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诗雨[1](2021)在《犬细小病毒病的诊疗分析与CPV-JZ2020的分离鉴定及VP2基因的原核表达》文中研究表明犬细小病毒(canine parvovirus,CPV)是导致犬的高度传染性和致命疾病的病毒之一,VP2蛋白作为CPV衣壳蛋白中最主要的结构蛋白,具有决定CPV免疫原性及编码的作用。本研究收集长江大学教学动物医院2019年12月至2021年2月的25例犬细小病毒病进行诊疗分析,从其中一例死亡病犬肠管及内容物中分离出一株犬细小病毒,通过生物学技术鉴定其为犬细小病毒,将其命名为CPV-JZ2020,对其VP2基因进行了序列分析,并进行了VP2基因的原核表达。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治疗结果显示25例犬细小病毒的总治愈率为68%,其中采用综合治疗方法的治愈率为80%,采用对因治疗的治愈率为71.43%,采用对症支持治疗的治愈率为33.33%。(2)使用F81细胞从确诊死亡病犬的肠管及内容物中分离出犬细小病毒荆州分离株,将其命名为CPV-JZ2020,且该分离株可以在F81细胞上稳定传代。将病毒接种F81细胞,48h观察细胞出现明显的拉网皱缩。病毒滴度TCID50结果显示,第5代病毒在F81细胞上的TCID50为105.0/m L。通过PCR扩增出大小为1755bp的VP2基因,将CPV-JZ2020株VP2基因与国内外CPV毒株VP2基因相比,核苷酸同源性为98.39%-99.83%,氨基酸同源性为97.56%-100.00%,基因分析结果显示CPV-JZ2020株是CPV-2c型,申请Gen Bank登录号为MW495851。(3)将VP2基因克隆至pMD18-T载体,经PCR鉴定、双酶切鉴定及测序鉴定确定成功构建构建重组克隆载体p MD18-T-JZ2020-VP2,将成功构建的克隆载体克隆至原核表达载体,将鉴定为阳性的重组表达载体命名为p ET-32a-JZ2020-VP2,转入E.coli BL21(DE3)诱导表达,SDS-PAGE结果显示超声破碎后仅菌液包涵体沉淀出现蛋白表达,最佳诱导条件为IPTG浓度0.8 m M、诱导时间4 h、诱导温度37℃。通过Western blot方法确定重组蛋白成功表达。综上所述,犬细小病毒病的最佳治疗方法为使用对因治疗、对症治疗,同时补充体液、维持机体营养、调节机体酸碱平衡的综合治疗方法。CPV-JZ2020属于CPV-2c型,是目前国内较为多见的一种基因型,但与传统疫苗株的亲缘性较低,这可能是造成目前临床上出现免疫失败的原因之一。此外,重组蛋白的成功表达,为后续新疫苗的开发奠定基础。
温慧明[2](2020)在《大连市犬瘟热、犬细小病毒流行病学调查》文中研究指明本文收集2013年6月~2018年6月五年间大连市城区内(包括中山区、西岗区、沙河口区和甘井子区)犬瘟热病和犬细小病毒病这两类犬传染病的病例资料和诊断报告,对大连市城区内犬瘟热病和犬的细小病毒病这两类犬传染病流行情况进行监测调查分析,运用流行病学及防治调查分析的方法,统计大连市城区内犬瘟热和犬细小病毒病两类犬传染病的流行特征和流行趋势以及治疗方法,为犬传染病的预防控制措施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为动物诊疗机构(包括动物诊所和动物医院)提供治疗犬瘟热病和犬的细小病毒病指导和借鉴。2013年6月~2018年6月期间,大连市城区内患有犬瘟热和犬细小病毒病两类犬传染病的病犬1659例,其中犬细小病毒病病1224例,年均就诊发病率14.8%;犬瘟热病435例,年均就诊发病率5.2%。本文通过流行病学及防治调查得出以下结果:1.犬细小病毒病发病率高于犬瘟热发病率,且五年间二者的发病率均有下降的趋势。2.犬细小病毒病和犬瘟热的发病与季节有关。经统计发现,每年4月开始发病数显着下降,5~10月份发病率较低,分别占全年发病总数的40.11%和39.77%,从11月份开始发病数逐渐上升,1~4月份和11~12月份发病数较高。3.犬细小病毒病例多发的行政区域是甘井子区和沙河口区,占所有患犬细小病毒病犬61.52%;犬瘟热病例主要分布于甘井子区,占所有患有犬瘟热病犬总数的49.20%。4.犬细小病毒病易感犬品种主要是贵兵犬、哈士奇、松狮犬,占比分别为17.40%、15.03%、17.24%;犬瘟热易感犬品种主要是吉娃娃、金毛犬、哈士奇,占比分别为21.84%、17.24%、14.71%。经统计发现,犬瘟热和犬细小病毒病纯种犬的发病率高于杂种犬。5.犬细小病毒病患病犬在小于1岁的犬中,以1~5月龄间的幼犬为发病主体,大于1岁的犬发病率较低;犬瘟热患病犬在小于1岁的犬中,以1月~6月龄间的幼犬为发病主体,大于1岁的犬发病率较低。6.从性别来看,公犬较母犬易感犬细小病毒病和犬瘟热。7.免疫犬发病数较未免疫犬的发病数低,且经人工被动免疫后的犬,发病后症状较轻,也易治愈。8.患有犬瘟热治愈率不高,存在愈后不良风险;犬细小病毒病的病犬死亡率低,治愈率较高。采用单克隆抗体治疗效果较好。
张小苗,周玉照[3](2020)在《犬细小病毒病的诊疗》文中指出为了解犬细小病毒病的诊断和治疗,对4例病犬通过临床检查、血常规检查、血气检查、CPV抗原检测等方法进行诊断。4例病犬都确诊为犬细小病毒病。根据诊断结果采取一系列的治疗措施,4例病犬完全好转。文章为犬细小病毒病的临床诊疗提供参考。
