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华夏图书馆!包月下载,不限IP,随心所欲! 【加入收藏】
| 本站已稳定运行4034天

无处不在的斐波那契

点击进入免费下载2022年中国知网论文


一、无所不在的斐波那契(论文文献综述)

陈政宇[1](2020)在《从斐波那契数列到分形几何艺术-理性审美的突破与延异》文中研究指明高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科学与艺术的融合早已成为当代艺术创作的重要手段,数学作为极具逻辑和理性的学科对艺术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西方世界的建筑学发展以及艺术的历史进程都与几何学有着密切的联系。经典几何学的透视理论影响了文艺复兴时期艺术创作的发展,而近代艺术的进程则是与非欧几何的出现渊源颇深。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着名的数学家伯努瓦-曼德尔布罗特提出了分形几何学说,对数学、生物学、物理学等领域都有着极大的推动作用,分形几何学说作为非欧几何当中的代表理论对现代艺术的创作有着新的启示和不可忽视的影响。本文由斐波那契螺旋曲线为起点,讨论了经典几何学的生成规律和理性特质,比较了经典几何与分形几何在视觉效应上的差异及理性延异的生成特点,找出新型审美存在的意义及必要性。最后章节以苏珊·朗格的美学思想体系为切入点,对二者进行深层次的研究,从本质、幻象、生命形式、审美直觉四个方面对理性延异的必要性进行了更为深入的学理分析与总结。

孙丹婷[2](2019)在《勒·柯布西耶艺术思想研究》文中指出勒·柯布西耶是20世纪着名的建筑师,是现代建筑运动的主要倡导者,在建筑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对其艺术思想展开研究,挖掘其宝贵的创作经验与理论观点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本文在现有研究基础上,梳理分析勒·柯布西耶的创作历程,总结其艺术思想,提炼其思想的基础与核心。绪论部分阐述本论文的研究背景、目的、内容及方法,对勒·柯布西耶艺术思想相关研究进行综述,提出总体研究框架。第二章全面梳理勒·柯布西耶创作历程,将其创作生涯划分为创作原型积累阶段、创作理念建立阶段与创作风格深化阶段,分析每一阶段影响其艺术思想形成的因素,结合作品探求其艺术思想的发展脉络,提炼勒·柯布西耶“人本主义”的思想基础,论述勒·柯布西耶“人本主义”的含义、核心及宗旨。第三章从建造观念、建造体系、建造方式三个方面系统论述勒·柯布西耶的思想——“住宅是居住的机器”,关注人对建筑的物质性需求。通过建造人性化尺度的住所,满足人的居住需求,从而体现适应时代潮流的建造观念;通过创建多米诺体系革新建筑承重结构,奠定现代建筑的空间概念,建立现代建筑的建造体系;通过标准化、批量化的建造方式实现精确至上、经济先行的理念,实现为全民建造“宫殿”般住宅的普世理想。第四章从建筑的外型、空间、意境三个方面系统论述勒·柯布西耶的思想——“建筑是纯粹的精神创造”,关注人对建筑的精神性需求。借鉴古典建筑纯粹的几何体造型以及基准线与比例的控制,使建筑在秩序的统领下体现出崇高的美感;将现象学透明性的概念引入建筑,使观者漫步于时间、空间、建筑中体验美感;绘画、雕塑、光色体系、视觉声学与建筑融合,产生“不可言喻的空间”,使富有诗意的建筑表达情感。第五章从统一的秩序、诗意的栖居、“光辉城市”理想三个方面论述勒·柯布西耶的思想——“城市规划学致力于创造幸福”,关注人对城市的社会性需求。统一的几何秩序与功能秩序使人们获得“精神的自由”;诗意的物质环境与人文环境给人们带来“基本的快乐”;“光辉城市”理念体现勒·柯布西耶探索人类、自然、宇宙和谐关系,为全人类谋幸福的理想。第六章从对国际风格的影响、对设计组织的影响、对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影响三个方面阐述勒·柯布西耶艺术思想对推动现代建筑发展起到的重要作用。论文结语部分解读勒·柯布西耶艺术思想的集中体现——《直角之诗》,总结其艺术思想的核心,从建筑师的职责与建筑形式之源两方面探讨其思想对当代建筑师的启示。

