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菲芸[1](2021)在《屠倬研究》文中提出
王丽[2](2021)在《薛时雨诗歌与诗教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薛时雨(1818-1885),字慰农,号澎生,晚年又号桑根老农。薛时雨作为循吏、词人、诗人、楹联家、教育家,在晚清文学史上占据重要地位。2018年12月,国家图书馆出版社出版的《薛时雨集》问世,再一次引发薛时雨研究的浪潮。从整理和阅读薛时雨基础文献入手,结合目前学术界的研究现状,故将研究重心聚焦于薛时雨诗歌和诗教研究两个方面,并从五个章节分别展开论述:第一章论述薛时雨的家世与交游。薛时雨生平交游众多,包括他的学生、兄弟以及同僚诸人。本章依据《福星薛氏家谱》《全椒县志》《藤香馆词》《薛时雨行年考》及其友人的诗词文等文献材料,考述其家世与生平,了解薛时雨的家学氛围。第二章罗列薛时雨的诗集版本,并加以比较。目前关于薛时雨的诗集版本研究寥寥无几,本章以表格的形式例举各版本的目录和诗题,结合序跋和前言,考述各版本的源流,分析各版本的差异,总结删改前后诗学观念的变化。第三章研究薛时雨的诗。薛时雨的词名大于诗名,学界在词这方面的研究成果远胜于诗的研究。故将视角转向薛时雨的诗,本章主要从诗的题材和诗的艺术特征两节入手,结合作品,将诗的题材划分为羁旅行役诗、怀古咏史诗、时事政治诗、酬别哀悼诗、山水纪游诗和题图题画诗这六大类,体会诗人的思想情感。再分别从艺术手法和艺术风格两个层面总结薛时雨诗的艺术特色。第四章研究薛时雨的诗教。薛时雨一方面以诗歌精神感化教育子弟和民众,另一方面组织传授诗歌技法。他身体力行,发扬儒家诗教,培养了一大批人才。不仅为社会治民养才,更有利于营造良好的社会风尚。第五章考订《白门新柳记》的作者。《白门新柳记》的作者署名许豫阳和,据清代邹弢《三借庐笔谈》记载,《白门新柳记》是薛时雨托名许豫而作。薛时雨楹联作品集《藤香馆小品》,尤其是下卷作品中,其寄赠对象与《白门新柳记》中的妓女之名多有重合。对照两种文本,统计重合之处,分析并确定《白门新柳记》的真实作者及托名的原因。
李敏[3](2021)在《“末五子”与晚明文坛研究》文中认为“末五子”是后七子派领袖王世贞命名的一个文学群体,成员包括赵用贤、李维桢、屠隆、魏允中、胡应麟。他们文学交游活动广泛,文学主张和文学创作的辐射面广,影响者众。“末五子”处在七子派与公安派的过渡地带,在晚明文坛由复古向新变发展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他们对七子复古派的文论主张多有矫偏救弊之举,同时不断调和“师古”与“师心”的矛盾,发挥了扭转文学流弊的作用。他们坚守文学有益于世用的原则进行创作,与晚明作家宣传人性解放的文风有根本性的差别,起到了对晚明世风振起的作用。本论文分为八个部分,绪论部分说明“末五子”命名的缘起及作为群体研究的意义、研究现状、研究内容、重点、难点和创新点。第一章探讨王世贞命名“末五子”的意图及二者的依违离合。通过对“末五子”排序问题的分析,探讨王世贞的排名意图。第二章分析晚明文学思潮嬗变下,“末五子”的文学观念及其对晚明文学思潮的纠偏和折衷。第三章讨论“末五子”对明代博学思潮的接受及推进,聚焦李维桢、胡应麟诗文创作的博学特性。第四章第一节讨论晚明儒释道思潮对“末五子”的影响,从李维桢《续藏书序》两个版本的文字差异入手,分析他对狂禅派代表李贽的真实态度;第二节着重阐述屠隆的“三教合一”思想,屠隆与李贽的差异性特质,指出屠隆不属于狂禅派,从所掌握的材料出发,论证屠隆纵欲之说不成立,屠隆在生活上克欲寡欲,在作品中宣扬情欲的危害性,他是晚明世风的振起者。第三节重点讨论儒释道思想影响下的屠隆诗文创作。第五章分析在晚明复古文学思潮下,赵用贤、魏允中诗文创作中复古与新变的特点。第六章从文学交游的角度讨论胡应麟、屠隆、李维桢的文坛地位及影响。重点围绕他们的诗社活动、文坛盟主地位及对公安派、竟陵派的影响展开分析。结语部分对全文进行总结。
胡董静[4](2020)在《钱肃乐诗文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钱肃乐(1606-1648),明末宁波府人。崇祯十年进士,历官太仓知州、刑部员外郎。甲申国变之后,投入家乡的抗清护城义举中,举家跟随鲁王复国,闽中时官至东阁大学士兼兵部尚书。鲁监国三年(1648)在福建琅江舟中绝食殉国,谥为忠介,乾隆时清廷改谥忠节。钱肃乐所出身的甬东芍庭钱氏家族,读书世宦,人才辈出。其本人一生交游颇广,青年时期加入复社,又在太仓为官,与“娄东二张”、归庄等复社文人过从颇密;后加入抗清事业,成为南明鲁王政权的重要一员,与张煌言、郑彩、张明振等均有交游。钱肃乐在短暂的生命中创作了丰富的诗文作品。《正气堂集》八卷收录举义前作品,以赠答唱和与游历抒怀的内容为主,表现了其早期的读书与仕宦生活;《越中集》二卷作于宁波举义之后一年内,抒写其遭遇国变之后思想精神的变化;《南征集》十卷所收为入闽流亡以及在舟中辅佐鲁王时的作品,多为军旅生活的记录与忠义报国之心的表达。钱肃乐的诗词作品风格多样,从早期的清丽自然、骏洁疏散到后期气血沸腾、慷慨激壮,由于国家覆灭呈现出一个明显的转变过程。钱肃乐的文章受到复社的极大影响,体现出鲜明的“尊经复古”倾向,雅正质实;在后期抗清生涯的磨砺之下,又显示出发愤孤寂、悲慨郁折的特点。钱肃乐为人刚直不阿、耿介忠正,用血泪书写了为国尽忠的一生,在当时和后世都留下了深远影响,他的诗文作品由后学全祖望、冯贞群等人不断搜集并整理流传。现当代学界对钱肃乐作为抗清志士的事迹比较重视,而对其作为遗民文学重要代表的一面却缺少关注和认知,系统深入地梳理和研究钱肃乐的诗文创作,无论是增进对钱肃乐本人的认识还是拓展深化南明文学研究都具有一定的意义。
