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华夏图书馆!包月下载,不限IP,随心所欲! 【加入收藏】
| 本站已稳定运行3480天

高速公路限制纵坡与车辆油耗的相关性分析

点击进入免费下载2022年中国知网论文


一、高速公路受限纵坡与汽车燃耗的相关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章涛[1](2020)在《山区高速公路长大下坡路段警告标志适应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一带一路”战略的不断深入,西部山区的高速公路里程数不断增长,高速路网不断完善,给人民带来了便利,同时也带来了严峻的交通安全形势,尤其是山区高速公路长大下坡路段交通事故频发。警告标志是交通安全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设置直接影响着驾驶人在行车过程中对道路信息的判断,因此,为保障山区高速公路长大下坡路段的安全运营,提高交通安全的主动性,有必要对长大下坡路段警告标志的适应性进行研究。首先,在分析国内外交通安全设施适应性研究的基础上,结合收集整理的云南省山区高速公路长大下坡事故多发路段资料,从人、车、路、交通管理等方面对长大下坡路段交通事故进行分析。结合事故特性,分析了长大下坡路段警告标志与道路交通安全影响因素的相互作用关系。然后,设计重载货车驾驶人和小客车驾驶人的实车实验,对昆楚高速典型长大下坡路段警告标志的适应性进行研究。通过Ergo LAB生理心理仪、I-View HED4眼动仪、V-BOX测速仪,采集被试实验过程中操纵行为数据、眼动数据和生理心理数据,提取13项指标作为本次实验的驾驶人行为特征指标。根据驾驶人第一次注视警告标志所在位置和警告标志的地理位置将路段分为标志视认前百米区域段和标志影响区域段。通过对标志视认前百米区域段和标志影响区域段被试的13个特性指标的描述性分析和差异性分析发现,对于重载货车驾驶人,速度、平均瞳孔直径X、平均瞳孔直径Y、心电、皮电和肌电具有差异性;对于小客车驾驶人,速度、、心电、皮电和肌电具有差异性。通过相关性分析,得到重载货车驾驶人的速度、纵向加速度、平均瞳孔大小X、平均瞳孔大小Y、皮电和肌电与长大下坡路段警告标志显着相关,小客车驾驶人速度、纵向加速度、平均瞳孔大小X、平均瞳孔大小Y、眨眼持续时间、皮电和肌电与长大下坡路段警告标志显着相关。接着,基于熵权—TOPSIS法,结合MATLAB编程,以重载货车驾驶人与警告标志相关性显着的6个行为特征参数为基础,对昆楚高速公路长大下坡路段警告标志进行适应性的优劣排序,确定了设置在长大下坡路段坡中位置,能够持续给驾驶人提供道路信息内容的警告标志牌和字数较少,包含信息简洁明了的警告标志牌以及特殊标志内容的警告标志更能够吸引重载货车驾驶人的注意力,提高重载货车驾驶人的驾驶安全性,达到良好适应性的效果。最后,以山区高速公路长大下坡路段的事故特征为基础,结合现有的相关规范和实验结论,从交通安全设施设置、交通管理和驾驶人视距改造等方面对山区高速公路长大下坡路段交通安全设施进行升级改造。

张聪颖[2](2020)在《二级公路连续上坡路段坡度与坡长组合设计优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二级公路是我国交通系统中重要的公路类型,广泛存在于城镇或市郊内的主次干道和支线道路中,起到连接各地重要城镇及其行政单位的作用。伴随着我国城乡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各城镇区县之间的交通联系日益加强,未来我国对二级公路的需求也将持续增加。现如今为了提高运输效率降低运输成本,货车的实际载重量明显增加,严重降低了货车爬坡性能,对连续上坡路段的交通量造成一定影响。目前设计单位解决此类问题主要采用延长路线或增设爬坡车道的方法,但两种方法都增加了建设成本,占用了更多的土地资源。通过对道路纵坡组合的优化设计不仅能提升货车的爬坡性能,提高载重货车的爬坡速度,还能节约建设成本,避免设置爬坡车道,但目前国内对这方面的研究较少,缺乏具体的参考标准。经过实地调查并参考相关文献资料,优先确定了采用东风载货汽车EQ1228V19D2作为大型载重货车的主导车型。然后结合车辆行驶理论分析并推导主导车型在爬坡过程的动力性能情况,通过理论计算得到主导车型各档位下的最高速度、临界速度、换挡速度,确定了平衡速度与平衡坡长,并绘制了车辆的爬坡性能曲线,分析了载重货车的爬坡速度主要受到质量功率比、坡度、坡长、纵坡组合方式以及入坡速度等因素影响。接着使用仿真软件Trucksim建立车辆模型、驾驶员模型和道路模型,并验证模型的可靠性。而后通过设计载重货车主导车型在连续上坡路段爬坡过程的两种仿真实验方案,运用搭建好的仿真模型探讨二级公路连续上坡路段纵坡设计的优化组合及具体取值范围:一是纵坡组合仿真实验,研究最有利于载重货车爬坡的纵断面组合形式,并将此组合作为该设计速度下的推荐组合;二是基本单元极限仿真实验,明确各设计速度下推荐纵坡组合的取值范围。最后选取了重庆市垫江县某二级公路连续上坡路段的纵断面设计资料,运用所得结论对纵断面设计进行优化,分别模拟载重货车主导车型优化前后的爬坡速度情况,比较分析改良前后车速的差异,验证所得二级公路纵坡组合建议值的有效性。通过本文的研究分析,明确了影响载重货车主导车型爬坡速度的主要因素,提出了在设计二级公路连续上坡路段的纵断面时,宜优先采用缓坡接陡坡或较陡坡接陡坡的推荐组合,同时应保证前后坡段的差值绝对值较小,避免使用坡度极限值的建议。同时也提出了二级公路各设计速度下纵坡推荐组合的具体取值范围,采用推荐纵断面组合更有利于载重货车爬坡。本文的研究弥补了规范对该类问题研究的不足,为道路设计人员在纵断面线形设计提供便利,具有一定的工程应用价值。

