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华夏图书馆!包月下载,不限IP,随心所欲! 【加入收藏】
| 本站已稳定运行4034天

织春华衣

点击进入免费下载2022年中国知网论文


一、编织春天の华丽衣香(论文文献综述)

刘畅[1](2021)在《《扬州画舫录》画舫风物探考》文中研究指明《扬州画舫录》是清代人李斗撰写的着名笔记文集,在明清两代种类繁多的稗史笔记中,它作为重要的地方文献和珍贵的历史资料,占据着不容忽视的地位。全书共十八卷,注重“以类相从”,在“仿《水经注》之例,分其地而载之”的总的体例安排下,每卷的结构上遵循“以地为经,以人物记事为纬”的组织形式,内中交织着小说、散文、诗歌、戏曲等诸种因素,广涉而有系统地缕叙了清代康乾时期,尤为乾隆全盛时期扬州大量社会现实生活之记载,既是扬州地方的,又是当时主流文化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可以作为清代中国社会的总体观照,是考据清代社会市井生活设计的重要文献。“画舫”指形制多样、装饰精美,集等多种功能为一体的水上交通工具和生活游乐场所。清代扬州“画舫”是中国古代民间游船发展的极盛点,并处在自身内涵集中凸显并被赋予新意义的转折点。“画舫”作为贯穿全书的交通工具和引子,出现在《扬州画舫录》的书名和记载风物的方方面面,载着作者李斗、帝王、官商、市民,引导他们游览于扬州的各地名胜,体会城市的风土人情,投射出人们对城市景观、生活方式、社会风俗的态度,体现了清代扬州社会风气的呈现与演进。本文以史学探究为指针,以《扬州画舫录》作为研究的文献原典进行解读,形成三条路径:首先,《扬州画舫录》文献记载本身的描述线,细读和剖析文献中对于清代扬州画舫和相关市井风物的记载;其次,通过文献寻求更多的佐证线,特别是佐证画舫的前缘,说明文献中记载内容的依据所在;最后,通过文献延伸关于文献阐述的意义和价值,包括对清代扬州市井生活、画舫的形式结构、画舫游的兴起对当时生活产生的影响。如是串联起对文献的诠释,以设计学视阈解读画舫背后呈现的清代扬州风物中的社会生活轨迹、思想观念转变、造物设计形态与功能的流变与演进,从而梳理出古代风物设计史线索。以此,观照“画舫”在古代中国设计史进程中,作为解读清代扬州市井风物的角色和意义,以至于《扬州画舫录》成为了明清时期,尤其是乾清时期的扬州风物志。

宋博[2](2021)在《沈岸登《黑蝶斋诗钞》校注》文中认为沈岸登,清代浙江平湖人。一生布衣。工诗词,以词闻名。其词收入《黑蝶斋词钞》以及《浙西二沈词》,诗作多收录在《黑蝶斋诗钞》。《黑蝶斋诗钞》在沈岸登去世后由其侄沈敦义整理刊刻。《黑蝶斋诗钞》按照内容可以分为咏物诗、记事诗、酬唱赠答诗、抒情寄怀诗、记行诗等等。沈岸登的诗歌创作具有鲜明特色,第一,诗作题材多样,但语言秀雅,风格恬淡;第二,诗作体裁丰富,但在诗歌表现形式上更多选择组诗;第三,在情感表达上,常寓情于景,多有寄托。本文分上、下编,上编主要介绍沈岸登的生平交游、诗歌内容以及艺术特色,下编为《黑蝶斋诗钞》作句读注释。本文以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所编纂的《清代诗文集汇编》第一零九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版)所收沈岸登《黑蝶斋诗钞》为底本,以清光绪十二年(1886)追远堂刻《清溪沈氏六修家乘》收录沈岸登诗为校本,同时参考其他相关文献,利用各种工具书,对《黑蝶斋诗钞》进行校点注释。

陈前进[3](2020)在《《尊前集》笺注汇评》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共分四章,在正文前有前言和凡例,正文後添加有附录。前言主要介绍了《尊前集》的版本源流问题和在注释过程中的一些具体操作问题。同时又对顾梧芳的生平和顾本《尊前集》的流传和存藏情况进行了详细的考证,其中为顾本《尊前集》缕出了一条淸晰的存藏脉络。同时,前言还对本注释的原则和方法以及特点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凡例主要对注释的过程中的一些操作细节进行了具体说明。《尊前集》是一部唐五代词总集,本文主要对《尊前集》所收的289首词作进行了笺注,笺注主要采用了详注的方式。本注所用的底本原不分卷,但在注释时,本文将其分成了三章。其中文章第二章包含了《尊前集》前面部分的110首作品,第三章主要包含了中间部分的122首作品,第四章主要包含了後面部分的57首作品。《尊前集》共出现36位词人,本文为每一位词人都撰有小传。每一首词都设有词牌解题、注释和汇评三个部分。解题主要以《钦定词谱》为主;注释主要采用详注的方式,着意于搜寻相关作品的本事和典故。对於其中出现的一些曾经在解释上有争议的字词,本文在注释时都详加求证,广泛参考,择优而取。在文章最後,本文选取了有五篇与《尊前集》相关的重要跋文作为附录,以资参考。

高赟[4](2020)在《北周文学研究》文中认为本文以北周文学为研究对象,旨在整体、系统论述中国南北朝时期的北周文学,还原一个接近历史真实的北周文学,呈现一个清晰的北周文坛,显示北周文学在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和文学价值,改变人们对北周文学的认识。北周文学是中国南北朝时期南北文学快速、密切大融合的成果,在中国文学发展中起着枢纽作用。北周文学因时代、地域、民族、文学演进规律呈现独特的阶段性文学特点。全文除绪论、结论、附录外,分上下编,共八章。上编五章整体、系统论述北周文学的繁荣、文学成果、文学特点,展现它的枢纽作用。下编三章重点研究北周文学独特的、最重要的作家。上编第一章宏观整体鸟瞰北周文学,从北周文学家、北周文学作品、北周文学活动三个方面论证北周文学的繁荣。第二章重点研究对当时和后世影响较大的周文帝宇文泰发起的西魏文体文风改革,论述西魏时期文学作品和西魏对北周文学的贡献。第三章从北周时期政治、文化、社会环境和北周文学的关系论述北周时期的政治、文化、社会环境与北周文学的繁荣密切相关,起着促进作用。北周文、明、武三帝收集和整理中原典籍对华夏文化的绵延不断作出重大贡献。第四章通过北周时期两个文坛和民间文学的文学作品全面系统论述北周文学的繁荣、南北文学融合的文学成果、文学特色。第五章从出土西魏北周墓志视角考察这段时期墓志的演进和文学特点,从一个侧面反映北周文学的文学水平。下编第一章整体论述北周宇文氏文学作品,充分展现北周宇文氏对中国文学的贡献。第二章综合研究王褒及其文学作品。本文考证王褒生年是梁武帝天监十二年(513),卒年是周武帝建德五年(576)。梁宫体诗是一种新体诗,诗人运用这种诗体可以创作任何题材的诗歌。王褒是梁宫体诗的代表诗人。王褒北朝大部分五言诗歌反映他因羁旅异国的现实而引发内心深处的亡国之悲、羁旅之痛、思乡之切、生命之短的各种复杂的沉重心情,呈现“悲”“沉郁”的特色和风格。王褒以边塞乐府诗为代表的诗歌带有“建安风骨”的气息,但与“建安风骨”不同。王褒在创作乐府诗时很大程度上受到他创作宫体诗艺术技巧的影响。王褒五言八句、四句诗创作对唐律诗、绝句的形成作出不可忽视的贡献。王褒入北文章是中国南北朝后期南北文学相融合的成果。第三章综合研究庾信及其文学作品。本文考证庾信在北周任司水下大夫、弘农郡守、司宪中大夫、洛州刺史、司宗中大夫的任期和北周部分交游。庾信入北前十年心态复杂,最终由排斥到感恩、接受,再到主动亲和北周朝廷。庾信在入北前十年,或者说在入北的二十八年中,对故国的悲伤、对故国故土的思归和思念从没有停止过,贯穿始终。这种乡关之思以公元557年十月陈代梁为界显示出细微区别。之前是他对梁朝故国的思归与思念,之后是他对南方故土的思归与思念。《哀江南赋》作于公元557年十二月,主旨是哀梁朝。《三月三日华林园马射赋》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枯树赋》《小园赋》《伤心赋》《竹杖赋》《邛竹杖赋》展现庾信入北初期的生活经历和心态,极具文学价值。五言组诗《拟咏怀二十七首》《奉和永丰殿下言志十首》展现庾信诗歌的文学魅力。庾信在北周创作的宫体艳情诗是他在梁朝创作的宫体艳情诗的基础上有所变化,显出新特点。《燕歌行》在王褒、庾信、高适手中继承并改变,最终使乐府旧题《燕歌行》的传统内容真正变成以边塞为内容的边塞乐府诗。《杨柳歌》是乐府诗,作于庾信入北初期,主旨是自悲身世。庾信创作的宫廷雅乐歌辞反映北周对中原儒家文化的崇拜。《道士步虚词十首》是庾信对道教步虚词的改造,文人步虚词成为表达个人情感的乐府诗体裁。庾信五言八句、四句诗歌创作对唐律诗和绝句的形成作出很大贡献,他创作出一首五言绝句。庾信入北前期部分诗赋文创作呈现“建安风骨”的风貌。《拟连珠》最大可能作于公元557年十月至十二月间,主旨是念王室、悲身世,它的创新表现在三个方面。庾信墓碑传文、墓志铭传文、墓碑志铭辞都各具文学特色。庾信丧母是在西魏,丧母守孝时间是公元555至557年。庾信在北朝真正的隐居时期是公元554至563年。《移虏留使文》非庾信作品。

