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曹丽[1](2021)在《神阙穴辨证贴敷对老年髋部骨折术后气虚秘患者的效果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本研究对老年髋部骨折术后气虚秘患者进行神阙穴辨证贴敷,评价其对患者首次排便时间、排便间隔时间、便秘症状、临床总疗效及舒适度的影响,以期为临床更有效地应用穴位贴敷治疗老年髋部骨折术后气虚秘提供依据。方法以2020年1月~2020年11月期间入住河南省洛阳正骨医院(河南省骨科医院)髋部损伤科的老年髋部骨折术后气虚秘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纳入和排除标准选择80例患者,利用SPSS软件随机分组,将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40例和对照组40例,对照组给予基础治疗与护理;试验组在基础治疗与护理的基础上给予神阙穴辨证贴敷干预。每天2次,每次4小时,共干预7天。干预后比较两组首次排便时间和排便间隔时间,比较两组干预前、干预7天后的便秘症状评估表和便秘症状自评量表,比较两组干预7天后的临床总疗效和舒适状况量表评分。结果1基线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年龄、性别、文化程度、职业、月收入、婚姻状况、医保类型、既往史等资料),骨折的基本情况(患肢、骨折部位、麻醉方式、手术方式、是否使用镇痛泵、引流管等)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前两组患者的观察指标(便秘症状评估表和便秘症状自评量表)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2首次排便时间和排便间隔时间干预后试验组首次排便时间早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排便间隔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便秘症状3.1便秘症状评估表(1)组内比较:干预7天后与干预前相比,两组患者的便秘症状评估表总分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间比较:干预7天后,试验组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便秘症状评估表总分降低更多,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2便秘症状自评量表(1)组内比较:干预7天后与干预前相比,两组患者的PAC-SYM总分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间比较:干预7天后,试验组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PAC-SYM总分降低更多,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3临床总疗效试验组总有效率(91.89%)高于对照组(84.21%),便秘症状临床总疗效判定结果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舒适度干预后第7天,试验组和对照组相比,试验组GCQ得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神阙穴辨证贴敷能缩短老年髋部骨折术后气虚秘患者的首次排便时间和排便间隔时间,改善便秘症状,提高便秘症状临床治疗总有效率,提高患者的舒适度。
查玉梅[2](2020)在《多发性内分泌腺瘤病1型与2A型临床特点及MEN2A型家系的基因突变分析》文中认为目的回顾性分析1型和2A型多发性内分泌腺瘤病的临床特点,了解多发性内分泌腺瘤病相关肿瘤的诊断和治疗现状。通过检测一个MEN2A家系的基因型,进一步研究MEN2A基因型与表型的相关性。方法选取我院曾经收治的18例MEN1型患者、1例MEN2A型患者和他的家庭成员(5人)作为研究对象。利用我院的病历查询系统,整理临床资料,总结并归纳多发性内分泌腺瘤病1型和2A型的临床特点,分析21例患者的诊断和治疗情况,从而为临床诊疗提供规范化的建议。经MEN2A患者及其家属知情同意,且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提取患者及其家属外周抗凝血进行基因检测。回顾文献资料并结合本研究结果,总结MEN2A患者基因突变类型与临床表型之间的相关性,从而加深对多发性内分泌腺瘤病的认识及提高临床诊断率。结果1.我院收治的MEN1型患者共计18人。其中13例(72.2%)存在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11例(61.1%)患甲状旁腺腺瘤或增生,8例(44.4%)存在垂体肿瘤,1例患下腹壁脂肪瘤,1例合并脑膜瘤。MEN2A患者及其家系成员总共5人,包括先证者在内3人均有肾上腺嗜铬细胞瘤及甲状腺髓样癌,其余2人无临床症状。治疗上MEN1及MEN2A以手术为主要治疗方法,同时辅以内科治疗。2.MEN2A先证者和家庭中的其他2名患者都有RET原癌基因的c.1901G>A(p.C634Y)突变,是文献报道中发生率较高的一种突变类型之一。其余家系成员未发现此突变。结论1.多发性内分泌腺瘤病1型患者的发病年龄好发于中年人,临床表现以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甲状旁腺功能亢进,垂体瘤为特征,本研究MEN1患者主要依据临床表现诊断;MEN1的临床表现多样,需要多学科协作才能提高MEN1型患者的临床诊断率。2.中国人MEN1患者中肾上腺病变的发生率与国外相似,但大多为良性、无功能病变,由于在国外报道中仍存在一定比例的肾上腺皮质癌,因此建议定期筛查MEN1患者并随访肾上腺病变。3.MEN2A患者基因型与表型存在相关性,MEN2A患者的死因主要与甲状腺髓样癌相关,对于MTC患者均应进行RET原癌基因的种系突变基因检测,对可能受影响的家庭成员进行早期筛查,可使MEN2患者得到及时诊断和更好的预后。