寇云蛟[3](2020)在《小半径弯坡路段行车特性分析与安全处置策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据公安部事故数据显示,二、三级公路作为我国普通国省干线公路的主体,其里程占公路总里程不到20%,发生的事故约占半壁江山。步入“十三五”时期以来,我国将国省干线公路安全生命防护工程作为交通建设的重要任务,有效改善了道路交通安全状况。但我国幅员辽阔、路网密集,交通环境差异较大,部分公路,尤其是西部山区的普通国省干线公路,小半径弯坡路段安全隐患还较为突出,道路交通事故频发。因此,对事故路段行车特性及驾驶员视觉特性分析,提出改善对策、提升山区公路交通安全水平具有重要的意义。论文首先根据小半径弯坡路段事故统计资料,分析了相撞、翻车和坠车等主要事故形态,并从人-车-路-环境角度梳理出影响行车安全的潜在要素,明确了事故主要致因;对车辆在小半径弯坡路段行驶进行了建模分析,研究了侧翻/侧滑速度阈值,并得到了车辆失稳的影响因素为车辆构造参数、路面摩阻系数、半径、超高、速度等;对贵州省兴义地区G246线改扩建工程中5个小半径弯坡路段进行试验研究,获到了大型车在不同半径、不同行驶方向的行驶速度、行驶轨迹及驾驶员视觉特性数据,分析了大型车在小半径弯坡路段的行驶速度、轨迹及驾驶员视觉特征的分布及变化规律,构建了速度、轨迹与道路几何线形指标之间的关系模型。针对小半径弯坡路段的行车安全隐患问题,结合行车特性及驾驶员视觉特性的研究成果,提出了建议限速值的确定方法(运行速度预测模型、最大安全行驶速度模型)、限速保障措施、弯道加宽值(Auto TURN仿真检查及考虑全车的加宽值计算模型)计算与设计建议,以及视距检查等安全改善方法。最后,结合G552花冗村穿村镇线案例分析,提出小半径弯坡路段交通安全综合改善措施。

李纪亭[4](2020)在《螺旋隧道出口段低温雨雪天气下行车稳定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国内高速公路建设重心逐渐向西部及偏远山区偏移,螺旋隧道数量也随之逐渐增加。低温条件下螺旋隧道所在区域雨雪天气多发,导致隧道出口段路面极易出现积水、积雪、结冰现象,驶出隧道车辆极易出现横向滑移等危险,对行驶稳定性产生较大影响。因此,判断车辆在低温雨雪天气下驶出隧道出口段出现失稳的工况,对螺旋隧道设计阶段参数取值及后期的安全运营具有重要意义。论文首先从车辆在隧道内行驶时的前大灯照射范围和隧道长度两个角度具体定义了螺旋隧道;基于隧道出口满足识别距离的原则,界定了螺旋隧道出口段长度。通过分析螺旋隧道路段车辆行驶时的横向稳定性和纵向稳定性,确定车辆行驶时在两个方向上保持稳定的临界条件。分析隧道路段事故数据统计资料,确定了隧道内事故高发区域:洞口内0m~110m的段落。收集国内各地区典型螺旋隧道所在区域近五年低温天气下的月平均气象数据,分析确定不同区域内螺旋隧道路段低温条件下的气候特征。从驾驶人、车辆、道路三个角度分析了低温雨雪天气对道路交通的影响机理,并进行摩擦系数实测试验,确定低温天气不同降雨强度和结冰状况下摩擦系数变化范围。采取模拟驾驶仿真实验方法分别进行了正常天气、低温雨天、低温雪天及路面结冰四种情况下的仿真实验。得到车辆在不同天气条件及路面状况下驶出螺旋隧道出口段时的稳定性变化规律及行驶失稳工况。将实验数据回归分析,得到车辆行驶稳定性与各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为后续螺旋隧道出口段的相关研究工作提供了参考。使用层次分析法并结合仿真实验数据,对低温雨雪天气下螺旋隧道出口车辆行驶稳定性影响因素的重要性进行了排序。最后,以金家庄螺旋隧道为研究对象,检验该隧道低温雨雪天气下车辆驶出隧道出口时的稳定性,确定了车辆不能稳定驶离出口时的工况。

侯宇迪[5](2020)在《基于制动毂温升的高速公路连续下坡设计优化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连续下坡历年来便是高速公路事故频发区域,近年来随着半挂铰接列车在公路货运出行占比量的快速攀升,与之相关的连续下坡重、特大交通事故屡见不鲜,车路不相适应的现象凸显,成为了行业及社会关注的焦点。因此基于半挂铰接列车—这一类货运车辆的下坡性能,深入研究连续下坡交通安全问题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将制动毂温度作为连接货车与道路之间的纽带,通过理论与试验相结合建立半挂铰接列车制动毂温升模型,深入探究制动毂温升的影响因素,构建制动毂温升与连续下坡纵断面线形的关系属性。基于纵坡温升属性,以纵坡参数为对象,研究连续下坡设计优化方法。本论文开展了如下工作:(1)背景分析与制动毂温升理论建模。基于相关调研数据,从道路层面与车辆层面分析连续下坡与半挂铰接列车间的适应性现状,阐述基于货车制动毂温升研究连续下坡道路安全的必要性。对既有温升模型的建模方法及其适用性进行分析,以六轴铰接列车为主导车型,采用行车动力学理论对下坡货车进行受力分析,对牵引车驱动轮建立力矩平衡关系式,通过热力学理论求解轮毂生散热量,建立制动毂温升理论模型。(2)实车试验设计与模型修正。以我国最具有代表性的连续纵坡—雅泸高速公路三处连续下坡为研究路段,以东风天龙重卡DFL4251A15(6×4)为试验车型开展极限工况下坡试验,获取车辆性能表征数据和驾驶人制动数据。通过实车数据分析理论模型缺陷,引入临界纵坡理念对模型进行修正。并通过聚类分析、误差分析以及相关性分析,从临界纵坡以及模型温度两方面对修正模型进行验证。(3)连续下坡温升成套理论分析。以温升敏感系数作为分析指标,通过敏感性分析探究车辆因素、纵坡因素以及环境因素对制动毂升、降温的敏感程度。固定车辆条件,将温度梯度作为纵坡微观温升属性的表征,将制动毂温度作为纵坡宏观温升属性的表征,二者共同构成了连续下坡制动毂温升属性,可从道路层面量化某类货车下坡制动的安全性,为通过制动毂温升进行连续下坡的设计优化搭建桥梁。(4)连续下坡设计优化方法研究。基于相对不利行车工况,通过制动毂温升模型分析平均纵坡展线与陡缓组合展线在连续下坡设计中的安全性优劣。其次分析纵坡组合的制动毂温升属性,从缓坡坡度、陡缓组合坡度差、坡长组合三方面提出纵坡组合参数优化方法:根据单一纵坡温度梯度变化特性提出Ⅰ类缓坡、Ⅱ类缓坡坡度控制值;采用安全温度梯度构建不同平均纵坡对应的相邻坡段最大坡度差控制方程;对短陡长缓、等坡长和长陡短缓的坡长组合安全性进行分析。(5)工程应用示例。对西南山区某新建超高桥隧比高速公路连续下坡的初步设计方案进行优化,对优化后方案的安全性进行分析评价,验证优化效果。

