闫冰[1](2021)在《彩色多普勒超声与磁共振成像检查对胎儿肺隔离症的诊断价值》文中认为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与磁共振成像(MRI)技术对胎儿肺隔离症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2017年1月至2020年1月许昌市中心医院经产前超声检查疑诊为肺隔离症的24例胎儿为研究对象,所有患儿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2 d内行MRI检查。比较彩色多普勒超声和MRI检查对胎儿肺隔离症诊断的准确率、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结果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和MRI检查对胎儿肺隔离症患者的诊断准确率分别为83.3%(20/24)和91.7%(22/24); MRI检查对胎儿肺隔离症的诊断准确率显着高于彩色多普勒超声(χ2=11.140,P <0.05)。MRI检查诊断胎儿肺隔离症的敏感度和阴性预测值均显着高于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P <0.05)。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和MRI检查诊断胎儿肺隔离症的特异度、阳性预测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MRI检查对胎儿肺隔离症的诊断价值较高,可作为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的有效补充手段。
杨新颜,陆良其,朱建军[2](2020)在《肺隔离症的多层螺旋CT诊断》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总结肺隔离症的多层螺旋CT影像学特点以提高该病的诊断正确率。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10例肺隔离症患者的CT影像并查阅、复习相关文献。结果:10例肺隔离症患者中,叶内型9例,叶外型1例。1例叶外型位于左肺下叶及左膈之间;9例叶内型均位于肺下叶内、后基底段,其中7例位于左下肺,2例位于右下肺。10例隔离肺均可见来自体动脉的供血动脉,其中3例来自腹主动脉,7例来自降主动脉。9例叶内型中其中1例为增多增粗异常血管结构。CT表现2例为实性肿块:为单发软组织肿块,边缘清楚,CT值48Hu~65Hu,增强扫描后明显强化; 3例为囊实性肿块:表现为实性成分内见多个囊性区,囊性区内可见液体、气体影,实性成分不均匀强化,CT值约8-54HU;4例为囊状病灶:表现为薄壁囊性病灶,边界清,增强扫描见囊壁有强化血管; 1例表现为增多增粗异常血管团:局部肺段血管增粗、增多、扭曲成团,病变周围可见纤维条索影。结论:肺隔离症具有特征性的CT征象,其中最关键的征象是异常体动脉供血血管的显示,多层螺旋CT增强扫描对该异常供血血管的显示具有明确性和特征性,在诊断肺隔离症方面具有重要价值。
陈莹,陆健,张涛[3](2020)在《256层iCT扫描联合CTA血管重建技术在肺叶内型肺隔离症诊断中的应用》文中提出目的:探讨256层iCT扫描联合CTA血管重建技术在肺叶内型肺隔离症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经手术或血管造影证实的15例肺叶内型隔离症患者,均采用Philip iCT 256层螺旋CT扫描仪行动静脉双期扫描,结合CTA血管重建技术(MPR、CPR、MIP、VR),分析病变特征及其与供血动脉、引流静脉的关系,评价各重组方法对肺隔离症的诊断价值。结果:所有隔离的肺组织均位于肺下叶,左肺12例、右肺3例, 7例呈囊实性病变,4例为囊性,3例为实性,1例表现为肺血管纹理明显增粗紊乱,经CTA血管重建后处理技术可清晰显示全部异常供血动脉,并发现回流静脉8例,将各种重建方法综合应用,更有助于分析异常血管与病变的内在关系。结论:多层螺旋CT增强扫描联合CTA血管重建技术可直观显示供血动脉、引流静脉全貌及其与病变关系,是诊断肺隔离症的首选检查方法。
