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娜[1](2021)在《刘凡及其诗歌研究》文中提出
张茜[2](2021)在《清代山东诗文作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旨在通过对清代山东诗文作家进行研究,对清代山东诗文创作进行一次整体的观照。全文将研究清代山东诗文创作的特点所在,梳理清代山东较具特色的作家及其作品,研究各地区具有代表性的文学家族及其创作,并对清代山东诗学思想的发展与变化及其背后的成因进行探讨。第一章第一节主要分析清代山东诗文创作的生成机制,包括自然地理环境、经济、科举教育情况、独特的地域文化等背景因素。第二节主要概述清代山东的诗学思想发展流变及文论思想等内容,诗学思想部分,主要展现清初作家对前代诗学的批判、继承和再发展,以及清代山东内部纵向时间轴上诗学思想的流变趋势。其后,本文的第二章至第六章,将以地区作为分章标准,分别写济南地区、青州地区、兖州地区、胶东地区及其它地区这五个部分。其排列标准,从前至后分别为传统文学中心、新兴文学中心,然后是传统、新兴之外的其他地区。这其中,济南地区、青州地区和兖州地区作为山东的传统文学中心,自古以来文学创作就极为发达,而胶东地区所包括的登州府和莱州府,则是两个自明末兴起的新兴文学中心。在传统文学中心和新兴文学中心之外,本文还设置了第六章,对除传统、新兴两种文学中心之外的其他地区的作家及其创作进行研究,以达到较为全面的对清代山东地区作家、作品及代表性文学家族进行研究的目的。第二章主写济南地区。该章第一节和第二节分别写王士祯和蒲松龄,两人同为清初具有全国影响力的文坛巨匠,在各自的领域进行了不同但却极致的文学艺术探索。第三节写田雯,其人也是清初山左诗歌创作的集大成者。第四节以清初济南地区较具代表性的其他作家作为研究对象,研究这些作家的生平及文学创作。第五节重点研究清代济南地区具有代表性的文学家族,关注其家族内的作家及其作品。第三章主写青州地区。该章第一节的研究对象为赵执信,其与王士祯有着诗歌理论上的对峙,主张现实主义传统。第二节研究对象为“安丘二曹”的曹贞吉和曹申吉两兄弟,其中曹贞吉入赵执信的《谈龙录》,同时也是清初“诗中十子”之一,兄弟两人皆是清初闪耀全国文坛的大家。第三节以丁耀亢作为研究对象,研究其诗文创作。第四节以青州地区其他具有特点和地方影响力的作家作为研究对象。第五节则以青州地区具有代表性文学家族作为研究对象,展现清代青州地区的文学家族的作家及创作情况。第四章主写兖州地区。第一节写曲阜地区,研究曲阜地区在清代极具代表性的四位作家,分别为颜光敏、孔尚任、颜光猷和桂馥。第二节以宁阳地区的黄恩彤作为研究对象。第三节则关注清代兖州地区的文学家族,以曲阜孔氏和曲阜颜氏最为代表,这两个文学家族在有清一代诞生了大量的作家,并创作了很多相当不俗的文学作品。第五章主写胶东地区。该地区主要包括山东的莱州府和登州府,这两个地区经过明代前期和中期的积累,至明后期逐渐成为山东地区一个具有重要影响力的文学中心。该章第一节以清初与施闰章并称“南施北宋”的宋琬作为研究对象。第二节则以高密诗派作为研究对象,展现乾隆时期兴起的高密诗派与其前辈神韵诗派的不同主张,以及该时期诗歌主张转变的背后成因。第三节以胶东地区具有代表性文学家族作为研究对象,研究清代胶东地区具有影响力的文学家族的作家及其创作。第六章主写其他地区,在传统文学中心和新兴文学中心之外,山东还有武定府、泰安府、沂州府、曹州府等地区,这些地区非传统的通衢大邑,亦非政治中心,故经济发展和文化教育发展皆落后于传统和新兴文学中心所在的地区,这些地区具有代表性的人物多产生于清中期及以后,是长时间经济和文化等因素积累的结果,该章第一节选取的吴重熹,即为清道光时期诞生的一位较具影响力的作家。除去较具代表性的作家之外,该章第二节以家族为中心,选取了三个具有代表性的文学家族进行了研究,试图由这几个具有一定代表性的文学家族的创作,来一窥这些地区在清代的文学创作情况。
贺晶晶[3](2020)在《八旗女性汉文别集研究》文中指出在清代女性文学中,既以诗文记载了一个特殊女性群体的生存状况,也展现了八旗女性迥异于一般女性的写作视角与创作风貌,在女性文学、八旗文学与民族文化融合等研究领域都有独特价值,目前学术界对这一领域的关注极少。本论文从文献学视角出发,首次对清代八旗女性作家群体与汉文别集进行了系统考察和研究。第一,呈现清代八旗女性文学创作与别集留存的规模。检索各类目录等文献得载录于典籍的八旗女性作家99位,其中记载有别集者计59人,八旗女性别集63部(存在一人多集现象),据此可见有清一代八旗女性的创作人员的大体规模;国家图书馆与国内各大高校图书馆总计藏存世作品32部,另有31部别集在目前重要的书目与电子平台上查检不到,亡佚的可能性较大,但亦不能绝对而论。在列表统计八旗女性别集的刊刻时间、版本、存佚等情况、系统考察存世作品后,得出八旗女性别集具有部头小且作品数量不多、着者族属分布不均但社会地位较高、诗文结集多赖家族力量、流传不如人意且刊刻时段较为集中等基本特点。第二,为笔者目前可见的24部八旗女性汉文别集作叙录。概述作者生平与主要事迹,考察作品版本并作详细描述,总体介绍每部别集的作品规模、创作题材与内容、主要特点等,具体地展现八旗女性留存作品的情况。第三,以文献调查为基础,论定八旗女性汉文别集的文献价值。八旗女性汉文别集详细载录八旗女性作家的生平与创作情况,记录了她们的文学活动,是为其文学价值;八旗女性别集可用以校勘各类清诗总集以获得全面且准确的文献资料,是为其校勘价值;八旗女性别集展现了八旗女性的生活面貌与思想观念,是为其史料价值。
