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华夏图书馆!包月下载,不限IP,随心所欲! 【加入收藏】
| 本站已稳定运行4034天

县级自动发送系统及其应用

点击进入免费下载2022年中国知网论文


一、县市级自动发报系统及其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王越[1](2020)在《大数据背景下的乡镇统计数据质量优化研究 ——以莱西市姜山镇为例》文中研究指明随着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科技发展日新月异,当今的中国面临的是数据量的爆炸式上涨,数据形式的千变万化,大数据正以计算机网络技术、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为主要发展模式,催生着新的发展格局。大数据背景下,政府统计工作收获了技术进步带来的红利,但更多地是面临巨大的挑战。统计工作范围日益扩大,统计内容愈发庞杂,统计数据的影响因素不断增多,同时各方对统计数据质量的关注度也持续上升,作为数据最直接收集者的乡镇统计机构势必成为关注的焦点。如何实现乡镇统计数据的真实性、准确性、及时性和价值性,全面提高乡镇统计数据的质量,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基础性支撑,业已成为当前乡镇统计发展需要思考的重要课题。本课题以大数据的应用为切入点,以乡镇统计数据质量优化为研究对象,详述了论题产生的国内外理论背景,点明了研究目的、研究方法、理论和现实意义、创新点,也指出了不足;提取了大数据、统计数据质量这两个关键词,并充分界定了其概念、特点等;以全面质量管理理论为理论依据,通过深刻剖析与结合统计数据质量评价标准,打造统计数据质量优化框架;详述乡镇统计的独特性及统计数据优化的迫切性,并着重阐述采用姜山镇为例所具有的代表性;结合姜山镇的统计数据质量发展实情,融入统计数据质量优化框架和统计数据质量衡量标准,详细解析姜山镇统计数据质量的基本现状;以数据质量优化框架为架构,以数据质量衡量标准为依据,嵌入姜山镇统计数据研究中,通过工作流程、技术运用、管理配置三个维度展开问题与原因的分析与归纳;以问题为基础,以原因为导向,结合姜山镇实际,并融入创新协同元素,在框架的指导下,针对三个层面的多个具体方面,提出乡镇优化统计数据质量的有效路径和方法,保证了针对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统计数据质量优化框架是符合统计数据质量优化研究需要的,姜山镇是具有研究代表性的,这些都为乡镇统计数据质量优化奠定了坚实可靠的基础。

杨旭[2](2020)在《新疆全民健康体检实施现状及完善措施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了解全民健康体检开展状况,分析此项惠民工程在落实中面临的困难,探讨完善全民健康体检工作的措施。方法:于2018年5-10月,通过典型抽样从14个地州选取基层医院92所。对自治区全民健康体检质控专家、样本地区卫健委全民健康体检工作负责人、样本机构全民健康体检工作负责人共56人进行访谈。采用方便抽样的方法对样本机构承担全民健康体检工作的医务人员进行自填式问卷调查。采用方便抽样的方法对在样本机构接受全民健康体检的15岁以上居民进行访谈式问卷调查。采用EpiData3.0建立数据库,利用SPSS17.0进行资料的统计分析。结果:(1)21.73%的基层医院管理人员表示医务人员数量可以完全满足体检需求。(2)40.22%的基层医院医疗仪器设备可以完全满足体检需求。(3)基层医院人均体检成本为105元。(4)基层医院对居民身份核实的常见方法是刷身份证或社保卡(64.83%),采用手工登记的占17.61%。(5)全区基层医院平均每天体检167人,最多达500人。(6)基层医院管理人员表示平均在完成体检7天后可以向居民反馈体检结果,最快可在体检后1天完成。(7)分别有32.91%、27.25%的基层医务人员通过全民健康体检提高了诊疗技能、掌握了常见仪器设备的使用方法。(8)6.08%的基层医院目前未与任何健康系统实现信息共享,管理部门不同(40.23%)是体检信息无法实现共享的首要原因。(9)居民对全民健康体检总体满意度为92.18%。(10)外地务工人员体检率较低(85.17%),居民对外地务工人员体检制度的满意度也较低(73.31%)。(11)基层医院管理人员认为全民健康体检工作面临的前三位困难是基层医务人员数量不足、体检经费不足以及体检设备损耗过快。(12)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结果显示完善信息系统建设、保证体检设备充足的同时政府下拨经费充足是全民健康体检良好运行的核心条件。结论:(1)全民健康体检不仅惠民利民,对基层医院建设和医务人员服务能力也有促进作用。(2)基层医院开展全民健康体检经费不足。(3)基层医务人员数量不足。(4)基层医院体检信息系统不完善。(5)居民对全民健康体检的总体满意度较高。(6)居民对外地务工人员体检制度的满意度与其外地务工亲友是否体检有关。(7)在基层医务人员数量不足和诊疗技能仍有待提高的情况下,完善信息系统建设或保证体检设备充足的同时政府下拨经费充足依然可以使全民健康体检良好运行。