欧阳鹤立[3](2019)在《形而上语境下的影像与媒介》文中研究说明本文以影像史和哲学史的双重视阈,探讨影像与影像媒介中的一系列关键问题。首先,基于最普遍的逻辑:影像是关于“存在”的影像,对影像史和哲学史中的“存在”问题进行梳理和探讨。在“存在”的基础上,影像作为“时间中的存在”显现,从而发现影像与存在的关系背后隐藏着的时间性和虚无。从未有无媒介之影像,当影像的形而上语境逐渐清晰,媒介的探讨就显得不可或缺,迄今为止,影像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两种媒介,即:化学媒介和数字媒介。作为化学媒介时代影像的诞生地——暗房与炼金术的关系背后隐藏着浪漫主义的精神和哲学史中“物”的形而上语境。进入数字媒介时代后,数学和理性主义科学成为影像媒介的核心要素,数字屏幕的全面登场使得影像的本质最终被归结为“虚拟物”。虚拟物的存在,使得“影像是关于存在的影像”这一逻辑受到了挑战,“存在”与“虚无”的辩证运动,成为推动影像研究的关键力量所在。

刘枫翌[4](2019)在《几何形态在产品设计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工业产品中几乎所有的产品造型都离不开几何的元素,几何风格是人造形态与理性艺术相结合的产物,它的产生与发展源自于人类自然活动。从几何形态中获取设计的灵感与资源,并通过一定的造型法则与设计程序来完成几何形态产品的造型设计,本文主要探讨产品造型由基本几何形态到最终产品形态,设计产生的过程,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与意义。文章主要是基于几何形态在工业产品设计的应用研究,针对具体的领域将理论发展成为实际应用的形式。首先,梳理几何学的应用理论基础,通过文献资料收集、个案分析、市场调研等方法,从不同的领域,研究几何学在设计活动中的应用,梳理几何学知识应用于人类造型活动的方法及思路;研究几何形态产品的造型形式,结合几何造型基本要素分析几何与工业产品造型的关系。其次,在产品造型理论基础上,提出几何形态产品的意象造型设计,研究分析几何形态产品从感性意象到理性设计的过程,在感性意象中研究基本几何形态的意象认知表达与基本几何形体意象演变,构建几何形态产品意象造型系统。在产品造型的理性设计中,提出几何规则下的产品造型形式美,形态设计的CMF与制约因素。然后,分析几何形态产品设计的信息层次,将产品、几何形态、几何形态造型方法、CMF与制约因素进行关联探讨。最后,构建几何形态产品创作流程,完成几何形态产品的实例设计。

周杰[5](2019)在《20世纪60年代美国极少主义艺术的仪式特征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论文以探究极少主义艺术与社会文化的关系为研究出发点,一方面在对收集到的美国东西海岸极少主义艺术作品资料进行分析研究的基础上,结合现有研究成果,针对以往的极少主义艺术研究中审美体验的缺失,从材料的表现性入手,分析材料对于时代知觉特征的反映;同时,针对以往的研究对作品社会文化部分的忽视,从极少主义作品形状的组织秩序所呈现出社会组织特征出发,分析研究两者所象征的工业时代社会和文化特征。首先论文在论述了极少主义艺术的时代文化背景、艺术环境、学术脉络和梳理了相关文献资料的基础上,摒弃了以往沿着形式主义的道路,以迈克·弗雷德的剧场理论和罗莎琳·克劳斯的结构主义分析方法等先入为主的思维定式。确定了人类学仪式理论和形式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以作品中的材料的象征性、组织秩序的象征性和观众的参与性等仪式特征作为研究对象,点明了对以往研究的质疑和论文的创新点。第一章通过对极少主义起源的追溯,探讨了极少主义对于至上主义、构成主义、风格派、包豪斯、达达艺术和抽象表现主义发展与反思。并以围绕极少主义的相关争论作为线索,论述了极少主义与仪式在其场所、各部分组成结构、重复、象征意义、内部矛盾与参与性等方面的共同点,极少主义作品虽然不再以仪式为基础,但它具有仪式特征。同时,从观众的角度进行考量,极少主义作品也并非只具有表演的特征。接下来,第二章从东西海岸极少主义美学特征的差异出发,引发对于东西海岸极少主义作品中的材料和加工技术的分析,明晰了东海岸作品主要以现成的工业、建筑材料和工业产品为材料,它们象征着基本的建筑构件,也概括了基本的对建筑的知觉经验;西海岸作品则采用了新兴的有机材料和加工技术来制作作品的基底和进行着色,以此不断唤起我们对日常生活中的轻工业制品、汽车、城市灯光等的回忆。第三章对极少主义作品中形状组织的秩序进行探究,提出作品中多个形状之间的组织关系主要呈现为:数列性秩序、系列性秩序和构建性秩序。两种组织秩序是对社会生产和建筑构建秩序的象征,两者并不存在必然的冲突,只是在部分作品中,某一类秩序发挥着主宰性的作用。第四章,在此基础上,通过对不同类型极少主义作品中观众的参与方式的分析,明晰了极少主义作品从有序地进行空间组织到逐步消解了视角和空间结构,将参与者带入了一个陌生的领域,使作品与参与者之间在身体和感知上紧密联系起来。第五章对于作品材料的象征性、组织秩序的象征性和观众的参与性等仪式特征进行总体性地讨论。极少主义作品的象征指涉不仅反映社会和时代的知觉特征,还从艺术家的主观性和人与物的交融角度将对社会生产的模拟上升到社会组织层面。同时通过观众的参与,作品为艺术接受者提供了一个具有文化认同感和合法性的模型。极少主义作品抽象的形式就通过其仪式性的象征和参与性,与人、经验、秩序和历史结合了起来,具有了社会性与文化性。总的来看,极少主义艺术作品中,形式的极少带来的是外沿的极大拓展,极少主义就是一个集工业生产秩序、构建、互动、直观知觉经验为一体的社会文化万花筒。也正是因为艺术家们对“极少”的追求,带来了作品外延意义上的极大丰富。

