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广西壮族自治区委员会党史研究室[1](2021)在《中国共产党在广西一百年大事记》文中指出【编者按】为全面展示中国共产党在广西的百年辉煌历史、伟大成就和宝贵经验,中共广西壮族自治区委员会党史研究室组织编写《中国共产党在广西一百年大事记(1921年7月—2021年6月)》,突出反映党的十八大以来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发生的历史性变革,对于全区广大党员干部?
青海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2](2019)在《青海解放70年大事纪略》文中指出编者按历史是一面镜子。纪念历史,是为了更好地做好现在、开辟未来。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和青海解放70周年,青海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组织编纂了《青海解放70年大事纪略》。《纪略》突出体现党的领导、革命建设改革、各民族团结奋斗三大历史主要脉络,重?
中共黑龙江省委史志研究室[3](2019)在《黑龙江省大事记》文中研究说明(2019年1月)2日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省扶贫开发领导小组组长张庆伟主持召开省扶贫开发领导小组2019年第一次会议,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学习贯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关于脱贫攻坚工作的部署要求和全国扶贫开发工作会议精神,交流学习体会,听取有关情况汇报,安排部署下步工作。张庆伟强调,2019年是脱贫攻坚关键之年,任务艰巨、
新华社[4](2018)在《改革开放四十年大事记》文中研究说明改革开放是党和人民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也是决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关键一招。为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充分展示改革开放40年的伟大成就,引导广大党员干部群众更加深刻地认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全面深化改革的根本指导思想,更加深刻地认识改革开放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更加深刻地认识中国共产党、
黑龙江省地方志办公室研究室[5](2018)在《黑龙江省大事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018年1月)2日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张庆伟主持召开省委常委会会议,集体收看和学习习近平总书记2018年新年贺词,传达学习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研究贯彻落实意见。陆昊、陈海波、王常松、李海涛、甘荣坤、王爱文、张雨浦、贾玉梅出席会议。杜宇新、符凤春、黄建盛、郝会龙、吕维峰、孙东生、胡亚枫、毕宝文、张秋阳列席会议。会议传达了全国组织部长会议、全国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座谈会精神,并研
范冰川[6](2016)在《人民政协协商治理功能研究》文中指出协商治理的出现得益于协商民主理念在治理领域的应用,因此要研究协商治理必然绕不过协商民主,同样对治理的探讨也绕不过民主。人类社会最早采用的政治上的民主制是直接民主制,最具代表性的是古希腊雅典的民主制。作为对古代民主的超越,近代民主以代议制取代了直接民主。但是在代议制民主受到顶礼膜拜的同时,却一直受到质疑。参与式民主与协商民主正是对这种质疑的当代回应。参与式民主与协商民主的治理实践形成了新型的治理模式,即参与治理和协商治理。参与治理能够促进大量的公众参与到社会治理当中,但对于实质性民主来说,公众数量的增加解决不了任何问题,只要原来的治理模式不改变,即使治理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都有公众充分参与,也不会达到有效实现公共利益的目标。而要想把政治过程中的民主参与真正引入到政府治理过程中,并发挥实效,就得改变治理结构,把不平等的中心—边缘治理结构改变成平等的协商治理结构。协商治理既存在于西方国家的理论和实践,也存在于中国的理论和实践。中国的协商治理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如果不假思索地套用西方的政治概念、运行模式,或者只是对西方的概念、模式稍作改良,就生成了中国协商治理的概念、模式,以此来解决中国的协商治理问题,指导中国的协商治理实践,势必会水土不服。事实上,中国的协商治理具有中国特色的现实基础、运行层面、基本内容、实践形态,这些都与西方的协商治理理论和实践有根本性区别。人民政协协商治理是中国特色协商治理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人民政协协商治理的研究首先是对其存在的可能性的分析。