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华夏图书馆!包月下载,不限IP,随心所欲! 【加入收藏】
| 本站已稳定运行4034天

内蒙古自治区2000年玉米引种试验报告

点击进入免费下载2022年中国知网论文


一、内蒙古自治区2000年玉米引种试验报告(论文文献综述)

薛頔[1](2020)在《浑善达克沙地植物生长适宜性精准空间分布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浑善达克沙地是内蒙古主要的畜牧业基地之一,也是京津重要的生态屏障,因其生态脆弱、植被退化,政府部门力图快速恢复植被。面对这一需求,针对不同位置的不同生境及其群落演替阶段精准筛选出适宜生长的植物,对该区域人工植被恢复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依据空间信息科学原理和地统计学方法,将样方调查数据和30m生态环境因子空间分布数据相结合,采用TWINSPAN模型划分该区域植物群落类型,利用Spearman相关分析筛选与沙地植物适宜性相关的生态环境因子;通过最大熵模型模拟各类灌草群落生长适宜性分布;采用层次分析法和熵权法结合的加权评价模型得到各乔木生长适宜性分布;通过GIS空间分析刻画出各地块适宜恢复的植物种和顶级演替植物群落空间分布格局。具体结论如下:1.将浑善达克沙地植物划分为8类群落,其中自然群落为分布于流动沙地的沙米、猪毛菜先锋群落,半流动沙地的披碱草、刺蓬等多年生草本群落,半固定沙地的以苔草、沙蒿等为建群种的灌草群落,固定沙地的以糙隐子草、羊草、沙蒿等为优势种的典型草原群落以及河泛地的芨芨草、地榆等群落;人工恢复的半固定沙地杨柴、黄柳等群落,固定沙地的飞播沙柳、柠条等群落,以及主要分布于沙地东部山地的樟子松、杨树人工林等。通过群落划分为不同演替阶段人工恢复植被精准提供适宜植物。2.以包含数据信息最大化且冗余最少为原则,筛选出影响该区域植物生长适宜性的生态环境因子为土壤p H(KCl)、土壤粘土含量、土壤阳离子交换量、年均降水量、积温、无霜期、大气干燥度、日照时数、年蒸发量、风速、大气气压、相对湿度、坡度、坡向、高程此15个因子。通过筛选为模拟植物生长适宜性分布提供生态环境因子。3.依据当前阶段生态环境条件的空间分布状况,苏尼特右旗及苏尼特左旗北部流动沙地海拔890~1305m、坡度15°以下区域适宜扦插黄柳,海拔978~1305m、坡度15°以下区域适宜设立沙米沙障,半流动沙地海拔890~1580m、坡度15°以下区域适宜栽种雾冰藜、猪毛蒿;正镶白旗、正蓝旗及锡林浩特市北部半固定沙地迎风坡适宜栽种小叶锦鸡儿、冷蒿、沙柳等,背风坡海拔1060~1485m、坡度18°以下区域适宜栽植柠条、杨柴、沙打旺等,丘间沟谷洼地汇水地段适宜种植金莲花、地榆;正蓝旗东南部、克什克腾旗以及多伦县山地阴坡、半阴坡海拔1196~1818m、坡度25°以下区域适宜种植新疆杨、河北杨,阳坡、半阳坡海拔1196~1760m、坡度25°以下区域适宜种植樟子松。4.遵循沙地群落演替规律,结合沙地产业建设,筛选各类生境不同演替阶段植被恢复适宜植物种。流动沙地种植黄柳、沙米;演替2a后进入一、二年生草本群落阶段,西部荒漠草原半流动沙地海拔890~1580m、坡度15°以下区域种植雾冰藜、猪毛蒿等,中部典型草原和东部草甸草原半流动沙地种植冰草、披碱草等乡土牧草封育保护;演替4a后到达多年生根基禾草群落阶段,半固定沙地适宜栽种小叶锦鸡儿、柠条、沙柳等灌木固定沙地;演替10a后荒漠草原以针茅属为主的多年生丛生禾草群落为演替顶级群落,典型草原和草甸草原于固定沙地阳坡、半阳坡海拔1100~1980m、坡度40°以下区域栽植小叶锦鸡儿、沙蒿,阴坡、半阴坡栽植柠条、杨柴等,东北部及东南部山地阴坡、半阴坡种植新疆杨、河北杨,阳坡、半阳坡种植樟子松;演替15a后典型草原和草甸草原将以乔灌草混生的沙地榆疏林为演替顶级群落。

成启明[2](2020)在《紫花苜蓿落叶及营养品质调控机理研究》文中认为优质苜蓿干草已成为我国畜牧业安全生产中不可或缺的重要资源,同时苜蓿干草的品质是提升我国苜蓿干草国际市场竞争力的关键因素。为了找出影响苜蓿干草品质的关键因素,本研究基于转录组测序,从转录机理出发,研究苜蓿品种对苜蓿落叶以及生育期对苜蓿营养品质影响的机理,同时研究影响苜蓿干草干燥的关键因素以及苜蓿干草调制过程中营养指标的变化规律,旨在为我国优质苜蓿干草的生产提供可借鉴的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本研究以5个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 L)品种(中苜1号、准格尔、中苜3号、WL232HQ和WL319HQ)为试验原料,通过对不同苜蓿品种的落叶性、苜蓿生育期对其营养品质影响的机理以及影响苜蓿干草调制的因素进行了系统全面的研究。得到结论如下:(1)通过对5个苜蓿品种的产量、落叶性和营养品质进行研究发现,WL319HQ苜蓿的干草产量和株高显着优于其他苜蓿品种(P<0.05),且该品种在生长过程中落叶率较低,而准格尔苜蓿的产量和株高较差,该品种在生长过程中叶片容易脱落;通过对干草产量、株高、CP、ADF、NDF和Lignin等6项常用指标做灰色关联度分析发现:WL319HQ>WL232HQ>中苜3号>中苜1号>准格尔。(2)通过对筛选出的落叶差异性较大的2个苜蓿品种(准格尔和WL319HQ)进行落叶关键基因筛选研究,找到1098个差异基因,其中有706个unigene上调,392个unigene下调(准格尔-vs-WL319HQ);有8414个基因注释到87个KEGG代谢通路中,这些基因中有281个差异基因;从中筛选出控制苜蓿叶片脱落的3条代谢通路,共找到6个控制苜蓿落叶的关键基因;通过qRT-PCR技术对6个基因进行验证,其验证结果与转录组数据中的结果一致,因此初步将这6个基因(ARF、PIF3、ETR、PHYB、CRY和NCED3)确定为控制苜蓿落叶的关键基因。(3)通过对现蕾期、初花期和盛花期的苜蓿(WL319HQ)进行营养品质测定和转录组测序。结果表明,生育期是影响苜蓿营养品质的关键因子,其中苜蓿不同部位的营养品质为叶片>整株>茎秆,随着生育期推迟,各营养指标含量变化如下:其可消化蛋白质(CP、SP、RDP)指标含量逐渐降低,不可消化蛋白质(ADICP、NDICP)指标含量逐渐升高;纤维指标(Lignin、ADF、NDF)含量逐渐升高,其中LAC11、CCOA OMT1、CCR1、CAD6、HCT、PAL1、COMT1 和4CL等 8 种酶的表达量变化引起苜蓿纤维含量和组成的改变;苜蓿碳水化合物(NSC、ESC、WSC、Starch)指标含量逐渐降低,其中SPS3、SUS6、AGPS1、AMY、pgmA、SBE3、WAXY、SS1和ISA2等9种酶的表达量变化导致苜蓿碳水化合物含量和结构的改变;脂肪和脂肪酸指标(EE、TFA、UFA、SFA)含量先升高后降低,其中FabG、KCS11、GPAT1、ACACA、FAS2、FAD2、KAS1和FATB等8种酶表达量的变化导致苜蓿脂肪酸含量、结构的变化;不同氨基酸的变化趋势各异,其中metE、arg12、glnA、serB、cysK、BCAT2、PAH、ACY1、trpB2和TSB酶等10种酶的表达量变化导致苜蓿的氨基酸含量和成分的变化;黄酮和单宁含量呈现出先降低后升高的趋势,其中CHS4、CHI1、MYB4、FLS、ANS和ANR1等6种酶的表达量变化导致苜蓿黄酮和单宁含量的改变。(4)通过对以上研究中筛选出的品质和产量兼优且落叶率低的苜蓿品种(WL319HQ)进行干草调制试验,研究发现,苜蓿干燥过程中不同植株部位的干燥速率为叶片>整株>茎秆,随着晾晒时间延长,苜蓿干燥速率和营养品质降低速率呈现出先快后慢的规律,且影响干燥速率的主要环境因子为大气水势(负相关)>太阳辐射强度(正相关)>土壤温度(正相关)>气温(正相关)>空气相对湿度(负相关);主要的营养指标变化规律为,蛋白质指标(CP、SP、NDICP和RDP)降低了23.85~69.43%,纤维指标(NDF、ADF 和 Lignin)升高了 26.21~61.82%,相对饲用价值(RFV)降低了 34.42%。

