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雨晴,伽红凯,王思明[1](2021)在《宿豫丁嘴金针菜生产系统的历史文化价值挖掘——以金针菜种植为核心》文中提出宿豫丁嘴金针菜生产系统是以金针菜生产为核心的农业系统,于2020年入选第五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金针菜作为中国原产作物,在漫长的历史时期内经历了由观赏植物到药用植物、再到食用蔬菜的转变。而江苏宿豫丁嘴地区凭借良好的自然条件、社会环境不仅成为金针菜的重要产地,而且进一步发展形成了以金针菜生产为核心的宿豫丁嘴金针菜生产系统,传承至今。本文拟以金针菜在中国种植历史以及角色的转变为背景,通过分析宿豫地区自然、经济、文化等条件,挖掘金针菜生产系统经济、生态、文化等方面的价值。
倪陆军[2](2021)在《丁嘴金菜:黄花金招牌》文中研究说明本期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江苏宿迁市宿豫区丁嘴金针菜种植系统,是以传统金针菜品种选育、种植栽培、农田管理、收获加工为核心的农业生产系统。该系统在生产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生态系统功能,呈现出秀美的人文及自然景观。丁嘴金菜即丁嘴金针菜,曾叫丁庄大菜。金针菜即黄花菜,古名萱草,俗名忘忧草、安神菜。
闫怀远[3](2021)在《宿迁市丁嘴金菜特色产业发展问题及对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大力推进我国现代农业产业发展,加快特色农业产业改革创新进程,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同时,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不断发展以及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地方特色农产品也逐渐兴起并快速发展。特色农业产业从业人员的收入水平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在解决了当前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的同时,也进一步促进了地方经济的发展。金菜作为一种营养价值非常高的农产品,在中国具有很长的种植历史。宿迁市丁嘴镇是中国金菜的六大产区之一,随着不断的发展,已成为当地特色主导产业,并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以农业产业化、比较优势、区域主导产业等理论为基础,考察了丁嘴镇发展金菜产业所具有的优越自然地理条件,并从丁嘴金菜历史沿革、种植规模、优种优育、组织化程度等几个方面描述了丁嘴金菜特色产业的发展现状。基于对129个丁嘴金菜从业者的相关调查分析,总结出丁嘴金菜特色产业发展中存在的产业规模较小、经营主体单一、从业者文化偏低、发展资金短缺、品牌意识淡薄、综合竞争力低等问题。为此,论文提出,一是要加大产业扶持力度,二是要完善相关服务配套,三是要培育新生代职业农民,四是要不断加大产业投入,五是要重视产品品牌培育,六是要提升产业竞争力。通过以上对策,来进一步促进丁嘴金菜特色产业的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代瑞娟,李志强,朱月林[4](2019)在《不同冻结和解冻方法对金针菜品质及膜脂过氧化的影响》文中指出以"大乌嘴"金针菜为材料,通过测定解冻时间、汁液流失率、可溶性固形物和叶绿素含量、脂氧合酶(LOX)活性、丙二醛(MDA)含量等指标,研究不同冻结和解冻方法对金针菜品质和膜脂过氧化的影响。结果表明,冻结处理中,P7和P8冻结方法明显地降低了汁液流失率、维持了较高的可溶性固形物和叶绿素含量,延缓了速冻金针菜品质的下降;解冻方法中,微波解冻能够有效地减少金针菜解冻后品质的下降,抑制LOX活性和MDA含量的升高,减少冷冻对细胞膜完整性的破坏作用。综合分析,微波解冻结合P7或P8冻结处理是解决速冻金针菜解冻后品质下降的理想方法。
代瑞娟[5](2019)在《不同保鲜方式对金针菜品质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金针菜(Hemerocallis fulva L.)又名黄花菜属百合科萱草属多年生草本植物,是我国特产蔬菜,在我国南北均有栽培。金针菜采摘期在高温多雨的夏季,采后呼吸旺盛,代谢活跃使其贮藏性能极差。速冻技术和气调贮藏是解决鲜金针菜保鲜难题的有效措施,这两种方法无任何添加剂和防腐剂,所以能最大程度地保留金针菜的风味、色泽和营养成分,因此,对提高鲜金针菜贮藏品质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本实验以宿迁‘大乌嘴’金针菜为试材,首先就采取速冻和CA(Controlled Atmosphere)保鲜技术对采后金针菜的品质及膜脂过氧化反应做了研究,然后对CA贮藏过程中与品质有关基因的表达量进行研究,并对这些基因做了生物信息学分析,主要结果如下:1.