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佳颖[1](2021)在《嘉兴府志所见文学文献整理与研究》文中提出
李佩瑜[2](2020)在《《历朝杭郡诗辑》整理与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浙江图书馆藏《历朝杭郡诗辑》清稿本四十卷,是丁丙仿吴颢《国朝杭郡诗辑》编纂体例,在《武林耆旧集》残本内容的基础上纂1而成的一部地域性通代诗选集。《诗辑》以“人、传、诗”的形式收録杭郡一地六朝迄明的诗人2625位,诗作5720首,小传2487条。其中,卷一至卷三十二爲南朝至明代科名与闲人;卷三十三爲闺秀艺伎;卷三十四爲名流寄寓;卷三十五至卷三十七爲僧人;卷三十八至卷三十九爲道士;卷四十爲无名氏与仙鬼謡谚。《诗辑》立足於乡邦文献的挖掘和整理,与《国朝杭郡诗辑》前後相续,展现杭郡一地诗歌繁荣昌盛的历史风貌,凸显杭州地区的自然山水、人文景观、地域文化等特色。整理研究此书能爲杭郡文献的存续补遗、诗史的谱系构建、文学的地域特色研究发挥重要作用,是一部从文献、文学、文化等方面对杭郡地区都非常重要的地域诗歌总集。本文主要分研究编和文献编两大部分。研究编包含绪论、正文。绪论部分主要对《历朝杭郡诗辑》的版本作详细介绍并阐明其研究价值及意义。目前学界还未对《历朝杭郡诗辑》有过任何的整理爬梳,更无具体的作品介绍和详细系统性的研究,可借鉴《国朝杭郡诗辑》系列的研究思路和方法对《历朝杭郡诗辑》展开深入的研究。正文部分包含四章,从文本、内容及其价值等方面进行介绍和研究。第一章阐述了丁丙编纂《诗辑》的社会背景与个人机缘。其中,论证了《国朝杭郡诗辑》系列和《武林耆旧集》二者对《历朝杭郡诗辑》编纂的重要影响,揭示其内在联系。第二章从内容样貌与收録标准两方面阐释《诗辑》的基本体例。内容样貌包括了内容形式与编排次序;收録标准包括收録范围、收诗标准、收传原则。其中,收诗标准与丁丙的诗学倾向密不可分。第三章从诗歌的来源、题材和小传的来源、内容两大主体部分对《诗辑》着録的内容进行全面详细地展现。第四章揭示了《诗辑》的文献、文学、史料价值及地域文化特色。文献编是对《历朝杭郡诗辑》四十卷的整理点校。附録部分爲《历朝杭郡诗辑》中,人物介绍条目所提及诗集诗稿的名目存録整理。
邢宜[3](2020)在《《钟伯敬先生批评汉书》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钟伯敬先生批评汉书》是明代文学家、评点家钟惺的《汉书》评点着作,内容宏富,风格独特,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本文以《钟伯敬先生批评汉书》为中心,通过考察其真伪、版本、体例、评点内容、评点特色,探究钟惺其人的文学理论与史学思想,挖掘《汉书》的文学价值和史学价值,展现钟惺的评点成就。论文分为四个部分:第一章考辨《钟伯敬先生批评汉书》的真伪,介绍《钟伯敬先生批评汉书》的版本及体例。首先介绍《钟伯敬先生批评汉书》的版本,通过《史怀》《隐秀轩集》与钟惺评点本着作的对比,证明钟惺的作品普遍存在各书内容重复的现象,不能据文字重复推定钟惺的评点本为伪作;其次结合《史怀》与《钟伯敬先生批评汉书》二书的刊刻背景与内容,推测《钟伯敬先生批评汉书》的性质类似于《史怀》中《汉书》部分的草稿。最后介绍《钟伯敬先生批评汉书》的体例,分文字评语和符号圈点两部分。第二章从文章学的角度分析《钟伯敬先生批评汉书》的文学评点,从字法、章法、篇法三个层面展开。首先,将钟惺对《汉书》用字分析的角度归纳为关键处、隐秘处、简妙处;其次,将钟惺对章法的偏好概括为起法喜迂回、承法尚巧思、结法重余味;最后对钟惺重点品评的全篇篇法“以客形主法”和照应、伏笔等局部篇法加以分析。第三章从史家笔法的角度分析《钟伯敬先生批评汉书》的史学评点。前三节将钟惺对《汉书》春秋笔法的评点分为体例、叙事、字句三个方面,并分别加以探究;第四节通过分析钟惺对《汉书》改易《史记》部分的评点,探讨《汉书》有异于《史记》的风格特色;通过分析钟惺对《汉书》所收录汉文结构功能的评点,探究《汉书》对史家叙事笔法的进一步开拓。第四章概括钟惺《汉书》评点的特点,对钟惺《汉书》评点的价值与不足进行定位。首先,钟惺的《汉书》评点思想新颖,观察细致,语言风格简洁明快,情感态度爱憎分明,呈现出鲜明的风格特色。在评点内容上论史多于评文,重历史因果关系的寻找,有强烈的鉴戒思想;重文章精神的揭示,少特定文法的概括。其次,钟惺的《汉书》评点有助于发掘《汉书》的文学和史学价值,其独特的风格丰富了明代《汉书》评点的多样性,其评点内容体现了钟惺的思想和倾向,有助于纠正清人对钟惺的片面评价。最后,钟惺的《汉书》评点虽十分细致、新颖,但也有系统性、客观性不足的缺憾。附录部分为《钟伯敬先生批评汉书》的两篇序言及部分篇目整理。
胡天成[4](2016)在《巴族的历史及其图腾崇拜》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一些地域文化研究专家,推出了一批批研究巴族的巴文化以及巴族后裔土家族的土家文化的成果,将巴文化研究和土家文化研究不断推进。这是我国地域文化研究的大好事,可喜可贺。但据笔者的陋识,其中也有一些值得商榷的地方。如有的专家在研究廪君巴人的历史时,忽略了《世本·氏姓篇》"廪君之先,故出巫蜑"的记载,致使对巴族历史以及巴族的图腾崇拜等的研究出现某种误差。他们过分强调廪君巴人的次生性质的白虎图腾崇拜,而对其原生性质的龙蛇图腾崇拜的研究有所忽略。这在学术上给建立巴文化学和土家文化学带来不利因素,在保护传统的非物质文化实践中,对建立武陵山区土家族苗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也将造成不良影响。笔者正是从这个角度出发,撰写本文,供学界同仁和政府领导参考。
王营营[5](2019)在《俞德邻《佩韦斋文集》研究》文中指出俞德邻,字宗大,号太玉山人。宋末元初着名诗人,宋亡后不仕,隐居乡间,有《佩韦斋文集》二十卷。本论文分为上下两编:上编分三章,对俞德邻其人以及其着作进行全面的考察。第一章,对俞德邻家世、生平以及交游进行研究。主要分为三节,第一节旨在考证俞德邻早年随父亲迁居镇江的具体时间;第二节是俞德邻生平研究,主要论述其家庭情况、成长经历以及宋亡后俞德邻的游历轨迹;第三节以文集中的赠答诗以及题跋书序为线索,叙述俞德邻的交游情况。第二章是对《佩韦斋文集》几个常见版本的评述。第三章对《佩韦斋文集》中的诗文进行全面的研究。分两节,第一节从俞德邻的人生经历入手,探索他的诗歌题材和风格的变化原因;第二节从宋末元初的文学风气入手,研究俞德邻文章创作所受的影响,同时通过文本细读,叙述俞德邻文章创作的艺术风格。另外,因为已有硕士论文研究过俞德邻的诗歌,所以本论文第一部分研究的重点将放在俞德邻的文章研究之上,又因为杭州师范大学李佳臻对俞德邻《佩韦斋辑闻》较为深入全面,所以本论文不再单独研究《佩韦斋辑闻》,仅将其作为研究俞德邻之生平、诗文的材料。论文的下编为校注部分,校注将选取元刊本为底本,以傅增湘校跋本和四库本作为参校本,对《佩韦斋文集》中的一些字词、地名、人名、典故、名物、官职名、引语等进行注释。希望通过对俞德邻个案的研究,稍稍还原宋末元初之际底层文人的生活状态与思想转变。
