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晓渊[1](2021)在《益气活血方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气虚血瘀证)的疗效观察》文中提出目的本研究通过观察益气活血方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Posterior circulation ischemic vertigo,PCIV)(气虚血瘀证)的临床效果,对益气活血方的安全性及疗效进行评估,为PCIV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方法遵循随机对照原则,选取山西省中西医结合医院老年病科及神经内科的门诊及住院患者中符合纳入标准的气虚血瘀型PCIV的患者96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及治疗组,各48例。对照组予以甲磺酸倍他司汀片(6mg 3次/日)的治疗方案,实验组在其基础上予以益气活血汤(水冲服,2次/日)治疗,疗程均为4周。观察并对比两组治疗前后的中医证候评分、欧洲眩晕评分量表(European Evaluation Vertigoscale,EEV)评分、眩晕障碍量表筛查表(Dizziness Habdicap Inventury-Screening,DHI-S)评分、经颅多普勒超声(Trananial Cerebral Dpooler,TCD)检查结果、血流变数值及安全性检查结果。其中脱落病例有8例,剔除病例4例,最终共收录了84例病例,两组各42例。结果1.基线指标比较:两组治疗前的基线资料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2.中医证候评分比较:两组治疗后积分均较治疗前有所下降,而治疗组较对照组下降更明显,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疗效比较,治疗组有效率为85.71%,对照组为66.67%,两组组内比较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益气活血方及甲磺酸倍他司汀片均能有效改善患者症状,益气活血方的治疗效果更显着。3.EEV、DHI-S评分比较:两组治疗后的EEV、DHI-S评分均较治疗前有所下降,治疗组较对照组下降更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益气活血方及甲磺酸倍他司汀片均能有效降低患者的EEV、DHI-S评分,益气活血方的降低程度更明显。4.双侧椎、基底动脉的血流指标比较:治疗后的收缩期峰流速(Systolic peak velocity,Vs)、平均流速(Meanglow velocity,Vm)值均较治疗前升高(P均<0.05),搏动指数(Pulsation index,PI)值较治疗前均下降(P均<0.05);与对照组相比,治疗后治疗组椎、基底动脉的Vs、Vm值均高于对照组(P均<0.05),PI值均低于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益气活血方及甲磺酸倍他司汀片均能有效增加患者双侧椎、基底动脉的血流速度,降低PI值,改善双侧椎、基底动脉供血情况,益气活血方改善效果更佳。5.血流变指标比较:两组治疗后的血流变指标较治疗前均有降低(P<0.05),治疗组降低程度大于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益气活血方及甲磺酸倍他司汀片均能有效降低血流变指标,前者效果优于后者。6.安全性指标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安全性指标均在正常范围,未出现不良反应事件。结论益气活血方与甲磺酸倍他司汀片均能有效改善PCIV患者临床症状,降低EEV及DHI-S评分,提高患者双侧椎、基底动脉的血流速度,降低血流PI值,降低全血粘度低切值及血浆粘度值,改善血流状况及脑部供血,而益气活血方效果较其更为显着,安全性及疗效良好,适宜临床推广。
莎日娜[2](2021)在《银杏酮酯滴丸治疗脑动脉硬化症所致眩晕(血瘀证)临床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研究目的:运用国际公认的评价指标,评价银杏酮酯滴丸治疗脑动脉硬化症所致眩晕(血瘀证)的有效性与安全性。研究方法:采用随机、双盲双模拟、阳性药平行对照、多中心临床研究设计方法,将404例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银杏酮酯滴丸组)和对照组(脑心清片组)各202例。试验组口服银杏酮酯滴丸与脑心清片模拟剂,对照组口服脑心清片与银杏酮酯滴丸模拟剂,连续服用6周。主要疗效指标为治疗6周后血瘀证中医证候疗效,次要疗效指标为治疗前及治疗后2周、4周、6周眩晕障碍量表评分、眩晕症状严重程度VAS评分、加利福尼亚大学眩晕调查问卷评分和中医单项症状积分等;安全性指标包括不良事件和肝肾功等化验室指标。研究结果:本研究纳入受试者共404例,实际完成380例(试验组191例,对照组189例)。未完成24例,其中试验组11例(未完成临床试验5例,违背试验方案5例,用药依从性不达标1例),对照组13例(未完成临床试验6例,违背试验方案6例,访视窗超窗1例),脱落率为5.95%(试验组5.45%,对照组6.44%)。对两组患者人口学信息、生命体征、体格检查等进行统计学分析,均无显着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1.血瘀证中医证候疗效评价:治疗6周试验组总有效率为92.67%,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3.07%,有显着差异(P<0.05)。2.眩晕障碍量表评分两组评分均较基线有所下降,试验组治疗6周眩晕障碍量表总分与基线的减分值高于对照组(P=0.0188)。3.眩晕症状严重程度VAS评分两组均评分较基线有所下降,治疗6周试验组VAS评分与对照组相比有显着差异(P=0.0008),治疗6周与基线的减分值试验组高于对照组(P=0.0001)。4.加利福尼亚大学眩晕调查问卷评分两组均较基线有所下降,治疗6周试验组加利福尼亚大学眩晕调查问卷评分与对照组相比有差异(P=0.0056),治疗6周与基线的减分值试验组高于对照组(P=0.0001)。5.试验组6周在中医单项症状积分方面(头晕、目眩、头痛、健忘)与基线的减分值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安全性评估:试验组与研究药物相关的不良事件发生1例,表现为轻度的“ALT异常”、“AST异常”、“GGT异常”,患者停用他汀类药物后肝功正常;对照组有1例严重不良事件发生,与药物无相关性。结论:银杏酮酯滴丸治疗脑动脉硬化症所致眩晕患者的疗效优于脑心清片,可改善中医证候,用药安全有保障。