邵阳[6](2019)在《积雪冰冻条件下互通式立交匝道平纵指标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互通式立交是高速公路组成部分中必不可少的重要设施。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各地地形地质条件、气候条件、交通状况各不相同,南北差异很大。在互通式立交设计施工过程中,依据我国现行的公路设计规范,对积雪冰冻条件下互通式立交并没有详细说明和深入研究。在设计中,无法让设计人员清晰选择指标,更多的是根据经验和习惯进行实际操作,不能满足积雪冰冻条件下互通式立交道路通行能力与行驶安全的要求。因此,对积雪冰冻条件下互通式立交平纵组合指标的研究,成为互通式立交领域一个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从我国发布的公路货运的相关报告着手,分析我国公路货运卡车的不同种类运营现状,运用统计分析、图表分析,统计近年我国市场上载重车销量报告,得出本文的主导车型。根据积雪冰冻条件下车辆行驶特点,选择合适的载重车操纵稳定性评价指标,确定积雪冰冻条件下涉及的规范值。积雪冰冻条件没有十分确切的定义和范围划分,公路设计的相关规范对积雪冰冻条件下的定义,范围划分十分粗略。根据气象局近几十年来温度降水数据统计,选取一月份西安市降雪天气进行积雪冰冻条件摩擦系数实验。利用摆式仪在不同地点测量不同降雪结冰时道路摩擦系数。分析不同厚度积雪、不同厚度冰层、车辙、蓬松降雪或压实积雪的情况下摩擦系数。分析实验结果,确定出降雪、结冰、车辙等条件下的摩擦系数。从积雪冰冻条件下停车视距出发,计算积雪冰冻条件下匝道最小圆曲线半径,提出积雪冰冻条件下安全车速侧滑模型,安全车速侧翻模型,结合稳定性保证,得到积雪冰冻条件下立交圆曲线相关参数。从车辆动力特性出发,计算积雪冰冻条件下理想最大纵坡和不限长度最大纵坡,得到积雪冰冻条件下立交最大纵坡取值。提出积雪冰冻条件下立交载重车安全停车合成坡度计算值,载重车下坡不滑移的合成坡度计算值,以积雪冰冻条件下车辆停车起步为限制。运用Trucksim仿真软件,建立实验车型、荷载,设置相关驾驶参数,建立仿真道路模型,设置几何参数、摩擦系数。结合Matlab编程,综合运用回归分析、数值分析、对积雪冰冻条件下合成坡度计算值进行验证,修正了积雪冰冻条件下立交最大纵坡,确认前文计算积雪冰冻条件下立交平纵指标的正确性。论文的研究成果对于完善我国积雪冰冻条件下立交平纵指标组合设计,提升积雪冰冻条件下立交段运行安全性具有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为我国积雪冰冻条件下立交设计提供了技术支撑。

杨晨[7](2019)在《基于公路典型线形组合运行速度预测下的排放规律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城市社会的发展进步、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机动车的数量不断增加、使用也愈来愈频繁,尾气污染也越来越严重,影响着人们日常的生产、生活。尾气来源不仅与车辆自身的性能有关,与道路线形的关系也十分紧密。论文通过运行速度模型,将车辆运行速度预测与道路线形相结合,并结合MOVES综合移动源排放模型,明确了不同线形指标影响下,不同运行速度与车辆尾气排放规律的关系,为道路低碳选型提供了一定参考。主要研究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论文首先介绍了道路典型线形组合,并使用了运行速度概念。在对道路典型线形组合进行运行速度预测时,需要将道路线形组合划分成不同的分析路段。根据运行速度预测模型中的道路划分原则,可将不同线形组合下的道路划分成平直路段、纵坡路段、平曲线路段以及弯坡组合路段等。通过路段划分,运用运行速度预测模型可以求得车辆在道路上行驶时的运行速度变化规律。其次论文以MOVES为尾气排放测算平台,研究了车辆在不同道路线形上行驶时所对应的排放速率,得到了不同线形指标下的车辆尾气排放规律。经过验证,小型车在平直路段上以95km/h左右的速度行驶时所产生的尾气排放较小。而对于大型车,在设计速度允许的范围内应尽量高速行驶;在纵坡路段上行驶时,纵坡坡度对小型车、大型车的尾气排放速率影响均较大,随着坡度的增加,尾气排放速率也不断增加,且小型车对于坡度更为敏感;在进行平曲线设计时,应尽量避免选用小半径曲线,以降低小型车、大型车行驶过程中的尾气排放;在对弯坡组合路段进行设计时,应尽量采取较小的坡度组合。最后,通过对某一实际道路进行案例分析,对车辆在道路上行驶时的运行速度进行预测计算,得到车辆在道路运行过程中的实际运行速度变化规律。根据所得运行速度,运用MOVES对该道路进行模拟,得到了车辆在实际道路上行驶时的排放规律。然后根据所得结果对排放规律进行分析,提出基于排放的道路线形指标改进措施,并与基于道路连续性指标的改进措施进行对比。对于道路低碳选型设计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李向惟[8](2019)在《高速公路货车专用道合理设置车流条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随着我国交通运输业的发展以及两地货运经济的加强,高速公路中货车比例日渐增长,货车尺寸也趋向大型化发展,由此引发的客货车辆混行冲突越来越明显,轻者会造成局部路段出现拥堵,严重甚至会引发连环交通事故,因而从改善高速公路交通运行环境来看,有必要在交通环境复杂时考虑设立货车专用道,将客货车辆从空间上进行隔离,以减少相互间干扰。论文以高速公路货车专用道设置的车流条件为研究对象,通过量化分析探究车流大小与结构,以期为货车专用道的设置提供参考指标,这对改善货运联系密切区域交通运行环境具有较强现实意义。论文首先分析了高速公路货车运行的基本交通特性,主要包括货车的外廓设计参数、动力性能以及行驶特征三方面;其次,分析了货车对高速公路车流、交通安全以及环境的影响,表明货车是引发道路运行环境恶化的主要因素,并提出了实施客货分离的必要性;随后,基于道路、交通及其他因素与货车专用道设置间影响关系,探讨了各因素对目标决策的影响情况,并利用层次分析法分别确定了各影响因素权重;然后,借助VISSIM平台构建了货车专用道仿真模型,结合仿真方案设计,依次选取速度、延误与平均换道次数作为评价货车专用道实施效果的主要指标,通过各方案下仿真运行效果对比,确定了不同车道数与坡度影响下货车专用道合理设置的车流条件;最后,论文选取沈大高速辽阳至鞍山路段作为工程案例进行验证分析,通过仿真建模分析及预测,对比货车专用道实施前后各项评价指标情况,验证了本文研究结论的准确性。论文从量化分析角度,考虑特定道路因素影响,探究了高速公路货车专用道的合理设置车流条件,为后续货车专用道的相关研究及实施提供一定的技术参考。