申佳霖[6](2019)在《十八世纪朝鲜“北学中国”之思想过程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朝鲜王朝,一向被认为与明、清两朝之间构就了“典型朝贡关系”。然而,如此判断却无法解释,明清鼎革后半岛方面所全盘表现出来的“尊明攘清”意识。于是,作为补充,一种立足于“华夷之辨”意义下的新理论范式便应运而出了。但不应忽视的是,如此范式却同样不可解释,随着时代发展与内外环境的变化,其知识人中蕴藏的自我调节表现,即反对盲目“尊明”与“攘清”的意见、调和同时“尊明”与“观清”的认识,以及顺势而出的“学中国”之呼吁。基于这一问题意识,本文将以核心知识人为切入点,梳理其彼此间的交游往来与理论关系,尝试从中勾勒出自明清鼎革以降乃至整个十八世纪中,酿生于朝鲜内部的一条以“北学中国”为名的思想脉络。全文共分为四个章节,主要内容如下:第一章,以明清鼎革为端绪,厘清北学论的早期线索。此间,就朝鲜方面“中国观”的诸般动态,着重拣取出“胡无百年说”“北伐清朝说”“文明守护说”这三种典型的思想表现,以为北学之“克服对象”。同时,结合各派系知识人所处位置的差异,从中分别整理出“南人”的“知识进化认识”、“少论”的“清朝取法认识”、“老论”的“中华内实认识”,以为北学之“承继对象”。正反两面相结合,使该理论得以创生而出的背景环境,浮出水面。第二章,以洪大容、成大中为线索,考察北学论的积淀阶段。在“赴京使”中起到拐点作用的洪大容、在“通信使”中起到拐点作用的成大中,不仅各自完成了“对清观”和“对日观”的认识转向,还共同促进了清朝、日本、朝鲜王朝之整体视域的初步构建。更重要的是,在两人的努力下,杂糅“夷狄外衣”与“中华内实”之“共存观”,终于获得了理论上的突破。嗣后,呼之欲出的“东亚整体观”与“共存观”之理论装置,都得到了年轻一代北学知识人的重点关注、乃至积极援用。第三章,以北学论的构建者燕岩朴趾源为中心,对其“逊志愿学”理论予以解析。多样性格注定了燕岩思想的灵活多变,一生之中随着外在机缘的波动,他的北学论先后经历了“准备”“提出”“磨合”“尝试”四大阶段,由此基本上勾勒出了这一理论的雏形。然而,朴趾源的理论构造却不无一定的局限。出于谨慎,他曾给自家理论的正当性与稳妥性留有余地。以至,当遭遇不可逆挫折时,燕岩身上更多表现出儒学回归迹象。第四章,以北学论的提出者贞蕤朴齐家为中心,对其“北学中国”理论予以探微。性格执拗的贞蕤,连续推出了“三部曲”作品,从而将“北学”深植于时代思潮之中,自此成为理论上的第一“代言人”。然而,如此一往无前的无转圜姿态,也同时为他带来了更为猛烈的反弹压力。困心横虑之下,晚年时的朴齐家亦终于出现了沉醉六经的旋踵样相。且出于执拗性情,相较于“转换”,其“转向”之姿态是更加分明的,经学研读成果亦由此更加突出。结论部分,采取设问并回答的方式,突出北学论的局限性。问题如下:北学是要“学中国”还是“学清朝”?相关知识人是否保留了面向自己的“自尊意识”和面向清朝的“距离意识”?用来替代朱子学的“匹配哲学”果真得到了有效建设?简言之,即通过“名义”“逻辑”“结果”三个维度,对北学论进行接近式把握。作为答案,“学中国”之坚持,“两大意识”之维系,“匹配哲学”之缺失,已相对直观地勾画出了这一理论的幅员范围,也进一步厘清了朝鲜后期思想史的演进实情。
刘荣书[7](2019)在《燃烧》文中研究说明1以前偶尔回来,你总会抱怨说,老家太热了,好像什么东西都烧着了似的。在南塘这个地方,夏季从四月好像就开始了,会一直延续到十月。一年十二个月,有一半时间都很热,照你的话说,都处于燃烧状态。但你毕竟未经历过肉体被烧灼的痛苦,那种并非涅盘却如炼狱般的痛苦……所以你不该一副如此惶惶不安的神色。旅行袋不该放在行李架上,而应抱在怀里,也算对我的一点尊重。我知道你是疼我的,所以才不会对你妄加指责。从这个角度看,
孙羽丰[8](2018)在《《新镌曾元赞书经发颖集注》点校和研究》文中指出本文分爲两大部分,第一部分是《新镌曾元赞书经发颖集注》(以下简称《书经发颖集注》)的标点、文字处理和校勘等整理工作,第二部分则是在点校整理的基础上所做的研究。《书经发颖集注》作爲一本典型的坊刻科考用书,一方面,其题识和攀扯名士以爲作者的做法,都体现了当时坊刻科考用书爲了达到宣传效果所作的努力;另一方面,其解经体例有很大的代表性,存留了明代科考方式的影响痕迹。它独特的版本价值和思想史价值大大超出了其作爲“科考用书”这一身份的限定。第一部分的整理工作以明万历四十三年(1615)题名曾楚卿着、庄奇显订的六卷《新镌曾元赞书经发颖集注》爲底本,以南宋淳佑十年(1250)上饶郡学吕遇龙刻本《书集传》、明正统时期内府刊本《书传大全》、明嘉靖二年(1523)赣州刻巾箱本《书经集注》作爲《书经集注》部分的校本,并附校记。第二部分则主要包括五个方面:一是在明代科举制度影响下建阳坊刻的情况,其中以《书经发颖集注》的刊刻商龙田刘氏忠贤堂爲主要探究对象,并以题名和题识爲切入点,对撰者提出了质疑;二是《书经发颖集注》的解经特点,作爲科举用书,该书分爲上中下三栏,涵括了《书经集注》、主意、讲、钞解等各个层次的内容,是现存古籍中相对少见的情况;三是《书经集注》的版本问题,关於《书集傅》的各个版本可谓汗牛充楝,而《书经发颖集注》整理工作的校本选择是追溯梳理源流情况以後的结果;四是《禹贡》一篇的研究,对照吕本来看,《书经发颖集注》版的《禹贡》出现了极爲明显的多处增删,这种情况在建阳的其他书坊也有出现,故加以对比并说明情况;五是《书经发颖集注》作爲一个科举文献的范本,对科举学和尚书学发展的现实意义和研究价值。
孙建杰[9](2018)在《晚清民国河南演剧研究》文中认为本文以晚清民国时期河南地方戏变革与演剧生态为考察对象,结合丰富的史料,探讨了1840—1949年间河南地方戏发展与蜕变的时代背景、剧坛概况、发展态势与总体走向,并对这一时期的河南地方戏的班社、艺人、剧场、作家(作品)等做了考察。晚清民国(1840—1949)是河南地方戏取得大发展与大繁荣的一个历史时期,也是河南地方戏发展史上的重要机遇期,更是河南地方戏自内而外,实现全面革新的一个历史时期。它既回荡着传统文化的流波,又在时代风气的渲染之下孕育着诸多新变。总的看来,这一百余年间河南地方戏的发展历程以1914年“时李之争”事件为分水岭,分为前后两期。1840—1914年间,河南地方戏发生、发展的主要地域是在乡间,与乡间生活、民俗文化结合极为紧密,是谓之河南地方戏的乡村时代;1914年之后,河南地方戏由农村逐步迁徙至城市,从只能游走于乡村陋野、搬演于庙会高台之上的杂伎游艺之作逐步演进为在商业化、专业剧场演出的独立的艺术样式。在城市之中发展、演进的河南地方戏代表了这一时期的最高成就,是谓之河南地方戏的城市时代。自1840年以来社会形态、经济体制与时代思潮的变迁,构成了这一时期河南地方戏发展与演进的时代背景,晚清以来的戏曲改良运动及在其影响下诞生的河南戏曲改良思潮与实践则成为河南地方戏发展的时代机遇。