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华夏图书馆!包月下载,不限IP,随心所欲! 【加入收藏】
| 本站已稳定运行4034天

饲料抗生素的安全性分析及应用前景

点击进入免费下载2022年中国知网论文


一、饲用抗生素的安全性分析和应用前景探讨(论文文献综述)

郑艺平[1](2018)在《广东省生猪粪污资源化利用模式现状及效果 ——以世界银行贷款项目为例》文中提出广东作为全国最大的猪肉消费省份以及生猪生产最大的省份之一,常年猪肉产量占肉类产量的64%左右,2016年生猪年末存栏头数为2076.05万头,规模化比例逼近65%。生猪产业越来越规模化、集约化,同时也产生了大量的生猪养殖场废弃物。2017年7月7日,农业部印发了《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行动方案(2017-2020年)》的通知,方案里提到了包括广东省在内的东部沿海地区,推荐“异位发酵床”、“污水肥料化利用”、“污水达标排放”模式。为探究三种粪污资源化利用主推模式在广东省的利用现状及效果,本文分析了世界银行贷款广东面源污染治理项目2017年139家猪场中使用“高床养殖型”(12家)、“污水肥料化利用”(63家)、“污水达标排放”(64家)这三种模式在世行项目中的比例及应用效果,并根据这三种模式的应用比例、现状及效果,统计不同规模及地域的养殖场主推模式,预测上述三种模式在广东省推广的可行性并提出相关完善建议。本文所得结果如下:1.广东农业面源污染治理项目养殖场遍布全省,2017年底采用污水肥料化利用和污水达标排放模式的养殖场数量分别是63家和64家,由此可估算全省采用上述两种模式的养殖场数量相当,两种模式各有其利弊及适用范围,养殖场应因地制宜选择猪场粪污处理模式,并尽可能实现固液有机肥资源化利用,如养殖场自身种植面积不足以消纳所产生的粪污,建议将固液有机肥外运并提供给周边种植土地,减少对外排放量。2.应加强对养殖场废弃物治理过程监测,提高有机肥料的安全性及质量,实现市场化。3.建议污水达标排放模式猪场加强粪污资源化利用和沼气发电。养殖企业应转变观念,将污水“治理”转化为污水“管理”,从源头上减少污水产生量,并实现废水循环利用。4.高床发酵型养殖场适合年出栏生猪2万头及以上的大型养殖场,如要将该模式在全省作进一步推广,应考虑改进工艺技术,减少建设成本;妥善解决垫料来源及有机肥销售途径,配套有机肥厂作进一步的堆肥腐熟,稳定实现资源化利用。5.臭气问题是所有类型养殖场同样面临的问题,应加大研究力度并进一步解决。

陈垅[2](2018)在《不同养殖模式对固始鸡屠宰性能及肉质影响研究》文中指出为探究无抗养殖技术对肉鸡养殖的影响,并探索适合四川山区肉鸡生态放养的新模式,试验选择抗病能力较强的固始鸡为研究对象,以比较不同养殖模式对固始鸡屠宰性能及肉质的影响。试验共设无抗放养、有抗放养、无抗舍养、有抗舍养4种不同养殖方式,并从屠宰性能、感官特性、肉质性状、营养品质、挥发性风味成分等方面进行研究。通过将放养模式下的无抗放养组与有抗放养组对比、舍养模式下的无抗舍养组与有抗舍养组对比,探索无抗养殖技术对固始鸡肌肉品质的影响;并通过将无抗养殖模式下的无抗放养组与无抗舍养组对比,探索适合四川山区肉鸡生态养殖新模式。研究结果如下:屠宰性能:无抗养殖技术对固始鸡屠宰性能有一定的影响。无抗组固始鸡的生长速率、屠宰率及全净膛率较有抗组略低,腹脂率略高,产肉性能不如有抗组。在无抗放养模式下,固始鸡生长速率虽较舍养低,但屠宰率、全净膛率、腿肌率以及胸肌率显着更高,腹脂率显着更低,产肉性能更好。感官特性:无抗养殖技术对固始鸡感官特性无显着影响,但无抗组固始鸡色泽、香味感官评分略优。无抗放养模式下固始鸡各项感官指标评分较舍养显着更高,表明人们认可该养殖模式下固始鸡鸡肉品质。肉质特性:无抗养殖技术对固始鸡肌肉p H、肉色无显着影响,而对系水力、质构、肌纤维形态等肉质性状有一定的影响。无抗养殖固始鸡肌肉系水力较有抗组稍高,熟肉率稍低,肌肉硬度、紧实度及剪切力值不如有抗组;无抗组固始鸡肌肉肌束较小,肌膜更多,组织形态不如有抗组。在无抗放养模式下,固始鸡各项肉质性状指标与舍养存在显着性差异,该模式下固始鸡p H下降更快,储存期更短;硬度、紧实度及剪切力值显着更高,咀嚼性更好,肌纤维密度更大,肌束更粗;而且鸡肉颜色更红亮,熟肉率更高,产肉性能更佳,品质更好。营养品质:无抗养殖技术对固始鸡肌肉常规营养成分、氨基酸、脂肪酸有一定的影响。无抗组固始鸡肌肉水分、粗灰分含量与有抗组无显着差异,肌肉粗蛋白含量较有抗组略低,粗脂肪含量略高;肌肉中饱和脂肪酸含量较无抗组低,而不饱和脂肪酸含量较无抗组高,呈味氨基酸含量略高于有抗组。在无抗放养模式下,固始鸡肌肉粗蛋白、粗灰分含量较舍养更高,粗脂肪含量更低;肌肉氨基酸总量、必须氨基酸、呈味氨基酸、不饱和脂肪酸及必须脂肪酸含量更高,饱和脂肪酸含量更低。挥发性风味物质:无抗养殖技术对固始鸡挥发性风味物质有一定影响。无抗养殖提高了肌肉中醇类、酸类和呋喃类化合物的含量,降低了烃类化合物含量,而且无抗养殖固始鸡肌肉挥发性风味物质更丰富。在无抗放养模式下,固始鸡肌肉风味物质更加丰富,香味更强烈,品质更佳,更受人们喜爱。

