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素婷,何宗美[1](2021)在《《四库全书总目》元别集提要版本问题辨证》文中提出清中期纂修《四库全书》是元代文学文献得以整理与开新的一次絶佳契机,其间抉发的文献成果蔚爲大观。《四库全书总目》(以下简称《总目》)着録元别集共二百零五种,在数量上爲当时书目之最。从文献来源上看,《总目》着録之元别集,从《永乐大典》中辑出者二十九种,另有从进呈书中采録者(如侯克中《艮斋集》、刘岳申《申斋集》等);从提要内容上看,《总目》之着録涉及元别集之版本渊源、流传及存佚情况等。
刘振乾[2](2021)在《晚清湖湘骈文作家群体研究》文中指出晚清湖湘骈文的存在和发展,自有其独特的生成环境和发展背景。晚清湖湘骈文的崛起,属于清代骈文复兴的一个局部区域现象,同时也属于湘学或者湖南之学的一个伴生现象。晚清湖湘骈文作家群体以李星沅、曾国藩、周寿昌、郭嵩焘、王闿运、王先谦、阎镇珩、皮锡瑞、叶德辉、易顺鼎为主体。其中,李星沅、曾国藩、周寿昌、郭嵩焘、王闿运是前期的核心成员,曾国藩是湘军的统帅和创始人,是湖湘骈文作家群体前期的核心人物,同时也是湖湘骈文作家群体后期的精神领袖。王先谦、阎镇珩、皮锡瑞、叶德辉、易顺鼎是后期的核心成员,王先谦是岳麓书院的山长,是后期湖湘士绅群体的领袖,在湖湘骈文作家群体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仕途并非晚清湖湘骈文作家群体的唯一追求,从曾国藩、郭嵩焘、周寿昌、王先谦等人经历就可以看出,仕途立功只是人生三不朽之一,在立言的基础上立德才是最终的目标。晚清湖湘骈文作家群体都重视文化的传承和传播,都立足于书院和书局,以教育和出版作为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李星沅是晚清湖湘骈文作家群体的先驱人物,其骈文正处于晚清湖湘骈文成型的关键期。李星沅的骈文具备了晚清湖湘骈文的一些基本元素,属于湖湘骈文走向崛起的一个过渡期。曾国藩是湖湘骈文群体的领军人物,其骈文创作方面的成果不多,但是在骈文批评方面的理论具有纲领性指导作用。周寿昌的骈文,丰富了湖湘骈文群体的创作成果,指明了湖湘骈文群体的师法路径,成为晚清湖湘骈文崛起的重要标志。郭嵩焘在骈文理论上主张思古复雅,创作上追求古雅遒逸。虽然骈文不是郭嵩焘文章写作的主流,但是其对骈文标准的定位具有引导性,尤其是对湖湘骈文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力。王闿运的辞赋体骈文不只是对汉魏晋宋体的一种简单模拟,王闿运创造性地运用以骚为赋的手法,既纾解了内心的怀才不遇之感,也寄寓了晚清内忧外患的时代之悲,堪称清代骈文的殿军。王先谦《骈文类纂》的选编和刊刻出版,是骈文从先秦到晚清的一次重要的选本总结。王先谦在骈文创作中将雅、洁二字奉为圭臬,词气兼资是骈文创作的关键。阎镇珩骈文在内容和题材方面:一是对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关注程度比较高;二是吴越、湖湘一带的地域文化色彩比较浓厚;三是阎镇珩的骈文体现出一种强烈的治国理政、经世致用的思想。阎镇珩的骈文史论结合、文质彬彬;坚持骚雅传统,文情并茂;以义理为本,刚柔并济。皮锡瑞的骈文已经打通文学与经学的界限,既属于骈文作品,也属于学术论着。皮锡瑞的史论不是为帝王将相歌功颂德,而是在评定历史人物的是非功过中寻找解决现实问题的出路。易顺鼎对清代骈文作家的点评具有开创性,为清代骈文史的书写打下基础。易顺鼎的骈文成就主要体现在以佛教经义入骈文,以名士风流入骈文,以纵横家言入骈文。叶德辉谨守骈文章法,其思想具有一定的保守性。叶德辉以考据入骈文,扩大骈文的包容性;以散句为枢纽,理顺骈文的逻辑性;以戏拟为公文,解构骈文的权威性。