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华夏图书馆!包月下载,不限IP,随心所欲! 【加入收藏】
| 本站已稳定运行4034天

综合治疗视神经萎缩28例分析

点击进入免费下载2022年中国知网论文


一、综合疗法治疗视神经萎缩28例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周冰倩[1](2019)在《疏血通注射液对血瘀证视神经萎缩视功能保护研究》文中认为目的:视神经萎缩是多种视神经病变的最终结果,其原因多种多样,其结果是视功能严重受损甚至完全丧失,目前尚缺乏确切有效的治疗方法。故本课题拟通过临床回顾性研究,客观评价地龙水蛭提取物为主要成分的疏血通注射液对视神经萎缩患者残余视功能的保护作用,证实其有效性和安全性,进而为临床上治疗视神经萎缩提供新的方法,并为扩大疏血通注射液的临床适应症提供循证依据。方法:通过临床回顾性研究方法,选择2014年01月01日至2018年12月31日在广东省中医院眼科门诊和病房就诊的患者,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将纳入研究的视神经萎缩患者分为疏血通注射液治疗联合中医药常规治疗组(观察组)和不含地龙水蛭及其提取物用药的中医药常规治疗组(对照组),回顾研究两组患者治疗后1月、2月、3月的最佳矫正视力、视野、视觉诱发电位、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厚度的变化,以及治疗1月后两组患者的血瘀证证候评分等疗效学指标和不良反应发生率等安全性指标。结果:本研究共纳入患者91例91眼,其中观察组47例47眼,对照组44例44眼,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病程一般情况无显着差异(p>0.05);治疗前最佳矫正视力、视野、视觉诱发电位、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厚度、血疲证证候评分等指标无显着差异(00.05)。1.最佳矫正视力(best corrected visual acuity,BCVA):观察组在治疗前、疗后1月、疗后2月、疗后3月不同时间点BCVA(1分法)为0.32±0.14、0.43±0.16、0.42±0.18、0.34±0.16,对照组在各观察时间点BCVA为0.30±0.13、0.34±0.15、0.33±0.14、0.31±0.13。观察组疗后1月、疗后2月BCVA与治疗前相比均有所提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在疗后1月与治疗前相比有所提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观察组疗后1月、疗后2月BCVA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视野检查:观察组在疗前、疗后1月、疗后2月、疗后3月不同时间点视野缺损度(单位:dB)为-19.29±3.15、-16.40±3.49、-17.28士3.32、-18.28±2.37,对照组在各观察时间点视野缺损度为-19.78±3.51、-18.46±3.81、-19.04±3.17、-19.79±3.42。观察组疗后1月、疗后2月视野缺损度与治疗前相比有所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疗后1月与治疗前相比有所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观察组治疗后各观察时间点视野缺损度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视觉诱发电位:观察组在疗前、疗后1月、疗后2月、疗后3月不同时间点P100潜伏期(单位:ms)为 136.56±8.38、137.90±11.68、128.90±11.68、132.53±11.48,对照组P100潜伏期在各观察时间点为135.98±8.08、134.81±6.22、132.01 ± 7.02、134.11 ± 6.57。观察组疗后2月P100潜伏期与治疗前相比有所缩短,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在治疗后各观察时间点与治疗前相比无显着差异(P>0.05);组间比较观察组在治疗后各观察时间点P100潜伏期与对照组相比无显着差异(P>0.05)。观察组在疗前、疗后1月、疗后2月、疗后3月不同时点P100振幅(单位:μV)为4.69士1.23、4.98±2.37、6.36±1.48、5.10±1.55,对照组振幅在各观察时间点为4.53±0.90、4.22±1.92、5.03±1.54、4.89±1.46,观察组疗后2月P100振幅与治疗前相比均有所提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后各观察时间点与治疗前比较无显着差异(P>0.05);组间比较观察组疗后2月P100振幅显着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4.光学相干断层检查:观察组在疗前、疗后1月、疗后2月、疗后3月不同时间点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厚度(单位:μm)为78.04士 13.64、77.38± 13.43、77.26±14.14、77.62± 16.22,对照组在各观察时间点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厚度为77.23±9.29、77.66±8.67、77.32±8.52、77.27±11.84,各组治疗后各时间点与治疗前相比均无显着差异(P>0.05),组间比较两组在治疗后各观察时间点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厚度,无显着差异(P>0.05)。5.血瘀证证候积分:观察组血瘀证积分在疗前及疗后1月分别为8.23±4.00、4.93±2.99;对照组血瘀证积分在疗前及疗后1月分别为7.41±2.78、5.59±2.82。两组治疗后血瘀证较治疗前均有所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疗后1月观察组血瘀证证候积分与对照组无显着差异(P>0.05)。6.安全性指标观察:两组在治疗期间发生过敏反应、副作用、输液反应的病例均为0。结论:1.以地龙与水蛭提取物为主要成分的疏血通注射液对视神经萎缩患者的BCVA、视野、视觉诱发电位有良好的干预作用,可改善患者的视功能,且能显着改善患者血疲证证候。2.对于形态学检查,暂未发现以地龙与水蛭提取物为主要成分的疏血通注射液联合中医综合治疗或中医综合治疗能够增加视网膜神经纤维层的厚度。3.两组患者在医治过程中及医治过程后均未发生不良反应及严重不良事件,表明这两种治疗方法及药物使用均是安全的。

