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维东[1](2020)在《黄河上游晚新生代沉积物的物源分析与河流演化》文中研究指明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无论是在现代社会经济发展方面,还是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都起着至为关键的战略作用。黄河源自世界屋脊—青藏高原,东流汇入太平洋,是世界上屈指可数的超大型水系,其形成演化是具有深远的科学意义和应用价值,关乎人类的缘起、发展和未来,长期备受地质学家重视。本文选取黄河上游作为主要研究区域,综合运用构造地貌学、沉积学及地质年代学等多种学科手段,探讨晚新生代构造地貌演化及黄河发育。主要工作内容包括以下三个方面:(1)详细追索黄河上游典型河段古河道遗迹(阶地、古砾石层),利用地质年代学手段进行地层定年,建立其时空格架;(2)在关键层位系统采集物源(U-Pb、重矿物)样品,获取物源特征;(3)系统收集前人发表的黄河不同区段、不同时代的沉积物物源数据,将其与本文获取的数据进行对比,进而探讨黄河上游晚新生代沉积物的物源分析与河流演化过程。主要取得如下成果和认识:(1)通过U-Pb锆石年龄谱的对比分析,显示河套盆地段黄河T9阶地基座沉积物、中宁段干河沟组砂砾层及龙羊峡段古黄河曲乃亥组砂砾层的年龄谱具有相似的特征,为分析黄河早期演化提供了证据。(2)黄河河套段T9阶地埋藏的古黄河沉积物、中宁段干河沟组砂砾层的重矿物组合主要以角闪石和绿帘石为主,含有数量不等的锆石、磷灰石、金红石、电气石、榍石等,与黄河上游现代沉积物、兰州段典型阶地沉积物和古老砾石层以及银川盆地古老砾石层的重矿物组合具有相似性。(3)综合河流阶地与古黄河沉积物的野外观测、碎屑锆石年龄谱特征、重矿物组合等资料,认为黄河上游至少在上新世早期已初步形成,其位置和规模接近现代黄河流域。
杨帅斌[2](2020)在《程海断裂带金沙江段第四纪沉积物记录的古地震事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青藏高原周缘近年来大震频发,造成了重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程海断裂带是青藏高原东南缘最重要的发震断裂之一,位于被红河断裂带、鲜水河-小江断裂带和金沙江断裂带所围限的川滇菱形块体西南部。历史地震记录显示,500多年来,该地区共发生了16次震级大于5级的地震,其中有4次地震的震中位于程海断裂带金沙江段。该区与程海断裂带相交的周城-清水断裂带,在地质历史上也较为活跃,对金沙江段的地震活动也具有重要影响。前人对该地区近年来或历史时期发生的地震事件进行了较多研究。然而,程海断裂带是一条陆内活动断裂带,复发间隔长,通常长达数千到数万年,目前对地质历史时期的古地震研究相对还比较薄弱,需要通过地质记录来揭示更多早期的古地震事件。这些古地震事件的识别是地震风险评估中历史地震记录的重要补充,对于揭示地震形成和发展的模式与机制也具有重要意义。本次研究首先对程海断裂带金沙江段第四纪沉积物保存的古地震遗迹进行了详细的野外地质调查,发现了许多古地震活动留下的直接或间接的古地震遗迹,包括地震裂缝、地震堰塞湖、地震落石、地震断层和砂土液化现象。并且,野外通过地震裂缝的切割关系以及地震遗迹所处的地层、地貌部位等的对比分析发现,这些遗迹是多次地震形成的产物,证明该区在地质历史时期曾经发生过一系列的古地震事件。在野外调查的基础上,采集了大量用于年代测试分析的样品。地震裂缝形成的时代主要通过上覆下切地层和裂缝充填物来限定,地震堰塞湖形成的时代主要通过堰塞湖沉积物底部和下伏松散沉积物来限定,地震落石形成的时代主要通过形成于落石表面的次生钙膜来限定,地震断层形成的时代主要通过断层内次生钙膜来限定。采用光释光(OSL)、电子自旋共振(ESR)和铀(U)系三种测年方法,对采集到的年代样品进行测试分析,共获得了68个有效的年代学数据。最后,通过年代学测试结果与实地调查结合进行综合分析,揭示了该区域50万年以来发生过的10期大型古地震事件,其时代分别约为450 ka,400 ka,345 ka,300 ka,250 ka,190 ka,155 ka,105 ka,75 ka和25 ka,代表了10个构造活跃时期,并且揭示出该区大地震可能存在5万年的周期。本研究从更长的时间尺度,更大的空间范围和更多的遗迹类别来识别古地震事件,为古地震研究提供了新的观点和思路。
魏传义[3](2019)在《石英ESR法在长江流域沉积物源示踪中的探讨及应用》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国际贯通大河的流域发育历史和沉积演化越来越引起国际地学界的兴趣和关注,尤其是发源于青藏高原流经东亚地区和南亚地区最终注入大陆边缘海的几条国际性大河。作为青藏高原与大陆边缘海之间的连接通道,这些大河流域的形成与演化历史对青藏高原隆升和亚洲地形格局演化以及研究青藏高原与边缘海之间的物质流、能量流交换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而在这些大型河流中,长江以其庞大的支流系统,复杂的地质背景,强烈的人类活动等,成为研究此区域河流演化最具代表性的河流。对长江形成与演化的研究,始于上世纪初,经过百余年的研究发展到今天,物源示踪成为研究长江形成与演化最重要的技术手段,如元素地球化学物源示踪,同位素地球化学物源示踪,碎屑单矿物物源示踪等。但是纵观前人研究成果,不同的物源示踪方法得出的结论之间存在着差异。目前普遍认为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是与所采用物源示踪手段存在的局限性有关,所以,采用更多的物源示踪方法对长江形成与演化的历史进行多方法的综合研究成为研究者们的共识。因此,本文的目的就是基于“源-汇”系统思想对石英ESR法在长江流域沉积物源示踪中的有效性和可靠性进行方法探索和实例应用分析研究。考虑到沉积物颗粒粒径对沉积物源示踪结果的影响作用,首先对所采集的长江流域现代表层沉积物粒度特征进行了测试分析。