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德楠[1](2020)在《基于空中回路的航空静电喷雾系统设计与试验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利用航空静电喷雾技术喷洒农药不受地形制约,作业效率高,静电力的“同性相斥”原理使雾滴雾化和沉积更加均匀、雾滴粒径更小,“异性相吸”原理增加雾滴在农作物靶标的沉积,尤其是可以吸附沉积到叶片背面,减少了农药流失,提高了利用率。本文以提高靶标背面雾滴沉积为目标,构建室内和基于六旋翼无人机的航空静电喷雾系统,基于试验提出空中回路航空静电喷雾静电学物理模型,为实现更加精准的雾滴吸附提供理论依据。具体研究内容如下:(1)对静电喷雾的雾滴荷电、雾化、静电学、动力学基本理论进行了分析。(2)构建航空静电喷雾系统,并搭建室内悬挂试验台,以植株靶标和自制的模拟靶标为喷施对象进行不同喷雾方式的探究试验。通过对比试验,电流的形成及方向,得出空中回路的形成是导致水平靶标背面大量雾滴沉积的重要原因。提出空中回路航空静电喷雾静电学物理模型,证明了模型的可行性。(3)使用数码相机、高速摄像机对荷电雾滴运动进行拍摄,并在Phantom软件中进行雾滴轨迹捕捉及其轨迹线的绘制,对雾滴运动状态进行了分类。经过分析,在水平靶标上雾滴运动方向90~180度的改变,证实了本文中航空静电喷雾系统的雾滴吸附强度,展示了航空静电喷雾的静电环绕吸附效应。(4)以水平靶标背面与正面的雾滴沉积密度比值(BFR)为评价标准,探究喷雾时间t、接触式充电电压U、喷雾高度h试验参数对航空静电喷雾系统雾滴吸附沉积效果的影响,得到最大平均BFR值为158.8%,展现出良好的靶标背面雾滴吸附沉积效果。得出BFR与喷雾时间无关,与充电电压正相关,与喷雾高度负相关的一般性结论。(5)使用红外热成像仪对静电喷雾雾锥进行成像处理,发现接触式静电喷雾相比常规喷雾存在明显的二次雾化现象。进一步选取导电性不同的陶瓷、不锈钢、黄铜三种材质以及不同孔径的喷嘴进行静电/非静电的喷雾试验。以开启静电后的雾锥角增量为评价指标,得出喷嘴的静电二次雾化性能:黄铜>不锈钢>陶瓷,孔径0.5mm>1.0mm>1.5mm,为接触式静电喷雾的喷嘴选择提供参考。(6)基于高科M45植保无人机进行航空静电喷雾系统的匹配性设计,研制成六旋翼静电喷雾无人机。静电开启后,靶标正面雾滴吸附沉积密度从56.8个/cm2提升至66.1个/cm2,增幅16.4%;背面从3.5个/cm2提升至17个/cm2,增加了近4倍,比正面增幅更显着;BFR从6.1%提升至25.7%,表明雾滴在靶标背面的吸附沉积得到有效改善。
贾德胜,曹勇平,王长军,谭伟龙,韩招久,汪春晖[2](2019)在《部队卫生杀虫喷雾器械的应用与选型》文中研究指明卫生杀虫喷雾器械是我军重要的卫生防疫装备,具有军民通用性和军队特殊性。目前部队规模结构和力量编成改革已基本完成,新的部队卫生装备器材编配标准和有关选型技术规范的国家军用标准正在重新制订。本文介绍了我军部队卫生杀虫喷雾器械的应用范围、主要种类、选型技术要求,分析了器械在应用和选型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军民融合发展战略对我军卫生装备器材的研发和维修开创了新局面,也为我国喷雾器械产业的创新发展提供了新机遇。