杨洋[3](2018)在《红曲色素的发酵、提取及其稳定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红曲霉(Monascus)为红曲科、红曲霉属丝状真菌,是传统的药食两用的微生物资源,在我国已有一千多年的应用历史。红曲色素是由红曲霉代谢产生的一系列聚酮类化合物的总称,具有降脂降糖、抗菌防腐、防癌抗肿瘤等多种功效,在食品医药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在饲料和纺织行业也具有良好的应用潜力。本论文从市售红曲米中分离鉴定出一株具有高产红曲色素的紫色红曲霉(Monascus purpureus)菌株,研究了该菌株液态、固态发酵生产红曲色素的技术工艺,建立了利用乙醇-硫酸铵双水相萃取法从液态发酵液中提取浓缩红曲色素的技术工艺,并考察了红曲色素的稳定性,以期为采用微生物发酵法生产功能性红曲色素提供菌种资源保障和发酵技术工艺参考。本论文的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红曲色素产生菌的筛选和鉴定采用平板稀释涂布法从市售红曲米中筛选出一株生长和发酵性能较好,具有高产红曲色素潜力的红曲霉菌株YY1-3,通过形态学观察和18S r DNA序列分析,鉴定为紫色红曲霉(Monascus purpureus)。2、紫色红曲霉液态发酵生产红曲色素的工艺研究采用单因素实验初步考察了碳源、氮源和无机盐种类及浓度对菌株YY1-3液态发酵产红曲色素的影响,结果显示氮源和甘油浓度对色素产量的影响显着。采用响应面设计法优化菌株YY1-3液态发酵产红曲色素的培养基组成,分析得出最佳培养基组成为:蛋白胨12.1 g/L、甘油61 g/L、Fe SO4·7H2O 0.10 g/L和KNO34.2 g/L,模型预测红曲色素的最高产量为5.22 mg/m L,验证值为5.93±0.13mg/m L,验证值与预测值接近度为88.03%,优化后的红曲色素产量比初始值提高了275%。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优化培养条件,在30℃、p H 4.5、装液量100m L/250m L下发酵6天,红曲色素的最高产量可达6.02±0.11 mg/m L。3、紫色红曲霉固态发酵豆渣产色素的工艺研究以豆渣、大米、去皮黄豆、黄豆和麦麸为固态发酵基质,以菌株YY1-3产红曲色素的产量为评价指标,筛选出豆渣为最佳固态发酵基质。以豆渣为发酵基质,利用单因素实验筛选甘油、Na NO3、KH2PO4、Mg SO4、抗坏血酸、初始含水量、接种量和发酵时间等8个因素高产红曲色素的最优值,继而利用正交实验法筛选甘油、Na NO3、KH2PO4、Mg SO4、抗坏血酸5个因素的最优组合,分析得出,产红曲色素的最佳组合为:甘油6%,Na NO30.04%,KH2PO40.3%,Mg SO4 0.2%,抗坏血酸22 g/kg,在此条件下红曲色素的产量最高可达到6.03±0.11 mg/g。4、红曲色素的提取浓缩工艺及其稳定性研究建立了以乙醇-硫酸铵双水相萃取法从液态发酵液中萃取浓缩红曲色素的技术工艺,在50 m L放大萃取体系中的硫酸铵质量浓度为28%、乙醇质量浓度为16%时,相比R为0.36,分配系数K和回收率Y分别为173.07和98.43%,红曲色素富集浓缩在上相乙醇相中,萃取和浓缩的效果理想。对菌株YY1-3产红曲色素的稳定性研究结果表明:红曲色素在低温(65℃以下)、p H中性偏酸(5和6)和避光等条件下的稳定性较高,食品添加剂对其稳定性影响较小。

蔡军[4](2014)在《芽孢杆菌LFB112的基因组学及其对鸡肉品质和肠道菌群调控的研究》文中指出本研究以如何提高鸡肉的安全性和改善品质为主要目标,分别研究了益生芽孢杆菌LFB112的全基因组、替代抗生素效果和适宜添加量、对肉品质和肠道宏基因组层次上的菌群调控以及功能基因、肠道菌群结构变化与肉品质的关系,以初步阐明肠道菌群对肉品质调控的机理。试验一对芽孢杆菌LFB112基因组进行研究以阐明其广谱抑菌和益生特性的基因基础。试验由二代测序仪Hiseq2000进行shotgun测序,通过拼接、补洞等方法获得解淀粉芽孢杆菌LFB112的全基因组序列,并登录到NCBI上,登录号为CP006952。LFB112的基因组大小为3942754bp,GC 含量为 46.7%,不含有质粒。LFB112 共有 3961 个 CDS,94 个 tRNAs,和 10个rRNAs。基因组分析可知LFB112含有多个合成次级代谢物的基因簇,印证了其卓越的抑菌性能;其次含有丰富的水解酶基因,有利于营养物质的吸收利用。比较基因组分析该菌属于解淀粉芽孢杆菌植物亚种,与生防菌株CAU946亲缘关系最近,也证实了 LFB112的抗菌活性。此外,预测出5个基因岛,相对于该菌种的其它菌株而言,数量很少,显示出LFB112进化上的稳定性和应用上的安全性较好。试验二旨在探讨芽孢杆菌LFB112添加到肉鸡日粮中,对生长性能和鸡肉品质的影响。试验结果显示芽孢杆菌LFB112添加到肉鸡日粮中提高了肉鸡的平均日增重,改善肉色和脂肪酸组成等肉品质指标;对胴体性状、胸肌化学组分,剪切力等指标影响不显着。此外,芽孢杆菌LFB112在低剂量(107cfu/kg日粮)添加时,促生长效果最好,体增重略好于金霉素组。综合生长性能和肉品质的试验结果,可知饲喂芽孢杆菌LFB112的效果优于基础日粮组和金霉素组。试验表明芽孢杆菌LFB112可用在肉鸡饲粮中,替代抗生素,促进动物生长和健康,改善肉品质。试验三旨在通过饲喂芽孢杆菌LFB112动物肠道菌群结构和丰度的变化,阐明芽孢杆菌调控菌群的机制以及肠道菌群结构变化与肉品质的关系。研究采用Miseq测序技术,对芽孢杆菌组、抗生素组、和基础日粮组的肉鸡回肠和盲肠菌群的16S rRNA的V4-V5区进行测序,获得样本菌群的构成和丰度信息。结果发现基础日粮组菌群多样性没有降低,而是优势菌群,尤其是优势有益菌群不突出、丰度偏低。其次,基础日粮组菌群结构不稳定,变化幅度大。芽孢杆菌组在菌群多样性并未增加,而是加强回肠菌群结构稳定性和优势有益菌的丰度值,从而改善肉鸡的生长性能和肉品质。此外,多元相关分析结果显示第7天、21天和35天能动乳杆菌与胸肌脂肪酸组成之间具有显着的正相关,表明能动乳杆菌对胸肌脂肪酸的组成产生重要影响。