亓军红[3](2019)在《苏北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的历史研究(1949-2015年)》文中研究表明在全球气温上升,海洋灾害频发的背景下,国际社会对沿海防护林多重功效的认识愈加深刻,对其综合效益的研究愈加深入,构建科学有效、永续发展的沿海防护林体系已成为全球共识,更是临海国家的战略选择和紧迫任务。苏北沿海拥有长为953.9公里的标准岸线,面积6520.6平方公里的海涂,是其可持续发展不可多得的潜在资源。受地域位置、海陆交错等因素的共同作用,经常遭遇海洋灾害,加快苏北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尤为重要。新中国建立以后,党和政府非常重视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根据江苏省苏北沿海防护林的建设的发展情况,大体可以将其发展过程划分为两大时期、六个阶段。第一时期是改革开放以前,这一时期又可以分为苏北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分为探索准备阶段(1949年初至1956年)、初步成型阶段(1957年至1965年)和迟滞发育(1966年至1978年)三个阶段。第二时期是改革开放以后,这一时期又可以分为恢复发展阶段(1979年至80年代末)、快速发展阶段(20世纪90年代初至90年代末)、提升完善阶段(2000年至今)三个阶段。苏北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的原因,最初,一方面是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领导集体非常重视,周恩来总理曾多次提出“造林是百年大计,要好好搞”;另一方面是由于解放战争中,苏北农民对人民解放战争的倾力支援,农村木材及林木消耗极大,有必要迅速恢复发展苏北林业。其次,就是新中国建立初期,全国各地大搞农田水利建设,海洋经济亦得到加强发展,为大力发展苏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创造了条件。苏北防护林体系的建设,一开始即按照全国总体部署,以盐碱地改良、选育造林树种、进行植树造林为重点开展工作。初期的工作主要有:完善行政体系,建立科研机构,成立专职管理机构,调整教育体系,号召植树造林。1952年到1965年,有计划营造沿海海岸防护林。沿海防护林建设与苏北农田水利建设、围垦兴农、盐土治理等相结合。以造林为主线,重点对盐土改良进展、气象资料收集整编、健全造林工作机构、开展科学研究等。苏北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一直是以国营农场为主力军、先锋队,国营农场的相继建立、发展,以及围垦区人口的迁移和造林活动,对沿海植树造林的发展有着积极而重大的意义。“文革”时期,沿海防护林建设亦遭受严重挫折,工作机构被撤销,工作人员下放,削弱科研力量,在“以粮为纲”的旗帜下,部分防护林被砍伐,苗圃被改种粮食作物,极大地影响苏北沿海防护林建设的发展。改革开放以后,苏北沿海防护林体系的建设亦可分为恢复发展阶段、快速发展阶段和完善提高阶段三个阶段。这一时期,开展第二次海岸带综合调查、“908”专项调查,形成大量第一手资料、编印了系统性专着,有力地促进防护林建设。同时,国家大力推进全民义务植树造林、总结造林经验。在建设技术上,积极开展造林种苗繁殖技术研究、开展造林实证研究、引进优良造林树种,开展湿地保护与沿海气候效应研究,极大促进苏北防护林建设体系的发展。苏北沿海防护林建设,在长期造林实践中形成了自身特点,即:注重沿海造林与“多绿”同步,注重沿海造林与“多林”同建,注重沿海造林与“多网”同构,注重沿海造林与“多种”搭配,注重沿海造林与“多能”并进等。国家意志的大力推动、经济发展的强力支持、科技进步和民主传统的发扬光大是沿海造林面积显着增加、防护林体系快速构建的动力因素。多年来的苏北防护林体系的建设,在改善生态环境,防害减灾方面功效明显,并产生了规模经济集成效应。但同时亦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造林总量有待提增,防护效果有待提升;缺乏完善的政策制度保障,评价机制不健全;造林用地不足;配套措施不够完善,科技创新滞后等。针对这些问题,特提出如下几项对策建议:一是要依靠科学技术,统筹兼顾国家、集体、企业、个人等各方利益,科学定位防护林建设公益性质;二是认真查漏补缺,形成高质量的规划制度;三是设立建设引导基金,建立各项奖补机制;四是加大研发力度、强化科技支撑;五是突出生态效益、注重综合开发;六是协调各方力量、强化组织领导;七是强化动态监测、定期发布公告等,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建设好苏北防护林体系,造福一方百姓。苏北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具有深刻复杂的多重背景,目前的苏北海岸是多因素共同作用下形成的,苏北沿海基本具备植树造林的立地条件和环境,形成了一系列较成熟的造林树种选择及林分模式,苏北沿海造林具有许多“江苏特色”和多重动因,沿海防护林体系在改善区域气候等方面产生积极效应。

刘晓永[4](2018)在《中国农业生产中的养分平衡与需求研究》文中指出中国化肥消费量大、有机肥资源丰富,但有机肥养分资源数量和还田量以及农田养分的输入、输出时空分布特征尚不明确,各地区农业生产中养分需求和供给不清楚,严重制约养分资源的合理分配和高效利用以及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研究区域和国家层面上农田养分投入/产出和平衡以及农业生产对养分的需求,把握不同区域养分资源与利用特点,可为养分资源的科学管理和分配提供战略性对策和依据。本研究采用统计数据和文献资料等,研究了19802016年中国秸秆、粪尿等有机肥养分的数量、区域分布和还田量,分析了农田养分投入/产出平衡的时空变化特征和规律,估算了2016年全面平衡施肥场景下我国农业生产的养分需求以及化肥需求和供给差。主要结果如下:1)依据作物产量、草谷比、秸秆还田率和秸秆养分含量,计算不同年代各省秸秆和氮磷钾养分量及其还田利用。结果表明,与1980s相比,2010s全国秸秆及其NPK量(N+P+K)分别增长85.77%和104.00%,2010s年均分别为90585.89×104和2502.11×104 t,西北诸省、西藏和黑龙江省增幅明显,华北、长江中下游地区、四川盆地以及黑龙江省秸秆及其养分资源占全国2/3以上。与1980s相比,2010s全国秸秆NPK还田量增长2倍多,2010s年均为1783.23×104t,还田率为71.27%,其中N 579.14×104 t,P 106.27×104 t和K 1097.87×104 t,还田率分别为60.70%、77.34%和77.83%。华北、长江中下游地区、四川盆地和黑龙江省的秸秆NPK还田量约占全国的70%。2)基于畜禽年末存栏数、年内出栏数、饲养周期、排泄系数和粪、尿养分含量,计算不同年代各省畜禽粪尿量、粪尿养分及其还田利用。结果表明,与1980s相比,2010s全国畜禽粪尿量及其NPK量(N+P+K)分别增长53.35%和62.28%,2010s年均分别为423529.66×104(鲜基)和4095.76×104 t,东北地区增幅最大。畜禽粪尿NPK还田量从1980s年均1132.71×104增加到2010s年均1713.33×104 t,河南、四川、内蒙古、山东、河北、湖南、新疆、广西、云南和安徽的畜禽粪尿NPK还田量约占全国的55.02%59.66%。2010s畜禽粪尿N、P和K年均还田量分别为617.99×104、297.81×104和797.53×104 t,还田率分别为30.58%、70.75%和48.22%。3)我国有机肥NPK(N+P+K)资源量持续增加,2010s年均达到7797.41×104 t,比1980s增加67.11%,东北地区增幅最大,河南、山东、四川、河北、湖南、内蒙古、湖北、云南、江苏和安徽有机肥NPK资源量约占全国的55.21%57.33%。2010s有机肥N、P和K年均还田量分别为1332.69×104、437.97×104和1929.30×104 t,还田率分别为35.00%、61.91%和58.78%。河南、山东、四川、河北、内蒙古、湖南、安徽、江苏、湖北和广东的有机肥NPK还田量约占全国的55.72%60.82%。4)基于作物产量,单位经济产量吸收养分量和秸秆还田养分量,估算了不同年代各省作物生产中养分移走量。结果表明,与1980s相比,2010s全国农田氮磷钾养分移走量(N+P2O5+K2O)增长75.33%,其中N、P2O5和K2O分别增长67.03%、82.59%和84.81%,西北地区增幅最大,2010s年均移走量为3086.90×104 t,其中N 1497.07×104 t,P2O5 621.23×104 t,K2O 968.60×104t,河南、黑龙江、河北、江苏、四川、吉林、安徽、湖北、湖南和广东的农田养分移走量约占全国的55.66%59.75%。5)通过计算养分的投入(化肥、有机肥)和产出(作物移走量),得出不同年代各省养分表观平衡和偏平衡(PNB,养分移走量/投入量)。结果表明,与1980s相比,2010s全国氮磷钾养分盈余量(N+P2O5+K2O)增长208.23%,东北地区增幅最大,河南、山东、四川、湖北、河北、广西、广东、安徽、湖南、江苏和云南的盈余量占全国的56.23%64.33%。2010s盈余5284.42×104 t,其中N、P2O5和K2O分别盈余2220.36×104 t、2002.27×104 t和1061.79×104t。1980s到2010s PNB逐渐下降,2010s PNB-N介于0.130.87,东北、华北和长江中下游多数省份高于0.37;PNB-P2O5介于0.060.41,东北高于0.26,华北和长江中下游多数省份介于0.190.29,其他省份低于0.20;PNB-K2O介于0.020.85,东北和华北大多数省份高于0.53,其他多数省份介于0.30.6。6)按2016年农作物、林地、草地、水产养殖面积和平衡施肥量,全面平衡施肥场景下全国氮磷钾养分(N+P2O5+K2O)的需求量为8441.80×104 t,其中N 3758.13×104 t、P2O5 2035.96×104t和K2O 2647.71×104 t。粮食作物养分需求量约占全国的41.53%,其次蔬菜/瓜果占21.09%。长江中下游和华北地区的养分需求较大,河南、四川、山东、湖南、广西、河北、云南、湖北、内蒙古和江苏的养分需求量占全国的52.96%。全国化肥消费与需求差为744.52×104 t,其中N亏缺120.61×104 t,P2O5过量474.78×104 t,K2O过量390.35×104 t,华北地区过量最多,特别是河南、山东、河北过量较多,而西北和西南地区的多数省份化肥投入不足。

