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华夏图书馆!包月下载,不限IP,随心所欲! 【加入收藏】
| 本站已稳定运行4034天

日本文学史概论(一)

点击进入免费下载2022年中国知网论文


一、日本文学史概述(一)(论文文献综述)

邹建英[1](2021)在《新旧之变:台湾新文学的发生研究》文中认为

方维保[2](2021)在《“诗”“Poetry”的对译与中国纯文学观念的初期演化》文中研究表明在有关近代中国纯文学观念演进的研究中,学界往往将其简单地归结为欧洲纯文学观念影响的结果,而忽视了这样的一个事实:中西纯文学观念的演进,都有一个杂文学阶段。学界没有注意到在以"文学"与"literature"的对译为表征的交流对话中,中国文学史中的杂文学概念汲取了西方"literature"概念注重俗文学的长处,又将其所包含的自然科学方面的内容剔除了出去,形成了偏向人文知识的新的杂文学概念。

黄丽贤[3](2020)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外国文学史教材编写趋势研究》文中研究表明1918年,周作人编写的《欧洲文学史》问世,外国文学史教材的编撰自此便开始备受关注,但以往的相关研究鲜见探讨现代化进程如何影响外国文学史教材编写。为此,本文借助教育学相关理论,以改革开放至今的多部经典外国文学史教材的编写为个案,并以现代化进程的推进为背景,对比梳理多部教材的异同,重点探讨现代化进程与其编写趋势的关系,主要包含不同时期政治、文学、教育及伦理价值等方面不同程度的影响。全文共分为七章节,第一章为绪论部分,阐明本文的研究缘由,界定相关概念,说明研究目的、研究内容、研究意义及方法,厘清本研究总体思路。第二章综述外国文学史教材编写研究情况,并对我国外国文学史教材编写进行溯源。第三章为理论基础,以认知主义学习理论、布鲁姆教学目标分类理论、人本主义学习理论为根据,为外国文学史教材编写提供科学指导方针。第四章探讨1978-1984年外国文学史教材编写的初步探索。改革开放拉开了中国新面貌的帷幕,这一时期几部外国文学史教材在“左倾”风潮转向“实事求是”思想的过渡中初试锋芒,对比这几部教材的同异之处,就那一时期现代化进程的政治、教育、文学及伦理价值背景如何影响外国文学史教材编写进行叙述。第五章探究1985-1999年外国文学史教材编写多元化的趋势。这一时期几部外国文学史教材在繁荣的文化、活跃的思想中褪去文革色彩,开始走向多元,依据教育学理论分析几部教材编写的进步与不足之处,并论述在改革开放进一步推进下政治、教育、文学及伦理价值现代化对教材编撰的影响。第六章考察2000-至今外国文学史教材编写多元的深化与推进。新世纪几部外国文学史的编撰趋势在新的世界格局、新的挑战中日新月异。以教育学理论为根据,探讨几部新世纪外国文学史编写嬗变的异同点,并阐明现代化进程中的政治、教育、文学、伦理价值等方面演变对外国文学史教材编写的影响趋势。第七章为结语,阐述本研究的发现、不足和对未来研究的展望。归纳总结本研究发现,在此基础上提出适当建议。基于史料分析和案例对比研究,本研究认为,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现代化进程的推进,外国文学史编写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为1978-1984年,新时期之初的外国文学史教材种类少、阶级特色鲜明。现代化进程中依然是政治主导,教育、文学和伦理价值观现代化的推进相对滞后,相应的外国文学史教材中政治色彩显着,其教育性、文学性和传授伦理价值的功能等被忽略。第二阶段为1985-1999年,这一时期现代化建设已取得不小成果,占主导的政治现代化逐渐让位于文学现代化,教育和伦理价值观在现代化建设中也紧跟步伐。文学理论空前繁荣、教育的革新和伦理价值的多元化使得这一时期外国文学史教材种类多样、内容丰富,而且教材属性凸显,但教材编写理念和内容较之文学研究领域相对滞后,与具有中国特色的外国文学史研究仍有差距。第三阶段为2000-至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不断推进,我国外国文学教材编写的多元化不断深化与稳定,信息化和多样化显着,这里的多样化涉及内容、编写形式及呈现方式的多元化。教材编写较之文学研究领域的研究延时性愈发不明显,但距离成熟的中国特色外国文学史教材仍有一定差距。

