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家顶,杨旭,朱晓艳,崔亚垒,王成章,李德锋,史莹华[1](2021)在《河南地区21个粮饲兼用型青贮玉米品种综合评价》文中认为为筛选适合河南地区的粮饲兼用型玉米(Zea mays L.)品种,对21个玉米品种的生物学产量、籽粒产量、抗倒伏等农艺性状和营养品质进行比较,并利用灰色系统理论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大京九26’、‘华牧3号’、‘先玉1366’、‘伟科601’、‘大丰30’在产量方面表现较好,其中‘华牧3号’干物质产量达到了21.34 t·hm-2。但是‘大京九26’平均黄叶数达到4.70,绿叶数只有7.51,持绿性差,‘华牧3号’倒伏现象严重,不适合作为粮饲兼用型玉米品种推广。‘伟科601’和‘大京九26’有着最高的淀粉含量(>35.5%)以及最低的中性洗涤纤维含量(<48%)和酸性洗涤纤维含量(<27%),属于营养品质较佳品种。应用灰色系统理论对21个玉米品种进行了综合比较发现,‘伟科601’、‘大丰30’、‘先玉1366’与理想组合较为相似,适合作为粮饲兼用型玉米品种在河南地区推广种植。
江舟[2](2021)在《淮河生态经济带人工草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我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化,农业生产从提升粮食和保障重要农产品供给,向提高农业可持续发展,推进绿色生态循环农业过渡。草地资源在自然与社会生态系统衍生与发展过程中,形成草地农业生态系统,给人类带来生态与经济利益。通过建立淮河生态经济带草地生产模式,对人工草地进行生态系统价值评估,对淮河生态经济带发展及农业供给侧改革具有促进意义。(1)本文首先对淮河生态经济带草地农业发展现状进行分析。选取安徽省蚌埠市,江苏省盐城市,江苏省扬州市作为淮河生态经济带的重要节点城市,对淮河生态经济带的草业发展现状以及未来发展趋势进行研究,利用AHP层次分析法对淮河生态经济带人工草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进行功能分类与选择评估指标(2)通过熵权法分别对燕麦、金花菜、箭筈豌豆、毛苕子进行适应性评价,测定牧草产量与品质,并分析牧草种植对土壤肥力的影响。(3)利用田间试验比较研究不同牧草生产模式对牧草品质、牧草产量以及对土壤养分的影响,以建立适宜在淮河生态经济带推广的牧草生产模式。(4)依据田间试验数据以及文献,利用当量因子法、价格替代法、评估淮河生态经济带内天然草地与人工牧草地的生态服务价值,采用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分析淮河生态经济带内牧草种植与小麦种植的经济效益进行对比,从而为淮河生态经济带内草地农业发展提供理论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淮河生态经济带农业转型为草地农业发展提供种植生产机遇”、“大众对于生态环保意识加强为草地农业发展提供社会认知机遇”、“农业食品安全的要求导致饲料粮需求增加为草地农业发展提供市场机遇”是影响淮河生态经济带草地农业发展的主要因素,权重分析分别达到0.2141、0.1279、0.1078。淮河生态经济带草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中,“提供畜牧产品功能(供应草产品)”、“为人类提供食用价值”、“土壤改良”是最为重要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指标,权重分别为0.3 102、0.1154、0.0876,以此作为淮河生态经济带人工草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重要指标。