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华夏图书馆!包月下载,不限IP,随心所欲! 【加入收藏】
| 本站已稳定运行4034天

论川端康成文学的审美内涵

点击进入免费下载2022年中国知网论文


一、论川端康成文学的美学意蕴(论文文献综述)

罗清清[1](2021)在《论川端康成文学创作中的“观”照》文中研究说明

田艳[2](2020)在《川端康成小说死亡书写研究 ——以战后小说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川端康成是日本新感觉派的重要代表作家,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值得关注的是,川端康成的文学作品有近三分之一涉及到“死亡”这一主题,应该说死亡书写是川端文学的重要构成要素之一,在川端文学中具有重要意义。因其独特的人生经历,川端康成对死亡的书写有着自身的特点。相较于前期作品,川端战后小说中的死亡书写较少,但蕴含的意味却更加深刻,具有较大的研究价值。本文主要采用传记学批评法和精神分析法对川端康成的战后小说进行解读,分析其中的死亡书写及涵盖的美学价值。全文由前言、主体三章与结论共五个部分组成。前言部分,主要对川端康成及其作品进行总览性论述并对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简要陈述,对理论进行界定,并对本文的研究方法与创新点展开阐述。第一章,将川端康成战后小说中的死亡现象界定为肉体的死亡和精神的死亡两个部分,旨在通过全面分析文中涉及的各类死亡探究死亡书写背后的深刻含义,揭示社会及作者自身经历与死亡书写的关系。第二章,从死亡意象这一角度入手,分析川端康成战后小说中的意象隐喻,将这些死亡意象与日本的传统文化联系起来解读,意在理解川端康成要把日本的传统文化作为自己余生追求的誓言。第三章,结合日本传统美学范畴中的“物哀美”以及作者自身的孤寂体验,从美学视角对川端康成战后小说中的死亡进行解读。结论部分主要从日本传统文化视角解释川端康成战后小说中的死亡书写,探讨死亡书写如何展现日本传统美学价值。

李婷[3](2020)在《论迟子建小说创作中的悲情意识》文中指出迟子建是中国当代文坛极具个性魅力的作家,她的作品始终充盈着“以悲为美”的整体审美倾向,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艺术内核。本文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以迟子建小说创作中的悲情意识为切入点,力图多角度、多层面、全方位剖析迟子建作品中的“悲情世界”。绪论部分,对“悲情意识”进行概念界定。本章在阐述选题背景的基础上,概述本选题的研究现状,说明本论文研究的理论基础、研究价值与方法。第一部分,“悲情之源:悲情意识的成因”。本章尝试从迟子建的成长环境和人生独特境遇入手,结合作家本人的创作经验,从“环境因素”、“感情因素”、“社会因素”、“文化因素”四个方面,探究迟子建创作中悲情意识的成因。第二部分,“悲辛之蕴:悲情意识与文本内涵”。本章以文本细读分析的方式,探究迟子建小说悲情意识的文本内涵,将其划分为生存危机之悲、精神困境之悲、民族历史之悲三大类,梳理作者构建的充满人情与人性的文学空间,呈现迟子建悲情呓语中的深刻内涵。第三部分,“悲愁之象:悲情意识与意象选择”。本章以迟子建作品中具有代表性的意象为研究对象,论述作者在作品中如何借助众多意象呈现出独特的悲情意识。按意象本身的隶属关系作了三方面的分类,即自然类意象、动物类意象、神话类意象,并从这三个类别中选取了十个意象加以分析。第四部分,“悲怆之美:比较视域下的悲情意识”。本章首先以“物哀”美作为切入点,将迟子建与川端康成及郁达夫的创作分别加以比照,通过彼此间悲情审美追求上的契合,从“物哀的凄美意境”、“物哀的凄怆意蕴”、“物哀的文化渊源”三方面,归纳出产生这种契合的文化渊源。其次,从迟子建对《红楼梦》美学精髓的传承角度,从“黛玉葬花”式的意境、“红楼梦”式的谶语命名、“虚实对比”式的双重伏线等三个方面,分析迟子建对中国古典文学审美的传承与发展。第五部分,“悲悯之情:悲情意识的价值评判”。本章重点论述迟子建小说悲情意识的价值体现、现实意义及悲情意识的限度。首先,从“在现世关怀与精神关怀中呼吁回归本真”方面,谈其悲情意识的文学价值;从“地域文化的承续与传统文化的扬弃”方面谈其悲情意识的文化价值;从作者“对个人灵魂归宿的深层关注”方面,谈其悲情意识的现实意义。其次,从“矛盾处理简单化、理想化的缺憾”与“叙事模式程式化、单一化倾向”方面谈迟子建悲情意识的限度。

