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春涛[1](2021)在《高寒草甸灌丛化对牦牛放牧行为、瘤胃发酵和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灌丛化是过去150年草原最明显的变化之一。青藏高原拥有世界最大的连片放牧的草原生态系统,高寒草甸对牦牛生产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然而,关于草原灌丛化对家畜生产力的影响鲜有报道。为此,我们在青藏高原高寒草甸,根据灌丛盖度设置四个灌丛化水平的样地(对照,无灌丛;低灌丛化,5.4%灌丛盖度;中度灌丛化,11.3%灌丛盖度;高灌丛化,20.1%灌丛盖度),在牧草主要生育期开展牦牛放牧试验。通过测定草原的产草量和牧草营养品质,以及牦牛的放牧行为、瘤胃微生物区系和发酵参数、血清代谢产物和健康指标,调查灌丛化对牦牛牧场经济效益的影响,评价高寒草甸灌丛化对放牧牦牛生产力的作用,分析放牧家畜对高寒草甸灌丛化的响应机制。主要结果如下:1)高寒草甸灌丛盖度0~20%没有显着改变牧草的营养物质含量(P>0.05)。20.1%的灌丛盖度降低了牧草干物质(DM;P=0.012)、粗蛋白质(CP;P=0.012)、中性洗涤纤维(NDF;P=0.022)和酸性洗涤纤维(ADF;P=0.041)产量。随着牧草成熟,牧草DM、CP和有机物含量下降,NDF和ADF浓度增加(P<0.001),同时牧草营养物质消化率和能量利用率下降(P<0.001)。牧草CP含量与营养物质消化率和能量参数显着相关(线性相关,r=0.422~0.778;二次相关r=0.568~0.815;P≤0.003)。牧草CP含量超过9.7%,牧草CP含量增加对消化率的作用不显着。2)牦牛在四种灌丛化的高寒草甸具有相似的放牧行为,平均采食、反刍/休息和行走的时间分别为76.5%、14.7%和8.8%。随着灌丛盖度增加,牦牛增加行走时间(P=0.029)、采食速度(P=0.036)和采食行走速度(P=0.029),减少反刍卧息时间(P=0.045)。3)放牧牦牛瘤胃中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和厚壁菌门(Firmicutes)的丰度分别占细菌总丰度的45.0%和44.4%,其余主要分别为螺旋体门(Spirochaetes)、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SR 1(Absconditabacteria)等。4)灌丛盖度增加提高了放牧牦牛瘤胃的氨态氮(NH3-N)和挥发性脂肪酸(VFA)浓度(P<0.05),未影响瘤胃微生物蛋白(MCP)合成和瘤胃发酵模式(P>0.05)。牧草在生长旺盛期比枯草期有较高的营养品质,显着提高了瘤胃NH3-N(P=0.032)、VFA(P=0.002)和MCP(P<0.001)浓度,潜在地促进了能量和氮的利用率。瘤胃主要纤维或半纤维降解菌(Ruminococcus 1、Ruminococcaceae NK4A214 group、Fibrobacter、Erysipelotrichaceae UCG-004、probable genus 10、Prevotella 1、Prevotellaceae UCG-001和Selenomonas 1)促进了乙酸的生成,瘤胃球菌科NK4A214群(Ruminococcaceae NK4A214 group)、瘤胃球菌科UCG-010(Ruminococcaceae UCG-010)、克里斯滕森菌科R7群(Christensenellaceae R-7 group)和普沃氏菌科UCG-003(Prevotellaceae UCG-003)提高了瘤胃丙酸和丁酸浓度。5)高寒草甸灌丛化未影响放牧牦牛血液生化参数。随着牧草成熟,牦牛血清中葡萄糖(P=0.037)、β-羟丁酸(P<0.001)和尿素氮(P=0.001)浓度显着下降,与牧草营养物质供应不足有关。冬季,放牧牦牛分解脂肪供能导致血清游离脂肪酸(P<0.001)浓度升高,损害了动物健康。6)与无灌丛草原相比高寒草甸灌丛盖度增加20.1%,牦牛牧场的经济效益下降了19%(P=0.041),说明高寒草甸灌丛化在一定范围内才能实现放牧牦牛可持续生产。研究结果为灌丛侵入草原生态系统对家畜生产力影响作用以及实现灌丛化草原的可持续利用提供了科学依据和理论基础。
冀超[2](2020)在《植物源复合不育剂ND-1对非靶动物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为明确用于降低鼠类种群数量的植物源复合不育剂ND-1(农大-1号)对非靶动物的影响,以浓度为30mg/kg纳米化的ND-1不育剂为供试药物,主要成分为紫草素(shikonin)和炔雌醚(quinestrol),以三黄鸡(Gallus gallus domesticus)、家鸽(Columba livi)、小尾寒羊(Ovis aries)(以下称绵羊)为实验对象进行适口性和不育作用实验,对实验动物解剖并采集血液,进行相关检测。3种非靶动物对植物源复合不育剂ND-1饵料的适口性试验表明,绵羊对成品不育剂饵料有较好的适口性;三黄鸡对成品不育剂饵料拒食,对碾碎后的不育剂ND-1饵料适口性显着低于其它鸡饲料;家鸽对成品不育剂饵料拒食。且绵羊和三黄鸡在取食不育剂ND-1饵料后,均无明显异常反应。使用浓度为30mg/kg纳米化的ND-1不育剂,对3种非靶动物的不育作用实验表明,三黄鸡和家鸽实验组脏器系数与对照组无显着差异。3种非靶动物血液中均未检测到紫草素,但含有低浓度的炔雌醚。经检测绵羊血液中孕酮浓度均>0.5ng/ml,在此浓度下,绵羊可以成功受孕,因此,该不育剂对上述3种非靶动物无不育作用,不影响非靶动物的经济价值。植物源复合不育剂ND-1在上述3种非靶动物的生活环境中可以安全使用。
