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明洁,赵冬,潘晋,王珂,高燕[1](2009)在《肥达氏反应试验的改进》文中研究指明肥达氏反应试验是医学免疫学学生实验课中的一个传统实验,长期以来大多采用试管法来观察结果。针对该法存在的一些问题,我们设计改进了实验方案,用微量染液掺入法,使实验方法更简便,结果观察更清晰,同时又节省了大量的实验费用。
胡卫红[2](2006)在《腺苷脱氨酶的活性测定和临床应用评价》文中研究表明研究背景:腺苷脱氨酶(Adenosine deaminase,ADA)是一种核酸分解代谢关键酶,可特异性催化腺嘌呤核苷产生不可逆脱氨反应,生成次黄嘌呤,最终氧化成尿酸排出体外。ADA主要存在于淋巴细胞中,它与机体的细胞免疫功能有重要关系,目前在其临床应用方面主要是用于对与细胞损伤或细胞免疫有关的疾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近年来的许多研究表明检测体液(血清/浆,胸腹水,脑脊液)中ADA活性对一些疾病的早期诊断、鉴别诊断、治疗、预后以及发病机理研究均有重要意义。一些学者认为病毒性肝炎患者血清ADA活性水平升高的机理可能与机体单核-巨噬细胞吞噬作用增强有关,而且在判断急性肝损伤及残存病变、鉴别慢性肝炎、评价肝硬化预后及鉴别黄疸等方面有着重要临床意义。 有研究指出对胸腹水中ADA活性及其它指标进行联合检测可以鉴别诊断结核性和肿瘤性浆膜腔积液。同样脑脊液中ADA活性检测对结核性和病毒性脑膜炎的鉴别诊断有重要临床价值。也有研究证实伤寒患者血清中ADA活性水平升高,其机理可能为伤寒沙门菌引起机体单核-巨噬细胞吞噬作用增强所致。副伤寒与伤寒的区别在于致病菌不同,而且副伤寒患者症状远没有伤寒患者严重,因此有理由认为副伤寒患者血清ADA活性也会升高。伤寒、副伤寒近年来虽然少见,但时有小区域爆发流行。动态监测副伤寒患者的血清ADA活性水平,对副伤寒的早期诊断,治疗和预后可能有重要临床意义。 最近有研究报道海洛因通过增加ADA含量使大鼠的脑及脑外器官中嘌呤核苷酸分解代谢增加。我们推论海洛因滥用者血清ADA活性也可能会升高,这对海洛因滥用者的脱毒治疗有重要临床意义,而且这方面的文献报道罕见。 为验证ADA对一些疾病的临床诊断价值,并进一步深入研究其对其他疾病的临床应用价值,我们对海洛因滥用、伤寒、副伤寒、肝脏疾病、结核等患者
陈桂凤,张文平,胡雅琼,谢瑞莲,马廉兰[3](2005)在《肥达氏反应教学实验新方法》文中指出采用20孔U型孔血凝反应板微量法代替传统的肥达氏反应实验方法,结果可见凝集现象清晰,易于判断,解决了试管法易摇动而影响结果观察、需大量试剂和试管等不足。20孔血凝板微量反应法可作为肥达氏反应教学实验的一种新方法。
刘凤云,常世勤[4](2001)在《快速微量法测定肥达氏反应》文中研究表明
吴锡芬,王礼文,丁金国,陈云峰,张莉,赵春[5](1999)在《伤寒沙门菌鞭毛蛋白抗原的提取和免疫印迹检测方法的研究》文中指出目的:建立一种伤寒沙门菌鞭毛抗原的提取方法和免疫印迹酶联检测伤寒特异性抗体的方法。方法:创用玻璃渣高速振动法打脱细菌鞭毛,可提高鞭毛抗原得率,然后分二步离心去掉细菌,再收集鞭毛。盐酸调pH2.0,使鞭毛蛋白解离,再调节pH7.0使蛋白重聚合。以此作电泳和电转运免疫印迹,用酶联法检测伤寒持异性Hd抗体。结果:共检测确诊早期伤寒病人血清21例,肥达氏反应Hd阳性8例,免疫印迹酶联试验Hd阳性21例。另检测疑似伤寒患者20例,非伤寒发热病人血清40例,正常人血清40例,肥达氏反应均为阴性,而免疫印迹酶联试验,疑似伤寒患者血清中检出Hd抗体阳性1例,非伤寒发热病人血清中检出Hd抗体阳性1例。结论:免疫印迹酶联法比肥达氏反应敏感50倍左右,且无交叉反应,有较高的特异性和敏感性。该法简单、快速,无需特殊设备,应用于临床可提高伤寒病的诊断水平。
蔡福子,申福录,李万振,朴斗铉,崔顺月,张淑子[6](1991)在《一种简易、微量、快速测定伤寒抗体的新方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对1990年4月于吉林省龙井市老头沟镇伤寒暴发流行时采集的28份血清,进行了肥达氏反应与其改良法,即微量血凝板法比较实验研究,结果两法阴阳性符合率达100%,但微量血凝板法具有简便、微量、快速的优点,是可替代肥达氏反应的一种值得推广的新方法。
