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媛[1](2019)在《吕叔湘作文教学思想及实践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吕叔湘先生是我国语言学界的执牛耳者,他对语言学近六十年笔耕不辍的研究奠定了我国语言学,特别是对比语言学的理论基础。同时,吕叔湘先生也是语文教育界的“三公”之一,他一直都很重视中小学的语文教育,发表了一系列既有理论高度,又与教学实践联系紧密的文章,对当时中小学语文教育教学工作有着较强的指导意义,也为当前的中小学教育教学工作指引了方向。在他的语文教育思想中,他从严谨的治学作风出发,以语言学的视角,对作文教学进行了深入研究,吕叔湘作文教学思想有着生生不息的生命力。本文共三章,第一章分析了吕叔湘先生作文教学思想的形成因素,主要有时代背景方面的因素和个人方面的因素。结合吕叔湘先生波澜壮阔的一生所经历的各个特殊历史时期,时代背景方面的因素又分为文学革命、国语运动及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这一特殊的历史时期三个部分。个人方面的因素的也分为吕叔湘先生的教育实践、治学精神及他的语言学家身份三个部分。第二章谈的是吕叔湘先生作文教学思想的核心内容,共三节,分别是文风、批改和应用文写作。文风中包括“做人要做现代人,做文要做现代文”、“要自然,要说自己的话”和“写真实是适用于一切文章的写作的”三个部分;批改这一节内容包括作文评改的方式和作文评改的标准;应用文这一节阐述了应用文写作的重要性和应用文与文艺文的不同点。在第三章,联系在中职学校一线的语文教学经历,从文风应亭亭净植,应用文应知行合一,批改应有的放矢三个方面加以分析阐述,同时对吕叔湘先生作文教学思想进行教学实践。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中国教育也历经了八次课程改革。虽然每次课程改革的重点不同,但是目的都是为了完善课程设置,实现教学目标。在课程改革这样的大背景下,语文教育思想层出不穷,语文教学理论莫衷一是。虽然吕叔湘先生作文教学思想的提出是有着特定的历史背景的,但是各学段语文课程标准中关于作文教学的内容,都能在其中得到印证。就如吕叔湘先生曾经说过:“现在很多问题表面上是新问题,骨子里还是老问题。”吕叔湘先生以语言学大家的独特视角出发,心系我国一线作文教学,他严谨的治学精神和作文教学思想留给了后人丰硕的思想财富。因此,在作文教学实践中重拾吕叔湘先生作文教学思想是十分必要的。
简麟净[2](2018)在《浅谈如何引导小学生参与作文评改》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语文是中国学生最基础的课程,也是从一开始就学习的课程,甚至从叫"爸爸妈妈"开始就接触了语文,中国的语文文化博大精深,包括汉字、古诗词、文章等等,我们每个人也是都从一个字到后来的许多而认识的语文,一开始小学的识字到后来读文章,以及之后的写作文,循序渐进、不断积累,这是一个丰富自己的过程,也是一个了解中国文化的过程,因此学好语文、学懂语文是每个学生都必须要做的。
陈萌[3](2018)在《小学高年级作文评语问题研究》文中认为“作文评语”是评价者对被评价者的作文所进行评论的话语。就语文教学而言,作文评语一般指教师对学生的作文进行点评、批注、解释和鼓励的话语。作文评语作为语文教学评价的重要环节,对于学生写作具有指导作用。作文评语是教师与学生进行心灵沟通和交流的桥梁,它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也能促使学生写作技能的提高。本研究主要采用质性研究的方法,辅之以量化研究的方法,综合运用了文献法、文本分析法、问卷法以及访谈法等多种方法,研究北京市四所小学高年级的作文评语文本,并对其中部分学生和老师进行访谈,了解作文评改方式、作文评语的形式、作文评语的内容以及师生对作文评语的看法,进而对评语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进行分析,从而提出对策与建议。本研究在内容上主要分为四章:第一章为绪论部分,这一部分主要是从研究缘起、研究目的和意义、研究方法、国内学者的相关研究综述等方面进行了介绍;第二章对作文评语的内涵及外延进行界定,主要从核心概念、作文评语类型两个方面进行介绍;第三章着重论述小学高年级作文评语问题及其归因分析,分别从教师评改方式、评语的内容和形式三个方面进行分析;第四章针对本研究发现的小学高年级作文评语问题提出对策。通过本次调查研究,发现小学高年级作文评语主要存在三方面问题:一是评改方式方面,二是评语内容方面,三是评语形式方面。评改方式的问题主要是方式传统且单一化,不能将多种评改方式相结合。