占志燕[1](2020)在《简·奥斯丁小说中的日常生活叙事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奥斯丁的六部小说都是以描写乡村里的日常生活为主,看似简单琐碎没有意义,实则蕴含着浓厚的深意。一方面安静祥和的日常正是现代人所缺乏的,奥斯丁在小说中描绘的人与自然安静和谐的画面吸引着人们不断对其小说进行阅读;另一方面奥斯丁在日常中透露出的历史文学深度使她的小说更具研究价值。因此奥斯丁小说中的日常研究成为热门也是在情理之中。本文试图从哲学社会学的角度深入分析奥斯丁小说中的日常生活世界,探究在那简单的日常背后蕴含着怎样深厚的意义。从三个层面展开论述:首先追溯英国小说日常生活叙事的传统,奥斯丁正是在这一传统和自身环境的影响下选择日常题材进行创作;其次重点选取日常交往、情感和思维三个方面对奥斯丁笔下的日常生活进行全面分析,在日常中突出其深意;最后以多维视角看待奥斯丁小说的日常生活叙事意义。通过对奥斯丁笔下日常生活进行全面而深入地分析,帮助读者从多维角度看待奥斯丁的日常创作,也就更能理解她之所以成为经典的原因。
王晨晨[2](2020)在《小说美学视域下简·奥斯丁作品中趣味问题分析》文中认为“趣味”一直是美学家们所探讨的美学问题,从“口味”到“审美判断”术语,“趣味”的理论发展经过一个漫长的过程。直到十八世纪以来,美学问题的核心成为“审美趣味”。简·奥斯丁作为十八世纪的一位女作家,也是一位可与莎士比亚比肩的女作家,其作品一直经久不衰。这也显示出简·奥斯丁对趣味的见解之独到。一方面,简·奥斯丁认为丰富的趣味能够包容更多偏见;另一方面,她认为趣味能引起人的情感,然而一味地沉浸于情感中则会带来危害。因此,趣味的提高与教育以及实践中的理性反思密切相关。若善感是属于个人的、隐秘的,那么同情则更多地与群体相关。简·奥斯丁的趣味观点背后所强调的是仁慈、同情对于一个稳定社会的重要性。本文主要以简·奥斯丁的《理智与情感》《傲慢与偏见》《爱玛》《诺桑觉寺》《劝导》以及《曼斯菲尔德庄园》六部作品为研究文本。内容上共分为五章,第一章先从趣味的内涵切入,无论是从狭义上来说,即审美趣味专门是指艺术的鉴赏力和审美能力;还是从广义上来说,即审美趣味指审美主体在审美活动中体现的审美感受与倾向。这些趣味简·奥斯丁作品中都有涉及,如不同人物对不同的日常活动、自然风景、艺术、文学的审美感受与倾向。本文首先通过梳理不同流派及不同时期的趣味理论的发展,分析简·奥斯丁作品中的趣味观点。除此之外,通过趣味的分类,探讨研究简·奥斯丁作品中的趣味类型,以及简·奥斯丁对不同趣味的情感态度。在十八世纪,趣味一定程度上与风格等同,从文学审美趣味的分类上来说,简·奥斯丁的作品本身就是高雅趣味的体现。因此,第二章会从喜剧艺术和讽刺艺术上探究简·奥斯丁的创作风格。简·奥斯丁通过对不同的喜剧人物的刻画,以及使用言语反讽和情境反讽对于人们由不同趣味所体现出的无知、阿谀、虚伪进行讽刺。正是这种喜剧艺术和反讽艺术使得简·奥斯丁的作品直到现在也受到人们的喜爱。第三章梳理简·奥斯丁作品中涉及到的具体趣味,并分析其作用与意义。一方面,趣味既丰富了人物的形象也促进了人物对话交流和情感交流;另一方面,趣味推动了小说情节的发展。因此,在简·奥斯丁的作品中,趣味不可或缺。第四章则是简·奥斯丁作品中的趣味反思,主要涉及:趣味与偏见的关系以及教育对趣味提高的作用。一方面,人们往往由于偏见而狭隘。正是因为丰富的趣味可以破除人们的偏见,让人们以更包容的心态去面对狭隘的人与观点;另一方面,教育与趣味相辅相成。丰富的趣味体现了良好的教育,而不断地接受教育使得趣味也会不断提高。第五章则分析简·奥斯丁作品中趣味与情感的关系及趣味在实践中的理性反思。趣味会引起人们的情感,然而过度的情感会导致利己主义与他人的断裂。因此,简·奥斯丁认为并不是所有趣味都是有利的。正如美学家夏夫茨伯里将趣味分为“自然的趣味”、“好的趣味”与“坏的趣味”。无论是通过自我学习还是良好的教育,趣味都需要在实践中通过理性反思获得与提高。本论文的主旨在通过对不同趣味理论的分析,探讨简·奥斯丁如何通过小说反映趣味的重要性,以及在作品中所揭示的提高趣味的途径与方法。除此之外,在这些趣味观点的背后,简·奥斯丁对趣味、教育、婚姻、家庭及社会之间关系的思考。
