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军[1](2011)在《植物意象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对国内有关植物意象的研究成果进行了较为全面深入的调研,结合数据统计分析,总结出国内植物意象研究的现状特点,对其未来发展进行了初步的展望,立足现有研究的不足及其在园林学科的潜在价值,对植物意象这一普遍的植物文化现象进行了系统的研究。1.文章从关于“意象”概念的讨论入手,对“植物意象”的范畴进行了细致的剖析,并通过科学合理的论证给出了“植物意象”的定义,即所谓“植物意象”,Plant Image,就是指具有含义的植物类物象。并通过植物意象具有普遍性、差异性、发展性、趋同性和间接性的特点的论述及类别的划分强化了对植物意象的认识。且首次提出“植物意象类群系统”的概念,即植物意象按一定的类群关系所组成的整体,英文缩写PIGS (Plant Image Group System)。2.文章以植物意象含义的溯源为引线,全面深入地发掘了植物意象生成的物质前提、心理机制,及影响因素,并构筑了植物意象生成的典型模式。植物意象的生成是审美客体和审美主体双方共同作用的结果。作为植物意象生成的审美客体的植物所具有的形、色、香、味,以及生活习性、生态习性、群体状貌和四时应物等自然属性为植物的意象审美提供了广泛的审美性征,植物的名称、功用和机遇性等社会属性为植物的意象审美提供了巨大的审美潜力,此2者为植物意象的生成奠定了丰厚的物质前提。作为植物意象生成的审美主体的人所具备的审美移情、相似律和条件反射的心理机制为植物意象的生成奠定了必要的心理基础。而影响植物意象生成的因素主要来自历史、民族、阶层、宗教4个方面。3.文章详细阐明了植物意象的作用与价值,进而强调了植物意象的园林意义。植物意象具有丰富美感的审美作用、沟通交流的语言作用、提升素养的化育功能和抚慰心灵的疗养功能,能够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与经济的繁荣。植物意象在园林领域占据特殊的地位,分别作为意境的构成基素、艺术的基本符号、市场的活跃商品,以及植物的重要类群,彰显其重要的园林价值。植物意象研究是继承和发扬我国传统园林艺术、插花艺术和盆景艺术的关键环节,也是提高和增强植物类艺术设计及创作水平和实力的必要环节,还可服务于园林植物的育种工作,完善园林植物的教学,指导园林植物的应用。因此,植物意象的研究对园林学科的未来发展意义深远。本文针对国内植物意象理论研究的薄弱环节,从概念、特点、类别、生成、作用与价值6个方面,首次对植物意象进行了系统深入的研究,基本构筑并完善了植物意象的理论体系;首次全面深入地剖析了植物意象在园林中的地位和作用,清楚地揭示了植物意象的园林意义;原创性地提出了“植物意象类群系统”的概念,并以“目—类—群”的3级分类标准完成了该系统基本框架的构建,为该问题的进一步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本文以抛砖引玉之势,于植物意象之厚土独辟蹊径,对该方面的研究具有一定的引导作用,同时也将对植物文化研究的广泛开展起到应有的推动作用。
郝丽娟[2](2009)在《浅析《德伯家的苔丝》中的象征手法》文中研究说明《德伯家的苔丝》描写淳朴、美丽的乡村少女苔丝的悲剧人生。苔丝出身于贫穷的农家,16岁时迫于生计离开家乡外出做工,在此期间遭到了富家少爷亚雷的诱奸,成了别
陆志国[3](2004)在《哈代在中国的译介》文中提出本篇论文以译介学理论为基石来考察哈代作品在二十世纪中国的译介情况,并从翻译研究的角度剖析了各个时期的译介特点和重点,从而揭示了在哈代译介的背后隐藏着的复杂的操纵因素,同时,本文也分析了我国各个时期文化语境的特色,展现了翻译文学的变迁。 引言部分简要概括了哈代的文学成就,并指出本文的立论依据,表明占有完整的资料是从事译介学研究的基础,强调外国文学经典并不一定是中国翻译文学中的经典。 第一章对哈代在中国的译介进行历史的回顾,分三个时期,建国前(1917-1949)、建国后十七年(1949-1966)、新时期以来(1976-2003),为了不使本章成为有些人所认为的那种“流水帐”,特意增多了哈代研究者们的评价和论述,并在每部分的结尾进行总结和分析。 第二章从多元系统理论的角度对哈代在中国的译介进行文化层面上的分析。多元系统理论着重探讨的是翻译文学自身的客观性发展,但这种客观性毫无疑问会受到不同时期一些文化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主要有:意识形态、诗学规范和赞助人行为等,因此,本章将文学系统的僵化、更新情况和不同时期的操纵行为融合在一起论述,即使读者看到了翻译文学发展的轨迹,又使读者了解到不同时期所采取的翻译策略。 第三章论述的是文学经典的解构和重构问题,是对前两章论述的深入和发展。本章首先指出文学作品成为经典并不主要是依据它的文学性和审美性,而主要与权力因素的制约有关。接着以中国当代文学史为背景描述了文学经典的确立过程,说明在权力因素如意识形态对文学的控制减弱时,西方的文学、文化理论为读者提供了新的阅读视角,并逐渐对经典进行解构。最后讨论了经典的重构问题,指出要重构文学经典,主要是看三种人的选择:文学的权力阶层、学术权威或某一领域的专家学者、普通大众。其中,后两者的选择最为重要,他们决定着文学艺术特征的再现,但他们又在一定程度上受制于前者。文学的权力阶层在做选择时则要考虑时代精神的弘扬,所以,我们重建经典时必须要看三方的“合谋”。本章还论述了翻译文学经典和外国文学经典的不同。 结束部分通过对哈代译介的考察,提出了当今进行译介学研究所面临的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将会丰富和完善译介学的学科理论,从而使译介学的研究呈现更广阔的前景。