张雅鑫[3](2020)在《赵晓峰教授治疗不寐临床经验总结》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本研究主要通过整理中医古籍中关于不寐的相关理论及灸法治疗,分析不寐的起源、发展脉络及灸法治疗不寐的选穴特点,从而完善不寐的中医理论体系以及治疗方法;同时结合导师赵晓峰教授治疗不寐的临床验案,总结导师治疗不寐的临床经验,为临床治疗不寐提供参考。方法:本文分为文献整理和经验总结两部分。(一)文献整理:首先,根据大量文献确定不寐的检索关键词为“寐”、“睡”、“眠”、“瞑”、“卧”,在第五版《中华医典》升级版软件中检索涉及的所有书籍,筛选相关条文,剔除重复及与本研究无关的条文。然后,以书为单位按照时间顺序归纳整理所得条文,并将涉及灸法治疗的条文按照书籍名称分类;最后,对检索得到的不寐相关的古籍记载进行整理、分析和总结。(二)经验总结:通过跟师学习收集赵晓峰教授治疗不寐的临床验案,结合导师言传身教,总结其治疗不寐的临床经验和学术思想。结果:本研究第一部分通过整理关于不寐相关古籍,发现不寐理论起源于战国至秦汉时期,不寐一词最早见于《诗经》:“耿耿不寐,如有隐忧”,《足臂十一脉灸经》、《阴阳十一脉经》是对不寐进行描述的最早的中医文献,文献阐明了不寐的发生与足厥阴肝经、足阳明胃经有关。后《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阐述了不寐的“阳不入阴”的营卫理论以及六经辨证理论;至晋隋唐时期以脏腑为核心来认识不寐;至宋金元时期不寐的病因病机以心胆为中心转而重视肝脾肾,乃至五脏并重;至明清时期,众医家不仅继承丰富了古代医家的理论,还提出虚损留瘀的病机、以目为病机等理论。在治疗上其代表方有酸枣仁汤、归脾汤、温胆汤;灸法治疗多选择足厥阴肝经、足太阳膀胱经、足阳明胃经、任脉等经络;多选用膺窗、隐白、太渊、关冲、大敦等穴位;灸量上,多以少壮为主,多壮为辅助,根据病情严重程度、患者的体质、所属病症分型来决定。本研究第二部分通过分析赵晓峰教授治疗不寐临床验案,得出教授诊疗疾病时重视调神、重视整体观念、善于集众家之所长综合治疗,并注重睡眠心理治疗等理念,并将这些理念贯穿于针刺、艾灸、中药等各种治疗手段当中,同时注重给予患者人文关怀。结论:1不寐理论是中医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发展于晋隋唐时期,完善于宋金元时期,在明清时期得以总结和升华,进入鼎盛时期;治疗不寐主要代表方为酸枣仁汤、归脾汤、温胆汤;灸疗选穴主要选自足厥阴肝经、足太阳膀胱经、足阳明胃经、任脉等经络上的相关腧穴。2赵晓峰教授治疗不寐,重视调神、重视整体观念、善于集众家之所长综合治疗,并注重睡眠心理治疗,疗效显着,对临床治不寐具有指导意义,值得广泛应用。
王功玲[4](2019)在《左甲状腺素钠在老年甲减患者中的应用效果与安全性观察》文中提出目的探讨左甲状腺素钠在老年甲减患者中的应用效果与安全性。方法选择2016年5月—2018年5月该院收治的94例老年甲减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以以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两组。对照组47例采用甲状腺片治疗,研究组采用左甲状腺素钠治疗。评价两组临床治疗的总有效率、治疗前后甲状腺激素[血清游离甲状腺素(FT4)、甲状腺激素(TSH)与三碘甲腺原氨酸(FT3)]与脂代谢指标[胆固醇(TC)与甘油三酯(TG)]的变化,以及用药不良反应。结果两组临床治疗的总有效率比较中,研究组95.74%高于对照组78.72%(χ2=6.114,P<0.05)。治疗后研究组FT4 (10.20±2.20)μmol/L与FT3 (4.30±0.88)μmol/L高于对照组(7.18±1.80)μmol/L、(2.86±0.58)μmol/L (t=5.656,4.856,P<0.05),TSH (7.70±1.58)mIU/L低于对照组(11.50±2.88)mIU/L (t=5.898,P<0.05),TC (1.65±0.28)mmol/L与TG(0.68±0.10)mmol/L低于对照组(3.55±0.52)mmol/L、(1.13±0.30)mmol/L(t=5.786,4.685,P<0.05)。两组老年甲减患者用药不良反应比较中,研究组4.26%低于对照组17.02%(χ2=4.029,P<0.05)。结论左甲状腺素钠应用于老年甲减患者中效果确切,可以有效改善甲状腺激素水平,调节脂代谢指标,安全性佳,值得推广。
盛欢[5](2019)在《毒蛇咬伤后心肌酶和肝功能指标动态变化用于预后判断的价值评估》文中提出目的本研究通过回顾性分析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急诊科收治的蝮蛇咬伤患者225例,对其住院期间的临床资料进行整理与统计学分析,动态观察蝮蛇咬伤患者心肌酶及肝功能指标,得出每个时间截断点上影响患者预后的因素,进行分析对比,从而有利于对疾病及早干预和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急诊科2013年3月到2017年11月收治的225位蝮蛇咬伤患者的临床资料,且入选病例参照本研究的纳入标准、剔除标准。