陈瑞敏[3](2021)在《行气散瘀针刺法干预后循环缺血性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的临床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本研究通过临床随机对照试验评价“行气散瘀”配合“醒脑开窍”针刺法,治疗后循环缺血性脑卒中所致的吞咽障碍患者吞咽功能的疗效及安全性,以此获得本治疗方案干预后循环缺血性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吞咽功能的循证医学证据。方法:本研究纳入患者均来源于2019年10月~2020年12月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针灸科门诊及病房。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组,筛选符合纳排标准确诊为后循环缺血性脑卒中导致的吞咽障碍患者,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两组患者均予基础治疗,试验组采取“行气散瘀”针刺法配合“醒脑开窍”针刺法治疗,对照组采取“醒脑开窍”针刺法治疗。共治疗2个疗程,一疗程为6次,每天针刺1次,留针30min,共治疗12次。分别在治疗前后应用洼田饮水测试、FOIS量表、中医症候量表及生活质量量表,对受试者进行评估和分析,并记录试验过程中出现的不良反应等。将试验结果录入数据库,应用SPSS 21.0软件对试验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处理,其中P<0.05提示具有统计学差异。结果:1.一般资料:治疗前,两组受试者在性别、年龄、病程、洼田饮水测试等级、FOIS量表评分、中医症候量表评分、生活质量评分等方面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组间具有可比性。2.两组受试者治疗后洼田饮水测试等级与治疗前比较,等级均较前改善,组内有统计学差异(P<0.05),其中试验组总有效率为96.67%,对照组总有效率为90.00%,试验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组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3.两组受试者治疗后FOIS量表评分与治疗前比较,评分均较前改善,组内有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试验组FOIS量表评分改善程度高于对照组,组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4.两组受试者治疗后中医症候量表积分与治疗前比较,评分均较前改善,组内有统计学差异(P<0.05);试验组对于患者的中医症候量表积分改善优于对照组,组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5.两组受试者治疗后生活质量量表积分与治疗前比较,评分均较前提高,组内有统计学差异(P<0.05);试验组对于患者生活质量量表积分改善优于对照组,组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行气散瘀”针刺法配合“醒脑开窍”针刺法治疗,可以显着改善后循环缺血性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的吞咽功能、中医症候及生活质量,安全有效。
亚妮[4](2021)在《《灵枢》短刺法针刺风池穴对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认为目的:通过自身前后对照研究的方法,对比观察患者在治疗前、治疗1周、治疗2周后的ESCV评分及经颅多普勒超声检查的双侧椎动脉、基底动脉平均流速、收缩期峰值流速的变化情况,科学评价采取短刺手法针刺风池穴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能否快速有效地缓解眩晕及疼痛,改善功能,明确短刺风池穴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并在实践中推广应用。方法:选择于2018年4月至2021年1月期间在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针灸科门诊就诊的36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自身前后对照的研究设计,治疗前采集患者的ESCV以及TCD相关指标,治疗时采用《灵枢》短刺法针刺风池穴,分别于治疗1周、2周后观察比较患者的ESCV以及TCD相关指标,TCD指标观察基底动脉和双侧椎动脉的平均血流速度(Vm)、收缩期血流速度峰值(Vs)、血管搏动指数(PI)和血管阻力指数(RI)的变化。结果:通过对研究对象治疗前后(治疗前-治疗后1周-治疗后2周)的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估(ESCV)评分结果进行比较,我们可以发现,研究对象治疗前与治疗后1周比较,眩晕程度、眩晕频率、眩晕持续时间、颈肩痛、头痛、日常生活、工作、心理及社会适应的评分结果均有所增加,平均总分也从16.47±2.461分提高至22.69±3.122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前与治疗后2周比较,眩晕程度、眩晕频率、眩晕持续时间、颈肩痛、头痛、日常生活、工作、心理及社会适应的评分结果均有所增加,平均总分也从16.47±2.461分提高至25.83±2.449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治疗后1周与治疗后2周眩晕症状与功能评分结果比较显示,除头痛外,眩晕程度、眩晕频率、眩晕持续时间、颈肩痛、日常生活、工作、心理及社会适应以及总分均有所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比研究对象治疗前与治疗后1周的RVA-Vm、RVA-Vs、LVA-Vm、LVA-Vs、BA-Vm、BA-Vs均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对比研究对象治疗前与治疗后1周的 RVA-PI、RVA-RI、LVA-PI、LVA-RI、BA-PI、BA-RI,均 P>0.05,不具有统计学意义,显示二者无差异。