丁文秀,李震,李敬忠,徐玉新[5](2013)在《抑菌微生态制剂替代饲用抗生素技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课题筛选抑菌活性高的乳酸菌菌株和芽孢杆菌菌株,研究其代谢产物抑菌效果和抑菌谱,对抑菌谱不同的芽孢杆菌和乳酸菌复配,试验在动物上的效果。通过实验筛选抑菌性芽孢杆菌B7348和乳酸菌LP-11,将二者合理搭配可替代饲用抗生素在饲料中的使用。在提高机体抵抗力,减少发病率方面,已达到和超过饲用抗生素的效果。

涂兴强[6](2013)在《糖萜素、大蒜素在生长育肥猪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为了探究植物提取物的饲用效果,分别选择不同剂量的糖萜素、大蒜素在生长育肥猪中添加,研究其对生长育肥猪生长性能、血清生化指标及肉质的影响,筛选出适合优质肉猪生产的添加量。试验分两部分:1.糖萜素对生长育肥猪生长性能、血清生化指标及肉质的影响试验分两阶段进行,选择300头40kg左右的杜长大三元杂生长育肥猪,分四个组,每组三个重复。试验一组、二组、三组分别在每千克基础日粮中添加剂量150mg、300mg、450mg的糖萜素,对照组饲喂基础日粮。体重达75kg左右采血、称重后进行阶段二试验,体重达110kg采血、称重后,每个重复选择1头猪进行屠宰、肉质测定。试验结果如下:生长性能:糖萜素在40kg-75kg和75kg-110kg阶段能提高平均日增重,降低料重比,以300mg/kg剂量为宜。体尺测量:糖萜素对于改变试验猪体况没有明显效果,剂量为450mg/kg能提高臀围,增加猪后躯肌肉丰满度。血清生化指标:在40kg~75kg阶段,剂量300mg/kg提高总蛋白、白蛋白含量(P<0.05)。剂量450mg/kg能显着降低胆固醇含量(P<0.05)。剂量150mg/kg显着降低谷草转氨酶(P<0.05)。剂量150mg/kg、300mg/kg组的碱性磷酸酶差异显着(P<0.05)。在75kg-110kg阶段,剂量150mg/kg、450mg/kg组白蛋白含量差异显着(P<0.05)。剂量150mg/kg与300mg/kg组的谷丙转氨酶和谷草转氨酶含量差异显着(P<0.05)。剂量150mg/kg与300mg/kg、基础日粮组的碱性磷酸酶含量差异显着(’P<0.05)。肉质:糖萜素随剂量的增加而提高屠宰率。剂量≥300mg/kg能增加眼肌面积。450mg/kg剂量能降低平均背膘厚,皮厚,增大胴体瘦肉率,减少骨率、皮率、脂率,增加腿瘦肉率和肉脂比。糖萜素能改善肉色,系水力,增加大理石纹,肌内脂肪。150mg/kg剂量能提高熟肉率,剪切力,剂量在150mg/kg以上则降低。300mg/kg剂量提高肌肉肌苷酸较多,显着降低胆固醇(P<0.05)、氨基酸含量。2.大蒜素对生长育肥猪生长性能、血清生化指标及肉质的影响本试验选择180头35kg左右杜长大三元杂生长育肥猪进行试验,阶段分为35kg~65kg和65kg-110kg,试验内容同糖萜素组。试验结果如下:生长性能:大蒜素能降低料重比,提高65kg-110kg阶段平均日增重(P<0.05),以150mg/kg和300mg/kg为宜。剂量450mg/kg能增加体高和腿臀围(P<0.05)。血清生化指标:在35kg~65kg阶段,大蒜素能提高血清总蛋白、球蛋白含量,降低胆固醇、甘油三脂、空腹血糖含量,450mg/kg剂量能显着降低胆固醇含量(P<0.05)。在65kg~110kg阶段,大蒜素对血清生化指标影响不显着(P>0.05)。肉质:大蒜素能降低屠宰率、体斜长,平均背膘厚和皮厚,150mg/kg和450mg/kg剂量能增大眼肌面积,300mg/kg剂量能增加小肠长度(P<0.05)剂量在300mg/kg以上能显着增加胴体瘦肉率(P<0.05)。大蒜素能降低骨率、皮率、脂率,增大后腿比例,剂量450mg/kg增加腿瘦肉率,与150mg/kg剂量差异显着(P<0.05),肉脂比随着剂量升高而升高。剂量300mg/kg以上能显着改善肉色(P<0.05)。450mg/kg剂量能提高系水力(P<0.05)。剪切力,大理石纹和肌内脂肪随剂量增加而提高,熟肉率随剂量先减少后增大。大蒜素能提高肌苷酸、氨基酸含量,降低胆固醇含量,剂量在300mg/kg以上显着降低鲜味氨基酸比例(P<0.05)。

马玥[7](2013)在《新疆荒漠盐碱土中抗动物病原菌的放线菌资源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研究以分离自新疆地区盐碱土中的412株放线菌作为供试放线菌,以养殖业中危害比较严重的12种动物肠道病原菌作为靶标菌进行研究。对新疆放线菌的抗菌谱规律、优良放线菌菌株的分类地位、发酵液的性质及活性物质的提取和发酵条件、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得出以下主要研究结果:(1)通过琼脂块法对新疆放线菌进行拮抗性初筛,试验发现新疆地区荒漠土中39.6%的放线菌对所选的8种病原菌有拮抗作用,且供试菌对革兰氏阳性菌的拮抗效果优于革兰氏阴性菌,对牛无乳链球菌Ⅰ、Ⅱ和猪金黄色葡萄球菌Ⅰ、Ⅱ的平均抑制比例为26.0%和22.3%。对抑菌圈直径D≥15.0mm的菌株进行滤纸片复筛,选用12种病原菌作为靶标菌,发现发酵液活性与皿内试验结果基本一致,菌株XJ1625菌株和XJ68H02病原菌的抑菌活性普遍较高,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和牛无乳链球菌的抑菌圈直径均在30.0mm左右。(2)通过初筛和复筛得到11株抑菌效果较好的拮抗性放线菌,经多相分类鉴定确定了10株为链霉菌属的不同种,具体分类地位如下:XJ6-2菌株为天蓝褐链霉菌(Streptomyces coeruleofuscus);XJ1-5-10菌株为粪生链霉菌(Streptomyces fimicarius);XJ2-9菌株为灰平链霉菌(Streptomyces griseoplanus);XJ2-5-1菌株为弗氏链霉菌(Streptomyces fradiae);XJ19-11菌株为变异链霉菌(Streptomyces variabilis);XJ1202菌株为苍黄链霉菌(Streptomyces luridus);XJ1625菌株为微黄绿链霉菌(Streptomycesflavidovirens);XJ2-9-7菌株为库尔萨诺夫链霉菌(Streptomyces kurssanovii);XJ68H02为铁钻土链霉菌(Streptomyces ferralitis);XJ617菌株为堆孢链霉菌(Streptomycesmassasporeus),而XJ1-6-5菌株序列相似度在98%以下,可能为链霉菌属的新种,需要进一步的鉴定。(3)采用琼脂平板打孔法对抑菌效果较好的菌株XJ1625和XJ68H02进行发酵液性质测定,以鸡金黄色葡萄球菌CVCC548为靶标菌,发现两菌株对酸碱、温度、紫外线和蛋白酶K条件下都有较好的稳定性,但菌株XJ68H02的对酸碱有较大的适应范围,长时间贮藏时能保持较高的抑菌活性。另外菌株XJ1625和XJ68H02发酵液活性物质均可被不同极性的有机溶剂萃取,但菌株XJ68H02能被乙醇提取到更高的抑菌物质,且有较高的发酵液效价和较小的MIC,因此菌株XJ68H02更有利于进一步的研究。(4)通过正交试验对菌株XJ68H02液体发酵进行条件优化,以鸡金黄色葡萄球菌CVCC548为靶标菌,琼脂平板打孔法测定抑菌活性。得到该菌株最佳的发酵条件:以黄豆粉浸汁为培养基,在种龄36h时以7.0%接种量接种,初始pH设为7.5,发酵温度为35℃,培养时间为132h后可得到活性最高的发酵液,发酵液效价为933.77μg/mL,比优化前提高了2.8倍。