在新的时代语境中,戏曲被赋予启迪民智、救亡图存的时代使命,河南地方戏也由下里巴人一跃而为新时代文化的象征、救国治民的利器,得到河南社会各界的广泛推崇。自1907年以来出现的清末民初的戏曲改良思潮、冯玉祥主导下的戏曲改良运动、樊粹庭引领的河南梆子革新实践这三次大的戏曲变革实践,扭转了时人对河南地方戏的偏见,形成了以观剧为时尚的社会思潮,重塑了20世纪上半叶河南社会的戏曲观念,在剧目、舞台、声腔等方面对河南地方戏做出了根本性的革新,全面提升了河南地方戏的文化品格,并建立一种契合时代背景,符合城市民众审美需求的新的戏曲形式,为后世河南地方戏的发展与创新树立了典范。剧种的繁多与民俗演剧的兴盛则构成晚清民国时期河南剧坛的两大特点。基于河南悠久厚重的戏曲文化,地处天下之中、沟通南北的区位优势和人情地理的丰富,这一时期在河南剧坛生存、繁衍了的各类剧种多达40余个,其中河南本土剧种30个,外来剧种至少有15个。它们在中州大地上争奇斗艳、碰撞融合、竞相斗胜,形成了河南剧坛诸腔杂陈、百花竞放的盛景。1949年前,河南居民十九业农,大多数地区仍笼罩于农耕文明的余晖之中,强大的农业基因、庞大的农村人口为晚清民国河南民俗演剧的兴盛与发展提供了丰厚的土壤与充足的养分。确切地说,这一时期河南绝大多数演剧活动是发生在乡村之中的,而民俗演剧无论是从数量上还是从演剧类型上看,都是这一时期演剧活动的绝对主体。一年四季,乡民或聚街头巷尾,或汇宗庙祠堂,或于场院村头,邀班做戏,吹拉弹唱,演唱歌舞和村坊小戏,娱神娱人兼而有之。春祈秋报、庙会演剧、节令演剧、崇圣演剧、集市演剧、行会演剧、喜丧演剧构成这一时期河南民俗演剧的主要内容。班社、剧场、艺人、作家(作品)作为河南地方戏的组成要素,是河南地方戏生存与发展的基本组织单位,也是晚清民国时期河南地方戏演进与变革的主体与直接体现者。晚清民国时期河南地方戏班社在组织、运营上与全国其它地市、剧种的戏曲班社类似,大同小异,分科班(窝班)、江湖班、玩会班、龙虎班四种。20世纪20年代,冯玉祥两次督豫,在河南建立了由官方直接组织、管理的艺人培训机构,开启了河南官方培养戏曲艺人的先河。在它的影响下,一大批民间新式知识分子也积极投身于戏曲教育事业,出现一批以“学社”“剧社”“学校”“剧团”命名的新式戏曲人才培养机构。虽然这些机构未能完全抛弃旧式班社的陈规旧俗,但在培养模式、规章制度、训练方式等方面均有所变化,更加合理与科学,而且它们不拘泥于门户之见,积极吸纳京剧及其它兄弟剧种的艺术精髓,融汇于河南地方戏人才培养模式的改良与革新之中,为这一时期的河南地方戏培养了大批人才。晚清民国时期河南地方戏剧场新旧兼收、中西并蓄,不仅数量众多,而且类型极其丰富。既有经济便利,可就地搬演的临时性演剧场所,也有规模宏大、形制精美的专业剧场;既有模仿上海“新舞台”兴建的新式剧场,也有延续千年、遍布河南全境的古老戏楼。茶园剧场在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的三十余年间迎来了自己最后的辉煌,它见证了以河南梆子为代表的河南地方戏在城市的崛起。1909年落成的“丰乐园”剧场,标志着河南新式剧场的开端。1927年,冯玉祥主导兴建的“人民会场”,兼具政治与文化的双重含义,它催生了河南大规模修建剧场的浪潮。由永安、永乐、国民等七家剧院形成的“相国寺梆戏文化圈”第一次使梆戏剧场在河南剧坛站住了脚,并获得长久而稳固的发展,为河南地方戏的深度变革创造了条件。樊粹庭主导的“豫声剧院”则成为河南新式剧场的集大成者。据不完全统计,截止到1949年,河南各地共有新式剧场有225所、茶园剧场26所,遍及河南各地区的中心城市,在较为偏远的乡村,更存在数目众多、难以统计的简易戏院。艺人始终是河南地方戏最为活跃的要素,它既是河南地方戏的传承者与守护者,又是河南地方戏的创造者,在饱受社会歧视的环境中,他们不仅保存了河南地方戏生存与发展的火种,提升了河南地方戏的艺术水平,更创造了曲剧、四平调等新的剧种。晚清民国是河南地方戏艺人大量涌现、名家辈出的一个历史时代,以“开封五云”为代表的一批艺人吹响了河南地方戏从农村进入城市的号角,并为它在城市中的革新与发展开辟了道路。而坤伶的复兴与崛起,则成为这一时期河南地方戏发展史上最为值得关注的戏曲史现象之一,她们促进了河南地方戏唱腔风格的革新和审美范式的转变,加速了河南地方戏流派的融合,彻底改变了河南地方戏的行当体制。对河南地方戏作家(作品)研究,向来是河南地方戏研究的难点,在樊粹庭之外,少有河南地方戏作家被提及。宽泛地说,河南地方戏现存传统剧目,都经过民间艺人的加工与再创作,以此而论,它们都属于艺人创作的范围。在民间艺人之外,这一时期也出现了一批从事于河南地方戏创作的文人,由于时代的原因,他们或刻意隐藏行踪、或名声不显,所做剧本也大多散佚,极难对他们作出较为细致的描绘与综述。民国年间,又有樊粹庭、王镇南、蒋心惠等人相继投身于河南地方戏的创作,他们的作品代表这一时期河南地方戏的最高成就,彰显了河南地方戏的高度与深度。本文挖掘、整理了晚清民国时期36位河南地方戏作家及其作品,并对其中19位有较为详细资料者做了简单的考证和阐述,以补今日研究的缺憾。
周颖[10](2017)在《王世贞年谱长编》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年谱长编作爲近代兴起的一种编年纪史体例,兼纪事、纪人於一。其脱胎於传统年谱,又是年谱体式的补充,有其自身的优长。年谱长编容纳更多史料,记述更重大事、要事,显示细节,更适合记述历史贡献较大、影响深远且生平经历较复杂的谱主。故而,年谱长编较之年谱,具有更高的学术价值。近三十年来,年谱长编编撰已呈蔚然之势,出现了一些新的研究倾向:对谱主生平活动的考察视域进一步扩展,观照焦点愈加多元,且重视以微观视角考察谱主的心路历程、梳理其思想发展脉络,愈来愈成爲介於年谱与传记之间的一种研究体式。鉴於王世贞在中国古代文学、史学、文化史上的重要地位,年谱因自身体例的限制,已不能适应研究的需要。而王世贞文献大量而系统的整理与众多发现,以及王氏研究的日益全面深入,不仅需要有一部王世贞年谱长编,且在客观上也具备了编撰年谱长编的文献条件。故笔者效此前以博士论文作年谱长编之例,基於尚无王世贞年谱长编之实,尝试以《王世贞年谱长编》爲此论文题目。论文是第一部以王世贞爲观照对象的年谱长编。在此前年谱的基础上,增加了更丰富、详实的文献资料,注重突出谱主一生中的几大变化,揭示其生平变化的事实与形成原因,并力求展现其性格、情绪与文学思想观念演变的过程,以事理史,不乏己见。论文主要贡献与价值如下:第一,填漏补缺,增补许多可信文献。论文所涉及的文献,来自海内外相关的大小图书馆,卷帙数以千计,囊括王世贞个人撰着、相关明人文集、史籍、方志、谱牒、笔记、今人论文论着等诸多门类。其史料之广之富,远远超越前代年谱,增补了许多宝贵文献。在文献选择上,论文对同一着述的不同版本进行比对,一般选用年代较早、保存较好的善本,并予以校勘;主要参考文献规定了底本、校本和参校本。论文还对史料进行了严格甄别与取舍。所徵引文献一般选用第一手、年代较早的材料,以保证可信度。凭藉丰赡详实的史料,论文在纪事过程中填空补阙,考疑正误,弥补了以往年谱因史料缺乏而造成的种种缺憾。