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华夏图书馆!包月下载,不限IP,随心所欲! 【加入收藏】
| 本站已稳定运行4034天

世界农药发展新格局的形成与建立农药工业可持续发展的思路

点击进入免费下载2022年中国知网论文


一、世界农药发展新格局的形成及建立可持续发展农药工业的思考(论文文献综述)

赵秋倩[1](2021)在《技术推广对蔬菜种植户农药减量施用行为影响及其效应研究》文中认为促进农业绿色发展、加速产业全面转型升级,是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质量兴农战略的重要命题。目前,农业生产资源环境约束日益趋紧,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的农业生产方式已经难以为继。化学投入品的过量施用,不仅导致农业生产成本“地板”的抬升,而且容易引发农业污染与食品质量安全问题。推进农药减量施用已经成为农业发展提质增效的重要内容,但是农药减量行动的开展依然面临重重困境。一方面农户家庭就业非农化现象严重,留守劳动力生产能力有限;另一方面,农药减量施用的替代技术较为复杂,农药减量行动的技术支撑体系还不完整。因此,有必要从技术推广视角研究农户农药减量施用行为,切实破解农户农药减量施用中的劳动力困境与技术难题,达到技术要素助推农产品安全生产的效果。基于此,本文以蔬菜种植户为研究对象,在系统综述国内外研究的基础上,运用创新扩散理论、技术推广框架理论和诱致性技术创新理论等理论,构建了“技术推广类别(推广技术属性)——技术推广组织方式——技术推广渠道”的分析框架,系统研究技术推广对蔬菜种植户农药减量施用行为的影响机理及其效应。利用山东省和陕西省957户蔬菜种植户的调查数据,对样本区域蔬菜种植户农药减量施用现状和问题进行剖析,分别从技术推广的内容属性、组织方式、推广渠道三个维度,考察其对蔬菜种植户农药减量施用行为意向、行为决策和行为实施的影响机理,并分析蔬菜种植户农药减量施用的行为效应,旨在为蔬菜产业高质量发展路径实现和政策设计提供理论依据与实证支持。本文的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蔬菜生产中农户农药过量施用问题严重。从农户层面看,菜农过度依赖农药,对农药减量施用存在认知偏差;从村庄层面看,农户行为羊群效应明显,农药减施服务体系亟待完善;从政府层面看,基层农药减量治理悬浮,农药减量支持体系缺乏;从技术层面看,农药减量替代技术较为复杂,替代优势不明显。(2)推广技术属性对蔬菜种植户农药减量施用行为影响具有阶段差异。在行为意向阶段,增资稳劳简单型技术和节资增劳复杂型技术均对蔬菜种植户农药减量施用行为意向具有显着正向影响,且节资增劳复杂型技术的边际效应值更高。在行为决策阶段,增资稳劳简单型技术对蔬菜种植户农药减量施用行为决策具有显着正向影响,节资增劳复杂型技术的影响不显着。在行为实施阶段,增资稳劳简单型技术和节资增劳复杂型技术均对蔬菜种植户农药减量施用行为实施具有显着正向影响,且增资稳劳简单型技术的边际效应值更高。(3)技术推广组织方式对蔬菜种植户农药减量施用行为影响异质性明显。在行为意向阶段,合作社和农技推广站均对蔬菜种植户农药减量施用行为意向具有显着正向影响,农资经销商对其则具有显着负向影响,三者边际效应绝对值为农资经销商>合作社>农技推广站。在行为决策阶段,合作社对蔬菜种植户农药减量施用行为决策具有显着正向影响,农资经销商对其有显着负向影响,农技推广站的影响不显着。在行为实施阶段,合作社和农技推广站均对蔬菜种植户农药减量施用行为实施有显着正向影响,而农资经销商对其农药减量施用行为实施具有显着负向影响。(4)技术推广渠道对蔬菜种植户农药减量施用行为具有显着正向影响,且不同渠道之间存在替代、互补关系。在技术推广渠道影响蔬菜种植户农药减量施用行为过程中,传统人际交往渠道及其下属的人际渠道数量和人际渠道质量、互联网渠道下的互联网浅层使用和互联网深层使用变量均对其农药减量施用行为意向、行为决策和行为实施具有显着正向影响。在行为意向阶段,互联网浅层使用、互联网深层使用均与传统人际交往渠道呈现替代关系。在行为决策和行为实施阶段,互联网浅层使用均对传统人际交往渠道具有显着的替代作用,互联网深层使用与传统人际交往渠道均呈现互补关系。(5)蔬菜种植户农药减量施用行为具有经济效应、生态效应和食品安全效应。进行农药减量施用对蔬菜种植户的亩均年产出影响不显着,对蔬菜种植户亩均年净收益具有显着正向影响,可以提高蔬菜种植户亩均年收入1845.49元。蔬菜种植户进行农药减量施用行为,对农业生态环境和食品安全水平均具有显着正向影响。(6)典型案例分析中,合作社的推广示范、替代技术的推广、良好的产销体系,对农户农药减量施用行为具有积极影响,且农药减量会带来经济、生态、食品安全多方面效益。根据研究结论,本文提出以下政策建议:注重安全生产导向性,增强农户农药减量意识;推动技术属性与农户资源有效衔接,提升替代技术采纳效果;明晰技术推广组织功能,构建多元化农技推广体系;多渠道融合,创新农户农药减量施用信息传播方式;正视农户分化现实,实施瞄准性农药减量行动支持。

吴剑,宋宝安[2](2020)在《绿色农药创新及靶标研究现状与思考》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绿色农药是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方向和世界农业发展的主流。近年来,我国涌现了50余种新颖的绿色农药和一批新先导及候选品种,发现了包括HrBP1、DLST等在内的一批潜在靶标,发展了靶标导向的农药创新思路,创制出毒氟磷、氰烯菌酯和环吡氟草酮等绿色农药品种,在绿色农药筛选模型、农药分子合理设计、免疫诱抗剂研发和应用等领域均取得了长足进步,已成为世界上为数不多的具有新农药创制能力的国家。但在原创性分子结构、原创性靶标及重磅绿色农药品种等方面,我国仍受制于一些国际知名农药公司。近些年国际上新上市的农药中,不乏有新机制和新靶标产品,也有一批潜在新靶标被陆续报道,特别是新生物技术引领、生物信息技术应用及多学科推进已逐步融合到绿色农药创新中,已成为新一轮农药科技创新浪潮的鲜明特征。因此,亟需基于作物病虫草害的关键靶酶、致病蛋白和调控蛋白等的发现,布局绿色农药原创性靶标和分子创新研究,构建基于天然产物结构及潜在靶标的农药分子合理设计、仿生合成和分子靶标挖掘、发现与验证等技术于一体的绿色农药创新技术体系,来引领农药基础前沿研究、提升农药原始创新能力。

陈雅梦[3](2020)在《沙隆达并购安道麦的财务风险控制研究》文中提出近年来,在全球经济迅速发展的背景下,各个行业也得到了迅猛发展,行业竞争激烈带动技术革新,造成了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局面。其中我国农药行业面临着十分严峻的挑战,在农药原材料价格走高、国际社会经济保护主义盛行、以及我国农药产能过剩,市场供过于求等因素的影响下,我国农药产业正面临着发展困境。为了引导我国农药产业走出发展困境,在严峻的环境中寻找新的突破,相关企业可以实施企业并购。通过企业并购的方式,整合中小企业,转换升级为大企业,为农药企业的发展提供方案,同时也可以深化市场的开拓,激励企业创造价值。本文以分析沙隆达并购安道麦为案例,探讨企业并购存在的原因及与其相伴而来的风险,将其分为以下七个章节:第一章,绪论。主要介绍本文的选题背景及意义与文章研究内容和方法,简述国内外相关文献资料。第二章,概述企业并购的背景。包括公司简介及整个行业的大背景。第三章,分析企业并购案的动机。第四章,探索企业并购的过程并且探讨公司股权在企业并购的前中后三个时期产生的变动。第五章,案例分析。以沙隆达并购安道麦为例,简述他们两者的财务风险,并分析其产生的原因。第六章,阐述对沙隆达并购安道麦控制财务风险的主要措施,并评价其效果及产生的问题。第七章,概述结论。通过对案例的分析,认识到其风险控制存在的问题,对同行业企业并购财务风险控制给出建议及解决的方案。