韦华[4](2001)在《潜隐在写实艺术背后的诗意世界——浅析《德伯维尔家的苔丝》的象征艺术》文中提出作为小说家和诗人的托马斯·哈代,往往在创作中把小说与诗歌的创作因素互相渗透。他善于运用象征的手法,巧妙地营造一定的寓意性效果,从而使他的小说具有诗一般的独特美感。就象征艺术而言,《德伯维尔家的苔丝》也堪称佳作。本文探讨了这部小说象征艺术的四个方面:人名、地名象征,场景象征,植物象征和动物象征。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摘要 |
| Abstract |
| 1 绪论 |
| 1.1 引言 |
| 1.2 国内研究现状 |
| 1.2.1 不同学科领域的研究现状 |
| 1.2.2 不同植物范畴的研究现状 |
| 1.3 国外研究管窥 |
| 1.4 国内研究的特点与不足 |
| 1.4.1 学科间差异显着,园林中关注不足 |
| 1.4.2 各学科平行发展,学科间融汇不足 |
| 1.4.3 具体性研究普遍,整体性研究贫乏 |
| 1.4.4 具体种类较集中,丰富度不足 |
| 1.5 研究规划 |
| 1.5.1 定位与宗旨 |
| 1.5.2 目的与意义 |
| 1.5.3 范畴与主要问题 |
| 1.5.4 研究路线 |
| 1.5.5 创新性 |
| 2 植物意象的界定与分类 |
| 2.1 何谓植物意象 |
| 2.1.1 意象 |
| 2.1.2 植物意象 |
| 2.1.3 植物意象并非花语 |
| 2.2 植物意象的特点 |
| 2.2.1 植物意象的普遍性 |
| 2.2.2 植物意象的差异性 |
| 2.2.3 植物意象的发展性 |
| 2.2.4 植物意象的趋同性 |
| 2.2.5 植物意象的间接性 |
| 2.3 植物意象的分类 |
| 2.3.1 意象的分类 |
| 2.3.2 植物意象的分类 |
| 2.3.3 植物意象的类群系统 |
| 2.4 本章小结 |
| 3 植物意象的生成 |
| 3.1 植物意象含义的由来——引线 |
| 3.1.1 由自物象本身的属性与特点 |
| 3.1.2 由自人为因素的作用与影响 |
| 3.2 植物意象生成的物质前提 |
| 3.2.1 植物自然属性的审美特征 |
| 3.2.2 植物社会属性的审美潜质 |
| 3.3 植物意象生成的心理机制 |
| 3.3.1 审美移情 |
| 3.3.2 相似律 |
| 3.3.3 条件反射 |
| 3.4 植物意象生成的影响因素 |
| 3.4.1 历史 |
| 3.4.2 民族 |
| 3.4.3 阶层 |
| 3.4.4 宗教 |
| 3.5 植物意象生成的典型模式 |
| 3.6 本章小结 |
| 4 植物意象的作用与价值 |
| 4.1 植物意象的作用 |
| 4.1.1 丰富美感的审美作用 |
| 4.1.2 沟通交流的语言作用 |
| 4.1.3 提升素养的化育功能 |
| 4.1.4 抚慰心灵的疗养功能 |
| 4.2 植物意象的价值 |
| 4.2.1 社会价值 |
| 4.2.2 经济价值 |
| 4.3 植物意象的园林意义 |
| 4.3.1 意境的构成基素 |
| 4.3.2 艺术的语言符号 |
| 4.3.3 市场的活跃商品 |
| 4.3.4 植物的重要类群 |
| 4.4 本章小结 |
|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 致谢 |
| 一、选取植物作为象征 |
| 二、动物描写的象征 |
| 三、环境描写的象征 |
| 中英文摘要 |
| 引言 |
| 第一章:哈代在中国的译介历程 |
| 第一节 解放前(1917-1949)的译介和评论 |
| 第二节 建国后十七年(1949-1966)的译介和研究 |
| 第三节 新时期以来(1976-2003)的译介和研究 |
| 第二章:边缘与中心—从多元系统理论的角度来审视哈代在中国的译介 |
| 第一节 不是“中心”的中心 |
| 第二节 徘徊在“边缘” |
| 第三节 走向“中心”的历程 |
| 第三章:文学经典的解构与重构 |
| 第一节 文学经典秩序的确立和文学经典的形成 |
| 第二节 西方文论的引进和文学经典的解构 |
| 第三节 文学经典的重构 |
| 结束语:从哈代的个案梳理看译介学研究 |
| 附录: |
| Ⅰ 托马斯哈代在中国译介研究资料总辑(1917-2003) |
| Ⅱ 哈代作品中译目录(1917-2003) |
| 参考书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