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华夏图书馆!包月下载,不限IP,随心所欲! 【加入收藏】
| 本站已稳定运行4034天

浅谈佤族木鼓文化

点击进入免费下载2022年中国知网论文


一、佤族木鼓文化浅论(论文文献综述)

张志华[1](2018)在《佤族木鼓与木鼓舞文化的价值与传承探究》文中提出木鼓和木鼓舞是佤族文化的标志,是佤族民族精神的象征,凝聚着佤族文化价值。木鼓与木鼓舞文化经历了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对佤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民族精神的弘扬具有重要的意义。

展彩林[2](2018)在《佤族木鼓舞生态审美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佤族主要居住在我国云南省西南部和缅甸北部与我国的交界地带,在柬埔寨、老挝、泰国也有分布,本篇主要以居住在云南的佤族为研究对象,分析其木鼓舞中的生态审美观。佤族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沉淀,以及各种各样的少数民族艺术,木鼓舞是其中具有代表性的艺术。木鼓是佤族的标志,是佤族文化的核心特质之一,反映了佤族对神灵、对生命、对世界的基本观念,其原始、古朴、粗犷、神秘的文化内涵十分丰富。围绕着佤族拉木鼓盛大祭祀仪式所产生的木鼓舞,不仅具有祭祀众神、节日庆祝、民俗仪式、民族文化象征、民族艺术等表现功能,更具有凝聚佤族历史记忆,传承民族文化和习俗,强化族群的认同的社会功能。佤族的木鼓舞文化中展示出人与自然平等共生的生态思想,对其进行深入探究,可作为我国建设生态文明的参照。佤族有着独特的自然宗教文化以及地域环境文化,在这样的文化底蕴下孕育出了佤族有着独特审美特点及审美文化的木鼓舞。本文以生态美学理论为指导,透过佤族木鼓舞的形态及外在风格,来深入分析佤族文化中所蕴含的生态审美观。本文分为四个部分:佤族木鼓舞生态审美观的成因、佤族木鼓舞的生态美意识、佤族木鼓舞的生态美意趣以及佤族木鼓舞生态美价值的转化。论文将重点放在第二、三部分,在佤族木鼓文化的生态美意识这一章中,通过依生之美、竞生之美、共生之美的三种审美范式,分别对宗教信仰、社会生活以及民族文化中的木鼓舞进行探讨;在第三章中,笔者分别从祭祀、生活、艺术三个方面来探讨佤族木鼓舞中的人神相悦、人人相悦、身心相悦的生态美意趣,最后,说明佤族木鼓舞作为一个有机运转的审美活动生态圈,具有本身文化价值的同时,对其进行生态旅游产业的开发。佤族木鼓舞生态审美观的探析,其价值一方面体现在学科建设上,从生态美学角度对佤族民族文化进行新的阐释,这对于中国少数民族资源在美学史上的建构起到了一定的理论支撑作用,同时,这不仅是对佤族的相关文学进行了生态美学的理论性探讨,也是生态美学在少数民族审美文化领域进行应用研究的又一例证;另一方面通过对佤族木鼓舞是生态审美观探析,对佤族木鼓舞特色旅游产业的开发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在全球化和现代化的进程中,佤族木鼓舞也面临着退化与失传的危机,需要进一步的加强佤族木鼓舞的保护与传承。本文对佤族木鼓舞生态审美观的探讨,希望能在对佤族木鼓文化的保护与传承以及我国生态文明社会的构建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