骈散理论的探索与实践是通过探索骈文与经学、骈文与史学之间的关系,从而在骈散分工上达到默契。义法理论的拓展与创新既得益于骈文与散文之间的文体融合,也得益于湖湘骈文群体在古文上的成就,更重要的是得益于清代骈文理论批评的进步。词气理论的梳理与定位是王先谦在《骈文类纂》选本基础上对“潜气内转”理论的深化,具有经验总结性和实践操作性。“词气兼资”说解决了骈文词气雍滞的问题,提高了骈文的气格,还使骈文在骈散融合中保持文体独立性。情文理论的阐释与建构,对晚清湖湘骈文的崛起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曾国藩、王先谦、王闿运对情文关系的阐释,进一步推动了湖湘骈文理论的丰富和发展。
卢玮玮[3](2021)在《顾炎武《诗经》学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明末清初的《诗经》学经由朝代鼎革、学术思潮的嬗变,显示出不同于其他时代的独有特点。这一时期,清初三大思想家之一的顾炎武将抗清复明之志寄寓于治学,并在等身着作中留下煌煌《诗》学成果,包括《诗本音》《日知录》和其他着作中的引《诗》论《诗》。这些成果无论从微观研究,还是从《诗经》学史俯瞰,都可看出顾炎武异于前人的治《诗》特点、经世致用的《诗》学观以及对清代《诗经》学无可替代的巨大贡献。《诗本音》是顾炎武治《诗》首屈一指的重要成果,也是《音学五书》中最能体现其治《诗》核心的专书。与音韵学界通过分析《诗本音》研究古音学发展乃至总结其音韵学成就的研究理路不同,从《诗经》学视域考察,《诗本音》具有独特的治《诗》特征、《诗》学思想和旨归。首先,《诗本音》的治《诗》体例独树一帜。顾炎武吸收前人治《诗》音长处的同时,又独具自身特色,即:在遍注《诗》文、列本证旁证的同时,还全面考察《诗经》文本,对韵字今古音和异文,《诗经》押韵,考《诗》中阐发观点和所用标识等进行“分类考注”。相较于宋明时期《诗集传》和《毛诗古音考》分别重在阐发义理、突出韵字的体例,《诗本音》的体例不仅使大量今古音考注繁简得当,而且考注内容也更加多元和突出《诗经》要义。其次,在明末仍大体沿袭宋元《诗经》学的背景下,《诗本音》考《诗》一改僵化、空疏的治《诗》学风,主张还原《诗》的多重本质,包括《诗》本歌之、《诗》合文理和《诗》之经学,显示出顾炎武与前人治《诗》只重阐发义理、就韵改《诗》音的不同。再者,《诗本音》考《诗》极为注重实证,表现在宁留阙疑,也不妄下断言;不囿于门户,而是就实论理;尊古重古,但不泥古;不论繁简,只求辞达;对前人《诗》说,既不盲从,也不刻意求新求异,而是独立思考,实事求是。此外,通过考察《诗本音》在《音学五书》中的核心地位,也揭橥了顾炎武明道救世、保存华夏文脉的治《诗》旨归。与《诗本音》被音韵学界精耕细作的情况不同,《日知录》卷三的《论诗总》是少有学人问津的。经过研究发现,卷三42则治《诗》条目,每条均围绕《诗经》有据而考、有感而发,是构成顾炎武《诗经》学的重要内容,其不仅按照《诗》序依次考《诗》,而且遵循严谨的治《诗》理路并具有各自不同的治《诗》旨趣。从考证题目及内容考察,42则条目大体可归纳为四种类型:公案型、诗句型、诗汇型和提炼型,分别考证《诗经》学史上争讼不休的问题并提出独到见解,考证《诗》中文句并申发经世之论,考释《诗》中词汇兼有阐发义理、考证提炼的内容在于还原史实等等。分析这些治《诗》条目,发现其鲜明的治《诗》特征:札记体的体例,经史互证的方式,不拘一格的文风以及蕴藉“内圣外王”的儒家思想。从中,亦可管窥顾炎武经世致用的《诗》学观。顾炎武除在《诗本音》和《日知录》卷三进行专门考论《诗经》之外,其他撰着中还有431条引《诗》论《诗》。这些散见的引《诗》论《诗》,具有引《诗》多而论《诗》少,引《雅》多而《风》《颂》少,出自研经之书多而其他撰着少等特征,同时更引人注意的是其富有明确的指向性和实用意图。