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威熙[1](2021)在《农业水价综合改革效应研究 ——以山东省为例》文中研究指明1985年以来的农业水价改革虽取得明显成效,但始终面临“两难”问题:水价偏低会造成水资源浪费和农田水利设施运营维护成本不足,水价提高会带来农户收入的减少,甚至影响粮食生产和粮食安全。相较于传统农业水价改革单纯提高农业水价,2016年起全面推行的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强调综合施策,试图通过综合运用“一提一补”、“水权交易”等举措破解“两难”问题。本文综合运用资源配置理论、农户行为理论、制度变迁理论,廓清农业水价综合改革的效应机理,解析农业水价综合改革的理论参照点,揭示农业水价综合改革的激励约束效应;回顾农业水价改革历程和成效,梳理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动因,构建水资源所有者、供水方、用水方三方行为互动分析模型,探析各利益相关者激励相容机理;以山东省的实践为例,运用综合评价法、聚类分析法对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实施现状进行评价;综合运用Meta方法、PSM方法测度农业水价综合改革的农户行为响应情况;构建农业水价综合改革效应系统仿真模型,评估改革的效应,识别关键影响因素;在此基础上提出政策建议。本文的主要研究结论如下:第一,农业水价综合改革的进程是在水资源所有者和供水方、用水方等利益相关者相互博弈的过程中推进的,各主体在改革的过程中不断追求各自利益最大化。完善的制度安排是农业水价改革成功的前提,只有各相关主体的利益都能够在农业水价综合改革中得到相应保障,改革才得以顺利进行。当前的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实践,较好地保障了供水方和水资源所有者的利益,但是,用水方的利益只在改革试点的局部地域和短时期内有一定保障,构成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广泛推行和长久实施的潜在阻力。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利益相容激励机制的实现,有赖于终端用水户节余水权交易机制的支持,通过将农业节水高价转入工业和城市用水,实现水资源优化配置的社会和经济利益,形成农业水价综合改革的良性循环。目前农业水权终端交易既面临市场机制不健全、交易途径有限、计量设施不完善等制度和技术难题,也受到小农户分散经营的限制。应构建终端用水户节余水权交易机制,重点在严重缺水区、农业规模经营区等改革条件相对成熟的地区,探索水权的分解确认、交易形式、交易程序等,逐步形成能复制、可推广的典型经验。对于大部分区域,在农业节水分散于众多的农业用水户的情形下,为了节约水权转换成本,提升农业节余水权转换效率,重点探索实行水权回购制度。第二,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实施状况存在区域差异。各地市的改革进展在资金投入、政策实施、以及奖励机制等方面存在差异,反映了各个地区农业发展状况和地方财政支持能力的差异。粮食主产区农业用水量大,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和运营维护经费缺口大,改革任务普遍较重,但农业县区一般经济能力有限,对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开展的地方支持能力不足,改革面积和经费投入失衡。依靠农业水价提升收入补偿水利设施建设运营维护成本和筹集精准奖补资金目前还难以实现,农业水价综合改革的经费来源主要依赖于财政支持,数量有限、来源不稳定,资金短缺成为许多地区农业水价改革开展的制约因素。国家层面应增加财政投入力度,明确各级财政投入比例,为基层推进改革提供制度化的资金来源渠道。应完善粮食主产区专项财政支持政策,在资金投入、农田水利建设等方面予以适当政策倾斜,并探索经济发达区域在政策、资金、工程等方面对口支援。第三,尽管目前改革执行者和承受者均对农业水价综合改革相关措施总体评价较高,但是对于其核心环节“水价形成机制”和“水权制度”的认可度并不高,普遍认为在现有条件下农业水价综合改革的效应依然主要依赖于工程设施建设和国家加大农田水利财政投入,市场机制能够发挥的作用有限。因而必须继续明确农业节水和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维护的公益性定位,加大对节水灌溉工程的投入,同步配套与改革区域任务、财力相适应的终端计量设施,为推进农业水价综合改革提供基础保障。进一步完善农业水价形成机制,合理核定供水成本、科学制定供水价格,构建中央财政、地方财政和农户责任明确的农田水利设施建设运行维护经费分担制度,逐步落实农业供水价格调整到位,从而保障农田水利设施的长期良性运行。第四,农业水价综合改革能够促进农户节水行为响应。提高水价能够激励农户减少灌溉次数、采用节水技术、改种抗旱品种等节水行为,农业水价综合改革“一提一补”、“水权交易”、“节水奖励”的制度设计,能够在提高农户节水技术采用意愿的同时降低弃灌风险。文化程度、节水技术培训对农户节水技术采用具有正向影响。相较于水价调整和奖补激励,增加农户收入、推进适度规模经营对于实现农业水价综合改革的预期效果有更为显着的影响。运用“一提一补”机制引导规模化与专业化节水,一方面,优先支持规模农户发展节水灌溉、参与节水灌溉工程的建设和管理,提高农业灌溉集约化、规模化,提升用水效率与产出效益,另一方面,提供灌溉服务补贴,鼓励规模农户为小农户提供灌溉服务,提高灌溉组织化、社会化、产业化水平,从而有效应对小农经济结构对节水农业发展的现实约束。推进农地健康流转,增加农业收益,逐步创造农业水价水权交易机制能够发挥有效激励的制度环境。
刘思源[2](2021)在《陕北农牧交错带沙地农业利用规模的水资源调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陕北农牧交错带位于毛乌素沙地东向黄土高原的过渡地带,该地区农牧业交错演替,具有明显的交错过渡性、生态环境脆弱性和水资源紧缺性。当前陕北农牧交错带沙地治理和利用已具规模且不断扩大、农业用水量持续增长。若仍保持现有无序扩张的趋势,当开发规模超过水资源支持能力,将对当地生态环境造成威胁,对经济发展造成影响。因此,协调研究区内资源开发与生态保护间的关系对于实现地区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决定意义。本文针对陕北农牧交错带沙地农业利用过程中存在的水资源贫乏、生态环境脆弱等问题,明确了水资源对区域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关键作用,开展了水资源模拟预测;以水资源对沙地农业开发的支持能力为约束,建立沙地农业利用的水资源调控模型,并采用改进的NSGA-Ⅱ多目标优化算法,探索水资源调控下的沙地农业利用的适宜规模,为交错带的资源可持续利用、生态环境良性提升、经济社会稳固发展提供支持。论文主要的研究成果如下:(1)基于VAR模型分析了水资源对交错带农业发展的动态影响,明确了水资源在沙地农业发展中的关键作用。选取了交错带农业发展过程中紧密相关的水资源、农业经济、土地利用及生态环境等多方面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依据典型指标建立了多变量VAR模型,采用脉冲响应和方差分解法定量地分析了水资源对交错带农业发展过程的动态影响,结果表明水资源综合占比在总用水量、农业用水量、农林牧渔总产值、沙地面积及生态服务价值等指标中贡献度分别为94.44%、90.93%、58.86%、86.39%、70.93%,说明水资源在交错带农业发展中扮演着关键性资源的角色,是主要影响因素和资源动力。(2)基于TOPMODEL模型和WAS模型联合模拟了交错带自然社会二元水循环,对未来交错带水资源可利用量进行预测。利用TOPMODEL模型开展基于DEM的径流过程模拟,采用启发式分割算法进行历史径流资料的突变点分析,确定1979年为突变点所在年份,划分1980-2000年为率定期,2001-2018为验证期,率定期和验证期模型的效率用WAS模型对交错带供水情况进行预测,得到交错带在北京气候模式BCC-CSM1.1下RCP2.6、RCP4.5、RCP8.5三种降雨情景的2025年可供水量分别为15.14亿m3、14.46亿m3 和 14.70 亿 m3,2030 年分别为 18.84 亿 m3、18.45 亿 m3 和 18.72 亿 m3。(3)构建了沙地农业利用的水资源调控模型,并设置了多元调控情景。根据沙地农业可用水量的区间量化原理,明确了用水上限,获得了 2018年和2025年交错带沙地农业可用水量分别为 19113 万 m3、17880.5 万 m3,2030 年 RCP2.6、RCP4.5、RCP8.5 降雨情景下分别为25571.6万m3、23928.8万m3、26390.8万m3。基于Markov模型对交错带土地利用类型进行预测,2025、2030年沙地农业利用的可开发沙地规模分别为2992.41km2和2763.72km2。从水资源条件、节水措施及农作物种植结构三个角度设置调控情景,包括降雨情景(3种)、节水情景(3种)、种植情景(7种),共形成63种方案集。(4)采用基于正交试验设计思想和ε占优机制的oε策略改进的NSGA-Ⅱ算法,求解了水资源调控模型。