(2)依据淮河生态经济带牧草适应性评价结果,燕麦品种牧乐斯牧草产量与品质表现最好,干草产量达到1664.35 g·m-2,粗蛋白含量为11.49%、相对饲用价值为137.02,土壤的有机质含量提高15%,豆科牧草中,润扬白箭筈豌豆收获干草产量最高为1041.59 g·m-2,淮扬金花菜在参试品种中牧草品质最高,粗蛋白含量达到27.81%,相对饲用价值为176.24。金花菜对提升土壤养分效果最为显着,土壤中碱解氮、速效磷、速效钾、有机质含量,分别平均提升56.25%、49.34%、24.47%、57.19%。(3)建立了“燕麦-金花菜”间作的南方牧草生产模式,可以提高80%的土地利用率,可收获较高的燕麦干草产量与总干草产量2177.42 g·m-2,与燕麦单播相比干草产量增加了 28%。间作模式可以有效提高土壤养分,间作模式中土壤碱解氮含量、有机质含量显着高于燕麦单播,比燕麦单播平均提高了 22.34%、63.88%。(4)在大丰地区盐碱地条件下,“燕麦-箭筈豌豆”间作模式中,干草产量最高达到2116.42 g·m-2,土地当量比最高达到1.70,燕麦粗蛋白含量比单播燕麦提升16.76%。“燕麦-箭筈豌豆”间作、混播与燕麦单播相比,对于土壤碱解氮、速效钾、有机质含量有促进作用,分别提升了 15.42%~34.05%、2.15%~7.33%、28.71%~50.24%。(5)依据当量因子法,2020年淮河生态经济带天然草地生态服务价值为1123.05亿元人民币(Chinese Yuan,CNY),其中“土壤形成与保护”的价值在各草地生态服务价值指标中最高,达到302.49亿元CNY,娱乐文化功能的价值最低,仅为6.20亿元CNY。淮河生态经济带内人工牧草地生态服务价值评估中,牧草间作、混播生产模式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明显高于牧草单播模式。“燕麦-金花菜”间作模式在扬州地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为642544.38 CNY·hm-2,“燕麦-箭筈豌豆”混播模式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为651198.68 CNY.hm-2。(6)经过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分析,在淮河生态经济带内进行苜蓿生产,种子费与农机费的弹性系数最大,分别为0.574 6、0.5923,即每增加1%的种子费与农机费投入,苜蓿收益分别可以增加0.574 6%、0.592 3%。在淮河生态经济带苜蓿生产总成本为10178.67元·hm2,与小麦生产成本相比增加了10.58%,然而毛利润增加了 175%。苜蓿、燕麦、金花菜生产肥料费用与小麦相比分别下降了 58.05%、24.62%、58.06%。
薛志伟,韩勇,杨春玲[3](2020)在《应用灰色关联度和聚类分析法评估安麦1241农艺性状的综合表现》文中研究表明对小麦新品种安麦1241的农艺性状表现进行综合评估,旨为该品种进一步改良和生产利用提供全面客观的理论依据。利用2016~2017年河南省种子管理站14个试点的冬水生产试验结果汇总,采用灰色关联分析法和聚类分析法,对安麦1241新品种11个农艺性状在河南省不同试验点的综合表现进行了评估。结果表明:11个性状观测值中,子粒黑胚率的变异系数、关联度和权重均为最大,指标值分别为181.64%、0.667 9和0.105 1。利用聚类分析法可以将安麦1241的11个农艺性状分为3类,其中,第一类性状包括产量、穗粒数和千粒重,第三类性状包括成穗率、有效穗数和容重,两类性状均属于产量因素性状,其权重总和达到了0.524 2。在安麦1241的品种评价中产量及其相关因素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在品种改良中要消除子粒黑胚对产量的影响。