王伯龙[6](2019)在《基于数学核心素养下的教材拓展栏目的案例实施——以“三角形解的个数”与“斐波那契数列”为例》文中研究说明1.引言《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指出:数学学科核心素养是数学课程目标的集中体现,是具有数学基本特征的思维品质,关键能力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综合体现,是在数学的学习和应用过程中逐渐形成和发展的[1].首都师范大学王尚志教授指出:学数学要从"学会"到"会学"."会学数学"主要表现在:会提出问题,会数学阅读,会梳理知识,会表达反思等[2].福建师范大学余文森教授把阅读能力、思考能力和表达能力看成学生的三大核心能力[3]

antares[7](2019)在《斐波那契数列》文中提出葵花盘上面藏着两组螺线:顺时针一组,逆时针一组。如果数一下,就会发现这两组螺线的条数分别是13和21(为了不毒害大家的眼睛,我们就不在图中画出这些线了,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自己连一连)。这正好是斐波那契数列里面的两项;而螺线的发散角137.5°,则是360°乘以黄金分割比例的结果。类似的螺线也出现在其他植物上,有的是8和13,有的是21和34——所有这些,都显示出斐波那契数列的存在感。

牛景丽[8](2018)在《《三国演义》叙事结构的数学模型及其普适性——分形视角下的文学初探》文中认为"分形"在自然界中无所不在,同时亦广泛存在于人类艺术领域对"美"的创造之中。计算表明,小说《三国演义》的叙事结构高度暗合以黄金分割律为迭代原则的分形结构,其数学模型为Xn+1=1.618×Xn-C。这一模型同样适用于戏曲《西厢记》、《牡丹亭》、《桃花扇》。这表明《三国演义》所呈现的"黄金分形"结构不是孤立的事件,而是一种无意识的对美的结构艺术的普遍追求,是优秀叙事文学作品在创作中为追求叙事效果和节奏美感自然呈现的一种一般性规律。分形可以成为叙事文学创作的指导性理论与文学研究的一般性方法。

唐艺[9](2017)在《设计的“原动力”研究》文中指出设计学研究本身就是个交叉学科,是一个开放的系统,诸多学科知识都会与设计学产生交叉从而形成影响,就像人类思维进行设计创意时通常不是线性的,而是非线性的聚集,那些似乎带有偶然性的巧合成分最终成为了设计的主流,这些看似“偶然的巧合”有些来源于自然,有些来源于人类的本性,有些来源于科学,有些来源于我们未知的领域。设计学在社会创新驱动的需要中也逐步进入了发展的新阶段,在中国设计学科发展的几十年间,我们已充分认识和体会到了“创新设计”的价值,了解到对当代设计学有着十分重要影响的诸多观念,都不是直接来自设计领域,所谓“超以象外,得其环中”,只有超脱于物象之外,才更加能得到其精髓。通过对“设计原动力”的研究,较为全面的分析设计的“原发动力”,厘清为何而设计的问题。试图探讨“设计原动力”的理论系统,从学理层面、逻辑层面构建起理论框架,并在方法层面构建设计的实现路径,用开放性的方式把设计触角伸向各个学科,围绕人性最初的欲望驱动去思考未来,提出把对设计中的“原动力”研究作为一种创新的设计研究方法。通过对动力学、心理学、设计学、美学以及其他学科的多学科交叉研究法,对“设计原动力”系统研究,希望把“设计动力学”的理论与方法往前推进一步,为今后系统研究“设计动力学”打下基础。

