优化治疗肿瘤的方法和获得积极的治疗效果,在中药中探索发现新的抗肿瘤活性成分呢一直广受关注。其中中药墨旱莲具有多种药理活性,也具有一定的抗肿瘤活性,但其作用机制还不清除。旱莲苷A是其中主要的成分,提取及分离技术成熟,我们试图探索旱莲苷A抗肿瘤作用及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本论文对旱莲苷A抗肿瘤活性、促细胞凋亡机制和促细胞自噬机制进行了研究。MTT实验检测旱莲苷A对肝癌细胞(HepG-2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通过多种染色实验验证药物能否诱导细胞凋亡及对凋亡细胞形态的影响;通过细胞划痕实验和transwell实验检测旱莲苷A抑制HepG-2细胞迁移和侵袭情况;MDC(丹酰戊二胺)染色检测旱莲苷A是否能够诱导细胞发生自噬;通过线粒体膜电位检测,活性氧检测及流式细胞术等实验检测细胞凋亡,单细胞凝胶电泳观察单个细胞DNA损伤程度;Western blot免疫印迹法检测旱莲苷A作用于细胞后,细胞内凋亡和自噬相关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MTT结果显示旱莲苷A处理细胞48 h后,旱莲苷A明显抑制HepG-2细胞的生长,且呈浓度依赖性趋势,其IC50为(29.8±1.6)μmol/L(与对照组比较P<0.05)。通过AO/EB染色发现,浓度为12.5μmol/L、25μmol/L的药物组可看到凋亡细胞明显增加,表现出明显的凋亡学形态特征。流式细胞术表明HepG-2细胞在旱莲苷A作用48 h后,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凋亡,其细胞早期凋亡比例分别增加了4.06%和11.82%。浓度为12.5μmol/L、25μmol/L旱莲苷A作用48 h后,可显着阻滞细胞周期,阻滞在S期的比例分别为24.03%、43.19%。彗星实验结果表明旱莲苷A能引起细胞DNA的损伤。细胞划痕实验和transwell实验显示旱莲苷A可有效抑制肿瘤细胞迁移和侵袭。MDC染色结果表明,旱莲苷A作用HepG-2细胞48 h后,能够明显的诱导细胞发生自噬。Western blot结果显示,旱莲苷A作用HepG-2细胞48 h后,细胞中Bcl-2和PARP等蛋白水平均有下调,且caspase-3和Bax等蛋白水平升高,表明旱莲苷A可能通过干扰线粒体信号通路诱导细胞凋亡。Western blot结果显示,旱莲苷A能够下调p62和LC3Ⅰ/Ⅱ的比例,提高Beclin1的比例,表明旱莲苷A可引起HepG-2细胞自噬。结论:可以初步推测,一定浓度的旱莲苷A作用于HepG-2细胞后,可以促进线粒体依赖凋亡通路的激活,发挥凋亡作用;也可能是通过增加Beclin1,从而增加LC3Ⅰ/Ⅱ的比例,促进HepG-2细胞的自噬。

蔡岩[8](2017)在《三种中草药对棕点石斑鱼的免疫调控及其作用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棕点石斑鱼是我国南方主要海水养殖品种之一,但近年来病害爆发频繁,严重制约其养殖发展。中草药免疫增强剂因其绿色环保、无耐药性、无药物残留等优点,近年来在鱼类病害防治中得到了广泛应用。然而,中草药对鱼类免疫调节的作用机理尚不明确。本文利用本实验前期离体筛选得到的可显着提高棕点石斑鱼外周血白细胞氧呼吸爆发活性的三种中草药(鸡血藤、黄柏和墨旱莲),通过体内投喂实验,检测这三种中草药对棕点石斑鱼生长、非特异免疫指标和抗病力的影响;采用转录组测序技术对投喂三种中草药的棕点石斑鱼头肾进行高通量测序分析,构建棕点石斑鱼头肾转录组数据库,研究其特异性免疫相关基因及信号通路;利用数字基因表达谱(Digital Gene Expression,DGE)RNA-Seq(Quantification)技术,挖掘三种中草药作用下棕点石斑鱼头肾中的差异表达基因及其涉及的代谢途径。本研究结果不仅有助于筛选确定合适的棕点石斑鱼中草药免疫增强剂,也为系统揭示中草药免疫增强剂对棕点石斑鱼的免疫调控机制奠定基础。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与结果如下:1.三种中草药对棕点石斑鱼生长、非特异性免疫机能及抗病力的影响棕点石斑鱼连续投喂56d后,与对照组相比,各中草药添加组的增重率、特定生长率、肝体比和脾体比都无显着差异。巨噬细胞呼吸爆发活性测定结果表明:鸡血藤组第7d的巨噬细胞呼吸爆发活性显着升高;第28d黄柏组的巨噬细胞呼吸爆发活性显着升高。三种中草药分别对棕点石斑鱼血清SOD、CAT、CH50、AKP等非特异性免疫因子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只有黄柏组的CH50值在第14d、AKP值在第56d显着高于对照组,其他用药组的各项指标与对照组相比差异不显着甚至显着下降。以哈维氏弧菌攻毒结果表明:投喂墨旱莲7d后能显着提高棕点石斑鱼的抗病力;投喂14d后,三种中草药均可显着提高棕点石斑鱼的抗病力,其中以黄柏的效果最好;投喂黄柏28d后,实验石斑鱼的抗病力可略高于对照组;投喂56d后,墨旱莲组的成活率仍显着高于对照组。综上所述,鸡血藤、黄柏和墨旱莲三种中草药均能不同程度地显着提高棕点石斑鱼整体抗病力,但投喂持续时间不同,三种中草药对棕点石斑鱼抗病力增强效果也存在差异。