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佚艽[1](2021)在《论蒋韵小说的女性书写》文中研究表明
王帅[2](2018)在《新时期以来湖南诗歌的巫性审美特征》文中研究说明中国现代诗歌在本质上是在向西方诗歌学习的现代语境中诞生的,个人的解放是包括现代诗歌在内的整个现代文学的重要主题。随着国家话语的兴起,中国现代诗歌的政治意识形态色彩不断加强,在上个世纪50-70年代达到高峰。80年代开始的新时期以来,随着社会重大转型的出现,人的解放的文学主题又一次获得广泛关注,民间个性,文化传统,地域品质成为个性表达的重要资源。新时期以来的湖南诗人,秉承了湖南人独特的个性精神,在诗歌创作上表现出独特的追求,这种追求就是与湖南地域中鲜明而强烈的巫文化密切关联的巫性审美。自古以来,湖南巫文化盛行,巫文化是湖湘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湖湘文化的源头是楚文化,楚文化的浪漫主义传统又与楚地盛行的巫神、巫术等巫傩文化有着直接关系。湖南诗人面对从未消亡的民间原始资源,将奇异的巫性思维与诗歌的审美相结合,使得新时期以来的湖南诗歌在整体上呈现出明显的巫性审美特征。这种特征表现在热衷于灵异事件的叙述,热衷于能指言语的放纵,热衷于夸饰意象的创造。本论文除绪论和结语,共分为三章:绪论部分对“巫”、“巫文化”进行理论界定,梳理巫文化在湖南的起源、发展以及对精神文化、诗人、诗歌产生的影响,并肯定巫文化在新时期湖南诗歌中回归的可能,为后文展开研究提供文化背景。第一章,在灵异的民间巫俗浸染之下,湖南诗人在心理上表现出对灵异事物的敏感与好奇并热衷于对怪异的事件叙述,通过整首叙述或穿插的形式,制造诗歌的神秘感。从灵异事件所对应的主体,幽灵或具有幽灵特征的主体、穿越的叙事模式及推动事件进展的行为动作三个方面来考察。第二章,巫咒语依靠语言自身的魔力实现其在民间信仰中的神奇功效。不重意义重形式,韵律、节奏等语言的能指要素使巫咒语具有强大的效力,湖南诗歌语言如巫咒语一般,运用语言自身的惯性自由滚动,语境和话语方式、语言和言语随意切换、名词形容词随意堆积,构建一个放纵的言语世界。第三章,巫术仪式是通过脱离日常生活而进入神秘世界的途径。在巫术仪式上,巫师的表情、行为、语言、装饰、表演场景的布置都极尽夸张之能事。湖南诗人脱离日常生活最基本的方法就是对日常生活进行夸饰变形。在新时期湖南诗歌中,意象的夸饰性体现在扭曲的表情、奇异的服饰、神秘的环境等方面。结语部分总结新时期以来湖南诗歌巫性审美的鲜明特征,并指出湖南诗歌巫性审美的意义与局限。
纪翔[3](2017)在《论蒋韵小说的死亡书写》文中提出死亡是人类永恒的思索。蒋韵小说的主人公常常以死亡退出叙事文本。求生是人的本能,而求死,在蒋韵笔下也是对生命的一种尊重。死亡不是生命的毁灭,而是向精神家园的回归。本文以蒋韵小说中的死亡书写为切入点,探究了蒋韵的死亡观及她对人性的关怀。具体分为如下几个方面:绪论对现有的期刊文章及硕博论文有关蒋韵的研究梳理分类,从而明确本论文的价值所在。第一章,将蒋韵笔下的死亡分为三类:为抗击暴力而死,为证明崇高的爱情理想而死以及以死亡向自然回归。第二章,探讨了蒋韵小说死亡书写的独特意蕴。一方面,蒋韵笔下人物的死代表了他们与庸常生活状态的决裂,另一方面,从死亡的书写中我们透视出了人性的多变与复杂。同时,死去的人引发了我们对生的思辨,它反复提醒着活下来的人铭记过去,思考自己生存的价值性。第三章,分析蒋韵小说死亡书写的审美特征,其独特的死亡意象构成了蒋韵笔下美丽又哀伤的死亡意境,同时,蒋韵笔下呈现的一些荒诞的死亡场面也让我们感受到她对生命的诸多无奈。