银鑫[4](2020)在《现代湖南新诗研究(1918-1949)》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1918年9月15日,陈衡哲留美期间发表了现代湖南新诗史上第一首白话新诗《人家说我发了痴》,拉开了现代湖南新诗创作的序幕。现代湖南新诗的创作历程大体上与中国现代新诗创作进程同步,表现出较为明显的阶段性特征。1920年代(1918-1927)是湖南新诗创作的尝试探索期,部分诗人在不断摸索中形成了自己的风格,湖南刊载新诗的文学报刊大量涌现。1930年代(1928-1937),湖南诗人的创作呈现出逆势突围的趋向,在当时恶劣的社会政治环境中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发表诗歌的社团、出版物有了先前的成果固基,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学生群体的社团活动在这一时期达到了高潮。1940年代(1938-1949),现代湖南诗人响应时代要求,在诗中唱响了革命与战斗的主旋律。现代湖南诗人是一个在时代风云激荡下与地域文化浸染下成长起来的诗人群体,他们的诗歌兼具时代共性与地域特性,在创作的共性之中又展露出诗人自我的个性。这一特点在他们的诗歌主题、艺术风格上均有呈现。现代湖南新诗的主题丰富,集中地表现在对忧时与经世、爱情与婚姻、离别与思念、自然与人生主题的书写上。现代湖南诗人在诗中揭露社会黑暗与不公、表达对底层人民的关怀、抒发保家卫国的情志;通过描写对爱情的渴望与追求、爱情的苦痛、对包办婚姻的批判向读者传递着他们的婚恋观;借由吟咏自然和慨叹人生,纾解心中的愁绪;他们也在诗中抒写离别的愁苦与乐观释然,倾吐对故土的思念。在时代的急剧变化中,湖南诗人的创作中融入了对家国天下的责任和担当意识。在艺术风格上,现代湖南新诗呈现出浪漫奇幻、清新隽永、刚劲质朴的特点。语言大都平实质朴、俚俗不讳,口语、方言的使用在诗中俯拾皆是。现代湖南诗人擅于通过奇幻的想象,古典的神话,夸张、比喻等修辞手法的使用营造浪漫的意境,使诗歌呈现出浪漫奇幻的风格。清新隽永则主要表现在语言的运用、意象的选择、以及内容上追求一个“味”字上。现代湖南新诗不断从湖湘文化精神中汲取养分,在继承传统的同时,又为湖湘地域文化精神融入了新的时代内涵。现代湖南新诗也与时代保持着紧密的互动,始终呼应着革命运动的潮流,成为革命斗争强有力的号角,彰显出较好的宣传价值。同时,现代湖南诗人以实录或者艺术加工的方式记录革命运动与斗争的重要时刻,借用新诗反映历史,使现代湖南新诗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或历史参考价值。现代湖南新诗语言、精神品质和主题书写上的特点在当代湖南诗人的创作中也得到了延续。

韩璐楠[5](2020)在《陶渊明《闲情赋》接受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陶渊明作为中国古代最伟大的诗人之一,有诗文百余首存于《陶渊明集》。《闲情赋》作为陶集中一篇较为独特的辞赋,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因此本文将《闲情赋》作为研究对象,广泛收集相关资料,加以梳理与分析,并在汉魏六朝情赋中审视《闲情赋》。全文以文本解读为基础,以历家的评点接受为中心,以对后世诗文创作的影响为重点,全面展现陶渊明《闲情赋》的研究价值与文学意义。陶渊明《闲情赋》作为六朝赋作中一篇颇有争议的作品,诸家各持己见,展开多元讨论,其接受内容主要存于陶集校本、文人诗话与词话、历家诗文集等。通过对相关文献的梳理与分析,可以发现《闲情赋》的接受历程呈现多样性与层次性。历代文人《闲情赋》的评点,主要体现在以萧统“白璧微瑕”说为中心,以苏轼“比兴寄托说,”为重点,以其他文人的评点为补充,构建《闲情赋》接受的丰富体系。《闲情赋》接受的主要两大阵营,一是萧统提出“白璧微瑕,惟在《闲情》一赋”,批判赋文“卒无讽谏”,开启了《闲情赋》接受与批评的先河;一是苏轼反对萧统之见,提出“所谓《国风》好色而不淫,正使不及《周南》,与屈、宋何异。”指出此赋别有寄托,内涵丰富,逐渐成为接受主流;此外,一些文士不赞同萧、苏之见,提出不同见解,进一步深化了《闲情赋》的阐释与评论。后世对《闲情赋》的接受还体现对该赋的模拟、化用典故、对比研究等多个方面,各家的丰富解读,显示出《闲情赋》对文学创作的多重影响。其一,《闲情赋》作为汉魏情类赋作中的一篇佳作,后世文人对此创作手法与内容进行整体与局部模拟,体现其赋作对于后世的影响力;其二,诸多文人化用《闲情赋》中的意象与典故,从多个视角加以剪裁与重新构造,借此抒发细微繁富的情思;其三,历代诗人诗评此赋时,立足多篇作品相互比较,在多个角度的对比解读中,洞悉《闲情赋》的内涵,呈现更加广阔的研究空间。而陶渊明《闲情赋》一文,在后世诗文创作中多次被模拟与化用,也一定程度上展现出《闲情赋》的文学价值与深远影响。《闲情赋》对于其他文艺作品,如书画作品,也有不同程度的影响与渗透。此外,在陶渊明《闲情赋》接受过程中,不仅加深世人对于陶渊明形象的理解,扩充其诗文题材的影响力,同时也成为一个文学话题,在后世文人的评点与文学创作中彰显出《闲情赋》接受的多元文化价值。综上所述,无论是对《闲情赋》的文本解读与主旨探析,还是历代文人的阐释与评论,或是对《闲情赋》的模拟与化用,都体现了世人对《闲情赋》艺术价值的认可。虽时有争议,颇有微词,却正可体现《闲情赋》独特价值,客观上推动了《闲情赋》接受的蓬勃发展,为世人深入理解陶渊明及其作品提供了参照。

丁一[6](2020)在《元杂剧产业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元杂剧是我国早期较为成熟的文化产业样本,以此为对象研究其投资、生产、传播、流通、消费、再生产的过程很有意义,可通过归纳元杂剧这一特殊的断代文化产业现象的主要特点,了解剧作家与艺人的经济生活,还原创作与演出的市场化运作形态,回顾官方演出制度形成过程,考察元杂剧市场发展历程及其兴衰的原因,分析戏剧艺术发展过程中的经济动因和社会制度性因素。在元代社会经济背景下,充分利用但不限于古代文献资料,以及利用现有元杂剧文物考古研究成果,沿元杂剧产业发展脉络,即资金来源、创作市场、演出市场、戏班经营与管理、书会与农村社会等具有中介性质的组织、官方演出制度形成过程等诸环节展开研究,逐渐逼近元杂剧产业发展原貌。元杂剧是生产驱动型文化,在短暂的历史时期中呈现出产业化的趋势,分工明确而高效,书会专职创作并印刷传播剧本,教坊统一注籍管理乐人,在民间和官方市场按需调配表演人才资源,而长期两京巡演制度则进一步巩固和提高元杂剧艺术成就,提高了元杂剧艺术生产力和传播效率。