唐宗鑫[9](2018)在《车—路耦合作用下高速公路车辆运行安全性评价研究》文中指出随着我国公路通车里程和汽车保有量的不断增加,交通出行便捷程度和货物流通效率不断提高。尽管我国的道路交通事故总体上呈下降趋势,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交通安全水平仍有进一步提升空间。公路安全的影响因素众多,尤其是现在更注重将“人—车—路—环境”作为一个整体系统看待,从更多元的角度对公路交通安全进行考量。目前对公路设计及其安全性的研究主要存在以下问题:1)对车型的最不利参数考量不够充分,主要体现在已有研究多采用小客车模型,模型采用的参数有待更新,较少考虑大客车模型,对大客车和货车模型的载荷工况的考虑不够充分;2)缺乏对公路车辆行驶安全敏感性的研究,已有研究对敏感性指标缺乏定量分析,即使发现路段存在问题,也很难给路段提出合理的提高安全水平措施。本研究采用车辆动力学仿真模拟方法,建立车辆—道路耦合模型,量化车辆动力学指标与公路设计指标之间的关系,以评价公路车辆行驶安全性及敏感性。研究首先确定最不利车型,考虑到已有研究存在的不足,本研究充分挖掘公路行驶车辆数据。车辆类型分为小客车、大客车和货车等三种;车辆信息分为三维几何尺寸、动力参数、车体结构和悬架系统等四种。为能够充分表征大客车与货车的真实情况,本研究将大客车和货车的载荷工况设置为空载、1/4载荷、1/2载荷、3/4载荷和满载等五种。根据获取的车辆数据确定了各种车型的最不利参数。基于最不利参数,在车辆仿真模拟平台中建立了包括小客车、不同载荷工况大客车和货车的车—路耦合模型。根据文献调研,选定了可以表征车辆不同安全状态的车辆动力学指标,分别为表征车辆侧翻状态的横向载荷转移率(LTR)指标、表征车辆道路跟踪性的横向力系数(μ)指标和表征车辆径向行驶表现的车辆之间速度差指标。研究选取的几何线形指标包括平曲线半径、超高、纵坡坡度和坡长等。基于几何线形的空间叠加原理,分别生成了三维几何线形指标。通过车辆动力学仿真模拟,量化了车辆行驶动力学表现与几何线形指标之间的关系,并且分析了几何线形三维空间特性对车辆行驶动力学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LTR与μ值能够较好表征车辆在平曲线上行驶状态;车辆之间速度差则能较好表征纵断面指标对车辆动力学指标的影响。小客车、大客车和货车在相同路段具有不同的车辆动力学表现,即不同车型在相同设计指标路段的车辆动力学响应也不同。货车采用非承载式车身,车身整体性较差,因此在平曲线单元的受力情况更为复杂。此外,载荷工况也对车辆动力学表现有着一定的影响,对大客车车型,LTR与μ值的质量的系数均为负值,表明大客车载荷增大,会降低大客车在平曲线处的LTR与μ值;而货车LTR值的质量的系数为正数,表明货车载荷增加,LTR值增大。纵坡路段,载荷情况对大客车和货车的比功率值影响较大,影响大客车和货车在纵坡路段的速度与加速度特性,小客车与大客车和货车之间的行驶速度差能够较好表征纵坡路段的行驶安全性。基于建立的车辆动力学指标与三维几何线形指标之间的关系,采用边际效应方法,量化了两者之间的敏感性。结果表明车型对车辆的运行安全敏感性有着较大的影响。量化的敏感性可供设计人员在进行公路设计时合理地选用设计指标,以使路段行驶安全表现最优。三维几何线形指标对车辆行驶动力学表现的影响及车辆行驶安全状态的敏感性通过实测数据及对历史交通数据的分析得到了验证。研究在G25东庐山段采集了路段车辆的运行数据,验证了仿真模拟得到的速度差的有效性。基于美国印第安纳州交通事故数据库,采用SUNB模型回归分析了高速公路交通事故与线形指标之间的关系,通过量化车辆动力学指标与线形指标之间的关系,验证了采用车辆行驶速度差作为表征纵断面车辆行驶安全状态指标的有效性。与已有研究相比,本研究主要有以下三点创新:1)考虑了各种车型的最不利参数,也考虑了大客车和货车的不同载荷工况,更加接近公路运行实际;2)研究考虑到几何设计指标的空间三维特性及车型、载荷工况等特性,揭示了车——路耦合作用下几何线形指标三维空间特性对车辆行驶动力学指标的影响;3)研究给出了行驶安全敏感性的定量关系,为设计人员进行高速公路设计时,在不同设计指标之间进行比选提供更可靠的依据。

戴卓炜[10](2018)在《山区旅游公路路侧安全评价技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伴随着我国旅游业的蓬勃发展,我国山区旅游公路的建设也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但随着出游乘客的增加,交通事故的发生率也有所提升,在这些发生的交通事故中路侧事故所造成的危害是比较大的,而我国对公路路侧安全方面的研究大多都停留在常规公路上,在山区旅游公路路侧安全方面的研究比较匮乏,而且常规公路路侧设计规范并不能完全满足山区旅游公路对人性化和安全性的要求。所以开展山区旅游公路路侧安全评价与建设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结合我国山区公路路侧的现状和旅游公路的特点,从影响路侧安全的诸多因素出发,分析山区旅游公路路侧事故发生的规律,以获得到影响路侧安全的主要因素。通过路侧安全影响因素分析建立山区旅游公路路侧安全评价模型。根据历史项目资料和查阅文献拟选初步评价指标,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评价指标进行筛选并对指标进行量化和分级,最终确定一套科学、可行的路侧安全评价指标体系,再运用物元可拓原理结合评价指标体系建立一个山区旅游公路路侧安全评价模型,为山区旅游公路路侧安全性评价提供了一种科学实用的方法和设计依据。根据所提出的路侧安全评价模型对广西壮族自治区河池市都安至双福(都安段)旅游扶贫二级公路工程进行实例分析,说明该模型在评价山区旅游公路路侧安全方面的合理性。结合该路段所存在的路侧安全隐患和现有山区旅游公路路侧所存在的问题对诱导设施,路侧排水边沟,以及护栏、杆柱设施等提出了路侧安全改善建议,为后续山区旅游公路设计与建设提供参考。