祁清芬[2](2019)在《针药联合治疗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及对视野和视觉电生理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通过针灸联合中药治疗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观察其有效性和安全性,达到临床早中期控制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的目的,为临床诊疗提供新的思路。方法从2017年1月到2019年1月期间于甘肃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门诊和住院治疗患者中,取得患者知情同意,收集45-80周岁患者46例(62眼),对符合纳排标准的患者,采用随机分组的原则,分为针药组、西药组及中药组,西药组给予腺苷钴胺治疗,中药组给予逍遥散加减口服,针药组采用针灸联合逍遥散加减口服。两周为1疗程,治疗2个疗程,观察治疗前后的视力、视野(MD、PSD)、视觉电生理(PVEP)、中医证候评分等指标,评价其临床疗效。结果1.治疗前三组患者年龄、性别、全身情况分析均无统计学差异,研究具有可比性。2.治疗后针药组与西药组比较,患者最佳矫正视力(logMAR)均较治疗前提高,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视野平均缺损(MD)和视觉电生理(PVEP)与治疗前相比,视野平均缺损降低、视觉电生理P100峰时缩短,振幅降低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间对比,P<0.05,两组之间有明显差别,说明针药组的视力、视野平均缺损及视觉电生理改善明显优于西药组。3.治疗后针药组与中药组比较,患者最佳矫正视力(logMAR)、视野平均缺损(MD)和视觉电生理(PVEP)与治疗前相比,视力明显提高、视野平均缺损降低、视觉电生理P100峰时缩短,振幅降低,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组间对比,P<0.05,两组之间有明显差异,说明针药组的视力、视野平均缺损及视觉电生理改善较中药组更显着。4.治疗后中药组与西药组比较,患者最佳矫正视力(logMAR)均较治疗前提高,视野平均缺损(MD)值较治疗前降低,视觉电生理(PVEP)P100峰时较治疗前缩短,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组间比较,两者无显着性差异(P>0.05)。5.治疗后针药组与西药组眼部症状及中医症候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针药组与中药组患者眼部症状较前均有改善,中医症候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也表明治疗后针药组在MD和logMAR的改善均优于中药组及西药组。6.针药组总有效率66.6%,中药组总有效率53.4%,西药组总有效率50%,经Kruskal-Wallis统计分析,P=0.042,(<0.05),表明组间有显着性差异,针药组疗效优于中药组及西药组。结论1.针药联合的方法能有效改善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患者的视野、视觉电生理,优化患者的生活质量。2.针灸联合逍遥散加减能显着提高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患者的视力,改善中医证候。