2.三种中草药作用下棕点石斑鱼头肾转录组测序与分析利用Illumina Hiseq2000平台对投喂鸡血藤、墨旱莲或黄柏的棕点石斑鱼头肾总RNA混合样进行转录组de novo测序分析,共得到Unigene 80,014条,平均长度为694 bp,N50为 1092。将Unigene与NR、NT、Swiss-Prot、KEGG、COG和GO数据库比对,共有49901个Unigene得到注释,占Unigene总数的62.37%。其中注释到NR库上的基因为39026个、NT库的46937个、Swiss-Prot库的33616个、KEGG库的27457个、COG库的11700个、GO库的22738个。27457个被KEGG注释的棕点石斑鱼头肾Unigene被分配到258个已知的代谢和信号传导通路中。对这些通路进行分析,发现Unigenes分布最多的二级通路都与免疫相关,其中包括免疫系统(Immune systems,5121个)、信号传导(Signal transduction,4789个)、病毒传染性疾病(Infectious diseases:Viral,4193个),细菌传染性疾病(Infectious diseases:Bacterial,3952个)等。此外,Unigene分布最多的KEGG三级通路也多涉及免疫或疾病,从侧面印证了头肾作为棕点石斑鱼的免疫器官的重要作用。根据KEGG注释结果,还发现了棕点石斑鱼的多个免疫相关通路及其相关基因,包括MAPK信号通路的42个基因,Fc gamma R-mediated phagocytosis信号通路的40个基因和JAK-STAT信号通路的25个基因。棕点石斑鱼头肾的转录组测序结果获得了中草药作用下棕点石斑鱼头肾参考基因组序列,并获取了大量与棕点石斑鱼免疫相关的候选通路及基因的序列信息,为进一步研究中草药作用于棕点石斑鱼的免疫调控机制提供了良好的背景信息。3.三种中草药作用下的棕点石斑鱼头肾数字基因表达谱测序与解析以棕点石斑鱼头肾转录组测序信息作为参考基因组序列,利用数字基因表达谱(Digital Gene Expression,DGE)RNA-Seq(Quantification)技术对三种不同中草药作用下的棕点石斑鱼头肾进行了测序分析。两两比较差异表达基因的筛选结果显示:与对照组比较,黄柏组和墨旱莲组都是下调基因为主,分别为180/51(下调/上调)与132/54(下调/上调);而鸡血藤组则上调基因为主(47/97,下调/上调)。相比于对照组,墨旱莲组与黄柏组相同的差异表达基因数最多,为59个;其次为墨旱莲组与鸡血藤组,相同的差异表达基因数为40个;而黄柏与鸡血藤组的共同差异表达基因数最少,只有29个。差异表达基因的GO功能聚类分析显示,这种鸡血藤组以上调基因为主、墨旱莲和黄柏组以下调基因为主的差异基因变化模式同样表现在平均差异表达基因富集量最大的12个主要的GO term中。差异表达基因的KEGG Pathway显着性富集分析显示,差异表达基因显着性富集最多的三个通路亚类为感染性疾病、免疫疾病和免疫系统,由此可见,黄柏、墨旱莲和鸡血藤三种中草药对棕点石斑鱼的主要作用为免疫调控。对这些通路进行进一步数据挖掘,得到三种中草药作用下差异表达的特定基因及其涉及的代谢途径,主要包括:Fc gamma R介导的细胞吞噬通路中IgG-CD45-Src-Myosin基因通路、MAPK通路、IgG-BCR与TLR5基因以及JAK-STAT通路中SOCS1、PIM1基因,COX-2基因等。这些通路与基因的发现,为揭示棕点石斑鱼对中草药免疫增强剂作用的分子应答机制奠定了基础。

程敏,邓雅婷,王庆伟[9](2015)在《墨旱莲有效成分的提取工艺与药理作用研究进展》文中提出药食两用的墨旱莲因其具有较为显着的药理活性和较高的安全性,近年来受到了越来越多学者的关注。本文综述了近十年来墨旱莲主要有效成分的提取工艺和药理作用的研究进展,以期为墨旱莲的深入研究和开发利用提供参考依据。

焦伟丽,李培锋,石瑞丽[10](2012)在《蒙药组方“花艽-6”对小鼠特异性免疫功能的影响》文中指出目的:本文旨在研究抗类风湿性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蒙药组方(简称花艽-6)对正常小鼠和免疫低下模型小鼠特异性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分别利用环磷酰胺(Cyclophosphamide,CTX)、环孢素A(CyclosporinA,CsA)两种药复制了体液、细胞免疫功能低下的动物模型。采用分光光度法测定血清溶血素HClgM,ELISA法测定血清中抗体水平(IgG、IgM),观察花艽-6对正常鼠和免疫低下鼠体液免疫功能的影响。采用迟发型变态反应法测定小鼠耳壳肿胀度,流式细胞术测定小鼠外周血中T淋巴细胞亚群百分含量,观察花艽-6对正常鼠和免疫低下鼠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结果:花艽-6能显着抑制正常小鼠和加强CTX致体液免疫功能低下小鼠血清中抗体水平的含量;能显着抑制正常小鼠的DTH反应并加强CsA对细胞免疫功能低下小鼠的DTH反应的抑制作用,能显着提高正常鼠和CsA致细胞免疫功能低下小鼠外周血CD3十含量,但显着降低CD4+和CD8+及CD4+/CD8+含量。结论:花艽-6可显着抑制正常鼠和加强CTX致免疫功能低下鼠的体液免疫功能,对正常鼠和CsA致免疫功能低下鼠的细胞免疫功能具有调节作用。