对比研究对象治疗前与治疗后2周的RVA-Vm、RVA-Vs、LVA-Vm、LVA-Vs、BA-Vm、BA-Vs均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对比研究对象治疗前与治疗后2周的 RVA-PI、RVA-RI、LVA-PI、LVA-RI、BA-PI、BA-RI,均 P>0.05,不具有统计学意义,显示二者无差异。进一步对比研究对象治疗后1周与治疗后2周的LVA-Vm、BA-Vm均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对比研究对象治疗后1周与治疗后2周的RVA-Vs、RVA-Vm、RVA-PI、RVA-RI、LVA-Vs、LVA-PI、LVA-RI、BA-Vs、BA-PI、BA-RI,均 P>0.05,不具有统计学意义,显示二者无差异。在安全性方面,试验全程均未有患者报告出现不良反应。结论:一、通过临床试验可以得出初步结论:针刺风池穴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取穴少而精,具有较为确切、特异的临床效果;二、《灵枢》短刺法因其简单、直接、强刺激的手法操作特点,在临床用于治疗椎动脉型颈椎具有一定优势;三、在试验过程中,无不良事件发生,《灵枢》短刺法针刺风池穴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安全可靠。
王强强[5](2020)在《手法配合中药对围绝经期椎动脉型颈椎病(肾虚肝郁型)患者焦虑状态的治疗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通过对手法配合中药对围绝经期椎动脉型颈椎病(肾虚肝郁型)患者焦虑状态治疗效果的观察,进一步对椎动脉型颈椎病与焦虑状态共病的病理机制进行研究,对颈肩头面部手法、“疏肝补肾”法的作用机理进一步探讨。方法:将符合诊断标准及纳入标准的60例女性患者,使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治疗组,两组各30例,于入组时分别对所有患者年龄、病史、症状及体征等基础资料统计,对TCD检查基底动脉Vp、Vm、PI、RI值及FS-CSA、HAMA、PSQI等量效指标进行测评,治疗组在“疏肝补肾”法用药原则下给予中药汤剂口服同时给予颈肩头面部手法治疗,对照组给予西药+枕颌带牵引,治疗周期14天,于治疗后对上述量效指标进行复测,于结束治疗后7天、14天再次对HAMA、FS-CSA、PSQI测评。最后将治疗前后相关数据建立数据库,选用SPSS21.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及描述。结果:1.两组治疗后HAMA改善率比较治疗组治愈5例,显效18例,有效5例,无效2例;对照组治愈1例,显效8例,有效13例,无效8例。结果:两组治疗后HAMA改善率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2.两组治疗前后不同时间点HAMA评分比较两组不同时间点、组间以及时间和组间的交互作用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同时间点组间比较,治疗前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治疗后不同时间点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同组不同时间点比较,对照组治疗前与治疗后不同时间点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与治疗后7天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与治疗后14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7天与14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前与治疗后不同时间点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与治疗后7天、14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7天与14天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两组治疗前后不同时间点PSQI评分比较两组不同时间点、组间以及时间和组间的交互作用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同时间点组间比较,治疗前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治疗后不同时间点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同组不同时间点比较,两组治疗前及治疗后不同时间点两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不同时间点两两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两组治疗前后不同时间点FS-CSA评分比较两组不同时间点、组间以及时间和组间的交互作用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同时间点组间比较,治疗前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不同时间点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同组不同时间点比较,两组治疗前及治疗后不同时间点两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P<0.05),对照组治疗后不同时间点两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治疗组治疗后不同时间点两两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两组治疗前后TCD检查对比Vp值比较:治疗前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同组治疗前后比较,