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华夏图书馆!包月下载,不限IP,随心所欲! 【加入收藏】
| 本站已稳定运行4034天

赤峰市松山区农业信息网成效显着

点击进入免费下载2022年中国知网论文


一、赤峰市松山区农业信息网成效斐然(论文文献综述)

高丽丹[1](2018)在《内蒙古阿荣旗粮食作物高产创建推广成效调查报告》文中研究说明我国粮食作物高产创建是将单一先进种植技术整合集成进而推广应用的一项粮食增产计划。通过高产核心攻关田、展示田和示范田的建设,快速实现了粮食作物区域高产和超高产,同时也为挖掘地区优势作物的增产潜力提供了依据。在高产创建工作中,实际是行政组织、农技推广部门和农业生产者三者共同协作,将区域化、小范围、小面积的高产、超高产转化为大面积同步增产的推进过程。本文对阿荣旗粮食作物高产创建成效进行了调查分析,主要结果如下:阿荣旗作为内蒙古自治区主要粮食作物生产基地之一,近年来由于生产技术的进步,玉米、大豆、小麦、马铃薯和水稻5大作物的种植面积和产量均得到了大幅度提高。2011-2015年,5大作物播种面积和产量分别占全旗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和产量的99.1%和99.6%。2011年,阿荣旗开始实施玉米、大豆、小麦、马铃薯和水稻5大作物的高产创建项目。到2015年,实施地点从开始的2个乡镇发展到11个乡镇,参与农户数由2011年的1180户扩展到2015年的5180户,实施面积由2011年的近0.34万hm2扩大到2015年的2.13万hm2,实现了全旗5大作物主产区的全覆盖。5年来高产创建累计建设万亩示范片6.9万hm2,共计增产8.49万t,总增值1.614亿元,实施效果非常显着。针对全旗5大作物生产过程中品种乱、杂、多,当地主推品种增产潜力有限,种植技术落后,机械化水平低,生产成本投入高等突出问题,在高产创建实施过程中,阿荣旗引进并推广玉米品种罕玉5,大豆品种黑河38与垦鉴27,水稻品种稼禾1和龙粳36,马铃薯品种克新1号与兴佳2号等。并结合生产实际,阿荣旗提升凝练形成适宜粮食作物增产的技术体系10余套,为带动全旗粮食大面积均衡增产提供了巨大的科技支撑。在粮食作物高产创建中,阿荣旗旗委、旗政府成立高产创建工作领导小组,旗农牧业局成立专家组和技术服务团队,乡镇成立项目领导小组,进行整体统筹协调推进。通过行政领导包片、技术干部蹲点,实现了任务到人、责任到人、全程技术指导与服务。同时,高产创建工作整合测土配方施肥,农机具购置补贴,粮丰工程等多个项目资源,实现各个项目最大的叠加效应。

周琴[2](2018)在《内蒙古农村金融扶贫问题及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内蒙古自治区扶贫事业取得较好成绩,这与国家、地方政府的重视密切相关。随着金融机构参与农村扶贫工作以来,其扶持效果十分明显,尤其是在较为贫困的少数民族内蒙古地区。金融机构参与扶贫,在分担国家和地方政府的财政压力同时,也可实现其创收的主要目的。然而,内蒙古金融机构在扶贫事业发展过程中取得较好成绩的同时,也存在一定问题,这就要求政府、金融机构、农户在该地区农村金融扶贫过程中发挥各自的能力,为实现内蒙古农村地区脱贫做出努力。本文通过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对内蒙古自治区扶贫问题及对策进行研究。本文对内蒙古农村金融扶贫问题及对策进行研究,具体如下:首先是导论与理论基础部分,这部分论述内蒙古农村金融扶贫问题的研究背景、意义、现状、思路与方法等;研究有关农村金融扶贫的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研究,通过对贫困、扶贫、金融扶贫的概念进行界定;对金融扶贫理论、农业信贷理论、农村金融市场理论、不完全竞争理论进行研究。其次是回顾内蒙古农村金融扶贫的发展历程,推动扶贫阶段、规模开发阶段、扶贫攻坚阶段、综合开发阶段、精准扶贫阶段。再次是对内蒙古农村金融扶贫的现状进行分析,从内蒙古农村发展现状、金融扶贫现状等方面进行分析;并对内蒙古农村金融扶贫过程中存在问题及成因进行论述,主要表现为金融体系不健全、金融扶贫资金量不足、金融扶贫任务量较重、金融扶贫环境较为恶劣、金融担保体系不完善等,究其原因主要是政府因素、金融机构因素与贫困户因素。最后是对国外农村金融扶贫的先进经验进行总结,主要包括对孟加拉国、日本、拉丁美洲、玻利维亚等农村金融扶贫经验的总结与启示。为内蒙古农村金融扶贫事业的不断发展,要完善农村金融扶贫体系的建设、加大扶贫资金投入与管理工作、创新发展农村金融扶贫新模式、改善农村金融扶贫的恶劣环境、健全农村金融扶贫的担保体系等。