刘月君[4](2019)在《川端康成小说中色彩的审美研究》文中指出川端康成是日本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也是在我国最受读者欢迎的外国作家之一。1968年诺贝尔文学奖《授奖辞》,称川端康成“以卓越的感受性……并用小说技巧,表现了日本人心灵的神髓,”他的小说中精确而细腻的色彩运用便是这“卓越的感受性”的重要体现。川端康成小说中的色彩与自然审美、女性审美等有着密切的联系;色彩运用更与日本传统的审美意识有着不可割舍的关联。要研究川端康成的小说艺术,色彩是不可忽视的部分。本文拟总体从美学的角度,具体从色彩学及色彩审美的角度,对川端康成的几部代表作进行分析,试图揭示其文学作品中色彩的审美价值,并试图分析色彩在其文学创作中的审美价值。全文由绪论、正文、结语三个部分组成,正文将沿着“色彩偏好的成因分析——具体色彩分析——美学价值”的思路进行探究,分为三章。第一章,将从日本传统的审美意识、日本人的色彩观、川端康成的成长背景及美术爱好等方面入手探索川端康成作品中独特个人风格形成的原因,以及对其色彩运用的影响;第二章,将从色彩学的角度,在对文本进行数据统计的基础上,具体的分析川端康成作品中常见的几种色彩;第三章,在对川端康成创作的文化和文学背景有所把握的基础上,结合对具体色彩的分析,从中窥视川端康成小说中色彩的独特审美价值、作者个人色彩风格以及其中蕴含的日本传统审美意识。

周秦[5](2019)在《论川端康成小说的视觉性》文中认为川端康成是日本首位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得者。作为以细腻情感打动读者的文学巨匠,其文学的独特魅力是在东西文化思维的融合、传统与新文学思潮的碰撞中迸发出的。纤细敏感的艺术感知与坎坷多灾的个人经历使他的文学具有直触人心的力量,充溢着视觉感的文字是其文学独特艺术之美的体现,读者通过文学中情物相交的视觉图景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川端康成在文学创作中融入了许多视觉元素,这些视觉元素并非是割裂的部分。色彩与光影作为视觉图像的内容,相互交融呈现出流光溢彩的艺术效果。情感与内涵蕴含在色彩变幻与光影交错中,通过视觉性的表达更直观地显现出来。镜像作为一种构图形式,呈现出虚实相交、主客合一的特征,文学的内在结构在镜像的映照下更为工整。色彩、光影、及对称的镜像三者有机整合,共同塑造了川端康成文学的视觉世界。由视觉性为视角,可以窥见川端康成文学背后的奥妙,体会蕴含在文字与想象视觉之中的微妙情感。小说中极具视觉感的文字与川端康成浓厚的艺术素养和纤细敏感的视觉感知息息相关。他在绘画氛围的熏陶下产生了别具一格的艺术表达灵感,又将坎坷人生中生成的“孤儿根性”与“恋心”互相渗透,并将二者淬炼为其小说中视觉世界悲与美的内在核心,这个内核支撑着川端康成在痛苦的人生中吟唱生命与美的赞歌。他用浸透了悲美的眼,细致地观看自然草木、世相人情,并用视觉性的文字描绘出来。川端康成文学独特的视觉之美不仅是他个人艺术思维的结晶,更是古今东西思维碰撞的产物。他在东方传统土壤的滋养下温和内化西方新锐的表达手法,使得其文学中的视觉性表达兼具新意与典雅。禅意与古韵蕴含在川端康成视觉性的文字中,表现出超脱尘世之美。他也在小说中超脱的视觉世界里寻找到了疗愈心理病症的良药,通过视觉之匙开启了通往古典之路的大门。