孙成彪[4](2020)在《犬干扰素α/RTB重组融合蛋白制备及抗病毒活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干扰素(Interferon,IFN)是机体抗病毒感染的第一道免疫屏障,应用领域已逐步发展到抗病毒、抗肿瘤等方面。犬干扰素α(Canine Interferon alpha,CaIFNα)是犬类动物在受到外界特定刺激后,免疫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之一,具有广谱抗病毒、加强免疫应答反应、弱抗原性等一系列特点。CaIFNα的抗病毒作用主要与干扰素刺激基因产物(Interferon Stimuluated Genes,ISGs)有关,ISGs通过抑制病毒核酸的转录翻译及蛋白合成从而发挥抗病毒作用。但是由于CaIFNα半衰期短等原因限制了 CaIFNα在临床中的应用。蓖麻毒素(Ricin toxin,RT)为一种高毒性的植物蛋白,主要存在于蓖麻籽中,由A链和B链组成,两条链通过二硫键连接,其中RTA是毒性链,RTB是运载体,具有凝集素作用,与哺乳细胞膜表面甘露糖受体结合,运输RTA亚基进入细胞内部发挥毒性。课题组前期研究发现重组RTB可作为免疫增强剂,增强机体细胞免疫应答及体液免疫应答。并且可巨噬细胞增加JAK1、TYK2、STAT1等细胞因子磷酸化水平。本研究采用基因重组表达技术,将CaIFNα和RTB进行融合表达,制备一种新型干扰素融合表达蛋白,该蛋白性质稳定,并且在体内、体外试验中均能长效发挥抗病毒作用,优化剂型制成的纳米制剂,能显着提高融合表达蛋白稳定性。具体研究内容分以下四个方面:1.犬干扰素α/RTB的原核表达研究通过重叠PCR技术分别将CaIFNα、(G4S)3Linker、RTB进行连接,克隆至大肠杆菌表达载体pET28a中,获得含有rCaIFNα/RTB编码序列的重组质粒pET28a-CaIFNα/RTB,转化至大肠杆菌表达宿主菌BL21(DE3)中,确定工程菌BL21/pET28a-CaIFNα/RTB 诱导表达条件为:IPTG 浓度 0.8 mmol/L,37℃,诱导8 h。rCaIFNα/RTB融合表达蛋白主要以包涵体形式表达。对变性后rCaIFNα/RTB蛋白进行离子交换层析、金属鳌合亲和层析后对其进行复性,最终得到具有活性的rCaIFNα/RTB融合表达蛋白。2.犬干扰素α/RTB的体外抗病毒活性研究通过MDCK-VSV方法检测犬干扰素α/RTB抗病毒活性,发现其抗病毒比活为1.04×109IU/mg,证明将CaIFNα与RTB融合表达后并未影响CaIFNα抗病毒活性。实验证实犬干扰素α/RTB无法抑制WISH细胞中VSV复制,表明rCaIFNα/RTB具有种属特异性。3.犬干扰素α/RTB犬体内药代动力学研究及抗犬细小病毒研究犬干扰素α/RTB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显示,犬干扰素α/RTB经单次肌肉注射给药后,与rCaIFNα相比较,药物半衰期(t1/2)为49.65 h,半衰期增加9.5倍。药物达峰时间缩短,并且rCaIFNα/RTB在犬体内生物利用率增加。犬干扰素α/RTB在抗犬细小病毒试验中,预防率为100%,可有效降低致死率。经血常规分析对比,均显示出犬干扰素α/RTB具有较好的抗犬细小病毒作用。4.犬干扰素α/RTB纳米化剂型及其抗病毒活性研究利用高分子化合物PEI10000对该蛋白药物进行纳米化,表征试验证实rCaIFNα/RTB@PEI10000纳米颗粒药物具有纳米级尺寸(~300 nm),体外MDCK-VSV方法检测其抗病毒活性,且纳米化过程中未发生蛋白药物抗病毒活性降低。研究证实rCaIFNα/RTB@PEI10000纳米颗粒具有pH及温度耐受性,可在极酸性条件:pH 2.0,透析4 h,65℃高温孵育4 h后仍具有显着抗病毒活性。本项研究为犬干扰素α的生物学修饰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发展方向,并且对生物毒素亚基可作为一种载体蛋白提供了有力证据。通过重组犬干扰素α//RTB新剂型研究,证实PEI10000高分子化合物作为一种简单有效的纳米药物载体,在药物稳定性研究中具有较大应用潜力。
宋世斌[5](2020)在《藏獒犬IFN-γ,IFN-α和IL-18基因克隆、表达及产物活性鉴定》文中研究指明干扰素(Interferon,IFN)是机体细胞受到病毒等生物诱导剂刺激而产生的一类分泌型糖蛋白类细胞因子,而白细胞介素18(Interleukin-18,IL-18)是一种具有促炎作用的细胞因子,由机体活化的单核细胞、巨噬细胞、树突状细胞等产生,能诱导IFN-γ等细胞因子的分泌,具有促进T细胞增殖、增强Th1型细胞、NK细胞及CTL细胞的细胞毒效应,与临床自身免疫性疾病及心血管系统疾病等多种疾病的发生发展呈现相关性,IFN和IL-18都具有抗病毒、抗寄生虫和细菌感染、抗肿瘤、免疫调节等多种生物学功能。因此,本实验开展藏獒犬IFN-γ、IFN-α和IL-18的相关研究,采用分子克隆和基因工程等技术获得了3个基因,体外制备了藏獒犬3个基因的重组蛋白,验证了其生物学活性,并开展了临床相关实验,丰富了犬细胞因子的知识,对犬疾病的检测和防控以及保障人类健康有着重要的意义,在犬疾病的防控上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第一,从藏獒犬血液中分离淋巴细胞,利用脂多糖(LPS)与植物血凝素(PHA)联合刺激淋巴细胞后提取RNA,经RT-PCR扩增IFN-γ、IFN-α和IL-18基因全长片段,将扩增到的基因分别克隆到pGEM-T-easy载体,经酶切、测序鉴定,结果表明:所克隆的IFN-γ基因与GenBank上登载的犬核苷酸序列同源性达99.6%,开放阅读框为501 bp,编码166个氨基酸(AA),N端23个AA为信号肽,成熟蛋白编码143个AA,分子量为17.2 kD;克隆的IFN-α基因与GenBank上登载的犬核苷酸序列同源性达96.0%,其开放阅读框为564 bp,N端23个AA为信号肽,成熟蛋白编码164个AA,推测的分子量为19.0 kD;克隆的IL-18基因与GenBank上登载的犬核苷酸序列同源性达100%,其开放阅读框为582 bp,编码193个AA,N端36个AA为信号肽,成熟蛋白编码157个AA,推测的分子量为18.1 kD。