黄鸿飞[3](2017)在《无人机影像同步拼接与变化发现技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我国执行最严格的土地管理制度,及早发现、及时查处土地违法至关重要。针对乱占、乱批、滥用土地现象严重的问题,本文致力于研究无人机影像同步拼接与变化发现技术,实现可疑地物的快速自动发现,对土地状况进行动态监测,主要内容如下:(1)研究了大规模旧时相影像数据的预处理问题。通过建立匹配库,将大规模旧时相影像上的数据信息提取并存储到匹配库中,完成特征点的组织与检索,保证了新旧时相影像的快速匹配定位。(2)提出了一种新旧时相影像粗一精双匹配递推模型。基于无人机POS系统提供的地理信息和新旧时相影像特征点信息,实现了新旧时相影像的快速匹配定位,为实时快速发现可疑地物提供了保证。(3)提出了一种融合颜色纹理与特征点的变化用地检测算法。基于图像的颜色信息、纹理信息和特征点信息,多角度综合对比检测新旧时相影像,不需要拼接无人机影像就可以实现可疑地物的快速自动发现。(4)研究了基于旧时相影像的同步拼接算法。基于旧时相影像模板将存在变化的无人机影像与其进行同步拼接,不需要布设大量地面控制点就可以生成新时相影像,及时更新旧时相影像的变化信息,为后续土地巡查提供更加有效的底图信息。

张拓[4](2016)在《基于编译技术的水文监测数据通信规约解析方法研究》文中指出水利信息化的基础是水文现代化建设,信息传输是水利信息化的重要基础工作之一。通信规约对水文监测系统安全且可靠地运行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但由于水文监测行业中规约种类繁多,造成不同厂家的监测系统难以兼容,数据采集终端不能互换,给系统建设及运行管理带来不便。另一方面,大多数水文监测系统都采用硬编码的方式进行规约解析,一旦协议发生变化,就必须对软件进行重新编码编译,可扩展性差。基于此,研究设计一种与数据帧格式无关的数据帧解析和处理方法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实用价值。本文通过对目前出现的主要规约解析方法进行分析,指出了其不足。在此基础上,使用面向对象技术,研究分析行业中主流的水文监测类通信规约,并总结解析与生成协议帧所需的动作。借鉴编译技术,以程序与数据分离为原则,研究设计了一种通用的规约解析与生成算法,该算法通过将规约进行形式化描述,实现用稳定的程序处理不稳定的协议帧。通过内存数据库技术解决规约解析过程中大量数据交互造成的实时性问题。在技术实现上,上位机和下位机都可以结合该规约解析方法中的设计思想进行代码实现,而不必局限于实现的开发平台和开发语言。本文主要研究主站与水文数据采集终端设备之间通讯时,对数据帧进行生成与解析的通用方法。所设计的方法具有通用性强、易扩展维护的优点。算法及设计思路既可以用于主站软件的程序编写中,也可用于数据采集终端的通信相关程序。本文采取Microsoft Visual Studio 2010和Berkeley DB为开发工具,对水文监测数据通信规约解析方法进行实现。将实现的通信模块通过集成测试,结果显示该方法很好的解决了目前水文监测数据通信规约解析中的通用性和兼容性问题,表明该方法具有一定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欧正蜂,傅属燕,杨岱庚,袁坤,王之博[5](2013)在《我国水利信息化建设现状与发展》文中研究指明水利信息化作为国家信息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文中从水利信息化的基本概念出发,阐述了我国水利信息化建设的发展现状,分析了水利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以期为我国水利信息化的建设提供了理论依据。

李富强[6](2013)在《广播电视发射台远程监控系统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指明广播电视监测工作是安全播出的重要保障,是确保播出质量和覆盖效果的重要手段,是政府主管部门科学决策、有效监管的重要支撑,也是广播电视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标志。广播电视发射台远程监控系统是确保广播电视监测、遥控和管理的有效科学手段,因此加强广播电视发射台远程监控系统建设工作是提升广播电视信息战、舆论战能力的需要,是促进广播电视行业健康有序发展的需要,也是保证公众良好视听权益的需要。因此,只有加强广播电视远程监控系统的建设,广播电视主管部门才能提前获取有用信息,快速获取有用数据,科学开展数据分析,确保行政主管部门对广播电视发射台站的科学有效监测管理保证优质安全播出。本文对县级广播电视发射台站的基本状况和远程监控管理系统发展状况进行科学分析,依照原国家广播电视总局无线发射台站自动化建设通用技术要求确定的原则,基于监控与数据采集(SCADA)技术和远程数据通信等相关技术,应用UML统一建模语言和SQL Server数据库技术,采用C/S模式,通过软件工程的方法对广播电视发射台远程监控系统的功能需求和非功能需求进行了详细分析,对系统进行了总体设计和详细设计,确定了各系统软件主要实现界面,对系统进行了测试,验证了设计的正确性,本文对县级广播电视发射台实现“有人值守”,“无人值班”进而实现发射台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建设具有积极的意义。

