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华夏图书馆!包月下载,不限IP,随心所欲! 【加入收藏】
| 本站已稳定运行4034天

优质杂交稻中优223包衣干粮直播栽培技术

点击进入免费下载2022年中国知网论文


一、优质杂交稻中优223种子包衣干谷直播栽培技术(论文文献综述)

王慰亲[1](2019)在《种子引发促进直播早稻低温胁迫下萌发出苗的机理研究》文中认为在华中地区双季稻双直播模式中,直播早稻播种后易遭受低温胁迫而导致种子发芽、出苗率低,出苗困难的问题严重限制了该模式的进一步推广。种子处理技术是指在播种前采用物理或化学方法处理种子,从而提高种子萌发性能和抗逆性的一种技术。评价和筛选不同种子处理技术在直播早稻中的应用效果,并探索其调控机理,对于保障直播早稻的“一播全苗”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研究考察了两种引发处理、两种包衣处理和四种包衣+引发处理组合对低温胁迫下直播早稻萌发出苗和幼苗生长的影响,并筛选出了作用效果较好的两种引发处理,分别为硒引发和水杨酸引发。通过测定水稻种子萌发过程中的α-淀粉酶活和可溶性糖含量,不同类型α-淀粉酶基因表达量,赤霉素和脱落酸代谢基因相对表达量,GA3和ABA的含量,呼吸速率,ATP含量和呼吸代谢酶活,对两种引发处理促进低温胁迫下水稻种子早生快发的机理进行了探索。最后,结合华中地区大面积使用的早稻品种,在大田条件下进一步评价了引发处理对直播早稻萌发出苗、幼苗生长、产量和产量构成因子的影响。主要试验结果如下:1.直播早稻播种后遭遇了严重的低温胁迫,其播种后1-10天的土壤白天平均温度为18.8℃,夜间平均温度为12.7℃,最低温度仅6.3℃。低温胁迫显着抑制了水稻种子的萌发和幼苗的生长,使直播早稻的发芽率下降了17.7%,使水稻幼苗的根长、芽长、单根重和单芽重降低了82.6%-92.2%。硒引发和水杨酸引发显着促进了低温胁迫下直播早稻的萌发出苗,且硒和水杨酸引发对直播早稻萌发出苗的提升效果相当。两种包衣处理对直播早稻萌发出苗的提升效果不理想,其可能的原因是包衣剂的疏水性成分抑制了种子的吸涨吸水过程。四种包衣+引发处理组合虽然显着促进了低温胁迫下直播早稻的早生快发,但是其作用效果与硒引发和水杨酸引发相比并无显着差异。2.低温胁迫下引发处理显着增加了水稻种子萌发过程中的α-淀粉酶活性和可溶性糖含量。同时,引发处理使受赤霉素调控的α-淀粉酶基因OsRamy1A、OsRamy3B基因分别上调表达了6.7倍和7.1倍。进一步研究发现,和未处理相比,引发处理显着上调了赤霉素合成基因OsGA3ox1和OsGA20ox1的相对表达量,使种子中的GA3含量增加了86.8%-149.7%。此外,引发处理下调了脱落酸(ABA)合成基因OsNCED1的表达,使种子中的ABA含量下降了51.5%-57.0%。表明低温胁迫下引发处理可能是通过改变种子中GA/ABA的代谢平衡,并诱导相应α-淀粉酶基因的表达,进而促进了淀粉代谢,加速了种子的萌发。3.低温胁迫下,引发处理显着促进了种子萌发过程的呼吸代谢,使呼吸速率增加了76.5%-191.2%,使ATP含量增加了62.1%-63.0%。进一步研究发现,引发处理显着增加了低温胁迫下水稻种子中糖酵解途径的丙酮酸激酶(PK)、己糖激酶(HK)和磷酸果糖激酶(PFK)和三羧酸循环中苹果酸脱氢酶(MDH)的活性。通过透射电镜观察水稻胚细胞的结构发现,低温胁迫下硒引发和水杨酸引发种子胚细胞的线粒体数量多,结构完整。表明低温胁迫下,引发处理对直播早稻呼吸代谢的提升可能与提高糖酵解与TCA循环关键代谢酶活性,并加速线粒体和细胞器的提前修复和再合成有关。4.大田条件下,引发处理均显着提升了直播早稻的发芽率,促进了幼苗的生长。硒引发和水杨酸引发的作用效果相当,引发处理间无显着性差异。但是本研究选用的引发处理促进杂交稻品种萌发出苗的效果要优于常规稻品种。最终,引发处理增加了直播早稻的产量,其产量的增加主要得益于单位面积有效穗数的增加。以上结果表明,硒引发和水杨酸引发在不同种子处理和处理组合间表现最优。引发处理能显着促进低温胁迫下直播早稻的早生快发、促进幼苗的生长,并最终增加了直播早稻的产量和单位面积有效穗数。引发处理对低温胁迫下水稻种子萌发出苗的调控作用是通过促进淀粉代谢、呼吸代谢和调控激素代谢水平来实现的。

陈乾[2](2018)在《“直播—再生”系统中不同类型水稻品种的适宜性评价》文中研究说明再生稻是在头季收割后,头季残留稻桩上的腋芽重新生长成穗而获得再生季产量的一种水稻栽培模式,目前我国再生稻主要以移栽种植方式为主。直播稻以其省工、轻简化的特点成为近年来在我国迅速扩大的一项水稻栽培技术,直播再生稻是指在水稻头季直播的基础上蓄留再生稻,结合了直播稻和再生稻的特点,具有更加轻简化的优势。但是,品种是限制直播再生稻发展的重要因素。水稻“直播-再生”模式要求品种同时具有直播和再生的品种特征,如合适的生育期、较强的抗倒伏能力、较高再生力和再生季产量。为探究适合在华中地区作“直播-再生”种植的品种特征,本试验将12个供试品种分为不同组别类型,如早中晚稻品种、杂交稻和常规稻品种、高中矮秆品种,分别用来确定适合华中地区直播再生稻系统的生育期、再生季和周年产量、抗倒伏能力等。此外,本试验还研究了再生力与粒叶比和头季收获后残留稻桩的单茎干重的相关性,以期为直播再生稻品种的育种工作提供理论依据。研究结果如下,(1)中稻品种的平均周年生育期分别为198天,晚稻品种的平均周年生育期和中稻相近,而早稻品种的平均周年生育期却比中稻品种短34天,造成较大温光资源的浪费,应选用中晚稻品种在本地区作“直播-再生”种植;(2)倒伏是限制直播再生稻头季和再生季产量形成的重要因素,不同类型品种间高秆品种的倒伏指数最大、倒伏风险最大,应选用中秆和矮秆水稻品种在华中地区作“直播-再生”种植,以减小倒伏风险;(3)杂交稻的再生季产量(5.35 t ha-1)和周年产量(13.07 t ha-1)显着高于常规稻的再生季产量(3.58 t ha-1)和周年产量(11.18 t ha-1),应选用杂交稻品种在华中地区作“直播-再生”种植,以获得更高的再生季产量和周年产量;(4)再生力和头季粒叶比呈显着负相关关系(R=0.62,P<0.05),而再生力和头季收获后残留稻桩的单茎干重呈显着正相关关系(R=0.60,P<0.05),粒叶比和头季收获后残留稻桩的单茎干重都可作为判断再生力强弱的指标;(5)综合生育期、抗倒伏能力、再生季产量和周年产量等因素,供试品种中“天优华占”和“徽两优898”适合在华中地区作“直播-再生”种植。