第二,根据克隆的藏獒犬IFN-γ、IFN-α和IL-18基因阅读框序列,设计3个基因去掉信号肽的表达引物,克隆去信号肽后的目的片段,构建原核表达质粒pET-30a-IFN-γ、pET-30a-IFN-α和pET-30a-IL-18,转化大肠杆菌后诱导表达。经优化诱导条件后,3个重组菌都能够在温度为37℃,浓度为0.5 mM IPTG的诱导条件下成功的表达,3个重组菌在诱导后主要以包涵体形式表达,其中pET-30a-IFN-γ重组蛋白在上清中也有一定量的表达;经SDS-PAGE分析,pET-30a-IFN-γ、pET-30a-IFN-α和pET-30a-IL-18表达的蛋白分别约为23 kD、25kD和24 kD,表达的蛋白大约占菌体蛋白30%35%。第三,用镍琼脂糖凝胶纯化层析柱纯化pET-30a-IFN-γ、pET-30a-IFN-α和pET-30a-IL-18重组蛋白,纯度达到90%以上,通过梯度透析复性法复性蛋白。利用抑制病毒噬斑法测定重组藏獒犬IFN-γ和IFN-α的生物学活性,二者都具有抗病毒的活性,而且IFN-α抑制VSV的作用强于IFN-γ,二者的抗病毒活性在一定的浓度范围内有作用,在高于或低于这个浓度范围时发挥的效果一般;利用MTS法检测重组藏獒犬IL-18重组蛋白的生物学活性,纯化的重组IL-18具有诱导淋巴细胞增殖的能力,说明表达的蛋白具有生物学活性。第四,通过对总数为128只犬病毒性传染病病例(包括犬细小病毒病、犬冠状病毒病及犬瘟热3类宠物常见病)的IFN治疗组和对照治疗组的比较分析结果显示:IFN治疗组中3类疾病总计67只,治愈45只,平均治愈率67.2%,对照治疗组中3类疾病总计61只,治愈34只,平均治愈率55.7%,使用本实验获得的IFN-α重组蛋白治疗宠物犬病毒性传染病,能显着提高治愈率,有较好的临床治疗病毒性疾病的效果。本研究克隆了藏獒犬IFN-γ、IFN-α和IL-18基因,并应用分子生物学软件对序列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首次成功的表达了3个基因,纯化、复性了重组蛋白,发现IFN-γ、IFN-α和IL-18基因具有较高的生物学活性,可以开发利用;通过藏獒犬IFN-α重组蛋白的临床病毒性犬病的治疗,验证了藏獒犬IFN的抗病毒活性。藏獒犬是中国特有的大型犬种,本研究为犬基因工程生物制品的进一步开发和相关疾病的检测及防治奠定了理论基础。
孙建华[6](2020)在《C-反应蛋白检测在犬细小病毒病、急性胰腺炎和去势术中的应用研究》文中提出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作为急性期蛋白(Acute Phase Protein,APP)的典型代表,是机体内重要的炎性标志物。研究表明CRP作为犬的炎症标志物灵敏度高。因此对于CRP在犬疾病上的应用进行总结和研究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本论文基于上海某宠物医院近两年的临床病例进行归类总结,选取犬细小病毒病、犬急性胰腺炎和公犬去势术病例,研究CRP在这三种疾病中的诊疗价值,为临床应用提供参考研究,结果如下:(1)CRP检测在犬细小病毒病诊疗中的应用研究。通过选取犬细小病毒感染病例组和正常健康组病例。通过观察和分析患病动物临床检查指标的分类统计,并对两个组的血常规(Complete Blood Count,CBC)和CRP的检测结果分析。结果显示:在调查的犬细小病毒病发病犬中,泰迪犬发病率最高,占40%,且纯种犬的发病率高于混血犬;未成年犬发病率占95%;就诊时,90%犬出现精神沉郁,且75%犬出现剧烈呕吐,且100%发病犬的粪便性状异常;BCS超过三级的占60%,且90%患病犬出现下颌淋巴结肿大,75%犬腹部触诊敏感,60%的犬CRT出现异常,90%的犬出现不同程度的脱水;未按时防疫的犬发病率较高;在统计患病犬中,30%出现死亡,且15%死于心肌炎;CRP检测,患病犬出现明显的上升,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极显着(p<0.01),且病死犬的CRP相对较高。在治疗过程中,连续检测胃肠炎型CPV病例的CRP发现,死亡犬相比康复犬,显着升高,差异极显着(p<0.01)。故CRP在犬细小病毒病的诊断和治疗中具有重要指导意义。(2)CRP检测在犬急性胰腺炎诊疗中的应用研究。通过选取犬急性胰腺炎病例组和正常健康组病例。通过观察和分析患病动物临床检查指标的分类统计并对两个组的CBC、CRP、血液生化和cPL的检测结果分析。结果显示:在调查的犬急性胰腺炎发病犬中,混血犬发病率最高,占30%,且小型犬发病率高于中型和大型犬;就诊时,85%的犬精神出现异常,且65%的犬体温升高,出现呕吐,90%的犬出现粪便性状异常;BCS超过六级的占90%,100%的患病犬下颌淋巴结肿大,85%的犬腹部触诊敏感,100%的犬CRT出现异常;在统计的患病犬中,25%出现死亡,5%出现预后不良;CRP检测,患病犬出现明显的上升,与对照组比,差异极显着(p<0.01),且病死犬的CRP相对较高。在治疗过程中,连续检测CRP发现,预后不良及死亡犬比预后良好犬显着升高,差异极显着(p<0.01)。故CRP在犬急性胰腺炎的诊断和治疗中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3)CRP检测在公犬去势术中的应用研究。通过选取健康公犬进行去势手术的案例,收集和分析去势犬临床检查指标的分类统计,并对术前和术后第1、3、5、7天的CBC和CRP的检测结果分析。结果显示:CRP检测,术后24h出现明显上升,与术前检查比,差异显着(p<0.05)。在术后恢复过程中,连续CRP检测发现,正常去势术犬,术后24h内即显着升高,之后呈现下降趋势,在术后第7天基本恢复到正常水平,且术后第7天与术前检查比,差异不显着(p>0.05)。故CRP在公犬去势术,可作为术后恢复的检测指标。综上所述,CRP在犬细小病毒病、犬急性胰腺炎和犬去势术中,可以作为监测指标之一,对于指导临床诊疗具有指导意义。