二、墨旱莲水煎剂对DTH和血清溶血素抗体的影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墨旱莲水煎剂对DTH和血清溶血素抗体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女贞子免疫增强活性成分分离鉴定及作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中药增强免疫研究进展
        1.1.1 中药促进免疫器官发育
        1.1.2 中药增强免疫细胞功能
        1.1.3 中药调节免疫分子生成
        1.1.4 中药影响信号通路传递
    1.2 女贞子研究进展
        1.2.1 女贞子化学成分
        1.2.2 女贞子药理作用
        1.2.3 女贞子兽医临床应用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第二章 女贞子免疫增强活性部位的筛选
    2.1 材料和方法
        2.1.1 药材
        2.1.2 主要试剂
        2.1.3 主要仪器
        2.1.4 方法
    2.2 结果
        2.2.1 女贞子五部位萃取物得率
        2.2.2 女贞子不同部位萃取物对巨噬细胞活性的影响
        2.2.3 女贞子不同部位萃取物对巨噬细胞吞噬功能的影响
        2.2.4 女贞子不同部位萃取物对淋巴细胞增殖的影响
    2.3 讨论
        2.3.1 女贞子五部位萃取物的制备
        2.3.2 女贞子免疫增强活性部位的筛选
    2.4 小结
第三章 女贞子免疫增强活性成分的分离纯化与结构鉴定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药物
        3.1.2 主要试剂
        3.1.3 主要仪器
        3.1.4 方法
    3.2 结果
        3.2.1 大孔树脂吸附法分离女贞子正丁醇部位萃取物试验结果
        3.2.2 不同乙醇洗脱段的免疫活性检测结果
        3.2.3 分离纯化和结构鉴定结果
        3.2.4 单体化合物的免疫活性检测结果
    3.3 讨论
        3.3.1 女贞子正丁醇部位萃取物的分离纯化
        3.3.2 女贞子免疫增强活性化合物的筛选
    3.4 小结
第四章 女贞子活性成分羟基酪醇增强巨噬细胞免疫的作用机制
    4.1 材料和方法
        4.1.1 药物
        4.1.2 主要试剂
        4.1.3 主要仪器
        4.1.4 方法
    4.2 结果
        4.2.1 羟基酪醇对巨噬细胞摄取FITC-OVA的影响
        4.2.2 羟基酪醇对细胞因子TNF-α和IL-1β分泌的影响
        4.2.3 羟基酪醇对NO释放的影响
        4.2.4 羟基酪醇对ROS产生的影响
        4.2.5 羟基酪醇对细胞表面分子MHC-Ⅱ及共激活分子CD80、CD86表达的影响
        4.2.6 羟基酪醇对NF-κB信号通路关键蛋白表达的影响
        4.2.7 羟基酪醇对TLR4/MyD88(TRIF)/IKKβ通路蛋白表达的影响
        4.2.8 信号阻断试验
    4.3 讨论
        4.3.1 羟基酪醇增强巨噬细胞免疫活性
        4.3.2 羟基酪醇活化巨噬细胞的分子机制
    4.4 小结
第五章 女贞子活性成分羟基酪醇增强淋巴细胞免疫的作用机制
    5.1 材料和方法
        5.1.1 药物
        5.1.2 主要试剂
        5.1.3 主要仪器
        5.1.4 方法
    5.2 结果
        5.2.1 羟基酪醇对细胞因子和免疫球蛋白分泌的影响
        5.2.2 羟基酪醇对淋巴细胞亚群的影响
        5.2.3 羟基酪醇对胞内Ca~(2+)浓度的影响
        5.2.4 羟基酪醇对钙调神经磷酸酶的影响
        5.2.5 羟基酪醇对核转录因子NFAT和NF-κB转运的影响
        5.2.6 信号阻断试验
    5.3 讨论
        5.3.1 羟基酪醇增强淋巴细胞免疫活性
        5.3.2 羟基酪醇激活淋巴细胞的分子机制
    5.4 小结
结论
创新点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2)基于真实世界的类风湿关节炎中医证治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语缩写词
引言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一、类风湿关节炎现状与问题