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Vm值比较:治疗前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同组治疗前后比较,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I值比较:治疗前后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前后组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RI值比较:治疗前后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前后组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手法配合中药对围绝经期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伴发焦虑状态的治疗效果显着,与对照组比较在HAMA、PSQI、FS-CSA改善方面,能更好的改善CSA患者因焦虑而导致的焦虑、睡眠障碍及心理、功能障碍,并能明显改善基底动脉Vp、Vm指数。
高林[6](2019)在《三因复眩方治疗老年人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临床疗效评价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本试验以“健脾滋肾息风”法为指导,自拟方剂“三因复眩方”治疗老年病人因后循环缺血引起的眩晕病。通过观察指标、收集数据等方法来评价“三因复眩方”治疗老年人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病的临床效果。方法收集符合纳入标准的受试者共64例,并按照随机、对照的试验设计原则进行分组(其中试验组32例,对照组32例)。两组受试者均进行后循环缺血的西医常规治疗,在此基础上,对照组采用甲磺酸倍他司汀片(敏使朗)进行干预,试验组同时使用甲磺酸倍他司汀片加中药汤剂(三因复眩方)进行干预。两组的疗程观察均为7天。试验过程中所有受试者均需进行三大常规,凝血全套、血脂及肝肾功能等检验,以及头颅CT、MRI、TCD、心电图、心脏彩超、腹部彩超等检查,以了解每位受试者的基础情况,监测两组治疗的疗效和安全性。并对于试验过程的药物不良反应进行跟踪和处理。治疗前后收集两组受试者的眩晕评定量表、眩晕临床症候评分表及焦虑抑郁量表等的量化数据,并使用SPSS 21.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1)试验组的总有效率为90.3%,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8.1%,试验组的疗效要优于对照组(P<0.05);(2)治疗前后两组受试者的DARS评分均有显着改善(P<0.05),且试验组优于对照组(P<0.05);(3)治疗前后两组患者中医症候总积分和单项症状积分均有显着改善(P<0.05)。且在缓解头痛、失眠、乏力等症状及控制眩晕发作频率等方面,试验组的疗效要优于对照组(P<0.05);(4)两组治疗方案对受试者椎-基底动脉的平均血流速度(Vm)及搏动指数(PI)均有显着的改善作用(P<0.05)。而且在改善PI指数方面,试验组要优于对照组。(5)两组治疗均能改善受试者的焦虑抑郁情绪(P<0.05),且试验组的作用要优于对照组。(6)试验过程中,两组药物均未发现药毒性及其他副作用。结论(1)三因复眩方的加入具有提高老年人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症总疗效的作用。(2)三因复眩方可以协助改善椎-基底动脉系统血液供应。(3)三因复眩方具有改善眩晕病人头痛失眠、恶心呕吐、耳鸣、乏力等症状的作用,且可以有效减少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发作频率。(4)三因复眩方的应用可以缓解老年眩晕患者的焦虑抑郁情绪,有助于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5)三因复眩方的组成药物无明显毒副作用,安全性良好,可以长期用于预防和治疗老年人因后循环缺血引起的眩晕症,具有较广泛的应用前景。
贾琳[7](2018)在《缺血性卒中病因学的3D高分辨磁共振管壁成像的研究》文中提出目的:脑卒中致死率目前在我国排名第一,而且具有高患病率、高致残性、高复发性的特点,严重危害国民健康及经济社会的发展。如何有效的预防卒中的发生以及促进卒中患者预后良好转归,是目前卒中研究亟待解决的问题,这其中,病因学研究具有重要的地位。卒中病因学研究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是患者进行治疗的基础,影响预后,本研究以高分辨磁共振管壁成像作为关键研究方法,从头颈大动脉到脑穿支小动脉进行可视化研究及其临床应用研究,旨在识别与缺血性卒中病因学密切相关的影像学指标,为临床病因学诊断提供新方法。方法:本研究基于前期项目组开发的三维头颈联合磁共振管壁成像技术,前瞻性纳入了55例确诊为缺血性卒中的患者,对其进行了头颈部血管管壁成像,根据头颈血管节段管壁显示的清晰程度,进行了半定量的评价;同时由两名经验丰富的神经影像学专家共同对患者图像进行阅片,识别征象,对大动脉源性的缺血性卒中病因(大动脉粥样硬化,动脉夹层,血管炎及烟雾病)进行了诊断;对大动脉粥样硬化病变,识别了个体的斑块数量,头颈血管多发病变的占比,并根据强化特点进行易损性分层;本研究在对大动脉病变所致缺血性卒中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对小动脉病变所致缺血性卒中进行了研究;研究组在两个中心纳入了确诊为单侧基底节区豆纹动脉供血区梗死的患者35例,根据梗死大小特点,分为纹状体内囊梗死和单穿支梗死(腔隙性梗死)两种类型,所有患者均进行了三维全脑高分辨管壁成像采集,通过最小密度投影技术及多平面重建技术,对所有患者基底节区豆纹动脉进行了显示,对患者豆纹动脉的数量及到达深度进行了记录,以正常侧为对照,比较了纹状体内囊梗死和单穿支梗死患者中豆纹动脉数量的变化以及到达深度;同时,根据患者梗死模式的不同,判断了患者豆纹动脉内、外侧组受累情况,比较不同受累情况下豆纹动脉数量的变化以及到达深度的变化。结果:项目组开发的三维头颈联合磁共振管壁成像技术在约8分钟的时间,能够实现覆盖头颅及颈部血管管壁的成像需求,空间分辨率为0.55mm3;在图像质量上,颅内、颅外,前循环、后循环各支血管均可以清晰成像,而且增强前与增强后图像清晰程度无统计学差异,说明在无对比剂的条件下,成像同样清晰;病因学诊断能力上,分别确诊了大动脉粥样硬化43人,动脉夹层3人,烟雾病2人,血管炎2人,余5人为其他原因。