赖秀俞[5](2018)在《“背向未来”的写作 ——论朱天文小说中的焦虑意识》文中研究指明朱天文是台湾当代文学中颇具代表性的作家之一,其作品在叙事和人物塑造上充满显着的焦虑意识。这跟她的文化记忆、文化理想与所受到的文学影响的独特性密切相关。朱西宁的家学引领、张爱玲的文学传承、胡兰成的理论点拨这三条线索和时代背景的互动促成了朱天文其焦虑意识的发生。这种焦虑意识投射在其后期小说“世纪末”三部曲中依次演绎为“世纪末”前后的生命焦虑、身份焦虑与时间焦虑,投射在人物形象塑造上形成“老灵魂”、“荒人”与“巫”三种人物形象,反映出朱天文“反现代”的时间观念。为了对抗焦虑,在叙事策略上,朱天文以改变叙事时序和延缓叙事速度这两条路径完成对叙事时间的干预,同时在文本中展开对美学乌托邦的建构,由此缓解焦虑。朱天文对焦虑意识的发掘与书写对其创作和时代有深厚的现实和美学意义。一方面,朱天文小说对焦虑意识的发掘体现了其对社会、时代深厚的批判意识,折射出其对台湾现代化进程的关注与反思;另一方面,在台湾文学脉络中,朱天文小说对焦虑意识的书写融合了张爱玲与胡兰成的抒情美学,体现出一种以“背向未来,返身过去”为特征的抒情面向。

胡敬霞[6](2018)在《《余姚虞氏家族诗文集》校注》文中研究说明余姚虞氏家族历来为余姚大族,邑人治学有声望者多出自虞氏。从三国吴虞翻至唐初虞世南,尤其两晋南北朝三百余年,虞姓硕儒辈出,着作颇丰,有学术着作62种965卷,内容涉及经学、史学、诸子学、天文学、历法学、书法学、金石学等。虞氏家族着述大多散佚,余姚市图书馆地方文献室搜集虞氏家族诗文编纂成《余姚虞氏家族诗文集》,收录了三国至唐初虞氏家族成员所作的诗、文、序跋等作品,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与史学价值。目前学界对虞氏家族宗族文化、地域家族文化做了一些研究,但对其家族文学作品研究甚少。本文分为上、下编两个部分,对余姚虞氏家族以及《余姚虞氏家族诗文集》进行研究和论述。上编部分,主要分三章论述余姚虞氏家族的发展过程、家族文化、家族文学着作、文学内容、创作特色等内容。下编部分,主要为文本的注释,以余姚市图书馆编纂的《余姚虞氏家族诗文集》为底本,并参校《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三国志》等相关的文献材料,对《余姚虞氏家族诗文集》做全面、细致的校勘和整理。同时,对诗文中的疑难字词、名物制度、典故史实、引语等进行详细的注释。对《余姚虞氏家族诗文集》校勘和注释,将会有助于分析和研究虞氏家族文化,为更深层次、全面研究余姚虞氏家族提供了一定的便利。又因虞氏家族文学作品中较多涉及礼学,又可为魏晋南朝时期礼学研究添砖添瓦。

赵曜曜[7](2018)在《《朱子家礼》“诸具”疏证 ——以《韩国礼学丛书》为中心》文中研究说明朱熹《家礼》比诸其旁论,篇幅最为精短,然却受众最多、传播最广。不同於中国分散、间断的《家礼》研究范式,及其施用渐陷困顿的现实境遇,与我们国土毗邻,素有“君子之国”、“文献之邦”、“小中华”之誉的朝鲜,自元末明初《家礼》传入之始,便成为统治者革除流弊、构建王朝礼制仪轨、重整地方社会秩序、延续文化脉络的理论武器及精神依托。《家礼》研究始终处於相对单一、独立且自成宗派的环境中,并在本土化、庶民化的过程中,孕育产生了“诸具”这一独一无二的文献记录形式。“诸具”将行礼所需备办的人、物以详尽而细微的面貌呈现出来,文字表意不明处配以图绘,以图彰其形,体现了强烈的视觉感及现场感。由於“诸具”一项,中国礼学论着并未单列,且不为学术界所关注。加之中、朝两地方域有别、异名迭出、殊类科迥,致使《家礼》中礼器诸具听荧不明,遑论行礼之顺畅。故而本文首次以“诸具”这个“新问题”作为切入点,以“新材料”——《韩国礼学丛书》收录的域外礼经汉籍为主轴,尝试以《家礼》次第为章节,排比爬梳《家礼》本文及注文中“诸具”条目,兼收并存中朝诸多礼学家辨讼考证之辞,将传统名物训诂与考古学、社会学、文化学等有机结合,对物具的式样、结构、用途等力求做出详明的阐释。全文共分六章,首章,推究朝鲜时代礼书中“诸具”这一名目产生、发展、定型之过程:明人丘濬《家礼仪节》开创了将物具单独归类之源,朝鲜大儒金长生《丧礼备要》奠定了“诸具”研究朝鲜化的理论框架,贤哲李縡《四礼便览》完善了诸具作为黎庶践礼之利器。其中二至五章,依通、冠、婚、祭礼的次序,将提炼的“诸具”作为词头,着重稽考《丛书》较《家礼》衍变及创发的物具,分三端进行细化的处理:第一,所谓“创发”者,即《家礼》文本所无,凭半岛民俗所用而增设。如通礼部分家族众人站立时避雨遮阳而建的“叙立屋”;婚礼纳采环节,朝鲜土俗记载男子生辰八字的“四柱单子”等。所增之物,皆有本源可考,未敢有一字赘入。第二,所谓“删汰”者,即《家礼》所载服器已不合朝鲜之用,或李朝世人更不知其为何物,故需依後贤议论对部分“诸具”进行裁革。如通礼中宋世流行,与半岛文化不符的“茶盏托”、“茶筅”、“汤瓶”等茶具;冠服中束髪固髻的头绳——“头”;新婿盛服所戴,以彩纸、绸缎所制花草状头面饰品的“花胜”等。“诸具”的适时删减,体现了礼因时、因俗而变的原则。第三,所谓“衍变”者,主要是指“诸具”名称、位置、形制、隆杀等,与《家礼》描述相差甚远,《丛书》或改换俗用,或系以俗称,或补充所明。如同名而异实,李朝所用“交椅”指称范围扩大,涵盖我朝直腿“玫瑰椅”;“四?衫”为唐宋时童子之常服,李朝则替以“氅衣”或“中赤莫”。第六章结语部分从器物性质上对疏证对象安排了大致的分类,并就疏证过程中的难点和不足作了概括,另着眼於宏观意义上的“训诂学”方法,对“诸具”疏证的理想形式及目标给予了有限的期待。

