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华夏图书馆!包月下载,不限IP,随心所欲! 【加入收藏】
| 本站已稳定运行4034天

导演不碍事,物相和——论王维《望川集》中禅悟的审美特征

点击进入免费下载2022年中国知网论文


一、理事无碍,物我圆融——论王维《辋川集》的禅悟美感特质(论文文献综述)

黄继泓[1](2020)在《“后七子”与《辋川集》的经典化》文中提出《辋川集》作为王维唯一一组辑成集的诗,与《辋川图》共同构成了一个多元的审美空间,对后世文坛产生深远影响。自中唐大历时期,就有文人开始对《辋川集》效仿,而以“后七子”为代表的复古派频繁活动的明代中叶则是《辋川集》组诗在唐以后经典化的一个繁荣期。首先,明前期及明以前的《辋川集》经典化主要体现在诗歌创作上,另有少量的诗话、题跋、笔记等文献材料。其次,在明代中叶,“后七子”对《辋川集》的经典化方式较之前人更为全面,他们不仅在诗歌创作中具体学习借鉴了《辋川集》诸作的内容、手法、风格,而且在唐诗选本的序跋、凡例及选诗的范围、数目等方面均表现出对《辋川集》诸诗的极高推崇和特殊关注。这些选本对《辋川集》组诗在明代的传播接受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具有传播接受和诗歌批评的双重效果。第三,“后七子”“诗必盛唐”的复古思潮不仅促进其自身对《辋川集》的学习,更是引导了明代文人墨客对《辋川集》的效仿学习。“后七子”对《辋川集》的接受使得《辋川集》组诗得到的特殊关注触发了明人在绘画、建筑、题跋等方面的“辋川”情结,从而进一步提高了王维在明代诗坛的地位。本文梳理“后七子”与《辋川集》经典化的关系,力求较为准确地勾勒出《辋川集》诗歌在明代中叶经典化的基本面貌,为王维诗歌的接受传播提供一个鲜明的个案。

王廷法[2](2020)在《明季巴蜀第一禅僧:聚云吹万广真研究》文中认为聚云吹万禅师(1582-1639),讳广真,俗姓李,僰道宜宾(今四川省宜宾市)人,对明末巴蜀佛教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万历四十一年(1613)七月,吹万广真礼月明联池禅师出家受具,后游吴、越、闽、粤,还蜀后驻锡忠州聚云禅院。崇祯十二年(1639)七月去世,世寿五十八,僧腊二十七。吹万广真着述宏富,有《一贯别传》《古音王传》《恣夏草》《说乐正论》《文字禅那》《偏说九辩》《心经诠注》《居士颂》等二十多种。现存《聚云吹万真禅师语录》三卷,《吹万禅师语录》二十卷,《一贯别传》四卷,《古音王传》一卷,《释教三字经》一卷。《释教三字经》在禅林流传甚广。释至善《行状》、田华国《吹万禅师塔铭》、释自融《南宋元明禅林僧宝传》、释性统《续灯正统》载其生平事迹。吹万禅师一生足迹遍布四川、湖南、湖北、江苏、福建、广东等地,游方多处,于潇湘湖东禅院、巴台禅院、宝峰山云来禅院、兴龙禅寺、忠州聚云禅院等处开堂说法,开创了聚云禅派,中兴明末巴蜀佛教。吹万禅师的方外之交与其游方经历密不可分,形成了主要以“潇湘湖东禅院——平都地藏院——金陵之行——破山禅系——聚云禅系”为线索的几个交游中心。吹万禅师不同时期的游方、住持经历,见证其弘扬禅法的起伏,最终成为明季巴蜀一代宗师。吹万的方内之交多为抗清忠义之士,与忠州世家大族高、田二氏及马千乘、马祥麟、秦良玉等忠义之士互有往来。吹万广真身处明末动乱之际,援儒入释,保有忠义菩提的救世情怀,受到诸多忠义之士的钦仰。吹万禅师的禅学思想会通三教,思想来源广博,现存着作《一贯别传》保存了吹万禅师的主要禅学思想,对《大学》《中庸》《论语》《孟子》等儒家经典、《道德经》《南华经》《文始真经》等道教典籍及《楞严经》《法华经》《华严经》等多种佛经予以禅学解读,遵循三教“一贯传心”之旨,以一“心”会通三教,将儒家仁者心德、玄宗无为之道与释家空性相论,以三教合一的圆融之道宣畅居士佛教。吹万广真继承大慧宗杲看话禅的参悟之道,倡导“外净内禅”,在禅宗内部则倡“五宗兼备”,认为参禅一法贵在真参实悟,宣畅寻常日用的平常心之禅道。吹万广真传世着作除了保留吹万禅师上堂说法的语录之外,涉及诗、词、歌、赋、记、引、序、传及小说等多种文体,具有较强的文学性。吹万诗歌不但具有禅意、禅趣、禅理,亦与明末时局相关,体现了隐逸与忠义的双重主题,并体现了明代“真情”“真诗”的诗歌风貌。吹万禅师所撰佛化神魔小说《古音王传》是禅林小说的突出代表,不但蕴含深刻的禅理,启悟学人证禅,同时汲取明代小说的创作元素,以“奇”“幻”的叙事机制宣畅禅旨,是禅林小说的成熟之作,并在后世禅林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吹万广真的文学思想承其“真参实悟”的参禅之法,认为“诗家法即禅家法”,并结合明末禅林现状,持动态的诗学观念,融合明代谢榛“兴、趣、意、理”的四格说,提出诗歌应具“大丈夫相”,表现出亦儒亦释的双重性,在出世、入世之间寻求平衡,体现了一代高僧大德的忠义菩提心。