李飞[3](2019)在《阿维菌素在水稻环境中的分布及吸附行为》文中研究指明阿维菌素是一种链霉菌的发酵产物,具有杀虫活性好、杀虫谱广和环境中残留低的优势,是目前作物害虫防治中高效的生物源农药之一。本文比较了不同剂型阿维菌素无人机喷雾和常规电动喷雾器喷雾雾滴在水稻冠层的沉积特性及其对水稻二化螟的防治效果,测定了不同剂型阿维菌素在水稻环境中的消解动态,试验了阿维菌素在不同土壤(黑龙江黑土、山东黄棕壤、江西水稻土)中的吸附行为,为阿维菌素科学应用及在环境中的安全性评价提供参考。结果如下:(1)采用常规电动喷雾器和无人机喷雾,比较了5种剂型阿维菌素在水稻群体中的沉积特征及其对水稻二化螟的防治效果。结果表明,无人机喷雾雾滴在水稻冠层的分布表现为上层>中层>下层,其密度均低于电动喷雾器喷雾;五种剂型阿维菌素无人机喷雾雾滴的沉积密度表现为干悬浮剂(DF)>水分散粒剂(WG)>水乳剂(EW)≈乳油(EC)>悬浮剂(SC),粒径表现为DF<SC<EW<EC<WG,在水稻上的沉积量表现为DF>EC≈EW>WG>SC。在相同施药剂量下,无人机喷雾阿维菌素对早稻和晚稻的保苗效果分别表现为DF>EC>WG>EW>SC和DF>SC>EC>WG>EW,均以DF效果最好,与常规电动喷雾接近。(2)采用改良的QuEChERS-液相色谱技术,建立了阿维菌素在水稻环境中的残留量检测方法。样品经乙腈提取,由PSA+C18+GCB附剂净化,以乙腈-水溶液(80∶20,v/v)为流动相,经Zorbax Eclipse XDB-C18色谱柱分离,245 nm波长检测,外标法定量。阿维菌素在稻田水中的检出限和定量限分别为0.001和0.005 mg·L-1,在土壤、糙米、稻壳和稻株中的检出限分别为0.005、0.01、0.01和0.005 mg·kg-1,定量限分别为0.02、0.05、0.05和0.02 mg·kg-1。在0.05~50 mg/kg添加水平下,阿维菌素在稻田水、稻田土、稻米、稻株和稻壳中的添加回收率为72.20%~109.69%,RSD为2.73%~6.26%。(3)采用HPLC法测定了五种剂型阿维菌素在水稻环境中的消解动态。阿维菌素在稻田水中的半衰期为0.99~1.92 d,消解速率表现为SC>EC=EW>DF>WG;在稻株中的半衰期为1.21~4.17 d,消解速率表现为EC=EW>SC>DF>WG;在稻田土壤中的半衰期为2.76~3.17 d,消解速率表现为WG>SC>DF>EC=EW。最终残留检测结果表明,阿维菌素在稻株和稻壳中的残留分别为0.26~0.72 mg·kg-1和0.02~0.13 mg·kg-1,在稻米和土壤中均未检出。(4)采用震荡平衡法,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测定了阿维菌素在3种土壤中的吸附-解吸特征。结果表明,土壤对阿维菌素具有较强的吸附性,其吸附强弱与土壤有机质和粘粒含量呈正相关,3种土壤的吸附能力表现为黑龙江黑土>山东黄棕壤>江西水稻土。
罗泽涌,陈建,方晶晶,牛坡,郑延莉,王炎林,王磊,张勉[4](2020)在《我国丘陵山区茶园种植机械化现状与发展研究》文中指出我国超过60%的茶园分布在丘陵山区,然而目前我国丘陵山区的茶园种植机械化水平还比较低。茶园的耕作主要以人工进行的浅耕除草为主,在一些规模较大的茶园出现了微耕机的应用;茶园的植保主要以人工使用手动喷雾器喷洒农药为主,并结合一些新型的物理防治手段;茶叶的采摘以手工为主,在大规模茶园出现了一些大宗茶鲜叶或原料芽叶较粗大的乌龙茶的机械化采摘,而对于名优茶尤其是高档名优茶的采摘则完全依赖手工。为此,通过对我国丘陵山区茶园耕作、植保和茶叶采摘这3个环节的机械化现状的研究,分析了目前丘陵山区茶园种植机械化在茶园、作业机械、农机农艺融合、茶机共同使用和茶农这几个方面存在的问题,并针对以上问题提出加快丘陵山区茶园种植机械化进程的思路,旨在为丘陵山区茶园种植机械化的发展提供参考。
谢昌桂,陈鑫,苏琳,刘翼忠,谭章平,阎冬,王鹏[5](2018)在《高机动型卫生防疫车操作使用、维修保养注意事项与常见故障处理》文中研究表明0引言高机动型卫生防疫车使用东风猛士越野底盘,动力强劲、野战机动性能好,车载器械使用全电源动力,自动化程度高,驾驶员(兼卫生员)和卫生防疫人员各1名即可完成操作。现将相关注意事项及常见故障处理介绍如下,供参考。1操作使用注意事项1.1观察车载装备运行情况车载装备使用时要严密观察机器仪表显示及运