毛慧敏[4](2020)在《陈匪石《宋词举》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陈匪石作为现代重要的词学家,其词学创作和理论着作广受学界关注。而在传统词学向现代词学转型时期诞生的《宋词选》则凸显了它与同时期其他词选的独特性,透过它可以窥见现代词选与时代语境之关系,也可以以点及面地了解现代唐宋词选本的概况。近年来,学界已经对陈匪石及其《宋词举》展开了相关研究,主要集中于对陈匪石的文献整理、词学研究,《宋词举》的体例特点等方面,但对《宋词举》的生成环境、成书过程,以及它在词选史上的定位等问题尚缺乏必要的探讨,对其学术价值的挖掘还不够深入。因此本文将在尊重客观历史事实的基础上,综合运用历史学、文献学、接受美学等多种方法,既充分重视对文献材料的搜集与运用,又试图在词选史发展的动态过程中加深对《宋词举》的认识,具体从以下五个方面进行讨论:一是对现代唐宋词选的整体性研究,了解当时的时代背景以及词选编纂情况,同时归纳总结这一时期唐宋词选的特点,以观词选嬗变之迹。二是从出生年份、家庭影响、学习教育、朋友交游四个方面对陈匪石的生平进行详细地考察,以便了解其生平对其词学思想形成产生的影响,从而进一步梳理陈匪石在词学方面取得的成就。三是对《宋词举》的成书、流传与接受历程进行考证,详细梳理其从一本大学讲义到成为一部专着的过程,同时也可以从中窥见现代教育发展的缩影,充分挖掘《宋词举》的学术价值。四是就同时期的其他代表性唐宋词选与《宋词举》作比较,通过比较,认为《宋词举》在编选次序、编选体例、选词数量、编选目的等方面都与其他选本有所差异,凸显出了《宋词举》的独特性;在对其独特性的成因分析中又体现了时代风气对其产生的影响。五是对《宋词举》在词选史上产生的意义及影响进行总结,可以看到其析论型词选的特点奠定了后世评析型词选的基础,又在一定程度上丰富和拓展了现代唐宋词选本的体例,凸显了《宋词举》在词选史方面的价值。
刘爽[5](2020)在《《李象先集》整理及李氏交游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李焕章,字象先,号织斋先生,乐安(今山东广饶)人,明代诸生,“青州四杰”之一。出生官宦之家,祖、父均在朝廷任职,兄弟五人都有杰出的文学才华,均有诗集传世,地方志皆有传。明亡后,焕章作《志不二朝》,以明不仕新朝之志,或云游在外,或隐居山寺,或与志同道合者饮酒赋诗,以抒胸臆。其与顾炎武、周亮工、李澄中及诸城遗民集团有密切的交往。李焕章是山东青州一带声名较着的文人,又处在明清鼎革之际,且有一定数量的诗文传世,《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存其目,表明其诗文有一定的研究价值的。但是,其诗文的传存却十分散乱,未经专门系统的整理。目前所见其诗文集有《织斋文集》八卷共91篇与《织水斋集》(不分卷)168篇,这与方志及《提要》中所说“百万余言”显然是不相符。笔者在田野调查中查知民间流传的李焕章诗文213篇,分作“赋”“记”“序”“书”“跋”“传”“说”“墓表、墓铭”“疏”“族谱序”以及“杂着”,又从方志中辑录其佚文15篇,周亮工所辑《赖古堂文选》《藏弃集》《结邻集》中辑录其佚文7篇。此外,笔者又搜得李氏诗作45首。本文即笔者对以上诸篇进行点校及注释的成果。此外,笔者还详细梳理了李焕章的交往。李氏的交往范围极广,不仅有同州郡者,还有当时的名士如顾炎武、李澄中、周亮工等人;侨居诸城时,又与诸城遗民集团来往密切,同时与佛门中人相熟往来。笔者希望通过对其交往活动的梳理来分析明清鼎革之际基层士人们的思想心态,以及他们面对如此之时代巨变时所作的人生选择。全论分为上、下两篇。上篇是研究和整理李焕章诗文集。第一章,笔者主要对李焕章诗文集的流传和刊刻,梳理其存世文献,重点研究笔者在民间所获手抄本。第二章,系统点校里李焕章诗文。下篇是研究李焕章其人。第一章,介绍了明末清初山东的状况及李氏家族。明末清初的山东,战乱频繁,灾难不断,人民生活凄苦。许多望族也在这场动乱中受到冲击,不仅失去财产和家人,更有“夷夏之辨”对原有意识形态的冲击。李氏家族的经历是这一时代的缩影,经过这一变故,李氏家族也由盛转衰,再不复当年。第二章研究李焕章的交往活动,李焕章交往广泛,涉及各个阶层,主要论述其与周亮工、李澄中及诸城遗民集团的交往,兼及其与其他基层士人的来往。
李佩瑜[6](2020)在《《历朝杭郡诗辑》整理与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浙江图书馆藏《历朝杭郡诗辑》清稿本四十卷,是丁丙仿吴颢《国朝杭郡诗辑》编纂体例,在《武林耆旧集》残本内容的基础上纂1而成的一部地域性通代诗选集。《诗辑》以“人、传、诗”的形式收録杭郡一地六朝迄明的诗人2625位,诗作5720首,小传2487条。其中,卷一至卷三十二爲南朝至明代科名与闲人;卷三十三爲闺秀艺伎;卷三十四爲名流寄寓;卷三十五至卷三十七爲僧人;卷三十八至卷三十九爲道士;卷四十爲无名氏与仙鬼謡谚。《诗辑》立足於乡邦文献的挖掘和整理,与《国朝杭郡诗辑》前後相续,展现杭郡一地诗歌繁荣昌盛的历史风貌,凸显杭州地区的自然山水、人文景观、地域文化等特色。整理研究此书能爲杭郡文献的存续补遗、诗史的谱系构建、文学的地域特色研究发挥重要作用,是一部从文献、文学、文化等方面对杭郡地区都非常重要的地域诗歌总集。本文主要分研究编和文献编两大部分。研究编包含绪论、正文。绪论部分主要对《历朝杭郡诗辑》的版本作详细介绍并阐明其研究价值及意义。目前学界还未对《历朝杭郡诗辑》有过任何的整理爬梳,更无具体的作品介绍和详细系统性的研究,可借鉴《国朝杭郡诗辑》系列的研究思路和方法对《历朝杭郡诗辑》展开深入的研究。正文部分包含四章,从文本、内容及其价值等方面进行介绍和研究。第一章阐述了丁丙编纂《诗辑》的社会背景与个人机缘。其中,论证了《国朝杭郡诗辑》系列和《武林耆旧集》二者对《历朝杭郡诗辑》编纂的重要影响,揭示其内在联系。第二章从内容样貌与收録标准两方面阐释《诗辑》的基本体例。内容样貌包括了内容形式与编排次序;收録标准包括收録范围、收诗标准、收传原则。其中,收诗标准与丁丙的诗学倾向密不可分。第三章从诗歌的来源、题材和小传的来源、内容两大主体部分对《诗辑》着録的内容进行全面详细地展现。第四章揭示了《诗辑》的文献、文学、史料价值及地域文化特色。文献编是对《历朝杭郡诗辑》四十卷的整理点校。附録部分爲《历朝杭郡诗辑》中,人物介绍条目所提及诗集诗稿的名目存録整理。