李雅竹[8](2017)在《两宋京都词研究》文中提出大都市的兴起和词的发展在宋代蔚为大观,词对城市的书写也在此时形成,两宋京都(汴京、临安)作为国家政治中心,同时是最繁华的国际大都市,这使得词对京都的书写成为典型,而京都命运在两宋的历史变迁又使京都词呈现出不同风貌,因此,本文对京都词的考察将站在大的时代背景下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第一章主要讨论京都词在宋代兴盛的原因和京都书写的主题类型,由前言和四个小节构成,前言部分主要对京都范畴、京都词定义做一个界定;四个小节分别从词体自身的发展、两宋都城的富丽、京都的市民生活、都城命运的历史变迁四个方面来分析其对京都词创作的影响以及在此种背景下形成的京都词的主要题材类型;第二章探讨京都词里最为突出的两个主题——元夕和西湖,元夕为京都市民最为重视的传统节日,京都盛衰之际,元夕词呈现出不同的历史风貌,同时在京都元夕的背后还隐藏着独特的文化意义,元夕词的考察将从以上两方面进行;西湖在南宋具有典型性,它是京都临安空间地标和文化地标的双重叠加,一定程度上讲西湖等同于临安,对西湖词的考察也将从景观、人文两种不同视角来进行。第三章论述京都词的艺术特色,由四个小节构成,第一节以宋代京都赋作为参照,对比分析两宋词、赋京都形象的构建;第二节探究京都词里的组词艺术,主要从其对诗、赋艺术手法的吸收进行分析;第三节探究京都词的独特个性,通过将它与其他非京都范畴的词进行比较来展现其独特个性;第四节探讨京都词里的情感内涵,以京都词的典型作家柳永为例,主要从作者京都书写的题材选择连同作品中体现的他与京都的时空距离(寓京、去京)两方面进行分析。

武晓红[9](2016)在《唐五代诗词名物专题研究》文中指出本论文以唐五代诗词名物为研究对象,以唐五代诗词文本为文献依托。在充分挖掘原典的基础上,将出土文献、域外文献与传世图谱、考古实物相结合,对唐五代诗词名物进行了专题考证。尝试突破传统训诂研究和单纯文学解读的观察模式,进行对还原唐五代诗词原生文学环境,揭示特定文学现象有益,且能纠正唐宋而下注本讹误的研究。在总体关照与专题拓展相结合的基础上,本文按照综合与个案两条线索编排篇章结构,以深入探讨唐五代诗词文学和名物的具体关联问题。本文共计六章内容。主要致力于以下几方面的探讨:第一,唐五代诗词名物理论研究。本论文第一章,主要对诗词名物研究和传统名物研究的分野进行了理论架构和阐释。二者的研究范围、深度和研究方法都不同。诗词名物的研究,要格外注重占有一切有价值的材料,为解析文本而服务,以突出文学本位。同时,这一章对诗词名物和诗词意象作出概念上的界定和划分。对于二者相对区分又有所勾连的关系予以分析。阐明研究诗词名物,不能离开对于名物原生态特点的考证求索。第二,金银饰品与唐五代诗词研究。金银饰品的特点在于,其具有原始财富积累意义,又衬托出唐代积极向上、充沛自信的人文与社会姿态。金银饰品是唐五代人生活的一个重要部分,这在诗词之中有充分的表现。本论文第二章分类对唐五代诗词中出现的金银饰品作出考证,主要分为冠饰、发饰、耳饰、项饰、手饰、腰饰、衣饰几部分。又着重对金银饰品在诗词中于声色表现、意象传递、情感表达方面的独特艺术特征作出释读。第三,乐器名物与唐五代诗词研究。唐五代诗词中保存了大量的乐器诗,披露了唐五代乐器的形制、演变以及在文学作品中呈现出的特质。论文第三章按照吹乐、弹拨乐、打击乐三大类对乐器进行考证。其中,对诗词中"笛"的概念进行梳理,并对吹乐在文学作品中的趋同表现进行归纳。又在考证中提出一些具体观点,如"檀槽"不是架弦琴格;"金屑"不是指金属装饰;"促柱"不是急弦行为;《乐书》中记载的"大箜篌"和"小箜篌"是竖箜篌等。最后详细剖析了乐器名物在诗词中的拟声效果,情感呈现以及意境塑造途径。第四,闺中物事与唐五代诗词研究。论文的第四章以《全唐诗》及《花间集》为底本,重点选取了最具代表性的几种闺闺阁物:屏风、枕头,窗、帘幕,灯、烛,香炉进行考证。尤其对闺中名物在唐五代诗词中的特殊表现,如"枕腻"、"背灯"等现象,以及闺中物事在文学表达中的情感特质作出深入解析。在文学的语境中,还原出真实的唐五代闺阁图景。第五,唐五代诗词经典名篇中的名物研究。不同的诗人选择名物各有特点,运用名物的方式也不尽相同。论文的第五章主要选取了三部唐五代时经典作品:温庭筠的《菩萨蛮》,白居易《长恨歌》和杜甫的《丽人行》,从名物角度对作品进行考与论的整体关照。论文在具体论证中有所突破,如对温庭筠《菩萨蛮》中的"小山"作出全新角度的考辨;详细解析"花钿"在不同文学语境下指代不同名物的现象;纠正古往今来对于杜甫诗中"珠压腰极"的注释讹误。第六,唐五代诗词经典名物词考证诠释。论文的第六章遵循个案研究的思路,选取了唐五代诗词中具有丰富内涵的三个名物词:钗头凤、簪珥、蹙金,对其进行了名物实意上的考证,又对其体现的文学意义和演变,以及突出的文化内涵作出诠释。具体名物反映了时代环境的细节,由物性到理性,再到文学情性的渗透,是一种隐性的文学生产模式,本章即对此过程予以特别关注。

刘一[10](2015)在《体裁与技巧:中日近体诗映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坚持映射的方法,通过对艺术技巧的分析,展开中日近体诗的比较研究,力图揭示日本汉诗人通过怎样的方式习得了近体诗各体裁的创作方法。同时也以日本汉诗为镜,反照中国诗歌,重新发现和审视中国近体诗发展过程中一些被忽视了的现象,并从新的视角对其进行阐述。期待在研究日本汉诗的同时,也能推进我们对于中国诗歌的认识。论文由三个专题研究组成。第一章以模拟与格套这两种模式化的仿作技巧切入日本五言排律的研究。以平安朝早期五排与梁代五韵以上齐梁体咏物诗的对应关系,以及平安中期以后岛田忠臣等日本汉诗人的排律与元、白排律的对应关系为依据。在日本方面,探究早期日本汉诗中的五言排律如何确立,其风格在平安中后期产生了何种改变。在中国方面,确认了五言排律在齐梁诗歌的源起,并从新的角度探讨元、白的次韵酬唱给中唐排律带来的新风格。第二章,以赋句与赋题两种在近体诗确立过程曾中发挥过重要作用的创作技巧作为切入点。一方面在日本句题诗创作方法的启示下重新审视梁代以来兴起的那种以前人成句为题的创作现象,评估它在五律这一体裁规范化过程中发挥的作用。另一方面揭示日本句题诗是在一个宽泛的赋题系统中成长起来的,并探讨日本汉诗人怎样利用赋题这一创作技巧来推进五律、七绝等诗歌体裁的规范化创作。第三章以用典这一艺术技巧作为切入点,将研究的重心引向日本方面。首先从和歌、汉诗对于用典方法的迥异态度中归纳出,对于日本汉诗人来说,典故本身就富有意义,而用典是他们为本土事物在汉诗传统中博取更高诗意的一种方式。继而分析句题诗的用典手法给日本汉诗人的七言律诗创作带来的形式化现象,以及这种用典手法对无题诗创作的影响。另一方面,又研究了日本汉诗人怎样通过为本土化事物加注的方式来调和其与汉诗传统的不兼容情况,怎样在汉诗创作中取得主体性。在解决中日近体诗成立过程中若干具体问题的同时,本文也力图为中日汉诗的比较研究寻找更为合用的研究方法。在本文的写作过程中,映射的眼光、对文本形式以及诗歌技巧进行分析的方法都能较好地契入中日近体诗发展的内在理路,为问题的解决提供有力帮助。至于这些方法的合理性,还有待于更多具体问题的进一步检验。

