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辉[1](2020)在《急性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伴痛风急性发作危险因素及治疗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具有痛风病史患者,发生急性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伴痛风急性发作高危因素,同时对比观察小剂量糖皮质激素(复方倍他米松)及非甾体类抗炎药(COX-抑制剂)对此类患者治疗效果。方法:1.选择2008年01月01日-2019年08月01日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有痛风病史的急性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纳入研究,将急性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伴痛风急性发作40例病例作为研究对象,同期住院痛风未发作46例病例作为对照组。2.回顾性分析相关病例资料数据包括:基本生理信息(年龄、性别、身高、体重);既往史(吸烟史、饮酒史);基础病史(高血压病、2型糖尿病、心血管疾病、肾脏病);上消化道出血病因(食管病变、急性胃粘膜病变、消化性溃疡、其他病变);入院首次部分血生化检查(尿素、尿酸、肌酐、血红蛋白、白蛋白、胆固醇、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上消化道出血相关治疗(奥美拉唑、兰索拉唑、泮托拉唑、艾斯奥美拉唑及输血);痛风急性发作治疗(小剂量糖皮质激素、NSAIDs)。3.通过单因素及Logistics多因素回归分析阐明有痛风病史的急性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痛风急性发作危险因素。对比观察有痛风病史的急性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小剂量糖皮质激素(复方倍他米松)及NSAIDs(COX-抑制剂)对痛风急性发作治疗效果。结果:1.有痛风病史的86例急性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病例,其中46.51%(40/86)出现不同程度痛风性关节炎急性发作。2.单因素分析表明身体质量指数(BMI)(26.74vs24.92)、胆固醇(4.27vs3.72)及甘油三酯(2.08vs1.63)与痛风急性发作相关(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BMI、胆固醇及甘油三酯均无独立相关性(P>0.05)。3.BMI、胆固醇、甘油三酯三种模型预测能力的比较:BMI诊断界点为26.02,灵敏度为0.625,特异度为0.696,约登指数达到最高的0.321。胆固醇诊断界点为5.17,灵敏度为0.325,特异度为0.935,约登指数达到最高的0.260。BMI、胆固醇曲线下面积均>0.5,两者预测效果较好。甘油三酯预测效果不佳,无统计学意义(P>0.05)。4.小剂量糖皮质激素(复方倍他米松)对痛风急性发作治疗缓解时间(5.00vs7.00)明显优于NSAIDs(COX-抑制剂)(P<0.05)。结论:1.BMI、胆固醇及甘油三酯均是有痛风病史的急性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伴痛风急性发作的危险因素,但非独立危险因素。2.BMI及胆固醇与急性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伴痛风急性发作有密切关联性,定期检测与监控能较好的控制疾病进展。3.小剂量糖皮质激素(复方倍他米松)及NSAIDs(COX-抑制剂)在治疗有痛风病史的急性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痛风急性发作中均是安全有效的药物,但小剂量糖皮质激素(复方倍他米松)较NSAIDs(COX-抑制剂)对疼痛缓解起效更快。