按冷冻和贮藏温度共分8个组合(P1、P2、P3、P4、P5、P6、P7、P8):P1:-20℃+-20℃;P2:-40℃+-20℃;P3:-60℃+-20℃;P4:-80℃+-20℃;P5:-20℃+-80℃;P6:-40℃+-80℃;P7:-60℃+-80℃;P8:-80℃+-80℃,贮藏8个月后分别采用常温、温水、微波、柠檬酸四种解冻方法进行解冻处理。结果P7或P8冻结方式,采用微波解冻法,能较好地保持冻结金针菜解冻后可溶性固形物含量,有效抑制水分的损失、叶绿素的降解、丙二醛(MDA)含量的上升,也能显着降低脂氧合酶(LOX)活性。因此,P7或P8冻结处理及采用微波解冻能较好地保持采后金针菜的品质,是金针菜较适宜地冻结及解冻方式。2.将金针菜进行如下9种保鲜处理(CK:21%O2;A:3%O2+20%CO2;B:10%O2+20%CO2;C:3%O2+25%CO2;D:10%O2+25%CO2;E:3%O2+30%CO2;F:10%O2+30%CO2;G:3%O2+35%CO2;H:10%O2+35%CO2,剩下的由 N2补充),结果以感官评价和生理指标筛选出的最适宜金针菜保鲜的CA配比是3%O2+35%CO2;贮藏30d后,与空气处理组相比,CA(3%O2+35%CO2)处理的金针菜品质都相对较好,仍具有商品价值,呼吸强度显着高于对照,同时可显着延缓pH值的降低和叶绿素的降解,使MDA含量、LOX、多酚氧化酶(PPO)和过氧化物酶(POD)活性维持在较低水平,从而抑制金针菜的腐烂进程,延长其保鲜时间。3.在整个贮藏期内对CA(3%O2+35%CO2)处理的金针菜品质有关基因的相对表达量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CA处理的DSA3(daylily senescence-associated 3)基因相对表达量分别在第10d和第25 d出现两个峰值,且CA处理的基因相对表达量低于空气处理组。DSA4(daylily senescence-associated 4)基因相对表达量变化呈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与空气处理组相比,DSA6(daylily senescence-associated 6)基因相对表达量在整个贮藏期都很低,只在贮藏后期有所上升,说明CA处理对抑制金针菜衰老效果显着,且在后期表达上调。SEN102(senescence 102)基因在整个贮藏期表达上调。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为DSA3、DSA4、DSA6、SEN102基因的二级结构都由α螺旋、延伸链、无规则卷曲组成。其中DSA4有1个跨膜结构,DSA3、DSA6、SEN102无跨膜结构。DSA3、DSA4、SEN102编码蛋白是亲水稳定蛋白,DSA6编码蛋白是亲水不稳定蛋白。
李育军,植石灿,黄妙林,秦树香[6](2018)在《华南黄花菜的生产研究与发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黄花菜(学名:Hemerocallis citrine Baroni,英文名:Daylily)为单子叶植物纲百合科萱草属多年生草本植物,又名金针菜、忘忧草等,起源于亚洲与欧洲。我国也是原产地之一,最早记载于2 500多a前的《诗经·卫风·伯兮》篇,有"焉得谖草,言树之背"(谖草,即萱草,是黄花菜的学称;言:虚词,愿意;树:动词,种植;背:北,指母亲住的北房)。据李时珍《本草纲目》记载,黄花菜花和根均可入药,可
胡花丽[7](2018)在《氢气对采后金针菜、猕猴桃衰老的生理机制研究》文中提出金针菜为百合科(Liliaceae)萱草属(Hemerocallis)植物,其幼嫩花蕾作为可食用组织,具有对乙烯不敏感的特性。尽管与干制金针菜产品相比,鲜食金针菜维持了组织更好的口感及叶绿素、抗坏血酸等营养成分的含量,但市场上鲜食金针菜的销售较少。这是因为金针菜的采收期正值高温季节,采后常温下组织极易开花衰老,从而影响金针菜的加工、销售半径和货架期,也严重制约着鲜食金针菜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了解并开发控制鲜食金针菜衰老的保鲜技术具有重要意义。最近的研究发现,氢气(H2)在调节植物根系发育、气孔关闭和非生物胁迫等过程中提高了组织的抗氧化能力。与这些生物过程类似,在果蔬组织的衰老过程中,细胞内氧化还原平衡状态出现崩溃。这提示我们探查H2对果蔬衰老的调控作用。与对乙烯不敏感的金针菜不同,猕猴桃(Actinidia deliciosa)是一种对乙烯信号极为敏感的果实,因而为研究工作提供了另一个很好的材料。基于此,本研究以对乙烯敏感性不同的金针菜和猕猴桃为试验材料,分析了 H2对植物组织衰老调控的潜在机制。具体研究结果如下:1.