杨芳[3](2017)在《我国蔬菜种业产值估算》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我国蔬菜播种面积逐年上涨,蔬菜已成为市场化程度最大的经济作物。国外大型种企对国内种业市场虎视眈眈,我国蔬菜种业面临严峻挑战。我国政府高度重视蔬菜种业的发展,蔬菜种业产值亟待明晰。本文基于我国蔬菜种业发展现状及各行业产值测算方法,结合蔬菜业内产值的核算方法,以农户端的数据为准,核算了我国蔬菜种业产值的大小,并结合企业端蔬菜种业产值的参考值,对我国蔬菜种业产值测算结果及国内外蔬菜种子的市场份额进行分析。对政府进行蔬菜种业政策的制定和企业战略决策意义重大。由于数据较难获取,采用间接算法估其产值。农户端测算方法为蔬菜播种面积乘积种子亩均成本,企业端核算方法为蔬菜种子的出厂价与销售量的乘积算得蔬菜种业产值。测算结论如下:(1)我国蔬菜种业产值2015年达270.06亿元,其中,山东省的值最大,达40.88亿元,河北、江苏、河南三省的蔬菜种业产值均在20亿元以上,四川省的蔬菜种业产值最小,不足10亿元。按地域分析,我国东部地区的蔬菜种业产值最大,西部地区的蔬菜种业产值最小。蔬菜种业产值全国排名前五的省份分别为山东省、河北省、河南省、江苏省和湖北省。全国蔬菜种业产值最小的五省分别为海南省、天津市、北京市、青海省和西藏自治区。东北部地区蔬菜种业产值先降后升,2008年下降,2011年上升,主要源于蔬菜种子的价格波动。东部沿海地区的蔬菜种业产值于2011年之后迅速上涨,主要源于蔬菜种子的价格波动及用种量的变化。中东部地区的蔬菜种业产值略有下降态势。鉴于我国各省蔬菜播种面积呈现逐年递增态势,各省蔬菜种业产值全国排名的变动主要源于蔬菜种子价格、用种量及各年气候变动的影响,受蔬菜播种面积的影响较小。(2)20家蔬菜种企2016年的蔬菜种业产值为7.84亿元,其中,白菜类的种业产值最大,达2.29亿元,其次是黄瓜的种业产值,达1.20亿元,茄子和油菜的种业产值最小,两值之和不足0.32亿元。茄子种业产值较小的原因在于本文所调研的蔬菜种子企业中生产茄子种子的企业较少,部分种子来源于国外,种子成本较高但销量较少,故而导致种业产值较低。20家调研种企的蔬菜种子销售额总计约为8.2亿元,其中,国外蔬菜品种的种子销售额约为2.5亿元,国内品种占比69.55%,国外品种占比30.45%。农户调研数据涉及的蔬菜品种中,国产品种占比70.99%,国外品种占比29.01%,国产品种比国外品种高出41.98个百分点。这一差距表明目前国内蔬菜种业市场由国产品种主导。经测算,明析了我国蔬菜种业产值,国内外蔬菜品种的市场占有率,主要蔬菜品种的主产省份以及各省蔬菜种业产值的变动情况。本文的研究结论对政府出台蔬菜种业地区政策提供了参考,为种子企业制定蔬菜品种战略提供了参考。

王雪微[4](2016)在《东北振兴战略实施以来城市群组空间重构及其城镇化效应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在我国加快推进城镇化进程、提升城镇化发展质量的关键时期,东北地区也进入了老工业基地振兴的新阶段。东北地区作为我国重要的老工业基地和农产品生产基地,其农业经济所占的比重较大,至今部分地区仍依赖于农业发展,致使东北地区城镇化进程滞后于工业现代化,未能实现全方位工业化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格局。2003年国家确立实施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至今十余年,成效显着。城镇化进程全面推进,城镇化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城市空间结构变化显着,承载经济社会活动的能力逐步增强;城市之间相互作用关系及有机联系走向有序、和谐;城市群组在演化过程中趋于优化重组的现象和趋势频繁且显着。如此显示,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实施以来是东北地区的一个特殊历史阶段。近年来,受到全球化的有力驱动,空间结构不可避免地受到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强烈冲击与重塑。立足于此,本文在特定背景下对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实施以来城市群组空间重构及其城镇化效应进行研究。本文主要研究意义在于,首先,目前国内针对城市群的研究多集中于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等发达地区,所形成的理论基础未必适用于东北地区城市群组的相关研究,本文研究旨在探索老工业基地振兴背景下的城市群组研究理论体系;其次,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实施以来,成效显着,但与此同时问题也层出不穷,区域发展要素形成大幅转轨,人地关系呈现出显着的失调状况,本文对东北地区进行国家战略实施以来的发展历程及趋势研究,试图寻求相对合理的未来区域发展策略及模式,以破解新时期要素张力下人地关系失调状况;再次,社会经济转型发展时期,动态的区域空间重构研究比静态空间结构状态和属性研究更加紧迫且有意义,本文在传统与新型空间结构理论相结合的视阈下对东北地区城市群组空间结构进行研究,构建区域城镇化发展战略体系,为东北地区提升空间生产力和综合竞争力提供可能。文章研究内容主要包括梳理总结国内外研究进展,确定城市群组识别与评判原则,探求城市群组空间重构的关键作用机理,形成城市群组空间重构研究的理论框架。总结城市群组空间重构的一般规律和概念性图景,形成对东北振兴战略实施以来区域城市群组空间格局走向及动力机制的科学判断,探索城市群组承载新型城镇化发展的路径,并预判可能的效果。具体内容如下:第一章为绪论。介绍文章的研究背景与研究问题的选择依据,对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进行梳理和评述,提出论文研究的理论实践意义和重点。根据文章研究框架确定研究方法,最后介绍研究的技术路线。第二章为理论基础与研究现状。城市群组空间重构理论基础随时代发展而变,传统空间结构理论更多的作为一种纯粹的理论范式,新时期背景下信息化已经成为社会发展主流,现代化空间结构的形成与演进机制有其特有的新逻辑。因此第二章中首先构建起文章研究的理论框架,特别融合了世界体系理论、空间惯性理论等新的空间组织理论;随后总结城市群形成机制与发展过程,并建立城市群空间识别标准。第三章为东北地区城市群组空间格局与过程。首先对本文研究范围东北地区进行概述,突出现状空间结构特征和发展问题;其次,根据第二章的城市群演化过程理论对东北地区城市群组空间结构演进历程进行阶段性划分;最后对东北地区城市整合发展状态和城市集中度进行分析,并探讨城市群组空间结构演进的正负向效应,为后文研究东北地区城市群组空间重构提供基础。第四章为东北振兴战略实施以来城市群组空间重构现象及其空间图景。本章通过把握区域空间扩展方向、计算城市对外经济联系强度、预测城市首位联系强度及方向、划分等时交通圈,将东北地区城市群组空间重构趋势归纳为一群分化,二组融合,四个地方性城市组群孕育成形,蒙东地区链接成为城市密集区。第五章为东北振兴战略实施以来城市群组空间重构动力机制。综合第三章和第四章,确定城市群组空间重构的三组动力。其中外部动力是一种自上而下的牵引力,内部动力是自发的区域创新推动力,耦合动力是区域间的协同力。此外,城市群组空间重构需要找到符合实际情况的创新模式,如牵引空间模式、城市经济区模式、流域经济区模式等。第六章为东北地区城市群组空间重构的城镇化效应。本章评估吉林中部城市组群单项及综合城镇化发展水平;应用生态系统单元服务价值表测算吉林中部城市组群生态系统服务总价值,并通过曲线拟合分析城镇化发展水平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之间的因应关系;揭示了城市群域快速城镇化的突出性消极影响。第七章为结论与展望。对文章研究进行总结,归纳研究存在的不足之处,明确未来研究中需要进一步探讨的主要问题。

