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宝珍[1](2020)在《刘雁峰教授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经验总结及临床疗效观察》文中提出目的1通过“人机结合,以人为主”的传承研究方法,阐述导师刘雁峰教授对子宫内膜异位症(endometriosis,EMT,简称内异症)的病机认识及立论依据,总结导师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组方思路、配伍规律及用药特点。2通过临床研究,围绕疼痛程度、中医证候积分、卵巢异位囊肿的大小、女性激素水平以及CA-125水平这5个主要方面,评价温肾暖肝散结方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临床疗效。方法1调取2010年01月至2019年09月就诊于刘雁峰教授门诊的内异症患者的病历资料,共480例患者,1172诊次。根据纳入及排除标准最后筛选出104例患者,共207诊次。运用“古今医案云平台(V2.2.1)”软件进行中药物频数及药物组合频数统计、中药属性分析、关联规则分析、聚类分析以及复杂网络分析,挖掘导师治疗内异症的核心用药、药物组合及药物属性,并将挖掘结果整理成文稿形式交由导师审阅。结合半结构化专家访谈的定性研究方法,邀请导师围绕对该病的病因病机认识、立法依据、组方思路、用药配伍及加减规律进行探讨。根据访谈的内容,补充完善挖掘的结果。2收集2018年12月至2019年12月就诊于刘雁峰教授门诊的内异症患者共42例,根据纳入及排除标准对患者进行筛选,共纳入24例。给予温肾暖肝散结方中药口服治疗12周,方药组成包括:乌药、吴茱萸、肉桂、小茴香、元胡、郁金、没药、片姜黄等。采用自身对照的观察方法,以0、4、8、12周为观察时间点,动态观察并记录患者的痛经视觉模拟评分、痛经症状量表及中医证候积分,并在治疗前后检测卵泡期女性激素6项、CA-125及月经干净后3-5天测量并计算异位囊肿最大横截面积,共6个项目。从缓解疼痛症状、改善中医证候、缩小病灶、调节激素水平以及降低CA-125共5个方面评价温肾暖肝散结法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临床疗效。结果1基于“人机结合”方法的刘雁峰教授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经验总结(1)数据挖掘本研究运用古今医案云平台,对207张处方进行药物统计,共得162味中药,使用总频次为3394次。通过中药频数统计分析及复杂网络分析得出导师治疗内异症的核心药物包括:乌药、肉桂、葫芦巴、小茴香、红藤、元胡、没药、姜黄、郁金、丹参、巴戟天、忍冬藤、吴茱萸等。通过药物组合频数统计及关联规则分析得出常用药物组合包括:“乌药-吴茱萸”、“小茴香-肉桂”、“元胡-郁金”、“没药-姜黄”、“丹参-鳖甲”、“红藤-忍冬藤”等。通过聚类分析得出温补肾阳、暖肝行气及活血散结三个治疗方向的药物类群。其中,温补肾阳类群中的药物组成包括:葫芦巴、元胡、肉桂、小茴香、乌药、没药、姜黄等;暖肝行气类群中的药物组成包括:巴戟天、郁金、吴茱萸等;活血散结类群中的药物组成包括丹参、鳖甲、茯苓。通过药物属性分析得出导师所用药物的药性以温、平为主,味多辛、甘,主入肾、肝、脾经;药物功效以活血止痛、行气止痛及温通经脉为主。(2)专家采访通过半结构化的专家访谈,刘雁峰教授阐述了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病机为“肾阳虚损,寒滞肝脉,瘀结成症”,该病的关键病位在肾、肝。基于对病机的认识,导师提出温肾暖肝散结法作为内异症的治疗法则,以温肾暖肝为主,兼以活血散结,强调标本兼顾的治疗原则。导师的组方思路亦以该法为指导,方从法出,自拟“温肾暖肝散结方”,方药组成包括:乌药、吴茱萸、肉桂、小茴香、元胡、郁金、没药、姜黄、红藤、忍冬藤等。导师用药平和,一药多用,注重药物间同类相须、异类相使及相反相成的配伍特点。2温肾暖肝散结方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临床疗效(1)痛经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根据VAS疗效判定,治疗12周后,治愈4人,显效6人,有效5人,无效9人,总有效率为62.50%,治愈率为16.67%。VAS评分随服药周期的延长而逐渐降低,治疗4周、治疗8周、治疗12周的视觉模拟评分均较治疗前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2,P<0.001,P<0.001)。