朱彦[5](2015)在《鄂尔多斯城市绿化工作的问题与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西部大开发的大好形势下,鄂尔多斯以其得天独厚的资源条件进入了飞速发展阶段。但是在城市发展和资源开发过程中,鄂尔多斯仍然面临着许多环境问题。鄂尔多斯位于中国西北生态脆弱地区,气候比较寒冷、全年干旱,土壤较为瘠薄,绿化难度系数大。因此,发挥优势、克服困难,加强城市绿化建设管理,创建和维护城市生态平衡,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是鄂尔多斯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及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条件。本文即是从鄂尔多斯市实际情况出发,结合当前国内国际城市绿化发展现状及趋势,运用先进理论知识,借鉴成功经验,从绿地指标、布局结构等角度入手分析了鄂尔多斯城市绿化现存的各种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本文分为以下几个部分:第一部分概述了城市绿化的内涵、发展历程、发展趋势,简介了伴随城市绿化事业发展而出现的先进理念和观点,从总体上阐明了研究城市绿化的重要意义;第二部分综合气候、水文、土壤等自然地理状况和资源、交通、经济、文化等社会经济情况,对鄂尔多斯城市绿化进行SWOT分析,论述了鄂尔多斯城市绿化发展的优势、劣势及其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第三部分根据笔者多年来从事城市绿化工作的经验和对该行业的了解,对鄂尔多斯城市绿化的现存问题进行详细分析,运用科学理论、学习先进理念、借鉴国内外先进城市绿化实践经验,结合鄂尔多斯本土情况,从七个方面提出了相应的发展对策,旨在对鄂尔多斯今后的城市绿化工作起到—定的指导和参考作用。

张琳[6](2014)在《中国大麦供给需求研究》文中指出大麦是一种生产面积仅次于小麦、玉米和水稻的重要粮食作物。其适应性强、分布区域广,全球150多个国家和地区均有栽培。二十世纪初中国大麦的栽培面积据世界首位,建国后在农作物的相互竞争中生产面积逐渐下降。改革开放以后,随着啤酒业和畜牧业的迅速发展,国内对啤酒大麦和饲料大麦的需求随之增加。国内生产难以满足需求,大量的供需缺口依靠进口弥补,2001年以来中国年均大麦进口量200万吨左右,占国内总需求的1/2左右。自2002年中国已连续11年成为全球啤酒生产量最大的国家,中国的人均啤酒消费量已达到世界平均水平,但与发达国家人均消费量之间存在一定差距。国内人均啤酒和禽畜肉类及其制品的消费增长潜力仍然很大,导致大麦的需求呈现―刚性‖状态。本文旨在分析中国大麦的供给、需求状况,深入研究影响大麦供给、需求和贸易的重要因素。利用近年来国内大麦具体的供求数据,预测2013-2025年中国大麦的供给、需求、价格和贸易状况。依据适应性价格预期理论,构建了以播种面积度量的中国大麦供给反应模型,并运用2009~2012年中国11个大麦主产区的面板数据对大麦供给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显示,滞后一期大麦价格、滞后一期和滞后二期大麦播种面积以及大麦—小麦价格比是影响大麦供给的重要因素;大麦供给缺乏短期价格弹性,但富有长期价格弹性;滞后一期大麦播种面积和滞后二期大麦播种面积都对当期大麦播种面积产生了显着正向的影响,表明大麦供给具有一定的连续性;大麦—小麦价格比对大麦供给也产生了显着的正向影响,说明比较收益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农民的大麦种植决策。分析中国大麦的需求状况,对各种不同用途大麦的需求变动状况进行描述,建立1990-2012年间中国大麦需求函数模型,运用单位根检验和协整检验方法分析影响中国大麦消费的各种因素,采用最小二乘估计方法对中国大麦的需求函数进行参数估计。结果显示,滞后一期大麦需求对当期大麦需求具有显着正向影响,大麦市场价格对大麦需求具有显着负向影响,大麦的需求价格弹性为-0.20,这说明滞后一期大麦需求和大麦价格是影响中国大麦消费的主要因素,当大麦市场价格上升1%,中国大麦需求量下降0.2%。中国大麦贸易以进口为主,进口贸易依存度偏高。文中构建了反映相关因素与中国大麦进口之间关系的实证模型,结果表明:中国大麦进口对国际市场价格反应最为敏感,其次是国内啤酒生产量、国内市场价格和滞后一期大麦进口量;当国际市场大麦价格上升1%时,中国大麦进口量下降0.82%;当国内啤酒产量增加1%,中国大麦进口量增加0.47%;当国内市场大麦价格上升1%,中国大麦进口量扩大0.22%,且中国大麦进口具有连续性。结合大麦的供给和需求状况,依据局部均衡理论建立1990-2012年中国大麦供给需求的局部均衡模型,模型由反应中国大麦供给、需求、价格、进口、出口、相关商品价格和市场出清七个方面的联立方程构成,运用系统估计方法确定模型中重要变量的参数,利用ARIMA模型预测模型中部分外生变量的数值,根据今后中国人均收入和人口增长率设定未来四种不同的发展情景,预测2013-2025年中国大麦的供给、需求状况。结果表明,2013-2025年中国大麦生产将会持续萎缩,国内大麦产量不断下降,但下降幅度有限;短期内中国大麦的消费量将会扩大,长期内将趋于稳定;大麦市场价格将会持续上涨;大麦供求缺口将继续存在,进口规模将会有所扩大,短期内大量依赖进口的局势将很难改变。在当前中国大麦供给量波动下降,消费量持续增长,进口依赖程度偏高的发展趋势下,提高大麦生产的比较收益,保障国内专用大麦生产规模,充分发挥大麦进口贸易大国的地位对今后中国大麦产业健康稳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杨虎[7](2011)在《20世纪中国玉米种业发展研究》文中提出玉米属禾本科玉米属植物,原产于美洲大陆的墨西哥、秘鲁、智利等沿安第斯山麓狭长地带。1492年哥伦布到达新大陆后,始有关于玉米文字记载的历史。稍后玉米被引种到北欧诸国,并从那里传播到非洲和亚洲以至世界大部分地区。玉米现已发展为粮食、经济、饲料、果蔬、能源等多元用途作物。在我国粮食生产中玉米种植面积位居第一位,产量处于第二位。其产业发展前景广阔。国以农为本,农以种为先。玉米是利用杂种优势时间最早、面积较大的作物。杂交玉米的培育和推广,是玉米种子商品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玉米种子商品化主要标志是20世纪中期出现种、粮生产分工并确立。由此,玉米种子商品率日益提高,逐渐形成产业化。至20世纪末,杂交玉米覆盖率已逾90%,为所有农作物杂种利用最高。可以说正是在20世纪,玉米种业从无到有,从原始自留种发展到种业产业化,由迟滞封闭的传统孤立态走向蓬勃开放的现代产业化,亦代表着中国种业的发展方向。玉米种子是最基本的农业生产资料,玉米种子产业的良性发展关系到国家粮食安全和农业生产发展以及人们生活水平,故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时间为序,以玉米种业发展为线索,梳理了20世纪玉米种业在各个阶段所表现的具体形式和发展特点,首次尝试结合运营管理体制与玉米种业的核心载体——玉米品种的演变,把中国玉米种业的演化过程分为四个阶段,即:玉米农家种的继承与改良(引入—1962);玉米杂交种的创新与曲折演变(1963—1975);紧凑型玉米品种的变革与普及利用(1976—1994);现代玉米种业产业化的形成与运营机制(1995—至今)。突破以往单纯按时间或政治体制划分的局限,从本质上揭示了玉米种业发展的历史轨迹与特征。并以此为依据,进一步探讨了玉米种业发展的影响与作用,分析了玉米种业发展的动力因素,在此基础上总结了中国玉米种业发展的特点;归纳了中国玉米种业的发展经验与启示;指出中国玉米种业的发展问题与不足。本文首先以玉米农家种的继承与改良为切入点,较为详细地阐述了传统玉米种业的延续与渐变过程(引入—1962)。在回顾玉米在中国的引进、传播及影响基础上,客观展现了传统玉米种业相关技术的继承与创新,并总结了传统玉米种业渐变的科技特征。玉米约在16世纪初期传入中国。最早是经由西南陆路传入,大致是先边疆,后内地;先山区,后平原;先南方,后北方。玉米的传入和发展促使耕地面积的进一步扩大开垦,增加了粮食产量,对社会进步和经济繁荣起了重要作用。正因如此,人们越来越重视玉米的种植、栽培和种子收集保存等各种技术的学习和总结,这就是传统玉米种业的相关技术积累工作,亦为玉米种业的继承与创新准备了前提。在中国玉米种业由传统向现代渐变创新过程中,具有明显的科技特征,即以自然科学理论为指导;以科学实验为基础;以生物统计学等进行定量分析;以化肥、农药和农机等为新型农业投入物。随之,玉米栽培与科技关系亦日益密切。中国玉米种业经过农家种时期的长期发展与引进种改良,已取得一定成绩,1958年12月,农业部颁布《全国玉米杂交种繁殖推广工作试行方案》,统一规划全国的玉米育种、繁殖和推广工作。1963年玉米单交种新单1号的育成标志我国玉米育种从以选育双杂交种为主向以选育单杂交种为主利用杂交优势的新阶段。亦为中国玉米种业进入玉米杂交种的创新与曲折演变(1963—1975)时期奠定了坚实基础。此阶段受政治等因素影响,玉米种业发展较为曲折缓慢,但仍取得一定成绩:一是玉米栽培技术的进步;二是玉米种质资源的整理与利用;三是玉米种质创新技术与体制发展。在探索高产高效玉米杂交种的过程中,紧凑型株型育种成效显着。1976年烟台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于伊育成的烟单14成为第一个在生产较大规模推广利用的玉米紧凑型品种,标志着中国玉米种业进入以紧凑型玉米为主导的时代。李登海正是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选育了一系列紧凑型玉米品种,其中掖单2号与掖单13号分别为20世纪80年代与90年代我国玉米主推品种,从而开拓了紧凑型玉米育种的崭新局面,亦为我国玉米种业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紧凑型玉米品种的变革与普及利用为玉米种业发展准备了前提条件。现代玉米育种技术的创新和现代玉米杂交优势群的形成与利用乃是紧凑型玉米育种的理论基础;正是在这些科学理论的指导下,掖单13号等系列优良品种不断产生,并在实践中普及推广,取得增产实效;玉米紧凑型良种是基础,管理是关键。紧凑型玉米乃是密植型种,栽培管理上有其特殊要求,只有采取合适恰当的栽培与管理技术才能保证理想增效。各时期标志性玉米优良品种的选育与推广利用促进了玉米种业持续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后,随着现代玉米种业市场与体制发展变革发展,玉米种业产业化亦逐渐被提上日程,经过不断探索和总结,至1995年,国家实施了玉米种子工程项目,亦标志着我国现代玉米种业产业化的开端。在分析归纳了现代玉米种业的科技创新变革和玉米种业市场与体制变革的发展过程的基础上对现代玉米种业发展态势进行了总体分析。最后以登海种业与德农种业为例对现代玉米种业公司进行了个案分析。中国玉米种业体制经历了一个由政府主管到逐步走向市场调节公司化的过程。1987年,中国种子公司正式成立,并于1995年更名为中国种业集团公司。现代玉米种业产业化主要包括玉米品种研发体系、玉米种子生产、加工及销售体系、玉米种子行业管理体系和玉米产业组织结构等方面。现代产业化玉米种业公司成长历程集中体现了中国玉米种业的发展状况。登海种业是最大的玉米种子现代企业、德农种业为新兴的玉米种子企业,皆具代表性,故而在对玉米种业发展态势进行总体分析之后,以他们为个案进行了例证分析。玉米种业发展有着深远影响。首先是促进玉米产量提高和面积扩大。新中国成立前后,无论是面积、单产还是总产均有较大程度地提高。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后紧凑型玉米的持续培育并得以迅速大面积推广,体现了玉米品种发展对产量提高的贡献之巨。吉林省是我国春玉米最大产区,山东省是我国夏玉米最大产区。故本文以山东省为例考察了玉米种业对区域农业开发与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以吉林省为例考察了玉米种业发展对农业发展模式与经济发展方式的改变作用。考察20世纪中国玉米种业发展的动力因素,有三个因素影响最为突出:一是作为玉米种业自身技术因素,玉米品种改良是内驱动力;二是作为国家制度因素,国家农业科技政策是指针,具导引作用;三是作为产业经济杠杆,市场需求乃是玉米种子产业的核心环节,具强大推动力。最后总结了中国玉米种业发展的特点;归纳中国玉米种业的发展经验启示;指出中国玉米种业的发展问题与不足。纵观20世纪玉米种业的发展,它体现出自身运行的特点,有巨大成就,亦有问题与不足,无论得失成败,都对我们今天玉米种业的发展有着重要启示与借鉴。给我们指明了前进的方向:强化种业科研,走创新之路;锐意体制改革,走产业集团化之路;加强种子品牌建设,走优质精品之路;严格市场监管,走依法治种之路;拓宽种子市场,走国际化之路。

