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小刚[1](2011)在《潘玉良作品的艺术特色及其意义》文中研究指明潘玉良早年留学法国、意大利,是我国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着名的画家。她多次在上海、南京举办个展、联展,活跃在国内画坛,在当时有一定影响。1937年,潘玉良悄然淡出中国艺术圈,寄居法国,尽管她离开了中国,但并未停止对艺术的探索,在长达四十年间,她孑身一人,倾心钻研,在艺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艺术风格几经转变,从起初以写实油画为主到把中国传统绘画中的线、构图法则融入油画,再到后来的把西方绘画造型方法、背景处理方法、西画色彩引入中国传统绘画。在国外寄居期间,她的作品多次参加法国艺术沙龙、画廊展览及在欧洲其它国家举办个展,硕果累累,有多件作品被国外重要机构收藏,在我国早期画家中,有如此成就者并不多见。虽然潘玉良在国内画坛的时间较短,在中国的影响并不长,1984年,随着多方努力,潘玉良的绝大部分遗作被运送回国,收藏于安徽博物馆。自1985年起,潘玉良的作品展吸引着人们的目光,她的艺术精神和作品价值成为了人们关注的一个焦点。在当代,涌现了各种艺术流派、艺术观念,人们对艺术的认识角度、深度都有所扩充,如何在网络时代,在人们的相互了解、交流更加便利,不同民族、文化的融合更加紧密的情况下认识艺术的本质,这是我们目前所面临的一个问题。潘玉良的人生经历、作品特色、风格转变过程、艺术价值对我们如何运用中西艺术造型元素,调和中西艺术,油画的民族化表现及艺术创作都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主要从潘玉良的作品入手,结合潘玉良的人生经历来分析作品的特色,包括影响她作品特色的主要因素、潘玉良作品的题材内容、表现手法、作品对当代艺术的启示、旨在使人们对潘玉良的作品有一个较为全面、整体的认识,使人能从中感受到潘玉良作品的艺术风格从前到后的转变是循序渐进、一脉相承的。潘玉良的艺术一直受到情感的影响,或者说是情感的外在表现,情由心生,笔随情走,而精神情感恰恰是艺术作品的原生动力,可以说人类的美术史实际上就是人类的精神史。本文通过详实可靠的材料,在诠释潘玉良作品的同时,挖掘其作品的精神内涵,使它们互为因果,使人能更加了解潘玉良、了解她的作品及其艺术价值,并总结潘玉良的作品对当代艺术发展的影响和启示。
陈亮[2](2011)在《刍议速写之“写”》文中认为速写它是作为一门独立的艺术形式而存在。速写它表达的不仅仅是"速",更重要的是"写"。这个"写"字充分表达了速写的精神,它最能形神兼备的将事物对象表达出来,最能体现出画家的内心情感和速写本身的艺术魅力。因而"写"是速写的精髓,它很有中国画中的写真、写神、写意的境界,所以它是画家内心情感的释放。速写之"写"作为写生,是画家在自然生活中对自己所见所感的生活记录。速写之"写"作为写意,它是画家对自然景物的一种直抒胸怀的情感表达,及在这种写意过程中其审美感觉是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环节。
王镛[3](2010)在《高原之魂——吴长江的艺术创作》文中认为吴长江简介1954年生于天津汉沽,1982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版画系并留校,先后任讲师、副教授、教授、版画系主任、院党委副书记、院学术委员会常委,2003年当选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2007年至今任中国美术家协会常务副主席。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吴长江30年来有30余次赴青藏高原写生创作,追寻艺术与生命的纯真、人与自然互相依存的内涵。作品被中国美术馆、人民大会堂、大英博物馆、德国路德维希博物馆、美国波特兰博物馆、日本东京日中友好会馆博物馆、挪威国际现代版画博物馆、比利时弗朗斯·麦绥莱勒版画中心、比利时安特卫普美术馆、英国牛津大学阿什莫博物馆、德国海德堡选帝侯博物馆、奥地利维也纳青年美术馆等多家公共机构收藏。
李雪芬[4](2010)在《速写的形式语言》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速写是多层次的,因人、因时、因地有着无限可能。无论何种形式、何种风格、何种文化背景,一件好的作品总能给人以愉悦的感受——速度写出真实,真实表达出美感,这是人类所能共通的特征之一。笔者就速写的语言特征进行归纳,希望对速写的概念能有新的启示。