(2)痛经症状量表(COX menstrual symptom scale,CMSS)治疗4周、治疗8周、治疗12周的痛经及其伴随症状的CMSS总体评分、症状发生频率及症状程度均较治疗前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进一步根据该量表的结构条目,将该量表分为消化道症状、情绪症状、躯体症状及头面部症状进行分析。①消化道相关症状随服药周期的延长,消化道相关症状的发作频率及程度均逐渐下降。其中,治疗8周及治疗12周的消化道相关症状的总体评分均较治疗前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P<0.001);治疗8周、治疗12周消化道相关症状的频率评分均较治疗前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2,P=0.001);治疗4周、治疗8周、治疗12周的消化道症状程度均较治疗前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6,P=0.001,P<0.001)。②情绪相关症状随服药周期的延长,情绪相关症状的发作频率及程度均逐渐下降。其中,治疗8周、治疗12周的情绪症状总体评分均较治疗前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7,P=0.001);治疗8周、治疗12周的情绪症状频率评分均较治疗前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1,P=0.004);治疗4周、治疗8周、治疗12周的情绪症状程度均较治疗前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6,P=0.003,P<0.001)。③躯体相关症状治疗4周、治疗8周、治疗12周的躯体相关症状总体评分、频率评分及程度评分均较治疗前下降,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④头面部相关症状治疗4周、治疗8周、治疗12周的头面部症状总体评分均较治疗前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9,P=0.017,P=0.004);治疗8周、治疗12周的头面部症状频率评分均较治疗前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2,P=0.017);治疗4周、治疗8周、治疗12周的头面部症状程度均较治疗前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8,P=0.005,P=0.001)。(3)中医证候积分根据中医证候积分的疗效判定标准,治疗12周后,显效3人,显效率为12.50%,有效12人,有效率为50%,总有效率为62.50%。中医证候积分随服药周期的延长而逐渐下降,治疗4周、治疗8周、治疗12周患者的阳虚寒凝血瘀型中医证候评分均较治疗前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P<0.001,P<0.001)。(4)卵巢异位囊肿最大横截面积治疗前后异位囊肿最大横截面积不具有统计学差异(t=0.180,P=0.859)。(5)女性激素6项治疗前后E2、P、PRL、FSH、LH及T水平不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6)CA-125治疗前后血清CA-125不具有统计学差异(Z=-0.052,P=0.959)。结论1刘雁峰教授对内异症的病机、病位有独到的认识,运用温阳散寒法以治病之本,活血消症法以治病之标。导师谨守病机,辨证施治,制方严谨,方证相应,随证加减。临证时,导师讲究用药平和,顾护阴血,并注重一药多用,配伍巧妙。2“人机结合,以人为主”的方法在总结导师学术经验的研究中具有一定的优势。定性的专家访谈方法能较好地补充并完善定量的挖掘的数据资料,使研究结果更全面、确切地反映导师的学术观点。3温肾暖肝散结方能有效缓解内异症相关性痛经及其伴随症状,缩短症状的持续时间及发作频率,改善阳虚寒凝血瘀证候,疗效持久且稳定。另外,温肾暖肝散结方在控制病灶大小的同时,并未抑制患者的卵巢内分泌功能。