董立强[3](2017)在《旱直播粳稻品种评价及行距对水稻产量和生长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以13个东北地区粳稻品种为供试材料,对直播条件下不同品种产量形成、光合特性及物质积累进行了比较,为选择适宜于沈阳地区旱直播品种提供理论依据。以通禾833(弯穗型)、铁粳7号(直立穗型)、沈稻506(半直立穗型)3种粳稻品种为供试材料,研究了直播条件下5个行距(15.0cm、17.5cm、20.0cm、22.5cm、25.0cm)水平下产量、光合特性及倒伏性状的影响,为确定适宜行距提供理论参考。结果表明:1.不同直播粳稻品种产量、光合特性及物质积累的比较13个品种在2015年、2016年产量趋势基本一致,总体上后者高于前者,2015年产量顺序为:吉农大878>沈稻171>沈稻403>沈稻422>沈稻632>沈稻305>铁粳7号>沈稻529>吉大6号>平安13>元丰6号>沈稻631>沈稻159,最高比最低产量高出22.1%;2016年产量顺序为:吉农大878>沈稻171>沈稻422>沈稻403>沈稻632>沈稻305>铁粳7号>沈稻529>沈稻159>吉大6号>平安13>元丰6号>沈稻631,最高比最低产量高出24.9%,产量最高的品种对应的每穗颖花数、每穗成粒数也相应较高。本研究的13个品种,吉农大878、沈稻171、沈稻422、沈稻403总体表现较好,沈稻171较高的拔节期茎蘖数、其他3个品种均具有较高的成穗率,使之4个品种均有相对较高的有效穗数;此外4个品种还具有较高的叶绿素含量、净光合速率、叶面积指数等良好个体的生理特性;在植株生育后期,抽穗-成熟4个品种表现较高干物质阶段积累量、净同化速率、光合势。综上所述,较高的有效穗数,良好的光合物质生产、分配能力,多个因素协调发展是直播稻获得高产的关键。2.行距对不同穗型品种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通禾833、铁粳7号、沈稻506的产量随着行距增加均表现为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3个品种最高产量分别出现在22.5cm、17.5cm、20.0cm行距,分别为10262.1kg/hm2、11037.2kg/hm2、10189.8kg/hm2,且显着高与同一品种其他行距水平。通禾833在15.0cm行距、铁粳7号在25.0cm行距、沈稻506在25.0cm产量最低,9514.9kg/hm2、9597.6kg/hm2、9528.7kg/hm2,同时表现为单位面积有效穗数少、结实率差。3个品种产量最高的处理,其有效穗数、结实率也最高,且显着地高于其他处理水平,每穗颖花数、每穗成粒数及千粒质量变化不大。播种量相同情况下,不同穗型品种应选择不同行距,协调行内,行间的竞争,个体长势优良,保障有效穗数、结实率,构建合理群体结构,从而达到高产的目标。3.行距对不同穗型品种光合特性的影响不同穗型品种在不同行距下群体结构不同,直立穗型品种铁粳7号适合较小行距(17.5cm),弯穗型品种通禾833适合较大的行距(22.5cm),半直立穗型品种沈稻506适合中间行距(20.0cm)。3个品种内苗期茎蘖数各行距差异均不显着,成熟期行距间有效穗数差异显着;通禾833在稍大行距、铁粳7号在稍小行距、沈稻506在中间行距有较好的阶段物质积累,这与3个品种产量趋势一致;不同行距配置下3个品种的净光合速率均先增加后减小,且剑叶、倒二叶趋势一致,最高值分别出现在通禾833的22.5cm行距、铁粳7号的17.5cm行距、沈稻506的20.0cm行距。4.行距对不同穗型品种倒伏性状的影响本研究的3个品种倒伏系数而言:弯穗型>半直立穗型>直立穗型、蜡熟期>乳熟期。在2个时期3个品种抗折力、基部节间弯曲力矩均表现为N1>N2>N3;倒伏系数表现为N3>N2>N1。通禾833的2个时期各节间抗折力最高均出现在22.5cm行距,基部节间弯曲力矩亦如此,倒伏系数最大在15.0cm行距,且表现为行距增加倒伏系数减小的趋势;铁粳7号2个时期各节间抗折力、基部节间弯曲力矩最高值在17.5cm行距,行距最大倒伏系数最高,且部分达到显着水平;沈稻506在2个时期各节间的节间抗折力、基部节间弯曲力矩最高在20.0cm行距,乳熟期倒伏系数最大值出现在15.0cm行距,蜡熟期出现在25.0cm行距。弯穗型适当增加行距,直立穗型适当降低行距,保证穗重的基础上降低植株高度、重量,以降低重心、提高抗折力,减小倒伏发生几率。

王在满[4](2016)在《同步开沟起垄水稻机械化穴播技术研究》文中指出我国水稻种植区域大,种植方式多种多样,水稻种植机械化是实现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的难点之一。机械化直播是一种水稻轻简化栽培技术模式,具有省工、省时、省力等优势,但受区域、品种、茬口和栽培习惯等因素的影响,目前只能在适宜地区推广应用。针对人工撒播存在的齐苗、倒伏、除草和产量等问题,通过农机与农艺相融合,本文提出了一种同步开沟起垄水稻机械化穴播技术,结合相应机具及其装置的改进设计,以”精量穴播“和“开沟起垄”为核心技术开展了相关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及结论如下:(1)根据水稻成行成株有序种植的农艺特点,提出了一种同步开沟起垄水稻精量穴播技术,即在播种时在田面同时开出蓄水沟和播种沟,播种沟位于两条蓄水沟之间的垄台上,采用穴播方式将水稻芽种播在播种沟中,其主要技术特点是“精量穴播”和“开沟起垄”,本文对其进行了基础理论分析。根据田间出苗率情况分析了国内不同地区适宜的播种密度和播种量,确定了行距可选(以20cm和25cm为主)、穴距可调(10-20cm)和播量可控(3-10粒/穴或10-20粒/穴)的精量穴播技术参数。根据同步开沟起垄理论确定适宜作业的土壤含水量为4050%,并确定了播种沟开沟器外形尺寸(上宽5cm、下宽3cm、高3cm)和蓄水沟开沟器外形尺寸(上宽7cm、下宽5cm、高6cm)。根据“精量穴播”、“开沟起垄”和“播喷同步”的技术思路,改进设计了同步开沟起垄水稻精量穴播机和同步开沟起垄喷施水稻精量穴播机。(2)“精量穴播”播种方式是实现合理水稻生长群体的有效途径之一。开展了不同水稻种植方式和不同水稻播种方式的大田生产对比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机械穴播在一定程度上可提高水稻的抗倒伏性能,降低倒伏指数;有利于促进个体生长的优势,优化水稻群体配置,增加了水稻群体的个别水稻生育期的根系、干物重等指标,因此,机械穴播利于水稻稳产高产。(3)为了解决人工撒播表土播种方式存在的苗难齐、扎根浅、易倒伏等问题,对“同步开沟起垄”与“不开沟”两种方式开展了对比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与“不开沟+穴播”播种方式相比,开播种沟的播种方式不仅可以保证穴播方式的成行成穴齐苗生长,还可提高水稻出苗率14.9%;“播种沟+水沟+穴播”播种方式具有降低水稻倒伏指数的作用,而且有利于提高部分生育期的根系形态指标和干重积累;“播种沟+水沟+穴播”播种方式虽然对水稻产量无显着影响,但是不同水稻品种对不同开沟方式的响应有差异。(4)为了解决与水稻机械化穴播技术配套的除草技术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播喷同步”除草技术,并开展了同步喷施除草剂的技术适应性以及不同除草剂有效成分在土壤、水体和植株中的残留和消解动态规律的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在水稻机械化穴播时采用二甲戊灵、丙草胺(扫茀特)和丙草胺(直播净)三种除草剂,喷施第20天后,土壤和水体中的除草剂有效成分消解率均达95%以上,满足机械穴播的出苗时间间隔要求;丙草胺(扫茀特)喷施后对水稻发芽成苗、稻谷产量的影响均较二甲戊灵的小,适应性较好;播种时同步喷施除草剂后,稻田土壤中除草剂有效成分较播后3天喷施的高;水体中除草剂存留时间较土壤中的长,且扫茀特在土壤或水体中的有效成分含量较直播净高。播种时同步喷施技术宜采用丙草胺(扫茀特)等安全除草剂。(5)调查分析了不同区域的水稻机械化穴播技术的稻谷产出、稻米品质和经济效益等指标。结果表明,同步开沟起垄水稻机械化穴播技术的稻谷产量稳定性较高,与人工撒播相比,平均可增产16.7%,与水稻移栽技术相比产量相当。水稻机械化穴播技术有利于提高稻谷的整精米产量,在安徽南陵、四川绵竹、新疆温宿和山东高清地区的测试结果分别比机械插秧提高了9.11%、27.02%、4.08%和11.11%。与人工插秧、人工抛秧和机械插秧相比,采用水稻机械化穴播技术的平均生产成本分别可降低14.4%、7.7%和7.9%;与人工插秧、人工抛秧、人工撒播、机械插秧和机械条播相比,采用水稻机械化穴播技术的平均纯收入分别可增加80.0%、46.6%、36.0%、18.1%和6.1%。研究结果表明:采用同步开沟起垄水稻机械化穴播技术,可实现水稻成行成穴有序生长,通风透气采光性好,可提高水稻出苗率,改善直播稻的抗倒伏性能,水稻产量较高,稻米品质较优,综合效益显着。研究成果可为同步开沟起垄水稻精量穴播机具的改进设计提供理论依据,也可为水稻机械化穴播技术的生产应用提供技术参考。