王召贤[7](2013)在《山洪灾害监测预报系统的研究与实现》文中研究指明我国自然地理环境十分复杂,山区和丘陵众多,气候条件复杂多变,再加上人类活动的影响,导致山洪灾害频繁发生。山洪灾害具有突发性强、成灾快、预见期短等特点,造成防范难度较大。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经济的持续发展,山洪灾害所造成的危害和损失也越发严重。目前,山洪灾害的防治已经成为我国洪灾防治中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之一。本文根据当前山洪灾害的防御要求,对山洪灾害监测预报系统进行了详尽细致地需求分析。在上述基础上,对系统进行了设计和实现。该系统耦合了临界雨量法构建预警预报模型,能对山洪灾害进行实时、准确地预警预报。主要成果如下:(1)从临界雨量和临界水位入手,对山洪灾害进行预警预报。利用统计归纳法计算临界雨量/水位值。然后对比临界雨量/水位值和实时监测数据,利用预警引擎产生预警信息进行预警预报。预警产生之后,根据推理预报模型计算可能发生的山洪的最大流量。(2)根据目前山洪灾害防御的要求,同时结合用户需求,通过建立模型、使用用例和举行需求工作会的方式,从总体需求、功能性需求、数据库需求和非功能性需求四个方面对系统进行了详尽地需求分析。(3)根据系统需求分析,以水雨情数据管理为基础,以预警预报模型为支撑,以WebGIS技术为手段对系统整体架构、各功能模块进行了设计与实现。利用该系统对山洪进行预警预报时,首先接收来自水雨情监测站采集的水雨情数据,然后通过预警预报模型的分析及处理产生预警信息,最后实现水雨情实时监测。在进行实时水雨情的分析及处理时,当水雨情达到或超过临界值时,系统自动报警,进而将预警信息及时传递给有关防汛责任人和危险区居民。该系统实现了基础信息、水雨情数据和工情数据的统一管理及实时监测、预警预报和应急响应多项功能。同时系统还提供了监测和预警设备接口,可以与水雨情遥测站点及移动终端相连接。

倪胜[8](2012)在《新农合信息系统整合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于2011年9月发布的《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信息化建设十二五规划》中,对新农合信息系统的要求包括在新农合管理组织内“加快研究异地就医联网结算相关信息标准和协作机制,普遍完成省内异地就医结算系统建设,并建设跨省异地就医结算系统”;并且在社会保障系统内“逐步实现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应用衔接,推进医疗保障城乡统筹工作”。指出新农合信息系统发展的趋势是不断推进横向和纵向的整合。目前新农合信息系统的建设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仍存在区域建设不平衡、信息孤岛现象明显、建设进度滞后、与医院信息系统建设不同步等问题,并且在系统整合的过程中面临标准化障碍、周期长、成本高、复杂度高等挑战。本文运用医学信息和卫生事业管理学科的知识对卫生信息系统和新农合信息系统的整合进行研究,为新农合信息系统的整合提供理论上的评估工具和技术上的解决方案。主要研究工作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分析新农合信息系统的发展趋势、建设现状和特点,分析新农合信息系统整合面临的挑战(2)分析回顾国内外卫生信息系统整合的相关研究和建设现状,深入分析信息系统互操作理论在卫生信息系统中的运用和信息系统整合的方案;(3)提出基于互操作层次的用于卫生信息系统整合状况评估的评估模型,提出基于互操作层次的信息系统整合模型作为指导系统整合实施的工具和途径。评估模型将卫生信息系统间的互操作水平划分为6个级别,为信息系统整合的现状评估和目标规划提供依据。整合模型通过连接层、句法层、语义层、事务层、流程层的划分依次对应信息系统互操作各个层次的异构问题,实现信息系统之间在语义上的一致性和工作业务流程上的交互性;(4)运用基于互操作层次的评估模型理论对新农合信息系统进行评估,分析新农合信息系统各方面的整合需求,提出基于抽象事务模块的业务流程再定义对于适应组织业务和外部环境的变化具有重大意义;(5)运用基于互操作层次的整合模型设计了新农合信息系统整合平台,描述了整合平台的总体设计和关键组件的技术设计,利用信息系统实例对整合平台后台与关键组件进行了测试,验证了流程级的互操作能力,初步展示了向全局级互操作水平趋近的能力。通过本文的研究,为推动新农合信息系统的整合提供理论指导和技术支持,达到促进新农合异地就医实时结报范围进一步扩大,促进新农合服务水平和监管水平进一步提高,促进新农合信息系统与其他卫生信息系统、医保信息系统对接的目的。

