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晓军[1](2022)在《中国农民城》文中研究指明2019年9月,浙江龙港市正式挂牌成立,实现了从中国第一座"农民城"到全国首个"镇改市"的历史性跨越。朱晓军将目光聚焦于这座奇迹之城,历时两年,对龙港"造城者"群体进行了深入采访与书写。从一路带领龙港发展的陈定模、李其铁,到进城创业一心创造财富的陈智慧、杨恩柱……《中国农民城》用一个个人物揭开龙港成长之谜,在呈现个体命运的同时,尽显龙港在历史发展中的风起云涌。朱晓军用朴素的创作风格和真诚的叙事力量谱写了龙港传奇,细致而宏观,轻盈而厚重,龙港这座城在他笔下发出了别样光芒。
蔺静[2](2019)在《战后日本“满洲”返迁经历的文学表象及其思想史位相》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返迁文学”是战后日本文坛的一个重要文学现象,其创作主体为日本发动侵华战争期间,移居至日本原海外殖民地,日本战败后又返回日本本土,并围绕这一经历进行了文字记录、文学创作的日本人。亲历返迁的普通民众、作家在战后的回忆与文学创作提供了立此存照的历史证言与最为基础的体验文本,具有不可替代的文献价值。同时,返迁经历亦是深深地嵌入在战后日本政治史、国际关系史、社会史和思想史脉络中的活性资源。但目前中日学界就“返迁文学”这一重要领域或局限于作品的介绍,或局限于只对某一地区、某一作家进行考察研究,而缺乏纵向贯通和多维度的视角,对其内在复杂性的挖掘与思考尚显不足,导致此类特定历史语境下、特定题材的文学研究失去了历史纵深感。本文以“满洲”返迁经历相关文本、返迁题材文学创作、日本战后思想史中“返迁”的既有相关讨论为研究对象,运用文本细读以及将文本与历史背景、思想史论争相结合的方法,在文史互证的融通视域中推进,考察了“满洲”返迁经历在战后日本的文学表象及其思想史位相,尝试修补既有相关研究扁平化的态势。本文主体部分由六章构成,各章具体观点如下:第一章以战时的日本“大陆开拓文学”创作为基点,从战时的“大陆开拓文学”反观战后的“返迁文学”,为“返迁文学”追根溯源。“斗志昂扬”的“大陆开拓文学”与“返迁文学”的“哀史”叙事为一对基于历史因果关系的文学现象。个人将天皇视为绝对价值、自身缺乏主体性等因素是“返迁文学”中鲜有加害意识、受害意识俯拾皆是的原因所在。第二章以战后初期返迁者的回忆等文字书写为考察对象兼及《朝日新闻》等日本主流报纸对“返迁”的相关报道。返迁者在回到日本社会后受到冷遇与歧视,媒体呈现出对其“同情”与“丑化”的两面特征。将返迁者边缘化体现出日本政府在战后初期急于摆脱“帝国”形象、跻身于民主国家之列的意图。战后初期对于“满洲”殖民历史的避而不谈亦导致日本错过了反省战争责任的最佳时间。第三章考察了1950年代后半期至1960年代出现的具有代表性的“满洲”官方史述、思想界的相关论争、返迁者归日后的生活手记兼及返迁题材的文学作品、文艺作品。日本进入经济高速增长期,返迁经历开始被忘却,美化自身“战争经历”的倾向逐渐抬头。为纪念“满洲开拓”的“拓魂碑”、国家及地方的《开拓史》大规模出现。第四章以“日本人的侵略与返迁经历”的特辑为研究对象,考察了竹内好、鹤见俊辅等日本战后思想家、作家的相关讨论,以及刊载在这本特辑中的《返迁者百人告白》所呈现出的普通返迁者的声音。《返迁者百人告白》中充斥的强烈且单方面的受害情绪是日本知识界自战败以来,以日本人的返迁经历为题材的各类文艺作品的基调延续。通过剖析思想家将“情理纠葛”的悲情哀史原理化、方法化的学理思考,探究了返迁体验中加害意识与受害意识的错位、东亚近代化的基因缺陷等问题。第五章以《日本的加缪们——从“返迁经历”中作家诞生了》这一特别专访为研究对象,探究了战后成长为日本文化界知名人士、中坚力量的返迁二代的精神世界。