首先采集患者的姓名、性别、年龄、咬伤部位、职业分布、咬伤至入院时间、住院天数、住院总费用、是否口服中药等一般资料,根据抽血送检的实验室指标,主要收集并动态观察的指标为白细胞计数(WBC)、超敏C反应蛋白(HS-CRP)、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乳酸脱氢酶(LDH)、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总胆红素(TBIL)、尿素氮(UREA)、血肌酐(SCR)、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其中心肌酶3项指标为CK、CK-MB、LDH,肝功能3项指标为ALT、AST、TBIL。3次指标送检及观察时间分别为入院后24小时内、住院第3天、住院第5天。根据住院第5天患者咬伤后临床表现及复查的WBC、HS-CRP、CK、CK-MB、LDH、ALT、AST、TBIL、UREA、SCR、PT、APTT检测指标,将患者分为痊愈组和好转组。运用SPSS 21.0软件,对一般资料及两组患者入院后24小时内、住院第3天、住院第5天的心肌酶及肝功能指标分别进行正态性检验和方差分析,对符合正态分布及方差齐性的计量资料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对非正态分布及方差不齐数据采用两独立样本秩和检验(Mann-whitney U检验),数据用均数±标准差(sx±)表示,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显着性水平是P﹤0.05。结果1.好转组住院总费用及天数均高于痊愈组,住院天数(z=7.427,P﹤0.01)、住院总费用(z=6.794,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患者入院后予我院协定方蛇伤冲剂口服,其口服中药痊愈率占33.33%,未口服中药痊愈率占12%。χ2=11.762,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入院后24小时内,两组中肌酸激酶(z=5.795,p﹤0.01)、肌酸激酶同工酶(z=4.280,p﹤0.01)、乳酸脱氢酶(z=3.287,p=0.001)、丙氨酸氨基转移酶(z=4.429,p﹤0.01)、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z=4.354,p﹤0.01)、总胆红素(z=2.265,p=0.02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住院第3天,两组中肌酸激酶(z=1.849,p=0.064)、肌酸激酶同工酶(z=1.270,p=0.204)、乳酸脱氢酶(z=1.587,p=0.113)、丙氨酸氨基转移酶(z=1.707,p=0.088)、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z=1.761,p=0.078)、总胆红素(z=0.894,p=0.37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大于0.05);5.住院第5天,两组中肌酸激酶(z=5.222,p﹤0.01)、乳酸脱氢酶(z=5.084,p﹤0.01)、丙氨酸氨基转移酶(z=3.744,p﹤0.01)、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z=5.019,p﹤0.01)、总胆红素(z=2.641,p=0.00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肌酸激酶同工酶(z=0.971,p=0.33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1)痊愈组的住院总费用及天数均少于好转组(但好转组患者均最终痊愈出院);2)经口服蛇伤冲剂(院内协定方)后,可明显改善患者临床症状;3)建议观察并监测入院后24小时内CK、CK-MB、LDH、ALT、AST、TBIL及除外CK-MB的第5天CK、LDH、ALT、AST、TBIL指标,可不监测住院第3天的心肌酶及肝功能指标,即可有效评估患者预后,减少住院花费。
马浔[6](2018)在《十枣汤的临床用量及相关问题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对历代十枣汤的相关文献进行梳理。研究十枣汤的临床方药用量及应用特点,分析不同因素对十枣汤用量的调控与影响,并对相关问题进行探讨。方法基于第五版《中华医典》、北京中医药大学图书馆图书检索平台、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维普中文期刊数据库进行手工检索及电子检索,由两名研究者独立进行文献筛选、资料提取。研究纳入汉代至今各医家撰写的有关十枣汤的医案、医话及临床报道。筛选出有效数据,录入Microsoft Excel 2016以建立数据库。应用SPSS 20.0软件进行统计,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根据方差齐性检验结果采用t检验或t’检验,非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用非参数检验,二分类变量的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结果1十枣汤方药用量研究“散剂组”十枣汤中甘遂、大戟、芫花总用量及每次服用量:由汉至唐至宋,用量明显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宋代及以后,常用量范围趋于集中,最常用量逐渐平稳,但总体用量水平仍高于汉代。“汤剂组”十枣汤中甘遂、大戟、芫花的总用量及每次服用量大多高于“散剂组”。外用时,十枣汤中甘遂、大戟、芫花总用量的区间十分宽泛,这种情况与外用的具体方式相关。因此,十枣汤外用的具体用量需结合用法决定。