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林[1](2021)在《回顾研究原发性肾病综合征(水肿病脾肾气虚型)中药疗效和药物挖掘、网络药理学、文献计量学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1)回顾中药治疗原发性肾病综合征(Primary Nephrotic Syndrome,PNS)的临床疗效,挖掘所用中药的基本特征,配伍特点,内在联系;(2)通过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技术,探索防己黄芪汤治疗原发性肾病综合征的潜在机制;(3)通过文献计量学分析10年之间中医药治疗原发性肾病综合征的文献特征。方法:(1)研究一:纳入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门诊和病房2018年1月至2020年11月期间的PNS(水肿病脾肾气虚型)患者共108名,实验组为中药联合西药治疗,对照组予西药治疗,两组各54例,治疗12周后评价疗效,纳入实验组54名患者在治疗过程中的中药方剂共268付,分析治疗前后两组的24小时尿蛋白定量,血清白蛋白,总胆固醇,甘油三酯,血肌酐,肾小球滤过率。采用Aproiori关联规则,对药物进行关联分析,探索实验组268付中药的基本特征。(2)研究二:根据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技术,寻找防己黄芪汤的所有已知靶点,从Uniprot数据库对靶点校正,再通过OMIM和Genecard数据库寻找目前已知的PNS靶点,分析蛋白互作用网络;基于R Stuidio1.2.5042版本的R 4.0.0软件做GO和KEGG富集分析;Pub Chem数据库寻找药物成分的二维结构式,并将这些药物成分作为配体,Chem Bio3D Ultra 14.0对下载的药物成分进行最低能量值转化,PDB数据库搜索主要蛋白的结构式,受体蛋白经Py MOL 2.4.0去除水分子后摘除配体,并保存为pdb格式,使用Autodock Tools 1.5.6把配体统一转换成pdbqt格式,并对受体进行加氢,根据原配体所在位置设置网格盒子(Grid Box)参数,以参数使用Autodock Vina做分子对接验证。(3)研究三:根据Cite Space 5.7.R2软件,检索2010年1月-2020年11月期间发表在中国知网上关于中医药治疗PNS的文献,以Cite Space5.7.R2对导出的Refworks格式数据进行转换,并导入Cite Space5.7.R2中,筛选与去重后进行可视化展示。在参数设置中,以1年作为时间切片;节点分类分别选择Author/Institution/Keywords;参考2019中国科技核心期刊目录(自然科学版),统计发表在核心期刊的数据,对作者单位进行统计,设立表达矩阵,做聚类校正分析,校正方式以VBA语言为主。结果:(1)研究一:PNS患者在12周治疗后,两组的24小时尿蛋白定量,血清白蛋白,总胆固醇,甘油三酯,血肌酐,肾小球滤过率均改善,实验组在24小时尿蛋白定量,血清白蛋白,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上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治疗后的血肌酐和肾小球滤过率两组无差异(P>0.05)。对实验组所用的中药进行挖掘,共发现205味中药,频次最高的中药是黄芪,最常见的药对是黄芪+白术,关联分析得出的最终药物共有8味,分别是是补脾益肾(黄芪、白术、芡实),祛风除湿(青风藤、防己、茯苓),活血化瘀(丹参和鬼箭羽);对所有药物进行聚类分析,共分成3类,最佳的一类是补脾益肾(黄芪,白术,防己,芡实,金樱子,杜仲),祛风除湿(青风藤,薏苡仁,威灵仙,猪苓,冬瓜皮,蝉蜕),活血化瘀(鬼箭羽,土鳖虫,川芎,当归)。(2)研究二:通过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技术,先寻找防己黄芪汤的有效成分及靶标,共找出有效活性成分124个,其中防己4个,黄芪20个,甘草93个,白术7个,根据相应靶标,蛋白互作用网络筛选出度值最高的五个成分,分别是槲皮素、山奈酚、7-O-甲基-异微凸剑叶莎醇、异鼠李素、β谷甾醇。在PNS的基因检索中,共选出1778个基因,“药物-疾病”有46个共同靶标,GO分析主要与DNA结合转录因子,DNA结合转录激活因子,RNA聚合酶II等有关;KEGG富集分析防己黄芪汤治疗原发性肾病综合征可能与糖基化终产物受体通路,卡希波肉瘤通路,液体剪切应力通路,肿瘤坏死因子通路,前列腺癌通路,细胞凋亡通路等有关。为验证相关分子的结合能力,把排名前五的成分槲皮素、山奈酚、7-O-甲基-异微凸剑叶莎醇、异鼠李素、β-谷甾醇作为配体,将基因排名前五的蛋白作为受体,分子对接显示槲皮素、山奈酚与白细胞介素6(IL-6),半胱天冬酶-3(CASP3),丝裂酶原活化蛋白激酶8(MAPK8)的受体1IL6,2XZT,3V3V结合自由能良好,可能是防己黄芪汤治疗PNS的靶点。(3)研究三:文献计量学的时间分析指出,在2010年至2018年间,文献发表量虽然出现波动,但是总体上为上升趋势,2019年之后,文献发表量开始下降。发表机构排名前五的分别是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22篇),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18篇),天津中医药大学(16篇),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14篇),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13篇)。