宋歌[3](2017)在《云南西盟马散佤族乐器文化研究》文中认为本文试图从乐器学描述出发,对马散佤族乐器进行分类并研究其在音乐上、制作上、使用上的特点。并在此基础上,运用民族音乐学、民俗学等方法,结合大量田野事实,将马散佤族乐器文化放置于马散佤族整体文化之中,研究马散佤族乐器与组成马散佤族文化各部分的共生关系。在调查中发现,马散佤族乐器在马散社区的宗教与民俗活动中扮演着诸多重要的社会角色,在这些角色与功能之下,存在与之角色相适应的乐器制作、使用方法与禁忌,而这些行为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马散佤族人的乐器观,以及他们把握世界的观念。这些观念也在无形之中作用于马散佤族人的乐器制作与使用之上,进而形成马散佤族乐器独特的音乐景观。马散佤族乐器作为马散佤族传统社会的产物,遗留着马散佤族作为直过民族的历史,同时也反映着马散社会的变迁。在历史进程中的马散佤族乐器与其相适应的社会生产生活,社会组织构成,精神信仰等产生联结,相互作用,并在马散佤族人的生产生活,民俗与宗教活动的维护以及文化英雄的个人创造中传承下来。

马祯[4](2016)在《多声道民族志电影的创作尝试及其意义--以《西盟佤族木鼓考察记》的拍摄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被拍摄者在影片的拍摄和剪辑过程中是否具有主体性,对民族志电影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被拍摄者的主体性主要体现在其能否表述自己的观点,能否在影片内部与影片制作者形成合作、交流的空间,进而打破民族志电影制作者作为唯一表达者的局面,形成民族志电影的"多声道"表达。在民族志影片《西盟佤族木鼓考察记》的创作过程中,被拍摄者获得表达途径,走出作为"他者"的困境,并与拍摄者、项目主管方共同决定电影的拍摄过程和内容。同时,在《西盟佤族木鼓考察记》这一"多声道"民族志电影的创作过程中,还反思了民族志研究中研究者和被研究者的关系,使二者成为平等对话的主体,这一创作尝试对中国民族志电影的制作也具有反思意义。

金璇[5](2014)在《基于文化史料的佤族木鼓传播构建分析》文中认为随着时间的不断进步和发展,在我国五千年文化璀璨的长河中,佤族的木鼓文化是其中一颗闪耀的明星。其中,在对佤族木鼓文化进行传播的时候,它的构成要素主要分为传播者是信源、传播的媒介木鼓、传播发生时的环境、受传者是信宿以及传播的信息内容。在传播活动实际开展的过程中,这些要素相互之间的作用力与其传播模式的特点相符合。本文通过对佤族木鼓文化的传播要素进行全面的分析和了解,结合实际情况,对其在文化史料的基础上传播模式的构建提出几点参考意见。

陈美含[6](2013)在《西盟佤族木鼓舞的文化变迁》文中研究说明佤族木鼓舞是佤族宗教与舞蹈的结合,是佤族人的宗教思想和情感表达的艺术形式。佤族的木鼓舞文化是整个佤族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它是以木鼓为物质介质,以舞蹈、文学、音乐、绘画等多种形式的有机结合,突出表现了佤族木鼓舞独特的古朴、粗犷、热情奔放的艺术风格。纵观佤族木鼓舞文化,它贯串了整个佤族历史,也蕴含着佤族人的深厚情感,承载了佤族先民生存发展的强烈愿望,也寄托了他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研究探讨佤族木鼓舞文化,揭示佤族人民的民族心理、性格、态度和审美情趣,有助于了解和研究佤族的历史文化;同时,传承和弘扬佤族木鼓舞文化,更能加强和促进佤族及其民族文化的发展、繁荣。本文的主体部分由四部分组成:第一部分,“西盟基本概况及族源历史”。主要对西盟佤族自治县的自然、历史状况作了概述,分析了佤族历史渊源,阐明了佤族木鼓舞文化形成的自然条件与历史必然性。第二部分,“木鼓舞的起源和实质”。主要从佤族流传下来的民间传说、佤族史诗“司岗里”和沧源崖画三个方面对佤族木鼓舞的起源进行了整理和探索。并论证了佤族木鼓舞起源的实质是佤族人民自然崇拜和神灵崇拜的重要体现,是自然崇拜与宗教观的外在表现形式,更是其感恩思想和生态观的内在展现。第三部分,“西盟县木鼓舞的形式构成、文化内涵及文化变迁”。主要从动作与构图、服饰与道具、音乐与结构三方面论述了木鼓舞的形式构成;展现了佤族朴素的自然观、宗教观和天人合一的生态化精神;并且从佤族木鼓舞的心态、形态和功能三方面探讨了佤族木鼓舞的文化变迁。第四部分,“西盟县木鼓舞的保护传承与发展现状及发展对策”。描述了佤族木鼓舞的活动时间与播布区域,阐述了佤族木鼓舞文化的传承现状;结合田野调查论述了佤族木鼓舞的舞台化、艺术化、娱乐化、世界化的发展趋势及其木鼓舞的发展对策。

