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楠[1](2017)在《密云水库第二、三溢洪道联合泄洪能力试验研究》文中提出密云水库是一座以防洪、供水为主,发电、灌溉、养殖为辅的综合利用、多年调节的大型水利工程,作为首都北京最重要的地表饮用水源地,同时担负着下游北京和天津两个特大型城市、大秦铁路和京沈高速公路等基础设施以及京、津、冀地区三千万人民的防洪安全,战略地位十分重要。水库有三座溢洪道、其中第二、第三溢洪道合计总泄流能力约为11040m3/s,且两座溢洪道距离很近,轴线间距为287m,两孔溢洪道同时泄洪时,溢洪道前水流结构将会发生变化,势必影响其综合泄流能力。而且第二、第三溢洪道位于山凹中,泄流时水流不畅,特别是第三溢洪道进水的正面有一座北山遮挡,泄流必须转弯后再进入第三溢洪道引渠,溢洪道前的地形、地貌也是影响泄流能力的主要因素之一。因此,应研究密云水库第二、第三溢洪道在各种不同水位条件下的泄流能力,尤其是联合泄洪时的综合泄流能力,更好地确保下游北京、天津、河北等地区的防洪安全。本文采用水工模型试验,通过密云水库第二、第三溢洪道不同条件下泄流时的水流结构研究,揭示各种复杂的水流变化规律,同时将下游北山等地形纳入,绘制第二、三溢洪道在独自开启时,闸门各个开度、开启各个闸孔情况下的水位、泄量关系曲线;第二、三溢洪道独自开启并敞泄时水位、泄量关系曲线,并分别校验第二、三溢洪道最大泄流能力;确定第二、三溢洪道联合泄流并全部敞泄条件下水位、泄量关系曲线,校验第二、三溢洪道联合开启时的最大泄量;研究溢洪道闸前流态变化规律,分析第二、三溢洪道之间的相互影响程度。为水库的防洪调度提供可靠的基本资料,确保密云水库防洪安全。水工模型试验结果显示:第二溢洪道下泄流量不能满足设计泄量要求,第三溢洪道下泄流量满足设计泄量要求,联合调度泄流能力基本能够满足设计要求。第二溢洪道和第三溢洪道挑距的计算结果和试验测量的结果比较接近,试验值略大于计算值。随着挑坎下游冲刷,河底高程降低,水舌挑距将随之加大,溢洪道下游冲刷坑较深,对下游河床及岸坡的安全造成威胁。
祁志峰[2](2006)在《小浪底水利枢纽水工闸门充水平压方式研究》文中认为随着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水利水电工程建设规模也越来越大,无论在充水平压的优化设计,还是在安全运行上都是很大的挑战。充水平压是许多水工闸门操作前的必要条件,直接关系到水工闸门能否顺利开启、甚至影响工程本身功能的发挥,尤其对水利枢纽工程的安全度汛至关重要。如何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不断开拓创新,是摆在我们面前非常迫切的问题。本文旨在从已有的工程实例入手,在总结以往经验的基础上,结合小浪底工程实际,对水工闸门充水平压的方式进行分析研究和探索,对小浪底工程的安全运行提供决策依据。 本论文简要了介绍小浪底水利枢纽的特性及其水工闸门的设置情况,结合各充水方式的特点,简述小浪底水利枢纽水工闸门充水方式的选择以及运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隐患。重点结合原型试验成果分析了小浪底水利枢纽水工闸门充水平压管系统的振动特性及其原因,并提出了相应的处理措施。 本论文在分析研究充水平压管道系统的同时,还对小开度提门充水方式的安全性进行论证研究,突破目前小开度提门充水只适用于中低水头的限制。通过模型试验成果分析论证了在高水头下进行小开度提门充水的安全性,并建议将小开度提门充水作为小浪底水工闸门充水平压的备用方式。这既解决了目前充水平压管道系统的运行安全问题,又为小浪底水工闸门充水平压的安全性提供了很好的保障措施。