邓波[6](2013)在《联黎中国维和二级医院卫生防疫体系构建》文中认为目的:联合国黎巴嫩中国维和二级医院是一所对联合国驻黎巴嫩临时部队提供医疗服务的涉外医疗机构,主要职责是向联黎部队东区军事分遣队人员、军事观察员、民事警察、国际参谋人员和联合国雇员等提供医疗保障,并向当地群众提供人道主义救援。[1]除承担维和医疗任务外,联合国还任命1名卫生学军官,配属二级医院开展本部和联黎部队东区的卫生防疫工作。而卫生防疫体系的合理构建及实施将直接影响卫生防疫工作的落实,是中国二级医院能否有效完成维和任务的关键,涉及到医院全体机构和人员,贯穿整个维和任务过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研究拟通过笔者作为卫生学军官参加联黎中国维和二级医院卫生防疫工作的实际经验,系统分析二级医院卫生防疫体系构成内容,并结合我军实际及联合国要求,探索和建立切实可行的卫生防疫保障机制,以期为中国维和二级医院卫生防疫工作的高效实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1.往批次联黎中国维和二级医院卫生防疫体系现状调查以2010年7月至2011年2月第六批联黎中国维和二级医院为对象,从组织制度、人员装备、疾病监控、卫生监督、消杀灭、卫生防护、健康教育、兽医卫生、卫生信息及完成联合国卫生防疫相关任务等方面进行调查研究,分析其卫生防疫工作现状,以总结经验不足。2.联黎中国维和二级医院卫生防疫新体系初步构建在2011年2月至10月第七批联黎中国维和二级医院任务期内,以联合国《谅解备忘录》和标准操作程序为依据,以通过联合国各项核查为准绳,围绕解决往批次二级医院卫生防疫工作中的不足问题,并结合当前卫生防疫工作的任务来源、特点、构成、装备和实施等具体内容,初步构建卫生防疫新体系。3.对卫生防疫新体系进行应用验证在2011年10月至2013年3月第八、九批联黎中国维和二级医院任务期内,以新构建的卫生防疫体系统领卫生防疫工作,在实际操作中对体系进行应用和验证,并对工作效果进行评价,以提出改进方案。结果:1.往批次联黎中国维和二级医院卫生防疫体系现状调查结果显示:(1)能基本按照联合国相关要求开展卫生防疫工作,但在组织制度上未给予卫生学军官相匹配的权力权限;(2)卫生防疫人员配备不足,卫生防疫装备陈旧老化,自我维持能力偏弱;(3)疾病监控、卫生监督和消杀灭工作仍是二级医院卫生防疫工作的核心;(4)医护人员卫生防疫观念滞后、营区硬件设施设备落后、食品冷藏集装箱与太平间共用、焚烧炉无法按期维护保养等消极因素是制约二级医院卫生防疫工作的主要环节;(5)因在联合国组织开展的各项卫生核查工作中未能按要求达标,面临后续的整改压力大;(6)科学合理、紧贴实际、操作性强的卫生防疫新体系构建工作亟需开展研究。2.初步构建起联黎中国维和二级医院卫生防疫新体系,主要围绕解决了以下问题:(1)规范卫生防疫工作组织制度和人员构成;(2)配备与维和任务相适应的装备器材;(3)结合二级医院实际,制定卫生防疫工作标准操作程序和相关规章制度,确保各项卫生防疫保障工作有效实施;(4)能有效应对手术室、食堂、物资集装箱、太平间、焚烧炉等重点部位及HIV(艾滋病)感染预防、有害媒介生物防治、医疗垃圾无害化处理、医院感染防控和遇难者遗体消毒等重点环节的卫生防疫工作;(5)确保维和医疗分队在联合国规定的自我维持装备核查、食品学检查和卫生学检查中合格达标。3.该体系推广应用结果表明,第八、九批联黎中国维和二级医院均高效完成了卫生防疫工作任务,任务期内未发生传染病病例,无医院感染和食物中毒事件,顺利通过联合国各项核查,并妥善处理了联黎东区友邻部队的卫生防疫问题。但仍需改进的主要是以下方面:(1)应着力解决二级医院因后勤保障困难而导致的卫生防疫工作延续性不强的问题;(2)应重视卫生防疫体系与卫生勤务学的有机结合;(3)应制定卫生防疫工作轮换交接的标准操作程序;(4)应在体系中设立突发状况下的卫生防疫工作开展方法。