黄凰[5](2014)在《南方双季稻区水稻机械化生产工程模式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南方双季稻区水稻种植面积和产量分别占全国的41.75%和36.89%,是重要的水稻主产区。但2012年,南方双季稻区水稻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为60.51%,各环节的机械化水平指标值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尤其是机械种植水平为12.74%,比全国平均水平低将近20个百分点。水稻机械化生产工程模式发展水平滞后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包括技术模式不清晰、组织模式不明确、产业化经营不完善、机械化生产的发展与环境不匹配等多个问题。为了提高南方双季稻区水稻机械化发展的水平和质量,论文在系统工程和唯物辩证方法论的基础上,运用田间试验对比分析、计量分析、GIS分析、案例研究等方法,对南方双季稻区水稻机械化生产工程模式构建、模式评价和优选、模式优化等方面的内容进行了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和结论如下:(1)运用系统工程理论,构建南方双季稻区水稻机械化生产工程模式系统框架。论文构建了以主体、客体、需求、目标、技术路线/工艺和装备配备等基本要素构成,并受到自然条件、经济水平、农艺制度、体制/机制等环境影响的南方双季稻区水稻机械化生产工程模式系统框架,分析了模式的特征和表达方式,总结了南方双季稻区典型的4种技术模式26条技术路线,探讨了种植大户、家庭农场、农机合作社和农业龙头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的特点。(2)基于全局最优的角度,建立南方双季稻区水稻机械化生产工程模式评价体系,并构建了以评价模块为核心的模式管理信息系统软件平台。论文从目标原则、指标筛选、权重设置、标准值设定、评价方法选择等几个方面研究模式评价,建立了以评价指标和分析指标为主要内容的指标体系。从系统设计目标、设计原则、总体结构设计、用户界面设计、功能开发、软硬件配置等几个方面建立了由基本信息查询模块、田间试验模块和模式评价模块组成的“南方双季稻区水稻机械化生产工程模式管理信息系统”软件平台。(3)农机与农艺融合,农机化与信息化融合,分别对南方双季稻区水稻机械化生产技术模式、组织模式和模式环境进行了优化,并对工程模式进行空间布局优化,提出了模式优化方案。提炼出粮食安全前提下的品质提升原则、技术适宜前提下的鼓励先进原则、经济可行前提下的利润最大化原则和组织配套前提下的适度规模经营原则等4项模式优化原则。在总结日本水稻机械化生产技术的基础上,针对双季稻区的特点,对等离子体种子处理、工厂化育秧与拌浆育秧、不同育秧基质育秧、机插秧与人工抛秧、窄行距插秧、乘坐式插秧和手扶式插秧进行了田间对比试验,农机与农艺融合,提出了技术模式优化的方向。将信息化技术应用到模式研究当中,以地势、交通、距稻田距离作为主要因素,探讨了组织分布优化的方法。采用泰森多边形分析方法,研究了能使距离成本最低的作业服务范围优化的方法。从作业服务内容、实现全程机械化的方式、合作行为、合作社发展的制约因素和扶持措施、农机合作社与农民合作社等方面重点研究了农机合作社的组织运行机制优化问题。利用比较分析和调查统计的方法,对模式环境的4个要素优化进行了研究。运用GIS分析、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方法,确定了南方双季稻区适宜于不同工程模式的4大类区域类型。

邓文[6](2009)在《施硅、钙、氮、有机肥与覆膜旱作对水稻抗倒性及产量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本文通过2年的田间小区试验与室内分析测定,研究了硅肥、钙肥、氮肥、有机肥不同施用量、种类和配比,以及覆膜旱作等栽培措施对6个水稻品种生育后期抗倒性及产量的影响。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施硅能明显提高超级杂交中稻的抗倒伏能力,中量硅处理(施五水偏硅酸钠300kg/hm2)的效果最佳,倒伏指数比对照降低6.14%~27.43%。施硅处理下,两优293生育后期倒伏指数比准两优527低41.64%~53.76%,后者于蜡熟期开始倒伏,前者则至成熟期也未见倒伏,二者成熟期倒伏指数比乳熟期上升108.12%~158.69%。施硅有利于增加超级杂交中稻基部茎粗、N4茎粗、N4鞘厚与秆壁厚、N4叶鞘包茎度、茎硅含量、鞘硅含量、N4茎鞘硅含量、下部节间伤流强度、N4大维管束单个面积和总面积,降低基部第1节间长、N4茎扁平率、N4折断指数。倒伏指数与单株抗折力、茎基粗、N4单位干重、N4大维管束单个面积、N4大维管束总面积、N4鞘厚、叶干重、N4茎粗、N4叶鞘包茎度、下部节间伤流强度、N4断面模数、鞘干重、N4大维管束数目、N4折断力、茎干重、单蘖茎鞘干重呈显着或极显着负相关,与穗干重、N4-穗长度、N6长、茎鞘物质输出率、株高、表观倒伏率、单株生物量、N4弯曲应力、N2长呈显着或极显着正相关。对易倒伏性贡献最大的因素依次为N4-穗长度、N2长、单株生物量、N4弯曲应力、N6长、穗长、基部茎扁平率;对抗倒伏性贡献最大的因素依次为N4大维管束总面积、单株抗折力、N4大维管束单个面积、N4单位干重、茎基粗、N4断面模数、N4大维管束数目、N4叶鞘包茎度、鞘干重、N4折断力、单蘖茎鞘干重、N4秆壁厚、N4茎扁平率、N4茎鞘硅含量、N4全株弯矩。在本试验条件下,施硅对提高超级杂交中稻理论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作用不大,但能通过降低表观倒伏率,减少产量损失,增加实际产量。提高产量的主攻方向是提高千粒重和每穗实粒数。产量越高,倒伏的风险越大,倒伏是其理论产量与实际产量出现明显差异的重要因素。2、施钙对提高准两优527抗倒伏能力的作用明显,最佳用量为中高量(即施熟石灰450kg~675kg/hm2),倒伏指数比对照降低13.74%~24.26%。施钙对降低两优293生育后期倒伏指数的作用呈递减趋势,成熟期甚至产生负作用。施钙处理下,两优293倒伏指数比准两优527低46.07%~57.19%,后者于蜡熟期开始倒伏,前者则至成熟期也未见倒伏,二者成熟期倒伏指数比乳熟期上升67.31%~110.77%。施钙有利于增加超级杂交中稻N5长、基部茎扁平率、N4秆壁厚、N4叶鞘包茎度、茎钙含量、鞘钙含量、N4茎鞘钙含量,降低下部节间伤流强度、N4大维管束单个面积和总面积。倒伏指数与单株抗折力、茎基粗、下部节间伤流强度、N4叶鞘包茎度、N4茎粗、N4大维管束总面积、叶干重、N4大维管束单个面积、N4折断力、N4断面模数、N4鞘厚、N4-穗鲜重、N4单位干重、N4大维管束数目、N4全株弯矩、鞘干重、茎干重、单蘖茎鞘干重呈显着或极显着负相关,与表观倒伏率、茎鞘物质输出率、株高、N4-穗长度、穗干重、N4弯曲应力、N5长、单株生物量、穗长呈极显着正相关。对易倒伏性贡献最大的因素依次为N4弯曲应力、N4-穗鲜重、N4长、N3长、N5长、N4-穗长度、N1长、N4折断指数、N4茎扁平率、基部茎扁平率;对抗倒伏性贡献最大的因素依次为N4全株弯矩、N4单位干重、N4断面模数、N4折断力、单株抗折力、N4叶鞘包茎度、N4大维管束数目、茎干重、N4秆壁厚、鞘干重、N4折断弯矩。高量施钙有利于提高准两优527的实际产量、理论产量及其构成因素,中量施钙则能通过降低其表观倒伏率而达到增产的效果;施钙不利于提高两优293的理论产量及其大部分构成因素。提高产量的主攻方向是提高结实率和千粒重。倒伏指数与千粒重、结实率、实际产量呈显着或极显着正相关,与每穗实粒数呈显着负相关。3、在折合纯氮180kg/hm2以下范围内,施缓释氮肥对提高超级杂交早稻株两优02的抗倒伏能力作用明显,最佳用量为中高量(即折合纯氮142.5kg~150kg/hm2),2007、2008年倒伏指数分别比对照降低11.46%~46.51%、14.64%~54.11%。2007年倒伏指数比2008年低69.57%~81.63%,2年成熟期倒伏指数比乳熟期上升161.12%~332.49%,但均未倒伏。施氮明显增加超级杂交早稻生育后期株高、单株生物量、叶面积指数、叶绿素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过氧化氢酶活性、可溶性糖含量以及根系活力,降低成熟期功能叶丙二醛含量。倒伏指数与根系活力、叶面积指数、叶绿素含量、单株抗折力呈极显着负相关,与丙二醛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呈显着或极显着正相关。对易倒伏性贡献最大的因素依次为丙二醛含量、单株生物量;对抗倒伏性贡献最大的因素依次为根系活力、单株抗折力、叶绿素含量、过氧化氢酶活性。施氮处理的株两优02穗长、有效穗数、每穗实粒数和千粒重2年均明显高于对照,增产达显着水平,最佳用量为120kg~180kg/hm2。提高产量的主攻方向是增加有效穗数、穗长和每穗实粒数。倒伏指数与实际产量呈显着负相关。4、施有机肥提高高档优质晚稻抗倒伏能力的效果依次为沼渣>鸡粪>菜籽饼>烟秆,有机无机肥配施>纯有机肥>纯化肥>无肥。沼渣、鸡粪处理的玉针香、玉柱香倒伏指数分别比菜籽饼、烟秆处理低10.11%~34.16%、17.75%~29.85%;有机无机肥配施的玉针香倒伏指数分别比纯有机肥、纯化肥及无肥处理低29.78%~39.21%、40.54%~61.07%、49.45%~74.14%。沼渣、鸡粪、菜籽饼、烟秆处理下的玉柱香生育后期倒伏指数分别比玉针香低23.73%~40.42%、13.61%~38.17%、0.51%~41.38%、20.41%~50.04%,二者成熟期倒伏指数比乳熟期上升451.32%~836.63%;有机无机肥配施、纯有机肥、纯化肥及无肥处理下的玉针香成熟期倒伏指数分别比乳熟期上升547.47%、647.86%、768.89%、827.59%;玉针香烟秆肥处理于乳熟期开始倒伏,其它处理及玉柱香各处理则于蜡熟期开始倒伏。施不同种类有机肥对高档优质晚稻株高影响差异不大,对单株生物量的影响则因品种不同而有较大差异;与不施肥比较,有机无机配比肥、纯有机肥和纯化肥处理均能显着提高玉针香的株高和单株生物量。在施不同种类有机肥或不同配比肥条件下,高档优质晚稻的倒伏指数与单株抗折力呈极显着负相关,与单株生物量呈极显着正相关,与株高呈显着正相关;对易倒伏性贡献最大的因素均为单株生物量,对抗倒伏性贡献最大的因素均为单株抗折力。鸡粪和沼渣肥处理对高档优质晚稻的增产效果优于菜籽饼和烟秆肥。与不施肥比较,不同配比肥处理均能显着提高其产量;纯化肥处理的理论产量>纯有机肥处理>有机无机肥处理,但相互间的实际产量差异不大。在施不同种类有机肥条件下,提高理论产量的主攻方向是增加千粒重和每穗实粒数;倒伏指数与实际产量、理论产量、千粒重、每穗实粒数呈显着或极显着负相关。在施不同配比肥条件下,提高理论产量的主攻方向是增加每穗实粒数、有效穗数和千粒重;倒伏指数与千粒重、有效穗数呈显着或极显着负相关。高档优质晚稻抗倒性越强,产量越高,各处理理论产量与实际产量排序不一致,与倒伏程度不同有很大的关系。5、提高杂交中稻88S/1128单株抗折力,降低倒伏指数,增强抗倒伏能力的排序为不覆膜水作>覆膜水作>不覆膜旱作>覆膜旱作,水作比旱作、不覆膜比覆膜的倒伏指数分别显着降低9.47%~24.10%、14.68%~17.09%。旱作和覆膜有利于降低杂交中稻株高,明显提高单株生物量、叶面积指数、光合速率、气孔导度、胞间CO2浓度和蒸腾速率。倒伏指数与单株抗折力、蒸腾速率、胞间CO2浓度、光合速率呈显着或极显着负相关,与单株生物量呈极显着正相关。对易倒伏性贡献最大的因素为单株生物量;对抗倒伏性贡献最大的因素依次为单株抗折力、蒸腾速率、胞间CO2浓度、光合速率、气孔导度。88S/1128的产量排序为覆膜旱作>覆膜水作>不覆膜旱作>不覆膜水作,覆膜比不覆膜、旱作比水作能明显提高有效穗数、每穗实粒数、结实率和千粒重。增加产量的主攻方向是提高结实率和有效穗数。产量潜力越大,倒伏的风险越大。抗倒伏能力越强,产量损失越小。