作者频数排名分别是邓跃毅教授(14篇),杨洪涛教授(9篇),余仁欢教授(9)。湖北省中医院的王小琴教授2018年-2020年期间文献量开始突现。发表期刊以中国中西医结合肾病杂志最多(36篇),其次是光明中医(26篇),河北中医(19篇),湖南中医杂志(16篇)等。关键词排名前5的分别是肾病综合征(317次),原发性肾病综合征(141次),特发性膜性肾病(95次),中医药疗法(85次),膜性肾病(63次),中医药治疗(58次);其中以特发性膜性肾病为关键词的研究在2018年突现强度最大,突现时间一直持续到2020年,防己黄芪汤的突现时间最长,从2017年持续到2020年;对关键词的中药方剂进行归纳,排名前五的中药有防己黄芪汤(55篇),真武汤(46篇),肾炎康复片(30篇),五苓散(25篇),六味地黄丸(16篇);对关键词证型进行归纳,排名前5的证型分别是脾肾阳虚证(41次),脾肾气虚证(35次),气阴两虚证(26次),湿热瘀阻证(22次),血瘀水停证(22次)。结论:(1)数据挖掘的中药基础方显示为加减防己黄芪汤,加减防己黄芪汤联合西药治疗PNS的疗效在24小时尿蛋白定量,血清白蛋白,总胆固醇,甘油三酯均优于对照组,但是两组治疗后在血肌酐和肾小球滤过率未见统计差异;(2)防己黄芪汤治疗原发性肾病综合征的可能通路是肿瘤坏死因子通路和细胞凋亡通路,关键药物成分可能是槲皮素和山奈酚,关键的作用靶点可能是IL-6,CASP3,MAPK8;(3)文献计量学的突现词强调了将来的研究热点可能是防己黄芪汤治疗特发性膜性肾病,关键词中原发性肾病综合征的主要证型是脾肾阳虚型,且真武汤也是常出现的方剂之一,所以真武汤治疗原发性肾病综合征依然是众多学者的关注点。
郑容焕[2](2020)在《中西医结合治疗儿童肾病综合征真实世界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基于真实世界研究模式,以山东中医药大学电子病历信息系统为依托,总结分析儿童肾病综合征发病情况及相关因素、中医辨证分型、选方及用药规律,完善肾病综合征诊疗方案,为中西医结合治疗肾病综合征提供数据资料。方法:基于真实世界研究模式下,以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电子病历系统为基础,收集2016年1月至2019年12月住院的肾病综合征患儿基本信息和诊疗信息录入Excel表格,并整合为资料库,选用SPSS 23.0统计分析软件进行描述性统计,利用Excel辅助作图。结果:1.研究共纳入153例肾病综合征观察病例,男性103例(67.3%),女性50例(32.7%)。学龄前期发病率最高,达56.2%。单纯型NS 127例,肾炎型NS 26例;难治性肾病综合征87例,占研究总数的56.86%。2.153例患者有462例次住院记录,其中319例次因感染诱发,排序依次为呼吸、消化、泌尿、皮肤感染,以呼吸系统感染占比最高,达71.47%。常见感染病原学排序依次为肺炎支原体、EB病毒、甲型流感病毒、乙型流感病毒、肺炎衣原体、白色念珠菌、溶血性链球菌感染,其中肺炎支原体感染占比最高(43%)。3.3例患儿没有应用激素等免疫抑制剂,148例患者应用激素等免疫抑制剂治疗;87例难治性肾病中72例加用二线免疫抑制剂,占研究总数的47.06%。4.本病为本虚标实之证,辨证分型排序依次为:风水相搏证(24.46%),湿热内蕴证(22.73%),肺脾气虚证(17.97%),脾肾阳虚证(9.96%),水湿内停证(9.31%),湿浊停聚证(8.44%),肝肾阴虚证(4.11%),气阴两虚证(1.73%),瘀血阻滞证(1.3%);遣方用药统计显示,较原版肾病综合征诊疗方案,近两年风水相搏证增加了越婢加术汤,湿热内蕴证增加了四妙散,新版肾病综合征诊疗方案进行了类方完善,并显着降低了患儿的住院天数。5.462例次住院患儿共使用中药178味,5243味次。使用药物种类按序排列由高到低排列依次为:祛湿药、补益药、解表药、止咳化痰平喘药、活血化瘀药、理气药、清热药和温里药。药物归经分析以入肺、脾、胃经药物为主,占51.2%。结论:1.肾病综合征以学龄前期高发,男孩多于女孩。2.感染是导致肾病综合征病情反复及复发的主要原因,其中呼吸道感染占首位;常见病原学以肺炎支原体感染为主。3.风水相搏证应用越婢加术汤和湿热证应用四妙散优化后的肾病综合征诊疗方案,显着降低了肾病综合征患儿住院天数,提高了疗效。4.从治疗中药功效及归经分析,肾病综合征应从肺脾肾三焦着手,以祛湿为主要治法,兼顾补气扶正,理气活血之法。
鲁云倩[3](2020)在《芪防六君汤合甘露聚糖肽治疗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肺脾气虚型)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认为目的:比较芪防六君汤联合甘露聚糖肽口服溶液治疗肺脾气虚型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对于疾病发病次数、病程、疾病种类、中医证候积分、免疫功能的影响。客观评价芪防六君汤联合甘露聚糖肽口服溶液治疗本病的有效性、安全性,为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提供客观依据。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66例患儿,运用随机分组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3例。治疗组予芪防六君汤联合甘露聚糖肽口服溶液治疗,对照组给予甘露聚糖肽口服溶液治疗,各组分别治疗8周,连续随访12月。结果:共收集63例患儿资料,治疗组32例,对照组31例。