杨欢[2](2019)在《宫腔镜联合B超对异位妊娠的诊断及行无痛人工流产手术患者的安全性研究》文中提出目的探讨宫腔镜联合B超对异位妊娠的诊断及行无痛人工流产手术患者的安全性。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7年10月期间广西桂东人民医院收治的异位妊娠患者120例为研究对象,采用数字随机方法分为两组,对照组60例(腹部超声),观察组60例(宫腔镜联合B超),观察两组诊断效果、行无痛人工流产手术效果等指标。结果观察组不同部位诊断符合率96. 7%,对照组66. 6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观察组假孕囊、盆腔积液等诊断检出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 05);观察组各类型诊断符合率93. 3%,对照组60. 0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两组患者并发症、吸宫时间、术中出血量上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在安全性方面,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1. 67%,低于对照组的8. 33%(P<0. 05)。结论宫腔镜联合B超诊断,有利于诊断特殊部位的异位妊娠,可清楚地对各组织进行查看,提升人流安全性及有效性,应用价值较高。
唐子惠[3](2019)在《壮医针刺治疗未破裂卵泡黄素化综合征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本研究采用壮医针刺疗法中的“S”环针法联合HCG针(注射用绒促性素)治疗未破裂卵泡黄素化综合征,对比单纯HCG针疗法,以研究、探讨壮医针刺在治疗未破裂卵泡黄素化综合征中的疗效和作用,为评价壮医针刺治疗未破裂卵泡黄素化综合征的有效性提供临床依据,为临床上治疗未破裂卵泡黄素化综合征提供一些新的参考和思路。从而更有利于壮医针刺在临床上的推广及应用。方法:从2018年02月至2018年10月期间来诊的患者中,选取符合未破裂卵泡黄素化综合征诊断标准和本研究纳入标准的妇女共计60例。在研究开始前,先将样本量编号160号输入SPSS21.0,将随机数字生成器的固定数字设置为2000000,将这60个编号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临床实施时按照符合纳入标准的病例进入临床研究的先后顺序所对应序号的归属组别进行分组治疗。两组均于月经周期的第810天开始予阴道B超监测,开始每2天予1次阴道B超检测卵泡发育情况,当监测到卵泡最大直径≥14mm时将阴道B超改为每天在同一固定的时间记录1次卵泡发育情况,当阴道B超监测到优势卵泡达到18mm及以上时,予其相应组别的治疗方案治疗。对照组一次性予10000U的HCG针肌肉注射1次。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使用壮医针刺治疗,每日1次,连续治疗3天。每组均治疗3个月经周期(即3个疗程),两组均在结束每个疗程的第一次治疗的48小时后开始观察记录(即对照组从每个疗程注射完毕后的48小时开始观察记录,治疗组从每个疗程的第三次治疗结束后开始观察记录)直至排卵或持续出现LUFS征象。通过B超监测、记录和对比各组治疗前后卵泡破裂排出情况,各组受试者治疗前后的成熟卵泡日子宫内膜的变化和相关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治疗组经治疗后,痊愈11例,痊愈率为36.67%,总有效26例,总有效率为86.67%;对照组经治疗后,痊愈5例,痊愈率为16.67%,总有效15例,总有效率为50.00%。比较两组治疗前成熟卵泡日子宫内膜厚度,经独立样本t检验,P=0.82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比较治疗组治疗前后内膜厚度,经配对样本t检验,P=0.00,有显着性差异(P<0.01);比较两组治疗后内膜厚度,经独立样本t检验,P=0.00,有显着性差异(P<0.01)。结论:壮医针刺联合HCG针治疗未破裂卵泡黄素化综合征疗效显着,能有效提高患者排卵率,能够改善未破裂卵泡黄素化综合征患者排卵前子宫内膜厚度,且安全性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梁翔空,李国宏,杨佩娴,李月嫦,黄晓健[4](2018)在《经阴道超声与核磁共振成像在非肿瘤性卵巢疾病诊断中的比较》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比较经阴道超声与核磁共振成像检查在诊断非肿瘤性卵巢疾病的效率差异。方法分析及对比228例非肿瘤性卵巢疾病患者经阴道超声与核磁共振成像检查的确诊率、误诊率和漏诊率。结果 228例中属子宫内膜异位囊肿90例、卵巢异位妊娠55例、输卵管卵巢脓肿32例、卵巢破裂26例、卵巢囊肿蒂扭转25例。核磁共振成像对子宫内膜异位囊肿、卵巢异位妊娠、输卵管卵巢脓肿的确诊率明显高于经阴道超声检查,对子宫内膜异位囊肿、输卵管卵巢脓肿的误诊率低于经阴道超声检查(均P<0.05)。结论经阴道超声与核磁共振成像检查非肿瘤性卵巢疾病均适合作为诊断卵巢疾病的方法,但核磁共振成像在部分非肿瘤性卵巢疾病的诊断优于经阴道超声。