覃金凤[3](2020)在《论王维《辋川集》意象的建构》文中认为王维《辋川集》的意象运用方式独特,其意象建构方法主要有三:一、求静于动,动而常静;二、寻常意象的"陌生化";三、比兴退场,隐喻淡化,现象直观。对比之下,王维《辋川集》的感物方式和抒情主体的显隐都与裴迪辋川诸诗有很大不同,究其根本,在于王维任运随缘的生命境界和圆融互摄的审美理想。

刘思佳[4](2018)在《英译王维诗对比研究 ——以许渊冲、宇文所安译本为例》文中提出随着中国的日益强大,中国文化越来越受到世界的瞩目。中国古典诗歌愈发得到了西方的认可,因此,很多诗人的作品被翻译成多种国家的语言文字。目前,文学翻译的研究范围中,文化研究又获得了新的生命力,这源于当前国内的译者将文学翻译的研究目光转向了其与文化思想的结合研究。王维是中国文学史上极为璀璨的一颗恒星。他以独特的诗才、画才和乐才为后代文人骚客所传颂,其诗才同样吸引了现当代各国翻译家的目光。本文通过对许渊冲与宇文所安的英译王维诗歌的文本进行对比,从译者和译本两大方面展现中国与西方文学与文化之间的契合与差异,并试分析产生差异的思维方式的根源。本文包括绪论、文章主体内容以及结语五部分。绪论部分对本文的研究背景、研究现状、研究意义及创新之处,研究方法和思路四个部分进行论述,本部分充分阐明选题依据及意义,理清行文逻辑,为正文部分提供框架支撑。正文的第一部分就许渊冲和宇文所安的译者主体性进行对比研究。首先,两位译者在翻译目的上具有一致性,即传播中国古典诗歌,繁荣世界文学与文化。其次,因国别差异,两位译者为达到翻译目的所运用的翻译理论则有着不可避免的差异性,许渊冲奉行“三美”的翻译标准、“三化”的翻译方法,宇文所安则通过英语语体标准对汉语诗歌的不同风格进行了区分。因此,译文存在一定差异性。第二部分针对英译王维诗的译文进行对比研究。首先就选词进行对比,包括诗歌标题和诗歌内容、诗歌中的选词两方面进行对比,从中可以看出许渊冲更倾向于意译,宇文所安较之于许渊冲更注重逐字翻译。其次,从王维诗歌画意特征的再现方面对比,主要通过空间布局、色彩表现、画意动静等三个方面对比分析两译本的相同和相异之处。许渊冲的译法较为灵活,译文表达的内容倾向于译出原诗的内在美,宇文所安注重传递原诗的字面含义,其译诗倾向于保留原诗字面风貌。最后,从王维诗歌禅意境界的再现方面对比两译本的翻译效果,分别通过禅宗词汇的选用、禅宗意象的再现方式、禅宗境界的再现程度三个方面的对比表明译文的差异性。第三部分就许渊冲译本和宇文所安译本的差异的原因进行分析,产生不同译本的原因之一是译者所所根植的民族文化的差异,即东西方思维方式中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的差异,许渊冲和宇文所安分别以本民族文化作为根基,因此也写就了不同的译本,并体现在译者的翻译理论或翻译思想和各自的翻译作品中。结语部分对全文进行了总结概括,说明两译本存在差异诸多方面,而译文产生差异的主要原因则是东西方文化中思维方式的差异。

