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田[1](2019)在《基于利益相关者视角的政策性养蚕保险参与率研究 ——以山西省阳城县为例》文中研究说明山西省晋城市阳城县,是具有3000多年历史的传统养蚕大县,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养蚕业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威胁。大量蚕农毁桑种粮或者外出打工,投身第二、三产业,当地缫丝厂由于没有充足的蚕茧补给而只能破产倒闭,这对本地蚕桑产业带来了不小的冲击。为此,2016年晋城市农业委员会和晋城市财政局为了保障蚕农利益和规避养蚕风险,联合中国人民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阳城县支公司,在阳城县开展政策性养蚕保险试点工作,规定此项政策自2016年起施行,实施期为三年。但在2019年的收官之年,这三年的保险试点情况却很不乐观,保险参与率分别为57.3%、56.2%、56%,赔付率也居高不下。鉴于此,找出政策性养蚕保险参与率低的原因,以及提出正确建议,对此项政策具有重大的政策意义和现实参考意义。基于相关利益者理论,本文选择了与参与率有关的三方相关利益者,分别为蚕农、政府、保险公司。首先,本文为了找出政策性养蚕保险参与率低的影响因素,选取了阳城县具有典型差异的三个养蚕重点乡镇进行问卷调查与深度访谈,运用Probit模型法,找出了在蚕农层面影响政策性养蚕保险参与率的因素;其次,结合案例分析的方法,分析了三方利益相关者背后存在的问题,来进一步分析参与率低背后的原因;最后,针对改进措施,本文根据发达地区的先进经验补充了新政策模拟,用单项递减多界二分选择法询问蚕农对新政策的支付意愿,考察三方利益相关者如何看待新政策模拟结果,从而为以后改进政策提供方向。研究结果表明,影响政策性养蚕保险参与率的主要因素有:风险偏好程度、以后是否还会接着养蚕、养蚕规模、养蚕收入占家庭总收入的比重、对政策性养蚕保险的认知程度、政策执行是否有力、政府监管蚕种是否有力;而政府的执政风格、当地的资源禀赋情况、保险公司的理赔情况也影响着政策性养蚕保险的参与率。实地调查结果表明,阳城县与发达地区在政策层面存在保险责任模式的不同和保险方式的不同,所以本文根据江苏省实施政策性养蚕保险的先进经验设计了三个模拟新政策来查看阳城县利益相关者的反应。模拟结果为:阳城县蚕农对模拟新政策普遍接受,绝大部分人选择了方案二和方案三,其中选择方案二的大部分蚕农的支付意愿区间为[4-6)元,选择方案三的大部分蚕农的支付意愿区间为[5-8)元,蚕农、政府和保险公司更倾向于选择方案三。根据研究结果,得到的启示有:加强对蚕农的宣传和教育;增强政府监管力度,积极推进蚕种研制;完善保险条款细则,合理查勘定损理赔;推进政府与保险公司的协商合作。
黄俊明,王军,吉华,戎世芳,王敬,顾盖柱,陈忠立[2](2018)在《试谈海安县蚕业家庭农场的生产风险防控》文中认为介绍了海安县蚕业家庭农场建设情况以及养蚕经营情况,2014年创建首家蚕业家庭农场,到2017年底全县已累计建成79家,平均每家蚕业家庭农场的桑园面积约为2.6 hm2、年饲养蚕种160盒左右;分析了蚕业家庭农场发生蚕作不稳定的原因,即管理及技术水平偏低,防病意识不强,治虫用药污染桑叶等;提出了蚕业家庭农场风险防控的对策措施,即提高生产和经营管理水平,因地制宜进行养蚕布局,建立严格的蚕病防治制度,提高小蚕饲育水平,加强大蚕饲养管理,防范农药中毒。
张海霞[3](2017)在《创新发展蚕业家庭农场的探索与思考》文中指出通过发展蚕桑家庭农场,可以加速桑园合理流转,有效遏制毁桑改作势头,使桑园逐步向养蚕能手集中,解决目前蚕业家庭承包经营少、小、散的问题,并保持桑园的相对稳定,达到稳桑保桑的目的,从而提高桑园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和土地产出率。同时使蚕业家庭农场成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建设的创新点和"三农"工作的出彩点,为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提供新鲜样本。
朱庆生,孙慧斌,陈云,顾用群[4](2016)在《分析市场发展导向 挑战蚕种生产困境》文中研究指明文章分析了目前国内蚕桑生产政策导向和机遇,尤其是在"一带一路"战略给蚕桑丝绸行业发展带来了良好的政策环境下,论述了海安县蚕桑丝绸行业的发展演变,全面分析了海安县蚕种生产面临的困难问题,阐述了海安县近年来的重点应对措施和具体做法,特别提出了我县蚕桑生产可持续发展的具体思路。