张静,蒋洁,刘晓英,杜善平[5](2017)在《特殊部位异位妊娠25例临床分析》文中提出目的探讨特殊部位异位妊娠临床特征、误诊原因及治疗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陕西省人民医院2014年12月至2016年12月25例特殊部位异位妊娠临床资料。结果特殊部位异位妊娠发生率占同期异位妊娠的11.63%,其中瘢痕妊娠5例(2.33%)、卵巢妊娠6例(2.79%)、宫角妊娠9例(4.19%)、残角子宫妊娠2例(0.93%)、子宫肌壁间妊娠1例(0.47%)、异位输卵管妊娠妊娠2例(0.93%),术前定位诊断率为28.00%,误诊率为72.00%,较同期输卵管妊娠术前定位诊断准确率明显偏低(χ2=75.285,P=0.000)。结论特殊部位的异位妊娠发病率低,症状不典型,极易误诊,详询病史,全面查体,配合相应的辅助检查,客观综合地分析病情,是诊断的关键,对于高度怀疑者尽早行剖腹探查或腹腔镜探查术。采取合理的避孕措施可以预防异位妊娠发生。
刘水[6](2016)在《卵巢异位妊娠的临床病理学特点研究》文中提出目的:探析卵巢异位妊娠的临床病理学特点。方法:选择2015年2月2016年2月期间我院收治的15例卵巢异位妊娠患者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资料。结果:本组的15例患者中,8例为右侧卵巢妊娠,占53.33%,7例为左侧卵巢妊娠,占46.67%;15例送检物均为卵巢组织和血凝块,6例可见明显绒毛,占40%。结论:卵巢异位妊娠是临床上比较少见的一种疾病,容易发生漏诊或者误诊,所以应该掌握病理学特点,尽早进行手术治疗,从而提高疗效。
任莲红[7](2014)在《经腹与经阴道B超检查在异位妊娠诊断中的效果比较》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比较阴道B超与腹部B超在异位妊娠诊断中的效果。方法选择在我院接受诊治的异位妊娠患者68例,随机将其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每组34例。试验组患者采用阴道B超诊断,对照组患者采用腹部B超诊断。观察2组患者诊断异位妊娠的效果。结果对照组患者使用腹部B超诊断的准确率(64.71%)明显低于试验组患者使用阴道B超诊断的准确率(91.18%),2组比较具有显着差异(P<0.05)。结论使用阴道B超相对于腹部B超来说,诊断准确率更高,可以根据诊断结果更早地采取治疗措施,并且此方法较为安全可靠,值得推广。
高树[8](2013)在《奶牛产后不同阶段卵巢疾病的B超影像学诊断及优化治疗方案的研究》文中提出目的:本研究立足于生产实践,针对于奶牛场不孕症发病率高的难题,在新疆北疆地区部分具有代表性的奶牛场进行调查的基础上,应用直肠检查、B超结合激素测定对卵巢疾病性不孕奶牛做出综合诊断,采用优化激素方案和中药理囊散、促孕散分别对其进行治疗,对比治疗效果。应用B超对治疗前后卵巢和子宫的形态变化进行连续跟踪检查,总结出卵巢疾病治疗前后较为完整的B超声像图谱,为今后科研和生产实践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和指导意义。结合中药治疗前后患病奶牛血清中P4、E2、LH、FSH四种激素水平的变化规律,为今后进一步探讨中药理囊散、促孕散治疗卵巢疾病性不孕的作用机制研究提供相关的理论依据。试验方法及结果:1.规模化奶牛场奶牛常见卵巢疾病性不孕症的调查与分析查阅2008~2012年的农七师和农八师地区部分代表性牛场的繁殖资料(产犊、配种记录、年龄、胎次、体况、空怀天数等),结合临床诊断对上述地区奶牛不孕症的发病情况进行随机调查,调查结果显示不孕奶牛中卵巢疾病发病率为74%,子宫疾病23%,卵巢性疾病不孕的发病率与胎次、体况、季节等因素密切相关。2.奶牛常见卵巢疾病的综合诊断应用直肠检查、B超结合激素测定的方法在排除子宫疾病和其他疾病的基础上共诊断出卵巢疾病奶牛233头,其中卵巢囊肿66头、排卵延迟38头、卵巢静止91头、持久黄体38头。3.应用优化激素方案治疗奶牛常见卵巢疾病的研究应用常规激素治疗方案结合VADE注射以及配后不同阶段保胎措施组成的优化激素治疗方案对卵巢囊肿、排卵延迟、卵巢静止、持久黄体各20头患病奶牛进行治疗,应用B超对治疗前后奶牛进行跟踪检查,结果显示四种疾病的治愈率分别为60%、55%、55%、70%,高于常规激素治愈率,治疗前后卵巢疾病奶牛的B超声像图变化比较明显。4.口服中药治疗奶牛常见卵巢疾病前后B超动态监测研究对卵巢囊肿、排卵延迟各15头奶牛口服中药理囊散,卵巢静止、持久黄体奶牛各15头口服中药促孕散,以上患病奶牛口服1-2个疗程后,B超连续动态跟踪检查,结果显示卵巢囊肿、排卵延迟、卵巢静止、持久黄体奶牛的治愈率分别为66.7%、60%、60%、60%,和优化激素方案比差异不显着。