评语内容的问题主要有:第一,评语出现“只褒不贬”或“只贬不褒”的极端化现象;第二,教师不能根据不同年级的学生、不同水平的学生以及不同文体写出有针对性.的评语;第三,评语只注重“人文情感”或只注重“作文技法”。评语形式上的问题为:第一,评语书写潦草、不工整;第二,评语缺失,只评定等级或分数。笔者通过访谈、问卷调查等方式,分析上述问题的原因主要有:首先,教师对评语重视程度不够,将评语写作看成是可有可无的工作;其次,教师缺乏反思和进取精神;再次,教师自身水平有限,评改作文能力有所欠缺;最后,教师教学任务繁重,时间有限。最终,笔者根据上述问题和原因分别从“评改方式”、“评语内容”、“评语形式”以及“重视程度”等几个方面提出对策与建议。第一,教师要将不同评改方式以及不同评价主体结合起来;第二,教师评语要将“批评”、“鼓励”相结合,避免走极端;第三,教师要能根据不同的学生以及不同的文体写出有针对性的评语;第四,评语既要注重文章语言和技法,又要关注人文情感;第五,评语书写要工整并且杜绝“评语缺失”的现象;第六,师生都要加强对评语的重视程度。语文教师在实际作文评语写作中存在诸多问题,本研究得出的结论能够为广大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师在写作评语方面提供一些参考。
陈银飞[4](2018)在《小学作文的评改教学提升措施》文中研究说明小学作文评改工作中,教师一定要做好引导工作,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做好评改的多元化设计,将学生纳入评改体系当中,分担教师评改压力,同时要创新评改形式,做好评改针对化设计,实现学生在作文评改中作文质量的提升。本文对此进行了分析研究。
王媛媛[5](2017)在《师生合作交流,优化作文评改方式》文中研究指明作文评改是作文教学的重要环节。叶圣陶有言:"能不能把古来的传统变一变,让学生处于主动地位呢?假如着重在培养学生自己改的能力,教师只给些引导和指点,该怎么改让学生自己去考虑去决定,学生不就处于主动地位了吗?"高中学生自我意识增强,具有很强的自信心和自尊心,对很多事物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教师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参与到作文评改中来。一、集体评改古人有言:"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集
孙桢桢[6](2017)在《初中作文分组互助评改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实施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初中语文是一门基础学科,作文恰好是学生语文知识与能力的综合表现,在培养学生语文素养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纵观整个作文教学过程,评改是相当重要的一环,是对作文命题、行文、感情表达的审阅和反馈。然而当我们把目光投向当前作文评改的大环境,可以感受到这样的现象:教师改文“业至辛勤”而“功夫同于虚掷”1,评改教学模式稍显陈旧,评改课堂收效甚微。初中阶段的学生正如“日出之阳”,是感知觉发展的关键期,如何使学生评其所当评,改其所当改,达到以评促改,以改促写,是当今教育中亟待进一步研究的课题,也是本人研究的主要方向。“教而不研则浅,研而不教则空”2,为了修正当今教育中“浅”、“空”的不足,我们应当教研结合,在教育学、心理学知识的指导下,实事求是地开展调查研究,整理归纳出科学有效的作文评改教学模式,最终合理的运用于教学实践。论文引言部分是对国内外作文评改教学的研究现状进行简要总结,引出新型的初中作文分组互助评改教学模式。第一章则是从笔者对信阳市三所初中学校部分师生在评改方面的调查和访谈入手,结果表明教师普遍受繁重的批改作文工作的困扰,其观念更新速度稍显缓慢等等。学生方面则相对重视评改,对转变评改模式持较大的接受态度,但自身评改知识和能力较为欠缺。针对教师与学生所反映的问题,在第二章对初中作文分组互助评改教学模式的内涵进行系统的阐述,主要论及其理论依据、基本原则、主要意图、基本特征这四个方面。紧接着便是本文的重点所在,第三章就该评改教学模式实施的三个阶段:准备阶段、操作阶段、评价阶段就进行详细阐述。准备阶段主要以提升教者素质、锻造评改内功、营造评改氛围、培植评改能力及教材迁移练笔为着眼点,为操作阶段打下坚实的基础。接下来操作阶段从宣传动员到集体评讲例文,而后依次为学生自评、小组互评、课堂推荐佳作、教师复阅补差以及家长共享习得这七个环节,并结合具体案例加以详细具体的阐述。最后一阶段多维评价与成绩评价结合,知困更加知不足。第四章提出一些注意事项,加以补充完善。本论题的研究旨在通过作文分组互助评改教学模式的构建和实施,在互助合作中培养初中生的创新精神、自学能力,真正打破“一元评价主体”,将成千上万的教师从繁复的精批细改中解放出来,把更多的精力投入教研、教改中去。