陈辰,罗燕[3](2016)在《针灸治疗视神经萎缩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视网膜节细胞及其轴突在各种病因影响下会产生病变,导致视神经萎缩,患者将会出现不同程度的视力下降、视野缩窄,对患者生活带来巨大影响的同时也会造成心理上的压力,西医在治疗原发病基础上除采用营养神经、扩张血管等方法以外,尚未发现其他特效疗法。近年来中医采用针灸疗法治疗视神经萎缩已取得明显的效果,本文就近10年国内采用针灸治疗视神经萎缩的临床研究作一综述。

梅玲飞,朱莺[4](2014)在《针灸治疗视神经萎缩的研究概况》文中指出通过阅读近10年内以针灸为主治疗视神经萎缩的相关文献,总结发现在针刺取穴方面均以体穴为主,其中主要是以眼周眶区取穴(局部取穴)、颈部取穴(邻近取穴)、躯干四肢取穴(远端取穴)为主,同时遵循中医辨证论治原则辨证加穴。在组方上,临床上主要遵循三部配穴法,即局部取穴配合邻近取穴和远端取穴配伍成方。在治法方面有电针、穴位注射、针药结合及其他疗法等,又以针药结合治疗视神经萎缩的最多。在机理方面,针灸可增强视觉中枢生物电活动也可改善视神经传导功能,但目前对其研究尚少。

杜红彦[5](2014)在《李志英中医、中西医结合诊治视神经疾病学术经验总结》文中研究表明一、文献研究本研究在参考国内外文献,了解视神经疾病研究现状基础上,推本溯源,掌握从《黄帝内经》到唐宋元明清时期及现代各医家对本病的病因病机及治疗方法的认识,研究了近年来中、西医治疗视神经疾病的方法和成果,为临床研究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二、临床研究1.目的运用“复杂网络分析法”对李志英教授治疗视神经疾病的处方进行挖掘分析,系统总结导师对视神经疾病病因病机、诊治思路和用药策略的认识,学习和继承导师中、西医诊治视神经疾病的学术经验。2.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研究的方法,收集患者的一般资料、西医诊断、中医诊断、视力、视野、VEP等检查结果,生化学检测指标(血常规、血脂六项等),导师中药处方,西药用药、中药针剂等治疗,运用“复杂网络分析法”对导师治疗视神经疾病的临床经验进行挖掘分析。3.结果(1)视神经疾病隶属于中医学暴盲、视瞻昏渺和青盲等范畴,视神经炎的中医诊断以暴盲为主,缺血性视神经病变的中医诊断以视瞻昏渺为主,视神经萎缩的中医诊断以青盲为主。(2)导师认为气滞血瘀,玄府闭塞和气虚血瘀,玄府闭塞是视神经疾病的基本病机。视神经炎、缺血性视神经病变以气滞血瘀,玄府闭塞为主,视神经萎缩以气虚血瘀,玄府闭塞为主。(3)疏肝理气、活血通络、益气健脾、宣通玄府是导师治疗视神经疾病的基本治法。疏肝理气常用柴胡、枳壳;活血通络常选用桃仁、红花、三七、丹参等;益气健脾常用黄芪、党参;宣通玄府常用路路通、石菖蒲。(4)导师认为视神经炎和缺血性视神经病变应分期治疗,急性期以中西医结合治疗为主,康复期以中医药辨证治疗为主。(5)导师认为视神经萎缩的治疗重点在于“预防”,在视神经疾病的起病初期要采取积极措施防止视神经萎缩的发生。(6)导师临证中强调同病异治、异病同治,辨病与辨证相结合,认为单纯辨证不能体现不同疾病间的病理特点,单纯辨病不能体现不同体质患者之间的病机差别。4.结论李志英教授认为气滞血瘀/气虚血瘀、玄府闭塞是视神经疾病的基本病机,疏肝理气、活血通络、益气健脾、宣通玄府是治疗视神经疾病的基本治法,强调同病异治、异病同治,辨病与辨证相结合的临证思路。在视神经疾病发展过程中,需要根据分期的不同采用中医治疗或中西医结合的治疗策略,期间注重预防神经萎缩的发生。导师在中医、中西医结合诊治视神经疾病方面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值得我们去整理、继承、推广、应用。