赵水静[7](2019)在《五代十国文化研究》文中提出五代十国时期的文化作为连接唐、宋文化的纽带,在中国古代文化发展史上有独特地位,具备明显的过渡性特点。学术界对于五代十国文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南方的前、后蜀、南唐和吴越等国,对同时代北方地区的文化关注则相对较少。将五代十国时期的文化视为有机整体,并对南、北文化进行深入比较研究,有助于深入认知五代十国文化,亦有利于中国古代文化史研究。这一时期中国各文化领域的发展变化根源于经济发展状况与社会结构的变动。五代十国时期中国北方地区经济呈现周期破坏与缓慢发展交替的情况,南方地区在局部统一后则发展相对迅速。除此之外,五代十国时期的社会阶层变动异常剧烈,南北经济格局变迁与阶层流动均促使这一时期的文化发展出现若干新特点。五代十国时期的各文化领域与唐代相比出现了不小变化,某些领域呈现新的发展趋势。教育领域出现官学教育萎缩,私学教育有较大发展的情况。这一时期涌现出了一大批书院、学馆、私塾,尤以南方地区成就突出,推动了中国古代教育事业的发展。在科举方面,中原王朝与南方诸国均深化建立相关制度,竞相举行考试,录取人数有较大提升,进而刺激了文化进一步发展。这一时期的史学成果颇为可观,官方编撰了一大批典籍,其成就超过我国历史上其他分裂时期。就文学领域而言,这一时期北方地区停滞不前,而南方各地则发展迅速。词的创作日趋繁荣,诗歌创作逐渐萎缩。小说数量虽少,但不乏精品。俗文学的发展开启了宋代市民文学的先声。散文创作颓势虽难以遏制,但王闽与吴越地区仍有可称之处。在绘画与书法领域,创作题材及内容发生了重大变化。释道人物画渐趋衰落,山水花鸟画数量则大为增加。绘画材质从画壁称雄转变为以卷轴画为主,这种变化与作品的商品化趋势有密切关系。五代十国时期书法艺术成就颇高,开启了宋人书法尚意风格之先河。五代十国时期的乐舞与唐代相比衰落严重,但其承前启后的作用仍不容忽视。这一时期的区域文化呈现较大发展,主要呈现在江浙地区、川蜀地区、闽广地区及两湖地区,反映出我国文化版图的巨大变迁。南方各区域中,文化发展体现出不平衡态势。江浙与西蜀两地发展最快,两湖地区次之,闽地的发展速度甚至超过两湖地区,南汉所在的岭南地区发展仍相对滞后。五代十国时期伴随中国经济重心南移,南方各地经济与文化迅猛发展,导致文化重心进一步加速南移。自此时起,南方地区在文化上的全面优势地位就此奠定,其后基本未发生改变,并积极引领了中国古代文化发展的新趋势。我国古代文化重心的转移始于五代十国时期,两宋时期南方文化的繁荣发展是建立在五代十国时期的坚实发展基础上的。这一时期文化发展表现出了与其他历史时期不同的特点与新趋势。其基本特点是:(一)南北文化的差异是政治上的分裂在文化上的体现。(二)五代十国文化体现了汉地文化的特色。(三)儒家思想文化的影响力有所减弱。(四)佛教文化的色彩愈来愈淡。文化发展的新趋势是:(一)词的发展方兴未艾。(二)绘画艺术的新趋势对后世影响极大。(三)私学教育发展趋势影响了宋代教育的基本格局。(四)尚意书法影响了宋代及后世书法的审美趋向。(五)五宗的理论与思想对宋代理学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王文强[8](2019)在《《西游记》英译史研究》文中指出作为中国古典小说“四大名着”之一,《西游记》自问世以来就受到中国读者的喜爱。不惟如此,早在1758年(乾隆23年),日本着名小说家西田维则就开始了这部小说的翻译工作。其后,随着西方基督教传教士在华传教工作的展开,这部小说也逐渐进入他们的视野。此后,尽管这部小说的译介主体在不断的变化,《西游记》在西方世界的译介进程却从未中断过。其中,这部小说的英语译文(本)数量最多、影响最大。自1822年马礼逊在《华英字典》首次收录《西游记》中的部分谚语开始,到1983年余国藩的《西游记》全译本问世,这部小说在英语世界从“种子”到最终“成形”共历经了160余年的历史。早在1961年,阿瑟·韦利的《西游记》英译本就被选入象征世界文学作品的“企鹅经典丛书”(Penguin Classics),成为最早被该系列丛书收录的中国文学作品,可见这部小说作为“世界文学”的影响力。然而,与《红楼梦》、《三国演义》、《水浒传》这三部小说相比,学界对《西游记》的英译研究相对滞后。目前,国内外尚无系统、全面研究《西游记》英译的着作问世,这显然与这部小说在英语世界强大的影响力并不匹配。有鉴于此,我们认为很有必要对《西游记》的英译进行系统的研究。本文采用描述翻译学和翻译史学研究的方法,主要探讨以下问题:第一,自《西游记》问世以来,有关这部小说“主题思想”的解读在中国呈现出众说纷纭的局面,那么,这些来自异域的译者们如何定义《西游记》的“性质”?他们的阐释与解读与这部小说的学术研究又有何联系?第二,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西游记》的译者们选取这部小说进行翻译的原因是什么?这些译者的身份是否会影响他们对《西游记》的理解和认知?第三,正如安德烈·勒菲弗尔所指出的,翻译实质上是译者对原作所进行的文化层面上的改写,在经历改写而成的《西游记》英译本中,原着的主要人物在形象是否与原着一致?如果发生了“变异”,那么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研究发现,由于受到历史文化语境、译者文化身份以及他们不同的翻译目的等因素的影响,他们笔下的译文(译本)差异明显,在不同历史时期有着鲜明的时代特色;而原着的一些主要人物形象之所以在译本中发生“变异”,这在很大程度上也与上述几个因素息息相关。同时,这些译者对这部小说的翻译阐释在很大程度上与《西游记》的学术研究是同步的。根据译者身份、翻译目的、译本(文)形式、译本影响、以及这些《西游记》的译者们对这部小说的阐释与解读,本研究将这部小说在英语世界的旅行时期大致分为四个历史阶段:第一个阶段为1822年至1916年,这一阶段的译介主体以传教士为主,《西游记》在很大程度上充当着传教工具的角色,原着的文学性并没有得到重视;第二个阶段为1917年至1932年,库寿龄首次在英语世界否定了“邱处机作者论”的观点,之后海伦·海耶斯的节译本在英国出版,尽管海耶斯对《西游记》的佛教阐释存在着以偏概全的倾向,然而,它的出现意味着《西游记》走出了“传教士阐释阶段”,序言中大幅引用胡适考证《西游记》的最新成果,正式开启了这部小说在英语世界的“现代之旅”;第三个阶段为1942年至1968年,着名汉学家阿瑟·韦利的《西游记》译本在英语世界广受赞誉,通过他的译本,原着的文学性一方面在很大程度上得到彰显,译者精心塑造的“猴王”形象深入人心;另一方面,《西游记》为“神话小说”、“滑稽小说”的“属性”在本时期通过韦利译本广泛被这部小说的研究者所接受。第四个阶段是1969年至1983年,在杜德桥、余国藩等学者的推动下,《西游记》的学术研究进入一个崭新的阶段。在他们不懈的努力下,《西游记》蕴含的道教成分得到最大程度的挖掘。余国藩集《西游记》研究者、翻译家、汉学家于一身,他将有关这部小说最新的研究成果融汇到自己的译作中,使这个全译本充满着浓厚的学术气息。系统全面地考察《西游记》的百年英译史,有着重要的意义。作为中国古典文学的代表性作品之一,考察《西游记》在英语世界的译介历程,有助我们从整体上了解影响中国古典文学域外传播的诸多因素,并把握其在英语世界的译介特点,从中我们可以总结经验,为今后的中国古典文学作品外译事业提供指导,从而加快中国文学、文化走向世界的步伐。