周浩承[7](2008)在《广西水稻种子产业发展与对策》文中认为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水稻种子生产国和消费国,水稻种子产业的发展关系到国家粮食的安全。广西是中国水稻生产重要的省份之一,广西水稻种子生产在全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但是目前广西水稻种子产业的发展存在着明显的缺陷与不足。因此,如何促进和规范广西水稻种子产业的快速发展,提升广西水稻种子产业在我国乃至国际市场的竞争力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广西有丰富的热量资源,降雨量较多和雨季较长,为水稻的生长提供了丰富的雨水和热量资源。广西土地资源总量不多,指明了广西种子产业应向精耕细作方向发展。广西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使广西成为最适宜亚热带作物生产的省区之一,这些自然条件是水稻品种选育、良种繁育的基础,它为水稻种子产业化提供了基础条件。广西是中国与东南亚国家唯一有陆地和大海相连的省区,是中国西南最便捷的出海通道。加上地处沿海、沿江、沿边,是我国东南沿海和西南腹地的“结合部”,是东西往来和南北交流的重要通道。广西的区位优势是推动水稻种子产业发展的有利条件。文章概括了广西水稻的育引种的四个发展历程。其中有不少广西自已育成的品种,这说明广西一直重视对水稻新品种的引育开发。广西水稻新品种不断在增加和丰富,充分说明了广西水稻种子产业是在逐年向前发展的。作者通过实地调查了解了广西种子产业发展的存在问题,不足主要表现为:政企之间管理不规范;政府对种子市场缺乏规范的监管;政府及其主管部门对农民保护程度不够;种子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弱;科研投入不足;种子质量难以保证;广西种子产业的龙头企业竞争力不强等。找出广西水稻种子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后,作者通过实地调查得到的数据及查阅相关资料,查阅参考文献等搜集材料对其加以分析,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加快广西水稻种子产业发展需要做到如下几点:合理理顺企业与政府的关系;创新市场管理、经营和监督机制;创新种子研发机制;加大科研投入;加快“育、繁、推”一体化进程;加强种子质量的管理力度;加强龙头企业建设。