以沙地农业利用规模最大为原则,选取了 15种推荐方案,各方案下榆阳区和神木县可开发规模占未利用沙地比例最低,2018年、2025年和2030年中最大占比分别为(18.57%,4.08%)、(7.06%,28.6%)、(5.01%,0%);占比最高的区域为府谷县和定边县,分别为(100%,31.24%)、(100%,47.82%)、(100%,100%),交错带2018年、2025年和2030年中可开发规模最大占比分别为24.54%、14.71%、29.99%。总体来看,交错带沙地农业利用规模在空间分布上呈现出东西部高中间低的状态。结果表明,在大量依靠引调水工程的前提下,交错带在各情境下水资源仍无法支撑未利用沙地的完全开发,水资源分布不均且形势紧张。(5)利用水土资源匹配指数法研究了交错带水土资源空间匹配格局变化。交错带沙地农业水土资源匹配指数主要分布范围是[53.07,122.14],沙地农业可用水量与利用规模呈现出不匹配状态。在空间分布上,榆阳区和神木县匹配系数始终<0,呈现出地多水少、沙地农业可用水量不足现象;府谷县2018、2025、2030年指数范围分别在[1.77,1.98]、[3.36,5.84]、[-0.39,1.71],沙地农业可用水量与开发规模保持在均衡范围内,水土资源匹配状况最优;交错带水土资源匹配格局呈现出从东北部地多水少向西南部水多地少过渡,基本与沙地农业利用规模空间分布情况相印证。沙地农业发展的不均衡导致各县区水土资源匹配格局呈现出空间差异性,节水效率的提升有助于提升水土资源匹配程度,高效的农业灌溉管理措施仍是改善交错带水土资源匹配格局的有效途径。
刘宝[3](2021)在《农业水费政策执行问题研究 ——以山东省引黄灌区为例》文中研究指明农业灌溉用水水费,一头连着各级政府,一头连着农民群众;水费政策执行效果,既关系农民的切身利益,又关系粮食安全这一国家战略,还关系到到农业水利工程事业的持续发展以及水资源节约利用。近年来,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上升为重大国家战略,为沿黄地区引黄水费政策执行和农业高质量发展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山东省沿黄地区水费征收问题由来已久,一直是一个非常敏感而且令人头疼的问题,执行的效果并没有达到政策的预先设想,有的地方甚至与政策设计的初衷相背离,没有达到节水灌溉的效果。当前,环境要素制约趋紧、水资源短缺日益突出,农业用水的刚性需求与供水的严重不足矛盾愈发尖锐,通过农业水费政策有效执行来促进水资源节约利用,具有很强现实紧迫性。如何提升农业水费政策的执行效果,已成为当前一项重要研究课题。本文以山东省引黄灌区为例,采用案例分析法和深度访谈法,探寻农民、灌区、市县乡政府及部门等多个层面对农业水费政策执行情况的反馈,从表象中找到问题所在。运用史密斯政策执行过程模型的理论视角,对山东省引黄灌区农业水费政策执行问题背后的原因进行深入剖析,研究发现:资金保障不足和政策调整滞后使得政策的可行性打了折扣,现行的分级管理体制不利于灌区内部水资源的统筹调配,农民对水费政策的认同和支持不够,政治、经济、物理、生态等环境或多或少都存在制约政策执行之处。按照史密斯政策执行过程模型的四个纬度,针对性地提出了进一步健全完善政策、理顺引黄灌区管理体制、增强农民对政策执行的认同和支持、营造农业水费政策执行的良好环境、建立政策执行情况的评估反馈常态化机制等对策建议,以期提升农业水费政策的执行效果,并希望能对各地水费政策执行提供一定的借鉴。
杜捷[4](2020)在《农业水土资源利用评价与均衡优化调控研究 ——以宁夏为例》文中指出农业水土资源是人类生产生活的物质基础,其分布不均衡和利用不合理等问题严重威胁区域发展和粮食安全。本文以理论构建为前提,用空间分析方法对宁夏农业水土资源匹配特征进行分析评价,解析了水土资源利用因素对农业产出影响的关键问题,通过耦合协调模型综合评判宁夏农业水土资源与经济、生态系统耦合协调发展状态,最后选取代表性灌区构建水土资源均衡优化配置模型展开实例研究,为宁夏农业水土资源管理提供理论与技术支撑。主要结论有:(1)通过提炼农业水土资源均衡优化调控的基础理论,提出农业水土资源均衡优化调控的概念及以“水土资源均衡匹配”、“大系统协调”和“时空均衡”为核心的内涵要义,同时阐述了农业水土资源均衡优化调控应遵循的基本原则、决策机制及实现该目标的主要技术路径。(2)宁夏灌溉用水量与有效灌溉面积之间的空间平衡度明显高于农业灌溉用水量与耕地面积。2007~2017年,宁夏农业水土资源匹配度不断提高,但有灌溉条件的地区农业水资源分配出现更大的变异性。宁夏中北部县区的错配指数较低,农业灌溉用水充分,而东南部县区地多水少的问题始终较严重。研究期宁夏农业灌溉用水量对农业土地面积变化的敏感性增加,高敏感区域逐渐向宁北转移。此外,研究表明单位面积水资源量法对自然本底差异较大的地区不适用。(3)基于LMDI因素分解结果,农业用水效率是影响宁夏农业产值变化的最重要的因素,提高农业用水效率是农业经济发展的首要策略。从不同作物角度考虑,2007~2017年,粮食生产结构效应为宁夏全区粮食产量增长的最大正向驱动力,表明研究期内宁夏粮食作物结构调整的方向是合理的;若不分作物分析,耕地利用集约度效应和耕地利用广度效应分别为粮食总产量增加的主要增量、减量效应,未来粮食生产发展的关键措施应是提升粮食单产能力和提高复种指数。(4)2007~2017年,宁夏农业水土资源系统、农业农村经济系统和生态环境系统综合评价指数均呈明显递增趋势,“农业大系统”及“两两系统”均呈现由“高耦合—低协调”向“高耦合—高协调”发展,农业水土资源与外部系统逐步向良性有序的方向发展。(5)选取贺兰县灌区为实例进行研究,构建基于“水土资源均衡、灌溉水时空均衡和生态水位控制”的灌区多目标水土资源均衡优化配置模型,将优化配置模型与地下水模拟模型耦合计算,得到规划年贺兰县灌区灌溉水资源优化配置方案,实现了灌溉水资源时空均衡调配和地下水位有效调控。
牛杰[5](2020)在《沂源县农业水价综合改革 ——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前,农业是我们山东省各地区使用水资源的大头,随着近几年来乡村振兴的大力推行,农民在农业上用水需求逐渐增加。为此,农业用水保持稳定对我省今后的农业发展非常重要,但是水资源缺乏与浪费、农业水资源设施设备不健全、用水效率低、管理不够到位等问题近期频繁出现。当地有关政府部门曾通过分析增加水资源供给和财政补贴等方式来解决当前的农用水问题,事实上结果并不理想。农业用水问题的解决直接影响着农业现代化推行。从此方面来考虑,实施农业水价综合改革无疑是目前推动水价改革发展的一大重要举措,农业发展的整体布局与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密切相关,只有通过农业水价综合改革才能更好地实现水资源的供需平衡,为农业实现现代化、持续化发展,提供强大的制度保障。在现今大环境下,合理分析并考量现已推行农业水价综合改革的试点区具体改革实际,对其进行合理分析,对我们实现农业节水目标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山东省沂源县是我省实行农业水价综合改革的试点区之一,本文以沂源县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沂源县改革情况的实际走访调研,在充分了解沂源县试点区农业水价综合改革情况后,从利益相关者角度对沂源县农业水价综合改革进行深入剖析,通过与其利益相关方深入交流访谈,客观描述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实施后取得的成效和经验。运用米切尔评分法为基本方法对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利益相关者的合法性、权力性以及紧迫性进行打分,根据具体评分结果,从利益主体角度找出当前沂源县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存在的问题,为沂源县农业水价综合改革深化发展提出可行性建议。经本文研究结果表明:目前,沂源县的农业水价改革已经取得较好的效果,但是在落实政策时仍然存在许多问题,例如农业水权制度问题、农田水利工程管理问题等。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为基本,结合沂源县当地实情,最终选定大众媒体、企业、当地居民、公益组织、农户用水协会、农业经营主体、村委会、供水部门、地方水利站、县水管部门、地方政府和中央政府12个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利益相关者。经计算,最终确定其顺序为:大众媒体<企业<当地居民<公益组织<农户用水协会<农业经营主体<村委会<供水部门<地方水利站<县水管部门<地方政府<中央政府。为此,从政府、公众、社会三角度出发,努力加强各利益方协同,切实提高执行度,对完善农业水价综合改革,推进沂源县农业现代化进程,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