口服中药后囊肿卵巢的长宽和口服理囊散前下降不显着(P>0.05),子宫角纵径在第16天下降显着(P<0.05),子宫颈纵径下降不显着(P>0.05),但均达到了正常的大小;排卵延迟奶牛卵巢的长宽和口服前相比下降不显着(P>0.05),但均达到了正常卵巢的大小;子宫角纵径在口服理囊散后第7、10、13天下降差异显着(P<0.05),子宫颈纵径口服中药下降差异不显着(P>0.05);卵巢静止奶牛卵巢长在停药后第1、4、10、19天显着升高(P<0.05);子宫颈纵径在第13、16天升高极显着(P<0.01),第19天升高显着(P<0.05),子宫角纵径升高不显着(P>0.05)。持久黄体停药后第1天卵巢出现小卵泡和中等卵泡,第10、19天大卵泡数量最多,左侧卵巢长宽和右侧卵巢长宽在停药后降低,差异不显着(P>0.05);子宫颈纵径和子宫角纵径在停药后升高,差异不显着(P>0.05)。5.口服中药理囊散、促孕散治疗奶卵巢疾病牛前后对P4、E2、LH、FSH变化的研究应用ELISA方法对正常组、口服中药组奶牛血清中的P4、E2、LH、FSH的水平进行测定,结果显示卵巢囊肿奶牛血清中E2、P4水平高于正常组水平,LH、FSH水低于对照组水平,口服中药理囊散后卵巢囊肿和排卵延迟奶牛血清中E2、LH、FSH水平升高,P4下降;其中卵巢囊肿奶牛E2水平在第7天升高显着(P<0.05),LH、FSH水平分别在第19天、10天显着高于口服前水平(P<0.05),P4下降不显着(P>0.05);排卵延迟奶牛P4水平在第13、16、19天低于口服前(P<0.01),E2水平在停药后第13、16、19天高于口服前(P<0.05),LH水平在第7、13天高于口服前(P<0.05),在第16、19天高于口服前水平(P<0.01),FSH水平在第10天高于口服前(P<0.05);口服促孕散后卵巢静止奶牛血清中P4、E2、LH、FSH水平升高,差异不显着(P>0.05);持久黄体奶牛血清中E2、FSH水平升高,LH、P4水平下降,其中P4水平在第16、19降低(P<0.01),LH水平降低不显着(P>0.05),E2水平在第10、13、16、19天升高(P<0.05),FSH水平水平升高但差异不显着。
曾红艳,张莉,戴旋[9](2011)在《阴道B超在异位妊娠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阴道B超在异位妊娠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146例经阴道B超检查的异位妊娠患者的二维超声图像特点进行回顾性分析,并与手术及病理结果对照。结果阴道B超诊断异位妊娠141例,诊断正确率为96.6;漏诊2例,漏诊率1.4;误诊3例,误诊率2.1。结论阴道B超诊断异位妊娠准确率高,结合病史及hCG结果,能为临床提供可靠的诊断及治疗依据。
罗瑜,曹学梅[10](2011)在《异位妊娠误诊22例临床分析》文中认为目的:探讨和分析异位妊娠被误诊的原因,提高对该病的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自2002年以来22例被误诊的异位妊娠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22例患者中误诊为先兆流产5例,黄体破裂、卵巢肿瘤、急性阑尾炎各3例,其他疾病8例。所有误诊病例均经手术病理证实。行手术治疗后全部痊愈,无死亡病例。结论:异位妊娠容易被误诊,医生应提高对该病的重视度,对女性急腹症患者要详细询问和分析病史,并做相应的检查以证实或排除妇科疾病。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摘要 |
| ABSTRACT |
| 符号说明 |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 综述1 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现代医学研究进展 |
| 1 发病机制 |
| 2 诊断 |
| 3 临床病理分型 |
| 4 临床分期 |
| 5 治疗策略与方法 |
| 6 小结 |
| 参考文献 |
| 综述2 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中医研究进展 |
| 1 中医学对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病因病机的认识 |
| 2 中医药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研究概况 |
| 3 小结 |
| 参考文献 |
| 引言 |