陈静,朴钟云,刘显军[8](2011)在《关于我国中草药饲料添加剂安全性的评价与建议》文中研究指明在现代化畜牧养殖中,抗生素等药物在动物产品中的残留和耐药性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研究表明,中草药因具有增强动物免疫功能、改善畜禽产品品质和促进动物生长等功能,并具有低残留、低毒等特点,而成为抗生素替代品之一。但由于中草药饲料添加剂配方没有固定标准,质量检测无据可依,特别是近些年有关中草药毒副作用的报道,使人们对中草药应用的安全产生了质疑。本文就中草药作为饲料添加剂在组方、成分和应用上的安全性进行分析,并对中草药饲料添加剂安全生产模式提出建议。

魏衎[9](2011)在《一株鸡肠源乳酸球菌的筛选及其微囊化后对肉鸡生长性能的影响》文中指出试验自健康AA肉仔鸡的小肠中分离出一株菌,经16S rRNA和Biolog自动微生物分析系统鉴定确认为乳酸乳球菌,对其病原菌抑制能力、生长性能、产酸能力及逆性环境耐受力等进行了研究,同时研究了其微囊化后对AA肉仔鸡生产性能和肠道正常菌群的影响。试验共分四部分。试验一,从1-7日龄的AA肉仔鸡肠道内分离得到一株菌,然后检测得出对大肠杆菌K88,大肠杆菌K99,鸡沙门氏杆菌,巴氏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都具有良好的抑制作用。用biolog和16SrRNA序列分析两种方法对其进行鉴定,鉴定结果现示为乳酸乳球菌,命名为GJ00007,并发现其对大肠杆菌K99的抑制能力最强。试验二,测定GJ00007的生长代谢曲线的同时研究其对逆性环境的耐受性,发现其生长速度快(代时<30min)、延滞期短、产L-乳酸能力强(5.6g/L)、逆性环境(模拟胃、肠液、H2O2)耐受力强。试验三,选用1日龄健康AA肉仔鸡180只,分为三组(微囊化菌组、菌液组、对照组),每组6个重复,每重复10只鸡,分别饲喂同一基础配方的三种日粮,研究了GJ00007微胶囊包被后与同浓度菌液、基础日粮作对照饲喂给AA肉鸡,结果显示:饲养全期(142d),与对照组和菌液组相比,微胶囊包被组鸡平均日增重分别提高了16.94%(P<0.05)和11.25%(P<0.05);饲料转化效率分别改善了16.13%(P<0.05)和6.18%。6周龄时微胶囊包被组与对照组和菌液组相比较,肉鸡的胸腺指数分别提高了46.56%(P<0.05)和18.38%(P<0.05),法氏囊指数分别提高了16.67%(P<0.05)和5.66%益生乳球菌GJ00007经微囊化包被后饲喂AA肉鸡,可改善肉仔鸡的平均日增重、饲料转化率和胸腺与法氏囊的相对重量。试验四,选用1-6日龄健康AA肉鸡的小肠和盲肠内容物,利用DGGE电泳技术和相关软件得到肠道菌群指纹图谱和聚类分析图,研究乳酸乳球菌GJ00007对肉鸡小肠、盲肠内正常菌群结构的影响,发现乳酸乳球菌能促进肠道正常菌群结构的快速建立,在3-4周龄和5-6周龄保持一个相对稳定的菌群结构,并帮助小肠维持一个更加复杂的微生态环境。同时乳酸乳球菌能促使盲肠菌群结构在3-5周龄已经趋于某种动态的稳定,较早的帮助盲肠建立稳定的菌群结构。

杨丽[10](2011)在《食品中庆大霉素兽药残留酶联免疫检测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论文对动物食品中庆大霉素残留的酶联免疫检测方法进行了系统研究。采用碳化二亚胺法将庆大霉素与钥孔嘁血蓝蛋白连接制得免疫原免疫兔子,免疫亲和柱纯化血清得到高效价和高特异性的庆大霉素多克隆抗体。采用碳二亚胺法与辣根过氧化物酶连接制得酶标抗原,建立了一种省时且高灵敏度的直接竞争ELISA检测方法,对影响实验的各因素(包被量,离子强度,pH值等)进行了优化与研究,包被量为0.5μg/孔,离子强度为0.01mol/L的PBS,pH为8.5时所获得的标准曲线灵敏度最高,稳定性最好。本实验所建立方法的灵敏度(IC50)为0.3gg/L,最低检出限(IC15)为0.03μg/L。对西索米星的交叉反应率为52.5%,对其他几种结构类似的氨基糖苷类抗生素交叉反应率较低。对牛奶、牛肉、猪肉、猪肝、猪肾、鸡肉、鱼肉、鸡蛋中的庆大霉素残留进行检测。牛奶基质:离心,弃去脂肪,7.5%的三氯乙酸提取离心后稀释100倍。组织基质:组织切碎样品用7.5%的三氯乙酸2倍提取离心后稀释50倍。鸡蛋基质:蛋清和蛋黄充分搅匀,用7.5%的三氯乙酸5倍提取离心后稀释20倍。不需要任何有机溶剂和前处理,添加三个不同浓度的庆大霉素兽药,回收率可达到69%~118%。本实验所建立方法在牛奶中检出限为3μg/L,在其它样品中检出限为3μg/kg。板内变异和板间变异均小于20%。以上证明本实验所建立的方法具有很高的准确性和精密度,满足快速检测的要求。通过37℃加速实验对抗体和酶标抗原的稳定性进行了研究,37℃存放3天后进行ELISA实验,标准曲线没有发生明显变化。通过与国外试剂盒的对比,本实验所建立的方法具有更高的灵敏度。