赵爽[6](2013)在《针刺窍明穴对视神经萎缩VEP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窍明穴是本课题首次命名的穴位,其位置是以枕骨粗隆上0.5cm为下界,向上、左、右各2cm的区域,对应中枢枕视皮质区。本课题组在以往的基础研究与临床观察中发现,治疗视神经萎缩针刺窍明穴有较好疗效,成为多年来我们治疗该病的主要穴位之一。本人曾随机分组61例病人,观察治疗前后视力与视野的变化,提示针刺该穴位可提高疗效。本研究在前研究的基础上增加了VEP(视诱发电位)检查做为其针刺前后的观察指标,较系统的进行了临床研究,从不同角度进一步评价窍明穴治疗视神经萎缩的临床疗效。目的:通过针刺窍明穴对VEP、视力、视野的影响,从主观、客观不同角度评价其治疗视神经萎缩的临床疗效,为推广该穴位治疗视神经萎缩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1年12月至2012年12月在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眼科门诊就诊及住院患者符合中西医诊断标准的视神经萎缩患者共38例(66眼),按就诊先后顺序随机分为治疗组20例(34眼),对照组18例(32眼)。对照组采用传统针刺穴位(承泣、攒竹、睛明、球后、丝竹空,风池、太阳、百会、足三里、三阴交、光明),治疗组在传统针刺穴位的基础上增加“窍明穴”。治疗4周后,观察两组视力、视野、VEP。对结果应用SPSS15.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两组治疗后,治疗组总有效率为64.71%,对照组总有效率为59.38%,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两者治疗后,视力均较治疗前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比较,视力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两组治疗后,视野平均光敏度、平均缺损均较治疗前好转,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比较,平均光敏度、平均缺损有统计学意义(P<0.05)(4)两组治疗后,VEP检查P100潜伏期、振幅较治疗前好转,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比较,P100潜伏期、振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针刺窍明穴是治疗视神经萎缩的有效穴位,可提高疗效。

王哲[7](2012)在《除风益损汤加味治疗玻切术后视神经萎缩的研究》文中提出目的:通过研究除风益损汤加味治疗玻璃体手术后视神经病变的机理以及作用途径,评价其疗效,探索治疗玻璃体手术后视神经萎缩的药物方法,以期提高玻璃体切除术后病人的视觉质量,减少或是避免术后视神经萎缩的发生。评价眼内光凝、硅油填充等治疗对视神经病变的影响、全身基础疾病对玻璃体术后视神经病变的影响以及讨论除风益损汤加味治疗玻璃体手术后视神经萎缩的机理以及作用途径。方法:1、通过除风益损汤加味治疗玻璃体手术后视神经萎缩与对照组比较,总结和评价此方法的临床疗效。2、通过检测玻璃体切除术后患者视力、眼压、视野、眼底荧光造影(FFA)、眼电生理(VEP)、以及血压、血脂、血糖水平、炎症反应量表等,与术前进行比较,并将数据结果进行统计学处理,评价玻璃体手术对视神经病变的影响、全身基础疾病对玻璃体术后视神经病变的影响以及讨论除风益损汤治疗玻璃体手术后视神经病变的机理以及作用途径。3、通过实验研究,观察倍频532激光对视网膜、视神经的组织病理学损伤,以及兔眼FVEP的变化,评价激光等物理刺激对兔眼视神经、视网膜的损伤作用,探讨除风益损汤对兔眼视神经视网膜的保护作用。结果:1、除风益损汤加味应用于玻璃体切除术后,可以显着地提高患者视力、视野、使玻璃体切除术后的眼压波动更加平稳,治疗组与对照组有显着性的差异;2、全身基础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等血管系统相关疾病对术后的视神经损伤程度有一定的相关性;3、激光等物理刺激能够损伤视网膜,造成神经节细胞树突和一部分神经节细胞的坏死,视网膜内微血管受损、阻塞,引起局部组织的微循环障碍,最终造成视神经的损害,而除风益损汤对损伤后的兔眼视网膜有明显保护作用。结论:1、玻璃体切除手术相当于对眼球的一次机械性、缺血性损伤,其导致的氧化、损伤等因素可以使视网膜神经节细胞不断死亡及视神经轴突不断减少。2、术后早期辨证应用除风益损汤加味治疗玻璃体切除术后患者,可以起到显着的视神经保护作用,主要是通过减轻术后的炎症反应、控制眼压、降低血液粘稠度,改善微循环血液供应的波动水平等可能,实现视神经的保护作用,以期提高玻璃体切除术后的远期视功能。