李斌[9](2011)在《长江中游洪涝灾害的MODIS时序监测与分析》文中认为近年来,气候与环境变化日益加剧,自然灾害的发生日趋频繁,洪涝灾害已成为我国发生最频繁的自然灾害之一,特别是长江中游地区,几乎每年都有发生。卫星遥感凭借其监测范围广、速度快、成本低,且便于进行长期动态监测的特点而一跃取代传统的实地调查方法成为获取洪涝灾害时空分布信息的有效手段。MODIS(Moderate-resolution Imaging Spectroradiometer)数据以其较高的时间分辨率、空间分辨率和光谱分辨率、覆盖范围广、辐射校正准确、且可以免费获取的优势而成为洪涝灾害监测的一种优秀的数据源。本论文利用MODIS数据提取淹没水体的时间序列变化,以监测长江中游在2000-2010年间的洪涝灾害,并对洪灾的淹没水深和灾后土地利用以及人口方面的受损情况进行评估,目的是综合评估分析近十年洪涝灾害的时空特征。论文首先探讨了卫星遥感水体监测的理论基础和方法,从水体的波谱特征入手,针对TM(Thematic Mapper)影像、MODIS影像、NOAA/AVHRR(National Oceaongraphic Atmospheric Administrative/Advanced Very High Resolution Radiometer)影像、其它光学影像以及微波影像综述了几种水体信息提取的模型和方法。最后描述了利用250m分辨率的MODIS数据监测2000-2010年的发生在长江中游的洪涝灾害的结果,主要的研究内容包括:(1)提取了鄱阳湖和洞庭湖汛期内每8天的淹没范围。结果表明:鄱阳湖的洪灾淹没面积及年最大淹没面积在2000-2010年之间呈上升趋势,其中2010年洪涝灾害淹没面积最大;而东洞庭湖和西南洞庭湖的洪灾淹没面积呈明显下降趋势。三湖在一年内的淹没波动持续时间上最长可达5-6个月;洪涝灾害以6-8月份最为频繁,夏季是该地区洪涝灾害的高发期。(2)计算出各年最大淹没范围时期的淹没水深分布。结果表明:三湖地区洪水淹没深度范围均集中在0-2m范围内;鄱阳湖和东洞庭湖地区位于0-6m淹没水深的淹没面积呈现逐年降低的趋势;而西南洞庭湖地区位于0-2m淹没水深的淹没面积有所增加,位于2-6m淹没水深的淹没面积有降低趋势。(3)对各年洪水淹没所造成的土地利用类型方面的损失以及人口方面的损失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三湖地区受灾严重的土地类型是水田和旱地,且鄱阳湖地区的水田和旱地的受灾面积呈上升趋势,而东洞庭湖和西南洞庭湖地区水田的受灾面积呈下降趋势,而旱地的受灾面积呈上升趋势。鄱阳湖地区,水田在余干县、都昌县、波阳县受灾比较严重,旱地在波阳县、都昌县、进贤县、星子县受灾较严重;东洞庭湖地区,水田在华容县、岳阳县、岳阳市、沅江市受灾比较严重,旱地在岳阳县、岳阳市受灾较严重;西南洞庭湖地区,水田在沅江市、汉寿县、湘阴县受灾比较严重,旱地在沅江市、汉寿县受灾较严重。鄱阳湖地区2010年是受灾人口最多的年份,其中波阳县是受灾人口最多的县;东洞庭湖地区2009年是受灾人口最多的年份,其中岳阳市是受灾人口最多的县;西南洞庭湖地区2005年是受灾人口最多的年份,其中汉寿县是受灾人口最多的县。