阿如娜[5](2016)在《内蒙古自治区大豆生产影响因素分析及对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大豆是世界上主要的油料作物之—,是世界上最重要的食用油和蛋白质的食物来源之一。内蒙古是中国大豆的主要工业地区,大豆产业是内蒙古农业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内蒙古自治区大豆产业发展趋势的大豆生产要素分析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大豆总产量的影响因素为基础,对内蒙古自治区大豆生产要素、大豆产量和大豆产量进行了分析,并对内蒙古大豆产业发展的主要问题进行了详细的讨论,提出了大豆产业发展的基本思路,主要研究内容和结论如下:(1)根据内蒙古自治区大豆生产现状的分析,构建了大豆生产影响因素和系统框架,根据框架建立C-D生产函数模型,分析了影响大豆总产量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大豆播种面积直接限制大豆总产量的关键因素。(2)分析了大豆产业的主要问题及自治区大豆产业的优势和劣势。(3)比较分析了大豆与其他作物在自治区的关系,得出了比较分析得出的结论。

孔德胜[6](2016)在《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制度创新与发展研究 ——以河源市灯塔盆地为例》文中认为农业是我国实现四个现代化的短板。如何加快补齐农业农村这块短板,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已成为公众、政府和学者等社会各界普遍关注的问题。为加快推进现代农业建设,继续开拓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开创“三农”工作新局面,我国开展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创建工作,即在条件满足的地区率先进入农业现代化阶段、逐步推动我国现代农业阶梯式发展。首批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立至今已近5年,示范区作为现代农业发展的先行区,为区域现代农业建设摸索道路,作出经验的积累与提供示范的作用。及时归纳总结有关示范区建设的好经验和好做法,对推进示范区本身的建设水平提升具有尤其重要的意义。基于此,本文以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为主要研究对象,在探讨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的内涵及特征的基础上,运用统计分析方法对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的建设成效、存在的问题及不足进行分析。以灯塔盆地示范区为案例,运用SWOT分析方法分析灯塔盆地示范区发展的环境因素,进而讨论示范区的发展思路及其在产业政策、投融平台、农业经营体系、农业科技服务等方面的实践成效。最后,根据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目前发展状况及灯塔盆地示范区实践探索的实际情况,提出进一步提升示范区综合建设水平的对策和建议。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是我国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的一项重大决策和重要制度安排。其本质是:以创新探索农业经营管理机制体制为突破口,促进土地、资金、科技、人才、信息等农业生产要素在县域范围内的有效整合和优化配置。我国现代农业示范区建立以来,建设成效显着,主要表现为:农业现代化水平稳步提升,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加快构建,示范区农业支持水平快速提升,示范区可持续发展势头良好。但是示范区在管理体制机制、政策资金扶持、土地等发展要素、农业品牌优势及农产品科技含量等方面存在制约。基于河源市灯塔盆地示范区实践探索情况,对推进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提出五点对策和建议:一是完善机制体制,加强示范区的宏观管理;二是优化政策环境,提高资金的整合效用;三是推进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健全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四是突出优势产业,培育示范区农产品品牌;五是强化科技支撑,完善科技服务体系。