曹亮[3](2005)在《北京市大中型水库洪水调度及汛限水位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由于干旱少雨,北京市缺水问题日益严重,而许多水库仍采用原有的防洪规范和调度方法运行,蓄水量变少,已经越来越不能满足工农业生产和生活用水需要。从发展的趋势来看,人口与水资源匮乏的压力还将进一步增大,水资源短缺的矛盾还会进一步加剧,这就更加不能局限于以保证防洪工程安全为唯一目标的调度方法。因此,在当前形势下,用新的数据和方法科学地研究北京市大中型水库新的汛限水位和防洪调度规则,在把握洪涝灾害风险分布与演变规律的基础上,选用既保证水库防洪安全,又能适度拦蓄洪水的调度方案,对于缓解首都用水压力,解决水资源短缺问题有着重要的意义。论文选取密云水库为主要研究对象,以最新的数据资料为基础,用多种方法对密云水库进行防洪调度和汛限水位计算。其中包括根据已增长的水文系列,结合近年来气象及降雨量的变化趋势及上游的变化,重新核定入库径流和洪水资料;用最常规的年最大法推求水库汛限水位;将汛期分期,每一期分别研究,各期分别调度,汛初和汛末及时调整汛限水位和调度方式;提出逐日研究密云水库汛限水位的方法,绘制滑动曲线作为水库汛限水位外包线,对汛限水位进行逐日动态控制。此外,论文还考虑了密云水库和苏庄断面之间几座水库的错峰、削峰作用,适时增大水库汛期下泄流量,对密云水库进行错峰、削峰调度研究。对几种分析方法的结论作了对比并将多种方法联合使用,在保证安全的情况下,显着地增加了密云水库的蓄水量。论文的另一部分工作是对北京市大中型水库防洪调度研究工作中的一些方法探讨,包括有关合理分期原则的论述,分析计算怎样分期能最大程度发挥作用;引入了原始数据折现法,充分考虑环境改变的因素,以现有环境为基础对水库进行防洪和蓄水分析;研究水文气象预报应用于北京市大中型水库调度的可能性。论文还结合对官厅水库和海子水库调研,提出在对待水库汛限水位研究和防洪调度方法运用的问题上,要充分注重每个水库特有的有利因素和限制条件,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范士荣[4](2002)在《绿水河电站增建泄洪建筑物方案选择》文中研究指明绿水河电站于 1970年初建成 ,原设计泄洪建筑物按 5 0年一遇洪水设计 ,2 0 0年一遇洪水校核 ,在大坝安全检查中 ,根据现行设计标准 ,其校核洪水应为 5 0 0年一遇 ,因此须增建泄洪建筑物 ,文章介绍增建方案的选择过程及实施方案。
崔治平,叶建群[5](1999)在《从首轮定检看电力系统水电站大坝安全现状》文中认为从1987 年开始进行的首轮水电站大坝安全定期检查已经完成。对首轮定检的96 座大坝进行检查后了解了大坝的安全状况及存在的主要问题。对水电厂有针对性地做了大量处理工作, 使大坝安全状况有了明显改善。但大坝在各种内外因素的作用下其安全状况不断发生变化, 所以应坚持不懈地做好大坝的安全定期检查和安全注册工作, 以切实保证大坝的安全运行。
孙培烈[6](1987)在《水电站进水口防污》文中研究指明综述国内某些水电站,由于污物堵塞机组进水口,严重影响了电站的发电效益。文中介绍了常用的清污措施及其适用范围;强调指出在设计水电站时,应注意对建库后的来污情况进行调查,并在进行电站进水口布置时,事先拟定出拦、导、排污的措施。
陈赓仪[7](1985)在《密云水库建成二十五周年的回顾》文中研究指明密云水库于1958年9月动工兴建,1960年9月基本建成。1963年后根据水库运用的实际情况进行了工程的续建、扩建和加固。二十五年来,运行情况良好,工程发挥了显着效益。值此密云水库建成25周年之际,回顾一下密云水库建设过程和运行情况,对今后水利工程建设是有参考价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1章 引言 |
| 1.1 研究背景 |
| 1.2 工程概况 |
| 1.2.1 密云水库概况 |
| 1.2.2 溢洪道概况 |
| 1.3 研究内容 |
| 第2章 模型设计制作和试验方法 |
| 2.1 物理模型地形的确定 |
| 2.1.1 模拟范围 |
| 2.1.2 水上地形测量方案 |
| 2.2 模型比尺与制作 |
| 2.2.1 模型相似率 |
| 2.2.2 比尺确定 |
| 2.2.3 模型制作 |
| 2.2.4 测量仪器、设备 |