张彬,庞荣,贾海波,董素亭[8](2011)在《视神经萎缩的中医治疗进展》文中研究说明视神经萎缩为各种原因引起的视神经纤维退行性病变,导致视功能障碍的眼病,表现为视神经乳头颜色变淡或苍白,视力下降和视野缩小。类似中医眼科的"青盲"、"视瞻昏渺"证。在病因上,中医学认为其发病可因邪毒外袭、热病痘疹、七情所伤、头目撞击、重物压迫后造成;或因先天禀赋不足、胎受风邪毒侵、饮食不当失调、亡血过多、脉络中风闭塞、酒色过度、目力过劳后导

毕文卿[9](2011)在《针灸治疗目系病古今取穴规律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通过对古今文献中针灸治疗目系病的取穴和处方的整理和分析,探讨其常用处方及取穴规律,总结高频穴位,为临床应用及研究提供取穴依据和理论支持。方法:计算机检索《中华医典》、中国知网(CNKI)的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和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重庆维普)。手工筛选符合纳入标准的文献。用Microsoft Excel数据库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古代常用穴为瞳子骼和肝俞,现代常用穴为睛明和球后;古今用穴出现率大致相同的是攒竹、肾俞、丝竹空和肝俞,其余差异较大;用穴归经都以足太阳膀胱经和足少阳胆经为主;用穴类型都以特定穴为主,特别是交会穴和五输穴;用穴分部都以头项部和四肢部为主;古代文献处方以单穴为主,而现代文献以多穴为主;古代医家重视灸法,现代医家多采用针刺结合电针等多种特种治疗技术的方法,还注重处方辨证选穴和经外奇穴的应用。结论:古今医家治疗目系病的针灸处方差异较大,但在用穴的归经和用穴的类型上较为相似。推荐处方:组一为睛明、球后、瞳子髎,组二为承泣、攒竹、太阳。两组隔日交替使用。同时加风池、合谷、足三里、光明、太冲。

兰发惠,刘旭光,王月,张宝[10](2011)在《针灸治疗视神经萎缩的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说明视神经萎缩是眼科临床常见的一种疑难眼底病。现代医学认为,视神经萎缩是视网膜节细胞、视神经纤维在各种病因的影响下发生的缺血、变性和传导功能障碍所导致。其临床特点为视乳头颜色变浅或苍白,视力下降,视野缩小。中医文献虽没有"视神经萎缩"的病名,但有类似于视神经萎缩的病症。如《证治准绳》记载的"视瞻昏眇",与视神经萎缩早期的轻度视力障碍类似;《张氏医通》记载的青盲症:"青盲者,瞳神不大不小,无缺无损,仔细视之与好眼一般,只是自看不见",是视神经萎缩晚期完全失明的症状描述。由于视神经萎缩的西医治疗效果欠佳,且神经生长因子等药物治疗价格昂贵,而针灸治疗效果良好且价格低廉,因此容易为广大患者所接受。现将针灸治疗视神经萎缩的原则、方法、取穴、疗效评估、作用机制及未来研究方向等综述如下。