韩红宇[3](2019)在《基于女性婚姻视角的《傲慢与偏见》与《小妇人》对比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傲慢与偏见》和《小妇人》均将故事背景设定为主要由女性组成的家庭社区,聚焦19世纪英国、美国女性的价值追求和受到的社会、道德规范的制约。两部小说打破了先前文学作品中对女性的标签化设定,呈现出各具特色的女性群体。该文系统地分析家庭教育、社会处境在两部小说人物的婚姻选择上产生的影响。同时,人物的婚姻选择离不开作者的理想诉求和对社会文化现实做出的妥协。值得注意的是,奥斯丁和奥尔科特虽给予小说女主人公完满的婚姻家庭,现实中的她们都终身未婚。
李智[4](2019)在《文学翻译审美选择研究 ——以《傲慢与偏见》汉译为例》文中研究指明自翻译理论产生以来,文学翻译研究就一直成为中西方学者倍感兴趣的话题。研究方法多种多样,研究视角层出不穷,从语义学、语用学到语篇分析,从文化学到社会学,不一而足。研究内容从文本分析到对社会文化因素的探讨,从词、句、篇的微观研究到对译者伦理道德和责任考察等等。翻译美学是翻译学的一个分支和一门学科,有自己独特的研究对象和方法。翻译美学不是翻译学和美学两个概念的简单叠加,而是翻译学的美学观,即美学是翻译学进行学科探索的方法论。过去三十年,翻译美学的跨越式发展与文学翻译的联姻有着极大的关系。换言之,翻译美学丰富了文学翻译的研究视角,验证了文学翻译的本质属性—审美性。文学翻译的多视角研究直接或间接地推动了翻译美学的发展。文学翻译审美选择主要指译者翻译过程中的审美选择行为,研究范围包括:文学翻译的本质、影响译者审美选择的影响要素、译者所信奉的审美原则、译者所制定的翻译策略、译者在语言选择上的审美倾向。本文运用描写性和规定性研究方法探讨文学翻译中的审美选择问题。研究内容分为三部分:理论探讨、实例分析和研究结论。为此,本文试图回答以下三个研究问题:(1)文学翻译与审美选择有何关系?翻译审美选择是否意味着对译语的优化?(2)文学翻译审美选择有哪些原则?这些原则必须要遵循的,还是可选的?(3)影响文学翻译审美选择的要素有哪些?译者的翻译观念对文本翻译有何影响,对译者策略的制定有何影响?译者在语言选择上是否存在某种倾向?为了回答以上这些问题,追溯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行为,本文选择英国经典小说《傲慢与偏见》的三个中译本,从词汇、句子、语篇和语体四个层面展开,以经典结构、戏剧性结构、对话体和书信体为实例分析三位译者的翻译动机、翻译环境、翻译策略、翻译观念、翻译原则以及语言选择。通过理论探究和实例分析,本文得出以下结论:(1)文学翻译是一种创造性的审美选择活动。文学翻译审美选择涉及翻译活动的诸多要素:语言的构成、文化的影响、审美认知取向、接受方式、评价标准、价值体系,等等;作者、译者、接受者、源文本、译文本之间构成一个动态的文学翻译美学生态系统。文学翻译的价值在于审美和真理的统一。本研究阐释了中国传统译学中有关审美选择的命题,如“雅”的动态性研究与译者审美性选择(语言、结构、文体)关联性;首次将文学翻译的美学问题与选择问题结合起来进行综合性研究,为翻译美学体系的建构增添新内容;提出译文本的生成过程为译者的审美性选择过程,译者不仅再现原作审美品质,而且还创造译文的审美价值。文学翻译是译者审美选择的结果,是外部性与内部性结合的终端产品。(2)文学翻译审美本质的三对命题即“言与意”“形与神”及“异与同”的内部逻辑关系。每一对命题均以对方的存在为前提,各命题之间既相互独立又相互关联,“言与意”和“形与神”在理论上体现为译学思想的审美取向,在实践上体现为文本构成要素和译者的审美追求。实现言意合一、形神兼备、保持“异国情调”则需要坚持“以信文本”“尚美求真”相结合的审美标准。