战时殖民地日本人通过美化自己使其在殖民地的统治得到了“合法化”;而其战后在母国遭遇的所有困境,皆源于其“不被承认是日本人”。“非我类者”的界定最终源于“内地”日本人与返迁者之间难以建立起基于深刻理解对方境遇基础上的共情。第六章梳理了中日两国关于后期返迁者——日本遗孤问题在日本学术界、思想界中的讨论,并通过新闻报道与采访日本遗孤相结合的方法,深入了解这一群体的生存现状与现实困境。要言之,本文以返迁问题为切入口与透视镜,打破文学史与思想史的壁垒,深度挖掘东亚近代化的基因缺陷、日本国家主义的逻辑特征、战后日本民主化改革的不彻底、普通国民的战争责任,日本政府的战后责任等问题在返迁经历、“返迁文学”中的体现。返迁者、返迁二代回到战后的日本社会,面对故乡与异乡的淆乱、身份认同之迷乱陷入了严重的精神危机。在当下,战争遗孤、遗孤二代仍然面临着相同的问题,返迁经历至今依然是一个具有活性的文学与思想史议题。
王威[3](2018)在《在边界的那一边》文中研究表明谨以此篇献给1992年"下海"的勇士,献给在俄罗斯淘金中蒙难的中国同胞以及所有坚守信仰的人们!引子吴凡修正在书店里静静地翻看着书籍,手机突然铃声大作,他激灵一下接了起来。"大平哥,我哥小涛在国外遇难,尸骨已经运回。定于明天上午九点在殡仪馆举行告别仪式,希望你来参加。"原来是李小涛弟弟胜子打来的。胜子语气平静,却准确地传达出了这个令人震惊的噩耗!"好的。你放心,我一定参加。"吴凡修几乎没有迟疑就答应下来。
曾月月[4](2018)在《转折词语的《成功之路》教材编排研究及对外汉语教学设计》文中提出转折词语是汉语转折关系的重要标志,在汉语中数量较多,类型丰富。前人研究众多,成果丰硕。但是基于对外汉语教材的穷尽式转折词语研究还很少,专门研究转折词语所属关系类型的也鲜有。据此,本文拟对对外汉语教材之一——《成功之路》系列教材中转折词语的编排进行研究,统计其所属的关系类型,并作出相关的教学设计,以期为对外汉语教学提供一些帮助。本文由八部分组成:第一部分:对前人有关转折词语的研究成果进行分析总结,包括转折词语的本体及对外汉语研究、转折复句的本体及对外汉语研究;第二至四部分:着重对《成功之路》系列教材(共20本)中的转折词语进行关系类型分析及数量统计;第五部分:总结《成功之路》系列教材中转折词语讲解、用例及练习等方面的编排优点,并找出该套教材在转折词语编排方面需要改进的地方;第六部分:结合本文总结出的《成功之路》系列教材在转折词语编排方面的优缺点,为对外汉语教材中转折词语的编排及教学提出相应的建议;第七部分:选取个别有代表性的转折词语进行教学设计,以期为对外汉语教学提供切实可行的帮助;第八部分:总结全文,并分析本文研究的不足之处。
张新平[5](2017)在《昨夜西风》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一王大强是一个从不按常理出牌的人。这一点发现让宋晓婉亦喜亦忧。喜的是,她喜欢这种意外的惊喜,喜欢这种不在意料范围内的惊诧,喜欢不走寻常路的顽皮,喜欢陷入"山重水复疑无路"的迷茫还没有醒过味来的时候,马上又来了一个"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敞亮。作为一个严肃的妇产科医生,她的专业范围
李素艳[6](2016)在《触摸幸福(节选)》文中研究指明1978年旧历二月初八这天是我18岁生日。我想按照我在农村的风俗给自己过个生日,一大早就到老乡家花3角钱买了两个鸡蛋。把它们放在锅里煮熟了再把鸡蛋放在炕上轱辘几圈,嘴里默默的念叨着:"愿小艳在今年的一年里不许生病!多挣工分!"许愿后我把鸡蛋分给房东大娘一个。大娘很疑惑地看着我,我神秘地告诉她说:"吃吧!今天是我的生日!"看到大娘接过鸡蛋露出那满脸笑容在与我分享着生日的快乐时,我心里有说不出的高兴!吃完鸡蛋后我去大队上工了。该吃晚饭的时候,房东大娘给我