在43名大动脉粥样硬化患者中,共发现了150个斑块,其中36人(84%)存在多发斑块;122个(81%)斑块和28(19%)个斑块分别位于颅内动脉与颅外动脉,43名患者中均发现和识别了责任斑块,其中颅内动脉斑块63个和颈动脉斑块22个,在这63个颅内动脉斑块中,100%出现了强化,在这22个颈动脉斑块中,79%出现了强化。在对小动脉的研究中,发现纹状体内囊梗死与单穿支梗死(腔隙性梗死),豆纹动脉数量变化及到达深度均存在有显着统计学差异;在纹状体内囊梗死中,豆纹动脉不仅表现了减少、对称,还出现了数量增多的现象,而在单穿支病变中,主要表现为豆纹动脉数量对称,未出现数量增多的现象;而在内侧组豆纹动脉受累,外侧组豆纹动脉受累及内、外侧组豆纹动脉同时受累的比较中,豆纹动脉数量变化以及到达深度,组间均无显着性统计学差异。结论:本研究在基于三维高分辨全脑管壁成像技术创新的基础上,深化了其临床应用,针对缺血性卒中病因学诊断的难点,分别从大动脉到小动脉进行了全面的研究和分析,其具有以下几个创新性:1)使用头颈联合三维高分辨管壁成像技术进行缺血性卒中患者头颈动脉病变一站式成像及一体化评估;2)本研究对纹状体内囊梗死及单穿支梗死的病变中的豆纹动脉直接进行了可视化及对比研究;3)本研究针对纹状体内囊梗死及单穿支病变梗死两种主要的梗死类型,不仅关注了豆纹动脉的绝对数量,而且提出并发现了梗死后豆纹动脉的变化模式。
姚恒帽[8](2018)在《耳穴压豆治疗经典的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瘀血阻窍型眩晕)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通过对耳穴压豆联合西医常规治疗经典的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瘀血阻窍型眩晕)的研究探讨,评价该治疗方案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东阿县中医院内科(2016年1月至2017年1月诊断为经典的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瘀血阻窍型眩晕))的住院病人68例,按随机单盲数字表法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34例。对照组常规西医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予耳穴压豆治疗。有基础疾病的在不干扰本研究前提下可依先前医嘱用药,疗程2周。疗程结束后观察记录两组治疗前后的眩晕症候积分量表评分、DARS量表评分、TCD检查BA及VA血流改变,临床疗效,住院天数,使用SPSS 19统计软件包录入数据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纳入患者68例,其中研究组34例,对照组34例,无剔除病例。2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史、基础疾病及眩晕症候等方面相比较,P>0.05,无统计学差异,具有可比性。在临床疗效、眩晕症候积分量表评分、DARS量表评分、TCD检查BA及VA血流改变、住院天数方面比较,P<0.05,研究组与对照组有显着差异。结论:经典的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瘀血阻窍型眩晕)的耳穴压豆疗法,优于单一的西医治疗方法,在临床疗效、缩短住院天数方面优势明显,是合理、切实可行的。
孙亚蒙,陈莺,林岩,潘元美,俞羚,曹雯炜,董荃,杨立刚,王飞,李焰生[9](2014)在《卒中和短暂性缺血发作患者的卒中预防指南:美国心脏协会/美国卒中协会指南》文中指出此更新指南的目的是为缺血性卒中和短暂性缺血发作幸存者的卒中预防提供全面、及时和循证的建议。该指南适合所有参与卒中二级预防的临床医师。循证的推荐包括危险因素控制、血管闭塞的干预、心源性栓塞的抗栓治疗及非心源性栓塞性卒中的抗血小板治疗。推荐还针对特定情况的卒中复发预防,包括主动脉弓粥样硬化、动脉夹层、卵圆孔未闭、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高凝状态、抗磷脂抗体综合征、镰状细胞病、脑静脉窦血栓形成和妊娠等。有专门的章节介绍脑出血后的抗栓和抗凝治疗以及对指南的应用。
王烁[10](2009)在《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急性发作期的中医证候及祛风化痰法对其的疗效观察》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调查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急性发作期的中医证候分型,为中医辨证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提供指导,并观察祛风化痰法对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急性发作期的临床疗效。方法:参照《中风病辨证诊断标准(试行)》拟定证候评分表,对122例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患者进行辨证,统计证候分型。从中选择60例风痰上扰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用祛风化痰定眩汤合灯盏花素治疗,对照组用氟桂利嗪合灯盏花素治疗,7天为一疗程,在治疗第1、3、7天分别观察其对眩晕症状、综合症状、中医证候的疗效,并观察疗程前后TCD改善情况。结果: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急性发作期总例数的95.08%符合风痰上扰证。治疗组在所有观察时点眩晕症状、总体疗效以及对中医证候的风、痰证改善上均较对照组有明显的优势(P<0.01或P<0.05),TCD结果显示,祛风化痰定眩汤可明显改善椎-基底动脉血流(P<0.05),与血管扩张剂氟桂利嗪无显着性差异(P>0.05)。结论: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急性发作期以风痰上扰为主要证候,祛风化痰法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急性发作疗效显着。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中英文缩略词表 |