2十枣汤中单味药物用量及比例甘遂、大戟、芫花:横向分析,甘遂、大戟、芫花的用量趋势相同,先上升后下降,至宋代以后趋于平稳,但用量水平均高于汉代;纵向分析,甘遂、大戟、芫花的用量水平基本相同,大戟的用量范围区间略大于甘遂与芫花;大枣的历代用量均值基本与汉代用量保持一致,金元时期及现代的用量范围区间相对较大。药物用量比值:甘遂、大戟、芫花的最常用量比例为1:1:1;大枣用量与甘遂、大戟、芫花总用量的比值自汉代以后开始下降,出现频次最高的比值仅为汉代用量比值的 1/6。3十枣汤的临床应用特点历代应用十枣汤时多遵循汉代用法,为散剂,空腹服药;注意中病即止,4剂以内即可取效;十枣汤加味药物的功效以补益、利水为主,与十枣汤中药物功效大致相同,说明临床化裁时也考虑到药物的相须作用。4现代十枣汤用量的相关调控因素现代临床应用中,男性比例明显高于女性,成年组所占比例明显高于老年组和未成年组。十枣汤临床治疗的疾病多与水液相关,其可以消除腔隙内、组织中、组织间的多余液体,而不仅局限于肉眼可见的多余液体。结论十枣汤的临床用量经历代医家实践己基本趋于稳定:用作散剂时,甘遂、大戟、芫花总用量与每次服用量的常用量范围为2-4g,大枣的最常用量为30g,两者比值多为10.00;用作汤剂时,用量需较散剂增加。
徐文静[7](2018)在《酒精依赖患者配偶应对方式与生活质量的相关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研究背景:酒精依赖的患病率逐年升高。酒精依赖患者由于疾病会导致心理改变及家庭、社会功能的损害。酒精依赖患者配偶长期与其生活在一起,心理状态受到很大影响。研究显示,酒精依赖患者配偶的心理问题比较严重且普遍存在,生活质量也明显低于普通人群。应对方式是个体面对压力时所采用的认知或行为方式,对身心健康起着重要的作用。我国对酒精依赖患者配偶应对方式的研究很少。研究目的:描述酒精依赖患者配偶的应对方式状况,描述酒精依赖患者配偶的生活质量状况,探讨酒精依赖患者配偶应对方式与生活质量的相关性。研究方法:便利抽取北京大学第六医院收治的酒精依赖患者的配偶118名进行调查,采用研究者自行设计的一般资料问卷、肖计划等人编制的应对方式问卷(CSQ)和健康状况调查问卷(SF-36)对酒精依赖患者配偶进行测量。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方法探讨酒精依赖患者配偶的应对方式与生活质量之间的相关性。结果:1.酒精依赖患者配偶6种应对方式得分从高到低依次为:解决问题0.68±0.22分、合理化0.58±0.19分、退避0.57±0.21分、幻想0.55±0.22分、求助0.47±0.26分、自责0.41±0.28分。其中合理化、退避、幻想、求助、自责的得分显着高于一般人群(P<0.001)。不同文化程度、人均月收入、患者总病程、患者总住院次数的酒精依赖患者配偶应对方式之间有显着性差异(P<0.05)。2.酒精依赖患者配偶生活质量总分为64.38± 18.71分,处于中等水平。生理职能、躯体疼痛、一般健康状况、精力、社会功能、情感职能和精神健康维度的得分及总分均显着低于常模(P<0.001)。不同人均月收入的酒精依赖患者配偶生活质量得分有显着性差异(P<0.05)。3.解决问题的应对方式与生活质量呈显着正相关(r=0.24,P<0.01),自责、幻想、退避、合理化的应对方式与生活质量呈显着负相关(r=-0.40,P<0.01;r=-0.24,P<0.01;r=-0.28,P<0.01;r=-0.30,P<0.01)。求助的应对方式与生活质量无显着相关性(r=0.03,P>0.05)。结论:酒精依赖患者配偶倾向于采取的应对方式依次为:解决问题、合理化、退避、幻想、求助、自责。与普通人群相比他们更多的使用合理化、退避、幻想、求助、自责的应对方式。不同文化程度、收入、患者总病程、患者总住院次数的酒精依赖患者配偶应对方式有所不同。酒精依赖患者配偶的生活质量属于中等水平,比普通人群生活质量水平低。人均月收入较低的配偶生活质量水平更低。较多使用解决问题应对方式的酒精依赖患者配偶生活质量较好;而较多使用合理化、退避、幻想、自责应对方式的酒精依赖患者配偶生活质量较差。建议医护人员在临床工作中指导酒精依赖患者配偶使用有效的应对方式,保持身心健康,提高生活质量。
窦丽波,方旭[8](2012)在《老年糖尿病患者的护理》文中提出目的探讨运用护理措施控制老年糖尿病患者病情发展的效果。方法对我院收治的60例老年糖尿病患者进行的临床观察和护理,做回顾性分析。结果 60例老年糖尿病患者,病情均得到有效控制,血糖稳定在理想水平,均满意出院。结论对老年糖尿病患者进行多角度、个体化的护理,有效控制血糖水平,稳定病情有积极的意义。
白芳芳[9](2012)在《冠心病心绞痛痰热证患者焦虑状态评估及儿茶酚胺类递质水平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研究目.的:通过对冠心病痰热证与血瘀证患者焦虑状态评估及儿茶酚胺类递质水平的比较研究,探讨冠心病痰热证与心脏自主神经的关系。研究方法:冠心病诊断标准参照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2007年制定的《慢性稳定型心绞痛诊疗指南》、《不稳定性心绞痛和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诊疗指南》以及2002年由ACC/AHA发布的《ACC/AHA2002guideline update for the management of patients with unstable angina and non-ST-segment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等相关指南制定。冠心病中医诊断及证候分型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1-94《中医内科病证诊断疗效标准》。运用“冠心病痰证中医四诊信息量表”及血瘀量表对痰热证与血瘀证进行量化诊断筛查。