张先印[5](2020)在《巴蜀文人李榕及其诗歌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李榕,四川剑阁人,“蜀中三李”之一,是晚清少有的蜀籍高官。青年时赴绵阳从叶含朴学,再至成都锦江书院从名儒李惺受业,三十四岁中进士。先于礼部供职,后经郭嵩焘引荐入曾国藩军幕,参与平定太平天国运动及捻军起义,官至湖南布政使。然其为官清廉,处处为民争利,不久即因政令得罪湘中巨室豪绅,遭弹劾解职。归家后,讲学于剑阁、江油等地近二十年,生徒颇众。一生着有诗文、书信、批牍等若干,后人辑为《十三峰书屋全集》。本文以《十三峰书屋全集》为基础,广泛收集相关文献资料,系统考证李榕家世、生平及其与晚清贤明的交游情况,并结合晚清蜀中诗坛及其特有的人生经历,全面考察其诗歌创作情况与艺术成就。本文主要包括以下内容:第一部分,考证李榕家世与生平。笔者在前人研究成果之上,从史传、地方志、李榕着述、相关时人着述中广泛寻找史料,详加考证。家世方面,在梳理出李榕祖籍、先辈迁徙等情况后,主要考述其父母、兄弟、妻与子的相关信息;其本人生平方面,则分求学、京宦、从戎、外官、南游、居蜀六个阶段详陈,文末附《李榕年谱新编》。第二部分,考述李榕的交游情况。先从其诗文及书信中收集主要交往对象,并结合时人记载,编定《李榕交游表》。此基础上,再对李榕的总体交游情况进行交代,然后重点选取与其交往密切,对其人生经历、文学活动等有重要影响者,分“蜀中文士”与“蜀外文士”两类予以详述。第三部分,对李榕诗歌的研究。先对李榕诗歌数量、体制、存佚等总体情况进行介绍,然后综合考量其诗歌思想感情,并结合其人生经历予以分期。此基础上,再按题材分赠酬诗、记行诗、感怀诗、纪事诗四类详加解读。继而提炼出李榕诗歌具有诗史品质,用典频繁,并通过“押险韵”、“作拗体”的技巧尝试新变的艺术特点。最后总结出李榕诗歌具有温柔敦厚,典雅精练的风格。李榕是晚清巴蜀名人,其着作《十三峰书屋全集》共计五十余万言,但由于某些原因未受到应有的关注。笔者深入研读该着,全面考证其生平经历、交游状况,并系统探讨其诗歌艺术成就,在一定程度上丰富和推进了巴蜀文学研究,亦对地方文化资源整理具有现实意义。
王诗晴[6](2020)在《焦循诗歌笺注》文中指出焦循作为清代扬州学派代表人物,可称得上为一代通儒,他一生致力於学术研究,范围涉及经学、数学、医学等领域,成果卓着,在文学领域,他既着眼於创作古诗词文,将自己的学术思想、日常活动记录於册,也乐於欣赏“俗文学”:下层民众流行的“花部”,创作《剧说》《花部农谭》等独具慧眼、开创性的着作。从清代至今,国内外学术界对焦循的研究总体可分为三个方面:生平研究、着述研究、学术思想研究。研究热点集中於焦循经学成就、“文学代胜说”意义、焦循戏剧思想及影响等方面,而对於焦循诗歌研究,成果较少。本文致力於焦循诗歌创作文本,对其诗歌进行笺注,以求明悉诗歌内涵、相关时代人物背景,於题解部分对诗歌内容进行简明阐述。研究部分,分章节敍述了焦循诗歌的主张,诗歌题材与思想内容,诗歌艺术特色。焦循诗歌创作讲究立足於真实性情,避免冗长晦涩,所作诗多缘事而发,反映现实生活,语言平实晓畅。他的诗歌着眼于社会民生,歌颂父慈子孝、室女守贞;他乐於描写村中风景,沿途奇景,外出旅行丰富了他的日常生活;虽常年村居,但好友名士时常来往,送别诗、题画诗、悼亡诗体现出焦循丰富的交友生活。通过分析焦循诗歌创作特色,可以看出焦循不拘泥於诗歌的体裁,他勇於创作各种形式的诗歌,用诗歌抒发内心情绪。笺注部分,将焦循所传诗歌完整呈现,对其重点字词、典故出处、人名地名等予以注释,对诗歌的内容主旨等作出评析。
张莉[7](2020)在《邵祖平词及其词学思想研究》文中指出邵祖平是民国时期古典文学家,长期于高校任教,善诗词,有《培风楼诗》,现存词共105首,内容丰富,刚柔并济,善于多方学习。又另有《词心笺评》一书,全力标举词心,对唐宋词人词作有着独特的认识。本文旨在填补邵祖平词及其词学思想的研究空白,继而在民国词坛的大背景下明确其文学价值,同时也是通过对邵祖平词的个案研究,对民国时期传统诗词的发展演变进行一番观照。因此,本文从以下五个方面着手:第一章介绍邵祖平的生平交游及着作。一方面,按照时间顺序,把邵祖平的人生经历分为四个阶段分别进行介绍;另一方面,对邵祖平的生平着述进行总体概述。第二章对邵祖平词作的题材及思想内容进行划分和总结。首先,在细读文本的基础上,把邵祖平词的题材分为四类;其次,邵祖平词的思想内容主要有三点:流离之悲、时光之叹、师友之情。第三章分析邵祖平词作的艺术特色,并对其词学渊源进行探讨。第一部分,邵祖平词作的艺术特色可归纳为四点:选调广泛,声情和谐;词境凄婉,笔致细腻;今昔对比,结构有序;使事用典,点化前人。第二部分,从文本入手,探讨邵祖平词中对花间词、贺铸词和梦窗词的学习路径。第四章从《词心笺评》出发,仔细梳理邵祖平的词学思想。这一章从《词心笺评》的序言及邵祖平对个别词人词作的笺评入手,从词体论、词人词作论和词心说三个方面对邵祖平的词学思想进行全面论述。第五章在民国词坛的大背景下,确定邵祖平词及词学思想的文学价值。另外,论文末尾附有本人所做的邵祖平年谱简编及词作辑佚。
