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徽[1](2018)在《59例全身型幼年特发性关节炎临床分析》文中认为目的:分析59例全身型幼年特发性关节炎(systemic Juvenile idiopathic arthritis,s JIA)患者的临床资料、辅助检查以及治疗方案,以提高对本病的认识,及时治疗。方法:1.对2014年01月至2018年01月期间在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诊断并住院治疗的59例s JIA患者的流行病学、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以及治疗方案进行回顾性分析。2.分析s JIA各亚型之间的临床表现、受累关节部位及实验室检查特点。3.随机抽取2017年1月至2017年8月期间择期手术患儿术前同时完善的外周血常规、C反应蛋白、淋巴细胞亚群、体液免疫和补体作为对照组。比较活动期s JIA患者与对照组之间的外周血白细胞、中性粒细胞计数、单核细胞计数、淋巴细胞计数、C反应蛋白、淋巴细胞亚群、体液免疫中Ig A、Ig G、Ig M和补体C3、补体C4有无差异。4.归纳s JIA患者的治疗方案、疗效评估与预后。5.归纳s JIA并发巨噬细胞活化综合征(Macrophage activation syndrome,MAS)的个体化治疗与预后。结果:1、59例s JIA患者中,男33例,女26例,男女比例约为1.27/1。发病年龄范围为1.33~16岁,平均年龄为7.80±4.02岁。2、59例s JIA患者均有发热、关节炎,热程为7~42天,平均发热时间17.50±7.90天,多为弛张热。s JIA患者常见受累部位为膝关节、踝关节、髋关节。其他常见临床表现为皮疹、淋巴结肿大、肝脾肿大、浆膜腔积液。3、Ⅲ型s JIA患者的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血小板的升高率和纤维蛋白原降低率明显高于Ⅰ型、Ⅱ型(P<0.017)。Ⅲ型s JIA患者的补体C3升高率明显低于Ⅰ型、Ⅱ型(P<0.017)。4、关于59例s JIA患者影像学检查结果,有11例(18.64%)在疾病早期关节炎表现不明显,但在出院随访半年内行影像学检查均显示有关节炎。另外,对X线检查关节炎显示不明显的29例s JIA患者,有26例再次行MRI检查、13例再次行B超检查均显示骨髓水肿、关节积液和滑膜炎等关节炎征象。5、活动期s JIA患者的CD3+的百分比和计数与对照组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两组的CD3-CD8+计数相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活动期s JIA患者CD3-CD19+、CD19+CD23+的百分比和计数与对照组均存在显着差异(P<0.05),CD3-CD16+CD56+计数方面,两组亦存在差异(P<0.05)。s JIA活动期患者的Ig A、Ig M、补体C3、补体C4与对照组相比存在明显差异(P<0.05)。6、外周血白细胞、C反应蛋白、红细胞沉降率、谷草转氨酶和血清甘油三酯在治疗两周后的s JIA患者与治疗前比较均有好转,均具有显着差异(均为P<0.05)。7、49例没有并发MAS的s JIA患者经初始治疗后均达到临床不活动状态(Inactive disease,ID)。在49例没有并发MAS的s JIA随访中,平均随访时间为38.14±28.59月,有13例(26.53%)达到未服药情况下临床缓解(Clinical remission off medication,CR),12例(24.49%)达到服药情况下临床缓解(Clinical remission on medication,CRM),4例(8.16%)达到部分缓解,7例(14.28%)患者在减药过程中病情反复,3例(6.12%)患者停药后复发,有10例(20.41%)失效随访,无死亡病例。8、10例s JIA并发MAS患者经糖皮质激素、环孢素A等治疗后,有5例病情缓解,3例自动出院,2例死亡。结论:1、部分s JIA患者的关节炎在疾病早期表现不明显,可以通过B超、MRI等影像学检查帮助早期诊断。2、活动期s JIA患者可能存在细胞免疫及体液免疫异常。3、s JIA患者经初始治疗后,多数患儿达到临床不活动状态,但达到脱药缓解的患者比例低,对于难治性s JIA建议尽早加用生物制剂。4、通过动态监测实验室相关的敏感指标变化,来早期识别MAS,以及时治疗。