聂良文[3](2018)在《桑微贮饲料养鸡应用初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详细研究及论述了广西桑树进行饲料化开发利用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对桑树进行饲料化开发利用按照加工的难易程度进行分类可分为:鲜食、粗加工、微贮发酵和制作颗粒饲料四种。桑微贮饲料的生产加工技术和工艺均已成熟完善,养鸡用的桑微贮饲料在生产过程种要针对鸡的生理特性进行改进。适合养鸡用的桑微贮饲料应该选取偏嫩的桑枝叶做原料,生产过程中只需添加基础比例的玉米粉和米糠各5%,需要的其他玉米粉和米糠应在使用之前在添加搅拌均匀即可。直接将桑微贮饲料作为全价饲料使用不配比其他饲料的话,最佳的比例是桑微贮饲料占比60%、玉米粉和米糠各占比20%。在有关桑微贮饲料养鸡的饲料配方中,玉米粉和米糠占比相等的效果最佳。为了试验研究桑微贮饲料的养鸡效果,选400只60日龄的广西桂香鸡肉鸡(不分公母),采用单因素试验设计随机分为8组,每组50只鸡,不设重复。在试验安排上,本次研究共设计了两个试验:一是为期15 d的桑微贮饲料饲养效果比对试验;二是紧接着进行为期40 d的添加桑微贮饲料饲养效果比对试验。第一个试验共比对不同配比的桑微贮饲料6个,第二个试验共比对桑微贮饲料、鸡饲料、玉米粉和米糠等按照不同比例配比的饲料配方6个。两个试验均重要研究比对料肉比和鸡肉品质两个指标。试验结果如下:(1)在桂香鸡190日龄,在饲料中添加比例高于15%的桑微贮饲料会对鸡的骨架发育造成不可逆的影响,从而影响成品鸡的体重,差异显着。(2)在桂香鸡75115日龄,在饲料中添加比例高于15%的桑微贮饲料会对肉鸡的生长性能造成影响。添加了桑微贮饲料的17组的料肉比均显着低于对照组,而添加较迟、添加天数较少的7组相比较其他6个组也显着较优。(3)在桂香鸡100115日龄,在饲料中添加比例18%的桑微贮饲料会对鸡的料肉比、鲜味氨基酸总量、16种氨基酸总量、蛋白质含量和脂肪含量等指标均造成一定的影响,虽然差异不显着,但表明添加桑微贮饲料的比例太高或者桂香鸡不一定是适宜饲喂桑微贮饲料的品种。
刘丽英,王志军,尹强,孙林,成启明,范文强,刘亚红,贾玉山[4](2017)在《3种饲草不同配比的体外消化特性及组合效应分析》文中指出本研究旨在实现低质粗饲料的有效利用,为我国北方地区饲草型发酵全混合日粮确定最佳粗饲料组合配方。将玉米秸、苜蓿、燕麦草3种饲草通过机械预处理,按不同比例混合后进行体外发酵,根据混合饲草的体外发酵指标(pH、IVDOM、GP、TVFA等)以及组合效应进行综合评定。结果表明,玉米秸+燕麦草组合体外发酵各指标及组合效应效果不佳;玉米秸+苜蓿干草组合中,处理组D(玉米秸∶苜蓿干草=60%∶40%)和处理组E(玉米秸∶苜蓿干草=50%∶50%)体外发酵指标(pH、IVDOM、GP、TVFA)值及正组合效应高于或显着高于其他组合(P<0.05);玉米秸+苜蓿干草+燕麦草组合中,处理组R(玉米秸秆∶苜蓿干草∶燕麦干草=50%∶30%∶20%)和处理组Q(玉米秸秆∶苜蓿干草∶燕麦干草=50%∶40%∶10%)体外发酵指标值及正组合效应高于或显着高于其他组合(P<0.05)。综合考虑,玉米秸+苜蓿干草和玉米秸+苜蓿干草+燕麦草两个组合中,苜蓿的添加比例在30%以上时,体外发酵积累的pH、IVDOM、GP、TVFA值及组合效应显着增加,能明显地提高秸秆的消化率或降解率,饲草间产生正组合效应更显着。
卜灿灿[5](2015)在《广西地区山羊线虫初步调查及植物单宁的抑虫作用探索》文中指出广西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具有种植高产优质牧草的气候条件和地域优势,发展山羊生产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近年来随着养殖密度的增加和养殖方式的转变,寄生虫病已经成为危害养羊业经济效益的主要疾病,其中以胃肠道寄生线虫病危害最为严重。但随着驱虫药抗药性和药物残留问题的日趋严重,在对山羊线虫流行情况调查的基础上找寻化学治疗的替代途径从而科学制定我区线虫病的防治策略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内容包括:广西地区以往山羊线虫虫种记述和现在感染情况初步调查,山羊皱胃线虫的季节性动态变化和三期幼虫实验室培养方案的优化,本地香蕉叶缩合单宁提取及几种植物单宁的抑虫作用初步探索。首先对本校标本室保存的所有山羊体寄生线虫虫体标本进行了虫种记述,共24种线虫,隶属于3目6科8亚科12属。并采集了南宁市淡村市场的423份羊粪进行寄生线虫感染情况调查,结果发现线虫感染率87.10%,并且混合感染情况严重,感染种类最多达7种。FEC达到理论驱虫要求的山羊占65.96%,最高达315800枚。为调查我区山羊寄生线虫的季节动态变化规律,于2014~2015年冬夏两季剖检南宁市北湖市场86只山羊皱胃进行寄生线虫感染情况调查,结果得出山羊皱胃寄生线虫感染率高达72.09%,夏季山羊主要感染捻转血矛线虫,冬季主要感染奥氏奥斯特线虫,其感染率和感染强度不同季节间存在显着差异。然后对优势虫种—捻转血矛线虫实验室培养体系进行优化,以37℃CO2气体环境Earle’s缓冲液培养8h成熟雌虫可自主排卵,收集虫卵后使用无菌粪液/生理盐水混合液25℃恒温100%湿度培养5~6d可发育至三期幼虫。为找寻传统化学驱虫药防控寄生虫病的替代途径,对植物单宁的抑虫作用进行了初步探索。