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华夏图书馆!包月下载,不限IP,随心所欲! 【加入收藏】
| 本站已稳定运行4034天

帕金森病治疗新方法:脑深部刺激可阻止帕金森震颤

点击进入免费下载2022年中国知网论文


一、帕金森病治疗又添新方法 脑深部电刺激可使帕金森震颤打住(论文文献综述)

余泽程[1](2021)在《经皮耳穴迷走神经刺激治疗帕金森运动障碍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本研究通过观察经皮耳穴迷走神经刺激(Transcutaneous Auricular Vagus Nerve Stimulation,taVNS)辅助治疗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运动障碍的临床疗效,评估taVNS对PD的疗效,为PD患者提供新的治疗方式。方法:采用随机对照研究(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RCT)方法,按标准纳入的53例PD患者随机分为taVNS组28例,耳舟非迷走神经刺激组25例。试验疗程均为8周,治疗期间两组均给予西药左旋多巴常规基础治疗。taVNS组刺激耳甲艇区,相当于耳穴肝、肾穴。耳舟非迷走神经刺激组刺激耳舟区,相当于耳穴腕、肘穴。对治疗前及治疗后的世界运动障碍协会修订版统一帕金森病评定量表(Movement Disorder Society sponsored revision of the Unified Parkinson’s Disease Rating Scale,MDS-UPDRS)其中的第二和第三部分、H-Y分期量表(Hoehn-Yahr stage,H-Y)、帕金森病生活质量调查(Parkinson,s Disease Questionnaire-39,PDQ-39)、《中医老年颤证诊断和疗效评定标准(试行)》量表中颤证疗效评定部分、自主神经功能量表(the scale for outcomes in PD for autonomic symptoms,SCOPA-AUT)进行评估及记录。结果:(1)对运动功能的影响:taVNS组治疗8周后MDS-UPDRS,Ⅲ评分比治疗前MDS-UPDRSⅢ评分显着降低(P<0.05),耳舟非迷走神经刺激组治疗8周后MDS-UPDRSⅢ对比治疗前不具有显着变化(P>0.05),两组治疗前后MDS-UPDRSⅢ的差值组间对比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taVNS组治疗后中医老年颤证疗效评定标准表评分对比治疗前具有显着降低(P<0.001),耳舟非迷走神经刺激组治疗后中医老年颤证疗效评定标准表评分和治疗前的评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aVNS组与耳舟非迷走神经刺激组治疗前后的差值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taVNS组和耳舟非迷走神经刺激组治疗8周后H-Y分级对比治疗前H-Y分级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对生活质量的影响:taVNS组治疗后的PDQ-39评分对比治疗前显着降低(P<0.05),耳舟非迷走神经刺激组PDQ-39评分治疗后对比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前后的差值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对于MDS-UPDRS Ⅱ,taVNS组治疗后评分对比治疗前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耳舟非迷走神经刺激组治疗后评分对比治疗前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前后的差值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3)对自主神经功能的影响:taVNS组治疗8周后SCOPA-AUT评分对比治疗前有显着降低(P<0.001),耳舟非迷走神经刺激组治疗后SCOPA-AUT评分对比治疗前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前后的差值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经皮耳穴迷走神经刺激辅助左旋多巴治疗可改善帕金森患者的运动障碍和日常生活质量以及自主神经功能障碍,其中对日常生活质量和自主神经功能障碍的改善尤为明显,值得进一步在临床上推广。

林伟,罗鹏,费舟[2](2012)在《柳暗花明——谈功能神经外科治疗新方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现代神经科学的快速发展,神经外科除了对神经系统器质性疾病进行外科手术治疗以外,对于多种不同病因引起的神经系统功能紊乱也采取了外科手术治疗并取得良好的效果。本文重点介绍了目前功能神经外科领域内一些最新的治疗技术和方法。随着这些新技术、新方法的推广应用,必将为广大功能神经外科疾病患者带来福音。

