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茹茹[1](2021)在《低分子量肝素联合新鲜冰冻血浆在危重新生儿凝血功能异常中的应用研究》文中提出目的分析影响新生儿凝血功能的高危因素,比较凝血功能异常在危重新生儿和非危重新生儿的发生率,探讨低分子量肝素联合新鲜冰冻血浆在危重新生儿凝血功能异常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新生儿病房2018年9月-2020年11月收治的新生儿330例,所有患儿入院后6小时内检测动脉血气分析、生化检查及凝血功能,包括: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 time,PT)、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ac-tived partial thrombin time,APTT)、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IB)、凝血酶时间(thrombin time,TT)、D-二聚体(d-dimer,D-D)及血小板(platelet,PLT)水平。根据新生儿危重病例评分法分成危重组(208例)和非危重组(122例);再根据凝血指标有无异常分成危重凝血功能异常组(160例)、危重凝血功能正常组(48例)、非危重凝血功能异常组(80例)、非危重凝血功能正常组(42例)。1.结合临床资料,对可能影响新生儿凝血功能的各种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将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通过多因素Logistic分析,分析影响新生儿凝血功能的危险因素。2.比较凝血功能异常在危重组新生儿发生率与非危重组组间有无差异;3.参考国际血栓与止血协会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分步骤分级诊断及实用新生儿学弥散性血管内凝血诊断标准,制定纳入标准,选取符合条件的危重凝血功能异常患儿72例,经家长知情同意后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观察组(35例),对照组(37例)。对照组进行针对原发病的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低分子量肝素与新鲜冰冻血浆,治疗72小时后复测上述指标。探究两组患儿的临床疗效、凝血功能指标及并发症发生率有无差异。结果1.单因素分析中,性别、出生方式及脐带绕颈在凝血功能异常组和凝血功能正常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出生体质量、新生儿窒息、孕母妊娠期高血压、胎膜早破在凝血功能异常组和凝血功能正常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中,新生儿窒息(OR=4.130,95%CI:2.0738.226)、胎膜早破(OR=4.084,95%CI:1.8728.910)、孕母妊娠期高血压(OR=5.038,95%CI:1.80114.096)、出生体质量(OR=6.633,95%CI:2.48117.733)是新生儿凝血功能异常的高危因素。2.凝血功能异常在危重组新生儿发生率(76.92%)与非危重组(34.42%)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观察组与对照组治疗前PT、APTT、FIB、TT、D-D和PLT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PT、APTT、TT及D-D水平均低于对照组,且FIB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PLT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PT、APTT、TT和D-D水平均低于治疗前,且FIB水平高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PLT水平高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72h后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1.43%,高于对照组的72.9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周后观察组颅内出血、消化道出血、肺出血发生率为8.57%,对照组发生率24.3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新生儿凝血功能异常与多种因素有关,其中,出生体质量、新生儿窒息、孕母妊娠期高血压及胎膜早破是新生儿凝血功能异常的高危因素,必须加以重视。2.凝血功能异常发生率与患儿病情严重程度存在关联,危重新生儿凝血功能异常发生率高于非危重新生儿,故对新生儿进行危重病例评分,有利于对凝血功能异常患儿进行早期识别及干预。3.低分子量肝素联合新鲜冰冻血浆在危重新生儿凝血功能异常中的早期干预可以改善临床症状,使凝血功能尽早恢复,具有较好的临床效果。