尔雅[7](2016)在《卖画记》文中指出第一章1我是许多多。洛镇的艺术家。洛镇在洛州的南面,洛水的北面,是一个荒凉偏远的小镇。我看过10本中国地图,其中9本地图上都没有标出洛镇的位置,只有1本地图上有洛镇的名字,但是这两个字看上去很小,小得像一只蚂蚁。在古代就不是这个样子了。那时候洛镇是整个洛州的中心,洛水就从洛镇穿城而过,商旅往来,水草茂盛,妓女们唱歌,男人们赋诗,人人都是艺术家。人人都觉得琴棋书画比吃饭还要紧。只可惜爆发了战乱。战乱
千里烟[8](2013)在《麻将战争》文中认为1秋风,如一把泛着寒光的利剑,不知被谁从天地一角倏地抽出,忽闪虚晃几下,亮光刺目。浮光掠影间,天,就凉了。所以,有人说,武艺再高的武林高手,在秋天,也有找不到来自对手的挫败感。何况眼前这一庸常中年猥琐男呢?自打识字以来,贾大华就对自己的姓名不满意。"西""贝"分离,"贾"这个姓,就像被阉割的生殖器,上下脱节,怎么看,怎么血脉不通。"大华"亦
张晓枫[9](2013)在《渐行渐远》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一切都渐行渐远了,逝去的全都是些最美好的东西。——作者题记第一章1苏乡村老张家"我最不放心的就是你们兄弟俩,你们要是再不好好念书,将来考不上学校,你爹又没钱没本事,就连一间象样的房也给你们盖不起,你们可到哪里去娶个媳妇呀?"许多年过去了,我还能清晰地记起我祖父咽气的那个下午。我甚至还能记起他老人家临终前,用已经落了光的灰黄的眼睛,不歇心地盯着他两个不争气的孙子时的表情以及断断续续讲的那段话。那是他老人家第二次晕过去又苏醒过来后,拉着我和大哥的手,对着我们家族和邻里许多人讲的。那也是他老人家这一生中,对我哥俩讲的最重也是最后的一段话。那时,我们村正好有十八个二十多岁的小伙子娶不到媳妇,号称十八罗汉。但是,苏乡村大名鼎鼎
刘亚林[10](2013)在《桃园纪事》文中指出上部追捉财富1鬼节添人丁我知道,我是不喜欢奶奶的。有关奶奶的记忆原本就不牢实,历经岁月的磨蚀,留存下来的多是一些朦胧的画面。可是很无奈,故事还不得不从奶奶那里说起。"明儿是鬼节,你可觉料着!"奶奶目光凶狠,口气严厉,在门槛外向妈掷进话来。觉料着,是我老家的土话,意思是估摸着事情的严重性。屋里。水湿的煤泥被红红的火苗激出一卷一卷的烟气,灶台的光线黯淡下来。黯淡中,妈下意识摸摸自己凸鼓的肚子,深深叹了口气,吹熄了洋油灯。黯淡顿时加浓成漆黑。漆黑里,妈在土炕上听到奶奶拐棍的声音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引言 |
| 第一章苍凉方岩下 |
| 1 |
| 2 |
| 3 |
| 4 |
| 第二章江南垟的“猴子” |
| 1 |
| 2 |
| 3 |
| 4 |
| 5 |
| 第三章九人班底 |
| 1 |
| 2 |
| 3 |
| 4 |
| 5 |
| 第四章对岸是天堂 |
| 1 |
| 2 |
| 3 |
| 4 |
| 第五章让百姓都知道 |
| 1 |
| 2 |
| 3 |
| 4 |
| 第六章穷而强悍的陈家堡 |
| 1 |
| 2 |
| 3 |
| 4 |
| 5 |
| 第七章挑战的最终是自己 |
| 1 |
| 2 |
| 3 |
| 第八章屋顶的钟楼 |
| 1 |
| 2 |
| 3 |
| 第九章先干起来再说 |
| 1 |
| 2 |
| 第十章退地风波 |
| 1 |
| 2 |
| 3 |
| 第十一章由波谷到波峰 |
| 1 |
| 2 |
| 3 |
| 4 |
| 第十二章十万引擎推动下 |
| 1 |
| 2 |
| 3 |
| 第十三章落地就要生根 |
| 1 |
| 2 |
| 3 |
| 第十四章飞起来的翘头鸟 |
| 1 |
| 2 |
| 3 |
| 第十五章连出两张错牌 |
| 1 |
| 2 |
| 3 |
| 4 |
| 第十六章龙港是艘船 |
| 1 |
| 2 |
| 3 |
| 尾声 |