孙大江[7](2014)在《赤峰市农村信息化发展水平综合评价研究》文中提出党的十八大指出“信息化水平大幅提升”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目标之一。农村信息化是缩小城乡数字鸿沟、实现城乡统筹的重要手段、是推动农业增效、农村发展、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大力推进农村信息化,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因此,本文以赤峰市为例,对农村信息化发展水平进行综合评价研究,且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研究意义。本文构建了包含农村信息化信息资源建设、农村信息化参与主体建设、农村信息化技术建设、农村信息化基础建设这4个一级指标,还有涉农数据库、涉农网站等22个二级指标的指标体系。再结合赤峰市农村信息化发展现状,可对赤峰市农村信息化的发展研究从赤峰市农村信息化参与的主体、赤峰市农村信息化的基础设施、赤峰市农村信息化人才队伍和赤峰市农村信息化技术这4个方面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关对策。随着我国农村信息化的不断发展,发展环境越来越好,政府对农村信息化的发展不断推出强有力的政策,我国农村信息化的发展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在现有的研究基础上,建立一套完善的中国农村信息化指标体系,科学的、准确的测出目前我国农村信息化发展水平,对切实可行的农村信息化发展战略和政策具有现实意义。

张璇[8](2012)在《赤峰市农业信息化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从赤峰市农牧业信息化发展现状入手,初步分析了推进赤峰市农牧业信息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简要就赤峰市农牧业信息化的发展对策提出观点。

刘启文[9](2011)在《赤峰市农村综合信息服务的现状与对策》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对农业信息化工作提出了新的任务和要求。农业信息化和农业信息体系建设面临新的发展机遇。有关部门和机构要深入研究当前发展农村综合信息服务的优势条件,制定强有力的发展对策,以应对世界金融危机

内蒙古赤峰市科学技术局[10](2011)在《强化技术创新 推动设施农业又好又快发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010年12月21日,全区设施农业新技术成果推介会在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召开。推介会展示了全区各盟市以及北京、武汉、湖南等省市的先进设施农业成果和典型案例。"十一五"以来,内蒙古自治区设施农业以每年平均10万亩(约6666.7公顷)的速度增长。

二、赤峰市松山区农业信息网成效斐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赤峰市松山区农业信息网成效斐然(论文提纲范文)

(1)内蒙古阿荣旗粮食作物高产创建推广成效调查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英文摘要
1 前言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 国内外主要粮食作物高产动态
        1.3.1 玉米高产动态
        1.3.2 大豆高产动态
        1.3.3 小麦高产动态
        1.3.4 马铃薯高产动态
        1.3.5 水稻高产动态
    1.4 阿荣旗粮食生产现状
        1.4.1 现状概况
        1.4.2 基础设施建设现状
        1.4.3 科技发展现状
2 调查项目及方法
    2.1 调查项目
        2.1.1 阿荣旗粮食作物高产创建基础优势
        2.1.2 阿荣旗粮食作物高产创建生产技术
        2.1.3 阿荣旗粮食作物高产创建实施情况
    2.2 调查方法
        2.2.1 文献研究法
        2.2.2 比较分析法
        2.2.3 实地勘察与测产比较法
        2.2.4 综合归纳法
3 调查结果与分析
    3.1 阿荣旗粮食作物高产创建基础优势调查结果
        3.1.1 自然条件
        3.1.2 阿荣旗粮食高产创建优势
    3.2 阿荣旗粮食作物高产创建技术规程
        3.2.1 阿荣旗玉米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
        3.2.2 阿荣旗大豆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
        3.2.3 阿荣旗马铃薯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
        3.2.4 阿荣旗小麦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
        3.2.5 阿荣旗水稻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
    3.3 阿荣旗粮食作物高产创建实施情况及效果
        3.3.1 创建规模逐年扩大
        3.3.2 作物产量水平大幅提升
        3.3.3 主推品种
        3.3.4 主要推广增产技术体系
        3.3.5 保障措施
4 讨论
    4.1 土地经营体制影响高产创建效果
    4.2 乡土人才缺乏影响高产创建效果
    4.3 技术推广方式影响高产创建效果
5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2)内蒙古农村金融扶贫问题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3.3 国内外研究述评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第二章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贫困
        2.1.2 扶贫
        2.1.3 金融扶贫
    2.2 理论基础
        2.2.1 农业信贷补贴理论
        2.2.2 农村金融市场理论
        2.2.3 不完全竞争理论
第三章 内蒙古农村金融扶贫的发展历程
    3.1 推动扶贫阶段(1978-1985年)
    3.2 规模开发阶段(1986-1993年)
    3.3 扶贫攻坚阶段(1994-2000年)
    3.4 综合开发阶段(2001-2010年)
    3.5 精准扶贫阶段(2011-至今)
第四章 内蒙古农村金融扶贫的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
    4.1 内蒙古农村贫困现状
        4.1.1 贫困旗县分布情况
        4.1.2 贫困人口分布情况
        4.1.3 贫困农户分布情况
    4.2 金融扶贫取得成果
        4.2.1 金融机构数量增多
        4.2.2 扶贫资金投入增多
        4.2.3 扶贫投资模式拓宽
    4.3 内蒙古农村金融扶贫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4.3.1 农村金融体系建设不健全
        4.3.2 农村金融扶贫资金量不足
        4.3.3 农村金融扶贫环境较恶劣
        4.3.4 农村金融担保体系不完善
第五章 内蒙古农村金融扶贫问题的成因
    5.1 地方政府因素
    5.2 金融机构因素
    5.3 贫困农户因素
第六章 国外农村金融扶贫的先进经验与启示
    6.1 国外金融扶贫的先进经验总结
        6.1.1 孟加拉国乡村银行贷款模式
        6.1.2 日本农业协会金融扶贫模式
        6.1.3 拉丁美洲乡镇银行扶贫模式
        6.1.4 玻利维亚阳光银行扶贫模式
    6.2 国外先进经验对金融扶贫的启示
        6.2.1 制定与地区条件相符的金融扶贫模式
        6.2.2 明确帮扶对象提倡金融机构精准扶贫
        6.2.3 加强金融机构的商业化运营模式转变
        6.2.4 创新金融机构的产品与服务理念模式
第七章 内蒙古农村金融扶贫的对策建议
    7.1 完善农村金融扶贫体系的建设
    7.2 加大扶贫资金投入与管理工作
    7.3 改善农村金融扶贫的恶劣环境
    7.4 健全农村金融扶贫的担保体系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3)我国蔬菜种业产值估算(论文提纲范文)