        1 临床流行病学
        2 RA的危险因素
        2.1 遗传因素
        2.2 感染因素
        2.3 性别、年龄因素
        2.4 其他因素
        3 发病机制
        4 西医治疗RA
        4.1 非甾体抗炎药(Non-Steroidal Anti-inflammatory Drugs,NSAIDs)
        4.2 慢作用抗风湿药(Disease-Modifying Anti-Rheumatic Drugs,DMARDs)
        4.3 糖皮质激素类药物
    二、中医论治类风湿关节炎的基本策略文献分析
        1 RA的相关病名
        2 关于历代医家的部分古籍对RA认识汇总
        2.1 先秦至南北朝时期
        2.2 隋唐时期
        2.3 宋金元时期
        2.4 明代时期
        2.5 清代时期
        3 当代中医医家对RA的论治
        3.1 从脏腑论治
        3.2 从虚实论治
        3.3 从络论治
        3.4 从痰、瘀、毒论治
    三、越南传统医学对类风湿关节炎的认识
        1 越南传统医学认识RA的特点
        2 越南传统医学治疗RA的研究
    四、中医药在真实世界研究现状
        1 RWS定义与起源
        2 RWS特点
        3 RWS数据采集及分析
        4 术语标准化
        5 伦理审查
        6 RWS的优势及局限性
        7 中医在RWS的应用现状
        7.1 中医开展RWS的优势
        7.2 中医在RWS的研究现状
    五、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基于真实世界的类风湿关节炎中医证治规律
    1 研究目的
    2 研究对象
        2.1 病例来源
        2.2 诊断标准
    3 研究方法
        3.1 病例信息采集
        3.2 记录时间
        3.3 建立标准化语句
        3.4 统计分析
        3.5 技术路线
    4 研究结果
        4.1 一般情况分析
        4.2 中医证治规律
        4.3 疗效分析
    5 讨论
        5.1 病历资料分析
        5.2 病因病机分析
        5.3 症状,舌脉分析
        5.4 中医证型分析
        5.5 用药规律分析
        5.6 证型与用药规律
        5.7 中药的现代药理学研究
        5.8 疗效分析
    6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高永翔教授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经验的整理与研究
    1 RA的病因病机
        1.1 以肾虚为发病的基本病机
        1.2 外邪侵犯为RA发病的重要因素
        1.3 痰瘀阻络为RA的病理基础
    2 辨证要领
        2.1 辨明寒热
        2.2 分清虚实
    3 治则治法
        3.1 治病求本,重视补肾
        3.2 开玄府,通经络
        3.3 除痰化瘀,标本兼顾
        3.4 疏肝解郁,调和情绪
        3.5 滋阴壮水,清热润燥
    4 证治分类
        4.1 寒湿痹阻证
        4.2 湿热痹阻证
        4.3 寒热错杂证
        4.4 痰瘀痹阻证
        4.5 肝肾亏虚证
        4.6 阴虚燥热证
    5 注重调摄
        5.1 饮食有节
        5.2 调节情志
    参考文献
结论
问题与展望
附表 类风湿关节炎临床观察记录表
综述 桂枝芍药知母汤的应用与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在校校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及科研成果

(3)加味独活寄生汤联合西药治疗肝肾亏虚型类风湿关节炎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终止标准与剔除标准
    1.6 伦理学要求
2 研究方法
    2.1 治疗方案
    2.2 观察指标
    2.3 统计学方法
3 研究结果
    3.1 两组患者一般情况的比较
    3.2 两组患者实验室指标的比较
    3.3 两组患者病情积分比较
    3.4 两组患者中医症状积分比较
    3.5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的比较