| 前言 |
| 1.临床资料 |
| 1.1 病例来源 |
| 1.2 诊断标准 |
| 1.3 病例选择 |
| 2.研究方法 |
| 2.1 病例分组 |
| 2.2 治疗方法 |
| 2.3 观察指标 |
| 2.4 疗效判定标准(中医证候疗效评定标准) |
| 2.5 安全性评价标准 |
| 2.6 统计分析 |
| 3.研究结果 |
| 3.1 一般资料 |
| 3.2 疗效指标 |
| 3.3 安全性指标 |
| 4.讨论 |
| 4.1 中、西医对PCIV的认识 |
| 4.2 立方思想 |
| 4.3 组方分析及现代药理研究 |
| 4.4 疗效分析 |
| 5.结论 |
| 6.不足及展望 |
| 6.1 不足 |
| 6.2 展望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附录A 受试者知情同意书 |
| 附录B:眩晕病中医证候评分表 |
| 附录C:EEV |
| 附录D:DHI-S |
| 附录E:眩晕程度分级 |
| 附录F:综述中西医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研究进展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作者简介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符号说明 |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 综述一 脑动脉硬化症所致眩晕的中西医研究进展 |
| 1. 中医研究进展 |
| 2. 西医研究进展 |
| 参考文献 |
| 综述二 银杏制剂治疗血管相关性疾病的研究进展 |
| 1. 血管相关性疾病的临床应用 |
| 2. 血管相关性疾病的药理机制 |
| 参考文献 |
| 综述三 银杏叶提取物注射剂治疗血管源性眩晕的系统评价 |
| 1. 资料与方法 |
| 2. 结果 |
| 3. 讨论 |
| 参考文献 |
| 前言 |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 资料与方法 |
| 1. 病例来源 |
| 2. 诊断标准 |
| 3. 病例标准 |
| 4. 试验药物与给药方法 |
| 5. 观察周期 |
| 6. 观测项目与指标 |
| 7. 疗效评定标准 |
| 8. 统计方法 |
| 9. 技术路线图 |
| 研究结果 |
| 1. 病例完成情况 |
| 2. 基线资料 |
| 3. 主要疗效指标 |
| 4. 次要疗效指标 |
| 5. 安全性评估 |
| 讨论与分析 |
| 结语 |
| 1. 结论 |
| 2. 创新性 |
| 3. 不足与展望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致谢 |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前言 |
| 研究内容 |
| 1 一般资料 |
| 1.1 研究对象 |
| 1.2 诊断标准 |
| 1.3 病例选择及剔除终止标准 |
| 2 治疗方案 |
| 2.1 基础治疗 |
| 2.2 对照组治疗 |
| 2.3 试验组治疗 |
| 2.4 针具 |
| 2.5 疗程 |
| 3 观察指标 |
| 3.1 基本资料 |
| 3.2 安全指标 |
| 3.3 疗效评定指标 |
| 3.4 临床疗效评定标准 |
| 3.5 不良反应观察 |
| 4 数据管理 |
| 5 统计方法 |
| 5.1 统计分析 |
| 5.2 疗效分析 |
| 5.3 统计分析方法 |
| 研究结果 |
| 1 一般资料比较 |
| 2 临床疗效观察 |
| 2.1 洼田饮水测试等级比较 |
| 2.2 吞咽功能疗效比较 |
| 2.3 FOIS评分及改善程度比较 |
| 2.4 中医症候量表评分比较 |
| 2.5 生活质量评分比较 |
| 3 安全性分析 |
| 4 小结 |
| 讨论 |
|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综述 针刺对后循环缺血患者脑血流调控机制的研究进展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个人简历 |
| 摘要 |
| ABSTRACT |
| 英文缩略语 |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 综述一 风池穴的古典文献记载和现代医学研究概述 |
| 1 中医对风池穴的认识 |
| 1.1 风池穴的名称渊源、定位及归经 |
| 1.2 风池穴的作用功效与主治病症 |
| 1.3 风池穴的针刺手法 |
| 1.4 风池穴的其他外治疗法 |
| 2 现代医学对风池穴的研究 |
| 2.1 层次解剖结构 |
| 2.2 风池穴的作用机制 |
| 2.3 风池穴的安全性研究 |
| 综述二 现代医学对椎动脉型颈椎病的认识 |
| 1 概述 |
| 2 流行病学调查 |
| 3 发病机制 |
| 3.1 椎动脉先天发育异常 |
| 3.2 机械性压迫学说 |
| 3.3 交感神经刺激学说 |
| 3.4 其他致病学说 |
| 4 现代医学治疗现状 |
| 4.1 非手术治疗 |
| 4.2 手术治疗 |
| 前言 |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 一 研究目标、研究内容及拟解决的关键性问题 |
| 1 研究目标 |
| 2 研究内容 |
| 3 拟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 |
| 二 研究方案 |
| 1 研究对象 |
| 2 诊断标准 |
| 2.1 西医诊断标准 |
| 2.2 中医辨证分型标准 |
| 3 纳入标准 |
| 4 排除标准 |
| 5 剔除标准 |
| 6 脱落标准 |
| 7 中止试验标准 |
| 8 治疗方案 |
| 8.1 选穴处方 |
| 8.2 器械 |
| 8.3 操作方法 |
| 9 疗效观察指标 |
| 10 观察时间 |
| 11 安全性指标 |
| 12 统计学方法 |
| 三 技术路线图 |
| 四 研究结果 |
| 1 一般资料 |
| 1.1 性别分布 |
| 1.2 年龄分布 |
| 1.3 病程分布 |
| 1.4 证型分布 |
| 2 试验结果 |
| 2.1 研究对象治疗前后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估(ESCV)结果比较 |
| 2.2 研究对象治疗前后TCD结果比较 |
| 五 讨论 |
| 1 一般资料结果讨论 |
| 2 试验结果讨论 |
