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恒[1](2020)在《环境胁迫对印楝生长代谢及萜类酶基因表达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印楝(Azadirachta indica A.Juss)是世界上公认的最理想的生物源杀虫植物,其主要活性成分是印楝素。我国引种印楝已有30多年的历史,但至今仍然缺少其精准化栽培的理论和技术。为了进一步构建和完善印楝的高效栽培理论体系,充分挖掘印楝素的生产潜能,本研究以最为关注的水分和光照两个环境因子作为切入点,分别以印楝幼龄实生苗和印楝成年无性系作为试验材料,分析印楝幼苗生长及其初生代谢酶对不同水分和光照胁迫的响应,探究环境胁迫下幼龄期营养生长阶段叶片印楝素形成积累水平,同时对生殖生长阶段干旱胁迫条件下种仁印楝素含量及其合成途径的关键酶活性与编码基因的表达量进行同步测定,试图从终产物、蛋白质、核酸层面揭示印楝素形成积累的环境诱导机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在印楝营养生长阶段,自然光照+田间持水量60%~65%的处理(W0L0)条件最有利于印楝幼苗的生长。其中苗高增幅、地径增幅及生物量分别比其他处理高出9.7%-294.9%、28.4%-173.0%和34.7%-569.4%,水分和光照胁迫均会抑制印楝幼苗的生长。在水分胁迫条件下,印楝可通过调节碳代谢酶(SS、SPS)和氮代谢酶(NR、GS、GOGAT)活性及加快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质和游离脯氨酸的积累以维持苗高、地径及生物量等较小的变幅,表现出较大的干旱适应能力。印楝在营养生长阶段可以合成并积累印楝素于幼树叶片中,其中在自然光照+田间持水量为40%~45%处理条件(W1L0)下最高,印楝素A、印楝素B及总印楝素(A+B)含量分别为0.014%、0.0026%和0.017%,分别比W0L0处理高出40.00%、8.33%和33.87%,而遮光或过度干旱胁迫均不利于叶片印楝素的合成。(2)在印楝生殖生长阶段,干旱胁迫使可导致种仁千粒重和种仁比例比充分供水条件分别高出7.8%和8.9%,同时印楝素含量也提高20%,土壤充分供水加快了印楝种子的生长速率,但种子内有机物的含量并没有同步增加。光照胁迫会导致印楝种仁千粒重和印楝素含量也降低2.7%和1.4%。相关性分析表明,印楝种子发育前期的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质含量与印楝素含量呈显着正相关,种子发育中、后期两者与印楝素含量呈负相关。(3)在印楝种子发育后期,萜类合成酶活性在干旱胁迫条件下较高。在种子发育前期,处于萜类合成上游的催化酶(HMGS、HMGR、DXS)具有较高的生物学活性,且随着种子的发育活性逐渐下降,而处于下游的催化酶在种子发育后期仍然具有较高的生物活性,且在干旱胁迫条件下的活性更高。(SS、SQLE)(4)用Illumina高通量测序技术对充分供水(W1)和干旱胁迫(W2)下的印楝种仁(果核形成期和果实近熟期)12个样本进行转录组测序,获得大量序列信息,其中clean reads数占raw reads数的98.9%以上,测序碱基质量值Q30均超过92.9%,测序质量较好。利用Trinity将clean reads进行从头组装后共得到40120条Unigene,并注释到23372条基因功能信息。筛选W1-a-VS-W2-a和W1-b-VS-W2-b中表达量相差两倍以上的基因作为差异基因(differentially expressed genes,DEGs),并对两个时期的DEGs进行GO及KEGG富集分析,在果核形成期未富集到与萜类合成相关的DEGs,在果实近熟期富集到2个DEGs(CMK和LUS)。