(3)文学翻译审美选择受到外部和内部两重因素影响,译者在翻译过程中通常遵循三个宏观审美原则(形式与内容统一、整体与局部统一、文内语境与文外语境统一)和四个微观审美操作原则(得体、准确、经济和形象原则,也称4Y原则)。外部环境包括指译者所处时代的社会语境即意识形态、主流诗学、读者等因素,内部环境包括译者的翻译观念、审美倾向等因素。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必然制定相应的翻译策略:总体策略和局部策略。(4)实例分析发现,所选译本译者持有明确的翻译观念。译者在词项选择和句型结构配置方面有共同的倾向:在准确传达原文信息和语言风格的前提下,对关键词汇和短语的表达尽量优化,以确保译文审美品质的最大化。为了尽量传达原文语义信息,在可能的情况下,译者对原文句型结构多采用切分与重新配置的策略。译者在译文中大量使用四字组合,力图将原作的审美要素再现于译作,对译文读者产生不同的“刺激”。值得我们关注的是,译者在保留原文“洋味”的同时,在语言选择上有范化(规范化)倾向。
武拉·哈尔达基,卡特里娜·柯基-米塔蔻[5](2019)在《十九世纪文学中的女性行为及其社会教育学方法——以英国小说家简·奥斯汀为例》文中研究说明考虑到女性的社会和教育准则——特别是那些地主阶级的女性——必须忍受的社会准则(包括他们的家人、朋友、无法拥有财产或爱上任何她们喜欢的人),显然在那个时代,做一个女性比听起来更加复杂。诸如通过简·奥斯汀的文学作品,可以很容易地观察到隐藏在字里行间的女权主义暗示,这间接地让我们在社会和教育学领域中听到了女性的声音。
刘淑影[6](2020)在《女性语言的责任型情态的人际意义研究 ——以《傲慢与偏见》为例》文中研究说明人际功能是系统功能语言学中三大功能之一,而情态是人际意义的重要实现方式之一。Halliday将情态分为认知型情态与责任型情态,但责任型情态的研究目前仍未引起足够的关注,而且以小说为语料展开分析的研究并不丰富。因此,本文选择Austen的经典名作《傲慢与偏见》作为研究语料,以系统功能语言学中的责任型情态为理论框架,分析其女性语言的人际意义,这进一步证明应用责任型情态分析小说的可行性,丰富责任型情态在小说方面的研究。通过分析与讨论,本研究得出以下结论:第一,在责任型情态的整体分布上,《傲慢与偏见》中的典型女性人物Elizabeth,Mrs.Bennet和Jane通常倾向于采取中、低值责任型情态词以及主观责任型情态取向表达义务或意愿,这与当时的社会背景有着密切的关系。第二,通过对Elizabeth,Mrs.Bennet和Jane的语言的责任型情态的使用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她们的责任型情态词、责任型情态取向以及责任型情态值的分布仍存在差异,这清晰地反映出她们的性格特征、身份地位、行事方式、态度以及习性的差异。第三,在责任型情态隐喻方面,Elizabeth,Mrs.Bennet,Jane有时也会故意采取不同的责任型情态隐喻的表达方式,因为显性主观责任型情态隐喻具有强调说话者的责任、观点、决心、自信等效果,而显性客观责任型情态隐喻具有强调说话者的客观性、逃避责任、掩盖事实、委婉、展示礼貌或尊重等效果,所以不同的责任型情态隐喻的选择可以清晰地反映出她们动机的差异,从而人际意义得到了实现。
唐一辰[7](2018)在《《傲慢与偏见》多译本翻译风格研究》文中指出《傲慢与偏见》作为经典的英国小说之一,有趣的情节和独特的语言风格使其长盛不衰。该小说在中国拥有不下60本译本,这些译本除了传递小说的情节内容,是否也传递了小说的语言风格?本文以翻译风格为研究对象,通过文本数据的统计分析,描述并探讨《傲慢与偏见》的语言风格、这些风格在译本中的体现情况,以及主要译本自身的语言风格。基于中国图书馆书籍出版信息,本文选取了王科一、孙致礼、张玲和张扬、张经浩、王晋华以及罗良功六个经典译本作为主要研究对象,并以早期的杨缤以及近年较为畅销的雷立美、周丹、李继宏等译本为参照,综合论述《傲慢与偏见》在中国的翻译风格。