第二,以事理史,凸显重点,隐现一己之见。论文注重考察事件之间的关联,使得对王世贞生平行实的记述形成一个连贯的、流动的、变化的网络,以期最大限度地还原谱主的生活原貌。在全面总结王世贞生平活动与性情变化的基础上,将其人生轨迹概括爲七变。嘉靖二十六年少年及第,是爲一变。居郎署九载,以暇与同道友朋致力文事,意气风发,慷慨任事,不避权路。嘉靖三十五年十月,出爲青州宪副,是爲二变。嗣後三载,执政地方,历练政术。然以父位高招忌,时怀避祸之心。嘉靖三十八年五月,突罹父祸,解官赴难,是爲三变。尔後滞京二载,历尽艰难,隐忍求生,惊惧忧愤,其情不复慷慨。嘉靖三十九年十月父以冤终,扶丧南归,是爲四变。从此幽居七年,忧郁惨痛,心性大变,摧刚爲柔。隆庆改元,伏阙申父冤,境况始转,是爲五变。自隆庆二年至万历六年冬,复起出仕,转历多职,数遭弹劾。於坎坷跌宕之中,其性愈柔和。万历六年冬再诏归籍後,愈灰心仕路,八年拜师学道,皈依恬澹,是爲六变。自此七载,专事修行,以逃乎世事。自万历十五年冬,起南京兵部,宦途渐达,至於八座,然心游於仕宦之外,淡泊世味,惟求恬澹以终,是爲七变。由此七变,可将其一生分爲八个时期:早岁,郎署,青州,父难,幽居、再起,学道,晚岁。同时,论文圈定王世贞生平活动的重心领域,聚焦其文学活动与史学成就,给予更细密的考察力度,并着重记述对其人生影响至深的大事、要事,尤其突出嘉靖三十九年父难与万历六年再诏归里二事,以之作爲王世贞人生分野的两大标志。第三,较系统、全面地梳理了王世贞文学创作与思想的演进脉络。此前,人们对王世贞一生的创作过程与思想变化情况说法不一,甚至有较大分歧。笔者在逐年考察、爬梳其文学活动文献的过程中,认爲其生平创作和文学思想可分爲四个阶段:嘉靖十九年至嘉靖二十七年冬,创作初起,所持尚无定论,乃起步与初始阶段;嘉靖二十八年至嘉靖三十七年,全面师法古典诗文典范,乃专意复古阶段;嘉靖三十八年至万历四年秋,求新求变而不废格调,乃探索与嬗变阶段;万历四年冬至万历十八年逝世,虽仍未失复古意,然创作渐洗模拟之态,臻於纯熟,文学思想兼容并包,调和诸家,自成体系,是爲成熟与定型阶段。第四,完善年谱长编体例的一点尝试。年谱长编自诞生以来,其体例仍处在发展、完善中。论文既恪守年谱长编写作的一般定则,又根据行文需要给予适当增益,使之更加完备。主要表现:以谱主人生中两件大事与八个分期爲据,论文正文结构分爲上、中、下三编及八卷;每年纪事之前设置提要,简述一年的要事及影响;正文之下设置按语,或剖析事件本质,或揭示事件原委,或评论谱主思想。论文的写作,不仅是对王世贞生平行实资料的一次补充与总结,也是对年谱长编体例的一次尝试性的丰富与完善。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摘要 |
| abstract |
| 研究编 |
| 绪论 |
| 第一节 选题缘由及意义 |
| 第二节 研究方法及价值 |
| 第一章 《历朝杭郡诗辑》编纂缘起 |
| 第一节 杭郡的社会文化环境 |
| 一、官方政策对民间的影响 |
| 二、地域意识日渐凸显 |
| 三、乡邦文献的需要 |
| 第二节 丁丙的编纂机缘 |
| 一、不忍文献纸毁帙散 |
| 二、藏书、刊刻、编者的身份优势 |
| 三、契机出现:《武林耆旧集》 |
| 小结 |
| 第二章 《历朝杭郡诗辑》基本体例 |
| 第一节 文本体例 |
| 一、文本形式 |
| 二、编排次序 |
| 第二节 收録体例 |
| 一、诗人收録范围 |
| 二、诗歌收録标准 |
| 三、小传遴选原则 |
| 小结 |
| 第三章 《历朝杭郡诗辑》内容概述 |
| 第一节 《诗辑》收诗情况 |
| 一、诗作来源 |
| 二、内容题材 |
| 第二节 《诗辑》选传情况 |
| 一、小传来源 |
| 二、小传内容 |
| 小结 |
| 第四章 《历朝杭郡诗辑》价值 |
| 第一节 《诗辑》的文献与校勘价值 |
| 第二节 《诗辑》的文学价值 |
| 第三节 《诗辑》的史料价值 |
| 第四节 《诗辑》的地域文化特色 |
| 小结 |
| 结语 |
| 文献编 |
| 《历朝杭郡诗辑》点校凡例 |
| 《历朝杭郡诗辑》 |
| 附録 《历朝杭郡诗辑》存録诗集诗稿 |
| 徵引文献 |
| 参考文献 |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 致谢 |
| 摘要 |
| Abstract |
| 绪论 |
| 一、论文的研究意义 |
| 二、研究现状综述 |
| 三、研究方法 |
| 第一章 《钟伯敬先生批评汉书》真伪及体例 |
| 第一节 《钟伯敬先生批评汉书》伪托考 |
| 第二节 《钟伯敬先生批评汉书》的体例 |
| 一、文字评语 |
| 二、符号圈点 |
| 第二章 《钟伯敬先生批评汉书》的文法评点 |
| 第一节 字法 |
| 一、关键处 |
| 二、隐秘处 |
| 三、简妙处 |
| 第二节 章法 |
| 一、起法喜迂回 |
| 二、承法尚巧思 |
| 三、结法重余味 |
| 第三节 篇法 |
| 一、完全之篇法 |
| 二、偏阙之篇法 |
| 第三章 《钟伯敬先生批评汉书》的史法评点 |
| 第一节 由传体见褒贬 |
| 一、独传之深心 |
| 二、合传之志意 |
| 第二节 寓论断于序事 |
| 一、不置一词 |
| 二、前后相应 |
| 三、巧言深思 |
| 第三节 以微言见大义 |
| 一、婉言 |
| 二、直言 |
| 第四节 《汉书》史法之特色 |
| 一、端严为上,情致次之 |
| 二、诏令奏议,皆有作用 |
| 第四章 《钟伯敬先生批评汉书》的特点与评价 |
| 第一节 《钟伯敬先生批评汉书》的特点 |
| 一、别出手眼,纤毫毕现 |
| 二、简洁明快,爱憎分明 |
| 三、视角多元,文史兼备 |
| 第二节 《钟伯敬先生批评汉书》的价值 |
| 一、揭示班史深意,凸显《汉书》价值 |
| 二、展现独特风格,丰富评点之林 |
| 三、传达钟惺观念,有助正确评价 |
| 第三节 《钟伯敬先生批评汉书》的不足 |
| 一、细致有余,系统不足 |
| 二、独特有余,客观不足 |
| 结语 |
| 附录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一巴族的起源、形成、发展及其现代遗存 |
| (一)三峡地区的先巴民族 |
| 1. 三峡地区的远古人类 |
| 2. 三峡地区的先巴民族 |
| (二)巴族的起源与得名 |
| 1. 巴族的起源与得名诸说 |
| 2. 巴族与诸巫部落 |
| 3. 盐业与渔业促使巴族的形成 |
| (三)巴族的向外发展 |
| 1. 迁往洞庭、彭蠡的巴蛇部族 |
| 2. 迁往清江流域的廪君部族 |
| 3. 鱼凫巴人向西迁徙 |
| 4. 鳖灵巴人西迁王蜀 |
| (四)巴国的兴衰与巴族的遗存 |
| 1. 巴国的兴衰 |
| 2. 巴族的遗存 |
| 二原生图腾的龙蛇崇拜 |
| (一)龙蛇是廪君巴人的原生图腾 |
| (二)对人首蛇身伏羲女娲的崇拜 |
| (三)龙蛇后裔禹娶涂山氏的争讼 |
| (四)蛇坛供奉与祭龙祈龙 |
| (五)样式繁多龙蛇习俗与舞龙活动 |