刘红[8](2011)在《国家林木种苗发展战略研究》文中提出林木种苗是林业事业发展的基础和前提,是林业科技进步的重要载体,对于改善林分质量、提高人工林生产力,增加森林资源和木材供给,维持森林遗传多样性和提高人工林生物学稳定性,影响森林生态系统健康与安全,具有重要的意义。林木种苗发展决定着我国营林业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但是,我国林木种苗发展中存在着许多深层次问题,种质资源保护不力,科技创新能力不强,良种选育推广薄弱,扶持政策不到位,管理体制不顺,管理能力和执法能力不强,与发展现代林业和实现林业发展目标的要求不相适应。本文以林木遗传育种和林木良种管理工程科学、经济理论、管理理论为指导,以相关法律为依据,采用自然规律与经济规律结合,宏观与微观结合,专题研究、典型案例与综合研究相结合,现场调查、访谈与文献法相结合,林业学科与多学科结合的研究方法,以构建林木种苗发展的理论技术体系、研发生产供应管理体系、技术经济政策体系为研究目标,系统分析了我国林木种苗发展历程,世界林木种苗发展特点,中国林木种苗发展的优势与劣势、机遇与危机,中国林木种苗发展典型模式,社会经济发展、现代林业建设和城乡发展对林木种苗的需求;阐述了林木种苗在中国林业和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探讨了“林木种苗发展的系统工程论”的构想及其体系作为基础的现代林木种苗发展道路的可行性,以及林木种苗发展的战略目标、战略重点和战略途径等问题;从理论和实践上对林木种苗发展带有全局性、根本性和关键性的重大战略问题,作了用心探索。笔者建议,林木种苗事业建设是国家公益性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要使中国的林木种苗事业实现健康和可持续发展,需要在系统工程理论的指导下,建立长期的国家林木种苗发展体系和保障机制,即:科技创新和林木良种选育推广体系、林木种苗生产供应体系、林木种苗行政执法和质量监督体系、林木种苗社会化服务体系;需要从发展战略、经营思想和种苗技术要求特点出发,按主导功能和生产目的,将林木种苗建设划分为公益性种子建设工程(包括,林木种质资源收集保存、林木良种选育、林木良种生产和林木种子贮备等工程)、商品性苗木培育工程(包括,绿化观赏苗木培育、造林绿化的各类种植材料培育等工程)和兼融性种苗建设工程(包括,林木采种基地、保障性苗圃工程)三大类,进而制定不同的目标、政策和措施。最后,提出了推进中国林木种苗发展的技术经济政策和管理体制改革建议。

李占成,杨富[9](2011)在《大同市2010年玉米引种试验》文中研究表明山西省农业科学院各研究所选育出的10个玉米品种参加2010年大同市引种试验,结果表明,由山西省农业科学院高寒区作物研究所选育出的同单38号玉米品种产量最高,生育期适当,商品性好,抗逆性强,最适宜在该地区推广种植,是该市农业结构调整和农民增收最适合的当家品种。

程立新[10](2009)在《我国西北地区玉米制种可持续发展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玉米是世界五大作物之一,在我国乃至全世界的粮食生产中都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对于玉米生产来说,高产的首要条件之一就是要有优良的种子,因而制种在生产上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种子生产类似于大田作物生产,但良种的价值远远高于大田作物的价值,因而对种子生产来说还存在一些独特的要求。首先,制种田比一般大田需要更多的投入;第二,制种的目的是为了获得遗传基础纯合的原种:第三,对制种地要进行仔细的选择和准备以获得均匀一致的种植环境,以便选出杂株;第四,应该将种子销售环节、劳动力使用等因素尽量考虑进去。本文采用文献收集、分类归纳、与典型调查相结合、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手段以内蒙赤峰、甘肃河西走廊和新疆北部有代表性的生产基地位背景,通过对各生产基地的环境现状、投入和产出现状、以及质量保证现状等方面的调查,分析了这些玉米制种主产区存在的问题:认识不到位;技术体系不健全,有待于加强和完善:宣传不够,基地准入,质量检测等制度不健全:基地生产政策环境有待改善;农村劳动力文化素质较低,还有待于提高。针对这些问题进一步提出了实现该地区玉米制种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对策是:加强玉米制种基地规范化管理;优化区域布局,稳定制种面积;改变耕作制度,调整种植结构;加强制种技术优化研究,建立种子生产标准化体系;建立玉米种子生产抗灾预警系统,提高预测控制能力,降低生产风险:制定种业人才发展战略,加快种业的创新发展;探索产业化经营模式,促进种子生产方式的根本转变;继续实行优惠政策,改善种业发展环境;组建种业协会,加强行业自律,共同培育市场;抓好引种试验,科学规划,合理布局;推广玉米制种新技术,降低农膜和农药的污染。