    3.6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
4 讨论
    4.1 现代医学对 RA 的认识
    4.2 中医对 RA 的认识
    4.3 导师对 RA 的诊疗经验
    4.4 加味独活寄生汤组方及药理分析
    4.5 研究结果的分析
5 不足
6 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4)舒肝解毒汤联合恩替卡韦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肝郁脾虚型)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引言
临床研究
    1、研究目的
    2、研究对象
        2.1 病例来源
        2.2 诊断标准
        2.2.1 西医诊断标准
        2.2.2 中医诊断标准
        2.3 病例纳入标准
        2.4 病例排除标准
        2.5 病例剔除或脱落标准
    3.研究方法
        3.1 分组方法
        3.2 用药方案
    4.观察指标及时点
        4.1 安全性指标
        4.2 疗效性指标
        4.2.1 西医疗效性指标
        4.2.1.1 生化指标
        4.2.1.2 病原学指标
        4.2.2 西医疗效判定
        4.2.3 中医证候疗效判定
        4.2.3.1 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证候分级量化积分标准
    5、统计方法
    6、结果
        6.1 一般资料比较
        6.1.1 性别比较
        6.1.2 年龄比较
        6.1.3 病程比较
        6.2 肝功能各指标基线、组内及组间比较
        6.3 中医症状积分基线、组内及组间比较
        6.4 HBeAg转换率组间比较
        6.5 HBV DNA阴转率组间比较
        6.6 中医疗效组间比较
        6.7 ALT复常率组间比较
    7.安全性分析
    8.讨论
        8.1 慢性乙型肝炎西医认识
        8.1.1 我国慢性乙型肝炎的流行动态
        8.1.2 慢性乙型肝炎的病因、发病机制、诊断和治疗
        8.2 慢性乙型肝炎的中医认识
        8.2.1 中医病名病因病机认识
        8.2.2 证候分型
        8.2.3 中医专方经方治疗
        8.3 钟森教授治疗慢性乙型肝炎临床经验总结
        8.3.1 基本认识
        8.3.2 诊治思路
        8.3.2.1 未病先防,既病防变
        8.3.2.2 调和阴阳,治病求本
        8.3.2.3 同病异治,异病同治
        8.3.2.4 注重局部与整体,点线面相结合
        8.3.2.5 扶正祛邪,贯穿始终
        8.3.2.6 衷中参西,中西医结合
        8.4 舒肝解毒汤组方分析
        8.5 导师临床特色用药及现代药理研究
        8.5.1 常用药物配伍
        8.5.1.1 莪术、醋鳖甲、水牛角与橘核、荔枝核
        8.5.1.2 青皮与郁金
        8.5.1.3 人参、砂仁、甘草
        8.5.1.4 黄连、茵陈、白花蛇舌草
        8.5.1.5 丹参、仙鹤草
        8.5.1.6 女贞子、墨旱莲
        8.5.1.7 焦山楂、净山楂、建曲
    9.研究结果分析
结论
问题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一
文献综述 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中医药治疗现状
    参考文献二
附件一:CHB中医证候积分标准表
附件二: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

(5)二至方逆转糖尿病并发肾脏损伤的物质基础及其作用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参考文献
第一部分 基于药代动力学探究二至方抗糖尿病肾病药效物质基础
    第一篇 二至方中伞形花内酯、齐墩果酸和熊果酸的含量测定及其在大鼠体内的药代动力学特征
        材料与方法
        实验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二篇 二至方中特女贞苷和蟛蜞菊内酯在大鼠体内的药代动力学研究
        材料与方法
        实验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二至方提取物及其活性单体抗糖尿病肾病作用机理研究