主要关注三个问题:第一,协商民主理论是兴起于西方的民主理论,协商民主在治理领域的应用形成了协商治理的范式,所以人民政协的协商治理首先考虑的是协商治理理念是否具有契合于人民政协的可能性;第二,中西方协商治理虽然在某些理念上存在相通性,但在具体实践中差异很大,人民政协在长期的实践中形成了中国特色的协商治理模式;第三,我国现阶段提倡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人民政协协商治理功能的凸现提供了巨大的现实空间。前两个问题是基于协商治理特性与人民政协自身功能优势的视角考虑的,第三个问题是基于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视角考虑的。其次,对人民政协协商治理的研究要理清其历史进程和发展经验。尽管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才正式标志着人民政协协商治理在全国范围内实施,但单从形式而非性质而言,人民政协协商治理在中国有着更早的实践雏形。无论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国共合作,还是旧政协的召开,都初步实践了中国式协商治理的构想。正是有了这种早期丰富的局部实践经验,才为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通过人民政协实现协商建国奠定了基础。建国后,人民政协协商治理在发展中经历了曲折,在曲折中向前发展。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人民政协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建设,随着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建设的日益重视,随着国家治理现代化建设的需要,人民政协协商治理功能得以凸现并向前发展。在六十多年的发展历程中,人民政协协商治理积累了重要的实践经验。再次,对人民政协协商治理的研究要理清其运行机制。人民政协协商治理机制的运行不是单一因素作用的结果,而是多种因素合力作用的结果,是多种因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共同推进目标任务实现的结果。在多种因素中,作为主体的人,作为组织内在的职能,作为规范性的制度,处于关键性地位。在人民政协协商治理机制运行层面,政协委员,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三项职能,软法规范,同样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可以说,政协委员是人民政协协商治理机制运行的动力源泉,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三项主要职能是人民政协协商治理机制运行的有效途径,软法规范是人民政协协商治理机制运行的重要保障。最后,我们要站在时代的大背景下加强人民政协协商治理建设。我们生活在互联网的时代,我们正在进行着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和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系统工程建设,这是我们这个时代的突出特征。互联网为人民政协利用网络开展协商治理活动提供了可能性,而依法治国和国家治理现代化都需要人民政协发挥协商治理功能的作用。在新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人民政协也要改变传统的工作方式,利用互联网开辟新的工作方式,为发挥其协商治理功能提供更多渠道。同时,人民政协协商治理功能的发挥也有利于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有利于促进依法治国和国家治理现代化。
湖北省委党史研究室研究三处[7](2012)在《省第九次党代会以来大事记》文中认为2007年6月11日,中国共产党湖北省第九次代表大会在武昌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省委书记俞正声代表中共湖北省第八届委员会向大会作报告。报告题为《坚持科学发展,推进改革创新,为构建促进中部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而奋斗》。6月16日,省委九届一次全体会议在武昌举行。俞正声当选省委书记,罗清泉、杨松当选省委副书记。宋育英、苏晓云、苗圩、张昌尔、苑世军、阮成发、李明波、潘立刚、汤涛、吴永文当选省委常委。
九三学社湖北省委员会[8](2010)在《同舟共济 共创辉煌——纪念湖北省政协成立60同年》文中指出1949年9月,各民主党派同中国共产党一道参加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参与制定了具有临时宪法性质和作用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选举产生了中央人民政府,庄严宣告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光荣诞生。