引《诗》包括为“述”而引,为“证”而引,寓“志”而引,其中体量最大的为“证”而引,主要是借引《诗》而证断风俗、地理、名物、义理、训诂等,其采用《诗》句、《诗》体、《诗》篇目的多种方式和不拘泥于一种句式的灵活运用,明显异于前贤中引《诗》独多的荀子重在论理和采用固定句式的特点,从而形成顾炎武彰显“实学”底色的引《诗》风格。相对而言,论《诗》主要集中于对《诗》音、字、义的讨论,尽管条目不多,但实可视为顾炎武治《诗》专书的有力旁证,再次凸显了他力倡韵随义转、崇实而论的《诗》学思想。顾炎武的治《诗》成果对于清代《诗经》学影响深远。他不仅引领清代《诗经》学风趋实,而且在音韵、考据领域有筚路蓝缕之功,尤其对乾嘉学派《诗经》学起到奠基作用,在《诗经》考据方面成果颇丰的吴派、皖派、常州学派、扬州学派都不同程度地受到顾氏影响。但不可避免的是,由于人生际遇和学术视野的限制,顾炎武《诗经》学也存在治《诗》音还不精审、有些言辞过于尖锐等不足,但瑕不掩瑜,终究不能遮蔽其《诗经》学的重大成就。总之,顾炎武的《诗经》学呈现出崇实求是的治《诗》特征与经世致用的《诗》学思想。顾炎武不仅是明末清初乃至《诗经》学史上极具代表性的重要研究个体,而且他开启了清代学术的考据之风,引领清代《诗经》学别开生面,铸就了《诗经》学史上的又一座高峰。
黄珊怡[4](2021)在《《宋本杜工部集》卷目刍议》文中研究表明《宋本杜工部集》每卷卷目所题写作品总数、每卷卷目罗列作品数量及每卷正文实际所载作品数量之间存在着差异,这一情况,学界鲜少注意。将《宋本杜工部集》特殊形态纳入研究中可知:所有数量问题均直接来自王琪本,与吴若本体例多有不同。《宋本杜工部集》卷目对正题有诸多改动,如对正题注出的异文进行选择和取舍、对正题重新分题或并题等等,比较衲配版本间的细节差异可捕捉编者对杜诗接受、杜集编纂的态度。作为杜集编纂发轫期的代表,《宋本杜工部集》已显现其成书流传过程中的层累效果。在版本内部寻找线索以求自证是追溯杜集渊源、厘清版本差异的必经之路。得版本之真,求编者之真,最终才能贴近杜诗之真。
虞越溪[5](2021)在《考古发现与唐代西陲边塞诗研究》文中认为
邹广胜[6](2021)在《魏晋南北朝文论书论关系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论文以魏晋南北朝文论与书论的关系为研究课题,当然,有些问题文论中讨论得多些,有些问题书论中讨论得更为深入,但都以文论书论中共同关注、共同存在的问题为轴心与线索展开讨论与论述,同时也充分考虑这些问题在中国文论史与中国书论史上产生的影响。本论文的基本内容如下:绪论作为开篇,讨论本选题的价值及意义、研究现状与文献综述、主要内容、研究思路与方法,并阐明各章节之间的关系。第一章为“魏晋文论与书论之关联”,讨论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人,包括文学家、文论家、书法家、书论家他们共同面临的人生际遇,共通的审美趣味,艺术家的多才多能,艺术的觉醒与人的觉醒,艺术的独立性与人的独立性等问题,以及艺成而下、德成而上的儒家观念对文学、文学家与书法、书法家之地位的影响。第二章为“文论与书论之差异”,探讨图像与语言作为不同的媒介对书法与文学审美特质的不同意义,如陆机的《文赋》与《平复帖》,曹植的《洛神赋》与王献之的《洛神赋十三行》,《兰亭》的文学性与书法性等所表现出的不同之美等问题。第三章为“魏晋风度与魏晋书韵”,讨论魏晋文论与书论中的不同审美风格及文风与书风中共同存在的风格与个性问题等,如错彩镂金与出水芙蓉,妍媚与质朴,它们都是魏晋文学书法追求个性的具体表现,如《典论·论文》中所说虽父兄不能移子弟。至于二王妍媚的风格与钟繇质朴的风格、儒家刚健质朴与道家自然飘逸的审美原则等两种不同的审美风格都同样贯穿于中国古代书法与文学的批评之中。第四章为“魏晋南北朝文论与书论中的观物取象”,主要讨论文学与书法的道法自然,模拟自然,以自然物象及人体之美来说明文学及书法之美的问题,特别是人体中的骨、肉、筋、肤、神气等。第五章为“魏晋南北朝人品及文品与书品的同一性及矛盾性”,也就是文如其人与书如其人的问题,文品与人品之争、艺术与人格及道德之争贯穿于中国古代文论与书论。在中国古代文论及书论发展史上,古典风格与浪漫风格、儒家的美善合一与中庸原则,鉴赏判断与价值判断等都贯穿于中国古代书法与文学的评论与鉴赏之中,坚持经典与变易的结合正是《文心雕龙·通变》中的基本原则,也是贯穿中国古代书论、文论始终的核心问题。