通过WGCNA分析,在与印楝素含量显着正相关模块中,并未发现富集到萜类合成通路的基因。对印楝素合成相关Unigenes进行分析,有48条Unigenes参与了印楝素的生物合成。在果实近熟期,大部分基因在W2中具有较高的表达量,其中有11个基因可作为对印楝素合成起关键作用的候选基因。印楝素合成相关基因的表达与萜类代谢相关酶HMGR、HMGS、SS和SQLE的活性变化同步,同时与W2中印楝素含量(2.45%)高于W1(1.67%)相一致。干旱导致种仁印楝素含量升高的原因已基本理清,为印楝素的人工调控提供依据,同时为今后深入开展环境与印楝物质代谢关系方面的研究奠定理论基础。
起国海,吴疆翀,彭兴民,郑益兴,孙恒,张燕平[2](2019)在《印楝无性系嫁接技术促进接穗生长》文中提出为解决印楝嫁接繁育的关键技术,本研究以3种不同的切口基径的1年生的印楝实生苗为砧木,采用3个优良无性系和3种嫁接方式劈接、切接和芽接进行嫁接,对嫁接成活率以及嫁接苗成活后生长情况进行方差分析、极差分析以及多重比较。结果表明,影响成活率、新枝主干基径、树高、冠幅、分枝数、生长轮的主导因子是嫁接方式,而影响分枝基径和分枝长的主导因子是嫁接方式与砧木大小的交互作用,且交互作用为正效应。采用切接、砧木大小为1.0~1.5 cm、无性系(LD0507)时嫁接成活率最高,为85%;采用芽接、砧木大小为1.0~1.5 cm、无性系(LD0505),嫁接后接穗的生长轮和分枝数最多,分别为4.7轮和5.9枝;采用芽接、砧木大小为0.5~1.0 cm、无性系(LD0509),嫁接后接穗的树高、新枝基径、冠幅、分枝基径、分枝长均显着高于其他处理组合,分别为1.45 m、1.60 cm、0.85 m、1.02 cm和0.56 m。试验结果得出芽接方式能显着促进印楝接穗的生长,但芽接的成活率相对较低。因此,通过嫁接技术手段进一步提高芽接成活率,选用砧木大小为0.5~1.0 cm,无性系(LD0509),为生产上提供优质的印楝嫁接苗的同时也为印楝的嫁接技术提供理论依据。
徐汉虹,赖多,张志祥[3](2017)在《植物源农药印楝素的研究与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印楝素是目前世界上最优秀的植物源农药,田间登记应用已30多年,对全球作物保护和生态安全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本文回顾了印楝素的发现和印楝在中国引种情况,总结了印楝素结构鉴定与全合成的历程,重点介绍印楝素拒食、抑制昆虫生长发育、诱导细胞凋亡和自噬的分子作用机理以及印楝分子生物学、印楝素生物合成研究的最新进展。1983年,赵善欢等成功地将印楝引种中国,随后我国许多学者开展印楝引种与繁育,种植面积曾超过6万hm2,为我国印楝素杀虫剂的规模化生产提供了原料保障。1997年印楝素以新化合物结构作为新农药在我国登记,实现了商业化应用,2014年成为农业部推荐使用的低毒低残留农药主要品种,获得了显着的经济和生态效益。我国学者发现了印楝素诱导细胞自噬现象,阐明了印楝素诱导细胞凋亡和自噬的分子调控机理。随着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源头控制,印楝素的研究和应用将会越来越深入普及。今后要进一步加强基础研究,明确印楝素的分子靶标,为印楝素的科学使用提供理论基础。