二、高速公路受限纵坡与汽车燃耗的相关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高速公路受限纵坡与汽车燃耗的相关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山区高速公路长大下坡路段警告标志适应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课题来源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长大下坡路段交通安全评价方法
        1.3.2 交通安全设施研究
        1.3.3 警告标志研究
    1.4 研究内容
    1.5 技术路线
第二章 长大下坡路段警告标志适应性影响因素研究
    2.1 适应性
        2.1.1 适应性的概念
        2.1.2 警告标志适应性内涵和目的
    2.2 长大下坡路段警告标志适应性影响因素分析
        2.2.1 驾驶人因素
        2.2.2 车辆因素
        2.2.3 道路条件因素
        2.2.4 气候条件因素
    2.3 山区高速公路长大下坡事故多发路段调查及原因分析
        2.3.1 山区高速公路长大下坡事故多发路段事故调查
        2.3.2 事故致因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长大下坡路段警告标志适应性实验设计
    3.1 实验目的
    3.2 实验方案设计
        3.2.1 实验平台
        3.2.2 主要实验设备
        3.2.3 实验路段及实验研究对象
        3.2.4 被试选取
    3.3 实验步骤
    3.4 数据预处理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警告标志适应性的驾驶行为特性分析
    4.1 行车区间的划分
    4.2 驾驶人眼动、生理心理及操纵行为特征指标的选定
    4.3 驾驶人操纵行为特性分析
        4.3.1 重载货车驾驶人操纵行为特性分析
        4.3.2 小客车驾驶人操纵行为特性分析
        4.3.3 两种类型驾驶人操纵行为特征指标对比
    4.4 驾驶人眼动特性分析
        4.4.1 重载货车驾驶人眼动特性分析
        4.4.2 小客车驾驶人眼动特性分析
        4.4.3 两种类型驾驶人眼动特征指标对比
    4.5 驾驶人生理心理特性分析
        4.5.1 重载货车驾驶人生理心理特性分析
        4.5.2 小客车驾驶人生理心理特性分析
        4.5.3 两种类型驾驶人生理心理特征指标对比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熵权—TOPSIS法的长大下坡路段警告标志适应性评价模型
    5.1 熵值法
        5.1.1 熵值法的原理
        5.1.2 熵值法熵值法步骤
    5.2 TOPSIS法
        5.2.1 TOPSIS法的基本原理
        5.2.2 TOPSIS的数学模型
    5.3 收益性、损耗性指标的判定
    5.4 长大下坡路段警告标志适应性评价模型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长大下坡路段交通安全设施改进措施
    6.1 交通安全设施设置
        6.1.1 警告标志设置
        6.1.2 速度控制设施
    6.2 交通管理措施
        6.2.1 加大超载治理力度
        6.2.2 设置车辆制动检查站
        6.2.3 增设避险车道
    6.3 视距改造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
    7.1 主要工作与结论
    7.2 主要创新点
    7.3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2)二级公路连续上坡路段坡度与坡长组合设计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二级公路连续上坡纵断面设计现状及主导车型选取
    2.1 二级公路现状及纵坡设计要点
        2.1.1 二级公路现状
        2.1.2 二级公路纵断面设计现状
    2.2 相关规范对二级公路纵坡设计指标的规定
        2.2.1 规范中对纵坡设计的要求
        2.2.2 相关规范的分析
    2.3 二级公路大型载重汽车主导车型的确定
        2.3.1 车型划分
        2.3.2 主导车型的确定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车辆行驶理论的载重汽车爬坡速度特性研究
    3.1 爬坡路段载重车辆运行性能分析
        3.1.1 车辆动力因数推导
        3.1.2 各档位最高速度、临界速度、换挡速度的确定
        3.1.3 平衡速度与平衡坡长的确定
    3.2 爬坡性能曲线
    3.3 载重汽车爬坡过程速度影响因素分析
        3.3.1 功率质量比对载重货车爬坡速度的影响
        3.3.2 坡度对载重货车爬坡速度的影响
        3.3.3 坡长对载重货车爬坡速度的影响
        3.3.4 纵坡组合方式对速度的影响
        3.3.5 入坡速度对载重货车爬坡速度的影响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不同纵坡组合条件下车辆性能仿真实验
    4.1 建立主导车型仿真行驶系统
        4.1.1 Trucksim仿真软件
        4.1.2 车辆模型
        4.1.3 驾驶员模型
        4.1.4 道路模型
    4.2 验证实验
    4.3 仿真实验
        4.3.1 入坡速度的确定
        4.3.2 实验思路
        4.3.3 纵坡组合仿真实验
        4.3.4 基本单元极限仿真实验
        4.3.5 仿真实验总结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工程案例应用
    5.1 项目概况
    5.2 公路纵断面模拟仿真
        5.2.1 原设计道路纵断面仿真
        5.2.2 优化后道路纵断面模拟仿真
    5.3 结论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研究成果
    6.2 主要创新点
    6.3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3)小半径弯坡路段行车特性分析与安全处置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1.3 研究范围与主要研究内容
        1.3.1 研究范围
        1.3.2 主要研究内容
    1.4 技术路线
第二章 小半径弯坡路段事故特征与安全要素分析
    2.1 山区小半径弯坡路段交通事故特征分析
        2.1.1 山区小半径弯坡路段总体特征
        2.1.2 小半径弯坡路段交通事故形态总体情况分析
        2.1.3 小半径弯道路段典型事故形态的成因分析
    2.2 基于人-车-路-环境的安全要素分析.
        2.2.1 人、车因素与交通安全的关系
        2.2.2 道路因素与交通安全的关系
        2.2.3 交通环境对交通安全的关系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弯坡路段车辆侧向稳定性分析
    3.1 弯坡路段车辆操纵过程分析
        3.1.1 车辆转向过程分析
        3.1.2 车辆制动过程分析
    3.2 弯坡路段车辆动力学特性分析
        3.2.1 弯坡路段车辆侧翻临界状态建模
        3.2.2 弯坡路段车辆侧滑临界状态建模
    3.3 弯坡路段车辆行驶稳定性分析
        3.3.1 侧翻稳定性分析
        3.3.2 侧滑稳定性分析
        3.3.3 行驶稳定性要素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弯坡路段车辆行驶特性分析
    4.1 车辆行驶特性试验设计
        4.1.1 试验路段的选取
        4.1.2 试验准备与方案设计
        4.1.3 试验数据处理
    4.2 小半径弯坡路段行车速度特性分析
        4.2.1 小半径弯坡路段车速调查统计分析
        4.2.2 小半径弯坡路段车辆行驶速度变化规律分析
        4.2.3 弯坡路段车辆运行速度与线形参数的关系分析
    4.3 小半径弯坡路段行车轨迹特性分析
        4.3.1 行车轨迹数据的统计分析
        4.3.2 小半径弯坡路段行车轨迹变化规律分析
        4.3.3 弯坡路段行车轨迹与线形要素的关系分析
        4.3.4 弯坡路段行驶轨迹冲突区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弯坡路段驾驶员视觉特性分析
    5.1 驾驶员视觉特性试验设计
        5.1.1 试验路段的选取
        5.1.2 试验准备与方案设计
        5.1.3 试验数据处理
    5.2 弯坡路段驾驶员眼动特性分析
        5.2.1 驾驶员注视区域分析
        5.2.2 瞳孔直径变化规律分析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弯坡路段交通安全改善策略与案例应用
    6.1 弯坡路段限速理论及控速措施
        6.1.1 弯坡路段限制速度值研究
        6.1.2 弯坡路段限制车速保障措施
    6.2 弯坡路段加宽设计研究
        6.2.1 弯坡路段加宽值研究
        6.2.2 弯坡路段标线设置建议
    6.3 弯坡路段视距检查与处置策略
        6.3.1 视距检查
        6.3.2 视距不良改善建议
    6.4 案例应用
        6.4.1 安全分析
        6.4.2 交通安全改善设施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7.1 主要研究成果
    7.2 不足之处及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发表的论着及取得的研究成果