陈雄武[8](2007)在《湖南优质稻生产生态资源及适应性分析》文中提出为了摸清湖南省优质稻的生态资源,促进优质稻生产的可持续发展,就必须对其特定的生态条件及适应性进行研究。本文通过调查研究湖南省独特的生态资源优势,从非遗传因素角度来研究优质稻在湖南的适应性。主要是从湖南的气候资源、土壤资源等入手分析研究了适宜种植优质稻的环境条件以及对灾害性天气的预防措施,提出了主要优质稻品种适合种植的区域;从分析环境因素对稻米品质的影响到因地制宜推广高产优质栽培技术。研究发现湖南全年温度高,热量充足,雨水较多,且雨热同季,适合优质稻的生长发育;优质稻品种资源丰富,已选择出150多个优质稻品种(组合);根据全国稻米品质区划和湖南的地理条件、温光资源、水资源等特征将湖南省三个稻作亚区细分成五个水稻种植区域,并分析不同种植区域的生态资源特征,提出了因地制宜发展优质稻的措施。通过以上调查研究分析得出湖南自然条件优越,土壤有机质平均含量绝大部分在2—3%,特别是稻谷主产区的稻田土壤,能够较好地满足优质稻栽培的需要;适合种植的优质稻品种丰富,栽培技术成熟。同时又具有自然灾害频繁、小部分稻田区域土壤存在一定的矿毒危害等不利因素。针对其不同的生态资源特征,分析了湖南省各水稻种植区域适合种植的优质稻品种,对如何因地制宜选择品种发展优质稻生产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张岳平[9](2007)在《直播水稻农艺特性及专用型丸化剂研制与作用效应研究》文中提出水稻直播是集省工、省力、轻简、高效于一体的集成技术,近年来世界各地发展呈上升趋势。直播稻出苗难是其发展的限制因子之一。本研究选用优质稻、常规稻、两系杂交稻、三系杂交稻代表品种(组合)各一个,采用裂区试验,探讨直播栽培下水稻产量等农艺特性。采用正交试验对Cu、B、Zn、Ca、农用稀土和烯效唑进行复配优化设计。通过室内和田间直播相结合方法,研究丸化剂对种子萌发、出苗、秧苗素质、幼苗生理特性及产量的影响。主要结论如下:1所选水稻品种(组合)湘晚籼11号、扬稻6号、两优培九和绵2优838作一季晚稻栽培,经直播与育秧移栽对比试验,均表现出直播产量高于移栽。直播各品种(组合)的有效穗数、结实率和千粒重不同程度增加,每穗总粒数有所降低,其中有效穗数增多是其获高产的主导因素。2直播与移栽相比,生育期、株高、茎蘖数和叶面积表现一定差异,直播稻营养生长期提早,全生育期缩短,株高降低,茎蘖数增多,叶面积增加。3配方优化正交试验表明,农用稀土对种子活力指数影响最大,其后依次为硼砂、烯效唑、CuSO4、CaCl2、ZnSO4。在25个配方组合中,第8号配方(A2B3C4D5E1F2)的种子活力指数最高。4发芽试验表明,丸化包衣并未降低杂交水稻种子的发芽率,对种子发芽安全。5丸化包衣能有效降低苗高、促进根系生长和干物质积累、易形成较大的根冠比。适乐时包膜能增加幼苗干物质积累,但其作用效应主要体现在促进苗茎生长,对根系生长作用不如丸化剂明显。6幼苗抗寒性能增加,低温下丸化包衣后幼苗的过氧化物酶活性、游离脯氨酸含量、叶绿素含量和根系活力均显着高于适乐时和不包衣对照(CK),有效防止幼苗失水及卷叶。适乐时包膜的各项生理指标优于不包衣对照(CK),表现出一定的抗寒性。7田间试验表明,丸化包衣能加快直播稻出苗、促进分蘖、增加干物质积累、有效防治稻蓟马。提高秧苗综合素质,形成壮苗,为获得高产奠定了基础。成熟期有效穗数明显增多、产量增加。

文洪波[10](2006)在《“苗博士”种衣剂包衣杂交水稻种子的安全贮存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试验对水稻种衣剂包衣后的两个杂交水稻组合种子,进行了安全贮存研究,通过配制10%、11%、12%和13%四个水分梯度种子,作为包衣前种子的初始含水量,进行种子包衣贮存,贮存条件分为低温和常温,在包衣后连续12个月内检测种子活力和酶活性,试验结果表明: 1、杂交水稻种子不论是早稻还是晚稻,也不论是包衣还是不包衣,在低温下还是常温下,在贮存过程中都会表现出随种子贮存时间的增加而发芽率下降,同时,种子α-淀粉酶活性下降,种子活力下降。 2、在低温贮存条件下,包衣种子与不包衣种子生理生化变化差异不明显;而在常温条件下,包衣种子安全贮存2个月后,种子活力明显下降,α-淀粉酶活性显着降低。 3、不同起始水分梯度的杂交水稻种子,包衣贮存的结果表明,以起始水分梯度10%的水稻种子最适于包衣安全贮存;并且种子初始水分愈高,愈不适于包衣种子安全贮存,特别是常温贮存条件下杂交水稻种子活力下降更明显,种子发芽率下降更快。 4、杂交早稻和杂交晚稻两类组合的包衣种子在不同贮存条件下,生理生化变化基本一致,种衣剂处理不同品种(组合)都将影响种子安全贮存。

二、优质杂交稻中优223种子包衣干谷直播栽培技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优质杂交稻中优223种子包衣干谷直播栽培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种子引发促进直播早稻低温胁迫下萌发出苗的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表
1 前言
    1.1 我国水稻生产的现状
    1.2 华中地区双季稻双直播模式中直播早稻的低温冷害问题
    1.3 种子萌发的生理生化过程
        1.3.1 种子萌发过程中的淀粉代谢
        1.3.2 种子萌发过程中的呼吸代谢
        1.3.3 激素代谢对种子萌发的调控
        1.3.4 活性氧代谢对水稻种子萌发的调控
    1.4 萌芽期耐低温的短生育期水稻品种的选育和筛选
    1.5 种子处理技术
        1.5.1 种子包衣
        1.5.2 种子引发
        1.5.3 其它种子处理技术
    1.6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2 不同种子处理对直播早稻萌发出苗的影响
    2.1 前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试验材料
        2.2.2 试验设计
        2.2.3 取样与测定
    2.3 结果与分析
        2.3.1 土壤温度动态
        2.3.2 出苗速度、发芽率、发芽指数和活力指数
    2.4 讨论
        2.4.1 低温对直播早稻萌发出苗的影响及华中地区直播早稻遭遇低温胁迫的风险评估
        2.4.2 低温胁迫下种子引发处理对直播早稻萌发出苗的促进作用
        2.4.3 包衣处理未能促进直播早稻早生快发的原因分析
        2.4.4 包衣+引发处理组合在直播早稻中的作用效果评价
    2.5 小结
3 低温胁迫下引发处理促进水稻种子萌发出苗的机理
    3.1 前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试验材料
        3.2.2 试验设计
        3.2.3 取样与测定
        3.2.4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3.3 结果与分析
        3.3.1 发芽动态、发芽属性和幼苗素质
        3.3.2 α-淀粉酶活和可溶性糖含量
        3.3.3 α-淀粉酶基因的相对表达量
        3.3.4 赤霉素代谢基因的相对表达量
        3.3.5 脱落酸代谢基因的相对表达量
        3.3.6 GA_3和ABA的含量
        3.3.7 呼吸速率和ATP含量
        3.3.8 糖酵解及三羧酸循环关键代谢酶的酶活
        3.3.9 引发处理对种子萌发过程中胚细胞结构的影响
    3.4 讨论
        3.4.1 低温胁迫对水稻种子萌发过程中相关生理生化代谢的影响
        3.4.2 低温胁迫下引发处理对水稻种子淀粉代谢的影响
        3.4.3 低温胁迫下引发处理对水稻种子呼吸代谢的影响
        3.4.4 硒引发和水杨酸引发作用机理的差异及分析
    3.5 小结
4 引发处理对大田环境下直播早稻萌发芽出苗、幼苗生长及产量的影响
    4.1 前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供试品种
        4.2.2 试验设计
        4.2.3 田间管理
        4.2.4 取样与样品处理
    4.3 结果与分析
        4.3.1 引发处理对大田环境下直播早稻萌发出苗的影响
        4.3.2 大田条件下引发处理对直播早稻幼苗生长的影响
    4.4 讨论
        4.4.1 大田条件下引发处理在直播早稻中的应用效果评价
        4.4.2 引发处理在不同类型品种间的作用效果差异
    4.5 小结
5 结语
    5.1 研究总结
    5.2 研究创新点
    5.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2)“直播—再生”系统中不同类型水稻品种的适宜性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表
1 前言
    1.1 再生稻的研究综述
        1.1.1 再生稻的发展历史
        1.1.2 再生稻的种植区域
        1.1.3 再生稻种植的关键技术
        1.1.3.1 品种选择
        1.1.3.2 头季收获时间和留桩高度
        1.1.3.3 再生季肥料管理
        1.1.3.4 再生季水分管理
        1.1.4 再生稻的种植方式
    1.2 直播稻的研究综述
        1.2.1 直播稻的优势
        1.2.2 直播稻发展面临的问题及解决办法
        1.2.2.1 倒伏
        1.2.2.2 出苗率低
        1.2.2.3 杂草
    1.3 直播再生稻的特点
        1.3.1 直播再生稻的生育期
        1.3.2 直播再生稻的再生力和再生季产量
        1.3.3 直播再生稻的抗倒伏能力
    1.4 研究目的与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供试品种
    2.2 供试材料分组依据
    2.3 大田管理
    2.4 试验测定项目及方法
        2.4.1 气象数据
        2.4.2 土壤数据
        2.4.3 植株样品采集与处理
        2.4.4 倒伏相关指标的取样与处理
    2.5 数据统计方法
3 结果与分析
    3.1 土壤背景与气象数据
    3.2 不同类型品种作“直播-再生”的生育期表现
    3.3 供试品种的头季、再生季和周年产量表现
        3.3.1 不同类型品种的头季产量、再生季产量和周年产量表现比较
        3.3.2 不同类型品种头季和再生季的产量构成表现比较
        3.3.2.1 头季产量构成
        3.3.2.2 再生季产量构成
        3.3.3 两年间头季、再生季和周年产量的比较
    3.4 不同品种的粒叶比和头季收获后残留稻桩的单茎干重表现及与再生力的相关性
    3.5 不同类型品种作“直播-再生”的抗倒伏能力表现
4 讨论
    4.1 适合在华中地区作“直播-再生”的品种特征
        4.1.1 生育期特征
        4.1.2 再生季产量和周年产量特征
        4.1.3 抗倒伏能力特征
    4.2 适合在华中地区作“直播-再生”的供试品种
    4.3 头季粒叶比和单茎干重与再生力的关系
5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3)旱直播粳稻品种评价及行距对水稻产量和生长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1.1 品种比较试验
        1.1.2 行距试验
    1.2 试验设计与方法
        1.2.1 品种比较试验
        1.2.2 行距试验
    1.3 测定项目与方法
        1.3.1 生育时期调查
        1.3.2 生长动态
        1.3.3 叶面积指数和干物质
        1.3.4 叶绿素含量和光合相关指标的测定
        1.3.5 产量及其构成因素
        1.3.6 倒伏性状测定
    1.4 数据计算和统计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粳稻品种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比较
    2.2 不同粳稻品种茎蘖动态的比较
    2.3 不同粳稻品种干物质积累及群体生长的比较
    2.4 不同粳稻品种叶面积指数、光合势及净同化率的比较
    2.5 不同粳稻品种抽穗期叶绿素含量及光合特征的比较
    2.6 行距对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
    2.7 行距对茎蘖数的影响
    2.8 行距对干物质积累及群体生长的影响
    2.9 行距对叶面积指数、光合势及净同化率的影响
    2.10 行距对抽穗期叶绿素含量及光合特征参数的影响
    2.11 行距对植株的物理性状的影响
    2.12 行距对茎秆抗倒伏能力的影响
3 结论与讨论
    3.1 不同粳稻品种产量、茎蘖变化、物质积累及光合特征的分析
    3.2 行距对产量的影响
    3.3 行距对光合性状、物质积累及群体结构的影响
    3.4 行距对倒伏性状的影响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文章