李玉冰[8](2020)在《白居易与苏轼西湖文学比较研究》文中指出西湖不仅是杭州的地标,更是江南文化的名片。从唐代开始,西湖文学作品发展繁荣,到宋代更是蔚为大观。众多文人都创作了不少关于西湖的文学作品,唐代白居易与宋代苏轼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两人的渊缘颇深,都与西湖关系密切,所创作的大量西湖文学作品具有很强的可比性与较高的研究价值。本文对白居易、苏轼西湖文学的比较研究,主要由四章构成。第一章主要对白居易、苏轼在杭州西湖的经历及西湖文学创作进行概述。比较两人所处时代、人生阶段及归宿的不同,并对两人的作品进行数量上及影响价值上的比较。白居易奠定了西湖文学的基础,苏轼则提升了西湖文学的艺术成就与审美品位。第二章主要对白居易、苏轼西湖文学创作心态及题材内容进行具体的比较分析。在创作心态上,白居易表现出自适自足、享乐的心态,苏轼则表现出矛盾、超脱的心态;在题材内容上,白居易侧重表达自己的主观情感或审美情趣,而苏轼则多注重理思、人生的思考及民生疾苦的关注。第三章主要论述白居易、苏轼的艺术特色,比较他们在修辞手法、抒情方式、语言特色、西湖意象上的同与异。白居易、苏轼都运用了比喻、用典、对仗的修辞手法,但苏轼的比喻、用典、对仗类型比白居易更多样化。白居易善用融情于景、寓情于事的抒情方式,苏轼多用借景抒情、情理交融的抒情方式。白居易语言侧重明丽、通俗晓畅,苏轼语言尚淡雅、富有意趣;白居易赋予西湖意象闲情逸趣的内涵,苏轼的西湖意象含有思乡之意及对先人的缅怀与赞美。第四章分析比较白居易、苏轼西湖文学的文化内涵及传播方式的差异。白居易、苏轼的西湖文化内涵差异主要从才情与才学、重声色享乐与重责任担当两个方面来进行比较。传播方式主要从人际传播、选本传播、西湖文献汇编及西湖小说书写三方面进行论述,分析比较白居易、苏轼西湖文学传播中影响力的不同。
乔慧[9](2020)在《陈栩剧作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陈栩是我国晚清民国时期文坛中重要的一位作家,他不仅在诗词、小说方面都有建树,在戏剧方面也有所造诣。陈栩共创作戏曲作品七部,数部新剧,但相关的研究较少,本文将在此方面做一尝试,力图全面分析陈栩的戏剧作品。文中分析了他七部戏曲作品的内容与本事,并进一步考证了之前未知的《白蝴蝶传奇》的本事,进一步结合他的生平探析了他的创作动机。接着梳理了陈栩戏曲作品的发表和出版情况。在此基础上,把陈栩戏曲中的人物形象分为才情兼备的男子、忠贞节烈的女子与封建贪财的反派三个类型,分别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其次论述了陈栩戏曲作品的艺术特征:在结构上,陈栩叙事上注重虚实结合,擅长以梦入戏,且能够灵活地运用上场诗;在戏曲语言上,陈栩继承了传统戏曲本色和典雅的两大语言特色,在他的写情传奇中用语典雅,写事传奇中则本色当行;在宫调曲牌运用上,陈栩能够灵活使用集曲、套曲等曲牌形式。再次,论文整理了陈栩散见于报刊、序跋等处的戏曲观念。陈栩无专门的曲学着作,因此他的曲学观念之前未见集中整理。陈栩在戏曲创作中注重识谱的前期积累,认为宾白和曲词应该比例恰当,并认为戏曲有救世的功能等,这些曲学观念都有重要的意义,而通过对他戏曲作品和戏曲观念的研究,可以进一步了解到他在晚清民国时期的戏曲史上的地位。此外文中还梳理了陈栩创作的几部新剧。陈栩的新剧情节曲折,形式上呈现出话剧刚传来中国时中西融合的显着特征。通过陈栩新剧的演出情况,也能从侧面印证当时上海等地新剧演出的繁荣盛况。最后论述了陈栩独特的戏曲教学活动。他主要通过函授和期刊示例两种方式进行戏曲教学。他所发表的《文苑导游录》和《栩园杂志》中刊过多篇弟子的戏曲作品,其中大部分作品陈栩还专门做了改定。通过对原作和改作的对比,也可了解陈栩创作戏曲的观念和他的曲学造诣。