| 中文摘要 |
| 英文摘要 |
| 绪章 |
| 一、研究背景与研究对象 |
| 1.研究背景 |
| 2.研究对象 |
| 二、相关先行研究梳理 |
| 三、研究意义与研究方法 |
| 1.研究意义 |
| 2.研究方法 |
| 四、战后日本“满洲”返迁经历的文学化与思想化之路径与可能 |
| 第一章 “加害之因”与“受害之果”:从“大陆开拓文学”到“返迁文学” |
| 一、加害之“因”:“大陆开拓文学”中的“无意识” |
| 二、受害之“果”:“返迁文学”中的单向受害情绪 |
| 三、为“大陆开拓文学”与“返迁文学”建立坐标的可能性 |
| 四、“返迁文学”:作为“大陆开拓文学”在战后的投影 |
| 第二章 从“英美鬼畜”到礼赞“民主主义”:迟到的厘清战争责任的最佳时间 |
| 一、“人”之连带关系的崩塌与退潮后的“裸泳者” |
| 二、被“同情”与被“丑化”:关于“满洲”返迁女性的叙事言说 |
| 三、战争责任的被淡化 |
| 第三章 “满洲”返迁经历:在“已经不是战后”中被遗忘的结构 |
| 一、对于“反殖民”思考的缺失 |
| 二、返迁者自身的难以言表 |
| 三、美化“战争经历”的抬头 |
| 第四章 《日本人的侵略与返迁经历》中情与理的交错 |
| 一、“失忆”的哀史:悲情叙事下加害经验的隐遁 |
| 二、因果互生与咎由自取:对抗“哀史”的路径与可能 |
| 三、共情与“不杀人”的思想:返迁经历的思想化及其史鉴意义 |
| 第五章 战后日本殖民地返迁二代的身份认同困境及其思想史价值 |
| 一、抗拒默杀:重思“日本的加缪”之思想史意义 |
| 二、“梦里不知身是客”:殖民地皇国少年的“帝国”幻想及其现实崩塌 |
| 三、“错把他乡作故乡”:身份认同的困境及其哀史源头 |
| 四、“越境者”、“多余人”的思想史意义 |
| 第六章 魂无所依:未完结的战争及被其操控的遗孤们 |
| 一、遗孤问题在日本学术界、思想界中的被讨论 |
| 二、遗孤在日本社会的生存现状:“我的骨灰想撒向天空和大海” |
| 结语 |
| 参考文献 |
| 一、作为研究对象的文本(出版时间序) |
| 二、相关研究论着(出版时间序) |
| 三、相关影像资料(播出时间序) |
| 附录 |
| 附录一 对于坂本惠子女士的专访 |
| 附录二 对于高桥明子女士的专访 |
| 附录三 对于伊藤丽子女士的专访 |
| 附录四 对于松本清美女士的专访 |
| 附录五 部分返迁文学作品目录 |
| 后记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1. 引言 |
| 1.1 研究综述 |
| 1.1.1 转折词语研究现状 |
| 1.1.2 转折复句研究现状 |
| 1.2 《成功之路》系列教材简介 |
| 1.3 研究意义、思路和方法 |
| 1.3.1 研究意义 |
| 1.3.2 研究思路 |
| 1.3.3 研究方法 |
| 2. 《成功之路》教材初级阶段转折词语的关系类型 |
| 2.1 《起步篇2》转折词语的关系类型调查分析 |
| 2.1.1 直转类 |
| 2.2 《顺利篇1》转折词语的关系类型调查分析 |
| 2.2.1 直转类 |
| 2.2.2 让步类 |
| 2.3 《顺利篇2》转折词语的关系类型调查分析 |
| 2.3.1 直转类 |
| 2.3.2 让步类 |
| 2.4 《进步篇1》转折词语的关系类型调查分析 |
| 2.4.1 直转类 |
| 2.4.2 让步类 |
| 2.5 《进步篇2》转折词语的关系类型调查分析 |
| 2.5.1 直转类 |
| 2.5.2 让步类 |
| 2.6 《进步篇3》转折词语的关系类型调查分析 |
| 2.6.1 直转类 |
| 2.6.2 让步类 |
| 2.7 《进步篇听说1》 |
| 2.7.1 直转类 |
| 2.7.2 让步类 |
| 2.8 《进步篇听说2》转折词语的关系类型调查分析 |