二、编织春天の华丽衣香(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编织春天の华丽衣香(论文提纲范文)

(1)《扬州画舫录》画舫风物探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问题的缘起
    二、研究范畴、对象与相关概念界定
    三、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四、研究方法与论述思路
第一章 《扬州画舫录》文献诠释
    第一节 画舫录记
        一、李斗生平
        二、行旅历程
        三、文心会友
    第二节 历史背景
        一、城池水系
        二、盐商富庶
        三、文化繁荣
        四、天子南巡
        五、社会风尚
        六、方志编修
    第三节 文献述考
        一、版本辑要
        二、版本考订
        三、辑录实例
        四、佐证考辩
第二章 画舫前缘——画舫陈迹演变探寻
    第一节 “舫”的解字
        一、“水”与“舟”的哲学
        二、“方”“舟”解字
        三、“舫”的象形会意
    第二节 “舫”的由变
        一、从“并木”到“并舟”
        二、“双体画舫”的产生
        三、“舫”的内涵转变
    第三节 画舫遗存
        一、实物遗存
        二、图像遗存
    第四节 外籍载录
        一、外籍友人访华游记
        二、中外游船比较
第三章 扬州画舫——“画舫”的百态生活
    第一节 扬州“舫”源
        一、驳船改造
        二、当地制造
        三、域外引进
    第二节 名号牌匾
        一、画舫雅称
        二、画舫舫扁
    第三节 功能种类
        一、座船与水上交通
        二、御舟与天子南巡
        三、酒船与湖上盛宴
        四、灯船与湖上夜游
        五、花船与扬州花市
        六、歌船与笙歌戏曲
        七、堂客船与清代女性
        八、妓舸与小秦淮风月
        九、龙船与龙船市
        十、买卖船与湖上商业
        十一、书画船
    第四节 画舫形制
        一、画舫之“形”
        二、画舫之“饰”
        三、画舫之“具”
    第五节 画舫游路
        一、城门水关
        二、画舫码头
        三、景点聚集
第四章 画舫游事——与游人雅趣的互相映照
    第一节 李斗游记
        一、江园七夕夜游
        二、秋思山房水行避暑
    第二节 游事雅趣
        一、画舫礼仪
        二、画舫娱乐
        三、游事服务
    第三节 画舫交游
        一、诗会雅集
        二、湖上交游
        三、湖上叫化
    第四节 画舫泛游
        一、西湖舟游
        二、秦淮画舫
        三、苏州画舫
第五章 画舫游“兴”——风物风貌的流变兴衰
    第一节 画舫“市”
        一、“市”“会”习俗
        二、花市、庙会与朝山进香游
        三、百业竞驰
    第二节 陆上画舫
        一、造园中的“画舫”记载
        二、从舫居到舫屋
        三、别致陆地游
    第三节 奢靡之游
        一、清扬之“奢”
        二、上行下效与炫耀性消费
        三、游宴奢靡
    第四节 画舫禁游
    第五节 画舫游衰
结语
附件一: 李斗行旅年谱
附件二: 《扬州画舫录》版本对照表
附录三: 《扬州画舫录》记载画舫相关内容一览表
附件四: 佐证文献一览表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致谢

(2)沈岸登《黑蝶斋诗钞》校注(论文提纲范文)