    第一篇 二至方提取物对糖尿病肾病大鼠足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研究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二篇 熊果酸对糖尿病肾病大鼠足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研究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三篇 基于TLR/NF-ΚB信号通路的伞形花内酯抗糖尿病肾病作用机理研究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全文总结
结论
综述
    参考文献
研究生学习期间学术活动总结
中英文缩略词表
致谢

(6)二至丸对D-半乳糖致大鼠衰老模型的药效机制及药动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第一章 衰老研究概况
        1.1 衰老的病理生理机制
        1.2 中医对衰老的认识
        1.3 抗衰老的常规治法
    第二章 二至丸的研究近况
        2.1 抗衰老作用
        2.2 免疫调节作用
        2.3 保肝作用
        2.4 抗肿瘤作用
        2.5 防治骨质疏松作用
    第三章 沉默信息调节因子SIRT1的研究进展
        3.1 SIRT1是调控衰老的各种信号通路的关键因子
第二部分 实验部分
    第一章 二至丸提取工艺研究
        1.1 实验目的
        1.2 实验材料
        1.3 二至丸的提取和测定
        1.4 正交工艺考察
        1.5 含量测定
        1.6 方法学考察
        1.7 供试品检测
        1.8 验证实验及结果
    第二章 二至丸对D半乳糖致衰老大鼠记忆能力的治疗作用
        2.1 实验材料
        2.2 实验方法
        2.3 统计分析结果
        2.4 小结
    第三章 二至丸对衰老大鼠线粒体结构和功能的影响
        3.1 实验材料
        3.2 实验方法
        3.3 实验结果
        3.4 小结
    第四章 二至丸对D-半乳糖致大鼠衰老模型的药效机制
        4.1 实验材料
        4.2 实验方法
        4.3 实验结果
        4.4 小结
    第五章 UPLC-Q-TOF-MS测定二至丸中有效成分在大鼠血清中药物代谢动力学的研究
        5.1 实验材料
        5.2 实验方法
        5.3 生物样品检测方法的考察
        5.4 血浆的药动学检测
        5.5 实验结果
        5.6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附件

(7)植物提取物旱莲苷A抑制HepG-2细胞的活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墨旱莲天然提取物的研究进展
        1.1.1 墨旱莲天然提取物的化学结构
        1.1.2 药理活性
        1.1.3 墨旱莲的提取工艺
    1.2 现代医学对肝癌的认知
        1.2.1 概念及发病率
        1.2.2 病程及发病机制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第二章 旱莲苷A对HepG-2细胞的促凋亡作用
    2.1 实验材料
        2.1.1 实验细胞
        2.1.2 实验试剂
        2.1.3 实验设备
    2.2 实验方法
        2.2.1 细胞培养
        2.2.2 MTT实验检测细胞增殖能力
        2.2.3 AO/EB染色
        2.2.4 单细胞凝胶电泳
        2.2.5 Hoechst33258染色实验
        2.2.6 活性氧检测实验
        2.2.7 线粒体膜电位检测
        2.2.8 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
        2.2.9 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周期
        2.2.10 免疫印迹法(Westernblot)检测蛋白表达
        2.2.11 统计学数据分析
    2.3 实验结果
        2.3.1 HepG-2细胞毒性实验
        2.3.2 AO/EB染色细胞凋亡实验
        2.3.3 单细胞凝胶电泳研究DNA损伤
        2.3.4 Hoechst33258染色实验结果分析
        2.3.5 细胞内活性氧含量检测
