褚峰[1](2021)在《土力学课程校外课堂设立探索研究》文中提出土力学是一门土木工程、水利工程、公路工程等专业的实践性非常强的专业基础课,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学生仅在课堂上学习理论知识,没有将理论与实践结合,造成学习效果不佳。设置土力学课程校外课堂这一教学环节,可以让学生在理论学习之余深入工程现场,加深对专业理论的理解和掌握程度,教师也可以将工程中的相关技术应用于科学研究,从总体上促进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的共同提高。
刘琦良[2](2021)在《土力学与地基基础课程的课堂教学质量提升实践》文中研究指明土力学与地基基础是土木工程专业的核心课程,本门课程包含土力学与基础工程两部分,承接理论力学、材料力学、结构力学等力学课程。地下工程属于覆盖隐蔽性工程,关系整个建筑结构的安全。当前,土力学与地基基础教学偏离实践教育,不适合应用型本科教学,不能满足学生毕业后实际工作的要求。文章从课程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展开分析、研究,结合OBE教学持续改进的教学理念,力图推动提高教学质量。
梁桥,邹洪波,刘杰[3](2021)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改革实践——以“土力学与地基基础”课程为例》文中指出"土力学与地基基础"是土木工程专业核心基础课,具有知识点繁多、工程计算复杂、理论应用灵活等特点,而传统授课课时少,内容多,课堂教学空间严重受限,学生难以深入理解及应用。在分析课程专业特色与学生关注热点的基础上,基于MOOC、超星学习通、实验空间等信息教学手段,将知识点与学生关注热点有机结合,录制线上标准化视频,构建知识点的线上线下多渠道传播路径。采用案例式、探究式、情景式等教学方法开展线上直播、线下面授,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好奇心,提升课程吸引力。通过构建二主体、三阶段全过程考核体系,保障课程完成率。实践表明,在"土力学与地基基础"课程中采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可操作性强,取得了较好的实践效果,有助于拓宽教学时空,实现掌握专业技能的目标。
徐慧,王瀷霏[4](2021)在《新工科背景下“土力学与地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实践》文中指出为响应国家推行"新工科"建设的号召,广东理工学院的工程管理专业"土力学与地基基础"课程按照其应对变化、塑造未来为建设理念为导向,对教学内容及方法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与探索。从"教学目的及内容的继承与创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交叉与融合""教学效果与评价的协调与共享"主要途径进行阐述,为"土力学与地基基础"教学进一步完善奠定基础,同时为其他相关课程教学改革提供参考。
崔颖,韩宜康[5](2020)在《高职院校土力学与地基基础课堂教学改革探析》文中研究说明针对高职学生的特点,对土力学与地基基础课堂的教学改革进行探索,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以及教学考核评价四个方面阐述课堂教学改革,在课堂教学中采用信息化教学手段并结合多种考核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课堂教学效果。
雷娟娟,晋霞,贾文君[6](2020)在《基于卡干合作学习的《土力学与地基基础》教学改革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以提高高职院校《土力学与地基基础》教学质量为出发点,以企业需求为导向,培养实际工作岗位技能为目标,以课堂组织活动为切入点,在"翻转课堂"中灵活运用卡干合作学习结构。该学习方法的应用,解决由班级规模大,教学活动不好组织而存在重形式轻实效、教师实施压力大、学生收效不明显等众多问题。实现了全员参与学习的同时,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及关键能力,从而优化"翻转课堂"具体组织形式,培养满足实际工作岗位需求的技能型人才。
卫国芳[7](2018)在《问题导向指导下的《土力学与地基基础》课程教学实践探析》文中指出《土力学与地基基础》课程是土木工程专业中重要的课程,其教学效果的提升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基于此,本文分析了《土力学与地基基础》课程教学的现状,结合笔者的教学经验,说明了问题导向教学模式的重要性,提出了问题导向课程教学模式的设计原则,阐述了问题导向指导下的《土力学与地基基础》课程教学实践。
罗爱忠,方娟,陈昌禄,韩六平[8](2017)在《基于卓越能力的《土力学与地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文中研究指明为了适应应用型人才培养需要,文章从教学改革思路、教学目标和教学模式等方面探讨了《土力学与地基基础》课程的教学改革,以模块化的教学思路和方法重构了课程教学内容。该方法突出了学生应用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增加了实训实践教学在课程教学中所占的比例,教学效果良好。