附图
摘要
Abstract
上编
    前言
        一、《黑蝶斋诗钞》的研究现状与研究意义
        (一)《黑蝶斋诗钞》的研究现状
        (二)《黑蝶斋诗钞》的研究意义
        二、《黑蝶斋诗钞》的版本情况
    第一章 沈岸登的生平与交游
        第一节 沈岸登的生平
        第二节 沈岸登的交游
        (一)以亲为友
        (二)广交好友
    第二章 《黑蝶斋诗钞》的题材内容分类
        第一节 咏物诗
        第二节 记事诗
        第三节 酬唱赠答诗
        第四节 记行诗
        第五节 其他
    第三章 《黑蝶斋诗钞》的艺术特色
        第一节 风格恬淡,语言秀雅
        第二节 诸体兼备,善用组诗
        第三节 寓情于景,多有寄托
下编
    《黑蝶斋诗钞》校注
    黑蝶斋诗钞
        《黑蝶斋诗钞》序
        《黑蝶斋诗钞》卷一
        农具诗十三首
        田庐
        飏扇
        楼种
        樵斧
        耒耜
        钱镈
        耰锄
        袯襫
        台笠
        水车
        田漏
        耘鼓
        牧笛
        自题红柽田舍用《东坡八首》韵
        别墅
        舍馆
        逢掖
        江梅
        东阁
        湖上
        燕市
        吴下
        朱蒙
        绝徼
        同朱西畯蔡远士寄怀龚蘅圃用王介甫集中韵
        醧舫分韵得怀字
        和演溪老人见投原韵
        和西畯韵
        重游白门答梅里同学送别之作用原韵
        为蘅圃写《西湖听雨图》属题其尾
        夜泊荷叶陂寄清溪弟兄
        江上听雨
        晓过燕子矶
        江行
        同张茂宰过六朝松石山房
        秦淮河口号
        忆湘湖
        张子亮席上别蔡苍霖因寄乌目山人王石谷
        送虔州彭子载入闽
        寄李耕客
        长干塔影
        五月晦日
        十一夜对月
        瞻园西偏为徐松塍壬戌读书处夜坐有怀
        余与路耐庵同客瞻园,晤自八月既望,不数月而耐庵别去,已复再晤再别,分亭离席,触事增感,前后共得纪别诗四首,今忘其三矣
        纪蝗
        寄西畯
        寄蘅圃
        溪上送耕客晓发之白门
        洪宿一江上寄怀次韵答之
        怀中山府旧游再用前韵
        中山府与朱检讨别八年,音问缺然,三用前韵
        耕客过溪上四用前韵
        耕客携家还梅里五用前韵
        送朱人庵归泉州
        春夜怀西畯
        闽中咏物八首
        收香鸟
        龙虱
        芙蓉鸥
        番薯
        鲎鱼
        虎蟳
        纸箫
        竹兜
        楚警
        挽桃乡农
        横山桥阻风
        晓发唐山
        度昱岭
        大洪绝顶憩白云庵
        琅田
        皖江
        仲春过同安郡城司马曹升六,为我设饼,因成长句
        啖虎行为安丘先生赋
        安庆鲥鱼
        潜山茶
        病起
        初夏郡圃闻莺
        渔梁
        严陵钓台
        乌石滩
        富春山
        题《韭花秋雨山房图》
        《黑蝶斋诗钞》卷二
        开户
        昏镜
        晚食
        人欲
        秋暝
        李辛占过黑蝶斋,言将游南海。因寄榷使蘅圃,用墨稼轩龚李唱和韵
        再叠前韵寄西畯
        三叠前韵怀远士
        四叠前韵怀松塍
        挽青士五叠前韵
        再入新安示儿之钘六叠前韵
        白门子夜四时歌
        瞻园忆旧诗(有序)
        移寓乌聊山下
        送钱笠山之高平
        送曹户部实庵
        次答东乐寄怀原韵
        冬夜归红柽田舍
        除牵牛蔓
        橘
        寒笋
        黄梅
        雨
        独饭用王临川题
        新晴
        晚坐
        腊月三日与儿子话梦,计自新安归又匝月矣
        西畲同余归自新安日,晚过黑蝶斋得江字一首
        雪后
        小除立春
        同皋士、松亭、南城夜集东田破屋
        小集野意斋
        雨
        雨后芥村招饮
        翠微寺僧雨峰赠余寿藤杖长短各一,渡钱塘失之
        二月
        过辰山寓,时往鹤湖不遇
        村居诗(有序)
        春日村居
        夏日村居
        秋日村居
        冬日村居
        《黑蝶斋诗钞》卷三
        过梅里五首
        白土炉四首
        孙检讨恺似再至湖中,走仆讯余溪上,是日出郭,晤于西林舟次
        病起为金沙花作
        八月十六夜
        秋夜怀镇海广文,时在湖上
        牵牛竹屏
        香草
        寄深竹山房
        舟行和东乐叔送余之徐沟原韵
        同苍翮晓渡扬子
        维扬怀旧游诸子
        渡临淮河
        大梁城下怀古
        晚至荥泽渡河
        郎车
        入徐沟界二首
        甲戌元旦
        雨止作雪登徐沟北楼
        读《杨诚斋集》
        春柳四首(并序)
        再咏春柳四首
        食韭
        鹦鹉
        桃花
        见燕
        得清溪信
        送宝垂南还
        寄示之钘
        天河以诗见讯,余方客徐沟,展转乡园,历春夏秋方达旅所,且读且和,因次原韵,时当量移,故末句期之
        徐川杂咏
        唐叔虞祠用王介甫和平甫“舟中望九华山”二首韵
        次韵答鞠塍
        四月六日夜坐忆福先南还,计程已到扬州矣
        闻刘汉思讣
        闻吴中前辈之讣
        久不作南城讯,闻举一子,时余亦得孙
        雪
        读乐笑翁《北归集》
        立春日口占
        病起拟以人日过寓斋言别作南归计,晨起以心悸复止
        高少詹江村招饮,病不能赴,率成四绝句并以志别
        上元夜次柘西见示原韵
        曹仪部席上诵家柘西题《珂雪词》“红藕庄边看黑蝶,眼前词客未萧凉”,仪部赏之不已
        虞山王石谷为钱塘龚氏写《摄山秋望图》,壬戌八月见自江南藩治之瞻园,再观于都下十砚斋,余方南归,因赋二截句志别
        留别龚柱史蘅圃即用赠行原韵,兼答怡斋孝廉、家柘西司马、禾畘户部
        四月二十九日归清溪,次东乐四月八日题西斋韵
        答东乐吟夜雨韵
        东乐、西畲过小斋同简客游草,兼看红藕庄赠砚
        寄答宗环
        六月一日雨
        白小
        食粥
        山房藤花复开,六月八日同东乐赋
        苦风
        怀柘西
        题客子《春山丝竹图》
        不雨禁杀,北村杨媪以苔心菜来饷,方食,东乐过小斋,因约同赋
        风雨答东乐
        风定
        读《江帆集》
        残月
        与东乐夜话西湖旧游,得绝句九首
        寄题《柳庆集》,即次送行原韵,今年春三月别于都门
        题唐墓才子亭四绝句
        秋夜怀桐石
        三月二十七日集十砚斋观《摄山秋望图》并旧藏画迹因忆瞻园所见《墨林写照图》迥别人间赝本,今则失之矣,蘅圃有诗见寄,因次韵奉答
        寄怀禾畘
        次红藕庄韵寄西畯
        再用前韵寄蘅圃
        次桐石寄赠原韵
        陆东村移居郡城六里街,属余为图并题二绝句
        题《小长芦卷子》五六七言三绝句
        题王(?)庐《大宝岩栖图》
        高巽亭招饮朗润堂
        东乐携水并径山茶过西斋同煮得酲字
        《黑蝶斋诗钞》卷四
        次涵中仲兄正月三日夜韵
        正月四日过竹垞曝书亭
        题高槎客小影
        立春日雨简朱楫师
        雪晴
        雪霁招东乐
        杂拈唐宋人五言句足以七字得绝句十一首
        青山忽已曙
        当门觅柳栽
        夕阳无限好
        先催冻笋生
        罾船聚小潭
        看山屋外眠
        吹香到别家
        荷叶卷新醅
        不起花边坐
        青钱买野竹
        春来梦少灵
        “垂头屏息如持钓,日夕斋中拥短蓑”,东乐屋漏句也。今年丁丑,以《葺屋既成》诗见示,次韵二首
        桐石翁以便面索画且云将游都下乞诗为赠复以五言二首
        严视公以画竹名盐官,来湖中有诗见怀,答以三绝句并送其游魏塘,然余与视公未尝谋面也
        午睡
        老翁
        潜溪陆蕴崑索和草堂诗如韵答寄十二首
        西征凯旋歌三首次邑侯王东岩韵
        题《月波吹笛图》
        长句送借山和尚结茅匡庐并为之图
        李奇峰席上用“树好频移榻,云奇不下楼”分韵得好字
        过李辰山寓舍题其龛壁。辰山,华亭人,隐于医者也
        挽茜村
        读《嘉树堂遗藁》悼谭舟石太守
        新年口号
        题金圣叹诗墨。济南刘中丞幕客某请乩仙,作诗有云“石头城外草芊芊,多少愁人泉下眠。惟有金生眠不得,孤魂夜夜听啼鹃”,后书“人瑞”二字,知为圣叹也
        题自画《富春山图小卷》
        过查夏重居
        曝书亭梅花
        仙游茅笔歌
        送宝升入粤
        野意斋盆豆
        西湖十二首
        题周虞衡《琴山遗照》十二首
        用翁拾遗承赞句足以二语示儿子之钘
        用江村、柘西赠答韵,作村居感怀二首
        寄蘅圃
        中秋霖雨不止即事二首
        病起
        范蠡祠次刘观察韵
        绿溪草堂次刘观察韵
        病起
        病中
        东湖曲
        陆堂移居二首
        得宝升三水信,兼有寄肃度侄钘儿诗,忆其入粤时斋前梅花方落也
        上元夜梦蘅圃龚侍御过索槜李,余饷以杨梅,醒成长句十六韵寄志别怀
        次江村学士过南田韵
        次高巽亭翰林过南田韵
        山中
        家柘西候补入京师,留宿鸳鸯湖上,别后作小律送之,兼寄蘅圃御史
        月夜登南湖楼
        五日
        漱石轩同人送春,余不能赴,遥分嘲字十二韵
        赋得嗜好与俗殊酸盐
        冬夜过潜采堂,值西畯葬日,记之
        东城小集分题得邓尉观梅一首
        北村
        宝升过黑蝶斋夜话,时归自南海
        感春四首用昌黎韵
        蜜香纸阁讯余近状答之
        用诚斋语作起句题画,悼道登开士
        南田看牡丹分韵
        立夏前一日风雨不止,静寄山房独坐二首
        夏云升哀辞
        雨中宝升过谈,去后同云隐僧捡画
        题朱楫师《采莼图》
        送柘西叔之任辰州
        解衣行赋谢高巽亭翰林
        黑蝶斋诗补遗
        挽庆叔
附录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3)《尊前集》笺注汇评(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一、版本述略
    二、知人论世
    三、首见词作
    四、互见词作
    五、《尊前》词的主要内容
凡例
第一章 绪论
    一、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第二章 《尊前集》笺注汇评(上)
    明皇一首
        好时光
    昭宗二首
        巫山一段云
        又
    庄宗四首
        一叶落
        阳台梦
        歌头
        忆仙姿
    李王五首
        一斛珠
        子夜
        更漏子
        浣溪沙
        虞美人
    李白十二首
        连理枝
        淸平乐
        又
        又
        又
        又
        菩萨蛮
        又
        又
        淸平调
        又
        又
    韦应物四首
        调笑
        又
        三台
        又
    王建十首
        宫中三台
        又
        江南三台
        又
        又
        宫中调笑
        又
        又
        又
    杜牧一首
        八六子
    刘禹锡三十八首
        杨柳枝
        又
        又
        又
        又
        又
        又
        又
        又
        又
        竹枝
        又
        又
        又
        又
        又
        又
        又
        又
        又
        纥那曲
        又
        忆江南
        浪淘沙
        又
        又
        又
        又
        又
        又
        又
        潇湘神
        又
        抛球乐
        又
        杨柳枝
        又
    白居易二十六首
        杨柳枝
        又
        又
        又
        又
        又
        又
        又
        又
        又
        竹枝
        又
        又
        又
        浪淘沙
        又
        又
        又
        又
        又
        忆江南
        又
        又
        宴桃源
        又
        又
    卢贞一首
        杨柳枝
    张志和五首
        渔父
        又
        又
        又
        又
    司空图一首
        酒泉子
第三章 《尊前集》笺注汇评(中)
    韩偓二首
        浣溪沙
        又
    薛能十八首
        杨柳枝
        又
        又
        又
        又
        又
        又
        又
        又
        又
        又
        又
        又
        又
        又
        又
        又
    成文干十首
        杨柳枝
        又
        又
        又
        又
        又
        又
        又
        又
        又
    冯延巳三首
        捣练子
        谒金门
        玉楼春
    温飞卿五首
        菩萨蛮
        又
        又
        又
        又
    皇甫松十首
        怨囘纥
        又
        竹枝
        又
        又
        又
        又
        又
        抛球乐
        又
    韦庄五首
        怨王孙
        定西蕃
        又
        淸平乐
        又
    张泌一首
        江城子
    毛文锡一首
        巫山一段云
    欧阳炯三十一首
        南歌子
        渔父
        又
        巫山一段云
        又
        春光好
        又
        又
        又
        又
        又
        又
        又
        又
        西江月
        又
        赤枣子
        又
        女冠子
        又
        玉楼春
        又
        更漏子
        又
        定风波
        木兰花
        淸平乐
        菩萨蛮
        又
        又
        又
    和凝七首
        江城子
        又
        又
        又
        又
        喜迁莺
        麦秀两歧
    孙光宪二十三首
        浣溪沙
        又
        又
        又
        又
        又
        又
        又
        又
        又
        定风波
        南歌子
        又
        应天长
        生查子
        又
        又
        又
        遐方怨
        更漏子
        又
        又
        又
    魏承班六首
        生查子
        满宫花
        菩萨蛮
        谒金门
        又
        又
第四章 《尊前集》笺注汇评(下)
    阎选二首
        谒金门
        定风波
    尹鹗十一首
        江城子
        河满子
        女冠子
        菩萨蛮
        又
        拨棹子
        又
        金浮图
        秋夜月
        淸平乐
        又
    李珣十八首
        中兴乐
        渔父
        又
        又
        南乡子
        又
        又
        又
        又
        又
        又
        定风波
        又
        又
        又
        又
        西溪子
        又
    李王八首
        望江南
        又
        更漏子
        蝶恋花
        淸平乐
        采桑子
        喜迁莺
        浣溪沙
    冯延巳七首
        罗敷艳歌
        又
        更漏子
        又
        临江仙
        虞美人
        又
    李王一首
        子夜啼
    庾传素一首
        木兰花
    刘侍读一首
        生查子
    欧阳彬左丞一首
        生查子
    许岷二首
        木兰花
        又
    林楚翘一首
        菩萨蛮
    薛道蕴一首
        谒金门
    徐昌图三首
        木兰花
        临江仙
        河传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附录二
附录三
附录四
附录五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4)北周文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北周文学时段界定
    二 北周文学研究现状与综述
    三 论文框架、内容、方法和解决的问题
上编
    第一章 北周文学概况
        第一节 北周文学家
        一、北周文学家的构成
        二、北周文学家的特点
        第二节 北周文学作品
        一、北周文学家文集的存佚
        二、北周单篇文学作品的存佚
        第三节 北周文学活动
        一、北周文学活动的方式
        二、北周文学活动的成果
    第二章 北周文学的艰难发展——西魏时期文学研究
        第一节 西魏时期社会状况
        一、周文帝宇文泰西魏改革
        二、西魏时期社会思潮
        第二节 西魏时期文学政策——西魏文体文风改革
        一、文体文风革新的倡导者
        二、时代背景和改革起因
        三、改革内容和终止原因
        四、改革影响与评价
        五、西魏文体文风改革与北周文学
        第三节 西魏时期文学作品研究
        一、实用的文章创作
        二、托物言志的抒情小赋
        第四节 西魏对北周文学的贡献
        一、西魏为北周文学奠定稳定的政治环境
        二、西魏实际掌权者周文帝宇文泰培养爱好文学的北周接班人
        三、西魏时期文学特色影响北周文学
    第三章 北周文学的发展空间——政治、文化、社会环境
        第一节 北周时期文学的政治环境
        一、北周前期政治特点:主相斗争
        二、北周政治环境
        三、北周政治环境与北周文学
        第二节 北周时期文学的文化环境
        一、古籍整理
        二、露门学
        三、通道观
        第三节 北周时期文学的社会环境
        一、北周统治思想儒教与北周文学
        二、北周佛教的坎坷经历与北周文学
        三、北周道教的兴盛与北周文学
    第四章 繁荣的北周文坛——长安、江陵文坛
        第一节 北周文学中心:长安文坛
        一、北周本土文人文学作品研究
        二、北周南朝文人文学作品研究
        三、北周邺下文人文学作品研究
        第二节 北周江陵后梁文坛
        一、北周时期后梁萧氏政权
        二、北周江陵后梁萧氏文学集团
        第三节 北周民间文学研究
        一、谣谚及其特点、价值
        二、北周谣谚
    第五章 西魏北周出土文献——墓志“文学”研究
        第一节 出土西魏北周墓志概况
        第二节 出土西魏墓志及其文学研究
        第三节 出土北周墓志及其文学研究
下编
    第一章 北周宇文氏文学作品研究
        第一节 北周帝王文学作品研究
        一、孝闵帝宇文觉
        二、明帝宇文毓
        三、武帝宇文邕
        四、宣帝宇文赟
        第二节 北周宇文皇族文学作品研究
        一、周诸王
        二、宇文护
    第二章 王褒及其文学作品研究
        第一节 王褒生平和仕历
        一、王褒生卒年考
        二、王褒生平和仕历
        第二节 王褒诗歌研究
        一、王褒五言诗
        二、王褒乐府诗
        三、王褒对唐律诗和绝句的贡献
        第三节 王褒文研究
        一、书
        二、碑
        三、其他文章
    第三章 庾信及其文学作品研究
        第一节 庾信平生最萧瑟——庾信生平和仕历研究
        一、庾信梁朝重要仕历和事件
        二、庾信北朝仕历
        三、庾信北周交游考
        四、小结
        第二节 庾信北朝前期心态研究——入北前十年
        一、第一阶段:公元 554 年 —— 平和、担忧、悲伤、思归、隐逸、旷达
        二、第二阶段:公元 555 年至 557 年八月 —— 悲伤、自责、排斥、思归、隐逸、期待
        三、第三阶段:公元 557 年九月至 560 年 —— 感恩、悲伤、反思、思归、隐逸
        四、第四阶段:公元 561 年至 563 年 —— 接受、主动、悲伤、思归
        五、小结
        第三节 暮年诗赋动江关——庾信北朝诗赋研究
        一、庾信北朝赋
        二、庾信北朝诗歌
        三、庾信入北前期诗赋“建安风骨”的再现
        第四节 庾信北朝文研究
        一、连珠
        二、碑志
        第五节 庾信及其文学作品相关问题考辨
        一、庾信丧母守孝考
        二、庾信北朝隐逸考
        三、庾信部分诗文考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西魏北周史事、北周文学编年
    附录二 北周文学作品编年简表
    附录三 北周文学体裁与作品简表
    附录四 出土西魏北周墓志文献简表
    附录五 庾信部分五言诗平仄韵
后记
博士期间学术成果