| 2.8.1 直转类 |
| 2.8.2 让步类 |
| 2.9 《进步篇读写1》转折词语关系类型调查分析 |
| 2.9.1 直转类 |
| 2.9.2 让步类 |
| 2.10 《进步篇读写2》转折词语的关系类型调查分析 |
| 2.10.1 直转类 |
| 2.10.2 让步类 |
| 2.11 小结 |
| 3. 《成功之路》教材中级阶段转折词语的关系类型 |
| 3.1 《提高篇1》转折词语的关系类型调查分析 |
| 3.1.1 直转类 |
| 3.1.2 让步类 |
| 3.2 《提高篇2》转折词语的关系类型调查分析 |
| 3.2.1 直转类 |
| 3.2.2 让步类 |
| 3.3 《提高篇听说》转折词语的关系类型调查分析 |
| 3.3.1 直转类 |
| 3.3.2 让步类 |
| 3.4 《跨越篇1》转折词语的关系类型调查分析 |
| 3.4.1 直转类 |
| 3.4.2 让步类 |
| 3.5 《跨越篇2》转折词语的关系类型调查分析 |
| 3.5.1 直转类 |
| 3.5.2 让步类 |
| 3.6 《跨越篇听说》转折词语的关系类型调查分析 |
| 3.6.1 直转类 |
| 3.6.2 让步类 |
| 3.7 小结 |
| 4. 《成功之路》教材高级阶段转折词语的关系类型 |
| 4.1 《冲刺篇1》转折词语的关系类型调查分析 |
| 4.1.1 直转类 |
| 4.1.2 让步类 |
| 4.2 《冲刺篇2》转折词语的关系类型调查分析 |
| 4.2.1 直转类 |
| 4.2.2 让步类 |
| 4.3 《成功篇1》转折词语的关系类型调查分析 |
| 4.3.1 直转类 |
| 4.3.2 让步类 |
| 4.4 《成功篇2》转折词语的关系类型调查分析 |
| 4.4.1 直转类 |
| 4.4.2 让步类 |
| 4.5 小结 |
| 5. 《成功之路》教材转折词语编排优缺点 |
| 5.1 《成功之路》教材转折词语汇总 |
| 5.2 《成功之路》系列教材转折词语编排优点 |
| 5.2.1 语法点设置具有层级性 |
| 5.2.2 注释、课文和练习同步进行 |
| 5.2.3 练习题目设置有梯度 |
| 5.2.4 复现率高 |
| 5.2.5 先分散讲解后集中总结 |
| 5.3 《成功之路》系列教材转折词语编排不足之处 |
| 5.3.1 规律性不强 |
| 5.3.2 设置不够合理 |
| 5.3.3 缺少对比辨析 |
| 5.3.4 与《大纲》等级要求不符 |
| 6. 转折词语的教材编写原则及教学方法 |
| 6.1 转折词语的教材编写原则 |
| 6.1.1 学生主体原则 |
| 6.1.2 系统组织的原则 |
| 6.1.3 反复重现的原则 |
| 6.1.4 难点分解的原则 |
| 6.1.5 从口语到书面语的原则 |
| 6.1.6 从单个到成对的原则 |
| 6.1.7 重视转折词语的辨析的原则 |
| 6.2 转折词语的教学方法 |
| 6.2.1 反复操练法 |
| 6.2.2 分析对比法 |
| 6.2.3 交际法 |
| 6.2.4 偏误分析法 |
| 7. 转折词语的对外汉语教学设计 |
| 7.1 “……但是……”教学设计 |
| 7.2 “虽然……但是……”教学设计 |
| 7.3 “却”教学设计 |
| 7.4 “倒”教学设计 |
| 7.5 小结 |
| 8. 结语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第一章 |
| 1 |
| 2 |
| 3 |
| 4 |
| 5 |
| 6 |
| 7 |
| 8 |
| 9 |
| 10 |
| 11 |
| 12 |
| 13 |
| 14 |
| 15 |
| 16 |
| 17 |
| 18 |
| 19 |
| 20 |
| 21 |
| 22 |
| 23 |
