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华[1](2019)在《瘢痕子宫成功阴道分娩结局及临床特征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通过对瘢痕子宫妊娠阴道分娩的结局及临床特征剖析,探讨瘢痕子宫妊娠顺产的可行性,为提高瘢痕子宫妊娠成功阴道分娩的概率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2013年1月至2016年5月在秦皇岛市妇幼保健医院入院顺产的瘢痕子宫孕产妇为病例组,以第二胎顺产的非瘢痕子宫孕产妇为对照组。分析两组母体妊娠期及分娩时情况:包括孕产妇的基本特征,母亲产程时限、产时产后出血量、产后出血发生率、阴道手术助产率、会阴完整率、会阴裂伤程度、产程中催产率、产褥感染发生率、子宫破裂发生率、住院时间及费用、分娩镇痛等;新生儿出生时情况:包括新生儿Apgar评分、新生儿窒息率、新生儿体重、新生儿产伤发生率等相关临床资料。应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建立数据库并进行数据的整理和剖析。结果本研究病例组共纳入瘢痕子宫孕产妇90例;其中,既往有1次子宫下段横切口剖宫产术史83例,具有未穿透宫腔的子宫肌瘤剔除术史7例;产程中应用分娩镇痛11例,镇痛率12.22%。对照组共纳入第二胎阴道分娩的非瘢痕子宫孕产妇112例。1研究对象的基本特征分析:病例组与对照组在年龄、孕周、分娩前BMI、孕期体质量增加、前次新生儿出生体质量、与前次手术或分娩间隔时间、分娩前宫颈Bishop评分方面比较无差异。既往剖宫产术均为子宫下段横切口、双层缝合,为子宫下段Ⅰ级瘢痕;子宫肌瘤剔除手术没有穿透宫腔,术中术后无并发症。2研究对象的临床指标分析:1)病例组第一产程(5.82±3.51)h,第二产程(36.90±25.71)min,第三产程(7.50±3.97)min;总产程(6.56±3.59)h。对照组第一产程(4.36±2.87)h,第二产程(17.33±13.26)min,第三产程(7.49±3.19)min;总产程(4.83±2.90)h。病例组第一、二、总产程时限较对照组延长,比较有差异(P<0.05)。2)病例组产时出血(116.45±54.67)ml;产后1 h出血(215.78±60.35)ml,产后2 h出血(248.78±47.85)ml,产后24 h出血(279.00±73.59)ml。对照组产时出血(109.82±54.67)ml;产后1 h出血(210.54±56.91)ml,产后2 h出血(240.98±61.05)ml,产后24 h出血(269.55±62.65)ml,两组比较无差异(P>0.05)。3)两组在阴道助产率、会阴完整率、会阴裂伤程度、产程中使用催产素方面比较无差异(P>0.05)。4)病例组住院时间(3.57±1.29)天,住院费用(6436.24±2985.10)元;对照组住院时间(3.29±1.20)天,住院费用(4734.84±925.43)元;两组在住院日方面比较无差异(P>0.05);在住院费用方面两组比较有差异(P<0.05)。5)无产褥感染、子宫破裂等并发症。6)新生儿结局:两组在新生儿窒息率、新生儿体重方面比较无差异(P>0.05);两组新生儿均无产伤。3病例组产程中采用分娩镇痛11例,未采用分娩镇痛79例,其母婴结局1)镇痛组第一产程、总产程时限较未镇痛组延长,比较有差异(P<0.05)。2)两组在产时出血、产后1 h、2 h、24 h出血量上比较无差异(P>0.05)。3)两组在新生儿窒息率方面比较无差异(P>0.05)。4)两组在分娩镇痛前(T0)的VAS评分比较无差异(P>0.05);两组在分娩镇痛后1小时(T1)、2小时(T2)、3小时(T3),宫口开全(T4)及胎儿娩出(T5)的VAS评分比较有差异(P<0.05)。结论瘢痕子宫妊娠成功阴道分娩母体第一产程、第二产程、总产程时限较非瘢痕子宫组延长;产时产后出血发生率、阴道手术助产率无增多;无产褥感染、子宫破裂发生;但瘢痕子宫妊娠阴道试产率偏低;新生儿窒息率及产伤率未增加。选用分娩镇痛可降低VAS评分,不增加产时产后出血量及新生儿窒息率,有利于提高产妇依从性。表18个;参117篇。
王世萍[2](2016)在《剖宫产术后阔韧带血肿、腹膜后血肿1例诊治体会》文中认为目的探讨剖宫产术后阔韧带血肿的诊断,治疗及预防措施。方法对我院2016年1月经治的剖宫产术后巨大阔韧带血肿腹膜后血肿患者1例的临床资料进行报告。结果患者院外会诊后转上级医院诊治,再次手术治疗,术后40天治愈出院。结论剖宫产术后阔韧带血肿、腹膜后血肿关键在于预防,术前评估到位,掌握剖宫产指征,术中止血彻底,应加强术后监护和观察,尽量早发现,早治疗,避免误诊及延误病情,可缩短血肿的治愈时间及患者预后。