二、饲用抗生素的安全性分析和应用前景探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饲用抗生素的安全性分析和应用前景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广东省生猪粪污资源化利用模式现状及效果 ——以世界银行贷款项目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广东省生猪养殖概况
        1.1.1 广东省生猪养殖现状
        1.1.2 广东省生猪养殖规模化现状
    1.2 生猪养殖废弃物种类及危害
        1.2.1 生猪养殖废弃物种类
        1.2.2 生猪养殖废弃物的危害
    1.3 广东省粪污资源化利用主推模式及特点
        1.3.1 粪污专业化能源利用
        1.3.2 异位发酵床
        1.3.3 污水肥料化利用
        1.3.4 污水达标排放
    1.4 论文的研究目的及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材料
    2.2 研究方法
        2.2.1 污水肥料化利用模式研究方法
        2.2.2 污水达标排放模式研究方法
        2.2.3 高床发酵型养殖模式研究方法
3 结果与分析
    3.1 猪场污水肥料化利用模式应用效果
        3.1.1 模式现状
        3.1.1.1 采用污水肥料化利用模式的猪场分布
        3.1.2 污水肥料化利用模式的工艺特点
        3.1.3 典型案例分析
    3.2 猪场污水达标排放模式应用效果
    3.3 高架床发酵模式应用效果
        3.3.1 模式现状
        3.3.2 高床发酵型模式的猪场分布
        3.3.3 高床发酵型模式的工艺特点
        3.3.4 典型案例分析
        3.3.4.1 未腐熟垫料蛔虫卵、粪大肠菌群、苍蝇监测结果
        3.3.4.2 未腐熟垫料养分监测结果
        3.3.4.3 大气监测结果
        3.3.4.4 垫料田间使用效果(以水蜜桃种植为例)
4 讨论
    4.1 广东省采用污水肥料化利用模式的可行性分析
        4.1.1 污水肥料化利用模式试点情况
        4.1.2 污水肥料化利用模式工艺优缺点及注意问题
        4.1.3 污水肥料化利用模式相关政策
        4.1.4 污水肥料化利用模式猪场资源化利用优化方案
    4.2 广东省采用污水达标排放模式的可行性分析
        4.2.1 广东省生猪养殖业污水处理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4.2.2 污水达标排放模式试点情况
        4.2.3 污水达标排放模式工艺优缺点及注意问题
        4.2.4 污水达标排放模式相关政策
        4.2.5 污水达标排放模式猪场优化方案
    4.3 广东省采用高床发酵模式的可行性分析
5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2)不同养殖模式对固始鸡屠宰性能及肉质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抗生素的作用及其危害
        1.1.2 时代变迁养殖模式转型
        1.1.3 固始鸡研究利用的价值
    1.2 研究现状
        1.2.1 无抗养殖技术研究现状
        1.2.2 不同养殖模式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2 试验方法
    2.1 试验设计
        2.1.1 试验分组
        2.1.2 研究方法
    2.2 饲养管理
        2.2.1 设施条件
        2.2.2 防病免疫
        2.2.3 饲喂日粮
        2.2.4 抗生素投用
    2.3 试验采样
    2.4 检测指标
        2.4.1 屠宰性能测定
        2.4.2 感官特性评定
        2.4.3 肉质性状检测
        2.4.4 营养品质分析
        2.4.5 挥发性风味物质检测
        2.4.6 抗生素残留检测
    2.5 数据处理
3 试验结果
    3.1 屠宰性能测定结果
    3.2 感官特性评价结果
    3.3 肉质性状检测结果
        3.3.1 肌肉pH检测结果
        3.3.2 系水力测定结果
        3.3.3 肌肉肉色检测结果
        3.3.4 质构特性检测结果
        3.3.5 肌纤维形态观察结果
    3.4 营养品质分析结果
        3.4.1 常规营养物质检测结果
        3.4.2 氨基酸检测结果
        3.4.3 脂肪酸检测结果
    3.5 挥发性风味物质检测结果
    3.6 抗生素残留检测结果
4 讨论
    4.1 不同养殖模式对固始鸡屠宰性能影响
    4.2 不同养殖模式对固始鸡感官特性影响
    4.3 不同养殖模式对固始鸡肉质性状影响
        4.3.1 对肌肉pH影响
        4.3.2 对系水力影响
        4.3.3 对肌肉肉色影响
        4.3.4 对质构特性影响
        4.3.5 对肌纤维形态影响
    4.4 不同养殖模式对固始营养品质影响
        4.4.1 对常规营养物质影响
        4.4.2 对氨基酸影响
        4.4.3 对脂肪酸影响
    4.5 不同养殖模式对固始鸡挥发性风味物质影响
5 总结
    5.1 屠宰性能
    5.2 感官特性
    5.3 肉质特性
    5.4 营养品质
    5.5 挥发性风味物质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致谢