叶开梅,陈泽辉,祝云芳,王安贵,宋碧[4](2019)在《基于主成分分析与灰色关联度分析的玉米自交系综合评价》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为筛选出综合性状优良的自交系,以来自不同区域的34个玉米自交系为材料,对14个主要性状指标运用因子分析方法确定权重,进行主成分分析和灰色加权关联度分析,通过综合效益值和加权关联度值对参试玉米自交系进行综合评价与筛选。结果表明,2种分析方法中,QB 2787、QB 2182、QB 2828、QR 273、T 32、木6、QB 512这7个自交系综合表现较好;其次是QB 2229、QB 2819、PH 6 wc、QB 1923、双M 9和QB 1064;ZHL 908、S 611、EY 560这3个自交系综合表现较差;PH 6 wc产量最高,QB 2229次之;QB 48和CML 171产量最低。说明在实际选育过程中,不能只根据单一的性状指标来进行选择,应综合多方面优良性状进行分析评价。通过分析,QB 2787、QB 2182、QB 2828、QR 273、T 32、木6、QB 512这7个自交系综合性状表现较好,可作考虑为组配杂交种的优良基础材料。
孔凡信,刘志,肖继兵[5](2019)在《辽西地区适宜机械化生产酿造高粱品种综合评价》文中指出为了筛选适宜辽西地区机械化生产的酿造高粱品种,以引进的19个酿造高粱品种为试材,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方法测得各品种各性状的权重和加权关联度。结果表明,参试酿造高粱品种各性状的权重大小依次为株高>经济产量>穗长>生育期>千粒重>茎粗>单穗粒重>单穗重,在进行机械化酿造高粱品种的引进筛选时,应首先考虑株高,其次为经济产量。各参试品种加权关联度大小依次为‘辽杂19号’>‘平试13号’>‘济粱2号’>‘吉杂124号’>‘吉杂137号’>‘吉杂142号’>‘吉杂145号’>‘吉杂127号’>‘白杂12号’>‘吉杂138号’>‘辽杂37号’>‘通杂108号’>‘白杂11号’>‘机糯粱1号’>‘通杂127号’>‘白杂14号’>‘吉杂136号’>‘白杂13号’>‘吉杂140号’,综合生产性能排在前3位的依次为‘辽杂19号’‘、平试13号’和‘济粱2号’。灰色关联度分析评价结果与生产实践一致,可用于酿造高粱品种综合评价。
陈慧,王冀川[6](2019)在《基于灰色关联度及DTOPSIS法的南疆冬小麦品种的综合评判》文中研究指明运用灰色关联度和DTOPSIS 2种评价方法对17个冬小麦品种进行综合评判,以期筛选出具有优良性状的品种,为南疆冬小麦优良品种的推广提供依据。结果表明,2种评判方法所得结果相似,得到的17个品种的优劣顺序大体相同。DTOPSIS法的运算虽然较为复杂,但是其引入了正向指标和逆向指标,品种间性状的评判结果差异性大,结果更合理。2种评判方法均得出,玉农系列以及济麦22号的表现较优,可作为南疆地区推广的优良品种,青丰1号与烟农系列的表现较差,不建议作为推广品种。
崔慧妮,郭智慧,郭良海,郭建军,高建胜,李拥军,董国豪[7](2018)在《双向均值与灰度关联分析法筛选适宜德州种植的玉米新品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筛选出高产、稳产、综合性状优良、后期玉米籽粒脱水快、适宜机械收获的玉米品种。[方法]通过利用双向均值法和灰度关联分析法对35个玉米新品种的产量及农艺性状进行分析与综合性评价。[结果]DH815、隆平208、滑玉168、秋乐218、邦玉359和农星2209这6个品种的产量与综合评价均较高,可以进行大面积的试验示范,从而在德州地区推广。[结论]该研究为农民选择合适的种植品种、降低种植风险提供理论依据。