(4)螺旋隧道出口段低温雨雪天气下行车稳定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4 主要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4.1 主要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螺旋隧道出口段交通特性
    2.1 螺旋隧道定义
        2.1.1 基于车辆前灯照射角的定义
        2.1.2 基于隧道长度的定义
    2.2 螺旋隧道进出口段界定
        2.2.1 基于停车视距的界定
        2.2.2 基于驾驶员反应时间的界定
        2.2.3 基于车辆偏移行驶的界定
    2.3 车辆行驶稳定性分析
        2.3.1 横向行驶稳定性
        2.3.2 纵向行驶稳定性
    2.4 隧道路段事故特性分析
        2.4.1 交通事故空间分布特征
        2.4.2 事故主要成因分析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低温气候特征分析
    3.1 螺旋隧道区域低温气候特征
        3.1.1 干海子隧道
        3.1.2 卧龙沟螺旋隧道
        3.1.3 金家庄螺旋隧道
        3.1.4 老店子1号隧道
    3.2 低温雨雪天气下行车稳定的影响因素
        3.2.1 驾驶人因素
        3.2.2 车辆因素
        3.2.3 道路因素
    3.3 摩擦系数实测试验
        3.3.1 不同积水厚度下的摩擦系数
        3.3.2 不同结冰状态下的摩擦系数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螺旋隧道洞口行车模拟仿真实验
    4.1 实验方法与目的
        4.1.1 实验方法
        4.1.2 实验目的
    4.2 低温雨雪天气下模拟驾驶实验
        4.2.1 实验设备
        4.2.2 实验参数选取
        4.2.3 实验方案设计
        4.2.4 评价指标的选取
        4.2.5 螺旋隧道洞口段仿真模型建立
        4.2.6 实验人员的筛选
    4.3 仿真实验流程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不同天气条件下车辆行驶稳定性
    5.1 正常天气仿真数据分析
    5.2 低温雨雪天气仿真数据分析
        5.2.1 低温雨天
        5.2.2 降雪天气
        5.2.3 路面结冰
        5.2.4 稳定性对比分析
    5.3 回归模型
    5.4 稳定性影响因素排序
        5.4.1 基于车辆动力学的行车仿真
        5.4.2 基于层次分析法
        5.4.3 正交实验结果验证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工程应用
    6.1 工程概况
    6.2 低温雨雪天气下出口段仿真实验
        6.2.1 实验段长度的确定
        6.2.2 仿真模型建立
        6.2.3 模拟驾驶仿真
    6.3 行车稳定性分析
    6.4 螺旋隧道出口行车稳定保障建议
    6.5 本章小节
结论与展望
    研究结论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5)基于制动毂温升的高速公路连续下坡设计优化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选题意义
    1.2 课题研究现状和问题
        1.2.1 研究状况
        1.2.2 研究取得的进展
        1.2.3 研究综述
        1.2.4 研究需要解决的问题
    1.3 研究内容
    1.4 主要方法与技术路线
    1.5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大型半挂货车制动毂温升理论与建模
    2.1 连续下坡车路适应性分析
        2.1.1 连续下坡事故特征
        2.1.2 连续下坡车路适应现状
    2.2 半挂货车制动毂温升原理
        2.2.1 制动毂温升影响因素
        2.2.2 制动失效机理
    2.3 制动毂温升预测理论建模
        2.3.1 制动毂温升建模方法对比
        2.3.2 建模流程与框架分析
        2.3.3 行车动力学分析
        2.3.4 热力学分析
    2.4 实车试验与数据采集
        2.4.1 试验目的与思路
        2.4.2 试验方案
        2.4.3 试验流程
        2.4.4 试验数据及处理
    2.5 模型修正与验证
        2.5.1 理论模型验证
        2.5.2 临界纵坡引入
        2.5.3 理论模型修正
        2.5.4 修正模型验证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连续下坡制动毂温升敏感性及温升属性分析
    3.1 制动毂升温敏感性分析
        3.1.1 车辆因素对制动毂升温的敏感性
        3.1.2 纵坡因素对制动毂升温的敏感性
        3.1.3 环境因素对制动毂升温的敏感性
    3.2 制动毂降温敏感性分析
        3.2.1 车辆因素对制动毂降温的敏感性
        3.2.2 纵坡因素对制动毂降温的敏感性
        3.2.3 环境因素对制动毂降温的敏感性
    3.3 连续下坡制动毂温升属性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制动毂温升的连续下坡设计优化方法研究
    4.1 设计优化概述
        4.1.1 规范相关规定
        4.1.2 设计优化原则
    4.2 平均纵坡展线与陡缓组合展线对比
    4.3 纵坡组合设计参数优化
        4.3.1 纵坡组合温升属性
        4.3.2 缓坡坡度
        4.3.3 坡度差
        4.3.4 坡长组合
    4.4 连续下坡安全设计与优化建议
    4.5 本章小节
第五章 高速公路连续下坡设计优化流程及其应用
    5.1 连续下坡设计优化流程
    5.2 实例应用
        5.2.1 项目概况
        5.2.2 方案设计优化
        5.2.3 优化效果分析
    5.3 本章小节
结论与展望
    主要研究工作和结论
    论文创新点
    建议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6)积雪冰冻条件下互通式立交匝道平纵指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状况
        1.2.2 国内研究状况
    1.3 主要研究内容
    1.4 研究技术路线
第二章 相关参数选择及确定
    2.1 主导车型的选择
        2.1.1 我国卡车市场销量情况统计
        2.1.2 我国高速公路货运车型统计
    2.2 积雪冰冻条件载重车辆操纵稳定性参数选择
        2.2.1 操纵稳定性与安全
        2.2.2 评价汽车操纵稳定性的方法
        2.2.3 国内外汽车操纵稳定性的客观评价指标
        2.2.4 汽车操纵稳定性评价指标分析
    2.3 积雪冰冻条件立交匝道规范内容
        2.3.1 匝道设计速度
        2.3.2 匝道超高
        2.3.3 匝道圆曲线半径
        2.3.4 匝道纵坡
        2.3.5 匝道合成坡度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积雪冰冻路面摩擦系数测定
    3.1 实验背景资料
        3.1.1 我国积雪冰冻条件下冬季气温分析
        3.1.2 我国积雪冰冻条件下冬季降水分析
    3.2 实验设计及准备工作
        3.2.1 实验设计
        3.2.2 实验流程
        3.2.3 实验仪具体与材料
        3.2.4 降雪量对应冰层厚度计算分析
    3.3 试件覆盖冰层摩擦系数实验方法与步骤
        3.3.1 准备工作
        3.3.2 测试步骤
        3.3.3 试件覆盖冰层测量结果及分析
    3.4 道路表面覆盖积雪摩擦系数实验方法与步骤
        3.4.1 准备工作
        3.4.2 测量步骤
        3.4.3 道路覆盖降雪测量结果及分析
    3.5 道路积雪车辙处摩擦系数测量
    3.6 实验数据处理及结论
        3.6.1 抗滑值的温度修正
        3.6.2 摆值BPN与横向力系数SFC换算
        3.6.3 积雪冰冻条件下道路摩擦系数汇总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Trucksim的人车路仿真模型建立
    4.1 交通仿真软件比较及选择
    4.2 Trucksim建模
        4.2.1 Trucksim整车车体模型
        4.2.2 整车挂车模型
        4.2.3 载荷模型
        4.2.4 轮胎模型
        4.2.5 Trucksim其他子系统模块
    4.3 驾驶员仿真模型
        4.3.1 驾驶员模型基本原理
        4.3.2 速度控制模型原理
        4.3.3 转向控制模型原理
        4.3.4 速度控制模型建立
        4.3.5 刹车控制
        4.3.6 换挡控制
        4.3.7 转向控制模型建立
    4.4 路面模型
        4.4.1 平面线形设置
        4.4.2 纵断面线形设置
        4.4.3 平纵线形组合设置
        4.4.4 路面摩擦系数
        4.4.5 路面影像和周围环境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积雪冰冻条件下立交平面指标研究
    5.1 积雪冰冻条件下停车视距计算
        5.1.1 停车视距计算公式
        5.1.2 停车视距相关规定
        5.1.3 Trucksim中仿真计算制动压力
        5.1.4 采用85%设计速度的匝道停车视距仿真
    5.2 积雪冰冻条件下匝道最小圆曲线半径计算
    5.3 积雪雪冰冻条件下安全车速侧滑模型
    5.4 积雪冰冻条件下安全车速侧翻模型
    5.5 横向稳定性保证
    5.6 Trucksim仿真实验
        5.6.1 规范值仿真结果
        5.6.2 计算值仿真结果
    5.7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积雪冰冻条件下纵断面指标研究
    6.1 车辆动力性简析
        6.1.1 汽车行驶驱动力计算
        6.1.2 汽车行驶阻力
        6.1.3 车辆的行驶条件简述
        6.1.4 理想最大纵坡和不限长度最大纵坡
    6.2 积雪冰冻条件下匝道最大纵坡计算
    6.3 积雪冰冻条件下立交匝道载重车上坡最大坡长分析
        6.3.1 设计速度80km/h、70km/h时最大坡长
        6.3.2 设计速度60km/h、50km/h时最大坡长
        6.3.3 设计速度40km/h、30km/h时最大坡长
        6.3.4 积雪冰冻条件下立交纵坡对应上坡最大坡长
    6.4 积雪冰冻条件下立交匝道车辆停车起步最大纵坡
        6.4.1 积雪冰冻条件下立交匝道上坡停车起步仿真
        6.4.2 考虑停车起步的积雪冰冻条件下立交匝道上坡最大坡度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积雪冰冻条件下平纵指标组合研究
    7.1 合成坡度计算
        7.1.1 载重车坡道安全停车的合成坡度计算值
        7.1.2 不发生滑移的载重车下坡度合成坡度计算
    7.2 积雪冰冻条件下立交匝道上坡合成坡度仿真
        7.2.1 Trucksim设置
        7.2.2 Trucksim仿真结果
    7.3 积雪冰冻条件下立交匝道下坡合成坡度仿真
        7.3.1 Trucksim仿真设置
        7.3.2 Trucksim仿真结果
        7.3.3 积雪冰冻条件下立交匝道下坡最大坡长
    7.4 本章小结
结语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致谢