朱晓龙,刘庆啸,邹殿俊,李传贵,朱月香[4](2020)在《肺隔离症术前320排容积CT增强与术后病理对比分析》文中提出目的结合手术病理结果,探讨320排容积CT增强结合后处理技术对肺隔离症的术前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8月至2019年8月河北北方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9例经病理证实的肺隔离症患者,结合术前应用320排容积CT增强扫描及后处理技术与术后病理结果,分析肺隔离症的影像特征与误诊原因。结果 9例患者均单侧发病,均位于左肺下叶后基底段,其中6例表现为囊实性软组织肿块,2例表现为实性肿块,1例表现为无明显肿块,呈斑片状。连续层面或重建图像观察均可见供血动脉与病灶相连,其中来源于胸主动脉8例,引流静脉均至同侧肺静脉;来源于腹主动脉1例,引流静脉至奇静脉。结论应加强对肺隔离症的认识,重视CT增强扫描在肺隔离症诊断中的作用,密切结合临床表现,如年龄、临床症状、病变发生位置等,寻找异常供血血管以明确诊断肺隔离症,进而提高肺隔离症的确诊率,以减少误诊。
郭权威,颜峻,钟承华,况军,莫益俊,谭剑峰,李东方,张建华[5](2020)在《肺隔离症4例诊治体会及文献复习》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肺隔离症的诊断和治疗策略。方法 2017年7月至2019年6月收治的4例肺隔离症患者,3例患者行胸腔镜手术治疗,1例行介入下血管塞封堵迷走供血动脉,对其诊治过程和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诊治过程中的体会。结果 4例肺隔离症患者均接受治疗,1例患者接受介入下血管塞封堵迷走供血动脉后恢复顺利;1例患者胸腔镜下肺叶切除术后恢复顺利;2例患者接受胸腔镜下隔离肺叶切除术,其中1例恢复顺利,1例因胸腔进行性出血行胸腔镜下开胸止血术,后恢复顺利。术后3月复查胸部螺旋计算机体层摄影血管造影显示,3例行胸腔镜下隔离肺叶或肺叶切除手术患者的异常肺叶及供血动脉消失,行介入下血管塞封堵异常血管的1例患者的迷走供血动脉被栓塞,栓塞血管远端已无血流供应,隔离肺组织充血表现较前明显好转,4例患者随访7~31个月,未见复发。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疼痛、术后胸腔闭式引流量、术后并发症、住院时间及住院费用等方面,介入栓塞治疗均优于胸腔镜手术治疗。结论胸腔镜手术是目前处理肺隔离症的主要方式,介入栓塞治疗肺隔离症同样是一种安全、有效、微创的治疗方法,尤其对以咯血为主要症状,凝血功能异常且病情较重者效果佳。
吴常明,黄舒,钱树苑,肖雄,方志明,黄小冰,黄申晖,刘建南[6](2020)在《以自发性血气胸为首发表现的肺隔离症合并肺曲霉病一例》文中认为临床资料患者男性,38岁。因"突发左侧胸痛、胸闷、气喘"1 d于2017年12月11日入院。患者于入院前1 d无明显诱因突发出现左侧胸痛,呈刺痛;活动后明显胸闷、气促,随后出现少量咯血,量约10 m L,色鲜红,无发热,无脓性痰,无恶心、呕吐,无腹痛、腹泻、黑便等症状。患者遂就诊当地医院行胸部CT检查,示左侧少–中量液气胸,