田洁[9](2019)在《《晨报》副刊译介文学研究》文中认为《晨报》副刊自1919年2月改革起,便积极的推进着中国新文学的发展,除了刊登大量的新文学创作之外,还译介了众多的域外文学作品。《晨报》副刊发行十年,历经了李大钊、孙伏园、徐志摩三个主要编辑时期,由于个人性格、编辑理念和文学语境的不同,每个编辑时期都呈现出不同的特点。本文以《晨报》副刊的译介文学为研究对象,探究其在不同编辑时期所呈现出的特点。论文除绪论和结语之外,主体部分分为三章。第一章主要呈现《晨报》副刊自1919年2月到1920年7月这一年半时间中的译介状况。这一时期由李大钊任编辑,属于《晨报》副刊的初创时期,译作集中选择俄法两国的现实主义作品,小说与诗歌是其中的主要内容,理论译介与域外文学评介文章在此时数量较少。第二章主要分析《晨报》副刊从1920年7月至1925年9月这五年多的译介特征。这一时期主要由孙伏园任主编,属于《晨报》副刊的繁荣时期,译介文学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首先作品翻译结出累累硕果,小说、诗歌、戏剧、童话等多种体裁得到全面关注;其次,文艺思潮和文学理论译介成绩斐然;最后,对域外文学的评介也繁荣兴盛。第三章主要论述《晨报》副刊在1925年10月到1928年6月终刊这近三年时间中的译介特点。这段时间主要由徐志摩任主编,属于《晨报》副刊发展的末期,该时期内的翻译作品荟萃名家创作,域外文学评介文章专业性增强,对于外国文艺思潮与理论的译介热情明显不如前一个时期。