吴楚君[7](2020)在《犬细小病毒的分离鉴定及病例分析》文中指出犬细小病毒病是由犬细小病毒感染引起的一种急性烈性传染病,是宠物临床中最常见的疾病之一,主要感染6月龄以下的幼犬,该病有心肌炎型和出血性肠炎型两种表现型,典型的临床表现是开始时精神沉郁食欲废绝,有可能发热但是有些犬表现为体温偏低和低血容性休克,也会伴随呕吐和出血性腹泻,幼犬如果不进行治疗则死亡率超过70%。目前预防该病的唯一有效措施是对患犬进行免疫接种,但是也曾出现患犬接种疫苗后继续感染犬细小病毒的现象。本研究通过对荆州市馨爱宠物医院2018年9月至2020年1月接诊的犬细小病毒病患犬的进行分析,讨论如何提高犬细小病毒预防的成功率及治愈率。主要研究内容如下:提取患犬粪便中的犬细小病毒,进行病毒培养,pcr扩增测序,分析其与周边地区及国家中主要流行的犬细小病毒的区别;对馨爱宠物医院接诊的48例犬细小病毒病患犬的身体特征进行记录并归纳总结,分析可能影响犬细小病毒感染情况的因素;对接诊的48例中进行治疗的31例患犬的主要生理指标进行记录分析,并详细记录其中较为典型的两只患犬的用药方案及治疗效果。研究表明,发现病毒与湖北及湖北相邻省份的参考株遗传距离较近,同时与外国如韩国、印度也处于同一分支,但是与美国、日本和葡萄牙遗传距离较远。同时犬细小病毒也与患犬的品种、性别、年龄和免疫接种情况有关,研究表明2-8月龄幼犬都是犬细小病毒易感群体,其中48例患犬中2-4月龄的有18例,占37.5%;4-6月龄的有13例,占27.1%;6-8月龄的有6例,占12.5%。接诊的患犬以中华田园犬最多,有11例,其次是贵宾犬,9例,然后是边境牧羊犬、阿拉斯加犬、德国牧羊犬等;其中患犬以2-4月龄被感染的最多,其次是4-6月龄;患犬中雄性感染犬的数量大约的雌性感染犬数量的两倍;疫苗接种并不能百分百保护犬不被细小病毒感染,未接种疫苗感染犬细小病毒的几率是完成接种疫苗的犬的5倍。对48例患犬中的31例患犬进行对因治疗、对症治疗、营养补液和加强护理,痊愈26例,治愈率达83.9%,为改善犬细小病毒治疗方法提供理论基础。
常振宇,陈文,张笑冰,周欣燃,李鑫宇,吴庆侠[8](2019)在《一例犬细小病毒病的治疗与体会》文中研究指明犬细小病毒病是一种在犬中非常容易发生的急性传染病,由感染的犬细小病毒(CPV)引起,也称犬出血性肠炎、病毒性肠炎,致死率非常之高。作者在北京某宠物医院实习期间遇到一例有呕吐症状,排便稀且有腥臭味的患犬,通过实验室检查、临床观察和试纸条检测等方法对病犬进行诊断。结果表明,病犬血液中红细胞数、血红蛋白、红细胞压积数目降低,平均血红蛋白浓度、红细胞分布宽度增加,犬细小病毒试纸检测为阳性,再根据临床症状观察,最终确诊为犬细小病毒病,该研究为犬细小病毒病的临床治疗和综合防治提供理论依据。
赵雨馨[9](2019)在《沈阳地区宠物犬猫主要传染病流行特点及犬细小病毒的遗传进化分析》文中提出近年来,随着国民经济和城市化进程的迅速发展,宠物犬猫的饲养量不断增长,宠物的生活质量和健康情况也受到了更高的关注,但有关宠物流行病的相关研究却相对滞后。本研究通过调查沈阳地区宠物医院常见的传染病和寄生虫病的发病量,统计分析发现真菌病、细菌病、寄生虫病和病毒病的月平均发病量和月平均气温呈显着相关(P<0.001),并有两个月的时滞效应。并且利用这四种类型疾病2013至2017年的月平均发病量数据进行时间序列分析,建立了ARIMA模型。本研究中的流行病学统计分析表明,沈阳地区宠物医院接诊量最高的传染病为犬细小病毒病。犬细小病毒传播范围广、感染性强,对我国宠物犬、军犬警犬及野生动物和经济动物都造成严重的危害。本研究采用分子生物学方法从遗传进化方面对沈阳地区犬细小病毒进行了研究和探讨。9份沈阳地区犬细小病毒的唾液、血液和粪便样本收集于2017~2018年,通过提取的VP2基因和NS1基因进行PCR克隆测序,得到沈阳地区犬细小病毒的基因序列,分析其氨基酸位点突变情况,进行同源性比对及系统发育树构建。结果表明通过测序得到的五条序列全部为CPV-2c型;亲缘关系与亚型和地区有关,与北京地区、吉林地区分离到的毒株序列较近,而与意大利、日本国家的序列相对较远。VP2序列中有10个核苷酸突变(nt14、16、520、817、819、1016、1042、1109、1278及1490)导致9个氨基酸的突变(aa5、6、174、273、339、348、370、426、497)。测得的6条NS1序列与7条标准毒株序列进行比对,发现其中有27个核苷酸突变(nt67、178、196、206、210、336、433、555、616、726、905、969、1017、1059、1207、1267、1463、1488、1558、1625、1664、1715、1728、1736、1792、1891、1953)导致12个氨基酸的突变(aa23、60、66、69、145、206、302、403、423、460、520、555)。沈阳地区的犬细小病毒和其他地区相比,进化速率没有显着差异,共发现12个位点存在正选择。这些突变可能是导致病毒变异的原因,新发现的突变位点也为以后的研究提供了参考。