刘家玲[10](2015)在《中小学数学教材中斐波那契数列的教学研究》文中指出在教学中发挥出数学的文化作用是课程教学的基本理念之一,这需要在学习中加入适当的与数学文化相关的内容,在学习的过程中对数学史进行传承和发扬,并且还要通过对数学史的学习使学生感受到数学这门学科在人类文明发展中扮演的重要角色,激发学生对数学的热情,深化对数学本质的理解,领会数学家思考问题时的缜密逻辑和持之以恒的创新精神。斐波那契数列是由意大利数学家斐波那契(Fibonacci,公元1175-1240年)在其着作《算经》(Liber Abaci,1202,亦译作《算盘书》修订版中给出的,这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和广泛应用的数列。斐波那契数列在中小学教材中虽然都以阅读材料的形式出现,但是以其为背景的试题和竞赛题却层出不穷,深受广大出题者的青睐,可是它的出现并没有引起数学老师们的重视,所以在中小学阶段对于该数列的研究并不多见,本文从这方面着手,对中小学数学中斐波那契数列的教学进行了全面、系统的研究。本文主要采用调查研究法、访谈法和资料分析法对斐波那契数列在中小学教材中的教学进行研究。首先,本文给出教学研究的理论基础;其次,对斐波那契数列的历史及我们生活中的斐波那契数列给予说明;再次,本文分别对斐波那契数列在中小学教材中的呈现方式、学生对斐波那契数列的认识程度以及老师的处理办法进行访谈调查,搜集并整理中学阶段有关斐波那契数列的题目,给出了作者的一些有关总结及展望的意见和看法;最后,对中小学教材中的斐波那契数列进行教学案例设计。

二、无所不在的斐波那契(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无所不在的斐波那契(论文提纲范文)

(1)从斐波那契数列到分形几何艺术-理性审美的突破与延异(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研究目的及意义
    国内外研究现状
    研究背景及内容
    研究思路及方法
第1章 斐波那契数列与经典几何的理性审美特质
    1.1 斐波那契数列的出现
        1.1.1 斐波那契数列的理性表象——螺旋线
        1.1.2 斐波那契数的应用与延伸
    1.2 经典几何学的理性内涵
        1.2.1 经典几何学的艺用范畴
        1.2.2 经典几何学对艺术的积极意义
    1.3 经典几何学的普世美学
        1.3.1 几何之美的理性特质
        1.3.2 面向世界的几何美学
第2章 分形几何艺术的感性延异
    2.1 分形几何学的出现
    2.2 分形几何艺术的视觉特征
        2.2.1 汤姆·贝达德(Tom Beddard)
        2.2.2 新自然主义——朱雨泽
    2.3 分形几何艺术的延异所在
第3章 审美的视觉差异成因
    3.1 视知觉的符号化转换过程
    3.2 形式的视觉效应带来的节奏感与韵律
第4章 以苏珊·朗格的美学思想探讨分形几何艺术的突破与延异
    4.1 苏珊·朗格的美学思想体系概述
    4.2 以艺术本质论探讨二者的异同
    4.3 在艺术幻象论中对比二者的基础幻象与二级幻象
    4.4 以生命形式论分析二者的生命同构性
    4.5 从艺术直觉论总结二者的延异关系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2)勒·柯布西耶艺术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及综述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
    1.5 创新之处
    1.6 论文研究框架
第2章 勒·柯布西耶创作历程及思想基础
    2.1 创作原型积累阶段(1888-1917)
        2.1.1 成长环境
        2.1.2 教育经历
        2.1.3 早期创作:地区主义
    2.2 创作理念建立阶段(1917-1944)
        2.2.1 纯粹主义提供视觉语言
        2.2.2 《新精神》拓展传播途径
        2.2.3 理论研究阐释艺术思想