因此,本论文的主要内容和结论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部分,长江流域现代表层沉积物粒度组成特征研究长江流域不同河段及其主要支流的沉积物颗粒粒径主要集中在125500μm之间,约占样品总体含量的80%;其次是<125μm的悬浮颗粒粒径,含量超过10%;>500μm的粒径组分含量最少,不到10%。长江干流沉积物有“沿程细化”的趋势,越往下游,颗粒粒径越细,分选越好,颗粒粒径越趋于均一化、集中化。第二部分,长江流域不同石英ESR信号心衰退特征研究1.石英ESR信号心光晒退结果显示:长江流域河流沉积物Al心信号在300h以后达到稳定的残留值;各Ti心ESR信号可在较短时间内(最长需要250 h)完全晒退;E’心信号强度在开始前的16 h内呈现快速增长的趋势,在32-230 h范围内达到最大值,并在400 h达到稳定的增长,大约是初始信号的2.5倍,这一现象是在国际范围内首次发现。2.河流石英E’心热活化ESR信号特征研究显示:在200℃以下,石英E’心信号强度的增长幅度很小,几乎没有变化;在200-500℃之间,随着温度的升高,信号强度表现出急速增加和快速消减;高于500℃后,信号消失。石英热活化E’心信号强度的最大值出现在300℃左右;同时,我们也观察到不同的石英样品其E’心信号的最大值会出现在不同的(如330℃)加热温度。第三部分,石英ESR法物源示踪方法探索性研究1.通过对不同形成年代基岩及其沉积物石英E’心ESR信号进行热活化,结果表明:(1)不同形成时代的石英热活化E’心信号强度不同,具有很好地可识别性;(2)河流石英热活化E’心ESR信号与源岩的形成年龄具有很好的相关性;(3)在石英热活化E’心与石英年龄的线性关系拟合中,300℃是最佳的热活化温度。在误差范围内,300℃和330℃的结果具有一致性,与前人研究结果一致;(4)河流沉积物石英热活化E’心ESR信号强度可以很好地对应于源岩石英热活化E’心ESR信号强度,具有很好的“源-汇”系统对应性。因此,石英热活化E’心是一种具有潜力的河流系统物源示踪剂。2.通过对长江流域不同岩性的小河流域内石英自然E’心信号强度的分析,结果显示:(1)不同类型基岩的石英自然E’心信号差异明显,即变质岩﹥沉积岩﹥花岗岩及其石英脉;(2)不同源岩的沉积物的石英自然E’心信号差异明显,可以很好地指示石英的源(基)岩类型;(3)从源到汇的过程中,河流系统的石英自然E’心信号会随着搬运距离的增加而增强;(4)不同岩性岩石的混合比率会影响混合后石英的自然E’心信号强度;(4)石英自然E’心信号强度是一种潜在的定量分析小河流域沉积物源的指标。第四部分,石英ESR法在长江流域沉积物源示踪中的应用探索1.通过对长江流域不同河段及其主要支流现代表层沉积物石英各ESR信号强度特征的分析,结果显示:(1)石英自然E’心信号强度、石英热活化E’心信号强度以及石英低温信号心信号强度比值在长江的不同干流河段及其主要支流之间都具有良好的空间分异特性,特别是上游地区总是处于石英ESR信号强度的低端元值区域,而中下游地区永远处于石英ESR信号强度的高端元值区域;(2)长江流域不同河段及其主要支流现代表层沉积物石英自然E’心ESR信号强度和低温信号心(Al心VS Ti心)比值可以很好的反映其流域内不同的源(基)岩类型及其组合特征。(3)长江流域不同河段及其主要支流现代表层沉积物石英热活化E’心ESR信号强度对其流域内源(基)岩的形成年代具有很好的响应。以形成年龄老的岩石为主的流域其沉积物石英热活化E’心ESR信号强度较大;而出露地层年代较新的流域其沉积物石英热活化E’心ESR信号强度较小。(4)石英热活化E’心和石英结晶度相结合的物源示踪方法是一种有效的大河流域沉积物源示踪方法;石英热活化E’心和自然E’心相结合也是一种具有潜力的大河流域沉积物源示踪方法。2.石英ESR法示踪长江流域沉积物源示踪结果显示:(1)总的来说,长江上游地区是长江干流的主要物质供给源区,而下游的鄱阳湖流域和洞庭湖流域对长江干流物质的贡献不大,这与前人的物源示踪结果相一致。(2)在上游地区中,干流攀枝花至南溪段,支流雅砻江和支流嘉陵江对干流物质的贡献较为明显;与前人研究结果相比,支流岷江对长江干流的物质贡献减小,这可能是与大渡河流域广建发电大坝从而大大减少了对岷江泥沙的供给有关。(3)在下游地区中,汉江流域比鄱阳湖流域和洞庭湖流域对长江干流的物质贡献明显,这与野外观察和前人研究也非常相似。3.位于江汉平原西部丘岗区的宜昌砾石层的物质主要来源于三峡以西的长江上游地区,是三峡贯通的直接沉积。石英Ti-Li心ESR测年结果显示宜昌砾石层堆积于0.73-1.12 Ma之间,由此可得出三峡贯通的年代应不晚于1.12 Ma。综上所述,石英ESR信号强度既可以指示源岩岩性特征又可以指代源岩形成年代的特性使其成为一种具有潜力的河流沉积物源示踪方法。石英ESR法物源示踪多信号心间的综合对比研究既提高了物源示踪的准确性,又使其成为一种简单、高效的物源示踪方法。此外,随着陆相沉积物石英ESR法测年理论和实例研究的广泛应用,也使得石英ESR法物源示踪在地质历史时期沉积物源示踪研究当中展现出了较好的应用潜力。但是,要想将该方法应用到大河流域的物源示踪研究还有待进一步的深入探索与研究,如:方法上,我们首先需要厘清石英低温信号心(Al心VS Ti心)ESR信号强度与其所对应的元素丰度之间的关系;应用上,我们应该先将该方法在小河流域的物源示踪有效性进行探索和研究,在建立起可靠成熟的理论基础之上再将其应用到大河流域系统的沉积物源示踪研究。
李罡[4](2018)在《泥河湾盆地考古史研究》文中指出泥河湾位于河北省阳原县,拥有丰富的第四纪沉积物,蕴藏着距今200万年至新石器时代史前各时期的文化遗存近200余处。自上世纪20年代初被发现以来,至今已有近一个世纪的科研背景和工作基础。泥河湾盆地成为挑战人类非洲起源说的重要区域之一,被誉为“世界东方人类的故乡”,其旧石器时代考古学、第四纪地质学、古生物学等方面在国际学界占据显要位置。本文主要以泥河湾盆地旧石器考古学研究历程作为研究对象,兼顾其相关学科,对近百年泥河湾盆地科研历程分五阶段进行阶段研究评述,是初步构建泥河湾考古研究史的初步尝试。泥河湾盆地的科考活动最初始于1921年,直至1948年召开第十八届国际地质大会才将泥河湾层地质时代定为早更新世,这一阶段的科考活动主要集中在对第四纪地质古生物的研究方面。早期地质学者发现了泥河湾盆地发育面积广大的河湖相地层,“泥河湾层”得以建名及被初步研究,泥河湾哺乳动物群得以确立,并引起国际学术界对泥河湾的关注。学者们提出泥河湾层蕴藏远古人类遗迹的早期猜想并引发相关讨论。