(3)红曲色素的发酵、提取及其稳定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文献综述
    1.1 红曲色素概述
        1.1.1 红曲色素的组成及结构
        1.1.2 红曲色素的性质与功能
    1.2 红曲色素的应用领域
        1.2.1 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
        1.2.2 在医药工业中的应用
        1.2.3 在饲料工业中的应用
        1.2.4 在染料工业中的应用
    1.3 微生物发酵法生产红曲色素的研究进展
        1.3.1 红曲色素生产菌种
        1.3.2 红曲色素生物合成代谢途径及其调控
        1.3.3 固态发酵生产红曲色素的研究现状
        1.3.4 液态发酵生产红曲色素的研究现状
    1.4 本论文的立题依据与研究思路
        1.4.1 立题依据
        1.4.2 研究思路
第2章 红曲色素产生菌的筛选、鉴定与发酵性能测试
    2.1 引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实验材料
        2.2.2 试剂与设备
        2.2.3 实验方法
        2.2.4 分析方法
        2.2.5 数据统计与分析
    2.3 结果与分析
        2.3.1 红曲色素产生菌的筛选与鉴定
        2.3.2 红曲色素产生菌的生长与发酵性能测试
        2.3.3 红曲色素产物的定性
    2.4 讨论与小结
        2.4.1 讨论
        2.4.2 小结
第3章 紫色红曲霉液态发酵生产红曲色素的工艺研究
    3.1 引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实验材料
        3.2.2 试剂与设备
        3.2.3 实验方法
        3.2.4 分析方法
        3.2.5 数据统计与分析
    3.3 结果与分析
        3.3.1 不同营养因子对M. purpureus产红曲色素的影响
        3.3.2 葡萄糖和甘油协同作用对M. purpureus产红曲色素的影响
        3.3.3 响应面法优化M. purpureus产红曲色素的液态培养基组成
        3.3.4 发酵条件优化实验结果
    3.4 讨论与小结
        3.4.1 讨论
        3.4.2 小结
第4章 紫色红曲霉固态发酵豆渣产色素的工艺研究
    4.1 引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实验材料
        4.2.2 试剂与设备
        4.2.3 实验方法
        4.2.4 分析方法
        4.2.5 数据统计与分析
    4.3 结果与分析
        4.3.1 不同固态发酵基质及含水量对M. purpureus产色素的影响
        4.3.2 不同营养因子对M. purpureus固态发酵豆渣产色素的影响
        4.3.3 不同发酵条件对M. purpureus固态发酵豆渣产色素的影响
        4.3.4 正交实验优化M. purpureus固态发酵豆渣产色素的工艺条件
    4.4 讨论与小结
        4.4.1 讨论
        4.4.2 小结
第5章 红曲色素的提取浓缩工艺及稳定性研究
    5.1 引言
    5.2 材料与方法
        5.2.1 实验材料
        5.2.2 试剂与设备
        5.2.3 实验方法
        5.2.4 分析方法
        5.2.5 数据统计与分析
    5.3 结果与分析
        5.3.1 乙醇-硫酸铵双水相萃取红曲色素的工艺研究
        5.3.2 红曲色素的稳定性研究
    5.4 讨论与小结
        5.4.1 讨论
        5.4.2 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研究生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4)芽孢杆菌LFB112的基因组学及其对鸡肉品质和肠道菌群调控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写词表(Abbreviation)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第二章 芽孢杆菌LFB112的基因组学研究
    2.1 前言
    2.2 材料与方法
    2.3 结果
    2.4 讨论
    2.5 结论
第三章 解淀粉芽孢杆菌LFB112对肉鸡生长性能和肉品质的影响
    3.1 前言
    3.2 材料与方法
    3.3 试验结果
    3.4 讨论
    3.5 结论
第四章 芽孢杆菌LFB112对肉鸡肠道菌群调控的影响
    4.1 前言
    4.2 材料与方法
    4.3 结果与讨论
    4.4 讨论
    4.5 结论
第五章 结论和展望
    5.1 主要结论
    5.2 本研究的创新点
    5.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个人简历

(5)抑菌微生态制剂替代饲用抗生素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
        2.1.1 菌株
        2.1.2 培养基
        2.1.3 试验器材
        2.1.4 其他材料
    2.2 试验方法
        2.2.1 芽孢杆菌初筛
        2.2.2 芽孢杆菌复筛
        2.2.3 pH值对芽孢杆菌抑菌效果影响
        2.2.4 复筛菌株的产酶性能试验
        2.2.5 乳酸菌的筛选
        2.2.6 乳酸菌耐受试验
        (1) 乳酸菌酸耐受试验:
        (2) 乳酸菌胆盐耐受试验:
        2.2.7 后备菌株代谢产物中有效抑菌成分初步分析
        2.2.8 菌种安全性试验
        2.2.9 菌种免疫效率试验
3 结果与分析
    3.1 芽孢杆菌初筛
    3.2 芽孢杆菌复筛
    3.3 pH值对芽孢杆菌抑菌效果影响
    3.4 复筛菌株的产酶性能试验
    3.5 乳酸菌的筛选
    3.6 乳酸菌耐受试验
    3.7后备菌株代谢产物中有效抑菌成分初步分析
    3.8 菌种安全性分析
    3.9 菌种免疫效率试验
4 结论

(6)糖萜素、大蒜素在生长育肥猪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我国养猪业的发展现状与形势
    1.2 饲用抗生素对畜牧生产的弊端
    1.3 糖萜素对动物生产的作用
        1.3.1 糖萜素简介
        1.3.2 糖萜素的制备工艺
        1.3.3 糖萜素的作用机理
        1.3.4 糖萜素对动物生产的作用
        1.3.5 糖萜素的应用前景
    1.4 大蒜素对动物生产的作用
        1.4.1 大蒜素简介
        1.4.2 大蒜素的生产方式
        1.4.3 大蒜素对动物生产的作用
        1.4.4 大蒜素的应用前景
    1.5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和主要内容
第二章 糖萜素对杜长大三元杂生长育肥猪生产性能、血清生化指标及肉质的影响
    2.1 材料与方法
        2.1.1 试验样品、时间及地点
        2.1.2 试验动物及分组
        2.1.3 试验设计
        2.1.4 饲养管理
        2.1.5 试验测定指标及测定方法
        2.1.6 资料分析
    2.2 结果与分析
        2.2.1 糖萜素日粮对杜长大三元杂育肥猪生产性能的影响
        2.2.2 糖萜素日粮对杜长大三元杂育肥猪体尺测量的影响
        2.2.3 糖萜素日粮对杜长大三元杂育肥猪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
        2.2.4 糖萜素日粮对杜长大三元杂育肥猪肉质的影响
        2.2.5 糖萜素剂量与杜长大三元杂育肥猪屠宰、肉质指标间的相关性分析
    2.3 讨论
        2.3.1 日粮中添加不同剂量糖萜素对杜长大三元杂育肥猪生产性能的影响
        2.3.2 日粮中添加不同剂量糖萜素对杜长大三元杂育肥猪体尺测量的影响
        2.3.3 日粮中添加不同剂量糖萜素对杜长大三元杂育肥猪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
        2.3.4 日粮中添加不同剂量糖萜素对杜长大三元杂育肥猪肉质性状的影响
    2.4 小结
第三章 大蒜素对杜长大三元杂生长育肥猪生产性能、血清生化指标及肉质的影响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样品、时间及地点
        3.1.2 试验动物及分组
        3.1.3 试验设计
        3.1.4 饲养管理
        3.1.5 试验测定指标及测定方法
        3.1.6 资料分析
    3.2 结果与分析
        3.2.1 大蒜素日粮对杜长大三元杂育肥猪生产性能的影响
        3.2.2 大蒜素日粮对杜长大三元杂育肥猪体尺的影响
        3.2.3 大蒜素日粮对杜长大三元杂育肥猪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
        3.2.4 大蒜素日粮对杜长大三元杂育肥猪肉质的影响
        3.2.5 大蒜素剂量与杜长大三元杂育肥猪屠宰、肉质指标间的相关性分析
    3.3 讨论
        3.3.1 日粮中添加不同剂量大蒜素对杜长大三元杂育肥猪生产性能的影响
        3.3.2 日粮中添加不同剂量大蒜素对杜长大三元杂育肥猪体尺的影响
        3.3.3 日粮中添加不同剂量大蒜素对杜长大三元杂育肥猪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
        3.3.4 日粮中添加不同剂量大蒜素对杜长大三元杂育肥猪肉质性状的影响
    3.4 小结
致谢
参考文献