徐晓莹[5](2014)在《江苏海安县蚕业可持续发展研究》文中认为蚕丝的大规模生产,是一项符合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基本国策的富民产业,可以带来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从中国古代以来,蚕丝业在商业市场一直占有一席之地,推动着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它一直也是我国老百姓从事的众多副产业之一,某种意义上讲也是国计民生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我国的桑蚕业主要分布在江苏省的60个县(市、区),有一半以上的乡镇以蚕丝业为生。江苏海安是全国着名的丝绸之乡,俗话说“到海安,必看蚕。”这里拥有我国最大的优质蚕茧生产基地。蚕桑产业已经成为了海安县对外宣传的一张名片,也是海安县农民收入的重要来源,是海安县全面建设小康的生态保障与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在过去的24年,海安的蚕茧产量在江苏省一直都位居第一名,茧丝绸产业创造了巨大的GDP,是40万桑蚕大军发财致富的保证。随着我国城镇化步伐的加快,外加经济的高速发展,海安县蚕业的发展受到各方因素的阻碍。蚕丝业产业属于一种交叉产业,与第一产业、第二产业都有密不可分的关系,所以影响海安县蚕丝业发展的障碍因子也很多。蚕丝业的发展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各个环节的相互协调。在相关理论和实践探究的基础上本文利用文献与理论研究法,理论结合实际的研究方法以及实证分析法等方法,结合可持续发展理论,农村经济发展理论,区域经济发展理论对海安县的蚕业发展现状与问题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海安蚕业发展具备较好的自然条件和历史文化底蕴,良好的经济基础和广阔的市场前景给海安蚕业可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了条件。然而,分析得知海安蚕业可持续发展正面临着桑园面积逐步减少问题;自然灾害频繁发生,气候环境异常多变,工业“三废”污染环境,农药中毒时有发生等环境问题;法制不完善,管理体制的不合理,行业长期缺少投入等管理体制问题。人才危机,生产服务体系泛力,蚕业科学技术落后等问题;以及成本与产出比例失衡关系着海安县的蚕业发展,市场竞争的加剧,丝绸工业和贸易竞争力较弱等诸多问题影响着海安县蚕业的发展。针对这些问题,结合海安县实际,本文提出了加大优势主产区比重,稳定桑田面积;推进桑地流转,建设连片规模桑园;推广大棚养蚕,发展室外设施蚕业;推动技术革新,提高蚕桑生产效率;培育专业养蚕大户,促进蚕桑可持续发展等稳定海安桑田面积,实施规模化养蚕的建议。提出了建立与气象部门联动的气象预警机制;科学预防“三废”污染环境;加强蚕桑病虫害综合防治,控制灾害损失等加强安全防控,降低养蚕风险的建议。加强法制化建设;加大政策扶持,增加基础性投入;建立并完善海安县蚕业政策体系等构建与现代蚕业相适应的政策管理体系的建议。增加技术创新和科技支持;加大科研资金和人员投入;加快品种、技术与知识更新等增加科研力度和科技含量的建议。以及改造桑蚕产业模式;建立科学蚕业生产链;调整蚕茧政策,保证蚕茧质量;平衡蚕茧业的多方利益,建立有序市场;改革原有的蚕丝茧流通体制,实行市场化的流通;制定产业化系统工程的营销策略,合理定价的营销策略,科学的营销渠道策略,有效的促销策略,建立海安县蚕业信息共享平台等一系列建议。
陈瑞庆[6](2013)在《2012年北海市福成镇132例农药中毒情况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分析北海市福成镇农村农药中毒基本情况,了解中毒发生的特点,为农村农药中毒预防控制提供依据。方法所有数据来自2012年1月1日~2012年12月31日北海市福成卫生院各科室上报的农药中毒报告卡,对所有数据进行回顾性分析统计。结果 2012年我院共收治132例农村农药中毒患者,其中生产性中毒和非生产性中毒占总数的比例分别为12.1%和87.88%;农药中毒有明显的时间特点,以夏、秋两季为主;杀虫剂是引起农药中毒的主要类别,占81.81%,而有机磷农药中毒占75.00%,以氧化乐果、一六零五、甲胺磷为主。结论北海市福成镇农村农药中毒以非生产性农药中毒为主,应加强从业人群安全操作和防护知识的培训;加强农药各环节的监管力度,作好农药中毒防治工作。