武玉睿[7](2019)在《51例小儿肺隔离症全胸腔镜手术治疗的临床分析》文中提出背景目的:肺隔离症(PS,Pulmonary sequestration)又称支气管肺隔离症,是一种少见的先天性肺部发育畸形,约占肺先天性发育异常的0.15%-6.4%[1,2]。1777年Huber首先描述了 1例肺囊肿的异常体循环动脉供血;1861年Rokitansky等将这种异常血管供血的肺囊肿称为“副肺叶”;1946年Pryce等从拉丁语中引入Sequestare(隔离)一词,将此类肺部病变命名为“肺隔离症”[3]。肺隔离症主要特征是病变肺组织由体循环供血,且与正常的肺支气管树无交通。根据有无自身胸膜,通常将肺隔离症分为两种:叶内型(ILS,Intralobar sequestration)和叶外型(ELS,Extralobar sequestration)[2,4]。ILS无自身胸膜包绕、位于正常肺组织内,一般与支气管不相通或偶有病理性通道,易发生反复感染,常表现为呼吸道感染症状,如发热、咳嗽、胸痛、咳痰、痰中带血或咯血等;ELS有自身胸膜包绕,可长期无症状,多在体检时发现[4]。肺隔离症的治疗主要采取手术切除。手术方式分为传统开胸和电视胸腔镜手术。手术治疗除能明确诊断外,还可以预防可能继发的肺炎、咯血、心力衰竭等,同时对并发的其它先天性畸形作出诊断和相应处理[5]。本研究回顾性分析我院2014年2月至2018年12月收治的51例全胸腔镜下手术治疗的肺隔离症患儿的临床资料,对全胸腔镜治疗肺隔离症的疗效和安全性进行探讨,为小儿肺隔离症的临床治疗提供指导。研究方法:回顾性研究2014年2月至2018年12月山东大学齐鲁儿童医院胸外肿瘤外科收治并获得随访的51例肺隔离症患儿的临床资料,所有患儿均采用全胸腔镜手术,手术过程顺利,无一例中转开胸手术。本研究对51例肺隔离症患儿年龄、性别、手术时间、术中出血、动静脉血供等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分析,并对治疗措施和疗效等进行总结归纳。结果:1.本研究中共有肺隔离症患儿51例,其中叶内型38例,叶外型12例,叶内型合并叶外型1例。其中男27例,女24例,性别比例为1.13:1;年龄1.5月-145月,平均手术年龄(28.41±37.60)月。2.51例肺隔离症患儿包括38例叶内型、12例叶内型和1例叶内型合并叶外型。叶内型38例(男18例,女20例),男女比例为1:1.11,年龄1.5月-145月,平均年龄(30.24±40.39)月。其中16例叶内型肺隔离症患儿术前有非特异性症状:咳嗽(4例),发热+咳嗽(9例),憋喘(1例),肺炎(2例);22例无症状,为体检发现。发病部位:左肺下叶(18例)、右肺下叶(19例)、左上叶(1例)。合并畸形2例(1例为左侧拇指多指畸形,1例为右侧隐睾),合并横纹肌瘤病1例。手术方式:左肺下叶切除(13例),右肺下叶切除(14例),左肺上叶不规则切除(1例),左肺下叶不规则切除(5例),右肺下叶不规则切除(3例),右肺下叶基底段切除(2例)。异常供血动脉来源:降主动脉(24例)、腹主动脉(2例)、腹腔干(6例)、膈动脉(2例)、降主动脉并腹腔干(1例)、不详(3例);异常血管支数:1支(35例),2支(1例),3支(1例),4支(1例)。静脉引流情况:左肺下静脉(9例)、右肺下静脉(11例)、左肺上静脉(1例)、左肾静脉(1例)、奇静脉(2例)、多发(下腔静脉+右肺上静脉+右肺下静脉1例)、不详(13例)。手术时间50min-380min,平均手术时间(114.9±55.93)min。术中出血量5ml-30ml,平均出血量(11.58±6.69)ml;胸腔闭式引流管放置时间3d-11d,平均时间(4.55±1.75)d;术后住院时间(3d-15d),平均时间(7.92+2.57)d。叶外型12例(男8例,女4例),年龄2月-96月,平均年龄(23.42±29.88)月。其中8例叶外型肺隔离症术前有非特异性症状:咳嗽(2例),发热+胸痛(1例),咳嗽+憋喘(1例),发热+咳嗽(4例);4例无症状,体检发现。发病部位:左肋膈角(8例)、右肋膈角(3例)、右侧膈肌内(1例)。合并畸形2例(1例合并膈疝,1例合并先天性肺气道畸形(CPAM));扭转并坏死1例。