| 2.2.5 测点布设 |
| 2.3 泄流能力的分析原则 |
| 2.3.1 泄流能力的基本公式 |
| 2.4 试验方法 |
| 2.4.1 第二溢洪道泄流能力 |
| 2.4.2 第三溢洪道泄流能力 |
| 2.4.3 第二溢洪道和第三溢洪道联合泄流能力 |
| 2.4.4 典型水位的泄流量 |
| 2.4.5 典型水位流速变化 |
| 2.4.6 典型水位泄流时溢洪道下游挑流消能 |
| 第3章 溢洪道的泄流能力试验分析 |
| 3.1 第二溢洪道泄流能力 |
| 3.1.1 第二溢洪道5孔运用 |
| 3.1.2 第二溢洪道3孔运用 |
| 3.1.3 第二溢洪道1孔运用 |
| 3.1.4 第二溢洪道水位流速变化 |
| 3.2 第三溢洪道泄流能力 |
| 3.2.1 第三溢洪道6孔运用 |
| 3.2.2 第三溢洪道4孔运用 |
| 3.2.3 第三溢洪道2孔运用 |
| 3.2.4 第三溢洪道水位流速变化 |
| 3.3 第二溢洪道和第三溢洪道联合泄流能力 |
| 3.3.1 不同开度泄流能力分析 |
| 3.3.2 开启不同孔数泄流能力分析 |
| 3.3.3 联合调度泄流能力汇总 |
| 3.3.4 联合调度水位流速变化 |
| 第4章 挑流水舌对下游河床的影响 |
| 4.1 典型水位泄流挑距 |
| 4.1.1 第二溢洪道挑距 |
| 4.1.2 第三溢洪道挑距 |
| 4.2 下游河床冲刷 |
| 4.2.1 第二溢洪道挑流冲刷 |
| 4.2.2 第三溢洪道挑流冲刷 |
| 4.2.3 挑流冲刷小结 |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 5.1 结论 |
| 5.1.1 第二溢洪道泄流能力 |
| 5.1.2 第三溢洪道泄流能力 |
| 5.1.3 联合调度泄流能力 |
| 5.1.4 溢洪道下游挑流冲刷 |
| 5.2 展望 |
| 附表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 第一章 绪论 |
| 1.1 水工闸门的分类 |
| 1.2 水工闸门的运行方式 |
| 1.3 水工闸门的充水平压方式 |
| 1.4 水工闸门充水平压方式的运用及特点 |
| 1.5 本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方法 |
| 第二章 小浪底水利枢纽水工闸门的充水平压方式 |
| 2.1 小浪底枢纽概况 |
| 2.2 小浪底水工闸门设置 |
| 2.3 主要充水平压方式的选择与布置 |
| 2.4 本章小结 |
| 第三章 充水平压管道系统的运行 |
| 3.1 2000年和2001年的运行情况 |
| 3.2 2002年和2003年的运行情况 |
| 3.3 2004年和2005年的运行情况 |
| 3.4 充水平压管道系统的安全隐患 |
| 3.5 本章小结 |
| 第四章 充水平压管道系统原型观测试验及分析 |
| 4.1 观测内容 |
| 4.2 观测仪器 |
| 4.3 测点布置 |
| 4.4 观测工况 |
| 4.5 观测成果 |
| 4.6 试验成果分析 |
| 4.7 本章小结 |
| 第五章 小浪底2号孔板洞小开度提门充水模型试验 |
| 5.1 2号孔板洞概述 |
| 5.2 模型布置与试验方法 |
| 5.3 试验成果 |
| 5.4 试验成果分析 |
| 5.5 本章小结 |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 6.1 结论 |
| 6.2 展望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第1章 引言 |
| 1.1 课题研究的意义及工程背景 |
| 1.2 文献综述 |
| 1.2.1 分期推求汛限水位 |
| 1.2.2 逐日滑动汛限水位研究方法 |
| 1.2.3 随机模拟方法在水库调度中的作用 |
| 1.3 论文的主要内容 |
| 第2章 密云水库汛限水位研究 |