朱健[10](2010)在《渔船动态监管信息系统在渔业管理中的应用研究 ——以南沙渔船船位监控系统为例》文中指出电子政务不仅仅局限于政府上网工程,政府办公系统、业务管理系统等信息系统也是电子政务的重要组成部分。电子政务自提出推广,已在我国政府各部门得到了广泛应用。渔业行业小,从业人数少,发展相对落后,在各行业中属于弱势产业,渔业管理也相应处于弱势地位,其信息化建设发展缓慢,电子政务系统建设较为落后。渔船动态监管信息系统(又叫渔船监控系统)作为渔业行政主管部门用来掌握渔船实时生产动态、保障渔船海上作业安全、规范渔业生产秩序的信息系统,是提升渔业电子政务水平的关键系统,在我国已得到了逐步的推广应用。文章先对挪威、冰岛等国和我国浙江省、福建省等地建设的渔船动态监管信息系统的情况进行总体介绍和分析,总结其应用特点,明确我国应用渔船动态监管信息系统具有有效性和必要性。然后重点以南沙渔船船位监控系统的应用为例进行研究。南沙渔船船位监控系统是以我国自行设计、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为支撑,结合计算机网络通信、地理信息系统及管理信息系统等技术进行开发,为保障南沙渔业生产安全、减少涉外事件发生而提出建设的通信定位系统。文章介绍了它的建设背景、目的及实施现状,了解其系统架构、功能及采用技术,总结系统应用成效,分析成功经验和存在问题,这些都为我国进一步应用渔船动态监管信息系统提供了参考。针对渔船动态监管信息系统的现状和存在问题,结合我国目前渔业管理的实际,本文从技术和管理两方面进行了认真考虑,提出根据不同水域、不同船型逐步在渔船上推广安装基于不同通信技术的船载终端设备,完善渔船动态监管信息系统应用的方案,并就应用方案完善中应注意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文章还从渔船动态安全信息系统采用的技术和渔业管理的实际需求出发,提出扩展渔船动态监管信息系统在渔业生产服务、渔业资源监测和配额管理、休渔管理、渔船管理及渔业信息网络建设等渔业管理其他方面的应用。充分完善、利用、开发和拓展渔船动态监管信息系统的技术、功能和应用领域,最终为广大渔民提供更好的服务,满足更多渔业生产和管理的要求,提高渔业管理信息化水平。

二、县市级自动发报系统及其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县市级自动发报系统及其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大数据背景下的乡镇统计数据质量优化研究 ——以莱西市姜山镇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0. 引言
    0.1 研究背景
    0.2 研究目的和意义
    0.3 研究内容和方法
    0.4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0.5 论文主要创新点与不足
1.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的概述
    1.1 大数据的概述
        1.1.1 大数据的概念
        1.1.2 大数据的主要特点
    1.2 统计数据质量的概述
        1.2.1 政府统计
        1.2.2 统计数据质量
    1.3 相关理论基础的概述
        1.3.1 全面质量管理理论
        1.3.2 统计数据质量优化框架
2. 大数据背景下乡镇统计数据质量的重要性
    2.1 乡镇统计的独特性
        2.1.1 乡镇统计独具的特征
        2.1.2 乡镇统计特有的功能和任务
        2.1.3 乡镇统计要素的差异性
        2.1.4 乡镇统计数据质量管控方式的不同
    2.2 乡镇的发展迫切要求优化统计数据质量
3. 大数据背景下姜山镇统计数据质量的概况
    3.1 工作流程的优化夯实了统计数据质量
        3.1.1 数据收集的优化提高了及时性
        3.1.2 数据存储的优化提高了经济性
        3.1.3 数据处理优化提高了一致性
    3.2 先进技术的运用提升了统计数据质量
        3.2.1 四大工程的运用提升了准确性
        3.2.2 先进工具的运用提升了可比性
    3.3 管理配置的强化保障了统计数据质量
        3.3.1 法规制度的建立保障了可获得性
        3.3.2 专门人才的配备保障了适用性
4. 大数据背景下姜山镇统计数据质量问题及原因分析
    4.1 常见的统计数据质量问题
        4.1.1 统计数据的及时性不到位
        4.1.2 统计数据的一致可比性不完善
        4.1.3 统计数据的准确性减损
        4.1.4 统计数据的适用性不强
        4.1.5 统计数据的经济可获得性不稳固
    4.2 影响统计数据质量的原因分析
        4.2.1 工作流程不完备
        4.2.2 技术运用不强大
        4.2.3 管理配置不优质
5. 大数据背景下乡镇统计数据质量优化的建议
    5.1 注重过程优化
        5.1.1 提高公开服务水平
        5.1.2 抬升统计设计品质
        5.1.3 调整不适宜的统计报表制度
    5.2 加大技术投入
        5.2.1 加速技术推广运用
        5.2.2 搭建信息协同共享平台
        5.2.3 深入开展数据技术研究
        5.2.4 推动四大工程升级
    5.3 完善管理配置
        5.3.1 政策支持到位
        5.3.2 加强行政执法
        5.3.3 建立数据报送奖惩机制
        5.3.4 严格企业资料审查制度
        5.3.5 提高统计宣传普及率
        5.3.6 推进统计队伍建设
        5.3.7 进一步解放思想
        5.3.8 合理配备人才
6.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致谢
学位论文数据集

(2)新疆全民健康体检实施现状及完善措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研究内容与方法
    1 研究对象
    2 研究内容
    3 研究方法
    4 质量控制
    5 技术路线
结果
讨论
小结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导师评阅表