侯文娟[7](2017)在《高中英语写作教学中的问题及对策探究》文中研究表明分析当前高中英语写作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从夯实学生写作基础、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加强阅读与写作教学的有机融合、高效开展英语写作训练以及巧用多元化的作文批改方式等五个方面提出解决对策。提出教师要在教学中不断探索,力求为高中英语写作教学水平的提升开辟新路径。
杜贵昌[8](2016)在《实施高效作文评改 提升学生写作素养》文中提出传统的作文评改,价值取向单一。语文教师在繁忙的作文评改中圈点勾画,眉批旁批尾批,结果得不偿失。它用教师一人的角度、看法、去统一一班人的思想、表达、语言、甚至情感,忽视作文评改是学生语文综合学习的重要内容,忽略学生参与作文评改的优势。它是以寻找缺点为主的、伤害学生写作自信的、使之缺乏成功感的评改,遏制了学生的能力展示,扼杀了学生的个性发展。整个评改过程显得静态、低效、甚至无效,学生的写
王进晖[9](2015)在《“乐”在其中——中学生作文评改之我见》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语文特级教师钱梦龙早在1982年就提出了"三为主"的教学原则,这一观点的提出,确立了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不但课堂教学如此,就是在写作及其批改活动中,也同样不能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作文是不是一定要"精批细改"呢?笔者认为作文评改可以以学生集体评改和互改为主,教师抽查和点评为辅的批改方式。这样,不仅减轻了语文教师的负担,又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而且在这当中,学生的写作能力得到了提高,将"苦
卫艳[10](2014)在《让学生成为作文评改的主人》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表达和交流思想情感的重要方式,是认识自然、社会、人自身并进行创造性表达的过程。在中学教育阶段,学生作文一般指的是学生学习写文章。作文教学是教师引导学生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综合性实践活动,是培养学生基本的、适应实际需要的书面语言表达能力的活动。作文能力是学生语文素养的体现,作文教学过程是全面提高学生素养的过程。作文的评改是作文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作文评改是学生作文素养的体现,对学生的发展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摘要 |
| Abstract |
| 绪论 |
| 一、选题缘由 |
| (一)关于吕叔湘作文教学思想的学术研究存在空间 |
| (二)研究作文教学的重要性与必要性 |
| (三)吕叔湘作文教学思想能在不同学段的语文课程标准中得到印证与传续 |
| 二、文献综述 |
| (一)吕叔湘作文命题思想的文献综述 |
| (二)吕叔湘作文教学方法思想的文献综述 |
| (三)吕叔湘作文批改思想的文献综述 |
| (四)吕叔湘作文文风思想的文献综述 |
| (五)吕叔湘重视应用文写作的文献综述 |
| 三、研究意义及价值 |
| 第一章 吕叔湘作文教学思想形成的因素 |
| 第一节 时代背景 |
| 一、文学革命——吕叔湘作文教学思想形成的孵化期 |
| 二、国语运动——吕叔湘作文教学思想形成的萌芽期 |
| 三、二十世纪的七八十年代——吕叔湘作文教学思想形成的关键期 |
| 第二节 个人原因 |
| 一、吕叔湘的教育实践 |
| 二、吕叔湘的治学精神 |
| 三、吕叔湘的语言学家身份 |
| 第二章 吕叔湘作文教学思想的核心内容 |
| 第一节 文风——文之骨 |
| 一、“做人要做现代人,做文要做现代文” |
| 二、“要自然,要说自己的话” |
| 三、“写真实是适用于一切文章的写作的” |
| 第二节 应用文—文之用 |
| 一、应用文写作的重要性 |
| 二、应用文与文艺文的不同点 |
| 第三节 批改——文之梯 |
| 一、作文评改的方式 |
| 二、作文评改的标准 |
| 第三章 吕叔湘作文教学思想对当代作文教学的启示 |
| 第一节 文风——亭亭净植 |
| 一、感知变化,体察生活 |
| 二、广泛阅读,学会审美 |