仲海燕[7](2010)在《海安县海安镇2006-2008年育龄妇女死因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了解海安县育龄妇女死因,探讨预防措施。方法:对海安县海安镇2006-2008年育龄妇女死因进行分析。结果:育龄妇女死亡率为53.4/10万,死因的前4位依次为恶性肿瘤、意外死亡、心血管疾病和自杀,分别占37.96%、24.87%、16.75%和5.24%;其中,肝癌、肺癌、乳腺癌、胃癌的死亡人数,分别占恶性肿瘤死亡的23.45%、13.79%、13.1%、10.34%。结论:海安镇育龄妇女肝癌死亡率偏高,应加强健康教育,改变不良生活习惯。
吴增祥,陈辉[8](2008)在《孙庄镇中秋蚕中毒原因、症状及预防措施》文中提出对孙庄镇中秋蚕农药中毒的主要原因进行了分析,针对孙庄镇蚕区农作物布局不合理、农药污染环境和桑叶、蚕农对农药的特性不了解等情况,提出了科学规划合理调整桑园布局、合理进行大田治虫、高度重视桑园治虫、慎重选用桑园农药、防止蚕室蚕具和养蚕用品农药污染、重视对中毒蚕的处理等预防中秋蚕中毒的措施。
姚建仁,郑永权,董丰收,刘新刚,杨爽[9](2008)在《中国农药急性中毒致因探讨》文中指出目前农药急性中毒已成为世界各国共同关注的社会问题。中国为控制农药污染,防止农药中毒,加强了农药管理,完善了法律法规,但农药急性中毒的形势并未得到有效扼制。通过对近年来中国农药中毒情况的统计分析,揭示了中国农药急性中毒的主要致因和特征:中国每年发生农药急性中毒病例约5万人,死亡数千人。其中生产性农药中毒者约1万人,病死率不足1%;非生产性农药中毒者约4万人,病死率约10%。显然非生产性农药急性中毒是构成农药中毒的主要原因。生产性农药急性中毒主要发生在农村第三季度,年龄以30~50岁居多,且男性多于女性。非生产性农药急性中毒主要是由于家庭纠纷等原因引起的服毒自杀,约占非生产性农药急性中毒的80%,高发年龄段提前到20~40岁,且女性高于男性。因此防止农药急性中毒的重点是构建和谐的家庭和社会。
袁日华[10](2005)在《社会学视野下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及其发展 ——以江苏省海安县为例》文中指出本研究从社会学的角度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发展状况进行了较有深度的探讨。本研究以江苏省海安县为例,通过访谈法、文献法以及问卷调查法,从制度的视角、农民的视角以及宏观社会的视角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发展状况进行了深入分析。论文主要包括以下六个部分。第一部分交代了研究问题的背景,回顾了相关研究状况; 阐明了本研究的对象选择、基本思路和意义,对相关概念进行了阐释,并介绍了所采用的主要研究方法。第二部分回顾了海安县农村合作医疗的发展历程,包括全国农村合作医疗的发展历程、海安县传统农村合作医疗的兴起与发展、海安县传统合作医疗的衰落以及海安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建立。第三部分详细阐述了海安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基本制度规定,包括资金来源、办理程序、就诊规定、补偿办法、组织机构以及基金监督,并在制度的框架内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进行了评析。第四部分描述了我国农民社会的基本特征,包括农民的界定和农民行为的特点,通过对152 名农民的问卷调查了解了农民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基本评价,分析了农民参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吸引因素以及农民参与的排斥因素。第五部分从宏观社会的视角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进行评析,为了突出重点,着重从乡镇业污染的视角以及医疗卫生领域的视角进行分析,认为乡镇工业污染以及医疗卫生领域的混乱加重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负担。第六部分概述了本研究的基本结论,探讨了办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基本对策,并指出本研究存在的不足之处。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一章 引言 |