郑佳颖[7](2021)在《嘉兴府志所见文学文献整理与研究》文中研究表明
李江才[8](2021)在《白居易花卉诗歌研究》文中指出
侍光浩[9](2021)在《初盛唐边塞乐府诗研究》文中提出
韩明亮[10](2021)在《牛首山佛教文化与文学》文中研究表明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绪论 |
| 一、研究的范畴与意义 |
| 二、学术史回顾 |
| (一)晚清湖湘骈文概念萌芽 |
| (二)民国时期的湖湘学研究 |
| (三)学术专着涉及的湖湘骈文研究 |
| (四)学术论文涉及的湖湘骈文研究 |
| 三、研究思路与结构安排 |
| (一)地域与文学的结合 |
| (二)时代与文体的结合 |
| (三)群体与个体的结合 |
| 四、创新与突破 |
| 第一章 晚清湖湘骈文的发展背景 |
| 第一节 湖湘人文景观的涵养 |
| 一、屈原辞赋中的湖湘景观 |
| 二、杜甫诗中的湖湘景观 |
| 三、王夫之词中的湖湘景观 |
| 第二节 湖湘士绅阶层的崛起 |
| 一、曾国藩与郭嵩焘:创立湘军 |
| 二、王先谦与叶德辉:维护名教 |
| 三、王闿运与皮锡瑞:讲学四方 |
| 第三节 湖湘书院文化的熏陶 |
| 一、湖湘书院的分布 |
| 二、儒家道统南移 |
| 三、王夫之从祀文庙 |
| 第四节 湖湘辞赋传统的积淀 |
| 一、屈子之词为俪体之先声 |
| 二、贾谊《吊屈原文》《鵩鸟赋》:湖湘骈文之祖 |
| 三、王夫之《九昭》:旷世同情 |
| 第二章 晚清湖湘骈文作家群体特征 |
| 第一节 晚清湖湘骈文作家群体的骈文 |
| 一、李星沅《李文恭公文集》 |
| 二、周寿昌《思益堂骈体文》 |
| 三、王闿运《湘绮楼文集》 |
| 四、王先谦《虚受堂文集》 |
| 五、阎镇珩《北岳山房骈文》 |
| 六、皮锡瑞《师伏堂骈文》 |
| 七、易顺鼎《丁戊之间行卷》 |
| 八、叶德辉《观古堂骈俪文》 |
| 第二节 曾国藩与湖湘骈文作家群体 |
| 一、曾国藩与李星沅:乡贤救助开先路 |
| 二、曾国藩与郭嵩焘:同学莫逆成至交 |
| 三、曾国藩与周寿昌:南归一序鉴知音 |
| 四、曾国藩与王闿运:若即若离名士谋 |
| 第三节 王先谦与湖湘骈文作家群体 |
| 一、王先谦与郭嵩焘:激流勇退归耆旧 |
| 二、王先谦与周寿昌:亦师亦友承余绪 |
| 三、王先谦与王闿运:湖南二王分秋色 |
| 四、王先谦与叶德辉:着书只为稻粱谋 |
| 五、王先谦与阎镇珩、皮锡瑞:汉宋之争各其表 |
| 第四节 晚清湖湘骈文作家群体特征 |
| 一、官绅、士绅家国情怀 |
| 二、立德、立言价值追求 |
| 三、书院、书局传播策略 |
| 第三章 以曾国藩为代表的前期骈文作家群体 |
| 第一节 李星沅:骈散分工、以情纬文 |
| 一、李星沅的骈散观 |
| 二、李星沅骈文的湖湘元素 |
| 三、李星沅骈文的骚楚情结 |
| 第二节 曾国藩:奇偶互用、形散神骈 |
| 一、曾国藩的骈文批评理论 |
| 二、曾国藩的选本批评理论 |
| 三、曾国藩的骈文创作实践 |
| 第三节 周寿昌:雅赡有余、奇趣迭生 |
| 一、《思益堂骈文》概况 |
| 二、周寿昌骈文的湖湘特征 |
| 三、周寿昌骈文的传播及其影响 |
| 第四节 郭嵩焘:涵濡六经、思古复雅 |
| 一、郭嵩焘的骈文批评理论 |
| 二、郭嵩焘骈文的特征 |