二、内蒙古自治区2000年玉米引种试验报告(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内蒙古自治区2000年玉米引种试验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1)浑善达克沙地植物生长适宜性精准空间分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沙地植物适宜性研究进展
        1.2.1 栽种试验阶段
        1.2.2 地理区划阶段
        1.2.3 定量分析阶段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
        1.3.3 研究技术路线
        1.3.4 研究方法
2 研究区概况及数据处理
    2.1 研究区概况
    2.2 研究数据来源与处理
        2.2.1 空间数据来源与处理
        2.2.2 样本数据调查与处理
3 浑善达克沙地植物群落分类
    3.1 植物群落分类方法
    3.2 植物群落分类结果
4 沙地植物生长适宜性生态环境因子筛选
    4.1 沙地植物影响因子初选
    4.2 生态环境因子筛选方法
        4.2.1 植物适宜性影响因子筛选
        4.2.2 生态环境因子冗余分析
    4.3 生态环境因子筛选结果
5 灌草群落生长适宜性精准空间分析
    5.1 灌草群落适宜生长空间分布初选
    5.2 各类植物群落主导生态环境因子提取
    5.3 各类植物群落生态环境因子适宜范围分析
    5.4 各类灌草群落生长适宜性地块精准空间分布
    5.5 浑善达克沙地灌草适宜生长空间分布
    5.6 各类生境灌草群落适宜生长空间分布
    5.7 本章小结
6 乔木种生长适宜性精准空间分析
    6.1 乔木种生长适宜性空间分布初选
    6.2 沙地乔木生态环境因子权重确定
        6.2.1 层次分析法定权
        6.2.2 熵权法定权
    6.3 生长适宜性生态环境因子等级划分
    6.4 各乔木种生态环境因子等级划分
    6.5 生长适宜性评价模型的建立与适宜性分级
    6.6 各乔木种生长适宜性地块精准空间分布
    6.7 浑善达克沙地乔木适宜生长空间分布
    6.8 本章小结
7 当前阶段适宜生长植物空间选择
    7.1 当前阶段适宜生长植物空间分布
    7.2 地块植物种生长适宜性空间查询
    7.3 地块植物种生长适宜性空间选择
8 不同演替阶段适宜植物空间布局
    8.1 不同群落演替阶段的植物适宜性
        8.1.1 荒漠草原植物群落演替
        8.1.2 典型草原植物群落演替
        8.1.3 草甸草原植物群落演替
    8.2 沙地演替过程适宜植物种变化
    8.3 演替过程中地块适宜植物种空间选择
    8.4 本章小结
9 结论与展望
    9.1 结论
    9.2 展望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获得成果清单
致谢

(2)紫花苜蓿落叶及营养品质调控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表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苜蓿产业发展现状及前景展望
        1.2.1 国外苜蓿产业发展现状
        1.2.2 国内苜蓿产业发展现状
        1.2.3 前景展望
    1.3 苜蓿营养品质评价指标
    1.4 影响苜蓿干草产量和品质的因素
        1.4.1 品种对苜蓿干草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1.4.2 生育期对苜蓿干草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1.4.3 苜蓿落叶性对其品质的影响
        1.4.4 苜蓿干燥过程中环境因子对干草品质的影响
    1.5 转录组测序技术(RNA-Seq)在植物中的研究现状
        1.5.1 RNA-Seq技术在非模式植物研究中的研究现状
        1.5.2 RNA-Seq技术在苜蓿研究中的研究现状
        1.5.3 RNA-Seq技术在饲草营养品质研究中的研究现状
    1.6 论文的目的及意义
    1.7 论文整体思路及研究技术路线
        1.7.1 论文整体思路
        1.7.2 技术路线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地点及其概况
    2.2 试验材料
    2.3 试验设计
    2.4 测定指标及方法
    2.5 数据整理与数据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苜蓿品种对干草产量、品质和落叶性的综合评价
        3.1.1 苜蓿品种对干草产量和株高的影响
        3.1.2 苜蓿品种对含叶量的影响
        3.1.3 苜蓿品种对营养品质的影响
        3.1.4 苜蓿品种生产性能与品质的综合评价
    3.2 基于转录组测序的控制苜蓿落叶关键基因筛选
        3.2.1 转录组测序结果分析
        3.2.2 控制苜蓿落叶的关键基因筛选
        3.2.3 与苜蓿落叶相关基因的qRT-PCR验证
    3.3 基于转录组测序的控制苜蓿营养品质关键基因的筛选
        3.3.1 生育期对苜蓿主要营养指标的影响
        3.3.2 生育期对苜蓿氨基酸指标的影响
        3.3.3 生育期对苜蓿次级代谢产物的影响
        3.3.4 生育期对苜蓿营养品质的影响机制
    3.4 苜蓿干草品质对环境因子的响应机制研究
        3.4.1 苜蓿在干燥过程中的主要环境因子变化
        3.4.2 苜蓿在干燥过程中的水分和干燥速率变化研究
        3.4.3 苜蓿在干燥过程中的主要营养指标变化
4 讨论
    4.1 品种对紫花苜蓿干草产量和品质的影响机理探讨
    4.2 不同紫花苜蓿品种转录组测序及其落叶性的机理探讨
    4.3 生育期对紫花苜蓿营养品质的影响及其机理探讨
        4.3.1 生育期对紫花苜蓿主要营养指标含量的影响机理
        4.3.2 生育期对紫花苜蓿氨基酸含量的影响机理
        4.3.3 生育期对紫花苜蓿黄酮和单宁含量的影响机理
    4.4 环境因子对苜蓿干草营养品质的影响规律探讨
5 结论
6 本研究创新
7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介

(3)苏北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的历史研究(1949-2015年)(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的依据和意义
    二、相关研究动态
    三、相关概念的阐释和研究方法
    四、资料来源和研究框架
    五、创新和不足
第一章 苏北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的历史背景
    第一节 政治背景
    第二节 经济背景
    第三节 历史背景
    第四节 自然背景
第二章 苏北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的发展历程
    第一节 沿海防护林体系的内涵
    第二节 建设时段的划分方式
    第三节 苏北沿海防护林的建设阶段
    第四节 江苏的主要林业机构及其成果
第三章 改革开放前的苏北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
    第一节 探索准备阶段
    第二节 初步成型阶段
    第三节 迟滞发育阶段
第四章 改革开放后的苏北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
    第一节 恢复发展阶段
    第二节 快速发展阶段
    第三节 完善提高阶段
第五章 苏北沿海造林的特点及动因
    第一节 造林特点
    第二节 动因分析
第六章 苏北沿海防护林体系的功效、问题与建议
    第一节 苏北沿海防护林体系的多重功效
    第二节 苏北沿海防护林系的存在问题
    第三节 可持续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结语
附录
    案例一 苏北沿海林地增加对区域气候的影响
    案例二: 苏北沿海地区林地面积的明显增加
    案例三: 苏北沿海地区森林覆盖率明显提升
    案例四: 苏北沿海地区海洋环境质量有所改善
    案例五: 苏北沿海气候变化趋势
参考文献
致谢