文中,翻译风格被分为意图性风格和习惯性风格,意图性风格指译本中所体现的原作风格,本文从叙述内容、对话内容以及书信内容三个部分论述了原作风格,并对比上述多个译本中相关语言风格的对应翻译,论述多个译本对原作风格的体现情况;习惯性风格则指译者自身所赋予译本的语言特点,本文通过对比六个经典译本的全文文本,论述各译者自身的语言风格。通过平行语料库建设、数据统计、数据分析以及比较,结合宏观的数据特征和微观的具体例句,研究发现:意图性风格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内容关联性、翻译策略、语言差异、译者意图等因素的影响,在这方面,王科一译本等以直译为主的译本的意图性风格较强,还原了部分原文人物的对话风格;习惯性风格则受到译者的时代背景、语言使用偏好等因素的影响,六个译本中,王科一等译本的时代特色以及张经浩译本的习语和叠词风格等尤为突出。研究结论对进一步研究《傲慢与偏见》译本、研究小说翻译策略以及未来对该小说的重译具有一定的启示。
安琦[8](2018)在《简·奥斯丁研究中的若干焦点问题》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二百年来,尽管人们的文学趣味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简·奥斯丁作为一个小说家的声誉却经久不衰。如今,她不仅被誉为“散文中的莎士比亚”,也被称为“英国小说伟大传统的奠基人”,而且在世界各国拥有数量庞大的“简迷”,为越来越多的读者所喜爱。显然,奥斯丁的小说经历了一个逐渐经典化的过程。正是通过一代又一代批评家的解读和研究,她才从一个生前几乎默默无闻的写者变成了举世公认的经典作家。因此,要深入研究奥斯丁小说,就必须对二百年来的奥斯丁评论加以梳理和审视。这无疑是一项有意义的学术研究课题,因而也是本文写作的动机和目的。本文的目的,意在通过对中、西奥斯丁评论史的梳理和考察,从而对奥斯丁研究中的若干焦点问题展开评述。换言之,本文将以“学术史意识”、“问题意识”和“比较意识”为引导,对“奥斯丁与社会、道德和思想问题”、“奥斯丁小说中的婚姻与金钱问题”、“奥斯丁小说中的女性问题”和“奥斯丁与小说艺术问题”等研究史上的焦点问题进行梳理和评述,以期对奥斯丁研究中的得失加以总结,为促进我国奥斯丁研究的发展尽一份绵薄之力。从表面上看,奥斯丁的小说似乎专写日常生活中的平凡琐事,既忽略了当时风起云涌的拿破仑战争,也回避了英国社会的重大问题。那么,我们不禁要问:奥斯丁小说与当时英国社会、道德和思想是什么关系呢?诸多学者的研究表明,尽管奥斯丁没有像巴尔扎克、狄更斯和托尔斯泰那样为我们描绘出一幅幅壮阔的生活画卷,但她的小说依然包含着深刻的社会内容,尤其集中展示了当时英国的乡镇生活。奥斯丁也是一位自觉的道德家,在她的小说中对那些自私冷酷、趋炎附势、唯利是图、自命不凡的现象作了嘲讽。本文也概述了中外学者有关奥斯丁与“思想之战”问题的讨论,强调不能以意识形态批评取代审美评价,更不能忽略奥斯丁小说的思想复杂性,简单地将奥斯丁视为“反动派”作家。奥斯丁小说中的婚恋问题,始终是中外学界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随着研究的逐步深入,批评家越来越多地揭示了这些婚恋故事背后所蕴含的社会学、历史学、伦理学、心理学等方面的内容。本文从《傲慢与偏见》的评论入手,评述了中外学者关于奥斯丁小说中婚姻、金钱和门第问题的各种见解。同时,我们又以《曼斯菲尔德庄园》为个案,介绍了批评家有关“灰姑娘”主题的讨论。显然,作为一个女作家,奥斯丁既反映了当时女性婚姻的真实状况,也对那种将金钱和门第作为婚姻猎物的做法作了无情嘲讽。在她的小说中,婚姻固然导致女方社会地位和经济地位的提升,但美德和责任感才是那些“灰姑娘”的水晶鞋。奥斯丁是如何看待当时妇女问题的呢?