梅英,李红军[7](2013)在《佤族木鼓文化研究综述》文中认为木鼓文化是佤族的标志性文化。沿用学界常用的文化"三分法",佤族木鼓文化之物质层面、制度层面以及精神层面的研究目前国内外均以有人涉足。总体而言,时间段集中于民国之后至解放初期,研究者主要集中于民族学和历史学学科。这些研究成果可为佤族木鼓文化开展更深层次的研究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但从研究现状来看,佤族木鼓文化研究过程中研究视角仍有待拓宽、研究范式仍有待进一步完善。

梅英[8](2013)在《佤族木鼓文化源承模式探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佤族木鼓文化源生和传承过程以木鼓为媒介连为一体。基于木鼓乃发声器物的本质属性,该源生、传承过程是一个基于声音信号传播进行的系统传播模式。其构成要素包括:传播者之信源、受传者之信宿、传播媒介之鼓、传播内容之信息以及传播所发生的环境。这些要素之间发生相互作用之时,符合系统传播模式的系统性、信息流动单向性、效果反馈强制性、主体身份双重性以及环境制约性的特点。

梅英,杨宝康[9](2013)在《佤族木鼓文化线性传播构建过程探析》文中研究指明佤族木鼓文化基于木鼓形成,而木鼓本质上是一种发声器具。因此,佤族木鼓文化实质是一种听觉文化,它的生成与声音传播相关。对佤族木鼓文化史料进行综合分析,可以发现:佤族木鼓文化生成于声音传播过程中。在木鼓声音"选择传播渠道—约定传受关系—传播界定内容"线性传播过程中,佤族木鼓文化完成了"物质文化—制度文化—意义文化"的生成构建。

梅英[10](2013)在《佤族木鼓文化重构变迁之因应过程解析》文中指出20世纪末21世纪初复兴传承的佤族木鼓文化较之其原貌而言发生了重构变迁,它是一个外因内应过程综合作用的结果。具体而言,复兴佤族木鼓文化之时,由于物逝、人变、求失之外因,佤族木鼓文化无法原型重现只能重构;在重构过程中,由于其现代传承要通过大众传播完成,只能通过符号转换转型为大众文化。然而,大众、大众文化具有的某些特点及重构时的社会背景干扰了该内应过程,最终导致了重构的佤族木鼓文化发生了形、制、意由外至内的变迁。

二、佤族木鼓文化浅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佤族木鼓文化浅论(论文提纲范文)

(1)佤族木鼓与木鼓舞文化的价值与传承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佤族木鼓与木鼓舞的起源
二、佤族木鼓与木鼓舞的时代传承
三、佤族木鼓与木鼓舞的价值
    (一) 学术价值
    (二) 文化价值