邰弘灿[7](2020)在《清代烟草诗文中文人心态的演变》文中提出自烟草从明万历年间传入中国以来便得到了迅速的传播,吸烟之风的盛行也贯穿了有清一代的始末。清代文人不同时期的烟草诗文创作也蕴含着他们不同时期的创作心态,也在一定程度上表现着他们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心态演变的轨迹与特征。第一章,从我国民间关于“烟草起源”的传闻入手,梳理了烟草在明万历年间传入我国的路线,进而归纳并分析了烟草在明清之际在我国传播的路径,并总结了烟草得以在全国范围内迅速传播的原因;第二章,从清初的禁烟政策中探讨了烟草能够在统治者明确的禁烟态度之下仍然广泛传播的原因,并分析了烟草在清初上层社会精英之间的流行情况。也正是当烟草进入了上层文士大夫的视野之中,才产生了关于烟草的文学创作。清初文人对烟草的文学形象塑造,多集中在“提高烟草的地位”、“描写烟草的烟气”、“塑造与烟草相关的美人”等角度之上,并且在具体的文本创作当中承载了他们在咏物诗新题材的刺激之下,用诗文的形式进行了对儒者学识的补充,和对美人与烟草的关照;第三章,从乾隆时期统治者禁烟政策的转变入手,分析了乾嘉时期烟草文学作品的发展,并以其间依次成规模的“烟草唱和诗”为例,总结了这个时期文人创作烟草诗文时更加用心和细致的艺术手法;第四章,以乾隆时期扬州马曰琯、马曰璐兄弟“小玲珑山馆”的文学活动为中心,具体分析了以厉鹗为代表的“烟草词”创作、以全祖望为代表的“烟草赋”创作,以及“烟草文”的趣味性表达,从而进一步总结了乾嘉时期烟草文学作品的繁荣多样,进而分析了这个时期文人在创作烟草诗文时求新求异的心态和背后对政治的疏离感;第五章,依次分析了清代中后期烟草诗文里关于烟筒诗、鼻烟诗、水烟诗、烟技诗以及女性自身的烟草诗文创作,从而总结了清人吸烟方式和烟草文学创作的多样化表达,并探讨了嘉庆以后烟草诗文向浅俗化倾向的书写;第六章,从清代烟草诗文中梳理出反对种烟、吸烟的文人和作品,归纳并总结了反对烟草的声音中“强本抑末”、“危害健康”和“反对流俗”的理由与角度,强调古人对烟草危害的认知,并为我们今天正确对待烟草制品提出见解。总之,本文立足于烟草文学作品的文本,通过对清代各个时期烟草诗文的梳理和分析,挖掘其中的文学价值,探讨烟客文士的创作心态,从而使烟草诗文得到应有的重视。
钱成[8](2019)在《明清“海陵地区”文化家族与戏曲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法国着名学者布岱尔曾指出,“地理环境是最核心的历史知识,也是最深入的内层历史。”(1)对于文化地理而言,每一个地名,实际上都是一个文化符号,标志或隐含着某种地域文化特征。(2)家族文化与地域文化二者之间有着天然的重叠、生成和代表的关系,地域文化必然成为家族文学与艺术研究的重要维度。基于此,研究家族文学和艺术,就不可能绕开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必须要立足于一定时空背景下的地域人文环境中。与明清时期经史、诗文、小说、书画、园林等文艺形态发展相一致,明清戏曲文化的地域性、家族性特征的鲜明度和覆盖面,均远较前代突出。因此,地域文化视阈下群体性曲家的研究,被视为新时期的学术增长点。而从地域性的视野背景中去分析、研究明清时期地域文化,特别是戏曲文化,就必然要以本土文化家族为分析对象,分析其相关戏曲文化活动和文化传承,在此基础上,全面总结地域性文化史、戏曲史的形成与流变。正如陈寅恪先生所言:“学术文化与大族盛门不可分离。”(3)在中国文化体系中,文化家族是中国古代学术文化的重要创造者之一,在长期的形成与发展过程中,大多在文学、艺术等方面积淀深厚。同时,家族文化与该家族所在地域的区域文化存在着共生共荣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关系。近年来,在探究区域文化和文学的盛衰嬗递的规律时,许多学者把研究的目光聚焦于该地域的文化家族。因此,关于地域文化和家族文学与文化的研究方兴未艾,已成为学术界公认新的学术生长点。与此同时,在地域性戏曲文化研究方面,学术界对以诸如北京、苏州、南京、扬州等为对象的地域戏曲史研究,取得了蔚为大观的学术成果,推动了区域性戏曲活动研究的发展和深化。“海陵地区”有着人文蔚焕的历史,其上善若水、兼容并蓄、厚文重教、经世致用、安泰祥和、崇儒尚实的地域文化特征,在苏中地域乃至江淮文化板块、江苏地域文化,以及目前学术界正全力打造的江南文化体系中特色鲜明。自明中期迄于近代,“海陵地区”的戏曲创作、批评与表演始终保持相当的活跃程度,成果丰硕。众所周知,世家望族的兴衰存废,其得以维系的命脉,正是政治、经济和文化等诸种因素的共同结果,其中地域性文化因素的作用,不容忽视。一方水土育一方人,一方人铸就一方文。一个地域的区域文化还与该地的文化家族具有先天的同构关系。明清“海陵地区”文化家族中,往往有着延续数代的戏曲文化传承与发展。纵观明嘉靖以来的“海陵地区”,先后涌现了总数超过二十,从明中后期一直延续至民国,有着浓郁、鲜明戏曲文化特征的文化家族。明清“海陵地区”文化家族的戏曲活动,主要分布于明中后期、清前期、清中期和清末期四个阶段,参与家族可分为地方望族、艺文世家和演艺家族三种类型。其中,最具有明清时代特色和“海陵地域”文化特色的家族戏曲活动,是清前期和中期该地区文化世家中家族文人所进行的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影响巨大的戏曲活动。这些家族文人极为重视本家族的艺术文化建设,除热衷于诗文、经史、书画、园林等文化形态外,还致力于戏曲创作、戏曲表演和戏曲批评。