谈美玲[10](2018)在《犬细小病毒病的诊断及二种单克隆抗血清的治疗效果比较》文中研究指明犬细小病毒病(Canine parvovirous disease,CPD)是由犬细小病毒(Canine Parvovirus,CPV)引起的具有高度接触性烈性传染性疾病,是目前国内危害犬类的最主要的烈性传染病之一,对畜主造成较大的经济损失和情感伤害。目前市面上犬细小病毒单克隆抗体品牌繁多,价格差距较大。本实验通过对两种价格差异较大的犬细小病毒单克隆抗体治疗效果的比较,分析价格因素对犬细小病毒单克隆抗体治疗效果的影响。本实验在中山市三角镇多吉动物医院犬细小病毒病病例接诊较多的基础上,收集2017年3月至2017年12月广东省中山市三角镇多吉动物医院收治确诊犬细小病毒病病例,通过胶体金快速检验试纸条对广东省中山市三角镇多吉动物医院患病犬做出快速准确的诊断,采用犬细小病毒阳性犬和犬瘟热病毒阴性犬作为本研究用犬。然后以市场上的两种犬细小单克隆抗体为研究对象,把三角镇多吉动物医院接诊的细小病毒病患病犬按照畜主意愿分为两组,威特瑞犬细小病毒单克隆抗体组(A组)和世纪元亨犬细小病毒单克隆抗体组(B组)在对患病犬其他治疗以及用药方法一致的基础上比较其对犬细小病毒病的治疗效果,分析价格因素对犬细小病毒单克隆抗体治疗效果的影响。最后,本实验结果显示威特瑞犬细小病毒单克隆抗体组(价格较低)和世纪元亨犬细小病毒单克隆抗体组(价格较高)两种单克隆抗体对不同年龄和不同品种的患病犬治疗效果基本相同,没有很大的差异。通过课题研究,对比两种单抗的治疗效果,为细小病毒病患病犬畜主选用细小病毒单克隆抗体提供依据,引导畜主选用治疗效果更好的单抗进行紧急治疗,增加患病犬的生存几率,减少犬养殖业的经济损失,减少畜主对宠物伴侣死亡造成的心理伤害,有利于社会和谐稳定。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1章 文献综述 |
| 1.1 犬细小病毒的概述 |
| 1.2 犬细小病毒的基因组结构与编码的蛋白 |
| 1.3 犬细小病毒病的诊断 |
| 1.4 犬细小病毒病的预防与治疗 |
| 1.5 研究目的与意义 |
| 第2章 荆州地区犬细小病毒病的临床诊疗分析 |
| 2.1 材料 |
| 2.2 方法 |
| 2.3 结果 |
| 2.4 讨论 |
| 2.5 小结 |
| 第3章 犬细小病毒荆州株的分离鉴定及VP2基因序列分析 |
| 3.1 材料 |
| 3.2 方法 |
| 3.3 结果 |
| 3.4 讨论 |
| 3.5 小结 |
| 第4章 犬细小病毒荆州株VP2基因的原核表达及鉴定 |
| 4.1 材料 |
| 4.2 方法 |
| 4.3 结果 |
| 4.4 讨论 |
| 4.5 小结 |
| 致谢 |
| 参考文献 |
| 个人简介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 1 犬瘟热 |
| 1.1 犬瘟热病毒的生物学特征 |
| 1.2 犬瘟热流行病学调查 |
| 1.3 犬瘟热病的预防与治疗 |
| 2 犬细小病毒病 |
| 2.1 犬细小病毒的生物学特征 |
| 2.2 犬细小病毒病流行病学调查 |
| 2.3 犬细小病毒病预防与治疗 |
| 3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 第二章 调查研究 大连市城区犬瘟热和犬细小病毒流行病学与调查 |
| 1 材料与方法 |
| 1.1 试验材料 |
| 1.2 试剂盒检测方法 |
| 1.3 PCR验证方法 |
| 1.3.1 犬瘟热 |
| 1.3.2 犬细小病毒 |
| 1.4 统计分析 |
| 2 结果与分析 |
| 3 讨论 |
|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1 病例情况(见表1) |
| 2 患犬临床检查结果(见表2) |
| 3 患犬实验室检查结果 |
| 3.1 患犬血常规检查结果(见表3) |
| 3.2 患犬血气检查结果(见表4) |
| 3.3 CPV Ag检测结果(见表5) |
| 4 治疗措施 |
| 5 讨论 |
| 6 结论 |
| 摘要 |
| Abstract |
| 文献综述 |
| 1.1 犬细小病的研究现状 |
| 1.2 干扰素的研究现状 |
| 1.3 蓖麻毒素研究现状 |
| 第一章 犬干扰素α/RTB融合蛋白原核表达研究 |
| 1.1 材料 |
| 1.1.1 质粒、菌株 |
| 1.1.2 主要试剂及试剂盒 |
| 1.1.3 主要溶液配制 |
| 1.1.4 主要仪器设备 |
| 1.2 方法 |
| 1.2.1 重组pMD18T-CaIFNα/RTB克隆质粒的构建及鉴定 |
| 1.2.2 重组pET28a-CaIFNα/RTB载体的构建及鉴定 |
| 1.2.3 BL21(DE3)/pET28a-CaIFNα/RTB诱导表达 |
| 1.2.4 rCaIFNα/RTB目的蛋白的Western Blot鉴定 |
| 1.2.5 rCaIFNα/RTB包涵体的洗涤与变性 |
| 1.2.6 rCaIFNα/RTB纯化及复性工艺的确定 |
| 1.3 结果 |
| 1.3.1 重组pMD18T-CaIFNα/RTB克隆质粒的构建及鉴定 |
| 1.3.2 重组pET28a-CaIFNα/RTB载体的构建及鉴定 |
| 1.3.3 rCaIFNα/RTB诱导表达及Western Blot鉴定 |
| 1.3.4 rCaIFNα/RTB纯化及复性工艺的确定 |
| 1.4 讨论 |
| 1.5 小结 |
| 第二章 犬干扰素α/RTB融合表达蛋白体外抗病毒活性研究 |
| 2.1 材料 |
| 2.1.1 细胞和病毒 |
| 2.1.2 主要试剂 |
| 2.1.3 主要溶液配制 |
| 2.1.4 仪器设备 |
| 2.2 方法 |
| 2.2.1 MDCK细胞培养 |
| 2.2.2 VSV扩增 |
| 2.2.3 VSV TCID_(50)的测定 |
| 2.2.4 MTT法检测rCaIFNα/RTB融合表达蛋白对MDCK细胞的毒性 |