韩营[6](2018)在《川端康成小说中“明”与“失明” ——以《少女开眼》、《美好的旅行》等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作为日本文学中古典美与精致美的代表作家,川端康成(1899-1972)的作品流淌着“言有尽而意无穷”的不朽唯美,浸润着“镜中花,水中月”的空灵与纯净之美。川端康成及其作品的研究经久不衰,这不仅源于其作为日本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更因其作品的深刻意义与独特精神。然而,对川端康成的文学研究多集中于其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几部重要作品,他的作品中描写失明少女的如《美好的旅行》与《开明少女》等几部中短篇小说则较少被学人关注,研究成果寥寥无几。但川端康成塑造“失明人物”这一群体绝非偶然,而是具有多种渊源。本文以川端康成描写失明少女的几部小说为切入点,以“明”与“失明”为对照,对川端康成所塑造“失明”之人如何感知世界进行探究,进而探索川端康成笔下“明”之世界与“失明”世界呈现之不同。以此为框架,全文共分为六个部分。绪论部分简明梳理了日本本土和中国大陆对川端康成文学的研究状况,进而引出对其“失明人物”形象进行研究的必要性。第一章梳理川端康成受佛教浸染的心路历程及相关作品,并对以失明人物为主要人物形象的三部作品进行简要介绍,即《少女开眼》、《美好的旅行》与《盲人与少女》。第二章以“明”与“美”的相互交融来透视川端康成笔下世界之美,进而引出明与美的关联。其中论述了美作为视觉上的享受在于人的发现;美作为一种存在,是心灵的折射与感受,也因人而彰显。第三章对“失明”与“美”进行了辩证性考量,以构筑失明人物所呈现之美。“失明少女”作为容纳了外在形象之美与失明的矛盾统一体,暗合了光明与黑暗的并存;失明人物虽然残缺,依然可以用心灵感知和构建世界,触知生活的本真和意义。第四章在“明”、“失明”论证的基础上,尝试分析川端康成与感知世界的关联,对川端康成塑造“失明人物”的创作意图与理念进行深入的探讨。其中着重挖掘了失明之人对于时间、空间的感知与理解,以及与常人相比的迥异之处,并由此引申出失明之人以“整个身体触知世界”这一话题。第五章尝试探寻佛教思想与川端康成笔下失明人物的契合点,探究川端康成作品的终极意义。首先追溯了川端康成与禅宗的渊源,展示川端康成创作与日本着名僧人一休之间的心有灵犀,进而追问川端康成与创作失明人物形象之间的渊源。其次则论述川端康成对待死亡的态度,即“临终的眼”的涵义。从肉体之眼到心灵之眼,再到涵及人世间的“临终之眼”,川端康成通过他的一系列失明人物形象,完成了一个与生命相关的终极命题。

张晓诺[7](2018)在《《雪国》在中国的研究》文中认为1968年川端康成凭借《雪国》、《千之鹤》、《古都》三部作品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由此,文学界掀起了对川端康成及其作品研究的热潮。其中,《雪国》作为川端康成集成之作,自1981年被译成中文以来,便引起了中国文学界的极大关注。纵观国内近40年关于《雪国》的研究,研究范围广泛、视点多元,硕果累累。但是,一方面,迄今为止很少有研究者从研究史的视角对有关《雪国》的研究进行整体论述。另一方面,仅有的研究史也多是从宏观角度(研究方法、研究范围、研究成果)对研究特征进行论述,没有从微观角度(人物像、主题思想、艺术特色、美学思想)考察研究的内在特征及变化。因此,笔者认为有必要转换研究视角,不仅要关注作品本身,而且要从整体上把握和分析已有的研究成果。故本文主要采用统计法、描写归纳法和比较法三种研究方法对国内的《雪国》研究进行考察,以研究者对《雪国》的认知角度为主线,重点考察各个阶段研究者对作品的认识程度、研究方法的不同,及研究的内在特征与变化。本文从研究史的角度,以国内近40年关于《雪国》此作品的研究为研究对象,以精选出的131篇具有参考价值的期刊论文作为主要考察对象,将这些研究按年代划分为四个时期:1980年代、1990年代、2000年代,2010年代。在对研究的具体内容进行梳理的基础上,具体考察各个阶段研究的重点问题和内在特征。具体来说,1980年代重点关注作品的整体性质;1990年代重视关注作品的具体问题;2000年代重点关注作家东方式的内心世界与作品之间的关系;2010年代重点探索新的研究方法,特别是运用西方文学理论对作品和作者进行重新认识。除此之外,本文还从研究的主要内容(美学思想、创作思想及根源、比较文学)对硕士毕业论文研究进行了概述。最后,笔者从整体上对研究的具体内容(人物像、主题思想、艺术特色、美学思想、比较文学)及其在各阶段的发展、变化轨迹进行纵向地梳理和分析,考察中国《雪国》研究的全貌。