特别是在明末清初,因多种因素的促成,他们所置办的戏曲表演团体(家班、家乐),其规模、数量和表演水平在同时期的全国范围内首屈一指。因对戏曲有着执着的爱好,这些家族文人在戏曲文本创作、理论批评、曲本刊刻、班社建设和人才培养等方面都卓有建树。纵观明清海陵文化家族形式多样、成果各异、影响巨大的戏曲文化活动,可见家族文化和戏曲繁盛的发展轨迹,是“海陵地区”地理优势、文化精神驱动力与时代机运共同影响的结果,是地域文化史、家族史和戏曲史上的一种特殊的存在,也诠释了地理元素与家族文化、戏剧审美三者之间协调共存、互相催生、共同繁荣的关系。因此,本文以明嘉靖朝至清宣统朝为时间截取点,以地处长江以北,扬州以东、南通以西、盐城以南的“海陵地区”为空间对象,以阐明什么是“海陵文化圈”与“家族文化”作为研究背景,以该地域内文化家族与戏曲的关系为切入点,以家族戏曲文化传承与发展为分析重点,以点带面,重点突出,在收集、整理相关文献资料的基础上,在文化学、人类学、历史学、戏剧学等学科理论指导下,全面深入考察分析明清“海陵地区”具有家族性质,包括戏曲创作与改编、戏曲演出、戏曲批评和戏曲文献刊藏、戏曲教育以及通过戏曲实现的交游等在内的各类戏曲活动,归纳本地区家族戏曲活动的特殊性和规律性,对“海陵地区”文化家族所取得的戏曲文化成就在明清戏曲史和地域文化史的地位给予恰当评价。同时,本文立足于明清“海陵地区”文化家族与戏曲关系的探讨,论述本地区文化家族的类型、所处时代和地域分布,重点分析其与戏曲的关系;同时选取明清“海陵地区”多个文化家族为个案分析对象,根据现存家谱、家族文人诗文作品和家族文人进行的戏曲创作和改编,家班表演和指导,剧作观演和评阅,曲本刊刻与收藏等戏曲活动。在行文过程中,从明清“海陵地区”文化家族的戏曲创作活动及特点、戏曲表演活动及特点、戏曲批评活动及特点三个角度,予以总结和提炼。同时,立足时代与地域背景,在横向、纵向对比分析的基础上,从宏观与微观两个层面,揭示本地区文化家族戏曲文化繁荣的独特原因所在。此外,本文还以明清戏曲史为经、以地域文化史为纬,概述“海陵文化家族”灿烂辉煌戏曲活动的深远影响。除理论层面的分析外,本文还在明清“海陵地区”文化家族戏曲活动的相关史料方面多有发现。如对于海陵文化家族中的宗周、宗臣、宗元鼎家族,陈完、陈尧家族,范增应、范驹、范日觐家族,季寓庸、季振宜、季式祖家族,宫伟镠、宫鸿历、宫敬轩、宫国苞家族,沈默、沈成垣家族,高凤翥、高岱瞻家族,李宗孔家族,徐观政和徐珠家族,陆舜和张幼学、张一侪、张符骧家族,徐信和徐鹤孙家族,夏兰、夏荃和夏嘉谷家族等相关文化家族的戏曲文化活动,前人基本从未提及,或尽管有所涉猎,却存在较多明显错误。针对这一情况,本文对学术界关于泰州俞氏、如皋冒氏、泰兴季氏等文人家班的部分谬误予以辨析;对泰州宫伟镠、泰州俞锦泉、泰州俞梅、泰州宫云翥、泰州宫敬轩、泰州宫国苞、泰州俞国鉴、泰州储梦熊、泰州李宸、泰州夏嘉谷、兴化沈鲸、海安张符骧、兴化顾麟瑞、如皋范驹、如皋徐珠等部分曲家等首次进行深入考证;对部分海陵家族文人如仲振奎、仲振履兄弟等佚失、新见剧作的考证,相关寄寓文人如丁耀亢、孔尚任、张蠡秋在本地区戏曲活动的考证,部分海陵家族文人因戏曲产生的重要交游活动等进行考证等。首次稽考出泰州宫氏、海安张氏、如皋范氏等多个前人未见之文人家班,特别是关于泰州宫氏家族文人剧作《海岳圆传奇》和海安徐氏家族文人剧作《遗臭政绩碑传奇》及作者徐信家世、生平,《秣陵秋传奇》作者徐鹤孙生平与其他着述,以及泰州沈默父子对“海陵本”《桃花扇》的刊刻评阅,泰州高氏家族“三世藏曲、校曲”等方面的相关考证,均为学界新见,有裨于明清戏曲史相关领域的研究。综上所言,就家族文化与文学史、地域文化史和戏曲史而言,本文在以下方面取得了数点管窥之见:如提出对明清时期长江以北的“海陵地区”蔚为大观的文化家族,及其所取得家族文化成就应给予新评价;对该地区文化家族所主导、参与的为数甚多的各类戏曲活动,和所创造的辉煌的戏曲文化应给予新定位;对长期以来湮没无存的家族戏曲文化史料,特别是诸多的文人曲家、曲作和家班家乐,应视作戏曲史研究的新发现,对其价值给予新认识;对借助上述史料新发现,通过横向和纵向比较,力争对明清“海陵地区”文化家族戏曲文化活动进行新考证,对泰州和苏中地域文化、对江苏和江南文脉,对明清戏曲史等领域的研究作出新补充。本文主要内容分为绪论、主体和结语部分。绪论部分重点通过历史概念、地域空间和文化特征,从历史学、地理学、文化学、人类学及经济学等角度,对“海陵地区”地域空间的历史演变与地域文化的代表特征进行宏观论述,在此基础上,对本论文所提出的“海陵文化圈”进行内涵与外延的界定。第一章至第五章,主要通过对明清海陵文化家族地域与时代分布、文化类型与特质进行分析后,明确明清“海陵地区”文化家族的戏曲文化特征。在此基础上,对该地区文化家族主要的戏曲活动、戏曲对文化家族形成与发展的作用、家族戏曲文化传承之目的等进行针对性的分析,说明文化家族戏曲文化特征的成因与影响。第六章至第十三章,选取明清“海陵地区”迄今尚未见专着或专文考述的13个具有时代和地域代表性的文化家族作为个案分析对象,具体考证和论述这些文化家族在戏曲创作与改编、戏曲表演、戏曲理论、戏曲文献、戏曲教育等方面的贡献。具体分为八章,包括泰州宫氏家族、泰州俞氏家族、泰州沈氏家族、泰州仲氏家族、泰州高氏家族、兴化顾氏家族、海安徐氏家族、兴化宗氏家族、如皋陈氏家族、靖江朱氏家族、如皋徐氏家族、如皋范氏家族等13个有着绵延数代戏曲文化传承的海陵望族的个案研究,侧重于家族文人所进行的戏曲创作和改编、表演或指导、观演和评阅、刊刻与收藏等戏曲活动的深入分析,以期进一步拓宽明清“海陵地区”地域文化研究领域的广度和深度,加深学界对“海陵地区”文化家族在戏曲领域所作贡献的认知。综上所言,本文力求通过对明清“海陵地区”文化家族与戏曲文化多重关系的考证分析,详细说明本地区文化家族戏曲活动的继承性与发展性、表演性和欣赏性、实践性和理论性、商业性和自娱性、宗族性和祭祀性、学术性和通俗性等方面的相关特征,探究“海陵地区”地域文化对本地区家族和戏曲文化发展的熏陶,以及家族文化和戏曲文化发展对地域文化繁荣的双向促进作用。同时,通过文化家族与戏曲关系的多个拓展性专题研究,进一步说明“海陵地区”文化家族的戏曲文化特征,改变传统戏曲史研究只重江南曲艺世家的定势思维,也期补上长期以来研究苏中地域戏曲史只论扬州剧坛,而忽略泰州、南通地区之短板,适应了苏中地域文化圈和“江南文化板块”再构建、再认识的迫切需求,有助于当下对明清家族文化史和戏曲史、泰州和苏中地域文化史、江苏和江南文脉研究等领域的深入。