| 三次生图腾的白虎崇拜 |
| (一)尊崇白虎为族祖 |
| (二)族祖廪君成虎神 |
| (三)白虎化为民族神 |
| (四)虎勇浇铸民族魂 |
| 四坚韧不拔而又勇猛顽强的民族精神 |
| 摘要 |
| ABSTRACT |
| 前言 |
| 一、研究现状 |
| 二、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以及价值 |
| 上编 |
| 第一章 俞德邻的生平及交游 |
| 第一节 俞德邻迁居时间辨析 |
| 第二节 俞德邻的生平 |
| 一、“从师谩学屠龙技,报国元无汗马功”——宋亡前的入世经历 |
| 二、“聊种邵平瓜,且植渊明菊”——入元后的隐者生涯 |
| 第三节 俞德邻的交游 |
| 一、名臣 |
| 二、文人名士 |
| 三、方外之士 |
| 第二章 《佩韦斋文集》版本评述 |
| 一、元刊本 |
| 二、清初抄本 |
| 三、《宋百家诗存》本 |
| 四、四库全书本 |
| 五、傅增湘校跋本 |
| 六、黄丕烈藏本 |
| 七、十万卷楼藏本 |
| 第三章 俞德邻诗文研究 |
| 第一节 俞德邻诗歌研究 |
| 一、俞德邻诗歌的主题 |
| 二、俞德邻诗歌的艺术特色 |
| 第二节 俞德邻文章研究 |
| 一、俞德邻的韵文创作 |
| 二、俞德邻的散文创作 |
| 总结 |
| 下编 |
| 凡例 |
| 佩韦斋文集序 |
| 卷一 |
| 古意五首 |
| 吴郡斋遣怀 |
| 龚圣予号翠岩晚岁更号岩翁为赋 |
| 闲居遣怀三首 |
| 闻角 |
| 遣兴十首呈孟兵部使君 |
| 石门洞 |
| 灵乌 |
| 赠成雷师 |
| 寿沿江黄制置七首 |
| 题刘同知所藏春山访隐图 |
| 赠雷岩赵相士 |
| 题补跖翁图 |
| 为马受益题韩滉画子母牛图 |
| 甲戌游盱江,六月二十二日发武林 |
| 甲戌秋过丫头岩有感 |
| 甲戌六月十四日月食过半,七月十四日抵广信月岩有感而作 |
| 仙人岩即事 |
| 为孟希圣题孛落鹤鹑画扇 |
| 吴江夜泊 |
| 过钓台 |
| 兰溪臾 |
| 龙门岭 |
| 丽阳祠 |
| 前哀哉行 |
| 后哀哉行 |
| 卷二 |
| 秋夜杂兴三首 |
| 常州天庆观画龙二,世传仙笔一点睛,乘雷电飞去,一经兵火亦不复存 |
| 独孤桧 |
| 春怨 |
| 鹁鸪词 |
| 送丹山林秀才 |
| 次韵陈静佳治中九日见寄 |
| 题寒江听雨图 |
| 聂道录和王寅甫外郎雪诗因次韵仍依白战体 |
| 望夫石 |
| 三五七言诗 |
| 次韵陈彦实游罗汉寺 |
| 陈登夫再和用韵奉答共说江南社禅 |
| 次韵陈登父风雨枕上书怀 |
| 舟行 |
| 题郭元德所藏龚圣予瘦马图 |
| 京口遣怀呈张彦明刘伯宣郎中并诸友一百韵 |
| 宿高邮露筋祠 |
| 次韵答王国华 |
| 赠朐山孙画师 |
| 双清堂诗为石民瞻赋 |
| 山阳客中杂言四首 |
| 以竹院逢僧为韵,集杜工部句赠鹤林老别流禅师四首 |
| 题王谢燕游图为杨少监作 |
| 卷三 |
| 暇日饮酒辄用靖节先生韵积二十首 |
| 课仆诣田所偶用渊明庚戌岁九月中于西田获早稻韵 |
| 连雨独坐旅楼有作 |
| 为郭元德题和靖探梅图 |
| 次韵萧静安元夕书感 |
| 小楼诗为汤计议作 |
| 郭元德席上赋红牡丹,分韵得粉字五言十韵 |
| 赠月蓬戴相士 |
| 跋韩仲文所藏史共山草书 |
| 古意八首 |
| 赠丹阳邢尉 |
| 猫燕行 |
| 沽酒行 |
| 陪赵明叔侍御游茅山次韵二首 |
| 次韵麟洲龙仁夫游三茅山 |
| 次韵龙仁夫种菊二首 |
| 题白廷玉所藏白马图 |
| 次韵陈彦寔醉中杂言 |
| 水墨兰 |
| 病中谢亲友四首 |
| 卷四 |
| 金山寺 |
| 曲肱 |
| 舟过桐庐作 |
| 陈索郎滩 |
| 行寿昌道中 |
| 庚午(1270)读邸报 |
| 闻筑鹿门 |
| 金陵板桥别弟 |
| 古寺 |
| 秋月客中 |
| 书斋 |
| 赠静斋赵使君淮 |
| 常山道中 |
| 鹭鸶林 |
| 白兔山庵 |
| 次韵朱子厚九月十一日见寄三首 |
| 登六和塔 |
| 客中别友 |
| 次韵简黄监簿淳宗三首 |
| 次韵碧窗聂道录 |
| 雪 |
| 哭涂移愚教授 |
| 春日苦雨二首 |
| 金坛邑中作 |
| 次韵陈登父桃花 |
| 赠蒋文学三首 |
| 记梦 |
| 午睡 |
| 泛湖 |
| 金坛郊外 |
| 八月十五夜 |
| 观潮 |
| 古琴一张,徽弦不具,持赠刘汉卿经历因赋 |
| 闲居即事 |
| 次韵陈登父小楼述怀 |
| 通津田舍 |
| 游鹤林寺 |
| 客怀 |
| 夜坐 |
| 次韵陈登父送春有感 |
| 臂疾示儿 |
| 闲居遣兴 |
| 次陈登父中秋游古竹院韵 |
| 秋残 |
| 养拙 |
| 无题二首 |
| 正月十日理发三首 |
| 送王舍人之燕山 |
| 游宣慰载酒泛溪即席有感作 |
| 陪游宣慰游霅归赋 |
| 次韵简林绍先诸友三首 |
| 客窗夜雨 |
| 息寮王教授挽词二首 |
| 梅雨 |
| 老病 |
| 遣怀 |
| 卷五 |
| 送刘伯宣尹松江府五首 |
| 次韵崔郎中游西湖 |
| 范仲山以碉谷居自号为赋二首 |
| 山房遣兴 |
| 游灵岩 |
| 次韵赵提举二首 |
| 山林乐四首 |
| 淮楚绝无行乐地万柳池边有开元小寺稍洁因载酒约淮上翁荀桂叔林绍先诸友同游 |
| 次韵夏楚材登山阳故城有感 |
| 初度留山阳 |
| 答淮上翁二首 |
| 怀林绍先三首 |
| 寓山阳天庆馆作 |
| 次韵陈教授见寄二首 |
| 送程道大归新安兼简宪使卢处道学士四首 |
| 次韵程道益见赠二首 |
| 病中三首 |
| 故舶使知泉州赵公挽词五首 |
| 秋壑堂 |
| 怀聂道録二首 |
| 病愈出游 |
| 舟行欲访三茅践许宗师鹤会之约 |
| 夜卧旅邸梦入三茅山,一道士病一道士鼾睡因作诗纪其概云 |
| 人日 |
| 郭朝奉挽词二首 |
| 悼俞仁则 |
| 吴门逢友人 |
| 送张师道 |
| 送道士孙雪房 |
| 送董左丞二首 |
| 卷六 |
| 闲居遣怀 |
| 为汤提刑赋南园玉绣球花二首 |
| 次韵陈静佳咏梅 |
| 古寺 |
| 故枢密使陆公挽词三首 |
| 次韵答郦学正见赠三首 |
| 次韵陈教授见寄二首 |
| 夏五园亭对雨漫成六首 |
| 秋泊吴门寄友 |
| 次韵薛晚翁教授 |
| 闲境 |
| 小园漫兴四首 |
| 怀萧道夫 |
| 泊阎桥有怀 |
| 戏简友人二首 |
| 次郭元德二首 |
| 次韵郭元德旅怀 |
| 偶题 |
| 村居即事二首 |
| 赠良常山人 |
| 富安田舍二首 |
| 田家喜雪 |
| 除夕二首 |
| 次韵郭元德闲居二首 |
| 后平叔母夫人挽辞二首 |
| 饯杨少监 |
| 杨刚中分教京口,有司以冗员罢去,诗为别就次韵以饯其行二首 |
| 赠程秀才 |
| 姑苏有赠 |
| 天竺山 |
| 游金山寺次壁间韵 |
| 醉中偶书 |
| 甘露寺火后登多景楼故基有作 |
| 卷七 |
| 金陵道 |
| 晓行沙上 |
| 客中雨 |
| 寻春 |
| 春日山行 |
| 晚醉 |