硕士学位论文评阅人、答辩委员会签名表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蔬菜种业研究综述
        1.3.1 国内蔬菜种业发展历程
        1.3.2 国内蔬菜种业发展特点
        1.3.3 国外蔬菜种业发展历程
        1.3.4 发达国家蔬菜种业发展特点
        1.3.5 国内外蔬菜种子企业
        1.3.6 国内外品种、种质资源
        1.3.7 文献评述
    1.4 研究内容
    1.5 研究方法
    1.6 研究的可能创新点及不足
第二章 理论基础与概念界定
    2.1 理论基础
        2.1.1 波特“五力模型”理论
    2.2 概念界定
        2.2.1 总产值的概念
        2.2.2 增加值的概念
        2.2.3 蔬菜种业的概念
        2.2.4 蔬菜种业产值的概念
    2.3 产值计算方法
        2.3.1 现有产值核算体系
        2.3.2 国内生产总值的核算
        2.3.3 各产业产值的核算方法
        2.3.4 种业产值的核算方法
        2.3.5 蔬菜种业产值的核算方法
第三章 我国蔬菜种业发展现状分析
    3.1 我国蔬菜重点区域分布情况
    3.2 我国蔬菜播种面积情况
        3.2.1 我国各省蔬菜播种面积情况
        3.2.2 我国蔬菜播种面积前十省变动情况
    3.3 我国蔬菜种业育种情况
        3.3.1 蔬菜种质资源
        3.3.2 蔬菜种业研发情况
    3.4 我国蔬菜种业市场流通情况
    3.5 我国蔬菜种业进出口贸易分析
        3.5.1 我国蔬菜种子进口情况
        3.5.2 我国蔬菜种子出口情况
第四章 我国蔬菜种业产值测算
    4.1 农户端蔬菜种业产值的测算依据
    4.2 农户端蔬菜种业产值测算的数据来源
    4.3 农户端蔬菜种业产值的测算方法
    4.4 农户端蔬菜种业产值测算
        4.4.1 全国蔬菜种业产值的变化趋势
        4.4.2 各省蔬菜种业产值区域内比较及原因分析
        4.4.3 我国蔬菜种业产值前十省份变动
        4.4.4 2014年农户端分品种蔬菜种业产值测算
    4.5 企业端蔬菜种业产值测算
        4.5.1 调研企业基本信息
        4.5.2 调研企业销售的蔬菜种子品种及效益分析
        4.5.3 调研企业销售蔬菜种子的国内外占比分析
        4.5.4 蔬菜国产品种的市场占有率分析
        4.5.5 企业端蔬菜种业产值测算方法
        4.5.6 企业端蔬菜种业产值测算及品种间比较分析
        4.5.7 企业端蔬菜种业产值推算
    4.6 农户端大棚蔬菜种子的国内外占比分析
        4.6.1 调研地区基本信息
        4.6.2 调研地区大棚蔬菜种植情况
第五章 结论
    5.1 农户端蔬菜种业产值测算结果
        5.1.1 各省农户端蔬菜种业产值的测算结果
        5.1.2 各省农户端蔬菜种业产值变动情况
        5.1.3 农户端蔬菜种业产值全国前十省排名变动情况
        5.1.4 蔬菜种子品种的区域布局
    5.2 企业端蔬菜种业产值测算结果
        5.2.1 企业端已知品种的蔬菜种业产值测算结果
        5.2.2 企业端蔬菜种业产值的推算结果
        5.2.3 企业端蔬菜种子销售收入的国内外占比
        5.2.4 蔬菜种企的集聚情况
        5.2.5 蔬菜种子品种的生产分布
    5.3 农户端与企业端蔬菜种业产值对比分析
        5.3.1 蔬菜种业产值测算涉及的品种对比
        5.3.2 蔬菜种业产值的测算值对比
        5.3.3 蔬菜品种的国内外占有率对比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作者简历