武永梅[9](2019)在《安徽歙县何氏家族女性群体着述与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清代是女性文学的繁荣时期,不仅文学创作的人数多,且大量诗词歌赋付梓成集,流传後世。更值得关注的是世家大族闺秀“一门风雅”的盛况涌现。安徽歙县何氏家族女性诗人群体就是典型代表。何氏三姊妹佩芬、佩玉、佩珠都是清代中期着名女诗人,她们的文学创作涉及了诗、词、戏曲等方面,如《緑筠阁诗钞》《緑筠阁诗余》《藕香馆诗钞》、杂剧《梨花梦》。在当时享有盛誉,金念曾盛赞何佩芬的诗稿美不胜收;恽珠《国朝闺秀正始续集》説何氏三姊妹“习闻於厅训,各擅才名,方之张氏七女、袁家三妹,何多让焉”。何氏家族女性取得文学上的成就与其深厚的家学密不可分,闺秀雅唱,名士支持等起到的促进作用也不可忽视。目前学者对何氏家族女性的重视不够,对她们的关注多停留在对其作品的着録和对何佩珠部分作品的研究。故而本文首先对何氏家族女性的着述进行梳理,考证何氏家族女性成员的家世、生平,探究其文学创作的家族文化渊源;梳理交游对象;点校、整理何佩芬《緑筠阁诗钞》,何佩玉《藕香馆诗钞》《红薇馆学吟稿》,何佩珠《红香窠小草》《竹烟兰雪斋诗钞》《津云小草》,其父何秉棠《桐花书屋诗草》等诗集,在文献基础上探究其文学价值。希望在深入研究何氏家族女性文学群体的同时,推进清代女性文学的研究,同时亦能爲清代徽州地域文学的研究提供丰富的文献资料。
张健旺[10](2019)在《方孝孺与有明一代的“读书种子”》文中提出“读书种子”就是士之典范,志于道,据于仁,依于德,立于礼。要在行己有耻、立身见道、通经致用,是真男子,大丈夫,是没有文王也兴的豪杰之士。简约说“读书种子”就是相续圣贤血脉的思想家。我取样的我国有明一代的“读书种子”有:宋濂、方孝孺、王阳明、方以智、顾炎武、王夫之。宋濂是从“文章种子”转到有道君子的典型。他守道之笃,独立不迁;不“枉道以徇人”,不“诎道以徇物”;用“敬”立心;安于道;尊崇气节,激扬豪杰。他的《龙门凝道记》是见志入道的着作。方孝孺是“雄才劲节”的典范。他善学六艺、自立其志、尊圣亲贤、勇于自治、自性庄严、刚健中正,是礼乐君子,是经典的意志人。王阳明是“狂圣”的典范。其人遭遇患难而刊落习气,道明德立,创立“良知”学说,自由担当,成为“刚狷振砺”、“独行违俗”的圣贤豪杰。可谓具有“自由思想、独立精神”的精神哲学的大师。方以智是“宏览博物”的典范。他是经典的世家子弟,有豪华的才性,遭遇世变而心性大明,随缘放旷,至诚至性,外和内刚,是博通深邃的大思想家,特立独行,自创体系,成一家之言。可谓“穷理而博学,闻道而为善”的博学君子。顾炎武是有明一代标举“行己有耻”最惹人注目的大思想家。他贬斥“无耻之士”,激扬“有耻之士”。无“耻心”即不“进德修业”,亦不“尊圣亲贤”。他遭遇世变,恪守“行己有耻”的圣训,不改形换骨,独来独往地治学,可谓磊落奇伟君子。王夫之是“醇儒”的典范。他是晚明遗老中最惹人注目的贬斥“狂流”的思想家。他“不随众狂”而标举君子之学与君子之道,立誓为“六经开生面”。他可谓经典的圣贤豪杰儒。他遭遇世变隐居着书,为往圣继绝学。我国文化是我国人民立人立国的“元气”,而“读书种子”是文化的“元气”和立国的“元气”。我国传统社会的“读书种子”的性情与人格、谈吐与风致、精神与风骨,具有绝对性的重要性。他们皆是我们民族出类拔萃的楷模,是我国传统社会读书人的“人师”。他们让我们明白什么是真正的人,人应成为什么样的人。他们是我们为人为学的典范。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摘要 |
| Abstract |
| 绪论 |
| 一、研究综述 |
| 二、几个问题的厘清 |
| 第一章 清代山东诗文总论 |
| 第一节 清代山东诗文生成机制 |
| 一、海岱齐鲁:山东的自然地理环境 |
| 二、清代山东经济 |
| 三、清代山东科举情况 |
| 四、山东的独特地域文化 |
| 第二节 清代山东诗学思想及文论思想 |
| 第二章 济南地区 |
| 第一节 王士祯 |
| 第二节 蒲松龄 |
| 第三节 田雯 |
| 第四节 其他代表作家 |
| 第五节 文学家族 |
| 一、新城王氏 |
| 二、淄川王氏 |
| 三、历城朱氏 |
| 四、德州田氏 |
| 第三章 青州地区 |
| 第一节 赵执信 |
| 第二节 安丘二曹:曹贞吉、曹申吉 |
| 第三节 丁耀亢 |
| 第四节 其他代表作家 |
| 第五节 文学家族 |
| 一、安丘曹氏 |
| 二、诸城刘氏 |
| 三、诸城相州王氏 |
| 第四章 兖州地区 |
| 第一节 曲阜代表作家 |
| 第二节 黄恩彤 |
| 第三节 文学家族 |
| 一、曲阜孔氏 |
| 二、曲阜颜氏 |
| 三、济宁潘氏 |
| 第五章 胶东地区 |
| 第一节 宋琬 |
| 第二节 高密诗派 |
| 一、高密三单 |
| 二、高密三李 |
| 三、高密诗派其他作家 |
| 第三节 郝懿行、王懿荣 |
| 第四节 其他代表作家 |
| 第五节 文学家族 |
| 一、福山王氏 |
| 二、文登于氏 |
| 三、文登毕氏 |
| 四、即墨黄氏 |
| 五、掖县赵氏 |
| 六、高密单氏 |
| 第六章 其他地区 |
| 第一节 吴重熹 |
| 第二节 文学家族 |
| 一、海丰吴氏 |
| 二、惠民李氏 |
| 三、曹县万氏 |
| 结语 |
| 参考文献 |
| 附录:清代山东诗文作家小传 |