(4)中国农业生产中的养分平衡与需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表
第一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及目的意义
    1.2 农田养分平衡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国外研究进展
        1.2.2 国内研究进展
    1.3 农田养分平衡研究方法与参数选择
        1.3.1 研究方法
        1.3.2 参数选择
    1.4 农业生产中的养分需求
    1.5 研究契机
    1.6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第二章 秸秆养分资源及其还田利用
    2.1 材料与方法
        2.1.1 估算方法
        2.1.2 数据来源和参数确定
        2.1.3 数据处理
    2.2 结果与分析
        2.2.1 秸秆及其养分资源时空分布
        2.2.2 秸秆还田
    2.3 讨论
        2.3.1 秸秆资源及其还田利用时空分布
        2.3.2 估算方法和结果与其他研究比较
        2.3.3 秸秆养分的有效性
        2.3.4 对策和建议
    2.4 小结
第三章 畜禽粪尿养分资源及其还田利用
    3.1 材料与方法
        3.1.1 估算方法
        3.1.2 数据来源和参数确定
    3.2 结果与分析
        3.2.1 1980 —2016年畜禽粪尿资源量
        3.2.2 畜禽粪尿资源量时空分布
        3.2.3 1980 —2016年畜禽粪尿养分资源量
        3.2.4 畜禽粪尿养分资源量时空分布
        3.2.5 1980 —2016年畜禽粪尿养分还田量
        3.2.6 畜禽粪尿养分还田量时空分布
    3.3 讨论
        3.3.1 畜禽粪尿及其养分量
        3.3.2 畜禽粪尿养分还田量
        3.3.3 问题及建议
    3.4 小结
第四章 人粪尿养分资源及其还田利用
    4.1 材料与方法
        4.1.1 估算方法
        4.1.2 数据来源和参数确定
        4.1.3 数据处理
    4.2 结果与分析
        4.2.1 1980 —2016年人粪尿及其养分资源量
        4.2.2 人粪尿资源量时空分布
        4.2.3 人粪尿养分量时空分布
        4.2.4 1980 —2016年人粪尿养分还田量
        4.2.5 人粪尿养分还田量时空分布
    4.3 讨论
        4.3.1 中国人粪尿、粪尿养分及其还田量时空变化
        4.3.2 问题及建议
    4.4 小结
第五章 有机肥养分资源及其还田利用
    5.1 材料与方法
        5.1.1 估算方法
        5.1.2 数据来源
        5.1.3 数据处理
    5.2 结果与分析
        5.2.1 1980 —2016年有机肥养分资源量
        5.2.2 有机肥养分资源量时空分布
        5.2.3 1980 —2016年有机肥还田量
        5.2.4 有机肥养分资源量时空分布
    5.3 小结
第六章 化肥消费量分析
    6.1 材料与方法
        6.1.1 估算方法
        6.1.2 数据来源和参数确定
        6.1.3 数据处理
    6.2 结果与分析
        6.2.1 1980 —2016年化肥消费量
        6.2.2 化肥消费量时空分布
    6.3 讨论
        6.3.1 化肥消费量中复合肥的氮、磷、钾估算方法
        6.3.2 1980 —2016年水稻、小麦、玉米三大作物养分偏生产力
        6.3.3 2016 年不同省份水稻、小麦、玉米三大作物养分偏生产力
    6.4 小结
第七章 农田养分移走量
    7.1 材料与方法
        7.1.1 估算方法
        7.1.2 数据来源和参数确定
        7.1.3 数据处理
    7.2 结果与分析
        7.2.1 1980 —2016年农田养分移走量
        7.2.2 农田养分移走量时空分布
    7.3 讨论
        7.3.1 农作物经济产量养分吸收量时空分布
        7.3.2 对策建议
    7.4 小结
第八章 中国农田养分平衡
    8.1 材料与方法
        8.1.1 估算方法
        8.1.2 数据来源和参数确定
        8.1.3 数据处理
    8.2 结果与分析
        8.2.1 1980 —2016年农田养分表观平衡及偏平衡
        8.2.2 农田养分平衡时空分布
        8.2.3 养分偏平衡时空分布
    8.3 讨论
        8.3.1 中国农田养分平衡时空分布
        8.3.2 2016 年农田养分平衡
        8.3.3 对策建议
    8.4 小结
第九章 农业生产中的养分需求
    9.1 材料与方法
        9.1.1 估算方法
        9.1.2 数据来源和参数确定
        9.1.3 数据处理
    9.2 结果与分析
        9.2.1 养分需求
        9.2.2 化肥消费及分布状况
        9.2.3 有机肥养分还田量
        9.2.4 化肥消费与需求差异分析
    9.3 讨论
        9.3.1 养分需求量估算
        9.3.2 有机肥在化肥零增长中的地位
    9.4 小结
第十章 全文结论与展望
    10.1 主要结论
    10.2 创新点
    10.3 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不同地区各种作物的草谷比
    附录2 不同作物秸秆氮磷钾养分含量
    附录3 1990S各省份主要作物秸秆直接还田率
    附录4 1990s各省份主要作物秸秆直接还田率
    附录5 2000S各省份主要作物秸秆直接还田率
    附录6 2010S各省份主要作物秸秆直接还田率
    附录7 1980S各省份主要作物秸秆燃烧还田率
    附录8 1990S各省份主要作物秸秆燃烧还田率
    附录9 2000S各省份主要作物秸秆燃烧还田率
    附录10 2010S各省份主要作物秸秆燃烧还田率
    附录11 主要作物秸秆养分当季释放率
    附录12 不同畜禽的粪、尿日排泄系数及其粪、尿养分含量(鲜基)
    附录13 1990S各省份畜禽粪尿还田率
    附录14 2000S各省份畜禽粪尿还田率
    附录15 2010S各省份畜禽粪尿还田率
    附录16 人粪、尿日排泄量及其氮磷钾养分含量(鲜基)
    附录17 各种作物单位经济产量所需吸收氮、磷、钾养分的数量
    附录18 各种作物的养分推荐施用量
    附录19 经济林、草地和水产养殖的养分推荐施用量
    附录20 畜禽粪肥养分的当季释放率
致谢
作者简历

(5)鄂尔多斯城市绿化工作的问题与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方法和内容
        1.2.1 研究方法
        1.2.2 研究内容
    1.3 技术路线
2 文献综述
    2.1 相关概念的定义
        2.1.1 城市绿化的意义
        2.1.2 绿色生态城市
    2.2 园林绿地在城市建设中的作用
        2.2.1 园林绿地的社会作用
        2.2.2 园林绿地的生态功能
    2.3 城市绿化的发展历程
        2.3.1 国外城市绿化发展历程
        2.3.2 国内城市绿化发展历程
3 鄂尔多斯城市绿化SWOT分析
    3.1 鄂尔多斯城市绿化工作的优势
        3.1.1 政府的正确决策和高度重视
        3.1.2 城乡统筹发展建设
        3.1.3 得天独厚的矿产资源提供了坚实经济支撑
        3.1.4 便捷的交通
        3.1.5 得天独厚的文化和旅游资源优势
        3.1.6 园林绿化经验优势
    3.2 鄂尔多斯城市绿化工作的劣势
        3.2.1 地理位置与气候条件
        3.2.2 生态环境脆弱,亟待保护
        3.2.3 缺乏专业管理人员
        3.2.4 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
    3.3 机遇
    3.4 挑战
4 鄂尔多斯城市绿化工作的现状
    4.1 鄂尔多斯城市总体情况
        4.1.1 地理资源及植被概况
        4.1.2 社会和经济发展情况
        4.1.3 生态资源情况
    4.2 鄂尔多斯城市绿化建设的指导思想与发展思路
        4.2.1 城市绿化建设的指导思想
        4.2.2 城市绿化建设的发展思路
    4.3 鄂尔多斯城市绿化建设进展情况
        4.3.1 绿化建设概况
        4.3.2 2004-2013年全市园林绿化指标统计分析
        4.3.3 全市园林绿化布局分析
        4.3.4 全市园林绿化植物种类分析
        4.3.5 全市节约型园林绿化建设分析
        4.3.6 全市园林绿化管理机构概况
5 鄂尔多斯园林绿化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分析
    5.1 园林建设起步晚且前期规划不合理
        5.1.1 园林建设起步较晚
        5.1.2 前期规划不合理
    5.2 城市绿地养护水平较低
        5.2.1 缺乏水源
        5.2.2 园林养护成本较低
        5.2.3 养护队伍专业水平较低
        5.2.4 本地气候的限制
    5.3 园林科技化水平较低
        5.3.1 没有完善的实验室与园林苗木引种试验基地
        5.3.2 园林信息技术滞后
    5.4 市民爱绿护绿意识淡薄
        5.4.1 市民文化素质较差
        5.4.2 绿地设计不合理
    5.5 缺乏有力的园林绿化管理机制
        5.5.1 绿化管理制度不健全
        5.5.2 城市绿化执法不严
    5.6 缺乏相应的园林专业技术人员
        5.6.1 没有合理的专业技术人员梯队
        5.6.2 机构不健全造成园林专业技术人员缺乏
    5.7 园林绿化资金不到位
        5.7.1 建设速度过快造成资金不足
        5.7.2 自然条件决定绿地建设的高成本
    5.8 园林防火与防治病虫害压力大
        5.8.1 防火压力大
        5.8.2 防病虫害压力大
6 鄂尔多斯市城市绿化发展的相应对策
    6.1 规划方面的对策
        6.1.1 明确规划目标
        6.1.2 建立布局合理的绿地系统
        6.1.3 统筹城市周边地区发展和生态保护工程
        6.1.4 建立体现地方特色的城市绿地
        6.1.5 充分运用城市雕塑在鄂尔多斯绿化发展中的作用
        6.1.6 丰富园林植物种类
        6.1.7 大量应用园林地被植物
        6.1.8 乔灌草合理搭配,构建丰富的复层结构
    6.2 管理方面
        6.2.1 突破水资源等匮乏的瓶颈
        6.2.2 建设合理的专业化园林养护队伍
        6.2.3 建立完善的园林养护标准和规章制度
        6.2.4 防火防病虫害方面的对策
    6.3 科技方面的对策
        6.3.1 应用科技手段选育植物新品种
        6.3.2 提高行业科技化水平
    6.4 法治方面的对策
        6.4.1 健全城市绿化管理法律法规体系
        6.4.2 增强法治意识
        6.4.3 加大执法力度
    6.5 人才方面的对策
        6.5.1 引进优秀的人才和园林绿化队伍
        6.5.2 培养专业养护工人
    6.6 资金方面的对策
        6.6.1 科学利用绿化资金
        6.6.2 多元化融资
        6.6.3 引入园林绿化养护市场竞争机制
    6.7 社会意识方面的对策
        6.7.1 加大宣传力度并提高全体市民的绿地保护意识
        6.7.2 引导公众积极参与城市绿化各个领域的工作
7 结论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第一导师简介
第二导师简介
致谢

(6)中国大麦供给需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图目录
表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供给反应的研究现状
        1.3.2 局部均衡的研究现状
        1.3.3 大麦供给需求的研究现状
    1.4 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及数据来源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1.4.3 数据来源
    1.5 论文结构
    1.6 论文的创新与不足
        1.6.1 创新
        1.6.2 研究中的不足
第二章 中国大麦产业概况
    2.1 大麦的起源和分类
        2.1.1 大麦的起源
        2.1.2 大麦的分类
    2.2 建国后大麦产业发展状况
        2.2.1 发展阶段
        2.2.2 生产分布特征
    2.3 大麦生产变动趋势
        2.3.1 生产区域状况
        2.3.2 主产区生产比较优势分析
        2.3.3 分析结果
第三章 中国大麦供给分析
    3.1 中国大麦供给状况及影响因素
        3.1.1 中国大麦供给状况
        3.1.2 中国大麦供给的影响因素
    3.2 供给反应模型及数据说明
        3.2.1 供给反应模型
        3.2.2 数据来源及说明
    3.3 实证模型及估计结果
        3.3.1 模型构建
        3.3.2 估计结果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中国大麦需求分析
    4.1 大麦需求状况
        4.1.1 数据说明
        4.1.2 中国大麦需求状况
    4.2 大麦需求分析
        4.3.1 大麦需求影响因素
        4.3.2 大麦需求模型构建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中国大麦供需平衡及国际贸易分析
    5.1 中国大麦供求平衡发展趋势
    5.2 中国大麦国际贸易状况
        5.2.1 中国大麦进出口现状
        5.2.2 中国大麦进口结构
        5.2.3 主要大麦贸易国
    5.3 中国大麦进口贸易影响因素分析
        5.3.1 模型构建
        5.3.2 结果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中国大麦局部均衡分析
    6.1 中国大麦供需状况
    6.2 中国大麦供需模型及数据说明
        6.2.1 实证模型
        6.2.2 ARIMA 模型
        6.2.3 数据说明
    6.3 估计结果及分析
    6.4 中国大麦供求变动的模拟预测
        6.4.1 未来不同发展情境下预测假定的描述
        6.4.2 中国大麦供给需求预测结果分析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及建议
    7.1 研究结论
    7.2 建议
        7.2.1 大麦供给环节
        7.2.2 大麦需求环节
        7.2.3 大麦贸易环节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作者简历