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学者成为泥河湾盆地研究活动的主力。“泥河湾层”成为我国华北地区早更新世标准地层之一。我国的旧石器时代考古迎来新的发展,同属于泥河湾层发育区的山西大同盆地发现旧石器时代晚期峙峪遗址。泥河湾盆地成为寻找更古老人类遗存最有希望的地区之一。在对火山及新构造运动方面也有相关研究。1965年,在阳原盆地发现两处旧石器时代晚期遗址,泥河湾盆地进入旧石器时代考古研究的发展时期。19721974年,发现、发掘旧石器时代晚期的虎头梁遗址群。19731977年发掘旧石器时代中期的许家窑-侯家窑遗址,将早期北京猿人文化和晚期的峙峪文化联结起来,充当了过渡桥梁。1978年,发现距今约136万年的小长梁遗址,在国内学术界产生极大影响。此后大规模旧石器考古调查、发掘和研究工作蓬勃发展,并取得显着成就。新的考古发掘技术开始被尝试和推广,碳-14年代测定法、铀系法、古地磁年代测定手段等开始应用于对考古遗址的分析及研究。泥河湾旧石器时代早、中、晚期遗址的考古发现和遗址数量的不断扩充,形成一个不间断的发展序列,丰富了旧石器文化内容,有力地促进了我国旧石器文化发展序列的完善。泥河湾盆地成为中国旧石器时代考古的重要地区。同时,在对古生物化石的发现与研究、泥河湾层的划分等领域都有不同程度的进展。1990年开始,泥河湾盆地旧石器时代考古研究进入辉煌时期。一系列发现及科研成果,促成中美考古合作项目的启动,飞梁、东谷坨遗址发掘得以实施,新的发掘技术得到推广,研究水平明显提高;石制品拼合研究取得重大突破,遗址的埋藏环境、人类行为学研究受到重视;更古老的文化遗存被发现,人类的活动历史追溯到距今约200万年;旧-新石器时代过渡这一重大学术课题取得初步成果;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泥河湾遗址群的保护工作受到重视;古地磁测年技术得到较好的应用,相关领域也有新的进展。2012年,作为国内最大的旧石器专题博物馆之一的泥河湾专题博物馆建成使用。泥河湾盆地科研工作持续推进,并取得巨大成果,为考古学界及中央、地方政府所认可,东方人类探源工程得以立项。2013年项目启动,围绕马圈沟遗址、侯家窑遗址等开展发掘、调查工作,多学科、多科研单位研究力量注入到泥河湾的学科发展中,使多角度认识和解决泥河湾盆地考古工作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成为可能,也使一些学术分歧和模糊认识获得以新角度和新思维进行探讨和确认的条件。项目开展后,对泥河湾盆地地质、地貌及古环境、旧石器考古及古人类学方面取得了众多成果。多学科、多学术机构对泥河湾的共同研究,使泥河湾盆地的旧石器考古学迎来继周口店发掘之后的又一次复兴。
周锐[5](2011)在《北京清水河流域泥石流堆积物释光测年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泥石流是山区一种突发性的自然灾害现象,严重危害着人民的生命财产。在我国,山地分布广泛,受东亚季风的影响,降雨强度大而集中,泥石流频繁发生。泥石流的研究工作主要集中在现代泥石流,对广泛发育的古泥石流沉积的研究则显薄弱。北京地区的泥石流研究状况与全国的情况相似,很多部门对北京地区现代泥石流活动情况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研究,但涉及古泥石流的研究极少。以泥石流断代技术突破和断代序列建立为基础的高分辨率泥石流沉积序列的建立是研究古泥石流活动的成因、机理、演变过程的基石,也是揭示泥石流活动区地理环境变化的基础,准确的年代数据和泥石流活动时古环境信息的获取是古泥石流演化及其与环境互馈作用机制研究的关键。释光断代技术是第四纪研究的主要测年技术之一,已经在第四纪黄土测年方面被广泛应用。但在泥石流沉积研究中应用较少,特别突出的问题是有关泥石流沉积释光测年机制方面的研究几乎没有。本工作先对北京西山清水河流域第四纪泥石流堆积进行详细的地貌学调查,选择三个典型的现代泥石流沟谷和一个古泥石流堆积剖面。研究北京清水河稀性泥石流沟谷的释光本底及其沿沟的变化。用在东川蒋家沟新建立的方法对在北京清水流域古泥石流堆积物进行释光测年,初步尝试通过典型的一个古泥石流堆积剖面,恢复和重建北京清水河流域第四纪晚期泥石流演化史。该研究一方面对进一步揭示北京地区泥石流活跃期与气候变化的关系,探讨北京地区在全球变暖背景下泥石流发展演化的可能趋势,积累北京的泥石流预防、治理所需的基础数据具有基础性意义。另一方面,对总结归纳出适合在北京地区建立古泥石流堆积物高分辨率环境演化序列的方法,为进一步恢复和重建北京地区泥石流期间的环境状况提供科学的年代标尺有积极意义。
夏君定[6](2011)在《前言》文中认为由中国保护技术协会释光与电子自旋共振测定年代专业委员会(专业委员会挂靠上海博物馆)、中国地震局地壳应力研究所年代学实验室、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地震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共同主办的"全国第12次释光与电子自旋共振测定年代学术讨论会"于2010年7月19—24日在国家地震局云南大理地震实
龚明权[7](2010)在《新生代太行山南段隆升过程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太行山地处华北板块西升东降的结合部位,地理位置极其优势,其隆升研究不仅可以极大地丰富地貌形成演化基础理论科学,还可以丰富新生代华北板块地质发展历史的内容,同时也能够与我国一级地貌单元的青藏高原隆升研究遥相辉映、对建立挤压与伸展不同环境下山体形成机制与模式、相互响应,乃至全球地壳演化的研究,具有重大理论意义。对深入认识我国华北地区新构造运动与构造地貌演化、地质灾害发生及分布规律也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对华北地区重点工程建设、首都地区的地质安全以及环境方面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对旅游资源的规划、开发及其管理提供至关重要的科学依据。太行山整个山区南北绵延数百公里,跨越近四个纬度、两个经度的范围,流经的河流众多,流经太行山南部的十多条河流,研究较少,关于其两条较大的漳河水系和沁河的研究更是匮乏,而且有关夷平面年代数据几乎没有,这无疑对太行山南部的地文期研究及太行山的隆升过程研究影响较大;再者,太行山南部地貌面变形研究也是一个空白。