俞红艳,袁洪伟[5](2016)在《明末僧人的山水抒写——以《寓山志》、《寓山题咏》之僧释诗为据》文中研究指明晚明诗坛诗僧这一参与文学创作的特殊群体,在这一时期创作了大量诗歌,由于他们是佛禅的亲身实践者,有着与一般文人不同的人生体验,其创作的诗歌呈现出独特的风貌。本文以《寓山志》、《寓山题咏》等古籍善本中存录的僧人诗歌为主要文献资料,从僧人诗歌内容出发,探究明末僧人的文学创作,较真实地再现晚明僧人的文学创作风貌。

昝春香[6](2016)在《王维《辋川集》诗歌浅论》文中认为《辋川集》是王维归于辋川所作。不论在内容上或者是在表达形式上《辋川集》这组诗都别具一格。诗歌在意象选取方面,倾向于选取自然山水景物;在内容方面,主要表现了诗人的禅佛思想及山水情怀,体现出诗人对人生的思考,对生命的追寻;在表现形式上,采用五绝和同咏的形式来突显辋川作为自己精神追求的园地。

郭小稳[7](2014)在《王维与园林》文中提出唐朝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全盛时期的王朝,跨越唐朝盛世的王维是一位家喻户晓的大诗人,更是一位在书、画、乐、园林等方面都有丰硕成就的人。他的诗歌为人吟诵、他的画作为人模仿、他的音乐为人流传、他的园林为人游赏、他的故事为人传唱。他是一个”全面的典型”;他是一个独立的范式;他奠定了“唐音正宗”;他设计并建成了着名的文人园林——辋川别业,开辟了自然山水与文化结合的辋川模式,尝试了中国自然山水园向文人园的转型;他对后世文人园有着巨大影响。目前国内外对王维的研究集中在从文学角度去分析王维的思想和作品,并且研究得比较充分,分析得也比较透彻,研究的水平比较高,然而缺乏了从造园的角度去对王维这个造园家的研究,缺乏作为一个专业的园林设计工作者对于王维的园林观的研究。本课题就从王维的生平经历、思想转变、交游场所、个人喜恶等方面来分析那个时代的文人对园林的看法,并从他留下来的诗集、绘画、文章、园林来分析他的造园方法,系统地、元素化地分析他的山水诗、山水画、山水园,再结合诗人生活的社会背景、生平经历等来分析和研究作者的园林审美观。对造园家王维的立体化分析,让我们了解了唐朝那个时代中国园林的发展模式和发展状况,解读了中国古典园林时期的园林建设审美与倾向,推进了中国古典园林的发展,丰富了中国的造园学理论,对现代的风景园林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王国君[8](2013)在《唐宋诗学“圆融”范畴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在中国古代诗学中,有很多范畴的形成与佛教有着密切的关系。这些范畴来源于佛教,并且在诗学中运用比较广泛,其诗学意义同佛教有着极深的渊源,“圆融”就是这样一个范畴。本文的主要内容就是研究唐宋诗学中“圆融”范畴的运用,阐释其诗学意义。论文第一章着重梳理“圆融”范畴在诗学中的运用。“圆融”在唐末由贯休提出,宋元时期在理学及文学中得到广泛运用,明清时期广泛运用于诗文、戏曲、小说、书画等多个审美领域,形成一个完整的审美范畴。论文第二章着重梳理“圆融”范畴在佛学中的运用。论文首先论述“圆融”的语源,“圆融”是源于佛教,同中国传统的儒道思想紧密相连,在佛经翻译过程中由中国佛教理论家创造的一个词汇。“圆融”在佛教中运用比较广泛,并具有丰富的佛学意蕴,对中国古代诗学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论文的第三章着重论述“圆融”思想影响下的诗学思维。“圆融”思想对中国古代诗学中的整体性思维和辩证思维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中国古代诗歌中常见的整体性思维、消解性思维方式及诗学中所具有的辩证法都同佛教“圆融”思想具有紧密的联系。