(7)基于公路典型线形组合运行速度预测下的排放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道路线形与运行速度的关系
        1.2.2 运行速度与车辆尾气排放的关系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第二章 公路典型线形组合及运行速度预测模型
    2.1 公路典型线形组合
        2.1.1 道路平面线形与运行速度的关系
        2.1.2 道路纵断面线形与运行速度的关系
        2.1.3 公路线形组合与运行速度的关系
    2.2 运行速度预测模型
        2.2.1 运行速度定义
        2.2.2 运行速度计算的方法与步骤
        2.2.3 公路典型线形组合的路段划分方法
        2.2.4 运行速度预测模型及模拟方案确定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车辆综合移动源排放模型MOVES2014a
    3.1 MOVES2014a的介绍及应用
        3.1.1 MOVES的参数设定
        3.1.2 MOVES的主要计算原理
        3.1.3 MOVES的模型结构
    3.2 MOVES运行工况研究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公路线形组合路段划分下的排放规律研究
    4.1 平直路段模拟
        4.1.1 小型车平直路段模拟结果分析
        4.1.2 大型车平直路段模拟结果分析
    4.2 纵坡路段模拟
        4.2.1 小型车不同坡度下模拟结果分析
        4.2.2 大型车不同坡度下模拟结果分析
    4.3 平曲线路段模拟
        4.3.1 小型车不同平曲线半径下模拟结果分析
        4.3.2 大型车不同平曲线半径下模拟结果分析
    4.4 弯坡组合路段模拟
        4.4.1 弯坡组合路段模拟结果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实例分析
    5.1 道路工程概况
    5.2 基于线形组合的路段划分
    5.3 运行速度计算
    5.4 尾气排放规律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图表目录
致谢
作者简历
攻读硕士期间的主要成果