| 第二部分 基于“人机结合”的刘雁峰教授治疗阳虚寒凝血瘀型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经验总结 |
| 1 研究目的及意义 |
| 2 研究内容 |
| 3 研究资料 |
| 3.1 数据来源 |
| 3.2 诊断标准 |
| 3.3 纳入标准 |
| 3.4 排除标准 |
| 4 研究方法 |
| 4.1 数据清洗与筛选 |
| 4.2 数据导入与核对 |
| 4.3 中药处方数据规范化处理 |
| 4.4 数据挖掘与分析 |
| 4.5 专家访谈 |
| 4.6 研究流程图 |
| 5 研究结果 |
| 5.1 数据录入情况 |
| 5.2 药物频次分析 |
| 5.3 药物组合频次分析 |
| 5.4 药物四气统计 |
| 5.5 药物五味统计 |
| 5.6 药物归经统计 |
| 5.7 药物功效统计 |
| 5.8 关联规则分析 |
| 5.9 聚类分析 |
| 5.10 复杂网络分析 |
| 5.11 专家访谈 |
| 6 讨论 |
| 6.1 导师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立论依据 |
| 6.2 温肾暖肝散结方的组方思路及配伍规律 |
| 6.3 用药特点 |
| 6.4 “人机结合”在学术经验传承研究中的应用价值 |
| 7 小结 |
| 第三部分 刘雁峰教授治疗阳虚寒凝血瘀型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疗效观察 |
| 1 研究目的及意义 |
| 2 研究内容 |
| 3 研究资料 |
| 3.1 研究对象 |
| 3.2 诊断标准 |
| 3.3 纳入标准 |
| 3.4 排除标准 |
| 3.5 剔除标准 |
| 3.6 脱落标准及脱落病例处理 |
| 3.7 中止试验标准 |
| 4 研究方法 |
| 4.1 治疗药物 |
| 4.2 疗程及观察时间 |
| 4.3 合并用药记录 |
| 4.4 观察指标 |
| 4.5 疗效判定与评价标准 |
| 4.6 统计分析方法 |
| 5 研究结果 |
| 5.1 纳入病例情况 |
| 5.2 一般情况 |
| 5.3 治疗结果 |
| 5.4 不良反应记录情况 |
| 6 讨论 |
| 6.1 立法依据及方药分析 |
| 6.2 疗效分析 |
| 7 小结 |
| 结语 |
| 1 研究结论 |
| 2 研究创新 |
| 3 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附录 |
| 个人简历 |
| 1 资料与方法 |
| 1.1 资料来源 |
|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
| 1.3 方法 |
| 1.4 疗效评定标准 |
| 1.5 统计学分析 |
| 2 结果 |
| 2.1 两组患者不同部位诊断符合率 |
| 2.2 两组患者不同类型异位妊娠诊断结果、诊断效能、生化指标比较 |
| 2.3 两组无痛人工流产手术情况比较 |
| 3 讨论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引言 |
|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
| 1 未破裂卵泡黄素化综合征的定义 |
| 2 西医的致病机理 |
| 2.1 中枢性内分泌紊乱 |
| 2.2 局部内分泌紊乱 |
| 2.3 局部机械性排卵障碍 |
| 2.4 药物因素 |
| 2.5 心理精神因素 |
| 3 中医的病因病机 |
| 4 壮医的病因病机 |
| 5 期待疗法 |
| 6 中医治疗方法 |
| 6.1 中药疗法 |
| 6.2 中医针刺疗法 |
| 6.3 针药联合疗法 |
| 6.4 火针疗法 |
| 6.5 水针疗法 |
| 6.6 艾灸疗法 |
| 7 西医治疗方法 |
| 8 壮医治疗方法 |
| 8.1 壮医治疗排卵障碍性疾病 |
| 8.2 壮医治疗不孕症 |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 1 研究内容 |
| 2 研究对象 |
| 2.1 病例来源 |
| 2.2 诊断标准 |
| 2.3 纳入标准 |
| 2.4 排除标准 |
| 2.5 终止或脱落临床试验标准 |
| 2.6 剔除标准 |
| 3 研究方法 |
| 3.1 分组方法 |
| 3.2 随机分组的实施 |
| 3.3 试验相关设备与耗材 |
| 3.4 试验技术路线图(见图4) |
| 3.5 试验分组 |
| 3.6 利用阴道B超监测的方法 |
| 3.7 有关临床研究观察 |
| 3.8 观察指标与评价标准 |
| 4 不良事件的记录 |
| 5 统计学处理方法 |
| 6 研究结果及分析 |