| 1.1 研究背景、问题与意义 |
| 1.2 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 |
| 1.2.1 研究目标 |
| 1.2.2 研究内容 |
| 1.3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 1.4 可能的创新与不足之处 |
| 1.4.1 可能的创新 |
| 1.4.2 不足之处 |
| 第二章 文献综述、理论基础与分析框架 |
| 2.1 文献综述 |
| 2.1.1 农业保险的相关研究进展 |
| 2.1.2 政策性农业保险的相关研究进展 |
| 2.1.3 支付意愿的相关研究进展 |
| 2.1.4 已有文献对本研究的启示 |
| 2.2 理论分析与分析框架 |
| 2.2.1 利益相关者理论 |
| 2.2.2 成本-收益理论 |
| 2.2.3 分析框架 |
| 第三章 阳城县蚕桑产业情况与发达地区对比分析 |
| 3.1 全国蚕桑产业概况 |
| 3.2 阳城县蚕桑产业发展情况 |
| 3.3 发达地区政策性养蚕保险的经验介绍 |
| 3.3.1 江苏省海安市的政策性养蚕保险概况 |
| 3.3.2 江苏省东台市的政策性养蚕保险概况 |
| 3.4 阳城县与发达地区政策性养蚕保险的主要区别 |
| 3.4.1 政策执行力的区别 |
| 3.4.2 保成本与保收入的区别 |
| 第四章 参与率的影响因素分析 |
| 4.1 基于蚕农视角的微观实证分析 |
| 4.1.1 计量模型与变量选取说明 |
| 4.1.2 数据来源与样本描述性分析 |
| 4.1.3 蚕农层面的影响因素 |
| 4.1.4 乡镇(村)级层面的影响因素 |
| 4.2 基于利益相关者视角的案例分析 |
| 4.2.1 蚕农案例分析 |
| 4.2.2 政府案例分析 |
| 4.2.3 保险公司案例分析 |
| 4.3 本章小结 |
| 第五章 模拟新方案的设计与利益相关者的考察 |
| 5.1 模拟新方案的设计 |
| 5.2 蚕农对模拟新方案的考察 |
| 5.3 政府对模拟新方案的考察 |
| 5.4 保险公司对模拟新方案的考察 |
|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 |
| 6.1 结论 |
| 6.2 政策建议 |
| 6.2.1 加强对蚕农的宣传和教育 |
| 6.2.2 增强政府监管力度,积极推进蚕种研制 |
| 6.2.3 完善保险条款细则,合理查勘定损理赔 |
| 6.2.4 推进政府与保险公司的协商合作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附录1 关于蚕农参与政策性养蚕保情况险的调查问卷 |
| 附录2 县蚕桑局访谈稿 |
| 附录3 乡镇(村)干部访谈稿 |
| 附录4 保险公司负责人访谈稿 |
| 1 蚕业家庭农场建设情况 |
| 2 蚕业家庭农场养蚕经营情况 |
| 3 蚕业家庭农场发生蚕作不稳定的原因分析 |
| 3.1 管理及技术水平偏低 |
| 3.2 防病意识不强 |
| 3.3 治虫用药污染桑叶 |
| 4 蚕业家庭农场风险防控的关键措施 |
| 4.1 提高生产和经营管理水平 |
| 4.2 因地制宜进行养蚕布局 |
| 4.3 建立严格的蚕病防治制度 |
| 4.4 提高小蚕饲育水平 |
| 4.5 加强大蚕饲养管理 |
| 4.6 防范农药中毒 |
| 1 蚕业家庭农场应运而生的背景 |
| 1.1 从事栽桑养蚕的农户少 |
| 1.2 从事栽桑养蚕的劳动力少 |
| 1.3 桑园毁种面积大 |
| 2 蚕业家庭农场建设流程 |
| 2.1 建设目的 |
| 2.1.1 有效降低投入, 提升人均产出 |
| 2.1.2 加快桑园流转, 激发生产活力 |
| 2.1.3 加速科技应用, 提升科技含量 |
| 2.1.4 提高蚕茧质量, 促进良性发展 |
| 2.2 主要做法 |
| 2.2.1 培育主体 |
| 2.2.2 流转土地 |
| 2.2.3 建场选址 |
| 2.2.4 蚕室建设 |
| 2.2.5 桑园建设 |
| 2.2.6 技术指导 |
| 3 效益显着 |
| 4 主要问题 |
| 4.1 主体培育难 |