彭劲源[4](2020)在《基于生态复合体的乡村人居环境规划研究 ——以博贺镇为例》文中认为自党中央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和生态环境建设战略以来,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和生态环境建设问题得到全社会更多的重视。社会更加认可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发展方式才更适合长时间的发展。在进行乡村规划时,乡村并非独立存在,规划涉及到乡村的各个方面,尤其需要考虑到生态因素。乡村在建设的过程中要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基础,以保证乡村人居环境的健康发展。本文以乡村人居环境规划为研究对象,从POET生态复合体理论出发,将乡村规划与人居环境相结合,把乡村视为一个完整的生态复合体,从整体上去看待乡村规划的方方面面。研究了构成乡村的各个部分,即人口、组织、环境、技术四个要素,分析乡村中各要素彼此之间的相互作用,并以此为基础研究乡村规划中生产、生活、生态三个方面对人居环境的影响。从生态复合体的角度提出了乡村规划手法,从整体的角度出发进行规划,并在乡村产业方面研究了生态农业的可行性。以广东省茂名市博贺镇横山村附近的规划研究范围为例,结合其乡村现状、土地类型等,提出发展复合型生态农业,从乡村产业建设、乡村基础设施等方面对乡村规划提出建议,目的是实现乡村人居环境的提升。研究乡村规划中对人居环境有利的做法,希望以此能为目前的乡村规划体系做出补充。

俞秀强[5](2020)在《N-芳基吡啶-4-酮类化合物的农用抑菌活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杀菌剂在农业领域应用广泛,为农业生产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然而,近年来,杀菌剂的抗性问题日趋严重,而且农作物细菌真菌病害混发是常见现象,但细菌真菌兼治的杀菌剂品种缺乏。因此,理想的杀菌剂应该具有高效性、广谱性、低风险、不易产生抗药性而且满足真菌细菌兼治等特点。为此,从天然产物中获取灵感是创制出符合当下需求的新型杀菌剂的有效方法。所以本研究从天然杀菌化合物Antidesmone得到启发,以天然香料麦芽酚为原料,设计合成了33个N-芳基吡啶-4-酮类化合物,并测试了它们的抑菌活性,以期获得理想的杀菌剂候选物。N-芳基吡啶-4-酮类化合物的抗真菌活性测定表明,大多数此类化合物表现出显着的离体抗真菌活性。尤其是化合物23在50μg mL-1浓度下对9种植物病原真菌具有90%以上的抑菌活性,优于商用杀菌剂嘧菌酯。构效关系分析表明,吡啶酮环上的羟基和甲基对化合物的杀菌活性至关重要;不同的芳基对化合物的活性影响很大,其中苯环上的对位烷基取代对化合物的活性最佳,并且空间位阻越大或碳链越长,化合物的活性越强;苯环上的间位二取代显着增强了化合物的活性,并且间位二卤素取代和对位的烷基取代的结合可以进一步提高化合物的活性。活体盆栽实验证明化合物23在400μg mL-1浓度下对黄瓜靶斑病、黄瓜霜霉病、小麦赤霉病和番茄灰霉病的防治效果达到95%以上。同时,化合物23对于芒果蒂腐病和香蕉炭疽病具有优异的防治效果(200μg mL-1浓度下,防治效果分别为88.89%和93.57%)。芒果采后保鲜实验结果表明,第14天时,化合物23(200μg mL-1)对芒果采后病害的防治效果达到87.91%,延长了芒果的保鲜时间。抗细菌活性测定发现化合物22和23还可以有效控制水稻白叶枯病。化合物22和23的离体抗细菌活性分别为84.54%和83.93%(100μg mL-1),与中生霉素相当(86.09%)。在200μg mL-1浓度下,化合物22和23的活体治疗活性(分别为49.30%和52.42%)和保护活性(分别为50.37%和52.70%)甚至高于中生菌素(治疗活性和保护活性分别为42.90%和40.80%)。考虑到化合物23作为保鲜剂的应有潜力,我们还评估了其对LO-2细胞系(正常人体肝细胞系)的细胞毒性。实验证明,化合物23对LO-2细胞系的细胞毒性非常弱,在浓度高达2000μg mL-1时对细胞抑制率仅为29.68%。N-芳基吡啶-4-酮类化合物首次被报道具有防治植物病原真菌和细菌的效果,其新型的骨架结构具有很广阔的开发前景。化合物23具有高效广谱的抗真菌活性并兼具优异的抗细菌活性,其新颖的结构也可能具有新的作用机制,因此符合理想杀菌剂的特点,值得作为潜在的农用化学杀菌剂进一步开发。

缪赛[6](2020)在《BAP农药产品中国市场营销渠道优化研究》文中提出俗话说:“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随着人们的生活水平的提高,高品质的果蔬逐渐成为人们的追捧的对象,而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农药是生产这些高品质果蔬不可或缺的一种生产资料。近10年来,外资农药企业的产品因为符合这一潮流趋势,在中国市场迎来了大发展并逐渐成为市场的主流,其市场占有率最高时曾达到40%以上。但是,随着国家农药“零增长”计划的推出,气候变化加剧,农作物减产歉收,农药销售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在国内市场,大部分农药因为严重同质化,存在着可互相替代的竞争关系,以致出现价格体系混乱、库存积压、各级渠道商抱怨和投诉增多等普遍问题。其重要原因是传统农药营销渠道发展的一些弊端已逐渐显露,并对当前农药市场发展形成了阻碍。因此,本文以BAP农药产品中国市场营销渠道的现状和问题为分析的出发点,对营销渠道提出优化设计方案,为保障BAP农药产品在中国市场可持续发展提出具体对策,并将其营销渠道优化后取得的成功经验在行业内复制推广,为行业发展提供一些可借鉴的创新营销及管理理念。本文采用文献研究、动态研究、案例分析、调查访谈等研究方法,以BAP农药产品中国市场营销渠道为研究对象,研究了营销渠道优化、管理方面的策略及内容,以期为BAP农药产品在中国达成市场领先战略提供参考。为使后续研究更加精准、有效,先从基本概念入手,明确了营销渠道及农药商品的定义,阐述与其他商品在营销渠道上共性和差异性,然后导入营销渠道相关理论,如营销渠道结构类型、渠道商选择、激励及渠道冲突管理等,同时结合国内外最新关于渠道结构、渠道行为、渠道关系等研究现状,为后续研究提供理论依据。在此基础上,本文采取了一些诸如PEST分析法、波特五力模型、SWOT分析法等分析方法,为识别BAP农药产品在中国市场面临的营销渠道问题提供环境支持;进而,通过对BAP农药产品中国市场营销渠道现状的分析,得出营销渠道结构和管理方面可能存在的问题,如产品终端覆盖率偏低、渠道商忠诚度不高、渠道冲突增多等,同时,也揭示了其问题的成因,主要是渠道结构设计不合理、渠道商选择缺乏科学标准、渠道商激励机制失效、厂商战略协同不足、渠道管理失效几个方面;然后,本文根据上述营销渠道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在营销渠道结构设计及管理两大方面进行优化,具体包括:渠道结构优化、渠道商的选择标准优化、渠道商的激励机制优化、渠道商的管理制度优化、渠道管理人才引进优化。同时,为确保优化措施能有效落地,本文提出了三个方面的保障措施,如逐步在各省推进“厂商价值一体化”等;最后是结论和展望部分,也指出了一些定量分析等方面的不足及需要进一步论证之处。