| 何山白水田 |
| 题米友仁远景 |
| 为石民瞻题风雨溪桥手卷 |
| 访徐叔咏教授山庵迷道而作 |
| 到徐叔咏居 |
| 次韵周遗直京城苦雨五首 |
| 六言 |
| 题瘦马图 |
| 为徐彦昌题画扇 |
| 为陈登父题画扇 |
| 题兰亭图 |
| 戏题王吉甫居壁二首 |
| 游鹤林即席分韵,代率上人赋日字 |
| 广信道中留别故人二首 |
| 题明皇卧吹箫图二首 |
| 闲居遣怀六言四首 |
| 过高邮新开河 |
| 淮阴侯庙三首 |
| 漂母墓二首 |
| 淮安天庆观夜坐 |
| 感事二首 |
| 梅花三首 |
| 扬州天庆观作 |
| 癸未(1283)游杭作口号十首,因事怀旧,杂以俚语,不复诠释 |
| 谨题丞相赵忠靖公墨梅为张宣参作 |
| 次韵张受益六言,兼戏方使君二首 |
| 题古木寒泉手卷 |
| 题叶劝农对山楼次韵二首 |
| 赠武当山孙道士二首 |
| 桐庐县作 |
| 泊东馆 |
| 郊居 |
| 访三茅,舟至金沙,雨阻,因游龙山书院 |
| 村舍 |
| 次韵山人见寄 |
| 闲居 |
| 泊湖头 |
| 卷八 |
| 荽茗赋 |
| 斥穷赋并序 |
| 佩韦斋箴并序 |
| 鲁瑑铭并序 |
| 蟠室铭并序 |
| 蒙泉铭 |
| 止斋铭 |
| 熟斋铭并序 |
| 靖节先生画像赞 |
| 清凉居士赞并序 |
| 无文颂并序 |
| 瞶阜 |
| 书杨东里诗集后 |
| 域民、固国、威天下如何论 |
| 卷九 |
| 郊行记 |
| 济南张氏万卷堂记 |
| 梦牛亭记 |
| 困学斋记 |
| 镇江路儒学成德堂记 |
| 代重修大成殿记 |
| 颐贞斋记 |
| 卷十 |
| 竹间俚语序 |
| 送寻贤相士序 |
| 北村诗集序 |
| 送陈茂叔序 |
| 纪德纬诗序 |
| 送刘伯宣尚书序 |
| 山鸡自爱集序 |
| 奥屯提刑乐府序 |
| 刘媪搏虎图诗序 |
| 送牛子明序 |
| 曹之才诗序 |
| 卷十一 |
| 双莲图诗序 |
| 送韩仲文赴安丰序 |
| 送王国华归东平序 |
| 葛元白诗序 |
| 赠京口外医戚君序 |
| 梅南诗稿序 |
| 送王应夫序 |
| 龙兴样符戒坛院分韵诗序 |
| 送盛元仁序 |
| 宋宣慰文集序 |
| 卷十二 |
| 送蒋守文序 |
| 盛童子遗稿序 |
| 李侍郎母夫人庆寿诗序 |
| 刘悦心诗序 |
| 薙草说 |
| 左近仁字说 |
| 李御史二子名字说 |
| 张圣瑞字说 |
| 义猫说 |
| 祭两浙运使闲邪李公文 |
| 代祭祖龚常卿文 |
| 代祭叔龚朝奉文 |
| 卷十三 |
| 贺郊祀庆成表 |
| 谢郊礼庆成肆赦表 |
| 谢赐新历表 |
| 谢赐历日表 |
| 贺生皇子表 |
| 谢生皇子肆赦表 |
| 诞皇孙贺皇帝表 |
| 贺皇太子笺同前 |
| 圣节进贺礼物表 |
| 蝗不为灾谢御笔奖谕表 |
| 彗星肆赦谢表 |
| 明堂礼成加食邑谢表 |
| 谢赐腊药表 |
| 册皇太子妃贺皇帝表 |
| 贺皇后笺同前 |
| 贺皇太子笺同前 |
| 周国公主下嫁礼成贺皇帝表 |
| 贺皇后笺同前 |
| 贺东宫笺同前 |
| 谢知镇江府兼淮东总领到任表 |
| 谢皇太后表同前 |
| 知镇江府到任谢表 |
| 辞免知镇江府申省状 |
| 再辞免知镇江府申省状 |
| 卷十四 |
| 贺王左相启 |
| 贺礼部冯尚书兼给事中同修国史启 |
| 贺刑部陈侍郎仍兼宗正卿兼修史启 |
| 贺鲍殿院启 |
| 贺陈司谏启 |
| 贺工部危侍郎兼修国史启 |
| 贺太府徐少卿兼侍讲启 |
| 贺淮阃加宝文学士升大使启 |
| 贺淮阃边事撤警启 |
| 贺讼江吴制置兼知建康府兼行宫留守启 |
| 通贺镇江赵徽猷启 |
| 贺宁国文知府启 |
| 贺池州李守改知江州启 |
| 贺赵吏侍兼侍读启 |
| 贺陈秘监兼侍立修注官启 |
| 贺冯侍郎除右侍郎兼国史启 |
| 贺浙西洪提刑启 |
| 回镇江蒋教授启 |
| 卷十五 |
| 贺镇江赵徽猷启 |
| 贺卢戎监兼侍立修注启 |
| 贺吕都承正除兵侍启 |
| 贺步帅徐节度使总统军马启 |
| 贺常运使除检正兼户部侍郎启 |
| 上赵宪求易削启 |
| 再上赵宪启 |
| 贽见讼海陈制置启 |
| 上京尹潜尚书启 |
| 谢潜京尹易削合颖启 |
| 谢孟提刑举改官亲民任使启 |
| 谢洪尚书举升陟启 |
| 代上平章启 |
| 卷十六 |
| 回淮阃李大使贺生辰劄子 |
| 答台郡贺生辰札子 |
| 送物贺汪守易镇潭州劄子 |
| 元正贺宫使赵制置劄子 |
| 元正贺平章劄子 |
| 元正贺淮阃劄子 |
| 元正回汪守送物劄子 |
| 元正答送本府官劄子 |
| 元正府官免往复劄子 |
| 答董总干袖启求荐劄子 |
| 答寿词不受札子 |
| 回郭漕使元正送物札子 |
| 回王安抚贺正札子 |
| 回元正寄居贺札子 |
| 回汪守贺正札子 |
| 元正送物总卿札子 |
| 冬至送物郡守札子 |
| 冬至总所免往复札子 |
| 冬至回寄居札子 |
| 冬至回都统免往复札子 |
| 贺雪与郡守札子 |
| 镇江路罗汉寺募缘建水陆堂疏 |
| 镇江天庆观化修造疏 |
| 南高峰烟霞山清修院化缘疏 |
| 镇江妙善尼寺化缘疏 |
| 赵庵化缘疏 |
| 为封秀才求赙疏 |
| 镇江天庆观修正殿藏殿疏 |
| 镇江还京门外修街疏 |
| 鹤林禅寺塑金刚榜 |
| 无锡富安乡化城庵行者募缘披剃疏 |
| 卷十七 |
| 原序 |
| 一 |
| 二 |
| 三 |
| 四 |
| 五 |
| 六 |
| 七 |
| 八 |
| 九 |
| 十 |
| 十一 |
| 十二 |
| 十三 |
| 十四 |
| 十五 |
| 十六 |
| 十七 |
| 十八 |
| 十九 |
| 二十 |
| 二十一 |
| 二十二 |
| 二十三 |
| 二十四 |
| 二十五 |
| 二十六 |
| 二十七 |
| 二十八 |
| 二十九 |
| 三十 |
| 三十一 |
| 三十二 |
| 三十三 |
| 三十四 |
| 三十五 |
| 三十六 |
| 三十七 |
| 三十八 |
| 卷十八 |
| 一 |
| 二 |
| 三 |
| 四 |
| 五 |
| 六 |
| 七 |
| 八 |
| 九 |
| 十 |
| 十一 |
| 十二 |
| 十三 |
| 十四 |
| 十五 |
| 十六 |
| 十七 |
| 十八 |
| 十九 |
| 二十 |
| 二十一 |
| 二十二 |
| 二十三 |
| 二十四 |
| 二十五 |
| 二十六 |
| 二十七 |
| 二十八 |
| 二十九 |
| 三十 |
| 三十一 |
| 三十二 |
| 三十三 |
| 三十四 |
| 三十五 |
| 三十六 |
| 卷十九 |
| 一 |
| 二 |
| 三 |
| 四 |
| 五 |
| 六 |
| 七 |
| 八 |
| 九 |
| 十 |
| 十一 |
| 十二 |
| 十三 |
| 十四 |
| 十五 |
| 十六 |
| 十七 |
| 十八 |
| 十九 |
| 二十 |
| 二十一 |
| 二十二 |
| 二十三 |
| 二十四 |
| 二十五 |
| 二十六 |
| 卷二十 |