王准[10](2019)在《明清云南辞赋与地域文化研究》文中指出明清两代是汉文化和汉文学在云南发展的重要阶段,明清时期的云南辞赋就是汉文学在云南取得新成就的标志之一。学术界有关明清云南辞赋和云南地域文化的研究关注较多也取得了丰硕成果,仍有进一步拓展的空间。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梳理了明清云南辞赋产生、发展和演变的规律。从整个中国文学和地方文学发展的轨迹来看,云南辞赋渊源于汉、晋,发轫于元代,兴盛于明清,涵盖了包括骚体赋、散体赋、骈赋、律赋在内的多种赋体。明清云南辞赋之所以能够取得突出成就,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政治因素、经济因素和文化因素共同造就了造成明清云南辞赋繁荣。其中,文化因素诸如兴儒学、开科举等对明清云南辞赋的繁荣发挥了重要作用。结合云南地域文化,以史学、文学地理学、民俗学、人类学等学科的视野和方法来研究明清云南辞赋是本文的特色,明清云南辞赋与云南地域文化有着密切联系。在现存众多的明清云南辞赋中,描写历史、地理、物产、宗教、民俗的辞赋比较突出的体现了云南辞赋与云南地方文化的关联,彰显了云南地域文化的多样化特色,也充分体现了云南地域文化中“汉文化滇化”与“滇文化汉化”这种中原文化与云南地域文化双向交流,相互依存的特点。凸显了内地文人和云南本土文人在创作云南题材赋时的不同创作心态。集中体现明清两代云南文人的巧妙构思,是对云南地方价值的体认与再发现,也扩大了整个中国传统文学的创作版图。从整个辞赋发展史来看,明清时期云南辞赋的繁荣也同样是对整个中国古代辞赋表现领域的拓展。云南文人和流寓云南的中原文人以具体的创作有力地推动了赋体文学在明清两代的进一步发展,使得云南辞赋在明清时期的全国赋坛始终有自己的一席之地。而明清云南辞赋的价值也是多方面的,集中表现为赋史价值,对清代边疆舆地赋的贡献和方志价值。集中体现了赋体文学苞扩宇宙总览人物的包容精神和恢弘气势,发挥了赋体文学的文体优势,在明清文学和云南地方文学领域都有其独特价值。

二、日本文学史概述(一)(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日本文学史概述(一)(论文提纲范文)

(2)“诗”“Poetry”的对译与中国纯文学观念的初期演化(论文提纲范文)

一、“文学”与“literature”:两种杂文学概念及其融合
二、“诗”“poetry”与“文学”“literature”概念的纯文学化
结 语

(3)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外国文学史教材编写趋势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缘起
    1.2 概念界定
        1.2.1 现代化
        1.2.2 外国文学
        1.2.3 教材与教科书
    1.3 研究目的与研究内容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内容
    1.4 研究意义
    1.5 研究方法
        1.5.1 研究思路
        1.5.2 研究方法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教材编写与教材研究
    2.2 改革开放以来外国文学史教材研究
    2.3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外国文学史教材编写的历史分期
第三章 理论基础
    3.1 认知主义学习理论
    3.2 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学理论
    3.3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第四章 1978-1984外国文学史教材编写:反思与调整
    4.1 改革开放初期外国文学史教材编写的现代化背景
        4.1.1 政治的拨乱反正
        4.1.2 文学的正本清源
        4.1.3 教育的补偏救弊
        4.1.4 伦理价值观的矛盾与醒悟
    4.2 1978-1984外国文学史类教材
        4.2.1 单一的外国文学史教材
        4.2.2 改革开放初期初陀思妥耶夫斯基的评价
    4.3 1978-1984:现代化进程中的外国文学史类教材编写反思
第五章 1985-1999外国文学史教材编写:多元格局的形成
    5.1 改革开放中后期外国文学史教材编写的现代化背景
        5.1.1 政治的民主改革
        5.1.2 伦理价值观的个人倾向
        5.1.3 文学的百家争鸣景象
        5.1.4 教育的自主革新
    5.2 1985-1999外国文学史教材
        5.2.1 趋于多样化的外国文学史教材
        5.2.2 改革开放中后期陀思妥耶夫斯基的评价
    5.3 1985-1999:现代化进程中的外国文学史类教材编写反思
第六章 2000-至今外国文学史教材编写:多元格局的深化
    6.1 新世纪外国文学史教材编写的现代化背景
        6.1.1 政治的中国特色建设
        6.1.2 教育的创新意识与国际意识
        6.1.3 文学的多元共融趋势
        6.1.4 伦理价值观的全球化视野
    6.2 2000-至今外国文学史教材
        6.2.1 重点各异的外国文学史教材
        6.2.2 不断再版的外国文学史经典
        6.2.3 新世纪至今陀思妥耶夫斯基的评价
    6.3 2001-至今:现代化进程中的外国文学史类教材编写反思
第七章 结语
    7.1 本研究的主要发现
    7.2 对当代与未来外国文学史教材编写的启示
    7.3 本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撰写的论文
致谢

(4)现代湖南新诗研究(1918-1949)(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现代湖南新诗的概念界定
    1.2 选题背景与意义
    1.3 研究现状述评
    1.4 研究方法
第2章 现代湖南新诗的发展概况
    2.1 现代湖南新诗的源起
    2.2 众声喧哗的20年代
    2.3 逆势突围的30年代
    2.4 救亡图存的40年代
第3章 现代湖南新诗的主题意蕴
    3.1 忧时与经世
    3.2 离别与思念
    3.3 爱情与婚姻
    3.4 自然与人生
第4章 现代湖南新诗的艺术风格
    4.1 浪漫奇幻的风格
    4.2 平实质朴俚俗不讳
    4.3 清新隽永之美
第5章 现代湖南新诗的价值定位
    5.1 记录与宣传现代中国革命
    5.2 传承与发展湖湘文化
    5.3 对当代湖南新诗的影响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A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与科研成果清单
附录 B 现代湖南诗人名录
致谢