陈耀忠[7](2018)在《含共轭二烯、砜和吡喃膦氧衍生物的合成与杀菌活性研究》文中认为人类对于农药的利用具有悠久的历史,农药也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然而古人对于农药的利用仅局限于某些天然有毒植物以及矿物质,方法单一且可选择性很少,直到近现代化工出现后,人类才逐渐拉开了大规模使用农药的序幕。自德国化学家Schrader于1937年首次发现具有杀虫活性的有机磷化合物开始,有机磷农药历经80多年发展,其品种几乎遍及了农药的所有领域,开发的农药超过300多种,代表性的品种有:杀虫剂-敌敌畏、除草剂-草甘膦、杀菌剂-异稻瘟净等。有机磷农药在经历了辉煌的黄金年代之后,也面临着创制难、抗药性等问题,近些年来也只有为数不多的几个新品种面世。然而有机磷农药由于其价格低廉、生产技术相对简单、分子结构简单易降解、在保护作物具有显着的独特性和实用性优势等特点,依然吸引了众多化学工作者的关注。从2008-2013年全球新化合物申请专利统计显示,杀菌剂是最为热门的研究方向。有机磷农药中,杀菌剂的研究相对杀虫剂和除草剂的研究报道较少,可开发潜力巨大,可开发空间宽广,未来市场价值也比较明朗、乐观,故而开发一种新的有机磷杀菌剂是很值得尝试的。我国是较早生产以及使用农药的大国,但是我国的新农药创制仍处于仿制国外过期专利的制造水平。虽然经过“十五”期间实现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农药品种“零”的突破,初步建立了新农药创制体系,但未来之路仍任重而道远!因此本文基于有机磷化合物在有机合成领域的应用出发,结合新农药创制手段,调研大量文献,通过简便的方法合成出三类含共轭二烯、砜基以及吡喃环膦氧化合物,并对所合成三类化合物进行生物活性初步筛选,以期筛选出具有理想杀菌活性的先导化合物,详细内容总结如下:Part Ⅰ:Suzuki偶联反应构筑含共轭二烯膦氧衍生物共轭二烯类化合物是一类非常重要的有机合成中间体,其结构广泛存在天然产物、医药、材料以及农药分子中,是一种潜在的生物活性官能团。本文设计以芳醚膦氧联烯和芳基硼酸为底物,经过一系列条件筛选,最终以过渡金属钯催化芳醚膦氧联烯形成含钯物种中间体,再通过转金属化、还原消除作用,成功合成出21种全新含共轭二烯膦氧衍生物,并通过1H NMR、13C NMR、31P NMR以及HRMS等手段对化合物进行表征。Part Ⅱ:磺酰腙双功能化构筑含砜基膦氧衍生物砜基是一类非常重要的广谱性活性官能团,存在于诸多医药、农药、染料、材料等精细化学品结构中。目前在有机合成领域中常用的砜源主要有硫醚、磺酰卤、亚磺酸或亚磺酸盐以及磺酰肼等。然而磺酰腙作为在合成领域有着悠久应用历史的腙类化合物,其结构中的砜基却很少被研究用作砜源,主要的报道都集中于对磺酰腙卡宾结构的应用,原子经济性较差,故而本文设计以磺酰腙作为砜源,与芳醚膦氧联烯发生双功能化反应,经过一系列条件筛选,最终以1,10-Phen/K2CO3为催化体系成功合成出31种全新含砜基膦氧衍生物。通过严谨的控制性实验表明:该反应分为三步进行,砜基在该合成路线中先后以自由基形式、负离子形式参与整个合成过程,进而提出了可能的机理,并通过1HNMR、13CNMR、31P NMR、HRMS、IR、X-ray以及熔点等手段对所合成化合物进行表征。Part Ⅲ:β-二羰基化合物[3+3]环加成构筑含吡喃膦氧衍生物吡喃环结构广泛存在于天然产物、医药、农药以及光敏材料等精细化学品中,是一种潜在的生物活性官能团。当前合成吡喃环结构的主要方法之一就是通过β-二羰基化合物为底物进行研究。故而本文设计以β-二羰基化合物与芳醚膦氧联烯为底物,通过[3+3]环加成方式首次成功合成出27种全新含吡喃膦氧衍生物,同时该反应只需使用催化量的有机碱便可快速进行。通过简单的控制性实验,发现该反应先后经过碳负离子以及氧负离子两种历程,进而提出了可能的反应机理,并通过1H NMR、13C NMR、31P NMR、HRMS、NOESY、X-ray以及熔点等手段对所合成化合物进行表征。Part Ⅳ:杀菌活性研究在对所合成的三类有机磷化合物进行化学表征后,含共轭二烯膦氧化合物针对草莓灰霉病菌(Botrytis cinerea)、黄瓜炭疽病菌(Colletrichum orbiculare)、番茄早疫病菌(Alternaria solani)、小麦赤霉病菌(Fusarium graminearum)、水稻纹枯病菌(Rhizoctonia solani)、苹果斑点病菌(Alternaria mali)6种植物源病菌进行了杀菌活性测定;含砜基膦氧化合物以及含吡喃环膦氧化合物针对草莓灰霉病菌(Botrytis cinerea)、番茄早疫病菌(Alternaria solani)、小麦赤霉病菌(Fusarium graminearum)、水稻纹枯病菌(Rhizoctonia solani)、油菜菌核病菌(Rape sclerotinia rot)、苹果斑点病菌(Alternariamali)6种植物源病菌进行了杀菌活性测定。在50 μg/mL浓度下,目标化合物表现出不同程度的抑制活性,基于活性测定结果,对目标化合物的构效关系进行了分析,并选取活性较高的部分化合物进行了 EC50活性测定。化合物A5、A12、A13、C15、C20对水稻纹枯的EC50分别为15.06μg/mL、10.83 μg/mL、7.64 μg/mL、22.69 μg/mL、25.36 μg/mL;化合物B14、B17、B20、C10、C15、C19、C20对油菜菌核的 EC50 分别为 7.72 μg/mL、13.52 μg/mL、13.54 μg/mL、4.85 μg/mL、20.05μg/mL、11.44 μg/mL、4.44 μg/mL;化合物 C20对草莓灰霉的 EC50 为 25.35 μg/mL。综上所述,本文报道了三种合成含共轭二烯膦氧衍生物、含砜基膦氧衍生物以及含吡喃膦氧衍生物的新方法。并将所合成的79种全新结构的有机磷化合物进行杀菌活性研究,部分化合物表现出了一定活性,初步表明三类化合物具有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的价值。