        2.2.4 中期创作:功能主义
    2.3 创作风格深化阶段(1945-1965)
        2.3.1 扩展功能主义的内涵
        2.3.2 追寻内心世界的观照
        2.3.3 倾向个人意志的表达
        2.3.4 晚期创作:粗野主义
    2.4 勒·柯布西耶艺术思想的基础:人本主义
        2.4.1 人本主义的释义
        2.4.2 人本主义的核心
        2.4.3 人本主义的宗旨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住宅是居住的机器”
    3.1 建造观念
        3.1.1 符合时代的新精神
        3.1.2 遵循人性化的尺度
        3.1.3 满足人的居住需求
    3.2 建造体系
        3.2.1 “多米诺”结构体系
        3.2.2 “雪铁龙”住宅模型
        3.2.3 “新建筑五原则”
        3.2.4 四种基本住宅类型
    3.3 建造方式
        3.3.1 标准化体现秩序原则
        3.3.2 批量化体现经济法则
    3.4 创作实践
        3.4.1 弗吕日现代居住区
        3.4.2 马赛公寓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建筑是纯粹的精神创造”
    4.1 形体秩序体现美感
        4.1.1 几何体是造型的本质
        4.1.2 基准线是秩序的保证
    4.2 时空建筑传达美感
        4.2.1 空间构成
        4.2.2 建筑漫步
    4.3 诗意建筑表达情感
        4.3.1 绘画引发诗意的隐喻
        4.3.2 建筑引发观者的情感
    4.4 创作实践
        4.4.1 朗香圣母教堂
        4.4.2 拉图雷特圣玛丽修道院
        4.4.3 东京国家西方美术馆
        4.4.4 昌迪加尔建筑群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城市规划学致力于创造幸福”
    5.1 统一秩序获得“精神自由”
        5.1.1 几何秩序
        5.1.2 功能秩序
    5.2 诗意栖居带来“基本快乐”
        5.2.1 物质环境
        5.2.2 人文环境
    5.3 “光辉城市”构建理想模型
        5.3.1 “瓦赞规划”
        5.3.2 “光辉城市”
    5.4 创作实践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勒·柯布西耶艺术思想的影响
    6.1 对国际风格的影响
    6.2 对设计组织的影响
        6.2.1 对CIAM的影响
        6.2.2 对其他组织的影响
    6.3 对国家地区的影响
        6.3.1 日本
        6.3.2 美国
        6.3.3 欧洲
        6.3.4 南美
        6.3.5 印度
        6.3.6 中国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语
    7.1 勒·柯布西耶艺术思想的集中体现
    7.2 勒·柯布西耶艺术思想的核心:融合
        7.2.1 艺术的融合
        7.2.2 .思想的融合
    7.3 勒·柯布西耶艺术思想的启示
        7.3.1 建筑师的职责
        7.3.2 建筑形式之源
    7.4 由勒·柯布西耶个案研究引发的思考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论文和科研情况
图目录
表目录
附录A 勒·柯布西耶的着作及报告
附录B 国内出版的研究勒·柯布西耶个案的部分着作
附录C 国内研究勒·柯布西耶的部分期刊论文
附录D 译介的代表性学术着作汇总表
附录E 国外研究勒·柯布西耶的代表性着作