王笑阳[8](2018)在《《雪国》研究的中日比较 ——以研究视点为中心》文中研究说明《雪国》是川端康成耗费十四年心血,多次修改重写而完成的作品,也是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杰作之一。在日本关于《雪国》的评论从1935年《雪国》开始连载之时便已开始,而自从1981年《雪国》的中译本在中国大陆发行以来,中国の学者、评论家对它的研究也日益增多。本文的主要目的在于把握中日两国《雪国》研究的概况,特别是寻找出在主要的研究视点上中日两国学者们意见的异同点,尝试指出中国的《雪国》研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关于今后《雪国》的研究方向提出一点个人的意见。本文主要由以下内容构成。首先在先行研究中介绍了《雪国》成书过程以及在中国翻译传播的历史,这两点是一些研究视点的重要背景。其次笔者分别对中日两国至今为止的《雪国》研究文献做了数量上的统计,并对其变化做了分析,依据所收集的中日文献资料,笔者针对《雪国》研究中常见的人物形象、自然描写、象征·隐喻、作品比较、翻译以及《雪国》成书过程这六个视点对中日の学者们的意见进行了总结,发现1)关于岛村在书中的地位、叶子与驹子的关系中日意见各有异同但差异较小、2)自然描写、象征与隐喻、作品比较视点下中日各有偏好的课题、3)翻译视点对中日研究者来说都具有启发性、4)《雪国》成书过程研究中日差异较大。

饶海燕[9](2017)在《经典向经典“致敬” ——从川端康成《睡美人》到马尔克斯《苦妓回忆录》》文中研究表明哥伦比亚作家加西亚·马尔克斯以日本作家川端康成的《睡美人》为蓝本,创作出《苦妓回忆录》,向川端康成致以敬意。两部小说存在着相似的创作契机,呈现出紧密的联系。本文即以《睡美人》和《苦妓回忆录》为研究对象,从二者的联系出发,探讨其在文本的构思创作、主题思想以及文化内涵上的个人色彩。首先,论文阐述了两部小说之间存在着紧密的影响和关系;其次,立足于小说的文本,在叙事层面和语言层面上分析《苦妓回忆录》与《睡美人》各自的特点以及差异;再次,抓住两个文本都是通过女性来进行精神拯救这个共同点,进一步探讨出女性在不同地域文化中所处的地位和形势;最后,虽然两部作品的主人公都是老人,但两位老人对死亡的体验和态度却存在着明显的差异,这无疑与两位作家的自身经历以及所置身的宗教文化、社会背景有着密切的联系。本文正是通过以上四个章节的讨论与分析,来展现马尔克斯对川端康成致敬的同时也在表达着自己。