王水生[8](2011)在《中国农药产业国际竞争力研究》文中提出当前,全球的粮食需求出现了危机的征兆,粮食的价格不断上涨,粮食的供应越来越紧张,目前的粮价是2000年的三倍左右。导致粮食供应紧张的,有需求上的原因,也有粮食供应的原因。当然人口的增长,可耕土地的减少、食品结构的改变以及生活燃料用农作物的种植、自然灾害的频发都促使粮食供应紧张价格上升。要解决这个矛盾通过提高单位产量是最重要的途径,而农药是提高单位面积产量、确保农业丰收必不可少的物资。中国的农药产业相对于欧美国家起步比较晚,真正的起步于20世纪50年代,经过了60年的发展,我国农药产业在产品数量、技术创新、生产规模和管理体制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进展,但和世界特别是欧美农药行业相比还存在着巨大的差距。新产品开发和推广主要靠欧美国家的跨国公司,技术创新也主要靠欧美公司。本文通过对中国农药产业发展现状研究,对比欧美农药产业特别是世界前六的跨国公司的发展历程及其现状,深入分析了影响中国农药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各个因素,通过引入各种分析方法结合新安化工企业的实例对比研究,找出我国农药产业与欧美农药产业的差距,并分析及研究其原因,最后给出我国农药产业发展对策和思路。通过研究我们发现:我国农药产业虽然在各个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展,如我国农药总产量已经多年位居世界第一,中国农药出口份额在在全球份额中也不断增加,但是我们发现我国的农药企业同国外跨国大公司相比在规模、品牌、机制、技术创新、管理、质量、资金、竞争环境、环保意识和售后服务上存在着巨大的差距,国际竞争力远远不及跨国大公司,因此加强农药产业国际竞争力研究,发现我们与国外大公司的差距的各个方面及时做出相应的战略调整,对于提升我国农药出口应变能力和整体国际竞争力,进一步提升我国农药产品出口质量和规模,促进我国农药产品结构化和整体水平提高,具有重要的意义。中国农药产业也望在今后5-10年中出现类似与全球前六的农药跨国公司。

张延秋[9](2010)在《鼓励创新 强化管理 推进农药健康发展》文中研究表明农药发展与农业生产密不可分,对确保农业稳定和可持续发展起到重要作用。本文简要回顾近年来我国农药产业发展和管理工作,对农药发展趋势、特点进行分析,提出适应新形势、新任务,促进农药健康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陈小强[10](2009)在《我国农药出口市场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农药是重要的生产资料和救灾物资。农药的应用对保证农业丰产、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为世界的粮食供应及疾病控制发挥了极大的作用,成为了农业生产和害物防治中不可或缺的生产资料。近年来,随着贸易自由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进程的加快,我国农药工业发展迅速,现有农药企业2000多家,已形成了包括原药生产、制剂加工、原料中间体、科技开发在内的较为完整的工业体系。尽管我国农药工业产品出口成绩斐然,农药产品出口贸易逐年增加,但我国农药产品出口在整体技术水平、自主创新开发能力、产品质量、品种、档次和管理营销经验等方面,与国外先进企业相比,仍然有不小的差距。如何解决这些问题,促进我国农药产品结构优化和整体水平提高,满足农业发展对优质、高效、安全农药的新要求,保障我国农业持续稳定发展,这就要求我们对我国农药出口进行分析研究。研究我国农药出口战略,及时掌握国际市场需求变化动态,对于提升我国农药出口竞争能力,扩大我国农药产品出口规模,促进我国农药产品结构优化和整体水平提高,都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依托各种相关报刊杂志公布的大量资料的基础上,运用SWOT分析方法,力求对中国农药行业自身的内部环境及外部环境进行剖析,并进行组合对策分析,为中国农药出口寻找可能的发展思路,并最终提出对策。具体分为以下几个部分:第一章对本文的选题背景、研究目的、研究意义、国内外研究文献综述及评述、本文的研究思路、主要内容、方法及可能创新点作了较为详细的说明。第二章和第三章分别就我国农药市场和国际农药市场进行了详细的比较分析,对我国农药出口的有利条件、出口现状及贸易竞争力作了比较全面的介绍,并且与国外其他国家作了相应的比较。第四章对较为详细的分析了农药出口中的制约因素,指出了我国农药出口中存在的一些问题。第五章运用了SWOT分析方法对中国农药出口环境进行了详尽的分析,并在以上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针对农药出口的对策研究。在文章的具体分析过程中,运用了实证研究和规范研究相结合,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以及比较研究的方法。