曹冶平[9](2012)在《超越对象与自我 ——试论佛教的审美之道》文中认为“物我”关系是哲学研究的根本问题,从哲学诞生以来关于“物我”关系的争论一直都没有停止,这篇论文主要讨论了佛教尤其是禅宗的“超越物我,圆通中道”思想在审美方面的表现及其意义。主要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分别叙述了佛教的世界观和“物我”观。一方面,从佛理入手分部讨论了“物”、“我”的概念,以及必须要超越“物我”的原因和超越“物我”后所能达到的澄明状态——涅盘境界。另一方面,从美学的角度出发叙述了超越“物我”之后所能达到的审美境界,人在这种境界所体验的审美感受。主要得出了以下结论:首先,佛教认为,作为审美活动中审美客体的“物”是虚像。其次,佛教以无我的态度把审美活动中的人也看空。第三,在审美活动中,“物”和“我”在审美中圆通无碍,形成了一个情景相融的审美世界,达到一个天人合一的审美意境——涅盘境界。第二部分分三个小部分详细的论述了超越“物我”的方法,并对超越“物我”之后所能达到的审美境界做了具体的描述。首先,在超越“物我”的审美活动之中,审美客体人化和审美主体净化最终构成了一个圆通、超越的审美意境。其次,这种超越“物”表现在对时空的超越时成为空灵的审美境界,空灵表现为“物我”共同融入到一个充满诗意、禅意的虚静世界中。当“物我”超越时空、逻辑、理法时,就进入圆通的审美境界,这是一个“物我”融为一体、澄明的涅盘境界。通过对于超越“物我”的理论表述及对超越境界的剖析,文章的第三部分对于超越“物我”的审美思想的特点做了总结,并得到了相应的启示和意义。超越“物我”的审美方式对于个人人生的塑造和国家的审美教育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这种审美方式不公有助于人与人之间及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相处,也有助于完善人的人格,并且推动着和谐社会的构建。它不公适合于佛教和美学,对于其他领域也有一定的影响力在当今提倡促进精神道德建设和建设和谐社会的氛围下,超越“物我”的审美方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靳乾,张烨[10](2011)在《论典籍诗歌英译过程的情感传达——以王维的《辋川集》为个案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情感是诗歌的源泉、是诗歌创作的内在动力和表达对象。而诗歌在不同时代背景、不同文化框架下的异语翻译则是一个非常复杂而又艰难的过程,其情感的传达必定受到各种客观因素的制约。通过王维《辋川集》的个案研究,以情感传达方式为依据,对照3种译文考察译者策略的运用,来揭示原诗情感在异语传达过程中的演化。