本文以太行山南段隆升过程作为研究目标,对太行山南部进行研究。本文运用以地貌面为主、结合相关沉积盆地沉积为辅的方法研究山体隆升这一传统方法,通过对太行山南段地貌面特征、地貌面分布、地貌面变形、地貌面变形时间以及太行山南段周缘盆地形成活动特别是各个地质时期沉积物厚度分析对比,对太行山南段隆升过程作了详细的研究,获得了如下新的认识与进展:明确了太行山南段新生代以来的隆升过程和隆升幅度。认为太行山南段的隆升成山是在中生代末期至始新世之前整个华北乃至更大范围的北台期夷平面基础上发育起来的。将太行山南段新生代隆升过程划分为6个阶段;提出了太行山南段相对差异隆升成山主要发生时期是在太行期夷平而形成之后至产生“U”形谷之前,即古近纪末至上新世早中期的新认识;明确了太行山南段和中段普遍发育的“U”形谷的形成时代为上新世早期,认为与华北山地“U”形谷的形成时代存在差异;认为太行山南段构造地貌的形成是不同区块差异活动的结果。纵向上中部活动剧烈,南北两端次之。横向上具有东侧强西侧弱的特点。构成一个中间上凸的穹形构造形态。
《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编辑部[8](2010)在《关于举办“全国第十二次释光与电子自旋共振测定年代学术讨论会”的通知(第一号)》文中研究说明根据中国文物保护技术协会释光与电子自旋共振测定年代专业委员会的安排,2010年7月19-21日将举办我国第十二次释光与电子自旋共振测定年代学术讨论会,现将会议相关事宜通知如下:
孙洪庆[9](2010)在《现代磁学在中国的建立与发展(1900-1985)》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磁学是物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我国现代磁学研究是从20世纪初开始的。本文对现代磁学在中国的建立与初步发展的过程进行梳理,对我国的现代磁学与国际磁学发展、国内科技政策等的关系进行了讨论。本文的研究内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对20世纪上半叶我国磁学领域留学人员的研究工作进行了探讨,分析了他们的工作特点及其在国际磁学发展中的地位;总结了国内主要磁学研究者的工作,并对国内磁学研究的特点进行分析;对叶企孙、施汝为等人在我国磁学研究初步奠基中的作用进行了探讨。(2)论述了建国初期磁学学科在我国的建立与初步发展情况,分析了磁学研究机构的设立、磁学专业在高校中的设置以及磁学领域的学术交流等。(3)总结了建国初期(1956-1966)、“文革”时期和改革开放初期(1978-1985)我国磁学研究取得的主要成就,分析了其发展的特点及影响其发展的因素。(4)探讨了《1956-1967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和《1978-1985年全国科学技术发展规划》对磁学发展的影响,重点分析了《1956-1967年基础科学学科规划》和《1978-1985年全国基础科学发展规划》中的磁学规划在我国磁学发展中的作用,对国家科技政策与磁学发展的关系进行了初步探讨。关于现代磁学在中国建立和发展的历史,是中国物理学史研究的一个薄弱部分,本文的工作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这方面的不足。
夏君定[10](2009)在《前言》文中指出全国第十一次释光与电子自旋共振测定年代学术讨论会于2008年5月10—16日在湖南省衡阳市南华大学召开,会议由中国文物保护技术协会释光与电子自旋共振测定年代专业委员会(挂靠在上海博物馆)、南华大学核资源与安全工程学院和中国国家地震局地质研究所共同主办。来自北京大学、香港大学、中国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一章 绪论 |
| 1.1 选题背景及项目依托 |
| 1.2 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
| 1.2.1 黄河形成发育的研究历史 |
| 1.2.2 黄河不同河段主要研究概况 |
| 1.2.3 黄河形成的几种观点及问题 |
|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 1.3.1 研究内容 |
| 1.3.2 技术路线与研究步骤 |
| 1.4 论文实际工作量及主要创新点 |
| 第二章 自然地理与区域地质概况 |
| 2.1 自然地理概况 |
| 2.1.1 地势 |
| 2.1.2 气候 |
| 2.1.3 水文 |
| 2.1.4 植被 |
| 2.2 区域地质背景 |
| 2.2.1 地层 |
| 2.2.2 构造 |
| 2.2.3 岩浆岩 |
| 本章小结 |
| 第三章 研究方法与实验样品 |
| 3.1 研究理论 |
| 3.1.1 物源分析 |
| 3.1.2 电子自选共振(ESR)定年 |
| 3.2 测试方法 |
| 3.2.1 碎屑锆石U-Pb年龄 |
| 3.2.2 重矿物分析 |
| 3.2.3 电子自旋共振(ESR) |
| 3.3 实验样品 |
| 本章小结 |
| 第四章 黄河上游晚新生代典型地层物源特征 |
| 4.1 青海龙羊峡段古黄河河道的发现及典型地层物源特征 |
| 4.1.1 区域地貌-地质背景 |
| 4.1.2 古黄河河道的发现 |
| 4.2 宁夏中宁段典型地层物源特征 |
| 4.2.1 区域地貌-地质背景 |
| 4.2.2 典型地层物源特征 |
| 4.3 内蒙古河套盆地段典型地层物源特征 |
| 4.3.1 区域地貌-地质背景 |
| 4.3.2 典型地层物源特征 |
| 本章小结 |
| 第五章 讨论 |
| 5.1 青海龙羊峡段物源分析与黄河发育 |
| 5.1.1 古黄河砾石层及相关地层的形成时代 |
| 5.1.2 古黄河砾石层有关物源的讨论 |
| 5.2 宁夏中宁段物源分析与黄河发育 |
| 5.2.1 干河沟组的形成时代 |
| 5.2.2 宁夏中宁段干河沟组的物源分析与黄河发育 |
| 5.3 内蒙古河套盆地段物源分析与黄河发育 |