二、世界农药发展新格局的形成及建立可持续发展农药工业的思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世界农药发展新格局的形成及建立可持续发展农药工业的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1)技术推广对蔬菜种植户农药减量施用行为影响及其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动态
        1.3.1 农药施用相关研究
        1.3.2 蔬菜种植户农药施用行为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1.3.3 技术推广相关研究
        1.3.4 技术推广对农户农药减量施用行为影响的研究
        1.3.5 农户农药减量施用效果研究
        1.3.6 研究述评
    1.4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1.5 研究区域概况与数据来源
        1.5.1 研究区域概况
        1.5.2 数据来源
    1.6 可能的创新之处
第二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
        2.1.1 蔬菜种植户
        2.1.2 技术推广
        2.1.3 推广技术属性
        2.1.4 技术推广渠道
        2.1.5 技术推广组织方式
        2.1.6 蔬菜生产中的农药减量施用
    2.2 理论基础
        2.2.1 农户行为理论
        2.2.2 计划行为理论
        2.2.3 技术扩散理论
        2.2.4 诱致性技术创新理论
        2.2.5 技术推广框架理论
    2.3 技术推广对蔬菜种植户农药减量施用行为的影响机理及其效应分析
        2.3.1 蔬菜种植户农药减量施用行为阶段划分
        2.3.2 技术推广对蔬菜种植户农药减量施用行为的影响机理分析
        2.3.3 蔬菜种植户农药减量施用行为效应划分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蔬菜种植户农药减量施用现状及问题分析
    3.1 蔬菜生产特征与产业发展趋势
        3.1.1 蔬菜生产特征
        3.1.2 蔬菜产业发展趋势
    3.2 蔬菜产业农药施用现状与农药减量施用政策演进
        3.2.1 蔬菜产业农药施用现状
        3.2.2 农药减量施用政策演进
    3.3 样本蔬菜种植户农药减量施用现状
        3.3.1 样本蔬菜种植户农药减量施用行为意向
        3.3.2 样本蔬菜种植户农药减量施用行为决策
        3.3.3 样本蔬菜种植户农药减量施用行为实施
        3.3.4 样本蔬菜种植户农药减量施用行为效果
    3.4 样本蔬菜种植户农药减量施用问题
        3.4.1 农户层面:生产习惯使然,农户农药施用存在认知偏差
        3.4.2 村庄层面:羊群行为效应明显,农药减施服务体系亟待完善
        3.4.3 政府层面:基层农药减量治理悬浮,减量支持政策乏力
        3.4.4 技术层面:过度依赖化学农药,农药减量替代技术推广任重道远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推广技术属性对蔬菜种植户农药减量施用行为的影响
    4.1 问题提出
    4.2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4.2.1 增资稳劳简单型技术属性对蔬菜种植户农药减量施用行为的影响
        4.2.2 节资增劳复杂型技术属性对蔬菜种植户农药减量施用行为的影响
    4.3 变量选取与研究方法
        4.3.1 变量选取及说明
        4.3.2 研究方法
    4.4 推广技术属性对蔬菜种植户农药减量施用行为意向影响的实证分析
        4.4.1 增资稳劳简单型技术对蔬菜种植户农药减量施用行为意向的影响
        4.4.2 节资增劳复杂型技术对蔬菜种植户农药减量施用行为意向的影响
    4.5 推广技术属性对蔬菜种植户农药减量施用行为决策影响的实证分析
        4.5.1 增资稳劳简单型技术对蔬菜种植户农药减量施用行为决策的影响
        4.5.2 节资增劳复杂型技术对蔬菜种植户农药减量施用行为决策的影响
        4.5.3 内在传导机制:推广技术采纳效果的中介作用
    4.6 推广技术属性对蔬菜种植户农药减量施用行为实施影响的实证分析
        4.6.1 增资稳劳简单型技术对蔬菜种植户农药减量施用行为实施的影响
        4.6.2 节资增劳复杂型技术对蔬菜种植户农药减量施用行为实施的影响
        4.6.3 内在传导机制:推广技术采纳效果的中介作用
    4.7 农户分化下蔬菜种植户农药减量施用行为决策和行为实施分析
        4.7.1 农户分化下蔬菜种植户农药减量施用行为决策分析
        4.7.2 农户分化下蔬菜种植户农药减量施用行为实施分析
    4.8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技术推广组织方式对蔬菜种植户农药减量施用行为的影响
    5.1 问题提出
    5.2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5.2.1 合作社对蔬菜种植户农药减量施用行为的影响
        5.2.2 农资经销商对蔬菜种植户农药减量施用行为的影响
        5.2.3 农技推广站对蔬菜种植户农药减量施用行为的影响
    5.3 变量说明与研究方法
        5.3.1 变量选取及说明
        5.3.2 研究方法
    5.4 技术推广组织方式对蔬菜种植户农药减量施用行为意向影响的实证分析
    5.5 技术推广组织方式对蔬菜种植户农药减量施用行为决策影响的实证分析
    5.6 技术推广组织方式对蔬菜种植户农药减量施用行为实施影响的实证分析
    5.7 蔬菜种植户农药减量施用行为决策的进一步讨论
        5.7.1 内在传导机制:安全生产认知的中介作用
        5.7.2 农户感知差异:制度信任的调节作用
    5.8 蔬菜种植户农药减量施用行为实施的进一步讨论
        5.8.1 蔬菜种植户农药减量施用行为实施的空间自相关判断
        5.8.2 技术推广组织方式对蔬菜种植户农药减施行为实施影响的空间效应
        5.8.3 蔬菜种植户农药减量施用行为实施的示范效应
    5.9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技术推广渠道对蔬菜种植户农药减量施用行为的影响
    6.1 问题提出
    6.2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6.2.1 传统人际交往渠道对蔬菜种植户农药减量施用行为的影响
        6.2.2 互联网渠道对蔬菜种植户农药减量施用行为的影响
        6.2.3 两种渠道对蔬菜种植户农药减量施用行为的交互影响
    6.3 变量选取和研究方法
        6.3.1 变量选取及说明
        6.3.2 研究方法
    6.4 技术推广渠道对蔬菜种植户农药减量施用行为意向影响的实证分析
    6.5 技术推广渠道对蔬菜种植户农药减量施用行为决策影响的实证分析
    6.6 技术推广渠道对蔬菜种植户农药减量施用行为实施影响的实证分析
    6.7 两种渠道对蔬菜种植户农药减量施用行为的交互影响分析
    6.8 老龄化背景下蔬菜种植户农药减量施用行为决策与行为实施讨论
    6.9 稳健性检验
    6.10 本章小结
第七章 蔬菜种植户农药减量施用行为效应分析
    7.1 问题提出
    7.2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7.3 变量选取与模型选择
        7.3.1 .变量选取
        7.3.2 模型选择
    7.4 蔬菜种植户农药减量施用行为经济效应的实证分析
        7.4.1 t检验结果
        7.4.2 蔬菜种植户农药减量施用决策方程估计
        7.4.3 蔬菜种植户农药减量施用行为对蔬菜产出和收入影响估计
        7.4.4 双重检验
    7.5 蔬菜种植户农药减量施用行为生态效应的实证分析
    7.6 蔬菜种植户农药减量施用行为食品安全效应的实证分析
    7.7 稳健性检验
    7.8 本章小结
第八章 蔬菜种植户农药减量施用行为过程及其综合效果的案例分析
    8.1 调研方法选择与案例选取
    8.2 访谈设计与过程介绍
    8.3 合作社主导型农户农药减量施用行为过程及其综合效果
        8.3.1 合作社主导型农户农药减量施用行为过程
        8.3.2 合作社主导型农户农药减量行动的综合效果
        8.3.3 典型经验总结
    8.4 家庭农场农药减量施用行为过程及其综合效果
        8.4.1 家庭农场农药减量施用行为过程
        8.4.2 家庭农场农药减量行动的综合效果
        8.4.3 典型经验总结
    8.5 普通蔬菜种植户农药减量施用行为过程及其综合效果
        8.5.1 普通蔬菜种植户农药减量施用行为过程
        8.5.2 普通蔬菜种植户农药减量行动的综合效果
        8.5.3 典型经验总结
    8.6 蔬菜种植户农药减量施用潜力分析
    8.7 本章小结
第九章 研究结论、政策建议与研究展望
    9.1 研究结论
        9.1.1 蔬菜生产中农户过量施药问题严重
        9.1.2 推广技术属性对蔬菜种植户农药减量施用行为影响具有阶段差异
        9.1.3 技术推广组织方式对蔬菜种植户农药减量施用行为影响异质性明显
        9.1.4 技术推广渠道对蔬菜种植户农药减量施用行为的交互影响不可忽视
        9.1.5 蔬菜种植户农药减量施用行为具有多维效应
    9.2 政策建议
        9.2.1 注重安全生产导向性,增强农户农药减量意识
        9.2.2 推动技术属性与农户资源有效衔接,提升替代技术采纳效果
        9.2.3 明晰技术推广组织功能,构建多元化农技推广体系
        9.2.4 多渠道融合,创新农户农药减量施用信息传播方式
        9.2.5 正视农户分化现实,实施瞄准性农药减量行动支持
    9.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2)绿色农药创新及靶标研究现状与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1 绿色农药创新国际现状与态势
    1.1 国际绿色化学农药及靶标研究创新现状
    1.2 国际生物农药研发以及靶标研究创新现状与态势
    1.3 国际绿色农药研究创新态势
2 我国绿色农药创新研究的基础和优势
    2.1 农药的创新和应用技术基础及优势
    2.2 我国绿色的靶标研究基础及优势
3 绿色农药创新面临的挑战及关键科学问题
    3.1 绿色农药创新面临的挑战
    3.2 绿色农药创新的关键科学问题
4 我国绿色农药创新发展目标及建议
    4.1 发展目标
    4.2 发展建议
5 结语