中外学界的研究表明,尽管奥斯丁远不是一个激进的女性主义者,甚至在一定程度还迎合了父权制社会的主流文化,但通过她的小说,却真实反映了妇女在当时社会的屈辱地位,甚至在个别问题上还表现了对传统观念的反叛。另一方面,本文又以《爱玛》为典型个案,探讨了中外批评家有关女性成长主题的论述。换言之,在奥斯丁的笔下,女主人公唯有经历一番痛苦的成长过程,才能纠正因幼稚、偏颇而造成的错误,建立起正确的人生态度和行为规范,走向幸福的未来。自瓦尔特·司各特以来,历代批评家便对奥斯丁小说的成就作了高度评价,将她的作品视为英国现代小说的完美经典。尽管这些见解见仁见智,但概括起来,大致包括以下几点:有的高度赞誉奥斯丁小说的现实主义成就;有的充分肯定了她的人物塑造;有的突出强调她的小说是“风俗喜剧”及其戏剧性特点;有的着重分析了奥斯丁高超的反讽艺术;还有的则借用现代叙事学理论,探讨了她精湛的叙事艺术。本文围绕“奥斯丁与小说艺术问题”,择要评述了中外批评家对这些问题的主要看法,以期为进一步认识奥斯丁的小说艺术提供借鉴。
倪春兰[9](2016)在《女性的困境与出路——从《傲慢与偏见》看奥斯汀的法律意识》文中研究说明《傲慢与偏见》深受世人喜爱、历久不衰,学界从各种角度对其进行了研究,但鲜有学者从法律角度对其进行研究。本文从法律视角入手,分析小说中女性的困境和出路,发现小说不可动摇的文学地位和无可比拟的影响力与作者将先进的法律意识融入其中息息相关。只有增强当时法律关于女性各方面权利的保障,女性才有可能彻底摆脱困境进而获得自由、平等和尊重。
孙佳[10](2016)在《《傲慢与偏见》中不同人物性格特征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人物性格是抽象化的但同时又带有自身基因的一种外在表现,小说中人物性格的塑造好坏直接决定着小说表达效果以及小说的成功与否。世界级名着《傲慢与偏见》给人以深刻的印象,其主要原因就在于其中的人物性格塑造,在不同人物之间性格的切换中形象地展示出一幅幅生活画卷。通过对小说中不同人物性格特征分析,期望更深入地了解小说,更加清晰地把握作者的意图。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摘要 |
| Abstract |
| 绪论 |
| (一)文献综述 |
| 1.国外研究现状分析 |
| 2.国内研究现状分析 |
| (二)日常生活叙事概论 |
| 一、日常生活叙事的书写传统 |
| (一)英国小说的日常生活叙事传统 |
| 1.日常生活的传奇书写 |
| 2.日常生活的现实书写 |
| 3.女性笔下的日常生活 |
| (二)奥斯丁对日常生活叙事传统的坚守 |
| 1.熟悉的家庭环境 |
| 2.女性特有的优势 |
| 3.社会规约 |
| 二、奥斯丁小说中的日常生活世界 |
| (一)日常交往的书写 |
| 1.种种闲谈 |
| 2.思想冲突 |
| 3.游戏 |
| (二)日常人伦情感的呈现 |
| 1.不足的亲情 |
| 2.幸与不幸的爱情 |
| 3.复杂的友情 |
| (三)日常思维 |
| 1.常识经验指导下的日常思维 |
| 2.习俗规约指导下的日常思维 |
| 三、多维视域下奥斯丁小说的日常生活叙事 |
| (一)日常叙事的历史维度 |
| 1.社会结构发生改变 |
| 2.出现职业分层的现象 |
| 3.殖民化的加深 |
| (二)日常叙事的伦理维度 |
| 1.向往和谐的家庭伦理关系 |
| 2.先进的女性伦理意识 |
| 3.流露出对生态伦理的关怀 |
| (三)日常叙事的文学维度 |
| 1.肯定日常生活的文学叙述价值 |
| 2.推动英国小说日常写实传统的发展 |
| 结语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论文(着)及科研情况 |
| 致谢 |
| 摘要 |
| ABSTRACT |
| 前言 |
| 一、研究依据和意义 |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 (一)关于简·奥斯丁小说的研究现状 |