(5)“背向未来”的写作 ——论朱天文小说中的焦虑意识(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缘起及问题意识
    第二节 有关概念阐释
    第三节 朱天文研究综述
    第四节 研究对象、内容与方法
第一章 朱天文的文学世界与焦虑意识
    第一节 家学渊源与家国想象
    第二节 文学影响与时间体验
    第三节 早期信仰与创作困境
    第四节 焦虑意识与时间线索
第二章 迷恋现世:“老灵魂”的生命焦虑
    第一节 世纪末的生命焦虑
    第二节 未老先衰的“老灵魂”形象
    第三节 生命焦虑与“失根”症候
第三章 寻求认同:“荒人”的身份焦虑
    第一节 世纪末的身份焦虑
    第二节 被放逐的“荒人”形象
    第三节 认同困境与文明堕落
第四章 恐惧现代:“巫”的时间焦虑
    第一节 新世纪的时间焦虑
    第二节 抗拒现代的“巫”形象
    第三节 朱天文的“反现代”观念
第五章 对抗焦虑与书写意义
    第一节 凝滞当下:在“离题”中抵抗时间
    第二节 返身过去:从废墟中建构美学乌托邦
    第三节 书写意义:批判精神与抒情面向
结语焦虑:“背向未来”的文化乡愁与书写危机
参考文献
附录一:朱天文创作与台湾文学年表
附录二:朱天文与《三三集刊》年表
在学期间发表论文清单
后记