| 4.2 规模扩大难 |
| 4.3 政策扶持少 |
| 5 思考与建议 |
| 5.1 进一步加大对蚕业家庭农场的宣传和推广力度 |
| 5.2 进一步完善支持蚕业家庭农场经营主体制度政策措施 |
| 5.3 进一步强化蚕业家庭农场经营主体规范管理 |
| 1 蚕种生产面临的困难分析 |
| 1.1 生产环境恶化 |
| 1.2 各种风险增大 |
| 1.3 资源环境约束 |
| 1.4 科技进步制约 |
| 2 挑战困境的重点措施 |
| 2.1 加强预测预报 建立桑园病虫害生态防治体系 |
| 2.2 加大投入力度 配套了种茧育桑园的喷灌设施 |
| 2.3 解决重点难题 大力推进桑园机械化应用力度 |
| 2.3.1 普及桑园剪伐机械化 |
| 2.3.2 开发应用桑园微耕机 |
| 2.3.3 推行机械防治病虫害 |
| 2.4 改造配套消毒设施设备 |
| 2.5 调整目标责任制考核力度 |
| 2.6 创新提升质量管理机制 |
| 3 走出困境的具体思路 |
| 3.1 合理定位蚕种生产新园区 |
| 3.1.1 产业布局合理 |
| 3.1.2 设施设备配套 |
| 3.1.3 提升科技含量 |
| 3.1.4 资源充分利用 |
| 3.2 加快科技成果的实用转化进度 |
| 3.3 借力助力探索蚕桑发展规模路 |
| 摘要 |
| Abstract |
| 1 绪论 |
| 1.1 选题背景 |
| 1.2 选题意义 |
| 1.2.1 理论意义 |
| 1.2.2 实践意义 |
| 1.3 蚕业经济发展的国内外研究动态 |
| 1.3.1 国外蚕业经济发展的研究现状 |
| 1.3.2 国内蚕业经济发展的研究现状 |
| 1.4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 1.4.1 研究思路 |
| 1.4.2 研究方法 |
| 1.5 论文可能创新之处 |
| 2 研究的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 |
| 2.1 研究的相关概念界定 |
| 2.1.1 产业的概念 |
| 2.1.2 蚕业的概念 |
| 2.2 研究的理论基础 |
| 2.2.1 可持续发展理论 |
| 2.2.2 农村经济发展理论 |
| 2.2.3 农业产业化理论 |
| 2.2.4 区域经济发展理论 |
| 2.2.5 产业集聚理论 |
| 3 海安蚕业发展的现状与基础条件分析 |
| 3.1 海安蚕业发展现状 |
| 3.1.1 海安县蚕业发展的地理环境 |
| 3.1.2 海安县桑蚕产业发展的动态 |
| 3.1.3 海安蚕业现行的发展模式 |
| 3.1.4 蚕业对海安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 |
| 3.2 基于 PEST 的海安蚕业发展的宏观环境分析 |
| 3.2.1 海安蚕业发展的政治环境分析 |
| 3.2.2 海安蚕业发展的经济环境分析 |
| 3.2.3 海安蚕业发展的社会环境分析 |
| 3.2.4 海安蚕业发展的技术环境分析 |
| 4 海安蚕业可持续发展面临的主要制约因素 |
| 4.1 海安蚕业可持续发展面临生产方面的制约因素 |
| 4.1.1 桑园种植面积逐步减少 |
| 4.1.2 自然灾害频繁发生 |
| 4.1.3 气候环境异常多变 |
| 4.1.4 工业“三废”污染环境 |
| 4.1.5 农药中毒时有发生 |
| 4.2 海安蚕业可持续发展面临市场方面的制约因素 |
| 4.2.1 蚕茧生产成本影响蚕业发展 |
| 4.2.2 蚕茧价格大幅波动影响着蚕业发展 |
| 4.2.3 市场营销意识淡薄 |
| 4.3 海安蚕业可持续发展面临管理方面的制约因素 |
| 4.3.1 缺少相应的支持政策 |
| 4.3.2 管理体制的不合理 |
| 4.3.3 行业长期缺少投入 |
| 4.4 海安蚕业可持续发展面临科技方面的制约因素 |
| 4.4.1 蚕业科学技术落后 |
| 4.4.2 丝绸工业及印染技术落后 |
| 4.5 海安蚕业可持续发展面临服务方面的制约因素 |
| 4.5.1 蚕业发展受到教育服务方面的制约 |
| 4.5.2 蚕业发展受到生产服务体系泛力的制约 |
| 4.6 海安蚕业可持续发展面临竞争力方面的制约因素 |
| 4.6.1 国外蚕丝业带来的竞争压力 |
| 4.6.2 中国中西部省份的蚕丝业带来的竞争压力 |
| 4.6.3 相关产业带来的的竞争压力 |
| 4.6.4 缺少国际知名企业和品牌 |
| 5 促进海安县蚕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