首先对本地香蕉叶采用有机溶剂提取法和硫酸—香草醛法进行缩合单宁提取和含量测定,结果证明0.8%盐酸甲醇作提取剂,料液比1:14,90℃加热回流3次,每次40min,提取效果较好。硫酸—香草醛法测定香蕉叶缩合单宁以原花青素为标准品,线性回归方程为:y=3.458x+0.0062,相关系数R2=0.9972,可见原花青素浓度在0.02~0.20 mg/mL范围内于500nm处吸光度线性关系良好。本地香蕉叶缩合单宁提取得率为2.80%。其次对香蕉叶单宁、葡萄籽单宁、五倍子单宁作用于捻转血矛线虫虫卵、三期幼虫、成虫等的不同发育阶段,结果显示几种植物单宁对线虫的不同发育阶段均能起到显着的抑虫作用。其中虫卵孵育抑制实验中香蕉叶单宁的抑制作用最强,抑制率可达100%。三期幼虫活力抑制实验中葡萄籽单宁抑制率最高,达91.36%。成虫排卵抑制实验中,几种植物单宁均会对雌虫虫体造成不同程度的损伤使其不能自主排卵,进而起到抑虫作用。体外条件下的实验结果对开发香蕉叶单宁作为山羊饲料添加剂或香蕉青叶作为新型非功能型饲料部分或全部代替传统化学驱虫药提供理论指导和科学依据,这对发展广西地区节粮型生态养殖山羊业具有重要意义。
孟杰[6](2014)在《几种农副产品饲料的化学成分、能量价值和饲喂肉牛的生长性能与肉品质比较》文中指出为了探究不同农副产品饲料资源提高牛肉生产的可能性,本试验通过全国农副产品饲料资源预测、活体外瘤胃发酵试验、肉牛饲养试验、血液指标测定、屠宰试验以及胴体和肉品质分析,研究了不同农副产品饲料资源对于肉牛的营养价值,以期在一定程度上为肉牛生产提供相关技术指导。试验一:目的是提出我国2012年农副产品饲料产量估测值,并分析我国农副产品饲料玉米秸、大豆秸和白酒糟的化学成分与能量价值,为三种农副产品饲料在肉牛生产中的应用提供技术依据。根据农作物草谷比公式,推算出2012年我国农副产品饲料中玉米秸产量为24960万吨,大豆秸产量为2048万吨,白酒糟产量为2882.9万吨。分析证实,在几种农副产品饲料中,有机物含量由高到低依次为白酒糟、玉米秸、大豆秸、裹包玉米秸,且各自差异显着(P<0.05)。白酒糟粗脂肪、粗蛋白、中性洗涤不溶氮和酸性洗涤不溶氮含量显着高于其它原料(P<0.05)。裹包玉米秸的粗灰分、中性洗涤纤维和酸性洗涤纤维含量显着高于其它秸秆(p<0.05)。根据INRA模型估测的玉米秸、大豆秸、白酒糟和裹包玉米秸总能分别为18.45、18.33、20.88和17.91MJ/kgDM;维持净能值分别为5.52、5.19、1.38和4.18MJ/kgDM;增重净能分别为2.80、2.55、0.21和1.80MJ/kgDM。小结:我国农副产品饲料玉米秸、大豆秸和白酒糟的产量巨大,且各类原料均适合作为反刍动物的粗饲料。试验二:研究不同农副产品饲料及其组成的全混合饲粮的活体外产气量、瘤胃发酵、甲烷产生和瘤胃消化率变化。结果表明,不同副产品饲料的体外发酵72h的产气量(B),大豆秸显着高于其它饲料(P<0.05),且产气速率(c)显着快于其它饲料(P<0.05)。关于体外发酵24h后测定气体成分,裹包发酵玉米秸的甲烷产量显着高于白酒糟(P<0.05)。不同农副产品饲料的活体外瘤胃发酵24h的瘤胃pH值和总挥发性脂肪酸均无显着差异,白酒糟的氨态氮、丙酸、异戊酸和戊酸含量显着高于其它饲料(P<0.05),但其乙酸含量显着低于其他组(P<0.05)。就体外瘤胃消化48h干物质消化率而言,大豆秸显着高于其它饲料(P<0.05),裹包玉米秸青贮显着低于玉米秸和大豆秸(P<0.05)。关于由不同副产品组成的混合饲粮,其体外发酵72h各处理饲粮间理论产气量(B)、产气速率(c)和发酵延滞期(1ag)差异均不显着(P>0.05),体外发酵24hC后H4产量与CO2无显着差异(P>0.05)。大豆秸饲粮组和裹包玉米秸饲粮组的氨态氮含量显着高于玉米秸组(P<0.05);体外瘤胃消化48h的干物质消化率各组间均无显着差异(P>0.05)。小结:与玉米秸相比,大豆秸改善了瘤胃发酵类型,是较优良的粗饲料资源,具有较大的开发利用潜力。试验三:本试验研究不同农副产品饲料按照干物质基础取代部分玉米秸饲喂肉牛,对肉牛生长性能的影响。选取12月龄左右、体重一致的西门塔尔×本地杂种公牛60头(平均体重335±15kg),根据体重随机分成4组,每组15头,单栏栓系饲养。试验期分为22周,其中包含预饲期1周。试验日粮为全混合日粮,精粗比6:4,大豆秸组(SBD)使用大豆秸取代玉米秸的30%,白酒糟组(DDD)使用白酒糟取代30%的玉米秸,裹包玉米秸(PMSD)使用发酵裹包玉米秸取代玉米秸,替代比例均为干物质基础。实验结果表明,0-7周和8-14周两个阶段PMSD组干物质采食量显着高于MSD组和SBD组(P<0.05);15-21周PMSD组干物质采食量显着高于SBD组。0-21周干物质采食量和单位体重的干物质采食量方面DDD组与PMSD组显着高于MSD组与SBD组(P<0.05)。平均日增重MSD组、SBD组、DDD组和PMSD组分别为1.56kg、1.68kg、1.58kg和1.72kg,但是差异不显着。小结:使用酒糟替代部分玉米秸在本试验中表现出可以促进动物的采食量;使用玉米秸发酵饲草完全替代玉米秸的PMSD组,显着的提高了采食量,在数值上表现出最优的日增重。小结:饲喂PMSD饲粮可以促进肉牛采食,提高日增重。试验四:研究不同农副产品饲料按照干物质基础取代部分玉米秸饲喂肉牛对肉牛血液生化指标的影响。在试验末期,于晨饲前空腹静脉采血,进行血清生化指标的测定。试验结果表明,MSD组血糖含量显着高于DDD组(P<0.05);MSD组和DDD组尿素氮的含量显着高于SBD组(P<0.05),结合试验三的结果,血液当中较低的尿素氮含量证实了MSD组和DDD组日增重相对较少的原因。不同农副产品饲料饲喂肉牛对血清当中总胆固醇、甘油三酯和总蛋白含量差异不显着。