王镛[5](2010)在《高原之魂——吴长江的艺术创作》文中研究表明 吴长江的素描、版画和水彩画艺术创作,是当代中国写实绘画的典型代表。他的艺术创作专注于中国西部青藏高原主题,直坚持写实主义,以素描为造型基础,直面人的本真生命。他三十年来三十多次深入藏区生活现场写生,满怀眷恋深情地捕捉高原之魂——藏族人民的精神,追求人物灵魂的肖似,成功地塑造了一系列藏族人物朴野纯真、亲切感人的精神肖像,也逐渐形成了自己质朴淳厚、刚健沉实的绘画风格。吴长江的艺术创作不仅
刘志清[6](2010)在《绘画之为艺术的意义 ——探索实践过程中的思考》文中研究指明艺术是一个抽象的美学概念,艺术的意义是广泛而又深刻的,本文探索绘画之为艺术的意义,并非在美学、哲学的高度来阐述。是站在一个实践者的角度,就个人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而作的思考,并在实践过程中探索绘画艺术的意义。艺术产生于人对精神内在需求的满足,对创作者而言它的意义在于创造的过程。艺术是人的精神追求与心灵写照,这就意味着我们必须首先思考它的“真实性”,艺术中的“真实”的内涵是什么?是每一个创造者内心所认识的“真实”,是艺术创作的前提,创造者因对内在“真实”的思考、认识而创造出表达真实自我的语言、图式。绘画语言的形成是一个逐步探索的过程,是随着创作者对生命体验的积累,对自我和世界认识的深度和广度不断深入,对精神的追求日益深化直至对生命永恒意义的追求的过程中产生的,绘画语言是艺术家精神的象征。因此,我们看到艺术家对绘画的探索,绝不止于某一幅画面的效果,而是通过不断的创造新的绘画作品的过程来拓展艺术领域,探索并实现人生的意义,作品所呈现的是艺术家的心理路程,也就是说绘画艺术的意义是动态的,它存在于创造的过程。这是在实践的过程当中,我们所要把握的基本点。
王露霞[7](2009)在《论潘玉良“合中西于一治”的艺术观》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潘玉良(1895-1977)民国初年留学巴黎、罗马,是扬名国际的画家、雕塑家。作为我国现代绘画的奠基人和开拓者,无论是在艺术理论创新还是在艺术实践方面,在中国现、当代绘画史中都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尤其是在中西融合方面,潘玉良提出的“合中西于一治”的经典理论及其融合中西艺术的宝贵实践经验,为后代艺术家的研究和创作提供了可资借鉴的范例。这篇文章采用社会学、文化学、美学等多维视角,综合运用文献学研究、图像学研究、比较学研究等方法对潘玉良的艺术观作了系统的研究,并从文本研究和作品对应分析两方面梳理和论证潘玉良艺术观的形成过程及理论价值。文章首先分析阐述了潘玉良艺术观产生的时代背景,包括二十世纪初期的文化变革,中国绘画在中西艺术融合中的演进和发展等。其次,通过对潘玉良不同时期的艺术实践和探索以及与同代大师在艺术思想上的交流和碰撞的系统研究,深入剖析了潘玉良艺术观形成的原因及其蕴藏的文化意义。然后,从潘玉良于不同时代创作的艺术作品入手,结合这些绘画作品在不同时期呈现出的不同特点,诸如扎实的学院派写实风格、具有东方情韵的印象派绘画风格、象征手法在画作中的运用,以及作品中东方绘画元素的融入等,分析了其前、后期艺术观的传承、嬗变和完善。文章最后通过广泛索证论述了潘玉良艺术观对我国现代绘画及女性艺术的影响,并指出“合中西于一治”艺术观的确立不仅对潘玉良本人的绘画创作起到了牵引作用,而且对我国现代绘画的创作和发展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彰显了潘玉良艺术观的文化价值和时代意义。
江健文[8](2009)在《有高度的观看——读“高度”系列丛书:“高等院校美术类学生专业参考大系/西方名家作品精选”》文中提出无论是艺术院校学生的专业学习,还是画家们的艺术实践,能随时随地"触摸"大师的经典之作,无疑是提升艺术修养的绝妙方法。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2009年着力打造的"高度"系列丛书带领着大家在绘画的历史的天空中俯瞰西方各个时期名家的最具代表性的经典作品。从素描、色彩、速写三个角度入手,分析各名家风格流派、技法及对客观世界的独特观察,值得一提的是该系列丛书的《水彩经典》、《插画的高度》也即将与读者见面。
傅微薇[9](2001)在《流畅与和谐——谈罗丹的人体速写》文中研究说明在罗丹众多的艺术作品中 ,人体速写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对人体结构和运动规律的深入 ,以及生动、概括极具造型感的表现语言 ,加之流畅、活泼的铅笔线条在褐、淡黄、淡紫色调的构成中 ,形成了独特的艺术特色