二、理事无碍,物我圆融——论王维《辋川集》的禅悟美感特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理事无碍,物我圆融——论王维《辋川集》的禅悟美感特质(论文提纲范文)

(1)“后七子”与《辋川集》的经典化(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起
    二、研究现状
    三、研究方法
第一章 《辋川集》的“经典化”
    第一节 《辋川集》组诗在明以前的经典化过程
    第二节 《辋川集》组诗在明前期的经典化过程
第二章 诗歌创作上:“后七子”聚焦于对《辋川集》的模仿
    第一节 内容:以山水景物为写作对象
    第二节 手法:注意诗歌中声、色的运用
    第三节 风格:幽玄淡远的佛禅旨趣
第三章 选本和诗话上:“后七子”对《辋川集》的特殊关注
    第一节 《古今诗删》与《唐诗选》
    第二节 《艺苑卮言》
    第三节 《四溟诗话》
第四章 “后七子”的接受对《辋川集》经典化的影响
    第一节 绘画、建筑、题跋等方面的“辋川”情结空前繁盛
    第二节 辋川集》引起特殊的关注,进一步提高王维的诗坛地位
第五章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2)明季巴蜀第一禅僧:聚云吹万广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文文摘
绪论
第一章 吹万广真生平考证
    第一节 生平考述——明末巴蜀佛教第一人
        一、夙结佛缘,出家受具(1582—1616)
        二、游方时期(1617—1624)
        三、住持忠州聚云禅院时期(1624—1638)
    第二节 吹万广真交游考述及影响
        一、吹万禅师的方外之交
        二、吹万禅师的方内之交
    第三节 吹万广真《释教三字经》《示谶说》与明清“二道悟”之诤
        一、吹万禅师《释教三字经》与天皇道悟
        二、吹万禅师《示谶说》与马祖“五宗”说
第二章 吹万广真思想研究:三教合一与居士佛教的倡导
    第一节 思想渊源
        一、吹万思想的形成时期
        二、吹万禅师思想着述
        三、《一贯别传》与三教会通
    第二节 吹万禅师《一贯别传》思想研究:儒宗
        一、《易经》:天地之心与如来之藏
        二、《学》《庸》:性觉妙明与明德同一
        三、《论语》:天下归仁与正法眼藏
        四、《孟子》:孺子之心与本来面目
    第三节 吹万禅师《一贯别传》思想研究:玄宗
        一、《道德经》:无为与空性
        二、《南华经》:佛道归一
        三、《文始真经》:无得与无相
    第四节 吹万禅师《一贯别传》思想研究:释宗
        一、《心经》:般若空观与无位真人
        二、《金刚经》:云何应住与自识本心
        三、《弥陀经》:一心不乱与理事相融
        四、《四十二章经》:“命在呼吸之间”与“不可须臾离道”
        五、《佛说维摩诘经》:不二法门与曹溪指月
        六、《楞伽经》:出佛身血与无明烦恼
        七、《圆觉经》:圆无不觉与万物一府
        八、《楞严经》:妙真如性与性外无物
        九、《法华经》:开权显实与声色言语
        十、《华严经》:一真法界与寻常日用
第三章 吹万广真的禅法及文学思想
    第一节 吹万广真对临济禅法的革新与重构
        一、从大慧宗杲“看话头”到吹万广真以儒、释、道之言为话头的变革
        二、吹万广真“外净内禅”与晚明“禅净合一”模式的变革
        三、从汉月法藏“○相”至吹万禅师“五宗兼备”
        四、吹万禅师对“寻常日用”与“真参实悟”的诠释
        五、吹万禅法之旨归:平常心与佛祖相传之心
    第二节 吹万广真文学思想研究:历史视域中的“文字禅”
        一、吹万广真对文字禅的继承与反拨:文字禅从静态到动态的“转变”
        二、吹万禅师的动态诗学观
        三、吹万广真的诗学主张:亦禅亦儒的双重性
第四章 吹万诗歌研究——真情与真诗:明诗本位论的一个尝试
    第一节 明代禅林偈与诗的合流及其功用的泛化
        一、偈与诗的合流
        二、偈颂在明代禅林中功用的泛化
        三、《吹万禅师语录》中偈与诗的合流
    第二节 吹万广真诗歌体裁研究
        一、五绝:丈室不增,诸天不减
        二、七绝:游戏三昧
        三、律诗:写禅林事,发世外情
    第三节 隐逸与忠义:吹万广真诗歌的创作题材
        一、僧俗交往诗
        二、山居诗
        三、怀古与抒情感怀
    第四节 吹万的诗歌风貌及其诗学意义——真诗:浪漫主义的素朴表达
        一、禅悦:浪漫主义的素朴表达
        二、物像观照与情感映射:禅林与世俗双重衰落的气象
        三、意境的营造:清寒意境的突破与“苦吟式”作诗法的转变
        四、“响”:从“真情”到“大丈夫相”
第五章 吹万广真《古音王传》研究
    第一节 佛化神魔小说《古音王传》的创作成因及其影响
        一、小说与禅的关系转变
        二、僧人创作小说的发端及发展状况
        三、创作原因蠡测
        四、吹万《古音王传》之影响
    第二节 《古音王传》的禅学指归——张伯端《悟真篇》对吹万禅师的影响与秤叟居士对《古音》的阐发
        一、张伯端《悟真篇》对吹万禅师的影响
        二、秤叟居士对《古音王传》的阐发
    第三节 《古音王传》“奇”“幻”的叙事机制
        一、创作渊源
        二、叙事伦理:佛门善恶观与因果报应说
        三、叙事结构:以双层结构为经,重叠式结构为纬
        四、叙事风格:详赡、奇幻与讽刺
结论
附录:吹万广真年谱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3)论王维《辋川集》意象的建构(论文提纲范文)