小结:白酒糟组在糖代谢方面优于玉米秸组,大豆秸组在促进氮沉积方面要优于玉米秸组和白酒糟组。综合血液指标认为,用大豆秸和裹包玉米秸青贮饲喂肉牛,可以获得较好的氮沉积效果。试验五:本试验研究不同农副产品饲料饲喂肉牛对屠宰性能和胴体肉品质的影响。饲养试验结束后,从每个处理组随机抽取10头体况相近的牛只进行屠宰,测定屠宰性能、胴体品质和肉质指标。结果表明,MSD组和DDD组肌纤维剪切力值显着大于SBD组(P<0.05);排酸后pH值MSD组和SBD组显着低于DDD组和PMSD组(P<0.05);MSD组蒸煮损失显着高于SBD组和DDD组(P<0.05),PMSD组与MSD组和DDD组差异不显着。DDD组脂肪色亮度(L*)显着大于SBD组和PMSD组(P<0.05)。DDD组和PMSD组胆固醇含量显着高于MSD组和SBD组(P<0.05)。小结:各处理组之间屠宰率、净肉率、高档部位重、眼肌面积、大理石纹等级、肉色和肉常规成分方面没有显着差异。但是对影响口感的剪切力、排酸后pH值、蒸煮损失和胆固醇方面差异显着。结果显示,使用一部分大豆秸替代玉米秸饲喂肉牛,似乎对改善与牛肉风味有关的品质特征有某种作用。
丁少君[7](2012)在《水土保持优良植物引进与推广》文中认为本研究主要是对从国外、区外引种成功并通过太空育种、优选、辐射、嫁接育种等方法选育的适宜黄土高原地区生长的多年生美国香豌豆、美国牧场草、黄兰沙梗草、美国康巴早熟禾、美国黑核桃、白蜡、刺毛槐、天水1号、HbF-92-3等优良沙棘品种进行繁育及利用技术进行研究。总结出了一套新品种植物的繁殖技术、确定了它们的适生条件、适生范围,同时对多年生美国香豌豆、美国牧场草等牧草进行了山羊消化率、牧草干草中的主要营养成分在山羊瘤胃中的降解率及用牧草作为粗饲料配制的饲粮营养物质的消化率及牧草中氨基酸的含量进行系统研究,对牧草在山羊上的营养价值作定量描述,提出了合理高效利用牧草的方案。在黄土高原沟壑区的西峰、黄土丘陵沟壑区一副区的绥德、二副区的离石、三副区的天水和冲积平原区的西安户县、蓝田推广种植多年生美国美国香豌豆、美国牧场草、黄兰沙梗草、美国康巴早熟禾等180.3hm2,示范栽植刺毛槐、白蜡、良种沙棘等28.96hm2。优良新品种牧草和林木根系发达,茎叶茂盛,生长迅速,再生能力强,产草量、产籽量、产果量和营养价值等指标均高于当地种植的豆科牧草紫花苜蓿、禾本科牧草黑麦草,林木沙棘和核桃品种。在黄土高原区种植和栽植这几种牧草和林木,能很好地覆盖裸露地面,减少雨水冲刷及地表径流。既可以解决饲料、肥料和燃料问题,又可防治水土流失。解决栽培植物品种单一、饲料短缺等实际问题的意义深远。同时可缩短流域治理周期,加快流域治理步伐,为黄河水土保持生态工程建设提供技术支撑。
陈志彤,罗旭辉,李春燕,应朝阳,黄毅斌[8](2012)在《闽引2号圆叶决明的适应性研究》文中认为为了筛选出更优质的亚热带豆科牧草,从澳大利亚牧草种质资源中心(ATFGRC)引进的41个决明属牧草中筛选出闽引2号圆叶决明(Chamaecrista rotundifolia‘Minyin 2’,原品系号ATF3248),并于2011年通过全国草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1997-2010年进行品种比较试验、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结果表明:闽引2号圆叶决明系多年生直立型热带豆科牧草,干草产量达12000~15000kg.hm-2,比对照品种闽引圆叶决明(C.rotundifolia‘Mi-nyin’)增产27.7%以上,种子产量200~400kg.hm-2,比对照品种增产25%以上(P<0.05),盛花期植株含粗蛋白质16.9%,适宜在我国热带、亚热带红壤山地种植。
刘丹丹[9](2012)在《基于加性—显性效应的高丹草杂种表现分子标记预测模型》文中研究说明本研究通过对16份高丹草杂交亲本的DNA分子标记数据和48份杂种Fl的生物学性状数据进行聚类分析、方差分析、相关性分析及多元回归等分析方法,估计了分子标记的效应值和性质(加性、显性),通过分析杂种及亲本基因型值与杂种表现的关系,并且采用逐步回归分析建立了分子标记预测杂种表现分子标记的预测模型。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在对SSR、AFLP、SRAP三种分子标记方法的体系优化和引物筛选等工作的基础上,选取了三种标记共32对引物对16个高丹草亲本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对16个高丹草亲本的所有多态性位点进行聚类分析,以遗传相似系数0.656为阈值,将16个高丹草亲本品种分为4个类群。2、对杂交子代共48份高丹草材料的株高、穗长、分蘖数、叶长、叶宽、小穗数、成株叶片数、单株鲜重和茎重等9个农艺性状进行方差分析。结果显示,9个农艺性状在48个材料中都具有极显着的差异性。采用同样的方法,对包含亲本的共64份材料做方差分析,9个农艺性状在64个材料中也存在着极显着性差异。3、利用三组法对所有特异性标记位点进行筛选。对三组数据的性状表型均值采用单向分组的方差分析法进行t测验,筛选与各项农艺性状指标相关的标记位点,在对9个农艺性状特异性标记位点的筛选过程中,发现显性作用影响较大,加性作用次之。除了筛选到加性位点和显性位点以外,还筛选到了少数的加-显性位点。对筛选出的位点进行分析,在各种位点的数目上来看:加-显位点<加性位点<显性位点。4、对9个性状的标记型值和其表型值进行相关性分析,各个性状的显性标记型值与其表型值之间存在极显着的正相关,说明各个性状的杂种表现受到基因互作效应的影响并不是很大,更主要的还是显性效应的影响。5、通过16个亲本的一般遗传距离(-0.118-0.283)和特殊遗传距离(-0.092-0.390)分别与各项农艺性状表型值进行相关性分析。其中,叶宽的表型值与特殊遗传距离达到极显着相关水平,穗长的表型值与其达到0.05显着水平。6、通过多元逐步回归分析,以48个杂种子代的各个特异性标记位点的标记效应值为自变量,以杂种表现的性状为因变量,构建了9个农艺性状的预测模型回归方程。筛选到了对杂种表现有关键作用的分子标记位点。通过Jackknife抽样技术对模型的预测精确度和稳定性的检测,发现9个性状的预测方程的精确度和稳定性都较好,具有一定的实用性。