李聪[6](2020)在《引黄入冀补淀工程水量供需耦合分析》文中认为引黄入冀补淀工程于2019年正式向白洋淀供水,该工程跨黄河、海河两大流域,历经6市26个县(市、区),是为解决工程沿线地区农业灌溉缺水及地下水超采等问题、向白洋淀实施生态补水而建立的永久性引水工程。由于水源区、受水区属于不同流域,水源区的可供水量、供水时间与受水区的需水量、需水时间存在差异,因此需要对工程水源区黄河、受水区沿线及白洋淀进行供需平衡及耦合分析。本文以引黄入冀补淀工程受水区白洋淀和沿线农业灌区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分析不同水平年黄河可供水量、不同水平年白洋淀补水情况和沿线灌区灌溉需水量对水源区供水时间水量、受水区白洋淀补水时间水量和沿线农业灌溉时间水量之间进行合理分析以期为工程运行调度提供参考。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和结果有:(1)利用白洋淀1920-2016年实测水位数据,采用M-K突变性检验出白洋淀水位变异点为1963年、1965年,1983年后下降趋势显着;通过选择年极端水位、年区间水位持续时间等指标分析了近年来白洋淀水位特征,将白洋淀年内水位变化分为10月1日-翌年3月1日、3月1日-6月1日、6月1日-10月1日三个不同阶段,确定3月1日、10月1日为白洋淀水位变化节点日期。计算不同频率下月最低水位结合年内展布法得出不同水平年水位变化过程,选取不同典型年确定白洋淀不同水平年需水量1.21亿m3、1.76亿m3、2.14亿m3;提出了针对于引黄入冀补淀工程的白洋淀补水方案,即当白洋淀10月1日水位为6.96m时,可不向白洋淀补水;当白洋淀10月1日水位分别为6.44 m、5.66 m时,通过本工程向白洋淀补水1.21亿m3、1.76亿m3;当白洋淀8月16日水位为5.34 m时,立即启用本工程进行引水,向白洋淀补水1.58亿m3,于1 1月初结束,至翌年1月继续补水0.42亿m3。(2)选取1981-2010年工程沿线27个县的累年降水量数据,分析河北沿线受水区内小麦、玉米、棉花三种作物不同生育期内降水量,表明小麦生育期内降水量最少,小麦越冬期和发育中期降水量自邯郸至沧州呈现逐渐增多趋势。通过定额法计算水平年灌区净需水量为3.68亿m3,毛需水量5.04亿m3。农村水网建设需水量0.0033亿m3并入灌区需水量计算引黄入冀补淀工程沿线受水区需水。(3)对黄河和白洋淀1956-2000年径流量资料应用Copula方法构建水源区黄河与受水区白洋淀之间的二维联合分布模型并计算了二者之间丰枯同步、异步概率分别为43.77%,56.23%,以水源区和受水区同时出现枯水年定义为非正常调水状态,正常调水状态的概率为91.99%,说明黄河来水有利于实现对白洋淀的补充。通过黄河分配方案和流量控制指标对黄河可供水量进行分析,确定不同水平年黄河可供水量为6.80亿m3、6.20亿m3、5.60亿m3;对黄河可供水量、白洋淀补水水量和工程沿线受水区需水水量进行耦合分析,确定邯郸、邢台、衡水、沧州、廊坊各个灌区需从干渠口引水量分别为0.44亿m3、0.16亿m3、0.15亿m3、0.23亿m3、0.03亿m3,工程沿线受水区灌溉水量满足程度为46.67%。
王爱滨[7](2020)在《灌区水资源供需平衡及节水潜力研究》文中指出本文以河南某引黄灌区为研究对象,基于对灌区供、用、耗、排水量和社会经济现状的调研,分析了灌区供水、用水和耗水特点;运用模糊综合评判模型和层次分析法(AHP)建立了灌区用水评价体系并对灌区用水现状水平进行评价。根据灌区水资源现状和供水条件对不同保证率的可供水量进行预测,使用时间序列预测模型对灌区规划年的工业和生活需水量进行预测,并对基于种植结构调整下不同保证率的农业需水量进行预测,分析规划年灌区水资源供需平衡关系。在冬小麦和夏玉米作物需水量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制定出高效节水的灌溉制度,并计算出在此制度下的节水潜力;分别对提高农业水资源利用率和调整农业结构条件下的节水潜力进行分析计算,得出灌区农业理论节水潜力。主要研究内容和结果如下:(1)用水水平典型调查结果显示,灌区主要供水水源有黄河水、南水北调工程和浅层地下水。2007~2016年灌区平均供水量为2.17亿m3,其中2013年供水量最少为18533.79万m3,2016年供水量最多为22564.65万m3;由多年供水和降雨资料表明,灌区供水量随引黄水量的变化而变化,且与灌区降雨量的多少有关。灌区用水规律呈现季节性强的特点,农业为主要用水户占用水总量的82%以上。灌区耗水类型可分为农田灌溉、工业、城镇生活、农村生活、自然生态耗水等五大类;2016年灌区总耗水量18218.22万m3,其中农田灌溉耗水量占耗水总量的81.56%。灌区排水量由洪涝水量和灌溉排水量组成,2016年灌区总排水量为25149.08万m3。灌区用水水平低于全国平均水平。针对该灌区水资源状况和用水特点建立了用水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并建立模糊综合评价模型,运用层次分析法(AHP)对灌区用水水平进行综合评价,灌区综合用水水平处于较差等级。(2)本文通过对灌区多年降雨量数据进行分析,并结合灌区过境水量和对浅层地下水资源量的计算得到,2025年灌区可供水量为:丰水年22208.63万m3,平水年20349.62万m3,枯水年18277.14万m3。运用时间序列预测模型,分别对灌区近十年工业和生活用水量进行数据平稳检验和模型识别,结果显示灌区工业用水量符合AR(1)模型,生活用水量符合ARMR(0,1,0)模型。通过对种植结构的预测,对灌区农业需水量进行预测。预测结果为:灌区丰水年总需水量17616.35万m3,平水年20494.18万m3,枯水年23980.55万m3。经水资源供需平衡分析,除丰水年外,规划年灌区平水年和枯水年都在将处于缺水状态,其中平水年农业缺水量为1905.23万m3,枯水年农业缺水量为5619.05万m3。枯水年缺水率为23.78%,灌区缺水严重。(3)基于对冬小麦和夏玉米需水量的研究,利用动态规划法制定了高效节水灌溉制度。结合此制度并运用工程技术和调整灌区农业种植结构提高农业水资源利用率,计算出灌区理论农业节水潜力为3674.25万m3,该结果也进一步证明了高效节水灌溉制度的有效性和改进种植结构的可行性,为灌区节水农业的发展提供理了论依据。
赵二妮[8](2019)在《引黄灌区不同水肥措施对作物水肥利用效率及产量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我国社会生产力和国民经济取得了较快发展,农业水平得到了一定的提高。但是,目前我国的水肥利用效率仍处于较低水平,水资源浪费及农业污染问题日趋严重。选择合理的水肥处理措施,是在保证作物产量的前提下,提高水肥利用效率,减少水肥浪费的一个重要途径。本文以冬小麦为研究对象,试验区位于山东聊城位山灌区。通过设置多种施肥灌溉方案,分析土壤含水率变化特征、氮素在土壤剖面的分布特征;分析不同水肥处理措施对冬小麦生长指标及产量的影响;计算作物水分利用效率、氮肥利用效率;根据测坑试验及DSSAT-CERES-Wheat模型模拟结果,筛选最佳的水肥处理措施。本文主要结论有以下几点:(1)通过对土壤含水率变化规律的研究,发现不同水肥处理措施对土壤含水率整体变化规律的影响差异不显着,在冬小麦收获后,土壤平均含水率为25%31%;施肥量相同时,土壤含水率随灌溉量的增加而增加;试验方案中3号测坑的水分利用效率最大,6号测坑低水低肥的灌溉水利用效率最大,但低肥低水处理时作物的产量较低,在实际生产中应选择灌水定额为675kg/hm2,施氮量为198kg/hm2方案,在保证产量的前提下,提高了水分利用效率。(2)通过对比不同水肥处理件下,氮素在土壤剖面上浓度分布特征,发现在冬小麦生长期间,硝态氮主要集中在40120 cm,灌溉量是影响其分布的主要因素;铵态氮主要聚集在80cm以上,施肥量是影响其分布的主要因素;总氮主要分布于40160 cm,灌溉量是影响总氮分布的主要因素。(3)通过对氮肥利用率的计算分析发现:实验方案3号测坑处理有利于氮素的高效利用,达到39.05%;对比不同的施肥量,当施肥量较低时,增加灌溉量会使氮肥偏生产力降低。(4)冬小麦的株高、叶面积受灌溉量的影响更显着,而干物质的积累量主要受施肥量的影响。根据对冬小麦生长指标及水肥利用效率的研究发现,灌溉对冬小麦产量的影响比施肥更为显着,在一定条件下,水分是导致冬小麦产量波动的主要因素。(5)结合测坑试验及DSSAT-CERES-Wheat模型模拟结果,筛选灌水次数为3次,每次灌水定额为700 m3/hm2,施氮量为180-200 kg/hm2,其中50%用于底施,50%用于拔节期追肥,作为该地区平水年冬小麦最优的水氮管理方案,有利于提高氮肥利用效率,节约水资源,提高作物产量。
侯健[9](2019)在《昌乐县五图街道引提水工程可行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由于近年来五图街道农业灌溉区出现持续严重旱情,区域内现状可利用水资源及供水设施严重不足,不能满足农业基本用水要求,农田减产甚至绝产,农业产量及农民收入剧减。正是在此背景下,昌乐县将充分利用区域内南寨水库水源条件,新建应急供水水源工程,缓解农业灌溉区的旱情,保证农业基本用水需求,该工程项目的建设目标和内容符合应急水源工程要求。为了减少投资风险,为项目决策者做最终决策提供参考,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案例分析法、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对昌乐县五图街道引提水工程的可行性进行探讨和分析。首先通过研究国内外引提水和项目可行性研究的相关文献,发现我国项目建设比较多,但关于国内外关于小区域引水灌溉的研究较少,并且很多项目由于事前没有做可行性研究报告,盲目投资兴建,投资风险,导致投资项目失败;然后通过对项目区水资源情况的考察,确定昌乐县五图街道引提水工程项目建设的必要性,对两种引提水方案对比,经过综合比较,推荐方案一作为本项目总体布置方案。并对方案一建设内容和施工设计进行研究。从技术可行性、水资源供需平衡的分析、抗旱应急水源的可靠性三方面对该项目进行可行性论证;最后,对该项目进行综合效益可行性分析,分别从项目投资估算与资金筹措、抗旱效益分析、国民经济分析、环境影响分析等方面对该项目的可行性进行论证。通过以上对该项目的可行性分析,得到如下结论:本工程通过应急供水工程从南寨水库取水,解决五图镇2600亩农田灌溉用水。使项目区内的水生态环境得到改善和恢复,增加农田的灌溉受益面积,并产生一定的供水效益,经济评价计算,除得到符合社会折现率8%的社会盈余之外,还可以得到152.60万元的超额盈余,从经济评价的角度分析,该项目在经济上是合理可行的。同时使项目区的基础设施得到进一步完善,提升区域水域及水生态环境质量,提升城市品味,打造宜业、宜居家园,提高土地升值潜力。