(5)陶渊明《闲情赋》接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闲情赋》与汉魏六朝情赋概述
    第一节 《闲情赋》之前“情赋”探源
        一、汉代抒情小赋发展源流
        二、汉魏六朝情赋作品探析
    第二节 《闲情赋》对同类赋作的沿袭与创新
        一、《闲情赋》对“定情”类赋作的继承
        二、《闲情赋》对同类作品的超越
第二章 《闲情赋》的文本解读
    第一节 “闲情”训解,溯本探源
        一、训解赋题,以明意旨
        二、考证渊源,探求作意
        三、参考诸说,推测作年
    第二节 考证异文,注解会意
        一、考证异文,恢复原貌
        二、刘氏赋注,细致周详
    第三节 主旨探析,丰富多样
        一、防闲守礼,求爱悼亡
        二、比兴寄托,抒发怀抱
第三章 《闲情赋》的历代阐释与评论
    第一节 以萧统“白璧微瑕”说为中心
        一、白璧微瑕,千古论断
        二、赞驳萧统,提出新见
    第二节 以苏轼“比兴寄托”说为重点
        一、苏轼“比兴寄托”说的提出
        二、后世对“比兴寄托”说的评述
    第三节 以不同于萧、苏的观点为扩展
        一、言其意旨,赞扬《闲情》
        二、对比阐述,视角广阔
        三、疑赋作伪,戏话《闲情》
第四章 文艺作品对《闲情赋》的多元接受
    第一节 历代赋作对《闲情赋》的拟化
        一、直言模拟,亦步亦趋
        二、直接化用,模仿句式
        三、序言提及,批评论述
    第二节 历代诗词作品对《闲情赋》的评骘及化用
        一、赞渊明逸致,显一己之见
        二、评《闲情》之赋,论萧苏之说
        三、化“十愿”之典,铸经典之作
        四、比相类之作,见文章之旨
    第三节 其他作品对《闲情赋》的接受
        一、小说文集对《闲情赋》的接受
        二、书画作品对《闲情赋》的呈现
第五章 《闲情赋》接受研究的历程与影响
    第一节 《闲情赋》接受历程与特点
        一、《闲情赋》接受历程探析
        二、《闲情赋》接受特点概述
    第二节 《闲情赋》接受对陶渊明的影响
        一、《闲情赋》接受对陶渊明形象的影响
        二、《闲情赋》对陶渊明创作的拓宽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6)元杂剧产业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元杂剧产业发展背景
    第一节 “裂土分封”加强人口流动
    第二节 “随处附籍”分化艺人阶层
    第三节 中统钞制度奠定都市文化繁盛局面
        一、中统钞制度奠定稳定开放的市场局面
        二、观念上推崇商业
        三、律令上保护商业
    第四节 “戊戌选试”促成元杂剧创作市场兴起
    第五节 宗教宽容政策繁荣元杂剧文化创新
第二章 元杂剧创作市场
    第一节 创作市场生产水平
    第二节 创作市场赞助体系
        一、门阀资助的金末名流
        二、在朝为官半市场化有闲文士
        三、面向市场的在野文人
        四、教育状况与收入水平影响创作参与程度
    第三节 元杂剧创作市场中心转移
        一、前期呈现不均衡集聚式分布
        二、中后期创作市场总体衰落并向南迁移
        三、创作市场中心转移原因
    第四节 创作市场的主要特征
        一、市场价格彰显作品质量——“声价最高关马郑白”
        二、好剧本决定更高上座率——“几篇新曲相撺”
        三、与俳优作者跨越阶层协同创作——“群英所编杂剧”
        四、“次本”现象体现合作与竞争关系
第三章 元杂剧表演市场
    第一节 乐人管理体系
        一、乐人群体构成
        二、雅俗兼用的乐人管理体系
    第二节 乐人经济来源
        一、朝廷俸禄
        二、御赐大宴“赏缠头”
        三、青楼名伶“酒价高”
        四、勾栏演出收“座儿钱”
    第三节 乐人流动对表演市场的影响
        一、乐人流动性增强带动演出市场迁移
        二、北方乐人由都会转入乡村
        三、演出市场迁移原因分析
第四章 书会、戏班与村社
    第一节 书会与才人
        一、元代以前书会性质考辩
        二、书会分工与元杂剧产业化
    第二节 同居共财的家庭戏班
        一、乐户内配婚制度
        二、累世同居共财的“伶伦门户”
        三、戏班的中介作用
    第三节 农村社制与祭祀剧演
        一、元代农村社制的颁立与推行
        二、元代农村社制与祭祀剧演
        三、亦集乃路祭祀剧演案例分析
第五章 元杂剧演出场所
    第一节 都市专业演出场所运营
        一、南北经济中心勾栏分布概况
        二、勾栏形制变迁体现都市剧演场所专业化
        三、勾栏营造与租赁
        四、勾栏“座儿钱”价格考
    第二节 都市临时剧演场所运营
        一、酒楼剧演形式与运营
        二、寺庙经济制度下酒楼剧演管理
        三、“侯园相苑”私人堂会演出
    第三节 乡村神庙剧场节庆式运作
        一、筹建神庙剧场资金来源多元化
        二、商业演出要求戏台形制专业化
        三、招子流行体现戏班竞争品牌化
第六章 官方赞助的元杂剧演出
    第一节 缔结蒙汉文化的两都经济圈
        一、元上都政治与文化地位
        二、两都制形成首都经济圈
    第二节 两都经济圈季节性演出
        一、大安阁汉式宫廷文化生产
        二、失剌斡耳朵蒙元政治宴会
        三、乾元寺与崇真宫上都文人交游
    第三节 驿路剧演的生产与传播——中国最早的官方巡回演出
        一、政策确立与资金扶持
        二、巡演路线与演出周期
        三、创作团队与演出班底
        四、艺术受众与消费群体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致谢