(3)形而上语境下的影像与媒介(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存在——影像的原型
    (一)形而上学中的存在论与影像观
        1、柏拉图的理念论与洞穴比喻
        2、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存在论
    (二)形而上思想与摄影史的交集
        1、作为理性主义—启蒙哲学产物的摄影技术
        2、作为理性主义观看的透视法与光学暗箱
二、时间——影像的显现
    (一)存在者与其自我显现
        1、康德的物自体—显象理论
        2、自然的铅笔——物自体的显现
    (二)时间性与存在的显现
        1、寓于影像中的此在的时间性
        2、影像显现——存在的遮蔽与无蔽
三、影像——技术与艺术的辩证法
    (一)“虚无”作为“存在”的反面
        1、两种意义上的虚无
        2、影像背后的两重虚无
    (二)技术与艺术的辩证法
        1、作为技术的影像
        2、作为艺术的影像
四、暗房——影像的浪漫主义时代
    (一)影像的化学媒介
    (二)暗房——炼金术的遗迹
    (三)照片——影像的“物之追问“
    (四)暗房工艺——物的旅程
五、数字——影像的理性主义时代
    (一)影像的数字媒介
    (二)数学——形而上的科学
    (三)数字屏幕——世界图象的时代
    (四)数字影像——介入存在的虚拟现实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4)几何形态在产品设计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内容与框架
    1.5 研究的创新点
第二章 几何学应用理论基础
    2.1 应用几何学科
    2.2 主要应用领域
        2.2.1 几何学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
        2.2.2 几何学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
        2.2.3 几何学在产品设计中的应用
        2.2.4 几何学在影视、文学中的应用
    2.3 产品造型几何元素表达特征
        2.3.1 点的表达分析
        2.3.2 线的表达分析
        2.3.3 面的表达分析
        2.3.4 体的表达分析
    2.4 几何造型应用的发展历程
        2.4.1 手工艺时期—自然探索阶段
        2.4.2 现代设计时期—工业发展阶段
        2.4.3 当代发展时期—多元形成阶段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几何形态产品意象造型研究
    3.1 几何形态产品意象造型分析
        3.1.1 形态与意象
        3.1.2 产品形态的意象采集
    3.2 几何形态产品意象认知
    3.3 几何形态产品意象造型系统构建
    3.4 几何形态产品意象演变
        3.4.1 典型几何形体表现意象
        3.4.2 几何形态产品意象造型演变方法研究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几何形态产品的理性特征
    4.1 几何形态产品理性设计研究
        4.1.1 形态设计几何化思维
        4.1.2 几何规则下的形式美
    4.2 CMF对几何形态产品的影响
        4.2.1 产品造型CMF研究
        4.2.2 CMF与几何形态产品关联探讨
        4.2.3 产品造型制约因素分析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案例的产品几何形态设计
    5.1 几何造型设计思维模式
        5.1.1 几何形态产品设计信息层次分析
        5.1.2 几何造型设计信息关联分析
        5.1.3 设计流程构建
    5.2 电动代步车前期分析
        5.2.1 产品介绍
        5.2.2 目标人群及设计定位
    5.3 电动代步车整合设计
        5.3.1 意象造型设计研究
        5.3.2 代步车形态形式美设计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活动及成果情况