(2)佤族木鼓舞生态审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
    二、相关文献综述
    三、核心概念界定
        (一)佤族及木鼓舞
        (二)生态审美理论概说
    四、研究方法
第一章 佤族木鼓舞生态审美观的成因
    第一节 木鼓舞产生的自然生境
    第二节 木鼓舞发展的文化生境
第二章 佤族木鼓文化中的生态美意识
    第一节 宗教信仰中的依生之美
        一、自然崇尚与自然美意识
        二、木鼓神崇拜与民族认同意识
    第二节 社会生活中的竞生之美
        一、自然灾害的生态美意蕴
        二、人为灾难的生态美觉醒
    第三节 民族文化中的共生之美
        一、整一生态观的共生理想
        二、佤族与其他民族的交融与共生
第三章 佤族木鼓舞的生态美意趣
    第一节 祭祀《木鼓舞》中的人神相悦
        一、拉木鼓踏节而歌的自然神韵
        二、进木鼓房“蹲裆步”的和合模拟
        三、敲木鼓欢悦神灵的美好祈愿
        四、祭木鼓仪式对神灵的庄严邀请
    第二节 生活《木鼓舞》中的人人相悦
        一、人生礼仪《木鼓舞》的生命节奏美
        二、节日习俗《木鼓舞》的社会协调美
        三、文化交流《木鼓舞》的民族共生美
    第三节 艺术《木鼓舞》中的身心相悦
        一、木鼓由祭器转化为乐器的艺术美
        二、由男性独舞到男女同台共舞的舞台完整美
        三、《木鼓舞》艺术转化的社会功能美
第四章 佤族《木鼓舞》生态审美价值的转化
    第一节 佤族木鼓舞审美活动生态圈的构建
    第二节 佤族木鼓舞生态旅游产业的开发
        一、佤族木鼓文化及木鼓舞的传承现状
        二、佤族木鼓舞生态旅游产业的开发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致谢

(3)云南西盟马散佤族乐器文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文献综述与研究现状
        一. 佤族音乐研究现状
        二. 佤族文化研究现状
    第二节 研究内容与研究意义
        一. 研究内容
        二. 研究意义
第一章 马散佤族的历史与文化
    第一节 佤族
    第二节 西盟马散佤族
        一. 马散佤族的历史沿革
        二. 马散佤族的社会经济与文化
        三. 马散佤族社会组织制度
第二章 西盟马散佤族的乐器
    第一节 吹奏乐器
        一. 马散佤笛
        二. Veh
        三. Baix
        四. Ded
        五. Biax
    第二节 拉奏乐器
    第三节 弹拨乐器
    第四节 打击乐器
        一. 木鼓
        二. 打击乐组合
第三章 马散佤族乐器文化
    第一节 马散佤族乐器的社会角色与乐器观
        一. 马散佤族乐器的社会角色
        二. 马散佤族乐器观
    第二节 原始农耕文化的马散佤族乐器的历史构成
    第三节 马散佤族乐器与民俗的社会维护
        一. 马散佤族物质民俗的社会维护
        二. 马散佤族精神民俗的社会维护
        三. 马散佤族社会民俗的社会维护
    第四节“文化英雄”岩聪的个人创造
        一. 岩聪作为马散佤族魔巴
        二. 岩聪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4)多声道民族志电影的创作尝试及其意义--以《西盟佤族木鼓考察记》的拍摄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一、影片《西盟佤族木鼓考察记》及其拍摄背景
二、《西盟佤族木鼓考察记》制作中的“多声道”尝试
    (一)寻求影片拍摄的正当性———项目主管方赋权
    (二)影片拍摄中“发声”的当地人
    (三)影片作为对话空间本身
三、“多声道”民族志电影拍摄尝试的意义
    (一)对民族志电影制作的意义
        1.“多声道”之于民族志电影制作是一种具有可操作性的尝试。
        2.“多声道”的民族志电影使当地人的“声音”在影片中得以体现,其对自身文化的理解成为选择影片拍摄方式的依据,这是民族志影片走出“客观”叙事、作为“他者”文化表述者的有效途径。
        3.“多声道”拍摄的尝试是影像权力的让渡,给予了被拍摄者表达政治、社会诉求的渠道。
    (二)对民族志研究的意义
结语

(5)基于文化史料的佤族木鼓传播构建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佤族木鼓文化传播要素
    1.1 从佤族木鼓文化源生以及传播的人为角度分析
    1.2 从佤族木鼓文化源生以及传播的环境角度分析
    1.3 从佤族木鼓文化源生以及传播中的鼓进行分析
2 佤族木鼓传播构建
    2.1 从相互关系的角度分析
    2.2 从环境的角度进行分析
    2.3 从要素构成的角度分析
3 结语