黄秀声,陈钟佃,黄勤楼,冯德庆,钟珍梅,黄水珍,邱思鹏[10](2011)在《杂交狼尾草打浆后饲喂早中期妊娠母猪效果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开展以沼液浇灌的"闽牧6号"杂交狼尾草(Pennisetum americarum×P.purpureumcv.Minmu 6)打浆不同比例饲喂怀孕早中期母猪(0~80d)效果研究,试验设4个饲喂量处理,处理1(CK)~处理4,妊娠早中期分别饲喂打浆鲜草0、2、4、6kg/(头.d),牧草以折合成干物质等量替代配合饲料。结果表明,4个处理的母猪窝产仔数分别为13.42、10.60、13.64和11.50头,窝活仔数分别为12.42、10.30、12.73和9.92头,饲喂2和4kg/(头.d)打浆鲜草在活仔数方面与对照差异不显着,而饲喂6kg/(头.d)打浆鲜草则显着低于不饲喂鲜(P<0.05)。饲喂牧草的处理仔猪初生体质量、健仔率都比对照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试验结果还表明,怀孕早中期母猪通过饲喂2~4kg/(头.d)狼尾草草浆来补充纤维来源,可提高母猪的生产性能和仔猪品质,尤其以饲喂4kg/(头.d)打浆鲜草,饲粮粗纤维含量为8.24%~9.41%,效果最佳。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第一章 绪论 |
| 1.1 研究背景 |
| 1.1.1 草原灌丛化的原因 |
| 1.1.2 草原灌丛化对牧草品质和生物量的影响 |
| 1.1.3 草原灌丛化对家畜生产性能的影响 |
| 1.1.4 灌丛化对放牧系统的作用 |
| 1.2 研究的目的意义、主要内容和技术路线 |
| 1.2.1 研究的目的意义 |
| 1.2.2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 1.2.3 技术路线 |
| 第二章 高寒草甸灌丛化对牧草品质和产量的影响 |
| 2.1 引言 |
| 2.2 材料和方法 |
| 2.2.1 研究区域概况 |
| 2.2.2 样地选择及试验设计 |
| 2.2.3 测定指标与方法 |
| 2.2.4 统计分析 |
| 2.3 研究结果 |
| 2.3.1 灌丛化对牧草营养品质和产量的影响 |
| 2.4 讨论 |
| 2.4.1 灌丛化对牧草营养品质和产量的影响 |
| 2.4.2 牧草生育期对牧草营养品质和消化率的影响 |
| 2.4.3 干物质采食量回归方程 |
| 2.5 小结 |
| 第三章 高寒草甸灌丛化对牦牛放牧行为的影响 |
| 3.1 引言 |
| 3.2 材料与方法 |
| 3.2.1 研究区域概况 |
| 3.2.2 样地选择及试验设计 |
| 3.2.3 测定指标和方法 |
| 3.2.4 统计分析 |
| 3.3 研究结果 |
| 3.3.1 灌丛化对牦牛营养物质采食量的影响 |
| 3.3.2 灌丛化对牦牛放牧行为的影响 |
| 3.4 讨论 |
| 3.4.1 灌丛化对牦牛营养物质采食量的影响 |
| 3.4.2 灌丛化对牦牛放牧行为的影响 |
| 3.5 小结 |
| 第四章 高寒草甸灌丛化对牦牛瘤胃微生物区系的影响 |
| 4.1 引言 |
| 4.2 材料和方法 |
| 4.2.1 研究区域概况 |
| 4.2.2 样地选择及试验设计 |
| 4.2.3 测定指标和方法 |
| 4.2.4 统计分析 |
| 4.3 研究结果 |
| 4.3.1 瘤胃微生物组成 |
| 4.3.2 瘤胃微生物Alpha多样性分析 |
| 4.3.3 瘤胃微生物组间多样性分析 |
| 4.3.4 瘤胃微生物属水平丰富度分析 |
| 4.4 讨论 |
| 4.4.1 灌丛化对牦牛瘤胃微生物的影响 |
| 4.4.2 牧草生育期对牦牛瘤胃微生物的影响 |
| 4.5 小结 |
| 第五章 高寒草甸灌丛化对牦牛瘤胃发酵的影响 |
| 5.1 引言 |
| 5.2 材料和方法 |
| 5.2.1 研究区域概况 |
| 5.2.2 样地选择及试验设计 |
| 5.2.3 测定指标和方法 |
| 5.2.4 统计分析 |
| 5.3 研究结果 |
| 5.3.1 瘤胃液pH值、氨态氮和微生物蛋白分析 |
| 5.3.2 瘤胃液挥发性脂肪酸分析 |
| 5.3.3 瘤胃细菌组成与发酵参数之间的相关性分析 |
| 5.4 讨论 |
| 5.4.1 灌丛化对瘤胃p H值的影响 |
| 5.4.2 灌丛化对瘤胃液氨态氮和微生物蛋白的影响 |
| 5.4.3 灌丛化对瘤胃挥发性脂肪酸浓度的影响 |
| 5.4.4 细菌组成与瘤胃发酵参数之间的相关关系 |
| 5.5 小结 |
| 第六章 高寒草甸灌丛化对牦牛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 |
| 6.1 引言 |
| 6.2 材料与方法 |
| 6.2.1 研究区域概况 |
| 6.2.2 样地选择及试验设计 |