丛思达[10](2020)在《丁澎贬谪诗歌研究》文中认为本文以清初诗人丁澎为研究对象。丁澎(1622—1691),字飞涛,号药园,回族,浙江仁和人。崇祯十五年(1642)举人,顺治十二年(1655)进士,十四年(1657)因罪流徙尚阳堡。康熙二年(1663),流放期满,由塞外归里,以诗文遍游天下。有《扶荔堂诗稿》十三卷、《扶荔堂诗集选》十二卷、《扶荔堂文集选》十二卷、《扶荔词》三卷,附录一卷。丁澎深受陈子龙影响,诗学汉魏、晚唐,反对竟陵,独崇气力。受王士禛、吴伟业、龚鼎孳等诗坛大家的推崇。丁澎的研究从初期的以史料价值、作品文化艺术价值挖掘为主,逐渐关注到丁澎作为一个文学家的人文内涵,正在经历一个由浅入深的过程。而丁澎贬谪期间所作的诗歌又是其诗歌中的精华,不但形象地揭示了其贬谪生活的情形和他的心路历程,更加凸显了他作为一个文人的社会责任。但遗憾的是,这部分诗歌其他研究者虽多有提及,但至今仍然没有专门论述。本文以丁澎诗、文、词的整理为文献基础,结合同时代相关作家的诗文、尺牍等资料,通过撰写其简谱的方式,对丁澎进行“知人论世”,力图呈现一个全面、立体、鲜活的丁澎形象,为少数民族贬谪作家的研究尽一点微薄之力。本论文主要分为四个部分。第一章主要梳理丁澎家世、贬谪始末、丁澎作品版本概况、贬谪期间所作诗歌;第二章主要从域外生存之艰、塞外绝域之景、家乡亲友之思三方面来讨论丁澎贬谪诗歌的题材内容;第三章主要从丁澎贬谪期间心态的复杂性、对君子人格理想的坚守与追求和回释道三家思想与儒家思想的交融三个方面来探究丁澎贬谪期间诗歌的思想意蕴;第四章主要从丁澎的诗学思想、诗歌的艺术风格和艺术表现来探讨其贬谪诗歌的审美风貌。除此之外,文末附有《丁澎年谱简编》《丁澎诗文辑佚》以作资料汇编之用。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摘要 |
| Abstract |
| 绪论 |
| 一、选题缘由 |
| 二、研究现状 |
| (一) 薛时雨其人研究 |
| (二) 薛时雨词集研究 |
| (三) 薛时雨诗集研究 |
| 三、课题创新性与研究方法 |
| (一) 课题创新性 |
| (二) 研究方法 |
| 第一章 家世与交游考 |
| 第一节 家世考述 |
| 一、父母、兄弟 |
| 二、妻妾、子侄 |
| 第二节 交游情况 |
| 一、学生 |
| 二、同僚 |
| 第二章 薛时雨诗集版本及其比较 |
| 第一节 诗集版本概述 |
| 第二节 诗集《藤香馆诗钞四卷》与《藤香馆诗删存四卷》对比分析 |
| 第三章 薛时雨诗研究 |
| 第一节 薛时雨诗的题材 |
| 一、羁旅行役诗 |
| 二、怀古咏史诗 |
| 三、时事政治诗 |
| 四、酬别哀悼诗 |
| 五、山水纪游诗 |
| 六、题图题画诗 |
| 第二节 薛时雨诗的艺术特征 |
| 一、艺术手法 |
| 二、艺术风格 |
| 第四章 薛时雨诗教研究 |
| 第一节 “诗教”概述 |
| 第二节 诗教理念 |
| 第三节 实践活动 |
| —、感化教育 |
| 二、金针度人 |
| 第四节 诗教成就 |
| 第五章 《白门新柳记》作者考订 |
| 结语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 致谢 |
| 摘要 |
| Abstract |
| 绪论 |
| 一、“末五子”命名缘起及其作为群体研究意义 |
| 二、研究综述 |
| 三、研究内容 |
| 四、研究方法、重点、难点和创新点 |
| 第一章 王世贞命名“末五子”的意图及二者的依违离合 |
| 第一节 王世贞命名“末五子”的继承与变革意图 |
| 第二节 胡应麟、李维桢与王世贞的依合 |
| 第三节 魏允中、赵用贤、屠隆与王世贞的依违离合 |
| 第二章 晚明文学思潮与“末五子”的文学观 |
| 第一节 万历前后文学思潮的嬗变 |
| 第二节 “末五子”的文学观念 |
| 第三节 末五子对晚明文学思潮的纠偏和折衷 |
| 第三章 晚明博学思潮与李维桢、胡应麟的诗文创作 |
| 第一节 “末五子”与明代博学思潮 |
| 第二节 李维桢的诗文创作 |
| 第三节 胡应麟的拟乐府诗创作 |
| 第四章 晚明儒释道思潮与屠隆的诗文创作 |
| 第一节 晚明儒释道思潮概说 |
| 第二节 晚明儒释道思潮对“末五子”的影响 |
| 第三节 屠隆的“三教合一”思想及践履 |
| 第四节 佛道思想影响下的屠隆诗文创作 |
| 第五章 晚明政治复兴理想与赵用贤、魏允中的诗文创作 |
| 第一节 晚明政坛与“末五子”的政治复兴理想 |
| 第二节 赵用贤的诗文创作 |
| 第三节 魏允中的诗文创作 |
| 第六章 “末五子”的文坛地位及影响 |
| 第一节 胡应麟的文坛地位及影响 |
| 第二节 屠隆的文坛地位及影响 |
| 第三节 李维桢的文坛地位及影响 |
| 结语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1:李维桢年谱简编(1547-1626) |
| 附录 2:赵用贤年谱简编(1535~1596) |
| 附录 3:魏允中年谱简编(1544——1586) |
| 附录:4:屠隆《吉道人传》为“唐伯虎点秋香”故事源头考论 |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 致谢 |
| 摘要 |
| Abstract |
| 绪论 |
| 一、研究目的与意义 |
| 二、研究现状 |
| 三、主要解决问题与创新之处 |
| 四、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 第一章 钱肃乐的家世、生平与交游 |
| 第一节 钱肃乐的家世 |
| 一、祖辈皆名士 |