(7)五代十国文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相关概念与研究对象的界定
        1、关于“文化”的定义
        2、“文化重心”与“文化中心”概念辨析
        3、“五代十国”的界定
    二、研究现状与选题意义
        1、国内研究现状
        2、国外研究现状
        3、选题缘由与意义
    三、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
        1、研究方法
        2、主要内容与拟解决问题
        3、难点与创新之处
第一章 文化发展的经济社会基础
    第一节 南北方的经济格局
        一、北方经济的破坏与缓慢恢复
        二、南方经济的恢复与迅速发展
    第二节 社会阶层的剧烈变动
        一、统治阶层的变动
        二、农民阶层的新特点
        三、商人阶层的壮大
        四、市民阶层的作用
    小结
第二章 教育与科举的发展变化
    第一节 官学与私学教育
        一、官学教育的衰落
        二、南方私学教育的兴盛
    第二节 科举制度的变化
        一、中原诸朝科举
        二、南方诸国科举
    小结
第三章 史学传统的延续与发展
    第一节 史馆制度的延续
        一、五代史馆设置状况
        二、十国史馆设置状况
    第二节 史馆的组织与管理
        一、监修国史
        二、史馆修撰
        三、直史馆
    第三节 修撰史书活动与成就
        一、官方修史的成就
        二、私家修撰的兴盛
    小结
第四章 文学与艺术的发展
    第一节 文学的地域差异
        一、文学发展状况及特点
        二、南北文学的差异
    第二节 艺术的发展状况
        一、绘画艺术的变化与影响
        二、书法创作的新动向
        三、乐舞艺术的成就
    小结
第五章 五代十国时期文化重心的转移及原因
    第一节 文化版图与分布格局的特点
        一、晚唐的文化格局
        二、五代时期的文化格局
        三、南方区域文化的发展
    第二节 区域文化中心形成的原因
        一、唐后期以来自然环境的变迁
        二、南方统治者的文化政策
        三、人口的迁移与分布
        四、文化相关产业的发展
    第三节 文化重心转移的标准及历史影响
        一、文化重心转移的标准
        二、文化重心转移的历史影响
    小结
结语: 五代十国文化的特点及历史地位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8)《西游记》英译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缘起
    1.2 选题意义
    1.3 研究范围的界定
        1.3.1 本文对《西游记》英译文本性质界定
        1.3.2 本文对《西游记》的翻译界定
        1.3.3 英语世界的《西游记》
        1.3.4 本研究时间范围的界定及历史阶段的划分
    1.4 国内外《西游记》英译研究文献综述
        1.4.1 国内研究综述
        1.4.2 海外研究综述
        1.4.3 国内外《西游记》英译研究述评
    1.5 本研究所涉及的翻译理论
        1.5.1 描述翻译学派
        1.5.2 翻译史学研究
    1.6 研究内容
第2章 传教士汉学家对《西游记》的译介研究(1822-1916)
    2.1 本阶段《西游记》在英语世界的“隐性传播”探究
        2.1.1 开创《西游记》英译史的《华英字典》
        2.1.2 艾约瑟对《西游记》在英语世界的首次介绍
        2.1.3 伟烈亚力《汉籍解题》中的《西游记》
        2.1.4 明恩溥《中国人的德行》中的《西游记》
        2.1.5 翟理斯对《西游记》的“隐性传播”贡献
    2.2 作为“显性传播”的《西游记》英译文
        2.2.1 詹姆斯·沃尔对《西游记》的译介
        2.2.2 翟理斯对《西游记》的翻译与改写
        2.2.3 晚清时期其它《西游记》英译文
    2.3 本阶段《西游记》“显性译文”的译者身份探析
    2.4 本阶段译者的译介动机考察
    2.5 援佛入耶——李提摩太对《西游记》的“基督式”改造
        2.5.1 李提摩太其人其译
        2.5.2 李提摩太“援佛入耶”思想形成的历史背景
        2.5.3 李提摩太翻译《西游记》动机探析
        2.5.4 “援佛入耶”——李提摩太对《西游记》的“基督式”改造
        2.5.5 走向基督—李提摩太对《西游记》人物的“改造”
        2.5.6 李提摩太眼中的《西游记》宗教成分
    2.6 本时期《西游记》译介之不足
    2.7 本章小结
第3 章《西游记》在英语世界传播的“启蒙期”(1917-1932)
    3.1 库寿龄《中国百科全书》对《西游记》的介绍
    3.2 文仁亭《中国神话与传奇》中的《西游记》
    3.3 东方佛学的“西游记”——海伦·海耶斯《西游记》英译本研究
        3.3.1 译者海伦·海耶斯的身份探析
        3.3.3 海耶斯对《西游记》主题思想的认知
        3.3.4 海耶斯译本中孙悟空的形象建构
        3.3.5 “东方智慧丛书”对中国文学典籍的选材
        3.3.6 海耶斯《西游记》翻译策略探析与底本
        3.3.7 本章小结
第4 章《西游记》在英语世界的译介繁荣期(1942-1968)
    4.1 倾听译者的心声——阿瑟·韦利的《西游记》英译本研究
        4.1.1 阿瑟·韦利其人其译
        4.1.2 阿瑟·韦利《西游记》英译本介绍
        4.1.4 《猴》的译介语境与读者接受
        4.1.5 韦利对原着创造性的裁剪与英雄主义“猴王”的塑造
        4.1.6 韦利对英雄主义“猴王”的塑造及对唐僧形象的“还原”
        4.1.7 倾听译者的心声——韦利思想倾向在《猴》中的折射
        4.1.8 译,还是不译——韦利对《西游记》诗词的删减原因探析
    4.2 英语世界中国文学教材的《西游记》研究
        4.2.1 梅仪慈对《西游记》的介绍
        4.2.2 陈绶颐《中国文学史述》中的《西游记》
        4.2.3 黎明《中国文学史》中的《西游记》
        4.2.4 白之《中国文学选集》中的《西游记》
        4.2.5 柳无忌《中国文学概论》中的《西游记》
        4.2.6 夏志清《中国古典小说史论》中的《西游记》
    4.3 作为儿童文学与幽默小说的《西游记》英译本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当代《西游记》英译的学术转向——以余国藩译本为中心
    5.1 余国藩其人介绍
    5.2 余国藩对《西游记》的学术研究探析
        5.2.1 余国藩对《西游记》的底本选择以及对小说第九回的认识
        5.2.2 谁是作者?余国藩对《西游记》作者的认知
        5.2.3 余国藩对《西游记》小说中诗词的认知
        5.2.4 《西游记》的宗教意蕴
    5.3 坚持“可译性”——余国藩《西游记》翻译策略探析
        5.3.1 余国藩对《西游记》称谓词的翻译
        5.3.2 余国藩对《西游记》典故的翻译
        5.3.3 余国藩对《西游记》比喻、成语的翻译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
    6.1 本研究的发现
    6.2 本研究的不足之处
    6.3 后续研究的设想
参考文献
附录