刘琦[4](2017)在《对一切美好的逝去都保持有节制的感伤 ——论蒋韵小说的诗性品格》文中认为蒋韵是当代文坛上的一个独行者,她踏过“伤痕文学”和“反思文学”的时代浪潮,在文学道路上踽踽独行。蒋韵有意回避了日常琐事的书写,面对信仰与理想缺失的年代,她没有像新写实小说那样采取“零度叙述”的方式,也不像新生代作家们对现实生活进行大胆解构,更不同于女性主义作家的“身体欲望书写和性叙述”写作,而是用冷静客观的审美态度去审视这个时代的浮躁与喧嚣,用古典诗意的笔触记录着那些失去的、被遗弃的、乃至漂泊的情感体验。蒋韵的创作继承了五四人文精神,又经受了1980年代文学新潮的洗礼,在古老的黄土地上播种了具有现代主义特征的艺术之树,这使得她的小说具有一种古典内蕴与现代品格相融合的特质。这种特质使她的创作区别于其他晋域女作家,从而在以乡土文学为底色的山西文学中显示出独立的艺术品格。蒋韵以怀旧者的姿态对过往的美好人性和古典诗情予以缅怀,努力寻找自己的家园,建构乌托邦式的精神世界,她的创作承袭中国文学传统的怀旧精神,对现代社会生存环境异化、自我身份焦虑、传统价值缺失等现代社会病进行了独特的思考,她将一己的怀旧情绪融入时代性的生命体验,书写了栖居在诗意大地上的怀旧经典。面对物欲横流的社会和纷扰喧闹的人文环境,蒋韵固执地坚守着自己的文学创作底线,对现实生活中被放逐的珍贵的诗意,对古老的民间大地,对失去的人类精神家园执有一份美好的怀想和祈盼,因而执着地书写和凭吊一切美好的逝去。蒋韵用文字建构了一个“古典”意味的乌托邦精神世界,她以悲情的生命绝唱,完成了对沉沦时代的抗争,表达了她对人性和灵魂深处的审视与救赎。蒋韵小说的诗性品格体现在对人的理想生存境界的追寻,同时也体现在她对“诗”的修辞艺术的深入探寻和借鉴,以及诗性逻辑和思维的叙事表达,她用诗意化的语言营造了独特的意象,体现出“诗”化语言的神秘性、穿透性和隐喻性。蒋韵通过语言、意象和叙述表达营造出了诗性的小说世界,她将小说文体锻造成了一种和文本内容相适应的“有意味的形式”。相对于那些走在文坛前沿、创作手法不断翻新的“时髦”作家,蒋韵低调、朴素、沉静和“拒绝合唱”的姿态显得孤独而伤感,但这也正是蒋韵小说的独特个性和魅力所在。
薛媛元,李润霞[5](2014)在《2011年新诗期刊研究论文索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一月1.《1976年的穆旦和他的诗歌》,李茹君,《青年文学家》,2011年第2期,第21页。2.《〈21世纪诗歌排行榜〉键入3个关键词》,刘霄,《中华读书报》,2011年1月12日,第2版。3.《爱的祭奠》,李天靖,《诗潮》,2011年第1期,第60-61页。4.《爱的三重名义——论吉狄马加诗歌情感意向的演进》,张碧,《青海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1期,第144—146页。5.《艾青与惠特曼诗歌女性形象比较》,刘苗,《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1期,第67-71页。6.《暗冷而优雅的语调:阿毛诗歌的姿态》,夏可君,《红岩》,2011年第1期,第168—169页。
周甲辰[6](2014)在《蒋三立诗作的生命意识》文中研究指明蒋三立在其诗作中感叹生命的短暂易逝,描绘生命的困苦挣扎,正视生命的弱小孤独,抒写生命的自足欣悦,彰显了生命的美好可贵与坚韧顽强,蕴含着促进所有生命自在生存、彼此尊重、和谐相处的美好理想。其作品呈现出浓郁的生命意识,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朱彩梅[7](2014)在《1976年以来云南汉语新诗研究》文中指出1976年以来的云南汉语新诗是以区域划分的一个诗歌群体,其成员在诗歌精神与探索意向上的多维实践,对汉语诗歌写作具有多方面的思想意义和诗学启示,但却一直没有得到诗学界应有的重视和充分的研究。