屈晓娟[10](2018)在《基于利益相关者的引黄灌区农业水资源节水激励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我国70%以上的耕地分布在常年灌溉带与不稳定灌溉带,农业生产对水资源灌溉依赖性极大。农业一直是我国的“用水大户”与“耗水大户”,用水占比达63%。然而我国是全世界13个贫水国之一,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为世界水平的28.87%,黄河流域用水供求矛盾更为尖锐,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为全国水平的38.43%,农业灌溉用水量却达流域总用水量的73.8%。同时面临水资源时间与空间分布极不均衡、水生态恶化日趋严重等约束,并且随着我国工业化与城镇化进程加快,农业用水被“挤占”问题凸显。农业用水得不到有效保障,将会直接威胁我国粮食安全战略,威胁13.9亿人的吃饭问题,同时也会掣肘生态文明建设与农业现代化有序推进。我国农业用水供给匮乏的同时,存在着农业水资源利用效率低下的问题。尽管经历了多方努力后农业用水效率出现缓慢提升趋势,却仍徘徊在0.53左右,远低于发达国家水平0.8。五十多年以来,我国一直致力于探索农业节水改革,试图通过各种节水方式提高农业用水效率,却未能达到预期效果,常年存在“多输”现象:灌溉设施陈旧、维修缺位,灌溉管理制度不顺畅、管理组织臃肿、水费收入远低于供水成本,农户农业收入低、承担实际水费远高于政府定价,政府连年给予节水补贴,财政负担沉重,这些问题在引黄灌区更为凸显。本文认为,工艺农艺技术创新、灌溉节水方式选择固然比较重要,但最为重要核心的问题是尊重并突出农业水资源利用过程中各利益相关主体“自下而上”的利益诉求,构建适合国情与水情、行之有效的新型农业节水激励,激励供水主体、用水主体及公众等多重微观主体的内在节水动机,建立畅通灵活的水资源流转市场,配合以明晰长效的政策调控手段,促进水资源高效流转、合理配置,达到宏观目标与微观目标相协调一致,方可真正实现有效节水、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促进资源、产业、经济良性循环,达到人水和谐,助力生态文明建设与农业现代化推进。本文通过对黄河流域引黄灌区农业水资源利用效率实证分析,对典型案例陕西省D灌区农业水资源节水激励存在问题及深层原因剖析,分析各利益相关主体在农业灌溉中不同的利益诉求,为构建节水激励提供生动灵活的现实案例依据。基于利益相关者视角,从农业水资源利用过程中的主要利益相关者——政府、供水单位、用水农户、用水者协会四个利益主体出发,系统构建四个博弈模型,利用经济学优化模型解析各主体节水行为中的利益诉求冲突,为构建节水激励奠定理论推演基础。基于“效价-手段-期望”理论,通过建立有序的农业水权流转市场、制定合理灵活的农业水价体系、界定清晰的水利工程权限、靶向定位的水利专项投资资金、责权明晰的供水单位组织结构、行之有效的用水者协会管理、对用水农户节水行为的奖惩措施等激励工具,从制度创新、改善博弈规则、改变博弈支付值等方面构建农业水资源节水激励,以激励利益相关者内生的节水动机,使其由“不合作”向“合作”进化,达到总体的帕累托最优。并从经济、生态、社会公平等多维度出发,基于模糊数学法对陕西省D灌区近年来的农业节水激励绩效进行检验分析,以期增强其适用性、可操作性及普适性。本文主要的创新之处在于:分析方法的创新,制度创新与节水激励绩效检验视角的创新。(1)分析视角的创新。本文基于经济人“有限理性”,对农业水资源节水过程的主要利益相关主体——政府、灌区供水单位、用水农户、用水者协会进行节水经济行为分析,系统构建了包括政府与供水单位的节水博弈、供水单位与农户的节水博弈、农户与政府的节水博弈、农户之间的节水行为博弈的系统博弈分析模型,利用优化分析模型对各利益相关主体进行分析,找出帕累托最优点。(2)农业节水激励的制度创新。本文将农业节水激励构建与生态文明、农业现代化有机融合,在水生态文明建设、新型经营主体兴起与土地集约化管理的背景下,结合管理学、心理学相关理论,构建包含政策扶持、制度完善、组织体系、行为规范、乡村文化等多元化的“MVEI”节水激励,不仅实现农业节水、提高用水效率,而且助力生态文明与农业现代化,达到农业与二三产业、农村与城镇、人与资源的和谐共生目标。(3)农业节水激励绩效检验的创新。本文构建了一个新型的节水激励绩效检验模型,基于政府、供水单位、用水农户及用水者协会四方利益相关者分析视角,选取4个一级指标、25个二级指标作为校验指标,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法从经济、效益、生态、社会公平等维度对构建的节水激励进行绩效检验,以加强其可操作性与可推广性。本文的主要结论:行之有效的激励可以激发每一方利益相关主体的节水动机,促使各方追求自身净收益(净利润)最大化目标趋于协同,达到总体的帕累托最优。在本激励设计中,政府充当水利投资与节水行为“引导者”和“监督者”角色,在对水权、水利工程设施产权界定清晰并制定相关法规前提下,赋予农业水资源供给者与使用者充分的权利,激活其内在节水动机;在确保粮食安全、农民经济利益的前提下,创建一个水权可灵活流转(包括买卖与存贷)、水价可有效反映水资源价值及供需状况、水利工程产权可清晰界定的“有管理的、宽松灵活的”农业水资源市场,充分发挥水市场的调节机制,将农业水资源微观主体的利益诉求与政府的宏观目标协调一致,达到“政府目标-工具性激励-利益相关者节水行动-预期节水效果-水资源合理高效配置”的良性循环。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 摘要 |
| ABSTRACT |
| 1 引言 |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 1.1.1 研究背景 |
| 1.1.2 研究意义 |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 1.2.1 关于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动因的研究 |
| 1.2.2 关于农业水价改革对农户用水行为影响的研究 |
| 1.2.3 关于农业水价综合改革效应的研究 |
| 1.2.4 简要述评 |
| 1.3 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 |
| 1.3.1 研究目标 |
| 1.3.2 研究内容 |
|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 1.4.1 研究方法 |
| 1.4.2 技术路线 |
| 1.5 创新与不足之处 |
| 1.5.1 创新之处 |
| 1.5.2 不足之处 |
| 2 概念界定与理论分析 |
| 2.1 概念界定 |
| 2.1.1 农业水价综合改革 |
| 2.1.2 农业水价综合改革效应 |
| 2.2 理论基础 |
| 2.2.1 资源配置理论 |
| 2.2.2 农户行为理论 |
| 2.2.3 制度变迁理论 |
| 2.3 理论分析 |
| 2.3.1 农业水价综合改革的制度框架 |
| 2.3.2 农业水价综合改革的效应机理 |
| 2.4 本章小结 |
| 3 农业水价综合改革的动因与利益相关者分析 |
| 3.1 农业水价改革的历史演进 |
| 3.1.1 无偿和低价供水阶段(1949-1984 年) |
| 3.1.2 农业水价改革起步阶段(1985-2005 年) |
| 3.1.3 农业水价综合改革阶段(2006 年以来) |
| 3.2 农业水价改革的成效与困境 |
| 3.3 农业水价综合改革的动因 |
| 3.4 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利益相关者的行为互动分析 |
| 3.4.1 农业水价改革综合改革利益相关者 |
| 3.4.2 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利益相关者目标差异 |
| 3.4.3 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利益相关者激励相容分析 |
| 3.5 本章小结 |
| 4 山东省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实施现状分析 |
| 4.1 山东省农业水价综合改革进展分析 |