| (二)关于西方小说美学的研究 |
| 三、研究方法和创新点 |
| (一)研究方法 |
| (二)创新点 |
| 第一章 趣味理论的概述与理论 |
| 一、趣味的内涵与分类 |
| (一)趣味的内涵与特征 |
| (二)趣味的分类 |
| 二、关于趣味的理论 |
| (一)夏夫茨伯里的趣味理论 |
| (二)大卫·休谟的趣味理论 |
| (三)狄德罗的趣味理论 |
| (四)康德的趣味理论 |
| (五)布迪厄的趣味理论 |
| 第二章 简·奥斯丁的小说创作风格 |
| 一、创作风格之喜剧艺术 |
| 二、创作风格之反讽艺术 |
| 第三章 简·奥斯丁作品中的趣味 |
| 一、趣味的具体体现 |
| (一)个人趣味的种类 |
| (二)大众趣味的种类 |
| 二、趣味对情节的作用 |
| (一)大背景下趣味对情节的作用 |
| (二)家庭中趣味对情节的作用 |
| (三)人物趣味对情节的作用 |
| 三、趣味的意义 |
| (一)趣味的必要 |
| (二)趣味的选择 |
| 第四章 简·奥斯丁作品中的趣味反思 |
| 一、人物偏见与趣味反思 |
| (一)人物偏见的来源 |
| (二)趣味对消除人物偏见的作用 |
| 二、人物受教育程度与趣味反思 |
| (一)教育对趣味培养的作用 |
| (二)趣味培养与教育目的 |
| 第五章 简·奥斯丁作品中人物审美趣味与理性反思 |
| 一、人物趣味对情感的作用 |
| (一)个人趣味对引起情感的作用 |
| (二)个人趣味对情感互动的作用 |
| 二、缺乏理性反思的“坏的趣味” |
| (一)莉迪亚·班内特的趣味 |
| (二)露西·斯蒂尔的趣味 |
| 三、具有理性反思的“好的趣味” |
| (一)伊丽莎白·班内特的趣味 |
| (二)玛丽安·达什伍德的趣味 |
| 结语 |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 参考文献 |
| 1 家庭教育 |
| 1.1 母亲教育和女性标准 |
| 1.2 父亲的职责 |
| 1.3 姐妹——家庭的文化氛围 |
| 2 女性的出路和婚姻选择 |
| 3 女性作家的理想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1章 绪论 |
| 1.1 研究背景 |
| 1.2 研究意义 |
| 1.3 研究问题 |
| 1.4 研究思路 |
| 第2章 文献综述 |
| 2.1 文学翻译的界定 |
| 2.2 审美选择的界定 |
| 2.3 文学翻译研究现状 |
| 2.4 20世纪中国译学界的翻译审美选择观 |
| 2.4.1 “雅”的内涵:审美选择 |
| 2.4.2 “字神”“句神”:林语堂的翻译审美选择观 |
| 2.4.3 保持“异国情调”:鲁迅“异化”审美选择观 |
| 2.4.4 重神似而不重形似:傅雷的翻译审美选择观 |
| 2.4.5 整体效果:焦菊隐的翻译审美选择观 |
| 2.4.6 优化:许渊冲的审美选择观 |
| 2.5 小结 |
| 第3章 文学翻译审美选择:影响要素论 |
| 3.1 外部要素 |
| 3.1.1 文化语境对文本、翻译策略选择的影响 |
| 3.1.2 读者对文本、翻译策略选择的影响 |
| 3.2 内部因素 |
| 3.2.1 译者翻译观念的影响 |
| 3.2.2 译者的审美倾向 |
| 3.3 小结 |
| 第4章 文学翻译审美选择:本质论 |
| 4.1 言与意 |
| 4.1.1 “言不尽意”与得“意”忘“言” |
| 4.1.2 现代译学中的言意并重观 |
| 4.2 形与神 |
| 4.2.1 茅盾的“形神观” |
| 4.2.2 陈西滢与曾虚白的“形神”论 |
| 4.2.3 江枫“以形致神”的译诗观 |
| 4.2.4 互联互动:“形”与“神”的辩证关系 |
| 4.3 异与同 |
| 4.3.1 文化层面上的“异”与“同” |
| 4.3.2 翻译领域中的“异”与“同” |
| 4.4 小结 |