闫向前,何鑫,张琪,孙化军,寇传喜[8](2017)在《适宜免耕覆秸精量播种栽培方式的夏大豆品种(系)筛选》文中提出为筛选出适宜麦茬免耕覆秸精量播种栽培方式的夏大豆品种(系),运用灰色综合评判法,对来自黄淮海地区的12个夏大豆品种(系)的12个主要农艺性状进行综合分析,对各参试品系的灰色综合评判等级排序。结果表明:商豆1201、冀豆12、菏豆14的综合性状表现突出、产量高,可作为推广麦茬免耕覆秸精量播种技术的主要种植品种;郑7051、周豆22号、阜豆16及山宁19的农艺性状表现也较好,产量高于对照,可适当推广种植;皖豆21144、徐9302-A及皖宿01-15灰色综合评判值低于对照,中黄39的产量低于对照,但是相差很小。本研究表明所有参试品系均适宜免耕覆秸精量播种栽培方式,免耕覆秸精量播种技术在黄淮海地区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李伟,王超,周绍松,张静[9](2017)在《最优分辨系数和主成分分析在烤烟品种综合评价中的应用》文中研究指明为快速找出最适宜昆明生态条件的烤烟新品种,根据灰色系统理论,选择10个烤烟品种的9个性状作为评价因子,采用最优分辨系数确定了关联系数,采用主成分分析确定了性状的权重,建立了综合评价体系。结果表明,最大叶宽是所有烤烟品系中最重要的影响因子,权重达0.151;各品种的表现依次为云烟100(29)云烟105(29)云烟116(29)NC196(29)云烟87(29)K326(29)NCT6(29)GF318(29)PVH2254=NC71;聚类分析表明,替代国内主要烤烟品种云烟87和K326的最佳品种为云烟100,其次为云烟105。综合分析表明,适宜昆明地区的最佳烤烟品种为云烟100。
顾正虎,贺娇姣,宋丽,刘亚飞,杨引福[10](2014)在《灰色关联分析在糯玉米品系综合评判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说明利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法,对2011年国家黄淮海糯玉米区域试验点的12个糯玉米参试品系(含对照)进行综合评判.结果表明:灰色综合评判方法可作为联合方差,高稳系数分析方法的直观补充,可以不限样本量,多品系比较.‘京彩甜糯’由于其品质关联度最高ξi(k)=1,秃尖适中,鲜穗产量ξi(k)=0.846 4较高,并且具有熟期短、皮渣率较小,抗倒伏系数高ξi(k)=0.955 7等优良品性,符合目前糯玉米品种审定的要求,已通过国家审定推广;灰色系统理论应用于糯玉米参试品种的综合评价,对指导地区引种、推广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和实际意义.‘景糯518’的等权关联度最高,为0.837 4,‘锒糯2号’的加权关联度最高,为0.902 0,但是二者的品质性状太差,倒伏率较高,不利于糯玉米产业化和推广加工;权重系数的判定和相关性状的选定对结果的影响比较关键;灰色系统理论计算方法简单,可为品种的综合评价提供更直接的量化指标.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1 材料与方法 |
| 1.1 供试材料 |
| 1.2 试验设计与田间管理 |
| 1.3 测定指标 |
| 1.3.1 全株产量及农艺性状测定 |
| 1.3.2 农艺性状比较 |
| 1.3.3 营养成分测定 |
| 1.4 统计分析 |
| 2 结果与分析 |
| 2.1 不同玉米品种的生物学产量 |
| 2.2 农艺性状比较 |
| 2.2.1 穗部性状 |
| 2.2.2 叶部性状 |
| 2.2.3 抗倒伏相关性状 |
| 2.3 营养成分 |
| 2.4 各项指标相关性 |
| 2.5 灰色理论综合评价 |
| 3 讨论 |
| 3.1 不同玉米品种的产量及农艺性状 |
| 3.2 不同玉米品种的品质评价 |
| 3.3 粮饲兼用型玉米农艺性状、产量与品质的相关性 |
| 3.4 利用灰色系统理论进行品种比较 |
| 4 结论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符号说明(英文缩略词) |