| 4.1.1 山东省农业水价综合改革进展 |
| 4.1.2 山东省农业水价综合改革进展评价 |
| 4.2 项目区主要改革举措及利益保障分析 |
| 4.2.1 项目区主要改革举措 |
| 4.2.2 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利益相关者的利益保障分析 |
| 4.2.3 农业水价综合改革的利益相容性缺陷 |
| 4.3 山东省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实施效果评价 |
| 4.3.1 数据描述性统计分析 |
| 4.3.2 相关主体评价方法 |
| 4.3.3 相关主体评价结果 |
| 4.4 本章小结 |
| 5 农户对农业水价综合改革的响应行为分析 |
| 5.1 理论分析 |
| 5.2 农户节水技术采用的驱动因素 |
| 5.2.1 Meta分析的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
| 5.2.2 Meta分析结果 |
| 5.3 农户对农业水价综合改革的响应行为偏好分析 |
| 5.4 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对农户节水技术采用行为的影响 |
| 5.4.1 研究方法 |
| 5.4.2 主要变量描述性统计分析 |
| 5.4.3 实证分析 |
| 5.4.4 结果分析 |
| 5.5 本章小结 |
| 6 农业水价综合改革效应的仿真模拟 |
| 6.1 农业水价综合改革效应仿真模型构建 |
| 6.1.1 确定系统边界及结构 |
| 6.1.2 建构系统因果关系图 |
| 6.1.3 绘制存量流量图 |
| 6.2 变量方程赋值 |
| 6.2.1 变量描述性统计 |
| 6.2.2 指标权重确定及变量方程赋值 |
| 6.3 农业水价综合改革效应评价结果分析 |
| 6.4 情景模拟及仿真结果分析 |
| 6.4.1 农业水价综合改革效应仿真模拟 |
| 6.4.2 各子系统效应仿真模拟 |
| 6.4.3 模型检验 |
| 6.4.4 参数情景设置 |
| 6.5 本章小结 |
| 7 研究结论与对策建议 |
| 7.1 研究结论 |
| 7.2 政策建议 |
| 7.2.1 构建终端用水户节余水权交易机制 |
| 7.2.2 完善粮食主产区专项财政支持政策 |
| 7.2.3 明确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的投入分担机制 |
| 7.2.4 完善“一提一补”机制,提升灌溉规模化和社会化服务水平 |
| 7.3 研究展望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致谢 |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 摘要 |
| ABSTRACT |
| 1 绪论 |
| 1.1 研究背景 |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 1.3 国内外研究进展 |
| 1.3.1 水文模型研究进展 |
| 1.3.2 自然系统多变量互馈关系研究进展 |
| 1.3.3 水资源调控的思想演变与方法进展 |
| 1.4 问题提出及思考 |
| 1.5 主要研究内容 |
| 1.6 研究方案和技术路线 |
| 1.6.1 研究方案 |
| 1.6.2 技术路线 |
| 1.7 本章小结 |
| 2 研究区范围及概况 |
| 2.1 陕北农牧交错带范围界定 |
| 2.2 自然地理概况 |
| 2.2.1 地形地貌 |
| 2.2.2 土壤植被 |
| 2.2.3 自然资源 |
| 2.3 社会经济现状 |
| 2.4 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 |
| 2.4.1 水资源分布情况 |
| 2.4.2 水资源开发利用情况 |
| 2.5 荒漠化特征及治理历程 |
| 2.5.1 荒漠化现状及特征 |
| 2.5.2 荒漠化动态演进 |
| 2.5.3 水土流失现状 |
| 2.6 区位特殊性及重要意义 |
| 2.6.1 交错性与过渡性 |
| 2.6.2 水土资源紧缺性 |
| 2.6.3 生态环境脆弱性 |
| 2.6.4 区位特殊性 |
| 2.7 本章小结 |
| 3 水资源对交错带农业发展影响分析 |
| 3.1 VAR模型介绍 |
| 3.2 指标选取及相关性分析 |
| 3.3 VAR模型的构建与检验 |
| 3.3.1 序列平稳性检验 |
| 3.3.2 Johansen协整检验 |
| 3.3.3 模型参数估计 |
| 3.3.4 模型检验 |
| 3.4 脉冲响应 |
| 3.5 方差分解 |
| 3.6 水资源对交错带农业发展影响分析 |
| 3.7 本章小结 |
| 4 基于TOPMODEL和 WAS模型的交错带水资源预测 |
| 4.1 模型基本原理 |
| 4.1.1 TOPMODEL模型 |
| 4.1.2 WAS模型 |
| 4.2 子流域单元划分 |
| 4.3 TOPMODEL模型构建及校验 |
| 4.3.1 下垫面参数提取 |
| 4.3.2 模拟效果及模型参数校验 |
| 4.4 WAS模型构建与模拟验证 |
| 4.4.1 拓扑关系 |
| 4.4.2 数据基础 |
| 4.4.3 模拟验证 |
| 4.5 基于TOPMODEL和 WAS模型的水资源预测 |
| 4.5.1 规划年气候情景模式 |
| 4.5.2 规划年水资源量预测 |
| 4.6 本章小节 |
| 5 沙地农业利用的水资源调控模型构建 |
| 5.1 水资源调控模型的理论基础 |
| 5.1.1 模型框架 |
| 5.1.2 模型原理 |
| 5.2 可用水量区间量化分析 |
| 5.2.1 可用水量区间量化 |
| 5.2.2 可用水量上限分析 |
| 5.2.3 传统行业需水预测 |
| 5.2.4 沙地农业可用水量潜力分析 |
| 5.3 可开发沙地规模预测 |
| 5.3.1 土地利用现状及其结构分析 |
| 5.3.2 土地利用遥感监测动态演变 |
| 5.3.3 土地利用空间转移变化分析 |
| 5.3.4 基于Markov模型的土地利用类型预测 |
| 5.4 调控情景设置 |
| 5.4.1 多元情景分析 |
| 5.4.2 调控情景设置 |
| 5.5 水资源调控模型构建 |
| 5.5.1 目标函数 |
| 5.5.2 约束条件 |
| 5.6 本章小结 |
| 6 沙地农业利用适宜规模及空间格局变化 |
| 6.1 基于正交?占优策略改进的NSGA-Ⅱ算法 |
| 6.1.1 正交设计初始化种群 |
| 6.1.2 ε占优策略 |
| 6.1.3 NSGA-Ⅱ算法 |
| 6.1.4 模型求解流程 |
| 6.2 沙地农业利用适宜规模分析 |
| 6.2.1 各县区适宜规模分析 |
| 6.2.2 交错带适宜规模分析 |
| 6.3 沙地农业利用规模的空间分布 |
| 6.4 沙地农业利用的水资源配置方案 |
| 6.5 水土资源空间匹配格局变化 |
| 6.6 本章小结 |
| 7 结论与展望 |
| 7.1 结论 |
| 7.2 创新点 |
| 7.3 展望 |
| 致谢 |
| 参考文献 |
| 附表 |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1章 绪论 |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 1.1.1 研究背景 |
| 1.1.2 研究意义 |
| 1.2 文献综述 |
| 1.2.1 关于农业水费政策的研究 |
| 1.2.2 关于公共政策执行的研究 |
| 1.3 研究框架和研究思路 |
| 1.4 研究方法 |
| 1.5 创新之处 |
| 第2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
| 2.1 核心概念界定 |
| 2.1.1 山东省引黄灌区 |
| 2.1.2 引黄灌区管理单位 |
| 2.1.3 农业用水 |
| 2.1.4 农业用水水价 |
| 2.2 理论依据 |
| 2.2.1 史密斯政策执行过程模型 |
| 2.2.2 流程再造理论 |
| 第3章 山东省引黄灌区农业水费政策执行的现状 |
| 3.1 征收政策的执行 |
| 3.1.1 引黄灌溉由多级政府共同参与管理 |
| 3.1.2 水费征收采取分级管理 |
| 3.2 水价政策的执行 |
| 3.2.1 水费价格由不同层级制定形成 |
| 3.2.2 到户水价在省级限定下制定 |
| 3.2.3 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在探索中推进 |
| 3.3 水费收取及支出情况对比 |
| 3.3.1 水费收取 |
| 3.3.2 水费支出 |
| 第4章 山东省引黄灌区农业水费政策执行中的问题 |
| 4.1 水费收取不够精准 |
| 4.1.1 “用不上黄河水却要交水费” |
| 4.1.2“用多用少一个价” |
| 4.1.3 “搭车收费,黄河水为什么这么贵” |
| 4.2 灌区收费过低 |
| 4.2.1 水费低于供水成本 |
| 4.2.2 部分灌区运转困难 |
| 4.3 收费困难影响干群关系 |
| 4.3.1县乡大多面临“收费难”的问题 |
| 4.3.2 有的县“干脆不收,少惹麻烦” |
| 第5章 政策执行过程视角下的原因分析 |