(6)《余姚虞氏家族诗文集》校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上编
    绪论
        一、余姚虞氏家族的研究现状
        二、本论文的研究价值和意义
        三、本论文研究方法
    第一章 魏晋南朝时期余姚虞氏家族发展概述
        第一节 汉魏时期余姚虞氏家族的发展
        一、汉魏时期余姚虞氏家族世系简述
        二、余姚虞氏家族的崛起---以虞翻为中心
        第二节 两晋时期余姚虞氏家族的发展
        一、两晋时期余姚虞氏家族世系简述
        二、余姚虞氏家族的兴盛---以虞潭为中心
        第三节 南朝时期余姚虞氏家族的发展
        一、南朝时期余姚虞氏家族世系简述
        二、余姚虞氏家族的衰微
    第二章 魏晋南朝时期余姚虞氏家族文化
        第一节 虞氏家族成员的交游活动
        一、与皇室成员的政治交游
        二、与世家名士的社会交游
        第二节 余姚虞氏家族的家学与家风
        一、服膺儒学兼治诸经的家学
        二、忠义孝悌兼重教育的家风
    第三章 魏晋南朝时期余姚虞氏家族文学研究
        第一节 魏晋南朝时期虞氏家族着述概况
        一、魏晋时期虞氏家族着述统计
        二、南朝时期虞氏家族着述统计
        第二节 魏晋南朝时期余姚虞氏家族诗歌研究
        一、送别赠答诗
        二、写景咏物诗
        三、边塞征战诗
        四、乐府诗
        第三节 魏晋南朝时期余姚虞氏家族文章研究
        一、散文
        二、书信文
        第四节 魏晋南朝时期余姚虞氏家族文学特色
        一、语言平实,结构严谨
        二、以儒治世,引经据典
        三、论及时事,天下为责
    结语
下编
    《余姚虞氏家族诗文集》校注凡例
    虞翻
        奏上《易》注
        上书吴主权
        奏郑玄解《尚书》违失事因
        追与客书
        与丁固同僚书
        与徐陵书
        与士仁书
        与所亲书
        与某书
        与弟书
    虞耸
        弯天论
        与族子察书
    虞潭
        公除祭表
        父母乖离议
        悼杨皇后宜配食武帝议
        公除祺祭论
    虞喜
        吴纲二嫡妻议
        答访四府君迁主
        答或问旧君服
        答孔瑚问庶子为人后其妻为本舅姑服
        又答孔瑚问玄孙之妇传重
        难贺循论父未殡而祖父死服
        安天论
        中山王睦立(?)庙论
        释滞
        通疑
        释疑
        孙讨逆杀于吉事《江表传》所载不实
        吴主推五德之运以为土行用未祖辰腊
        韦昭《吴书》不为丞相孙邵立传
        吴主论郊祀
        诸葛恪不受吕岱戒
    虞预
        请秘府布纸表
        上疏请简良将
        上书请举贤才
        父母乖离议
        致雨议
        奏记会稽太守庾琛
        与丞相王导笺
        与从叔父书
        晋书宣帝述
    虞愿
        祀孝武、昭后二庙议
        郊祀议
    虞龢
        上明帝论书表
        郊配用牛数议
        四时讲武献牲议
        宣贵妃立庙议
        宣贵妃袝庙议
        昭太后袝庙议
        皇太子纳征议
        皇帝幸东宫作鼓吹议
    虞通之
        赠傅昭诗
        为江敦让尚公主表
        明堂颂
    虞玩之
        陈时事表
        黄籍革弊表
        上表告退
    虞悰
        引疾上表
    虞炎
        玉阶怨
        饯谢文学离别诗
        咏帘诗
        奉和竟陵王经刘巘墓下诗
        郊坛瓦屋议
        鲍照集序
    虞羲
        巫山高
        自君之出矣
        敬赠萧谘议诗
        送友人上湘
        咏霍将军北伐
        数名
        见江边竹
        春郊
        咏秋月
        橘诗
        望雪
        送别
        赠何录事諲之诗十章
        与萧令王仆射书为袁彖求谥
    虞骞
        登钟山下峰望诗
        游潮山悲古冢诗
        寻沈剡夕至嵊亭诗
        视月诗
        拟雨诗
    虞僧虬
        断景慈证母事启
    虞荔
        鼎录序
        梁同泰寺刹下铭
    虞寄
        谏陈宝应书
    虞绰
        于婺州被囚诗
        大鸟铭(并序)
    虞世基
        出塞二首(和杨素)
        其一
        其二
        四时白经歌二首(和炀帝)
        江都夏
        长安秋
        奉和幸江都应诏诗
        汴水早发应令诗
        秋日赠王中舍诗
        在南接北使诗
        奉和望海诗
        赋昆明池一物得织女石诗
        赋得石诗
        衡阳王斋阁奏妓诗
        奉和幸太原辇上作应诏诗
        初渡江诗
        零落桐诗
        晚飞乌诗
        入关诗
        赋得戏燕俱宿诗
        讲武赋(并序)
        章服议
        元德太子哀册文
        左卫大将军、左光禄大夫姚恭公墓志铭(并序)
    虞世南
        从军行二首
        其一
        其二
        拟饮马长城窟
        结客少年场行
        怨歌行
        中妇织流黄
        门有车马客
        飞来双白鹤
        奉和幽山雨后应令
        赋得吴都
        赋得慎罚
        奉和咏日午
        发营逢雨应诏
        赋得临池竹应制
        侍宴应诏赋韵得前字
        侍宴归雁堂
        凌晨早朝
        奉和咏风应魏王教
        初晴应教
        春夜
        咏舞
        咏萤
        蝉
        秋雁
        奉和月夜观星应令
        追从銮舆夕顿戏下
        奉和至寿春应令
        奉和幸江都应诏
        奉和献岁宴宫臣
        奉和出颍至淮应令
        应诏嘲司花女
        白鹿赋
        秋赋
        狮子赋
        琵琶赋
        上山陵封事
        论山陵疏
        谏猎疏
        破邪论序
        书旨述
        笔髓论
        叙体
        辨应
        指意
        释真
        释行
        释草
        契妙
        劝学篇
        孔子庙堂碑
        高祖神尧皇帝哀册文
        文德皇后哀册文
        大龙泉寺碑
    辑佚
参考文献
致谢
读研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7)《朱子家礼》“诸具”疏证 ——以《韩国礼学丛书》为中心(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节 《朱子家礼》源流考镜
    第二节 《朱子家礼》朝鲜化溯程
    第三节 《丛书》特色“诸具”解题
    第四节 20世纪以来相关领域国内外研究概况
凡例
第一章 朝鲜特色化“诸具”形成始末
    第一节 肇端:丘濬《家礼仪节》
    第二节 枢机:金长生《丧礼备要》
    第三节 成熟:李縡《四礼便览》
    第四节 中国《家礼》所涉“诸具”汇总
第二章 朝鲜时代“通礼”所涉“诸具”疏证
    第一节 通礼“诸具”疏证
    第二节 《丛书》对《家礼》通礼“诸具”的衍变及创发
第三章 朝鲜时代“冠礼”所涉“诸具”疏证
    第一节 冠礼“诸具”疏证
    第二节 《丛书》对《家礼》冠礼“诸具”的衍变及创发
第四章 朝鲜时代“婚礼”所涉“诸具”疏证
    第一节 婚礼“诸具”疏证
    第二节 《丛书》对《家礼》婚礼“诸具”的衍变及创发
第五章 朝鲜时代“祭礼”所涉“诸具”疏证
    第一节 祭礼“诸具”疏证
    第二节《丛书》对《家礼》祭礼“诸具”的衍变及创发
第六章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本题取用《韩国礼学丛书》目录
附录二:中国、李氏朝鲜尺度表
附录三:朝鲜所用《家礼》“诸具”汇总
附录四:本文所涉诸具索引
在学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後记