对于发病次数,两组治疗前后相比均可减少发病次数(P<0.01),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发病次数疗效有效率84.38%,对照组77.4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于中医证候积分,治疗组中医证候积分有效率93.75%,对照组80.6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前后比较后均可改善患儿面色、形体、多汗、大便干结、少气懒言的症状(P<0.05),治疗组在改善患儿食欲、大便溏薄方面具有差异(P<0.05),对照组在改善患儿食欲、大便溏薄方面未见显着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相比,治疗组可改善患儿多汗、大便干结、少气懒言的症状(P<0.05),可显着改善患儿形体、食欲、大便溏薄的症状(P<0.01),改善患儿面色方面两组无显着差异(P>0.05)。对于病情,治疗组病情疗效有效率93.75%,对照组80.65%,差异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治疗前后相比,在改善发病次数、病情、病种方面(P<0.01),对照组治疗前后相比,在改善发病次数、病种方面(P<0.05),在缩短病程方面(P>0.05);治疗后两组相比,治疗组可改善患儿发病次数与病程(P<0.05),可显着改善疾病病种(P<0.01)。对于体液免疫指标,两组治疗前后相比均可显着改善患儿血清免疫球蛋白IgA、IgG(P<0.01);治疗后两组相比,治疗组可显着提高患儿血清免疫球蛋白IgA、IgG水平(P<0.01)。对于细胞免疫指标,两组治疗前后相比均可显着提高患儿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CD3+、CD4+、CD4+/CD8+(P<0.01);治疗后两组相比,治疗组可显着提高患儿T淋巴细胞亚群CD3+、CD4+、CD4+/CD8+(P<0.01)。结论:芪防六君汤联合甘露聚糖肽口服溶液治疗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肺脾气虚型能有效减少呼吸道感染发作次数、缩短疾病病程,改善患儿食欲、形体,改善大便溏薄的证候,显着提高患儿免疫球蛋白、T淋巴细胞亚群水平,疗效确切,值得临床推广。
周若愚[4](2020)在《香砂平胃散加减治疗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腹痛-痰湿气滞证)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认为目的:通过进行香砂平胃散加减治疗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腹痛-痰湿气滞证)的临床疗效观察,以期能够在具体临床工作中,为诊疗该病提供一种更加便捷、有效的中医药诊疗思路与选择。方法:选取就诊时间为2019年1月1日至2019年12月31日,就诊地点为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儿科门诊,并且符合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腹痛-痰湿气滞证)对应中西医诊断标准的患儿,共计64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64例患儿进行随机分组,其中治疗组32例,剔除1例,对照组32例,剔除2例,脱落1例,最后得到治疗组患儿31例,对照组患儿29例。治疗组予以中药免煎颗粒“香砂平胃散加减”内服治疗,对照组予以肠道益生菌“金双歧”内服治疗,以7天为1个疗程,连续用药2个疗程,分别于治疗前后观察2组患儿的症状体征、中医证候变化及肠系膜淋巴结多普勒彩色超声的缩减情况,并对两组患儿治疗前后的症状积分进行评定,并进一步作出疗效评价。结果:经过临床观察所得出的各项数据的比较分析,显示:1.在总有效率上:治疗组90.32%,对照组75.86%,两组治疗均有效,治疗组与对照组疗效差异经统计学分析得出结论: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相比较而言,治疗组总体疗效相对于对照组更优。2.对两组治疗后的主症、次症及腹部淋巴结彩色多普勒超声变化情况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显示治疗组的在主症腹痛的程度、时间、频率以及主要次症和淋巴结大小各项积分总体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1.香砂平胃散加减对治疗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腹痛-痰湿气滞证)的临床疗效显着,能够有效改善患儿的腹痛症状;2.香砂平胃散加减对治疗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腹痛-痰湿气滞证),在主症的程度、时间、频率以及主要次症的治疗上总体对比对照组治疗优势明显;3.香砂平胃散加减治疗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腹痛-痰湿气滞证),在改善患儿肿大的肠系膜淋巴结大小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