陈明霞[2](2015)在《全身型幼年类风湿关节炎40例误诊原因分析》文中指出目的:提高全身型幼年类风湿关节炎的认识水平和诊断能力,减少误诊和漏诊。方法:对40例误诊病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归类,寻找误诊原因。结果:误诊原因:(1)本病症状差异大、病情迁延、常反复不愈。(2)无或不易发现关节炎症状。(3)缺乏系统、准确的病史资料和有效的辅助检查。(4)无特异性的实验室诊断指标。(5)非规范性治疗掩盖了病情。结论:误诊原因既有病情复杂、病程迁延的客观因素,又有医师对本病重视不足的主观因素。只有提高认识,对完整的临床资料和相应的辅助检查进行综合分析,才能早期诊断,减少误诊。
王衍晶,刘艳,王贞[3](2015)在《儿童急性白血病误诊二例原因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儿童急性白血病的临床特点,分析误诊原因并提出防范措施。方法回顾分析我院2012—2013年收治并误诊的儿童急性白血病2例的临床资料。结果本文例1因间断髋关节疼痛1个月、加重并发热5 d就诊,疼痛可自行缓解并反复出现,于外院影像学检查诊断为髋关节滑膜炎,予抗感染治疗无好转,我院门诊按儿童类风湿病(多关节型)予抗风湿治疗,热退疼痛缓解,但仍有多关节活动受限。为系统治疗收入我院儿科,入院后诊断为全身型幼年特发性关节炎,予对症治疗症状缓解,复查血常规发现原始及幼稚细胞,行骨髓血细胞形态检查确诊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例2因发热、盗汗、乏力6 d,其间伴少量鼻出血3 d就诊,予退热及抗感染治疗好转,后症状反复出现,入院后按上呼吸道感染予对症治疗无效。复查血常规发现原始细胞,经骨髓血细胞形态检查确诊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结论对久治不愈的发热、骨痛、感染的患儿要警惕白血病,尽早行骨穿血细胞形态学检查是明确诊断的关键。
李威[4](2011)在《79例幼年特发性关节炎的临床分析及20例远期随访》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幼年特发性关节炎(juvenile idiopathic arthritis, JIA)的临床特点、辅助检查、治疗情况及转归,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方法总结79例JIA患儿分类、临床表现、实验室及影像学检查结果,并随访20例患儿的治疗及预后情况,以国际风湿病学联盟(ILAR)儿科常委专家组分类标准讨论稿(加拿大埃得蒙顿2001)进行分析。结果本组病例中全身型50例占63%,其临床表现为发热(50/50)、关节肿痛(38/50)、皮疹(39/50)、肝(29/50)脾(18/50)及浅表淋巴结肿大(21/50),大多数病例病情处于活动期时升高的实验室指标有:血白细胞计数(41/50)、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 CRP) (50/50)、红细胞沉降率(erythrocyte sedimentation rate, ESR) (50/50)、血小板(platelet,PLT)(33/50),有不同程度贫血(41/50)等;少关节型11例占22%,女孩儿多见,膝、踝、肘或腕等为好发部位;多关节型13例占26%,类风湿因子(rheumatoid factor, RF)阳性型3例多见于年长女性,关节症状可表现为渐进性、对称性的多关节受累;RF阴性型起病隐匿。与附着点炎症相关的关节炎(enthestis related arthritis, ERA)5例占10%,有遗传易感因素,HLA-B27阳性率较高(4/5)。