罗赛姣[3](2013)在《宫口开全后剖宫产致子宫切口撕裂大出血1例》文中认为笔者所在医院收治宫口开全后剖宫产致子宫切口撕裂大出血患者一例,现将具体情况报告如下。1病例介绍患者,女,25岁,已婚,因孕41+2周,孕1产0,规律腹痛6 h入院。查体:生命体征正常,心肺肝脾未发现异常;产科检查:宫高31 cm,腹围110 cm,ROP位,胎心180次/min,宫缩持续50 s,间歇1 min,内诊宫口已开全,胎头+3。给予吸氧处理,胎心仍持续在160180次/min。考虑胎儿宫内窘迫,另胎儿较大,经阴道分娩困难,急诊在连硬外麻醉下行剖宫产
张军英[4](2013)在《瘢痕子宫晚期妊娠分娩方式的探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瘢痕子宫晚期妊娠的分娩方式。方法:回顾性分析笔者所在科室2008年3月-2012年3月收治的240例瘢痕子宫晚期妊娠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阴道试产96例,试产成功60例,余36例因产科指征中转剖宫产。试产成功率62.5%,无一例发生子宫破裂。再次剖宫产180例,拒绝试产144例,其中56例有剖宫产指征。阴道分娩组新生儿窒息发生率为3.33%低于剖宫产组的5.56%,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出血量:阴道分娩组(220.35±15.35)ml,剖宫产组(450.75±20.81)ml,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瘢痕子宫晚期妊娠的孕妇终止妊娠方式的选择应有多方面的考虑,严格掌握阴道试产的适应证和禁忌证,对于符合条件的孕妇采用阴道试产,减少出血量、降低新生儿窒息发生率、剖宫产率,避免手术并发症。
王方方,王华[5](2013)在《10例脐带脱垂护理体会》文中指出脐带脱垂是产科急症之一,可在产时突然发生,造成围生儿死亡,其发生率为0.4%~10%[1],围生儿死亡率高达20%~30%[2]。故临床上一旦确诊,应立即采取措施,以降低围生儿死亡率。1临床资料2005年至2012年我院共收治了10例脐带脱垂患者,其中院外4例,院内6例,经产妇4例,初产妇6例;孕周37~40
张滢[6](2013)在《剖宫产术中应用新型娩头器效果及安全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通过对单胎头位择期及临产早期剖宫产术应用新型娩头器娩头新技术和传统手法娩头在娩头时间、难度及母婴损伤方面的对比性研究,分析娩头器娩头新技术的原理、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探讨新型娩头器助娩胎头的临床应用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选择2010年6月至2012年6月在天津市第四医院妇产科行剖宫产术的240例孕妇。纳入标准:孕足月、单胎头位、择期或临产早期(宫口≤1cm)孕妇。排除标准:前置胎盘、胎盘早剥、胎儿窘迫、妊娠期高血压疾病以及妊娠合并症等。将240例孕妇随机分为两组,研究组(娩头器娩头组)120例,对照组(徒手娩头组)120例,两组孕妇年龄、体重指数、产次、孕周、胎先露高低、腹部切口方式、手术指征及重复剖宫产次数(均为第2次剖宫产术)比较均无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两组的娩头时间、娩头困难的发生率、子宫切口延裂、术中出血、新生儿出生体重、新生儿窒息、湿肺症等指标进行观察和统计学分析,评价娩头器娩头新技术的临床应用效果及安全性。结果:1.两组娩头时间比较。研究组的娩头时间11.57±4.64秒,最短4秒,最长27秒;对照组15.34±10.96秒,最短5秒,最长87秒。研究组的娩头时间明显少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P<0.01)。2.两组术中出血量比较。研究组术中出血量225.83±40.01ml,最少145ml,最多437ml;对照组术中出血量251.44±78.10mml,最少165ml,最多620ml。两组比较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P<0.01)。3.两组子宫切口延裂的比较。研究组子宫切口延裂1例,明显低于对照组的8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两组娩头困难发生率的比较。