本文力图通过历史还原、文本细读、诗学追问、文化访谈、人类学考察等方法,来厘清1976年以来云南汉语诗歌发展的进程,分析、阐释其艺术成就,使云南汉语诗歌从被遮蔽的状态中凸显出来。论文绪论部分包含选题意义、研究综述、研究思路及方法,正文分五章展开论述。第一章简要梳理1976年以来云南汉语新诗的发展进程。概述了20世纪80年代云南诗歌从“民族与边地”浪漫书写直接进入后现代写作,90年代形成与全国诗人对话的格局,21世纪初诗坛呈现出多元并存的态势变化。第二章论述全球化语境下云南汉语新诗的“本土性”特征及其写作意义。主要从云南地域文化中深入挖掘汉语新诗原生性、神秘性、包容性等元素生发的文化土壤,结合诗歌潮流、诗人群体及饶阶巴桑、哥布等具体诗人的文本特性,对始终贯穿于云南汉语新诗发展脉络中的“民族特色”与“地域特色”之诗意表达进行分析、评述。第三章紧扣诗歌的“当代性”,结合于坚提出的“拒绝隐喻——一种作为方法的诗歌”、李森的“形而中”、“纯粹写作”等诗学,对云南诗人所具有的“当代意识”,其对“当代生活”的诗性表达,以及探索当代话语方式的语言自觉,进行宏观与微观阐释。第四章综合“本土性”与“当代性”特征,着重分析四位重要诗人的诗学理念、写作特色及其对中国当代新诗写作的价值与意义:于坚通过拒绝隐喻来复活隐喻,在写作中寻回日常生活的神性,使汉语回到有活力的“雅”;海男对云南地方史的个体性书写,打开了抒情诗又一个新的维度;雷平阳基于故乡大地“云南”、“昭通”的现代经验书写,为当代汉语诗歌的地域写作提供了别样的方法与路径;李森在“语言的隐喻和对隐喻的消解”中打通“形而上”与“形而下”,寻求“在”与“思”同时映照的“形而中”之路,在汉语中触摸诗性的大地,打开了当代诗歌书写的一种新的可能性。第五章针对1976年以来云南汉语新诗中普遍存在的囿于地域、自发写作倾向及技艺锤炼不足的现象,从接通地气与超越地域、写作的自发与自觉、诗意与诗艺三个方面对此进行批判,进而指出诗人应充分认识到写作的难度,提高自我的语言意识,在持续性写作中锤炼技艺,激活现代汉语感受世界、表达人类普遍精神的能力。总之,1976年以来云南汉语新诗作为中国当代诗歌重要的一部分,于坚、海男、李森等诗人拒绝向单一的符号系统妥协,不断突破当代诗歌语言和想象方式的变革,拓展了诗歌语言和表现领域,其文本具有根植于云南大地、山川、河流与文化的异质性,推动了当代诗歌自由创造、多元并立的艺术创新局面的出现,给当代诗人提供了前行的经验和动力。他们以具体的创作实践及基于实践提出的诗学命题,充实、丰富着中国当代汉语诗歌的探索,对当代诗歌创作具有重要的诗学价值和启示意义。
黄文杰[8](2014)在《宁波乡土意象的语文价值与意义生成的基本途径探究》文中研究说明宁波作为历史文化名城,背依四明山,面朝大海;以水为魂、依河衍生。几千年来,大陆文化与海洋文化互相撞击,塑造了地域独特而厚重的文化意象。这些意象对于已有一定人文素养基础的高中生,既适合作心灵的旅行,又充满探知的挑战。本文以走向山水、追寻宁波文化为依托,融文学、史学、哲学、人类学、语言学等于一体,探求宁波乡土意象所蕴含的语文价值,并集走、读、访、研、摄、写、评等诸多学习方式,以“确定对象”“拓展阅读”“实地走访”“创作交流”等语文实践活动为主线,探索建立乡土意象意义生成的基本途径。按照“水路”,分时尚水都、山水诗路、运河流韵、面朝大海四个部分在三年中完成对宁波乡土意象的探访、体验、表达与研究,并利用图书馆、网络等学习资源,利用“宁波文化论坛”等网站作为创作交流平台,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最终达到打开学生语文学习视界,提升语文素养的目的。