本组病例肺炎支原体(mycoplasma pneumonia, MP)抗体阳性率65.6%(21/32);部分诊断困难病例血清铁蛋白(serum ferritin, SF)明显升高,经抗风湿治疗,病情缓解后SF便可下降;1例应用非甾体类消炎药(non-steroidal anti-inflammatory drugs, NSAIDs)出现肝脏损伤;1例患儿最后确诊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常规胸片结果异常占55%(22/40),表现为肺炎、支气管炎、胸腔积液等,心电图检查结果异常占47.6%(10/21)。治疗50例全身型患儿中,32例病初采用NSAIDs+糖皮质激素(glucocorticoid, GC)联合治疗,有效者10例,其中4例患儿临床症状较重,给予应用GC短期冲击治疗后,迅速缓解症状,其中20例疗效欠佳给予联合甲氨蝶呤(methotrexate, MTX)后效果显着。在随访中,全身型及多关节型RF阳性给予应用MTX治疗过的患儿,无关节畸形发生;14例(14/20)患儿存在不同程度的生长发育障碍,主要表现为身高体重不增(7/20)、骨质疏松(4/20),10例(10/20)患儿存在心理改变。结论1.本组资料中JIA以全身型多见,其次为多关节型,全身型常见症状发热、皮疹、关节肿痛、肝脾及浅表淋巴结肿大,疾病活动期有血白细胞总数、CRP、ESR、PLT升高。2.MP抗体检测阳性率较高,具体原因有待于进一步临床研究。3.JIA患儿伴有不同程度贫血,SF在全身型JIA诊断以及判断疗效中起着重要作用。4.胸片异常较多,主要考虑为原发病所致;心电图检查异常结果较多。提示JIA为一多系统受累疾病。5.对于全身型及多关节型RF阳性患儿应早期积极、合理使用DMARDs治疗,尤其是MTX,是改善症状并减少JIA患儿致残关键。6.根据随访得知:本病预后与诊断是否及时、治疗是否早期适当以及家长和患儿依从性有关;治疗过程中密切关注患儿身心健康。
王秀丽[5](2007)在《幼年类风湿性关节炎发病特点及其与中医证型的相关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索幼年类风湿性关节炎发病特点及与其中医证候的关系,初步探讨主要证型的辨证依据。方法:运用回顾性研究方法,收集临床资料,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频数分析、Logistic回归分析等方法,分析发病特点及其与中医证候的相关性,初步确立主要证型辨证要素。结果:1.发病特点:发病人群主要在7~16岁,男女比例为2.68:1;首发症状多以发热为主;受累关节主要为膝关节,踝关节。2.证候分布特点:活动期常见证型为湿热阻络证;春季、夏季多为湿热阻络证;病程在半年~1年者辨证多为湿热阻络证;12~16岁患儿以湿热阻络证居多;男性多为湿热阻络证。3.证候辨证要素探讨: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关节肿痛、咽痛、苔黄腻、脉滑数为主要辨证依据。结论:幼年类风湿性关节炎活动期常见证型为湿热阻络证;发病季节、病程、年龄、性别与中医证型具有相关性;湿热阻络证辨证的重要依据是:关节肿痛、咽痛、苔黄腻、脉滑数。
张克州,王芳芳,王文剑[6](2006)在《幼年类风湿关节炎50例误诊探讨》文中提出
麦恒凤[7](2005)在《全身型幼年类风湿病9例误诊分析》文中研究说明
周柳凤,华益民[8](2002)在《小儿全身型类风湿病9例误诊分析》文中提出
陈炳才[9](2002)在《小儿全身型类风湿病5例误诊分析》文中研究说明
刘瀚旻,王美若,王泽蓉,华益民,周同甫,金仲和[10](2001)在《幼年型类风湿病患儿的远期随访与分析》文中指出目的 探讨幼年型类风湿病患儿的远期预后。方法 对 65例幼年型类风湿病患儿进行门诊、信函或电话随访 ,随访时间为 8~ 1 2 2个月 ,以了解患儿关节的改变及生活质量的情况。结果 65例患儿的分型情况 :全身型 4 4例 ;多关节型 1 6例 ,其中类风湿因子阳性 5例 ,阴性 1 1例 ;少关节型 5例 ,为类风湿因子阴性。本组死亡 2例为全身型 ,死因分别为化脓性脑膜炎和双侧大叶性肺炎。治疗中 ,自行加减药物、未正规抗类风湿治疗者占 60 % ( 3 9/ 65)。 3 5例患儿能正常生活学习。主要并发症 :①关节畸形 1 8例 ,出现于病程的 5~ 4 8个月 ;最常见的畸形关节为膝关节、踝关节。②生长发育迟缓 3 6例 ,患儿出现程度不一的骨质疏松和身高不增。结论 幼年类风湿病的预后与成人类风湿病相比并不乐观 ,早期正规抗类风湿治疗是延缓关节畸形发生的关键 ,同时要加强对患儿生长发育的监控和干预 ,指导家长用药。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前言 |