采前H2处理对金针菜生长发育及采后衰老的影响试验比较了不同浓度(0.8和1.6μmol L-1)H2处理对金针菜生长发育及采后耐贮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调查的时间内,较对照和1.6 μmol L-1H2处理相比,0.8μmol L-1 H2处理提高了金针菜的总产量。因此随后的试验分析了 0.8 μmol L-1 H2处理对低温贮藏金针菜衰老的影响。结果发现,褐变是影响金针菜贮藏期限的关键问题。然与对照相比,H2处理减缓了鲜食金针菜的褐变程度,这与其下降的多酚氧化酶活性一致。该处理也维持了采后金针菜组织内氧化还原状态的平衡,比如该处理样品表现出较低的相对电导率、脂质氧化水平和活性氧积累。另外,H2处理也推迟了金针菜样品中不饱和脂肪酸/饱和脂肪酸比率的下降。对金针菜内源H2水平的测定表明,在金针菜采后贮藏过程中,内源H2含量呈下降趋势。相比而言,外源H2处理维持了组织中内源H2的较高水平。这些结果显示,内源H2的代谢影响着金针菜的发育和衰老过程,然而采前H2处理不但可提高金针菜的总产量,而且减缓了采后金针菜的褐变进程。2.NO参与H2减缓采后金针菜的衰老过程试验以富氢水和硝普钠分别作为H2和NO供体,同时以一氧化氮专一清除剂(cPTIO)作负对照,首先研究了 H2和NO对低温贮藏(0-2℃)金针菜衰老生理的影响。结果发现,较蒸馏水对照相比,H2和NO处理均维持了金针菜的较低呼吸速率和脂质过氧化水平,延缓了其开花进程。相反,cPTIO处理加快了金针菜的开花进程。为了进一步了解H2和NO对金针菜衰老的调控机制,试验采用蛋白质组学的方法,分析了 H2和NO对金针菜衰老过程中蛋白质表达的影响。结果发现,H2和NO调控的差异蛋白点主要参与了前体代谢物和能量的生成、胁迫反应和核苷三磷酸生物合成过程。通过GO和KEGG互作网络分析发现,H2调控的多数蛋白参与了氧化磷酸化过程,并且可能对ATP合酶的α-亚基蛋白具有调控作用。H2和NO均提高了能量合成蛋白的表达水平。为了证实这一结果,试验分析了处理对组织能量状态的影响。与预期的结果一致,H2和NO也维持了组织较高的能荷状态,而cPTIO则降低了组织的ATP含量及能荷水平。基于H2和NO在调控金针菜衰老方面的这些共性特点,为进一步探查二者之间的交互关系,试验用H2、NO、cPTIO的单独与组合处理金针菜。试验结果再次表明,H2和NO可减缓采后金针菜的开花进程,并且它们的这种作用可被cPTIO削弱,这暗示NO参与了 H2起作用的路径。内源NO检测的结果证实了 H2处理可提高组织内源NO的水平。随后的钨酸钾、H2单独与组合处理试验进一步证明,H2可能通过提高组织内硝酸还原酶活性而诱发NO的合成。这些结果表明NO参与了 H2减缓采后金针菜衰老的过程。3.H2和NO对金针菜衰老过程小分子物质代谢的影响试验利用液相色谱-四级杆-飞行时间质谱技术首先分析了金针菜从采收→细胞膨大→开花→衰老过程小分子代谢物的变化规律。根据变量权重>1寻找差异代谢物,确定了影响采后金针菜衰老的生物标志物:柠檬酸、脯氨酸、槲皮素、苯乙胺、色氨酸,精氨酸、丝氨酸、苏氨酸、酪氨酸、多巴胺、琥珀酸、S-腺苷甲硫氨酸、2-苯乙酰胺、L-苹果酸、顺-乌头酸和L-苯丙氨酸。除槲皮素外,其它物质均与乙醛酸代谢和三羧酸循环之间存在直接或间接联系。在此基础上,随后的试验解析了 H2和处理对金针菜衰老过程小分子物质代谢的影响。研究发现,H2和NO处理对采后金针菜衰老的调控作用与其组织内较高的柠檬酸、苯丙氨酸、抗坏血酸和草酰琥珀酸含量有关。另外,与H2不同的是,NO处理维持了组织内较高的莽草酸和琥珀酸含量。4.H2对常温贮藏猕猴桃乙烯(C2H4)生物合成的影响试验进一步测试了 H2熏蒸处理对猕猴桃衰老的影响。结果显示,在猕猴桃后熟过程中,内源H2含量下降,然而H2熏蒸处理不仅增加了组织内源H2的含量,而且推迟了果肉的软化和细胞壁的降解。H2也抑制了猕猴桃果实乙烯的生成,这主要是因为H2降低了 1-氨基环丙烷羧酸(ACC)含量、ACC合成酶(ACS)和ACC氧化酶(ACO)活性及其基因表达水平。而且,H2阻碍了外源乙烯或ACC诱导的C2H4生成和后熟进程。这些结果表明,H2对猕猴桃后熟过程的推迟作用与其抑制乙烯生物合成密切相关。综上所述,本研究揭示了 H2调控金针菜和猕猴桃衰老的生理机制。这些研究结果不仅明确了 H2起作用的下游信号分子,而且可对NO调控果实衰老的知识结构产生新的见解,最重要的是可为调控果蔬后熟衰老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穆大伟[8](2017)在《城市建筑农业环境适应性与相关技术研究》文中指出在城镇化快速发展过程中,我国耕地紧张局势越加严重,城市生态环境持续恶化。开展具备农业生产功能的城市建筑环境适应性与种植技术研究,能够有效补偿耕地面积,减少资源消耗,改善城市生态,使城市产生从单纯的资源消耗型向生产型的革新性转变,具有重要的经济、社会、生态和学术意义。课题以居住建筑和办公建筑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实地调研、理论整合、种植试验、计算机模型建构等方法进行研究。主要研究方面:系统梳理有农建筑理论,农业城市环境适应性、建筑环境适应性研究,建筑农业种植技术、品种选择技术研究、屋顶温室有农建筑范式研究。研究内容:(1)在生产性城市理论指导下,系统梳理有农建筑理论。