| 5.1 农业水费政策可操作性有一定欠缺 |
| 5.1.1 政策符合相关法律要求 |
| 5.1.2 政策具有合理性 |
| 5.1.3 政策存在难以操作之处 |
| 5.2 农业水费政策执行机构运转不畅 |
| 5.2.1 省级有关部门监管责任履行不够到位 |
| 5.2.2 市级政府及有关部门管理相对宏观 |
| 5.2.3 市、县灌区管理单位自身运转负担重 |
| 5.2.4县乡政府及其有关部门难以找到收水费和保稳定的平衡点 |
| 5.2.5 村委会干部素质能力不足 |
| 5.3 农业水费政策目标群体认同和支持不足 |
| 5.3.1 农民“支付意愿”不强 |
| 5.3.2 农民节水意识较差造成“公地悲剧” |
| 5.4 农业水费政策环境因素对执行有多方面制约 |
| 5.4.1 涉粮涉农问题更慎重 |
| 5.4.2 县乡财力大多较为薄弱 |
| 5.4.3 工程配套设施不足 |
| 5.4.4 水资源制约趋紧 |
| 5.5 农业水费政策执行中的“紧张”“处理”“建制”“反馈” |
| 5.5.1 政策执行中的自我纠偏 |
| 5.5.2 政策执行的纠偏仍面临一些问题 |
| 第6章 对策建议 |
| 6.1 进一步健全完善政策 |
| 6.1.1 强化配套资金保障 |
| 6.1.2 建立更为合理的水价形成及补贴机制 |
| 6.2 理顺引黄灌区管理体制 |
| 6.2.1 推进引黄水费征收的流程再造 |
| 6.2.2 科学确定各级渠系管护主体 |
| 6.2.3进一步深化灌区管理单位的体制机制改革 |
| 6.2.4 加强农民用水协会建设 |
| 6.3 增强农民对政策执行的认同和支持 |
| 6.3.1 提高用水农民支付意愿 |
| 6.3.2 提高用水农民节水意识 |
| 6.3.3 减少用水农民抵触情绪 |
| 6.4 营造农业水费政策执行的良好环境 |
| 6.4.1 增加市县乡财政的水利设施支出占比 |
| 6.4.2 逐步建设完善测水量水设施 |
| 6.4.3 加强节水灌溉工程和节水设施建设 |
| 6.4.4 统筹利用好各类水资源 |
| 6.5 建立政策执行情况的评估反馈常态化机制 |
| 结语及展望 |
| 参考文献 |
| 附录1 访谈提纲 |
| 附录2 引黄灌区农业用水终端水价最高限价表 |
| 附录3 山东省大型引黄灌区有关信息调查表 |
| 致谢 |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 摘要 |
| abstract |
| 1.引言 |
| 1.1 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
| 1.1.1 研究背景 |
| 1.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 1.2 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
| 1.2.1 空间均衡理论与方法研究进展 |
| 1.2.2 农业水土资源利用评价研究 |
| 1.2.3 农业水土资源优化配置研究 |
| 1.2.4 研究发展趋势及不足 |
|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 1.3.1 研究内容 |
| 1.3.2 技术路线 |
| 1.4 本章小结 |
| 2.农业水土资源均衡优化调控基本理论 |
| 2.1 农业水土资源均衡优化配置理论基础 |
| 2.1.1 可持续发展理论 |
| 2.1.2 系统理论 |
| 2.1.3 协调发展理论 |
| 2.1.4 博弈理论 |
| 2.1.5 边际理论 |
| 2.2 农业水土资源均衡优化调控的内涵 |
| 2.2.1 均衡的内涵 |
| 2.2.2 农业水土资源均衡优化调控的内涵 |
| 2.3 农业水土资源均衡优化调控的基本原则与决策机制 |
| 2.3.1 基本原则 |
| 2.3.2 决策机制 |
| 2.4 农业水土资源均衡优化调控技术路径 |
| 2.4.1 完善相关理论和方法研究 |
| 2.4.2 提高效率,保障农业水土资源供需平衡 |
| 2.4.3 因地制宜,促进农业水土资源可持续发展 |
| 2.5 本章小结 |
| 3.研究区概况及数据来源 |
| 3.1 自然地理概况 |
| 3.1.1 地理位置 |
| 3.1.2 地形地貌 |
| 3.1.3 气候条件 |
| 3.1.4 河流水系 |
| 3.1.5 土壤植被与生态建设 |
| 3.2 社会经济概况 |
| 3.3 水土资源概况 |
| 3.3.1 水资源 |
| 3.3.2 土地资源 |
| 3.4 数据来源 |
| 4.宁夏农业水土资源时空匹配特征研究 |
| 4.1 时空匹配分析方法 |
| 4.1.1 重心模型 |
| 4.1.2 匹配与错配理论 |
| 4.1.3 敏感性分析 |
| 4.2 宁夏农业水土资源时空匹配特征分析 |
| 4.2.1 农业水土资源分布特征及重心变化 |
| 4.2.2 基于基尼系数和错配指数的水土资源空间匹配特性分析 |
| 4.2.3 农业灌溉用水对土地资源敏感性分析 |
| 4.3 水土资源匹配研究方法适用性分析 |
| 4.4 宁夏农业水土资源匹配格局变化的分析与建议 |
| 4.5 本章小结 |
| 5.基于农业水土资源利用效应的农业产出影响因素分析 |
| 5.1 LMDI分解方法 |
| 5.1.1 农业产值的水资源利用驱动因素解析及分解模式 |
| 5.1.2 粮食产量的耕地利用驱动因素解析及分解模式 |
| 5.2 宁夏农业产出与水土资源利用驱动因素变化时序分析 |
| 5.2.1 宁夏及各地市农业经济与社会发展 |
| 5.2.2 宁夏及各地市水资源利用驱动因素演变分析 |
| 5.2.3 宁夏及各地市耕地利用驱动因素演变分析 |
| 5.3 基于水资源利用视角的宁夏农业产值影响因素分析 |
| 5.3.1 宁夏全区农业产值年际LMDI分解结果分析 |
| 5.3.2 宁夏各地市农业产值LMDI分解结果分析 |
| 5.4 基于耕地利用视角的宁夏粮食产量影响因素分析 |
| 5.4.1 不同粮食作物产量变化影响因素分解 |
| 5.4.2 粮食总产量LMDI分解结果分析 |
| 5.5 本章小结 |
| 6.农业水土资源-农业农村经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发展评价 |
| 6.1 农业水土资源-农业农村经济-生态环境关联分析 |
| 6.1.1 农业水土资源与农业农村经济的互馈影响 |
| 6.1.2 农业水土资源与生态环境的互馈影响 |
| 6.1.3 农业水土资源-农业农村经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作用机制 |
| 6.2 农业水土资源-农业农村经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研究设计 |
| 6.2.1 指标体系构建 |
| 6.2.2 数据处理 |
| 6.3 耦合协调评价模型 |
| 6.3.1 功效函数 |
| 6.3.2 耦合协调模型 |
| 6.3.3 耦合协调分类及判别标准 |
| 6.4 宁夏农业水土资源-农业农村经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评价 |
| 6.4.1 综合评价指数分析 |
| 6.4.2 大系统耦合协调度特征分析 |
| 6.4.3 大系统两两耦合协调度特征分析 |
| 6.5 本章小结 |
| 7.灌区农业水土资源均衡优化调控研究——以贺兰县为例 |
| 7.1 贺兰县概况及数据来源 |
| 7.1.1 自然地理情况 |
| 7.1.2 经济社会情况 |
| 7.1.3 水土资源及开发利用现状 |
| 7.1.4 数据来源 |
| 7.2 水土资源系统概化与网络图 |
| 7.3 灌区水土资源供需预测 |
| 7.3.1 土地资源分析预测 |
| 7.3.2 水资源分析预测 |
| 7.4 灌区水土资源均衡优化配置模型构建 |
| 7.4.1 建模思路 |
| 7.4.2 水土资源均衡优化配置模型与求解 |
| 7.4.3 基于Modflow的灌区地下水数值模拟模型 |
| 7.4.4 水土资源优化配置模型与地下水模拟模型耦合步骤 |
| 7.5 灌区水土资源均衡优化配置结果 |
| 7.5.1 灌区水土资源空间均衡优化 |
| 7.5.2 灌区水土资源时间均衡优化 |
| 7.5.3 灌区地下水位时空优化 |
| 7.6 贺兰县灌区农业水土资源调控方向及可持续利用对策 |
| 7.7 本章小结 |
| 8.结论与展望 |
| 8.1 主要结论 |
| 8.2 创新点 |
| 8.3 研究展望 |
| 参考文献 |
| 个人简介 |
| 导师简介1 |
| 导师简介2 |
| 获得成果目录清单 |
| 致谢 |
| 摘要 |
| ABSTRACT |
| 1 引言 |
| 1.1 研究背景 |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 1.2.1 研究目的 |
| 1.2.2 研究意义 |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 1.3.1 关于农业水价研究 |
| 1.3.2 关于农业水价政策及改革的研究 |
| 1.3.3 关于水价改革分担的研究 |
| 1.3.4 关于利益相关者研究 |
| 1.3.5 关于农业节水影响因素的研究 |
| 1.3.6 文献述评 |
| 1.4 研究内容 |