| 2.2.5 MDCK-VSV检测rCaIFNα/RTB融合表达蛋白的抗病毒活性 |
| 2.3 结果 |
| 2.3.1 VSV TCID_(50)测定 |
| 2.3.2 rCaIFNα/RTB融合表达蛋白的细胞毒性 |
| 2.3.3 rCaIFNα/RTB融合表达蛋白的抗病毒活性 |
| 2.4 讨论 |
| 2.5 小结 |
| 第三章 犬干扰素α/RTB犬体内药代动力学研究及抗犬细小病毒研究 |
| 3.1 材料 |
| 3.1.1 试验动物 |
| 3.1.2 主要仪器、试剂 |
| 3.2 方法 |
| 3.2.1 鲎试剂法检测rCaIFNα/RTB中残留内毒素 |
| 3.2.2 rCaIFNα/RTB药代动力学分析 |
| 3.2.3 犬细小病毒病的复制 |
| 3.2.4 rCaIFNα/RTB对犬细小病毒病的治疗 |
| 3.2.5 试验数据采集及数据处理 |
| 3.3 结果 |
| 3.3.1 rCaIFNα/RTB中内毒素含量检测结果 |
| 3.3.2 rCaIFNα/RTB药代动力学分析结果 |
| 3.3.3 犬细小病毒病模型试验结果 |
| 3.3.4 对犬细小病毒病的防治 |
| 3.3.5 防治前后对细小病毒病犬血常规指标影响 |
| 3.3.6 对犬细小病毒病防治各组犬防治情况 |
| 3.4 讨论 |
| 3.5 小结 |
| 第四章 犬干扰素α/RTB纳米化剂型及其抗病毒活性研究 |
| 4.1 材料 |
| 4.1.1 试剂与药品 |
| 4.1.2 仪器设备 |
| 4.2 方法 |
| 4.2.1 rCaIFNα/RTB@PEI10000NPs的合成 |
| 4.2.2 透射电镜表征 |
| 4.2.3 粒径及Zeta电位测定 |
| 4.2.4 rCaIFNα/RTB@PEI10000 NPs稳定性的测定 |
| 4.2.5 FITC-rCaIFNα/RTB@PEI10000 NPs的合成 |
| 4.2.6 rCaIFNα/RTB@PEI10000 NPs对MDCK抗病毒活性的测定 |
| 4.2.7 pH值与温度对rCaIFNα/RTB@ PEI10000 NPs抗病毒活性影响 |
| 4.2.8 荧光倒置显微镜观察NPs的细胞摄取 |
| 4.3 结果 |
| 4.3.1 rCaIFNα/RTB@PEI10000 NPs透射电镜表征结果 |
| 4.3.2 rCaIFNα/RTB@PEI10000粒径测定结果 |
| 4.3.3 rCaIFNα/RTB@PEI10000 Zeta电位测定结果 |
| 4.3.4 rCaIFNα/RTB@PEI10000NPs稳定性的测定结果 |
| 4.3.5 荧光倒置显微镜观察NPs的细胞摄取结果 |
| 4.3.6 rCaIFNα/RTB@PEI10000NPs对MDCK抗病毒活性的测定 |
| 4.3.7 pH值与温度对rCaIFNα/RTB@PEI10000 NPs抗病毒活性影响 |
| 4.4 讨论 |
| 4.5 小结 |
| 第五章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 主要简历 |
| 致谢 |
| 摘要 |
| SUMMARY |
| 缩略语表 |
| 第一章 犬干扰素研究进展 |
| 1 IFN概述 |
| 1.1 IFN分类 |
| 1.2 犬IFN理化特性及基因组成 |
| 1.3 IFN的空间结构及受体研究 |
| 1.4 IFN生物学活性及作用机制 |
| 2 犬IFN基因工程研究 |
| 2.1 犬Ⅰ型IFN基因工程研究 |
| 2.2 犬Ⅱ型IFN基因工程研究 |
| 2.3 犬Ⅲ型IFN基因工程研究 |
| 2.4 犬长效IFN研究 |
| 3 犬IFN临床应用 |
| 3.1 治疗犬病毒性传染病 |
| 3.2 治疗犬皮肤性疾病 |
| 3.3 治疗眼科及其他疾病 |
| 4 犬IFN应用展望 |
| 第二章 白细胞介素18研究进展 |
| 1 IL-18概述 |
| 1.1 IL-18的发现、结构、特性 |
| 1.2 IL-18受体及信号传导途径 |
| 1.3 IL-18结合蛋白 |
| 2 IL-18生物学作用 |
| 2.1 IL-18抗肿瘤作用 |
| 2.2 IL-18抗感染作用 |
| 2.3 IL-18免疫调节作用 |
| 3 IL-18与临床疾病的关系 |
| 3.1 IL-18与自身免疫性疾病 |
| 3.2 IL-18与心血管系统疾病的关系 |
| 3.3 IL-18与神经系统疾病的关系 |
| 3.4 IL-18与肿瘤疾病的关系 |
| 3.5 IL-18与糖尿病等其他疾病的关系 |
| 4 IL-18应用展望 |
| 5 本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 第三章 藏獒犬IFN-γ和 IFN-α基因克隆与序列分析 |
| 1 材料与方法 |
| 1.1 材料 |
| 1.2 方法 |
| 2 试验结果 |
| 2.1 淋巴细胞的体外刺激活化 |
| 2.2 RT-PCR扩增藏獒犬IFN-γcDNA |
| 2.3 重组质粒的酶切及PCR鉴定 |
| 2.4 藏獒犬IFN-γ序列测定及分析 |
| 2.5 藏獒犬IFN-α序列测定及分析 |
| 3 讨论 |
| 第四章 藏獒犬IFN-γ和 IFN-α基因的表达、纯化及活性鉴定 |
| 1 材料与方法 |
| 1.1 材料 |
| 1.2 方法 |
| 2 试验结果 |
| 2.1 藏獒犬pET-30a-IFN-γ和 pET-30a-IFN-α重组表达质粒的鉴定 |
| 2.2 藏獒犬pET-30a-IFN-γ和 pET-30a-IFN-α重组蛋白Western bloting分析 |
| 2.3 藏獒犬pET-30a-IFN-γ和 pET-30a-IFN-α重组蛋白纯化分析 |
| 2.4 藏獒犬IFN-γ抗病毒活性检测 |