汪兴伟,张世荣,陈志惠,沈小春,崔红利,颜綦先,兰春慧,王军,陈东风[2](2017)在《中国消化道Dieulafoy病5145例回顾性文献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中国消化道Dieulafoy病的临床特征、治疗方法和预后。方法以"Dieulafoy病"为检索词在中文文献数据库(包括中国知网、维普网、万方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检索1998年1月至2016年10月中国Dieulafoy病相关报道文献,纳入515篇文献,共5 145例Dieulafoy病患者,总结该病患者的性别、年龄、地域分布、发病部位、治疗方法和预后情况。结果 5 145例Dieulafoy病患者中男性3 959例,女性1186例,男女比为3.34:1。年龄395岁,平均年龄51岁。发病部位以胃部最多(88.82%,4 570/5 145),其次为小肠(8.28%,426/5 145)。胃部以胃体、胃底、贲门为主,小肠以十二指肠为主。临床以突发呕血、黑便或便血为主要表现。治疗方法以内镜下治疗(72.56%,3 733/5 145)为主,其次为手术治疗(25.27%,1 300/5 145)。5 145例Dieulafoy病患者治愈5 099例(99.11%),死亡46例(0.89%)。三级医院内镜下治疗、介入治疗、首次内镜下治疗时间<24 h者所占比例均高于三级以下医院(P均<0.01)。三级医院治愈率(99.22%,3 674/3 703)高于三级以下医院(98.54%,1 421/1 442)(x2=0.89,P<0.05),而病死率低于三级以下医院(P<0.05)。结论中国Dieulafoy病发病率男性高于女性,任何年龄均可发生,发病部位以胃和十二指肠为主,内镜下治疗和手术是主要的治疗方法并且预后良好。
张海荣,张治民,郭宝明[3](2016)在《24例Dieulafoy病临床诊治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Dieulafoy病的内镜特点及治疗方法。方法:分析本院收治的24例Dieuladoy病的临床资料。结果:19例行内镜下治疗成功,4例内镜治疗失败后行手术治疗,1例内镜下治疗后因合并冠心病猝死。结论:急诊胃镜检查是诊断Dieulafoy病的主要手段。
赵德娥,张辉,苗涛,朱天兴[4](2013)在《Dieulafoy病34例临床及内镜下诊治分析》文中认为目的:探讨Dieulafoy病的诊断与内镜下治疗。方法:对近16年收治的34例Dieulafoy病临床和内镜资料进行分析。结果:内镜下治疗19例,其中止血夹治疗1例,注射高渗盐水或硬化剂3例,射频治疗仪治疗15例,均立即止血,其中1例再次出血死亡;手术15例,均治愈。结论:急诊内镜检查是Dieulafoy病主要诊断方法,内镜下治疗是Dieulafoy病重要治疗方法,射频治疗具备操作简便,患者耐受好,疗效肯定等优点,需进一步总结经验,手术治疗可彻底解决血管畸形问题,也为重要治疗手段。
宋玉成,张学东,宋笑飞,袁远,张广坛,张鹏[5](2012)在《双镜联合技术在胃Dieulafoy病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文中认为胃Dieulafoy病是引起上消化道大出血的少见原因,临床上常表现为突发的,无先兆症状的反复发作的消化道大出血,病情凶险,死亡率较高。目前,其治疗方法尚未达成一致。随着内镜诊断和治疗技术的提高,内镜下止血治疗成为首选方法。但有学者认为,手术治疗能够彻底切除病灶,明确病理,减少复发概率,效果更加确切。然而,传统的开腹手术创伤大、术后恢复慢,限制了临床应用。近年来我科应用双镜联合技术治疗胃Dieulafoy病,结合内镜术前诊断和术中精确定位与腹腔镜的微创手术,取得较好效果,现
罗显克[6](2011)在《上消化道出血的内镜诊治进展》文中提出上消化道出血是指屈氏韧带以上的消化道,包括食管、胃、十二指肠或胰胆等病变引起的出血。出血量较少者,临床表现为呕吐咖啡色胃内容物或黑便,短时间内大量出血则出现大量呕血或便血。一次出血量在800 mL以上,即可出现休克症状。上消化道出血的内镜治疗有快速、准确、机