(4)东北振兴战略实施以来城市群组空间重构及其城镇化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选题依据
        一、实践发展背景
        二、理论研究依据
    第二节 研究意义与重点
        一、研究意义
        二、研究重点
    第三节 国内外研究综述
        一、城市群组研究进展
        二、城市群空间结构研究进展
        三、城市群形成与演进研究进展
        四、城镇化效应研究进展
        五、东北老工业基地及类似区域研究进展
        六、总结:文献述评与论文题目选取
    第四节 研究框架与技术路线
        一、研究框架
        二、研究方法
        三、研究目标
        四、研究技术路线设计
    本章小结
第二章 理论基础与研究现状
    第一节 基本概念界定
        一、城市群组
        二、城市群空间结构
        三、空间重构
    第二节 城市群空间结构的理论基础
        一、空间结构理论
        二、等级规模结构理论
        三、世界体系理论
        四、区域空间组织理论
    第三节 城市群的形成发展与驱动要素
        一、城市群形成发展过程
        二、城市群形成的传统驱动要素
        三、城市群形成的新型驱动要素
    第四节 城市群组的空间识别与评判
        一、城市群发育程度综合判断
        二、城市群的阶段性空间识别
        三、城市群空间形态的基本评判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东北地区城市群组空间格局与过程
    第一节 东北地区城市发展现状与问题
        一、东北地区概况
        二、东北地区城市特征
        三、东北地区城市发展存在的问题
    第二节 东北地区城市群组空间格局
        一、东北地区城市整合状态
        二、东北地区城市集中化程度
        三、东北地区城市群组空间结构特征
    第三节 东北地区城市群组空间演变历程
        一、东北地区城市群组的形成与发展
        二、东北地区城市群组空间结构变化的阶段性特征
        三、东北地区城市群组空间结构的正向变化
        四、东北地区城市群组空间结构的负向变化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东北振兴战略实施以来城市群组空间重构现象及其空间图景
    第一节 东北地区城市群组空间重构条件
        一、基础设施升级
        二、重大工程项目集中
        三、产业结构调整与转移
    第二节 东北地区城市群组空间重构现象
        一、现状城市群组空间结构合理性
        二、东北地区城市空间相互作用强度
        三、城市群组空间结构的分化与重组
        四、地方性城市群组的孕育
        五、东北地区城市群组重构态势
    第三节 东北地区城市群组重构的空间图景
        一、城市群组重构后东北地区整体格局
        二、空间重构后城市群组状态
    第四节 东北地区城市群组空间重构的调控政策
        一、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
        二、辽宁沿海经济带发展战略
        三、沈阳经济区(国家新型工业化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战略
        四、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战略
        五、黑龙江和内蒙古东部沿边开发开放战略
        六、国家新型城镇化发展战略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东北振兴战略实施以来城市群组空间重构动力机制
    第一节 城市群组空间重构模式
        一、经济协作区模式
        二、经济一体化模式
        三、多系统融合模式
    第二节 城市群组空间重构机制
        一、内在机制
        二、外生机制
    第三节 城市群组空间重构动力
        一、外部动力
        二、内部动力
        三、耦合动力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东北地区城市群组空间重构的城镇化效应
    第一节 城市群组空间重构的区域效应
        一、经济增长效应
        二、协调发展效应
        三、持续城镇化效应
    第二节 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的城市群组核心载体功能
        一、城市群组承载新型城镇化的能力与特征
        二、城市群组在新型城镇化路径选择中的突出作用
    第三节 城市群组城镇化的生态效应
        一、东北地区城镇化发展的生态环境响应
        二、城镇化的生态效应评估意义
        三、城镇化的生态效应评估方法
        四、典型区域解析—以吉林中部城市组群为例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第一节 研究结论
        一、东北地区城市群组空间重构研究实践意义突出
        二、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具有阶段性特征
        三、新旧理论交互融合能更好指导空间重构
        四、东北地区城市集中度低且结构分散
        五、东北地区城市群组空间结构正负双向演化
        六、东北地区城市群组四层级空间重构格局
        七、空间重构在三组动力的共同作用下得以实现
        八、城市群组城镇化发展给生态环境带来显着负效应
    第二节 研究创新点
    第三节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5)内蒙古自治区大豆生产影响因素分析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国外作物产量影响因素研究现状
        1.2.2 国内作物产量影响因素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和方法
        1.3.3 研究技术路线
        1.3.4 研究数据来源说明
2 内蒙古自治区大豆生产现状分析
    2.1 内蒙古自治区大豆生产在中国的地位
        2.1.1 大豆的主要生产区
        2.1.2 内蒙古自治区大豆比较优势变化
    2.2 内蒙古自治区大豆产量的变化
    2.3 内蒙古自治区大豆生产的主要特点
3 内蒙古自治区大豆总产量生产函数及大豆种植面积供给反应模型
    3.1 内蒙古自治区大豆生产影响因素结构框架
        3.1.1 大豆生长自然条件
        3.1.2 农艺措施
        3.1.3 政策原因
    3.2 内蒙古自治区大豆总产量生产函数模型
        3.2.1 COBB-DOUGLAS生产函数模型
    3.3 内蒙古自治区大豆比较利益分析
4 内蒙古自治区大豆单产技术效率分析
    4.1 大豆成本收益分析
        4.1.1 大豆生产总成本
        4.1.2 大豆生产土地成本
        4.1.3 大豆生产人工成本
        4.1.4 物质与服务成本
5 内蒙古自治区大豆生业发展对策
    5.1 大豆产业发展的必要性
        5.1.1 竞争力的需要
        5.1.2 农民收入的需要
        5.1.3 产业发展的需要
        5.1.4 地区经济的需要
        5.1.5 大豆科技水平的需要
    5.2 大豆产业发展的基本思路
        5.2.1 顺应市场需求
        5.2.2 壮大产业链
        5.2.3 完善地区市场
        5.2.4 拓宽外销通道
6 结论
    6.1 未来大豆产业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6)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制度创新与发展研究 ——以河源市灯塔盆地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研究背景
    1.2 问题的提出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1 理论意义
        1.3.2 实践意义
    1.4 研究内容
    1.5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5.1 研究方法
        1.5.2 技术路线
2 文献综述
    2.1 现代农业及农业园区建设文献综述
        2.1.1 现代农业的发展历程、模式和途径
        2.1.2 现代农业园区的相关研究
    2.2 农业制度创新的文献综述
        2.2.1 制度创新的形成与发展
        2.2.2 关于农业制度创新的相关研究
    2.3 简要评价
3 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制度创新及发展概况
    3.1 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的内涵与特征
    3.2 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的发展概况
    3.3 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主要成效
        3.3.1 农业现代化水平稳步提升
        3.3.2 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加快构建
        3.3.3 示范区农业支持水平快速提升
        3.3.4 示范区可持续发展势头良好
    3.4 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存在的问题及不足
        3.4.1 组织管理能力薄弱
        3.4.2 农业产业化发展质量不够高
        3.4.3 涉农项目资金整合效用不明显
        3.4.4 土地流转和适度规模经营制约大
        3.4.5 基层农业科技服务滞后
    3.5 小结
4 灯塔盆地示范区发展概况及实践成效
    4.1 河源市灯塔盆地发展的环境因素
        4.1.1 内部优势(Strength)
        4.1.2 内部劣势(Weakness)
        4.1.3 外部机遇(Opportunities)
        4.1.4 外部威胁(Threats)
    4.2 灯塔盆地示范区发展思路及实践探索
        4.2.1 示范区的发展思路
        4.2.2 管理模式实践
        4.2.3 产业政策实践
        4.2.4 投融平台实践
        4.2.5 农业经营体系实践
        4.2.6 农业科技服务实践
    4.3 灯塔盆地示范区综合建设评价
        4.3.1 灯塔盆地示范区综合建设水平评价
        4.3.2 灯塔盆地示范区县域建设水平评价
    4.4 小结
5 基于河源市灯塔盆地示范区的对策与建议
    5.1 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发展目标
    5.2 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面临的困境
        5.2.1 管理体制机制有待理顺
        5.2.2 政策资金扶持力度有待加强
        5.2.3 土地等发展要素制约明显
        5.2.4 农业品牌优势不突出
        5.2.5 示范区整体科技含量不高
    5.3 基于灯塔盆地示范区的政策启示
        5.3.1 完善机制体制,加强示范区的宏观管理
        5.3.2 优化政策环境,提高资金的整合效用
        5.3.3 推进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健全新型农业经营体系
        5.3.4 突出优势产业,培育示范区农产品品牌
        5.3.5 强化科技支撑,完善科技服务体系
    5.4 小结
6 主要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7)赤峰市农村信息化发展水平综合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动态
        1.2.1 国外有关农村信息化研究动态
        1.2.2 国内有关农村信息化研究动态
        1.2.3 对国内外研究动态的评价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
    1.5 论文结构
    1.6 技术路线
第二章 农村信息化的概述
    2.1 农村信息化的基础理论
        2.1.1 信息化的基本含义
        2.1.2 农村信息化的含义
    2.2 农村信息化体系构架
        2.2.1 农村信息化基础设施
        2.2.2 农村信息资源
        2.2.3 农村信息化业务应用
        2.2.4 农村信息技术服务体系
        2.2.5 农村信息化服务主体对象
        2.2.6 农村信息化政策与环境
        2.2.7 农村信息化标准和规范
    2.3 农村信息化建设的主要内容
        2.3.1 农村生产经营信息化
        2.3.2 农村社会管理信息化
        2.3.3 农村公共服务信息化
第三章 我国农村信息化评价指标的构成要素和评价指标
    3.1 我国制定农村信息化评价指标的原则
        3.1.1 整体性与层次性相结合
        3.1.2 阶段性与连续性相结合
        3.1.3 主观评价与客观评价相结合
        3.1.4 “软”评价与“硬”评价相结合
        3.1.5 静态分析与动态分析相结合
        3.1.6 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相结合
    3.2 我国农村信息化评价指标的方法
    3.3 我国农村信息化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要素
        3.3.1 我国农村信息化参与主体
        3.3.2 我国农村信息化基础建设
        3.3.3 我国农村信息化信息资源
        3.3.4 我国农村信息化技术
    3.4 农村信息化评价指标模型的构建
        3.4.1 综合指数法
        3.4.2 无量纲化处理
        3.4.3 指标体系计算
        3.4.4 信息化水平阶段划分
第四章 赤峰市农村信息化综合评估实证分析
    4.1 赤峰市农村信息化发展现状分析
    4.2 数据处理与样本选取分析
        4.2.1 统计数据
        4.2.2 调查数据
    4.3 赤峰市农村信息化参与主体分析
        4.3.1 农村信息化政府职能分析
        4.3.2 农村信息化农业科研机构分析
        4.3.3 农村信息化运营商和服务商分析
        4.3.4 农村信息化涉农企业分析
        4.3.5 农村信息化农民合作组织分析
        4.3.6 农村信息化的农户分析
    4.4 赤峰市农村信息化基础建设分析
        4.4.1 农村信息化基础设施分析
        4.4.2 农村信息化服务场所分析
        4.4.3 农村信息化服务渠道分析
        4.4.4 农村信息化人才队伍分析
    4.5 赤峰市农村信息化信息资源分析
        4.5.1 农村信息化数据资源分析
        4.5.2 农村信息化信息系统分析
        4.5.3 农村信息化信息平台分析
    4.6 赤峰市农村信息化技术分析
        4.6.1 农业信息获取技术分析
        4.6.2 农村信息存储管理技术分析
        4.6.3 农业信息处理技术分析
        4.6.4 农业控制技术分析
        4.6.5 农业信息传输技术分析
第五章 促进赤峰市农村信息化发展的对策探讨
    5.1 重视和加强政府在农村信息化建设中的作用
    5.2 加强农村信息标准化建设,逐步完善信息共享机制
    5.3 建立多元化的信息发布渠道,打通“最后一公里”
    5.4 培养农村信息化专业人才,提高信息服务质量
    5.5 加强宣传与教育培训,调动农民信息需求
第六章 结论
参考文献
附件:赤峰市农村信息化评价指标评测调查表(表一和表二)
致谢
作者简历