“冠心病痰证中医四诊信息量表”由北京市科委首都特色医疗项目“调理脾胃法治疗冠心病--慢病状态个体化诊疗评价研究”以及“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路志正教授治疗冠心病经验应用与评价研究”课题组提供(该量表包括对冠心病痰热证、湿阻证及脾虚证的四诊信息,以下简称中医四诊信息量表),血瘀证定量诊断采用陈可冀、王阶等研制量表。对符合标准的冠心病痰热证与血瘀证两组共计60例患者,进行汉密顿焦虑量表评估和儿茶酚胺类测定,通过统计学SPASS17.0软件分析,比较两组患者焦虑状态及儿茶酚胺类递质是否存在差异。结果与结论:冠心病患者均显示儿茶酚胺递质释放异常,存在自主神经功能失衡,去甲肾上腺素、多巴胺痰热和血瘀证比较P<0.05,具有统计学差异,提示冠心病痰热证患者儿茶酚胺类递质较血瘀证明显偏高,说明痰热证存在自主神经受损中以交感神经功能偏亢为主,同时对痰热证和血瘀证汉密顿焦虑量表评估显示二者躯体因子、精神因子及总分均在统计学差异,提示痰热证较血瘀证焦虑程度高。
李小莎[10](2011)在《欧阳恒学术经验总结及治疗慢性荨麻疹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①整理欧阳恒教授学术思想、学术成果、临床经验等资料;②深入挖掘欧阳恒学术思想及临床方药的价值;③系统总结欧阳恒学术思想,形成集理法方药于一体的临床论治思想,出版专着;④继承欧阳恒学术精髓,延伸学术理论,创新论治方药及方法,推广学术成果;⑤总结汇集皮科近现代相关各流派、各医家的学术观点,与欧阳恒教授学术思想进行对比研究;⑥整理欧阳恒教授治疗慢性荨麻疹理法方药,探讨其验方—当归玉真汤治疗阳虚寒凝痰阻型慢性荨麻疹的临床疗效。方法:①收集整理欧阳恒教授各类资料:欧阳恒从医以来在临床中亲自记录的各类验案验方验证等文字资料、历年来各自跟师学徒的临床笔记、欧阳恒教授临证的各类效验病案、欧阳恒所带学生记录的临床笔记、公开出版的专着、发表的相关论文等。②通过复诊病人或医护随访从侧面了解欧阳恒治疗皮肤病案例,并记录或照相其临床病例、方药、复诊情况等。③分门别类,整理成册,全面总结欧阳恒教授在皮肤性病诊疗中形成的学术思想,包括创新理论、辨病方法、辨证思路、治则治法、选方用药、外治特色、药剂配制、预防调摄等。④精炼出欧阳恒教授论治各类病种的中医诊疗方案,并整理成文,编辑成书,继而推广运用临床。⑤在欧阳恒学术经验总结的基础上,抽取临床效验方药,进行深入临床及实验室研究,即“温阳化痰”之当归玉真散经制剂加工成片剂治疗阳虚寒凝痰阻型慢性荨麻疹,通过临床疗效观察、复发随访,结合检测对比治疗前后及与对照组实验室指标的改善情况,即炎性介质T-工gE、嗜酸细胞阳离子蛋白和外周血嗜碱性粒细胞的计数等,为当归玉真片在临床上的推广应用提供临床和实验室依据,为该类疾病的辨证与论治提供新的思路。结果:欧阳恒教授在长期皮肤病临证过程中,逐渐形成了集理、法、方、药于一体的皮肤病中医论治体系。一、辨病辨证特色:①中西医结合应以明病为先;②病证取舍以实用为原则;③病证并论,注重发挥中医特色;④辨病与辨证结合,以提高疗效为出发点。二、诊疗创新特色:对湿疹、银屑病、带状疱疹及慢性荨麻疹的提出了新的诊疗规范,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三、临证方药特色:遵循辨证施治、大法大方的基础,运用取类比象法,体现中医特色和优势,独创直观论治思想,即①以色治色法,即以用药之色反其病色的治疗方法;②以形治形法,即以用药之外形相形病象的治疗方法;③以皮治皮法,即以药之皮部入药治疗皮病的方法;④寓搔意治瘙法,即是模拟搔抓之类外部形象相对选用带勾、刺、棘类药物的治疗方法。其他参以“以毒攻毒”法,“红升、白降外科家当”说等;总结出欧阳恒自创方剂30余首,临床疗效确切,深受医患好评;善用“象”类中药,如色象类中药、有形类中药、核仁类中药、皮类中药、有毒类中药、虫类药等。其次善用“参”类药、对药及引经药;皮病外治:重视外治,提倡外以通内,剂型创制,主张使用中药类软膏,避免激素类药物带来的副作用。创制及改良外用药物,如僧黄膏、紫铜消白酊、小儿湿疹外洗方、皮炎外洗方、肿疡外洗方、汗疱疹方、复方二矾散、白斑外搽剂、扁平疣洗方等。四、各家经验总结:总结了近现代以来皮肤科着名医家学术思想及临床经验,如赵炳南、朱仁康、张志礼、榻国维、徐宜厚、王玉玺、张毅等。五、总结了欧阳恒论治慢性荨麻疹的经验:从慢性荨麻疹的病因病机出发,认为阳虚寒凝和风痰阻络是本病发病的根本。通过大量临床病例观察,收集整理,综合四诊,自拟阳虚寒凝痰阻证,治以温阳散寒、养血通脉、熄风化痰之法,运用经验方当归玉真散,治疗本病疗效确切。六、当归玉真片临床研究提示:“温阳化痰”之当归玉真片治疗慢性荨麻疹,临床疗效确切,能明显缩短风团消退时间、减少风团数目、减缓皮肤瘙痒、改善生活质量,在改善症状体征、降低血清IgE及ECP等方面明显优于西替利嗪对照组。两组治疗4周后总有效率比较,治疗组与对照比较,x2=9.93>x20.05.1=3.84,(P<0.05),差异有显着性。治疗4疗程后对各痊愈病例进行追踪随访,随访2个月,复发情况比较:治疗组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复发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①欧阳恒教授从事中医外科临床、教学、科研工作50余年,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并逐步形成了自己的学术观点和临证诊疗特色,取得了较大的学术成就。②欧阳恒学术经验的总结继承有较高而深远的学术及临床价值。③以欧阳恒教授学术思想传承为中心,立足于临床实际,可发挥名医效应与优势,因地因人制宜,挖掘名医潜力、突显中医特色、培养后背人才、实现中医皮肤科的可持续发展。④可推广欧阳恒学术经验,从学术思想、理论创新、辨病辨证、治法方药、特色外治、专病专药、自制药等诸多方面推广学术成果,惠及业内中医皮科工作者及广大皮病患者。⑤当归玉真片对慢性荨麻疹(阳虚寒凝痰阻证)能显着改善症状体征,临床疗效确切,远期疗效较佳,无毒副作用,值得在临床进一步推广应用。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引言 |