郭东[9](2010)在《河南省各界人民代表会议研究(1949-1954)》文中指出人民代表会议制度的思想产生于抗日战争后期,在解放战争时期进行了成功的实践。建国初期,由于条件还不具备召开人民代表大会,按照《共同纲领》的规定,各地召开了地方各界人民代表会议。从1950年4月到1954年8月,河南省召开了一届共两次河南省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取得了巨大成就,河南省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已代行河南省人民代表大会职权,虽然还不是全权的人民代表大会,但它是在不具备普选,召开人民代表大会条件下实行的一种过渡组织形式,是人民代表大会的雏形和准备。本文从人民代表会议制度的产生、解放战争时期的实践,建国初期的确立等方面首先考察人民代表会议制度发展的脉络,以建国初期的河南省各界人民代表会议为主要研究对象,运用宏观把握整体与微观具体实例的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主要考察了河南省各界人民代表会议代表的产生、会议召开的情况、提案执行的情况、与上下级的关系等方面,并试图挖掘河南省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在特定历史时期所产生的作用和不足。文章内容主要分为七大部分:第一部分,主要分析了人民代表会议制度的产生。试图说明人民代表会议制度产生的背景,以及解放战争时期人民代表会议制度的实践情况,并分析了解放战争时期人民代表会议制度的特点,展现了人民代表会议制度的产生与初步发展情况。第二部分,主要分析了建国初期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制度的确立。通过揭示建国初期各界人民代表会议确立的背景和法理依据,说明了建国初期运用各界人民代表会议的合理性和合法性。第三部分,主要分析了河南省各界人民代表会议成立前河南的情况和所具备的条件,揭示了它的成立在建国初期对于河南民主建政的必要性。第四部分,主要分析了河南省各界人民代表会议的代表构成及组织结构。通过分析代表构成的类别和产生的方法,以及开会期间和休会期间的机构设置及运作情况,反映出省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制度实践的情形。第五部分,主要分析了河南省各界人民代表会议的职权及运作情况。通过对河南省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开会和休会期间的职权及工作情况的分析,还有对提案处理情况的分析,展示了河南省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在实际运作中的实现程度。第六部分,主要分析了河南省各界人民代表会议与中南军政委员会、中央人民政府、人民政协全国委员会的关系。主要说明了河南省各界人民代表会议与其的关系构成,以及在这些关系下,河南省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开展工作的情况。第七部分,主要分析了河南省各界人民代表会议的历史的作用和在实践中存在的缺陷和不足。揭示了河南省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在建国初期对河南产生的作用和意义以及在具体工作中所存在的需改进的地方。结语部分进一步说明了各界人民代表会议这种民主建政形式在特定历史条件下所具有的积极意义,并对河南省各界人民代表会议进行了总结。
刘振强[10](2010)在《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政治协商的理论和实践》文中认为政治协商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行科学民主决策的重要环节,是中国共产党提高执政能力的重要途径。加强对政治协商问题的研究,努力把握政治协商的发展规律,推进和发展中国特色的协商民主,不仅是一个重大的需要不断丰富完善的理论问题,同时也是一个重要的需要不断开拓发展的实践课题。本文以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方法论为指导,综合运用文献研究、历史研究、比较研究、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相结合的具体方法,试图从大历史的路径,世界的空间走向去了解、研究和认识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政治协商理论和实践问题,努力寻求完善与优化中国政治协商的途径,以达逐步把握中国政治协商发展的内在逻辑和规律,为推进中国特色协商民主的发展奠定一定基础之目的。本文由绪论和五大章组成,努力做到结构严谨,层次分明,内容系统、全面且完整。绪论部分主要论述研究的缘起与研究的意义,界定本文研究中的两大基本范畴——政治协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梳理国内外研究现状并作较为系统的分析,介绍本文的主要研究方法和基本思路,阐述本文的研究重点和难点,并展示研究大纲。第一章主要分析中国政治协商的历史发展。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政治协商的思想是中国政治协商的基本理论来源,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协商思想因子也对政治协商的形成有一定的影响。中国政治协商形成和发展的过程就是中国政治走向民主化的过程。清末的谘议局和资政院、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的两党联席会议、国民参政会和政治协商会议这些协商尝试都对中国政治协商制度的创建有一定的历史影响。人民政协第一次全体会议的召开,标志中国政治协商制度的建立。之后,中国政治协商经历了初步发展、曲折发展、严重挫折、重新恢复、逐步完善等时期。第二章主要分析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政治协商的实践。