研究组无娩头困难发生,对照组娩头困难7例,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两组新生儿出生体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两组新生儿窒息、湿肺症及产伤的比较。研究组无新生儿窒息,发生新生儿湿肺症1例,对照组新生儿窒息6例,湿肺症8例,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无新生儿头皮血肿、颅内出血、颅骨骨折、颜面损伤等并发症发生。7.娩头器副损伤。应用娩头器娩头120例中未发生新生儿头皮血肿、颅内出血、颅骨骨折、颜面损伤、膀胱损伤等母婴并发症,充分证实了娩头器的安全性。结论:1.在单胎头位、择期或临产早期(宫口≤1cm)剖宫产术中应用新型娩头器助娩胎头,改变了剖宫产传统的娩头机制。娩头器不进入宫腔,娩头是根据力学原理分两步完成,先出宫腔,再出腹腔,因此与传统娩头技术相比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少,子宫切口延裂少,产妇的损伤小,娩头时间更短,新生儿损伤的发生率更低。2.应用新型娩头器娩头新技术助娩胎头,可明显缩短胎头娩出时间,减少娩头困难的发生、减少新生儿窒息及湿肺症等新生儿损伤的发生。3.应用新型娩头器娩头新技术助娩胎头,可明显减少子宫切口延裂,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量,减少对孕产妇的损伤。4.娩头器下推子宫切口下缘,对胎头不形成压力,且娩头器表面光滑,匙部弯曲弧度与胎头弧度相适应,利于胎头滑入,因此,充分保证了娩头器对新生儿损伤小,使用安全。5.新型娩头器在择期或临产早期(宫口≤1cm)的单胎头位剖宫产术中适用,尤其适用于胎头高浮者,对于头先露的各胎方位均适用,对于头位双胎妊娠的剖宫产术,理论上分析可以应用,但还缺乏临床实践,需进一步研究。
陆玉霞[7](2012)在《头位难产不同分娩方式的临床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在头位难产中阴道助产和剖宫产对母婴的影响,为科学选择分娩方式提供依据。方法回顾分析2009年7月—2012年7月中阴道助产65例和第二产程剖宫产138例临床资料,对两组的母婴预后、住院日及住院费用进行比较分析。结果两组均无母婴死亡,新生儿窒息率及新生儿发病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但剖宫产组的产后出血率、产道延长裂伤及产后病率高于阴道助产组,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剖宫产组患者的住院日和住院费显着高于阴道助产组(P<0.05)。结论阴道助产和剖宫产对新生儿影响无明显差异,但剖宫产对母亲的损伤较大,患者负担较重,应尽量避免行剖宫产术。熟练掌握阴道助产的技术可以减少母亲的损伤,降低剖宫产率,减轻患者的负担。
李铭,卢志茹[8](2012)在《瘢痕子宫再次妊娠分娩方式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探讨瘢痕子宫再次足月妊娠的最佳分娩方式。方法回顾性分析203例瘢痕子宫再次妊娠孕妇的临床资料。结果选择阴道试产156例,试产成功115例,余41例因产科指征中转剖宫产,试产成功率73.7%,子宫不全破裂发生率0.6%,选择行剖宫产者47例,其中B超检查提示子宫下段切口为Ⅱ级或Ⅲ级瘢痕21例均采取剖宫产术,7例术中发现子宫下段肌层缺如,如仅留绒毛膜、蜕膜层、浆膜层,子宫不全破裂发生率14.9%。结论 B超检查对瘢痕子宫再次妊娠分娩方式选择有重要意义;具备阴道试产条件者在充分术前准备下可行阴道分娩。
王华英,张月梅[9](2010)在《指法按摩会阴体对降低初产妇分娩会阴撕裂程度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指法按摩会阴体降低初产妇分娩会阴撕裂程度的效果。方法采用便利取样法选取在本院产科住院分娩的初产妇177例,随机分为观察组84例和对照组93例,对照组采用传统方法保护产妇会阴,观察组在宫口开全后助产士采用指法按摩会阴体与传统保护会阴相结合的方法。观察两组产妇分娩过程会阴撕裂程度,产后出血量,新生儿窒息率及新生儿锁骨骨折情况。结果观察组会阴撕裂程度明显轻于对照组,产后出血量明显少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均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初产妇宫口开全后采用指法按摩会阴体可减轻产妇会阴损伤程度,效果优于采用传统会阴保护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宿仕萍[10](2008)在《脐带绕颈302例分析》文中提出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摘要 |