王慧珍,邓苏芳,周庆金,张凯[7](2010)在《内镜下治疗Dieulafoy病出血39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观察内镜下治疗Dieulafoy病出血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2004年6月~2009年6月我院对39例Dieulafoy病出血急诊行高张钠-肾上腺素液黏膜内注射联合射频及钛夹治疗。结果 36例经内镜止血成功,首次治疗成功34例(87.2%),2例经2次内镜止血成功(5.1%);3例外科手术治疗(7.7%)。内镜止血术后2~4周再行胃镜检查均未发现溃疡。39例随访0.5~5年,平均2年,均无再发出血。结论高张钠-肾上腺素液黏膜内注射联合射频及钛夹是治疗Dieulafoy病出血的一种较为安全有效的方法 。
赵德娥,张永祥,苗涛[8](2009)在《Dieulafoy病30例临床及内镜下治疗分析》文中提出目的:探讨Dieulafoy病的诊断与内镜下治疗。方法:对近14年收治的30例Dieulafoy病临床和内镜资料进行分析。结果:内镜下治疗16例,其中注射高渗盐水或硬化剂3例,射频治疗仪治疗13例,均立即止血,其中1例再次出血死亡;手术14例,均治愈。结论:急诊内镜检查是Dieulafoy病主要诊断方法,内镜下治疗是重要治疗手段,射频治疗具备操作简便、患者耐受好、疗效肯定等优点,手术治疗可彻底解决血管畸形问题,也是重要治疗手段。
李斯,黄燕飞,段凤珍[9](2008)在《内镜下金属夹治疗Dieulafoy病9例分析》文中提出Dieulafoy病又称胃黏膜下恒径动脉破裂出血,是急性上消化道大出血的少见病因,但其出血凶猛,常危及病人生命,且内科药物治疗效果差,而内镜下治疗效果令人满意。现对我院自2003年
王思霞,倪铭,程华,陈丽艳[10](2008)在《64例Dieulafoy病诊治的回顾性分析》文中研究指明Dieulafoy胃体上部小弯侧发病较多见,与血管畸形密切相关,由于常见突发性大出血而危及生命,故颇受临床的关注。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摘要 |
| 英文摘要 |
| 前言 |
| 材料与方法 |
| 1 研究材料 |
| 2 研究方法 |
| 结果 |
| 1 ANVUGIB伴痛风急性发作危险因素分析 |
| 2 ANVUGIB伴痛风急性发作多因素Logistics回归分析 |
| 3 ANVUGIB伴痛风急性发作BMI、胆固醇、甘油三酯三种模型预测能力的比较 |
| 4 ANVUGIB病例痛风急性发作不同治疗方式分析 |
| 讨论 |
| 1 ANVUGIB伴痛风急性发作危险因素分析 |
| 2 ANVUGIB伴痛风急性发作治疗 |
|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综述 急性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病因分析及内镜治疗进展 |
| 一、急性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病因分析 |
| 1 溃疡、炎症性疾病 |
| 2 机械性损伤 |
| 3 血管性疾病 |
| 4 上消化道肿瘤 |
| 5 肝胆胰腺疾病 |
| 二、急性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内镜治疗进展 |
| 1 内镜治疗前病情监测及生命体征支持 |
| 2 内镜治疗前药物处置 |
| 3 内镜治疗进展 |
| 4 介入及手术治疗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资料与方法 |
| 1临床资料 |
| 2镜下特点 |
| 3治疗方法 |
| 结果 |
| 讨论 |
| 1 资料与方法 |
| 1.1 一般资料 |
| 1.2 内镜检查 |
| 1.3 操作方法 |
| 1.4 术后处理 |
| 1.5 疗效判断 |
| 2 结果 |
| 3 讨论 |
| 1 内镜检查的适应证和时机 |
| 1.1 适应证 |
| 1.2 时机 |
| 2 内镜治疗前的处置 |
| 3 上消化道出血的内镜治疗 |
| 3.1 药物喷洒 |
| 3.2 局部注射药物 |
| 3.3 内镜套扎 |
| 3.4 金属夹钳夹术 |
| 3.5 热凝固法 |
| 4 不同止血方法的比较 |
| 1 临床资料与方法 |
| 1.1 一般资料 |
| 1.2 方法 |
| 2 结果 |
| 3 讨论 |
| 资料与方法 |
| 结果 |
| 讨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