异常供血动脉来源:降主动脉(4例)、腹腔干(2例)、腹主动脉(1例)、右侧肋间后动脉(1例),不详(4例),均为单一血管供血。静脉回流情况:左下肺静脉(1例)、奇静脉(1例)、下腔静脉(1例),不详(9例)。均行叶外型隔离肺切除术。手术时间65min-115min,平均手术时间(80.42±16.3)min;术中出血量1ml-30ml,平均出血量(11.33±8.17)ml;胸腔闭式引流管放置时间0d-6d,平均时间(3.33±1.87)d;术后住院时间3d-12d,平均时间(6.67±2.61)d。叶内型合并叶外型共1例,为降主动脉供血,静脉回流至奇静脉,手术时间100min,术中出血10ml,胸腔闭式引流管放置6d,术后住院时间8d。叶内型肺隔离症与叶外型肺隔离症患儿在年龄、性别构成比、合并畸形率、术中出血、术后引流管放置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方面均无明显差异(P>0.05),手术时间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3.26例为产前超声发现(22例为叶内型,4例为叶外型),其余为生后出现发热或咳嗽等症状行影像学检查发现。产前超声确诊的肺隔离症患儿年龄与出现症状后发现肺隔离症的患儿手术年龄有统计学差异(P<0.05)。所有患儿术前均行胸部增强CT确诊。4.38例叶内型中,27例行肺叶切除术,术后均无并发症;9例不规则切除术,2例肺段切除术,术后3例并发症。两者之间有统计学差异(P=0.023)。5.全组无严重并发症及围手术期死亡,术后随访2月-57个月,1例不规则肺切除术患儿术后15 d出现患侧少量气胸,经再次放置胸腔闭式引流34 d后痊愈;1例不规则切除患儿术后1月复查胸部CT示少量气胸,术后2月复查胸部CT示气胸消失;1例不规则切除患儿术后1月复查胸部CT示少量残留,无临床症状;其余病例均预后良好。结论:1.叶内型肺隔离症与叶外型肺隔离症患儿在年龄、性别构成比、合并畸形率、术中出血、术后引流管放置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方面无明显差异,手术时间存在差异,ELS较ILS手术时间短,ELS多位于肋膈角处,ILS多位于肺下叶。2.产前超声确诊肺隔离症的患儿就诊年龄与生后发现肺隔离症的患儿的就诊年龄有统计学差异,产前超声确诊的肺隔离症患儿就诊年龄较小,产前超声对肺隔离症的产前诊断具有应用价值。3.叶内型肺隔离症患儿中,肺叶切除术后并发症较肺段切除术及不规则切除术后并发症少,肺叶切除术切除更彻底,安全性更高。4.肺隔离症一经确诊,推荐手术治疗,产前发现的患儿建议生后3月-6月手术;全胸腔镜手术治疗小儿肺隔离症切口美观、创伤小、手术安全,并发症少,胸腔镜手术可作为肺隔离症的首选治疗方式。
岳学军[8](2012)在《CT诊断肺隔离症的价值》文中提出目的:探讨CT表现肺隔离症的特点以及CT检查的价值。方法:分析22例肺隔离症患者的CT表现。结果:有11例患者表现为异常的主动脉供血;有12例患者的相对恒定的发病部位在左下肺后基底段;有14例患者有单房或者是多房的囊性肿块;4例患者有囊实性肿块;2例患者有实性肿块;2例患者局部肺野内有增粗以及增多的血管结构;有10例患者的病灶周围肺组织内有局限性肺气肿。结论:CT能够显示肺隔离症的具体部位以及异常主动脉的供血情况,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沈发杨,梅加林,殷德福,林涛,陈磊[9](2010)在《肺隔离症9例临床诊治分析》文中认为目的探讨总结肺隔离症临床特点及误诊原因,提高诊治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9例经手术确诊的肺隔离症患者临床资料。结果 8例肺内型及1例肺外型肺隔离症患者均手术发现确诊手术治愈。结论肺隔离症是一种少见疾病,临床表现及影像缺乏特异性,容易误诊为肺癌、支气管扩张、肺脓肿、支气管肺囊肿等多种疾病,缺乏对该疾病的认识,容易误诊误治,术中损伤异常血管导致致命性大出血。有条件的医院对怀疑的病例应螺旋CT血管造影三维重建明确诊断。