| 5.1 构建与现代蚕业相适应的政策管理体系 |
| 5.1.1 加强法制化建设,保障蚕业可持续发展 |
| 5.1.2 加大政策扶持,增加基础性投入 |
| 5.2 稳定海安桑田面积,实施规模化养蚕 |
| 5.2.1 加大优势主产区比重,稳定桑田面积 |
| 5.2.2 推进桑地流转,建设连片规模桑园 |
| 5.2.3 推广大棚养蚕,发展室外设施蚕业 |
| 5.2.4 推动技术革新,提高蚕桑生产效率 |
| 5.2.5 培育专业养蚕大户,促进蚕桑可扶持发展 |
| 5.3 加强安全防控,降低养蚕风险 |
| 5.3.1 建立与气象部门联动的气象预警机制 |
| 5.3.2 科学预防“三废”污染环境 |
| 5.3.3 加强蚕桑病虫害综合防治,控制灾害损失 |
| 5.4 增加科研力度和科技含量,提高技术经济水平 |
| 5.4.1 增加技术创新和科技支持 |
| 5.4.2 加大科研资金和人员投入 |
| 5.4.3 加快品种、技术与知识更新 |
| 5.5 建立海安蚕业体系,发挥政府的调控作用 |
| 5.5.1 改造桑蚕产业模式 |
| 5.5.2 建立科学蚕业生产链 |
| 5.5.3 调整蚕茧政策,保证蚕茧质量 |
| 5.5.4 平衡蚕茧业的多方利益,建立有序市场 |
| 5.5.5 改革原有的蚕丝茧流通体制,实行市场化的流通 |
| 5.6 提升海安县蚕丝企业的市场营销能力 |
| 5.6.1 产学研结合的营销策略 |
| 5.6.2 合理定价的营销策略 |
| 5.6.3 科学的营销渠道策略 |
| 5.6.4 有效的促销策略 |
| 5.7 建立海安县蚕业信息共享平台 |
| 5.7.1 建立产业和行业的信息共享平台 |
| 5.7.2 提升企业内部管理的信息化建设 |
| 6 总结与展望 |
| 6.1 总结 |
| 6.2 展望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个人简历 |
| 1 资料与方法 |
| 1.1 资料来源 |
| 1.2 统计学处理 |
| 2 结 果 |
| 2.1 农药中毒人群分布 |
| 2.1.1 性别分布 |
| 2.1.2 年龄分布 |
| 2.2 农药中毒季节分布 |
| 2.3 农药中毒品种分布 |
| 3 讨 论 |
| 摘要 |
| Abstract |
| 1 问题的缘起 |
| 1.1 问题的提出 |
| 1.2 已有研究及不足 |
| 1.3 本研究的内容及意义 |
| 1.4 本研究的研究方法 |
| 2 海安县农村合作医疗的发展历程 |
| 2.1 全国农村合作医疗的发展历程 |
| 2.2 海安县传统农村合作医疗的兴起与发展 |
| 2.3 海安县传统合作医疗的衰落 |
| 2.4 海安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建立 |
| 3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视角 |
| 3.1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基本制度规定 |
| 3.2 制度视角下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评析 |
| 4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农民的视角 |
| 4.1 农民社会的基本特征分析 |
| 4.2 农民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基本评价 |
| 4.3 农民参与的吸引因素分析 |
| 4.4 农民参与的排斥因素分析 |
| 5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宏观社会的视角 |
| 5.1 乡镇工业污染视角下的评析 |
| 5.2 医疗卫生领域视角下的评析 |
| 6 结论与对策 |
| 6.1 研究结论 |
| 6.2 对策 |
| 6.3 本研究的不足 |
| 致谢 |
| 参考文献 |
| 附录1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
| 附录2 访谈对象基本情况一览表 |
| 附录3 访谈提纲 |
| 附录4 调查问卷 |
| 附录5 江苏省海安县行政区划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