| 2.5 藏獒犬IFN-α抗病毒活性检测 |
| 2.6 藏獒犬IFN-α抗病毒临床应用 |
| 3 讨论 |
| 第五章 藏獒犬IL-18基因克隆、表达及生物学活性鉴定 |
| 1 材料与方法 |
| 1.1 材料 |
| 1.2 方法 |
| 2 试验结果 |
| 2.1 藏獒犬IL-18基因的克隆 |
| 2.2 藏獒犬IL-18基因序列测定及分析 |
| 2.3 藏獒犬IL-18基因比较分析及进化分析 |
| 2.4 pET-30a-IL-18 重组质粒的鉴定 |
| 2.5 pET-30a-IL-18 重组蛋白表达及Western bloting分析 |
| 2.6 pET-30a-IL-18 重组蛋白纯化结果 |
| 2.7 藏獒犬IL-18基因生物学活性鉴定 |
| 3 讨论 |
| 全文结论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作者简介 |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
| 导师简介1 |
| 导师简介2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符号说明 |
| 文献综述 |
| 1 急性期蛋白的研究进展 |
| 1.1 CRP的产生机理 |
| 1.2 CRP的生理作用 |
| 1.3 CRP的种属差异 |
| 1.4 CRP的测定方法 |
| 2 不同生理状态对CRP的影响 |
| 2.1 年龄、性别和品种 |
| 2.2 昼夜节律和日变化 |
| 2.3 发情周期和妊娠 |
| 2.4 肥胖和糖皮质激素 |
| 3 关于犬的CRP临床应用 |
| 3.1 CRP与感染性疾病的相关研究进展 |
| 3.2 CRP与胃肠道疾病的相关性研究进展 |
| 3.3 CRP与肿瘤的相关性研究进展 |
| 3.4 CRP与手术的相关性的研究进展 |
| 3.5 CRP与胰腺炎的相关研究进展 |
| 3.6 CRP与其他疾病的相关性研究进展 |
| 4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 参考文献 |
| 第一章 CRP检测在犬细小病毒病诊疗中的应用研究 |
| 1 材料 |
| 1.1 病例资料 |
| 1.2 主要仪器及耗材 |
| 2 方法 |
| 2.1 病例资料基本情况统计 |
| 2.2 传染病以及寄生虫检测 |
| 2.3 血常规和CRP检测 |
| 2.4 数据处理 |
| 3 结果 |
| 3.1 犬细小病毒病发病情况统计分析 |
| 3.2 血常规检测结果 |
| 3.3 CRP检测结果 |
| 4 讨论 |
| 4.1 犬种和发病年龄与犬细小病毒病的关系 |
| 4.2 发病季节和时间与犬细小病毒病的关系 |
| 4.3 外周血血象变化与犬细小病毒病之间的关系 |
| 4.4 犬细小病毒病两种病征及其死亡率与CRP之间的关系 |
| 4.5 CRP对犬细小病毒病诊疗的意义 |
| 5 结论 |
| 第二章 CRP检测在犬急性胰腺炎中的应用研究 |
| 1 材料 |
| 1.1 病例资料 |
| 1.2 主要仪器及耗材 |
| 2 方法 |
| 2.1 实验犬基本情况 |
| 2.2 血常规、CRP、血液生化和cPL检测 |
| 2.3 数据处理 |
| 3. 结果 |
| 3.1 犬急性胰腺发病情况统计分析 |
| 3.2 血常规检测结果 |
| 3.3 血液生化指标检测结果 |
| 3.4 血清CRP浓度检测结果 |
| 3.5 cPL检测结果 |
| 4. 讨论 |
| 4.1 品种和年龄与急性胰腺炎的关系 |
| 4.2 饮食结构和肥胖与急性胰腺炎的关系 |
| 4.3 急性胰腺炎的临床症状 |
| 4.4 CRP、血液生化指标和cPL测试与急性胰腺炎之间的关系 |
| 4.5 急性胰腺的治疗及转归 |
| 4.6 CRP在胰腺炎诊断和治疗中所起到的作用 |
| 5 结论 |
| 第三章 CRP检测在公犬去势术中的应用研究 |
| 1 材料 |
| 1.1 病例资料 |
| 1.2 主要仪器及耗材 |
| 2 方法 |
| 2.1 血常规、CRP和血液生化检测 |
| 2.2 手术过程 |
| 2.3 数据处理 |
| 3 结果 |
| 3.1 去势犬基本情况统计分析 |
| 3.2 血常规检查结果 |
| 3.3 术前血液生化检查结果 |
| 3.4 CRP浓度检查结果 |
| 4 讨论 |
| 4.1 麻醉药物对于CRP浓度的影响 |
| 4.2 外周血血象在围手术期的变化 |
| 4.3 CRP浓度监测在围手术期的变化 |
| 4.4 术后护理和恢复 |
| 4.5 CRP在犬去势手术中的指导意义 |
| 5 结论 |
| 全文结论 |
| 参考文献 |
| 附录一: 一例CPV典型病例介绍 |
| 1 发病情况 |
| 2 临床检查和诊断 |
| 3 治疗和结果 |
| 附录二: 一例急性胰腺炎典型病例介绍 |
| 1 发病情况 |
| 2 临床检查和诊断 |
| 3 治疗、结果和复发 |
| 附录三: 一例典型去势手术介绍 |
| 1 发病情况 |
| 2 术前检查 |
| 3 手术经过、术后护理和康复 |
| 致谢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1章 犬细小病毒病研究进展 |
| 1.1 犬细小病毒的病原学 |
| 1.2 犬细小病毒的流行病学和致病机理 |
| 1.3 犬细小病毒的临床症状 |
| 1.4 犬细小病毒诊断方法 |
| 1.5 犬细小病毒病的预防治疗 |
| 1.6 犬细小病毒的研究目的与意义 |
| 第2章 犬细小病毒的分离鉴定 |
| 2.1 实验材料 |
| 2.2 实验方法 |
| 2.3 结果与分析 |