本文分为六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介绍研究的背景、目的、意义和内容;第二部分阐述乡土意象与意义生成的概念;第三部分阐述选题展开的理论依据;第四部分是系列化解读宁波的乡土意象;第五部分通过具体案例,阐析“自足型”“互文型”“圆融型”三种意义生成的基本途径;第六部分为讨论与展望,讨论实施本研究后,学生语文素养的发展情况,展望本研究对走向未来的语文教育的意义。论文比较突出的特点是对宁波乡土意象及语文价值展开了具体深入的分析:其一,引入意象思维、直觉感悟、缄默知识等具有语文特质的概念,实践软性地顺应、呼唤和引导具有语文学科特性的教学方式,探索语文教学“乡土人”培养的可能途径,力图突破语文言语能力训练低效的困境;其二,从“教学事件”具体案例出发,并以质性分析的方式具体评价学生“身体力行”乡土意象意义生成状况。既为语文课程资源建设,尤其是走读类综合性实践课程建设提供了参考案例,也对诸如宁波这样的地域乡土文化研究提供独特的思维视角。另外,对因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不平衡,理性因素与非理性因素的不平衡,全球对乡土文化的冲击,使人类在乡土精神培育的领域出现的情感扁平化、道德情感冷漠化、宗教情感消逝等问题的探索,也有着积极意义。
范婷婷[9](2013)在《怀旧与超越—蒋韵小说解读一种》文中提出蒋韵是山西文学新时期以来成就最为卓着的女作家,她的作品在当代文坛中可谓独树一帜,但对其作品的研究却与她的成就成反比。本文从怀旧和超越的角度切入蒋韵的小说,尚属蒋韵作品研究的全新视野。本论文分为三个部分对蒋韵的小说展开研究。第一部分以蒋韵“执着的怀旧情结”为中心,第一层次重点对蒋韵小说中的怀旧情节进行解读,从文学史的角度分析,蒋韵小说的怀旧情结承接了中国文化古老的怀旧传统,从怀旧的理论层次分析,蒋韵对怀旧情结有着多层次的解读和探索。之后本部分从家园、时代、民间及身份认同四个方面具体解读蒋韵小说的怀旧情结。本论文第二部分以蒋韵小说“超越的艺术特质”为中心,首先,蒋韵对超越有着自己独立的思考,对“零度写作”、“私人话语”等当代流行一时的叙述方式始终保持距离并心存警惕,从中凸显出蒋韵小说的超越性,之后分别从爱情、死亡和苦难三个角度对蒋韵小说的超越特质进行详细分析。本论文第三部分把蒋韵小说的怀旧情结和超越特质结合起来,对其小说进行较为深度的思考,重点从“挽留逝去的诗意”和“个体精神乌托邦的建构”两个方面进行探索。通过从怀旧和超越的角度进行解读,蒋韵小说的精神底色更见清晰,凸显了蒋韵对现代化进程中中国人精神历程和未来前行道路的潜心的关注与思考。
车红梅[10](2010)在《北大荒知青文学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以北大荒知青文学为研究对象,从研究对象的界定出发,对北大荒及北大荒知青文学,北大荒知青作家的生成以及北大荒文学演进中的北大荒知青文学进行整体的概括。通过梳理北大荒知青文学的创作概况,把握北大荒知青文学从20世纪70年代的出现至80年代的繁荣再到90年代以来的成熟的发展历程和风貌特征。对北大荒知青文学主题的研究,试图把握隐含在情感体验和审美指向中的思想观念:人性之光,主要研究梁晓声作品对人的尊严与精神的书写;人性之恶,重点把握张抗抗创作中呈现的知青可贵的自省;人性之迷,主要研究韩乃寅和李晶、李盈小说对极“左”思潮造成再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人性迷失的反思。从北大荒知青小说文本出发,总结出活跃在其间的三类人物形象系列:一是“硬汉”、“铁姑娘”等先进知青典型形象,“黑五类”子弟、“冒牌”知青、流氓无产者等另类知青形象,知青的管理者——政治舞台上的“土皇帝”形象,这为知青文学人物画廊增添了色彩。