| 二、同侪俱不俗 |
| 第二节 钱肃乐的生平 |
| 一、为官正直爱民:清风两袖有遗爱 |
| 二、为臣忠义耿介:投笔从戎终不悔 |
| 三、遗训后世:身死不忘亡国恨 |
| 四、峻洁人格,劲挺文章 |
| 第三节 钱肃乐的交游考证 |
| 一、与族中文人的交游 |
| 二、与文学之士的交游 |
| 三、战场上的交游 |
| 第二章 钱肃乐诗词的思想内容 |
| 第一节 钱肃乐诗文留存概况 |
| 一、苦心中经营,战火里流失 |
| 二、版本概况 |
| 三、遗佚 |
| 第二节 钱肃乐抗清前的诗歌思想内容 |
| 一、友人往来:赠答与寄吊 |
| 二、诗人的本色:读书与抒怀 |
| 三、真实的记录:纪事与记游 |
| 第三节 钱肃乐抗清之后的诗词思想内容 |
| 一、举义之后的内心抒写 |
| 二、飘零海上的心路记录 |
| 三、作于战场之词 |
| 第三章 钱肃乐的文章创作 |
| 第一节 《正气堂集》:修身齐家治国之志 |
| 一、序跋里的人生追求 |
| 二、书传与碑铭中的忠孝节义 |
| 三、文章为教化而作 |
| 第二节 《越中集》:公文里的血泪 |
| 一、名器之滥,不可不防 |
| 二、痛陈政弊,不可不敬 |
| 三、无饷兵散,不可不伤 |
| 四、其他 |
| 第三节 《南征集》:忠义之心九死不悔 |
| 一、代拟诏谕敕书:最后一丝倔强与努力 |
| 二、其他:文如其人,忠直耿介 |
| 第四章 钱肃乐诗文的艺术特色 |
| 第一节 钱肃乐诗词艺术特色 |
| 一、早期诗歌艺术特色 |
| 二、甲申前后诗词艺术特色 |
| 三、抗清后诗词艺术特色 |
| 第二节 钱肃乐文章的艺术特色 |
| 一、国破前的文章艺术特色 |
| 二、国破后的文章艺术特色 |
| 第三节 钱肃乐诗文艺术特色的成因 |
| 一、家风、性格与经历等内在因素 |
| 二、地域、文学交游、诗社等外在影响 |
| 余论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附录一 :钱肃乐家族谱系图表 |
| 附录二 :钱氏家族文人简表 |
| 附录三 :钱肃乐交游表 |
| 附录四 :《萍社诗选》相关诗歌整理点校(繁体) |
| 附录五 :钱肃乐像及其故居图片 |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 |
| 致谢 |
| 摘要 |
| ABSTRUCT |
| 第1章 绪论 |
| 1.1 研究现状 |
| 1.2 研究意义 |
| 第2章 李榕家世与生平 |
| 2.1 李榕家世 |
| 2.2 李榕生平 |
| 第3章 李榕交游考述 |
| 3.1 蜀外文士 |
| 3.2 蜀中文士 |
| 第4章 李榕诗歌研究 |
| 4.1 李榕诗歌的创作分期 |
| 4.2 李榕诗歌的题材分类 |
| 4.2.1 赠酬诗 |
| 4.2.2 记行诗 |
| 4.2.3 感怀诗 |
| 4.2.4 纪事诗 |
| 4.3 .李榕诗歌的艺术特色 |
| 4.3.1 诗史品质 |
| 4.3.2 用典频繁 |
| 4.3.3 押险韵作拗体 |
| 4.4 李榕诗歌的风格特征 |
| 4.4.1 温柔敦厚 |
| 4.4.2 典雅精练 |
| 结语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附录一 |
| 附录二 |
| 在校发表论文情况 |
| 摘要 |
| Abstract |
| 一、前言 |
| (一)焦循生平与着述 |
| (二)焦循诗歌研究现状 |
| (三)焦循诗歌主张 |
| (四)焦循诗歌的思想内容 |
| (五)焦循诗歌的艺术特色 |
| 二、凡例 |
| 三、笺注 |
| 荒年杂诗 |
| 李贞女诗 |
| 巴贞女挽歌 |
| 姑恶恶 |
| 赵氏门前杞 |
| 周县丞奴 |
| 云贞行 |
| 哀小甲 |
| 虎鲨吟 |
| 惠民阿姊行 |
| 番薯吟 |
| 甬江弃妇行 |
| 四哀诗 |
| 李锺源 |
| 王凖 |
| 顾之逵 |
| 郎炳 |
| 龙山慈孝歌 |
| 慈竹居 |
| 琴歌为杨监亭妾作 |
| 儿郎伟 |
| 蝗变蚊 |
| 黄鸟吟 |
| 吊忠毅李将军诗三首 |
| 拟残形操二首 |
| 拟古谚 |
| 杜弼 |
| 酒兴 |
| 却梅一首示卖花者 |
| 鹳鹆辞 |
| 湖之鱼 |
| 筋骨篇 |
| 卖牛 |
| 买石 |
| 伊太守挽歌 |
| 与人论诗 |
| 颜光禄作织女寄牵牛诗拟为牵牛答诗 |
| 壬寅春雨雪十数日不能出客亦不至转以诗自娱录之得十二首 |
| 秋水 |
| 雨後忆田家景事 |
| 浩歌行饮李氏斋中作 |
| 北门送客行 |
| 题吴玉松太史云除夕游山图 |
| 题黄宗易县尉恩长印谱作 |
| 题朱敬亭郡丞棫乘查图 |
| 乙卯闰二月三日小沧浪亭修禊 |
| 佛峪 |
| 龙洞 |
| 官柳 |
| 香樟 |
| 乌篷 |
| 江鳐柱 |
| 晚泊慈谿 |
| 林庾泉归天长索余诗为母寿 |
| 禹陵 |
| 同年哥 |
| 江山船 |
| 鸬鸟船 |
| 由蔺谿至金华道中 |
| 喜舍弟归自太原 |
| 题黄次和双桥一石一梅花图 |