张符光[7](1987)在《沙门氏菌的检验》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沙门氏菌是广泛分布于自然界的肠道病原菌。据文献报告,在细菌性食物中毒中,由沙门氏菌引起的占47%,其中以鼠伤寒沙门氏菌为最多,占沙门氏菌属的81%。目前,检验沙门氏菌的方法有多种,如常规培养法、定量检查法、滤膜法、乳胶凝集试验、金黄色葡萄球菌协同凝集试验、对流免疫电泳、免疫荧光技术、酶联免疫测定、荚膜肿胀试验、噬菌体快速诊断、放射测量法等;还有细菌DNA中G+C Mol%的测定和裂解气
孔繁林[8](1983)在《肥达氏反应(Widal reaction)的微滴测定法》文中认为 自从1896年Gruber.Dürhan及Widal等人记载了伤寒杆菌加入伤寒患者血清中发生凝集现象以后,肥达氏反应(Widal reaction)用于诊断伤寒病人已80多年,但临床上一直沿用传统的试管法测定患者血清的凝集效价。有人曾把肥达氏反应的操作微量化,也属试管法的范畴,手续并未简化。玻片凝集法虽然快速,但作为凝集效价的测定价值来讲,仅有半定量的意义。近年来由于微滴技术的发展,启示了我们对试管法肥达氏反应进行改良。在微滴技术的基础上笔者设计了一种新的肥达氏反应的测定方法,1979年初步制定试验方法,79~80年共进行
康若尧,董绍其,李庆仙[9](1983)在《应用间接血凝试验诊断伤寒的实验研究》文中研究说明 伤寒是常见的肠道传染病之一,近年来症征多轻而不典型,临床上易被误诊,因而实验诊断显得更为重要。除分离病原菌外,伤寒的血清学诊断多采用肥达氏反应(以下简写为WAT),晚近的研究认为:WAT阳性结果出现较晚,受多种因素影响,易有假阴性或假阳性,因而有必要寻找更为敏感特异的方法。1980年国内首次报告,应用间接血凝试验(以下简写为PHA)来诊断伤寒,初步认为具有早期、快速、敏感的
张文安[10](1981)在《血凝法诊断伤寒的初步试验》文中研究说明 间接红细胞凝集试验(简称血凝)是一种具有敏感性高、微量快速和操作简便等优点的新技术,目前已广泛应用于细菌、病毒及寄生虫病的诊断上。但对伤寒血清学诊断方面现仍以肥达氏反应为主,而肥达氏反应需次日才能得出结果,且操作手续较繁。为此,我们试用血凝试验作为诊断伤寒进行尝试,现将初步结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1实验原理 |
| 2改进前的方法 |
| 2.1材料与仪器 |
| 2.2方法 |
| 2.3结果 |
| 3改进后的方法 |
| 3.1材料与仪器 |
| 3.2方法 |
| 3.3结果 |
| 4结论 |
| 5讨论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一章 腺苷脱氨酶活性测定的方法评价 |
| 1.1 材料与方法 |
| 1.1.1 试剂 |
| 1.1.2 仪器 |
| 1.1.3 检测方法 |
| 1.1.4 病例和标本 |
| 1.1.5 标本采集与处理 |
| 1.1.6 数据分析 |
| 1.2 结果 |
| 1.3 讨论 |
| 第二章 腺苷脱氨酶活性测定的临床应用评价 |
| 2.1 材料与方法 |
| 2.1.1 试剂 |
| 2.1.2 仪器 |
| 2.1.3 检测方法 |
| 2.1.4 病例和标本 |
| 2.1.5 标本采集与处理 |
| 2.1.6 数据分析 |
| 2.2 结果 |
| 2.3 讨论 |
| 全文总结 |
| 参考文献 |
| 综述 |
| 缩略语词表 |
| 成果 |
| 致谢 |
| 第一军医大学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 |
|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
| 1 材料和方法 |
| 1.1 材料 |
| 1.2 实验对象 |
| 1.3 方法 |
| 2 结果 |
| 2.1 判断方法 |
| 2.2 检测结果 |
| 3 讨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