| 第1章 文献综述 |
| 1.1 研究背景 |
| 1.1.1 淮河生态经济带的提出和发展规划 |
| 1.1.2 草地农业发展对淮河生态经济带的意义 |
| 1.1.3 淮河生态经济带草业发展状况 |
| 1.2 南方草地农业系统的建立与人工草地利用模式的形成 |
| 1.2.1 牧草的引种应用和适应性评价 |
| 1.2.2 淮河流域牧草的引种与品种比较适应性评价 |
| 1.2.3 国外草地农业的利用模式对淮河经济带草业发展的借鉴作用 |
| 1.2.4 草地生态农业模式的技术应用 |
| 1.3 草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研究进展 |
| 1.4 草地生态服务价值评估方法 |
| 1.4.1 当量因子法 |
| 1.4.2 功能价值法 |
| 1.4.3 遥感技术 |
| 1.4.4 草地生态服务价值研究的问题 |
| 1.5 淮河生态经济带草地生态服务价值的研究意义 |
| 第2章 淮河生态经济带草地农业发展战略分析 |
| 2.1 研究方法 |
| 2.1.1 AHP分析法步骤 |
| 2.1.2 淮河生态经济带草地农业战略分析矩阵构建 |
| 2.1.3 淮河生态经济带草地农业战略分析层次构建 |
| 2.1.4 淮河生态经济带草地农业战略分析因素评价 |
| 2.1.5 淮河生态经济带草地农业战略层次分析 |
| 2.1.6 数据分析 |
| 2.2 结果与分析 |
| 2.2.1 淮河生态经济带草地农业发展AHP分析 |
| 2.2.2 淮河生态经济带草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系统层重要性分析 |
| 2.2.3 淮河生态经济带草地生态服务价值指标层重要性分析 |
| 2.2.4 淮河生态经济带草地资源生态服务价值总层次排序 |
| 2.3 讨论 |
| 2.3.1 利益相关者对于淮河生态经济带草地农业发展模式的认知 |
| 2.3.2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对于草地农业发展的影响 |
| 2.3.3 淮河生态经济带草地农业的发展模式 |
| 2.3.4 淮河生态经济带草业发展领域的扩展 |
| 2.4 结论 |
| 第3章 淮河生态经济带牧草适应性的评价 |
| 3.1 材料与方法 |
| 3.1.1 试验地概况 |
| 3.1.2 试验材料与设计 |
| 3.1.3 测定指标与方法 |
| 3.1.3.1 牧草生产性能 |
| 3.1.3.2 牧草品质 |
| 3.1.3.3 土壤肥力测定 |
| 3.1.3.4 淮河生态经济带牧草适应性的综合评价 |
| 3.1.5 数据分析 |
| 3.2 结果与分析 |
| 3.2.1 淮河生态经济带燕麦生产性能的适应性评价 |
| 3.2.2 淮河生态经济带燕麦牧草品质比较 |
| 3.2.3 燕麦种植对于淮河生态经济带土壤肥力的影响 |
| 3.2.4 淮河生态经济带箭筈豌豆、毛苕子、金花菜的生产性能比较 |
| 3.2.5 淮河生态经济带箭筈豌豆、毛苕子金花菜牧草品质比较 |
| 3.2.6 淮河生态经济带箭筈豌豆、毛苕子、金花菜对土壤肥力影响 |
| 3.2.7 淮河生态经济带牧草适应性的综合评价 |
| 3.3 讨论 |
| 3.3.1 燕麦在淮河生态经济带生产效益与生态效益评价 |
| 3.3.2 豆科牧草在淮河生态经济带生产效益与生态效益表现 |
| 3.3.3 豆科牧草对淮河流域土壤肥力的影响 |
| 3.4 结论 |
| 第4章 淮河生态经济带不同牧草生产模式的建立 |
| 4.1 材料与方法 |
| 4.1.1 试验地概况 |
| 4.1.2 试验材料与设计 |
| 4.1.3 测定指标与方法 |
| 4.1.4 数据分析 |
| 4.2 结果与分析 |
| 4.2.1 淮河生态经济带金花菜与燕麦生产模式对牧草生长的影响 |
| 4.2.2 淮河生态经济带燕麦与箭筈豌豆间作对牧草生长的影响 |