| 题汪饮泉林屋幽居图 |
| 歙县方雨村赠红豆以诗谢之 |
| 阻风燕矶三日病滞下甚剧 |
| 病愈有作 |
| 天界寺 |
| 自平望之崑山 |
| 邳州渡 |
| 吴玉松太史言刑部戴金溪尝道仆所着书明日至鐡厂访之 |
| 麈尾 |
| 泊车逻 |
| 鳅鱼口 |
| 村居草木诗 |
| 阮中丞得陶陵鼎送置焦山邀同人以诗媵之作五言一首 |
| 田家 |
| 治平寺 |
| 石坊 |
| 登甘泉山 |
| 薙草 |
| 夜渡朱家湖迷路入毕家淘 |
| 和董晋卿湖上对月诗 |
| 高二尺今春开花殊可人意 |
| 丛竹中植红薇十数本长夏盛开 |
| 读《易》有悟忽闻竹中鸟声 |
| 拟古三首 |
| 两君咏 |
| 足疾 |
| 题阮梅叔亨珠湖渔隐图 |
| 记得一首哭汪孝婴 |
| 冬日杂吟九首 |
| 冬煖作 |
| 後湖观打鱼歌 |
| 春日新晴 |
| 己亥金陵道中 |
| 九日 |
| 姚仁和百岁 |
| 戊申元旦 |
| 访锺保岐 |
| 答诗锺怀 |
| 舟行 |
| 题摄山僧寺壁 |
| 哭顾超宗 |
| 寄阮芸台孝廉 |
| 江邨二首寄城中诸子 |
| 呕血 |
| 答朱休臣 |
| 原作 |
| 内人三十 |
| 秋居 |
| 枯坐 |
| 董子祠 |
| 琴 |
| 老将 |
| 赠邱县刘松岚明府 |
| 秋暮 |
| 鸡鸣寺 |
| 大疫室人几死弟复感之不寐作此 |
| 追咏九日二首 |
| 幽居二首 |
| 露筋祠 |
| 泛水 |
| 渔沟三十里,南望隔河渔沟 |
| 阴平 |
| 西旺 |
| 长山途中寒食 |
| 同作孙韶 |
| 登州杂诗四首 |
| 江定甫赠刀作诗酬之 |
| 答诗 |
| 寒亭 |
| 浪亭雅集 |
| 半城 |
| 红叶 |
| 落叶 |
| 西湖四首 |
| 雪後泛舟 |
| 生日有作 |
| 和诗汪光爔 |
| 从芸台学使按试绍兴和学使呈诸友原韵 |
| 送人归东吴 |
| 湖州吊吴薗次太守 |
| 舟宿富阳和蒋竹塘孝廉调韵 |
| 七里濑登子陵钓台 |
| 出七里濑行建德道中 |
| 过兰谿至萝葍滩 |
| 过帽头滩至龙游 |
| 人日立春汪比部对琴先生棣会郡中诸老(5赋诗属余步韵 |
| 丁巳十二月立春前一日小集李冠三周南寸草斋中同咏者十三人 |
| 快园雅集诗 |
| 秋夕晚静阁听琴 |
| 题吴县孙蔚堂花南老屋填词图幷怀李尚之 |
| 杨都尉大壮移镇安庆有书来作此以答 |
| 足痹 |
| 燕矶阻风 |
| 同作叶觐廷 |
| 辛酉元旦登吴山弟一峰 |
| 和诗李锐 |
| 顾广圻 |
| 陈鸿寿 |
| 罗永符 |
| 许珩 |
| 阮亨 |
| 题范赐湖广文松下采菊图 |
| 王江泾 |
| 登鸡呜埭归舟自莲花桥步至地楼舆儿子廷琥聨句得十韵 |
| 送汪孝婴之六安 |
| 同孙莲水游龙井遂至理安寺 |
| 题安定书院壁 |
| 张古愚太守敦仁招同赵味辛司马何兰士太守孙渊如观察暨江子屏汪孝婴李滨石雨中泛湖夕饮於倚虹园 |
| 堰头遇谈阶平 |
| 刘智庙 |
| 任邱道中 |
| 题闱中壁 |
| 崇效寺看花 |
| 同郑柿里兆珏刘芙初嗣绾唐竹虚蓥汪珊樵朝黼游钓鱼台 |
| 赠别汪珊樵 |
| 鄚州 |
| 与朱椒堂月下聨句二首 |
| 效四灵体 |
| 吾无 |
| 蟹 |
| 共放 |
| 汪孝婴访予湖中喜而有作 |
| 今岁 |
| 百尺梧桐阁为汪小鲁作 |
| 莺 |
| 郭公 |
| 与汪孝婴登泰州望海楼 |
| 夕阳 |
| 湖村 |
| 恶竹 |
| 哭殇孙贵龄 |
| 己巳仲秋杨竹庐都尉过半九书塾小饮明日作此乞和 |
| 庚午九月二日竹庐都尉邀往诵芬庄看桂 |
| 登雕菰楼有作 |
| 风雨破蕉叶作七言唁之 |
| 白菊 |
| 答友人 |
| 闲吟 |
| 阶下决明盛开偶得一律 |
| 坐 |
| 偶然 |
| 鹰 |
| 塾中海棠自戊辰开後四五年不花癸酉春三月盛开光艳照人花老矣恐发泄太过明岁又将不花流连不已记之以诗 |
| 村居五首 |
| 後村居五首 |
| 王黄州以锦带花名不雅驯改曰海仙余植数本今年盛开锦带之名尚矣斥之为俗未以为然诗以解之 |
| 哭郑柿里舍人 |
| 仆素少交游迩年家处尤多疎阔昨岁闻武进臧上舍卒於京师今又接歙县孝廉方正程先生讣怆然久之率成二首 |
| 臧上舍庸 |
| 程孝廉方正(?)田 |
| 放船一首丙子秋分日作 |
| 咏茄 |
| 制棺成诗以落之 |
| 至後 |
| 己卯除夕枕上作 |
| 开窗 |
| 古意 |
| 题画 |
| 新月和族兄子均韵 |
| 六合道中 |
| 长干里 |
| 方景二公祠 |
| 病起柬顾超宗 |
| 归来 |
| 喜张萼楼廷晖至 |
| 秋夜 |
| 坐 |
| 送罗养斋归海州 |
| 莫愁湖 |
| 看棊 |
| 听曲 |
| 西子 |
| 荀卿墓 |
| 历下亭 |
| 题王椒畦孝廉画山水 |
| 题美人对镜图 |
| 章邱道中 |
| 牛山 |
| 潍河 |
| 小姑河即姑尤 |
| 秦淮 |
| 乌镇 |
| 钱塘江 |
| 孝娥江 |
| 钱清江 |
| 复过梁湖 |
| 绍兴试院夜兴 |
| 渡钱塘江望六和塔 |
| 之衢州望家书不至 |
| 出衢州十里宿鸡鸣山下 |