赵鼎[5](2018)在《基于数据挖掘的经方治疗水湿痰饮病的辨治规律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以现代计算机数据挖掘技术为手段,以近30年公开发表的经方治疗水湿痰饮病病案为研究对象,着重探讨其运用经方治疗水湿痰饮病的辨治规律,以进一步探寻水湿痰饮病中医病机演变及治法方药规律,更好地指导临床,提高疗效。[方法]通过查阅中国知网上的文献,对其近30年来公开发表的经方治疗水湿痰饮病病案进行全面收集、整理,严格按照纳入标准、排除标准进行筛选,将符合条件的共1078诊次的全部资料利用Medcase V3.2仓公诊籍国医脉案数据记录挖掘系统软件建立病案采集、存贮数据库,运用频数分布、关联规则、聚类方法挖掘、分析其临床症状、病机、舌脉、药物之间的关联性,并对挖掘结果进行分析、归纳、总结。[结果]1078例患者中男性509例,女性547例,年龄最大88岁,最小1岁。涉及中医病证135种,主要的中医病证有水肿、咳嗽、眩晕、痹证、喘证、泄泻、哮病、胃痛。涉及西医病症226种,主要的西医病症有支气管哮喘、慢性支气管炎、慢性胃炎、梅尼埃病、腹泻、慢性肾炎、慢性肺源性心脏病。临床症状共计281种,主症为形寒怕冷、纳呆食少、疲倦乏力、水肿、咳嗽、胸闷、大便稀薄、口干、呕吐、腹胀、尿少、头晕、气喘。涉及病机150项,主要的病机有水饮内停、风寒束表、脾虚失运、气化不利、水湿内停、痰饮伏肺、水湿泛溢、脾肾阳虚、肝郁脾虚、寒湿阻络、脾虚湿困、肺气失宣、肺气上逆。涉及病理因素14种,分别为湿、水、气、饮、寒、痰、热、风、瘀、浊、毒、火、食、燥。涉及病位21种,分别为脾、肾、肺、胃、肝、表、心、经络。用药共计380味,主要的药物有茯苓、炙甘草、桂枝、生白术、白芍、生姜、泽泻、法半夏、干姜、大枣、制附片。聚类分析水湿痰饮病总体病案得到14组核心方。方一为薯蓣丸+法半夏、白芥子,方二为半夏泻心汤原方,方三为真武汤+炙甘草,方四为肾气丸原方,方五是桂枝茯苓丸去芍药,方六为小青龙汤原方,方七为柴胡桂枝干姜汤原方,方八为五苓散原方,方九为乌梅丸原方,方十为柴胡加龙骨牡蛎汤+炙甘草、石菖蒲、远志、琥珀,方十一为桂枝芍药知母汤原方。[结论]水湿痰饮病的范畴涵盖临床各科,现代医家扩大了经方治疗水湿痰饮病的范围。临床表现多种多样,部分脉象未出现在《伤寒杂病论》中。病理因素以湿、水、饮、痰为中心,常与气、寒、热、风、瘀多种病理因素兼夹为患。病位主要在脾、肾、肺、胃、肝,内外上下无处不到。病理性质总属本虚标实,以标实为主,虚实夹杂。病机复杂多样,脏腑病机为主,气血津液病机为辅。水湿痰饮侵袭不同部位的病机随之发生演变。水湿痰饮侵袭脾胃、肺脏、肝脾、肾脏、脾肾、肢体经络等不同部位,可选用相应的核心方进行治疗。治疗时以核心方为主,随兼夹病机、病理因素进行加减。
卢立伟[6](2016)在《儿童闭塞性细支气管炎中医证型分布规律及温肺合剂对模型鼠CCSP、PPARγ、TGF-β1/Smad3影响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1.探讨儿童闭塞性细支气管炎(Bronchiolitis obliterans,BO)的中医证型分布规律,为临床辨证论治提供依据。2.探讨温肺合剂干预二乙酰气道内滴入诱导的BO模型大鼠的作用机制。方法:1.临床研究:制定病例调查表,收集117例BO患儿的中医四诊资料,运用SPSS17.0因子分析进行统计。2.实验研究:建立BO大鼠肺脏虚寒证候模型,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生理盐水2ml·d-1)、模型组(生理盐水2ml·d-1)、中药低剂量组(3.145mg·kg-1·d-1)、中药中剂量组(6.29mg·kg-1·d-1)、中药高剂量组(12.58mg·kg-1·d-1)、西药组(地塞米松0.08mg·kg-1·d-1+孟鲁司特钠1.07 mg·kg-1·d-1),共灌胃2周,观察大鼠一般状况、肺功能变化,ELISA法检测大鼠肺泡灌洗液IFN-γ水平,免疫组化法检测大鼠肺组织CCSP、PPARγ表达,Western Blot检测大鼠肺组织TGF-β1、Smad3、α-SMA表达,RT-PCR检测大鼠肺组织CCSP、PPARγ、TGF-β1、Smad3、α-SMA m RNA表达。结果:1.临床研究(1)BO患儿男女比例约为3:1;3岁以下患儿87例(74.4%),婴幼儿为本病高发年龄;(2)儿童BO主要感染病原体为腺病毒、肺炎支原体、麻疹病毒、真菌;(3)儿童BO临床主要证型有痰热蕴肺证、阳虚外感证、肺脏虚寒证、肺气虚弱证、阴虚肺热证、肺脾气虚证。痰热蕴肺证以男性多见,多见于肺炎支原体感染后,病程多<2年,病情趋势减轻;阳虚外感证患儿多于生后6月内首次喘息,多见于腺病毒感染后,与肺气肿、支气管扩张高度相关,病程较长,病情反复;肺脏虚寒证患儿多于生后6月内首次喘息,多见于混合感染后,与ICU天数、重症肺炎病史、机械通气天数高度相关,病程多>2年,病情加重;肺气虚弱证与ICU住院天数和机械通气天数密切相关,多发生在腺病毒感染后,病程多<2年。阴虚肺热证多见于肺炎支原体感染后,病情反复;肺脾气虚证患儿年龄多在1岁以内,多于生后6月内首次喘息,腺病毒感染后多见,CT可见肺气肿和肺不张,病程多<2年,病情反复。阳虚外感证和肺气虚寒证与腺病毒感染、支气管扩张、支气管壁增厚、肺气肿和肺不张、重症肺炎病史、机械通气天数、ICU天数关系密切,病程较长,病情加重或反复,迁延难愈,为临床治疗的难点;(4)儿童BO合并感染阶段以痰热蕴肺证、阳虚外感证多见,病机以邪实或虚实夹杂为主,病情稳定阶段以肺脏虚寒证、肺气虚弱证、阴虚肺热证、肺脾气虚证多见,以正虚为主。2.实验研究:与模型组相比,温肺合剂低剂量组对模型大鼠干预作用不明显,中、高剂量组能够明显改善大鼠一般状况,增加大鼠体重和大鼠肺顺应性(P<0.05);后期明显升高模型大鼠肺泡灌洗液IFN-γ水平(P<0.05);在蛋白和基因水平上均明显上调CCSP、PPARγ表达(P<0.05),明显下调TGF-β1、Smad3、α-SMA的表达(P<0.05),在增加大鼠体重、肺顺应性,上调大鼠CCSP、PPARγ,下调α-SMA表达方面疗效优于西药(P<0.05)。结论:1.临床研究:(1)儿童BO临床主要证型有痰热蕴肺证、阳虚外感证、肺脏虚寒证、肺气虚弱证、阴虚肺热证、肺脾气虚证,证型与年龄、病程、病原体、发病病情、CT表现等均相关;(2)儿童BO合并感染阶段以痰热蕴肺证、阳虚外感证多见,病机以邪实或虚实夹杂为主,病情稳定阶段以肺脏虚寒证、肺气虚弱证、阴虚肺热证、肺脾气虚证多见,以正虚为主。2.实验研究:温肺合剂中、高剂量组能够显着改善BO肺脏虚寒模型大鼠的一般状况,明显改善大鼠肺功能;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提高模型大鼠肺泡灌洗液IFN-γ水平,上调肺组织CCSP、PPARγ的表达,下调肺组织TGF-β1、Smad3、α-SMA的表达有关。