有农建筑是在传统民用建筑基础上,采用现代农业技术和环境调控手段,系统耦合人居生活与农业生产活动,构筑“建筑—农业—人”一体化生态系统,具备农业生产功能的工业建筑和民用建筑。(2)城市环境与传统农田环境差异较大,论文以城市雨水和城市空气条件下蔬菜适应性为切入点进行种植试验研究,测量蔬菜光合速率、根系活力、维生素含量和重金属含量等蔬菜品质指标和生理指标,探讨农业在城市环境中的适应性。(3)对比分析蔬菜和人体对环境的要求,提出人菜共生空间光照、温度、湿度、气流等环境指标。测量客厅、办公室、阳台、屋顶的光照强度、温度、湿度、CO2浓度,分析蔬菜在建筑环境中的适应性。进行建筑蔬菜种植试验,测量生理指标与产量,计算蔬菜绿量和固碳吸氧量,探讨蔬菜生产建筑环境适应性和生态效益。(4)结合设施农业技术和立体绿化技术,筛选建筑农业种植技术:覆土种植、栽培槽种植、栽培块种植、水培种植。提出建筑农业新技术:透气型砂栽培技术。该技术可实现不更换栽培基质持续生产,是更加适宜建筑环境的农业种植技术。进行透气型砂栽培生菜种植试验研究,论证透气型砂栽培技术可行性。(5)提出建筑农业品种选择基本原则,系统整理120种蔬菜环境要求数据,建立建筑蔬菜品种选择专家系统。以建筑农业微空间和中国农业气候区划为基础,进行建筑农业气候区划。(6)进行屋顶温室有农建筑专题研究,探索日光温室、现代温室和建筑屋顶结合的具体模式,并将光伏与屋顶温室进行结合,使建筑具备能源生产和农业生产的功能。利用Design Builder模拟屋顶温室、屋顶农业和普通建筑的能耗,探讨屋顶温室的节能性。论文阐述了有农建筑的内涵,通过调查研究、理论研究、试验研究、模拟研究对农业城市适应性、建筑适应性、建筑农业种植技术、建筑蔬菜品种选择技术、屋顶温室有农建筑模型与能耗进行了研究。结论如下:(1)城市雨水和城市空气环境下的蔬菜生长势弱,商品产量低,营养品质较好,重金属As、Cd、Pb含量满足国家标准食品安全要求,城市雨水可作为农业灌溉用水,交通路口不宜进行蔬菜商品生产;在人菜共生建筑空间中,蔬菜要求光照强度3000lux以上,远高于人居环境要求,需要解决补光而不产生眩光的问题,人菜温度、湿度、通风环境要求范围较为接近,人菜CO2和O2具有互补作用;通过办公建筑和居住建筑环境测量试验和种植试验研究证明人菜共生是可行的,种植试验表明,南向窗台、南向阳台和西向阳台单株生物量分别为163.15g、138.08g、132.42g,显着高于北向窗台19.01g和屋顶31.67g,不同空间蔬菜叶绿素含量、净光合速率、固碳吸氧量和绿量差异明显。(2)提出建筑农业三原则:对人工作和生活影响小、对建筑环境影响小、种植管理简单,筛选出建筑农业适宜技术:覆土栽培技术、栽培槽技术、栽培块种植技术、栽培箱种植技术、水培技术;提供新的建筑农业种植技术:透气型砂栽培技术,试验证明透气型砂栽培技术是可行的;建立120种蔬菜环境指标数据库,建立品种选择专家系统,进行建筑农业气候区划,解决了建筑蔬菜品种选择问题。(3)探索通过屋顶温室进行农业、能源复合式生产的有农建筑范式;Design Builder软件模拟表明屋顶现代温室和相连建筑顶层的全年能耗为80802 Kwh,露地现代温室+没有屋顶温室的建筑顶层全年能耗为90429 Kwh,全年节能9627 Kwh,露地日光温室+普通建筑顶层全年能耗为48806 Kwh,屋顶日光温室和建筑顶层全年能耗为46924 Kwh,全年节能1882 Kwh,证明屋顶温室是节能的。论文为有农建筑和生产型建筑系统构筑做了部分工作,属于生产性城市理论体系研究,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基于垂直农业的生产型民用建筑系统构筑》(项目批准号:51568017)的部分研究成果,为生态建筑设计探索新方法,为可持续城镇建设提供新思路。
马佳佳,王毓宁,隋思瑶,陆皓茜,吴彤东,李鹏霞[9](2017)在《气调贮藏对金针菜外观色泽和营养品质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为研究气调贮藏对金针菜色泽和营养品质的影响,在温度(0±1)℃和相对湿度(95%98%)下,调节贮藏环境中O2比例为5%±0.1%,CO2比例分别为4%±0.1%、7%±0.1%、10%±0.1%,对金针菜进行不同时间贮藏。结果表明:适宜的气调环境能够抑制叶绿素的降解,延缓营养物质的损耗速率。在整个贮藏周期内,与空气对照相比,O2为5%±0.1%时,CO2为(7%±0.1%)10%±0.1%的气调贮藏环境对金针菜的叶绿素总量、VC含量、可溶性蛋白含量的影响差异显着(p<0.05);对金针菜的b*值、类胡萝卜素含量、可溶性糖含量的影响差异不显着(p>0.05)。对于a*值,气调组在贮藏后期显着(p<0.05)高于空气对照组。
杜玮瑶,李远志,乔倩,陈佩[10](2016)在《金针菜的特性及其深加工的研究》文中指出随着人们对金针菜进一步研究开发利用,其营养价值,药用价值和保健功效和也越来越被大众所了解和接受。金针菜除了可以直接食用以外,还可以制成各种口感极佳的产品。因此金针菜及其深加工也将成为一个新的研究热点,拥有庞大的市场。本文主要综述了金针菜的相关特性和金针菜及其深加工,并对金针菜的应用前景作了展望。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一、不同历史时期金针菜的发展演变 |