郭敏[3](2011)在《帕金森病患者经脑深部电刺激治疗后非运动症状临床综合调查分析》文中认为目的分别对正在接受深部脑刺激(Deep brain stimulation, DBS)治疗的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患者与接受单纯药物治疗的PD患者进行非运动症状综合评估和对照分析,探讨DBS治疗对PD患者非运动症状的影响。方法随机选取25例正在接受DBS治疗的PD患者(DBS组)及25例接受单纯药物治疗的PD患者(药物组),分别进行问卷式调查。运动功能的测验工具是统一帕金森病评定量表Ⅲ部分(UPDRSⅢ);非运动症状测验工具包括简易精神状态量表(MMSE)、修订的阿尔茨海默病评定量表-认知(ADAS-cog)、汉密尔顿(HAMD)和抑郁量表(CES-D)以及PSQI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NF疲劳量表,便秘量表分别对认知功能、抑郁、睡眠障碍、疲劳和便秘进行评价。结果与单纯服用抗帕金森药物的PD患者相比,接受双侧丘脑底核(Subthalamic Nucleus, STN)DBS治疗的PD患者在UPDRSⅢ有明显改善(P<0.001);HAMD、CES-D量表结果显示接受DBS治疗的PD患者抑郁程度和发生频度亦有明显改善(P<0.05);PSQI、NF量表评分也有显着改善(P<0.05);MMSE、ADAS-cog与便秘量表DBS组与药物组评分无明显差异。相关性分析显示运动功能的改善能显着影响抑郁程度(r=0.725)和发生频度(r=0.651)(P<0.05)。结论DBS术能显着改善PD患者的运动功能,进一步影响抑郁、睡眠功能,从而改善非运动症状。

李敏[4](2010)在《补肾活血法治疗帕金森病的临床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本课题为“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大项目,通过研究补肾活血法对PD患者运动症状、中医证候、生活质量、脑神经递质DA水平、肌张力、运动并发症、美多芭用量等指标的影响,以达到优化PD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提高临床疗效,减轻西药副作用的目的。【方法】①采用多中心、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方法,按标准纳入120例PD患者,其中治疗组60例和对照组60例。治疗组以补肾活血颗粒配合美多芭治疗,对照组单用美多芭治疗。前3个月为双盲观察,后6个月为揭盲后观察。在入组后及第1月、2月、3月、6月、9月后进行UPDRS, PDQ-39, PDSS,中医证候量化分级表,记时运动试验、十米折返运动试验和美多芭用量等的测量、评分与记录。对其中60例PD患者,在治疗前及治疗第1月、2月、3月、6月、9月后均采用EFG分析仪和Myotonometer(?)肌肉状态测试系统进行测量。②采用多元线形广义回归统计分析方法,建立重复测量的线性拟合数据模型,分析“UPDRSⅡ”,“UPDRSⅢ”、“十米折返运动”、“记时运动”、“睡眠评分”等结局指标的影响因素。【结果】①治疗组(补肾活血组)的UPDRSⅢ,十米折返和记时运动等指标均较对照组有明显改善,在随访期内UPDRSⅢ和起立时间等具有显着性(P<0.01)。记时运动中治疗组可见双手运动次数增加,但组间比较无差异性(P>0.05)。UPDRSⅡ, PDSS和PDQ-39的认知力、情感、躯体不适等5个维度评分,在治疗过程中均有明显下降(P<0.05)。PDQ-39中社会支持、交往等维度无组间差异性(P>0.05)。治疗组中医证候积分显着改善(P<0.01),有效率达85.50%。②治疗组DA总体水平呈上升趋势(P<0.05),对照组部分患者DA水平略微上升,但与治疗组比较无差异性(P>0.05);治疗期内治疗组患者左侧肱二头肌和股四头肌静息肌张力改善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期内治疗组患者双侧肱二头肌和股四头肌静息肌张力均有改善(P<0.05),其中肱二头肌具有显着差异(P<0.01)。最大自主收缩状态时两组间比较均没有差异性(P>0.05)。③治疗组食欲下降、睡眠障碍、症状位置性障碍等并发症改善显着(P<0.01),随着治疗时间增加,异动症和症状波动的评分也明显降低(P<0.05)。治疗组部分患者美多芭用量减少,主要分布在H-Y分级2~3级,对照组出现药量增加的情况。治疗终点时,治疗组出汗、便秘,排尿障碍的发生率显着低于对照组(P<0.01)。④在本课题研究中,“UPDRSⅡ”、“UPDRSⅢ”、“起立时间”等指标的显着影响因素为“H-Y”(P<0.01)。“十米折返行走时间”的影响因素为“美多芭用量”、“H-Y”(P<0.05)。“睡眠评分”的影响因素为“美多芭用量”(P<0.05)。“左手记时试验”的影响因素为“年龄”(P<0.01);“右手记时试验”的影响因素为“年龄”、“病程”(P<0.05)。【结论】①治疗组PD患者运动功能的改善率较对照组显着,且疗效稳定。治疗组PD患者的中医证候显着改善,有效率达85.50%。补肾活血法能明显改善PD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和睡眠状况,并从认知力、情感、躯体不适等多方面提高生存质量。②补肾活血法能显着提高PD患者脑内DA水平,并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静息状态下肱二头肌和股四头肌肌张力增高的症状。③补肾活血法可显着减少PD患者运动并发症(汗多、便秘、排尿障碍症状)的发生,减少美多芭用量,减轻美多芭的副作用。随着治疗时间的延长,补肾活血法“减毒增效”作用逐渐显现。④在本课题研究中,PD患者“H-Y”、“美多芭用量”为“UPDRSⅡ”、“UPDRSⅢ”、“十米折返试验”、“睡眠评分”等疗效指标的共同影响因素。