胡雨晴[10](2017)在《日本季题电影研究》文中提出日本电影中有一类特殊影片,充分表现出日本电影的本土化特质。它们或直接以“季题”、“季语”命名,或名称上没有季题和季节性物象出现,却在内容上以自然季节或季节性物象为象征,承担着题材呈现和主题表达功能。笔者将这类电影命名为“季题电影”。这类影片从1898年的《红叶狩》开始,历经了以小津安二郎为代表的系列季题电影的发展,直到2014、2015年《小森林》之“夏秋篇”、“冬春篇”两部曲的上映,经久不衰。日本季题电影普遍表现出对日本和东方古代文化的继承、变革和创新。它们所受传统文化的影响,主要来自日本传统文学。尽管中国古代诗歌中的自然书写对日本古典诗歌产生了强大影响,但中国古典文学中的自然书写并没有形成以“季题”或“季语”为核心的抒情与叙事传统。而在日本传统文学中,从和歌、俳句等早期诗歌开始就已经形成了以自然季节为核心的抒情文学,后向散文、物语(小说)、歌舞伎(戏剧)等叙事性文体中扩展。日本现代文学中,东山魁夷等传承了季题抒情文学传统,川端康成的《雪国》《古都》《伊豆的舞女》等,将季题叙事发挥到极致,后来都被改编成了电影。尤其是作家藤泽周平的系列历史题材小说在新世纪被普遍改编成电影,如《蝉时雨》《花之武者》《山樱》等,将武士的爱情融入季节物象中,把文学中的抒情性和叙事性的融合全面推向电影艺术,在季题影片中充分显示出日本传统文学艺术的民族文化性格。足见日本从古至今的文学中都一直保有季题文学抒情和叙事融合的传统,并被电影艺术吸收熔铸,从而创造出一系列传统文化底蕴深厚的季题电影。日本季题影片在题材内容和主题意蕴上的共同之处在于,它们普遍在季节化自然与季节性人生之间建构一种关于生命的互喻关系,以自然季题意蕴象征着人生的生命意识。主要体现为三大方面:一是唯美爱情的艺术呈现。它们或借助自然季节的流变表现纯洁爱情的永恒之美,或借助季节性物象如“樱花”“雪”等感怀爱情的纯情、悲伤或“情死”主题,如《雪国》《玩偶》《花痕》《细雪》《春雪》《挪威的森林》等,普遍抒发一种唯美爱情在世俗社会中的幻灭感。二是成长与死亡的审美观照。它们或表现乐观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或表现人生的无常与包容达观的人生态度,或对生命死亡的坦然接受与尊重,如《扶桑花女孩》《大约在雨季》《菊次郎的夏天》《夏日的庭院》《楢山节考》等。三是闲寂生活的诗意追求。它们普遍表现出对现代都市文明生活的反思与逃避,或从城市向乡村逃离,或以“闲寂”“清贫”的生活追求来超越欲望文明的喧嚣生活,远离欲望都市享受一种闲适与安宁,如小津安二郎的大部分季题影片和《幸福的面包》《小森林》等。日本季题电影在艺术创造上也有鲜明的民族特色。一是整体象征和局部象征结合运用。整体象征是以季题符号作为整体性象征符号,将人生故事和生命意识融入这个整体象征结构中,在自然与人生之间建立整体性互喻关系,从中敞开自然的生命意蕴,也暗示着人生的生命情怀;局部象征是在影片中的局部内容上,以自然季节性物象符号象征人生故事中的某些方面内涵,在自然意象与人生事项间互喻,敞开他们共同的生命情怀和意蕴。二是以陌生化手法强化电影内容与现实生活之间的审美距离。它们普遍将自然季节及其物象从人物活动的背景场域中突出出来,作为影片内容呈现,强化自然季题内容与人生生活内容之间的对话功能,也增强了季题自然与现实自然界之间的审美距离感,实现了影片中自然事物从“实在的自然”向“审美的自然”超越。陌生化手法还体现为影片对自然和人生的内容普遍给予高度的单纯化选择,以突出他们与现实生存世界的距离,强化影片的象征寓意功能。运用长镜头纪实叙事和空镜头抒情写意结合的方式,在缓慢的节奏中淡化戏剧冲突,增强影片内容的抒情写意效果和象征寓意功能。总之,日本季题电影普遍具有弘扬日本传统文化精神,传承东方美学特有的“天人合一”的自然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文化功能。它既是对古老东方文明中生态和谐文化的延续,也是对现代欲望文明社会的批判性反思和建设性重构,因而具有重要的当代性文化价值。

二、论川端康成文学的美学意蕴(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论川端康成文学的美学意蕴(论文提纲范文)

(2)川端康成小说死亡书写研究 ——以战后小说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一 国内外研究现状
    二 研究背景及意义
    三 理论与方法
    四 创新点
第一章 川端康成死亡书写的具体呈现
    第一节 生理意义上的死亡
        一 自杀身亡
        二 意外身亡
        三 因病身亡
        四 战死
    第二节 心理意义上的死亡
        一 麻木不仁
        二 爱而不得
        三 苦恋青春
第二章 川端康成死亡书写的意象隐喻
    第一节 自然意象
        一 水:罪恶的归属
        二 花:死亡的美
    第二节 动物意象
        一 萤火虫:死即是生
        二 蝉、老鼠:恐怖的死亡
        三 金钟儿:生死轮回
    第三节 梦意象
        一 欲望的满足
        二 恐惧的再现
第三章 川端康成死亡书写的美学价值
    第一节 物哀美
        一 色欲与物哀:变态的人性
        二 虚无与物哀:必死的宿命
        三 战争与物哀:瓦解的家庭
    第二节 孤寂美
        一 生离的孤寂:空虚无常
        二 死别的孤寂:无可奈何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川端康成战后小说人物关系图
致谢