| 3 中医理论探讨 |
| 4 现代医学机制解释 |
| 5 《灵枢》短刺法的优势特点 |
| 结论 |
| 创新点 |
| 不足与展望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附录: 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估量表 |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 摘要 |
| ABSTRACT |
| 缩略词对照表 |
| 前言 |
| 第一部分 姜劲挺教授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肾虚肝郁型)经验总结 |
| 1.对椎动脉型颈椎病的病因病机认识 |
| 2.对椎动脉型颈椎病治疗思路概析 |
| 2.1 对手法治疗的经验总结 |
| 2.2 对药物治疗的经验总结 |
| 2.3 对功能康复的经验总结 |
| 3.对预后的认识 |
| 参考文献 |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 1.临床资料 |
| 1.1 研究对象 |
| 1.2 诊断标准 |
| 1.3 纳入标准 |
| 1.4 排除标准 |
| 1.5 脱落剔除标准 |
| 1.6 脱落病人的处理 |
| 1.7 分组 |
| 2.研究方案 |
| 2.1 治疗方法 |
| 2.2 观察指标及检测方法 |
| 2.3 统计学方法 |
| 3.结果 |
| 3.1 两组患者年龄比较 |
| 3.2 两组患者病程比较 |
| 3.3 两组治疗后HAMA改善率比较 |
| 3.4 两组治疗前后不同时间点HAMA评分比较 |
| 3.5 两组治疗前后不同时间点PSQI评分比较 |
| 3.6 两组治疗前后不同时间点FS-CSA评分比较 |
| 3.7 两组治疗前后TCD比较 |
| 4.结论 |
| 5.讨论 |
| 5.1 椎动脉型颈椎病与焦虑状态的相关性探讨 |
| 5.2 颈肩头面部手法作用机理探讨 |
| 5.3 对“疏肝补肾法”作用机理探讨 |
| 6.创新性与展望 |
| 7.研究不足 |
| 参考文献 |
| 第三部分 与椎动脉型颈椎病焦虑相关因素研究进展 |
| 1.流行病学研究 |
| 2.与椎动脉型颈椎病焦虑相关性因素研究综述 |
| 2.1 焦虑与疼痛的相关性研究概述 |
| 2.2 焦虑与脑血流的相关性研究概述 |
| 2.3 焦虑与认知功能的相关性研究概述 |
| 2.4 焦虑与平衡功能的相关性研究概述 |
| 2.5 焦虑与心脏功能的相关性研究概述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附录-1 自愿知情同意书 |
| 附录-2 医学伦理审查表 |
| 附录-3 临床研究技术路线图 |
| 附录-4 临床病例资料采集册 |
| 附录-5 椎动脉型颈椎病功能评定量表(FS-CSA) |
| 附录-6 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 |
| 附录-7 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HAMA) |
| 致谢辞 |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中英文缩略词表 |
| 引言 |
| 临床研究 |
| 1 研究目的 |
| 2 病例来源 |
| 3 病例的选择 |
| 3.1 诊断标准 |
| 3.2 纳入标准 |
| 3.3 排除标准 |
| 3.4 中止标准 |
| 3.5 剔除与脱落标准 |
| 3.6 剔除与脱落病例的处理 |
| 3.7 无效病例的处理 |
| 4 试验设计与质量控制 |
| 4.1 试验的设计 |
| 4.2 质量控制 |
| 5 治疗方法 |
| 5.1 控制相关危险因素 |
| 5.2 基础治疗 |
| 5.3 对照组用药 |
| 5.4 试验组用药 |
| 5.5 观察周期 |
| 6 观察指标 |
| 6.1 基础指标及安全指标 |
| 6.2 疗效性指标 |
| 6.3 评价标准 |
| 7 数据统计与管理 |
| 8 研究结果 |
| 8.1 一般资料 |
| 8.1.1 入组情况 |
| 8.1.2 基础情况比较 |
| 8.2 观察指标比较 |
| 8.3 疗效比较 |
| 8.4 安全性评价 |
| 8.5 结果分析 |
| 8.5.1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总疗效的分析 |
| 8.5.2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DARS量表评分变化情况分析 |
| 8.5.3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中医症候积分改变情况对比分析 |
| 8.5.4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TCD检查分析 |
| 8.5.5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院内焦虑抑郁量表评分情况分析 |
| 8.5.6 治疗前后两组安全性评价指标分析 |
| 讨论 |
| 1 西医学对后循环缺血性疾病的研究 |
| 1.1 后循环缺血的概念 |
| 1.2 后循环缺血的主要病因和危险因素 |
| 1.3 后循环缺血的诊断及TCD的应用价值 |
| 2 古今中医对眩晕病的认识 |
| 2.1 古代医家对眩晕病的思索 |
| 2.2 现代医家对眩晕病的认识进展 |
| 3 本研究的立题依据 |
| 4 三因复眩方的组方依据 |
| 5 三因复眩方的药物组成、方义分析及现代药理研究 |
| 5.1 三因复眩方的药物组成 |
| 5.2 三因复眩方的方义分析 |
| 5.3 三因定眩方的现代药理研究 |
| 6 对照组药物的选择 |
| 结论 |
| 创新与特色 |
| 问题与展望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综述 |
| 1 现代医学对后循环缺血的认识 |
| 1.1 后循环缺血的概念、历史沿革及现状 |
| 1.2 现代医学对后循环缺血病因病机及危险因素的认识 |
| 1.3 后循环缺血的诊断 |
| 1.4 后循环缺血的治疗(药物、血管内、手术) |
| 1.5 后循环缺血的护理与预后 |
| 1.6 总结 |
| 2 传统医学对眩晕的认识 |
| 2.1 中医对眩晕病因病机的认识 |
| 2.2 现代医学家对眩晕病的认识与补充 |
| 2.3 眩晕病的治疗 |
| 2.4 预防及护理 |