(8)赤峰市农业信息化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近年来赤峰市农业信息化发展现状
    1.1 初步建立起农业信息服务体系
    1.2 农牧业网站建设有了长足进步
    1.3“三农”服务热线效果显着
    1.4 手机短信服务稳定发展
    1.5 积极开展部门协作, 整合社会资源
2 赤峰市农业信息化存在的问题
    2.1 农业信息服务工作基础薄弱
        2.1.1 农业信息服务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不足
        2.1.2 农业信息服务体系队伍不健全
        2.1.3 农业信息人才缺乏
    2.2 缺乏有效的农业信息资源开发整合机制
    2.3 农业产业化程度不高, 难以形成正常的信息需求
    2.4 信息化建设的认识不到位
3 赤峰市实现农业信息化的对策
    3.1 强化政府在农业信息化建设中的主导作用
    3.2 重视加强农村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建设
    3.3 进一步加强各种农业信息资源的整合开发
    3.4 加强对农业信息服务的推广应用
    3.5 建设农业信息综合服务平台
        3.5.1 推进农牧业网站一体化建设
        3.5.2 建设基于GIS的数字农牧业基础平台
        3.5.3 全面推广“12316三农”热线服务模式
    3.6 建设一批农业信息化示范基地或示范区
    3.7 加快培养农业信息化人才
4 结语