《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意见》是在中国改革开放的大背景下,在推进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过程中出台的。这份重要文件颁发后,中国政治协商进入坚持和完善、进一步发展时期。这一时期,中国政治协商活动逐渐经常化;政治协商主体建设逐步加强;政治协商制度建设深入推进;政治协商内容和形式日益丰富。第三章主要分析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政治协商理论的发展与创新。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政治协商理论经历了党的十六大以前和党的十六大以来两大发展阶段。在这两大阶段,中共中央坚持与时俱进,提出了一系列有关政治协商的新思想、新观点和新论断;学术界也积极展开政治协商理论的研究和探讨,取得了一些新的理论成果,不断丰富了政治协商的理论宝库,推进了政治协商理论的创新。第四章主要分析中国政治协商面临的挑战。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共产党积极应对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始终从全局和战略高度规划中国政治协商事业,不断促进了中国政治协商的发展。但是,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快、科技革命的迅猛发展、综合国力竞争的日趋激烈,国际政治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给中国政治协商带来了新的课题和严峻挑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导致的中国社会结构的转换、社会组织的发展、社会利益的分化与价值观念的变化,为政治协商的发展提供良好机遇的同时,也使政治协商的发展面临一系列新的挑战;政治协商本身存在的一些不足如政治协商法治化不足,政治协商主体建设存在的问题,政治协商内容、形式和程序欠规范化都影响政治协商制度的贯彻与落实,影响政治协商作用的发挥和政治协商的发展。第五章主要探讨坚持和完善中国政治协商的对策。本章是文章的结尾,提出完善和发展政治协商的基本原则为:从方式和制度上看,必须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从状态上看,必须坚持以改革的精神不断进行创新,认真研究和解决政治协商发展过程中所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处理好继承优良传统与改革创新的关系,适应不断发展变化的新形势,巩固发展有利因素,消除变革不利因素;从速度和战略上看,则必须适应我国政治、经济和社会条件,在已经取得的政治民主的成就和经验的基础上,按照一种时间上渐进、空间上(规模上)可控的路径积极探求在改革和创新中逐步完善起来的途径。坚持和完善中国政治协商的路径为:一是从改善执政党对政治协商的领导,发挥执政党的主导作用;加强参政党自身建设,提高参政党的参政议政能力;加强无党派人士队伍建设,提高无党派人士参政议政水平;推进人民政协改革,构建并完善协商式民主的平台等方面着手大力加强中国政治协商主体建设。二是从推进政治协商的法律化;明确政治协商的内容和方式;从制度上保证政治协商的程序化等方面逐步推进政治协商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建设。三是从推进政治协商理论的研究和创新,夯实政治协商的思想理论基础;积极发展中国政党文化,提高执政党和参政党成员的政治素养;促进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现代转型,提高人们对政治协商的价值认同等方面着手积极培育政治协商的合适的政治文化氛围,逐渐增加促进政治协商发展的深层次养料。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编者按 |
| 1949年 |
| 1950年 |
| 1951年 |
| 1952年 |
| 1953年 |
| 1954年 |
| 1955年 |
| 1956年 |
| 1957年 |
| 1958年 |
| 1959年 |
| 1960年 |
| 1961年 |
| 1962年 |
| 1963年 |
| 1964年 |
| 1965年 |
| 1966年 |
| 1967年 |
| 1968年 |
| 1969年 |
| 1970年 |
| 1971年 |
| 1972年 |
| 1973年 |
| 1974年 |
| 1975年 |
| 1976年 |
| 1977年 |
| 1978年 |
| 1979年 |
| 1980年 |
| 1981年 |
| 1982年 |
| 1983年 |
| 1984年 |
| 1985年 |
| 1986年 |
| 1987年 |
| 1988年 |
| 1989年 |
| 1990年 |
| 1991年 |
| 1992年 |
| 1993年 |
| 1994年 |
| 1995年 |
| 1996年 |
| 1997年 |
| 1998年 |
| 1999年 |
| 2000年 |
| 2001年 |
| 2002年 |
| 2003年 |
| 2004年 |
| 2005年 |
| 2006年 |
| 2007年 |
| 2008年 |
| 2009年 |
| 2010年 |
| 2011年 |
| 2012年 |
| 2013年 |
| 2014年 |
| 2015年 |