| 第一部分 理论基础 |
| 1 现代医学对髋部骨折术后便秘的认识 |
| 1.1 便秘的病名认识 |
| 1.2 骨折术后便秘的病因病机 |
| 1.3 现代医学对骨折术后便秘的防治现状 |
| 2 祖国医学对髋部骨折术后便秘的认识 |
| 2.1 便秘的病名来源 |
| 2.2 便秘的病因病机 |
| 2.3 中医对便秘的辨证分型 |
| 2.4 中医药对骨折术后便秘的防治现状 |
| 3 神阙穴辨证贴敷治疗髋部骨折术后气虚秘患者的理论依据 |
| 3.1 穴位贴敷疗法 |
| 3.2 神阙穴的选择依据 |
| 3.3 穴位贴敷药物组成的选择依据 |
| 4 研究假设 |
| 第二部分 研究方案 |
| 1 研究对象 |
| 1.1 对象来源及研究设计 |
| 1.2 诊断标准 |
| 1.3 纳入、排除标准 |
| 1.4 剔除、脱落、终止标准及处理原则 |
| 2 研究方法 |
| 2.1 样本量估算 |
| 2.2 分组方法 |
| 2.3 干预措施 |
| 2.4 疗效评定标准 |
| 3 统计学处理 |
| 4 质量控制 |
| 4.1 使用同一来源便秘贴 |
| 4.2 相关人员的培训 |
| 4.3 试验过程的质量控制 |
| 5 伦理考虑 |
| 6 研究技术路线图 |
| 第三部分 研究结果 |
| 1 试验完成情况 |
| 2 基线资料比较 |
| 2.1 研究对象基线资料比较 |
| 3 干预前后各评价指标的变化情况 |
| 3.1 首次排便时间和排便间隔时间比较 |
| 3.2 便秘症状评估表和便秘症状自评量表总分比较 |
| 3.3 临床总疗效比较 |
| 3.4 舒适状况量表总分比较 |
| 第四部分 讨论 |
| 1 基线资料情况分析 |
| 2 神阙穴辨证贴敷对老年髋部骨折术后气虚秘患者首次排便时间、排便间隔时间的影响 |
| 3 神阙穴辨证贴敷对老年髋部骨折术后气虚秘患者便秘症状评估表和便秘症状自评量表总分的影响 |
| 4 神阙穴辨证贴敷对老年髋部骨折术后气虚秘患者舒适度的影响 |
| 结论 |
| 本研究的局限和展望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文献综述 穴位贴敷治疗骨折术后便秘的研究概况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作者简历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符号说明 |
| 前言 |
| 1 研究对象和方法 |
| 1.1 研究对象 |
| 1.2 纳入标准 |
| 1.3 研究方法 |
| 1.3.1 资料收集 |
| 1.3.2 基因检测 |
| 2 结果 |
| 2.1 MEN-1患者的临床特点 |
| 2.1.1 临床诊断为MEN-1患者的病例简介 |
| 2.1.2 临床诊断为MEN-1患者的腺体累计情况 |
| 2.1.3 MEN-1患者中原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的血生化检测及检查结果 |
| 2.1.4 MEN-1患者中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的临床表现及检查 |
| 2.1.5 MEN-1患者中垂体瘤相关检查及治疗 |
| 2.2 MEN-2A先证者及其家系的临床资料和基因检测结果 |
| 3 讨论并文献复习 |
| 3.1 MEN1的临床表现及治疗 |
| 3.1.1 甲状旁腺腺瘤 |
| 3.1.2 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 |
| 3.1.3 垂体肿瘤 |
| 3.1.4 肾上腺皮质肿瘤 |
| 3.1.5 脑膜瘤 |
| 3.1.6 MEN1的皮肤表现 |
| 3.2 MEN2A特点分析 |
| 3.2.1 MEN2A的致病基因---RET |
| 3.2.2 MEN2A的临床特点及诊治 |
| 3.2.3 MEN2A基因型与表型的相关性 |
| 3.2.4 基因检测的意义 |
|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文献综述:遗传性甲状腺髓样癌预后影响因素分析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前言 |
| 第一部分 历代古典医籍中不寐及其灸法治疗论述 |
| 1.历代古典医籍中不寐理论源流梳理 |
| 1.1 战国至秦汉时期 |
| 1.2 晋隋唐时期 |
| 1.3 宋金元时期 |
| 1.4 明清时期 |
| 2.历代古典医籍中不寐艾灸治疗整理 |
| 2.1 晋隋唐时期 |
| 2.2 宋金元时期 |
| 2.3 明清时期 |
| 2.4 近现代 |
| 第二部分 赵晓峰教授治疗不寐临床经验总结 |
| 1.经验总结 |
| 1.1 重视调神 |
| 1.2 重视整体观念 |
| 1.3 善于集众家之所长 |
| 1.4 注重睡眠心理治疗 |
| 2.验案举隅 |
| 讨论 |
| 1.不寐的病名起源 |
| 2.不寐理论发展脉络及治疗 |
| 2.1 不寐理论发展脉络 |
| 2.2 不寐的治疗 |
| 3.赵晓峰教授对不寐的认识 |
| 4.现代医学对失眠症的认识 |
| 5.研究中的不足与展望 |
|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综述 近10年来灸疗治疗失眠症的临床进展 |
| 1.灸疗治疗失眠的临床研究 |
| 1.1 灸治失眠—论灸材 |
| 1.2 灸治失眠—论经穴 |
| 1.3 灸治失眠—论灸法 |
| 1.4 灸治失眠—论灸量 |
| 1.5 灸治失眠—论灸时 |