(6)西盟佤族木鼓舞的文化变迁(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缘起
    第二节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第三节 相关研究成果
    第四节 研究的思路和方法
第一章 西盟县佤族基本概况
    第一节 西盟县自然生态与社会构成
    第二节 佤族的族源与历史
第二章 木鼓舞的起源和实质
    第一节 木鼓舞的起源
    第二节 木鼓舞起源的实质
第三章 西盟县佤族木鼓舞的形式构成与文化变迁
    第一节 木鼓舞的形式构成
    第二节 木鼓舞的文化内涵
    第三节 木鼓舞的文化变迁
第四章 西盟县佤族木鼓舞的传承现状与发展对策
    第一节 木鼓舞的活动播布
    第二节 木鼓舞的传承现状
    第三节 木鼓舞的发展趋势
    第四节 木鼓舞的发展对策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一、 西盟佤族木鼓舞问卷调查表
    二、 西盟佤族木鼓舞问卷选项汇总

(7)佤族木鼓文化研究综述(论文提纲范文)

一、现有研究综述
    (一) 物质层面
    (二) 制度层面
    (三) 精神层面
二、已有研究简评
    (一) 研究视角有待拓宽
    (二) 研究范式有待完善
三、结语

(8)佤族木鼓文化源承模式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佤族木鼓文化源承关键要素探寻
    1、环境是佤族木鼓文化源、承与否的前提条件。
    2、人是佤族木鼓文化源、承与否的核心要素。
    3、木鼓是佤族木鼓文化能否源、承的物质基础。
二、佤族木鼓鼓声信号传播环节分析
三、佤族木鼓文化源承的传播模式构建
    1、要素构成。
    2、相互关系。
    3、环境。
四、结语

(10)佤族木鼓文化重构变迁之因应过程解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佤族木鼓文化重构之外因
    (一) 外因一, 物逝:佤族木鼓走出现实生活
    (二) 外因二, 人变:文化主体木鼓情感隐退
    (三) 外因三, 求失:生产文化意义淡化
二、佤族木鼓文化重构之内应
    (一) 第一步, 输入大众文化需求
    (二) 第二步, 再生产佤族木鼓文化
三、外因内应作用下的佤族木鼓文化变迁

四、佤族木鼓文化浅论(论文参考文献)

  • [1]佤族木鼓与木鼓舞文化的价值与传承探究[J]. 张志华. 贵州民族研究, 2018(09)
  • [2]佤族木鼓舞生态审美研究[D]. 展彩林. 云南师范大学, 2018(01)
  • [3]云南西盟马散佤族乐器文化研究[D]. 宋歌. 中国音乐学院, 2017(02)
  • [4]多声道民族志电影的创作尝试及其意义--以《西盟佤族木鼓考察记》的拍摄为例[J]. 马祯. 民族艺术研究, 2016(06)
  • [5]基于文化史料的佤族木鼓传播构建分析[J]. 金璇. 科教文汇(中旬刊), 2014(05)
  • [6]西盟佤族木鼓舞的文化变迁[D]. 陈美含. 云南艺术学院, 2013(08)
  • [7]佤族木鼓文化研究综述[J]. 梅英,李红军. 保山学院学报, 2013(03)
  • [8]佤族木鼓文化源承模式探析[J]. 梅英. 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 2013(03)
  • [9]佤族木鼓文化线性传播构建过程探析[J]. 梅英,杨宝康. 曲靖师范学院学报, 2013(02)
  • [10]佤族木鼓文化重构变迁之因应过程解析[J]. 梅英. 普洱学院学报, 2013(01)


佤族论文 艺术论文

上一篇:公路工程监理对施工质量的管理与控制对策论述
下一篇:考古发掘的采访权可以拍卖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