二、综合疗法治疗视神经萎缩28例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综合疗法治疗视神经萎缩28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疏血通注射液对血瘀证视神经萎缩视功能保护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研究
    第一节 中医文献研究
        一、OA有关的古文献记载与描述
        二、OA的中医病因病机认识
        三、OA的中医治疗
    第二节 西医文献研究
        一、视神经解剖和病理的认识与研究
        二、OA的病因病理分类研究
        三、OA西医临床治疗现状
    第三节 中医药保护OA视功能展望
第二章 临床研究
    第一节 资料与方法
        一、病例来源
        二、诊断标准
        三、病例选择标准
        四、研究方法
        五、疗效判定标准
        六、统计学检测方法
    第二节 结果
        一、一般资料
        二、疗效
        三、安全性评价
第三章 讨论
    第一节 开展中医药治疗OA临床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第二节 选用虫类中药对OA患者残余视功能保护的研究意义
        一、探讨虫类药物的临床功效与运用
        二、探讨虫类中药对OA残余视功能保护的意义
    第三节 探讨血瘀证OA视功能检测指标的选择
    第四节 评价疏血通注射液对血瘀证OA的疗效及探讨其作用机制
    第五节 中医药对OA的临床治疗方法探讨
    第六节 疏血通注射液对OA的安全性评价
    第七节 不足与展望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统计学审核证明

(2)针药联合治疗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及对视野和视觉电生理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第一部分 临床研究
    1 研究对象
    2 诊断标准
    3 纳排标准
        3.1 纳入标准
        3.2 排除标准
        3.3 脱落标准
    4 研究方法
        4.1 试验分组
    5 观察指标
        5.1 效应指标
        5.2 安全性评价指标
        5.3 疗效评定标准
        5.4 临床试验的质量控制
        5.5 受试者权益保障及知情同意
        5.6 研究记录
    6.统计方法
    7.结果
        7.1 三组患者基线情况
        7.2 全身情况
        7.3 治疗前视力、视野、视觉电生理参数比较
        7.4 视力结果分析
        7.5 视野与视觉电生理结果分析
        7.6 临床疗效评价
        7.7 中医证候评分
        7.8 肝功能、肾功能评价
    8 典型病例
讨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第二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中西医治疗进展
        参考文献
    综述二 针药联合治疗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的研究概况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3)针灸治疗视神经萎缩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单纯针灸治疗
2 针灸配合中药治疗
3 针刺配合穴位注射或复方樟柳碱颞浅动脉旁注射
4 针刺配合神经营养等治疗
5 小结

(4)针灸治疗视神经萎缩的研究概况(论文提纲范文)

1 取穴特点
    1.1 眼周穴 (局部取穴)
    1.2 邻近取穴
    1.3 远端取穴
    1.4 辨证取穴
2 组方特点
3 治法特点
    3.1 电针
    3.2 穴位注射
    3.3 针药结合
        3.3.1 针灸加中药治疗[18-25, 27-42]
        3.3.2 针灸加西药治疗[12、26]
    3.4 其他疗法
4 机理研究