(9)赤峰市农村综合信息服务的现状与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 赤峰市开展农业信息化的成就
    1.1 农村综合信息服务基层体系建设
    1.2 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初具规模
    1.3 实施了服务新农村涉农网站一体化建设
    1.4 开通面向全市的新农村信息报送平台
    1.5 开通“12316”三农热线语音服务平台
    1.6 开通全市农牧业系统政务协同办公网
    1.7 实施“农信通”手机短信合作业务
2 赤峰市开展农村信息服务所具备的优势和条件
    2.1 优势
    2.2 条件
3 发展农村综合信息服务的对策
    3.1 工作的目标与原则
        3.1.1 目标
        3.1.2 原则
    3.2 工作内容
        3.2.1 搭建农村综合信息数据交换平台
        3.2.2 建设农村综合信息数据仓库
        3.2.3 进一步提升面向农村基层的科技文化服务能力
        3.2.4 开发农牧业生产预警及市场监管系统
        3.2.5 完善和提高网站平台的服务功能
        3.2.6 构建地区性农资物流体系
        3.2.7 加强部门间协作
        3.2.8 进一步发展农村信息员队伍
4 实现目标的具体步骤和保证措施
    4.1 工作步骤
        4.1.1 第一建立农村综合信息服务工作组
        4.1.2 第二规划信息资源
        4.1.3 第三落实技术路线
        4.1.4 第四组织采购招标根据农村综合信息服务需求组织软硬件采购招标。
        4.1.5 第五软件系统开发组织专业技术人员按各系统模块的技术路线, 对系统软件进行开发。
        4.1.6 第六硬件购置安装组织技术组人员协助硬件供应商安
        4.1.7 第七系统安装调试组织技术组人员协助系统开发商安装调试各业务系统, 系统正常运行90d后完善验收程序。
        4.1.8 第八组织培训根据各业务系统的应用范围, 对部门领导、系统管理员、系统应用人员分层次开展相关业务培训。
        4.1.9 第九组织宣传
    4.2 组织方式
        4.2.1 农村综合信息服务建设协调领导小组
        4.2.2 农村综合信息服务实施领导小组
        4.2.3 保障措施

(10)强化技术创新 推动设施农业又好又快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加大设施农业新品种新技术的引进、研发和推广力度, 大力提升设施农业的科技含量
培育科技型龙头企业和中介服务组织, 带动设施农业产业迅猛发展
打造设施农业技术创新平台, 为设施农业产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加快设施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建设, 为推动设施农业产业发展提供高效服务
开展灵活多样的科技培训, 为推动设施农业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四、赤峰市松山区农业信息网成效斐然(论文参考文献)

  • [1]内蒙古阿荣旗粮食作物高产创建推广成效调查报告[D]. 高丽丹. 东北农业大学, 2018(02)
  • [2]内蒙古农村金融扶贫问题及对策研究[D]. 周琴.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8(01)
  • [3]我国蔬菜种业产值估算[D]. 杨芳.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7(04)
  • [4]东北振兴战略实施以来城市群组空间重构及其城镇化效应研究[D]. 王雪微. 东北师范大学, 2016(04)
  • [5]内蒙古自治区大豆生产影响因素分析及对策研究[D]. 阿如娜.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16(02)
  • [6]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制度创新与发展研究 ——以河源市灯塔盆地为例[D]. 孔德胜. 华南农业大学, 2016(03)
  • [7]赤峰市农村信息化发展水平综合评价研究[D]. 孙大江. 湖南农业大学, 2014(09)
  • [8]赤峰市农业信息化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J]. 张璇. 宁夏农林科技, 2012(01)
  • [9]赤峰市农村综合信息服务的现状与对策[J]. 刘启文. 内蒙古农业科技, 2011(01)
  • [10]强化技术创新 推动设施农业又好又快发展[J]. 内蒙古赤峰市科学技术局. 农业工程技术(温室园艺), 2011(01)


种业论文 农村金融论文 农业论文 农业发展论文 三农论文

上一篇:在营销实践中实践成长
下一篇:在集团公司2000年安全工作会议上的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