| 1.5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 1.5.1 研究方法 |
| 1.5.2 技术路线 |
| 1.6 创新与不足 |
| 1.6.1 创新之处 |
| 1.6.2 不足之处 |
| 2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 2.1 概念界定 |
| 2.1.1 水价 |
| 2.1.2 农业水价 |
| 2.2 理论基础 |
| 2.2.1 水资源产权理论 |
| 2.2.2 公共产品理论 |
| 2.2.3 利益相关者理论 |
| 3 山东省沂源县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基本情况 |
| 3.1 沂源县区域概况 |
| 3.2 我国农业水价改革概况 |
| 3.2.1 我国农业水价改革的背景 |
| 3.2.2 我国农业水价改革的原因 |
| 3.2.3 我国农业水价改革的过程 |
| 3.3 沂源县农业水价综合改革方案 |
| 3.3.1 农业水权分配 |
| 3.3.2 农业水价形成机制 |
| 3.3.3 精准补贴制度 |
| 3.3.4 节水奖励机制 |
| 3.3.5 建立用水合作组织 |
| 3.3.6 改进工程产权制度 |
| 3.3.7 工程建设情况 |
| 3.4 沂源县农业水价综合改革成效及经验 |
| 3.4.1 沂源县农业水价综合改革成效 |
| 3.4.2 沂源县农业水价综合改革经验 |
| 3.5 小结 |
| 4 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沂源县农业水价综合改革研究 |
| 4.1 沂源县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利益相关者研究 |
| 4.1.1 数据来源 |
| 4.1.2 沂源县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利益相关者分析 |
| 4.1.3 沂源县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利益相关者排序 |
| 4.2 沂源县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存在的问题 |
| 4.2.1 政府方面存在的问题 |
| 4.2.2 公众方面存在的问题 |
| 4.2.3 社会方面存在的问题 |
| 4.3 小结 |
| 5 沂源县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对策建议 |
| 5.1 政府视角下改革建议 |
| 5.1.1 突出问题导向,制定科学合理改革方案 |
| 5.1.2 完善财政奖补机制,加大对农户的扶持 |
| 5.1.3 持续深化改革,完善农业水价形成机制 |
| 5.1.4 完善农用水工程体系建设,提升水质量 |
| 5.1.5 健全农用水管理制度,实施长期管护机制 |
| 5.2 公众视角下改革建议 |
| 5.2.1 提高沂源县农户素质水平 |
| 5.2.2 增强用水农户管理自治积极性 |
| 5.2.3 激励强化沂源用水农户节水意识 |
| 5.2.4 实现农业用水自治管理 |
| 5.3 社会视角下改革建议 |
| 5.3.1 加大对农业水价改革政策宣传 |
| 5.3.2 加大对农业水价改革资金支持 |
| 6 结论与展望 |
| 6.1 结论 |
| 6.2 展望 |
| 参考文献 |
| 附录一 |
| 附录二 |
| 致谢 |
| 摘要 |
| Abstract |
| 1 引言 |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 1.2.1 引黄入冀补淀工程的研究 |
| 1.2.2 白洋淀需水量与补水方案的研究 |
| 1.2.3 调水供水对象需水量的研究 |
| 1.2.4 水源区与受水区丰枯遭遇的研究 |
|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 1.3.1 研究内容 |
| 1.3.2 论文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 1.3.3 技术路线 |
| 2 研究区域概况 |
| 2.1 工程概况和水源区概况 |
| 2.1.1 引黄入冀补淀工程概况 |
| 2.1.2 水源区概况 |
| 2.2 受水区白洋淀概况 |
| 2.2.1 地理位置 |
| 2.2.2 气候特征 |
| 2.2.3 河流水系 |
| 2.2.4 补水情况 |
| 2.3 工程沿线河北受水区基本情况 |
| 2.3.1 研究范围 |
| 2.3.2 自然地理 |
| 2.3.3 气候特征 |
| 2.3.4 河流水系 |
| 2.3.5 需水情况 |
| 3 白洋淀补水分析 |
| 3.1 白洋淀水位变化 |
| 3.1.1 水位变异点 |
| 3.1.2 水位变化特征 |
| 3.2 白洋淀补水分析 |
| 3.2.1 月最低水位 |
| 3.2.2 逐月水位过程 |
| 3.2.3 白洋淀补水分析 |
| 3.3 小结 |
| 4 工程沿线河北受水区需水分析 |
| 4.1 工程沿线降水量 |
| 4.2 灌区需水 |
| 4.2.1 灌溉范围及灌溉面积 |
| 4.2.2 种植结构 |
| 4.2.3 作物生育期内降水量 |
| 4.2.4 灌区灌溉水量 |
| 4.2.5 灌区需水分析 |
| 4.3 农村水网需水 |
| 4.4 工程沿线供需平衡分析 |
| 4.5 小结 |
| 5 黄河供水、白洋淀补水与沿线需水耦合分析甲 |
| 5.1 水源区与受水区丰枯遭遇分析 |
| 5.1.1 研究方法 |
| 5.1.2 应用步骤 |
| 5.1.3 丰枯遭遇结果分析 |
| 5.2 黄河、白洋淀与工程沿线河北受水区供需耦合分析 |
| 5.2.1 水源区黄河供水分析 |
| 5.2.2 受水区需水分析 |
| 5.2.3 供需耦合分析 |
| 5.3 小结 |
| 6 结论与展望 |
| 6.1 主要结论 |
| 6.2 展望 |
| 参考文献 |
| 作者简介 |
| 致谢 |
| 附件 |
| 摘要 |
| ABSTRACT |
| 1 绪论 |
|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
|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 |
| 1.2.1 农业高效用水相关研究进展 |
| 1.2.2 灌区用水水平评价相关研究进展 |
| 1.2.3 灌区水资源供需平衡及供需水量预测相关研究进展 |
| 1.2.4 节水潜力相关研究进展 |
| 1.3 主要研究内容 |
| 1.4 技术路线图 |
| 2 灌区用水水平调查分析及综合评价 |
| 2.1 灌区用水水平典型调查 |
| 2.2 灌区用水水平分析 |
| 2.2.1 供、用、耗、排水量分析 |
| 2.2.2 综合用水水平 |
| 2.2.3 其他用水水平 |
| 2.3 灌区用水水平综合评价 |
| 2.3.1 灌区用水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建立 |
| 2.3.2 综合用水水平评价模型 |
| 2.3.3 综合用水水平评价结果 |
| 2.4 本章小结 |
| 3 灌区供需水量预测与供需平衡研究 |
| 3.1 灌区人口预测 |
| 3.2 灌区可供水量预测 |
| 3.2.1 灌区多年降雨量分析 |
| 3.2.2 地表水量预测 |
| 3.2.3 过境水量预测 |
| 3.2.4 浅层地下水资源量预测 |
| 3.2.5 灌区可供水资源总量 |
| 3.3 灌区工业需水量和生活需水量预测 |
| 3.3.1 时间序列预测模型建立过程及模型基本原理介绍 |
| 3.3.2 对灌区工业需水量的预测 |
| 3.3.3 对灌区生活需水量的预测 |
| 3.4 农业需水量预测 |
| 3.4.1 耕地面积与作物种植结构预测 |
| 3.4.2 不同保证率下农业需水量预测 |
| 3.5 灌区水资源供需平衡分析 |
| 3.6 本章小结 |
| 4 灌区农业节水潜力研究分析 |
| 4.1 基于高效节水灌溉制度下的节水潜力分析 |
| 4.1.1 冬小麦高效节水灌溉制度研究 |
| 4.1.2 夏玉米高效节水灌溉制度研究 |
| 4.1.3 高效节水灌溉制度的节水潜力计算 |
| 4.2 基于提高农业水资源利用率的潜力分析 |
| 4.3 基于调整农业结构的节水潜力分析 |
| 4.4 灌区理论节水潜力及节水建议 |
| 4.5 本章小结 |
| 5 结论与展望 |
| 5.1 结论 |
| 5.2 不足与展望 |
|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 致谢 |
| 参考文献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一章 绪论 |
| 1.1 选题来源与背景 |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 1.3 国内外研究进展 |
| 1.3.1 不同水肥措施对水肥利用效率影响 |
| 1.3.2 不同水肥措施对作物生长的影响 |
| 1.3.3 DSSAT模型研究进展 |