熊华莹[2](2020)在《血栓弹力图在评价儿童原发性肾病综合征血栓前状态的临床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评价血栓弹力图(thromboelastogram,TEG)在儿童原发性肾病综合征(Primary Nephrotic Syndrome,PNS)血栓前状态评估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例PNS患儿和21例健康儿童的血小板计数、TEG、常规凝血检查的结果,对比PNS组和健康组TEG各指标的差异,然后将TEG各项指标结果与常规凝血检查和PLT结果进行kappa一致分析和诊断效能分析。结果:与健康组比较,PNS组R、K值均明显缩短(P<0.05),而PLT值、ɑ-Angle、MA值则明显升高(P<0.05)。R值与APTT、PT的Kappa值分别为0.39(P>0.05)、0.178(P>0.05);K值、α-Angle值、MA值与Fib的Kappa值分别为0.111(P>0.05)、0.304(P>0.05)、0.529(P<0.05);K值、α-Angle值、MA值与PLT的Kappa值分别为0.038(P>0.05)、-0.048(P>0.05)、0.079(P>0.05)。APTT,R值和PLT的灵敏度分别为33.3%,66.7%和100%;特异度分别为88.2%,70.6%和13.3%。APTT,R值和PLT的阳性预测值分别为33.3%,28.6%和16.7%;阴性预测值分别为88.2%,92.3%和100%。APTT,R值和PLT的约登指数分别为0.215,0.373和0.133。结论:TEG在评价PNS患儿血栓前状态中具有重要作用;相较于PLT和APTT,TEG对确定血栓形成有更好的诊断价值。
黄翠珍[3](2019)在《小剂量低分子肝素钠辅助治疗儿童原发性肾病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小剂量低分子肝素钠辅助治疗原发性肾病综合征患儿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广州中医药大学金沙洲医院2015年6月至2017年8月收治的80例原发性肾病综合征患儿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联合组和常规组,各40例。联合组给予口服泼尼松治疗联合皮下注射小剂量低分子肝素钠治疗,常规组给予口服泼尼松治疗。检测两组患儿治疗前后血清白蛋白、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24 h尿蛋白定量、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血肌酐(SCr)、内生肌酐清除率(Ccr)和尿素氮(BUN)等指标变化,比较两组患儿治疗有效率和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治疗后两组患儿血清白蛋白、Ccr较治疗前明显增高,且联合组较常规组增高更为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儿的TC、TG、24 h尿蛋白定量、SCr、BUN较治疗前明显下降,且联合组较常规组下降更为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儿的APTT和PT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治疗有效率为95.0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7.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儿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剂量低分子量肝素钠辅助常规激素治疗原发性肾病综合征,能够明显改善患儿肾功能,降低血脂,提高治疗有效率,且不影响患儿的凝血功能,不增加不良反应发生率。
吴运斗,李大勇,田俊玮,李萌,黄映红[4](2016)在《低分子量肝素钠对原发性肾病综合征高凝状态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回顾性分析2014年2月2015年8月原发性肾病综合征高凝状态患者资料72例,采取随机方式分为两组,每组36例,对照组给予强的松、呋塞米片、厄贝沙坦片(安博维)治疗,观察组在以上治疗前提下给予低分子量肝素钠,记录治疗效果、不良反应差异情况。观察组患者治疗4w之后的血浆FXa、FⅡa活性、D二聚体浓度以及FIB显着下降,与对照组患者比较FXa活性和D二聚体浓度下降程度存在显着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尿蛋白水平明显下降,血清总蛋白、白蛋白水平明显提升,与对照组比较尿蛋白以及血清白蛋白变化程度存在显着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血脂、肾功能改变对比不存在明显的区别(P>0.05);观察组中一共发生皮下瘀斑患者5例。针对原发性肾病综合征高凝状态患者通过低分子量肝素钠进行治疗效果显着,促进患者肾病综合征的早期缓解,临床使用更加便捷,应该在临床中大力推广使用。