| (一)观赏植物时期 |
| (二)药用植物时期 |
| (三)食用蔬菜时期 |
| 二、江苏宿豫丁嘴金针菜生产系统的发展环境分析 |
| (一)自然条件 |
| (二)经济因素 |
| (三)文化因素 |
| 三、宿豫丁嘴金针菜生产系统的价值挖掘 |
| (一)经济价值 |
| (二)生态价值 |
| (三)文化价值 |
| 四、结语 |
| 独有的金针菜品系 |
| 世代相传的加工技艺 |
| 相伴相生的民俗文化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1章 绪论 |
| 1.1 选题背景、目的和意义 |
| 1.1.1 选题背景 |
| 1.1.2 选题目的和意义 |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 1.2.2 国内研究综述 |
| 1.2.3 研究述评 |
| 1.3 研究目标及内容 |
| 1.3.1 研究目标 |
| 1.3.2 研究内容 |
| 1.4 研究思路及方法 |
| 1.4.1 研究思路 |
| 1.4.2 研究方法 |
| 1.5 创新与不足之处 |
| 1.5.1 创新性 |
| 1.5.2 不足之处 |
| 第2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
|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
| 2.1.1 农业产业 |
| 2.1.2 特色农产品 |
| 2.1.3 丁嘴金菜特色产业 |
| 2.2 相关理论 |
| 2.2.1 农业产业化理论 |
| 2.2.2 比较优势理论 |
| 2.2.3 区域主导产业理论 |
| 2.2.4 农业供给侧结构改革 |
| 2.3 特色农业发展的主要影响因素 |
| 2.3.1 物资资源因素 |
| 2.3.2 规模化因素 |
| 2.3.3 资本因素 |
| 2.3.4 社会制度因素 |
| 2.3.5 技术因素 |
| 第3章 丁嘴金菜特色产业发展现状与成效 |
| 3.1 丁嘴金菜特色产业发展的概况 |
| 3.1.1 丁嘴金菜特色产业发展历史沿革 |
| 3.1.2 丁嘴金菜特色产业规模及组织特征 |
| 3.1.3 丁嘴金菜特色产业发展条件优势 |
| 3.2 丁嘴金菜特色产业发展的做法与成效 |
| 3.2.1 丁嘴金菜特色产业发展做法 |
| 3.2.2 丁嘴金菜特色产业发展成效 |
| 第4章 丁嘴金菜特色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与成因分析 |
| 4.1 丁嘴金菜特色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
| 4.1.1 产业规模不大 |
| 4.1.2 经营主体单一 |
| 4.1.3 从业者文化偏低 |
| 4.1.4 发展资金短缺 |
| 4.1.5 品牌知名度不高 |
| 4.1.6 市场占有率较低 |
| 4.2 丁嘴金菜特色产业发展中存在问题的原因 |
| 4.2.1 产业扶持不足 |
| 4.2.2 配套服务不完善 |
| 4.2.3 人才不断流失 |
| 4.2.4 资源配置不合理 |
| 4.2.5 品牌意识淡薄 |
| 4.2.6 综合竞争力低 |
| 第5章 进一步推进丁嘴金菜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对策建议 |
| 5.1 加大产业扶持力度 |
| 5.2 完善相关服务配套 |
| 5.3 培育新生代职业农民 |
| 5.4 不断加大产业投入 |
| 5.5 重视产品品牌培育 |
| 5.6 提升产品竞争力 |
| 第6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关于丁嘴金菜种植户的问卷调査 |
| 致谢 |
| 1 材料与方法 |
| 1.1 材料及处理 |
| 1.2 主要仪器与设备 |
| 1.3 指标测定 |
| 1.3.1 品质指标测定 |
| 1.3.2 酶活性和MDA含量测定 |
| 1.4 数据处理与分析 |
| 2 结果与分析 |
| 2.1 解冻时间的测定 |
| 2.2 汁液流失率的测定 |
| 2.3 可溶性固形物含量的测定 |
| 2.4 叶绿素含量的测定 |
| 2.5 LOX活性的测定 |
| 2.6 MDA含量的测定 |
| 3 讨论与结论 |
| 摘要 |
| ABSTRACT |
| 缩略词表 |
| 前言 |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 1 金针菜及其采后生理变化 |
| 1.1 功能性成分及价值 |
| 1.2 采后生理变化 |
| 2 蔬菜贮藏保鲜技术 |
| 2.1 低温保鲜 |
| 2.2 化学保鲜 |
| 2.3 辐射保鲜 |
| 2.4 速冻保鲜 |
| 2.5 气调保鲜 |