李德智,李平[7](2004)在《超低容量喷雾器的故障排除》文中认为 超低容量喷雾器是近年来推出的一种新型喷雾器。使用时,常见故障很多,为便于使用,下面介绍一些主要故障的排除方法。(1)雾化盘不转。主要原因是导线与接线柱连接不良或松脱、开关不良、电池电量不足、电刷脱落或电刷压簧折断、农药粘住轴承、焊头脱焊等。排除时,先查明原因,
李德智,李平[8](2000)在《超低容量喷雾器的故障排除》文中提出 超低容量喷雾器,是近年来推出的一种具有许多优点的新型喷雾器。使用时,常见故障很多,为便于使用,下面介绍一些主要故障的排除方法。 1.雾化盘不转 主要原因是导线与接线柱连接不良或松脱,开关不良,电池电量不足,电刷脱或电刷压簧折断,农药粘住轴际.焊头脱焊等。排除时,先查明原因,然后,分别处理,或重新连接导线与接线柱;或修理、更换开关;或装上新电池;或换装新电刷、新压簧;或清洗轴承上的药垢;或重新焊接整流子焊头等。
李平,李德智[9](2000)在《超低容量喷雾器常见故障及排除》文中研究说明 超低容量喷雾器优点很多,如定向好,射程远,杀虫效果好,省水、省药;作物叶子背面接收量多,对操作者无毒害等,深受广大用户欢迎。现将喷雾器常见的故障及其排除方法介绍如下:
孟庆雷,吴丽琴[10](1998)在《施药器械安全使用技术与常见故障排除方法》文中认为施药器械安全使用技术与常见故障排除方法孟庆雷吴丽琴孟庆雷.安徽农业大学教学试验总场230036合肥市长江西路130号;吴丽琴.安徽省歙县烟叶办公室245200收稿日期:1998-04-30责任编辑:何博如据调查,全国各地每年在进行烟草或其它作物的病虫...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一章 绪论 |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 1.2 国外航空静电喷雾技术发展现状 | 
| 1.3 国内航空静电喷雾技术发展现状 | 
| 1.4 主要研究内容及研究目标 | 
| 1.5 研究技术路线 | 
| 第二章 静电喷雾理论分析 | 
| 2.1 雾滴荷电理论 | 
| 2.1.1 感应荷电 | 
| 2.1.2 接触荷电 | 
| 2.1.3 电晕荷电 | 
| 2.2 雾滴雾化理论 | 
| 2.2.1 机械雾化 | 
| 2.2.2 静电二次雾化 | 
| 2.3 运动学分析 | 
| 2.4 静电学分析 | 
| 2.5 本章小结 | 
| 第三章 航空静电喷雾试验台构建 | 
| 3.1 航空静电喷雾系统基本组成 | 
| 3.2 高压静电发生器 | 
| 3.2.1 高压静电发生器原理 | 
| 3.2.2 高压静电发生器选型 | 
| 3.3 时间继电器与开关控制电路 | 
| 3.4 水箱的选择 | 
| 3.5 喷嘴的选择 | 
| 3.6 本章小结 | 
| 第四章 空中回路航空静电喷雾理论研究 | 
| 4.1 静电感应吸附基本原理 | 
| 4.2 空中回路航空静电喷雾静电学物理模型 | 
| 4.3 理论验证试验 | 
| 4.3.1 试验设计 | 
| 4.3.2 靶标的设计与选择 | 
| 4.3.3 雾滴测试方法 | 
| 4.3.4 试验结果与分析 | 
| 4.4 荷电雾滴轨迹探究试验 | 
| 4.4.1 高速摄像机 | 
| 4.4.2 材料与方法 | 
| 4.4.3 试验结果与分析 | 
| 4.5 本章小结 | 
| 第五章 航空静电喷雾沉积效果影响因素探究 | 
| 5.1 试验设计 | 
| 5.1.1 试验仪器与设备 | 
| 5.1.2 试验变量及水平 | 