| 定山 |
| 白秋海棠 |
| 秋江曲 |
| 题程左恬风木图 |
| 石门 |
| 西湖柳枝 |
| 茗花 |
| 题合欢兰画 |
| 竹柏楼 |
| 白沟河答滨石 |
| 北征曲 |
| 题孟东郊诗集二首 |
| 壬戌五月晦日江文叔邀同汪晋蕃张开虞蒋春榭袁又恺集康山草堂 |
| 杭州杂诗 |
| 寒食曲二首 |
| 拟乐府 |
| 抱孙 |
| 戊辰之春塾中海棠盛开意有所触率为两绝句 |
| 高义 |
| 决明 |
| 村居漫兴五首 |
| 偶书黄山谷苏东坡事 |
| 晓起 |
| 不寐 |
| 三月晦日效宋人咏牡丹 |
| 立春 |
| 买菊 |
| 奉和杨竹庐都尉 |
| 赠渔父 |
| 迎春柳 |
| 观村剧 |
| 夏月阶下小花数种相绩开谢偶然成咏得八首 |
| 钱儿葵 |
| 铁线莲 |
| 缠枝牡丹 |
| 水桂 |
| 五月白菊 |
| 金丝桃 |
| 紫玉簪 |
| 凌霄 |
| 小楼 |
| 春寒二首 |
| 落花曲三首 |
| 苔 |
| 草 |
| 鸡声 |
| 银薇 |
| 初夏杂咏 |
| 雁来红 |
| 秋勺药 |
| 乙亥春丁香海棠盛开喜罗养斋汪掌廷至 |
| 友人论史事作此示之 |
| 哰哰 |
| 夜来二首 |
| 巴蕉舒弟四叶其畔罂粟鲜红艳丽诗以当画 |
| 薄暮坐红薇翠竹亭望湖 |
| 薜荔 |
| 陆丞相刻印歌为李龙骧作 |
| 卖餻妇 |
| 舆夫行 |
| 有讥阮学士矫廉者作此以答即以寄学士 |
| 题黄春谷春山伐木图 |
| 已亥秋省试随先君寓於金陵今相隔二十年偶过旧寓之门水亭篱落如故门中之人无识者感慨既久积而爲诗 |
| 曾宾谷转运於题襟馆种梅以待宾客赋此呈之 |
| 苦瓜叹 |
| 哀魏三 |
| 司马迁铜印歌 |
| 哭族兄恒如 |
| 赠王实斋 |
| 蜩之甲 |
| 拟古谚五首 |
| 金灯剪秋罗 |
| 对红叶作 |
| 老佃客谭 |
| 四、附录 焦循年表 |
| 参考文献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情况 |
| 致谢 |
| 摘要 |
| Abstract |
| 引言 |
| (一)研究现状 |
| 1.邵祖平生平研究 |
| 2.邵祖平作品研究 |
| (二)研究内容及意义 |
| 1.研究内容 |
| 2.研究意义 |
| (三)研究方法 |
| 一、邵祖平生平交游与着作概述 |
| (一)邵祖平生平交游概述 |
| 1.少年家贫,自学成才(1898—1917) |
| 2.执教东南,初试词笔(1918—1936) |
| 3.南北漂泊,以词写心(1937—1955) |
| 4.转调西北,终老于杭(1956—1969) |
| (二)邵祖平着作述略 |
| 二、邵祖平词的题材及思想内容 |
| (一)邵祖平词的题材 |
| 1.交游 |
| 2.杂感 |
| 3.恋情 |
| 4.咏物 |
| (二)邵祖平词的思想内容 |
| 1.流离之悲 |
| 2.岁月之叹 |
| 3.师友之情 |
| 三、邵祖平词的艺术特色及词学渊源 |
| (一)邵祖平词的艺术特色 |
| 1.选调广泛,声情和谐 |
| 2.词境凄婉,笔致细腻 |
| 3.今昔对比,结构有序 |
| 4.使事用典,点化前人 |
| (二)邵祖平词的词学渊源 |
| 1.宗法花间,细腻柔美 |
| 2.取径方回,刚柔并济 |
| 3.效仿梦窗,深幽密丽 |
| 四、邵祖平的词学思想 |
| (一)词体论 |
| 1.词体起源 |
| 2.词体特性 |
| 3.词体风格 |
| (二)词人词作论 |
| 1.论唐五代词人词作 |
| 2.论北宋词人词作 |
| 3.论南宋词人词作 |
| (三)词心说 |
| 1.词心渊源概述 |
| 2.邵祖平“词心说”理论内涵 |
| 五、邵祖平与民国词坛 |
| (一)民国词坛的基本面貌 |
| 1.时代词风 |
| 2.词学研究 |
| (二)邵祖平词及词学思想的价值与地位 |
| 结语 |
| 参考文献 |
| 附录一 邵祖平年谱简编 |
| 附录二 邵祖平词作辑佚 |
| 致谢 |
|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论文(着)及科研情况 |
| 摘要 |
| ABSTRACT |
| 绪论 |
| 一、选题缘起与概念界定 |
| 二、研究现状 |
| 三、研究意义与方法 |
| 第一章 白居易、苏轼在杭州西湖的经历及西湖文学创作概况 |
| 第一节 白居易、苏轼在杭州西湖的经历 |
| 第二节 白居易、苏轼西湖文学创作概况 |
| 第二章 白居易、苏轼西湖文学的创作心态及题材比较 |
| 第一节 白居易、苏轼西湖文学创作心态比较 |
| 第二节 白居易、苏轼西湖文学题材内容比较 |
| 第三章 白居易、苏轼西湖文学作品的艺术手法比较 |
| 第一节 修辞手法 |
| 第二节 抒情方式 |
| 第三节 语言特色 |
| 第四节 西湖意象 |
| 第四章 白居易、苏轼西湖文学的文化内涵和传播比较 |
| 第一节 白居易、苏轼西湖文学的文化内涵差异 |
| 第二节 白居易、苏轼西湖文学作品的传播比较 |