| 一、济南 |
| 二、兖州 |
| 三、青州 |
| 四、登州 |
| 五、莱州 |
| 六、泰安 |
| 七、沂州 |
| 八、曹州 |
| 九、东昌 |
| 十、武定 |
| 致谢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引言 |
| (一)研究对象及选题意义 |
| (二)研究现状与不足之处 |
| (三)研究内容 |
| (四)研究方法及创新之处 |
| 一、八旗女性汉文别集的着录流传情况与主要特点 |
| (一)八旗女性作家在各类文献中的着录情况 |
| (二)八旗女性汉文别集的版本信息与流传情况 |
| (三)八旗女性汉文别集的主要特点 |
| 1.别集部头小,收录作品数量不多 |
| 2.着者族属分布不均,社会地位高 |
| 3.诗文结集多赖家族力量 |
| 4.流传不如人意,刊刻时段集中 |
| 二、八旗女性汉文别集经眼录 |
| (一)八旗满洲女性汉文别集 |
| 1.《蕴兰妆阁遗稿》一卷 |
| 2.《穗帷泪草·乌私存草》两卷 |
| 3.《虚窗雅课》初集一卷,二集一卷 |
| 4.《养易斋诗》一卷 |
| 5.《如亭诗稿》二卷 |
| 6.《绿芸轩诗集》一卷 |
| 7.《红香馆诗草》一卷附《红香馆诗余》 |
| 8.《兰轩诗》一卷 |
| 9.《佩兰轩绣余草》一卷 |
| 10.《天游阁诗集》二卷 |
| 11.《冷斋吟初编》三卷、《冷斋吟续编》二卷 |
| 12.《梦花阁诗稿》一卷 |
| 13.《逸蒨阁遗诗》一卷 |
| 14.《绣余小草》六卷 |
| 15.《江右宦游纪事》二卷 |
| 16.《絮香吟馆小草》一卷 |
| 17.《冷红轩诗集》二卷附《冷红词》一卷 |
| (二)八旗蒙古女性汉文别集 |
| 1.《芸香馆遗诗》二卷 |
| (三)八旗汉军女性汉文别集 |
| 1.《蕴真轩诗抄》二卷 |
| 2.《红雪轩稿》六卷 |
| 3.《带绿草堂遗诗》一卷 |
| 4.《绿窗吟草》一卷 |
| 5.《冰雪堂诗》一卷 |
| 6.《静宜吟馆诗集》一卷 |
| 三、八旗女性汉文别集的文献价值 |
| (一)提供了丰富的八旗女性文献资料 |
| (二)具有校勘各类清诗总集的价值 |
| (三)具有史料价值 |
| 1.记载了八旗女性的生存状况 |
| 2.反映了八旗女性的思想观念 |
|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 附录 |
| 附录1 :无别集但有诗作流传者及其诗作着录情况统计表 |
| 附录2 :《八旗女性汉文别集序跋辑录》 |
| 摘要 |
| abstract |
| 绪论 |
| 0.1 选题缘由 |
| 0.2 研究现状概述 |
| 0.3 基本思路及方法 |
| 第1章 现代唐宋词选本兴起的原因及特点 |
| 1.1 现代唐宋词选本兴起的原因 |
| 1.1.1 历代皆有编纂词选的传统 |
| 1.1.2 西学东渐带来的思想改变 |
| 1.1.3 新式教育的推动作用 |
| 1.2 现代唐宋词选本的特点 |
| 1.2.1 满足不同层次读者的需要 |
| 1.2.2 编选目的更为复杂 |
| 1.2.3 出现了白话词选 |
| 第2章 陈匪石的生平考述及词学成就 |
| 2.1 陈匪石的生平考述 |
| 2.1.1 出生年份考证 |
| 2.1.2 家庭影响 |
| 2.1.3 学习教育 |
| 2.1.4 朋友交游 |
| 2.2 陈匪石的词学成就 |
| 2.2.1 词的创作 |
| 2.2.2 词学论着 |
| 第3章 陈匪石《宋词举》的流传与接受 |
| 3.1 课堂讲授与《宋词举》的初期普及 |
| 3.2 学界同仁与《宋词举》的早期传播 |
| 3.3 治词学者的专业化接受 |
| 3.3.1 《宋词举》的三次再版 |
| 3.3.2 治词学者的专业化接受 |
| 第4章 《宋词举》与同时期其他选本之比较 |
| 4.1 《宋词举》与《宋词三百首》《词选》《唐宋名家词选》之比较 |
| 4.1.1 选本的择取 |
| 4.1.2 选本的比较 |
| 4.2 《宋词举》的选本特色及其形成原因 |
| 4.2.1 独特的编选目的 |
| 4.2.2 师承的影响 |
| 4.2.3 时代风气的影响 |
| 第5章 陈匪石《宋词举》在词选史上的意义及影响 |
| 5.1 奠定了评析型词选的基础 |
| 5.2 丰富和拓展了现代唐宋词选本体例 |
| 5.3 体现了传统词学向现代词学的转变 |
| 结语 |
| 参考文献 |
| 附录一 现代唐宋词选本叙录 |
| 附录二 陈匪石遗文辑补 |
| 附录三 《今词选》整理 |
| 致谢 |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 摘要 |
| Abstract |
| 附图 |
| 引言 |
| 一、选题缘由 |
| 二、学术史回顾 |
| (一)遗民研究 |
| (二)明遗民研究 |
| (三)明清时期山东士人研究 |
| (四)李焕章研究 |
| 三、资料与研究方法 |
| (一)资料 |
| (二)研究方法 |
| 上篇 《李象先集》整理 |
| 第一章 李焕章诗文的刊刻与流传 |
| 第一节 李焕章存世文献概述 |
| 一、李焕章存世文献梳理 |
| 二、李焕章诗文总数考辨 |
| 第二节 李焕章诗文的刊刻 |
| 第二章 《李象先集》整理 |
| 前言 |
| 李象先集 |
| 卷一 赋 |
| 卷二 记 |
| 卷三 序 |
| 卷四 书 |
| 卷五 跋 |
| 卷六 传 |
| 卷七 说 |
| 卷八 墓表墓铭 |
| 卷九 疏 |
| 卷十 杂着 |
| 象先文拾遗 |
| 象先遗诗 |
| 附录 |
| 一、李焕章家人诗作 |
| 二、《织斋文集》序及目录 |
| 三、《织水斋集》序及目录 |
| 四、李焕章生平资料 |
| 五、诸城友人所藏李焕章着述目录 |
| 六、友人赠诗 |