| 2.5 总结 |
| 参考文献 |
| 附表 |
|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及科研成果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一章 引言 |
| 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 1.1 缺血性脑卒中流行病学现状 |
| 1.2 缺血性脑卒中危险因素、临床表现、诊断方法 |
| 1.3 缺血性卒中病因学研究 |
| 1.4 前、后循环缺血性脑卒中病因学差异 |
| 1.5 病因学研究的临床意义 |
| 1.6 缺血性卒中病因学诊断研究进展 |
| 1.7 三维磁共振管壁成像在斑块成像中的应用 |
| 2 本文的主要工作和创新点 |
| 2.1 研究目标和内容 |
| 2.2 本研究学术特色及理论依据 |
| 2.3 论文的主要创新点 |
| 3 论文的组织结构 |
| 第二章 磁共振病因学识别技术 |
| 1 总论 |
| 2 颅脑血管成像技术 |
| 2.1 超声血管成像 |
| 2.2 磁共振、CT及 DSA血管成像 |
| 3 管壁成像技术 |
| 3.1 CT成像技术(可关注钙化) |
| 3.2 磁共振黑血管壁成像技术应用及进展 |
| 4 技术对比,总结 |
| 第三章 三维高分辨头颈联合管壁成像对缺血性卒中病因学的研究 |
| 1 背景 |
| 2 材料和方法 |
| 2.1 磁共振扫描 |
| 2.2 图像评估 |
| 2.3 图像后处理 |
| 2.4 统计学方法 |
| 3 结果 |
| 4 讨论 |
| 5 结论 |
| 第四章 脑穿支动脉病变所致缺血性卒中的高分辨磁共振研究 |
| 1 背景 |
| 2 材料与方法 |
| 2.1 患者 |
| 2.2 MR扫描 |
| 2.3 图像后处理 |
| 2.4 图像质量判断 |
| 2.5 高分辨管壁成像图像评估 |
| 2.6 统计学方法 |
| 3 结果 |
| 4 讨论 |
| 5 创新性 |
| 6 局限性 |
| 7 结论 |
| 总结 |
| 致谢 |
| 参考文献 |
| 综述 |
| 参考文献 |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
| 个人简历 |
| 导师评阅表 |
| 提要 |
| Abstract |
| 缩略词表 |
| 引言 |
| 临床研究 |
| 1 一般资料 |
| 1.1 病历来源及研究对象 |
| 1.2 诊断标准 |
| 1.3 纳入标准 |
| 1.4 排除标准 |
| 1.5 脱落标准 |
| 1.6 剔除标准 |
| 1.7 终止及退出标准 |
| 2 研究方法 |
| 2.1 分组方法 |
| 2.2 治疗方案 |
| 2.3 观察指标 |
| 2.4 疾病有效标准 |
| 2.5 数据处理及统计方法 |
| 3 研究结果 |
| 3.1 基线比较 |
| 3.2 耳穴压豆治疗实施结果的评判标准 |
| 4 安全性观察 |
| 讨论 |
| 1 西医方面论述及用药分析 |
| 2 中医方面论述及经络分析 |
| 3 关于随机单盲对照试验研究 |
| 4 研究结果分析 |
| 4.1 基线的比较 |
| 4.2 耳穴压豆治疗的实施疗效评析 |
| 5. 不足之处 |
| 6. 结论 |
| 结语 |
| 参考文献 |
| 综述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致谢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前言 |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 综述一 中医对眩晕及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研究概况 |
| 一 古代中医对眩晕的研究概况 |
| 1 眩晕的病名和定义沿革 |
| 2 眩晕的病位 |
| 3 病因病机 |
| 4 眩晕的治法方药 |
| 二 当代中医对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的研究概况 |
| 1 病因病机 |
| 2 辨证论治 |
| 3 组方遣药 |
| 三 中医药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的展望 |
| 参考文献 |
| 综述二 西医对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研究概况 |
| 1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概念的提出和演变 |
| 2 发病机制 |
| 3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主要及伴发症状 |
| 4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常用的辅助检查方法 |
| 5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的诊断标准 |
| 6 西医对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的治疗 |
| 参考文献 |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急性发作期的证候调查 |
| 一 一般资料 |
| 1 病例来源 |
| 2 病例选择 |
| 2.1 西医诊断标准 |
| 2.2 中医诊断标准 |
| 2.3 中医辨证标准 |
| 2.4 病例纳入标准 |
| 2.5 病例排除标准 |
| 二 调查结果 |
| 1 一般情况 |
| 2 中医证候 |
| 2.1 证型及轻重程度 |
| 2.2 证候组合情况 |
| 2.3 外感风邪的证候调查 |
| 三 讨论与分析 |
| 四 结论 |
| 祛风化痰法对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发作期的疗效观察 |
| 一 一般资料 |
| 二 研究方法 |
| 三 两组治疗前资料分析 |
| 四 治疗结果 |
| 五 讨论与分析 |
| 六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个人简历 |
| 附表: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的中医辨证标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