| 5.2 喷雾时间试验 | 
| 5.2.1 试验过程 | 
| 5.2.2 结果分析 | 
| 5.3 充电电压试验 | 
| 5.3.1 试验过程 | 
| 5.3.2 充电电压对雾滴沉积的影响分析 | 
| 5.3.3 充电电压对雾滴粒径的影响分析 | 
| 5.4 喷雾高度试验 | 
| 5.4.1 试验过程 | 
| 5.4.2 结果分析 | 
| 5.5 本章小结 | 
| 第六章 接触式静电喷雾的二次雾化现象与喷嘴选择试验 | 
| 6.1 基本原理 | 
| 6.1.1 红外热成像仪的原理与应用 | 
| 6.1.2 静电二次雾化 | 
| 6.2 试验设计 | 
| 6.2.1 试验目的 | 
| 6.2.2 材料与方法 | 
| 6.3 常规喷雾与静电喷雾红外成像对比 | 
| 6.4 喷嘴材质对雾化角的影响分析 | 
| 6.5 喷嘴孔径对雾化角的影响分析 | 
| 6.6 本章小结 | 
| 第七章 无人机静电喷雾系统设计与试验 | 
| 7.1 无人机静电喷雾系统设计 | 
| 7.2 田间试验 | 
| 7.2.1 试验目的 | 
| 7.2.2 材料与方法 | 
| 7.2.3 试验设计 | 
| 7.2.4 试验结果 | 
| 7.2.5 结果分析 | 
| 7.3 本章小结 | 
|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 
| 8.1 结论 | 
| 8.2 创新性 | 
| 8.3 展望 | 
| 参考文献 | 
| 在读期间的研究成果 | 
| 致谢 | 
| 1 部队卫生杀虫喷雾器械的应用范围 | 
| 1.1 部队平战时疾病预防控制 | 
| 1.2 核化生袭击与事故医学救援 | 
| 1.3 重大灾害和疫情应急救援 | 
| 2 部队卫生杀虫喷雾器械的主要种类[21-22] | 
| 2.1 卫生防疫车 | 
| 2.2 背负式机动喷雾器 | 
| 2.3 超低容量喷雾器 | 
| 2.4 热烟雾机 | 
| 2.5 推车式喷烟喷雾机 | 
| 3 部队卫生杀虫喷雾器械的选型技术要求[36] | 
| 3.1 使用性能、保障性和安全性 | 
| 3.2 可靠性和可维修性 | 
| 3.3 环境适应性 | 
| 3.4 机动性和勤务性 | 
| 3.5 标准化 | 
| 3.6 尺寸、重量和外观质量 | 
| 4 卫生杀虫喷雾器械应用和选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 
| 4.1 适应新的部队编成和任务特点,修订完善卫生装备器械管理法规和编配标准 | 
| 4.2 进一步加强装备器材选型论证和使用培训,发挥部队装备器材的最大效能 | 
| 4.3 加强喷雾器械应用技术研究,达到器材装配“硬件”和在器材应用“软件”的有机统一 | 
| 4.4 走军民融合之路,提高装备器材的研发、采购和维修能力 | 
| 4.5 充分考虑部队的需求和产业技术的发展,提高卫生装备的可靠性和勤务性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 1.1 我国农药剂型的研究进展 | 
| 1.1.1 我国农药剂型的现状和问题 | 
| 1.1.2 我国农药制剂的发展方向 | 
| 1.1.3 农药混配的现状和问题 | 
| 1.2 农药吸附行为及消解动态研究进展 | 
| 1.2.1 农药的吸附行为概述 | 
| 1.2.2 影响农药吸附行为的因素 | 
| 1.2.3 农药残留分析方法研究进展 | 
| 1.2.3.1 样品前处理 | 
| 1.2.3.2 样品净化 | 
| 1.2.3.3 农药残留检测方法 | 
| 1.2.4 农药的消解动态概述 | 
| 1.2.5 阿维菌素的消解动态研究进展 | 
| 1.3 阿维菌素概述 | 