(3)无人机影像同步拼接与变化发现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无人机遥感技术国内外研究概况
        1.2.2 无人机遥感影像拼接国内外研究概况
        1.2.3 变化用地检测技术国内外研究概况
    1.3 论文研究内容及组织结构
        1.3.1 研究内容
        1.3.2 组织结构
第二章 大规模旧时相影像特征点预处理算法研究
    2.1 特征点检测算法
        2.1.1 特征点的概念
        2.1.2 几种典型的特征点检测算法
    2.2 特征点检测算法的选择与验证
    2.3 特征点预处理算法
        2.3.1 匹配库的建立
        2.3.2 特征点的检索与组织
        2.3.3 实验及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无人机影像与旧时相影像粗—精双匹配递推模型
    3.1 基于POS系统快速粗匹配定位算法
        3.1.1 机载POS系统理论
        3.1.2 基于POS系统快速定位算法
    3.2 基于特征点精确匹配定位算法
        3.2.1 特征匹配
        3.2.2 K近邻算法
        3.2.3 K近邻算法的实现及改进
        3.2.4 基于BBF的特征点精确匹配定位算法
        3.2.5 实验分析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融合颜色纹理与特征点的变化用地检测算法
    4.1 总体技术流程
    4.2 新旧时影像感兴趣区域提取方法
        4.2.1 RANSAC算法
        4.2.2 坐标转换原理
        4.2.3 单应矩阵
        4.2.4 基于RANSAC算法和单应矩阵的感兴趣区域提取
    4.3 基于直方图信息的变化检测算法
        4.3.1 RGB直方图
        4.3.2 灰度直方图
        4.3.3 基于直方图的变化检测预判
    4.4 基于特征点精匹配的变化检测算法
        4.4.1 匹配精度
        4.4.2 基于比值和RANSAC相结合的匹配对提纯算法
        4.4.3 基于特征点精匹配的变化检测算法
    4.5 对应区域分块检测算法
        4.5.1 纹理特征
        4.5.2 分块
        4.5.3 基于颜色和纹理特征的变化检测算法
    4.6 变化区域识别算法
        4.6.1 识别算法总体流程
        4.6.2 差值影像法
        4.6.3 基于插值法的图像缩放变换
        4.6.4 基于差值影像法的变化信息提取
        4.6.5 实验及分析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旧时相影像的同步拼接算法研究
    5.1 无人机影像拼接的基本理论与方法
        5.1.1 图像拼接基本流程
        5.1.2 图像预处理
        5.1.3 图像配准
        5.1.4 图像融合
        5.1.5 实验及分析
    5.2 新旧时相影像同步拼接算法
        5.2.1 基于旧时相影像的同步拼接算法
        5.2.2 基于旧时相的新时相影像拼接实验
        5.2.3 实验分析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4)基于编译技术的水文监测数据通信规约解析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水文监测研究现状
        1.2.2 规约解析方法研究现状
        1.2.3 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1.3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思路
    1.4 论文的结构及组成
2 水文监测数据通信规约解析方法总体设计
    2.1 水文监测数据通信规约解析方法需求分析
    2.2 水文监测数据通信规约解析方法的设计思想
        2.2.1 水文监测数据通信规约简介
        2.2.2 水文监测数据通信规约解析方法基础理论研究
        2.2.3 水文监测数据通信规约解析方法设计思想
        2.2.4 设计思想可行性分析
    2.3 功能模块划分
    2.4 技术指标设计
        2.4.1 功能指标
        2.4.2 性能指标
    2.5 本章小结
3 水文监测数据通信规约形式化描述模型设计
    3.1 水文监测数据通信规约分析
        3.1.1 水文监测数据通信规约数据帧结构分析
        3.1.2 水文监测数据通信规约解析过程分析
    3.2 水文监测数据通信规约形式化描述模型详细设计
        3.2.1 装置信息文件
        3.2.2 数据帧确定文件
        3.2.3 下行数据帧组装文件
        3.2.4 上行数据帧解析文件
    3.3 本章小结
4 水文监测数据通信规约解析方法详细设计
    4.1 模块初始化
    4.2 通信算法
    4.3 数据库操作
        4.3.1 磁盘数据库操作
        4.3.2 内存数据库操作
    4.4 下行帧组成算法
    4.5 上行帧解析算法
    4.6 本章小结
5 水文监测数据通信规约解析方法验证
    5.1 验证方案
        5.1.1 验证环境
        5.1.2 验证方法
    5.2 验证结果
    5.3 结果分析
    5.4 本章小结
6 总结与展望
    6.1 全文总结
    6.2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6)广播电视发射台远程监控系统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概况
        1.2.1 国外监控与数据采集系统概况
        1.2.2 国内数据采集与监控系统概况
        1.2.3 国内发射机远程监控技术的应用与发展
    1.3 研究的目的
    1.4 研究的意义
    1.5 论文的研究内容和结构安排
第二章 相关技术介绍
    2.1 UML统一建模语言
        2.1.1 UML简介
        2.1.2 用例的需求分析模型
    2.2 监控与数据采集系统
        2.2.1 监控与数据采集系统概述
        2.2.2 监控与数据采集系统的硬件系统
        2.2.3 监控与数据采集系统的软件系统
        2.2.4 监控与数据采集系统的接口
    2.3 远程数据通信技术
        2.3.1 远程数据通信技术概述
        2.3.2 以太网数据通信技术
        2.3.3 数字数据网DDN
        2.3.4 GPRS无线通信技术
        2.3.5 基于Internet远程数据通信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系统需求分析
    3.1 系统的目标和范围