| 2016年 |
| 2017年 |
| 2018年 |
| 2019年 |
| 一九七八年 |
| 一九七九年 |
| 一九八〇年 |
| 一九八一年 |
| 一九八二年 |
| 一九八三年 |
| 一九八四年 |
| 一九八五年 |
| 一九八六年 |
| 一九八七年 |
| 一九八八年 |
| 一九八九年 |
| 一九九〇年 |
| 一九九一年 |
| 一九九二年 |
| 一九九三年 |
| 一九九四年 |
| 一九九五年 |
| 一九九六年 |
| 一九九七年 |
| 一九九八年 |
| 一九九九年 |
| 二〇〇〇年 |
| 二〇〇一年 |
| 二〇〇二年 |
| 二〇〇三年 |
| 二〇〇四年 |
| 二〇〇五年 |
| 二〇〇六年 |
| 二〇〇七年 |
| 二〇〇八年 |
| 二〇〇九年 |
| 二〇一〇年 |
| 二〇一一年 |
| 二〇一二年 |
| 二〇一三年 |
| 二〇一四年 |
| 二〇一五年 |
| 二〇一六年 |
| 二〇一七年 |
| 二〇一八年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第一章 绪论 |
| 一、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 二、研究综述 |
| 三、相关问题说明 |
| 四、研究方法 |
| 五、逻辑架构和创新点 |
| 第二章 人民政协协商治理的基本问题 |
| 第一节 协商治理的兴起和发展 |
| 一、从直接民主到代议制民主 |
| 二、从参与式民主到参与治理 |
| 三、从协商民主到协商治理 |
| 第二节 中国协商治理的实践基础 |
| 一、中国协商治理的现实环境 |
| 二、中国协商治理的运行层面 |
| 三、中国协商治理的实践形态 |
| 第三节 人民政协的协商治理功能 |
| 一、协商治理特性与人民政协功能内在的契合性 |
| 二、国家治理现代化与人民政协协商治理功能的凸现 |
| 第三章 人民政协从政治协商到协商治理 |
| 第一节 人民政协与协商建国 |
| 一、人民政协的理论基础 |
| 二、政治协商与协商建国 |
| 三、人民政协协商治理理念的出现 |
| 第二节 人民政协协商治理功能的发展 |
| 一、人民政协协商治理功能的初步显现 |
| 二、人民政协协商治理功能的弱化和消退 |
| 三、人民政协协商治理功能的恢复和发展 |
| 第三节 人民政协协商治理功能发育的经验 |
| 一、坚持中国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
| 二、适应单一社会结构到多元社会结构的变动 |
| 三、反映社会经济基础变革的要求 |
| 四、顺应国家管理到国家治理转型的趋势 |
| 第四章 人民政协协商治理机制的运行 |
| 第一节 政协委员是人民政协协商治理机制运行的动力源泉 |
| 一、政协委员是人民政协协商治理的主体 |
| 二、激励和约束机制调动了政协委员主体责任意识 |
| 第二节 三大职能是人民政协协商治理机制运行的有效途径 |
| 一、人民政协通过履行职能发挥协商治理功能的作用 |
| 二、人民政协履行职能的“三化”建设提升了其协商治理的功能 |
| 第三节 软法规范是人民政协协商治理机制运行的重要保障 |
| 一、人民政协协商治理的软法根据 |
| 二、软法保障人民政协协商治理机制运行 |
| 第五章 国家治理现代化视域下的人民政协协商治理建设 |
| 第一节 人民政协协商治理的软治理特性及“软”建构 |
| 一、人民政协协商治理是一种软治理 |
| 二、人民政协协商治理在国家治理现代化中的“软”作用 |
| 三、人民政协协商治理: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软”建构 |
| 第二节 互联网提升人民政协协商治理功效 |
| 一、互联网为人民政协协商治理开辟了新平台 |
| 二、人民政协协商治理的互联网实践 |
| 三、以互联网为平台加强人民政协协商治理建设 |
| 第三节 法治化推进人民政协协商治理建设水平 |
| 一、人民政协协商治理法治化是依法治国的必然要求 |
| 二、人民政协协商治理法治化的认识误区 |
| 三、人民政协协商治理的法治化建设 |
| 参考文献 |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 致谢 |
| 附件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引言 |
| 一、选题的缘由和意义 |
| 二、研究现状 |
| 三、研究的方法和资料来源 |
| 一、人民代表会议制度的产生 |
| (一) 人民代表会议制度产生的背景 |
| (二) 解放战争时期人民代表会议制度的实践 |
| (三) 解放战争时期人民代表会议制度的特点 |
| 二、建国初期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制度的确立 |
| (一) 建国初期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制度确立的背景 |
| (二) 建国初期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制度确立的法理依据 |
| 三、河南省各界人民代表会议的成立 |
| (一) 中原临时人民代表会议的初步实践 |
| (二) 河南省各地召开各界人民代表会议的情况以及河南的社会状况 |
| (三) 河南省人民政府决定召开省各界人民代表会议 |
| (四) 河南省第一届一次各界人民代表会议的召开 |
| 四、河南省各界人民代表会议代表的构成及组织结构 |
| (一) 河南省各界人民代表会议代表的构成 |
| (二) 河南省各界人民代表会议的机构设置及运作 |