| 3 蔬菜保鲜过程中与品质有关的主要酶类 |
| 3.1 脂肪酸羟化酶 |
| 3.2 天冬氨酸蛋白酶 |
| 3.3 核酸酶 |
| 3.4 半胱氨酸蛋白酶 |
| 第二章 不同冻结和解冻方法对金针菜品质及膜脂过氧化的影响 |
| 1 材料与方法 |
| 1.1 试验材料 |
| 1.2 处理方法 |
| 1.3 指标测定 |
| 1.4 数据处理与分析 |
| 2 结果与分析 |
| 2.1 适于速冻金针菜解冻的柠檬酸浓度的筛选 |
| 2.2 不同解冻方法对解冻时间的影响 |
| 2.3 不同解冻方法对汁液流失率的影响 |
| 2.4 不同解冻方法对可溶性固形物含量的影响 |
| 2.5 不同解冻方法对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
| 2.6 不同解冻方法对LOX活性的影响 |
| 2.7 不同解冻方法对MDA含量的影响 |
| 3 讨论与结论 |
| 第三章 气调保鲜(CA)对金针菜品质的影响 |
| 1 材料与方法 |
| 1.1 试验材料 |
| 1.2 处理方法 |
| 1.3 指标测定 |
| 1.4 数据处理与分析 |
| 2 结果与分析 |
| 2.1 适于金针菜保鲜的CA配比的筛选 |
| 2.2 CA处理对金针菜感官品质的影响 |
| 2.3 CA处理对金针菜pH值的影响 |
| 2.4 CA处理对金针菜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
| 2.5 CA处理对金针菜LOX活性的影响 |
| 2.6 CA处理对金针菜MDA含量的影响 |
| 2.7 CA处理对金针菜POD活性的影响 |
| 2.8 CA处理对金针菜PPO活性的影响 |
| 2.9 CA处理对金针菜呼吸强度的影响 |
| 3 讨论与结论 |
| 3.1 CA处理对金针菜感官品质的影响 |
| 3.2 CA处理对金针菜pH值的影响 |
| 3.3 CA处理对金针菜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
| 3.4 CA处理对金针菜膜脂过氧化反应的影响 |
| 3.5 CA处理对金针菜呼吸强度的影响 |
| 第四章 气调保鲜(CA)与金针菜品质有关基因的表达分析 |
| 1 材料与方法 |
| 1.1 试验材料 |
| 1.2 总RNA提取及反转录成cDNA |
| 1.3 实时荧光定量PCR(qPCR) |
| 1.4 生物信息学分析 |
| 1.5 数据处理与分析 |
| 2 结果与分析 |
| 2.1 CA贮藏下与品质有关基因相对表达量的变化 |
| 2.2 四个品质有关基因编码蛋白质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
| 3 讨论与结论 |
| 全文结论 |
| 创新之处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 致谢 |
| 1 我国黄花菜的优质生产概况 |
| 2 我国黄花菜的研究进展 |
| 2.1 华南地区黄花菜研究进展 |
| 2.2 西北、华北、东北地区黄花菜研究进展 |
| 2.3 西南、华东、华中地区黄花菜研究进展 |
| 3 华南地区黄花菜生产关键技术 |
| 3.1 主栽品种 |
| 3.2 栽培管理关键技术 |
| 3.3 病虫防控技术 |
| 3.4 采收及加工技术 |
| 3.5 质量控制技术 |
| 4 华南黄花菜产业的发展潜力与策略 |
| 摘要 |
| ABSTRACT |
| 中英文缩略词表 |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 1.1 金针菜简介 |
| 1.2 金针菜衰老的生物学特性 |
| 1.2.1 植物激素 |
| 1.2.2 蛋白质含量 |
| 1.2.3 水解酶 |
| 1.2.4 脂质氧化水平 |
| 1.3 鲜食金针菜的保鲜技术 |
| 1.4 猕猴桃采后生理特性及相关保鲜技术 |
| 1.5 氢气的生物学特性及研究现状 |
| 1.5.1 氢气(H_2)在医学上的生物特性 |
| 1.5.2 氢气(H_2)在植物上的作用 |
| 1.6. 研究目的、意义及内容 |
| 1.6.1 研究目的和意义 |
| 1.6.2 研究内容 |
| 第二章 氢气对金针菜生长及采后耐贮性的影响 |
| 2.1 引言 |
| 2.2 处理与方法 |
| 2.2.1 材料 |
| 2.2.2 处理方法 |
| 2.2.3 指标测定 |
| 2.2.4 数据处理 |
| 2.3 结果分析 |
| 2.3.1 采前H_2处理对金针菜产量的影响 |
| 2.3.2 采前H_2处理对采后金针菜衰老特性的影响 |
| 2.3.3 采前H_2处理对采后金针菜褐变度及多酚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
| 2.3.4 采前H_2处理对采后金针菜活性氧、脂质氧化及膜透性的影响 |
| 2.3.5 采前H_2处理减缓了不饱和脂肪酸/饱和脂肪酸比率的下降 |
| 2.3.6 采前H_2处理减缓了采后金针菜内源H_2含量的下降 |