| 三、郭嵩焘对湖湘骈文的贡献 |
| 第五节 王闿运:以骚为赋、惊世绝俗 |
| 一、王闿运骈文中的人生际遇之悲 |
| 二、王闿运骈文中的晚清时代之悲 |
| 三、王闿运辞赋中的骚楚情结 |
| 第四章 以王先谦为代表的后期骈文作家群体 |
| 第一节 王先谦:词气兼资、情文互本 |
| 一、王先谦骈文创作概况 |
| 二、王先谦的骈文选本思想 |
| 三、王先谦骈文创作成就 |
| 第二节 阎镇珩:贯穿经史,容与百家 |
| 一、阎镇珩骈文创作概况 |
| 二、阎镇珩的骈文思想 |
| 三、阎镇珩骈文的特征 |
| 第三节 皮锡瑞:通经致用、讽古喻今 |
| 一、《师伏堂骈文》三序 |
| 二、《师伏堂骈文》之连珠 |
| 三、《师伏堂骈文》之史论 |
| 第四节 易顺鼎:沉博奥衍、惊才绝艳 |
| 一、易顺鼎骈文批评理论 |
| 二、易顺鼎的骈赋创作 |
| 三、易顺鼎的骈文成就 |
| 第五节 叶德辉:谨守骈规、遗世独立 |
| 一、叶德辉的湘楚情怀 |
| 二、《观古堂骈俪文》的主题归类 |
| 三、叶德辉的骈文创作成就 |
| 第五章 湖湘骈文群体的骈文理论成就 |
| 第一节 骈散理论的探索与实践 |
| 一、骈文与经学的关系 |
| 二、骈文与史论的关系 |
| 三、骈散文内外分工 |
| 第二节 义法理论的拓展与创新 |
| 一、义法理论探源 |
| 二、曾国藩的义法观 |
| 三、王先谦的义法理论 |
| 第三节 词气理论的梳理与定位 |
| 一、从“潜气内转”到“词气兼资” |
| 二、朱一新与王先谦词气理论对比 |
| 三、词气兼资理论的价值定位 |
| 第四节 情文理论的阐释与建构 |
| 一、“情文兼胜”的理论渊源 |
| 二、湖湘骈文情文关系的建构 |
| 三、情文关系对湖湘骈文的影响 |
| 结论:晚清湖湘骈文作家群体的骈文成就及历史地位 |
| 一、晚清湖湘骈文作家群体的骈文成就 |
| 二、晚清湖湘骈文作家群体的历史地位 |
| 参考文献 |
| 附录: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与学位论文有关的论文目录 |
| 致谢 |
| 摘要 |
| Abstract |
| 绪论 |
| 一、研究意义与价值 |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 三、研究思路及方法 |
| 第一章 顾炎武《诗经》学产生的背景 |
| 第一节 明清易代的社会背景和学术思潮的文化背景 |
| 一、朝代更替的冲击与明遗民的不同志向 |
| 二、经世致用的学术思潮与考据学的复兴 |
| 第二节 明末清初的《诗经》学发展背景 |
| 一、明末《诗经》学走势:反思流弊,实学渐起 |
| 二、清初《诗经》学转向:考据日盛,汉宋并举 |
| 第三节 顾炎武自身的治《诗》背景 |
| 一、忠孝并重与尚学崇古的家学根柢 |
| 二、友人贤豪的影响与帮助 |
| 三、抗清无果与治《诗》撰着的缘起 |
| 第二章 《诗本音》对《诗》的探求(上) |
| 第一节 《诗本音》治《诗》体例:吸收他人长处与独创分类考注 |
| 一、吸收他人长处:遍注《诗》文与本证旁证 |
| 二、考注韵字:按今古音同异分别考证 |
| 三、考注非韵字:纠正舛误与指出非韵 |
| 四、考注协韵:不烦多考 |
| 五、考注同类:首注详备,复注简扼 |
| 六、阐发观点:源于《诗》文,归于义理 |
| 七、考《诗》尾注:重在征实纠误 |
| 八、标注短横线“—”:以分韵、句之别 |
| 第二节 《诗本音》治《诗》特征:惟实而考 |
| 一、宁留悬阙,不予妄言 |
| 二、不囿门户,就实论理 |
| 三、尊古重古,但不泥古 |
| 四、不论繁简,只求辞达 |
| 五、不求异不盲从,实事求是 |
| 第三节 《诗本音》的《诗》学观:还原《诗》之多重本质 |
| 一、还原歌《诗》本质,音从《诗》义 |