| 24 |
| 25 |
| 26 |
| 第二章 |
| 1 |
| 2 |
| 3 |
| 4 |
| 5 |
| 6 |
| 7 |
| 8 |
| 9 |
| 10 |
| 11 |
| 12 |
| 13 |
| 14 |
| 15 |
| 16 |
| 第三章 |
| 1 |
| 2 |
| 3 |
| 4 |
| 5 |
| 6 |
| 7 |
| 8 |
| 9 |
| 10 |
| 11 |
| 12 |
| 13 |
| 14 |
| 15 |
| 16 |
| 17 |
| 18 |
| 19 |
| 20 |
| 21 |
| 22 |
| 23 |
| 第四章 |
| 1 |
| 2 |
| 3 |
| 4 |
| 5 |
| 6 |
| 7 |
| 8 |
| 9 |
| 10 |
| 11 |
| 12 |
| 13 |
| 14 |
| 第一章 |
| 1 苏乡村老张家 |
| 2 崞县中学 |
| 第二章 |
| 3 少年“维特”之烦恼 |
| 4 来信了 |
| 5 中了,我中了 |
| 第三章 |
| 6 第一次远行 |
| 7 那时的大学 |
| 8 上河里的鸭子下河里的鹅 |
| 第四章 |
| 9 《父亲》 |
| 10 转机 |
| 第五章 |
| 11 文竹(上) |
| 12 文竹(下) |
| 13 让我沉下去吧 |
| 第六章 |
| 14 天凉好个秋 |
| 第七章 |
| 15 白草口乡中学 |
| 16 走出你们的法规 |
| 第八章 |
| 18 乡村教师 |
| 19 那时的圣殿 |
| 第十章 |
| 20 年 |
| 21 三春过后 |
| 第十一章 |
| 22 说一说我的曾祖父 |
| 第十二章 |
| 23村戏 |
| 24 春桃(上) |
| 25 春桃(下) |
| 第十三章 |
| 26 六月十三庙会 |
| 27 父亲的新宅(上) |
| 28 远嫁 |
| 第十四章 |
| 29 赫尔曼·黑塞 |
| 30 农舍·山口 |
| 31 长城 |
| 第十五章 |
| 32 把学校捅了个大窟窿 |
| 33 告别 |
| 第十六章 |
| 34 再见,定居和有产业的人们 |
| 第十七章 |
| 35 大哥的故事(上) |
| 36 广场·小旅馆 |
| 37 流浪前夜 |
| 第十八章 |
| 38 北京,天安门广场 |
| 39 汉太史司马迁祠 |
| 第十九章 |
| 40《十年》 |
| 41 李慕白 |
| 第二十章 |
| 42 我爱过你一个钟头 |
| 第二十一章 |
| 43 大哥的故事(下) |
| 44 记者·便衣警察 |
| 第二十二章 |
| 45 父亲的病 |
| 46 日记 |
| 第二十三章 |
| 47 父亲之死(上) |
| 48 父亲之死(下) |
| 第二十四章 |
| 49孤儿寡母 |
| 50 清明 |
| 51 等待 |
| 第二十五章 |
| 52 可怕的寓言 |
| 53 第二次转机 |
| 第二十六章 |
| 54 城里的月光把梦照亮 |
| 55 编辑部的故事·韩小莼(上) |
| 56 编辑部的故事·韩小莼(下) |
| 57 《淡水河边的焰火》 |
| 第二十七章 |
| 58 相亲 |
| 59 初识白晓芸 |
| 60 婚姻大事(上) |
| 61 婚姻大事(下) |
| 第二十八章 |
| 62 贫贱夫妻 |
| 63 早夭的诗云 |
| 第二十九章 |
| 64 两封旧信 |
| 65 一段日记 |
| 第三十章 |
| 66 安魂曲 |
| 67 君子应该固穷吗 |
| 第三十一章 |
| 68 父亲的新宅(下) |
| 69 最疼我的那个人,去了 |
| 第三十二章 |
| 70 新警察与赞美诗 |
| 71尾声·青青子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