(7)新疆荒漠盐碱土中抗动物病原菌的放线菌资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放线菌资源研究
        1.1.1 放线菌活性物质概括
        1.1.2 土壤放线菌研究概况
        1.1.3 放线菌分类的研究
        1.1.4 极端环境放线菌的研究概况
    1.2 抗生素的研究进展
        1.2.1 抗生素的研究概况
        1.2.2 抗生素研究面临问题
        1.2.3 抗生素筛选方法研究
        1.2.4 抗生素在畜牧业中的应用
    1.3 新疆特殊环境微生物的研究
    1.4 畜牧业中常见的动物传染疾病及防治
        1.4.1 常见动物传染病
        1.4.2 动物传染病的预防措施
    1.5 论文设计及其技术路线
第二章 新疆放线菌资源及拮抗菌规律研究
    2.1 材料与方法
        2.1.1 供试材料
        2.1.2 研究方法
    2.2 结果与分析
        2.2.1 土样养分状况和放线菌分布
        2.2.2 放线菌类群组成
        2.2.3 供试放线菌拮抗性的初筛
        2.2.4 供试放线菌拮抗性的复筛
    2.3 结论与讨论
第三章 优良拮抗放线菌的分类鉴定
    3.1 供试材料
        3.1.1 菌株
        3.1.2 培养基
    3.2 研究方法
        3.2.1 形态和培养特征观察
        3.2.2 生理生化特征试验
        3.2.3 16S rDNA 序列测定与分析
    3.3 11 株优良拮抗性放线菌的初步鉴定
        3.3.1 形态和培养特征观察结果
        3.3.2 生理生化特征
        3.3.3 16S rDNA 基因系统发育分析
    3.4 结论与讨论
第四章 优良放线菌 XJ 1625 和 XJ 68H02 发酵液性质研究
    4.1 材料与方法
        4.1.1 供试材料
        4.1.2 研究方法
    4.2 结果与分析
        4.2.1 放线菌 XJ 1625 和 XJ 68H02 菌株发酵液稳定性
        4.2.2 菌株 XJ 1625 和 XJ 68H02 发酵液活性物质提取
        4.2.3 菌株 XJ 1625 和 XJ 68H02 发酵液效价和 MIC 测定结果
    4.3 结论与讨论
第五章 放线菌菌株 XJ 68H02 液体发酵条件研究
    5.1 供试材料
        5.1.1 供试菌株
        5.1.2 培养基
    5.2 研究方法
        5.2.1 发酵液的制备
        5.2.2 抑菌活性测定
        5.2.3 放线菌 XJ 68H02 菌株的发酵培养基和发酵条件初步优化
    5.3 结果与分析
        5.3.1 菌株 XJ 68H02 最佳发酵培养基确定
        5.3.2 菌株 XJ 68H02 最佳种龄及发酵时间确定
        5.3.3 发酵工艺优化结果
    5.4 结论与讨论
第六章 总结
    6.1 主要结论
        6.1.1 放线菌资源及拮抗菌规律
        6.1.2 优良放线菌菌株的分类鉴定
        6.1.3 2 株优良菌株发酵液性质的初步研究
        6.1.4 菌株 XJ 68H02 液体发酵条件优化
    6.2 本研究的创新点
    6.3 有待进一步解决的问题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作者简介

(8)关于我国中草药饲料添加剂安全性的评价与建议(论文提纲范文)

1 前言
2 中草药饲料添加剂安全性评价
    2.1 中草药饲料添加剂组方和产品的安全性评价
    2.2 中草药添加剂化学成分安全性评价
    2.3 中草药饲料添加剂的应用安全性分析
        2.3.1 中草药添加剂在养猪生产中的应用
        2.3.2 中草药添加剂在养鸡生产中的应用
        2.3.3 中草药添加剂在反刍动物养殖中的应用
        2.3.4 中草药添加剂在水产养殖中的应用
        2.3.5 中草药添加剂在其他养殖业中的应用
3 建立中草药饲料添加剂安全生产模式
    3.1 建立以中草药为基础的特色生态种植模式
    3.2 加强对中草药药理和有效成分的研究, 合理开发中草药的生物学功能
    3.3 科学配制和使用中草药添加剂, 保证其质量
    3.4 制定行业标准, 加强监管
4 小结