(3)沙隆达并购安道麦的财务风险控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选题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选题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并购动因研究
        1.2.2 并购财务风险研究
        1.2.3 并购财务风险控制的相关内容
        1.2.4 文献评述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2 并购公司情况简介
    2.1 并购背景
        2.1.1 世界农药行业概况
        2.1.2 我国农药行业概况
    2.2 沙隆达概况
    2.3 安道麦概况
3 企业并购动因分析
    3.1 并购的协同效应
        3.1.1 减少科研成本,丰富产成品
        3.1.2 共享产业链,扩大盈利
        3.1.3 企业商誉的协同效应
    3.2 推动企业转型,整合资源
    3.3 破除市场壁垒
    3.4 并购案例的动因分析
        3.4.1 并购安道麦动因
        3.4.2 沙隆达并购动因
4 并购过程
    4.1 确定并购前的公司基本情况
    4.2 并购期间调整和优化股权架构
    4.3 并购结束后的公司基本情况
5 并购的财务风险识别
    5.1 .并购前的定价风险
        5.1.1 信息不对称风险
        5.1.2 选择估值方法的风险
    5.2 并购中的融资风险
        5.2.1 影响资本结构的风险
        5.2.2 偿债压力增大
        5.2.3 对再融资能力的影响
    5.3 并购中的支付风险
    5.4 并购后的财务整合风险
6 沙隆达并购安道麦财务风险的控制分析
    6.1 定价风险控制及效果
        6.1.1 定价风险控制
        6.1.2 定价风险控制效果评价
    6.2 融资风险控制及效果
        6.2.1 融资风险控制
        6.2.2 融资风险控制效果评价
    6.3 支付风险控制及效果评价
        6.3.1 支付风险控制分析
        6.3.2 支付风险控制效果评价
    6.4 财务整合风险控制及效果评价
        6.4.1 财务整合风险控制分析
        6.4.2 整合风险控制效果评价
        6.4.3 用Z-score模型评价财务风险
7 结论与启示
    7.1 研究结论
    7.2 案例启示
        7.2.1 得到较为准确的目标企业价值评估结果
        7.2.2 实施有效的融资模式
        7.2.3 选择合适的支付方式
        7.2.4 重视完成整合工作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4)基于生态复合体的乡村人居环境规划研究 ——以博贺镇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生态环境建设战略
        1.1.2 乡村振兴战略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2.3 研究对象
        1.2.4 研究内容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人居环境研究概况
        1.3.2 国内人居环境研究概况
    1.4 研究方法
        1.4.1 文献研究法
        1.4.2 实地调研法
        1.4.3 数据分析
        1.4.4 系统研究法
    1.5 论文框架
    1.6 创新点
        1.6.1 运用POET生态复合体理论研究乡村规划
        1.6.2 完善乡村人居环境的研究内容
二、相关理论研究
    2.1 POET生态复合体理论
        2.1.1 POET生态复合体简述
        2.1.2 POET生态复合体理论的其他相关研究
    2.2 乡村人居环境概况
        2.2.1 乡村人居环境概念及构成
        2.2.2 乡村人居环境营造特点
    2.3 生态农业
        2.3.1 生态农业概念
        2.3.2 生态农业的基本原理
        2.3.3 国内外生态农业研究
    2.4 本章小结
三、乡村问题及其对人居环境影响
    3.1 影响乡村人居环境的因素
        3.1.1 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
        3.1.2 生态环境与人文环境
    3.2 乡村产业现状
        3.2.1 产业结构单一
        3.2.2 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影响关系
        3.2.3 农业生产方式的演变
    3.3 现农业生产方式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3.3.1 化肥施用过量、农业肥料结构不合理
        3.3.2 农药使用过度
        3.3.3 农业薄膜造成环境危害
    3.4 本章小结
四、POET生态复合体理论运用研究
    4.1 生态复合体概念下的乡村分析
        4.1.1 乡村生态环境与产业的整体演变
        4.1.2 乡村人居环境演变
    4.2 运用POET生态复合体理论进行乡村规划
        4.2.1 乡村要素划分
        4.2.2 建立乡村结构模型
        4.2.3 维护乡村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
        4.2.4 发展乡村生态农业
        4.2.5 生产、生活、生态三者的协调
        4.2.6 “三生”理念中的人居环境演变
    4.3 本章小结
五、博贺镇规划案例
    5.1 博贺镇概况
        5.1.1 规划研究范围
        5.1.2 自然生态情况
        5.1.3 农业生产情况
        5.1.4 经济产业情况
        5.1.5 人居环境情况
    5.2 博贺镇规划研究
        5.2.1 乡村要素划分
        5.2.2 自然生态环境(E1)
        5.2.3 乡村人居环境(E2)
        5.2.4 乡村产业(T)
    5.3 区域规划方案
        5.3.1 区域规划平面图
        5.3.2 生态农业示范片区
        5.3.3 精致农旅及农耕文化片区
        5.3.4 农业培育科研片区
    5.4 本章小结
六、结论
    6.1 研究结论
    6.2 不足之处和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5)N-芳基吡啶-4-酮类化合物的农用抑菌活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杀菌剂的概述
    1.2 新农药创制的方法
    1.3 天然产物在农药创制中的应用
    1.4 本研究的选题背景及设计思路
2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与仪器
        2.1.1 化学材料
        2.1.2 生物材料
        2.1.3 实验仪器
    2.2 N-芳基吡啶-4-酮类化合物的合成
    2.3 抗真菌活性测定
        2.3.1 离体抗真菌活性测定
        2.3.2 盆栽实验
        2.3.3 芒果蒂腐病保护活性测定
        2.3.4 香蕉炭疽病保护活性测定
        2.3.5 芒果采后病害保护活性测定
    2.4 抗细菌活性测定
        2.4.1 离体抗细菌活性测定
        2.4.2 盆栽实验
    2.5 细胞毒性测定
3 结果与分析
    3.1 N-芳基吡啶-4-酮类化合物的合成
    3.2 N-芳基吡啶-4-酮类化合物的抗真菌活性
        3.2.1 N-芳基吡啶-4-酮类化合物的离体抗真菌活性和结构-活性关系分析
        3.2.2 化合物23 的盆栽药效
        3.2.3 化合物23 对芒果蒂腐病的保护活性
        3.2.4 化合物23 对香蕉炭疽病的保护活性
        3.2.5 化合物23 对芒果采后病害的防治效果
    3.3 N-芳基吡啶-4-酮类化合物的抗细菌活性
        3.3.1 化合物22和23 的离体抗细菌活性
        3.3.2 化合物22和23 的盆栽药效
    3.4 化合物23 的细胞毒性
4 讨论
5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介、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致谢

(6)BAP农药产品中国市场营销渠道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目的和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研究述评
    1.3 研究思路、方法和研究框架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3.3 研究框架
    1.4 本文的创新点
第二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2.1.1 营销渠道的概念
        2.1.2 农药商品定义
        2.1.3 中国农药营销发展历程
        2.1.4 中国农药营销渠道的组成特点
    2.2 营销渠道相关理论
        2.2.1 营销渠道的功能
        2.2.2 营销渠道的结构
        2.2.3 营销渠道的管理
第三章 BAP农药产品面临的营销环境分析
    3.1 农药行业的发展现状及趋势
        3.1.1 世界农药行业发展现状及趋势
        3.1.2 中国农药行业发展现状及趋势
        3.1.3 主要竞争公司的基本情况
    3.2 宏观环境PEST分析
        3.2.1 政治环境分析
        3.2.2 经济环境分析
        3.2.3 社会环境分析
        3.2.4 技术环境分析
    3.3 行业竞争环境分析
        3.3.1 行业竞争者分析
        3.3.2 潜在竞争者分析
        3.3.3 替代竞争者分析
        3.3.4 购买者竞争分析
        3.3.5 供应商竞争分析
    3.4 BAP农药产品SWOT分析
第四章 BAP农药产品营销渠道主要问题及成因分析
    4.1 BAP农药产品及营销渠道简介
        4.1.1 BAP基本业务介绍
        4.1.2 BAP在售产品简介
        4.1.3 BAP农药产品中国市场营销渠道发展历程
        4.1.4 BAP农药产品中国市场营销渠道现状
    4.2 BAP农药产品中国市场营销渠道问题描述
        4.2.1 产品在终端覆盖率偏低
        4.2.2 大田及新产品铺货进度缓慢
        4.2.3 渠道商在各厂家之间玩平衡
        4.2.4 渠道商间窜货冲突不断
        4.2.5 渠道管理成为渠道商诟病的焦点
    4.3 BAP农药产品现有营销渠道问题成因分析
        4.3.1 渠道扁平化不足,渠道结构设计不够合理
        4.3.2 渠道商的选择缺乏科学标准
        4.3.3 原激励机制运作不佳,厂家对渠道商的控制弱化
        4.3.4 厂家与各渠道商之间营销战略协同不足
        4.3.5 专业渠道管理人才缺乏
第五章 BAP农药产品营销渠道优化方案及保障措施
    5.1 营销渠道优化的目标和原则
        5.1.1 优化目标
        5.1.2 优化原则
    5.2 优化营销渠道结构
        5.2.1 渠道长度的优化
        5.2.2 渠道宽度的优化
        5.2.3 渠道广度的优化
    5.3 优化营销渠道管理
        5.3.1 渠道商选择标准优化
        5.3.2 渠道商激励机制优化
        5.3.3 渠道商现行管理制度优化
        5.3.4 渠道管理人才引进机制优化
    5.4 BAP农药产品营销渠道优化保障措施
        5.4.1 逐步在各省推进厂商价值一体化
        5.4.2 扩充队伍,健全营销组织机构
        5.4.3 完善各级渠道商绩效评估标准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学位论文数据集