| 2.4 讨论 |
| 2.4.1 采前H_2处理对金针菜产量的影响 |
| 2.4.2 采前H_2处理对采后金针菜衰老表现的影响 |
| 第三章 NO参与H_2减缓采后金针菜的衰老 |
| 3.1 引言 |
| 3.2 材料与方法 |
| 3.2.1 材料与处理 |
| 3.2.2 指标及测定方法 |
| 3.2.3 数据处理 |
| 3.3 结果与分析 |
| 3.3.1 不同浓度H_2处理对采后金针菜表型及膜透性的影响 |
| 3.3.2 H_2、NO或cPTIO处理对采后金针菜开花进程的影响 |
| 3.3.3 H_2、NO或cPTIO处理对采后金针菜呼吸速率的影响 |
| 3.3.4 H_2、NO或cPTIO处理对采后金针菜粗纤维含量的影响 |
| 3.3.5 H_2、NO或cPTIO处理对采后金针菜脂质过氧化的影响 |
| 3.3.6 H_2分子减缓了采后金针菜的开花程度 |
| 3.3.7 基于蛋白质组学方法探查H_2分子对采后金针菜衰老的影响 |
| 3.3.8 H_2、NO或cPTIO处理对采后金针菜能量水平的影响 |
| 3.3.9 H_2通过提高NO水平而调控金针菜的衰老 |
| 3.3.10 钨酸钾对采后金针菜衰老的调控 |
| 3.4 讨论 |
| 3.4.1 H_2和NO分子均推迟了采后金针菜的开花衰老进程 |
| 3.4.2 H_2和NO通过调控采后金针菜的能量代谢而影响其开花进程 |
| 3.4.3 NR途径的NO参与了H_2延缓采后金针菜的衰老过程 |
| 第四章 基于代谢组学方法分析采后金针菜的衰老特性 |
| 4.1 引言 |
| 4.2 材料与方法 |
| 4.2.1 材料 |
| 4.2.2 样品分析的处理 |
| 4.2.3 LC/MS分析 |
| 4.2.4 数据分析内容 |
| 4.2.5 代谢物的挖掘及全谱鉴定 |
| 4.2.6 多元统计分析 |
| 4.3 结果与分析 |
| 4.3.1 不同贮藏时间金针菜表型的变化 |
| 4.3.2 典型总离子色谱图 |
| 4.3.3 不同贮藏时期金针菜样本的色谱图 |
| 4.3.4 聚类分析 |
| 4.3.5 多维统计方法 |
| 4.3.6 确定影响金针菜采后衰老的生物标志物 |
| 4.3.7 MetPA代谢网络绘制 |
| 4.3.8 关键代谢物/中间体在金针菜不同贮藏时期的变化 |
| 4.4 讨论 |
| 4.4.1 金针菜衰老过程中伴随着柠檬酸含量的下降 |
| 4.4.2 金针菜衰老过程中氨基酸含量的变化 |
| 4.4.3 金针菜衰老过程中多巴胺、苯乙胺和槲皮素的变化 |
| 第五章 H_2和NO调控采后金针菜衰老的代谢组学研究 |
| 5.1 引言 |
| 5.2 材料与方法 |
| 5.2.1 材料与处理方法 |
| 5.2.2 LC/MS分析及质谱条件 |
| 5.2.3 数据分析 |
| 5.2.4 代谢物的挖掘及全谱鉴定 |
| 5.2.5 多元统计分析 |
| 5.3. 结果与分析 |
| 5.3.1 不同处理对贮藏10 d金针菜样品代谢物变化的影响 |
| 5.3.2 不同处理对贮藏15 d金针菜样品代谢物变化的影响 |
| 5.4 讨论 |
| 5.4.1 三羧酸循环及乙醛酸代谢路径 |
| 5.4.2 苯丙氨酸代谢通路 |
| 5.4.3 抗坏血酸盐代谢途径 |
| 5.4.4 H_2和NO调控金针菜代谢物的异同之处 |
| 第六章 氢气抑制乙烯生物合成而延长猕猴桃的货架期 |
| 6.1 引言 |
| 6.2 材料与方法 |
| 6.2.1 材料与处理方法 |
| 6.2.2 H_2含量的测定 |
| 6.2.3 硬度的测定 |
| 6.2.4 细胞超微结构 |
| 6.2.5 电子舌数据的测定 |
| 6.2.6 乙烯生成量的测定 |
| 6.2.7 ACC含量和C_2H_4生物合成相关酶活性的测定 |
| 6.2.8 总酚及自由基清除活性的测定 |
| 6.2.9 RNA提取和实时RT-PCR分析 |
| 6.2.10 统计分析方法 |
| 6.3 结果分析 |
| 6.3.1 果实熏蒸处理内环境中气体成分的变化 |
| 6.3.2 果实衰老过程中内源H_2的动态平衡 |
| 6.3.3 H_2通过降低ACC含量、ACS和ACO活性而降低了乙烯的生成. |
| 6.3.4 H_2影响了C_2H_4生物合成相关基因的表达 |
| 6.3.5 H_2阻碍了外源C_2H_4诱导的猕猴桃的后熟进程 |
| 6.3.6 H_2降低了拟茎点霉菌诱发的腐烂 |
| 6.3.7 H_2处理对猕猴桃抗氧化活性的影响 |
| 6.3.8 不同H_2熏蒸模式对猕猴桃硬度的影响 |
| 6.4 讨论 |
| 6.4.1 H_2的动态平衡在调节果实软化中具有重要作用 |
| 6.4.2 H_2对猕猴桃后熟过程的调节与抑制C_2H_4生物合成有关 |
| 6.4.3 H_2降低了拟茎点霉菌侵染导致的病害 |
| 全文总结 |
| 创新之处与展望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致谢 |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1章 绪论 |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 1.1.1 研究背景 |