| 5.3.1 采样阶地的形成时代 |
| 5.3.2 物源分析与黄河发育的探讨 |
| 本章小结 |
| 第六章 对黄河及其他主要水系形成演化的启示 |
| 6.1 对黄河形成演化的启示 |
| 6.2 与长江形成发育有关研究的相互启发 |
| 本章小结 |
| 结论与展望 |
| 7.1 结论 |
| 7.2 不足与展望 |
| 致谢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附表1 本文样品碎屑锆石U-Pb年龄数据 |
| 附表2 河套盆地段黄河T3阶地和T9阶地砾石层古流向 |
| 个人简历、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1章 绪论 |
| 1.1 地震与地质的关系 |
| 1.2 第四纪地质学在地震地质研究中的应用 |
| 1.3 古地震遗迹研究现状 |
| 1.4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
| 1.5 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 |
| 1.6 完成工作量 |
| 第2章 区域背景 |
| 2.1 地理位置 |
| 2.2 地貌特征 |
| 2.3 气候特征 |
| 2.4 水系特征 |
| 2.5 地层特征 |
| 2.6 构造背景 |
| 2.7 历史地震 |
| 2.8 本章小结 |
| 第3章 研究区地震裂缝特征及年代 |
| 3.1 地震裂缝概念 |
| 3.2 地震裂缝特征 |
| 3.3 地震裂缝年代 |
| 3.4 区域构造应力场分析 |
| 3.5 本章小结 |
| 第4章 研究区地震堰塞湖特征及年代 |
| 4.1 地震堰塞湖概念 |
| 4.2 地震堰塞湖特征 |
| 4.3 地震堰塞湖年代 |
| 4.4 本章小结 |
| 第5章 研究区其他古地震遗迹的调查研究 |
| 5.1 地震落石调查 |
| 5.2 地震断层调查 |
| 5.3 砂土液化调查 |
| 5.4 本章小结 |
| 第6章 程海断裂带金沙江段的古地震 |
| 6.1 地震裂缝所记录的古地震 |
| 6.2 地震堰塞湖所记录的古地震 |
| 6.3 多种古地震遗迹所记录的古地震 |
| 6.4 本章小结 |
| 结论与问题 |
| 致谢 |
| 参考文献 |
| 作者简介 |
| 作者简历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一章 绪言 |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 1.1.1 大河流域“源-汇”系统演化已成为国际地学研究的重点和热点之一 |
| 1.1.2 长江流域“源-汇”系统研究意义重大 |
| 1.2 长江流域沉积物源示踪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
| 1.3 石英ESR法物源示踪优势 |
| 1.3.1 石英ESR法测年可以提供良好的年代框架约束 |
| 1.3.2 石英ESR法物源示踪是一种具有前景的河流沉积物源示踪手段 |
| 1.4 研究内容、方法及技术路线 |
| 1.4.1 研究内容及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 1.4.2 技术路线 |
| 1.5 论文结构安排及工作量 |
| 1.5.1 论文结构安排 |
| 1.5.2 研究计划 |
| 1.5.3 论文工作量 |
| 第二章 研究方法介绍 |
| 2.1 石英结晶度指数(CI) |
| 2.2 电子自旋共振(ESR)简介 |
| 2.2.1 ESR波谱学理论基础 |
| 2.2.2 超精细相互作用 |
| 2.2.3 地质样品ESR信号形成的理论基础 |
| 2.3 ESR法测年研究进展 |
| 2.3.1 ESR法测年原理 |
| 2.3.2 ESR法测年对象 |
| 2.3.3 ESR法测年范围 |
| 2.3.4 ESR法测年在第四纪测年中的应用 |
| 2.4 石英ESR法物源示踪研究进展 |
| 2.4.1 石英ESR法物源示踪原理 |
| 2.4.2 石英ESR物源示踪方法 |
| 2.4.3 石英ESR法物源示踪应用实例分析 |
| 2.4.4 节小结 |
| 2.5 石英ESR法在长江沉积物源示踪研究中的可行性分析 |
| 第三章 长江流域概况 |
| 3.1 流域地貌特征 |
| 3.2 流域地质及其构造特征 |
| 3.2.1 流域构造特征 |
| 3.2.2 地层及岩性特征 |
| 3.3 长江流域支流水系及其组合特征 |
| 3.3.1 水系特征 |
| 3.3.2 水文特征 |
| 第四章 样品采集与实验方法 |
| 4.1 样品采集 |
| 4.1.1 方法探索性实验样品 |
| 4.1.2 长江流域现代河流表层沉积物样品 |
| 4.1.3 江汉平原第四纪沉积物及其下伏地层样品采集 |
| 4.2 实验方法与测试、分析 |
| 4.2.1 ESR实验样品前处理 |
| 4.2.2 辐照实验 |
| 4.2.3 加热实验 |
| 4.2.4 光晒退实验 |
| 4.2.5 石英ESR信号测量 |
| 4.2.6 石英含量(QC)和石英结晶度(CI值)测试 |
| 4.2.7 粒度测试 |
| 4.2.8 环境剂量率测试 |
| 第五章 长江流域沉积物粒度特征分析 |
| 5.1 样品采集与测试 |
| 5.2 粒度测试结果与分析 |
| 5.2.1 粒度组成特征 |
| 5.2.2 粒度分布频率曲线特征 |
| 5.2.3 粒度参数特征 |
| 5.3 章小结 |
| 第六章 长江流域石英ESR信号心衰退特征研究 |
| 6.1 河流石英ESR信号心的光晒退特征研究 |
| 6.1.1 样品采集与晒退实验 |
| 6.1.2 光晒退实验结果与分析 |
| 6.2 河流石英ESR信号心热活化特征研究 |
| 6.3 章小结 |
| 6.3.1 河流石英ESR信号心光晒退特征研究 |
| 6.3.2 河流石英E'心热活化ESR信号特征研究 |
| 第七章 石英ESR法在河流沉积物源示踪中的方法探索研究 |
| 7.1 石英热活化E'心物源示踪 |
| 7.1.1 样品采集 |
| 7.1.2 石英热活化E'心信号强度与源岩形成年龄的关系 |