| 第5章 文学翻译审美选择:原则论 |
| 5.1 传统翻译审美原则 |
| 5.1.1 忠实与通顺原则 |
| 5.1.2 以“自然”为取向的翻译原则 |
| 5.2 翻译审美选择原则 |
| 5.2.1 内容与形式统一 |
| 5.2.2 整体与部分统一 |
| 5.2.3 文本内语境与文本外语境相统一 |
| 5.3 小结 |
| 第6章 文学翻译审美选择:方法论 |
| 6.1 翻译策略述 |
| 6.1.1 翻译策略描述 |
| 6.1.2 翻译策略特征 |
| 6.1.3 翻译策略分类 |
| 6.2 文学翻译审美选择策略 |
| 6.2.1 词汇层的翻译策略 |
| 6.2.2 句法层的翻译策略 |
| 6.2.3 语篇层的翻译策略 |
| 6.2.4 语体层的翻译策略 |
| 6.3 小结 |
| 第7章 文学翻译审美选择实例分析—以《傲慢与偏见》汉译为例 |
| 7.1 译作审美选择环境 |
| 7.1.1 王译本产生的外部和内部环境 |
| 7.1.2 张、孙译本产生的外部和内部环境 |
| 7.2 文学翻译审美选择本质 |
| 7.2.1 原作的艺术品质 |
| 7.2.2 译作的艺术品质 |
| 7.3 文学翻译审美选择原则 |
| 7.3.1 得体原则(Appropriacy) |
| 7.3.2 精确原则(Accuracy) |
| 7.3.3 经济原则(Economy) |
| 7.3.4 形象原则(Imagery) |
| 7.4 翻译审美选择方法—《傲慢与偏见》译例分析 |
| 7.4.1 精“译”求精,自然得体—词层的审美选择 |
| 7.4.2 以“变”求“信”,以“变”求美—句层的审美选择 |
| 7.4.3 整体观照,局部参照—语篇层的审美选择 |
| 7.4.4 用语得体,神形毕肖—语体层的审美选择 |
| 7.5 小结 |
| 第8章 结语 |
| 8.1 本研究的主要观点 |
| 8.2 本研究对翻译研究和翻译实践的启示 |
| 8.3 本研究对翻译教学的启示 |
| 8.4 本研究的不足以及后续研究 |
| 参考文献 |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
| 鸣谢 |
| 十九世纪女性行为:总体社会教育学评论 |
| 教育与社会意义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绪论 |
| 一、研究背景 |
| 二、研究问题 |
| 三、研究目的及意义 |
| 四、语料选取及研究方法 |
| 五、论文结构 |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 第一节 人际意义的研究现状 |
| 一、人际意义的国外研究现状 |
| 二、人际意义的国内研究现状 |
| 第二节 女性语言情态的研究现状 |
| 一、女性语言情态的国外研究现状 |
| 二、女性语言情态的国内研究现状 |
| 第三节 责任型情态研究现状 |
| 一、责任型情态的国外研究现状 |
| 二、责任型情态的国内研究现状 |
| 第四节 傲慢与偏见研究现状 |
| 一、傲慢与偏见国外研究现状 |
| 二、傲慢与偏见国内研究现状 |
| 第五节 研究存在的不足及发展趋势 |
| 本章小结 |
| 第二章 理论框架 |
| 第一节 系统功能语言学视域下的人际意义 |
| 一、责任型情态的概述 |
| 二、人际意义的概述 |
| 第二节 责任型情态词的表现形式 |
| 一、责任型情态实意动词 |
| 二、责任型情态形容词 |
| 第三节 责任型情态取向 |
| 一、主观的显性分析 |
| 二、客观的显性分析 |
| 三、主观的隐性分析 |
| 四、客观的隐性分析 |
| 第四节 责任型情态值 |
| 一、高值 |
| 二、中值 |
| 三、低值 |
| 第五节 责任型情态隐喻 |
| 一、显性主观责任型情态隐喻 |
| 二、显性客观责任型情态隐喻 |
| 本章小结 |