(9)一株鸡肠源乳酸球菌的筛选及其微囊化后对肉鸡生长性能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文献综述
    1. 抗生素的替代品
        1.1 酸化剂
        1.2 寡聚糖
        1.3 酶制剂
        1.3.1 溶菌酶
        1.3.2 自溶酶
        1.3.3 病毒源裂解素
        1.4 植物提取物
        1.4.1 中草药饲料添加剂
        1.4.2 牛至油
        1.4.3 糖萜素
        1.4.4 大蒜素
        1.4.5 植物黄酮
        1.5 益生菌
        1.5.1 益生菌的概念
        1.5.2 益生菌的作用
        1.5.3 益生菌的作用机理学说
    2. 肠源益生菌
        2.1 肠源益生菌的优势
        2.2 肠源益生菌的生理特性
        2.2.1 耐酸性
        2.2.2 耐胆盐性
        2.2.3 粘附能力
        2.2.4 抑菌能力
        2.2.5 安全性
    3. 肠道益生菌的益生作用
        3.1 促进肠胃消化,利于动物生长
        3.2 增强机体免疫力
        3.3 维持畜禽肠道微生态平衡
        3.4 抗肿瘤,防病变
    4. 肠源益生菌存在的主要问题及解决措施
        4.1 微胶囊包被技术的研究概况
        4.2 益生菌的微胶囊技术在饲料中的应用
    5.肠道正常菌群和DGGE电泳技术
    6.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前景
    7.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8. 拟采取的技术路线
        8.1 研究内容
        8.1.1 鸡源肠道益生菌的筛选
        8.1.2 鸡源肠道益生菌的鉴定
        8.1.3 鸡源肠道益生菌的生理生化指标检测
        8.1.4 包被饲喂后对鸡营养消化吸收和免疫功能的影响
        8.1.5 饲喂后对肉鸡肠道多样性的影响
        8.2. 技术路线和技术措施
第一章 鸡肠源益生菌的分离、筛选和鉴定
    1.1 前言
    1.2 试验材料与方法
        1.2.1 试验材料
        1.2.2 试验方法
    1.3 结果分析
        1.3.1 菌株的形态特性
        1.3.2 菌种的 Biolog 鉴定结果
        1.3.3 菌种的 16S rRNA 鉴定结果
        1.3.4 菌株抑菌能力测定结果
    1.4 讨论
        1.4.1 菌种的鉴定
        1.4.2 菌种的抑菌作用
    1.5 小结
第二章 鸡肠源益生菌生物学特性研究
    2.1 前言
    2.2 试验材料与方法
        2.2.1 试验材料
        2.2.2 试验方法
    2.3 结果分析
        2.3.1 乳酸乳球菌 GJ00007 菌株生长代谢曲线测定结果
        2.3.2 乳酸乳球菌 GJ00007 人工胃液耐受力试验
        2.3.3 乳酸乳球菌 GJ00007 人工肠液耐受力试验
        2.3.4 乳酸乳球菌 GJ00007 对 H2O2 耐受力试验
    2.4 讨论
        2.4.1 乳酸乳球菌 GJ00007 菌株的生理生化特征
        2.4.2 乳酸乳球菌 GJ00007 菌株的耐受性
    2.5 小结
第三章 鸡源益生菌 GJ00007 对肉鸡生长性能影响的研究
    3.1 前言
    3.2 试验材料与方法
        3.2.1 试验材料
        3.2.2 试验方法
    3.3 结果分析
        3.3.1 GJ00007 微胶囊产品检验结果
        3.3.2 GJ00007 生物安全性检测结果
        3.3.3 GJ00007 对肉鸡生产性能的影响
        3.3.4 GJ00007 对肉鸡免疫功能的影响
    3.4 讨论
        3.4.1 GJ00007 微胶囊制剂生物安全性分析
        3.4.2 微胶囊包被与不包被的差异
        3.4.3 GJ00007 对肉鸡生长性能和免疫功能的影响
    3.5 小结
第四章 鸡源乳酸乳球菌 GJ00007 对肉鸡肠道菌群结构的影响
    4.1 前言
    4.2 试验材料与方法
        4.2.1 试验材料
        4.2.2 实验方法
    4.3 结果分析
        4.3.1 GJ00007 对肉鸡小肠微生态环境的影响
        4.3.3 GJ00007 对肉鸡盲肠微生态环境的影响
    4.4 讨论
    4.5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作者简介
在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10)食品中庆大霉素兽药残留酶联免疫检测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1 前言
    1.1 抗生素残留现状
    1.2 快速检测分析技术发展趋势
        1.2.1 农药残留快速检测分析技术
        1.2.2 兽药残留快速检测分析技术
        1.2.3 微生物快速检测分析技术
        1.2.4 生物毒素快速检测分析技术
        1.2.5 重金属快速检测分析技术
    1.3 酶联免疫检测方法的建立
        1.3.1 免疫原、包被原的制备
        1.3.2 抗体的制备
        1.3.3 抗原、抗体的标记
    1.4 氨基糖苷抗生素
    1.5 庆大霉素简介
        1.5.1 化性质
        1.5.2 体内代谢及毒性
        1.5.3 作用机理
        1.5.4 应用
        1.5.5 最大残留限量
        1.5.6 动物性食品中氨基糖苷类抗生素残留的检测方法
    1.6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
    1.7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
2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
        2.1.1 主要药品和试剂
        2.1.2 仪器及材料
        2.1.3 待测样品
        2.1.4 主要溶液
    2.2 实验方法
        2.2.1 半抗原和蛋白偶联
        2.2.2 抗体的制备
        2.2.3 直接竞争ELISA方法的建立
        2.2.4 交叉反应率的测定
        2.2.5 样品基质影响考察
        2.2.6 庆大霉素直接竞争ELISA检测方法性能指标的评价
        2.2.7 与国外试剂盒的比较
        2.2.8 稳定性实验
3 结果与讨论
    3.1 半抗原与蛋白偶联
    3.2 抗体的制备
        3.2.1 血清效价测定
        3.2.2 抗体的纯化
        3.2.3 抗体的浓度
    3.3 直接竞争ELISA方法的建立
        3.3.1 直接竞争ELISA方法实验条件优化
        3.3.2 直接竞争ELISA方法标准曲线建立
    3.4 抗体特异性
    3.5 基质影响研究
    3.6 庆大霉素直接竞争ELISA检测方法性能指标的评价
        3.6.1 检出限
        3.6.2 方法准确度
        3.6.3 精密度
        3.6.4 与国外试剂盒的比较
    3.7 稳定性实验
        3.7.1 抗体的稳定性
        3.7.2 酶标的稳定性
        3.7.3 冻干抗体的稳定性
4 结论
5 展望
6 参考文献
7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8 致谢

四、饲用抗生素的安全性分析和应用前景探讨(论文参考文献)

  • [1]广东省生猪粪污资源化利用模式现状及效果 ——以世界银行贷款项目为例[D]. 郑艺平. 华南农业大学, 2018(02)
  • [2]不同养殖模式对固始鸡屠宰性能及肉质影响研究[D]. 陈垅. 西华大学, 2018(01)
  • [3]红曲色素的发酵、提取及其稳定性研究[D]. 杨洋. 西北师范大学, 2018(08)
  • [4]芽孢杆菌LFB112的基因组学及其对鸡肉品质和肠道菌群调控的研究[D]. 蔡军. 中国农业大学, 2014(02)
  • [5]抑菌微生态制剂替代饲用抗生素技术研究[J]. 丁文秀,李震,李敬忠,徐玉新. 山东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3(02)
  • [6]糖萜素、大蒜素在生长育肥猪中的应用研究[D]. 涂兴强. 广西大学, 2013(03)
  • [7]新疆荒漠盐碱土中抗动物病原菌的放线菌资源研究[D]. 马玥.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3(02)
  • [8]关于我国中草药饲料添加剂安全性的评价与建议[J]. 陈静,朴钟云,刘显军. 中国畜牧杂志, 2011(16)
  • [9]一株鸡肠源乳酸球菌的筛选及其微囊化后对肉鸡生长性能的影响[D]. 魏衎. 安徽农业大学, 2011(07)
  • [10]食品中庆大霉素兽药残留酶联免疫检测方法研究[D]. 杨丽. 天津科技大学, 2011(04)


红曲色素论文 植物色素论文 三农论文 芽孢杆菌论文 三元论文

上一篇:罗比卡因高强度聚焦超声治疗下肢骨肿瘤的临床观察
下一篇:初中数学课程改革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