| 一 |
| 二 |
| 三 |
| 四 |
| 五 |
| 六 |
| 七 |
| 八 |
| 九 |
| 十 |
| 十一 |
| 十二 |
| 十三 |
| 十四 |
| 十五 |
| 十六 |
| 十七 |
| 十八 |
| 十九 |
| 二十 |
| 二十一 |
| 二十二 |
| 二十三 |
| 二十四 |
| 二十五 |
| 二十六 |
| 二十七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读研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 中文摘要 |
| 英文摘要 |
| 绪论 |
| 一、问题的提出 |
| 二、学术史回顾 |
| 三、内容与意义 |
| 四、重点和难点 |
| 第一章 北学之早期线索:“中国观”的变迁 |
| 引言 |
| 第一节 明清鼎革后“中国观”的动态 |
| 一、“胡无百年说”之探微 |
| 二、“北伐清朝说”之始末 |
| 三、“文明守护说”之实质 |
| 第二节 派系分立与思想端倪的提供 |
| 一、“南人”系对“知识进化”的认识 |
| 二、“少论”系对“清朝取法”的揭示 |
| 三、“老论”系对“中华内实”的发现 |
| 小结 |
| 第二章 北学之前期准备:“东亚观察”的突破 |
| 引言 |
| 第一节 洪大容的“清朝观察”与“华俗可法”论 |
| 一、洪大容的“清朝意象” |
| 二、洪大容的“共存观” |
| 三、洪大容对“北学”的贡献 |
| 第二节 成大中的“日本观察”与“夷亦进之”说 |
| 一、成大中的“日本意象” |
| 二、成大中的“东亚观” |
| 三、成大中对“北学”的贡献 |
| 小结 |
| 第三章 北学之联袂提出(上):朴趾源与“逊志愿学” |
| 引言 |
| 第一节 朴趾源的性格因素 |
| 一、“务实之心”的主导 |
| 二、“好胜之心”的指向 |
| 三、“乐游之心”的作用 |
| 四、“谨慎之心”的潜藏 |
| 第二节 朴趾源的“北学四阶段” |
| 一、白塔结邻与北学的准备 |
| 二、中国之行与北学的提出 |
| 三、秘省交游与北学的磨合 |
| 四、外任生涯与北学的尝试 |
| 第三节 关于朴趾源之北学论的理论分析 |
| 一、“分离整合”——对于古圣心法的重构 |
| 二、“唐元故事”——对于模范与方法的确立 |
| 三、“逊志愿学”——对于整利厚正的援引 |
| 四、“大国天子”——对于合理主义的重视 |
| 第四节 关于朴趾源之北学论的内外矛盾 |
| 一、中州关心与域外通信的拒绝 |
| 二、时宜变通与差等认识的坚守 |
| 三、北学深化与匹配哲学的缺失 |
| 四、执鞭愿望与实施平台的未备 |
| 小结 |
| 第四章 北学之联袂提出(下):朴齐家与“北学中国” |
| 引言 |
| 第一节 朴齐家的性格因素 |
| 一、“志士”的执拗 |
| 二、“遐举”的情怀 |
| 三、“畸人”的超迈 |
| 第二节 朴齐家的“北学三部曲” |
| 一、《北学议》的创生 |
| 二、《丙午所怀》的进呈 |
| 三、《进疏本北学议》的再编 |
| 第三节 关于朴齐家之北学论的论说分析 |
| 一、来源说——“学无渊源”的自由 |
| 二、折衷说——“古人中国”的连通 |
| 三、病药说——“学与不学”的明示 |
| 四、渔鱼说——“国家公器”的强调 |
| 第四节 关于朴齐家之北学论的历史走向 |
| 一、重重禁忌与理论沉寂 |
| 二、政局威胁与个人境遇 |
| 三、困心横虑与后作学问 |
| 四、现实精神与后世影响 |
| 结语:关于北学论之理论局限的反思 |
| 附录 |
| 参考文献 |
| 后记 |
|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情况 |
| 1 |
| 2 |
| 3 |
| 4 |
| 5 |
| 6 |
| 7 |
| 摘要 |
| ABSTRACT |
| 凡例 |
| 书经集注序 |
| 新锲曾太史书经考证 |
| 附录《篇总十句》 |
| 附录《禹贡歌》 |
| 语》'>《附记(四书>语》 |
| 《附唐君年号》 |
| 《附宋君年号》 |
| 《国朝庙谥建元附》 |
| 《国朝祖宗年类详》 |
| 书经卷之一 |
| 虞书 |
| 尧典 |
| 舜典 |
| 大禹谟 |
| 皋陶谟 |
| 益稷 |
| 书经卷之二 |
| 夏书 |
| 禹贡 |
| 甘誓 |
| 五子之歌 |
| (?)征 |
| 书经卷之三 |
| 商书 |
| 汤誓 |
| 仲虺之诰 |
| 汤诰 |
| 伊训 |
| 太甲上 |
| 太甲中 |
| 太甲下 |
| 咸有一德 |
| 盘庚上 |
| 盘庚中 |
| 盘庚下 |
| 说命上 |
| 说命中 |
| 说命下 |
| 高宗肜日 |
| 西伯戡黎 |
| 微子 |
| 书经卷之四 |
| 周书 |
| 泰誓上 |
| 泰誓中 |
| 泰誓下 |
| 牧誓 |
| 武成 |
| 洪范 |
| 旅獒 |
| 金縢 |
| 大诰 |
| 微子之命 |
| 康诰 |
| 酒诰 |
| 梓材 |
| 书经卷之五 |
| 召诰 |
| 洛诰 |
| 多士 |
| 无逸 |
| 君奭 |
| 蔡仲之命 |
| 多方 |
| 立政 |
| 书经卷之六 |
| 周官 |
| 君陈 |
| 顾命 |
| 康王之诰 |
| 毕命 |
| 君牙 |
| 冏命 |
| 吕刑 |
| 文侯之命 |
| 费誓 |
| 秦誓 |
| 点校说明 |
| 参考书目 |
| 致谢 |
| 摘要 |
| ABSTRACT |
| 绪论 |
| 一、本课题研究缘起与现状 |
| 二、本课题的意义与价值 |
| 三、本课题的目标与方法 |
| 第一章 晚清民国河南地方戏曲概述 |
| 第一节 河南戏曲发展的历史脉络 |
| 第二节 晚清民国河南地方戏的分期 |
| 一、乡村时代:1840—1914 |
| 二、城市时代:1914—149 |
| 第三节 河南戏曲改良运动的发展与实践 |
| 一、清末民初的戏曲改良思潮 |
| 二、冯玉祥主导下的戏曲改良运动 |
| 三、河南梆子的革新实践 |
| 第四节 晚清民国河南地方戏剧种考论 |
| 一、地方史志所载剧种考 |
| 二、报纸刊物所载剧种考 |
| 三、晚清民国河南地方戏曲剧种的数量 |
| 第二章 晚清民国河南民俗演剧 |
| 第一节 民俗演剧的类型与名目 |
| 第二节 酬神演剧 |
| 一、春祈秋报 |
| 二、庙会演剧 |
| 三、节令演剧 |
| 四、崇圣演剧 |
| 第三节 日常事务演剧 |
| 一、集市演剧 |
| 二、行会演剧 |
| 三、喜丧演剧 |
| 第三章 晚清民国河南地方戏班社 |
| 第一节 地方戏班社的历史与演进 |
| 一、河南地方戏班社的发展历程 |
| 二、民国以来河南地方戏班社的演变 |
| 第二节 班社的类型 |
| 一、科班 |
| 二、江湖班 |
| 三、玩会班 |
| 四、龙虎班 |
| 第三节 班社的成员与分工 |
| 第四节 班社的经济 |
| 一、戏班的经济收入 |