| 1.3.1 阿维菌素的简介 | 
| 1.3.2 阿维菌素在国内外的研究进展 | 
| 1.4 二化螟的危害与化学防治 | 
| 1.4.1 二化螟的发生与危害 | 
| 1.4.2 二化螟的田间化学防治 | 
| 1.5 植保无人机的应用概述 | 
| 1.5.1 植保无人机的简介 | 
| 1.5.2 植保无人机的应用现状和问题 | 
| 1.5.3 植保无人机的应用进展 | 
| 1.5.3.1 国外飞防技术的发展与研究近况 | 
| 1.5.3.2 国内飞防技术的发展与研究近况 | 
| 1.6 农药雾滴沉积分布研究进展 | 
| 1.7 研究的内容、目的和意义 | 
| 1.7.1 主要研究内容 | 
| 1.7.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 第二章 无人机喷施不同剂型阿维菌素的喷雾效果及对水稻二化螟的防治效果 | 
| 2.1 材料与方法 | 
| 2.1.1 供试药剂和机械 | 
| 2.1.2 试验设计 | 
| 2.1.2.1 小区设计 | 
| 2.1.2.2 无人机参数 | 
| 2.1.2.3 试验方法 | 
| 2.1.2.4 雾滴粒径测定 | 
| 2.1.2.5 水稻冠层雾滴沉积分布密度分布测定 | 
| 2.1.2.6 农药在水稻冠层的沉积量测定 | 
| 2.1.3 数据分析 | 
| 2.2 结果与分析 | 
| 2.2.1 无人机和电动喷雾器喷雾雾滴粒径对比 | 
| 2.2.2 电动喷雾和无人机喷雾雾滴在水稻冠层沉积密度分布对比 | 
| 2.2.3 不同剂型阿维菌素无人机喷雾雾滴粒径的对比 | 
| 2.2.4 不同剂型阿维菌素无人机喷雾雾滴在水稻冠层沉积密度分布的对比 | 
| 2.2.5 不同剂型阿维菌素无人机喷雾雾滴在水稻冠层沉积量的对比 | 
| 2.2.6 不同剂型阿维菌素电动喷雾器喷雾雾滴在水稻冠层沉积量的对比 | 
| 2.2.7 不同剂型阿维菌素无人机和电动喷雾器喷雾对早稻二化螟的防效 | 
| 2.2.8 不同剂型阿维菌素无人机喷雾和电动喷雾器喷雾对晚稻二化螟的防效 | 
| 2.3 讨论与小结 | 
| 第三章 不同剂型阿维菌素在稻田中的分布与残留动态 | 
| 3.1 材料与方法 | 
| 3.1.1 实验试剂与药品 | 
| 3.1.2 仪器与设备 | 
| 3.1.3 田间试验设计 | 
| 3.1.3.1 消解动态试验 | 
| 3.1.3.2 最终残留试验 | 
| 3.2 分析方法 | 
| 3.2.1 标准溶液的配制 | 
| 3.2.2 样品的提取与净化 | 
| 3.2.2.1 稻田水 | 
| 3.2.2.2 稻田土 | 
| 3.2.2.3 植株、稻米和稻壳 | 
| 3.2.3 色谱条件 | 
| 3.2.3.1 吸收波长的选择 | 
| 3.2.3.2 液相色谱条件 | 
| 3.2.4 计算公式 | 
| 3.3 结果与分析 | 
| 3.3.1 最低检测浓度、准确度与精密度的确定 | 
| 3.3.1.1 标准曲线和线性关系 | 
| 3.3.1.2 定性定量方法 | 
| 3.3.1.3 最低检测浓度 | 
| 3.3.1.4 精密度与准确度 | 
| 3.3.2 5种剂型阿维菌素在稻田环境中的消解动态 | 
| 3.3.2.1 在稻田水中的残留消解动态 | 
| 3.3.2.2 在植株中的消解动态 | 
| 3.3.2.3 在稻田土中的消解动态 | 
| 3.3.3 五种剂型阿维菌素的最终残留试验 | 
| 3.4 讨论 | 
| 3.5 小结 | 
| 第四章 阿维菌素在土壤中的吸附行为研究 | 
| 4.1 材料与方法 | 
| 4.1.1 试验材料与仪器 | 
| 4.1.2 供试土壤 | 
| 4.2 试验方法 | 
| 4.2.1 吸附动力学试验 | 