(3)论迟子建小说创作中的悲情意识(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0.1 “悲情意识”概念阐释
    0.2 选题的研究现状
    0.3 研究价值及方法
1 悲情之源:悲情意识的成因
    1.1 环境因素:童年的苍凉孤独之体验
    1.2 感情因素:父亲与丈夫离世之悲痛
    1.3 社会因素:自然与精神家园遭侵蚀
    1.4 文化因素:中国与日本文学的滋养
2 悲辛之蕴:悲情意识与文本内涵
    2.1 生存危机之悲
        2.1.1 劳动者生活的悲辛
        2.1.2 边缘化女性的悲吟
        2.1.3 残缺者宿命的悲凉
    2.2 精神困境之悲
        2.2.1 现实重压下的悲凄
        2.2.2 欲望深渊里的悲闷
        2.2.3 道德枷锁中的悲困
    2.3 民族历史之悲
        2.3.1 国运不济下的悲痛
        2.3.2 历史变革中的悲歌
        2.3.3 特殊年代里的悲哀
3 悲愁之象:悲情意识与意象选择
    3.1 自然类意象
        3.1.1 月亮:抒忧郁之泣
        3.1.2 白雪:染沉寂之况
        3.1.3 河流:浚悲苦之渠
        3.1.4 火种:惋文化之颓
    3.2 动物类意象
        3.2.1 乌鸦:笼死亡之怖
        3.2.2 白鹳:谶悲惨之局
        3.2.3 驯鹿:殇文化之糜
        3.2.4 老马:照苦难之遇
    3.3 神话类意象:灵动幽韵
        3.3.1 “泪鱼”:寓临盆之难
        3.3.2 “灵魂”:慰悲戚之情
4 悲怆之美:比较视域下的悲情意识
    4.1 迟子建与川端康成、郁达夫之“物哀美”比照
        4.1.1 物哀的凄美意境
        4.1.2 物哀的凄怆意蕴
        4.1.3 物哀的文化渊源
    4.2 迟子建对《红楼梦》悲剧美学的借鉴
        4.2.1 “黛玉葬花”式的意境
        4.2.2 “红楼梦”式的谶语命名
        4.2.3 “虚实对比”式的双重伏线
5 悲悯之情:悲情意识的价值评判
    5.1 悲情意识的价值体现及现实意义
        5.1.1 文学价值:在现世关怀与精神关怀中呼吁回归本真
        5.1.2 文化价值:对地域文化的承续与传统文化的扬弃
        5.1.3 现实意义:对个人灵魂归宿的深层关注
    5.2 迟子建悲情意识创作的限度
        5.2.1 矛盾处理简单化、理想化的缺憾
        5.2.2 叙事模式程式化、单一化的倾向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以及参加科研情况

(4)川端康成小说中色彩的审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依据
    二、研究现状及现存问题
    三、研究目的及意义
    四、研究方法及观点
第一章 川端康成色彩偏好的成因分析
    第一节 川端康成色彩偏好形成的社会因素
        一、自然环境影响下的民族性格和自然观
        二、日本民族的传统色彩意识
        三、日本民族的传统审美意识
    第二节 川端康成色彩偏好形成的个性因素
        一、“孤儿性”
        二、美术爱好
第二章 对川端康成小说中几种主要色彩的探析
    第一节 川端康成小说中的色彩使用情况
        一、川端康成小说中色彩的数据统计
        二、基于数据的分析和总结
    第二节 “红”“白”“黑”——塑造典型的女性形象
        一、“红”“白”“黑”对女性人物形貌的塑造
        二、“红”“白”“黑”对女性人物心理情感的塑造
    第三节 “青”“红”“白”“黑”——展现日本自然环境特色
        一、“绿”色代表的日本风情
        二、“红”“白”“黑”与“绿”一起营造的季节感
    第四节 “紫”色在川端康成小说中的运用
第三章 川端康成小说中色彩的审美价值
    第一节 色彩审美的构成要素及色彩在文本中的审美价值
        一、色彩审美的构成要素
        二、色彩在文本中的审美价值
    第二节 川端康成小说中个性化的色彩审美
        一、川端康成小说中色彩的和谐
        二、川端康成小说中体现的个人化的色彩风格
    第三节 川端康成小说中色彩彰显的日本审美意识
        一、以“白”为审美理想
        二、日本审美意识中的感性特征
        三、“物哀”“幽玄”“寂”“意气”的文学审美理想
        四、自然审美意识
结语
参考文献
    专着
    论文集
    期刊论文
    学位论文
致谢