| 4.2.3 淮河生态经济带不同牧草生产模式对牧草产量的影响 |
| 4.2.4 淮河生态经济带不同间作模式对燕麦牧草品质的影响 |
| 4.2.5 淮河生态经济带间作对金花菜与箭筈豌豆牧草品质的影响 |
| 4.2.6 淮河生态经济带不同间作模式对于土壤肥力的影响 |
| 4.2.7 “燕麦-金花菜”间作与“燕麦-箭筈豌豆”间作的综合评价 |
| 4.3 讨论 |
| 4.3.1 间作对金花菜、箭筈豌豆与燕麦生长发育的影响 |
| 4.3.2 不同间作比例对牧草产量与品质的影响 |
| 4.3.3 牧草间作对于土壤肥力的影响 |
| 4.4 结论 |
| 第5章 淮河生态经济带不同牧草生产模式对牧草生产性能及土壤肥力的影响 |
| 5.1 材料与方法 |
| 5.1.1 试验地概况 |
| 5.1.2 试验材料与设计 |
| 5.1.3 测定指标与方法 |
| 5.2 结果与分析 |
| 5.2.1 “燕麦-箭筈豌豆”牧草生产模式对于牧草产量的效应影响 |
| 5.2.2 箭筈豌豆与燕麦间作与混播对于牧草品质的影响 |
| 5.2.3 箭筈豌豆与燕麦间作混播对于土壤肥力的影响 |
| 5.2.4 “燕麦-箭筈豌豆”间作与混播的综合评价 |
| 5.3 讨论 |
| 5.3.1 不同因素对牧草混播、间作模式中牧草产量的影响 |
| 5.3.2 不同牧草种植模式对牧草品质的影响 |
| 5.3.3 不同牧草种植模式对土壤肥力的影响 |
| 5.4 结论 |
| 第6章 淮河生态经济带草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 |
| 6.1 材料与方法 |
| 6.1.1 研究区域 |
| 6.1.2 数据来源 |
| 6.1.3 淮河生态经济带天然草地生态服务价值计算 |
| 6.1.4 淮河生态经济带人工草地生态服务价值计算 |
| 6.2 结果与分析 |
| 6.2.1 淮河生态经济带天然草地生态服务价值估算 |
| 6.2.2 淮河生态经济带人工草地间接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估算 |
| 6.2.3 淮河生态经济带人工草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估算 |
| 6.3 讨论 |
| 6.3.1 淮河生态经济带天然草地生态服务价值变化趋势 |
| 6.3.2 淮河生态经济带天然草地生态服务价值意义 |
| 6.3.3 人工牧草生产对淮河生态经济带的生态与生产意义 |
| 6.3.4 合理的淮河生态经济带人工草地生产模式 |
| 6.4 结论 |
| 第7章 淮河生态经济带牧草生产经济效益分析与比较 |
| 7.1 材料与方法 |
| 7.1.1 试验地概况 |
| 7.1.2 测定项目与方法 |
| 7.1.3 分析模型及方法 |
| 7.1.4 数据分析 |
| 7.2 结果与分析 |
| 7.2.1 淮河生态经济带牧草生产与小麦生产的成本和收益比较 |
| 7.2.2 淮河生态经济带牧草种植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分析 |
| 7.3 讨论 |
| 7.3.1 淮河生态经济带牧草生产的优势 |
| 7.3.2 影响淮河生态经济带牧草生产成本的因素 |
| 7.3.3 淮河生态经济带牧草生产前景 |
| 7.4 结论 |
| 结语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 致谢 |
| 1 材料与方法 |
| 1.1 试验材料 |
| 1.2 分析方法 |
| 1.2.1 灰色关联度分析 |
| 1.2.1. 1 构建参考数列和比较数列。 |
| 1.2.1. 2 数据无量纲化处理。 |
| 1.2.1. 3 关联系数、关联度和权重计算。 |
| 1.2.2 聚类分析 |
| 1.3 数据统计方法 |
| 2 结果与分析 |