北大荒知青文学主要凸显粗犷豪放的主格调,这种粗犷豪放体现在人物形象的个性特征上,体现在场景的描写上,体现在人物语言上。北大荒知青文学还体现出悲喜融合的风格。北大荒知青文学风俗描写的审美特质首先是历史变迁下的时代镜像;其次是声色共融中的风俗情韵;最后是风俗即人的审美追求。北大荒知青小说中的风俗描写蕴含着浓郁的情感,具有北大荒文化动人的魅力。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摘要 |
| Abstract |
| 绪论 |
| 第1章 灵异的事件 |
| 1.1 幽灵主体 |
| 1.1.1 真幽灵 |
| 1.1.2 准幽灵 |
| 1.2 穿越模式 |
| 1.2.1 生死穿越 |
| 1.2.2 人神穿越 |
| 1.3 诡异动作 |
| 1.3.1 轻悄性动作 |
| 1.3.2 攻击性动作 |
| 第2章 放纵的言语 |
| 2.1 语句的滚动 |
| 2.1.1 排比 |
| 2.1.2 顶真 |
| 2.2 话语的切换 |
| 2.2.1 语境的转换 |
| 2.2.2 语言和言语的转换 |
| 2.3 类词的堆积 |
| 2.3.1 动词堆积 |
| 2.3.2 名词堆积 |
| 第3章 夸饰的意象 |
| 3.1 扭曲的表情 |
| 3.1.1 表情夸张 |
| 3.1.2 表情僵硬 |
| 3.2 奇异的服饰 |
| 3.2.1 色彩 |
| 3.2.2 质地 |
| 3.3 极端的环境 |
| 3.3.1 动物 |
| 3.3.2 植物 |
| 结语 |
| 参考文献 |
| 附录:新时期以来湖南诗人名录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 致谢 |
| 摘要 |
| Abstract |
| 绪论 |
| 一、研究现状综述 |
| 二、研究价值与意义 |
| 三、研究方法与框架 |
| 第一章 蒋韵小说死亡的独特呈现 |
| 一、以死亡抗击暴力 |
| 二、以死亡证明爱情 |
| 三、以死亡向自然回归 |
| 本章小结 |
| 第二章 蒋韵小说死亡书写意蕴 |
| 一、对生的诘问 |
| 二、对庸常的否定 |
| 三、对复杂人性的思考 |
| 本章小结 |
| 第三章 蒋韵小说死亡书写审美特征 |
| 一、审美的死亡意象 |
| 二、凄美的死亡氛围 |
| 三、荒诞的死亡表现 |
| 本章小结 |
| 结语 |
| 注释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
| 致谢 |
| 摘要 |
| Abstract |
| 绪论 |
| 一、蒋韵小说创作概述 |
| 二、蒋韵小说研究现状综述 |
| 三、诗性的界定及研究方法 |
| 第一章 蒋韵小说的怀旧主题与诗性体验 |
| 第一节 童年记忆 |
| 一、幼年纪事 |
| 二、文革印记 |
| 第二节 成年后的感伤 |
| 一、诗意化年代的栖居 |
| 二、欲望化年代的反思 |
| 第二章 蒋韵小说的诗性品格与精神守望 |
| 第一节 精神家园的艰难找寻 |
| 一、生命家园的回望 |
| 二、想象民间的呈现 |
| 第二节 古典情怀的执着守望 |
| 一、自然生命力的展现 |
| 二、本真人性的讴歌 |
| 三、爱与信仰的永恒凭吊 |
| 四、罪与罚的灵魂救赎 |
| 第三章 蒋韵小说的诗性品格与叙事特征 |
| 第一节 诗性语言的意象营造 |
| 一、诗意的语言 |
| 二、怀旧与死亡意象 |
| 第二节 诗性逻辑的叙述表达 |
| 结语 |
| 参考文献 |
| 在校期间发表的论文 |
| 后记 |