(5)20世纪60年代美国极少主义艺术的仪式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课题来源/研究背景
        (一)研究缘起
        (二)极少主义艺术的时代与社会背景
        (三)极少主义艺术所处的文化环境和艺术生态
    二、前期相关研究
        (一)极少主义艺术历史研究成果
        (二)美国西海岸的极少主义历史研究成果
        (三)极少主义艺术的相关理论研究成果
        (四)极少主义作品中材料和结构的研究成果
        (五)研究使用相关概念的研究成果
    三、研究内容及范围的界定
    四、问题点与创新点
        (一)研究中发现的问题点
        (二)论文创新点
    五、研究目的和意义
    六、研究方法与框架
第一章 回顾与聚焦——极少主义的历史
    1.1 起源——极少主义艺术诞生之前
        1.1.1 简化与构成——至上主义、构成主义、风格派对于对极少主义的影响
        1.1.2 工艺与社会——包豪斯与对极少主义的影响
        1.1.3 反惯例与现成品——达达主义对极少主义的影响
        1.1.4 表现与行动——抽象表现主义对东西海岸极少主义的影响
    1.2 继承与重构——极少主义艺术的出现
        1.2.1 直接的形状——东海岸极少主义艺术家与他们的极少主义实验
        1.2.2 纯粹的感知——西海岸极少主义艺术家与他们的极少主义实验
    1.3 差异与质疑——围绕极少主义的争论
        1.3.1 美学争论——西海岸极少主义的命名与合法性
        1.3.2 走向实体——绘画还是雕塑
        1.3.3 各抒己见——对“极少”的不同理解
    1.4 象征与参与——聚焦极少主义作品的仪式特征
        1.4.1 社会性的追问——仪式概念的引用
        1.4.2 从象征到仪式——使用仪式相关理论研究极少主义艺术的可行性
        1.4.3 从观看到参与——极少主义作品中的观众参与
第二章 工业镜像与时代图景——极少主义作品中材料与加工技术的时代象征
    2.1 束之高阁的材料——极少主义作品中的材料与技术
        2.1.1 直观的差异——东西海岸的不同美学特征
        2.1.2 重拾的关注——从实在的形状到材料与技术
    2.2 平淡无奇的形状——极少主义作品中工业材料的应用
        2.2.1 材料与现成品——东海岸极少主义作品中工业材料和产品的直接应用
        2.2.2 高分子与透明介质——西海岸极少主义作品基底
        2.2.3 有机与化合——西海岸极少主义作品涂料
    2.3 近乎完美的表面——极少主义作品中工业技术的使用
        2.3.1 机械与真空——西海岸极少主义作品的基底制作技术
        2.3.2 喷涂与电镀——西海岸极少主义作品的表面处理技术
    2.4 超越实在的时代象征——材料、技术与艺术的联姻
        2.4.1 建筑的象征——材料的直接应用
        2.4.2 消失的手工性——新技术的去手工化
        2.4.3 时代的烙印——极少主义艺术的材料和技术的时代性
第三章 有序组织与建筑构建——极少主义作品结构的社会秩序象征
    3.1 整体与部分——极少主义作品中形状的秩序
1'>3.1.1 有序的多个形状——极少主义作品形状的数量N>1
        3.1.2 数学性的排列——极少主义作品数列性组织秩序
        3.1.3 构建性的组合——极少主义作品形状的空间排列
    3.2 排列与变化——极少主义作品中数列性与系列性的秩序
        3.2.1 完全的重复——极少主义作品中简单的数列秩序
        3.2.2 有序的变化——极少主义作品中复杂的数列秩序
        3.2.3 多元的组合——极少主义作品中多种数列秩序并存
        3.2.4 差异的复制——极少主义作品中的系列性
    3.3 形状与位置——极少主义作品中构建性的秩序
        3.3.1 铺砌与构建——建筑的构建方式
        3.3.2 形态与组合——形状对建筑构件的模拟
        3.3.3 框架与模块——空间上的自由重复
    3.4 组织秩序与构建方式——极少主义作品结构所象征的社会秩序
        3.4.1 无处不在的秩序——极少主义作品对社会生产的模拟
        3.4.2 垂直与水平的构建——极少主义作品所象征的建筑构建方式
第四章 互动参与与仪式体验——观众对极少主义作品的参与和体验
    4.1 内与外的浸润——极少主义作品内部空间的诱惑
        4.1.1 模糊边界——内外空间之辩
        4.1.2 步入作品——极少主义艺术家的预谋
    4.2 身体与空间的对抗——极少主义作品与参与者身体的互动
        4.2.1 限定与自由——“无序”的参与空间
        4.2.2 循环与反省——有序的行动文化象征
    4.3 身体与空间的交融——极少主义作品中的观看与互动
        4.3.1 镜像与幻觉——参与者和反光材质作品的观看与互动
        4.3.2 空间与感知——参与者和光与透明材质作品的观看与互动
    4.4 游移的身体——参与性对于身体与形状关系的重构
        4.4.1 从观看到体验——参与性对体验模式的重塑
        4.4.2 从实在到知觉——反射、透明材质作品带来的体验范式的转变
        4.4.3 从感知到对抗、交融——参与者身体与形状之间关系的重构
第五章 仪式与统一——极少主义作品的形式与社会文化的统一
    5.1 物的礼赞——极少主义作品中物的象征意义
        5.1.1 日常品与城市的经验——西海岸极少主义作品反映社会和时代的知觉特征
        5.1.2 工业与建筑的印象——东海岸极少主义作品反映社会和时代的知觉特征
        5.1.3 物品与构建——生产与建筑的秩序象征
    5.2 人与物的交融——极少主义作品中人与形状的平等与统一
        5.2.1 拟人与“表演”——极少主义作品中物的拟人化
        5.2.2 物化与统一——极少主义作品中身体与物体的统一
        5.2.3 平等与转化——人与物的统一
    5.3 物与人的秩序——极少主义作品象征社会组织秩序
        5.3.1 物与人的沉默——极少主义作品和社会劳动的匿名性
        5.3.2 “睹物思人”——极少主义作品象征人的组织秩序
    5.4 形与思的统一——极少主义作品实现的形式与社会、文化性的统一
        5.4.1 人之所造与人之所思——潜藏于物品和艺术接受者的社会性、文化性
        5.4.2 客观抑制与主观回归——艺术家创作过程与作品命名的主观性
        5.4.3 仪式象征与观众参与——极少主义作品中形式与社会、文化性的统一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重要极少主义艺术家简介
    附录二 :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极少主义艺术家
    附录三 :中英文人名对照
    附录四 :约翰·麦克拉肯的作品检测和材料鉴定
    附录五 :西海岸极少主义采用的有机材料简介
    附录六 :极少主义大事年表
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专着、科研成果
致谢