| 2.1 工程概述 |
| 2.1.1 密云水库上游情况调查 |
| 2.1.2 密云水库下游情况调查 |
| 2.2 密云水库设计洪水复核与研究 |
| 2.2.1 密云水库汛期日来水量资料复核 |
| 2.2.2 密云水库典型洪水过程线复核和历史洪水的考证 |
| 2.2.3 密云水库库容曲线复核 |
| 2.2.4 密云水库汛期限泄流量复核 |
| 2.2.5 洪水频率分析 |
| 2.2.6 用设计洪水过程线进行调洪演算 |
| 2.3 密云水库汛限水位分期控制研究 |
| 2.3.1 洪水分期原则 |
| 2.3.2 两期调洪 |
| 2.3.3 三期调洪 |
| 2.3.4 定期选样,跨期使用与跨期选样,定期使用 |
| 2.4 密云水库逐日滑动汛限水位研究 |
| 2.4.1 理论基础 |
| 2.4.2 原始数据计算处理 |
| 2.4.3 择取典型洪水过程线 |
| 2.4.4 逐日调洪计算 |
| 2.4.5 逐日调洪的实际意义 |
| 第3章 密云下游水库的错峰、削峰作用 |
| 3.1 考虑下游水库错峰作用的汛限水位 |
| 3.1.1 密云水库错峰调度可行性分析 |
| 3.1.2 密云上下游洪水同频遭遇统计分析 |
| 3.1.3 洪水年份暴雨时空分布特性 |
| 3.1.4 错峰方法 |
| 3.1.5 错峰计算 |
| 3.2 考虑下游水库削峰作用的汛限水位 |
| 3.2.1 密云水库削峰调度可行性分析 |
| 3.2.2 削峰计算 |
| 3.3 考虑逐日滑动的错峰削峰方案研究 |
| 第4章 北京市大中型水库汛限水位研究方法探讨 |
| 4.1 合理分期的进一步探讨 |
| 4.1.1 分两期的情况 |
| 4.1.2 分三期的情况 |
| 4.2 原始数据折现运用于水库调度的探讨 |
| 4.2.1 折现方法 |
| 4.2.2 折现调洪计算 |
| 4.3 水文气象预报在水库调度中的尝试运用 |
| 4.3.1 密云水库预报调度 |
| 4.3.2 气象预报的可行性 |
| 4.4 注重每个水库特有的有利因素和限制条件 |
| 4.4.1 官厅水库 |
| 4.4.2 海子水库 |
|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 1 问题的提出 |
| 2 增建泄洪建筑物方案 |
| 2.1 右岸开敞式侧槽溢洪道 (方案1) |
| 2.2 改建事故溢流堰 (方案2) |
| 2.3 左岸闸孔式侧槽溢洪道 (方案3) |
| 2.4 左岸开敞式侧槽溢洪道 (方案4) |
| 3 增建泄洪建筑物方案比选 |
| 3.1 工程特性及投资分析比较 |
| 3.2 工程施工及运行性态比较 |
| (1) 方案1优点: |
| (2) 方案2具有施工工期不受限制的优点。 |
| (3) 方案3优点: |
| (4) 方案4优点: |
| 3.3 增建泄洪建筑物方案选定 |
| 4 方案实施成效分析 |
| (1) 提高了首部枢纽防洪标准。 |
| (2) 提高了首部枢纽的排污能力。 |
| (3) 上游三九股水电站厂房的防洪标准由 |
| 1 首轮水电站大坝安全定期检查概况 |
| 2 水电站大坝的安全状况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
| 2.1 防洪标准问题 |
| 2.2 裂缝问题 |
| 2.3 坝基处理问题 |
| 2.4 渗流问题 |
| 2.5 结构与强度问题 |
| 2.6 抗滑稳定和抗震问题 |
| 2.7 混凝土性状问题 |
| 2.8 冲刷问题 |
| 2.9 水工金属结构问题 |
| 2.10 近坝岸坡稳定问题 |
| 2.11 监测设施问题 |
| 2.12 水库淤积和其他问题 |
| 3 大坝补强加固、消缺处理的进展与目前的安全状况 |
| 3.1 病险坝与问题较大的坝的治理情况 |
| 3.2 大坝消除缺陷处理情况 |
| 3.3 继续抓紧大坝补强加固和第二轮定检工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