| 一感叹生命的短暂易逝 |
| 二表现生命的困苦挣扎 |
| 三正视生命的弱小孤独 |
| 四抒写生命的自足欣悦 |
| 摘要 |
| Abstract |
| 绪论 |
| 一 “1976年以来云南汉语新诗”界定 |
| 二 地域文学及云南汉语新诗研究综述 |
| 三 本文的突破及研究思路与方法 |
| 第一章 1976年以来云南汉语新诗发展概观 |
| 第一节 云南文学发展及当代诗歌概况 |
| 第二节 艺术突围:中国80年代新诗潮中的云南诗歌 |
| 第三节 多元并存:九十年代诗歌状态 |
| 第四节 深入探索:21世纪初新诗创作态势 |
| 第二章 云南汉语新诗的“本土性” |
| 第一节 云南地域文化与汉语新诗的“本土性”特征 |
| 第二节 “民族特色”的诗意表达 |
| 第三节 “地域特色”的诗意表达 |
| 第三章 云南汉语诗歌的“当代性” |
| 第一节 诗歌的“当代性” |
| 第二节 语言自觉及诗艺探索 |
| 第三节 云南汉语诗歌的“当代性” |
| 第四章 在“本土性”中生发“当代性”的诗人创作论 |
| 第一节 于坚:激活现代汉语表达世界的能力 |
| 第二节 雷平阳:基于故土的质朴之真与失真 |
| 第三节 海男:对云南的个性书写及抒情的节制 |
| 第四节 李森:当代汉语诗歌书写的可能性 |
| 第五章 1976年以来云南汉语诗歌审视 |
| 第一节 接通地气与超越地域 |
| 第二节 写作的自发与自觉 |
| 第三节 诗意与诗艺 |
| 结语 |
| 附录一:诗人访谈(于坚、雷平阳、海男、李森、艾泥等) |
| 附录二:云南诗歌纪要(1976.1—2013.12)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摘要 |
| Abstract |
| 1.引言 |
| 1.1 研究背景 |
| 1.2 研究目的 |
| 1.3 研究意义 |
| 1.4 研究的主要内容 |
| 1.4.1 宁波乡土意象 |
| 1.4.2 意义生成 |
| 2. 概念界定 |
| 2.1 乡土意象 |
| 2.1.1 意象 |
| 2.1.2 乡土意象 |
| 2.1.3 城市与村落 |
| 2.2 语文价值 |
| 2.2.1 语文价值的概念 |
| 2.2.2 乡土意象的语文价值 |
| 2.3 意义生成 |
| 2.3.1 乡土意象的认知来源 |
| 2.3.2 乡土意象意义生成的规律 |
| 2.4 小结 |
| 3. 理论依据 |
| 3.1 实践哲学的理论依据 |
| 3.2 接受美学的理论依据 |
| 3.3 心理学学习理论 |
| 3.4 语文知识重构的理论依据 |
| 3.5 小结 |
| 4. 宁波乡土意象的解读 |
| 4.1 “时尚水都”的乡土意象 |
| 4.1.1 概述 |
| 4.1.1.1 海曙月湖 |
| 4.1.1.2 江北外滩 |
| 4.1.1.3 东钱湖 |
| 4.1.2 “时尚水都”文人文学作品 |
| 4.1.3 “时尚水都”民间文学作品 |
| 4.1.4 “时尚水都”乡土意象的语文价值分析 |
| 4.2 “山水诗路”的乡土意象 |
| 4.2.1 概述 |
| 4.2.1.1 余姚四明山 |
| 4.2.1.2 奉化溪口 |
| 4.2.1.3 慈溪上林湖 |
| 4.2.2 “山水诗路”文人文学作品 |
| 4.2.3 “山水诗路”民间文学作品 |
| 4.2.4 “山水诗路”乡土意象的语文价值分析 |
| 4.3 “运河流韵”的乡土意象 |
| 4.3.1 概述 |
| 4.3.1.1 河姆古渡 |
| 4.3.1.2 慈城古镇 |
| 4.3.1.3 鄞州高桥 |
| 4.3.2 “运河流韵”文人文学作品 |
| 4.3.3 “运河流韵”民间文学作品 |