朱利利[4](2016)在《印楝属植物亲缘关系分析》文中认为印楝属(Azadirachta)植物是楝科(Meliaceae)的热带常绿乔木,属内包含3个种,分别是印楝(Azadirachta indica A.Juss.)、泰楝(Azadirachta siamensis Val.)和菲楝(Azadirachta excels(Jack)M.Jacobs),其叶和种子内富含印楝素类(azadirachtin)等多种活性物质,具有杀菌、杀虫等特性,是一类为开发生物农药提供广阔前景的树种。课题组在云南省从事印楝属植物的引种栽培中发现了两种表型性状不同于印楝、泰楝和菲楝的类型,分别是早熟类型和叶型变异类型。为了了解这两个变异类型的遗传背景,本研究从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两个方面对印楝属三个种和两个变异类型进行亲缘关系和遗传变异研究,以近缘属植物川楝(Melia toosendan Sieb.et Zucc.)为外类群进行系统发育树的构建。本文研究揭示了两个变异类型与印楝属三个种之间的亲缘关系,并检测了印楝属植物的遗传多样性和遗传分化。主要研究结果如下:印楝属植物的21个表型性状分析结果显示,印楝属植物的数量性状存在广泛的变异,变异系数分布在0.0049.74%,小叶面积变异幅度最大,变异范围为6.0921.50cm2,变异系数为49.74%,萼片数、花瓣数以及可育花药数量没有变异;质量性状结果表明,小叶叶形、叶缘和基部偏斜程度在印楝属各植物类型间存在差异。单因素方差分析显示小叶对数在印楝属植物间差异不显着,其它存在变异的数量性状在印楝属间差异极其显着。主成份分析结果显示4个特征根大于1的主成份累计贡献率为83.24%,其中小叶面积、果实长、果实宽、小叶叶形、小叶叶缘和小叶基部偏斜程度是表型差异的主要来源。形态UPGMA聚类分析显示,印楝属植物可以归为两大类群,第一类群包括印楝、泰楝、早熟和变异类型,第二类群只包含菲楝;第一类群可继续分化,最终聚类分支为泰楝一个分支,早熟和叶型变异一个分支,说明叶型变异与早熟类型在形态方面最为相近。印楝属和川楝不同基因片段的遗传多样性存在差异。26S r RNA和5个叶绿体片段(mat K、rbc L、atp F-atp H、psb T-psb N和rpl16)的序列长度分布范围为377598bp,G+C百分含量分布范围为30.1%57.2%,序列保守位点百分比例分布范围为75.86%97.86%。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6个片段的单倍型种类分布范围为527,总样本单倍型多样性(Hd)和核苷酸多样性(π)分布范围分别为Hd=0.3320.976,π=(0.2757.676)×10-2。分子变异方差分析(AMOVA)表明,来自类群间的遗传变异范围为40.97%98.62%,来自类群内的遗传变异范围为1.38%59.03%;遗传分化系数Fst分布范围为0.4100.986。单倍型分析显示,26S r RNA的单倍型种类和多态位点最少,遗传多样性很低;atp F-atp H的单倍型种类和多态位点最多,遗传多样性最为丰富;其他4个叶绿体基因片段的单倍型、多态位点和遗传多样性适中,同时这4个基因片段的单倍型结果皆显示早熟、叶型变异和泰楝的单倍型比较相似,多态位点差异比较少,表明这四个叶绿体基因片段在早熟、叶型变异和泰楝间的差异较小。各单一片段、5个叶绿体基因片段组合,以及核基因26S r RNA和5个基因片段组合分别聚类的结果表明,利用单一片段26S r RNA、atp F-atp H和rpl16无法将印楝属植物和川楝分为两个类群,但仍然显示早熟、叶型变异和泰楝聚在一个分支。其他叶绿体基因单一片段和2种片段组合的聚类结果显示川楝和印楝属归为两个类群,其中川楝单独一个类群,印楝属植物聚为一个类群;印楝属植物可继续被分为不同类群,最终聚类结果显示泰楝、早熟和叶型变异之间的亲缘关系相比与其他三种植物更近。形态聚类,单倍型分析和几个基因片段聚类结果皆表明早熟、叶型变异与泰楝三者之间的亲缘关系更近。叶绿体基因片段为母系遗传,其聚类结果说明早熟和叶型变异的母本最可能为泰楝。印楝属植物为异花授粉植物,由于已知印楝属核基因片段少且26S r RNA在印楝属植物中进化较慢,聚类结果不理想,因此未能确定两个变异类型的父本来源。