(9)《晨报》副刊译介文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二、研究现状
    三、研究方法与说明
第一章 李大钊时期:文学译介偏重作品翻译
    第一节 聚焦小说兼及其他文学体裁
        一、以现实主义为重心的小说翻译
        二、散文诗及戏剧翻译
    第二节 理论译介与域外文学评介
        一、文学理论译介
        二、域外文学评介
第二章 孙伏园时期:文学译介的多样化
    第一节 作品翻译硕果累累
        一、蔚为壮观的小说翻译
        二、丰富多元的诗歌翻译
        三、引人注目的戏剧与童话翻译
    第二节 文艺思潮与理论译介成绩斐然
        一、文艺思潮译介
        二、戏剧理论译介
        三、其他文艺理论译介
    第三节 域外文学评介繁荣兴盛
        一、对域外大家及其作品的评介
        二、对域外文学概况与现状的评介
第三章 徐志摩时期:翻译与评介并重
    第一节 文学作品翻译荟萃名家创作
        一、俄法日小说翻译
        二、诗歌与童话翻译
    第二节 文艺思潮与理论译介热潮减退
    第三节 域外文学评介专业性增强
        一、对域外作家的评介
        二、对域外文坛的评介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10)明清云南辞赋与地域文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问题的提出
    (二) 研究综述
    (三) 本论文创新之处
    (四) 研究对象和方法
第一章、明清云南辞赋的繁荣与成因
    第一节、云南辞赋的历史沿革
    第二节、明清云南辞赋繁荣的具体表现
    第三节、明清云南辞赋繁荣的成因
第二章、明清云南辞赋中的云南历史
    第一节、云南历史和云南历史题材赋
    第二节、《征南赋》与《黔宁昭靖王庙赋》
    第三节、《八表荡平赋》《平滇赋》与《哀滇南赋》
第三章、明清云南辞赋中的云南地理
    第一节、云南地理和云南地理赋创作
    第二节、云南疆域的整体描写
    第三节、山岳
    第四节、江河
    第五节、湖泽
    第六节、温泉
    第七节、都邑
第四章、明清云南辞赋中的云南物产
    第一节、云南物产和云南物产赋创作
    第二节、动物
    第三节、植物
    第四节、井盐
    第五节、其他物产
第五章、明清云南辞赋中的云南佛教
    第一节、云南佛教和佛教题材赋创作概况
    第二节、高僧事迹
    第三节、佛教名山与佛教名胜
    第四节、赋体文学与佛教关系的再发现
第六章、明清云南辞赋中的云南民俗
    第一节、云南民俗和云南民俗赋创作概况
    第二节、云南火把节
    第三节、云南民间歌舞
    第四节、云南槟榔及有关民俗
    第五节、云南民间信仰
    第六节、云南民间神话、传说
    第七节、辞赋与民俗关系的动态呈现
第七章、明清云南辞赋的地域文化特色
    第一节、文学地理学视阈中的明清云南辞赋
    第二节、明清云南辞赋的文化多样性特征
    第三节、明清云南辞赋与文人创作心态
第八章、明清云南辞赋的价值
    第一节、明清云南辞赋的赋史价值
    第二节、清代云南地理赋对清代边疆舆地赋创作之贡献
    第三节、明清云南辞赋的方志价值
结语
附录 云南历代辞赋一览表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清单

四、日本文学史概述(一)(论文参考文献)

  • [1]新旧之变:台湾新文学的发生研究[D]. 邹建英. 闽南师范大学, 2021
  • [2]“诗”“Poetry”的对译与中国纯文学观念的初期演化[J]. 方维保. 文艺争鸣, 2021(03)
  • [3]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外国文学史教材编写趋势研究[D]. 黄丽贤. 南京邮电大学, 2020(02)
  • [4]现代湖南新诗研究(1918-1949)[D]. 银鑫. 湖南科技大学, 2020(06)
  • [5]陶渊明《闲情赋》接受研究[D]. 韩璐楠. 扬州大学, 2020(01)
  • [6]元杂剧产业研究[D]. 丁一. 南京艺术学院, 2020(01)
  • [7]五代十国文化研究[D]. 赵水静. 陕西师范大学, 2019(01)
  • [8]《西游记》英译史研究[D]. 王文强.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19(07)
  • [9]《晨报》副刊译介文学研究[D]. 田洁. 华中师范大学, 2019(01)
  • [10]明清云南辞赋与地域文化研究[D]. 王准. 云南大学, 2019(09)


文学论文 闲情赋论文 中国文学史论文 日本文学史论文 文学历史论文

上一篇:美法区域经济发展经验简析
下一篇:2003年全国城市青年团校长会议纪要(2003年9月18日,青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