        2.3.6 线粒体膜电位检测
        2.3.7 流式细胞仪检测旱莲苷A对HepG-2细胞凋亡的影响
        2.3.8 旱莲苷A对HepG-2细胞周期作用的影响
        2.3.9 免疫印迹法研究蛋白表达
        2.3.10 小结
第三章 旱莲苷A对HepG-2细胞侵袭和迁移的影响
    3.1 实验材料
        3.1.1 实验细胞
        3.1.2 实验试剂
        3.1.3 实验设备
    3.2 实验方法
        3.2.1 细胞侵袭实验
        3.2.2 细胞迁移实验
        3.2.3 细胞划痕实验
        3.2.4 统计学数据分析
    3.3 实验结果
        3.3.1 Transwell实验检测旱莲苷A对HepG-2细胞侵袭能力的影响
        3.3.2 Transwell实验检测旱莲苷A对HepG-2细胞迁移能力的影响
        3.3.3 划痕实验检测旱莲苷A对HepG-2细胞迁移能力的影响
    3.4 总结
第四章 旱莲苷A对HepG-2细胞的促自噬作用
    4.1 实验材料
        4.1.1 实验细胞
        4.1.2 实验试剂
        4.1.3 实验设备
    4.2 实验方法
        4.2.1 MDC染色检测细胞自噬
        4.2.2 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自噬
        4.2.3 免疫印迹法(Westernblot)检测蛋白表达
        4.2.4 统计学数据分析
    4.3 实验结果
        4.3.1 MDC荧光染色检测HepG-2细胞自噬改变
        4.3.2 流式细胞仪检测HepG-2细胞自噬改变
        4.3.3 免疫印迹法(Westernblotting)检测自噬相关蛋白表达
    4.4 总结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8)三种中草药对棕点石斑鱼的免疫调控及其作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序言
    1.1 石斑鱼及其养殖概况
    1.2 石斑鱼主要疾病与防治方法
        1.2.1 石斑鱼的主要疾病
        1.2.2 石斑鱼疾病的主要防治方法
    1.3 鱼类免疫增强剂及其研究应用概况
        1.3.1 中草药免疫增强剂
        1.3.2 微生物来源免疫增强剂
        1.3.3 其他类型的免疫增强剂
    1.4 鸡血藤、墨旱莲、黄柏三种中草药的研究与应用概况
        1.4.1 鸡血藤及其研究应用概况
        1.4.2 墨旱莲及其研究应用概况
        1.4.3 黄柏及其研究应用概况
    1.5 转录组及其研究方法
        1.5.1 转录组与高通量测序技术简介
        1.5.2 鱼类转录组研究进展
    1.6 本研究涉及的几个重要免疫相关通路与基因
        1.6.1 Fc gamma R介导的细胞吞噬通路与IgG基因
        1.6.2 IgG-CD45-Src-Myosin信号传导途径
        1.6.3 MAPK通路、IgG-BCR与TLR5基因
        1.6.4 JAK-STAT通路与SOCS1、PIM1基因
        1.6.5 COX-2基因
    1.7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
2 三种中草药对棕点石斑鱼生长、非特异性免疫及抗病力的影响
    2.1 材料与方法
        2.1.1 实验材料及其前期处理
        2.1.2 实验设计
        2.1.3 生长性能、肝体比和脾体比的测定
        2.1.4 头肾巨噬细胞呼吸爆发的测定
        2.1.5 血清非特异性免疫指标的测定
        2.1.6 免疫保护效果检测
        2.1.7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2.2 结果与分析
        2.2.1 三种中草药对棕点石斑鱼生长、肝体比和脾体比的影响
        2.2.2 中草药对棕点石斑鱼头肾吞噬细胞呼吸爆发活性的影响
        2.2.3 中草药对棕点石斑鱼血清非特异性免疫指标的影响
        2.2.4 三种中草药对棕点石斑鱼抗病力的影响
    2.3 讨论
        2.3.1 三种中草药对棕点石斑鱼生长及肝体比、脾体比的影响
        2.3.2 三种中草药对棕点石斑鱼非特异性免疫指标的影响
3 三种中草药作用下棕点石斑鱼头肾转录组测序与分析
    3.1 材料与方法
        3.1.1 实验材料
        3.1.2 实验设计
        3.1.3 棕点石斑鱼头肾样品采集
        3.1.4 棕点石斑鱼头肾总RNA提取