黄梅,王小燕,刘俊霞[5](2015)在《用低分子量肝素辅助治疗儿童原发性肾病综合征的疗效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用低分子量肝素辅助治疗儿童原发性肾病综合征的临床效果。方法:对2013年2月2014年2月期间我院收治的84例原发性肾病综合征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我们将这84例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各有42例患儿。我院使用强的松及洛汀新等药物对对照组的患儿进行常规治疗,在此基础上,用低分子量肝素对治疗组的患儿进行治疗。治疗结束后,比较两组患儿的临床疗效及实验室指标的改善情况。结果:治疗组患儿治疗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的患儿,其尿蛋白及血纤维蛋白原等指标的改善情况均明显优于对照组的患儿,二者相比差异有显着性(P<0.05)。结论:用低分子量肝素辅助治疗原发性肾病综合征疗效显着,安全性高。该疗法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张艳萍[6](2014)在《低分子量肝素辅助治疗儿童原发性肾病综合征临床研究》文中指出目的:评价低分子量肝素治疗儿童原发性肾病综合征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46例儿童原发性肾病综合征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23例。对照组患儿给予激素及利尿剂等常规药物治疗,实验组在对照组患儿用药基础上加用低分子量肝素125 U/(kg·d)治疗。治疗4周后,比较两组患儿的临床表现、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并对两组患儿尿量、尿蛋白、血纤维蛋白原、血白蛋白及血脂水平进行分析。结果:实验组治疗后总有效率为95.7%,高于对照组的82.6%,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相比,两组患儿治疗后24 h尿量及血清白蛋白水平升高,24 h尿蛋白总量、血纤维蛋白原水平、血甘油三酯及胆固醇水平下降,且实验组治疗后各指标改善情况均优于对照组。实验组治疗后水肿平均消退时间为(9.1±3.1)d,短于对照组的(13.2±4.0)d,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儿童原发性肾病综合征患儿在激素及利尿剂等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低分子量肝素,可有效提高治疗的总有效率,其疗效确切,无明显不良反应,对缩短病程,降低尿蛋白含量具有重要意义,可在临床广泛使用。
黄新勇[7](2013)在《低分子肝素治疗原发性肾病综合征的临床分析》文中指出目的探讨低分子肝素治疗原发性肾病综合征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原发性肾病综合征患儿4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20例,对照组予标准激素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低分子量肝素钠治疗。结果两组24h尿蛋白定量、血尿素氮、血肌酐水平治疗前后组间与组内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低分子肝素治疗原发性肾病综合征对改善肾脏的功能有一定的作用,也能明显缓解临床症状,值得推广应用。
陈团营,张辉果,黄可丹[8](2012)在《黄芪注射液与低分子量肝素联合应用治疗小儿原发性肾病综合征的疗效观察》文中认为目的探讨黄芪注射液与低分子量肝素联合应用治疗小儿原发性肾病综合征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09年1月2012年1月于某院进行治疗的36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对照组)18例和加用黄芪注射液与低分子量肝素组(观察组)18例,将两组患者的总有效率、不良反应情况、复发率及治疗前后的血脂、24h尿蛋白定量水平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治疗后的总有效率、不良反应情况、复发率及血脂、24h尿蛋白定量改善情况均好于对照组,两组经比较显示,P均﹤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黄芪注射液与低分子量肝素联合治疗小儿原发性肾病综合征的临床效果非常显着,且安全性高,应用价值高。
邹立权[9](2012)在《肝素与低分子量肝素治疗原发性肾病综合征的疗效比较》文中提出目的:分析比较肝素与低分子量肝素治疗原发性肾病综合征的疗效。方法:将在我院住院的原发性肾病综合征患者50例随机分为低分子量肝素组(LMHG)和普通肝素组(HG)。普通肝素组包括男性20例,女性5例;低分子量肝素组包括男性21例,女性4例。结果:治疗5周后,两组尿蛋白阴转率比较:LMHG组蛋白阴转17例,HG组为12例,两组无显着性差异(P>0.05)。有1例患儿在静脉应用普通肝素期间出现穿刺部位不易止血现象,停药后恢复,其余未见其他不良反应。结论:LMHG治疗儿童肾病综合征是安全的,并能促进尿蛋白阴转,减低尿蛋白排出,有利于血浆白蛋白的恢复,减少长期蛋白尿对肾脏的损害。