| 6.2.3 测定指标和方法 |
| 6.2.4 统计分析 |
| 6.3 研究结果 |
| 6.3.1 牦牛血清生化指标分析 |
| 6.4 讨论 |
| 6.4.1 灌丛化对牦牛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 |
| 6.5 小结 |
| 第七章 高寒草甸灌丛化对牦牛生产力的影响 |
| 7.1 引言 |
| 7.2 材料与方法 |
| 7.2.1 试验设计 |
| 7.2.2 测定指标 |
| 7.2.3 统计分析 |
| 7.3 研究结果 |
| 7.3.1 灌丛化对牦牛生产力的影响 |
| 7.4 讨论 |
| 7.4.1 灌丛化对牦牛生产力的影响 |
| 第八章 结论、创新点和展望 |
| 8.1 主要结论 |
| 8.2 创新点 |
| 8.3 研究展望 |
| 参考文献 |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 致谢 |
| 摘要 |
| Abstract |
| 1. 引言 |
|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 1.2.1 不育剂室内实验 |
| 1.2.2 不育剂野外实验 |
| 2. 材料与方法 |
| 2.1 实验对象 |
| 2.2 实验仪器及药剂 |
| 2.3 研究方法 |
| 2.3.1 不育剂对三黄鸡的影响研究 |
| 2.3.2 不育剂对家鸽的影响研究 |
| 2.3.3 不育剂对绵羊的影响研究 |
| 2.3.4 血液中紫草素与炔雌醚含量测定 |
| 2.3.4.1 HP-LC条件方法 |
| 2.3.4.2 标准曲线的建立 |
| 2.3.4.3 含量的测定方法 |
| 2.3.4.4 回收率考察实验 |
| 2.4 评价方法 |
| 2.5 数据处理 |
| 3. 结果与分析 |
| 3.1 三种非靶动物对植物源复合不育剂ND-1的适口性分析 |
| 3.1.1 三黄鸡对植物源复合不育剂ND-1的适口性分析 |
| 3.1.2 家鸽对复合不育剂ND-1的适口性分析 |
| 3.1.3 绵羊对复合不育剂ND-1的适口性分析 |
| 3.2 植物源不育剂ND-1对三种非靶动物的作用 |
| 3.2.1 植物源不育剂ND-1对三黄鸡的作用 |
| 3.2.2 植物源不育剂ND-1对家鸽的作用 |
| 3.2.3 植物源不育剂ND-1对绵羊的作用 |
| 4. 讨论与结论 |
| 4.1 讨论 |
| 4.1.1 不育剂对非靶动物的适口性评价 |
| 4.1.2 不育剂对非靶动物的作用 |
| 5. 结论 |
| 致谢 |
| 参考文献 |
| 作者简介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1章 绪论 |
| 1.1 研究背景 |
| 1.1.1 中国蚕桑产业发展的“广西现象” |
| 1.1.2 广西蚕丝业发展新思路“立桑为业” |
| 1.1.3 广西桑树进行饲料化开发利用的优势及前景 |
| 1.1.4 广西家禽生产现状及前景 |
| 1.1.5 利用桑微贮饲料养鸡的可行性 |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发展动态 |
| 1.2.1 国内的桑树饲料化开发利用的相关研究 |
| 1.2.2 国际上桑树饲料化开发利用的相关研究 |
| 1.3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 1.3.1 桑树进行饲料化开发利用的加工利用形式 |
| 1.3.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 1.4 研究设计 |
| 第2章 适合养鸡的桑微贮饲料的加工技术和工艺研究 |
| 2.1 序言 |
| 2.2 桑微贮饲料的微贮原理 |
| 2.3 微贮过程 |
| 2.4 桑微贮饲料针对养鸡所做的改进 |
| 第3章 桑微贮饲料养鸡配套饲养技术初步研究 |
| 3.1 材料与方法 |
| 3.2 结果与分析 |
| 3.3 讨论 |
| 3.4 结论 |
| 全文结论 |
| 参考文献 |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
| 致谢 |
| 个人简历 |
| 1 材料与方法 |
| 1.1 试验地点及概况 |
| 1.2 试验材料 |
| 1.3 试验设计 |
| 1.4 测定指标及方法 |
| 1.4.1 测定指标 |
| 1.4.2 测定流程 |
| 1.4.3测定方法 |
| 1.5 组合效应计算方法 |
| 1.6 数据分析 |
| 2 结果 |
| 2.1 混合饲草体外发酵pH比较 |
| 2.2 混合饲草体外发酵累积IVDOM比较 |
| 2.3 混合饲草体外发酵累积GP比较 |
| 2.4 混合饲草体外发酵累积TVFA产量比较 |
| 2.5 混合饲草的组合效应 |
| 3 讨论 |
| 4 结论 |
| 摘要 |
| ABSTRACT |
| 缩略词表 |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 引言 |
| 1.1 广西发展养羊业的自然条件概况 |
| 1.2 国内外山羊线虫病的流行情况及危害 |
| 1.2.1 国外山羊线虫病的流行情况 |
| 1.2.2 国内部分地区山羊线虫病的流行情况 |
| 1.3 广西地区山羊线虫的流行情况 |
| 1.4 线虫病的治疗现状 |
| 1.5 替代山羊寄生虫病化疗的新途径 |
| 1.6 单宁提取以及含量测定的方法 |
| 1.6.1 单宁的提取方法 |