| 五、河南省各界人民代表会议的职权与工作情况 |
| (一) 省各界人民代表会议的职权与履行情况 |
| (二) 河南省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协商委员会的成立与工作情况 |
| (三) 会议提案的种类、审查经过以及执行情况 |
| 六、河南省各界人民代表会议与上级的关系 |
| (一) 河南省各界人民代表会议与中南军政委员会、中央人民政府的关系 |
| (二) 河南省各界人民代表会议与人民政协全国委员会的关系 |
| 七、河南省各界人民代表会议的历史作用和实践中的缺陷不足 |
| (一) 河南省各界人民代表会议的历史作用 |
| (二) 河南省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实践中的缺陷和不足 |
| 结语 |
| 参考文献 |
| 摘要 |
| Abstract |
| 绪论 |
| 一、问题的缘起与研究的意义 |
| 二、相关范畴的界定 |
|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
| 四、研究的方法和思路 |
| 五、研究的重点和难点 |
| 六、研究框架 |
| 第一章 中国政治协商的历史发展 |
| 第一节 中国政治协商的理论渊源 |
| 一、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政治协商的思想 |
| 二、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协商思想因子 |
| 第二节 中国政治协商的历史发展过程 |
| 一、近代中国协商政治的早期试验 |
| 二、中国政治协商的制度创建和初步发展 |
| 三、中国政治协商的曲折发展和严重挫折 |
| 四、中国政治协商的重新恢复和逐步完善 |
| 第二章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政治协商的实践 |
| 第一节 《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意见》的出台 |
| 第二节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政治协商的实践历程 |
| 一、中国政治协商的坚持和完善(1990-2002) |
| 二、中国政治协商的进一步发展(2002-2010) |
| 第三节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政治协商的实践成就 |
| 一、中国政治协商活动逐渐经常化 |
| 二、中国政治协商主体建设逐步加强 |
| 三、中国政治协商制度建设深入推进 |
| 四、中国政治协商内容和形式日益丰富 |
| 第三章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政治协商理论的发展与创新 |
| 第一节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政治协商理论的发展 |
| 一、党的十六大以前中国政治协商理论的发展 |
| 二、党的十六大以来中国政治协商理论的发展 |
| 第二节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政治协商理论的创新 |
| 一、对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理论的创新 |
| 二、对社会主义政党理论的创新 |
| 三、对人民政协理论的创新 |
| 第四章 中国政治协商面临的挑战 |
| 第一节 世界政治环境的变化对中国政治协商的挑战 |
| 一、第三次民主化浪潮对中国政治协商的挑战 |
| 二、协商民主的兴起对中国政治协商的挑战 |
| 三、信息化的发展对中国政治协商的挑战 |
| 第二节 中国社会转型对政治协商的挑战 |
| 一、中国经济体制的转型对政治协商的挑战 |
| 二、中国社会结构的变迁对政治协商的挑战 |
| 三、中国社会组织的发展对政治协商的挑战 |
| 四、中国社会利益的重组对政治协商的挑战 |
| 五、中国价值观念的变化对政治协商的挑战 |
| 第三节 中国政治协商本身存在的主要问题与不足 |
| 一、中国政治协商法治化不足 |
| 二、中国政治协商主体建设存在问题 |
| 三、中国政治协商内容、形式和程序欠规范 |
| 第五章 完善和发展中国政治协商的对策探讨 |
| 第一节 完善和发展中国政治协商的基本原则 |
| 一、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 |
| 二、以改革的精神不断进行创新 |
| 三、积极稳妥地推进 |
| 第二节 加强中国政治协商主体建设 |
| 一、改善执政党对政治协商的领导 |
| 二、加强参政党自身建设 |
| 三、加强无党派人士队伍建设 |
| 四、推进人民政协的改革 |
| 第三节 推进中国政治协商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建设 |
| 一、逐步推进中国政治协商的法律化 |
| 二、明确中国政治协商的内容和方式 |
| 三、不断规范中国政治协商的程序 |
| 第四节 积极培育中国政治协商的文化氛围 |
| 一、推进中国政治协商理论的研究和创新 |
| 二、积极发展中国政党文化 |
| 三、促进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现代转型 |
| 结束语 |
| 主要参考文献 |
| 攻博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