冯锦辉[10](2012)在《低分子肝素治疗儿童原发性肾病综合征的观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观察低分子量肝素对儿童原发性肾病综合征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09年3月至2011年6月我院收治的初发确诊为原发性肾病综合征患儿43例,随机分为观察组(22例)和对照组(21例),对照组包括规则激素在内的内科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内科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低分子量肝素,2周为1个疗程,观察两组治疗前及治疗4周后24h尿蛋白、血清蛋白、血脂、肾功能及凝血指标。结果观察组患儿治疗后在24h尿量、体质量下降、水肿消退时间方面明显好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的24h尿蛋白定量、血清白蛋白、总胆固醇均较治疗前好转,但治疗后观察组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肌酐治疗前后变化不大,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在使用低分子肝素治疗中未发现PT、APTT及血小板异常等明显不良反应。两组均未见其他不良反应发生。结论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低分子量肝素治疗儿童原发肾病综合征近期疗效显着,无明显副作用,有效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中文摘要 |
| 英文摘要 |
| 前言 |
| 资料与方法 |
| 结果 |
| 讨论 |
|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附录 A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 附录 B 新生儿危重病例评分(NCIS) |
| 附录 C 个人简历 |
| 附录 D 论文发表情况 |
| 附录 E 综述 低分子量肝素作用机制及临床应用研究进展 |
| 参考文献 |
| 英汉缩略语名词对照 |
| 中文摘要 |
| 英文摘要 |
| 前言 |
| 1 资料与方法 |
| 2 结果 |
| 3 讨论 |
| 全文总结 |
| 参考文献 |
| 文献综述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学术论文目录 |
| 1 资料与方法 |
| 1.1 一般资料 |
|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
| 1.3 治疗方法 |
| 1.4 临床评价 |
| 1.5 统计学分析 |
| 2 结果 |
| 2.1 两组血清白蛋白、TC、TG以及24 h尿蛋白定量比较 |
| 2.2 两组APTT、PT、SCr、Ccr和BUN比较 |
| 2.3 两组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 |
| 3 讨论 |
| 1 资料与方法 |
| 1.1 一般资料 |
| 1.2 方法 |
| 1.3 观察指标 |
| 1.4 疗效判定 |
| 1.5 统计学处理 |
| 2 结果 |
| 3 讨论 |
| 1 资料与方法 |
| 1.1 一般资料 |
| 1.2 治疗方法 |
| 1.3 观察指标 |
| 1.4 疗效评定标准[3] |
| 1.5 统计学方法 |
| 2 结果 |
| 2.1 治疗前后两组患儿实验室相关指标改善情况的比较 |
| 2.2 两组患儿临床疗效的比较 |
| 3 讨论 |
| 1资料和方法 |
| 1.1一般资料 |
| 1. 2 治疗方法 |
| 1. 3 临床疗效判定标准[5] |
| 1. 4 统计学方法 |
| 2 结果 |
| 2. 1 两组患儿治疗后临床疗效比较 |
| 2. 2 两组患儿治疗前后实验室指标比较 |
| 2. 3 治疗前后实验室指标变化的分析 |
| 2. 4 两组患儿治疗后水肿消退时间比较 |
| 2. 5 不良反应 |
| 3 讨论 |
| 1 资料与方法 |
| 1.1 研究对象 |
| 1.2 治疗方法 |
| 1.3 观察指标 |
| 1.4 统计方法 |
| 2 结果 |
| 2.1 24h尿蛋白定量变化 |
| 2.2 血尿素氮和血肌酐变化 |
| 3 讨论 |
| 1 资料与方法 |
| 1.1 临床资料 |
| 1.2 方法 |
| 1.3 评价标准 |
| 1.4 统计学处理 |
| 2 结果 |
| 2.1 两组患者总有效率、不良反应情况、复发率比较 |
| 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脂、24 h尿蛋白定量水平比较 |
| 3 讨论 |
| 1 资料与方法 |
| 1.1 一般资料 |
| 1.2 方法 |
| 1.3 观察指标 |
| 1.4 统计学方法 |
| 2结果 |
| 2.1治疗4周后两组尿蛋白阴转率比较 |
| 2.2 治疗前、后两组血浆白蛋白浓度及两组蛋白阴转所需时间比较 |
| 2.3 不良反应 |
| 3 讨论 |
| 1 资料与方法 |
| 1.1 一般资料 |
| 1.2 治疗方法 |
| 1.3 观察指标 |
| 1.4 统计学处理 |
| 2 结果 |
| 2.1 两组临床体征变化的比较 |
| 2.2 两组实验室指标的比较 |
| 2.3 两组不良反应的比较 |
| 3 讨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