赵怀舟[7](2016)在《宋明锁学术思想与临床经验总结及小儿厌食症证治规律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米明锁(1954.7-)主任医师、教授,主攻中医儿科临床。山西省名医、优秀专家,硕士生导师,第五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笔者有幸师从宋明锁学习3年。论文题目:“宋明锁学术思想与临床经验总结及小儿厌食症证治规律研究”。宋明锁在师承张刚、郝玉明学术经验的基础上,经历40年的临床实践逐步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学术上,治外感重气分,治内伤重脾胃。强调小儿禀赋特点及脾胃功能强弱在发病和康复过程中所起的枢纽作用,在调理脾胃治疗小儿杂病的辨证规律方而体会深刻、疗效突出。在小儿疑难杂病的治疗方面有丰富经验,他创制有效方剂20余首,其中调理脾胃的方剂有8首。1宋明锁主任学术思想概述1.1治疗热病擅长使用下法下法的目的是祛邪,邪去即正安,下法可去积、清热、和调。前人尝言“儿科不擅用下法难以治大证”,此语或嫌宽泛,但“儿科不擅用下法难以治热证”却是实在之言。下法应注意中病即止,顾护脾胃,注重配伍,保障安全。1.2治疗诸疾以脾胃为枢纽小儿脾常不足,饮食失调、感受湿邪等都会影响脾胃功能,产生一系列的消化系统病症,因此脾胃在儿科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脾胃不和,百病蜂起,脾胃失调还会影响肺、心、肝、肾四脏。儿科常见的厌食、积滞、腹泻、反复呼吸道感染、夜啼、小儿多发性抽动症、遗尿、水疝、少儿白发和某些皮肤病、血分病等,均可从脾胃论治。宋老师将“从脾胃论治小儿杂病”的学术思想非常贴切、合理地落实在小儿临床治疗的实践过程中。1.3守方守法以王道为准绳调脾之法中正平稳,堪称王道之法。治小儿之病泻实要快,补虚要慢。临床治疗小儿慢性病过程中要循序渐进,勇于守方守法、善于守方守法。比如治疗反复呼吸道感染、遗尿症3个月是1个疗程;治疗小儿哮喘、癫痫6个月是1个疗程。所谓“王道无近功,多用自有益。”治疗小儿慢性病只要辨证准确、用药得当、守方守法,就能在潜移默化的“王道”处置过程中收到预期的效果。2宋明锁主任临床经验总结2.1宋明锁治疗小儿厌食的临证经验小儿厌食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最近四、五十年来,小儿厌食一病的主要证型经历了从脾胃虚寒、脾胃气虚到脾胃失调、虚失夹杂的变化。为此宋老师总结出适应治疗当今社会小儿厌食病主要证型的调脾和中汤。宋老师指出治疗本病脾胃积热证疗程相对较快,而虚证、虚实夹杂证则较缓。2.2宋明锁治疗小儿腹痛的临证经验对于小儿腹痛的治疗,历代以来医家积累了极为丰富的临床经验。由于小儿不擅言语表达,尤其是婴幼儿在出现腹痛时,更容易造成漏诊、误诊。基于此,针对本病宋老师强调中西医结合的重要性,一些必要的辅助检查意义重大。调脾散结汤治疗小儿肠系膜淋巴结肿大经验方的总结,就是其中西医结合思想的一个典型例证。2.3宋明锁治疗小儿腹泻的临证经验腹泻是小儿常见病、多发病,尤其以夏秋两季更为常见。宋老师治疗本病习用香葛启钥饮加减,香葛启钥饮由广藿香、葛根、苍术、茯苓、焦山楂、炒麦芽、白芍、木香、陈皮、黄连、甘草等11味药物组成。本方的量效关系十分有趣,对于不同证型的小儿腹泻,不必增减药味仅调整药量就可以从容应对。比如热象为主者,重用黄连;脾虚者,减用黄连,重用苍术、茯苓;食积者,重用焦楂、炒麦芽;湿象明显者,重用广藿香、葛根;腹痛明显者,重用白芍、木香。2.4宋明锁老师治疗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的临证经验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RRTI),临床上一般按急性感染期与非急性感染期分别施治。宋老师强调治疗RRTI的急性感染期偏重祛邪以治其标,非急性感染期偏重扶正以治其本。宋老师主张非急性感染期应从脾论治,也有学者将非急性感染期分为迁延期和感染间歇期。宋老师在本病的迁延期多用调脾和中汤加减治疗,此期治疗时间较长,要注意守方守法,不可轻易改弦更张。确认调脾和中证明显改善,实证已无,以虚象为主时,方能进入第三阶段感染间歇期的调理,感染间歇期的调理要根据患儿体质做出适当的选择,可以选用的处方有调脾益气汤、调脾养阴汤等等。综上所述,不论是小儿中焦脾胃本病如厌食、腹痛、腹泻等病,还是病属上焦的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等病,宋明锁都时时处处强调脾胃的重要性。宋老师有意识地创立了调脾系列处方,实现了完全意义上的从脾论治小儿杂病,这是宋老师儿科临床治疗杂病最为显着的特点之一。
吴杰,虞坚尔[8](2011)在《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中医治疗进展》文中指出反复呼吸道感染是儿科常见病和多发病,中医防治该病有明显优势,也存在一些问题,简要综述近5年来中医治疗该病的文献。
何欣怡[9](2009)在《黄芪及其制剂在儿科临床的应用》文中研究表明