        3.1.1 系统的背景
        3.1.2 系统的目标
    3.2 用户需求和用户角色定义
        3.2.1 用户需求
        3.2.2 用户角色定义
    3.3 系统功能需求
        3.3.1 发射机监控系统
        3.3.2 环境监控系统
        3.3.3 远程监控管理系统
    3.4 系统非功能需求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系统设计
    4.1 系统设计原则
    4.2 系统的总体结构
    4.3 系统功能模块设计
        4.3.1 发射机监控系统模块设计
        4.3.2 环境监控系统模块设计
        4.3.3 远程监控管理系统模块设计
    4.4 系统数据接口设计
    4.5 数据库设计
        4.5.1 概念模型设计
        4.5.2 逻辑结构设计
        4.5.3 物理结构设计
        4.5.4 数据库表的设计
        4.5.5 数据库的运行与维护
    4.6 系统的安全设计
        4.6.1 网络平台安全
        4.6.2 主机平台安全
        4.6.3 应用平台安全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系统实现与测试
    5.1 软件实现的技术路线
    5.2 软件实现的运行环境
    5.3 软件实现的开发工具
    5.4 发射机监控系统模块主要实现界面
    5.5 环境监控模块实现界面
    5.6 远程监控管理模块实现界面
    5.7 系统测试
        5.7.1 测试环境
        5.7.2 测试方法
        5.7.3 测试用例
        5.7.4 测试结论
    5.8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7)山洪灾害监测预报系统的研究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目的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山洪灾害预警预报方法的研究现状
        1.2.2 山洪灾害监测预报系统的研究现状
    1.3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组织结构
第二章 山洪灾害预警预报方法及系统主要技术
    2.1 系统预警方法
    2.2 系统预报方法
        2.2.1 模型及相关公式介绍
        2.2.2 参数的确定
    2.3 系统主要技术介绍
        2.3.1 WebGIS 技术
        2.3.2 Supermap iServer 技术
        2.3.3 Microsoft Silverlight 技术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系统需求分析
    3.1 总体需求
    3.2 功能性需求
        3.2.1 信息服务需求
        3.2.2 预警预报需求
        3.2.3 GIS 相关需求
    3.3 数据库需求
    3.4 非功能性需求
        3.4.1 系统的建设原则
        3.4.2 系统的建设要求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系统设计与实现
    4.1 系统目标
    4.2 系统设计
        4.2.1 系统总体结构
        4.2.2 数据库设计
        4.2.2.1 数据库设计要求与标准
        4.2.2.2 数据库关键表结构设计
        4.2.3 系统主要流程设计
        4.2.3.1 数据汇集流程
        4.2.3.2 预警模型分析流程
        4.2.3.3 预警发布流程
        4.2.3.4 应急响应流程
    4.3 系统开发工具及运行环境
    4.4 系统实现
        4.4.1 数据汇集系统实现
        4.4.2 监测预报系统平台软件实现
        4.4.2.1 展示大厅(测站分布)模块
        4.4.2.2 基础信息模块
        4.4.2.3 水雨情监测(实时监测)模块
        4.4.2.4 预警预报模块
        4.4.2.5 应急响应模块
        4.4.2.6 气象国土模块
        4.4.2.7 统计分析模块
        4.4.2.8 系统管理模块
    4.5 系统应用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硕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8)新农合信息系统整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研究思路和技术路线
2 基于互操作的卫生信息系统整合研究
    2.1 信息系统整合的对象和目标
    2.2 信息系统的互操作
    2.3 信息系统整合的标准
    2.4 信息系统互操作评估方法
    2.5 信息系统整合的方案
3 卫生信息系统整合的模型
    3.1 卫生信息系统互操作层次评估模型
    3.2 基于互操作层次的卫生信息系统整合模型
4 新农合信息系统整合分析
    4.1 新农合信息系统整合的标准
    4.2 新农合信息系统互操作评估
    4.3 新农合信息系统整合需求
5 新农合信息系统整合平台
    5.1 总体设计
    5.2 技术设计
    5.3 整合测试
6 总结与讨论
    6.1 工作总结
    6.2 讨论
参考文献
新农合信息系统硏究和建设状况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9)长江中游洪涝灾害的MODIS时序监测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概况
    1.3 研究内容和成果
    1.4 论文结构
    1.5 本章小结
2 卫星遥感水体监测理论基础和方法
    2.1 水体的波谱特征
    2.2 水体的遥感监测方法及模型
    2.3 本章小结
3 研究区概况与研究数据
    3.1 研究区概况
    3.2 研究数据
    3.3 数据处理
    3.4 本章小结
4 洪涝灾害遥感监测
    4.1 洪涝灾害遥感监测原理
    4.2 洪涝灾害遥感监测结果
    4.3 长江中游洪涝灾害分析
    4.4 本章小结
5 洪涝灾害淹没水深分析
    5.1 洪涝灾害淹没水深监测原理
    5.2 洪涝灾害淹没水深监测结果及分析
    5.3 本章小结
6 洪涝灾害灾后分析
    6.1 洪涝灾害灾后损失评价方法
    6.2 洪涝灾害灾后损失的综合评价
    6.3 洪涝灾害灾后损失评价——县市级
    6.4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问题和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的论文发表情况及科研经历