| 7.1.3 石英热活化E'心是一个具有潜力的河流沉积物源示踪剂 |
| 7.2 石英自然E'心物源示踪 |
| 7.2.1 样品采集 |
| 7.2.2 沉积物石英自然E'心信号强度可以良好的指示源岩岩性特征 |
| 7.3 章小结 |
| 7.3.1 河流石英热活化E'心ESR信号物源示踪 |
| 7.3.2 河流石英自然E'心物源示踪 |
| 第八章 石英ESR法物源示踪在长江流域现代“源-汇”系统过程中的应用探索 |
| 8.1 石英自然E'心物源示踪 |
| 8.1.1 样品采集与测试 |
| 8.1.2 石英自然E'心测试结果与分析 |
| 8.1.3 石英自然E'心半定量物源示踪 |
| 8.1.4 节小结 |
| 8.2 石英热活化E'心与石英结晶度(CI值)物源示踪 |
| 8.2.1 石英热活化E'心与石英结晶度(CI值)物源示踪结果与分析 |
| 8.2.2 石英热活化E'心与石英结晶度(CI值)物源示踪指示意义 |
| 8.3 石英热活化E'心VS自然E'心空间分布特征 |
| 8.3.1 长江流域沉积物石英热活化E'心VS自然E'心空间分布特征.. |
| 8.3.2 石英热活化E'心VS自然E'心物源示踪应用分析 |
| 8.3.3 节小结 |
| 8.4 辐照2500Gy石英低温信号心(Al心 VS Ti心)物源示踪 |
| 8.4.1 样品采集与实验方法 |
| 8.4.2 结果与分析 |
| 8.4.3 石英中微量元素与其ESR信号心的对应关系 |
| 8.4.4 源岩类型与微量元素组成特征分析 |
| 8.4.5 长江流域基岩类型与ESR低温信号心比值关系 |
| 8.4.6 与其它物源示踪结果的对比分析 |
| 8.4.7 节小结 |
| 8.5 石英ESR信号强度特征及其物源示踪指示意义 |
| 8.5.1 石英ESR信号强度的控制因素 |
| 8.5.2 石英ESR信号心的物源示踪意义 |
| 第九章 江汉盆地沉积物石英ESR法测年和物源示踪研究 |
| 9.1 宜昌砾石层 |
| 9.2 宜昌砾石层石英ESR年代学研究 |
| 9.2.1 长江宜昌段现代沉积物石英Ti-Li心ESR信号强度 |
| 9.2.2 等效剂量及年龄测定 |
| 9.3 石英热活化E'心与石英结晶度(CI值)物源示踪 |
| 9.3.1 宜昌砾石层及其下伏基岩石英ESR法物源示踪 |
| 9.3.2 宜昌砾石层与长江现代河流沉积物石英ESR法物源示踪 |
| 9.4 长江三峡演化过程 |
| 9.4.1 对三峡贯通时限的约束 |
| 9.4.2 与江汉平原沉降中心沉积物源示踪结果的对比 |
| 9.4.3 对长江三峡演化的启示 |
| 9.5 章小结 |
| 第十章 结论、不足与展望 |
| 10.1 结论 |
| 10.2 不足与展望 |
| 致谢 |
| 参考文献 |
| 摘要 |
| abstract |
| 绪论 |
| 一、选题缘起、研究目的及意义 |
| 二、国内外对泥河湾盆地的研究现状及分析 |
| 三、主要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及创新点 |
| 四、范例说明 |
| 第一章 泥河湾盆地的发现及初步研究(1921~1948) |
| 第一节 泥河湾的发现 |
| 一、泥河湾教堂的文森特神甫 |
| 二、桑志华和北疆博物院 |
| 三、巴尔博命名“泥河湾层” |
| 四、桑志华的6次泥河湾之旅 |
| 第二节 泥河湾哺乳动物群 |
| 一、身为神甫的科学家——德日进 |
| 二、泥河湾哺乳动物群的确立及对泥河湾古人类的预测 |
| 第三节 粗糙的手斧 |
| 一、步日耶的发现 |
| 二、关于“手斧”的争论 |
| 第四节 第十八届国际地质大会 |
| 一、泥河湾层的划分 |
| 二、中国的“维拉方层”——早更新世的泥河湾层 |
| 第五节 滥觞于第四纪地质古生物的泥河湾旧石器考古 |
| 第二章 北方下更新统标准地层的建立和新的认识(1949~1964) |
| 第一节 标准地层的确立及泥河湾层的新认识 |
| 一、华北地区的早更新世标准地层 |
| 二、对泥河湾层的新认识 |
| 第二节 泥河湾盆地火山活动与新构造运动的研究 |
| 一、火山活动的(早期)研究 |
| 二、新构造运动的研究 |
| 第三节 峙峪遗址的发现 |
| 第四节 对泥河湾层的新认识及古人类遗存的猜想 |
| 第三章 旧石器考古的发展及相关领域的大发现(1965~1989) |
| 第一节 .旧石器时代考古的发展时期 |
| 一、泥河湾盆地旧石器考古三部曲(1965~1980年) |
| 二、泥河湾旧石器考古文化序列的进一步完善(1981~1989年) |
| 三、对1984~1989年的调查试掘时期的评价 |
| 四、一些问题的讨论 |
| 第二节 古生物化石的大量发现 |
| 一、哺乳动物化石研究 |
| 二、鱼类化石 |
| 三、软体动物化石群的研究 |
| 四、微体古生物化石的研究 |
| 五、孢粉分析 |
| 第三节 泥河湾盆地地层学的新进展 |
| 一、生物地层学方面的研究 |
| 二、磁性地层学方面的研究 |
| 三、泥河湾层划分的深化和研究 |
| 第四节 大同火山的研究进展 |
| 第五节 泥河湾盆地古环境与古地理方面的研究 |
| 一、泥河湾古湖的演化研究 |
| 二、泥河湾盆地古环境的研究 |
| 三、泥河湾盆地古地理环境研究 |
| 第六节 泥河湾盆地旧石器考古及第四纪相关领域研究的发展 |
| 第四章 承前启后(1990~2011) |
| 第一节 泥河湾旧石器考古的辉煌时期 |
| 一、中美合作的开展及影响 |
| 二、主要旧石器遗址的发现 |
| 三、泥河湾盆地旧石器考古学的新进展及存在问题 |
| 四、泥河湾盆地的考古工作者 |
| 五、综合研究及理论与方法论的进展 |
| 第二节 古生物化石的研究 |
| 一、哺乳动物化石研究 |
| 二、微体古生物化石的研究 |
| 三、孢粉分析 |
| 四、叠层石的发现和研究 |
| 第三节 泥河湾盆地地层学研究 |
| 一、磁性地层学方面的研究 |
| 二、泥河湾层划分的深化和研究 |
| 第四节 泥河湾盆地古环境与古地理方面的研究 |
| 一、泥河湾古湖的演化研究 |
| 二、泥河湾盆地古环境的研究 |
| 第五节 火山运动和新构造运动的研究 |
| 第五章 泥河湾发展的新机遇——东方人类探源工程方兴未艾(2012~2016) |
| 第一节 泥河湾博物馆的建立及相关研究机构组建的意义 |