(8)两宋京都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京都词的题材类型与兴盛原因
r * I目|J目'>> r * I目|J目
    第一节 京都词与词体嬗变
    第二节 京都体文学的延续
    第三节 京都词与市民生活
    第四节 京都词与易代之悲
第二章 京都词的典型题材:元夕与西湖
    第一节 元夕词与京都记忆
    第二节 元夕词及文化内涵
    第三节 西湖词与自然景观
    第四节 西湖词及人文反思
第三章 京都词的艺术特色
    第一节 京都形象的艺术构建——两宋京都词、赋的艺术比较
    第二节 京都书写的组词艺术——对组诗与赋篇的艺术借鉴
    第三节 京都词作的独特个性——与京都范畴以外词的比较
    第四节 京都情感的个案研究——以柳永词为例
结语
征引文献
后记

(9)唐五代诗词名物专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诗词名物研究与传统名物研究的分野
    第二节 诗词"名物"界定及与"意象"之辨
    第三节 "名物"研究综述及相关材料
    第四节 论文的总体目标与方法
第二章 金银饰品与唐五代诗词
    第一节 唐五代诗词金银饰品的类别划分
        一 冠饰
        二 发饰
        三 耳饰
        四 项饰
        五 手饰
        六 腰饰
        七 衣饰
    第二节 金银饰品与唐五代诗词的艺术表现
        一 金银饰品与唐五代诗词的声色表现
        二 金银饰品与唐五代诗词的意象组合与传递
        三 金银饰品与唐五代诗词的情感寄托
第三章 乐器名物与唐五代诗词
    第一节 吹乐
        一 吹乐分类考证
        二 吹乐在唐五代诗词中的趋同表现
    第二节 弹拨乐
        一 琵琶考证(阮咸、曲项、五弦、胡琴)
        二 筝考证
        三 箜篌考证
    第三节 打击乐
        一 编钟、编磬
        二 方响
        三 鼓
    第四节 乐器在唐五代诗词中的声情艺术特点
        一 乐器拟声效果
        二 乐器的情感表现
        三 乐器传音与诗词意境的融合
第四章 闺中物事与唐五代诗词
    第一节 屏、枕
        一 屏风
        二 颇黎枕
        三 山枕
    第二节 窗、帘
        一 纱窗、绿窗
        二 青琐
        三 绣帘
        四 珠帘
    第三节 灯、烛
        一 灯、烛概述
        二 背灯、背烛
    第四节 香
        一 麝香
        二 金鸭炉
        三 博山炉
    第五节 闺中物事与唐五代词的情感特质
        一 "屏深"与"枕腻"
        二 "凭窗"与"卷帘"
        三 "背灯"与"香消"
第五章 唐五代诗词经典名篇名物词探论
    第一节 温庭筠《菩萨蛮》名物意象探论
        一 《菩萨蛮》"小山"的再考辨
        二 名物视角下的温词创作特点:以《菩萨蛮》为例
        三 《菩萨蛮》词牌与名物关系
    第二节 白居易《长恨歌》名物举证释读
        一 《长恨歌》名物举例考证
        二 《长恨歌》名物运用技巧
        三 《长恨歌》名物的叙事性特征
    第三节 杜甫《丽人行》名物考释图证
        一 服饰之属:绣罗、蹙金、(?)叶、腰极
        二 宴饮之属:犀箸、翠釜、水精盘、鸾刀、八珍
        三 装饰之属:云幕、锦茵
第六章 唐五代诗词经典名物词考证诠释
    第一节 "钗头凤"考:一个词调的形成、分合和演变考察
        一 从妇女首饰到词中意象
        二 从"撷芳词"到"钗头凤"
        三 "折红英"、"玉珑璁"与"惜分钗":词调异名的演化途径
    第二节 "簪珥"考:一个唐代诗词名物的文学代言
        一 "遗簪堕珥"的文献释义
        一 "簪珥"的名物实意
        三 "遗簪堕珥"的文学代言
    第三节 "蹙金"考:一个唐代诗词名物的文化解读
        一 唐代诗词中的"蹙金"
        一 "蹙金"的文献梳理
        三 "蹙金"实物及其宗教意涵
        四 "蹙金"与"盘金"、"缕金"、"贴金"
图附录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10)体裁与技巧:中日近体诗映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言
    第一节 研究对象简述
    第二节 研究方法介绍
    第三节 论文框架结构
第一章 模拟与格套——论中日五言排律的发展和演变
    第一节 岛田忠臣排律《五言禁中瞿麦花诗三十韵》
    第二节 五言排律在齐梁的源起及在初唐的发展
    第三节 《怀风藻》与“敕撰三集”中的五言排律
    第四节 “唱和”与“格套”——元和、平安朝长篇排律的两种模式
    余论
第二章 赋题与赋句——论中日诗坛近体诗形成过程中的规范化创作现象
    第一节 “作诗出于智力者,亦可以智力求”
    第二节 赋句法与永明新体的发展
    第三节 早期日本汉诗中“句题诗”的演变
    第四节 平安朝的拟乐府赋题法五律——兼论《文华秀丽集》与《经国集》中“乐府类”的性质
    第五节 平安朝七绝赋题诗“河阳十咏”
    余论
第三章 用典与“注实”——平安朝汉诗本土化的努力
    第一节 典故:“丽玉”与“芳芷”
    第二节 诗意的转移与获取——日本早期汉诗中的一种用典方式
    第三节 类型化的用典方式——从句题诗到无题诗
    第四节 为本土性加注
    余论
参考及征引文献
后记

四、编织春天の华丽衣香(论文参考文献)

  • [1]《扬州画舫录》画舫风物探考[D]. 刘畅. 南京艺术学院, 2021(11)
  • [2]沈岸登《黑蝶斋诗钞》校注[D]. 宋博. 南宁师范大学, 2021(02)
  • [3]《尊前集》笺注汇评[D]. 陈前进.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20(01)
  • [4]北周文学研究[D]. 高赟.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2020(11)
  • [5]“背向未来”的写作 ——论朱天文小说中的焦虑意识[D]. 赖秀俞. 暨南大学, 2018(01)
  • [6]《余姚虞氏家族诗文集》校注[D]. 胡敬霞. 广西大学, 2018(12)
  • [7]《朱子家礼》“诸具”疏证 ——以《韩国礼学丛书》为中心[D]. 赵曜曜. 华东师范大学, 2018(02)
  • [8]两宋京都词研究[D]. 李雅竹. 南京大学, 2017(01)
  • [9]唐五代诗词名物专题研究[D]. 武晓红. 浙江大学, 2016(07)
  • [10]体裁与技巧:中日近体诗映射研究[D]. 刘一. 南京大学, 2015(01)


文学论文 艺术论文 扬州画舫录论文 衣香论文 文化论文

上一篇:浅谈我国物流业发展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下一篇:办公室2000年工作总结及2001年工作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