| 2.小结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个人简历 |
| 一、教育经历 |
| 二、学术成绩或成就 |
| 1 资料与方法 |
| 1.1 一般资料 |
| 1.2 方法 |
| 1.3 观察指标 |
| 1.4 统计方法 |
| 2 结果 |
| 2.1 两组老年甲减患者的临床疗效比较 |
| 2.2 两组老年甲减患者治疗前后甲状腺激素与脂代谢指标的变化 |
| 2.3 两组老年甲减患者用药不良反应比较 |
| 3 讨论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英文缩略词表 |
| 1.前言 |
| 1.1 中医学与毒蛇咬伤 |
| 1.2 西医学与毒蛇咬伤 |
| 1.3 本文研究的意义 |
| 2.临床研究 |
| 2.1 资料与方法 |
| 2.2 研究方法 |
| 3 研究结果 |
| 3.1 一般资料 |
| 3.2 结果 |
| 4 结论 |
| 5 讨论 |
| 5.1 蝮蛇流行病学现状 |
| 5.2 研究结果分析 |
| 6 问题与优势 |
| 参考文献 |
| 综述 |
| 参考文献 |
| 个人简介 |
| 致谢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 综述 十枣汤的现代临床应用概况 |
| 1 内科疾病 |
| 1.1 呼吸系统疾病 |
| 1.2 消化系统疾病 |
| 1.3 泌尿系统疾病 |
| 1.4 循环系统疾病 |
| 2 妇科疾病 |
| 2.1 月经失调 |
| 2.2 羊水量异常 |
| 2.3 卵巢囊腺瘤 |
| 2.4 宫颈炎 |
| 3 外科疾病 |
| 3.1 腰椎间盘突出症 |
| 3.2 膝关节滑膜炎 |
| 3.3 骨折肿胀 |
| 4 五官疾病 |
| 4.1 青光眼术前高眼压 |
| 4.2 青光眼术后无前房 |
| 5 皮肤病 |
| 6 精神疾病 |
| 参考文献 |
| 前言 |
| 第二部分 文献研究 |
| 1 研究对象 |
| 1.1 文献纳入和排除标准 |
| 1.2 数据来源及检索策略 |
| 2 研究内容 |
| 2.1 总结历代医家应用十枣汤的用量及历史轨迹 |
| 2.2 总结十枣汤中单味药物用量及比例关系 |
| 2.3 总结十枣汤的现代临床应用特点 |
| 2.4 总结十枣汤临床用量的相关调控因素 |
| 3 研究方法 |
| 3.1 数据库内容设计 |
| 3.2 文献的筛选及录入 |
| 3.3 数据的预处理 |
| 3.4 统计方法 |
| 4 研究结果 |
| 4.1 历代医家应用十枣汤的用量及历史轨迹 |
| 4.2 十枣汤中药物用量及比例关系统计分析 |
| 4.3 十枣汤的现代临床应用特点分析 |
| 4.4 十枣汤用量的相关调控因素分析 |
| 讨论 |
| 1 十枣汤临床应用的影响因素 |
| 1.1 十枣汤的方药用量 |
| 1.2 十枣汤中的毒性药物 |
| 2 十枣汤的临床应用及拓展 |
| 2.1 十枣汤的临床应用 |
| 2.2 十枣汤的临床应用拓展 |
| 3 十枣汤的相关问题探讨 |
| 3.1 十枣汤的君药 |
| 3.2 十枣汤是否为经方朱雀汤 |
| 3.3 十枣汤临床应用的目的 |
| 结语 |
| 1 结论 |
| 2 创新点 |
| 3 不足与展望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 个人简历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一章 前言 |
| 一、研究背景 |
| 二、研究目的 |
| 三、操作性定义 |
| 第二章 文献回顾 |
| 一、酒精依赖概述 |
| (一) 酒精依赖的定义 |
| (二) 酒精依赖的流行病学 |
| (三) 酒精依赖的临床表现与治疗 |
| 二、酒精依赖的影响 |
| (一) 酒精依赖对个体的影响 |
| (二) 酒精依赖对家庭的影响 |
| (三) 酒精依赖对社会的影响 |
| 三、生活质量的研究 |
| (一) 生活质量概述 |
| (二) 酒精依赖患者配偶生活质量的研究现状 |
| (三) 生活质量评估工具 |
| 四、应对方式的研究 |
| (一) 应对方式的概念 |
| (二) 酒精依赖患者配偶应对方式的研究现状 |
| (三) 应对方式与生活质量的相关性研究及理论框架 |
| (四) 应对方式评价工具 |
| 第三章 研究方法 |
| 一、研究设计类型 |
| 二、研究对象 |
| (一) 总体和样本 |
| (二) 抽样方法 |
| (三) 样本量计算 |
| 三、测量指标及测量工具 |
| (一) 测量指标 |
| (二) 测量工具 |
| 四、资料收集 |
| (一) 资料收集前准备 |
| (二) 资料收集步骤 |
| 五、资料分析方法 |
| 六、质量控制和伦理原则 |
| (一) 质量控制 |
| (二) 伦理原则 |
| 第四章 结果 |
| 一、酒精依赖患者配偶一般资料及患者疾病资料 |
| 二、酒精依赖患者配偶应对方式状况 |
| (一) 酒精依赖患者配偶应对方式得分情况 |
| (二) 不同人口学特征的酒精依赖患者配偶应对方式的比较 |
| (三) 不同疾病资料的酒精依赖患者配偶应对方式的比较 |
| 三、酒精依赖患者配偶的生活质量状况 |
| (一) 酒精依赖患者配偶生活质量得分情况 |
| (二) 酒精依赖患者配偶生活质量与常模的比较 |
| (三) 不同人口学特征及患者疾病资料的研究对象生活质量的比较 |
| 四、酒精依赖患者配偶应对方式与生活质量的相关性分析 |
| 第五章 讨论 |
| 一、酒精依赖患者配偶的一般资料状况分析 |
| (一) 一般人口学资料分析 |
| (二) 患者疾病状况分析 |
| 二、酒精依赖患者配偶的应对方式状况分析 |
| (一) 应对方式的总体状况探讨 |
| (二) 各应对方式得分状况分析 |
| (三) 一般资料与应对方式的关系 |
| 三、酒精依赖患者配偶的生活质量状况 |
| (一) 总体生活质量状况分析 |
| (二) 生活质量各维度得分状况分析 |