吴长江[10](1999)在《生命的颂歌——读罗丹的人体速写》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摘要 |
| Abstract |
| 目录 |
| 第1章 引言 |
| 1.1 问题的提出 |
| 1.2 相关的研究现状 |
| 1.3 本文的研究内容与目的 |
| 第2章 潘玉良作品的艺术特色 |
| 2.1 潘玉良作品的题材 |
| 2.1.1 人物题材的作品 |
| 2.1.2 人体题材的作品 |
| 2.1.3 家庭、情爱、母爱题材的作品 |
| 2.1.4 彩墨花卉作品 |
| 2.1.5 描绘动物形象的作品 |
| 2.2 潘玉良作品的表现手法 |
| 2.2.1 线条 |
| 2.2.2 色彩 |
| 2.2.3 笔法 |
| 2.2.4 构图 |
| 2.2.5 人物刻画 |
| 2.3 潘玉良作品艺术风格的转变 |
| 2.3.1 上学时期 |
| 2.3.2 回国时期 |
| 2.3.3 旅欧时期(中西艺术的借鉴与融合) |
| 2.4 影响潘玉良作品特色的主要因素 |
| 2.4.1 潘玉良生平 |
| 2.4.2 坎坷、曲折的人生 |
| 2.4.3 潘玉良的情感经历 |
| 2.4.4 师承 |
| 第3章 潘玉良作品对当代艺术的启示 |
| 3.1 潘玉良作品的社会文化价值 |
| 3.1.1 窗口及桥梁意义 |
| 3.1.2 革新意义 |
| 3.1.3 象征意义 |
| 3.2 潘玉良的精神 |
| 3.2.1 艺术精神 |
| 3.2.2 开拓精神 |
| 3.2.3 民族精神 |
| 3.3 委婉含蓄,挥之不去的情感气息 |
| 结语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
| 吴长江简介 |
| 写实的生命 |
| 高原的春天 |
| 灵魂的肖似 |
| 一、习作性速写 |
| 二、表现性速写 |
| 三、创作性速写 |
| 摘要 |
| Abstract |
| 前言 |
| 1、艺术的意义 |
| 1.1 艺术的内涵与外延 |
| 1.2 艺术是人类精神的体现 |
| 2、绘画艺术是生命精神内在需求的展示 |
| 2.1 绘画作品是生命内在真实写照 |
| 2.2 绘画作品是生命的真切体验 |
| 2.3 绘画语言是生命内在的表述 |
| 3、绘画艺术是生命内在意义的探索 |
| 3.1 生命过程的意义 |
| 3.2 独特个性的魅力 |
| 3.3 人生境界的追求 |
| 4、绘画艺术是永恒的话题 |
| 结语 |
| 参考文献 |
| 后记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一章 绪论 |
| 1.1 选题的目的与意义 |
| 1.2 选题的研究现状 |
| 1.3 论文的研究思路 |
| 1.3.1 研究方法 |
| 1.3.2 研究步骤 |
| 1.4 研究内容及文章结构 |
| 第二章 中西艺术融合与潘玉良艺术观产生的背景 |
| 2.1 中西艺术融合的发展历程 |
| 2.2 民国时期中西美术的混流和潘玉良艺术观的衍生 |
| 第三章 潘玉良“合中西于一治”艺术观的形成 |
| 3.1 潘玉良艺术观的萌芽时期 |
| 3.1.1 特殊的人生际遇 |
| 3.1.2 陈独秀革命思想对潘玉良的影响 |
| 3.1.3 画师洪野对潘玉良艺术观的启蒙 |
| 3.2 上海美专对潘玉良艺术成长的作用 |
| 3.2.1 上海美专的专业特色 |
| 3.2.2 上海美专自由的学术氛围 |
| 3.3 西方艺术对潘玉良艺术观形成的建构作用 |
| 3.3.1 学院派艺术在潘玉良艺术观中的基石作用 |
| 3.3.2 印象派与其他现代艺术对潘玉良艺术观的催化作用 |
| 3.4 与民国时期其他融合思想的碰撞与改进 |
| 3.5 潘玉良“合中西于一治”艺术观的确立 |
| 第四章 潘玉良的艺术观在作品中的体现 |
| 4.1 归国初期画展作品中的学院派绘画风格 |
| 4.2 具有东方情韵的印象派画风 |
| 4.3 作品中象征性语言的运用 |
| 4.4 中国传统绘画元素的融入 |
| 4.4.1 玉良铁线在油画中的表现 |
| 4.4.2 探索“合中西于一治”艺术观的两种尝试 |
| 4.4.2.1 运用民族元素进行油画创作 |
| 4.4.2.2 采用西画技法创作彩墨人体画 |
| 第五章 潘玉良艺术观的影响 |
| 5.1 对中国现代绘画艺术的影响 |
| 5.2 对中国女性艺术的影响 |
| 结语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