| 6.1 一般资料 |
| 6.2 研究指标的结果记录及分析 |
| 6.3 不良反应事件记录与治疗安全性评价分析 |
| 6.4 总结 |
| 第三部分 讨论 |
| 1 壮医针刺疗法 |
| 1.1 壮医针刺的起源与发展 |
| 1.2 壮医针刺的理论基础 |
| 1.3 壮医针刺的“S”环针法 |
| 2 壮医针刺治疗LUFS的取穴组方分析 |
| 3 立题依据及机理探究 |
| 4 问题与展望 |
|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缩略词表 |
| 综述 治疗未破裂卵泡黄素化综合征的临床研究进展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
| 1 资料和方法 |
| 1.1 一般资料 |
| 1.2 方法 |
| 1.3 统计学处理 |
| 2 结果 |
| 3 讨论 |
| 1 资料与方法 |
| 1.1 一般资料 |
| 1.2 统计学方法 |
| 2 结果 |
| 2.1 生育史及手术史情况 |
| 2.2 临床症状及诊断情况 |
| 2.3 治疗情况 |
| 3 讨论 |
| 3.1 子宫瘢痕部位妊娠 |
| 3.2 卵巢妊娠 |
| 3.3 宫角妊娠 |
| 3.4 子宫肌壁间妊娠 |
| 3.5 残角子宫妊娠 |
| 3.6 异位输卵管妊娠 |
| 1 资料与方法 |
| 1.1 临床资料 |
| 1.2 方法 |
| 1.3 观察指标 |
| 1.4 统计学方法 |
| 2 结果 |
| 3 讨论 |
| 摘要 |
| ABSTRACT |
| 目录 |
| 前言 |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 第一节 奶牛卵巢性疾病不孕的研究进展 |
| 第二节 B 超在监测奶牛卵巢上的应用 |
| 第二章 规模化奶牛场奶牛常见卵巢疾病性不孕症的调查与分析 |
| 1 材料与方法 |
| 1.1 调查牛场 |
| 1.2 调查方法 |
| 1.3 临床诊断方法 |
| 1.4 数据统计 |
| 2 结果与分析 |
| 2.1 调查结果 |
| 2.2 不同胎次奶牛卵巢疾病的发生情况 |
| 2.3 不同体况奶牛卵巢疾病的发生情况 |
| 2.4 不同规模奶牛场奶牛卵巢疾病的发生情况 |
| 2.5 不同检查季节奶牛卵巢疾病的发生情况 |
| 2.6 不同空怀时间奶牛卵巢疾病的发生情况 |
| 2.7 伴发其他类型疾病的情况 |
| 3 讨论 |
| 3.1 胎次对卵巢疾病发病的影响 |
| 3.2 不同体况对卵巢疾病发病的影响 |
| 3.3 不同规模牛场对卵巢疾病发病的影响 |
| 3.4 不同季节对卵巢疾病发病的影响 |
| 3.5 不同空怀时间对卵巢疾病发病的影响 |
| 3.6 伴发疾病对卵巢疾病发病率的影响 |
| 第三章 奶牛常见卵巢疾病的综合诊断 |
| 第一节 奶牛卵巢囊肿和排卵延迟的综合诊断 |
| 前言 |
| 1 材料与方法 |
| 1.1 试验动物 |
| 1.2 试验仪器与试剂 |
| 1.3 奶牛卵巢疾病 B 超诊断的操作方法 |
| 1.4 血样采集与保存 |
| 1.5 奶牛卵巢囊肿血清中雌激素和孕酮测定的方法 |
| 1.6 奶牛卵巢囊肿和排卵延迟的诊断方法 |
| 2. 结果与分析 |
| 2.1 卵巢囊肿和排卵延迟奶牛的诊断结果 |
| 2.2 奶牛卵巢疾病的典型 B 超图像 |
| 2.3 卵巢囊肿和排卵延迟奶牛血清中雌激素、孕酮测定的结果 |
| 3. 讨论 |
| 3.1 卵巢囊肿奶牛的诊断 |
| 3.2 排卵延迟奶牛的诊断 |
| 第二节 奶牛卵巢静止和持久黄体的综合诊断 |
| 前言 |
| 1. 材料与方法 |
| 1.1 试验动物 |
| 1.2 试验仪器与试剂 |
| 1.3 卵巢静止和持久黄体诊断的方法 |
| 2. 结果与分析 |
| 2.1 卵巢静止和持久黄体的诊断结果 |
| 2.2 卵巢静止和持久黄体的典型 B 超声像图 |
| 2.3 卵巢静止和持久黄体奶牛血清中雌激素、孕酮浓度测定结果 |
| 3. 讨论 |
| 3.1 奶牛卵巢静止的诊断 |
| 3.2 持久黄体奶牛的诊断 |
| 第四章 应用优化激素方案治疗奶牛常见卵巢疾病的研究 |
| 1. 材料与方法 |
| 1.1 试验动物 |
| 1.2 试验药品与器材 |
| 1.3 优化激素治疗方案 |
| 1.4 治疗效果判定 |
| 1.5 优化方案治疗卵巢疾病前后 B 超扫查 |
| 1.6 统计分析 |
| 2. 结果与分析 |
| 2.1 优化激素方案治疗常见卵巢疾病效果统计 |
| 2.2 应用优化方案治疗奶牛卵巢疾病前后 B 超声像图 |
| 3. 讨论 |
| 3.1 优化方案中注射 VAD E的作用 |
| 3.2 优化方案中不同阶段保胎措施的分析 |
| 3.3 优化方案治疗卵巢囊肿 |
| 3.4 优化方案治疗排卵延迟 |