董立静[10](2008)在《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中医药疗法近况(综述)》文中认为反复呼吸道感染(简称RRTI)是儿科常见病,多发病,大多数患儿因反复发病用药,造成对抗生素的耐药和对激素的依赖,严重危害儿童的生长发育和生活质量。因此,防治RRTI愈来愈引起儿科医学界医生的重视和关注[1,2]。中医药对本病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英文缩略词表 |
| 前言 |
| 研究一 中药治疗原发性肾病综合征的回顾性研究和药物挖掘 |
| 1 研究对象 |
| 2 研究方法 |
| 3 结果 |
| 4 小结 |
| 研究二 防己黄芪汤治疗原发性肾病综合征的潜在药理学机制 |
| 1 材料与方法 |
| 2 结果 |
| 3 小结 |
| 研究三 10 年间中医药治疗原发性肾病综合征的文献计量学分析 |
| 1 材料与方法 |
| 2 结果 |
| 3 小结 |
| 讨论一 中药治疗原发性肾病综合征的回顾性研究和药物挖掘 |
| 讨论二 防己黄芪汤治疗原发性肾病综合征的潜在药理学机制 |
| 讨论三 10 年间中医药治疗原发性肾病综合征的文献计量学分析 |
|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综述 防己黄芪汤在肾脏疾病中的研究进展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个人简历 |
| 提要 |
| abstract |
| 引言 |
| 临床研究 |
| 1 病例来源 |
| 2 诊断标准 |
| 2.1 西医诊断标准 |
| 2.2 中医辨证分型标准 |
| 2.3 病例纳入及排除标准 |
| 3 研究方法 |
| 3.1 数据的收集与整理 |
| 3.2 数据规范化处理 |
| 3.3 统计学方法 |
| 研究结果 |
| 1 一般信息 |
| 1.1 性别、年龄 |
| 1.2 病程 |
| 1.3 病因 |
| 1.4 病原学统计 |
| 1.5 临床分型 |
| 1.6 糖皮质激素及免疫抑制剂使用 |
| 2 中医辨证-选方 |
| 2.1 中医证型分布 |
| 2.2 2016-2017 年辨证-选方分析 |
| 2.3 2018-2019 年辨证-选方分析 |
| 2.4 中医证型-方剂类方与诊疗方案的符合情况 |
| 2.5 住院天数 |
| 3 中药用药规律分析 |
| 3.1 中药用药频次 |
| 3.2 中药用药种类 |
| 3.3 药物归经分析 |
| 讨论 |
| 1 一般资料 |
| 2 中医辨证-处方 |
| 3 中药用药分析 |
| 4 不足与展望 |
| 结语 |
| 参考文献 |
| 综述 对儿童肾病综合征并发血液高凝状态的认识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致谢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中英文缩略表 |
| 前言 |
| 1.临床资料 |
| 1.1 病例来源 |
| 1.2 诊断标准 |
| 1.3 病例选择 |
| 2.研究方法 |
| 2.1 治疗方案 |
| 2.2 观察指标 |
| 2.3 疗效评定 |
| 2.4 统计学方法 |
| 3.研究结果 |
| 3.1 完成情况 |
| 3.2 一般资料 |
| 3.3 主要疗效指标 |
| 3.4 中医证候指标 |
| 3.5 体液免疫指标 |
| 3.6 细胞免疫指标 |
| 4.安全性分析 |
| 5.讨论 |
| 5.1 立题依据 |
| 5.2 芪防六君汤组方分析及现代药理研究 |
| 5.3 使用甘露聚糖肽口服溶液作为对照组的依据 |
| 5.4 临床疗效分析 |
| 6.不足与展望 |
| 7.结论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附录A 综述 |
| 参考文献 |
| 附录B 病情分级量化指标 |
| 附录C 中医证候量化标准 |
| 致谢 |
| 作者简介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前言 |
| 一、文献研究 |
| 1.ML的中医药研究 |
| 1.1 病名 |
| 1.2 病因病机认识及研究进展 |
| 1.2.1 古代文献研究 |
| 1.2.1.1 外邪伤中 |
| 1.2.1.2 中虚脏寒 |
| 1.2.1.3 饮食积滞 |
| 1.2.1.4 痰湿蕴结 |
| 1.2.1.5 气滞血瘀 |
| 1.2.1.6 虫毒内扰 |
| 1.2.2 病因病机研究进展 |
| 1.3 ML的中医治疗进展 |
| 2.现代医学对ML的研究进展 |
| 2.1 生理及流行病学特点 |
| 2.2 病因及发病机制研究 |
| 2.3 诊断及鉴别诊断 |
| 2.4 西医治疗进展 |
| 二、临床研究 |
| 1.一般资料与方法 |
| 1.1 病例来源 |
| 1.2 诊断标准 |
| 1.2.1 西医诊断标准 |
| 1.2.2 中医诊断标准 |
| 1.2.3 主要疗效及评分标准 |
| 1.3 病例纳入标准 |
| 1.4 病例排除标准 |
| 1.5 病例脱落和终止标准 |
| 2.临床研究方法 |
| 2.1 临床观察方法 |
| 2.2 具体治疗方案 |
| 2.3 一般观察项目及安全性观测 |
| 2.4 观察疗效指标 |
| 2.5 疗效评定标准 |
| 2.6 数据统计分析 |
| 3.结果分析 |
| 3.1 基线资料 |
| 3.2 治疗后结果分析 |
| 三、讨论 |
| 1.本研究立题依据 |
| 2.对ML中医生理病理的探讨 |
| 3.香砂平胃散的历史沿革、临床应用及组方依据 |
| 4.ML的中医治疗优势与不足 |
| 5.不足与展望 |
| 四、结论 |
| 参考文献 |
| 中西医研究综述 |
| 一、ML的中医诊治研究进展 |