(7)含共轭二烯、砜和吡喃膦氧衍生物的合成与杀菌活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第一章 绪论
    1.1 前言
    1.2 有机磷农药概述
    1.3 有机磷农药的分类
        1.3.1 有机磷杀虫剂
        1.3.2 有机磷除草剂
        1.3.3 有机磷杀菌剂
    1.4 有机磷农药面临的问题
    1.5 有机磷农药的发展趋势
        1.5.1 国内自主研发的有机磷农药
        1.5.2 国际上新开发的有机磷农药
    1.6 新农药的创制
        1.6.1 新农药与新农药创制
        1.6.2 新农药创制具体途径与方法
        1.6.2.1 先导化合物的发现
        1.6.2.2 先导化合物的优化
    1.7 选题依据、目的及意义
    1.8 主要研究内容
    参考文献
第二章 Suzuki偶联反应构筑含共轭二烯膦氧衍生物及杀菌活性研究
    2.1 引言
        2.1.1 天然产物中存在的共轭二烯结构化合物
        2.1.2 共轭二烯烃类化合物在有机合成中的应用
        2.1.3 共轭二烯烃类化合物在农药领域的应用
        2.1.4 共轭二烯烃的合成方法
        2.1.4.1 高温热处理合成共轭二烯类化合物
        2.1.4.2 烯丙基二硫缩醛的偕二甲基化作用合成共轭二烯烃类化合物
        2.1.4.3 N-烯丙基腙类化合物合成共轭二烯类化合物
        2.1.4.4 烯丙醇或烯丙酮合成共轭二烯类化合物
        2.1.4.5 双烯偶联合成共轭二烯类化合物
        2.1.4.6 磷叶立德与醛或酮发生Wittig反应合成共轭二烯类化合物
        2.1.4.7 联烯或炔合成共轭二烯类化合物
        2.1.5 含共轭二烯膦氧衍生物的研究进展
    2.2 实验部分
        2.2.1 仪器与主要试剂
        2.2.1.1 实验仪器
        2.2.1.2 主要试剂
        2.2.2 原料的合成
        2.2.3 含共轭二烯膦氧衍生物的合成实验与结果分析
        2.2.3.1 反应条件的优化
        2.2.3.2 含共轭二烯膦氧衍生物的制备与数据表征
        2.2.3.3 反应机理
    2.3 杀菌活性研究
        2.3.1 供试真菌
        2.3.2 供试仪器试剂
        2.3.3 供试化合物
        2.3.4 目标化合物离体杀菌活性研究
        2.3.4.1 目标化合物离体杀菌活性初筛
        2.3.4.2 目标化合物离体杀菌毒力(EC_(50))测定
        2.3.4.3 构效关系分析
        2.3.5 部分化合物的EC_(50)活性测定
    2.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章 磺酰腙双功能化构筑含砜基膦氧衍生物及杀菌活性研究
    3.1 引言
        3.1.1 砜源的研究进展
        3.1.1.1 硫醚和硫酚作为砜源的研究
        3.1.1.2 磺酰卤为砜源的研究
        3.1.1.3 亚磺酸和亚磺酸盐作为砜源的研究
        3.1.1.4 磺酰肼作为砜源的研究
        3.1.1.5 其他砜源的研究
        3.1.1.6 待开发的砜源
    3.2 实验部分
        3.2.1 仪器与主要试剂
        3.2.1.1 实验仪器
        3.2.1.2 主要试剂
        3.2.2 原料的合成
        3.2.3 磺酰腙双功能化合成实验与结果分析
        3.2.3.1 反应条件的优化
        3.2.3.2 磺酰腙双功能化合成含砜膦氧衍生物的制备与数据表征
        3.2.3.3 反应机理
        3.2.3.3.1 反应中间体捕获
        3.2.3.3.2 中间体砜基膦氧共轭二烯(3-3a)的形成探索
        3.2.3.3.3 砜基迁移合成中间体(3-4a)的探索
        3.2.3.3.4 氘代实验测定质子转移以及动力学同位素效应
        3.2.3.4 结果与讨论
    3.3 杀菌活性研究
        3.3.1 供试真菌
        3.3.2 供试仪器试剂
        3.3.3 供试化合物
        3.3.4 目标化合物离体杀菌活性研究
        3.3.4.1 目标化合物离体杀菌活性初筛
        3.3.4.2 目标化合物离体杀菌毒力(EC_(50))测定
        3.3.4.3 构效关系分析
        3.3.5 部分化合物的EC_(50)活性测定
    3.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章 β-二羰基化合物[3+3]环加成构筑含吡喃膦氧衍生物及杀菌活性研究
    4.1 引言
        4.1.1 天然产物、医药、农药以及香料
        4.1.2 β-二羰基化合物用于成环反应的研究进展
        4.1.2.1 β-二羰基化合物合成含氮杂环
        4.1.2.2 β-二羰基化合物合成含氧杂环
        4.1.2.3 β-二羰基化合物合成含硫杂环
        4.1.2.4 β-二羰基化合物中合成五元环
        4.1.2.5 β-二羰基化合物合成螺环
        4.1.3 β-二羰基化合物合成吡喃的研究进展
        4.1.3.1 共轭烯炔与β-二羰基化合物合成吡喃
        4.1.3.2 联烯与β-二羰基化合物合成吡喃
        4.1.3.3 α,β-烯醛与β-二羰基化合物合成吡喃
        4.1.3.4 烯烃、多聚甲醛与β-二羰基化合物三组分合成吡喃
        4.1.3.5 邻位二取代芳烃与β-二羰基化合物合成吡喃
        4.1.3.6 亚甲基被取代的β-二羰基化合物为底物
    4.2 实验部分
        4.2.1 仪器与主要试剂
        4.2.1.1 实验仪器
        4.2.1.2 主要试剂
        4.2.2 原料的合成
        4.2.3 含吡喃膦氧衍生物合成实验与结果分析
        4.2.3.1 反应条件的优化
        4.2.3.2 含吡喃膦氧衍生物的制备与数据表征
        4.2.3.3 控制性实验
        4.2.3.4 结果与讨论
    4.3 杀菌活性研究
        4.3.1 供试真菌
        4.3.2 供试仪器试剂
        4.3.3 供试化合物
        4.3.4 目标化合物离体杀菌活性研究
        4.3.4.1 目标化合物离体杀菌活性初筛
        4.3.4.2 目标化合物离体杀菌毒力(EC_(50))测定
        4.3.4.3 构效关系分析
        4.3.5 部分化合物的EC_(50)活性测定
    4.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全文总结
论文创新之处
致谢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文章目录
附录Ⅰ: 部分代表性化合物图谱
附录Ⅱ: 单晶衍射图谱