| 第三章 《傲慢与偏见》中女性语言责任型情态的分析 |
| 第一节 女性语言责任型情态词的分析 |
| 一、Elizabeth·Bennet的责任型情态词的分析 |
| 二、Mrs.Bennet的责任型情态词的分析 |
| 三、Jane·Bennet的责任型情态词的分析 |
| 第二节 女性语言责任型情态取向的分析 |
| 一、Elizabeth·Bennet的责任型情态取向的分析 |
| 二、Mrs.Bennet的责任型情态取向的分析 |
| 三、Jane·Bennet的责任型情态取向的分析 |
| 第三节 女性语言责任型情态值的分析 |
| 一、Elizabeth·Bennet的责任型情态值的分析 |
| 二、Mrs.Bennet的责任型情态值的分析 |
| 三、Jane·Bennet的责任型情态值的分析 |
| 本章小结 |
| 第四章 《傲慢与偏见》中责任型情态隐喻的人际意义分析 |
| 第一节 显性主观责任型情态隐喻的人际意义分析 |
| 第二节 显性客观责任型情态隐喻的人际意义分析 |
| 本章小结 |
| 结语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
| 致谢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一章 概述 |
| 1.1 研究背景 |
| 1.2 研究对象 |
| 1.3 研究问题与方法 |
| 第二章 叙述风格 |
| 2.1 特色主题词 |
| 2.2 抽象描写 |
| 2.3 句式节奏 |
| 本章小结 |
| 第三章 人物话语风格 |
| 3.1 内容性关键词 |
| 3.2 表达与语气 |
| 3.3 语言与性别 |
| 3.4 话语的基因 |
| 3.5 句式特征与文化程度 |
| 本章小结 |
| 第四章 书信风格 |
| 4.1 书信格式 |
| 4.2 称呼语和祝福语 |
| 4.3 书信正文 |
| 本章小结 |
| 第五章 译者语言风格 |
| 5.1 被动意义的表达风格 |
| 5.2 通称表达风格 |
| 5.3 动作对象表述风格 |
| 5.4 叠词/字使用风格 |
| 5.5 成语使用风格 |
| 5.6 俗语使用风格 |
| 5.7 其他 |
| 本章小结 |
| 第六章 结语 |
| 6.1 研究发现 |
| 6.2 研究局限与后续发展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论文摘要 |
| abstract |
| 绪论 |
| 一、奥斯丁其人其书 |
| 二、国外奥斯丁研究概述 |
| 三、国内奥斯丁研究概述 |
| 四、关于选题、意义和研究方法 |
| 第一章 奥斯丁与社会、道德和思想问题 |
| 第一节 奥斯丁与英国社会 |
| 第二节 奥斯丁与道德问题 |
| 第三节 奥斯丁与“思想之战” |
| 第二章 奥斯丁小说中的婚姻与金钱问题 |
| 第一节 从《傲慢与偏见》评论说起 |
| 第二节 婚恋、金钱和门第 |
| 第三节 “灰姑娘”主题或《曼斯菲尔德庄园》 |
| 第三章 奥斯丁小说中的女性问题 |
| 第一节 奥斯丁与妇女地位问题 |
| 第二节 女性成长主题或《爱玛》 |
| 第三节 作为对比的若干男性人物 |
| 第四章 奥斯丁与小说艺术问题 |
| 第一节 现实主义与人物塑造 |
| 第二节 奥斯丁的反讽艺术 |
| 第三节 戏剧性与叙事方法问题 |
|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 后记 |
| 一、18世纪英国女性的困境与出路 |
| 二、《傲慢与偏见》中女性的困境与出路 |
| 1. 夏绿蒂的困境与出路 |
| 2. 丽迪雅的困境与出路 |
| 3. 班纳特太太的困境与出路 |
| 4. 简的困境和出路 |
| 5. 伊丽莎白的困境 |
| 三、结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