        3.1.5 棕点石斑鱼头肾总RNA样本的质量检测
        3.1.6 RNA样本池的混合与定义
        3.1.7 棕点石斑鱼头肾转录组de novo测序
    3.2 结果与分析
        3.2.1 棕点石斑鱼头肾总RNA提取质量检测
        3.2.2 转录组测序结果
    3.3 讨论
        3.3.1 转录组测序数量、质量与Unigene长度分布
        3.3.2 NR注释比例与同源性物种分布
4 三种中草药作用下的棕点石斑鱼头肾数字基因表达谱测序与解析
    4.1 材料与方法
        4.1.1 实验材料
        4.1.2 实验设计
        4.1.3 棕点石斑鱼头肾样品采集
        4.1.4 棕点石斑鱼头肾总RNA提取
        4.1.5 棕点石斑鱼头肾总RNA样本的质量检测
        4.1.6 RNA样本池的混合与定义
        4.1.7 饲喂不同中草药的棕点石斑鱼头肾表达谱测序分析
        4.1.8 基因表达谱的荧光定量PCR (RT-PCR)验证
    4.2 结果与分析
        4.2.1 RNA提取质量分析结果
        4.2.2 表达谱测序分析结果
        4.2.3 表达谱分析结果的荧光定量PCR (Real-time PCR)验证
    4.3 讨论
        4.3.1 中草药免疫增强剂对水产动物的免疫调节机制
        4.3.2 鸡血藤对棕点石斑鱼的免疫调节作用
        4.3.3 三种中草药在转录组水平所体现出的基因调控作用与其在中药理论中的药性药效的一致性分析
        4.3.4 免疫增强剂或免疫抑制剂,对鱼类健康的影响
        4.3.5 黄柏对棕点石斑鱼Fc gammaR介导的细胞吞噬通路中IgG-CD45-Src-Myosin基因表达的抑制作用
        4.3.6 黄柏、墨旱莲的免疫抑制作用在其他信号通路中的体现
        4.3.7 墨旱莲对棕点石斑鱼JAK-STAT通路中SOCS1、PIM1基因表达的影响
        4.3.8 鸡血藤对COX-2基因的上调作用
5 结论
参考文献
缩略语表
致谢

(9)墨旱莲有效成分的提取工艺与药理作用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墨旱莲有效成分的提取工艺研究
    1. 1 墨旱莲多糖的提取工艺研究
    1. 2 墨旱莲总黄酮的提取工艺研究
    1. 3 墨旱莲总皂苷的提取工艺研究
2 墨旱莲药理作用研究
    2. 1 止血
    2. 2 免疫调节
    2. 3 保肝、抗炎镇痛
    2. 4 抗衰老
    2. 5 抗氧化
    2. 6 耐缺氧、抗疲劳
    2. 7 抗肿瘤
3 结语

四、墨旱莲水煎剂对DTH和血清溶血素抗体的影响(论文参考文献)

  • [1]女贞子免疫增强活性成分分离鉴定及作用机制研究[D]. 刘佳.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1(01)
  • [2]基于真实世界的类风湿关节炎中医证治规律研究[D]. 黄高孝.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20(02)
  • [3]加味独活寄生汤联合西药治疗肝肾亏虚型类风湿关节炎的临床研究[D]. 陈永贵.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19(03)
  • [4]舒肝解毒汤联合恩替卡韦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肝郁脾虚型)的临床研究[D]. 邓春玲.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19(04)
  • [5]二至方逆转糖尿病并发肾脏损伤的物质基础及其作用机理研究[D]. 尹江宁. 苏州大学, 2018(06)
  • [6]二至丸对D-半乳糖致大鼠衰老模型的药效机制及药动学研究[D]. 吴甜.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8(02)
  • [7]植物提取物旱莲苷A抑制HepG-2细胞的活性研究[D]. 李胜友. 广东药科大学, 2018(01)
  • [8]三种中草药对棕点石斑鱼的免疫调控及其作用机制研究[D]. 蔡岩. 海南大学, 2017(09)
  • [9]墨旱莲有效成分的提取工艺与药理作用研究进展[J]. 程敏,邓雅婷,王庆伟. 中国药师, 2015(11)
  • [10]蒙药组方“花艽-6”对小鼠特异性免疫功能的影响[J]. 焦伟丽,李培锋,石瑞丽. 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2(01)


中医论文 成分分析论文 细胞免疫论文 血清蛋白论文 墨旱莲论文

上一篇:对西部大开发公安机关警务保障的思考
下一篇:从《学报》引文看高校教研人员文献利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