| 三、表情达意,忠于本心 |
| 第二节 应用文——知行合一 |
| 一、应用文写作应求实 |
| 二、应用文写作应求准 |
| 三、应用文写作应求简 |
| 第三节 批改——有的放矢 |
| 一、以教师为主体的典型面批 |
| 二、以学生为主体的集体批改 |
| 三、作文批改成果展示 |
| 结语 |
| 参考文献 |
| 攻读硕士期间所发表的论文 |
| 致谢 |
| 1 激发学生参与作文评改的兴趣 |
| 2 教与学生作文评改的方法 |
| 3 通过使学生参与集体评改提高学生主动性 |
| 4 开展互评互改的形式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一章 绪论 |
| 第一节 研究缘起、目的、意义及方法 |
| 一、研究缘起 |
| 二、研究目的 |
| 三、研究意义 |
| 四、研究方法 |
| 五、理论基础 |
| 第二节 文献综述 |
| 一、关于作文评语的内涵和作用 |
| 二、关于作文评语的问题、原因及对策 |
| (一) 问题 |
| (二) 原因 |
| (三) 对策 |
| 三、综评 |
| 第二章 作文评语的内涵及外延界定 |
| 第一节 核心概念界定 |
| 一、高年级 |
| 二、评语 |
| 三、作文评语 |
| 第二节 作文评语的类型 |
| 一、按评语的位置划分 |
| (一) 眉批(旁批) |
| (二) 总批(总评) |
| 二、按评语写作的主体划分 |
| (一) 教师评语 |
| (二) 学生评语 |
| (三) 家长评语 |
| 本章小结 |
| 第三章 小学高年级作文评语问题及其归因分析 |
| 第一节 评改方式及其优劣势分析 |
| 一、全收全改 |
| 二、轮流评改 |
| 三、集体评改 |
| 第二节 教师评语内容的问题及其归因分析 |
| 一、评语极端化 |
| (一) 只褒不贬 |
| (二) 只贬不褒 |
| 二、评语无针对性 |
| (一) 针对不同年级 |
| (二) 针对不同学生 |
| (三) 针对不同文体 |
| 三、评语“人”“文”分离 |
| (一) 只注重人文关怀 |
| (二) 只注重写作技法 |
| 四、归因分析 |
| (一) 教师对于评语重视程度不够 |
| (二) 教师缺乏反思和进取精神 |
| (三) 教师自身写作水平有局限 |
| (四) 教师时间有限 |
| 第三节 评语形式的问题及其归因分析 |
| 一、评语书面问题 |
| 二、评语缺失 |
| 三、归因分析 |
| 本章小结 |
| 第四章 对策与建议 |
| 第一节 教师改善评改方式 |
| 一、多种评改方式相结合 |
| 二、多种评价主体相结合 |
| 第二节 教师改进评语内容 |
| 一、评语“褒贬”结合 |
| 二、增强评语针对性 |
| (一) 针对不同学生 |
| 1. 针对优等生 |
| 2. 针对中等生 |
| 3. 针对后进生 |
| (二) 针对不同文体 |
| 1. 针对记叙文 |
| 2. 针对应用文 |
| 三、评语“人”“文”结合 |
| 第三节 教师改善评语形式 |
| 一、评语书写工整 |
| 二、杜绝“评语缺失” |
| 第四节 加强对评语的重视程度 |
| 一、教师重视评语写作 |
| 二、学生重视教师评语 |
| 第五节 自觉提升个人能力 |
| 一、教师提升写作与评改能力 |
| 二、学生提升作文修改能力 |
| 本章小结 |
| 结语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致谢 |
| 一、做好评改多元化设计 |
| 二、做好评改多样性设计 |
| 三、做好评改真实化设计 |
| 一、集体评改 |
| 1. 教师精选例文 |
| 2. 作者陈述思路 |
| 3. 集体讨论修改 |
| 二、分组评改 |
| 1. 教师示范评改 |
| 2. 小组讨论交流 |
| 3. 文本送还作者 |
| 三、自评自改 |
| 1. 写前改提纲 |
| 2. 写后评改文 |
| 摘要 |
| Abstract |
| 引言 |
| 第1章 初中作文评改现状调查与分析 |
| 1.1 初中生作文评改情况问卷调查及分析 |
| 1.1.1 调查说明 |
| 1.1.2 调查中反映的若干情况 |
| 1.2 初中教师访谈调查及分析 |
| 1.2.1 访谈说明 |
| 1.2.2 关于访谈结果分析 |
| 1.3 初中作文评改现状的问题分析 |
| 1.3.1 受“教师中心论”观念束缚 |
| 1.3.2 功利化教学下学生缺乏正确的写作动机 |
| 1.3.3 僵化单一的作文评改模式 |
| 1.3.4 学生知识经验的不足 |
| 1.3.5 缺乏相应的反馈机制 |
| 第2章 初中作文分组互助评改教学模式的内涵阐述 |
| 2.1 理论依据 |
| 2.1.1 合作学习理论 |
| 2.1.2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