| 1.6.2 单宁的含量测定方法 |
| 1.7 探索广西地区香蕉叶等几种植物单宁对山羊胃肠道线虫潜在的抑虫作用 |
| 1.8 本课题的研究目的与意义 |
| 第二章 广西地区山羊体寄生线虫虫种记述及感染情况初步调查 |
| 2.1 材料 |
| 2.1.1 虫体来源 |
| 2.1.2 羊粪来源 |
| 2.1.3 常用溶液配制 |
| 2.1.4 主要仪器设备及耗材 |
| 2.2 方法 |
| 2.2.1 虫体标本形态学鉴定 |
| 2.2.2 饱和食盐水漂浮法粪检线虫卵 |
| 2.3 结果 |
| 2.3.1 虫种记述 |
| 2.3.2 山羊粪检结果 |
| 2.4 讨论 |
| 2.5 本章小结 |
| 第三章 南宁市山羊皱胃寄生线虫感染情况调查及三期幼虫的实验室培养 |
| 3.1 材料 |
| 3.1.1 山羊皱胃采集 |
| 3.1.2 主要溶液配制 |
| 3.1.3 主要仪器设备及耗材 |
| 3.2 方法 |
| 3.2.1 山羊皱胃剖检 |
| 3.2.2 捻转血矛线虫成虫排卵孵育及三期幼虫培养 |
| 3.3 结果 |
| 3.3.1 检获成虫形态学鉴定 |
| 3.3.2 山羊皱胃寄生线虫感染情况统计分析 |
| 3.3.3 成虫体外产卵情况的观察 |
| 3.3.4 三期幼虫的体外培养观察 |
| 3.4 讨论 |
| 3.4.1 山羊皱胃线虫感染情况季节性调查 |
| 3.4.2 捻转血矛线虫三期幼虫实验室培养方案的优化 |
| 3.5 本章小结 |
| 第四章 香蕉叶缩合单宁提取及抑虫作用探索 |
| 4.1 材料 |
| 4.1.1 香蕉叶采集 |
| 4.1.2 线虫成虫、虫卵、幼虫收集 |
| 4.1.3 主要试剂 |
| 4.1.4 主要仪器设备及耗材 |
| 4.2 方法 |
| 4.2.1 香蕉叶缩合单宁提取 |
| 4.2.2 硫酸—香草醛法测定香蕉叶缩合单宁含量 |
| 4.2.3 植物单宁对捻转血矛线虫的抑虫作用实验 |
| 4.3 结果 |
| 4.4 讨论 |
| 4.4.1 香蕉叶缩合单宁提取与含量测定 |
| 4.4.2 植物单宁对捻转血矛线虫各个发育阶段的抑制作用实验 |
| 4.4.3 植物单宁对反刍动物的影响 |
| 4.5 本章小结 |
| 第五章 全文总结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 摘要 |
| Abstract |
| 缩写词表 |
| 第一章 绪论 |
|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 第二章 主要农副产品饲料生物量、化学成分与能量价值分析 |
| 摘要 |
| 2.1 前言 |
| 2.2 材料与方法 |
| 2.3 结果 |
| 2.4 讨论 |
| 2.5 小结 |
| 第三章 不同农副产品饲料对体外产气量和瘤胃发酵的影响 |
| 摘要 |
| 3.1 前言 |
| 3.2 材料与方法 |
| 3.3 结果 |
| 3.4 讨论 |
| 3.5 小结 |
| 第四章 不同农副产品饲料对肉牛生长性能的影响 |
| 摘要 |
| 4.1 前言 |
| 4.2 材料与方法 |
| 4.3 结果 |
| 4.4 讨论 |
| 4.5 小结 |
| 第五章 不同农副产品饲料对肉牛血液生化指标的影响 |
| 摘要 |
| 5.1 前言 |
| 5.2 材料与方法 |
| 5.3 结果 |
| 5.4 讨论 |
| 5.5 小结 |
| 第六章 不同农副产品饲料对屠宰性能和肉品质的影响 |
| 摘要 |
| 6.1 前言 |
| 6.2 材料与方法 |
| 6.3 结果 |
| 6.4 讨论 |
| 6.5 小结 |
| 第七章 结论与建议 |
| 7.1 本研究的主要结论 |
| 7.2 本研究的主要创新 |
| 7.3 有待进一步研究和解决的问题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附录 |
| 作者简介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一章 导论 |
| 1.1 研究背景 |
| 1.2 问题的提出 |
|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
| 第二章 试验示范区域基本概况 |
| 2.1 研究内容 |
| 2.2 试验示范区概况 |
| 2.2.1 试验地点 |
| 2.2.2 技术路线 |
| 第三章 水土保持优良植物新品种试验内容与方法 |
| 3.1 引进植物的试验方法 |
| 3.2 示范推广内容及方法 |
| 第四章 水土保持优良植物新品种试验设计 |
| 4.1 牧草繁育 |
| 4.1.1 物候期观测 |
| 4.1.2 抗逆性测定 |
| 4.1.3 牧草经济性状测定 |
| 4.2 新品种林木试验 |
| 4.2.1 黑核桃示范及推广的试验内容 |
| 4.2.2 良种沙棘繁育推广的试验设计 |
| 4.2.3 美国白蜡繁育推广的试验内容 |
| 4.2.4 刺毛槐示范及推广的试验内容 |
| 第五章 水土保持优良植物新品种试验结果与分析 |
| 5.1 牧草植物空间诱变育种选优 |
| 5.1.1 诱变育种植物的选择 |
| 5.1.2 良种选育地点的选择 |
| 5.1.3 试验研究方法 |
| 5.2 初选试验结果分析 |
| 5.2.1 多年生美国香豌豆 |
| 5.2.2 美丽鹧鸪豆 |
| 5.2.3 牧场草 |
| 5.2.4 黄兰沙梗草 |
| 5.2.5 紫花苜蓿 |
| 5.3 引进品种试验研究分析 |
| 5.3.1 多年生美国香豌豆 |
| 3.3.2 牧场草 |