| 一、泥河湾博物馆的建立 |
| 二、其他研究机构的建立 |
| 三、对泥河湾的规划、保护,让文物活起来 |
| 第二节 东方人类探源工程 |
| 一、东方人类探源工程的启动 |
| 二、东方人类探源工程的研究内容 |
| 三、目前进度及已取得的成果 |
| 第三节 泥河湾旧石器考古的新进展 |
| 一、旧石器考古发掘及调查活动 |
| 二、主要研究成果及认识 |
| 第四节 其他领域的进展 |
| 一、哺乳动物化石 |
| 二、地层学方面的进展 |
| 三、新构造火山运动 |
| 四、古环境 |
| 结语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 摘要 |
| Abstract |
| 绪论 |
| 1. 论文选题的科学依据 |
| 2. 研究内容、拟解决的问题 |
| 3. 研究经历及工作统计量 |
| (一) 工作内容 |
| (二) 工作量统计 |
| 第一章 释光及释光测年研究现状和进展 |
| 1.1 释光的概念、释光测年的原理 |
| 1.1.1 释光的概念 |
| 1.1.2 释光的发光理论 |
| 1.1.3 热释光模型 |
| 1.1.4 热释光模型的补充 |
| 1.1.5 热释光剂量计与热释光剂量学 |
| 1.1.6 热释光测年测定技术 |
| 1.2 释光测年的发展简史 |
| 1.2.1 热释光测年研究的葫芽阶段(20世纪50年代末以前) |
| 1.2.2 热释光测年的研究及发展阶段(20世纪60年代—80年代中期) |
| 1.2.3 光释光测年的研究及发展及热释光的复兴阶段(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今) |
| 1.3 释光测年的三个关键问题 |
| 1.3.1 释光及测年的理论研究 |
| 1.3.2 释光测年的材料 |
| 1.3.3 释光测年的粒级 |
| 1.4 释光的近两年主要进展 |
| 1.4.1 释光的发光机理 |
| 1.4.2 释光测年及其他地学应用 |
| 1.4.3 释光仪器的开发与研制 |
| 1.5 释光的现状、存在问题与发展趋势 |
| 1.5.1 释光材料的发光机理方面 |
| 1.5.2 释光测年及其他地学应用方面 |
| 1.5.3 释光仪器的开发与研制方面 |
| 1.6 选频释光技术 |
| 1.6.1 选频释光技术原理 |
| 1.6.2 选频释光仪 |
| 1.6.3 选频释光技术应用前景 |
| 第二章 北京地区泥石流研究进展 |
| 2.1 北京泥石流概况与防治研究 |
| 2.1.1 北京北部泥石流 |
| 2.1.2 北京西部泥石流 |
| 2.1.3 北京泥石流防治研究 |
| 2.2 北京泥石流预测和评价研究 |
| 2.2.1 北京泥石流预测研究 |
| 2.2.2 北京泥石流评价研究 |
| 2.3 北京泥典型泥石流沟谷研究 |
| 2.4 泥石流测年研究进展 |
| 2.4.1 中国西南泥石流测年研究 |
| 2.4.2 中国中部泥石流测年研究 |
| 2.4.3 北京泥石流测年研究 |
| 2.5 北京地区泥石流研究存在问题 |
| 第三章 北京清水河流域现代稀性泥石流表层物质热释光本底研究 |
| 3.1 引言 |
| 3.2 流域概况及采样点设置 |
| 3.2.1 形成区 |
| 3.2.2 流通区 |
| 3.2.3 堆积区 |
| 3.3 热释光测定 |
| 3.3.1 样品预处理 |
| 3.2.2 实验仪器 |
| 3.3.3 实验方法 |
| 3.4 实验结果与结论 |
| 3.4.1 实验结果 |
| 3.4.2 结论 |
| 3.4.3 讨论 |
| 第四章 现代稀性泥石流物质热释光信号的变化 |
| 4.1 引言 |
| 4.2 研究区概况及采样点设置 |
| 4.2.1 研究区概况 |
| 4.2.2 采样点设置 |
| 4.3 热释光测定 |
| 4.3.1 样品预处理 |
| 4.2.2 实验仪器 |
| 4.3.3 实验方法 |
| 4.4 实验结果与结论 |
| 4.4.1 实验结果 |
| 4.4.2 结论 |
| 4.5 展望 |
| 第五章 稀性泥石流堆积物质释光退火机制研究 |
| 5.1 引言 |
| 5.2 研究区概况 |
| 5.3 释光机制问题 |
| 5.3.1 阳光晒退 |
| 5.3.2 水动力晒退 |
| 5.3.3 存在问题 |
| 5.4 研究过程及结果 |
| 5.5 实验结果分析与结论 |
| 5.6 讨论与展望 |
| 第六章 北京清水河流域现代稀性泥石流物质选频释光特性 |
| 6.1 引言 |
| 6.2 研究区概况 |
| 6.3 样品采集与制备 |
| 6.3.1 样品采集 |
| 6.3.2 样品制备 |
| 6.4 样品辐照与测量 |
| 6.4.1 样品辐照 |
| 6.4.2 样品测量 |
| 6.5 结论与讨论 |
| 6.5.1 实验结果 |
| 6.5.2 结论与讨论 |
| 6.6 实验数据 |
| 第七章 北京清水河晚第四纪的泥石流年代研究 |
| 7.1 前言 |
| 7.2 研究区概况 |
| 7.3 样品采集 |
| 7.4 热释光测量 |
| 7.4.1 热释光测年原理 |
| 7.4.2 样品预处理 |
| 7.4.3 实验仪器 |
| 7.4.4 实验过程 |
| 7.4.5 年剂量率 |
| 7.5 实验结果 |
| 7.6 结论 |
| 7.7 讨论 |
| 第八章 结论 |
| 8.1 清水河流域现代泥石流释光本底 |
| 8.2 现代泥石流释光信号的变化 |
| 8.3 稀性泥石流退火机制 |
| 8.4 稀性泥石流物质选频释光特性 |
| 8.5 清水河泥石流台地测年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读研期间发表文章及科研奖励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一章 绪论 |
| 第一节 太行山形成演化研究进展 |
| 第二节 太行山南段层状地貌面研究进展 |
| 第三节 选题依据与拟解决的问题 |
| 第四节 技术路线与主要研究内容 |
| 第五节 论文工作情况 |
| 第二章 太行山南段自然地理概况和区域地质背景 |
| 第一节 太行山南段自然地理概况 |
| 第二节 太行山南段区域地质背景 |
| 第三节 本章小结 |