| 下篇 李焕章其人及其交游考 |
| 第一章 李焕章生活之时代 |
| 第一节 明末山东的社会状况 |
| 第二节 清军南下侵扰及抗清斗争 |
| 第二章 乐安李氏与李焕章其人 |
| 第一节 乐安李氏家族 |
| 一、明初徙居,渐成显族 |
| 二、父祖贤德,称闻乡里 |
| 三、兄弟五人,皆有所成 |
| 四、朝代鼎革,家族衰落 |
| 第二节 李焕章其人 |
| 一、绝意仕进 |
| 二、外出游历 |
| 三、结社隐居 |
| 四、编修方志 |
| 第三节 李氏生卒年考证 |
| 一、李氏生年 |
| 二、李氏卒年 |
| 第三章 李焕章交游考 |
| 第一节 与周亮工及“真意亭四君子”之交 |
| 一、与周亮工之交 |
| 二、与李澄中之交 |
| 三、与安致远、张贞之交 |
| 第二节 与其他士人之交 |
| 一、与诸城遗民团体之交 |
| 二、与青州等地其他士人之交 |
| 结语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论文(着)及科研情况 |
| 摘要 |
| abstract |
| 研究编 |
| 绪论 |
| 第一节 选题缘由及意义 |
| 第二节 研究方法及价值 |
| 第一章 《历朝杭郡诗辑》编纂缘起 |
| 第一节 杭郡的社会文化环境 |
| 一、官方政策对民间的影响 |
| 二、地域意识日渐凸显 |
| 三、乡邦文献的需要 |
| 第二节 丁丙的编纂机缘 |
| 一、不忍文献纸毁帙散 |
| 二、藏书、刊刻、编者的身份优势 |
| 三、契机出现:《武林耆旧集》 |
| 小结 |
| 第二章 《历朝杭郡诗辑》基本体例 |
| 第一节 文本体例 |
| 一、文本形式 |
| 二、编排次序 |
| 第二节 收録体例 |
| 一、诗人收録范围 |
| 二、诗歌收録标准 |
| 三、小传遴选原则 |
| 小结 |
| 第三章 《历朝杭郡诗辑》内容概述 |
| 第一节 《诗辑》收诗情况 |
| 一、诗作来源 |
| 二、内容题材 |
| 第二节 《诗辑》选传情况 |
| 一、小传来源 |
| 二、小传内容 |
| 小结 |
| 第四章 《历朝杭郡诗辑》价值 |
| 第一节 《诗辑》的文献与校勘价值 |
| 第二节 《诗辑》的文学价值 |
| 第三节 《诗辑》的史料价值 |
| 第四节 《诗辑》的地域文化特色 |
| 小结 |
| 结语 |
| 文献编 |
| 《历朝杭郡诗辑》点校凡例 |
| 《历朝杭郡诗辑》 |
| 附録 《历朝杭郡诗辑》存録诗集诗稿 |
| 徵引文献 |
| 参考文献 |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 致谢 |
| 摘要 |
| Abstract |
| 绪论 |
| 第一章 烟草在我国明末清初的传入与传播 |
| 第一节 关于烟草的传闻与传入 |
| 第二节 烟草在中国的传播 |
| 第三节 军队对烟草传播的作用 |
| 第四节 烟草能在我国迅速传播的原因 |
| 第二章 烟草进入清初文人的视野 |
| 第一节 清初统治者的禁烟政策 |
| 第二节 清初上层社会的烟草消费 |
| 第三节 清初文人塑造烟草形象的方式 |
| 第四节 清初烟草诗的创作心态 |
| 第三章 乾嘉时期烟草诗的发展 |
| 第一节 乾嘉时期统治者禁烟态度的转变 |
| 第二节 乾嘉时期烟草诗的进步 |
| 第三节 烟草唱和诗的发展 |
| 第四节 烟草诗在创作技巧上的进步 |
| 第四章 以扬州为中心的烟草诗文 |
| 第一节 扬州二马与邗江吟社 |
| 第二节 厉鹗与“天香词” |
| 第三节 全祖望与“烟草赋” |
| 第四节 “烟草文”的多样化 |
| 第五节 乾嘉时期烟草诗文的创作心态 |
| 第五章 清代中后期吸烟方式的多样化描写 |
| 第一节 吸旱烟与“烟筒诗” |
| 第二节 吸鼻烟与“鼻烟诗” |
| 第三节 水烟袋与“水烟诗” |
| 第四节 关注吐烟的技巧 |
| 第五节 女性的烟草文学创作 |
| 第六节 清代嘉庆以后烟草诗文的浅俗化书写 |
| 第六章 反对烟草的声音 |
| 第一节 以农为本,强本抑末 |
| 第二节 医药认知,危害健康 |
| 第三节 君子之见,反对随俗 |
| 结语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绪论 |
| 第一节 选题缘起——本论文的提出及选题意义 |
| 第二节 研究目标与研究现状 |
| 第三节 文献回顾与研究概况——研究综述 |
| 第一章 “海陵地区”的历史演变与文化特征 |
| 第一节 “海陵地区”的历史概念 |
| 第二节 “海陵地区”的地域空间 |
| 第三节 “海陵地区”的地域文化 |
| 第四节 “海陵文化”的戏曲特征 |
| 第二章 明清“海陵地区”的文化家族 |
| 第一节 源远流长的中国家族文化 |
| 第二节 明清“海陵地区”的家族文化 |
| 第三节 明清“海陵地区”的文化家族 |
| 第四节 明清“海陵地区”文化家族的艺文传统 |
| 第三章 明清“海陵地区”文化家族的戏曲活动 |
| 第一节 海陵文化家族的戏曲创作 |
| 第二节 海陵文化家族的戏曲批评 |
| 第三节 海陵文化家族的戏曲表演 |
| 第四章 明清“海陵地区”文化家族戏曲文化繁荣的原因 |
| 第一节 特殊政治因素的影响 |
| 第二节 人文地理环境的影响 |
| 第三节 教育科举文化的影响 |
| 第四节 泰州学派思想的影响 |
| 第五节 家族婚姻关系的影响 |
| 第六节 家族文人交游的影响 |
| 第五章 明清“海陵地区”文化家族戏曲活动的影响 |
| 第一节 对戏曲创作的影响 |
| 第二节 对戏曲表演的影响 |
| 第三节 对戏曲传播的影响 |
| 第六章 “望族之首曲乐传”——泰州宫氏家族与戏曲 |
| 第一节 泰州宫氏世系 |
| 第二节 宫氏家族文人与戏曲 |
| 第三节 宫敬轩与《海岳圆传奇》 |