| 5.3.3 黄兰沙梗草 |
| 5.3.4 康巴早熟禾 |
| 5.3.5 黑核桃 |
| 5.4 主要技术创新点 |
| 5.5 小结 |
| 第六章 成果效益估价与推广应用建议 |
| 6.1 主要成果 |
| 6.1.1 牧场草的高度、生物产量与对照相比具有一定优势 |
| 6.1.2 推广的牧草具有饲用、肥田及燃料等多方面的经济价值 |
| 6.1.3 新品种草本植物的栽培技术均简单易行,有利于大面积推广工作 |
| 6.2 成果效益评价 |
| 6.2.1 推广种植林草的社会效益 |
| 6.2.2 推广种植林草的经济效益 |
| 6.2.3 推广种植林草的生态效益 |
| 6.3 推广应用建议 |
| 6.3.1 抓好种质资源的培育和保存 |
| 6.3.2 重点抓好种源试验 |
| 6.3.3 鼓励广大种植户种植新品种林草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作者简介 |
| 1 材料与方法 |
| 1.1 材料的引进 |
| 1.2 品系比较试验 |
| 1.3 区域试验 |
| 1.4 生产试验 |
| 2 结果与分析 |
| 2.1 形态学特征 |
| 2.2 生物学特性 |
| 2.3 苗期生长特征 |
| 2.4 产草量及种子产量 |
| 2.4.1 品比试验 |
| 2.4.2 区域试验 |
| 2.4.3 生产试验 |
| 2.5 营养成分与适口性 |
| 3 讨论 |
| 3.1 品种主要优缺点 |
| 3.2 经济效益 |
| 3.3 应用前景 |
| 4 结论 |
| 摘要 |
| Abstract |
| 1 前言 |
| 1.1. 高丹草的研究历程及现状 |
| 1.1.1 国外的研究进展 |
| 1.1.2 国内的研究进展 |
| 1.2 分子标记技术在遗传育种工作中的应用 |
| 1.2.1 DNA分子标记的研究进展 |
| 1.2.2 几种主要的分子标记技术 |
| 1.2.3 分子标记在遗传育种工作中的应用 |
| 1.3 杂种优势的预测 |
| 1.3.1 杂种优势利用的简史和现状 |
| 1.3.2 杂种优势的形成机理 |
| 1.3.3 杂种优势预测的研究进展概述 |
| 1.3.4 数量遗传学方法对杂种表现预测的研究 |
| 1.3.5 分子标记在杂种表现预测中的应用 |
| 1.4 本研究的主要内容 |
| 1.4.1 理论及材料准备 |
| 1.4.2 本研究的主要内容 |
| 1.5 本研究的目标与意义 |
| 1.5.1 研究目标 |
| 1.5.2 研究意义 |
| 2 材料与方法 |
| 2.1 试验材料 |
| 2.2 田间试验和性状考察 |
| 2.3 分子标记的检测和统计 |
| 2.3.1 DNA的提取纯化及检测 |
| 2.3.2 SSR分析 |
| 2.3.3 AFLP分析 |
| 2.3.4 SRAP分析 |
| 2.3.5 分子标记的统计方法 |
| 2.4 数据处理 |
| 2.4.1 分子标记位点筛选 |
| 2.4.2 遗传距离的计算 |
| 2.4.3 标记效应值的估计 |
| 2.4.4 基于加性-显性效应的分子标记预测模型的建立 |
| 2.4.5 Jackknife抽样检验 |
| 2.5 本研究的技术路线 |
|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
| 3.1 DNA提取结果 |
| 3.2 三种分子标记的体系优化和引物筛选 |
| 3.2.1 SSR体系优化和引物筛选 |
| 3.2.2 AFLP反应体系和引物筛选 |
| 3.2.3 SRAP体系优化和引物筛选 |
| 3.3 杂交亲本与子代的遗传关系 |
| 3.3.1 SSR、AFLP、SRAP标记的多态性扩增结果 |
| 3.3.2 高丹草杂交亲本的遗传多样性分析 |
| 3.3.3 农艺性状的方差分析 |
| 3.4 性状相关的分子标记的筛选 |
| 3.5 标记型值与杂种表现的相关性分析 |
| 3.5.1 标记效应值的估计 |
| 3.5.2 杂种标记型值与杂种表现的相关性分析 |
| 3.6 亲本的遗传距离与杂种表现的相关性分析 |
| 3.7 杂种表现的预测模型 |
| 3.8 预测模型的评价及其参数 |
| 4 讨论 |
| 4.1 亲本的遗传距离与杂种表现 |
| 4.1.1 亲本的遗传距离与杂种表现的关系 |
| 4.1.2 亲本遗传距离预测杂种表现的弊端 |
| 4.2 QTL定位的新思路 |
| 4.3 杂种表现中的效应分析 |
| 4.4 性状表现预测模型 |
| 5 结论 |
| 5.1 高丹草亲本材料的遗传多样性分析 |
| 5.2 农艺性状的方差分析 |
| 5.3 性状相关的分子标记的筛选 |
| 5.4 亲本的遗传距离与杂种表现的相关性分析 |
| 5.5 标记型值与杂种表现的相关性分析 |
| 5.6 杂种表现的预测模型 |
| 致谢 |
| 参考文献 |
| 作者简介 |
| 1 材料与方法 |
| 1.1 试验材料 |
| 1.1.1 试验地点与供试猪种 |
| 1.1.2 牧草生产与日粮组成 |
| 1.2 试验方法 |
| 1.2.1 试验设计 |
| 1.2.2 饲养管理 |
| 1.2.3 测定指标 |
| 1) 临产母猪提前3天移入分娩舍。 |
| 2) 计算各组母猪的健仔率、活仔率。 |
| 3) 计算经济效益指标, 包括试验期内精料成本和牧草成本。 |
| 2 结果 |
| 2.1 杂交狼尾草草浆饲喂早中期妊娠母猪效果分析 |
| 2.2 杂交狼尾草草浆饲喂早中期妊娠母猪经济效益分析 |
| 3 讨论 |
| 4 结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