| 4.3.4 “运河流韵”乡土意象的语文价值 |
| 4.4 “面朝大海”的乡土意象 |
| 4.4.1 概述 |
| 4.4.1.1 象山石浦 |
| 4.4.1.2 宁波帮博物馆区 |
| 4.4.1.3 北仑港 |
| 4.4.1.4 杭州湾大桥 |
| 4.4.2 “面朝大海”文人文学作品 |
| 4.4.3 “面朝大海”民间文学作品 |
| 4.1.4 “面朝大海”乡土意象的语文价值分析 |
| 4.5 小结 |
| 5. 宁波乡土意象意义生成方式 |
| 5.1 概述 |
| 5.1.1 宁波乡土意象意义生成方式的种类 |
| 5.1.2 乡土意象语文价值的意义生成的评价 |
| 5.1.2.1 量化评价 |
| 5.1.2.2 质性分析 |
| 5.2 自足型意义生成 |
| 5.2.1 概述 |
| 5.2.2 “自足型意义生成”走读实践案例 |
| 5.2.3 “自足型意义生成”走读实践案例分析 |
| 5.3 互文型意义生成 |
| 5.3.1 概述 |
| 5.3.2 “互文型意义生成”走读实践案例 |
| 5.3.3 “互文型意义生成”走读实践案例分析 |
| 5.3.3.1 《〈风雨祠堂〉的宁波元素》的质性分析 |
| 5.3.3.2 微电影剧本《只道寻常一条绳》的质性分析 |
| 5.4 圆融型意义生成 |
| 5.4.1 概述 |
| 5.4.2 “圆融型意义生成”走读实践案例 |
| 5.4.3 “圆融型意义生成”走读实践案例分析 |
| 5.5 小结 |
| 6. 讨论与展望 |
| 6.1 宁波乡土意象体系与语文素养 |
| 6.1.1 宁波乡土意象体系的构成 |
| 6.1.1.1 传奇水系与宁波文明的繁衍 |
| 6.1.1.2 宁波人的日常生活意象 |
| 6.1.1.3 宁波的民俗与节日意象 |
| 6.1.1.4 石骨铁硬、生香活色的宁波话 |
| 6.1.1.5 影响宁波文明发展的人物形象体系 |
| 6.1.2 乡土意象与心理图式的生成 |
| 6.1.2.1 乡土意象与认知图式 |
| 6.1.2.2 情境与乡土心理地图 |
| 6.1.3 乡土意象与语文素养的发展 |
| 6.1.3.1 象思维与语文思维 |
| 6.1.3.2 想象能力与语文素养 |
| 6.1.3.3 人格素养与语文素养 |
| 6.2 走读活动与语文学习的变革 |
| 6.2.1 走读活动与语文学习方式的变革 |
| 6.2.1.1 走读活动与体验式课程教学 |
| 6.2.1.2 走读活动与有个性的语文学习方式 |
| 6.2.1.3 走读活动与语境化口语教学 |
| 6.2.1.4 走读活动与研究性学习 |
| 6.2.2 走读活动与能力素养目标 |
| 6.2.3 走读实践活动的指导策略 |
| 6.2.3.1 充分利用图书馆、网络等学习资源 |
| 6.2.3.2 利用“宁波文化论坛”等网站作为创作交流平台 |
| 6.2.3.3 给予充分的时间和学习支持 |
| 6.2.3.4 指导学生展开协作学习 |
| 6.2.3.5 发展学生的信息、摄影等技术水平 |
| 6.2.3.6 创设监控机制与展示平台 |
| 6.2.4 走读实践活动的教学原则 |
| 6.2.4.1 主体性原则 |
| 6.2.4.2 综合性原则 |
| 6.2.4.3 探究性原则 |
| 6.2.4.4 建设性原则 |
| 6.3 乡土意象开掘与走向未来的语文教学 |
| 6.3.1 从共性教学到个性教学 |
| 6.3.2 从静态知识走向动态生成 |
| 6.3.3 从技能养成走向价值生成 |
| 6.3.4 从背离学科本位走向回归学科本位 |
| 6.4 小结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A: 文化散文《天一生水》 |