(5)论川端康成小说的视觉性(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0.1 选题缘起及意义
    0.2 国内外研究现状
    0.3 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
    0.4 “视觉性”的概念界定
第1章 川端康成小说中视觉性的表现
    1.1 意义的色彩化
        1.1.1 白色:空灵圣洁之美
        1.1.2 红色:爱欲官能之美
        1.1.3 黑色:悲寂死亡之美
    1.2 情绪的光影化
        1.2.1 光:美好事物的赞歌
        1.2.2 影:负面情绪的宣泄
        1.2.3 光影变换:情感的波动变化
    1.3 对称构图的镜像化
        1.3.1 对称的镜像人物
        1.3.2 对称的镜像世界
第2章 川端康成小说中视觉性的形成原因
    2.1 个人艺术素养的积淀
        2.1.1 深厚的绘画素养与绘画情结
        2.1.2 纤细敏感的视觉感知
        (1).“孤儿根性”与黑色阴翳及眷光心理
        (2).“恋心”与裂变的红色
    2.2 社会文化氛围的影响
        2.2.1 新感觉派与感觉视觉化
        2.2.2 战争的毁灭与死亡阴影
        2.2.3 禅宗的重建与白色宗镜
    2.3 文化传统的浸染
        2.3.1 文学的视觉传统
        2.3.2 美学的视觉倾向
第3章 川端康成小说中视觉性书写的意义
    3.1 疗愈心理病症的良药
    3.2 亲近自然回归古典的渠道
    3.3 促进文学视觉化的途径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6)川端康成小说中“明”与“失明” ——以《少女开眼》、《美好的旅行》等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
    第二节 研究现状
        一、日本研究状况
        二、国内研究状况
        三、研究创新与不足
第一章 作家生平创作及其作品
    第一节 作家生平及创作
        一、“孤儿根性”与“佛教浸染”
        二、作品创作与“轮回转生”
    第二节 失明的世界
        一、《盲人与少女》
        二、《少女开眼》
        三、《美好的旅行》
第二章 明与美
    第一节 川端笔下世界之美
        一、人物形象之美
        二、色彩之美
        三、自然环境之美
    第二节 美与明
        一、美作为心灵的反射
        二、明与美
第三章 失明与美
    第一节 失明少女的象征
        一、形象之美与失明
        二、光明与黑暗
    第二节 失明与失落
        一、对光明之期盼
        二、复明之失落
    第三节 失明与心明
第四章 川端与感知世界
    第一节 川端构筑的感知方式
        一、感知方式的迥异
        二、构筑盲人形象的缘由
    第二节 对时空的感知
        一、视觉的心理转换
        二、视觉空间
    第三节 整个身体与世界对话
第五章 川端与佛教思想
    第一节 川端与禅宗思想的渊源
        一、川端与禅宗渊源
        二、川端创作与一休
    第二节 “临终的眼”
结语
参考文献
    作家作品
    着作类
    期刊论文类
    硕博论文类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论文类

(7)《雪国》在中国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要旨
第一章 初めに
    1.1 研究背景
    1.2 先行研究
    1.3 研究の目的と方法
第二章 1980年代の研究
    2.1 研究状况
    2.2 研究内容
        2.2.1 作品の主题思想に関する研究
        2.2.2 作品の创作方法に関する研究
        2.2.3 作品の评価に関する研究
    2.3 研究特徴
第三章 1990年代の研究
    3.1 研究状况
    3.2 研究内容
        3.2.1 美学思想に関する研究
        3.2.2 芸术手法に関する研究
        3.2.3 人物像に関する研究
    3.3 研究特徴
第四章 2000年代の研究
    4.1 研究状况
    4.2 研究内容
        4.2.1 美学思想に関する研究
        4.2.2 创作思想と根源に関する研究
        4.2.3 芸术手法に関する研究
    4.3 研究特徴
第五章 2010年以降の研究
    5.1 研究状况
    5.2 研究内容
        5.2.1 西洋文学理论から作品に関する研究
        5.2.2 比较文学研究に関する研究
    5.3 研究特徴
第六章 修士学位论文の研究について
    6.1 美学思想に関する研究
    6.2 创作思想と根源に関する研究
    6.3 比较文学研究に関する研究
第七章 研究内容および全体的な変化
    7.1 人物像に関する研究
    7.2 主题思想に関する研究
    7.3 芸术特徴に関する研究
    7.4 美学思想に関する研究
    7.5 比较文学研究に関する研究
终わりに
参考文献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附录B 文献资料与统计
附录C 详细中文摘要
谢辞

(8)《雪国》研究的中日比较 ——以研究视点为中心(论文提纲范文)