| 二、戏班的分配方式 |
| 第四章 晚清民国河南乡村剧场 |
| 第一节 画地做场 |
| 一、画地做场的历史与现状 |
| 二、画地做场与河南地方戏的关系 |
| 第二节 高台剧场 |
| 一、高台剧场的历史与发展 |
| 二、高台剧场对河南地方戏的影响 |
| 第三节 戏楼 |
| 一、河南戏楼的历史与类型 |
| 二、戏楼的变迁与发展 |
| 第五章 晚清民国河南城市剧场 |
| 第一节 河南地方戏与城市剧场 |
| 第二节 茶园剧场:清乾隆年间——1927 |
| 一、传统茶园剧场:清乾隆年间——1914年 |
| 二、席棚茶园:1914——1927 |
| 三、河南茶园剧场的特点与影响 |
| 第三节 新式剧场:1927——1949 |
| 一、“丰乐园”:新式剧场的发端 |
| 二、“相国寺梆戏文化圈”与河南新式剧场的发展 |
| 第四节 二十世纪上半叶河南其它地区的城市剧场 |
| 第五节 官方意志与民间诉求:河南新式剧场兴盛之原因 |
| 第六章 晚清民国河南地方戏艺人 |
| 第一节 艺人与河南地方戏 |
| 一、晚清民国河南地方戏艺人数量蠡测 |
| 二、名伶涌现的河南地方戏 |
| 三、河南地方戏艺人的历史贡献 |
| 第二节 “开封五云”与河南地方戏的演进 |
| 一、“开封五云”辨析 |
| 二、河南地方戏城市化的先驱 |
| 第三节 坤伶与河南地方戏的新发展 |
| 一、坤伶的复兴 |
| 二、民国时期坤伶的崛起与发展 |
| 三、坤伶对河南地方戏的影响 |
| 第七章 河南地方戏作家、作品钩沉 |
| 第一节 民间艺人作家及其作品 |
| 第二节 传统文人作家及其作品 |
| 第三节 新式知识分子作家及其作品 |
| 第四节 河南地方戏存目作家、作品简录 |
| 结语 |
| 参考文献 |
| 后记 |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 附录 |
| 附录一 晚清民国时期河南本土剧种表 |
| 附录二 晚清民国时期流入河南剧种表 |
| 附录三 晚清民国河南民间常见演剧名目表 |
| 附录四 晚清民国时期河南戏曲班社统计表 |
| 附录五 晚清民国时期河南科班(窝班)统计表 |
| 附录六 晚清民国河南新式剧场数量简论 |
| 附录七 19 世纪末——1949 年河南剧场一览表 |
| 内容摘要 |
| abstract |
| 一、绪论 |
| 二、编撰凡例 |
| 三、必要插图 |
| 插图一:王世贞影身像 |
| 插图二:相关区域历史地理图 |
| 四、王世贞家世情况 |
| (一)王世贞家族世系 |
| 1、王氏受姓以来世系 |
| 2、鄞江琅琊王氏世系 |
| 3、昆山(太仓)琅琊王氏支脉 |
| (二)王世贞家世考述 |
| 五、年谱长编主体内容 |
| 上编 |
| 卷之一(早岁) |
| 明嘉靖五年丙戌(1526 年)一岁 |
| 嘉靖六年丁亥(1527 年)二岁 |
| 嘉靖七年戊子(1528 年)三岁 |
| 嘉靖八年己丑(1528 年)四岁 |
| 嘉靖九年庚寅(1530 年)五岁 |
| 嘉靖十年辛卯(1531 年)六岁 |
| 嘉靖十一年壬辰(1532 年)七岁 |
| 嘉靖十二年癸巳(1533 年)八岁 |
| 嘉靖十三年甲午(1534 年)九岁 |
| 嘉靖十四年乙未(1535 年)十岁 |
| 嘉靖十五年丙申(1536 年)十一岁 |
| 嘉靖十六年丁酉(1537 年)十二岁 |
| 嘉靖十七年戊戌(1538 年)十三岁 |
| 嘉靖十八年己亥(1539 年)十四岁 |
| 嘉靖十九年庚子(1540 年)十五岁 |
| 嘉靖二十年辛丑(1541 年)十六岁 |
| 嘉靖二十一年壬寅(1542 年)十七岁 |
| 嘉靖二十二年癸卯(1543 年)十八岁 |
| 嘉靖二十三年甲辰(1544 年)十九岁 |
| 嘉靖二十四年乙巳(1545 年)二十岁 |
| 嘉靖二十五年丙午(1546 年)二十一岁 |
| 卷之二(郎署) |
| 嘉靖二十六年丁未(1547 年)二十二岁 |
| 嘉靖二十七年戊申(1548 年)二十三岁 |
| 嘉靖二十八年己酉(1549 年)二十四岁 |
| 嘉靖二十九年庚戌(1550 年)二十五岁 |
| 嘉靖三十年辛亥(1551)二十六岁 |
| 嘉靖三十一年壬子(1552 年)二十七岁 |
| 嘉靖三十二年癸丑(1553 年)二十八岁 |
| 嘉靖三十三年甲寅(1554 年)二十九岁 |
| 嘉靖三十四年乙卯(1555 年)三十岁 |
| 嘉靖三十五年丙辰(1556 年)三十一岁 |
| 卷之三(青州) |
| 嘉靖三十六年丁巳(1557 年)三十二岁 |
| 嘉靖三十七年戊午(1558 年)三十三岁 |
| 卷之四(父难) |
| 嘉靖三十八年己未(1559 年)三十四岁 |
| 嘉靖三十九年庚申(1560 年)三十五岁 |
| 中编 |
| 卷之五(幽居) |
| 嘉靖四十年辛酉(1561 年)三十六岁 |
| 嘉靖四十一年壬戌(1562 年)三十七岁 |
| 嘉靖四十二年癸亥(1563 年)三十八岁 |
| 嘉靖四十三年甲子(1564 年)三十九岁 |
| 嘉靖四十四年乙丑(1565 年)四十岁 |
| 嘉靖四十五年丙寅(1566 年)四十一岁 |
| 卷之六(再起) |
| 隆庆元年丁卯(1567 年)四十二岁 |
| 隆庆二年戊辰(1568 年)四十三岁 |
| 隆庆三年己巳(1569 年)四十四岁 |
| 隆庆四年庚午(1570 年)四十五岁 |
| 隆庆五年辛未(1571 年)四十六岁 |
| 隆庆六年壬申(1572 年)四十七岁 |
| 万历元年癸酉(1573 年)四十八岁 |
| 万历二年甲戌(1574 年)四十九岁 |
| 万历三年乙亥(1575 年)五十岁 |
| 万历四年丙子(1576 年)五十一岁 |
| 万历五年丁丑(1557 年)五十二岁 |
| 万历六年戊寅(1578 年)五十三岁 |
| 下编 |
| 卷之七(学道) |
| 万历七年己卯(1579 年)五十四岁 |
| 万历八年庚辰(1580 年)五十五岁 |
| 万历九年辛巳(1581 年)五十六岁 |
| 万历十年壬午(1582 年)五十七岁 |
| 万历十一年癸未(1583 年)五十八岁 |
| 万历十二年甲申(1584 年)五十九岁 |
| 万历十三年乙酉(1585 年)六十岁 |
| 万历十四年丙戌(1586 年)六十一岁 |
| 万历十五年丁亥(1587 年)六十二岁 |
| 卷之八(晚岁) |
| 万历十六年戊子(1588 年)六十三岁 |
| 万历十七年己丑(1589 年)六十四岁 |
| 万历十八年庚寅(1590 年)六十五岁 |
| 六、结语 |
| 七、主要参考书目 |
| 八、附録 |
| 附録一:王世贞着作简目 |
| (一)着述类 |
| (二)选编类 |
| (三)评点类 |
| (四)存目类 |
| (五)存疑类 |
| 附録二:生平行实之重要文献 |
| 附録三:五子文献 |
| 九、致谢 |
| 学术论文和科研成果目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