罗恩丽[5](2002)在《针刺苍白球内侧部治疗帕金森病模型大鼠的实验研究》文中提出帕金森病(PD)是目前较为公认的一种难治的、缓慢进展的、原因不明的脑病,尚没有十分满意的治疗方法。本文用针刺苍白球内侧部(Gpi)的方法对PD模型大鼠进行了治疗并探讨了针刺Gpi对PD模型大鼠行为学及相关生化指标、组织形态学的影响。 本实验将6-羟基多巴胺(6-OHDA)注入大鼠纹状体制备了PD模型大鼠,设计并成功地对PD模型大鼠Gpi进行了针刺,并应用电针进行治疗,发现针刺Gpi后大鼠不但未死,而且针刺治疗后PD模型大鼠的行为学有了显着改善(p<0.01)。同时,纹状体多巴胺(DA)及其代谢产物的含量有所提高,丙二醛(MDA)含量下降,而谷光甘肽(GSH)、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含量升高,说明针刺Gpi可以增强PD模型大鼠的抗氧化应激能力,从而减少氧化应激反应所致的DA能神经元损伤。本实验研究还表明,针刺Gpi可以使纹状体内谷氨酸(Glu)下降、一氧化氮合酶(NOS)含量减少,从而对DA能神经元具有神经保护作用。组织形态学检测发现,针刺治疗后大鼠黑质神经凋亡细胞减少,而酪氨酸羟化酶(TH)阳性细胞增加,证实了针刺Gpi可以减少神经细胞的凋亡,增加DA的释放及TH的阳性表达,从而减轻PD模型大鼠的旋转行为。 本实验不但证明了针刺脑内核团的方法是可行的,而且是行之有效的;同时揭示了针刺Gpi治疗PD模型大鼠的作用机制,从而为针刺Gpi治疗PD奠定了理论与实验基础,为PD的治疗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和方法。更重要的是,本课题突破了传统针灸治疗中针刺不可深入内脏的说法,从而丰富了中医理论。

刘京[6](2000)在《帕金森病治疗又添新方法 脑深部电刺激可使帕金森震颤打住》文中认为 一种治疗帕金森疾病的新方法在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外科临床得到推广。王忠诚院士的博士研究生栾国明主任医师等人在国内率先采用微电植入脑深部电刺激治疗帕金森病,取得显着疗效,两例病人经过近一年的随访证实手术安全有效,此研究为降伏帕金森病开辟了广阔的发展前景。 帕金森病是一种常见的老年性神经系统性疾病,以渐进性加重的震颤、僵直等运动障碍为主要特证。以往对于该病的治疗,早期多以药物控制主,当药物不

二、帕金森病治疗又添新方法 脑深部电刺激可使帕金森震颤打住(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帕金森病治疗又添新方法 脑深部电刺激可使帕金森震颤打住(论文提纲范文)

(1)经皮耳穴迷走神经刺激治疗帕金森运动障碍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帕金森病的流行病学状况
    1.2 帕金森病的现代医学研究进展
        1.2.1 帕金森病的西医治疗
    1.3 taVNS治疗帕金森的研究进展
        1.3.1 耳穴疗法的发展
        1.3.2 经皮耳穴迷走神经刺激的发展
        1.3.4 taVNS治疗PD的临床研究
第二章 经皮耳穴迷走神经刺激治疗帕金森运动障碍的临床研究
    2.1 一般资料
        2.1.1 研究病例来源
        2.1.2 诊断标准
        2.1.3 纳入标准
        2.1.4 排除标准
        2.1.5 剔除标准
        2.1.6 脱落标准
        2.1.7 实验仪器
    2.2 研究方案
        2.2.1 试验设计
        2.2.2 临床信息的采集
        2.2.3 统计分析
    2.3 研究结果
        2.3.1 临床数据对比
    2.4 不良事件及不良事件的分析
第三章 讨论分析
    3.1 taVNS治疗PD的选穴依据
    3.2 耳舟非迷走神经刺激组的设立依据
    3.3 taVNS对PD运动障碍的疗效评价
        3.3.1 taVNS对运动能力的疗效
        3.3.2 taVNS对帕金森患者日常生活质量的影响
        3.3.3 taVNS辅助治疗对自主神经功能障碍的疗效
    3.4 taVNS辅助治疗PD的安全性及依从性分析
        3.4.1 安全性分析
        3.4.2 依从性分析
    3.5 本临床研究存在的问题及展望
        3.5.1 试验设立方面
        3.5.2 观察指标方面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参与课题与获奖情况
致谢
统计学审核证明