谢辞
摘要
要旨
1 はじめに
    1.1 问题提起
    1.2 研究目的?特徴
    1.3 研究方法
    1.4 本论文の构成
2 先行研究
    2.1 『雪国』の成立について
    2.2 中国における『雪国』の翻訳と伝播について
    2.3 『雪国』研究史の研究について
3 中日両国における『雪国』研究の概况
    3.1 日本における『雪国』研究
        3.1.1 研究文献の量的変化
        3.1.2 同时代评について
    3.2 中国における『雪国』研究
4 作品论の视座の比较
    4.1 人物像
        4.1.1 岛村
        4.1.2 驹子と叶子
    4.2 自然描写
    4.3 象徴?メタファー
5 関连研究の视座の比较
    5.1 作品比较
    5.2 翻訳
    5.3 『雪国』の成立に関する研究
6 终わりに
参考文献
付録
    付録1 1982 年~2016 年中国における『雪国』研究文献目録
        表A 雑志新闻
        表B 単行本
    付録2 1981 年~2013 年『雪国』の訳本统计
研究成果

(9)经典向经典“致敬” ——从川端康成《睡美人》到马尔克斯《苦妓回忆录》(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文文摘
绪论
    第一节 川端康成与马尔克斯比较研究综述
    第二节 本选题的意义及研究思路
第一章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第一节 何以“致敬”?——来自川端康成的灵感
        一、“致敬”的概念
        二、“致敬”的缘起
    第二节 “异曲同工之处”——“致敬”的机制
        一、“高处不胜寒”的忧思
        二、“过尽千帆后”的晚年
        三、“洛丽塔情结”的书写
第二章 一个题材两个文本
    第一节 讲故事的奥秘——《睡美人》与《苦妓回忆录》的叙事
        一、情节结构
        二、人物形象
        三、叙述话语
    第二节 “阴翳”与“阳光”——《睡美人》与《苦妓回忆录》的语言
        一、地缘环境与语言
        二、气质类型与语言
        三、身体状况与语言
第三章 灵魂的自我拯救
    第一节 “圣女的救济”——女性形象及其象征意义
        一、青春的“睡美人”
        二、纯洁的“睡美人”
        三、神圣的“睡美人”
    第二节 “崇拜”与“征服”——东西方的女性救赎
        一、“日本式”女性崇拜
        二、“拉美式”女性征服
第四章 死亡观的自我展现
    第一节 从川端康成的“哀”到马尔克斯的“乐”
        一、川端康成的“哀”
        二、马尔克斯的“乐”
        三、“哀“与”乐”背后的文化向度
    第二节 从川端康成的“美”到马尔克斯的“爱”
        一、川端康成的“美”
        二、马尔克斯的“爱”
        三、“美”与“爱”背后的哲学出路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10)日本季题电影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季题电影”及其文化渊源
    第一节 “季题”与“季题电影”
    第二节 季题的文化渊源
    第三节 季题的艺术呈现
第二章 季题电影的生命意识
    第一节 唯美爱情的艺术呈现
    第二节 成长与死亡的审美观照
    第三节 闲寂生活的诗意追求
第三章 季题电影的审美创造
    第一节 局部象征与整体象征
    第二节 陌生化与审美距离
第四章 季题电影的文化价值
    第一节 日本传统文化的弘扬
    第二节 东方美学精神的传承
    第三节 当代生态文明的延续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相关电影作品索引
攻硕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目录
后记

四、论川端康成文学的美学意蕴(论文参考文献)

  • [1]论川端康成文学创作中的“观”照[D]. 罗清清.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2021
  • [2]川端康成小说死亡书写研究 ——以战后小说为例[D]. 田艳. 西南民族大学, 2020(04)
  • [3]论迟子建小说创作中的悲情意识[D]. 李婷. 辽宁大学, 2020(01)
  • [4]川端康成小说中色彩的审美研究[D]. 刘月君. 云南大学, 2019(03)
  • [5]论川端康成小说的视觉性[D]. 周秦. 湘潭大学, 2019(02)
  • [6]川端康成小说中“明”与“失明” ——以《少女开眼》、《美好的旅行》等为例[D]. 韩营. 广西民族大学, 2018(01)
  • [7]《雪国》在中国的研究[D]. 张晓诺. 湖南大学, 2018(01)
  • [8]《雪国》研究的中日比较 ——以研究视点为中心[D]. 王笑阳. 上海交通大学, 2018(02)
  • [9]经典向经典“致敬” ——从川端康成《睡美人》到马尔克斯《苦妓回忆录》[D]. 饶海燕. 福建师范大学, 2017(09)
  • [10]日本季题电影研究[D]. 胡雨晴. 武汉大学, 2017(06)


文学论文 川端康成论文 雪国论文 睡美人论文 迟子建论文

上一篇:完善集体农业企业承包经营责任制
下一篇:我省高校美育现状调查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