(10)渔船动态监管信息系统在渔业管理中的应用研究 ——以南沙渔船船位监控系统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方法
        1.3.1 文献资料研究法
        1.3.2 调查研究法
        1.3.3 比较与借鉴研究法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1 国外研究现状
        1.4.2 国内研究现状
    1.5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国内外渔船动态监管信息系统的应用现状
    2.1 国外渔船动态监管信息系统的应用情况
        2.1.1 挪威渔业船舶监控系统情况
        2.1.2 冰岛的渔业船舶船位监控系统情况
    2.2 国内渔船动态监管信息系统的应用情况
        2.2.1 浙江省海洋渔船安全救助信息系统建设情况
        2.2.2 福建省海上渔业安全应急指挥系统建设情况
    2.3 国内外渔船动态监管信息系统应用现状分析
        2.3.1 渔船动态监管信息系统应用的特点
        2.3.2 渔船动态监管信息系统应用的有效性
        2.3.3 渔船动态监管信息系统在渔业管理中应用的必要性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南沙渔船船位监控系统的应用情况分析
    3.1 南沙渔船船位监控系统的建设情况
        3.1.1 建设背景
        3.1.2 建设目的
        3.1.3 完成情况
    3.2 南沙渔船船位监控系统应用架构、技术及主要功能
        3.2.1 系统架构
        3.2.2 应用技术分析
        3.2.3 系统功能
    3.3 南沙渔船船位监控系统的应用效果分析
        3.3.1 渔业生产安全管理应用
        3.3.2 渔业生产组织管理应用
        3.3.3 促进渔业管理现代化
        3.3.4 维护国家海洋权益
    3.4 南沙渔船船位监控系统应用的启示
        3.4.1 成功经验分析
        3.4.2 存在问题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渔船动态监管信息系统应用的完善和扩展
    4.1 渔船动态监管信息系统应用的因素考虑
        4.1.1 技术考虑
        4.1.2 管理考虑
    4.2 完善的渔船动态监管信息系统应用方案
        4.2.1 具体应用方案
        4.2.2 系统完善中的注意问题
    4.3 扩展渔船动态监管信息系统在渔业管理中的应用
        4.3.1 渔业生产服务应用
        4.3.2 渔业资源监测和配额管理应用
        4.3.3 休渔管理应用
        4.3.4 渔船管理应用
        4.3.5 渔业信息网络建设应用
    4.4 本章小结
结论及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四、县市级自动发报系统及其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大数据背景下的乡镇统计数据质量优化研究 ——以莱西市姜山镇为例[D]. 王越. 山东科技大学, 2020(05)
  • [2]新疆全民健康体检实施现状及完善措施研究[D]. 杨旭. 新疆医科大学, 2020(07)
  • [3]无人机影像同步拼接与变化发现技术研究[D]. 黄鸿飞. 东南大学, 2017(04)
  • [4]基于编译技术的水文监测数据通信规约解析方法研究[D]. 张拓. 西安科技大学, 2016(05)
  • [5]我国水利信息化建设现状与发展[J]. 欧正蜂,傅属燕,杨岱庚,袁坤,王之博. 中国水运(下半月), 2013(10)
  • [6]广播电视发射台远程监控系统设计与实现[D]. 李富强. 厦门大学, 2013(05)
  • [7]山洪灾害监测预报系统的研究与实现[D]. 王召贤. 电子科技大学, 2013(01)
  • [8]新农合信息系统整合研究[D]. 倪胜. 广西医科大学, 2012(09)
  • [9]长江中游洪涝灾害的MODIS时序监测与分析[D]. 李斌. 山东农业大学, 2011(08)
  • [10]渔船动态监管信息系统在渔业管理中的应用研究 ——以南沙渔船船位监控系统为例[D]. 朱健. 华南理工大学, 2010(02)



上一篇:我国商法若干问题的探讨
下一篇:以创新精神做好农村基层组织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