彭兴民,吴疆翀,王有琼,郑益兴,马李一,张燕平[5](2015)在《印楝种子品质性状的遗传多样性及稳定性分析》文中指出在云南印楝资源全面调查的基础上,以实生株系的种子为研究对象,运用HPLC技术分析种子印楝素组分含量,采用描述统计、方差分析、系统聚类和重复力估计,定性、定量分析印楝实生株系种子品质的遗传多样性及稳定性。结果表明:云南引种栽培印楝实生株系的种子品质存在广泛变异,种子印楝素A、B、AB含量和印楝素A与印楝素B含量比的变异幅度分别为0.28%0.85%、0.04%0.39%、0.37%1.15%和1.698.25;种子印楝素A、B、AB含量分为3个类型:高含量型(az A≥0.69%、az B≥0.25%、az AB≥0.92%)、低含量型(az A≤0.44%、az B≤0.10%、az AB≤0.51%)和中等含量型(az A=0.68%0.45%、az B=0.24%0.11%、az AB=0.91%0.52%);按此标准将高印楝素AB含量型分为"印楝素AB优异型(az AB≥1.15%)"、"印楝素A优、B劣型"(az A≥0.85%、az B≤0.21%)、"印楝素A劣、B优型"(az A≤0.67%、az B≥0.39%)和"印楝素AB含量高型"(az AB=1.05%0.92%);反映在重复力上,印楝实生株系种子印楝素A、AB的重复力分别为0.206 3、0.325 2,都属于"中"重复力性状。"印楝素AB优异型"即具有优异种子品质性状的植株是印楝药用原料林培育的繁殖材料;"印楝素A优、B劣型"和"印楝素A劣、B优型"即种子品质性状优缺点互补的植株是药用印楝品质育种的杂交亲本。
起国海,许冰,朱利利,张燕平[6](2014)在《印楝嫁接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研究3种嫁接方式(劈接、切接和芽接)以及3种不同砧木大小(小于0.5 cm、0.51 cm、11.5 cm)和3个不同无性系(LD0505、LD0507和LD0509)对印楝嫁接成活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嫁接方法是影响嫁接成活率的关键因子,其次是砧木的大小,不同无性系对嫁接成活率影响不显着,采用切接和砧木大小为11.5 cm时能够提高印楝嫁接成活率,最佳的处理组合是A2B3C2,成活率高达85%。
彭兴民,吴疆翀,郑益兴,张燕平[7](2012)在《印楝属(Azadirachta A.Juss.)植物分类及分布的研究现状》文中研究指明印楝属(Azadirachta A.Juss.)属楝科(Meliaceae)。印楝属植物由印度-马来亚(Indo-Malesian)特有成分组成,目前,世界分布(天然分布和栽培分布)约80个国家。现在得到公认并广泛使用的印楝属,传统上被归入楝属(Melia L.),由于与楝科的Antelaea、Azedarach和Trichilia的亲缘关系相近、形态特征相似,在属的归属上和种的确定上有较大的争议,被正式描述的"属"和"种"分别为5属、11种。从传统分类学水平,分析回顾了印楝属的系统位置、分类的现状与问题。并根据其地理分布,综述了印楝属植物的原产地及当今世界分布情况。
张燕平,彭兴民,赖永祺[8](2007)在《云南印楝区域试验寒害调查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据印楝区域种植试验的常年观察,尤其是对苗木遭遇偶然低温寒害后的调查结果表明,极端低温是能否造成寒害或冻害的主要因素:极端低温≥2℃,不出现危害;>0℃而<2℃,会产生以枯叶和落叶为主的低温冷害,对植株持续生长无影响;<0℃会发生冻害,导致枝干部分或全株干枯,直至死亡;轻霜对印楝生长无影响,重霜会引起寒害,若伴有结冰,则危害加剧,相对湿度大,危害更重。树势强,树龄大,抗寒能力加强。导致印楝出现冷害或冻害的确切临界温度,尚待试验证实。参照多年气象资料,在极端低温>0℃的地方种植印楝,不会受到低温影响;极端低温<0℃,而出现概率极低的地方也可种植印楝,虽幼树可能会出现轻度寒害,但对生长发育无明显影响,仍能发挥印楝的生态效应和经济效应。