| 结语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致谢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绪论 |
| 第一章 陈栩戏曲作品述略 |
| 第一节 陈栩戏曲内容与本事 |
| 一、文人风情剧 |
| 二、民间传说剧 |
| 三、社会问题剧 |
| 第二节 作品出版发表情况 |
| 一、《桃花梦传奇》 |
| 二、《花木兰传奇》 |
| 三、《自由花传奇》 |
| 四、《桐花笺传奇》 |
| 五、《媚红楼传奇》 |
| 六、《落花梦传奇》 |
| 七、《白蝴蝶传奇》 |
| 第三节 创作动机 |
| 一、年少情感自况 |
| 二、记录友人轶事 |
| 三、传承传统戏曲 |
| 四、宣扬妇女思想 |
| 第二章 陈栩戏曲人物形象塑造 |
| 第一节 才情兼备的男子形象 |
| 一、情真意专 |
| 二、才华过人 |
| 第二节 忠贞节烈的女子形象 |
| 一、身世浮沉的悲叹 |
| 二、追求自由的新女性 |
| 三、坚贞痴情的女子 |
| 四、忠孝两全的女子 |
| 第三节 封建贪财的反派形象 |
| 一、迷信贪财的老鸨 |
| 二、自私狠毒的封建家长 |
| 三、只手遮天的腐败官员 |
| 第三章 陈栩戏曲艺术特征 |
| 第一节 创作手法 |
| 一、虚实相生 |
| 二、上场诗的应用 |
| 第二节 戏曲语言特征 |
| 一、本色典雅并驱 |
| 二、语言与人物身份相符 |
| 三、时代气息的词语 |
| 第三节 宫调及曲牌特征 |
| 一、宫调特征 |
| 二、曲牌特征 |
| 第四章 陈栩新剧本创作 |
| 第一节 陈栩新戏剧概述 |
| 一、舞台剧 |
| 二、银幕剧 |
| 第二节 陈栩新剧上演记录考 |
| 第三节 陈栩新剧的艺术特色 |
| 一、中西结合的形式特征 |
| 二、情节戏剧性的凸显 |
| 三、新剧语言特色 |
| 第五章 陈栩戏曲观 |
| 第一节 戏曲声律观 |
| 一、学曲先识谱的前期积累 |
| 二、声律与曲意并举 |
| 第二节 戏曲创作观 |
| 一、曲白合宜 |
| 二、排场搬演需得当 |
| 第三节 戏曲价值观 |
| 一、内容忌猥亵,主旨宜教化 |
| 二、戏曲救世观 |
| 第六章 陈栩的戏曲教育 |
| 第一节 教育方式及群体概述 |
| 一、戏曲教育方式 |
| 二、受教群体情况 |
| 第二节 陈栩评改戏曲作品 |
| 一、《文苑导游录》中所载评改戏曲 |
| 二、《栩园杂志》所载戏曲 |
| 三、改定内容 |
| 第三节 陈栩戏曲教育内容及意义 |
| 一、戏曲观的流露与传承 |
| 二、戏曲教育影响及意义 |
| 结语 |
| 参考文献 |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 致谢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绪论 |
| 一、选题的目的与意义 |
| 二、课题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
| (一)丁澎生平家世的研究 |
| (二)丁澎的诗词创作研究 |
| 第一章 丁澎的生平、贬谪与创作 |
| 第一节 生平家世 |
| 一、丁澎的家世 |
| 二、丁澎的生平 |
| 第二节 丁酉科场案与丁澎贬谪始末 |
| 第三节 贬谪作品概况 |
| 一、丁澎作品情况概述 |
| 二、丁澎贬谪作品界定 |
| 本章小结 |
| 第二章 丁澎贬谪诗歌的题材内容 |
| 第一节 边塞生存之艰的书写 |
| 一、漫漫戍途 |
| 二、生计艰难 |
| 三、虎狼之患 |
| 第二节 塞外绝域之景的描摹 |
| 一、自然美景 |
| 二、人文风光 |
| 第三节 家乡亲友之思的吐露 |
| 一、对老母妻儿的思念 |
| 二、对同学朋友的怀念 |
| 本章小结 |
| 第三章 丁澎贬谪诗歌的思想意蕴 |
| 第一节 贬谪期间心态的复杂性 |
| 一、对边塞苦寒之地的恐惧 |
| 二、对失意心理的自我疏导 |
| 三、对朝中小人恶语中伤的怨怒 |
| 四、对见风使舵昔日友人的不满 |
| 第二节 对君子人格理想的坚守与追求 |
| 一、对君子忠孝精神的追求 |
| 二、对君子循吏情怀的追求 |
| 第三节 回教、道家、佛教与儒家思想的交融 |
| 一、回教思想与儒家思想的融合 |
| 二、佛道两家对儒家思想的影响 |
| 本章小结 |
| 第四章 丁澎贬谪诗歌的审美风貌 |
| 第一节 丁澎诗学思想概观 |
| 一、以文为诗,诗文一体 |
| 二、反对竟陵,崇尚气力 |
| 三、不拘格套,革故鼎新 |
| 第二节 丁澎贬谪诗歌的艺术风格 |
| 一、慷慨悲壮 |
| 二、清新自然 |
| 第三节 贬谪诗歌的艺术表现 |
| 一、文简致密 |
| 二、长于用典 |
| 本章小结 |
| 结语 |
| 附录一 :丁澎年谱简编 |
| 附录二 :丁澎诗文辑佚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