| 二、还原《诗》之文理,以示考经自知文始 |
| 三、还原《诗》之经学,纠舛音字义 |
| 第三章 《诗本音》对《诗》的探求(下) |
| 第一节 《诗本音》的音韵学研究 |
| 第二节 《诗本音》的独特性:核心地位与四书回证 |
| 一、《诗本音》治《诗》的核心地位考述 |
| 二、其他四书对《诗本音》的回证 |
| 第三节 《诗本音》的治《诗》旨归 |
| 一、考《诗》音与明道救世 |
| 二、考《诗》音与为华夏保种 |
| 第四章 《日知录》考《诗》旨趣与特征 |
| 第一节 《日知录》考《诗》条目与内在理路 |
| 一、考《诗》条目及其类型 |
| 二、《日知录》考《诗》条目的内在理路 |
| 第二节 《日知录》四类型条目的治《诗》旨趣 |
| 一、考论《诗》之公案:多举独到见解 |
| 二、考证《诗》中之句:广发经世之论 |
| 三、考释《诗》之词汇:兼举释词本意与阐发义理 |
| 四、考证提炼的国名、篇什和观点:重在还原史实 |
| 第三节 《日知录》的治《诗》特征 |
| 一、札记体的治《诗》体例 |
| 二、经史互证的治《诗》方式 |
| 三、定于一尊的格式与不拘一格的文风 |
| 第五章 顾炎武引《诗》论《诗》观 |
| 第一节 顾炎武引《诗》论《诗》特点 |
| 一、顾着涉《诗》特点:多源自研经之作 |
| 二、引《诗》、论《诗》比较:引《诗》多而论《诗》少 |
| 三、引用《诗》体:《雅》诗多而《风》《颂》诗少 |
| 四、涉《诗》特点:“据实引《诗》”与“就《诗》考《诗》” |
| 第二节 引《诗》类别及其用意 |
| 一、为“述”而引 |
| 二、为“证”而引 |
| 三、寓“志”而引 |
| 第三节 论《诗》类别及主旨 |
| 一、论《诗》之音韵:经韵合一,韵随义转 |
| 二、论《诗》之字词:今古对照,崇实而论 |
| 三、论《诗》之文本:旁证专书,不烦重复 |
| 第六章 顾炎武治《诗》的得与失 |
| 第一节 顾炎武治《诗》功绩与对清代《诗经》学的影响 |
| 一、顾炎武治《诗》功绩 |
| 二、顾炎武对清代《诗经》学的影响 |
| 第二节 顾炎武治《诗》局限 |
| 一、际遇局限:治《诗》条件多受制约 |
| 二、学术局限:治《诗》音还不精审 |
| 结语 |
| 附录一 历代治《诗》音撰着一览表 |
| 附录二 《日知录》对《诗经》考据引证一览表 |
| 附录三 顾炎武引《诗》论《诗》一览表 |
| 参考文献 |
| 后记 |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 |
| 摘要 |
| Abstract |
| 绪论 |
| 一、选题价值及意义 |
| 二、研究现状与文献综述 |
| 三、主要内容 |
| 四、研究思路与方法 |
| 第一章:魏晋南北朝文论与书论之关联 |
| 第一节:魏晋南北朝时代与文化语境 |
| 第二节:魏晋南北朝文论与书论中的美 |
| 第三节:魏晋南北朝文论与书论中的道德 |
| 第二章:魏晋南北朝文论与书论之差异 |
| 第一节:文学与书法之地位 |
| 第二节:文学之美与书法之美 |
| 第三节:艺术品的兼美与偏于一美 |
| 第三章:魏晋风度与魏晋书韵 |
| 第一节:魏晋风度 |
| 第二节:魏晋书韵 |
| 第三节:风格与个性 |
| 第四章:魏晋南北朝文论与书论中的观物取象 |
| 第一节:魏晋南北朝文论中的“文贵形似” |
| 第二节:魏晋南北朝书论中的“书者如也” |
| 第三节:魏晋南北朝书论中的“肥瘦”问题 |
| 第五章:魏晋南北朝人品及文品与书品的同一性及矛盾性 |
| 第一节:文如其人 |
| 第二节:书如其人 |
| 第三节:尽善尽美与羲献之异同 |
| 余论 |
| 参考文献 |
| 作者简介 |
| 致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