(3)帕金森病患者经脑深部电刺激治疗后非运动症状临床综合调查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语表
前言
    参考文献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引言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综述:帕金森病非运动症状与脑深部刺激
    参考文献
致谢

(4)补肾活血法治疗帕金森病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正文
    第一部分 补肾活血法治疗帕金森病的疗效评价
        研究方案
        1 研究对象
        2 样本量估算
        3 试验设计
        4 伦理学要求
        5 治疗方案
        6 参考文献
        一、补肾活血法对帕金森病患者运动功能的影响
        1 观察指标
        2 疗效评价
        3 研究结果
        4 讨论
        5 参考文献
        二、补肾活血法对帕金森病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
        1 观察指标
        2 疗效评价
        3 研究结果
        4 讨论
        5 参考文献
        三、补肾活血法对帕金森病患者并发症及毒副反应的影响
        1 观察指标
        2 疗效评价
        3 研究结果
        4 讨论
        5 参考文献
        四、补肾活血法对帕金森病患者中医证候的影响
        1 观察指标
        2 疗效评价
        3 研究结果
        4 讨论
        5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补肾活血法治疗帕金森病脑功能分析与肌张力检测
        1 对象与方法
        2 结果
        2.1 两组一般资料
        2.2 疗效评定
        2.3 安全性评价
        3 讨论
        4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帕金森病临床评价指标的相关影响因素分析
        1 对象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参考文献
    结论
文献综述1 帕金森病的现代医学研究概况
文献综述2 帕金森病的中医药研究概况
文献综述3 帕金森病的疗效评价研究现状
个人简介·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文章及参研课题情况
致谢

(5)针刺苍白球内侧部治疗帕金森病模型大鼠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英文缩略词表
上篇 理论研究
    一、 帕金森病的现代医学研究进展
        (一)、 帕金森病的历史回顾
        (二)、 帕金森病的流行病学研究进展
        (三)、 帕金森病的病因学及危险因素研究进展
        (四)、 对帕金森病的发病机制研究进展
        (五)、 帕金森病的病理及生化病理
        (六)、 帕金森病的影像学研究进展
        (七)、 帕金森病的神经心理学研究进展
        (八)、 帕金森病的治疗概况
    二、 帕金森病的中国药学研究进展
        (一)、 对帕金森病症状的认识
        (二)、 对帕金森病病因病机的认识
        (三)、 辨证分型的探索
        (四)、 治法方药研究
        (五)、 针灸治疗
中篇 实验研究
    一、 动物模型的制备
    二、 分组并给予针刺治疗
    三、 针刺后大鼠行为学的改变
    四、 纹状体DA及其代谢产物含量的测定
    五、 纹状体GSH、GSH-Px、SOD、MDA的检测
    六、 纹状体NOS含量的检测
    七、 纹状体兴奋性氨基酸含量的测定
    八、 组织形态学检测
下篇 讨论
    一、 针刺深入内脏是可行的
    二、 电针脑内核团与脑深部电刺激(DBS)不同
    三、 苍白球内侧部(Gpi)的选择
    四、 帕金森病动物模型的选择
    五、 针刺Gpi对PD模型大鼠旋转行为的影响
    六、 针刺Gpi对PD模型大鼠DA及其代谢产物含量的影响
    七、 针刺Gpi对PD模型大鼠抗氧化指标的影响
    八、 针刺Gpi对PD模型大鼠NOS的影响
    九、 针刺Gpi对PD模型大鼠兴奋性氨基酸含量的影响
    十、 针刺Gpi对PD模型大鼠细胞凋亡的影响
    十一、 针刺Gpi对PD模型大鼠TH免疫组化的影响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图

四、帕金森病治疗又添新方法 脑深部电刺激可使帕金森震颤打住(论文参考文献)

  • [1]经皮耳穴迷走神经刺激治疗帕金森运动障碍的临床研究[D]. 余泽程.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1
  • [2]柳暗花明——谈功能神经外科治疗新方法[J]. 林伟,罗鹏,费舟. 医学争鸣, 2012(06)
  • [3]帕金森病患者经脑深部电刺激治疗后非运动症状临床综合调查分析[D]. 郭敏. 华中科技大学, 2011(07)
  • [4]补肾活血法治疗帕金森病的临床研究[D]. 李敏.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医进修学院, 2010(10)
  • [5]针刺苍白球内侧部治疗帕金森病模型大鼠的实验研究[D]. 罗恩丽.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2002(02)
  • [6]帕金森病治疗又添新方法 脑深部电刺激可使帕金森震颤打住[J]. 刘京. 医药世界, 2000(01)


帕金森病论文 肌肉震颤论文 美多芭论文

上一篇:课本实例的“再创造”与深刻思维的培养
下一篇:民事诉讼法定代理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