| 1.1.2 研究意义 |
| 1.2 研究现状 |
| 1.2.1 都市农业 |
| 1.2.2 设施农业 |
| 1.2.3 立体绿化 |
| 1.3 研究范围的界定 |
| 1.4 研究方法 |
| 1.5 研究框架 |
| 1.6 创新点 |
| 第2章 有农建筑与产能建筑 |
| 2.1 有农建筑 |
| 2.1.1 垂直农场 |
| 2.1.2 有农建筑 |
| 2.2 产能建筑 |
| 2.2.1 被动房 |
| 2.2.2 产能房 |
| 2.3 生产型建筑 |
| 第3章 农业的城市环境适应性研究 |
| 3.1 城市雨水种菜可行性试验研究 |
| 3.1.1 国内外研究进展 |
| 3.1.2 材料与方法 |
| 3.1.3 结果与分析 |
| 3.1.4 结论 |
| 3.2 城市道路环境生菜环境适应性研究 |
| 3.2.1 材料与方法 |
| 3.2.2 结果与分析 |
| 3.2.3 讨论 |
| 3.2.4 结论 |
| 第4章 农业的建筑环境适应性研究 |
| 4.1 建筑农业环境理论分析 |
| 4.1.1 蔬菜对环境的要求 |
| 4.1.2 人菜共生环境研究 |
| 4.2 建筑农业环境试验研究 |
| 4.2.1 材料与方法 |
| 4.2.2 结果与分析 |
| 4.3 建筑农业环境适应性和生态效益研究 |
| 4.3.1 材料与方法 |
| 4.3.2 结果与分析 |
| 4.3.3 讨论 |
| 4.3.4 结论 |
| 第5章 建筑农业种植技术研究 |
| 5.1 建筑农业蔬菜种植技术 |
| 5.1.1 覆土种植 |
| 5.1.2 栽培槽 |
| 5.1.3 栽培块 |
| 5.1.4 栽培箱 |
| 5.1.5 水培 |
| 5.1.6 栽培基质 |
| 5.2 建筑农业新技术:透气型砂栽培技术 |
| 5.2.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 5.2.2 透气型砂栽培床 |
| 5.2.3 砂的理化指标研究 |
| 5.2.4 水肥控制技术研究 |
| 5.2.5 砂栽培的特点 |
| 5.3 透气型砂栽培技术试验研究 |
| 5.3.1 研究现状 |
| 5.3.2 材料与方法 |
| 5.3.3 结果与分析 |
| 5.3.4 讨论与结论 |
| 第6章 建筑农业品种选择技术研究 |
| 6.1 品种选择原则 |
| 6.1.1 研究现状 |
| 6.1.2 品种选择原则 |
| 6.2 品种选择专家系统 |
| 6.2.1 蔬菜品种数据库 |
| 6.2.2 品种选择专家系统 |
| 6.3 建筑农业气候区划 |
| 6.3.1 建筑农业空间微气候类型 |
| 6.3.2 建筑农业气候区划 |
| 6.3.3 建筑农业气候区评述 |
| 第7章 温室与屋顶温室 |
| 7.1 温室 |
| 7.1.1 日光温室 |
| 7.1.2 现代温室 |
| 7.1.3 温室环境调控系统 |
| 7.2 光伏温室:农业与能源复合式生产 |
| 7.2.1 研究现状 |
| 7.2.2 农业光伏电池 |
| 7.2.3 光伏温室的光环境 |
| 7.2.4 光伏温室设计 |
| 7.2.5 实践案例 |
| 7.3 温室环境试验研究 |
| 7.3.1 材料与方法 |
| 7.3.2 结果与分析 |
| 7.3.3 结论 |
| 7.4 屋顶温室 |
| 7.4.1 研究现状 |
| 7.4.2 实践案例 |
| 7.4.3 屋顶温室类型 |
| 7.5 屋顶温室模型构建 |
| 7.5.1 生产性设计理念 |
| 7.5.2 屋顶日光温室 |
| 7.5.3 屋顶现代温室 |
| 7.5.4 屋顶温室透明覆盖材料 |
| 7.6 屋顶温室生产潜力研究 |
| 7.6.1 评估模型的建立 |
| 7.6.2 天津市屋顶温室面积 |
| 7.6.3 屋顶温室的生产潜力 |
| 7.6.4 自给率分析 |
| 7.6.5 结果与讨论 |
| 7.7 屋顶温室能耗模拟研究 |
| 7.7.1 能耗模拟分析软件 |
| 7.7.2 建筑能耗模型 |
| 7.7.3 能耗模拟参数设置 |
| 7.7.4 能耗模拟结果与分析 |
| 7.7.5 能耗模拟结论 |
| 总结 |
| 参考文献 |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 致谢 |
| 1 材料与方法 |
| 1.1 材料与仪器 |
| 1.2 实验方法 |
| 1.2.1 金针菜预处理 |
| 1.2.2 营养品质的测定 |
| 1.2.3 总叶绿素、类胡萝卜素含量的测定 |
| 1.2.4 金针菜贮藏期间表观色泽 |
| 1.3 数据处理 |
| 2 结果与分析 |
| 2.1 金针菜外观色泽的变化 |
| 2.2 金针菜VC含量的变化 |
| 2.3 金针菜可溶性糖含量的变化 |
| 2.4 金针菜可溶性蛋白含量的变化 |
| 2.5 金针菜总叶绿素与类胡萝卜素的变化 |
| 3 结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