| 二、ML的西医诊疗研究进展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附件1:临床病例观察表 |
| 附件2:临床试验知情同意书 |
| 附件3:不良反应表 |
| 附件4: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 |
| 提要 |
| Abstract |
| 引言 |
| 第一部分 水湿痰饮病的理论研究 |
| 1 水湿痰饮的概念——“天人合一”思想的体现 |
| 1.1 自然界中的水、水循环 |
| 1.2 人体之水 |
| 1.2.1 生理之水 |
| 1.2.2 病理之水——水、湿、痰、饮 |
| 2 津液代谢的生理过程——人体内的“水循环” |
| 2.1 脏腑与津液代谢的关系 |
| 2.1.1 “饮入于胃,游溢精气” |
| 2.1.2 “上输于脾,脾气散精” |
| 2.1.3 “上归于肺,通调水道” |
| 2.1.4 “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 |
| 2.1.5 “肾者水脏,主津液” |
| 2.1.6 肝主疏泄,疏通水道 |
| 2.1.7 心阳温煦,推动血行,津血同源 |
| 2.1.8 “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 |
| 2.2 气血与津液代谢的关系 |
| 2.2.1 气能生津、行津、摄津 |
| 2.2.2 津血同源 |
| 3 水湿痰饮病的概念——“一源而四歧” |
| 4 水湿痰饮病的病理变化 |
| 4.1 病因 |
| 4.1.1 久居湿地,冒雨涉水,外感寒湿 |
| 4.1.2 饮食不节,嗜食肥甘,暴饮水浆 |
| 4.1.3 体虚劳倦,房劳过度 |
| 4.1.4 情志失调 |
| 4.2 病机 |
| 4.2.1 脏腑病机 |
| 4.2.2 气血津液病机 |
| 5 《伤寒杂病论》中水湿痰饮病的概念与临床表现 |
| 5.1 《伤寒杂病论》中水湿痰饮病的概念与范畴 |
| 5.1.1 《伤寒论》中的水湿痰饮病 |
| 5.1.2 《金匮要略》中的水湿痰饮病 |
| 5.2 《伤寒杂病论》中水湿痰饮病的临床表现 |
| 5.2.1 望诊 |
| 5.2.2 闻诊 |
| 5.2.3 问诊 |
| 5.2.4 切诊 |
| 6 《伤寒杂病论》辨治水湿痰饮病的治则治法 |
| 6.1 总治则——“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 |
| 6.1.1 “温药”的内涵 |
| 6.1.2 “和之”释义 |
| 6.2 具体治法 |
| 6.2.1 温补兼行消以标本兼治 |
| 6.2.2 攻逐水饮以急则治标——“病水腹大……有水,可下之” |
| 6.3 对“温药和之”的补充——水湿痰饮与热邪交结的治疗 |
| 7 后世医家水湿痰饮病理论的发展 |
| 7.1 晋隋唐时期 |
| 7.1.1 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 |
| 7.1.2 唐·孙思邈《千金要方》、《千金翼方》 |
| 7.2 宋金元时期 |
| 7.2.1 宋·严用和《济生方》 |
| 7.2.2 元·朱丹溪《丹溪心法》 |
| 7.3 明清时期 |
| 7.3.1 明·张景岳《景岳全书》 |
| 7.3.2 清·喻嘉言《医门法律》 |
| 7.4 现代时期 |
| 7.4.1 水湿痰饮相关疾病 |
| 7.4.2 病因的认识 |
| 7.4.3 病机的认识 |
| 7.4.4 治法方药 |
| 7.4.5 述评 |
| 8 从《伤寒杂病论》到现代水湿痰饮病概念的衍化过程 |
| 第二部分 病案数据挖掘研究 |
| 1 研究对象 |
| 1.1 研究病案来源 |
| 1.2 病案纳入标准 |
| 1.3 病案排除标准 |
| 2 研究方法 |
| 2.1 病案的预处理 |
| 2.2 病案信息采集方法 |
| 2.3 病案数据挖掘平台的建立与数据挖掘方法 |
| 2.3.1 数据处理过程 |
| 2.3.2 病案数据挖掘平台的建立 |
| 2.3.3 病案信息数据挖掘方法 |
| 3 研究结果 |
| 3.1 入选病例基本情况 |
| 3.2 水湿痰饮病总体病案统计结果 |
| 3.2.1 频数分布统计结果 |
| 3.2.2 方症关联分析结果 |
| 3.2.3 聚类分析结果 |
| 3.3 水湿痰饮侵袭不同部位统计结果 |
| 3.3.1 水湿痰饮侵袭脾胃系统计结果 |
| 3.3.2 水湿痰饮侵袭肺系统计结果 |
| 3.3.3 水湿痰饮侵袭肝脾统计结果 |
| 3.3.4 水湿痰饮侵袭肾系统计结果 |
| 3.3.5 水湿痰饮侵袭脾肾统计结果 |
| 3.3.6 水湿痰饮侵袭肢体经络统计结果 |
| 3.3.7 水湿痰饮侵袭其他部位统计结果 |
| 4 讨论——数据挖掘结果分析 |
| 4.1 中、西医疾病分类及水湿痰饮侵袭部位 |
| 4.2 临床症状 |
| 4.3 病机、病理因素、病位 |
| 4.4 辨证分析 |
| 4.4.1 关联规则分析 |
| 4.4.2 聚类分析 |
| 4.5 用药 |
| 第三部分 经方治疗水湿痰饮病的辨治规律探讨 |
| 1 水湿痰饮病的范畴涵盖临床各科,以内科所占比例最大 |
| 2 临床表现多种多样,口干一症值得重视 |
| 3 病因病机 |
| 3.1 病理因素以湿、水、饮、痰为中心,常与气、寒、热、风、瘀多种病理因素兼夹为患 |
| 3.2 病位主要在脾、肾、肺、胃、肝,内外上下无处不到 |
| 3.3 病理性质总属本虚标实,以标实为主,虚实夹杂 |
| 3.4 病机复杂多样,脏腑病机为主,气血津液病机为辅 |
| 3.5 水湿痰饮侵袭不同部位的病机演变 |
| 4 病机辨证 |
| 4.1 辨病理因素 |
| 4.1.1 辨湿、水、饮、痰 |
| 4.1.2 辨寒热属性 |
| 4.1.3 辨气分血分 |
| 4.1.4 辨兼夹病邪 |
| 4.2 辨脏腑病位 |