(7)20世纪中国玉米种业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的依据及意义
    二、国内外相关研究概述
    三、研究思路与研究条件
    四、基本结构与研究重点
    五、研究方法与手段
    六、创新之处和可能存在的问题
第一章 玉米农家种的继承与改良(传入—1962)
    第一节 玉米在中国的引进、传播及影响
        一、玉米引进中国的途径探讨
        二、玉米在中国的传播
        三、玉米在中国传播的影响
    第二节 玉米农家种相关技术的继承与改良
        一、玉米农家种相关技术的继承
        二、近代玉米种业相关技术的改良创新
        三、金皇后等标志性玉米品种的推广与利用
    第三节 玉米农家种改良创新的科技特征
        一、以自然科学理论为指导
        二、以科学实验为基础
        三、以生物统计学等进行定量分析
        四、以化肥、农药和农机等为新型农业投入物
第二章 玉米杂交种的创新与曲折演变(1963—1975)
    第一节 杂交玉米栽培技术演变
        一、玉米栽培发展状况及特点
        二、主要玉米生产技术的发展演变
    第二节 玉米种质资源的整理与利用
        一、我国玉米种质资源的搜集过程
        二、中国玉米种质资源分布
        三、玉米抗病性改良与种质资源利用
        四、中单2号等标志性玉米品种推广与利用
    第三节 玉米种质创新理论及技术演变
        一、"南繁"等异地培育理论的创立与推广
        二、玉米杂种优势技术创新与利用
        三、玉米推广体系的初创与曲折发展
第三章 紧凑型玉米品种的变革与普及利用(1976—1994)
    第一节 紧凑型玉米品种变革的科技基础
        一、现代玉米育种技术的创新
        二、玉米杂交优势群的形成与利用
    第二节 紧凑型玉米的产生与利用
        一、紧凑型玉米的产生
        二、紧凑型玉米品种的效应
        三、掖单13号等标志性玉米品种推广与利用
    第三节 紧凑型玉米栽培与管理技术
        一、紧凑型玉米的栽培技术
        二、紧凑型玉米的管理技术
        三、紧凑型玉米选育栽培的问题与启示
第四章 现代玉米种业产业化的形成与运营机制(1995—至今)
    第一节 现代玉米种业市场与体制发展变革
        一、玉米种业发展的历史进程
        二、中国玉米种业体制的转变
        三、玉米品种评定与审(认)定的演变
        四、玉米品种推广体系的推进与创新
    第二节 现代玉米种业发展态势分析
        一、玉米品种研发体系
        二、玉米种子生产、加工及销售体系
        三、玉米种子行业管理体系
        四、玉米产业组织结构
        五、玉米种业需求及风险控制状况
    第三节 现代玉米种业公司个案分析—以登海、德农种业为例
        一、登海种业公司发展分析
        二、北京德农种业公司发展分析
第五章 20世纪中国玉米种业发展影响与动因分析
    第一节 玉米种业发展的作用与影响分析
        一、促进玉米产量提高与面积扩大
        二、推动了区域农业开发与经济发展
        三、改变了农业发展模式与经济增长方式
    第二节 技术因素—玉米品种改良的内驱动力
        一、农家品种的评选及品种间杂交种的选育
        二、玉米双交种的培育
        三、玉米单杂交种的培育及其发展
        四、玉米科学家的贡献
    第三节 制度因素—国家农业科技政策的推动
        一、组织玉米育种攻关和改革管理措施
        二、玉米种子工程
        三、知识产权法与植物新品种保护
        四、种子法颁布历程
    第四节 市场因素—玉米消费需求的拉动
        一、市场需求理论分析
        二、玉米市场需求的态势分析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8)国家林木种苗发展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和问题提出
        1.1.1 林木种苗发展的技术经济背景
        1.1.2 林木良种和苗木生产发展及供应体系概况
        1.1.3 林木良种和苗木生产发展的主要经验
        1.1.4 林木育种和苗木培育科学研究进展
        1.1.5 林木种苗发展中存在的关键问题及目前需要研究的重点
        1.1.6 研究的目的意义
    1.2 研究的内容和方法
        1.2.1 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
        1.2.2 研究技术路线
        1.2.3 研究方法
2 林木种苗发展比较研究
    2.1 中国林木种苗发展阶段比较研究
        2.1.1 第一阶段:号召动员阶段(20世纪50年代初~60年代初)
        2.1.2 第二阶段:研究试点阶段(1960年代初~1978年)
        2.1.3 第三阶段:基地生产阶段(1978~1999年)
        2.1.4 第四阶段:依法治种阶段(2000~2009年)
    2.2 国内外林木良种生产和种苗供应空间比较研究
        2.2.1 林业发达国家林木良种生产和种苗供应
        2.2.2 国内外林木良种生产和种苗供应发展特点比较
    2.3 我国林木种苗发展的SWOT分析
        2.3.1 我国林木种苗发展优势分析
        2.3.2 我国林木种苗发展机遇分析
        2.3.3 我国林木种苗发展不足与危机分析
    2.4 中国林木种苗发展的方向
        2.4.1 加强林木良种基地建设和管理
        2.4.2 建立林木良种生产和良种苗木培育扶持制度
        2.4.3 加强林木种质资源调查、收集、保存、利用
        2.4.4 加快林木良种选育进程
        2.4.5 加强科技支撑和人才队伍建设
        2.4.6 加强宣传,提高社会林木良种和种苗质量意识
    2.5 本章小节
3 林木良种生产和种苗发展理论体系研究
    3.1 林木遗传改良技术体系的理论发展
        3.1.1 概念
        3.1.2 林木遗传改良技术体系的理论形成
        3.1.3 林木遗传改良技术体系的理论发展
    3.2 林木种苗发展与中国林业分工理论
        3.2.1 中国林业分工理论内涵
        3.2.2 林业分工理论对林木种苗发展的指导意义
    3.3 林木种苗发展与现代林业理论
        3.3.1 世界各国现代林业思想
        3.3.2 中国现代林业理论内涵
        3.3.3 用现代林业理论指导林木种苗发展
    3.4 林木种苗发展与生态文明理论
        3.4.1 人类文明发展历程
        3.4.2 生态文明理论内涵
        3.4.3 林业和林木种苗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分析
    3.5 林木种苗发展与系统科学和系统工程理论
        3.5.1 系统论的基本原则
        3.5.2 系统创新的世界观与方法论
        3.5.3 霍尔三维结构(Hall three dimensions structure)
        3.5.4 用系统工程论指导林木种苗发展
    3.6 林木种苗发展与西方经济学理论
        3.6.1 西方经济学理论内涵
        3.6.2 分析
    3.7 林木种苗发展与公共管理理论
        3.7.1 公共管理理论基本内涵
        3.7.2 公共政策理论
        3.7.3 公共财政理论
        3.7.4 行政法理论
    3.8 林木种苗发展与集体林权制度改革
        3.8.1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内涵
        3.8.2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理论基础
        3.8.3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实践
    3.9 林木种苗发展与可持续发展理论和科学发展观
        3.9.1 可持续发展理论
        3.9.2 科学发展观
        3.9.3 林木种苗发展落实科学发展观
    3.10 战略管理理论与国家种苗发展体系
        3.10.1 战略管理理论概述
        3.10.2 林木种苗发展体系构想
    3.11 本章小节
4 林木种苗发展案例研究
    4.1 福建省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和林木种苗科技联合攻关
        4.1.1 研究背景
        4.1.2 福建省集体林权制度改革
        4.1.3 福建省林木种苗科技联合攻关
        4.1.4 主要启示
    4.2 浙江省林木良种创新平台和种苗生产供应体系
        4.2.1 研究背景
        4.2.2 浙江省林木良种创新平台核心内容
        4.2.3 浙江省林木种苗生产供应体系
        4.2.4 林木良种创新和种苗生产供应体系建设成效分析
        4.2.5 主要启示
    4.3 河南省非公有制林木种苗基地发展典型研究
        4.3.1 研究背景
        4.3.2 河南省非公有制种苗基地发展历程
        4.3.3 河南省非公有制种苗基地经营形式及主要特点
        4.3.4 河南省发展非公有制种苗基地的成效分析
        4.3.5 河南省发展非公有制种苗基地的主要经验
        4.3.6 主要启示
    4.4 江苏省杨树产业中的种苗生产供应体系
        4.4.1 研究背景
        4.4.2 江苏省杨树产业中的种苗生产供应体系核心内容
        4.4.3 江苏省杨树产业中的种苗生产供应成效分析
        4.4.4 主要启示
    4.5 广东省外资企业森林资源培育项目中的种苗供应特点
        4.5.1 研究背景
        4.5.2 广东省外资企业森林资源培育项目中的种苗供应特点
        4.5.3 广东省外资企业森林资源培育项目中的种苗供应成效分析
        4.5.4 主要启示
    4.6 山西省林木种苗行政执法和质量监督典型研究
        4.6.1 研究背景
        4.6.2 山西省林木种苗行政执法和质量监督核心内容
        4.6.3 山西省林木种苗行政执法典型案情分析
        4.6.4 主要启示
    4.7 河北省林木种苗社会化服务
        4.7.1 研究背景
        4.7.2 河北省林木种苗社会化服务核心内容
        4.7.3 河北省林木种苗社会化服务成效分析
        4.7.4 主要启示
    4.8 本章小节
5 国家林木种苗供需研究
    5.1 全国林木种苗供需现状
        5.1.1 林木种子供需情况
        5.1.2 苗木供需情况
        5.1.3 我国林木种苗生产供应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5.1.4 种苗生产供应应对措施
    5.2 发展趋势分析
        5.2.1 结构优化——品种多样化
        5.2.2 追求质量——品质优良化
        5.2.3 多元体制——分工合理化
        5.2.4 市场运作——运作市场化
        5.2.5 法制环境——管理规范化
        5.2.6 强化服务——服务社会化
    5.3 需求预测
        5.3.1 国家发展总体战略、现代林业和林业生态体系建设需要大量品种丰富的良种壮苗
        5.3.2 林业产业体系建设需要林木种苗发挥更大作用
        5.3.3 生态文化体系建设对林木种苗提出了更高要求
        5.3.4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为林木种苗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
        5.3.5 城市绿化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极大地拓展了林木种苗的发展空间
        5.3.6 灾后重建和扩大内需造林对林木种苗生产和供应提出了紧迫和艰巨任务
    5.4 本章小节
6 国家林木种苗发展总体战略研究
    6.1 战略思想与指导方针
        6.1.1 林木种苗在中国林业和社会经济发展中的战略地位和作用
        6.1.2 确认识和把握林木种苗发展的十大关系
        6.1.3 "种苗发展系统工程论"思想
        6.1.4 "种苗发展系统工程论"思想体系(种苗"四化"的指导方针和种苗"四大体系"建设)
    6.2 战略布局与战略目标
        6.2.1 战略布局
        6.2.2 战略目标
        6.2.3 战略途径
    6.3 战略重点
        6.3.1 科技创新和良种选育推广体系
        6.3.2 林木种苗生产供应体系
        6.3.3 林木种苗行政执法和质量监督体系
        6.3.4 林木种苗社会化服务体系
    6.4 本章小节
7 国家林木种苗发展重点战略问题
    7.1 国家林木种苗科技发展战略问题
        7.1.1 战略目标
        7.1.2 战略重点
        7.1.3 战略措施
    7.2 公益性林木种苗事业发展战略问题
        7.2.1 林木种质资源保护战略问题
        7.2.2 林木良种繁育战略问题
        7.2.3 林木种子贮备战略问题
    7.3 苗木产业发展战略问题
        7.3.1 战略目标
        7.3.2 战略布局和重点
        7.3.3 战略措施
    7.4 兼容性种苗发展战略问题
        7.4.1 重点林木采种基地发展战略问题
        7.4.2 重点国有苗圃发展战略问题
    7.5 非公有制林木种苗发展战略问题
        7.5.1 非公有制林木种苗发展历程与现状
        7.5.2 战略目标
        7.5.3 战略重点
        7.5.4 战略措施
    7.6 国家林木种苗区域发展战略问题
        7.6.1 国家林业重点工程林木种苗发展战略问题
        7.6.2 油茶产业种苗发展战略问题
        7.6.3 城市绿化林木种苗发展战略问题
        7.6.4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和新农村建设中林木种苗发展战略问题
        7.6.5 生态文化体系建设中林木种苗发展战略问题
    7.7 林木种苗发展的监管和服务战略问题
        7.7.1 林木种苗行政执法和质量监督问题
        7.7.2 林木种苗社会化服务问题
    7.8 本章小节
8 林木种苗发展技术经济政策和管理体制
    8.1 现行政策回顾及理论分析
        8.1.1 林业政策取向与种苗建设
        8.1.2 林木种苗发展政策回顾
        8.1.3 当前林木种苗政策落实不到位和管理体制机制的制约
        8.1.4 理论分析
    8.2 建立长期稳定的林木种苗事业发展国家支持体系
        8.2.1 林木良种财政支持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8.2.2 林木种苗财政支持建议
        8.2.3 广泛的民间投入机制
    8.3 林木种苗科研、生产、管理体制研究
        8.3.1 我国林木种苗科研生产管理体制现状
        8.3.2 基本思路
        8.3.3 建立科研生产管理体制的建议
    8.4 林木种苗生产经营体系和多元化运行机制研究
        8.4.1 我国林木种苗生产经营体制现状
        8.4.2 基本思路
        8.4.3 主要任务和内容
        8.4.4 完善林木种苗生产经营机制的建议
    8.5 林木种苗生产经营法制体系和质量、技术标准体系研究
        8.5.1 林木种苗生产经营法制体系现状
        8.5.2 基本思路
        8.5.3 健全林木种苗生产经营法制体系和质量、技术标准体系的建议
    8.6 林木种苗行政管理和行政执法管理体制研究
        8.6.1 林木种苗行政管理和行政执法管理体制现状
        8.6.2 基本思路
        8.6.3 完善林木种苗行政管理和行政执法管理体制的建议
    8.7 本章小节
9 结论
    9.1 基本弄清中国林木种苗发展的时空和内外部发展规律,提出了中国林木种苗发展方向
    9.2 初步建立起中国林木种苗发展理论技术体系,为构建林木种苗发展战略奠定了基础
    9.3 通过林木种苗发展案例研究,建立了中国林木种苗发展的典型模式
    9.4 基本弄清中国林木种苗发展供需状况,预测了林木种苗发展趋势
    9.5 提出了中国林木种苗发展战略,构建起中国林木种苗发展体系框架
    9.6 理清了中国林木种苗发展重点战略问题,分别提出了战略目标、重点和措施
    9.7 完善了中国林木种苗发展技术经济政策体系,提出了林木种苗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改革建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获得的奖项
    1 发表的论文
    2 编着的书籍
    3 获得的奖项
参考文献
详细摘要
Abstract