胡冬鑫[10](2010)在《肺隔离症的诊断与治疗》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肺隔离症是一种较少见的先天性肺发育异常,目前临床上误诊率仍较高。本文对肺隔离症的发生与分型、临床诊断、治疗以及预后进行概括性的综述,探讨肺隔离症的诊疗方法,以期减少误诊率,提高外科治疗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3年8月~2009年8月手术治疗12例肺隔离症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2003年8月~2009年8月手术治疗肺隔离症12例,占我院同期行肺叶切除术治疗的所有肺良恶性病变的0.85%(12/1411)。本组病例男性4例,女性8例,平均年龄40岁。其中5例见异常血管进入病灶诊断为肺隔离症,其余误诊为肺囊肿合并感染、支气管扩张症、肺脓肿或肺癌。左侧8例,右侧4例,其中呈蜂窝状囊性改变的有6例,密度不均匀软组织密度块4例,密度均匀软组织密度块2例。全部为叶内型,均行病变肺叶切除术,有1例出现术中大出血,其余患者手术顺利,无术后并发症,无围手术期死亡。结论:肺隔离症是一种少见的先天性肺发育异常,术前误诊率较高,一些影像学特征和临床表现可提示肺隔离症的诊断,一旦确诊,应采取手术治疗。提高术前诊断率及肺下叶切除术中想到可能存在肺隔离症,是预防术中大出血的关键。手术治疗肺隔离症效果满意。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1 资料与方法 |
| 1.1 一般资料 |
| 1.2 检查方法 |
| 1.2.1 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 |
| 1.2.2 MRI检查 |
| 1.3 观察指标 |
| 1.4 统计学处理 |
| 2 结果 |
| 2.1 彩色多普勒超声和MRI检查对肺隔离症胎儿的诊断情况 |
| 2.2 彩色多普勒超声和MRI检查的诊断价值比较 |
| 3 讨论 |
| 1 资料与方法 |
| 1.1 临床资料: |
| 1.2 检查方法: |
| 2 结果 |
| 2.1 发病部位: |
| 2.2 病灶密度、形态及大小: |
| 2.3 病灶周围表现: |
| 2.4 异常供血体动脉: |
| 3 讨论 |
| 1 资料与方法 |
| 1.1 一般资料 |
| 1.2 检查方法 |
| 1.3 图像分析 |
| 2 结果 |
| 2.1 多层螺旋CT横断面表现 |
| 2.2 CTA血管重建后处理 |
| 2.3 并发症 |
| 3 讨论 |
| 1 资料与方法 |
| 1.1 临床资料 |
| 1.2 方法 |
| 2 结果 |
| 3讨论 |
| 1资料和方法 |
| 1.1临床资料 |
| 1.2研究方法 |
| 2结果 |
| 3讨论 |
| 中文摘要 |
| 英文摘要 |
| 符号说明 |
| 前言 |
| 资料与方法 |
| 结果 |
| 讨论 |
| 结论 |
| 附图表 |
| 参考文献 |
| 综述 |
| 综述参考文献 |
| 致谢 |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 1 资料与方法 |
| 1.1 资料 |
| 1.2 方法 |
| 2 结果 |
| 3 讨论 |
| 中文摘要 |
| 英文摘要 |
| 缩略词表 |
| 前言 |
| 资料与方法 |
| 结果 |
| 讨论 |
| 结论 |
| 附图 |
| 参考文献 |
| 综述 |
| 综述参考文献 |
| 致谢 |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