| 2.1.3 儿童中心主义理论 |
| 2.1.4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 2.2 基本原则 |
| 2.2.1 全局入手,细处斟酌 |
| 2.2.2 循序渐进,化繁为简 |
| 2.2.3 及时鼓励,巧妙引导 |
| 2.3 主要意图 |
| 2.3.1 变作文评改教学中单边、双边活动为多边活动 |
| 2.3.2 变评改主体教师与学生为真正的作者与读者 |
| 2.3.3 变单一的写作训练为综合训练 |
| 2.4 基本特征 |
| 2.4.1 平等性 |
| 2.4.2 开放性 |
| 2.4.3 灵动性 |
| 2.4.4 创新性 |
| 第3章 初中作文分组互助评改教学模式的实施 |
| 3.1 准备阶段 |
| 3.1.1 提升教者素质 |
| 3.1.2 锻造评改内功 |
| 3.1.3 营造评改氛围 |
| 3.1.4 培植评改能力 |
| 3.1.5 教材迁移练笔 |
| 3.2 操作阶段 |
| 3.2.1 积极宣传动员 |
| 3.2.2 集体评改例文 |
| 3.2.3 学生自我评改 |
| 3.2.4 小组互助评改 |
| 3.2.5 课堂推荐佳作 |
| 3.2.6 教师复阅补差 |
| 3.2.7 家长共享习得 |
| 3.3 评价阶段 |
| 3.3.1 评价原则 |
| 3.3.2 评价层级 |
| 3.3.3 评价方式 |
| 第4章 初中作文分组互助评改教学模式注意事项 |
| 4.1 注重评改的多向互动 |
| 4.1.1 加强师生对话 |
| 4.1.2 鼓励家长参与 |
| 4.1.3 突出同学互动 |
| 4.2 推进评改模式常态化 |
| 4.2.1 制定保障措施 |
| 4.2.2 加强监督执行 |
| 4.3 保证分组的科学合理 |
| 4.3.1 了解学生个体差异 |
| 4.3.2 差异结合,优势互补 |
| 结语 |
| 致谢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引言 |
| 一、高中英语写作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
| (一) 学生缺乏英语写作兴趣, 习作错误百出 |
| (二) 教师缺乏对英语写作教学的重视 |
| (三) 英语写作课堂沉闷, 学生学习自主性低 |
| (四) 英语写作训练缺乏科学性, 作文评改低效 |
| 二、高中英语写作教学中存在问题的解决对策 |
| (一) 夯实学生写作基础 |
| (二) 运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 |
| (三) 加强阅读与写作教学的有机融合 |
| (四) 高效开展英语写作训练 |
| (五) 巧用多元化的作文批改方式 |
| 一、教师要传授给学生写作与评改的方法,激发学生主动写作与积极评改的兴趣与欲望。 |
| 二、教师要教会学生评改的具体方法,让学生在写作与评改中成长。 |
| 三、学生自主养成参与作文评改的良好习惯,逐渐提升写作技能,形成推动学生积极写作的内驱力。 |
| 四、实施多种形式的高效作文评改,读写结合,全面提高学生的写作素养。 |
| 一、改革的依据 |
| 二、具体操作 |
| 三、效果 |
| (一) 集体评改和学生互改大大减轻了语文教师的负担, 使他们少做很多重复的无效劳动。 |
| (二) 大大的缩短了作文批改的周期。用集体评改方法, 一周内即将作文反馈给学生, 学生写作的新鲜感依然存在, 兴趣也高。 |
| (三) 经过长期训练, 学生在品评他人文章时, 基本能比较全面地说出一篇文章的优劣, 相应地评出等级, 学会了用辩证的眼光看问题。 |
| (四) 由于经常训练, 学生对于各类文章写作的一般规律, 基本能做到心中有数, 写文章时在选材、立意、表达方面的偏差明显减少了。 |
| (五) 更重要的是, 在集体评改和互改中, 学生积极参与, 对于同一篇文章在讨论中, 启发学生依据一定的标准, 对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 提高了认识问题的能力, 鉴赏水平也上了一个台阶。 |
| 一、学生评改作文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
| (一) 学生评改作文是作文自身规律的必然要求 |
| (二) 学生评改作文是学生自身发展的要求 |
| (三) 学生评改作文是新课改的必然要求 |
| (四) 学生评改作文是语文教学目的的必然要求。 |
| 二、要明确作文评改的内容 |
| 三、教给学生作文评改的方法 |
| 四、创造良好的评改环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