一、王维《辋川集》意象概览
二、王维《辋川集》意象建构的方法
    (一)求静于动,动而常静
    (二)寻常意象的“陌生化”
    (三)比兴退场,隐喻淡化,现象直观
三、王维《辋川集》与裴迪《辋川集》意象建构之别
    (一)感物方式有别
    (二)抒情主体显隐有别
四、王维《辋川集》意象特殊建构之本源探究
    (一)审美理想——圆融互摄
    (二)生命境界——任运随缘

(4)英译王维诗对比研究 ——以许渊冲、宇文所安译本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研究背景
    (二) 研究现状
        1.翻译的跨文化研究的现状
        2.英译王维诗歌的研究现状
    (三) 研究意义及创新之处
        1.研究意义
        2.创新之处
    (四) 研究方法和思路
        1.研究方法
        2.研究思路
一、许渊冲和宇文所安的翻译思想对比
    (一) 翻译目的的相似性
        1.许渊冲的翻译目的
        2.宇文所安的翻译目的
    (二) 翻译思想的差异性
        1.许渊冲的翻译理论
        2.宇文所安的翻译思想
    (三) 译本规范选择存在差异性
        1.许渊冲译本之个体全面性
        2.宇文所安译本之文学史性
二、英译王维诗歌的对比
    (一) 选词差异
        1.标题中选词差异
        2.译诗中选词比较
    (二) 画意再现
        1.空间布局——景色差异
        2.色彩表现——技法差异
        3.画意动静——感官差异
    (三) 禅意再现
        1.禅宗词汇——用典效果的差异
        2.禅宗意象——情景结合的方式
        3.禅宗境界——人与自然的关系
三、英译王维诗歌及译者视域中的东西方文化比较
    (一) 比较视域中东西方文化传统的差异
        1.比较视域中的方法论和世界观的差异
        2.东方的方法论和世界观的产生来源
        3.西方的方法论和世界观的产生来源
    (二) 许渊冲译本的中国传统文化性
        1.翻译理论中直觉性思维的方法论的继承性
        2.文本空境中天人合一的世界观的传统性
    (三) 宇文所安译本的西方文化性
        1.翻译思想中逻辑性思维的方法论的继承性
        2.文本物我观中天人相分的世界观的延续性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5)明末僧人的山水抒写——以《寓山志》、《寓山题咏》之僧释诗为据(论文提纲范文)