| (三) 一般资料与生活质量的关系 |
| 四、酒精依赖患者配偶应对方式与生活质量的相关性分析 |
|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 |
| 一、结论 |
| 二、研究的意义 |
| 三、局限性 |
| 四、对今后研究的建议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附录一: 知情同意书 |
| 附录二: 一般资料问卷 |
| 附录三: 应对方式问卷 |
| 附录四: 健康状况调查问卷 |
| 附表 |
| 附表一: 应对方式问卷得分情况 |
| 附表二: 生活质量问卷得分情况 |
| 致谢 |
| 1 临床资料 |
| 2 护理方法 |
| 2.1 基础护理 |
| 2.1.1 健康宣教 |
| 2.1.2 饮食护理 |
| 2.1.3 运动护理 |
| 2.1.4 皮肤护理 |
| 2.1.5 注射胰岛素的护理 |
| 2.1.6 口服降糖药的护理 |
| 2.2 并发症的观察与护理 |
| 2.2.1 低血糖的观察与护理 |
| 2.2.2 糖尿病足的观察与护理 |
| 2.2.3 糖尿病肾病的观察和护理 |
| 2.2.4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的观察与护理 |
| 3 结果 |
| 4 护理体会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缩略语表 |
| 前言 |
|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
| 综述一 冠心病痰热证中医学认识及发展 |
| 综述二 现代医学对冠心病自主神经及精神心理学认识 |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 对象与方法 |
| 1 研究目的 |
| 2 研究对象 |
| 3 研究方法 |
| 4 观察指标 |
| 5 统计分析 |
| 结果与讨论 |
| 1 基本情况描述 |
| 2 研究结果 |
| 3 讨论 |
| 附表 |
| 附表一:冠心病痰证中医四诊量表 |
| 附表二:血瘀证诊断标准量表 |
| 附表三:汉密顿焦虑量表(HAMA) |
| 致谢 |
| 个人简历 |
| 目录 |
| 摘要 |
| ABSTRACT |
| 引言 |
| 第一部分:欧阳恒教授医事传略及学术思想渊源 |
| 1. 欧阳恒教授医事传略 |
| 1.1 岁月艰辛、立志从医 |
| 1.2 博学经典、精勤不倦 |
| 1.3 医术精湛、医德高尚 |
| 1.4 治学严谨、桃李盈门 |
| 2. 欧阳恒教授学术思想渊源 |
| 2.1 学术理论渊源 |
| 2.2 皮病论治渊源 |
| 2.3 选方用药渊源 |
| 第二部分:欧阳恒教授学术思想 |
| 1. 临证思辨特色 |
| 1.1 审察内外,整体察病 |
| 1.2 四诊合参,病证结合 |
| 1.3 辨证求因,审因论治 |
| 1.4 扶正祛邪,中西互参 |
| 1.5 治病求本,未病先防 |
| 2. 直观论治特色 |
| 2.1 以色治色法 |
| 2.2 以形治形法 |
| 2.3 以皮治皮法 |
| 2.4 寓搔意治瘙痒法 |
| 2.5 以毒攻毒法 |
| 3. 弘扬中医特色 |
| 3.1 发挥中医简验便廉的特色 |
| 3.2 运用复方制裁随心特色 |
| 3.3 师带徒之传承特色 |
| 4. 诊疗规范创新 |
| 4.1 湿疮诊疗规范创新 |
| 4.2 白疙诊疗规范创新 |
| 4.3 荨麻疹诊疗规范创新 |
| 4.4 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诊疗规范创新 |
| 5. 选方用药特色 |
| 5.1 自创方药 |
| 5.2 专病专方应用举偶 |
| 5.3 常用中草药解析 |
| 5.4 善用“参”药 |
| 5.5 习惯使用的对药及引经药 |
| 5.6 根据皮损辨证用药 |
| 6. 瘙痒的辨治特色 |
| 6.1 除湿止痒 |
| 6.2 祛风止痒 |
| 6.3 杀虫止痒 |
| 6.4 安神潜阳止痒 |
| 6.5 外治止瘙痒 |
| 6.6 中西结合治瘙痒 |
| 7. 外治法特色 |
| 8. 总结 |
| 第三部分:当代名老中医辨治慢性荨麻疹的经验 |
| 1. 赵炳南辨治经验 |
| 2. 朱仁康辨治经验 |
| 3. 张志礼辨治经验 |
| 4. 榻国维辨治经验 |
| 5. 徐宜厚辨治经验 |
| 6. 王玉玺辨治经验 |
| 7. 张毅辨治经验 |
| 8. 小结 |
| 第四部分:欧阳恒教授论治荨麻疹 |
| 1. 理论根源 |
| 2. 辨证施治 |
| 3. 临证化裁 |
| 4. 防治对策 |
| 5. 病案举例 |
| 第五部分:当归玉真片治疗慢性荨麻疹的临床观察 |
| 1. 研究对象 |
| 1.1 病例来源 |
| 1.2 病例标准 |
| 1.3 材料与方法 |
| 2. 研究方法 |
| 2.1 随机分组 |
| 2.2 治疗方法 |
| 2.3 观测指标 |
| 2.4 疗效评价 |
| 2.5 统计分析 |
| 3. 研究结果 |
| 3.1 临床资料 |
| 3.2 临床观察结果 |
| 3.3 实验研究结果 |
| 4. 讨论 |
| 4.1 西医对荨麻疹的认识 |
| 4.2 中医对荨麻疹的认识 |
| 4.3 当归玉真片组方分析 |
| 4.4 当归玉真散延伸 |
| 4.5 疗效分析 |
| 4.6 本研究的创新点 |
| 4.7 问题与展望 |
| 结语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中医治疗慢性荨麻疫的进展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个人简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