| 第3章 沙市地区犬细小病毒病调查 |
| 3.1 材料 |
| 3.2 方法 |
| 3.3 检查结果 |
| 3.4 预后情况 |
| 3.5 讨论 |
| 第4章 犬细小病毒病病例分析 |
| 4.1 一例犬细小病毒病临床诊疗 |
| 4.2 一例犬细小继发胰腺炎的诊疗报告 |
| 第5章 结论 |
| 致谢 |
| 参考文献 |
| 个人简介 |
| 1 症状及诊断 |
| 1.1 病例症状 |
| 1.2 临床检查 |
| 1.3 实验室检查 |
| 1.3.1 血液四分类检测 |
| 1.3.2 粪便镜检 |
| 1.3.3 试纸检测 |
| 2 犬细小病毒病的流行病学分析 |
| 3 治疗 |
| 4 讨论与体会 |
| 4.1 用药讨论 |
| 4.2 治疗讨论 |
| 5 结论 |
| 中文摘要 |
| 英文摘要 |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 1.1 宠物猫狗的现状及宠物医院的发展 |
| 1.2 宠物猫狗主要流行病 |
| 1.2.1 犬细小病毒病 |
| 1.2.2 犬瘟热 |
| 1.2.3 犬瘟热病毒的实验室诊断 |
| 1.2.4 犬瘟热病毒分离鉴定 |
| 1.2.5 犬瘟热病毒分子生物学诊断方法 |
| 1.2.6 犬冠状病毒病 |
| 1.2.7 猫瘟 |
| 1.2.8 犬猫皮肤病及其他寄生虫病 |
| 1.3 ARIMA模型 |
| 1.4 犬细小病毒VP2基因和NS1基因 |
| 1.5 本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 第二章 沈阳地区宠物猫狗流行病的季节性分析 |
| 2.1 材料和方法 |
| 2.1.1 数据搜集 |
| 2.1.2 病例定义 |
| 2.1.3 数据处理及统计方法 |
| 2.2 结果与分析 |
| 2.2.1 统计结果 |
| 2.2.2 四种类型的流行病ARIMA模型 |
| 2.3 讨论 |
| 2.3.1 宠物猫狗传染病季节性变化影响因素分析 |
| 2.3.2 辽宁地区犬细小病毒流行情况 |
| 2.4 小结 |
| 第三章 犬细小病毒遗传进化分析 |
| 3.1 材料和方法 |
| 3.1.1 临床样本 |
| 3.1.2 主要试剂 |
| 3.1.3 主要仪器 |
| 3.1.4 犬细小病毒DNA的提取 |
| 3.1.5 VP2、NS1基因扩增 |
| 3.1.6 VP2、NS1基因序列拼接 |
| 3.1.7 序列比对及病毒鉴定 |
| 3.1.8 VP2及NS1序列分析及系统发育树构建 |
| 3.1.9 分子进化分析 |
| 3.2 结果与分析 |
| 3.2.1 VP2、NS1基因扩增结果 |
| 3.2.2 VP2、NS1基因同源性分析 |
| 3.2.3 VP2、NS1基因系统发育树的构建 |
| 3.2.4 亚型分析和VP2、NS1基因突变位点分析 |
| 3.2.5 分子进化分析 |
| 3.3 讨论 |
| 3.3.1 我国CPV及各亚型流行情况 |
| 3.3.2 犬细小病毒的分子进化分析 |
| 3.4 小结 |
| 第四章 结论、创新点和展望 |
| 4.1 结论 |
| 4.2 创新点 |
| 4.3 展望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 摘要 |
| abstract |
| 常用缩写词 |
| 1 引言 |
| 1.1 犬细小病毒病原学 |
| 1.1.1 病原分类 |
| 1.1.2 分子生物学特征 |
| 1.2 犬细小病毒病流行病学 |
| 1.3 犬细小病毒的致病机理 |
| 1.4 犬细小病毒的检测与诊断 |
| 1.4.1 临床诊断 |
| 1.4.2 实验室诊断 |
| 1.5 犬细小病毒病的预防与清洁消毒 |
| 1.5.1 预防 |
| 1.5.2 清洁消毒 |
| 1.5.3 中药治疗犬细小病毒病 |
| 1.6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 1.7 犬细小病毒快速检验试纸条的原理 |
| 1.8 犬细小病毒快速检验试纸条发展现状 |
| 1.8.1 试纸条原料价格趋势 |
| 1.8.2 试纸条价格趋势 |
| 1.8.3 进口量分析 |
| 1.8.4 出口量分析 |
| 1.8.5 需求地域结构分析 |
| 1.9 犬细小病毒单克隆抗体作用原理 |
| 2 材料与方法 |
| 2.1 材料 |
| 2.2 方法 |
| 2.2.1 记录收集的犬细小病毒病信息 |
| 2.2.2 韩国安捷AniGen犬细小病毒试纸条检测 |
| 2.2.3 韩国安捷AniGen犬瘟热病毒测试纸检查 |
| 2.2.4 诊断依据 |
| 2.2.5 分组 |
| 2.2.6 治疗 |
| 2.2.7 护理 |
| 2.2.8 治愈判定 |
| 3 结果 |
| 3.1 发病数与治愈数的关系 |
| 3.2 发病数与发病年龄的关系 |
| 3.3 发病年龄与治愈率 |
| 3.4 发病年龄与死亡率的关系 |
| 3.5 发病年龄对抗体选择的影响 |
| 3.6 抗体选择与品种的关系 |
| 3.7 发病数与季节的关系 |
| 3.8 疫苗存放与疫苗效果的关系 |
| 3.9 治愈效果与疫苗接种的关系 |
| 4 讨论 |
| 4.1 韩国安捷AniGen快速检测试纸原理与选用原因 |
| 4.2 威特瑞犬细小病毒单克隆抗体选用原因 |
| 4.3 世纪元亨犬细小病毒单克隆抗体(PVab)选用原因 |
| 4.4 治愈效果分析 |
| 4.5 结论与建议 |
| 4.5.1 结论 |
| 4.5.2 建议 |
| 致谢 |
| 参考文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