一、明末僧人诗歌概述
二、《寓山志》、《寓山题咏》中僧人诗歌创作状况
三、僧人山水诗探析
    (一)禅悟与抒写
    (二)艺术特色分析
    (三)僧人山水诗常用意象考察

(7)王维与园林(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对象和意义
        1.1.1 研究对象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的研究动态和问题
        1.2.1 研究动态
        1.2.2 研究的问题
    1.3 研究方法
    1.4 论文结构
第二章 王维研究
    2.1 研究对象和意义
        2.1.1 唐朝历史的发展脉络
        2.1.2 唐朝历史发展与王维人生起伏——王维所处的唐朝
        2.1.3 唐朝社会发展与多才多艺的王维
    2.2 王维的生平事迹研究
        2.2.1 王维的生平
        2.2.2 王维游历的地区
    2.3 王维的思想研究
        2.3.1 儒家思想与王维
        2.3.2 佛家思想与王维
        2.3.3 禅学思想与王维
        2.3.4 道家思想与王维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王维的山水诗
    3.1 王维诗的种类和内容
    3.2 山水诗的景观要素分析
        3.2.1 景观要素之山水
        3.2.2 景观要素之田园
        3.2.3 景观要素之植物
        3.2.4 景观要素之声音
        3.2.5 景观要素之建筑
    3.3 山水诗的园林活动分析
    3.4 山水诗反映出的园林审美观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王维的山水画
    4.1 王维的画和画论
        4.1.1 王维的山水画
        4.1.2 王维的山水文
    4.2 山水画中的人文要素分析
    4.3 山水画中的景观要素分析
    4.4 山水画中的园林活动分析
    4.5 山水画中的空间关系分析
    4.6 山水画反映出的园林审美观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王维的山水园——辋川别业
    5.1 辋川别业概论
    5.2 资料考证
        5.2.1 蓝田县志考证
        5.2.2 辋川人物考
        5.2.3 辋川图考
        5.2.4 辋川诗文考
    5.3 辋川别业中景点的诗文解读
    5.4 辋川别业中景点的景观要素
    5.5 辋川别业中景点的空间关系
    5.6 辋川别业的诗文寓意
    5.7 辋川别业中凝聚的造园思想
    5.8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王维的造园思想对后人的影响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附录
致谢