(4)同步开沟起垄水稻机械化穴播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水稻机械化直播技术研究现状
        1.2.1 国外水稻机械化直播技术研究现状
        1.2.2 国内水稻机械化直播技术研究现状
        1.2.2.1 水稻直播机具的研究现状
        1.2.2.2 水稻直播技术的研究现状
    1.3 研究意义
    1.4 研究内容
    1.5 研究方法
        1.5.1 研究方法
        1.5.2 技术路线
    1.6 本章小结
第2章 同步开沟起垄水稻精量穴播技术及机具研究
    2.1 同步开沟起垄水稻精量穴播技术
        2.1.1 技术思路
        2.1.2 精量穴播技术理论分析
        2.1.2.1 播种密度、播种量和基本苗的理论计算
        2.1.2.2 精量穴播排种机理
        2.1.3 同步开沟起垄技术理论分析
        2.1.3.1 同步开沟起垄设计要求
        2.1.3.2 播种沟开沟理论分析
        2.1.3.3 蓄水沟开沟理论分析
        2.1.3.4 同步开沟起垄与土壤含水量的关系
        2.1.4 技术实施效果
        2.1.4.1 开沟播种效果
        2.1.4.2 开沟起垄的水稻生长效果
    2.2 同步开沟起垄水稻精量穴播机
    2.3 同步开沟起垄喷施水稻精量穴播机
        2.3.1 设计依据
        2.3.2 同步喷施装置结构设计
    2.4 本章小结
第3章“精量穴播”播种方式对水稻生长特性的影响
    3.1 不同水稻种植方式的产量对比研究
        3.1.1 材料与方法
        3.1.2 产量结果与分析
    3.2 机械穴(条)播播种方式的产量对比研究
        3.2.1 材料与方法
        3.2.2 试验装置设计
        3.2.3 结果与分析
        3.2.3.1 机械穴(条)播播种方式的水稻出苗情况
        3.2.3.2 机械穴(条)播播种方式的水稻产量及产量构成影响
    3.3 人工穴(条)播种方式的对比研究
        3.3.1 材料及方法
        3.3.1.1 试验处理
        3.3.1.2 调查内容与方法
        3.3.2 人工穴(条)播种方式对水稻生长特性的影响结果
        3.3.2.1 对水稻生长群体的影响
        3.3.2.2 对水稻株高的影响
        3.3.2.3 对水稻根系的影响
        3.3.2.4 对水稻茎鞘的影响
        3.3.2.5 对水稻叶片的影响
        3.3.2.6 对水稻地上部干重的影响
        3.3.2.7 对水稻抗倒伏性状的影响
        3.3.3 人工穴(条)播种方式对水稻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
    3.4 本章小结
第4章“开沟起垄”播种方式对水稻生长特性的影响
    4.1 引言
    4.2 同步开沟起垄方式的水稻抗倒伏性状分析
        4.2.1 水稻倒伏的影响因素
        4.2.2 水稻机械化穴播技术的抗倒伏性状理论分析
    4.3 材料与方法
        4.3.1 试验处理
        4.3.2 调查内容与方法
        4.3.3 试验结果与分析
        4.3.3.1 不同开沟方式对水稻出苗的影响
        4.3.3.2 对水稻株高的影响
        4.3.3.3 对干物质积累的影响
        4.3.3.4 对叶面积和叶面积指数的影响
        4.3.3.5 对水稻根系生长的影响
        4.3.3.6 对水稻抗倒伏性状的影响
        4.3.3.7 对水稻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
    4.4 本章小结
第5章“同步喷施”除草技术及除草剂消解动态规律研究
    5.1 水稻田常见除草剂应用概况
    5.2 材料与方法
        5.2.1 试验设置
        5.2.2 测定项目和方法
        5.2.2.1 土壤、水体和水稻植株残留二甲戊灵和丙草胺(扫茀特)的取样
        5.2.2.2 二甲戊灵样品处理方法及检测条件
        5.2.2.3 丙草胺样品处理方法及检测条件
        5.2.3 数据统计和分析
    5.3 结果与分析
        5.3.1 喷施不同除草剂及不同浓度后对水稻出苗影响
        5.3.2 喷施不同除草剂及其不同浓度后稻田除草剂的消解动态
        5.3.3 除草剂不同喷施方式处理下稻田除草剂的消解动态
        5.3.4 不同来源丙草胺除草剂喷施处理后稻田除草剂的消解动态
        5.3.5 喷施不同除草剂后对稻田杂草控制影响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水稻机械化穴播技术的稻谷产量、稻米品质和经济效益
    6.1 水稻机械化穴播技术的生产应用情况
    6.2 水稻机械化穴播技术的稻谷产量
    6.3 水稻机械化穴播技术的稻米品质
        6.3.1 测试材料与方法
        6.3.2 结果与分析
        6.3.2.1 稻米碾磨品质和整精米产量
        6.3.2.2 稻米蛋白质和直链淀粉
        6.3.2.3 稻米外观品质
    6.4 水稻机械化穴播技术的经济效益分析
        6.4.1 国内不同区域的水稻种植方式调查
        6.4.2 国内不同区域的水稻生产成本调查
        6.4.3 不同水稻种植方式经济效益分析结果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和讨论
    7.1 结论
    7.2 讨论
致谢
参考 文献
附录A 其他相关数据
    附表1 水稻机械化穴播技术的稻谷产量数据(2006-2015 年)
    附表2 不同地区水稻种植方式调查数据(2015 年)
    附表3 不同地区水稻生产成本调查数据(2015 年)
    附表4 水稻机械化穴播技术示范点生产成本调查数据(2015 年)
附录B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工作和取得成果