| abstract |
| 英文缩略表 |
| 引言 |
| 第1章 调查研究 |
| 1.1 对象与方法 |
| 1.1.1 研究对象 |
| 1.1.2 资料收集 |
| 1.1.3 相关定义 |
| 1.1.4 分娩镇痛 |
| 1.1.5 质量控制 |
| 1.1.6 统计学分析 |
| 1.2 结果 |
| 1.2.1 研究对象的基本特征分析 |
| 1.2.2 研究对象的临床指标分析 |
| 1.2.3 两组新生儿特征分析 |
| 1.2.4 分娩镇痛对瘢痕子宫再次妊娠阴道分娩的影响 |
| 1.3 讨论 |
| 1.3.1 瘢痕子宫再次妊娠阴道分娩现状 |
| 1.3.2 瘢痕子宫再次妊娠阴道分娩孕产妇基本特征分析 |
| 1.3.3 瘢痕子宫再次妊娠阴道分娩母体、新生儿特征分析 |
| 1.3.4 瘢痕子宫再次妊娠应用分娩镇痛阴道分娩母婴特征分析 |
| 1.3.5 对瘢痕子宫妇女建议干预措施 |
| 1.4 小结 |
| 参考文献 |
| 第2章 综述 瘢痕子宫妊娠阴道分娩现状概述 |
| 2.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 2.2 全球现状 |
| 2.2.1 国外研究现状 |
| 2.2.2 我国研究现状 |
| 2.3 瘢痕子宫妊娠顺产的可行性和安全性 |
| 2.4 瘢痕子宫妊娠阴道试产的适应证、禁忌症 |
| 2.4.1 适应证 |
| 2.4.2 禁忌症 |
| 2.5 VBAC在产程中的监测 |
| 2.5.1 自然临产者 |
| 2.5.2 TOLAC的引产 |
| 2.5.3 分娩镇痛 |
| 2.6 并发症及处理 |
| 2.6.1 子宫破裂的征象 |
| 2.6.2 处理 |
| 2.6.3 应急预案 |
| 2.7 未来与展望 |
| 参考文献 |
| 结论 |
| 附录 VBAC调查表 |
| 致谢 |
| 导师简介 |
| 作者简介 |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 1 病例介绍 |
| 2 讨论 |
| 2.1 掌握剖宫产指征 |
| 2.2 术中子宫切口的选择 |
| 2.3 术中掌握合理助娩胎头技巧 |
| 2.4 裂伤的缝合 |
| 1 资料与方法 |
| 1.1 一般资料 |
| 1.2 方法 |
| 1.3 新生儿阿普加评分标准 |
| 1.4 统计学处理 |
| 2 结果 |
| 2.1 试产与剖宫产 |
| 2.2 新生儿阿普加评分 |
| 2.3 出血量 |
| 3 讨论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前言 |
| 研究现状、成果 |
| 研究目的、方法 |
| 对象和方法 |
| 结果 |
| 讨论 |
|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 综述 头位剖宫产术中娩头困难的原因分析和处理进展 |
| 综述参考文献 |
| 致谢 |
| 1 资料与方法 |
| 1.1 一般资料 |
| 1.2 方法 |
| 1.3 统计学处理 |
| 2 结 果 |
| 2.1 两组产妇的预后 |
| 2.2 两组新生儿情况 |
| 2.3 两组产妇住院日和住院费用情况 |
| 3 讨 论 |
| 3.1 决定分娩方式的因素分析 |
| 3.1.1 产道受压程度 |
| 3.1.2 胎头高低 |
| 3.1.3 头盆关系的松紧程度 |
| 3.2 头位难产剖宫产术指征 |
| 3.2.1 选择性剖宫产术 |
| 3.2.2 临产过程中考虑剖宫产术 |
| 1 资料与方法 |
| 1.1 一般资料 |
| 1.2 方法 |
| 1.2.1 孕期管理 |
| 1.2.2 分娩方式 |
| 2 结果 |
| 3 讨论 |
| 1 资料与方法 |
| 1.1 一般资料 |
| 1.2 方法 |
| 1.2.1 对照组 |
| 1.2.2 观察组 |
| 1.3 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
| 1.4 统计学方法 |
| 2 结果 |
| 2.1 两组产妇会阴撕裂程度比较 |
| 2.2 两组产妇产后各项指标比较 |
| 3 讨论 |
| 3.1 会阴侧切术和传统托肛法的现状分析 |
| 3.2 指法按摩对减轻产妇会阴撕裂程度的效果分析 |
| 3.3 会阴指法按摩的注意事项 |
| 4 小结 |
| 1 临床资料 |
| 2 结果 |
| 3 讨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