(8)唐宋诗学“圆融”范畴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二、 研究现状
        (一)佛学角度的研究
        (二)文学角度的研究
    三、 研究的思路及方法
第一章 “圆融”范畴的诗学运用
    第一节 “圆融”在诗学中的提出
        一、 儒释“圆融”的创作思想
        二、 传统与当下“圆融”的创作追求
        三、 诗情与义理“圆融”的创作情感
        四、 有法与无法“圆融”的创作方法
        五、 物我“圆融”的创作境界
    第二节 “圆融”在宋元时期的运用
        一、 “圆融”与宋元理学
        二、 “圆融”与宋元诗学
    第三节 “圆融”在明清时期的运用
        一、 “圆融”与明清诗文评论
        二、 “圆融”与明清戏曲评论
        三、 “圆融”与明清小说评论
        四、 “圆融”与明清书画评论
    小结
第二章 “圆融”范畴的佛学意蕴
    第一节 “圆融”的语源
    第二节 “圆融”在佛学中的运用
        一、 佛教经典对“圆融”的运用
        二、 中国佛教理论家对“圆融”的运用
        (一)天台宗对“圆融”的运用
        (二)华严宗对“圆融”的运用
        (三)其他佛教宗派对“圆融”的运用
    第三节 “圆融”的佛学义项
    小结
第三章 “圆融”思想影响下的诗学思维
    第一节 “该罗万法”与诗学的整体性思维
        一、 “该罗万法”与诗学的整体性思维方式
        (一)整体性思维与诗学理论构建
        (二)整体性思维与诗歌创作
        二、 “该罗万法”与诗学的消解性思维方式
        (一)消解性思维的来源
        (二)消解性思维的运用
    第二节 “相入相即”与诗学辩证思维
        一、 “相入相即”的诗学意义
        (一)消解性思维在诗学中的运用
        (二)消解性思维的诗学意义
        二、 “相入相即”与诗学的辩证思维
        (一)辩证思维在诗学中的整体运用
        (二)辩证思维与诗歌创作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9)超越对象与自我 ——试论佛教的审美之道(论文提纲范文)

目录
Contents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佛教之“物我”观
    1.1 “空”的根本观念
    1.2 “物”及俗事法
    1.3 “我”及表我观
    1.4 “明”之涅盘法则
第二章 超越“物我”及美感境界
    2.1 “物我”的圆通
        2.1.1 “物”的超越及对象的“人化”,与主体心如一
        2.1.2 “我”的超越及主体心灵之“净化”,与真如为一
        2.1.3 超越“物我”及圆通中道
    2.2 “物我”超越的“空灵”境界
        2.2.1 “空灵”的美学内涵
        2.2.2 “空灵”的静趣
        2.2.3 “空灵”的形上愉悦
    2.3 “物我”超越的“圆通”境界
        2.3.1 “圆通”的美学内涵
        2.3.2 “圆通”的动静意趣
        2.3.3 “圆通”的自由精神愉悦
第三章 超越“物我”审美思想特点及意义
    3.1 超越“物我”审美思想之特点
    3.2 超越“物我”审美思想之特点
    3.3 超越“物我”审美思想之启示
结语
参考文献
发表文章目录
致谢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四、理事无碍,物我圆融——论王维《辋川集》的禅悟美感特质(论文参考文献)

  • [1]“后七子”与《辋川集》的经典化[D]. 黄继泓. 福建师范大学, 2020
  • [2]明季巴蜀第一禅僧:聚云吹万广真研究[D]. 王廷法. 福建师范大学, 2020(12)
  • [3]论王维《辋川集》意象的建构[J]. 覃金凤. 长江师范学院学报, 2020(02)
  • [4]英译王维诗对比研究 ——以许渊冲、宇文所安译本为例[D]. 刘思佳. 辽宁师范大学, 2018(12)
  • [5]明末僧人的山水抒写——以《寓山志》、《寓山题咏》之僧释诗为据[J]. 俞红艳,袁洪伟. 文教资料, 2016(18)
  • [6]王维《辋川集》诗歌浅论[J]. 昝春香. 鸡西大学学报, 2016(05)
  • [7]王维与园林[D]. 郭小稳. 天津大学, 2014(05)
  • [8]唐宋诗学“圆融”范畴研究[D]. 王国君. 暨南大学, 2013(01)
  • [9]超越对象与自我 ——试论佛教的审美之道[D]. 曹冶平. 山西大学, 2012(11)
  • [10]论典籍诗歌英译过程的情感传达——以王维的《辋川集》为个案研究[J]. 靳乾,张烨. 衡水学院学报, 2011(03)


王维论文 辋川集论文 诗歌论文 文学论文 翻译理论论文

上一篇:国企改革任重道远——关于宝鸡国企改制的思考
下一篇:政务公开的实践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