| 第七章 “俞家声伎甲江南”——泰州俞氏家族与戏曲 |
| 第一节 俞氏家族世系与民族属性 |
| 第二节 清代泰州俞氏家族文人群 |
| 第三节 俞氏家班的演剧与文人题咏 |
| 第八章 “寒儒子弟作佳剧”——兴化顾氏家族与戏曲 |
| 第一节 兴化顾氏世系与戏曲家顾麟瑞 |
| 第二节 顾麟瑞的交游与着述 |
| 第三节 顾麟瑞的戏曲创作 |
| 第九章 “兄弟曲家竞风流”——泰州仲氏家族与戏曲 |
| 第一节 泰州仲氏家族世系与文人群 |
| 第二节 仲振奎生平与戏曲创作 |
| 第三节 仲振履生平与戏曲创作 |
| 第十章 “父子接力刻巨着”——泰州沈氏家族与戏曲 |
| 第一节 泰州沈氏与“海陵本”《桃花扇》的刊刻 |
| 第二节 沈默的家世与生平 |
| 第三节 沈氏家族文人刊刻评阅《桃花扇》的原因 |
| 第十一章 “三代藏曲留后世”——泰州高氏家族与戏曲 |
| 第一节 高岱瞻的家世与生平 |
| 第二节 高氏家族的藏曲与校曲 |
| 第三节 高氏家族的三峰园演剧 |
| 第十二章 “叔侄分别谱传奇”——海安徐氏家族与戏曲 |
| 第一节 海安徐氏世系与徐信、徐昫生平 |
| 第二节 海安徐氏家族文人群 |
| 第三节 徐信与《遗臭碑政绩传奇》 |
| 第四节 徐鹤孙与《秣陵秋传奇》 |
| 第十三章 “海陵世家演氍毹”——其他文化世家与戏曲 |
| 第一节 兴化宗氏家族与戏曲 |
| 第二节 如皋陈氏家族与戏曲 |
| 第三节 靖江朱氏家族与戏曲 |
| 第四节 如皋徐氏家族与戏曲 |
| 第五节 如皋范氏家族与戏曲 |
| 结语 |
| 参考文献 |
|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 致谢 |
| 个人简历 |
| 摘要 |
| ABSTRACT |
| 前言 |
| 研究篇 |
| 第一章 何氏家族女性着述考 |
| 第一节 何氏家族家世考 |
| 第二节 何氏家族女性生平考 |
| 一、何佩芬生平考 |
| 二、何佩玉生平考 |
| 三、何佩珠生平考 |
| 第三节 何氏家族女性着述考 |
| 一、何佩芬诗集考述 |
| 二、何佩玉诗集考述 |
| 三、何佩珠作品考述 |
| 小结 |
| 第二章 何氏家族女性交游考 |
| 第一节 何佩芬的文学交游 |
| 一、闺门密友 |
| 二、唱答之友 |
| 第二节 何佩玉的文学交游 |
| 一、陈文述及碧城仙馆女弟子 |
| 二、其他女性诗人 |
| 三、男性文人 |
| 第三节 何佩珠的文学交游 |
| 一、闺楼之友 |
| 二、酬赠之友 |
| 小结 |
| 第三章 何氏家族女性文学作品研究 |
| 第一节 洗尽铅华玉自新——何佩芬与《緑筠阁诗钞》 |
| 一、姊妹联吟 |
| 二、伉俪情深 |
| 三、春华秋实 |
| 第二节 暖似春风淡似秋——何佩玉与其作品 |
| 一、百转愁绪 |
| 二、古体诗创作 |
| 第三节 至性至情女谪仙——何佩珠及其作品 |
| 一、诗歌创作 |
| 二、杂剧创作 |
| 小结 |
| 结语 |
| 文献篇 |
| 緑筠阁诗钞 |
| 緑筠阁诗余 |
| 藕香馆诗钞 |
| 红薇馆学吟稿 |
| 津云小草 |
| 红香窠小草 |
| 竹烟兰雪斋诗钞 |
| 桐花书屋诗草 |
| 徵引文献 |
| 参考文献 |
| 附録一:歙县何氏家族女性文学活动年谱 |
| 附録二:歙县何氏家族女性着作相关评论 |
| 致谢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序论 推证“读书种子”名义 |
| 第一节 “廉耻之道”与“有耻之士” |
| 第二节 “躬行君子”与“读书君子” |
| 第三节 “六艺之学”与“读书种子” |
| 第四节 “士之典范”与“读书种子” |
| 第五节 “古今仁圣”与“读书种子” |
| 第六节 “习气种子”与“读书种子” |
| 第七节 “知识种子”与“读书种子” |
| 第一章 “劲节不同群”的“读书种子”方孝孺 |
| 第一节 “优美门风”与“自立其志” |
| 第二节 “善学君子”与“六艺之学” |
| 第三节 “不寻俗好”与“独契前贤” |
| 第四节 “勇于自治”与“修身为本” |
| 第五节 “纷纭野鸟”与“圣学真凤” |
| 第二章 “狷介独行”的“读书种子”宋濂 |
| 第一节 “文章知己”与“文章种子” |
| 第二节 “逢缘遇境”与“一变至道” |
| 第三节 “素狷之士”与“狷者一狂” |
| 第三章 “独行违俗”的“读书种子”王阳明 |
| 第一节 “遭遇患难”与“返之六经” |
| 第二节 “媚世乡愿”与“乡愿意思” |
| 第三节 “素狂之士”与“素刚之士” |
| 第四节 “有道学问”与“圣贤血脉” |
| 第五节 “忠信之道”与“良知之学” |
| 第四章 “宏览博物”的“读书种子”方以智 |
| 第一节 “世家子弟”与“故家旧味” |
| 第二节 “读书之士”与“博学君子” |
| 第三节 “娟而狂者”与“旷达之士” |
| 第四节 “破家之子”与“异类中行” |
| 第五节 “孝悌之道”与“天地孝子” |
| 第五章 “行己有耻”的“读书种子”顾炎武 |
| 第一节 “读书世家”与“奇质嘉种” |
| 第二节 “诗文种子”与“学问种子” |
| 第三节 “立人大节”与“行己有耻” |
| 第四节 “博学于文”与“临文主敬” |
| 第五节 “典型未往”与“树式后辈” |
| 第六章 “不随众狂”的“读书种子”王夫之 |
| 第一节 “弘道之人”与“豪杰之士” |
| 第二节 “正学醇儒”与“读书种子” |
| 第三节 “君子之学”与“君子之道” |
| 第四节 “观其所恒”与“依然故旧” |
| 第五节 “天地元气”与“圣贤学脉” |
| 结语 |
| 参考文献 |
| 在校期间发表的论文、科研成果等 |
| 致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