| 附录 B:文化散文《烟水月湖》 |
| 附录 C:文艺评论《〈风雨祠堂〉的宁波元素》 |
| 附录 D:微电影剧本《只道寻常一条绳》 |
| 附录 E:《慈城“慈孝文化”与春天的约会》 |
| 在学研究成果 |
| 致谢 |
| 摘要 |
| Abstract |
| 引言 |
| 第一章 执着的怀旧情节 |
| 一、 承接传统的固执怀旧者 |
| 二、 回望年代和家园 |
| (一) 走不出的年代 |
| (二) 回不去的家园 |
| 三、 文化大漂流中漂泊无依的自我 |
| (一) 想象中永恒的民间 |
| (二) “生而为人”的身份认同与坚守的困境 |
| 第二章 超越的艺术特质 |
| 一、 摒弃凡俗的超越者 |
| 二、 超越爱情、死亡与苦难 |
| (一) 超越爱情:“道成肉身”的个人信仰 |
| (二) 超越死亡:自我救赎的圣洁之旅 |
| (三) 超越苦难:永不消失的生命之重 |
| 第三章 怀旧和超越共同谱成的圣歌 |
| 一、 挽留逝去的诗意 |
| 二、 个体精神乌托邦的建构 |
| 结语 |
| 参考文献 |
| 在读期间发表的科研论文 |
| 致谢 |
| 内容提要 |
| 绪论 |
| 一、北大荒及北大荒知青文学 |
| 二、北大荒知青作家的生成 |
| 第一章 北大荒知青文学的发展历程 |
| 第一节 20 世纪70 年代北大荒知青文学的出现 |
| 一、时代产物:北大荒知青的先进事迹报道 |
| 二、图解政治:北大荒知青小说的基本轨迹 |
| 第二节 20 世纪80 年代北大荒知青文学的兴盛 |
| 一、神奇土地:北大荒知青小说的繁荣 |
| 二、知青情结:北大荒知青纪实文学的兴起 |
| 第三节 20 世纪90 年代以来北大荒知青文学的成熟 |
| 一、暗夜舞蹈:北大荒知青小说个人化言说 |
| 二、纪实品格:北大荒知青历史的书记员 |
| 第二章 对北大荒知青文学的主题研究 |
| 第一节 人性之光——人的尊严与精神的书写 |
| 一、坚守尊严:北大荒知青精神的闪光 |
| 二、超越国界:战争背景下的人性透视 |
| 第二节 人性之恶——知青可贵的自省 |
| 一、“残忍”种种:人性恶的剖解 |
| 二、回望来时路:知青人性恶探源 |
| 第三节 人性之迷——极左思潮的反思 |
| 一、再教育者——“贫下中农”的人性迷失 |
| 二、被教育者——知青人性的迷失 |
| 第三章 北大荒知青文学的形象群 |
| 第一节 先进知青的典型形象 |
| 一、“硬汉”形象 |
| 二、“铁姑娘”形象 |
| 第二节 另类知青形象 |
| 一、“黑五类”子弟 |
| 二、“冒牌”知青 |
| 三、害群之马 |
| 第三节 “土皇帝”的形象 |
| 一、傅正连:奴役知青的封建家长 |
| 二、王大楞:以管代教的知青管教 |
| 三、王肃:玩弄权术的老狐狸 |
| 第四章 北大荒知青文学的艺术风格 |
| 第一节 粗犷豪放与似喜实悲的风格 |
| 一、粗犷豪放的文化精神书写 |
| 二、似喜实悲的主体情怀表现 |
| 第二节 北大荒知青文学风俗描写的审美特质 |
| 一、历史变迁下的时代镜像 |
| 二、声色共融中的风俗情韵 |
| 三、风俗即人的审美追求 |
| 第三节 人化的景物描写 |
| 一、知青苦难和“乡愁”的象征 |
| 二、知青心灵律动的透视 |
| 结语 |
| 一、北大荒知青文学的意义 |
| 二、北大荒知青文学的缺失 |
| 三、北大荒知青文学的写作趋向 |
| 附录 |
| 参考文献 |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其成果 |
| 后记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