(8)高速公路货车专用道合理设置车流条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目的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实践评述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国内外实践应用
        1.2.4 现状研究及实践总结
    1.3 研究方法
    1.4 论文的主要内容
    1.5 论文技术路线
第二章 高速公路上货车对交通运行的影响分析
    2.1 高速公路货车基本交通特性分析
        2.1.1 高速公路货车车辆设计参数
        2.1.2 高速公路货车的动力特征
        2.1.3 高速公路货车的行驶特征
    2.2 货车对高速公路车流的影响分析
    2.3 货车对交通安全和环境的影响分析
        2.3.1 货车对交通安全的影响
        2.3.2 货车对环境的影响
    2.4 客货分离的必要性分析
        2.4.1 提高道路通行能力
        2.4.2 提高实际运行效率
        2.4.3 提高行车安全
        2.4.4 延长公路使用寿命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高速公路货车专用道设置影响因素分析
    3.1 高速公路货车专用道的基本内涵
        3.1.1 货车专用道的定义
        3.1.2 货车专用道的隔离方式
        3.1.3 货车专用道的设置形式
    3.2 影响货车专用道设置的主要因素分析
        3.2.1 道路因素
        3.2.2 交通因素
        3.2.3 其他因素
    3.3 货车专用道设置影响因素的权重确立
        3.3.1 建立层次结构模型
        3.3.2 构造两两比较的判断矩阵
        3.3.3 进行层次单排序及一致性检验
        3.3.4 层次总排序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高速公路货车专用道设置车流条件仿真研究
    4.1 仿真模型建立
        4.1.1 仿真软件选取
        4.1.2 仿真参数标定
        4.1.3 仿真模型验证
    4.2 仿真方案设计
        4.2.1 道路条件
        4.2.2 交通条件
    4.3 效果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4.3.1 道路运行效率指标
        4.3.2 道路安全指标
        4.3.3 经济效益指标
    4.4 分析方法确定
    4.5 仿真结果与分析
        4.5.1 双向四车道
        4.5.2 双向六车道
        4.5.3 双向八车道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案例验证
    5.1 工程概况
    5.2 仿真建模
        5.2.1 模型建立
        5.2.2 仿真结果输出
    5.3 改造后效果分析
        5.3.1 分析方法选取
        5.3.2 评价指标参数确定
        5.3.3 评价结果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及成果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9)车—路耦合作用下高速公路车辆运行安全性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内容
        1.2.1 车型数据获取和车—路耦合模型的建立
        1.2.2 设计指标及其耦合作用对车辆运行安全性的影响
        1.2.3 多设计指标耦合作用下车辆运行安全敏感性分析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车辆类型划分与关键参数
        1.3.2 三维几何线形指标及其耦合对车辆运行安全性影响
        1.3.3 多设计指标耦合作用下车辆运行安全敏感性分析
    1.4 研究价值
    1.5 章节安排
    1.6 技术路线
    1.7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公路行驶车辆数据获取与最不利车型参数
    2.1 小客车
        2.1.1 数据获取
        2.1.2 数据分析
    2.2 大客车
        2.2.1 数据获取
        2.2.2 数据分析
    2.3 货车
        2.3.1 数据获取
        2.3.2 数据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车—路耦合模型构建及车辆动力学指标选取
    3.1 车辆动力学仿真模拟平台比选
    3.2 整车模型构建
        3.2.1 ADAMS数据结构分析
        3.2.2 车体结构模型
        3.2.3 悬架系统
        3.2.4 轮胎模型
    3.3 整车模型构建
        3.3.1 最不利小客车整车模型
        3.3.2 最不利大客车整车模型
        3.3.3 最不利货车整车模型
    3.4 车—路耦合模型
        3.4.1 道路模型构建
        3.4.2 车—路耦合模型构建及主要参数初始化
    3.5 车辆动力学指标选取
        3.5.1 表征车辆侧翻行为的动力学指标
        3.5.2 表征车辆道路跟踪性的动力学指标
        3.5.3 表征车辆径向行驶表现的动力学指标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高速公路设计指标对车辆行驶动力学的影响
    4.1 几何线形指标与路段事故预测模型
        4.1.1 几何线形指标对路段事故数的影响
        4.1.2 路段事故水平对线形指标的敏感性分析
    4.2 平面线形指标对车辆行驶动力学影响
        4.2.1 平直线对车辆行驶动力学影响
        4.2.2 圆曲线对车辆行驶动力学影响
        4.2.3 车辆在圆曲线段行驶安全敏感性
    4.3 纵断面线形指标对车辆行驶动力学影响
        4.3.1 纵坡坡度与坡长对车辆行驶动力学影响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车辆行驶动力学表现与公路设计指标关系验证
    5.1 实测数据验证纵坡路段车辆行驶速度差仿真模拟有效性
        5.1.1 车辆运行数据采集
        5.1.2 实测数据分析与仿真模拟有效性验证
    5.2 历史事故数据验证纵坡路段车辆行驶速度差仿真模拟有效性
        5.2.1 回归分析模型
        5.2.2 数据分析
        5.2.3 回归结果分析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语
    6.1 研究结论
    6.2 主要创新点
    6.3 研究展望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发表的文章
    参与或主持的课题
参考文献
致谢

(10)山区旅游公路路侧安全评价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发展现状
        1.2.1 国外研究发展现状
        1.2.2 国内研究发展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山区旅游公路路侧事故及安全影响因素分析
    2.1 山区旅游公路路侧事故特征分析
        2.1.1 事故发生地点分析
        2.1.2 事故发生形态分析
    2.2 道路的影响因素分析
        2.2.1 道路几何线形
        2.2.2 道路路侧环境
    2.3 驾驶员的影响因素分析
        2.3.1 不良驾驶行为
        2.3.2 驾驶员特征
    2.4 车辆的影响因素分析
    2.5 不良天气的影响因素分析
        2.5.1 雨天
        2.5.2 雾天
        2.5.3 雪天
        2.5.4 大风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山区旅游公路路侧安全评价指标体系
    3.1 山区旅游公路路侧安全评价现状与等级划分
        3.1.1 国内外路侧安全评价现状
        3.1.2 山区旅游公路路侧安全评价等级划分
    3.2 山区旅游公路路侧安全评价指标的确定
        3.2.1 山区旅游公路路侧安全评价指标分析
        3.2.2 基于主成分分析法对山区旅游公路路侧安全评价指标筛选
        3.2.3 安全评价指标的量化和等级划分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山区旅游公路路侧安全评价模型建立
    4.1 基于AHP-熵权法确定路侧安全评价指标权重
        4.1.1 熵权法确定权重
        4.1.2 AHP法确定权重
        4.1.3 综合权重的确定
    4.2 基于物元可托理论建立山区旅游公路路侧安全性评价模型
        4.2.1 路侧安全评价物元
        4.2.2 经典域与节域的确定
        4.2.3 关联函数的确定
        4.2.4 确定权重
        4.2.5 关联度与评价标准确定
    4.3 实例分析
        4.3.1 权重的确定
        4.3.2 确定物元R矩阵、经典域R_t和节域R_p
        4.3.3 确认关联函数与关联度
        4.3.4 综合评价结果
    4.4 山区旅游公路路侧安全改善
        4.4.1 诱导设施
        4.4.2 边沟改善
        4.4.3 护栏改善
        4.4.4 路侧杆柱改善
    4.5 本章小结
总结与展望
    主要结论
    不足与进一步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四、高速公路受限纵坡与汽车燃耗的相关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山区高速公路长大下坡路段警告标志适应性研究[D]. 章涛. 昆明理工大学, 2020(05)
  • [2]二级公路连续上坡路段坡度与坡长组合设计优化研究[D]. 张聪颖. 重庆交通大学, 2020(01)
  • [3]小半径弯坡路段行车特性分析与安全处置策略研究[D]. 寇云蛟. 重庆交通大学, 2020(01)
  • [4]螺旋隧道出口段低温雨雪天气下行车稳定性研究[D]. 李纪亭. 长安大学, 2020(06)
  • [5]基于制动毂温升的高速公路连续下坡设计优化方法研究[D]. 侯宇迪. 长安大学, 2020(06)
  • [6]积雪冰冻条件下互通式立交匝道平纵指标研究[D]. 邵阳. 长安大学, 2019(07)
  • [7]基于公路典型线形组合运行速度预测下的排放规律研究[D]. 杨晨. 苏州科技大学, 2019(01)
  • [8]高速公路货车专用道合理设置车流条件研究[D]. 李向惟. 重庆交通大学, 2019(06)
  • [9]车—路耦合作用下高速公路车辆运行安全性评价研究[D]. 唐宗鑫. 东南大学, 2018
  • [10]山区旅游公路路侧安全评价技术研究[D]. 戴卓炜. 长沙理工大学, 2018(07)


汽车论文 线形诱导标志论文 汽车行驶论文 交通论文

上一篇:皖南古民居形象中隐藏的精神内涵
下一篇:中国艺术百年里程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