(5)南方双季稻区水稻机械化生产工程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图表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区域
    1.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 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
    1.5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6 研究创新点
第二章 相关理论述评
    2.1 相关理论基础
    2.2 相关方法和工具
第三章 模式构建研究
    3.1 模式的概念和内涵
    3.2 模式构建系统框架
    3.3 典型模式总结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模式评价研究
    4.1 评价目标与原则
    4.2 指标筛选
    4.3 权重设置
    4.4 标准值确定
    4.5 评价方法选择
    4.6 软件平台设计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模式优化研究
    5.1 优化目标和原则
    5.2 技术模式、组织模式和模式环境优化
    5.3 基于GIS方法的工程模式空间布局优化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典型案例分析
    6.1 广西贵港市水稻机械化生产概况
    6.2 广西贵港市水稻机械化生产工程模式总结
    6.3 广西贵港市水稻机械化生产工程模式评价
    6.4 广西贵港市水稻机械化生产工程模式优化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主要结论及进一步研究建议
    7.1 主要结论
    7.2 进一步研究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作者简介

(6)施硅、钙、氮、有机肥与覆膜旱作对水稻抗倒性及产量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水稻抗倒伏研究进展
    2 论文的目的意义、研究内容
第二章 施硅对超级杂交中稻抗倒性及产量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概况
        1.2 试验材料
        1.3 试验设计
        1.4 测定项目与方法
        1.5 数据处理及统计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施硅对超级杂交中稻田间抗倒伏能力的影响
        2.2 施硅对超级杂交中稻抗倒形态性状的影响
        2.3 施硅对超级杂交中稻抗倒生理性状的影响
        2.4 施硅对超级杂交中稻抗倒材料学特性的影响
        2.5 施硅对超级杂交中稻抗倒细观结构的影响
        2.6 田间倒伏指数与抗倒形态、生理、材料学性状及细观结构的相关性和通径分析
        2.7 施硅对超级杂交中稻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
    3 讨论与小结
        3.1 关于施硅对水稻田间抗倒伏能力的影响
        3.2 关于施硅对水稻抗倒形态性状的影响
        3.3 关于施硅对水稻抗倒生理性状的影响
        3.4 关于施硅对水稻抗倒材料学特性的影响
        3.5 关于施硅对水稻抗倒细观结构的影响
        3.6 关于施硅处理下水稻倒伏指数与抗倒形态、生理、材料学性状及细观结构的相关性和通径系数
        3.7 关于施硅对水稻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
第三章 施钙对超级杂交中稻抗倒性及产量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概况
        1.2 试验材料
        1.3 试验设计
        1.4 测定项目与方法
        1.5 数据处理及统计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施钙对超级杂交中稻田间抗倒伏能力的影响
        2.2 施钙对超级杂交中稻抗倒形态性状的影响
        2.3 施钙对超级杂交中稻抗倒生理性状的影响
        2.4 施钙对超级杂交中稻抗倒材料学特性的影响
        2.5 施钙对超级杂交中稻抗倒细观结构的影响
        2.6 田间倒伏指数与抗倒形态、生理、材料学性状及细观结构的相关性和通径分析
        2.7 施钙对超级杂交中稻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
    3 小结与讨论
        3.1 关于施钙对水稻田间抗倒伏能力的影响
        3.2 关于施钙对水稻抗倒形态性状的影响
        3.3 关于施钙对水稻抗倒生理性状的影响
        3.4 关于施钙对水稻抗倒材料学特性的影响
        3.5 关于施钙对水稻抗倒细观结构的影响
        3.6 关于施钙处理下水稻倒伏指数与抗倒形态、生理、材料学性状及细观结构的相关性和通径系数
        3.7 关于施钙对水稻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
第四章 施氮对超级杂交早稻抗倒性及产量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设计
        1.2 测定项目与方法
        1.3 数据处理及统计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施氮对超级杂交早稻田间抗倒伏能力的影响
        2.2 施氮对超级杂交早稻抗倒形态性状的影响
        2.3 施氮对超级杂交早稻抗倒生理性状的影响
        2.4 田间倒伏指数与抗倒形态、生理性状的相关性和通径分析
        2.5 施氮对超级杂交早稻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
    3 小结与讨论
        3.1 关于施氮对水稻田间抗倒伏能力的影响
        3.2 关于施氮对水稻抗倒形态性状的影响
        3.3 关于施氮对水稻抗倒生理性状的影响
        3.4 关于施氮处理下水稻倒伏指数与抗倒形态、生理性状的相关性和通径系数
        3.5 关于施氮对水稻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
第五章 施有机肥对高档优质晚稻抗倒性及产量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设计
        1.2 测定项目与方法
        1.3 数据处理及统计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施有机肥对高档优质晚稻田间抗倒伏能力的影响
        2.2 施有机肥对高档优质晚稻抗倒形态性状的影响
        2.3 田间倒伏指数与抗倒形态性状的相关性和通径分析
        2.4 施有机肥对高档优质晚稻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
    3 讨论与小结
        3.1 关于施有机肥对水稻田间抗倒伏能力的影响
        3.2 关于施有机肥对水稻抗倒形态性状的影响
        3.3 关于有机肥处理下水稻倒伏指数与抗倒形态性状的相关性和通径系数
        3.4 关于施有机肥对水稻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
第六章 覆膜旱作对杂交中稻抗倒性及产量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设计
        1.2 测定项目与方法
        1.3 数据处理及统计分析
    2 结果分析
        2.1 覆膜旱作对杂交中稻田间抗倒伏能力的影响
        2.2 覆膜旱作对杂交中稻抗倒形态性状的影响
        2.3 覆膜旱作对杂交中稻抗倒生理性状的影响
        2.4 田间倒伏指数与抗倒形态、生理性状的相关性和通径分析
        2.5 覆膜旱作对杂交中稻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
    3 讨论与小结
        3.1 关于覆膜旱作对水稻田间抗倒伏能力的影响
        3.2 关于覆膜旱作对水稻抗倒形态性状的影响
        3.3 关于覆膜旱作对水稻抗倒生理性状的影响
        3.4 关于覆膜旱作处理下水稻倒伏指数与抗倒形态、生理性状的相关性和通径系数
        3.5 关于覆膜旱作对水稻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
第七章 全文结论及创新点
    1 全文结论
    2 创新点
    3 存在问题及有待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缩写词表
致谢
作者简介