冯沙克,赵元藩[9](2007)在《云南省印楝种植及相关产业的发展现状》文中研究表明综述近年来云南省印楝种植及相关产业的发展动态,着重介绍了云南省在印楝种植及相关产业的发展方面取得的成就和印楝素生物农药在无公害农产品生产中的应用情况。
张奎,雷彻虹,谭中月[10](2007)在《攀枝花印楝引种试验初报》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通过试验表明,缅1和缅3种源在攀枝花干热河谷造林,次年保存率可达90%左右,月均树高生长量可达8.4111.5 cm,地径生长量可达0.91.5 mm。印楝种子贮藏不宜超过3周,其发芽率可达80%以上。播种前经1%H2SO4溶液浸泡15 min或65℃温水浸泡30 min催芽,其发芽率可达90%以上。印楝适宜于攀枝花干热河谷海拔1500 m,尤其是海拔1300 m以下地区造林,以砾质红色石灰土最佳,山地碳酸盐红褐土次之,整地规格以种植穴长、宽、深6080 cm为宜。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摘要 |
| Abstract |
| 1 绪论 |
| 1.1 引言 |
| 1.1.1 研究背景 |
| 1.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
| 1.2 项目来源与经费支持 |
| 1.3 研究目标和主要研究内容 |
| 1.3.1 关键的科学问题与研究目标 |
| 1.3.2 主要研究内容 |
| 1.4 技术路线 |
| 2 水分和光照胁迫对印楝实生苗碳、氮代谢的影响 |
| 2.1 材料与方法 |
| 2.1.1 试验材料 |
| 2.1.2 试验设计 |
| 2.1.3 测定项目和方法 |
| 2.1.4 数据处理与分析 |
| 2.2 结果与分析 |
| 2.2.1 水分和光照胁迫对印楝碳代谢相关合成酶活性的影响 |
| 2.2.2 水分和光照胁迫对印楝氮代谢相关合成酶活性的影响 |
| 2.2.3 水分和光照胁迫对印楝可溶性糖含量的影响 |
| 2.2.4 水分和光照胁迫对印楝可溶性蛋白质及游离脯氨酸含量的影响 |
| 2.3 小结 |
| 3 水分和光照胁迫对印楝实生苗生长及叶片印楝素含量的影响 |
| 3.1 材料与方法 |
| 3.1.1 试验材料 |
| 3.1.2 试验设计 |
| 3.1.3 测定项目和方法 |
| 3.1.4 数据处理与分析 |
| 3.2 结果与分析 |
| 3.2.1 水分和光照胁迫对印楝幼苗生长指标的影响 |
| 3.2.2 水分和光照胁迫对印楝叶形指标的影响 |
| 3.2.3 水分和光照胁迫对印楝叶片光合色素含量的影响 |
| 3.2.4 水分和光照胁迫对印楝叶片印楝素含量的影响 |
| 3.3 小结 |
| 4 水分和光照胁迫对印楝无性系种子及种仁代谢产物含量的影响 |
| 4.1 材料与方法 |
| 4.1.1 试验地概况 |
| 4.1.2 试验材料 |
| 4.1.3 试验设计 |
| 4.1.4 测定项目及方法 |
| 4.1.5 数据处理与分析 |
| 4.2 结果与分析 |
| 4.2.1 水分胁迫对印楝种子性状及代谢产物的影响 |
| 4.2.2 光照胁迫对印楝种子性状及代谢产物的影响 |
| 4.2.3 印楝果实和种子性状指标的相关性分析 |
| 4.2.4 种仁印楝素A+B与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质的相关性分析 |
| 4.3 小结 |
| 5 水分胁迫对印楝无性系种仁萜类代谢酶活性的影响 |
| 5.1 材料与方法 |
| 5.1.1 试验地概况 |
| 5.1.2 试验材料 |
| 5.1.3 试验设计 |
| 5.1.4 测定项目及方法 |
| 5.1.5 数据处理与分析 |
| 5.2 结果与分析 |