| 1.4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 1.4.1 研究内容 |
| 1.4.2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 第二章 试验方案与方法 |
| 2.1 试验地概况 |
| 2.2 试验布设与方案 |
| 2.2.1 试验布设 |
| 2.2.2 试验方案 |
| 2.3 样品的采集与测定 |
| 2.3.1 土壤样品的采集 |
| 2.3.2 土壤溶液的采集 |
| 2.3.3 样品的测定 |
| 2.4 数据处理 |
| 2.4.1 水分利用率的计算 |
| 2.4.2 氮利用率的计算 |
| 2.4.3 作物产量的计算 |
| 2.4.4 数据处理 |
| 第三章 引黄灌区不同水肥措施对水分变化及利用效率的影响 |
| 3.1 不同水肥措施对土壤含水率变化的影响 |
| 3.2 不同水肥措施对冬小麦水分吸收的影响 |
| 3.2.1 不同水肥措施对冬小麦耗水量的影响 |
| 3.2.2 不同水肥措施对冬小麦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
| 3.3 本章小节 |
| 第四章 引黄灌区不同水肥措施对氮素分布及利用效率的影响 |
| 4.1 不同水肥措施对氮素的分布特征的影响 |
| 4.1.1 土壤溶液硝态氮浓度的分布特征 |
| 4.1.2 土壤溶液铵态氮浓度的分布特征 |
| 4.1.3 土壤溶液总氮浓度的分布特征 |
| 4.2 不同水肥措施对氮肥利用率的影响 |
| 4.3 本章小结 |
| 第五章 引黄灌区不同水肥措施对作物生长的影响 |
| 5.1 不同水肥措施对冬小麦生长指标的影响 |
| 5.1.1 不同水肥措施对株高的影响 |
| 5.1.2 不同水肥措施对叶面积指数的影响 |
| 5.1.3 不同水肥措施对地上干物质分配的影响 |
| 5.2 不同水肥措施对冬小麦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 |
| 5.2.1 不同水肥措施对穗粒数的影响 |
| 5.2.2 不同水肥措施对冬小麦千粒重的影响 |
| 5.2.3 不同水肥措施对冬小麦产量的影响 |
| 5.3 本章小结 |
| 第六章 引黄灌区水肥优化管理的模拟研究 |
| 6.1 模型数据 |
| 6.2 模型参数率定和验证 |
| 6.2.1 模型参数率定 |
| 6.2.2 模型参数验证 |
| 6.3 模拟结果与分析 |
| 6.3.1 冬小麦水肥方案拟定 |
| 6.3.2 冬小麦水肥方案筛选 |
| 6.4 本章小结 |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 7.1 结论 |
| 7.2 展望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附录 |
| 摘要 |
| Abstract |
| 变量注释表 |
| 1 绪论 |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 1.4 技术路线 |
| 2 可行性研究相关理论概述 |
| 2.1 可行性研究理论 |
| 2.2 项目投资评价 |
| 2.3 风险管理理论 |
| 2.4 本章小结 |
| 3 昌乐县五图街道引提水工程概况 |
| 3.1 项目概况 |
| 3.2 工程建设的必要性 |
| 3.3 主要建设内容 |
| 3.4 项目施工组织设计 |
| 3.5 本章小结 |
| 4 项目技术可行性与水资源供需平衡分析 |
| 4.1 项目技术可行性分析 |
| 4.2 项目区水资源供需水量平衡分析 |
| 4.3 抗旱应急水源的可靠性分析 |
| 4.4 本章小结 |
| 5 项目综合效益分析 |
| 5.1 项目投资估算与资金筹措 |
| 5.2 抗旱效益分析 |
| 5.3 经济评价分析 |
| 5.4 环境影响分析 |
| 5.5 本章小结 |
| 6 项目风险分析 |
| 6.1 项目风险 |
| 6.2 风险应对措施 |
| 6.3 本章小结 |
| 7 结论与展望 |
| 7.1 结论 |
| 7.2 展望 |
| 参考文献 |
| 附录1 |
| 作者简历 |
| 致谢 |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1章 绪论 |
| 1.1 研究背景 |
| 1.1.1 水资源约束趋紧催生节水制度创新 |
| 1.1.2 供给匮乏与利用低效并存倒逼农业水资源节水制度创新 |
| 1.1.3 粮食安全战略亟待农业水资源节水制度创新破题 |
| 1.1.4 生态文明新理念提升农业水资源节水制度新高度 |
| 1.2 研究目的意义及主要创新点 |
| 1.2.1 研究目的 |
| 1.2.2 研究意义 |
| 1.2.3 主要创新点 |
| 1.3 国内外研究文献述评 |
| 1.3.1 利益相关者理论 |
| 1.3.2 农业水资源管理组织变迁与节水研究 |
| 1.3.3 农业水资源配置与节水研究 |
| 1.3.4 农业水资源节水激励研究 |
| 1.4 研究内容及方法与技术路线 |
| 1.4.1 研究的主要内容 |
| 1.4.2 研究方法 |
| 1.4.3 技术路线 |
| 第2章 概念界定与基础理论 |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 2.1.1 农业水资源 |
| 2.1.2 农业水资源利用中的利益相关者 |
| 2.1.3 农业水资源节水激励 |
| 2.2 基础理论 |
| 2.2.1 “有限理性”行为人假设 |
| 2.2.2 公共物品与外部性理论 |
| 2.2.3 博弈论 |
| 2.2.4 制度变迁理论 |
| 第3章 引黄灌区农业水资源节水激励问题剖析 |
| 3.1 引黄灌区农业水资源特点分析 |
| 3.1.1 黄河流域各省区经济发展 |
| 3.1.2 引黄灌区农业用水特点 |
| 3.2 引黄灌区农业水资源用水效率测度 |
| 3.2.1 农业水资源用水效率评价模型 |
| 3.2.2 变量选择与数据来源 |
| 3.2.3 实证结果与分析 |
| 3.2.4 研究结论与政策启示 |
| 3.3 陕西省D灌区农业水资源节水激励问题剖析 |
| 3.3.1 灌区农业水资源利用特点及效应分析 |
| 3.3.2 基于利益相关者视角剖析灌区农业水资源节水问题 |
| 3.3.3 灌区农业水资源节水激励匮乏深层原因解析 |
| 3.4 小结 |
| 第4章 基于利益相关者博弈的灌区农业水资源节水行为解析 |
| 4.1 基于政府视角的农业节水行为解析 |
| 4.1.1 政府的节水行为与利益诉求 |
| 4.1.2 政府与供水单位的节水博弈分析 |
| 4.2 基于供水单位视角的节水行为解析 |
| 4.2.1 供水单位的节水行为与利益诉求 |
| 4.2.2 不同水价、水权模式下供水单位与用水农户的节水行为解析 |
| 4.3 基于用水农户视角的节水行为解析 |
| 4.3.1 用水农户的节水行为与利益诉求 |
| 4.3.2 灌溉用水量影响因素分析 |
| 4.3.3 不同用水配额、水价计征模式下用水农户节水行为解析 |
| 4.4 基于用水者协会视角的节水合作行为解析 |
| 4.4.1 用水者协会节水行为与利益诉求 |
| 4.4.2 用水者协会内农户节水合作博弈分析 |
| 4.5 小结 |
| 第5章 利益相关者视角下的灌区农业水资源节水激励构建 |
| 5.1 新格局下农业水资源节水激励构建思路 |
| 5.1.1 农业发展新变革为农业水资源节水激励提出新要求 |
| 5.1.2 系列宏观经济政策为农业水资源节水制度创新带来重大利好 |
| 5.1.3 农业水资源节水激励构建思路 |
| 5.2 基于政府视角的农业节水激励构建 |
| 5.2.1 健全水资源市场,完善农业水权流转制度 |
| 5.2.2 完善农业水价制度,为农业水资源合理定价保驾护航 |
| 5.2.3 加大推广农业节水力度,优化农业水资源配置 |
| 5.2.4 大力推进土地流转进程,为农业节水扫平障碍 |
| 5.2.5 完善“水法”,将农业节水激励及节水生态补偿纳入法律体系 |
| 5.3 基于供水单位视角的农业节水激励构建 |
| 5.3.1 定性明确,责权清晰 |
| 5.3.2 一业为主,多种经营 |
| 5.3.3 技术创新与管理创新并举 |
| 5.4 基于农户视角的农业节水激励构建 |
| 5.4.1 促进农民增收提高用水农户缴纳水费能力 |
| 5.4.2 政策性直补激励用水农户节水行动 |
| 5.4.3 参与式管理增强用水农户灌溉管理自治积极性 |
| 5.4.4 隐性激励强化用水农户节水意识 |
| 5.5 小结 |
| 第6章 引黄灌区农业水资源节水激励绩效评估 |
| 6.1 农业节水激励绩效评估方法 |
| 6.1.1 选取评价对象的因素 |
| 6.1.2 建立模糊关系矩阵R |
| 6.1.3 确定权重判断矩阵W |
| 6.1.4 计算模糊综合评价结果 |
| 6.1.5 分析解析综合评价结果 |
| 6.2 基于多维度的引黄灌区农业水资源节水激励绩效评估 |
| 6.2.1 构建判断矩阵 |
| 6.2.2 指标权重的确定 |
| 6.2.3 数据来源及评分标准 |
| 6.2.4 指标数据计算及评估结果解析 |
| 6.3 小结 |
| 第7章 结语与展望 |
| 7.1 结语 |
| 7.2 展望 |
| 参考文献 |
| 附录-问卷调查 |
| 致谢 |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