| 第三章 层状地貌面基本概念与层状地貌面测年 |
| 第一节 层状地貌面基本概念 |
| 第二节 层状地貌面测年原理及方法 |
| 第三节 样品的测年结果 |
| 第四节 本章小结 |
| 第四章 太行山南段夷平面的分布特征与形成时代 |
| 第一节 太行山南段夷平面的分布特征 |
| 第二节 太行山南段夷平面的形成时代 |
| 第三节 本章小结 |
| 第五章 太行山南段河流阶地研究 |
| 第一节 漳河河流阶地 |
| 第二节 沁河河流阶地 |
| 第三节 子房河河流阶地 |
| 第四节 丹河河流阶地 |
| 第五节 本章小结 |
| 第六章 太行山南段活动断裂及耦合盆地 |
| 第一节 太行山南段东缘断裂带与东边耦合盆地 |
| 第二节 太行山南段西缘断裂带及相关盆地 |
| 第三节 太行山南段南缘断裂带及相关盆地 |
| 第四节 本章小结 |
| 结论 |
| 致谢 |
| 参考文献 |
| 作者简介 |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 |
| 一、会议主题 |
| 二、论文要求 |
| 三、会议时间和地点 |
| 四、报告 |
| 五、会议组织和承办单位 |
| 六、会费 |
| 七、会议联系人: |
| 摘要 |
| Abstract |
| 绪论 |
| 一、选题意义 |
| 二、己有研究工作综述 |
| 三、本文研究内容与拟解决的问题 |
| 参考文献 |
| 第一章 20世纪上半叶中国现代磁学的初步奠基 |
| 第一节 19世纪至20世纪上半叶的国外磁学发展简况 |
| 一、经典磁学在19世纪的发展简述 |
| 二、20世纪上半叶磁学的主要发展 |
| 三、现代物理学对磁学发展的影响 |
| 第二节 中国留学人员在国外的磁学研究工作 |
| 一、磁学方面留学人员的基本情况 |
| 二、留学人员的磁学研究工作 |
| 三、留学人员研究工作的特点和在磁学发展中的地位 |
| 第三节 中国国内的磁学教育与研究工作 |
| 一、中国磁学教育的开始 |
| 二、叶企孙在国内的相关工作及影响 |
| 三、施汝为与中央研究院物理学研究所的磁学研究 |
| 四、国内其他学者的磁学研究 |
| 五、国内磁学教育和研究工作的特点 |
| 小结 |
| 参考文献 |
| 附表 |
| 第二章 磁学在新中国的初步建立与发展(1949-1966) |
| 第一节 科研院所中磁学研究机构的建立与发展 |
| 一、中科院物理研究所磁学研究室的建立 |
| 二、中科院物理所磁学研究队伍的形成 |
| 三、其他磁学研究机构的建立 |
| 第二节 高等院校中磁学专业的建立与发展 |
| 一、高等院校磁学专业的发展概况 |
| 二、国内最早设置的五个磁学专业 |
| 三、1958年之后高校设置的磁学专业 |
| 第三节 磁学领域的学术交流与国际合作 |
| 一、国内学术交流 |
| 二、国际学术交流 |
| 三、国际合作 |
| 小结 |
| 参考文献 |
| 第三章 建国初期我国的磁学研究(1949-1966) |
| 第一节 永磁合金与软磁材料的研究情况 |
| 一、永磁合金的研究 |
| 二、软磁材料的研究 |
| 第二节 铁氧体的研究 |
| 一、1956年之前的铁氧体研究概况 |
| 二、1956-1962年的铁氧体研究 |
| 三、1962-1966年的铁氧体研究 |
| 四、"文革"前我国铁氧体研究的特点 |
| 第三节 磁学理论方面的研究 |
| 一、20世纪50年代的磁学理论研究 |
| 二、自旋波理论的研究 |
| 三、自旋位形理论的研究 |
| 四、磁性系统的统计理论研究 |
| 小结 |
| 参考文献 |
| 第四章 "12年远景规划"与我国的磁学发展 |
| 第一节 "12年远景规划"中的物理学 |
| 一、《1956-1967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的制定 |
| 二、《1956-1967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纲要》中的物理学 |
| 三、《1956-1967年基础科学学科规划》中的物理学规划 |
| 第二节 "12年远景规划"中与磁学相关的内容 |
| 一、"12年远景规划"制订初始阶段的磁学规划 |
| 二、"12年远景规划"中与磁学相关的内容 |
| 三、初始阶段的磁学规划与正式文本的联系与区别 |
| 第三节 "12年远景规划"对磁学发展的影响 |
| 一、磁学在我国物理学发展中地位的确立 |
| 二、"12年远景规划"对磁学学科发展的影响 |
| 三、"12年远景规划"对磁学研究的影响 |
| 小结 |
| 参考文献 |
| 第五章 从"文革"开始到改革开放初期的磁学研究工作 |
| 第一节 "文革"时期的磁学研究工作 |
| 一、"文革"前期的磁学研究工作(1966-1970) |
| 二、"文革"后期的磁学研究工作(1971-1976) |
| 三、"文革"时期磁学研究的特点 |
| 第二节 《1978-1985年全国科学技术发展规划》与磁学发展 |
| 一、《1978-1985年全国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的制定 |
| 二、《1978-1985年全国基础科学发展规划》中与磁学相关的内容 |
| 三、"八年规划"对磁学发展的影响 |
| 第三节 改革开放初期的磁学研究(1978-1985) |
| 一、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的磁学研究概况 |
| 二、钕铁硼永磁材料的研制 |
| 三、改革开放初期磁学研究的特点 |
| 小结 |
| 参考文献 |
| 第六章 中国现代磁学发展的影响因素 |
| 第一节 国家因素对中国现代磁学发展的影响 |
| 一、国家需要对磁学发展的影响 |
| 二、科学技术规划对磁学发展的影响 |
| 三、政治运动对磁学发展的影响 |
| 第二节 国外因素对中国现代磁学发展的影响 |
| 一、国外因素对磁学研究的影响 |
| 二、国外因素对磁学人才培养的影响 |
| 三、国外因素对磁学交流的影响 |
| 小结 |
| 参考文献 |
| 结束语 |
| 一、论文的不足之处 |
| 二、今后的努力方向 |
| 致谢 |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