| 5.2.1 不同水分条件对印楝种仁萜类代谢酶活性的影响 |
| 5.2.2 种仁印楝素与萜类代谢酶活性的相关性分析 |
| 5.3 小结 |
| 6 水分胁迫条件下的印楝种仁转录组分析 |
| 6.1 材料与方法 |
| 6.1.1 试验材料 |
| 6.1.2 试验方法 |
| 6.2 结果与分析 |
| 6.2.1 印楝种仁总RNA质量 |
| 6.2.2 转录组数据统计与质量评估 |
| 6.2.3 转录组测序数据深度分析 |
| 6.3 小结 |
| 7 结论与讨论 |
| 7.1 结论 |
| 7.2 讨论 |
| 7.2.1 水分和光照胁迫对印楝实生苗碳、氮代谢的影响 |
| 7.2.2 水分和光照胁迫对印楝实生苗生长及叶片印楝素含量的影响 |
| 7.2.3 水分和光照胁迫对印楝无性系种子及种仁代谢产物含量的影响 |
| 7.2.4 水分胁迫对印楝无性系萜类代谢酶活性的影响 |
| 7.2.5 水分胁迫条件下的印楝种仁转录组分析 |
| 7.3 问题与展望 |
| 参考文献 |
| 在读期间的学术研究 |
| 致谢 |
| 1 结果与分析 |
| 1.1 不同处理对印楝成活率与嫁接苗的影响 |
| 1.2 影响印楝生长性状的主次因素及其优水平组合与水平间的差异 |
| 2 讨论 |
| 2.1 不同嫁接方式、砧木大小、无性系对印楝嫁接成活率的影响 |
| 2.2 不同嫁接方式、砧木大小、无性系对印楝接穗生长的影响 |
| 3 材料与方法 |
| 3.1 试验材料 |
| 3.2 试验设计 |
| 3.3 印楝接穗处理 |
| 3.4 印楝数据分析 |
| 1 印楝素与印楝 |
| 1.1 印楝素的发现及历史 |
| 1.2 印楝素的化学特性 |
| 1.3 印楝的分布及其在中国的引种 |
| 2 印楝素的制备与合成 |
| 2.1 印楝素的生产制备 |
| 2.2 印楝素的化学合成 |
| 2.3 印楝素的生物合成 |
| 3 印楝素的生物活性与作用机理 |
| 3.1 印楝素的生物活性 |
| 3.2 印楝素的作用机理 |
| 3.2.1 拒食作用 |
| 3.2.2 抑制生长发育 |
| 3.2.3 诱导细胞自噬和凋亡 |
| 4 印楝素的应用和展望 |
| 4.1 印楝素产品在中国的登记和应用 |
| 4.2 展望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一章 绪论 |
| 1.1 引言 |
| 1.1.1 研究背景 |
| 1.1.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 1.1.3 项目来源与经费支持 |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 1.2.1 印楝属植物研究进展 |
| 1.2.2 亲缘关系及遗传多样性研究 |
| 1.3 存在的问题及展望 |
| 1.4 研究目标与主要内容 |
| 1.4.1 研究目标 |
| 1.4.2 研究的主要内容 |
| 1.5 技术路线 |
| 第二章 印楝属植物表型变异分析 |
| 2.1 引种地概况 |
| 2.2 材料与方法 |
| 2.2.1 实验材料 |
| 2.2.2 实验方法 |
| 2.2.3 数据分析 |
| 2.3 结果与分析 |
| 2.3.1 印楝属植物各性状变异及方差分析 |
| 2.3.2 表型性状的主成份分析 |
| 2.3.3 表型性状的聚类分析 |
| 2.4 小结 |
| 2.4.1 印楝属植物表型性状存在广泛变异 |
| 2.4.2 基于表型性状的印楝属亲缘关系分析 |
| 第三章 基于DNA序列对印楝属植物的亲缘关系分析 |
| 3.1 试验材料与方法 |
| 3.1.1 试验材料 |
| 3.1.2 试验仪器 |
| 3.1.3 试剂配制 |
| 3.1.4 试验方法 |
| 3.1.5 数据分析 |
| 3.2 结果与分析 |