| 资料与方法 |
| 一、研究对象 |
| 二、研究方法 |
| 三、统计学处理 |
| 结果 |
| 一、sJIA患者一般资料 |
| 二、活动期sJIA患者炎症及免疫相关指标变化 |
| 三、sJIA治疗与预后 |
| 讨论 |
| 一、sJIA流行病学 |
| 二、sJIA临床特征 |
| 三、sJIA实验室及影像学检查 |
| 四、sJIA治疗 |
| 五、s JIA并发MAS |
|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综述 幼年特发性关节炎的相关评估标准研究进展 |
| 参考文献 |
| 中英文对照缩略词表 |
| 致谢 |
| 1 临床资料 |
| 1.1 一般资料 |
| 1.2 误诊情况及转归 |
| 2 误诊原因 |
| 3 讨论 |
| 1 病例资料 |
| 2 讨论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引言 |
| 第1章 综述 |
| 1.1 命名 |
| 1.2 病因及发病机制 |
| 1.3 诊断与分型 |
| 1.3.1 病史 |
| 1.3.2 体格检查 |
| 1.3.3 分类及临床表现 |
| 1.3.4 实验室检查及辅助检查 |
| 1.3.5 其他辅助检查 |
| 1.4 治疗 |
| 1.5 活动度的评估 |
| 1.6 预后 |
| 第2章 资料与方法 |
| 2.1 一般资料 |
| 2.2 方法 |
| 2.3 诊断及分型 |
| 2.4 随访情况 |
| 第3章 结果 |
| 3.1 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 |
| 3.1.1 全身型JIA |
| 3.1.2 少关节型JIA |
| 3.1.3 多关节型JIA |
| 3.1.4 与附着点炎症相关的关节炎(ERA) |
| 3.2 影像学及超声检查 |
| 3.3 疗效 |
| 3.4 随访情况 |
| 第4章 讨论 |
| 4.1 临床表现及辅助检查 |
| 4.2 治疗方面 |
| 4.3 远期预后 |
| 第5章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 致谢 |
| 提要 |
| Abstract |
| 引言 |
| 临床研究 |
| 一、病例来源 |
| 二、疾病诊断标准 |
| (一) 西医诊断标准 |
| (二) 中医证候诊断标准 |
| 三、病例选择标准 |
| (一) 纳入病例标准 |
| (二) 排除病例标准 |
| 四、研究方法 |
| 五、统计分析方法 |
| (一) 数据管理 |
| (二) 统计方法 |
| 六、结果 |
| (一) 一般情况 |
| (二) 发病情况 |
| (三) 中医证型研究 |
| (四) 主要证候分析 |
| 讨论 |
| 一、祖国医学对幼年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相关认识 |
| (一) 病名认识 |
| (二) 病因病机认识 |
| 二、现代医学对幼年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病因认识 |
| (一) 感染因素 |
| (二) 遗传因素 |
| (三) 免疫因素 |
| 三、研究结果分析 |
| (一) 一般情况分析 |
| (二) 发病特点 |
| (三) 中医证型及相关因素分析 |
| (四) 证候归纳 |
| (五) 存在问题 |
| 结语 |
| 参考文献 |
| 综述 |
| 致谢 |
| 详细摘要 |
| 1 临床资料 |
| 2 误诊情况 |
| 3 治疗和转归 |
| 4 讨 论 |
| 1 资料与方法 |
| 1.1 资料来源 |
| 1.2 临床分型 |
| 1.3 随访情况 |
| 1.3.1 基本情况 |
| 1.3.2 关节受累情况 |
| 1.3.3 生长发育情况 |
| 1.3.4 治疗情况 |
| 2 讨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