| 4.3 辨正虚 |
| 5 治疗方案 |
| 5.1 水湿痰饮侵袭不同部位的经方运用 |
| 5.1.1 在脾胃的治疗 |
| 5.1.2 在肺脏的治疗 |
| 5.1.3 在肝脾的治疗 |
| 5.1.4 在肾脏的治疗 |
| 5.1.5 在脾肾的治疗 |
| 5.1.6 在肢体经络的治疗 |
| 5.2 药物的加减法 |
| 5.2.1 依据病机进行加减 |
| 5.2.2 根据病理因素进行加减 |
| 5.3 多种功效药物配伍使用 |
| 5.4 核心药物、药对及药物组合 |
| 5.4.1 核心药物 |
| 5.4.2 核心药对、药物组合 |
| 结语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致谢 |
| 查新报告 |
| 发表论文 |
| 提要 |
| Abstract |
| 引言 |
| 临床研究 |
| 1 研究对象 |
| 1.1 病例来源 |
| 1.2 诊断标准 |
| 1.3 病例纳入标准 |
| 1.4 病例排除标准 |
| 2 研究方法 |
| 3 研究结果 |
| 3.1 一般资料 |
| 3.2 统计数据 |
| 4.讨论 |
| 4.1 中医学对本病的认识 |
| 4.2 现代医学对本病的认识 |
| 4.3 研究结果分析 |
| 5 结论 |
| 6 问题与不足 |
| 参考文献 |
| 实验研究 |
| 1 实验材料与方法 |
| 1.1 实验材料 |
| 1.2 实验方法 |
| 1.3 结果统计与分析 |
| 实验一 实验动物模型建立 |
| 1 动物分组 |
| 2 造模方法 |
| 2.1 造模步骤 |
| 2.2 造模情况 |
| 3 模型判断 |
| 4 研究结果 |
| 4.1 造模过程中实验大鼠一般状况 |
| 4.2 肺功能测定结果 |
| 4.3 HE染色观察肺组织病理 |
| 4.5 免疫组化检测大鼠肺组织中CCSP、PPARγ的表达 |
| 4.6 Western Blot测定大鼠肺组织TGF-β1、Smad3、α-SMA蛋白表达 |
| 4.7 RT-PCR测定大鼠肺组织CCSP、PPARγ、TGF-β1、Smad3、α-SMA mRNA |
| 5 小结 |
| 实验二 温肺合剂对大鼠闭塞性细支气管炎模型干预研究 |
| 1 动物分组 |
| 2 实验操作方法 |
| 3 实验结果 |
| 3.1 各组大鼠一般情况观察 |
| 3.2 各组大鼠肺功能检查 |
| 3.3 肺组织形态学 |
| 3.4 ELISA检测大鼠肺泡灌洗液IFN-γ的表达 |
| 3.5 免疫组化检测大鼠肺组织中CCSP、PPARγ的表达 |
| 3.6 Western Blot测定大鼠肺组织TGF-β1、Smad3、α-SMA蛋白表达 |
| 3.7 PCR检测大鼠肺组织PPARγ、CCSP、TGF-β1、Smad3、α-SMA mRNA表达 |
| 3.8 小结 |
| 2 讨论 |
| 2.1 动物模型建立的评价 |
| 2.2 CCSP、PPARγ、TGF-β1/Smad3在BO发病中的作用探讨 |
| 2.3 温肺合剂对模型大鼠干预研究 |
| 3 结论 |
| 4 问题与不足 |
| 结语 |
| 参考文献 |
| 综述 儿童闭塞性细支气管炎诊断再认识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致谢 |
| 附件 |
| 发表论文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一章 宋明锁中医儿科学术渊源概述 |
| 1. 少小结缘独立选择 |
| 2. 名师传承受益终身 |
| 3. 师从张刚专攻儿科 |
| 4. 读书临证提高疗效 |
| 5. 加强修养德艺双馨 |
| 参考文献 |
| 第二章 宋明锁学术思想与临床经验总结 |
| 1. 宋明锁教授学术思想概述 |
| 1.1 四诊合参重望舌望神色 |
| 1.2 治疗热病擅长使用下法 |
| 1.3 治疗杂病以脾胃为枢纽 |
| 1.4 守方守法以王道为准绳 |
| 2. 宋明锁教授临床经验总结 |
| 2.1 宋明锁治疗小儿厌食的临证经验 |
| 2.2 宋明锁治疗小儿腹痛的临证经验 |
| 2.3 宋明锁治疗小儿腹泻的临证经验 |
| 2.4 宋明锁治疗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的临证经验 |
| 2.5 宋明锁治疗治疗小儿遗尿的临证经验 |
| 2.6 宋明锁治疗小儿牛皮癣(白疕)的临证经验 |
| 2.7 宋明锁治疗小儿湿疹的临证经验 |
| 参考文献 |
| 第三章 宋明锁治疗小儿厌食症的证治规律研究 |
| 摘要 |
| Abstract |
| 英文缩略词表 |
| 小儿杂病从脾胃论治的研究进展 |
| 参考文献 |
| 小儿厌食“虚实夹杂证”的综述 |
| 参考文献 |
| 引言 |
| 1. 对象与方法 |
| 1.1 研究目的 |
| 1.2 研究对象与质量控质 |
| 1.3 诊断标准 |
| 1.4 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 |
| 1.5 统计方法 |
| 2. 结果 |
| 2.1 一般资料分析 |
| 2.2 主要症状频数及百分比 |
| 2.3 聚类分析 |
| 2.4 中医证型因子分析 |
| 2.5 样本聚类 |
| 2.6 治疗小儿厌食症的用方分析 |
| 2.7 治疗小儿厌食症的用药规律 |
| 创新点 |
| 讨论 |
| 结语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致谢 |
| 个人简历 |
| 1 辨证施治 |
| 2 专方治疗 |
| 3 立法治疗 |
| 4 中成药治疗 |
| 5 中医外治 |
| 6 食疗 |
| 7 结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