| 3.5 优化方案治疗卵巢静止 |
| 3.6 优化方案治疗持久黄体 |
| 第五章 口服中药理囊散、促孕散治疗奶牛常见卵巢疾病前后 B 超动态监测研究 |
| 第一节 口服理囊散治疗奶牛卵巢囊肿和排卵延迟前后 B 超动态监测研究 |
| 1. 材料与方法 |
| 1.1 试验动物 |
| 1.2 试验仪器 |
| 1.3 试验药品 |
| 1.4 试验方法 |
| 2. 结果与分析 |
| 2.1 口服理囊散治疗奶牛卵巢囊肿和排卵延迟的效果 |
| 2.2 口服理囊散前后卵巢囊肿奶牛卵巢和子宫形态指标变化 |
| 2.3 口服理囊散前后排卵延迟奶牛卵巢和子宫形态指标变化 |
| 2.4 口服理囊散前后卵巢囊肿奶牛 B 超声像图 |
| 2.5 排卵延迟奶牛口服理囊散前后 B 超声像图 |
| 3. 讨论 |
| 3.1 理囊散治疗卵巢囊肿和排卵延迟的中兽医辨证理论 |
| 3.2 口服理囊散前后对卵巢囊肿奶牛卵巢和子宫形态的影响 |
| 3.3 口服理囊散对排卵延迟奶牛卵巢和子宫形态的影响 |
| 第二节 口服促孕散治疗奶牛卵巢静止和持久黄体前后 B 超动态监测研究 |
| 1. 材料与方法 |
| 1.1 试验动物 |
| 1.2 试验仪器 |
| 1.3 试验药品 |
| 1.4 试验方法 |
| 2. 结果与分析 |
| 2.1 口服促孕散治疗奶牛卵巢静止和持久黄体的效果 |
| 2.2 口服促孕散前后卵巢静止奶牛卵巢和子宫形态指标变化 |
| 2.3 口服促孕散前后持久黄体奶牛卵巢和子宫形态变化 |
| 2.4 口服促孕散前后卵巢静止奶牛 B 超声像图 |
| 2.5 口服促孕散前后持久黄体奶牛 B 超声像图 |
| 3. 讨论 |
| 3.1 中药促孕散对卵巢静止和持久黄体奶牛治疗效果的分析 |
| 3.2 促孕散治疗奶牛卵巢静止和持久黄体的中兽医辩证理论 |
| 3.3 口服促孕散前后对卵巢静止奶牛卵巢和子宫形态的影响 |
| 3.4 口服促孕散对持久黄体奶牛卵巢和子宫形态的影响 |
| 第六章 口服中药理囊散、促孕散治疗奶卵巢疾病牛前后对 P4、 E2、 L H 、F S H 变化的研究 |
| 第一节 口服中药理囊散治疗卵巢囊肿和排卵延迟奶牛前后对 P4、E2、 LH、 FSH变化的研究 |
| 1. 材料与方法 |
| 1.1 试验动物 |
| 1.2 试验仪器与试剂 |
| 1.3 试验方法 |
| 1.4 统计分析 |
| 2. 结果与分析 |
| 2.1 生殖激素标准曲线方程和相关系数 |
| 2.2 口服理囊散前后卵巢囊肿奶牛血清中 P4、 E2、L H、 FSH含量变化 |
| 2.3 口服理囊散前后排卵延迟奶牛血清中 P4、 E2、L H、 FSH含量变化 |
| 3. 讨论 |
| 3.1 正常发情周期奶牛血清中 P4、 E2、 LH、FSH含量的变化 |
| 3.2 口服理囊散前后对卵巢囊肿奶牛血清中 P4、E 2、 LH、 FSH含量变化的影响 |
| 3.3 口服理囊散前后对排卵延迟奶牛血清中 P4、E 2、 LH、 FSH含量变化的影响 |
| 第二节 口服中药促孕散治疗卵巢静止和持久黄体奶牛前后对 P4、 E2、 LH 、FSH 变化的研究 |
| 1. 材料与方法 |
| 1.1 试验动物 |
| 1.2 试验仪器与试剂 |
| 1.3 试验方法 |
| 1.4 统计分析 |
| 2. 结果与分析 |
| 2.1 生殖激素标准曲线方程和相关系数 |
| 2.2 口服促孕散前后卵巢静止奶牛血清中 P4、 E2、 LH、 F S H 含量变化 |
| 2.3 口服促孕散前后持久黄体奶牛血清中 P4、 E2、L H、 FSH含量变化 |
| 3. 讨论 |
| 3.1 正常发情周期奶牛血清中 P4、 E2、 LH、FSH含量的变化 |
| 3.2 口服促孕散前后对卵巢静止奶牛血清中 P4、E2、 LH、 FSH含量变化的影响 |
| 3.3 口服促孕散前后对持久黄体奶牛血清中 P4、E2、 LH、 FSH含量变化的影响 |
| 全文结论与创新点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1 防治奶牛繁殖障碍性疾病技术操作规程 |
| 致谢 |
| 作者简介 |
| 导师评阅表 |
| 1 资料与方法 |
| 1.1 一般资料 |
| 1.2 仪器与方法 |
| 2 结果 |
| 2.1 超声图像改变 |
| 2.2 诊断及治疗结果 |
| 3 讨论 |
| 1 资料与方法 |
| 1.1 一般资料 |
| 1.2 临床表现 |
| 2 结果 |
| 2.1 误诊及确诊情况对照 |
| 2.2 治疗结果 |
| 3 讨论 |
| 3.1 病史询问不详或者部分病史被忽略 |
| 3.2 对症状不典型的异位妊娠缺乏足够的认识 |
| 3.3 特殊部位异位妊娠易被忽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