(6)基于数学核心素养下的教材拓展栏目的案例实施——以“三角形解的个数”与“斐波那契数列”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1.引言
2.数学核心素养的解读
3.教材拓展栏目的几个案例实施
    3.1 教材拓展栏目的地位和作用
    3.2 教材拓展栏目的几个案例实施
        3.2.1 探究与发现—教材内容的深层理解
        3.2.2 阅读与思考——课堂内容的补充与延伸
        (1) 斐波那契数列产生的背景.
        (2) 生活中的斐波那契数列.
        (3) 斐波那契数列通项公式的探究
4.结束语

(8)《三国演义》叙事结构的数学模型及其普适性——分形视角下的文学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一题目缘起与分形简介
二《三国演义》叙事结构的分形数学模型
三小结与反观:“黄金分形”的叙事杰作及其主线分析
四旁证与结论:“黄金分形”模型的普适性
五遗留问题与猜想

(9)设计的“原动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1. 本项研究的目的
    2. 前人的工作
        2.1 本体论视域下的动力理论
        2.2 方法论视域下的动力理论
    3. 理论分析
        3.1 非线性动力
        3.2 空气动力
        3.3 结构动力
        3.4 系统动力
    4. 研究现状综述
    5. 本课题的研究范围
    6. 本课题的研究方法
    7. 本研究的创新点
第一章 中、西方关于“动力”理论的相关研究
    第一节 西方社会发展中的动力理论
        1. 过程动力理论
        2. 行为动力理论
    第二节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动力”观念
        1. 佛道理论中的“动力”观
        2. 中医学中的“动通”原理
        3. 风水学中的“顺乘生气”法则
        4. 中国书画中的“生命”意向
    本章小结
第二章 设计“原动力”理论研究
    第一节 设计“原动力”的概念界定
        1.“动力”的概念
        2. 原动力的提出
        3. 设计原动力的界定
    第二节 基于哲学的辩证动力
        1. 理性知觉动力
        2. 非理性直觉动力
    第三节 基于社会心理学的价值动力
        1. 生理需求动力
        2. 心理需求动力
    第四节 基于艺术学的视觉动力
        1. 形态动力
        2. 审美动力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设计原动力的思维方式研究
    第一节 设计思维中的动力方式
        1. 以“解决问题”为本的设计动力方式
        2. 以“创新生活”为本的设计动力方式
    第二节 设计思维中的动力系统
        1. 信息动力系统
        2. 服务动力系统
        3. 体验动力系统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设计原动力的路径方法研究
    第一节 设计原动力的驱动因素
        1. 设计原动力的规律
        2. 设计原动力的实现条件
    第二节 设计原动力的实现方法
        1. 设立新的目标
        2. 整合新的资源
        3. 采用新的手段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设计原动力的应用研究
    第一节 基于“解决问题”的设计原动力研究
        1. 人类本能性问题引发的设计动力
        2. 生活原发性引发问题引发的设计动力
        3. 系统服务性问题引发的设计动力
    第二节 基于“品质提升”的设计原动力研究
        1. 情感愉悦体验引发的设计动力
        2. 新科技新材料引发的设计动力
        3. 创新生活方式引发的设计动力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介绍
后记

(10)中小学数学教材中斐波那契数列的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意义
    1.4 研究对象及方法
第二章 教学研究的基本理论
    2.1 教学研究的发展历史
    2.2 教学研究的内容
第三章 斐波那契数列简述
    3.1 斐波那契数列的来源
    3.2 斐波那契数列的部分有趣性质
    3.3 斐波那契数列的两个典型应用
    3.4 自然界中的斐波那契数列
第四章 小学数学中的斐波那契数列
    4.1 小学数学课本中的斐波那契数列
    4.2 小学生的认知发展特点与教学
    4.3 教师对教材的处理方法及本文的一些建议
    4.4 小学的教学案例设计
第五章 中学数学中的斐波那契数列
    5.1 中学数学课本中的斐波那契数列
    5.2 中学生的认知发展特点与教学
    5.3 涉及斐波那契数列的习题和竞赛题举例
    5.4 教师对教材的处理方法及本文的一些建议
    5.5 高中的教学案例设计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Ⅰ
附录Ⅱ
致谢

四、无所不在的斐波那契(论文参考文献)

  • [1]从斐波那契数列到分形几何艺术-理性审美的突破与延异[D]. 陈政宇. 西安美术学院, 2020(02)
  • [2]勒·柯布西耶艺术思想研究[D]. 孙丹婷. 武汉理工大学, 2019(01)
  • [3]形而上语境下的影像与媒介[D]. 欧阳鹤立. 云南艺术学院, 2019(01)
  • [4]几何形态在产品设计中的应用研究[D]. 刘枫翌. 合肥工业大学, 2019(01)
  • [5]20世纪60年代美国极少主义艺术的仪式特征研究[D]. 周杰. 上海大学, 2019(02)
  • [6]基于数学核心素养下的教材拓展栏目的案例实施——以“三角形解的个数”与“斐波那契数列”为例[J]. 王伯龙. 数学通讯, 2019(04)
  • [7]斐波那契数列[J]. antares. 课堂内外(科学Fans), 2019(Z1)
  • [8]《三国演义》叙事结构的数学模型及其普适性——分形视角下的文学初探[J]. 牛景丽. 文学与文化, 2018(01)
  • [9]设计的“原动力”研究[D]. 唐艺. 南京艺术学院, 2017(05)
  • [10]中小学数学教材中斐波那契数列的教学研究[D]. 刘家玲. 西北大学, 2015(10)


斐波那契论文 数学素养论文 艺术论文 形态理论论文 勒·柯布西耶论文

上一篇:浅析企业内部审计风险与控制
下一篇:金针采摘加工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