(8)中国农药产业国际竞争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关于国际竞争力的研究发展状况
        1.2.1 国外关于国际竞争力的研究现状
        1.2.2 国内关于国际竞争力的研究现状
    1.3 研究思路和方法
2 世界及我国农药产业的发展现状
    2.1 农药的定义和产品分类
    2.2 世界农药产业的发展现状
        2.2.1 世界传统农药市场发展状况
        2.2.2 三大类农药市场的变化和趋势
        2.2.3 世界各大洲市场比例的变化
    2.3 我国农药产业的发展现状
    2.4 我国和世界农药产业发展比较
        2.4.1 规模上的巨大差距
        2.4.2 技术创新上的差距
        2.4.3 竞争环境上的差距
        2.4.4 业务领域上的差距
        2.4.5 企业发展历程差异
3 我国农药产业的出口竞争力分析
    3.1 中外农药产业出口的现状和特点
        3.1.1 出口规模特点
        3.1.2 出口产品结构特点
        3.1.3 出口市场特点
        3.1.4 出口企业特点
        3.1.5 出口管理特点
    3.2 测量国际竞争力指标
    3.3 国际市场份额分析
    3.4 显性比较优势分析
    3.5 出口竞争力指数分析
    3.6 小结
4 影响我国农药出口竞争力的因素分析
    4.1 相关理论依据和分析方法
        4.1.1 相关理论依据
        4.1.2 相关分析方法
    4.2 影响我国农药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因素的确定
    4.3 影响我国农药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因素的分析
        4.3.1 资源要素条件的影响分析
        4.3.2 需求条件分析
        4.3.3 技术创新因素分析
        4.3.4 产业组织结构因素分析
        4.3.5 政府行为因素分析
    4.4 小结
5 中外农药企业竞争力分析
    5.1 企业竞争力指标分析
        5.1.1 评价竞争力指标的设计
        5.1.2 企业竞争力指标体系的构建
        5.1.3 我国农药企业竞争力指标分析
    5.2 中外农药企业竞争分析
    5.3 浙江新安化工集团竞争力分析
        5.3.1 浙江新安化工背景介绍
        5.3.2 新安化工竞争力分析
    5.4 小结
6 提高我国农药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对策和建议
    6.1 壮大竞争主体,提升产业集中度
        6.1.1 推动优势企业整合提升规模
        6.1.2 提高农药行业的准入门槛, 淘汰落后产能和工艺
        6.1.3 加速组织结构调整
        6.1.4 提高环保门槛
    6.2 鼓励企业技术创新
    6.3 实施出口战略
        6.3.1 农药生产厂家与外贸公司合作,生产适销对路的出口产品
        6.3.2 加大登记的投入,树立国家知名品牌
        6.3.3 组建出口人才队伍,成立出口联盟
        6.3.4 加大对欧洲和北美市场的开发力度
参考文献
致谢

(9)鼓励创新 强化管理 推进农药健康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1 近年来农药产业发展快, 管理成效好
    1.1 数量增长能力提升, 产业发展迅猛
    1.2 源头治理与市场监管相结合, 管理成效突出
2 农药应用与发展趋势及特点
    2.1 农药对农业发展保障作用越来越大, 农业生产对农药的依存度越来越高
    2.2 农药对食品安全的影响越来越受到关注, 农药监管的要求越来越高
    2.3 农药与环境安全的关系越来越紧密, 环境保护的要求越来越高
    2.4 农药创新速度越来越快, 科技创新的需求越来越紧迫
    2.5 农药生产集约化程度越来越高, 产业结构调整的要求越来越迫切
    2.6 农药国际贸易和合作不断深化, 依法管理的要求越来越高
3 多措并举, 推进农药产业健康发展
    3.1 提高登记门槛,
    3.2 鼓励创新,
    3.3 加快企业兼并重组, 推进生产集团化
    3.4 完善经营制度, 推进经营品牌化
    3.6 完善法规制度建设, 推动管理法制化

(10)我国农药出口市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
        1.1.1 生产能力增长,国内市场饱和
        1.1.2 国际市场需求旺盛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意义
        1.3.1 推动我国农药行业发展
        1.3.2 转变企业观念
        1.3.3 提高企业环保意识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1.5 本文研究思路和方法
        1.5.1 研究思路
        1.5.2 研究方法
    1.6 论文的可能创新之处
第二章 我国农药生产及出口现状分析
    2.1 我国农药生产及出口企业分析
        2.1.1 我国农药生产企业分布地区分析
        2.1.2 农药出口货源地分析
        2.1.3 农药出口企业性质分析
        2.1.4 农药出口企业情况分析
    2.2 我国农药行业结构分析
    2.3 农药出口品种情况分析
        2.3.1 出口前十的农药产品
        2.3.2 农药出口类别分析
        2.3.3 主要农药出口品种分析
        2.3.4 农药主要产品介绍
    2.4 我国农药产量、出口量分析
    2.5 农药出口流向分析
第三章 国际农药市场分析
    3.1 国际农药市场概述
        3.1.1 研发型农药企业和仿制型农药企业
        3.1.2 制剂企业和原药企业
        3.1.3 全球农药行业产业格局现状
        3.1.4 当今世界农药市场特点
        3.1.5 转基因作物发展迅速
        3.1.6 其他原因影响农药销售
        3.1.7 全球农药行业发展趋势
    3.2 世界农药市场分地区分析
        3.2.1 北美农药市场
        3.2.2 拉丁美洲农药市场
        3.2.3 西欧农药市场
        3.2.4 亚洲农药市场
        3.2.5 非洲农药市场
        3.2.6 东欧农药市场
    3.3 国际农药企业分析
        3.3.1 国际农药大企业占有大部分市场份额
        3.3.2 国际农药公司介绍
    3.4 世界农药市场分类分析
        3.4.1 除草剂占据大部份额
        3.4.2 生物农药销售上涨
        3.4.3 非农用农药市场潜力巨大
第四章 农药出口中的制约因素
    4.1 我国农药企业因素
        4.1.1 我国农药企业没有形成规模优势
        4.1.2 出口技术水平低
        4.1.3 缺乏品牌意识
        4.1.4 企业间无序竞争
        4.1.5 环保意识淡薄
        4.1.6 产品结构不合理
    4.2 国际市场因素
        4.2.1 出口地域局限
        4.2.2 印度的挑战
        4.2.3 农药新技术影响
        4.2.4 各国贸易壁垒影响
        4.2.5 国际公约影响
第五章 中国农药出口SWOT 对策分析
    5.1 SWOT 分析
    5.2 SWOT 组合对策分析
        5.2.1 SO 对策
        5.2.2 ST 对策
        5.2.3 WO 对策
        5.2.4 WT 对策
    5.3 农药出口对策
        5.3.1 农药主管部门
        5.3.2 农药行业组织
        5.3.3 农药生产企业
结束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四、世界农药发展新格局的形成及建立可持续发展农药工业的思考(论文参考文献)

  • [1]技术推广对蔬菜种植户农药减量施用行为影响及其效应研究[D]. 赵秋倩.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1(01)
  • [2]绿色农药创新及靶标研究现状与思考[J]. 吴剑,宋宝安. 中国科学基金, 2020(04)
  • [3]沙隆达并购安道麦的财务风险控制研究[D]. 陈雅梦. 武汉轻工大学, 2020(06)
  • [4]基于生态复合体的乡村人居环境规划研究 ——以博贺镇为例[D]. 彭劲源. 广州大学, 2020(02)
  • [5]N-芳基吡啶-4-酮类化合物的农用抑菌活性研究[D]. 俞秀强. 海南大学, 2020(02)
  • [6]BAP农药产品中国市场营销渠道优化研究[D]. 缪赛. 浙江工业大学, 2020(08)
  • [7]含共轭二烯、砜和吡喃膦氧衍生物的合成与杀菌活性研究[D]. 陈耀忠. 南京农业大学, 2018(02)
  • [8]中国农药产业国际竞争力研究[D]. 王水生. 浙江工业大学, 2011(03)
  • [9]鼓励创新 强化管理 推进农药健康发展[J]. 张延秋. 农药科学与管理, 2010(07)
  • [10]我国农药出口市场研究[D]. 陈小强.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9(S2)


可持续发展论文 农业论文 蔬菜论文 三农论文 农资论文

上一篇:76例中央型肺癌患者X线胸片与CT的诊断对比
下一篇:胆囊鳞状细胞癌6例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