(7)广西水稻种子产业发展与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种子产业概念与种子产业和种业体系的关系
        1.1.1 种子产业的概念
        1.1.2 种子产业各组成部分的主要功能与作用
        1.1.3 种业体系
        1.1.4 种子产业与种业体系的关系
    1.2 国外的种子产业研究现状
        1.2.1 国际种子产业化现状
        1.2.2 国外种子产业化运作的成功经验
    1.3 国内种子产业现状
        1.3.1 国内种子产业研究现状
        1.3.2 国内种子产业发展的现状
    1.4 研究的内容、目的与意义
2 调查研究方法
    2.1 选点调查
    2.2 收集资料
    2.3 资料综合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广西水稻种子产业发展的自然优势和区域优势
        3.1.1 广西水稻种子产业发展的自然优势
        3.1.2 广西水稻产业化发展的区域优势
    3.2 广西水稻种子育种及引种的历程
        3.2.1 高杆良种当家时期(1950-1963)
        3.2.2 矮杆良种当家时期(1964-1975)
        3.2.3 矮杆良种与杂交水稻并存时期(1976-1992)
        3.2.4 推进水稻种业现代化时期(1992-)
    3.3 广西水稻种子产业化的现状
        3.3.1 政府完善种业发展法规
        3.3.2 政府落实扶持新品种制种及推广的有关措施
        3.3.3 育种工作有成效,自育新品种不断涌现
        3.3.4 结合引种,提高广西水稻育种和品种利用档次
        3.3.5 逐步夯实种业基础
        3.3.6 育种新手段不断被采用
        3.3.7 品牌意识逐步增强
        3.3.8 努力开拓国外市场
    3.4 广西水稻种业发展所存在的问题
        3.4.1 政企管理不规范
        3.4.2 政府对种子市场缺乏规范的监管
        3.4.3 种子质量难以保证
        3.4.4 种子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弱
        3.4.5 科研投入不足
        3.4.6 良种选育、繁殖、推销不协调仍存在
        3.4.7 广西种子产业的龙头企业竞争力欠强
    3.5 促进广西水稻种子产业发展对策与建议
        3.5.1 合理理顺企业与政府的关系
        3.5.2 创新市场管理、经营和监督机制
        3.5.3 加强种子质量的管理力度
        3.5.4 加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3.5.5 创新种子研发机制、加大科研投入
        3.5.6 加快“育、繁、推”一体化进程
        3.5.7 加强龙头企业建设
4 结论与讨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8)湖南优质稻生产生态资源及适应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1.1 研究目的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与发展趋势
        1.2.1 国际
        1.2.2 国内
2 主要研究内容和方法
    2.1 主要研究的内容
        2.1.1 湖南省优质稻生产的发展概况
        2.1.2 有利于湖南省优质稻发展的生态资源
        2.1.3 不利于湖南省优质稻发展的因素及其预防措施
        2.1.4 进一步发展湖南优质稻的主要措施
    2.2 主要研究方法
        2.2.1 查阅文献资料
        2.2.2 进行调查研究
        2.2.3 向农业专家进行咨询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3.1 湖南优质稻发展的概况分析
        3.1.1 基本情况
        3.1.2 推广情况
        3.1.3 栽培技术
        3.1.4 基地建设
        3.1.5 部门重视
        3.1.6 市场潜力
    3.2 有利于湖南省优质稻发展的生态资源
        3.2.1 气候条件
        3.2.2 耕地资源
        3.2.3 品种资源丰富
    3.3 生态高效栽培技术
        3.3.1 稻鸭生态种养与频振式诱蛾灯技术
        3.3.2 有机肥施用技术
        3.3.3 严格用种质量
        3.3.4 培肥土壤,避免污染
        3.3.5 适时播栽,有水灌溉
        3.3.6 主要病虫草害综合防治
    3.4 不利于湖南省优质稻发展的因素及其预防措施
        3.4.1 灾害性天气因素及其避灾措施
        3.4.1.1 低温
        3.4.1.2 干旱
        3.4.1.3 暴雨
        3.4.1.4 洪涝
        3.4.1.5 秋季连阴雨
        3.4.2 栽培条件因素
        3.4.2.1 水稻早害
        3.4.2.2 水稻涝害
        3.4.2.3 水稻僵苗
        3.4.2.4 水稻倒伏
        3.4.2.5 水稻早衰
        3.4.3 环境因素对稻米品质的影响
        3.4.3.1 气候条件对米质的影响
        3.4.3.2 土壤因素对米质的影响
        3.4.3.3 肥料对米质的影响
        3.4.3.4 直链淀粉含量与环境
    3.5 湖南省优质稻生产生态适应性分析
        3.5.1 湖南种植区域的划分
        3.5.2 湖南省各种植区域的生态资源特点分析
        3.5.2.1 湘北洞庭湖优质食用双季稻种植区域
        3.5.2.2 湘东、湘中优质食用双季稻种植区域
        3.5.2.3 湘南丘岗山地优质食用双季稻种植区
        3.5.2.4 丘陵多用双季稻、食用单季稻亚区
        3.5.2.5 湘西北山地食用单季稻亚区
        3.5.3 主要优质稻品种(组合)的生产适应性
        3.5.3.1 湘北洞庭湖区适种品种
        3.5.3.2 湘东、湘中区适种品种
        3.5.3.3 湘南丘岗山地区适种品种
        3.5.3.4 丘陵多用双季稻、食用单季稻亚区适种品种
        3.5.3.5 湘西北山地食用单季稻亚区适种品种
    3.6 进一步发展湖南优质稻的主要对策
        3.6.1 充分利用国家政策
        3.6.2 加强科技攻关
        3.6.3 推广生态栽培技术
        3.6.4 开拓国内外市场
        3.6.5 因地制宜发展优质稻
4 结论和创新点
    4.1 结论
    4.2 创新点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9)直播水稻农艺特性及专用型丸化剂研制与作用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 研究目的与意义
    2 国内外研究进展
        2.1 水稻直播栽培研究进展
        2.2 种衣剂研究进展
    3 研究主要内容
第二章 水稻直播栽培的产量形成特点及农艺特性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水稻直播栽培的产量形成特点
        2.1.1 产量表现
        2.1.2 产量构成因素分析
        2.2 水稻直播栽培的其他农艺性状特性
        2.2.1 茎蘖动态
        2.2.2 株高
        2.2.3 生育期
        2.2.4 叶面积指数
    3 小结与讨论
        3.1 水稻直播栽培的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
        3.2 水稻直播栽培的主要农艺特性
        3.3 水稻直播栽培的安全出苗
第三章 直播稻专用型丸化剂的研制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丸化剂配方对种子发芽的影响
        2.2 不同丸化剂配方对幼苗素质的影响
        2.3 不同丸化剂配方对种子活力指数的影响
    3 小结
第四章 丸化剂包衣对杂交稻种子萌发及幼苗某些生理特性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丸化包衣处理对种子萌发的影响
        2.2 丸化包衣处理对幼苗素质的影响
        2.3 丸化包衣处理对幼苗生理特性的影响
        2.4 丸化包衣处理对幼苗抗寒性的影响
    3 小结与讨论
        3.1 丸化包衣处理对杂交稻种子发芽的安全性
        3.2 丸化包衣处理对幼苗生长的调控性
        3.3 丸化包衣处理与幼苗的抗寒性
第五章 丸化剂包衣对直播水稻的田间应用效果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丸化包衣处理对秧苗素质和稻蓟马防效的影响
        2.2 丸化包衣处理对水稻产量的影响
    3 小结
第六章 全文结论与讨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10)“苗博士”种衣剂包衣杂交水稻种子的安全贮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0.1 水稻种衣剂研究的现状
    0.2 水稻种衣剂研究存在的问题
    0.3 水稻种衣剂今后研究开发的方向
    0.4 本项目研究的意义和目的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材料
    1.2 试验方法
        1.2.1 种子水分测定
        1.2.2 不同水分梯度种子的配置
        1.2.3 种子的包衣及贮存
        1.2.4 种子发芽率的测定方法
        1.2.5 种子α—淀粉酶活力测定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杂交水稻组合种子包衣后贮存安全性研究
        2.1.1 种子发芽率变化与安全贮存性
        2.1.1.1 常温贮存条件下种子发芽率变化情况
        2.1.1.2 低温贮存条件下种子发芽率变化情况
        2.1.2 种子α—淀粉酶活性变化研究
        2.1.2.1 常温贮存条件下种子α—淀粉酶活性变化
        2.1.2.2 低温贮存条件下种子α—淀粉酶活性变化
        2.1.3 种子发芽率变化与α-淀粉酶活性的相关性分析
        2.1.4 小结
    2.2 杂交水稻种子安全含水量的研究
        2.2.1 不同含水量的种子发芽率下降变化的区别
        2.2.2 种子自身含水量变化情况
        2.2.3 不同含水量梯度的种子包衣后贮存安全性研究
        2.2.4 小结
    2.3 包衣处理对种子活性影响的研究
        2.3.1 杂交水稻种衣剂的处理对水稻种子含水量的影响
        2.3.2 包衣处理对种子发芽率的影响
    2.4 结论
3 讨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致谢

四、优质杂交稻中优223种子包衣干谷直播栽培技术(论文参考文献)

  • [1]种子引发促进直播早稻低温胁迫下萌发出苗的机理研究[D]. 王慰亲. 华中农业大学, 2019(01)
  • [2]“直播—再生”系统中不同类型水稻品种的适宜性评价[D]. 陈乾. 华中农业大学, 2018(01)
  • [3]旱直播粳稻品种评价及行距对水稻产量和生长的影响[D]. 董立强. 沈阳农业大学, 2017(01)
  • [4]同步开沟起垄水稻机械化穴播技术研究[D]. 王在满. 华南农业大学, 2016(02)
  • [5]南方双季稻区水稻机械化生产工程模式研究[D]. 黄凰. 中国农业大学, 2014(08)
  • [6]施硅、钙、氮、有机肥与覆膜旱作对水稻抗倒性及产量的影响[D]. 邓文. 湖南农业大学, 2009(12)
  • [7]广西水稻种子产业发展与对策[D]. 周浩承. 广西大学, 2008(01)
  • [8]湖南优质稻生产生态资源及适应性分析[D]. 陈雄武. 湖南农业大学, 2007(06)
  • [9]直播水稻农艺特性及专用型丸化剂研制与作用效应研究[D]. 张岳平. 湖南农业大学, 2007(02)
  • [10]“苗博士”种衣剂包衣杂交水稻种子的安全贮存研究[D]. 文洪波. 湖南农业大学, 2006(12)


水稻论文 种子包衣论文 水稻品种论文 农业论文 三农论文

上一篇:精制蝮蛇抗栓酶联合优降糖治疗Ⅱ型糖尿病临床观察
下一篇:中国素质教育中的美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