| 4.2.2 解析动力学试验 | 
| 4.2.3 吸附等温试验 | 
| 4.2.4 解吸等温试验 | 
| 4.3 HPLC分析条件 | 
| 4.4 计算方法 | 
| 4.5 结果与分析 | 
| 4.5.1 水土比的优化选择 | 
| 4.5.2 吸附动力学 | 
| 4.5.3 解吸动力学 | 
| 4.5.4 阿维菌素在土壤中的吸附-解吸等温线 | 
| 4.5.5 阿维菌素吸附系数与土壤参数的关系 | 
| 4.6 小结与讨论 | 
| 第五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 5.1 结论 | 
| 5.2 展望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个人简历 | 
| 0 引言 | 
| 1 茶园种植机械化现状 | 
| 1.1 茶园耕作机械化现状 | 
| 1.2 茶园植保机械化现状 | 
| 1.3 茶叶采摘机械化现状 | 
| 2 茶园种植机械化的问题 | 
| 2.1 茶园问题 | 
| 2.2 作业机械问题 | 
| 2.3 农机农艺融合问题 | 
| 2.4 茶机共同利用问题 | 
| 2.5 茶农问题 | 
| 3 茶园种植机械化的发展思路 | 
| 4 结论 | 
| 0 引言 | 
| 1 操作使用注意事项 | 
| 1.1 观察车载装备运行情况 | 
| 1.2 正确使用电动绕线盘 | 
| 1.3 防止器械物理性损坏 | 
| 2 维修保养注意事项 | 
| 2.1 零配件采购渠道 | 
| 2.2 活动部位润滑 | 
| 2.3 快速清洗机器管路 | 
| 2.4 零配件和工具储备 | 
| 2.5 记录零配件及线头的拆装顺序和位置 | 
| 3 常见故障及处理方法 | 
| 3.1 浮球开关故障及处理方法 | 
| 3.2 发电机常见故障及处理方法 | 
| 3.2.1 无电压输出 | 
| 3.2.2 启动电源故障 | 
| 3.2.3 电磁继电器故障 | 
| 3.2.4 发电机不能正常启动 | 
| 3.3 百叶窗常见故障及处理方法 | 
| 3.4 常量喷雾系统常见故障及处理方法 | 
| 3.4.1 压力偏低 | 
| 3.4.2 电动绕线盘电路故障 | 
| 3.4.3 电动绕线盘传动故障 | 
| 3.5 超低容量喷雾系统常见故障及处理方法 | 
| 3.5.1 超低容量喷雾机电动机不启动 | 
| 3.5.2 联承节损坏频繁或运行噪声异常增大 | 
| 3.5.3 风机角度调整故障 | 
| 3.6 S.S-150F型便携式烟、雾消毒机常见故障及处理方法 | 
| 3.6.1 机器无法启动 | 
| 3.6.2 机器正常启动不喷烟 | 
| 3.6.3 喷烟过程中意外停机、喷烟口着火 | 
| 4 结语 | 
| 缩略语表 | 
| 英文摘要 | 
| 中文摘要 | 
| 第一章 前言 |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 2.1 调查对象 | 
| 2.2 研究方法 | 
| 2.3 技术路线 | 
| 第三章 结果 | 
| 3.1 往批次维和二级医院卫生防疫体系现状调查 | 
| 3.2 维和二级医院卫生防疫新体系初步构建 | 
| 3.3 卫生防疫新体系的应用验证 | 
| 第四章 讨论 | 
| 4.1 往批次维和二级医院卫生防疫体系现状调查 | 
| 4.2 维和二级医院卫生防疫新体系初步构建 | 
| 4.3 卫生防疫新体系的应用验证 | 
| 全文总结 | 
| 参考文献 | 
| 文献综述 | 
| 参考文献 | 
| 在读学位期间撰写和发表的论文 | 
| 致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