(5)李志英中医、中西医结合诊治视神经疾病学术经验总结(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文献研究
    1. 中医学对暴盲、青盲的认识
        1.1 病名源流
        1.2 病因病机
        1.3 现代中医眼科名家对视神经疾病的认识及治疗经验
    2. 视神经炎的研究进展
        2.1 病因
        2.2 发病机制
        2.3 中医药治疗概况
        2.4 现代医学的药物治疗
    3. 缺血性视神经病变研究进展
        3.1 病因和发病机制
        3.2 中医药治疗概况
        3.3 西医学治疗进展
    4. 视神经萎缩的研究进展
        4.1 病因和发病机制
        4.2 中医治疗
        4.3 原发病治疗及其它疗法
第二章 临床研究
    第一节 李志英教授治疗视神经炎(暴盲、视瞻昏渺)的经验总结
        1. 研究目的
        2. 病例来源
        3. 诊断标准
        4. 疗效评定的标准
        5. 研究方法
        6. 统计分析
        7. 结果
        8. 验案
    第二节 李志英教授治疗缺血性视神经病变(视瞻昏渺、暴盲)的经验总结
        1. 研究目的
        2. 病例来源
        3. 诊断标准
        4. 疗效评定的标准
        5. 研究方法
        6. 统计分析
        7. 结果
        8. 验案
    第三节 李志英教授治疗视神经萎缩(青盲)的经验总结
        1. 研究目的
        2. 病例来源
        3. 诊断标准
        4. 疗效评定标准
        5. 研究方法
        6. 统计分析
        7. 结果
        8. 验案
    第四节 李志英教授治疗特殊类型视神经萎缩的经验总结
        1. 研究目的
        2. 病例来源
        3. 诊断标准
        4. 疗效评定标准
        5. 研究方法
        6. 统计分析
        7. 结果
        8. 验案
第三章 讨论
    1. 导师治疗视神经疾病的特色和优势
        1.1 中医为主,中西结合
        1.2 辨方守机,疗效显着
        1.3 证治异同,机圆法括
        1.4 针药并用,综合治疗
    2. 导师关于视神经疾病的中医病名诊断规范化的认识
    3. 导师对于“玄府”的认识
    4. 导师治疗视神经炎的经验总结
        4.1 对病因病机的认识
        4.2 对视神经炎的分期治疗
        4.3 中医证治规律总结
    5. 导师治疗缺血性视神经病变的经验总结
        5.1 对病因病机的认识
        5.2 对缺血性视神经病变的分期治疗
        5.3 中医诊治规律总结
    6. 导师治疗视神经萎缩的经验总结
        6.1 对病因病机的认识
        6.2 中医证治规律总结
        6.3 外伤性视神经萎缩的用药经验
        6.4 放射性视神经萎缩的用药经验
        6.5 视神经萎缩的治疗重在预防
    7. 跟师治疗视神经疾病的心得体会
        7.1 同病异治,异病同治
        7.2 辨证选方,谨守圣法
        7.3 重视眼征,灵活选药
        7.4 宣通玄府,发越神光
    8. 辨病与辨证相结合的临证思路
    9. 导师应用中药注射剂的经验
    10. 导师对于中药减轻激素副作用的认识
    11. 导师对于建立系统临床疗效评价体系的认识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详细摘要

(6)针刺窍明穴对视神经萎缩VEP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文献综述
    1. 祖国医学对视神经萎缩的认识和研究发展
        1.1 古代医家对视神经萎缩病名的认识
        1.2 症状
        1.3 病因病机
        1.4 治法方药
    2. 现代医学对视神经萎缩的认识和研究
        2.1 临床表现
        2.2 病因
        2.3 检查方法
        2.4 治疗
临床研究
    1. 研究目的
    2. 研究对象和方法
        2.1 一般资料
        2.2 诊断标准
        2.3 病例纳入标准
        2.4 病例排除标准
        2.5 剔除标准
        2.6 病例的脱落标准
        2.7 研究方法
    3. 针刺手法
        3.1 取穴
        3.2 进针深度
        3.3 针刺手法
    4. 研究结果
        4.1 治疗前比较
        4.2 治疗后各指标分析
讨论
    1. 窍明穴局部解剖
    2. 窍明穴经络循行
    3. 针刺窍明穴与视觉唤醒假说
    4. 窍明穴与其他穴位的联合应用
    5. 窍明穴联合传统常规穴位治疗视神经萎缩疗效分析
        5.1 VEP
        5.2 视野
        5.3 视力
        5.4 总疗效分析
    6. 作用机制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附件