| 3.2.1 印楝属植物核基因片段和叶绿体片段扩增和测序结果 |
| 3.2.2 印楝属和川楝 26S rRNA及叶绿体片段的遗传变异分析 |
| 3.2.3 印楝属和川楝的 26S rRNA及叶绿体片段的遗传距离和聚类分析 |
| 3.3 小结 |
| 3.3.1 印楝属植物遗传多样性 |
| 3.3.2 基于分子标记的印楝属亲缘关系分析 |
| 第四章 结论与讨论 |
| 4.1 结论 |
| 4.1.1 印楝属植物的表型性状多样性分析 |
| 4.1.2 印楝属植物的遗传多样性分析 |
| 4.1.3 印楝属植物的亲缘关系分析 |
| 4.2 讨论 |
| 4.2.1 对印楝属植物的分类系统的讨论 |
| 4.2.2 对几个基因片段的讨论 |
| 4.2.3 对云南省变异类型的遗传背景的讨论 |
| 4.3 研究展望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在读期间的学术研究 |
| 致谢 |
| 1 材料与方法 |
| 1. 1 材料 |
| 1. 2 方法 |
| 1. 3 数据统计分析 |
| 2 结果与分析 |
| 2. 1 印楝实生株系种子印楝素组分含量的遗传多样性 |
| 2. 2 印楝实生株系种子印楝素组分含量变异的类型 |
| 2. 3 印楝实生株系种子印楝素组分含量的稳定性 |
| 3 结论与讨论 |
| 3. 1 印楝实生株系种子品质的遗传多样性 |
| 3. 2 印楝实生株系种子品质的稳定性 |
| 3. 3 印楝种子品质性状的独特性及利用的问题 |
| 1 材料与方法 |
| 1.1 材料 |
| 1.2 方法 |
| 2 结果与分析 |
| 2.1 因素水平组合的印楝嫁接成活率指标 |
| 2.2 影响印楝嫁接成活率的主要因子及其优化水平组合与水平间的差异 |
| 2.3 不同嫁接方式效果比较 |
| 2.4 不同砧木大小效果比较 |
| 3 结论与讨论 |
| 1 印楝属植物的分类 |
| 1.1 印楝属的系统位置 |
| 1.2 印楝属的种 |
| 1.3 印楝属的生物系统学 |
| 2 印楝属植物的分布 |
| 2.1 印楝的分布 |
| 2.2 泰楝的分布 |
| 2.3 菲楝的分布 |
| 3 总结与展望 |
| 1 林地概况 |
| 1.1 试验点的分布与自然概况 |
| 1.2 造林方法 |
| 1.3 试验点林木概况 |
| 2 调查时间和方法 |
| 2.1 调查时间 |
| 2.2 危害症状观察 |
| 2.3 危害程度分级 |
| 2.4 取样与调查 |
| 2.5 受害后的生长发育 |
| 3 结果与分析 |
| 3.1 危害症状及其对持续生长的影响 |
| 3.2 偶然低温期间的重要气象要素与印楝受害程度差异 |
| 3.3 幼树生长势与寒害的关系 |
| 3.4 树龄与寒害的关系 |
| 3.5 坡向坡位与寒害的关系 |
| 4 初步结论 |
| 1 云南省的印楝种植 |
| 2 印楝相关产业的发展 |
| 2.1 印楝产业链已初步形成 |
| 2.2 印楝生物农药的应用前景广阔 |
| 1 试验地区概况 |
| 1.1 地理位置 |
| 1.2 气 候 |
| 1.3 土 壤 |
| 1.4 植 被 |
| 2 材料和方法 |
| 2.1 试验材料 |
| 2.2 种子贮藏 |
| 2.3 种子处理 |
| 2.4 育苗方式 |
| 2.5 种源试验 |
| 2.6 造林试验 |
| 3 结果和讨论 |
| 3.1 苗木培育 |
| 3.2 种源适应性 |
| 3.2.1 成活率 |
| 3.2.2 次年保存率 |
| 3.2.3 树高月生长量 |
| 3.2.4 地径月生长量 |
| 3.3 造林试验 |
| 3.3.1 成活情况 |
| 3.3.2 保存率 |
| 3.3.3 树高月生长量 |
| 3.3.4 地径月生长量 |
| 4 结 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