| 2.1 安麦1241主要农艺性状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
| 2.2 安麦1241主要农艺性状的灰色关联分析 |
| 2.3 安麦1241主要农艺性状的聚类分析 |
| 3 结论与讨论 |
| 1 材料与方法 |
| 1.1 供试材料 |
| 1.2 试验设计 |
| 1.3 测定项目及方法 |
| 1.3.1 株高、茎粗、穗位高 |
| 1.3.2 净光合速率、叶面积指数、叶绿素含量 |
| 1.3.3 产量及产量性状 |
| 1.4 数据统计与分析 |
| 1.4.1 主成分分析 |
| 1.4.2 灰色关联度分析 |
| 1) 各性状指标的权重: |
| 2) 关联系数、加权关联度的计算: |
| 2 结果与分析 |
| 2.1 各玉米自交系主要性状表现值及相关系数分析 |
| 2.2 各玉米自交系主要性状主成分分析 |
| 2.2.1 主成分分析 |
| 2.2.2 各性状指标综合效益值分析 |
| 2.3 灰色关联度分析 |
| 3 讨 论 |
| 4 结 论 |
| 0 引言 |
| 1 材料与方法 |
| 1.1 试验区概况 |
| 1.2 试验设计 |
| 1.3 测定项目与方法 |
| 1.4 数据分析方法 |
| 1.5 数据处理 |
| 2 结果与分析 |
| 2.1 不同品种灰色关联度评价 |
| 2.1.1 参试品种主要性状指标及参考数列的确定 |
| 2.1.2 参试品种主要性状指标无量纲化 |
| 2.1.3 参试品种主要性状指标关联系数 |
| 2.1.4 参试品种主要性状等权关联度和加权关联度 |
| 2.2 酿造高粱品种系统聚类分析 |
| 3 讨论 |
| 4 结论 |
| 1 材料与方法 |
| 2 结果与分析 |
| 2.1 农艺性状与产量 |
| 2.2 灰色关联度分析 |
| 2.3 DTOPSIS评判 |
| 2.3.1 建立评价矩阵A |
| 2.3.2 无量纲化处理 |
| 2.3.3 建立加权规范化矩阵 |
| 2.3.4 理想解与负理想解数列 |
| 2.3.5 计算Ci值 |
| 2.4 2种方法的比较 |
| 3 讨论与结论 |
| 1 材料与方法 |
| 1.1 材料 |
| 1.2 试验方法 |
| 1.2.1 试验设计。 |
| 1.2.2 栽培措施与田间管理。 |
| 1.3 试验分析方法 |
| 1.4 数据分析 |
| 2 结果与分析 |
| 2.1 双向均值分析 |
| 2.2 灰色综合评判 |
| 3 结论与讨论 |
| 1 材料与方法 |
| 1.1 试验地概况 |
| 1.2 材料 |
| 1.3 试验设计 |
| 1.4 方法 |
| 1.4.1 调查项目和标准 |
| 1.4.2 评价方法 |
| 2 结果与分析 |
| 2.1 构建参考数列 |
| 2.2 参考数列及比较数列的无量纲化处理 |
| 2.3 求两极最大差和两级最小差 |
| 2.4 计算关联系数 |
| 2.5 确定各性状权重系数Wj |
| 2.6 各品种灰色综合评判值的计算 |
| 3 结论与讨论 |
| 3.1 免耕覆秸精量播种技术的增产机制 |
| 3.2 不同生态条件下权重系数的判定对灰色综合评判结果的影响 |
| 3.3 灰色综合评判法能够筛选出高产稳产适应性强的大豆新品种 |
| 1 材料与方法 |
| 1.1 试验材料 |
| 1.2 试验基本情况 |
| 1.3 参试品系性状调查标准 |
| 1.4 各个性状的权重 |
| 1.5数据转化 |
| 1.6灰色关联度分析的原理与方法 |
| 2 结果与分析 |
| 2.1 各性状调查结果的平均值 |
| 2.2 数据转化值 |
| 2.3 确定最优性状,进行无量纲化处理 |
| 2.4计算灰色关联度系数 |
| 2.5计算各组合关联度,排出各组合位次 |
| 2.6 品系筛选结论 |
| 3 讨论 |
| 4 结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