(7)除风益损汤加味治疗玻切术后视神经萎缩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Abstract
引言
临床研究
    1 病例选择标准
        1.1 根据《临床疾病诊断依据治愈好转标准》,视神经萎缩西医诊断标准
        1.2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青盲的诊断标准
        1.3 病例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退出试验病例标准
        1.6 病例的脱落与处理
    2 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3 结果分析
        3.1 疗效评定标准
        3.2 症状和体征改善程度评价标准[9]
        3.3 研究结果
    4 疗效总结
实验研究
    1 材料
        1.1 实验动物
        1.2 药品及仪器
    2 方法
        2.1 动物分组
        2.2 实验方法
    3 统计学分析
    4 结果
        4.1 眼部一般检查
        4.2 闪光视网膜诱发电位检查
        4.3 光学显微镜观察
讨论
    1 视神经萎缩的中医病因病机分析
    2 关于玻切术后视神经萎缩治法探讨
    3 除风益损汤加味的组方分析及方解:
        3.1 主要组成
        3.2 方解
    4 除风益损汤现代药理研究
    5 除风益损汤在眼科的应用
        5.1 治疗眼外伤
        5.2 治疗手术后并发症
        5.3 LASIK 术后
        5.4 其他
    6 倍频 532 激光对视网膜视神经的影响:
    7 存在问题
结语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查新报告
详细摘要

(9)针灸治疗目系病古今取穴规律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研究对象
二、研究方法
    (一) 文献检索
    (二) 文献筛选
    (三) 数据的规范及数据库的建立
三、研究结果和分析
    (一) 古代文献部分
    (二) 现代文献部分
    (三) 古今文献对比分析
四、讨论
    (一) 祖国医学对目系病的认识
    (二) 现代医学对目系病的认识
    (三) 古今针灸治疗目系病处方的发展规律
    (四) 古今针灸治疗目系病的处方选穴及配穴规律
    (五) 针灸治则讨论
    (六) 针灸疗法运用特点
    (七) 古今针灸治疗目系病的处方对比分析
    (八) 推荐针灸治疗目系病的常用处方
结语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详细摘要

(10)针灸治疗视神经萎缩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针灸治疗视神经萎缩的原则
2 针灸治疗视神经萎缩的方法
    2.1 针刺
    2.2 穴位注射
    2.3 针药结合
    2.4 其他疗法
3 针灸治疗视神经萎缩的常用穴位
    3.1 局部穴位
    3.2 体穴
    3.3 耳穴
4 针灸治疗视神经萎缩的疗效评估
5 针灸治疗视神经萎缩的机制
6 针灸治疗视神经萎缩未来可能的研究和发展方向

四、综合疗法治疗视神经萎缩28例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疏血通注射液对血瘀证视神经萎缩视功能保护研究[D]. 周冰倩.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9(03)
  • [2]针药联合治疗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及对视野和视觉电生理的影响[D]. 祁清芬. 甘肃中医药大学, 2019(03)
  • [3]针灸治疗视神经萎缩的临床研究[J]. 陈辰,罗燕. 云南中医中药杂志, 2016(04)
  • [4]针灸治疗视神经萎缩的研究概况[J]. 梅玲飞,朱莺. 吉林中医药, 2014(08)
  • [5]李志英中医、中西医结合诊治视神经疾病学术经验总结[D]. 杜红彦.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4(01)
  • [6]针刺窍明穴对视神经萎缩VEP的影响[D]. 赵爽.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2013(S1)
  • [7]除风益损汤加味治疗玻切术后视神经萎缩的研究[D]. 王哲.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12(12)
  • [8]视神经萎缩的中医治疗进展[A]. 张彬,庞荣,贾海波,董素亭. 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第二届眼科年会中华中医药学会第十次中医中西医结合眼科学术大会论文汇编, 2011
  • [9]针灸治疗目系病古今取穴规律的研究[D]. 毕文卿.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11(04)
  • [10]针灸治疗视神经萎缩的研究进展[J]. 兰发惠,刘旭光,王月,张宝. 中医外治杂志, 2011(02)


视神经萎缩论文 中医论文 神经炎论文 健康论文

上一篇:西瓜优质高产十大技术
下一篇:诗酒快乐天真:宋诗酒文化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