王秋梅[9](2017)在《基于CDIO的成人高校土力学与地基基础教学研究》文中认为传统的土力学与地基基础成人教学没有充分考虑成人学生的学习特点和需求,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为了改善教学效果,尝试将CDIO理念融入教学中,建立基于CDIO的土力学与地基基础成人教学模式。
汪磊,石嵘,刘陕南[10](2017)在《基于工程教育认证的《土力学与地基基础》教师队伍建设》文中认为工程教育认证作为当前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育的改革方向,已深入到本科教育的各个专业课程,《土力学与地基基础》作为工程类课程当中的一个环节,在教学过程中也积极开展了以工程教育认证为标准的教学改革。本文分析了该课程对教师的基本要求、工程教育认证的基本要求,提出了基于工程教育认证的《土力学与地基基础》教师队伍具体建设建议,为基于工程教育认证背景下的其他类似课程教师队伍建设提出了一些尝试性的建议。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一、土力学课程简介 |
| 二、土力学课程的学习方法简述 |
| 1. 理解掌握基本理论 |
| 2. 注意各理论之间的联系 |
| 3. 掌握土工测试技术 |
| 三、土力学课程教学现状 |
| 四、设置土力学课程校外课堂的必要性 |
| 五、土力学课程校外课堂的设置原则 |
| 1. 规模化原则 |
| 2. 专业性原则 |
| 3. 就近性原则 |
| 六、土力学校外课堂的发展前景 |
| 1. 教学质量方面 |
| 2. 反哺科研就业方面 |
| 七、结语 |
| 1 土力学与地基基础课程教学现状 |
| 1.1 教学目标不明确 |
| 1.2 教学内容不清晰 |
| 1.3 教学方法单一 |
| 2 教学改革与研究 |
| 2.1 教学目标制定 |
| 2.2 教学内容体系确定 |
| 2.3 教学方法(模式)改革 |
| 2.4 持续改进 |
| 3 学生测验结果研究分析 |
| 4 结束语 |
| 一、前言 |
| 二、课程建设目标 |
| (一)重建线上教学内容,紧跟时代持续更新 |
| (二)教学方法的改革 |
| (三)改革课程考核方式 |
| 三、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实施策略 |
| (一)整体思路 |
| (二)实施策略 |
| (三)保障措施 |
| 四、应用及效果 |
| (一)课程应用 |
| (二)实施效果 |
| 五、结语 |
| 2 教学目的及内容的继承与创新 |
| 3 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交叉与融合 |
| 3.1 多媒体理论教学与实践案例教学的交叉与融合 |
| 3.2 基本土工试验与理论知识教学的交叉与融合 |
| 3.3 相关学科知识的启发式教学的交叉与融合 |
| 4 教学效果与评价的协调与共享 |
| 5 结论 |
| 1 概述 |
| 2 教学内容优化 |
| 3 教学方法优化 |
| 4 教学手段应用 |
| 5 教学考核评价 |
| 6 结语 |
| 一、《土力学与地基基础》课堂教学现状 |
| 二、卡干合作学习结构法简介以及其实施的必要性 |
| (一)卡干合作学习结构 |
| (二)卡干合作学习结构法实施的必要性 |
| 1. 合作是时代发展之需 |
| 2. 班级规模大,课堂活动不好组织 |
| 3. 卡干合作学习结构法是一种适用性很强的教学策略 |
| (三)卡干合作学习结构法在《土力学与地基基础》中的运用 |
| 三、结语 |
| 1《土力学与地基基础》课程教学的现状分析 |
| 2 问题导向教学模式在《土力学与地基基础》课程教学中的重要性分析 |
| 3 问题导向课程教学模式的设计原则 |
| 3.1 重视问题设置的启发性 |
| 3.2 重视问题设置的真实性 |
| 3.3 重视问题设置的关联性 |
| 4 问题导向指导下的《土力学与地基基础》课程教学实践 |
| 4.1 利用工程案例提出问题 |
| 4.2 组织学生对问题合作探究 |
| 4.3 依照教学需求提出问题 |
| 4.4 引导学生主动提出质疑 |
| 4.5 利用问题强化学生的学习效果 |
| 5 总结 |
| 一、课程教学改革思路 |
| 二、《土力学与地基基础》课程目标 |
| (一) 知识能力目标 |
| (二) 能力培养目标 |
| (三) 素质培养目标 |
| 三、《土力学与地基基础》“模块化”教学模式探索 |
| (一) 课程教学模块划分 |
| (二) 教学方法与手段改革 |
| (三) 课程考核 |
| 四、结束语 |
| 一、CDIO简介 |
| 二、学科教学现状 |
| (一) 学科简介 |
| (二) 土力学与地基基础成人教育现状 |
| 三、CDIO在教学中的应用 |
| (一) 教学构思———营造基于CDIO的教学理念 |
| (二) 教学设计———建立基于CDIO的课程教学计划 |
| (三) 教学实施———以适当的方法开展教学 |
| 1. 土的基本性质, 是本课程的基础知识。 |
| 2. 土体受力、变形与稳定问题, 是土力学的基本原理部分。 |
| 3. 地基勘察与处理, 是基础工程的工具与方法。 |
| 4. 基础设计与验算, 属于基础工程部分。 |
| (四) 教学运行———教学效果的评估反馈 |
| 1 引言 |
| 2 工程教育认证基本要求 |
| 3《土力学与地基基础》课程基本特征及对教师的要求 |
| 4 基于工程教育认证的《土力学与地基基础》课程教师团队建设 |
| 5 总结 |
| 6 结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