(9)大同市2010年玉米引种试验(论文提纲范文)

1 试验品种
2 试验设计及栽培管理
    2.1 试验设计
    2.2 栽培管理
3 结果分析
    3.1 表现突出品种
    3.2 产量表现较好的品种
        (1) 旱玉
        (2) 高油
        (3) 抗试
    3.3 减产幅度较大的品种
4 结论和建议

(10)我国西北地区玉米制种可持续发展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1 文献综述
    1.1 有关概念的界定
    1.2 国内外玉米制种发展的现状
        1.2.1 国外玉米制种发展现状
        1.2.2 我国玉米制种发展现状
2 引言
3 材料与研究方法
    3.1 问卷调查和走访座谈调查
    3.2 技术路线
    3.3 资料收集
4 我国西北地区玉米制种区优势条件及制种现状分析
    4.1 西北玉米制种生态区划
    4.2 甘肃河西走廊玉米制种的优势条件
    4.3 新疆玉米制种的优势条件
    4.4 甘肃河西走廊玉米制种发展现状
    4.5 新疆玉米制种的现状
5 西北区域玉米制种成功案例分析
    5.1 河西走廊玉米制种成功案例分析
    5.2 新疆地区玉米制种成功案例分析
6 我国西北区域玉米制种区可持续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发展对策
    6.1 河西走廊玉米制种区可持续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6.2 新疆地区玉米制种可持续发展存在的问题
    6.3 河西走廊玉米制种业可持续发展对策
    6.4 新疆玉米制种基地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7 结论与讨论
参考文献
英文摘要

四、内蒙古自治区2000年玉米引种试验报告(论文参考文献)

  • [1]浑善达克沙地植物生长适宜性精准空间分布研究[D]. 薛頔. 北京林业大学, 2020(02)
  • [2]紫花苜蓿落叶及营养品质调控机理研究[D]. 成启明.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20
  • [3]苏北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的历史研究(1949-2015年)[D]. 亓军红. 南京农业大学, 2019(08)
  • [4]中国农业生产中的养分平衡与需求研究[D]. 刘晓永.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8(12)
  • [5]鄂尔多斯城市绿化工作的问题与对策研究[D]. 朱彦. 北京林业大学, 2015(04)
  • [6]中国大麦供给需求研究[D]. 张琳.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4(10)
  • [7]20世纪中国玉米种业发展研究[D]. 杨虎. 南京农业大学, 2011(05)
  • [8]国家林木种苗发展战略研究[D]. 刘红. 南京林业大学, 2011(05)
  • [9]大同市2010年玉米引种试验[J]. 李占成,杨富. 安徽农学通报(上半月刊), 2011(01)
  • [10]我国西北地区玉米制种可持续发展对策研究[D]. 程立新. 河南农业大学, 2009(03)


玉米论文 大麦论文 种业论文 玉米纤维论文 农业论文

上一篇:二术黄芪汤治疗儿童反复呼吸道感染86例
下一篇:24号产抗生素菌发酵液的抗菌谱及稳定性测定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